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决策(精选10篇)
1.监管决策 篇一
关于贯彻落实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决策部署
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招标投标监管工作的意见
2009年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关键一年。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招标投标监督管理工作,对于管好用好政府投资,规范招标投标市场秩序,确保项目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提高投资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和国务院第二次廉政工作会议部署和要求,现就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招标投标监管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决策部署,把规范政府投资工程招标投标作为当前的重要任务,严格执行《招标投标法》规定,坚持依法办事;着力规范和完善招标投标制度,强化监督执法;加强工程建设招标投标领域反腐倡廉建设,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部门协调配合,为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提供有力保证。
二、主要任务
(一)坚持规则统一,提供制度保障。一是推动颁布《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统一招标投标规则,增加法律的可操作性。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务院有关招标投标行政监督管理部门,积极配合国务院法制办做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修改完善工作,抓紧颁布实施。二是开展招标投标有关规定清理工作。要按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要求,重点清理是否存在非法设定招标投标的行政许可、资质验证、注册登记等与《招标投标法》相抵触的规定;是否存在通过设定歧视性条款限制国产设备使用,以及排斥或者限制外地企业投标等行政垄断和地区封锁的规定;是否存在其他与《招标投标法》不一致,影响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决策部署的规定。及时提出修订或废止的意见,向社会
公布清理结果。三是推动形成统一的标准施工招标文件体系。国务院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要根据《标准施工招标资格预审文件》和《标准施工招标文件》,结合本行业施工特点和管理需要,尽快修订、编制并发布行业范本。符合条件的政府投资项目以及各部门确定的其他项目应按要求使用标准招标文件。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编制适用于中小型工程建设项目招标的简明标准招标文件。四是落实国务院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有关加强投资项目设备采购管理的要求,研究制定规范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设备采购管理的具体措施,确保自主创新设备采购方案的落实。
(二)加强监督管理,确保投资安全高效。要将政府投资项目作为招标投标监管管理的重点对象,严格核准招标范围、招标方式和招标组织形式,确保依法应该公开招标的项目被告公开招标。要严格执行《招标投标法》规定,坚决纠正违法设置限制性条件排斥潜在投标人、限制竞争的行为。招标文件不得要求或者标明特定的生产供应者以及含有倾向或者排斥潜在投标人的其他内容。政府投资项目属于政府采购的,除需要采购的工程、货物或者服务在中国境内无法获取或者无法以合理的商业条件获取等法定情形外,应当采购本国产品。确需采购进口产品的,必须在采购活动开展前,按照国家规定报经有关部门审核同意。使用中央投资的项目,在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资金申请报告时,涉及招标的内容中应依法增加对中央投资项目招标代理机构资格及等级的要求。要加强对依法指定的招标公告媒介的监管,规范招标公告发布行为,依法必须招标项目的招标公告必须在依法指定的媒介发布。要严格执行《招标投标法》规定的期限要求,不得任意缩短法定期限。建立健全依法、科学、高效的监控体系,强化全过程监督执法,加大对中标项目合同执行跟踪监督力度,完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举报投诉处理机构,严肃查处将工程建设项目化于整为零、随意简化程序规避招标、虚假招标,违规变更合同,以及围标串标等违法违规行为。有关部门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以及其他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重大装备和产品的项目,在审批资金申请报告或核准项目申请报告时,对承诺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内容进行重点审查,并监督落实。项目实施过程中,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商务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装备制造业等工业项目和进口机电设备采购项目招投标活动的监督执法。加大对歧视和排斥投标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对于全部或部分使用政府投资项
