传承校园文化

2024-06-11

传承校园文化(12篇)

1.传承校园文化 篇一

传承文化经典 繁荣校园文化

春谷中学党总支书记 校长 杨华峰

丁酉新春,《中国诗词大会》连续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全部10期累计收看观众达到11.63亿人次,在社会上引起热烈的反响。一时满屏竞传飞花令,一众争说武亦姝,荧屏内外掀起了一波波诵读传统诗词经典的热潮。

古诗词需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亦然。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要求“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

弘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在践行,作为传播知识、育人摇篮的学校,更是责无旁贷,不仅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和传播者,更要做践行者。

春谷中学座落于江东千年名邑——南陵之市桥河畔,这里文脉悠远,底蕴深厚。西面曾有宋元祐年间的文风塔和荫庇春谷文化昌隆的文庙,南面曾有清乾隆年间的魁星阁,三大南陵古文化建筑呈三星拱照之势,这些古建筑虽早已消失于岁月的长河之中,却承载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

春谷校园四季鲜花盛开,年年常绿常青。梧桐树高耸入云,树干伟岸挺拔,称栋称梁,广玉兰虽经百年风霜,但仍枝繁叶茂,老树开新花,青春焕发。整个校园呈现出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怡人景色,整体提升了学校环境文化的层次。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承载着深厚文化与历史传承的春谷中学自创办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以“安全、质量、规范”为主题,以文化建设为灵魂,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打造学校品牌。

环境浸润,大象无形。学校汲取传统文化精髓,为校园建筑命名,体现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积极创设“人文、特色、经典、和谐”为主题的环境文化,坚持内外兼修,育人为本。学校大门上的校名,教学楼“郁青”、“汇智”名称均为“启功”字体,古朴典雅,遒劲有力。在太阳光照之下,在绿树和鲜花的映衬之中,醒目耀眼;校园干道边的橱窗中宣传时事、表彰先进、弘扬正气、展现艺术的文化宣传,图文并茂,让人流连;教室内外和走廊上的名言警句,时刻激励着莘莘学子昂扬向上,积极奋斗;校园之声广播站,及时播放国内外时事、校园新闻和学生的优秀稿件;不断优化校园音响系统,上下课设为动听悦耳的音乐铃声,课前进行温馨提示,放学时播放轻松欢快的音乐和歌曲,让师生在其中得到美的享受……努力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让一草一木都育人,人文化成,润物无声,推动书香校园、人文校园的建设。

传统文化教育负传承弘扬之责,承立德树人之己任,春谷中学传承文化经典,锻造有“根”的学校,开展特色活动,营造书香校园。

一、学校集全体师生的智慧,成立了“春谷中学文学艺术社”,依托各种兴趣小组,以个性发展,生命成长为目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努力为学生提供更为适合的教育,满足了学生的个性需求,培养了一大批特长生。定期发行校报《文风塔》,报道校内重大新闻,刊载师生的美文佳作,展示师生的文学才华,丰富校园文化,打造校园文化的新平台。并先后编辑成册了两辑《春谷少年》,展示了我校语文老师的教学成果,诠释了“锦瑟年华,成长足迹”,使学生的青春在书页间飞扬。

二、积极开辟第二课堂,隔年举办一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乐声飞扬”艺术表演、“笔歌墨舞”书画比赛和元旦文艺汇演,主题鲜明,组织有序,展示了春谷学生的多才多艺,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彰显了当代中学生的精神风貌,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开展,届届硕果累累,星光灿烂。

三、每学期都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在经典诵读中,演绎传统文化的真谛,传承中华文明的薪火,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让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精髓,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根植。此活动已成为我校特色活动之一,多次代表我县参加芜湖市的汇报演出。

四、每年在七年级开展“我爱汉字”硬笔书法大赛。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书法大赛,激发了学生对汉字的热爱,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书写习惯,展示了学生硬笔书法的风采,营造了校园文化建设氛围。

五、积极开展读书和征文活动,学校设有图书馆和阅览室,现有图书量已达3万余册,并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不断提高图书设施的使用率和图书借阅率,为学生读书活动的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充分满足了师生的阅读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好读书、读好书、书读好”,建设书香校园,进一步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构建和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

春风化雨,谷穗盈香。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在各项活动中,学校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人才,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方光瀛同学荣获了全国青少年书画大赛书画类一等奖;周敏同学荣获了第十五届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征文一等奖;先后有多名同学获得了芜湖市“美德少年”的美誉。学校韵律操全市得奖,大课间活动有声有色全市闻名,学校先后被评为安徽省语言文学规范示范学校,芜湖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芜湖市关心下一代先进单位,通过了省级家教名校复核验收……

从立春到谷雨,谓之春谷,乃春天之盛景也;从万紫千红的春华到五谷丰登的秋实,乃耕耘播种期盼之所在地。春谷中学将学校文化 品牌建设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中,繁荣了校园文化,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底蕴,润泽了师生心灵,提升了办学品位,春谷中学发展的巨幅画卷已渐显渐美。

2.传承校园文化 篇二

舞钢市位于河南省中部, 地处伏牛山东部余脉与黄淮平原交接地带。总面积647平方公里, 总人口约32万;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地貌有山地、丘陵、岗地、平原;河流属淮河水系, 主要有滚河、淃河、韦河、甘江河等。舞钢旅游秉承了优美的山水风光, 开发了多处山水风情旅游景区景点 (如石漫滩国家水利风景区、二郎山景区等) 。另外根据本地风俗民情, 也举办了不少节庆活动 (如端午节龙舟赛、水灯节、二郎山大型特色篝火晚会、民间文化活动等) 。近年来, 舞钢市荣获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最佳休闲养生城市、中国最具竞争力绿色生态城市等多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二、舞钢水灯节

近年来, 舞钢市着力打造城市旅游品牌, 实现旅游、文化互动发展。其中, 传承中国水灯文化的舞钢水灯节, 集水灯观赏、文化娱乐、民俗展示、旅游观光为一体, 已经成为全国独有、全省闻名的主题旅游文化节庆活动。已经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批准成立了“中国水灯节之城”, 并建立“中国水灯文化研究中心”。

1、水灯节概述

舞钢水灯节是舞钢市继承淮河上游民众燃放水灯祈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避祸祛灾、平安幸福的民俗而举办的大型节庆活动。自2001年起已连续举办十二届, 举办时间为每年中秋节至次年元宵节, 活动辅以大型文艺演出、燃放烟花、民俗表演、书画奇石根艺摄影展等形式做充实, 水灯展示为主的民俗节庆形式。2010年, 第十届“舞钢水灯节”升级为省级节庆活动, 由河南省旅游局、中共平顶山市委、平顶山市人民政府主办, 平顶山旅游局、中共舞钢市委、舞钢市人民政府承办。2011年5月, “舞钢水灯节”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认证为“连续举办水上景观灯展示届数最多的活动”。

2、水灯文化历史起源及传承

舞钢水灯最早起源于河灯, 放河灯民俗由来已久。渔猎时代, 人们以木板编竹为小船, 放祭品点上蜡烛, 彩纸做帆将灯笼放水中任其漂流, 向河神祈保平安。这一习俗至今仍在当地渔民中流行。古代河灯一般用木板、高粱秆做底, 灯体为防水纸, 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 灯型主要是以莲花灯为主, 也有南瓜灯、茄子灯, 有的还要在灯上写上祈福的话语。新中国成立后, 在滚河上修建了治理淮河的第一座水库——石漫滩水库 (又称龙泉湖) , 于是水库周边群众制作水灯后在石漫滩水库放灯的习俗便长久盛行。2001年, 政府决定传承淮这一习俗, 举办了首届水灯节。近年来, 水灯节档次不断提升, 内容日益丰富, 已经在省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3、水灯节文化元素运用

舞钢水灯节除了对河灯文化的发扬和传承之外, 在制作水灯的过程中还加入了不少古代和现代文化元素, 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和现代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 2012年第十二届水灯节中, 共有水灯21盏, 其中运用古代元素的有9盏, 分别为龙凤形象、铁山传说、鲤鱼跳龙门、百鸟朝奉、二郎神传说、灯笼、花好月圆、吉祥灯树、禹王斩妖;现代元素共11盏, 现代流行元素 (4盏) :神龙飞天、现代农业、喜迎十八大、文化强市, 现代实际元素 (5盏) :高楼大厦、荷花、工业兴市、生态之城、互联网络, 卡通形象 (2盏) :冰河世纪、灯宝迎客。

对比前几届水灯节, 不难发现除了每一届都会有传承已久龙凤等经典形象之外, 不断有新的元素加入。同时, 水灯制作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水灯形式由最初的木板、高粱秆做底, 防水纸做灯体, 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 到现在的用钢筋, 防水纸、通电展示的形式。而且现代水灯从前几届举办时的静止状态, 慢慢加入运用灯光的闪烁来展示活力, 和通过旋转呈现动态。