目,在招标文件中采用歧视性条件,间接或者直接指定采购国外品牌产品或功能部件,限制国产设备使用的违法行为,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追究其法律责任。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选取投资规模大、社会影响面广的政府投资项目进行重点检查。监察机关要加强对招标投标执法活动的监督,对于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违规干预和插手工程建设招标投标,在招标投标过程中进行权钱交易、失职渎职等违法违纪行为,要严肃查处,典型案件要公开曝光。
(三)推进信息公开,增强透明度。要按照公开、透明的原则,积极推进招标投标信息公开。依法必须招标项目的招标事项核准核准、资格预审公告、招标公告、中标候选人、中标结果等信息,都要向社会公开。要抓紧落实招标投标违法行为记录公告制度,加大违法行为记录披露力度,促进市场主体自律意识的提高。尚未建立招标投标违法行为记录公告平台的部门和地方,要按照《招标投标违法行为记录公告暂行办法》的要求,尽快建立;条件成熟的地方,要推动建议统一的招标投标违法行为记录公告平台,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和互认共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在年底前对招标投标违法行为记录公告平台建立和运行情况进行自查。加强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究组建综合性评标专家库。加快推动招标投标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推进电子招标投标试点工作,及时总结试点工作经验。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抓好贯彻落实。加强工程建设招标投标监督管理,规范和健全招标投标制度,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也是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政策措施的重要保障。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特别是要根据今年政府投资力度大、新上项目多的新情况,结合本地区、本行业特点,在严格履行法定程序的前提下,研究提出改进工作作风、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审批效率的具体措施,可采取统一审批,联合审批或集中审批的形式,切实提高工作实效和监管水平。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周密部署,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切实履行好招标投标监督管理的职责,确保监管到位。
(二)完善协调机制,增进工作合力。要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招标投标工作协调机构,加强地区间、部门间在制定规则、监督检查、信息沟通等方面的协调配
合,形成条块结合、上下联运、齐抓共管的监管格局。要完善监督执法协作机制,落实行业主管部门与监察机关之间在招标投标违法违纪线索处理和案件查处工作中的协作配合机制,保证信息渠道畅通,促进全国招标投标监督管理工作协同开展。
(三)注重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各地方、各有关部门要密切关注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及时研究招标投标领域中暴露出来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总结经验,把握规律,研究提出解决对策。各地方有关部门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普遍性问题,可直接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对于涉及多部门招标投标的重大事项,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及时提交招标投标部际协调机制会议讨论,共同促进招标投标市场健康发展。
2.监管决策 篇二
一、把握决策督查重点, 做到有的放矢
决策督查覆盖面广, 工作量大。只有突出重点、抓住核心, 才能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 才能提高决策督查的针对性, 做到对症下药。
(一) 围绕中心督查。
突出把推进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报告、《政府工作报告》等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重要部署的贯彻落实作为决策督查的核心和重中之重, 全程跟踪、全力推进。年初逐条逐项明确责任人和责任部门。抽调人员成立专项督查组, 每月突出1~2个重大事项进行专门督查, 并实行“半年一总结、全年总结账”。
(二) 紧扣热点督查。
围绕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重要事项, 积极开展市委常委会、常委办公会等议定事项的督查。按照会后延期2个月的督查时限要求定期督查, 并及时将督查情况以专报形式呈相关领导。对督查中未落实的事项在下两个月的督查中继续跟踪督查。去年来, 共开展市委常委会议定事项督查42次, 开展常委办公会议定事项督查56次, 跟踪督查16次, 督查的事项达1300余个。
(三) 突出难点督查。
坚持把决策督查与督查调研紧密结合, 注重难点问题、突出矛盾和民意诉求的化解落实。先后围绕人才引进、农村电商、社区公共服务事项下放、美丽乡村建设、旅游产业发展、精准扶贫等工作, 共开展了11次督查调研, 均向市委呈报了督查调研报告, 受到了市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 很多成果成为市委决策的重要依据。
二、创新决策督查方式, 做到有声有色