三、旅游宣传方式

1、舞钢旅游宣传现状

第一, 利用各大媒体宣传。自舞钢开始创办旅游城市起, 就不断利用本地媒体进行宣传。如在报纸 (舞钢晚报、大河报等) 、电视 (舞钢电视台、河南卫视、中央一套等) 、网络 (舞钢旅游局网) 以及广播等各大媒体上不断涌现。特别是首届舞钢水灯节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的播出, 引发了良好的节庆效应。

第二, 使用辅助性宣传。例如, 在召开水灯节期间, 举办奇石展、根雕展等等活动, 吸引更多的人群;举办舞钢旅游摄影节, 邀请众多摄影爱好者来参加, 不仅收获了许多优秀的照片, 而且成功的将舞钢优秀的旅游形象宣传出去。

2、对于舞钢旅游宣传的建议

第一, 媒体范围选择上, 舞钢旅游的宣传大多出现于舞钢晚报等等本地媒体之上, 省级媒体如大河报等等在河南省影响力较大的报纸上面鲜少有类似的报道。扩大旅游宣传的力度, 就要扩大媒体报道的范围, 可以从周边地市的媒体入手, 逐步向省级媒体、国家级媒体扩散。

第二, 充分利用新媒体。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 网络在信息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舞钢旅游局网站的建立就是利用新媒体的表现。但是在网站中, 存在信息更新不及时、资料不完整、网站特色不明显等等诸多问题。网站是外界认识舞钢旅游的一大窗口, 应该有专人负责, 及时补充资料、更新信息。另外可以增设舞钢旅游官方微博, 利用粉丝转发、微博互动的方式达到宣传的目的。

第三, 其他宣传方式。由于旅游宣传需要好的广告点子, 在政府财政允许的范围内, 可以与各大广告奖项建立联系, 广征好的文案及策划。如可以与河南省的金帆奖、全国范围的学院奖等等建立合作。由于这些奖项面对的是各大高校学子, 一方面可以收获好的创意, 为舞钢旅游宣传增辉;更重要的是这些奖项有全国性的, 可以给全国高校学子们传达舞钢旅游的讯息, 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宣传。

四、小结

旅游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又推动了地区整体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而时代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又不断的为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新的内容和技术支持。舞钢地区通过发展旅游为传承文化提供了多种方式, 其中独特的水灯节是其中特别的一部分。通过水灯形式来宣传文化, 既成功的吸引大众的目光, 又为拉动舞钢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少贡献。

摘要:“南有苏杭, 北有舞钢”、“休闲胜地, 度假天堂”, 这两句宣传语是对舞钢这一旅游城市的形象描述。近年来, 旅游的开发对舞钢的经济带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也为舞钢传承文化提供了内容和技术上的支持。但是由于宣传方式的局限, 舞钢旅游只是在本地区及周边地区发挥了一定的影响力。本文将从众多旅游形式中重点突出舞钢水灯节, 以此为切入口, 分析旅游以及旅游宣传对文化传承所作出的影响。

3.传承校园足球文化 篇三

江南小学足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在这里,1988年就有了校园足球运动的开展。近30年来,江南小学培养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足球人才,罗森文(入选国奥队)、邓涵文(入选国青队)、张晨(入选女足国青队)均为其中翘楚。

踢好脚下每一球,走好人生每一步——打造校园足球劲旅

1988年,位于重庆市南岸区的江南小学就已经在开展校园足球运动。1999年,江南小学成立了重庆市第一个少儿足球俱乐部——四公里小学少儿足球俱乐部。其后,江南小学的足球水平取得长足进步,逐渐成为重庆市校园足球的一支劲旅,多次参加重庆市、全国各级校园足球比赛,斩获荣誉无数。近几年,在参加重庆市少儿足球比赛中,2010年获得U-9组第一名;2010-11学年、2011-12学年获得U-11组第一名。2012年代表重庆参加奥体杯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冠军杯赛获得二等奖第一名。2013年参加重庆市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获得第三名。2014年代表重庆市参加“与世界相约”斯凯孚杯足球邀请赛获得第五名。江南小学于2011年被评为国家级体育俱乐部,2012年被命名为重庆市首批体育(足球)特色学校。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江南小学也培养、输送了多名优秀足球人才,除了罗森文、邓涵文、张晨,2012级学生李沛楠、谢杰、李东东曾荣获全国“希望之星”“金靴奖”“最佳射手”称号,2014级学生蒋雨航入选U-16国家队24人大名单,备战2017年亚洲男足少年锦标赛。

记者走进江南小学时,时逢江南小学参加2015年重庆市南岸区校园足球联赛,对阵黄桷垭小学。据江南小学校长助理张翅介绍,近几年,该校男足水平进步较缓,相对来说,女足进步很快。

据张翅透露,江南小学现目前参加足球训练的小队员有100余人,设有U-9、U-11、U-13三支男子足球队,另外还有一支女子足球队。与之匹配的还有4名足球教练员。

1988年至今,经过近30年的发展,江南小学已经形成了“踢好脚下每一球,走好人生每一步”的足球文化氛围。

玩转小足球,撬动大未来——培养学生足球兴趣

当前,校园足球工作已从原来由体育系统分管交由教育系统主管,在谈到在新的大环境下江南校园校园足球发展方向有什么变化时,张翅表示:“在教育部门主抓校园足球后,我们学校在立足抓足球人才培养的基础上,主抓校园足球的普及,以培养学生对足球的兴趣为主。”

5月28日,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前,江南小学开展了“玩转小足球,撬动大未来”的“六一”庆祝活动。

在活动中,除了全校师生参与,还有近400名学生家长来到学校,与孩子们一起同场竞技、参与体验。此次足球活动的开展,为孩子们奉上了一份特殊的“六一”礼物。

如何继续发扬学校的校园足球文化,江南小学校长田琪认为除了传承还需要创新,“不能只让孩子停留在踢足球的兴趣上,还需要将足球文化落实到课程中,让孩子在课堂上了解足球的更多元素,实现学生身体、智力的和谐发展,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实实在在为孩子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精英教练进校园——提高教练员水平

5月29日下午,在江南小学会议室,亚足联讲师、职业级教练员邓世俊和亚足联精英教练、前四川全兴主教练余东风列席,接受江南小学张翅、潘琪、潘娜等校园足球工作者关于校园足球的咨询。

对于田径运动是否能和校园足球结合,在邓世俊看来,两者的共同点都需要用脑子,当学生能用脑子去支配他在田径项目上的一些动作时,那离足球也就不远了。

潘琪为体育专业出身,从事校园足球工作已经有十余年,他介绍了在他带队下江南小学近些年来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但对如何打强队,如何在训练中有针对性的去做一些准备尚存困惑。余东风表示:“这就需要你们多打比赛,只强调基本功是没用的,我在成都挑选小球员时,很多娃儿基本功都很不错,但一打比赛就不行。足球是什么?足球就是比赛,就是对抗。”

江南小学的老师们困惑了,在学校以学习为主的环境下,能有多少比赛打呢?邓世俊解决了他们的疑问:“足球是啥子?就是对抗,就是打比赛,那么我们反过来分析,为什么要有对抗?有对抗就有决定,基本功要不要做决定?对抗,是在有对手的情况下出现的,而对手的出现,是在比赛中。在学校里,你们需要的是阶段性的比赛练习,而不是说每天去训练比赛,你们还没有这个功力。你们要记住,你们每天练习的内容,必须是从比赛中分解出来的,比赛中没有的,练习有什么用呢?”

邓世俊的弟子中,不乏蒿俊闵、童晓星、姚翰林等男足名将,他的弟子中,同样有优秀的女足苗子。十年前,在武汉市东西湖区吴家山第三小学,邓世俊就带着弟子蒿俊松(蒿俊闵堂兄)培养出了一批女足运动员。而在江南小学,也有一名神似蒿俊松的足球教练,当他问到女足队员的训练和男足有什么区别时,邓世俊道:“女足男足化,是当今国际足坛的潮流,女足的训练和男足没有区别,比赛场地、规则和要求,跟男足是完全一样的。”

交流结束后,在张翅、潘琪、潘娜等江南小学足球工作者的陪同下,邓世俊、余东风、彭翔(邓世俊大学同学)一行来到江南小学足球场,现场观摩该校足球教练带小队员们训练。潘琪对他亲自带的江南小学三年级队颇为自豪,在该队一场分组对抗练习中,邓世俊叫住一名小队员:“这样踢,你们感受到了快乐吗?”小孩摇头。邓世俊叫工作人在场地两端均增加一个球门,两组也各增加一名守门员,分组练习重新开始,进攻和防守面对的都是两个球门,射门、进球明显增多。接下来,邓世俊又让工作人员拿来标识盘,将场地分成几个区域,场上每一名球员在进攻、防守时都站好自己的位置,不再有满场队员只跟着球跑的情况。

4.传承诗词文化打造书香校园 篇四

我校内涵文化建设依诗教特色为依托,围绕“一个核心”(以“诗文化”传承作为起点,以“诗文化”建设为归宿),以“两项内容”(“诗词课堂教学实践策略研究,诗词校园文学活动开发)为重点,通过“三个协同”(镇蒹笳诗社诗家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立足“四个阵地”(诗意校园、诗意课堂、诗意学科、诗意社区),按照五个程序(学习新课标、确立新目标、研究新方法、探索新途径、构建新模式)进行实践,初步探索了诗词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特征规律,探索了诗词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推广的方法、途径与对策。使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形成了鲜明的诗意特色;使教师的文学素养、教学水平、文学活动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使诗词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成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探索增强语文新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新途径。

1、诗词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我国的经典诗词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素质”内涵,几千年的文化积累,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美德和文化精髓,它能引导我们的学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可以真正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文化素养;诗词的平仄韵律的特点是琅琅上口,充满韵律美,是非常适宜学生诵读的,通过诵读数量的积累和逐步的理解,本身就是对 学生的一种熏陶、引导,这对提高孩子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乃至对孩子的终身发展都是有益的。

2、诗词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传承诗词文化,是实施新课程标准,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本课题是以《语文课程标准》和新课改精神为基本指导思想,具体落实新课改的要求,关注学生作为人的自身要求和终身和谐发展。

3、诗词也是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举措。

阳罗洲镇是沅江市诗词创作活动很活跃的乡镇之一,全国当代著名诗人熊鉴、傅作舟就是从我镇走向全国的,如今我镇有世界汉诗协会会员一人、中国楹联协会会员一人(我校一人)、湖南诗词协会会员两人(我校一人)、益阳诗词协会会员两人(我校一人)、沅江诗词协会会员七人(其中我校有三人)。我镇有着比较深厚的诗词文化底蕴。诗友经常在我校聚会,一起切磋诗艺,共同提高。2010年元月,我校被沅江市诗词协会明确为诗词入校定点单位。为我校开展诗词入校活动注入了前进的动力。为了体现诗词之镇的地方特色,开创学校的办学特色,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此我们开展了“诗词入校活动研究”的课题。

1.诗教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我们坚持诗教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注重校园诗词环境的渲染。走进普丰中学的校园,随处可见脍炙人口的诗句、童谣。橱窗里、花圃内、站牌中、墙壁上,让人感受到的是一股股浓浓的诗意。每一堵墙壁,每一棵花草都散发着浓浓的诗香。我们经常开展以中华传统诗词为内容的书法作品和手抄小报的展示。经常组织学生学习诗词长廊、站牌等处张贴的中华诗词。将经常进行诗教活动。学生耳濡目染的都是中华诗词,这对他们良好品行和语文素养的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2.诗教工作与共青团活动相结合。

我们开展诗教工作,坚持与共青团活动相结合。每学年每学期,我们在制定共青团活动计划和诗教工作计划时,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力争取得很好的效果。实验班经常组织如“诵诗会、诗歌接龙、诗文演唱、诗词知识知多少、诗词名人会、诗词典故趣闻发布会”等诗教活动。

3.诗教工作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我们安排参观、访问、调查、采风等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校外活动场所、社会实践基地的育人怡情作用。今年,我们已组织部分年级“手拉手”郊游野炊活动,在活动中,我们安排了“春满洞庭”诗歌实践。学生用已学过的古诗词赞美眼前的一切,用诗词抒写心中的感受。

4.诗教工作与学生学科学习相结合。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诗教也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们让诗教与学科知识学习相融合,与各科 3 教学相融合,通过诗词配乐,配画,配新解,将诗词的吟诵、品味、聆听、体悟融入语文、音乐、品德与社会、美术、体育等学科教学中。

5.诗教与学校常规教育、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相结合。学校常规教育涉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空洞的说教、严厉的管制,收效往往甚微。我们尝试着用诗歌规劝学生,规范学生行为。学校结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编写了《一日常规歌谣》,内容涉及学校生活各个方面,今后学校文娱活动或重大表演必有诗词吟诵,节目主持必有诗化的语言,诗词的渗透融合达到了一种胜境。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1.师生创作了一批优秀的诗歌作品,编写出了《中学生学诗词》校本教材。

从课题开题近一年以来,我校师生共创作诗词200多首,登载在《湖南诗词》《桃花仑诗词》《梅麓诗词》《洞庭晨韵》《洞庭联艺》上,我们还编写了《中学生学诗词》的校本教材。使我们的诗词入校活动有了明确的内容,把我们的诗教工作推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也使我们的课题研究走向更广阔的天地。2.初步形成了一套有效的诗教教学模式

通过一年多的诗教活动和实践探索,我们初步总结,找出了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诗教模式:那就是“一体、二翼、三途径”。即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诗词兴趣小组和诗词入校实验班为基本阵地,以诵读、创作、竞赛为活动的基本途径和手段。3.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益 经典古诗都是美的承载,其句美悦目,音美悦耳,意美悦心,因此,古诗文诵读无疑是育人的良好载体。近年来,我们以校园诗教为抓手,引导学生诵读优秀诗篇,在诵诗活动中增长知识,明白道理,陶冶情操,同时也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品位和办学品位。(1)诗教与语文学习、新课改相结合,提升语文素养。

古诗词作为语言文字学科,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其本身的使命和功能。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积背于少年,受益于终身”。学生在古诗文诵读中,不仅学习了许多经典名句,在学生作文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引经据典的“点睛之笔”。对于学生动笔试写的激情,我们给予充分的保护和科学引导。部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写出了基本符合格律要求的诗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朗读和写作水平。诗教活动的广泛开展,必将对学生的思想、成长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许多有益的帮助。

(2)诗教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学校诗教的特色

我们确定,将“传承国学文化,打造书香校园”作为我校文化建设策略之一。我们坚持以中华诗词的诵读为切入点,以师生的诗词创作活动为载体,将诗教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创建学校新的办学特色。我们已多次开展以迎国庆、庆元旦等为主题的内容的诗词诵读和经典诵读大赛,节目形式丰富多采,有诗歌朗诵、表演唱、快板、短剧等。表演活动得到了师生和学生家长的高度评价,整个活动不时爆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为配合诗教活动的宣传和氛围营造,我校的小喇叭、校报、班级校园黑板报等都开辟了古诗词专栏,让人 处处能感受到浓郁的诗词文化特色。在古诗文的熏陶下,“厚德载物”的雅量、“无欲则刚”的意念、“自强不息”的品质在师生的身上正逐渐有所体现。

(3)诗教与学校德育相结合,呵护学生成长。

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教的道德教化功能早已为人们所认识,诵读古诗的过程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道德熏陶和人格塑造的过程。我们把诗教活动作为让学生明理导行的一个重要手段,比如让学生背诵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感受诗人宁死不屈的爱国情感,诵读陆游的千古绝唱《示儿》,来感念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读《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来理解人间的至纯亲情,诵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来体味依依惜别的深情;赏析《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陶渊明的《惜阴》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发奋学习;在融亲情、友情、爱国情于一体的古诗文诵读中,让学生感受风云气、体验悲悯情,抵制颓废思潮的侵袭,为学生精神补钙,“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

4.初步形成了诗教工作的特色,提升了办学水平

近年来,学校正在进一步倡导发掘学校的优秀文化内涵,并逐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普中文化。荣誉长廊、团结奋进、诗词围墙、诗 歌艺苑等文化阵地正在逐步开辟和形成。课题的校本研究也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品位,学校里文化育人的风气正在逐步形成,诗教已成为我校教育的特色,诗词围墙、诗歌艺苑等也成为普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传承历史文化,构建文化自信 篇五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近日,我国迎来了第三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自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历史意义及作用,致力于通过传承灿烂历史文明来夯实大众的文化自信。

文化传承因创新而生动。2019年大年初一,“紫禁城里过大年”活动在北京故宫博物馆里拉开帷幕,活动首次还原了清代的过年场景,让游客也能体验一把古代皇帝过年的感觉。其实,这已经不是故宫第一次以如此“接地气”的方式来传承宫廷文化了,此前,刷爆朋友圈的“朕不能看透”眼罩、明清帝后书签等生动形象的文化产品也是故宫文化传播的创举。早在2017年,故宫文创的销售收入已达15亿元。通过改变传统的传播方式,将古老的文化资源与喜闻乐见的方式结合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的遗产以及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生动形象起来,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使其以另一种方式真正融入百姓的生活。