在督查实际中, 坚持创造性开展工作, 不断提高决策督查的科学化水平, 充分保证抓督查的质量和效率, 力求方式灵活, 事半功倍。
(一) 深入一线督查。
每月定期对重点工作、重点项目进行一轮现场督查, 广泛深入基层听取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 真正做到真督实查。2015年来, 永州市委督查室共跑遍了全市80%以上的乡镇, 深入村组、社区达200余个, 实地走访企业、项目120余次, 现场听取群众意见建议80余次。
(二) 因地制宜督查。
坚持点面结合, 综合运用集中督查、联合督查、专项督查、会议督查、现场督查、暗访督查及回访追溯督查等形式, 注重实际、突出实效地开展督查。去年来, 通过电话或书面调度方式开展督查50余次;由市委督查室牵头, 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开展联合督查28次;针对领导关注度高、群众反响大的民生实事项目, 开展暗访督查15次。
(三) 持续跟踪督查。
在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确定督查工作联系点, 采取定期调度和不定期汇报的办法, 及时反馈决策落实情况。紧扣时间节点, 经常性开展督查工作“回头看”。如对闲置土地清理、保障性住房建设、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及城建项目等22项时间跨度较大的事项, 严格按照既定的时序节点开展了跟踪督查。
三、形成决策督查合力, 做到有力有效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永州市不断整合决策督查力量, 将原来单打独斗、单一督查方式转变为多方合作、联合督查方式。
(一) 领导给力督查。
督查工作说到底是一种领导行为。永州市委督查室注重通过领导的充分授权和大力支持来树立决策督查的权威、增强决策督查的实效。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决策的落实, 对督查反映的问题及时批示、专门研究;在人、财、物等方面全面保障, 在干部的培养使用上关心关爱, 2015年来, 市委督查室有9名同志先后得到了提拔或重用;市级领导亲自带队开展了闲置土地清理、不动产统一登记等工作督查。
(二) 多方借力督查。
决策督查决不能简单地耍部门权威、打领导旗号。永州市委督查室积极加强与上下级督查部门的衔接和联络, 把同级各部门业务知识熟练、专业知识过硬的同志纳入督查队伍。主动加强与纪检监察、新闻媒体、组织人事等部门的联系, 将决策督查着力点、纪检监察重点、新闻宣传热点、群众监督焦点协调统一起来。去年来, 共在永州日报、永州新闻网等媒体上刊发督查通报4期、曝光干部12人, 提请纪委问责7批。
(三) 增强内力督查。
自身硬、业务强, 才能敢督查、会督查。大力引导督查干部树立敢于担当的精神、探索科学有效的方法、塑造锲而不舍的作风。进一步健全了决策督查工作机制, 实行流程再造, 逐步完善了督查督办工作基础台账、月度通报、专题报告、挂牌督办、考核奖惩、问责问效等制度, 确保决策督查有章可循、照章办事。去年来, 共组织集中业务学习9次, 8名同志先后到相关机构学习18人/次。
四、善用决策督查结果, 做到有所作为
督查的魅力在于其成果被领导肯定、被决策采纳、被转化利用。永州市委高度重视决策督查成果的运用, 努力让决策督查有为有位。
(一) 反馈运用督查。
积极将决策督查的考核和评估成果, 转化为各级党委、政府制定和完善决策的科学依据。去年来, 共开展各类决策督查达130余次, 呈送督查专报105期, 得到市委主要领导专题批示86次, 肯定性批示51次。
(二) 考核运用督查。
坚持把决策督查落实情况作为各单位考核的重要事项, 作为干部考核任用、评先评优、表彰奖励、教育培训的重要参考。每年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目标任务的全年结账情况, 成为年终其他各项考核的重要依据。市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 由市委督查室作为数据采集单位的分值占20%。干部实绩卡和执行力卡考核中, 由市委督查室考核的分值占六分之一。
(三) 问责运用督查。
3.监管决策 篇三
【关键词】内部控制;企业价值;内控监管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促进企业经营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维护企业资产安全,并为企业经营决策和营运活动提供完整准确的会计信息,约束企业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促进企业提高经营效率,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内部控制不仅是企业的中心工作,也是企业决策层的重要环节。
一、内部控制对企业经营的重要意义
内部控制根本是为促进企业发展战略。因此,健全、合理、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和国际化竞争,保障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在:
1.良好的内控制度,有助于维护企业资产安全。内部控制通过不相容职务分离,比如授权审批与采购、销售等业务分离,业务经办与财产保管分离,会计核算与采购、销售分离,稽核检查与财产保管分离等,可以有效防止发生错误与舞弊行为;通过对财产记录和实务保管、定期盘点和账实相符以及资产的限制接近等环节的全面控制和监督,可以防止资产浪费、毁损、被盗和贪污。
2.良好的内控制度,有助于促进企业提高经营效率。通过对经济业务进行记录、归集、分类、编报等会计系统控制,对内可以向企业经营者,对外可以向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用于投资等决策的正确信息。通过对企业未来一定时期内经营、筹资、投资活动的全过程的总体计划的预算控制,有利于分析检查预算的执行情况,及时对未完成预算的不良后果采取改进措施,从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企业风险防范能力。