文化传承因交流而多彩。此前,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刚刚落幕,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共建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会议指出只有交流互鉴,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当前,在多样性的世界文化格局中,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而中国文化也只有通过与其它文化的碰撞,才能显示出其区别于其它文化的独特魅力,并不断繁荣发展,更好地走向世界。承担着文化交流使者的兵马俑曾多次远赴英国、美国、日本等地进行展览,这不仅加深了外国民众对兵马俑文化的认识,更激发了不同国家之间文化相碰撞的活力,展现了中国开放包容的文化自信。

6.传承校园文化 篇六

——记09电子2班《弟子规》诵读比赛及读后感征文活动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形成的优秀文化遗产。它的精华不仅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光辉灿烂,在当代也日益受到世界范围内国家和人民的重视。因此,传承中华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

为了让学生在读书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我班举办了为期两个月的传承中华文化读书节活动。通过班级同学的集体讨论,我们选择了《弟子规》作为此次活动的推荐书籍,组织大家集体学习。

在两个月的学习过程中,每周全体同学共同学习其中一篇。通过朗读、抄写原文及翻译、联系自身实际写学习感想、班会课交流学习心得等方式,让学生首先理解文章含义,再对照文章检讨自身行为思想,从而认识到自身不足,找到差距,纠正不良行为思想,真正把对《弟子规》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将几千年以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再次深深植入到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去。

通过两个月的学习和活动的开展,同学们普遍意识到自身存在诸多方面不足,既有待人接物,也有行为习惯、品质修养。在认识到不足后,同学们都表达出了愿意改正、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并从生活细节开始规范自己的行为思想。有几位同学还在班会课的交流中做了自我检讨,为自己过去的行为给周围同学造成的伤害道歉,并表示在以后的生活中努力改正缺点,重新赢回了大家的友谊。

学习结束后,为了巩固学习成果,班级中又依次开展了《弟子规》诵读比赛和《弟子规》读后感征文活动,要求每一位同学都要参加,同学们也积极响应。古文中有很多生僻字和通假字,为了能够准确地

读准每一个字,同学们找来了字典仔细推敲。每天早自习,班干部自发带领全班同学朗读《弟子规》,力求达到熟读成诵。经过精心地准备,比赛中同学们的朗诵都比较熟练准确,但大部分同学因为过去很少在讲台上发言,表现较为紧张,这就说明这类活动需要多多开展,以加强学生们的表达能力。

征文比赛中,同学们的表现也很踊跃,都通过文字认真表达了自己学习后的切身体会。虽然有些同学因为基础薄弱,文章缺乏文采,但朴实的语言反而更能表达出真情实感。认真阅读后,我给每一篇文章都写了评语,肯定了同学们的学习成果,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希望。

活动结束后,全班同学又集体投票选举出学习中表现最为突出的三位同学,对她们发放奖品进行表彰,为期两个多月的学习至此圆满结束。

7.古琴音乐文化的校园传承 篇七

当今古琴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所立足的组织机构主要分为民间琴社与学校这两大类。其中琴社 (琴馆) 以雅集、培训为主要功能;学校则包括高等院校与中小学, 其中高等院校又包括可承担培育古琴专业人才任务的专业音乐院校与设有以普及传播琴乐为主要目标的大学生古琴社团的普通高校。

一、高等院校中的古琴文化传承

高等学府向来是优秀文化的重要传习地。在大学的人文艺术教育中引入古琴的教习, 将会发挥大学这一引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场所的积极桥梁作用, 使得古琴文化在当代得到更有效、更广泛的传播。

(一) 音乐院校专业古琴教育

20世纪初, 诸城派琴家王燕卿 (宾鲁) 南下金陵, 被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聘为国乐教员。1919年, 蔡元培在北京大学设立古琴研究会, 亦邀请另一位诸城派古琴家王露 (心葵) 传授古琴。于是, 诸城王氏一南一北, 共开古琴进高校之肇始。

至20世纪50年代初, 以查阜西、吴景略、管平湖、张子谦、顾梅羹、刘景韶、喻绍泽、杨新伦等一批琴家为先导, 古琴艺术陆续进入了北京、上海、成都、南京、沈阳、广州等地的音乐学院 (系) , 完成了当代古琴专业教育在全国的基本布局。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 时至今日, 古琴专业教育在各大专业院校已经形成了自附中、本科到研究生的教学层次, 培养了龚一、成公亮、李祥霆、吴文光、赵家珍、曾成伟、丁承运、李凤云、林友仁、刘赤城等一批“第二代”的“学院派”琴家, 而且, 这批琴家继续工作在音乐院校内, 在古琴的演奏、教研、创作、传播等方面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绩。

时至21世纪, 全国各大音乐学院又培养出了一批“第三代”的青年“学院派”琴家, 如中央音乐学院的赵晓霞、巫娜、孙瀛, 四川音乐学院的戴茹、李雪梅、张婷婷、董雯雯、曾河, 南京艺术学院的成红雨, 天津音乐学院的赵烨等。他们都成了培养古琴专业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 并由此形成了老、中、青的古琴教学与研究梯队。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 很多音乐院校的古琴专业学生还曾因当时社会对古琴人才需求有限, 在毕业后没有合适对口的去处而不得不改行做别的工作。但时至当今, 由于“非遗”保护背景下“古琴热”的兴起, 随着社会对专业古琴师资需求量的增加, 古琴专业的毕业生也都成了社会上抢手的热门人才。

在当前古琴的传承与发展中, 由于职业琴人和琴家专事古琴艺术的演奏、教学与研究活动, 并依托于音乐学院的专业音乐教育背景, 因此他们在古琴音乐艺术表现上有着更高、更为专业的要求, 将目标定位于为社会培养专门的古琴表演型人才, 高等院校的专业古琴教育从而也日益成为培养职业琴人的重要方式。“学院派”在将古琴作为一件乐器引向职业化与专业化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专业院校还具有科研经费投入与人才的优势, 可以完成对琴学相关理论的整理、研究、出版。如中国音乐学院的古琴专家还与音乐学家和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人员共同合作攻关, 联合开发了减字谱打谱软件, 以实现传统古琴乐谱的数码化。此外, 专业院校还以组织学术团队参加课题与学生完成学位论文的方式带动对琴学的理论研究, 填补了琴学研究中的一些空白。

我国的古琴学院教育还具有植根于民间的优良传统, 如进入音乐院校从事古琴教学的最早的一批琴家无一例外都来自民间, 且都出自各地的民间传统琴派。这些琴家依托于民间世代相传、异彩纷呈的琴派滋养, 大多具有深厚的民间音乐功底。并且, 这种历史上民间音乐的天然渊源使得当前各大音乐学院的古琴专业师资中都自然地融合了地方性的古琴流派, 如中国音乐学院的虞山吴氏、沈阳音乐学院的川派顾氏、上海音乐学院的梅庵刘氏、四川音乐学院的川派喻氏……

但同其他大多数民族乐器不同, 自古至今, 古琴琴人群体的主流、主体仍多汇聚于民间, 且绝大多数都是以个人化的自娱自乐状态以及非专业、非职业性的身份特征存在的。这也是古琴相对于其他民族乐器在学科化方面大显薄弱的重要原因所在。就总体而言, 古琴的“学院派”实力在当前尚显得较为弱小。虽然不少学院琴家也都做到了立足专业, 并关注古琴的业余普及传播, 但当前的“学院派”还是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脱离与民间琴人、琴派, 与民间音乐联系渐少的趋向。所以, “学院派”在教学与艺术实践中应加强同民间琴家、琴派的交流, 这将有利于“学院”与“山林”更好地融合, 以形成一股合力, 在点、线、面上更好地传播古琴艺术。

(二) 普通高校古琴普及传播

鉴于古琴的文人音乐属性, 普通高校作为高学历人士集中之场所, 似乎自然地成了古琴传播之重地。由于大学具有多学科并存的优势和先进的创新机制, 让古琴进入普通高校的实践措施也较为灵活多样, 通常有演出与讲座、选修课以及大学生古琴社团等。

古琴巡演——古琴艺术进大学 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为2006年6月10日, 作为配合“文化遗产日”宣传的系列活动之一,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和鸣——古琴艺术进大学”活动于该年6月7日至12日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首次举行。

2007年的“文化遗产日”期间, “和鸣——古琴艺术进大学”活动又进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常熟理工学院、西安交通大学、西安音乐学院、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

2008年, 该活动在北京理工大学、外交学院、中央财经大学和江苏大学成功举办之后, 又与香港及澳门地区的相关琴社、基金会、文化机构联合, 于10月27日至11月4日以传统的“雅集”形式把古琴艺术引进港澳地区的高等院校, 分别在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演艺学院、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大学、澳门理工大学等地举办活动。

2009年6月, 由江苏省文化厅、文物局主办,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承办的“2009‘文化遗产日’江苏古琴艺术四大流派代表性传承人进校园”活动在南京的三所高校 (南京艺术学院、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 盛大上演。江苏省内虞山琴派、广陵琴派、金陵琴派、梅庵琴派的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了已知的首次同台献艺。

通过全国范围内的“古琴艺术进大学”活动, 古琴艺术走进了高校, 琴人与学生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专家的现场指导与专题讲座也加深了学生对古琴的认识。这样的活动让年轻人通过感受古琴艺术, 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和鸣”, 进而成为传承中国人文精神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音”, (1) 进一步营造了全民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

古琴选修课 在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古琴艺术申报书》中, 在高校进行古琴传承也被列入工作计划:“在综合大学开设古琴选修课, 聘请古琴艺术家担任教师。5年内, 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扬州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西北大学、四川大学等10所国家重点院校施行;10年内, 推广至20所综合大学施行。” (1) 如果从2002年制定此申报书算起, 按照申报书所表述的计划, 至2007年便应在10所国家重点院校施行古琴选修学分制, 2011年全国应有20所综合大学施行古琴选修学分制。然而笔者在调查中获悉, 由于种种原因, 这项工作尚未按照计划很好地推行, 只有少数普通高校在正常实施。例如, 在古琴保护整体工作做得较好的常熟 (虞山派即以常熟虞山命名) , 当地的高校常熟理工学院作为常熟古琴立体保护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场域与环节, 从1997年起, 就在其音乐系开设古琴选修课, 同时, 该课程还被纳入该校音乐教育专业设置的地方特色板块, 每届均有十余名学生, 目前已共有一百多人经过培训, 到江苏各地传承古琴文化。此外, 该校目前还在积极申请成立“中国古琴虞山琴派研究中心”。

还有一些综合性大学, 如扬州大学, 也计划利用高校的学术平台与大学的受众面, 成立扬州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所, 策划“扬州地域文化进校园”的系列活动, 并联合当地广陵琴家合作开设古琴选修课, 建立古琴教育基地, 广泛普及古琴教育。另外, 南通大学也聘请了当地梅庵派的琴家进入校园传习、普及古琴。

大学生古琴社 古琴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前后, 在很多综合性的大学中还组织成立了大学生古琴社团来加大对古琴的宣传力度。在21世纪之初, 以四川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等为代表的高校陆续成立了大学生古琴社团, 为古琴在综合性大学里的传承、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据四川大学古琴社长郑晓韵介绍, 2002年古琴社成立伊始, 当大家带着古琴在学校里走动的时候, 古琴还曾被不少同学误认而惊呼为“小古筝”, 经过8年辛勤的历程, 同时也伴随着连任五届琴社社长的郑晓韵在中文系从本科读到了博士阶段, 现在的古琴社已经成为川大校园里一道美丽的文化风景线。

2007年, 南京大学古琴社、四川大学古琴社、浙江大学古琴研究会三家大学生社团还在南京大学、南京鸡鸣寺内联合举办了主题为“琴学与传统文化”的首届全国高校琴学论坛, 为高校间古琴社团的琴学研讨搭建了一个学术平台, 让琴乐在高校中得到了更广泛的重视。来自复旦大学、厦门大学、扬州大学等数十所高校的师生在论坛上交流了近30篇论文, 很好地促进了全国各个高校大学生古琴社之间的琴艺与琴学交流。

迄今, 全国各地已陆续有几十所综合性大学在当地社会琴社、琴馆、琴人的大力协助下成立了大学生古琴社团。如古琴家桂世民辅助成立了南京大学、南京航空大学的古琴社;徐晓英协助浙江大学、浙江中医大学成立了大学生古琴社;曾成伟协助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成立了古琴社……而且, 作为斫琴家的曾成伟、马维衡等还经常在各个大学生古琴社团成立之初, 将若干张他们自己斫的琴馈赠给社团供教学所用, 同时还为大学生提供义务教学来扶持这些高校古琴社的起步运转。另一方面, 高校的古琴社也积极参加社会琴馆的相关活动, 在社会资源的合作共享中, 大家在各自的领域内积极协作, 传播着琴乐文化。

二、中小学中的古琴文化传承

当前在高校与社会琴社或琴馆中进行琴事活动的主体主要是成年人。从总体比例来看, 相对于其他乐器的学习情况, 古琴学习者中少年儿童相对较少, 学琴者在年龄构成上呈现出不甚均衡的状态。这种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与古琴独特的音乐文化性质及其审美追求有关——古琴所表现的文化背景距离当代少年儿童的生活现实以及心理特征相对较为遥远, 另外, 在当代的快节奏、多元化的大环境下, 有着众多可供少年儿童选择学习的艺术 (及非艺术) 科目——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当前习琴儿童的相对缺乏。

对古琴艺术这项民族文化的重要遗产而言, 毫无疑问, 在对其传承光大的工程中, 少年儿童应是十分重要的生力军。探讨少年儿童古琴教学的方法、规律, 对古琴的当代保护传承也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可喜的是, 笔者在针对全国范围内古琴保护现状进行的调查中发现, 近年来不少地方已陆续在中小学里开始了对少儿古琴教学的探索与尝试,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例如常熟的虞山琴社是国内少儿古琴教学活动开展得较早的一个基地, 早在1997年, 该社就与常熟市文化馆联合开办了国内第一个少儿古琴培训班, 2001年还组织成立了首家少儿古琴社——虞山少儿古琴社。数百位少年儿童在此接受培训, 其中不乏一些出类拔萃的艺术新苗。

2007年11月, 虞山琴社在常熟市的石梅小学开办古琴兴趣班, 成立“石梅娃古琴社团”, 把孩子们的独白、书法等与古琴艺术相结合, 使他们在音乐遗产中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并通过黑板报、手抄报、佳作展览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宣传虞山派古琴艺术。

此前的2005年, 安徽梅庵琴社的副社长朱文成也曾在其创办的培训学校中开设“醒梅书院”, 以弘扬国学国乐, 并尝试让孩子们在古琴的伴奏下阅读古文, 使其在幽雅的古琴声中欣赏祖先留下的华章。

2006年, 金陵琴人桂世民与南京市考棚小学合作, 在该校定点开设少儿古琴培训, 并成立了“秦淮少儿艺文苑古琴社团”。在2009年的南京“国乐·琴韵雅集古琴专场音乐会”上, 该校的小学生们表演了根据电视剧《三国演义》插曲改编的古琴合奏及伴唱《卧龙吟》, 赢得了阵阵掌声, 广受好评。

而在2006年12月18日, 我国第一所将古琴艺术正式引进课堂的小学——哈尔滨市兴华小学被中国民族器乐学会确定为“黑龙江古琴教学研究基地”, 这也宣告了我国东北地区青少年古琴传播教育机构的历史空白从此得以填补。

哈尔滨市兴华小学的学生们在学校的古琴教室内练琴 (图片来源于“东方少年网”, kidsnews.eastday.com)

在古琴教学基地的创办中, 兴华小学已投资8万余元, 在教学楼内专设了一间教室, 配有32张古琴。学校还出资让3名音乐教师到北京和天津等地接受培训。课程开设以后, 学生报名踊跃。学校每周开设一节古琴课, 每日都有琴曲欣赏。在兴华小学, 每天早晨上课前, 学生们在广播中听到的是悠扬的古琴乐曲, 课间、午休时间, 广播里放的还是《酒狂》、《关山月》、《高山流水》等古琴乐曲, 以及古诗文朗诵;四楼走廊墙壁上贴满了古琴、琴谱、琴师的图画, 形成了一条“古琴长廊”;古色古香的琴室里, 每天都有学生在聚精会神地学习古琴弹奏艺术。

目前, 该校已经有七百多名学生接受了古琴的普及性培训, 对古琴产生浓厚兴趣的近百名学生还接受了提高性培训, 更有十多名学生具备了较高的演奏水平, 通过了古琴考级中相应级别的测试。

由于升学压力等因素, 古琴在中学的传承实践相对较少。笔者了解到的相关活动仅有2009年2月南京幽兰琴馆与南京外国语学校、爱德基金会共同举办的“琴暖童心大型公益行动”等, 该活动为南京外国语学校的中学生了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古琴培训。

由于古琴特殊的文化品性与当代少儿心性存在巨大反差, 再加上少儿学识与阅历缺乏, 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难以理解古琴音乐文化的高深内涵, 所以有专家提出少儿的古琴教学应多偏重于技术, 而不是文化, 但也要不失时机地在教学中穿插介绍中国的古典文学、历史、书法、绘画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1) 加强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整体性的了解, 加强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

结语

时至今日, 通过诸多琴人和各级教育机构在这个领域的共同探索与耕耘, 古琴艺术已经被引向了学校教育的各个层次并初获成功, 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古琴演奏者与欣赏者, 让古琴活动走向了更为深广的社会层面。其重要意义正如少儿古琴教育家杨青所强调的:“古琴要想真正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热’起来, 放射出它应有的光彩, 就必须从基础的普及工作入手, 培养新一代的古琴专业演奏人才和广大的古琴爱好者队伍。” (2)