3.良好的内控制度,有助于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通过对年度计划、年度预算目标的分解、落实、考核,对战略管理制度的完善,来确保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通过对发展战略情况的监控,对企业生产、购销、投资、筹资、财务等方面的分析,对内部业务、机构运行情况的分析,及时发现偏离发展战略的情况并加以调整,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通过对企业经济资源的占有、使用、管理与配置的绩效评价的有效控制,引导和规范员工行为,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二、目前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单位决策层重视不够
一方面,企业决策层更关注的是企业的经营成果,而没有将促进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作为企业内控制度的终极目标,导致内部控制事项没有渗透到企业所有部门和岗位,没有渗透到企業所有业务和事项中,不能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全环节的控制。
另一方面,企业的决策层更注重通过增加收入、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发展新技术来实现企业增值,而较少通过加强内部风险点控制,实现内部精细化管理来为企业增值。从而造成企业内部控制流程不健全,相关的授权行为高度集中或重复;或者是制度健全,但在实际工作中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执行力。
2.内部控制运行上存在缺陷
目前,多数企业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在执行上缺乏科学性、严谨性、连贯性。例如有的单位由于人员紧张等原因,业务采购人员兼管财产保管,出纳人员兼职报销职务等,不相容职务未真正分离,没有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还有领导干部的离任审计,是在离开岗位以后的审计,忽视了事前、事中的风险控制,事后控制收效甚微。所有这些内控运行上的缺陷都削弱了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制约着企业发展。。
3.内部控制监督不到位
企业内部的监督机构和监管人员工作关系隶属于本企业,独立性较弱,造成上级监督太远、同级不能监督、下级不敢监督。加之国有体制的客观因素,凡不触及个人利益的,更多表现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好人主义盛行。在具体操作层面,内控监督也是蜻蜓点水,以偏概全,以点带面,大大降低了内控监督应有的作用。
4.各部门制约流于形式
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有成文的规定,但更多的是印刷成册,束之高阁,作为各部门检查的“挡箭牌”。至于内控制度执行,则是遇到具体问题灵活处理,甚至明知故犯,各部门相互推诿扯皮,推卸责任,削弱了企业员工执行内控制度的自觉性和警觉性,削弱了内控制度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5.内部控制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某些单位的财务人员、业务经办人员、仓储保管人员责任意识淡薄、业务素质低或职业判断风险能力差,购置环节不订合同或订立合同存在重大疏漏,付款环节关键控制点不能有效把控,资产出入库环节的出入库、盘点流于形式,造成企业资金、资产安全都存在一定风险。
三、内部控制规范和决策层监管策略
为保护企业资产、资金安全,促进企业提高经营效率,实现企业经营发展目标,企业必须建立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严格的决策层监管策略。
1.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
企业内部环境是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企业应该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及内控要求设置内部机构,并进行严格的职责分工,明确各机构职责权限,确保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企业应培养积极向上的企业精神,倡导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企业文化,保证企业内部信息通畅流动,提升企业管理效能。
2.建立健全有效的授权审批制度
企业应建立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明确审批人对各类经济事项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严格控制特别授权。企业的重大业务和事项必须履行集体决策审批和联签制度。严禁任何个人单独进行决策或擅自改变集体决策。
3.建立完备的预算控制与成本控制体系
预算控制的内容涵盖了企业所有营运环节。在实际工作中,企业无论采用定期预算、滚动预算,还是增量预算、零基预算的预算编制方法,无论采用权威式预算还是参与式预算的预算编制形式,最终上报预算管理委员会进行审查,决策层进行决策、指挥和协调。因此,企业应建立完善、科学的预算控制、成本控制体系,合理运用成本效益原则。
4.注重人员素质的提高