在各地琴人与相关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 立足于全国范围内大、中、小学的古琴传习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让我们期待更多的琴人加入学校古琴教学的队伍中来, 以期古琴可以像钢琴、电脑“从娃娃抓起”那样在更多的中小学里被推行, 并与普通高校的古琴人文素质教育以及音乐院校的古琴专业教育构建成立体化的古琴教育体系, 三者形成合力, 使广大学生在一体化的学校教育中接受这种民族母语文化的熏陶, 在几千年悠悠历史酿就的琴乐文化中汲取营养, 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 培养热爱高雅文化、热爱本民族优秀传统的人文情怀。

注释

11参见樊祖荫《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若干问题的思考》, 载《音乐研究》2006年第1期, 第12-13页。

21参见王延泓《音乐文化遗产保护系列活动——古琴艺术进大学》, 载《乐器》2006年第7期, 第116页。

31载“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2011年2月23日 (截至2014年4月19日) 。http://www.zjfeiyi.cn/zhuanti/detail/14-536.html

41 参见杨青《古琴教学与普及的心得体会》, 载《艺术评论》2008年第11期, 第38页。

8.传承民族文化 构建和谐校园 篇八

一、礼仪教育,润物细无声

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已成为我校传统的德育品牌活动。多年以来,我们注重学生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在实践中,我们以《培养小学生的责任心与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手段,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从对自我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家庭负责三个维度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要求一二年级对自我负责: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自己的事自己做。三四年级对集体负责:关心集体、主动承担集体工作,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讲公德、有礼貌,有良好的环保意识,遵守社会规则。五六年级对家庭负责:主动与父母交流,分担家庭的责任,为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活动中,我们将检查评比与自我评价相结合,依据学生进步的程度,奖励不同颜色的五角星,再依据学生得星的多少,每学期评选表彰金、银、铜奖“五星少年”,使奖励有层次有目标。在评选金、银、铜奖的基础上,每年再评选表彰一次“文明礼仪小标兵”,评比的过程全面、客观、公正,同时举行隆重的表彰仪式,为学生树立了身边既熟悉又亲切的学习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德育工作一个成功的教育方法就是榜样教育法,这种教育方法最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际。

二、感恩教育,完善道德情感

敬老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千百年传承下来的珍贵精神财富。感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开展感恩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良好心态和习惯,促进家庭的和谐,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爱意。

我们以感恩教育为平台,开展以“学会感恩,争做孝星”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如:(一)孝敬长辈,感恩父母;(二)主动帮父母做家务;(三)为父母洗一次脚;(四)记住父母的生日,并能亲手制作小礼物;(五)观看亲情影片,联系自己的生活,激发情感,写《观后感》;(六)给父母送一句温馨的祝福。

一系列绵如春雨的“感恩亲情”体验活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培养着学生的感恩意识。我们通过感恩教育这一有效载体,引导学生用孝心、用真情回报父母,引导学生学会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孝敬长辈,感恩父母,尊敬师长,感恩社会,懂得用感恩的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个人。通过一系列的感恩主题活动,学生们收获了拳拳爱心、培育了浓浓真情,在潜移默化中将感恩意识逐渐转化为感恩行动,形成了良好的道德情感,这是我们德育教育永恒的主题旋律。

三、学习国学,传承民族文化

《弟子规》是一部以学规的形式进行品行教育的启蒙读物,每一句话都蕴含了深刻的做人的道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学习《弟子规》既是传承经典国学,又是教给学生知行合一、礼貌待人、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品德。学校把《弟子规》作为校本课程之一,作为一年级的必学教材。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由品德课教研组制定学习《弟子规》计划,编写《弟子规》教案。教师指导学生逐字逐句学习、理解、背诵,校园中,朗朗的诵读声汇成了一曲悦耳的交响乐。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理解、感悟《弟子规》,学习《弟子规》,践行《弟子规》,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弟子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领略传统文化中,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良好品德,从而形成敏而好学的校园风尚。

四、诵读诗文,激发爱国情感

许多经典诗文,渗透着一种无形而强大的道德感染力量,诵读诗文,会给学生强烈的心灵震撼。使他们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我们每天下午的第一节课前15分钟是经典欣赏时间,悠扬的古典音乐响起,配乐朗诵的经典诗文充溢整个校园,校园沉浸在意境悠远的古典文学欣赏中,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感油然而生。为了提高学生对古诗文诵读的兴趣,学校开展“喜迎国庆,爱我中华”诵读经典诗文活动,在感动、豪迈、珍惜、传承、祝福、铭志的氛围中,学生们的灵魂得到了洗礼。朗诵时,台上选手们深情咏诵、激情喷薄,台下观众们凝神倾听、心潮澎湃,爱国之情在整个会场流淌。五六年级组的朗诵更是将活动推向高潮,《拥子入怀》、《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我骄傲,我是中国人》这些诗歌的深情朗诵和恰当的情节渲染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喜迎国庆,爱我中华”诵读经典诗文系列活动,丰富了孩子的心灵、增强了他们的体验、成长了他们的心智。

“特色引领发展,品牌成就事业”。在多年的德育工作中,我们的传承民族文化教育活动,诱发、唤醒、激发了学生的发展意识;为学生丰富了人生和学习的意义及其价值,明确了成长的方向,增强了发展动力,把学生引向了幸福,引向了希望。我们将继续探索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德育品牌活动方案,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德育工作评价体系,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为构建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精品校园不懈努力!

9.传承优秀文化 篇九

让经典浸润校园

——“经典诵读与校园文化建设”课题研究情况汇报

红安县实验小学

红安县实验小学前身是由董必武1933年9月亲手创办的黄安县立中心小学。建校后曾三易其名,四更校址,1984年被命名为红安县实验小学。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经过八十年的发展积累,目前已是黄冈市示范小学,湖北省综合实力五十强学校,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

八十年来,红安县实验小学积淀了许许多多的优良传统,也曾创造过许多辉煌的业绩。但是随着校园面貌的不断改变,学校领导的频繁调动更迭,教师的大量新老交替等等,学校的优良传统该如何继承和不断发扬光大?如何打造实验小学的品牌特色,是摆在学校领导和全体教职员工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经过广泛讨论,学校把“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为学校的持续发展创新管理,打造师生的精神乐园”作为办学宗旨,围绕这一办学宗旨来开展学校各项工作。去年我们又申报了“经典诵读与校园文化建设”这一课题,以期作为突破口,不仅要传承中华优秀的文化传统,更使学校的光荣传统得以发扬光大,走内涵发展之路,促进办学水平上新台阶。

一、打造校园文化,创造良好育人环境

随着学校的建设发展,红安县实验小学校园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日的校园再也找不到往日的痕迹,一批有特定意义的建筑已不复存在。崭新的校园如何体现出自己的文化特色和过去的光荣呢?经过教代会的讨论,学校达成共识:从环境建设入手,注入文化内涵,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一是重新修建校牌、校门和围墙,将过去封闭式校门改造为开放式校门,以寓 学生自由飞翔之意;将校牌改为卧式校牌,将秦基伟将军题写的校名镶嵌其中,让师生明白,学校的发展凝集着红安革命前辈的心血;将封闭式围墙改造为透视围墙,以寓意让学生视野更加开阔。二是给三栋教学楼命名。实验小学现有三栋教学楼,主体教学楼我们命名为“启智楼”,以寓启迪学生心智之意;第二幢教学楼与运动区隔离,环境幽静,是读书学习的好地方,我们命名为“宁致楼”,取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之意;第三幢楼含行政办公、各种功能教室、学术报告厅于一体,我们命名为“宏志楼”,以期学子们有宏大的志向。其三,建立文化广场,在“启智楼”与“宁致楼”之间,原来是一片树林,但杂乱无章,因此,我们把它改造成一个文化广场,集树林、彩砖,石桌、石凳于一园,为学生课间休闲、阅读,提供良好便利的场所。四是建立荣誉墙。在进校门的右侧围墙开辟荣誉墙,将学校获得的各种奖牌复制其中,让师生不忘学校的优良传统。五是开辟文化长廊,建立文化橱窗。我们在启智楼中间的通道里建立文化长廊,在校园中每一个显眼的位置及教室走廊、楼梯等地方设置文化橱窗,根据不同年级选择不同的内容。让学生从走进校园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接受到熏陶和感染。六是利用校园的角落,分别开辟梅园、兰园、竹园、菊园,并在学生中征集园名,在众多的名称中,我们分别选取了“傲骨梅园”“清心兰园”“虚心竹园”“傲霜菊园”给四园命名,此举不仅美化了校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文化内涵。

上述系列举措,既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和谐而又充满文化内涵的校园环境,实现环境育人。

二、建立规章制度,为经典诵读保驾护航

早在申报课题之前,我们学校根据新课改的精神就开始了一系列的诵读经典活动,各年级除按课标要求完成阅读任务外,还补充了部分古籍阅读资料。但那时的阅读只能为了完成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阅读量,并没有真正把它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因而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鉴于这些情况,我们认为搞好经典诵读,制度的保障是关键。为此,学 校在阅读时间、各年级阅读的基本内容以及阅读效果等方面,用制度的形式予以确保。

一是确保阅读的时间。学校规定每周一、三、五早读20分钟为经典诵读时间,其中语文教师负责两个早读,数学教师负责一个早读。在这个时间段内,教师必须同学生一起诵读,学校值周领导会同教务处进行检查、记载。

二是确保阅读的基本内容。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的情况,我们规定一年级以诵读《三字经》为基本内容;二年级诵读《千字文》,三年级诵读《弟子规》,四至六年级以《唐诗三百首》为主。各年级在完成这些基本内容之外,可以根据班级和学生个体需求诵读其他经典,鼓励学生博览群书,从中汲取营养。

三是确保诵读的效果。我们把规定的基本诵读内容作为考核学生学业的内容之一,根据年段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

一、二年级以记忆背诵为主,检测学生诵读的熟练程度;

三、四年级在考查诵读熟练程度的同时,适当考查理解的情况;

五、六年级则侧重理解和运用。检查方式一是要求各班检查;二是由各蹲年级领导根据教务处、教科室共同拟订的考核标准,组织抽查检测;三是每学期举行一次经典诵读的比赛,并将比赛结果作为考核优秀班级的重要依据之一。

有了这些制度的保障,我校经典诵读活动开展得扎扎实实,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展示经典诵读的成果

为了充分展示同学们诵读经典的成果,激励广大师生更好地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学校举行了多种形式的活动。

1、优秀诗文朗诵会

全校以班为单位开展“优秀诗文朗诵会”,每名学生精心准备一首经典诗歌或者一篇经典文章,参加本班的朗诵会。朗诵会由学生主持,教师指导和监督。通过此举培养每个孩子的朗诵兴趣,提高每个孩子的朗诵能力。

2、诵读擂台赛 全校以年级为单位开展“诵读擂台赛”,每班选择自己班级最喜欢的几篇经典文章或优秀诗歌以齐读的形式举行擂台赛,采取逐轮淘汰的办法打擂台,选出最优秀的诵读班级。通过此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

3、知识大考场

学校每学期为各年级编制一套“经典诵读知识测试卷”,发给每一位学生,进行一次开卷大考试,考试时间为三天。允许他们讨论、请教家长,也可上网查询。让孩子们了解到中华经典著作之博大精深,拓宽孩子们的阅读面,开阔学生的视野。

4、竞选“读书小能手”

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竞选„读书小能手‟”活动。每一位选手准备好竞选发言稿,介绍自己诵读的内容和收获,参加本班的竞选活动,然后以投票的形式评选出“读书小能手”。以此培养孩子们力争上游的进取之心。

5、经典诵读优秀节目集锦

以班级为单位准备一个优秀的经典诵读节目,参加学校每学期一次的经典诵读优秀节目集锦。节目可以聘请艺术组的老师进行指导,不仅要突出每个班级的特色,而且要求有一定的欣赏价值,以此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创造才能。

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我们的校园时时处处洋溢着浓浓的书香气息,让经典浸润着孩子们的生活。

四、注重实际效果,让经典伴随学生成长

中华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犹如取之不尽的宝藏,积淀着智慧,映射着光辉。诵读经典是为了从中汲取营养,学会做人。因此学校十分注重讲究诵读的实际效果,把诵读经典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结合起来,让经典伴随着学生成长。

1、诵读经典,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教务处、政教处、教科室三方紧密合作,规定每周一国旗下的讲话中必 须有此方面的内容,用经典中的范例教育学生;大力开展“十个文明好习惯”和“文明礼仪十讲”活动,用经典规范学生行为;开展“文明的礼仪

快乐的课间

静净的校园”等一系列活动,用经典约束学生的行为;开展“文明礼仪之星”评选活动,用经典评价学生行为……总之通过诵读经典,时时处处让经典伴随学生,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

2、让经典浸润校园,促进良好的校风、班风的形成。

除了在环境建设上学校努力注入文化内涵,开展多种形式的系列活动外,我们让经典浸润校园,用经典促进良好的校风班风的形成。学校校园广播每天上、下午上课前30分钟开始广播,其中一、三、五三天学生播音必有传统文化内容,或朗读、或联系实际谈读书体会、或介绍历史名人小故事、或介绍校园内的典型事例。每周二、四播放校园经典歌曲或其他文艺节目,以此活跃校园文化,促进良好的校风形成。

学校要求各班利用黑板一角,开辟每周一诗(一词)栏目。每周根据班级实际精选一诗或一词,让学生阅读、背诵,不仅强化训练,更以此促进班级建设,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总之让经典浸润校园,让经典伴随师生成长。

应该说“经典诵读与校园文化建设”课题实验我们只是刚刚起步,虽然我们做了一系列的工作,但是与课题实验的总体要求还相去甚远,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因班大人多,学生个体差异以及诵读时间有限等原因,部分学生还处于应付状态,参与还不到位……

10.感受民俗传承文化 篇十

夏李乡实验学校

王荣霞

一、活动主题:

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情感。每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渊源。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历史,感受中国几千年文化的底蕴,从学生熟悉的“节日”入手,引领学生重新认识、探索身边的传统节日,走进历史,以全身的视角,审视今天的生活,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活动目标:

1、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2、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调查等各种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写作形式来表现传统节日这一主题

3、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传统节日的由来,认识各种传统节日习俗的演变过程及各地丰富的民俗活动,从中体会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三、活动要求:

根据兴趣,学生自由选择,围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成立六个研究小组。各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制订活动计划。

1、按着老师的指导的方法去访问、收集资料,并由各种传统节日习俗的演变过程想一想我们是怎样过节的。

2、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过这些传统节日的,老师进行分类。

3、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四、活动过程:

(一)、交流汇报

1、春节来历和习俗: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我们了解各地的活动内容异常丰富多彩、像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很盛行。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吃过年夜饭,围炉闲聊,辞旧迎新,这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除夕守岁习俗。据史料记载这种习俗最早始于南北朝,直到今天,我国人民还习惯在除夕守岁,屋外时鸣鞭炮,室内围炉团坐,笑语连连。奶奶告诉我--拜年是中国国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的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话语。中国还有过年吃饺子的习俗呢。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现在过年我们还是吃饺子、全家围坐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初一早晨起来,穿上新衣服去给长辈拜年。

2、元宵节的习俗:元宵节也称灯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正月十五这天夜晚,皓月高悬,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观灯、放焰火、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现在,元宵节这天我们也吃元宵、看灯展。

3、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丰富有趣,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植树、放风筝等,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4、端午节来历和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5、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一家人围在一起,吃月饼、赏明月

6、重阳节的习俗: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

二、写作指导:

1、复习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对我国的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进行了汇报,归纳起来我们地传统节日就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在汇报的过程中,同学们不但了解了各个节日的来历,习俗,而且还联想到现在我们是怎样过这些节日的。在这些节日中你一定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把这个节日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活动写出来。

2、先说一说你最喜欢的节日,为怎么喜欢?说出喜欢的原因。其中你最喜欢怎么?把你最拿手的说出来。(1)所说的活动一定突出这个节日的特色文化,当然要写到特色食物和民俗活动。如:春节贴春联、放鞭炮、除夕守岁、吃饺子、拜年等。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2)要把活动的过程说得具体、生动。节日里的活动很多,着重抓住能突出节日意义和气氛的一两种活动写出来,其它的一带而过。(3)还要说一说自己在这个节日里懂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知识。(4)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3、进行写作:

11.文化底蕴的传承 篇十一

时间:2009年4月24日

地点: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受访人:中国长城计算机深圳股份有限公司显示器事业部副总经理马奇

长城显示器真正追求的,是如何让用户将中国文化的一种传承、文化底蕴加入到产品之中,而不仅仅是图案简单停留在产品外观上

许多厂商都试图将中国元素加入到自己的产品之中,从市场上的表现来看,这其中长城的蝶恋花系列显示器可以算是较为成功的一种。请问,长城显示器认为将中国元素加入到产品设计之中,您认为最难的一点是什么?