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和实施控制的自觉性,是内部控制的关键。因此,企业不仅要加强企业内部员工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更新员工的专业知识技能,而且要提高员工职业道德素质,提升员工的思想观念,满足员工自我价值需求,增强员工遵守内部控制的主动性。同时,企业要广纳具有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和强烈责任意识的德才兼備的优秀人才。另外,企业领导者要率先垂范,树立责任价值观,营造执行风气。企业还应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文化氛围,建立长效培训机制,促进全体员工知识、技能的持续提高,为企业长效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5.确保内部监督的有效性
内部监督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企业只有通过内部审计才能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而内部控制只有较好的体现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并维护企业绝大多数员工利益时,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才有生命力。因此,要确保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企业应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并确保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同时,内部监督要公开、公正、公平。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本质上应该是企业和员工实现企业共同目标的保障,而不是管理者用来管理员工的工具。
6.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
良好的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充分挖掘个人潜力,提高人力资源质量,从而提高企业绩效。另外,企业应该设立科学的薪资方案和绩效考核模式,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系统,对于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给予奖励;对于违章违纪的,坚决给予处罚,将员工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结合起来,使企业与员工形成良性互动,督促企业实行内部控制制度,实现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确保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行。
参考文献:
1.李伟:《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探讨综述》,《经济研究参考》,2012年第18期.
2.沙娜:《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商业经济》,2012年第1期.
4.龙门卫生院重大决策集体决策制度 篇四
一、为规范和监督医院经济活动决策行为,提高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医院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实行集体讨论制、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
二、医院重大经济事项是指:
(一)涉及医院发展、建设的重大经济事项。
(二)规模较大的投资项目,资金调度,医院预算,金额较大的财、物问题。
(三)其他重大经济事项。
三、医院研究决定重大经济事项应严格执行科学民主决策制度。严格遵守
“集体讨论、民主集中、会议决定”的程序,实行集体议事,并以会议决定形式体现院长意志,不得以传阅会签或个别征求意见等形式代替集体议事和会议决定。具体程序如下:
(一)咨询论证。医院有关部门对重大经济事项要在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出议题,并报经医院主管领导同意,方可提请开会。
(二)会前协调。研究决定重大经济事项的会议不得搞临时动议。议题应在相关领导成员之间作会前协调,然后由院长或分管院长决定是否开会。
(三)准备材料。按规定由分管领导组织有关部门准备规范化的上会材料。
(四)提前通知。会议通知(含议题及有关资料)须至少提前2个工作日书面送达应到会人员,并履行签收手续。确实无法书面送达的,应设法用电话或其它形式通知。
(五)充分讨论。凡研究决定重大经济事项的会议,须有半数以上领导成员到会方可举行,其中分管此项工作的领导成员必须到会。会议由院长或分管院长主持。首先分管院长或有关部门介绍,然后安排足够的时间对议题进行充分讨论。讨论中领导成员应表明赞同或不赞同意见。
(六)做出决定。院长或分管院长在听取领导成员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作出决定。
(七)形成纪要。会议须形成“重大经济事项会议纪要”。
(八)议事记录规范 :(1)重大经济事项议事记录须列明会议名称、会议主持人、正式与会人员、会议记录人员、会议通知提前送达时限、应到会人数比例。(2)重大经济事项议事记录须具体列出由会议研究决定的所有重大事项。(3)需要特别说明的情况,在议事记录补充规则栏中列出。
(九)重大经济事项决定后实行政务公开。
四、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医院决定重大经济事项,实行院长负责制。
五、责任追究:对决策有关人员应签署“重大经济事项登记簿”,明确个
5.监管决策 篇五
决策的背后都有价值认知问题,不同的`决策研究范式对决策涵义理解的差异也体现在价值认知上.基于决策元价值概念模型对简单小系统、大系统、巨系统以及复杂系统决策的价值认知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套新的价值认知体系,并讨论了不同决策系统中决策与价值分析、价值寻求分析的关系,给出了面向复杂系统问题决策的价值综合集成概念框架.
作 者:张彩江 马庆国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27 刊 名:管理科学 ISTIC PKU CSSCI英文刊名:MANAGEMENT SCIENCES IN CHINA 年,卷(期):2004 17(2) 分类号:C934 关键词:价值认知 决策元价值概念模型 复杂系统 价值综合集成★ 环境污染应急预案
★ 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
★ 校园安防系统方案设计
★ 环境污染事故中公路运输论文
★ 把握市场经济特点提高决策研究水平
★ 地铁车辆系统应急预案探究
★ 中控系统方案
★ 风险在财务决策中的应用研究
★ 锅炉燃油系统跑油应急预案
6.党委议事决策制度 篇六
一、议事原则
1、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严格执行党委会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在议事范围内的事项,必须由党委会集体讨论决定,任何个人或少数人无权作出决定。
2、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党委委员平时要深入基层,开展经常性的调查研究,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在会上,党委委员应当充分发表个人意见,对研究的问题要有鲜明的态度。
3、坚持民主科学决策的原则。实行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不搞个人说了算,也不搞极端民主化。党委会讨论决定重要事项时,要充分发扬民主,意见比较一致时,方可进行表决。对于意见分歧较大的议题,除紧急事项外,应当暂缓作出决定。会议决定多个事项时,应逐项进行表决。表决可根据讨论事项的不同内容,分别采取口头、举手或投票方式。讨论决定干部人事任免等重要事项,要实行票决制。会议主持人要当场宣布表决结果。列席会议的成员不参加表决。党委会必须有半数以上的委员到会方可召开。研究干部人事问题时,应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委员到会。赞成票超过应到会委员人数的半数为通过。未到会委员的意见不能计入票数。
4、坚持党委集体领导和委员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书记主持党委全面工作,对党委工作负主要责任。副书记主要职责是协助书记抓好党的建设工作,同时可根据分工负责有关工作,也可以受书记委托处理党委有关事宜。委员对分管的工作和属职权范围内的事情要切实履行职责,敢于负责,不推诿、不扯皮。委员之间要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沟通、加强团结协作。
5、坚持督查督办的原则。党委会决定的事项,由党委负责工作落实情况的督查。决定执行和工作进展情况,应当及时向书记和党委会报告,并在一定范围内通报。执行中如发现新的情况需要进行调整或更改的,经书记同意后,可在党委会议上复议,但在重新作出决定前,不得有任何与会议决定相违背的言论和行动。
6、坚持理论学习和联系群众的原则。坚持和完善党委会集体学习制度,定期组织中心组学习。要把民主集中制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增强党委委员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维护党委领导班子团结和谐的自觉性。组织开好民主生活会,开展积极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落实党委委员联系点制度,每个委员都要挂钩联系行政村、社区、重点项目、企业和贫困户,经常了解情况,帮助指导工作,解决实际困难。
7、坚持党委会及其委员内部监督的原则。认真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进一步健全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述职述廉和报告个人有关重大事项制度。书记要发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第一责任人的作用,落实对党委委员的组织监督,同时要自觉接受党委委员的监督。党委委员之间要互相提醒、互相监督。积极推进党务公开,拓宽党员和党组织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积极探索镇党代表大会代表常任制,充分发挥党代会代表的作用,建立镇党代会代表对党委会工作进行评议监督制度。