马奇:我认为最难的是如何让用户将产品中加入的元素变成是一种生活上感受。长城显示器真正追求的,是如何让用户将中国文化的一种传承、文化底蕴加入到产品之中,而不仅仅是图案简单停留在产品外观上。虽然现在的蝶恋花系列只是达到外观图案的设计上给与用户一种视觉上的感受,还没有做到将文化底蕴加入其中。但这将是长城以后产品的一种发展趋势。

您认为长城的蝶恋花在设计上算是一款成功的产品吗?今后的蝶恋花系列的规划路线将会是什么样的?

马奇:蝶恋花从我们的规划上可以算是成功的,但是距离我们的理想目标还很远。长城显示器的核心品牌理念是培育有利于中国品牌发展的消费文化,而现在推出的人文系列之蝶恋花正是对这一核心品牌理念的初次视觉尝试。我们希望用户不仅是将蝶恋花作为显示器,而还将其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上的追求。

蝶恋花的设计,在长城显示器中开了一个很好的设计开端。那么在长城的后续产品中,会不会继续把这种以中国元素的核心产品设计风格延续下去?

马奇:这是肯定的,在长城显示器的产品中蝶恋花系列所使用人文风格肯定会是一个大系列,现在的蝶恋花系列仅仅是长城显示器在设计风格路线上的一个开端,还远远不是结尾。

从发展势头来看,LED显示器现在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主流,并且也涌现出了许多产品。长城显示器将会在什么时候推出自己的LED产品?

12.传承校园文化 篇十二

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 是体现校园文化的载体。同时, 校园环境的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而校园中的公共艺术则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在这里有必要阐述校园公共艺术对校园文化的作用。

我国是一个有千余所大学的教育大国, 随着社会经济和知识多元化的不断发展, 高校教育在强调传统的教室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 更加注重校园公共空间的辅助教育功能。校园公共空间陈列的公共艺术不仅能够美化校园, 更能够胜任教育的某些功能。

校园环境是指学校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 包括校园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它不仅是学生学习文化的场所, 也是重要的德育阵地。良好的教育环境有一种特殊的教育功能, 能够在以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活动中, 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的作用。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 同样, 环境也创造人。”[1]眼下在胡锦涛主席倡导的“和谐社会”的政治背景下, “构建和谐校园”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美好的校园环境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体现学校特色的重要内容。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当代世界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在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通过这句话, 我们不难了解到, 校园内的所有事物都应成为教育的题材。如:花草树木、纪念碑、雕塑、标志、刻石、楹联、匾额、亭阁、水池等等。[2]

由上述分析可知, 校园公共艺术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雕塑、植物、各种宣传服务设施、建筑、景观、有学生参与的活动等校园公共艺术, 都是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那么, 校园公共艺术在校园环境与校园文化中起到哪些作用呢?以下从几个方面来阐述。

二、公共艺术与校园环境

1、对学生美感教育的作用

学校处处是教育, 校园环境本身就具有一种了不起的无形教育力, 而美化校园环境是公共艺术的重要内容。校园公共艺术的熏陶是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渠道, 一方面是因为它促进了大学生感性自我审美的形成, 另一方面又因为他促进着个性生存与发展的协调平衡, 促进着审美创造性的发展。校园公共艺术不仅使校园赋予自然的美, 更使校园赋有人文气息和教育氛围。

图一中的“加莱义民”群雕是法国雕塑家罗丹的作品, 是纪念1939年为了拯救全城居民把自己作为人质交给英王爱德华三世的六位加莱义民。校园公共艺术强大的美的熏陶和同化力, 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风化雨, 它潜移默化着人们的心灵, 丰富着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趣, 使大学生的个性得到不断的完善和丰富。

2、美化校园环境的作用

校园公共艺术是具有美感的事物, 它的审美客体是丰富多样的, 如造型材质各异的雕塑, 修剪整齐的植物景观、形象统一的导示牌、标语牌、设计先进的便利设施、设施先进的运动场、丰富多彩的宣传海报等等。这些载体与各现代视觉设计要素相结合, 就可以达到对校园文化的美化效果。设置校园公共艺术的直接目的是为了美化校园环境并让大多数的使用者能够在公共空间中亲近和欣赏艺术作品, 陶冶性情。

校园公共艺术对校园空间美化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第一, 具视觉美感的雕塑。雕塑在校园环境中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信息的传递。图二所示为墨尔本大学产科医院门前的雕塑, 展示了母爱的伟大以及对新生命的期待和珍爱;

第二, 具有使用功能的公共设施。此类型的作品除了有具视觉美感的艺术造型外, 兼具其他性质的附属功能可使用。例如:座椅、垃圾箱、指示牌、等常见的设施。不仅在视觉上丰富了校园环境, 同时还美化校园环境, 便捷了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 (图3)

第三, 具有休闲、观赏、区域划分功用的植物景观公共艺术。设计师将它们本身具有的形、色、质的美学要素合理的搭配和塑形, 创造出具有美感的植物景观, 从而反映人们的审美情趣。 (图4)

3、校园环境空间的认知与文化引导的作用

人们对于空间的认知是通过认知空间所具有的标志性, 从而使人们获得深刻的印象, 加强对空间的认知和理解。发挥空间对人所具有的教育意义和潜能是校园环境空间建设的意义所在。在众多空间要素中, 要使人能够在大量信息包围下而不迷失, 必须使校园空间中的诸多要素趋于有序, 空间结构清晰。

不同的学校文化赋予校园空间的公共艺术以不同的信息意义, 使空间具有可识别性和象征意义。

三、公共艺术与校园文化

1、公共艺术对学校艺术文化的体现

艺术从来就与历史紧密相关, 它从来就是直接或间接地记录着历史的, 古今中外概莫外之。历史题材的艺术创作, 是记录历史渊源关系的延续。“优美的景观需要在时间中成熟, 随着时间的转移, 历史痕迹积累起来, 于是形体与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2]有很多学校的历史建筑、园林、雕塑都是起到纪念有意义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作用, 而被保留下来的, 以至于让他们的精神和历史被世世代代的人们所缅怀,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校园特有的历史文化。如清华大学内的“清华园”记载了清华大学从皇家园林——留美预备校——清华学堂的发展历史。尤其园内的“水木清华”是最引人入胜的一处胜景“水木清华”四字, 出自晋人谢混诗:“惠风荡繁囿, 白云屯曾阿, 寒裳顺兰止, 水木湛清华。”正中朱柱上悬有清道光进士, 咸、同、光三代礼部侍郎殷兆镛撰书的名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 窗中云影任东南西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 这样一处历史人文景观, 更昭示了清华大学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图5)

2、公共艺术对学校精神文化的体现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是学校的灵魂。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 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它是校园文化中精神文化的内涵, 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 是学校的巨大的精神财富, 是推动学校前进的精神力量。人们之所以都希望就读于中外各校, 就在于他们能始终坚持和弘扬自己优秀文化传统, 经过历史的积淀、选择、凝聚、形成一种更高境界的精神文化——学校精神, 并由此透射其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和震撼力, 陶冶和启示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3、公共艺术对学校物质文化的体现

校园物质文化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 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校园物质文化, 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 其每一个实体, 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 无不反映了某种教育价值观。校园公共艺术的设计范畴恰恰属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范畴, 宏观的有完善的设施、宜人的自然景观、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广场;微观的有精美的雕饰、人性化的垃圾箱、特色性的标志牌、人本化的警示语、优美的画廊、内涵丰富的文化宣传形式、展示学生成绩的展室展牌、路灯等等, 这些优秀的公共艺术能够充分反映出学校物质文化品味, 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 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 塑造校园人的美好心灵, 激发校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 约束校园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 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图6)

4、公共艺术对学校特色文化的体现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 有不同的特点, 而这些特色大都是通过大学人才的培养目标、特色的校园环境等来体现。 (1) 、在人才的培养目标上, 每所大学的校训能够充分体现校园的办学特色。如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是“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剑桥大学则是用一棵苹果树纪念牛顿“由苹果落下发现万有引力”让牛顿的科学精神孕育一代又一代的剑桥人。这些公共艺术形式都能体现出学校的特色理念。 (图7)

(2) 、在特色的校园环境上, 多数大学用纪念历史人物和事件的雕塑、建筑以及各种纪念用的亭、碑、塔、桥、池、石、树等建筑小品和艺术创作来体现校园的特色文化。如清华大学的闻一多塑像、朱自清塑像等对清华大学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雕塑, 通过他们坚韧的革命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辉煌的学术成就和诲人不倦的师表来教育和熏陶后人。 (图8)

四、总结

校园公共艺术既可以是一个学校的标志和象征, 又可以作为该学校文化积累的产物。它以实物形式述说着一个学校的发展历史, 凝聚着学校的精神财富, 代表着一个时期的精神风貌, 展现着学校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它积累了学校宝贵特色文化。校园公共艺术是一个学校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最直观、最集中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曾繁仁, 《中西交流对话中的审美与艺术教育》,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3, 第一版, p476

上一篇: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下一篇:酒店业发展中现状及前景预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