二、议事范围
1、传达贯彻上级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重要工作部署及重要指示,提出贯彻落实的具体意见。
2、审定我镇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的建议,有关政府预算的建议,规模较大的投资、工程、土地等项目安排,金额较大的财、物的使用,重要民生问题和社会稳定工作,干部人事管理权限内有关人员的录用、推荐、任免、调整、考核、奖惩、聘用等事项;审定以党委名义发出的重要文件;审定重要会议的报告或讲话。
3、研究和决定对重大事件和突发性事件的处理办法。对重大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来不及召开党委会的,书记或副书记或委员根据职责分工可临机处置,事后应及时向党委会和书记报告。
4、研究决定应该由领导班子讨论决定的其他事项。
5、通报情况,交流工作意见等。
三、议事程序
6、党委会一般每月不少于一次,如遇重要情况则随时召开。书记根据有关规定和工作需要,在充分听取委员意见的基础上,确定党委会议议题。凡提交党委会审议的议题,事先都要认真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体讨论意见。一般不临时增加会议议题。
7、党委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之前,应当进行充分酝酿。需要提交党委会议审议的重要事项,可先由书记和副书记、有关委员进行酝酿,也可由书记委托副书记或有关委员进行酝酿。会前酝酿不得以任何形式代替党委会决策。
8、涉及干部人事任免事项,要按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程序,在民主推荐、考察的基础上,经书记与副书记、组织委员、纪委书记共同酝酿后向党委会提名,为党委会决定干部任免做准备。
9、根据需要确定班子会议的列席人员。每次班子会议均应作记录,班子会议通过的决定、决议和文件或形成的纪要,经书记同意,可在一定范围内通报或向社会公开。
四、议事纪律
10、对党委会作出的决定,班子成员必须坚决执行,自觉维护集体领导的权威,不允许个人擅自改变,在言论上和行动上不得有任何公开反对的表示。
11、对于党委会决定事项的讨论过程、委员所发表的个人意见等,必须严守秘密,不得向外泄露。
7.监管决策 篇七
本文所使用的是基于Excel表格软件,利用VBA编程,开发出一个决策树插件,使之具有更高级的建模和决策分析能力。
1 Excel及VBA
Microsoft Excel是微软公司的办公软件MS Office组件之一,Excel使用方便,界面简洁,功能强大,易上手,深受大众的喜爱。集成优秀的科学计算、数据处理和分析等功能。VBA是Visual Basic的应用程序版,继承了VB的开发机制。在Excel进行VBA编程构造插件,可以针对大数据量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可代替用户做大量重复性工作,减轻用户的计算量。
本文将介绍利用Excel简易操作性和数据处理能力结合VBA编程,快速开发一个用于辅助医学决策的决策树插件。
2 决策树
决策树提供了一种展示类似在什么条件下会得到什么值这类规则的方法。
2.1 决策树简介
目前分类与预测的主要工具有几种,其中一种是神经网络,神经网络进行决策分析是非常有效及准确的,但其缺点亦是十分明显的--需要大量学习案例。而决策树是相对简单的一种分类预测工具,从一堆无规则、零散的实例中推出分类规则,使之辅助决策者进行决策。虽然其缺点是无法适用与一些无法用数量表示的决策、算法进行计算时有时会由于算法的主观因素导致决策失误。然而其优点是结构简单、效率高、精确度高。
构造决策树有多种算法,国际上最早具有影响力的决策树是由JRQuinlan提出的ID3速算法,是基于信息熵的决策树分类算法,后来JRQuinlan又提出了ID3的改进版本C4.5算法,C4.5算法则用信息增益率来选择决策属性,在ID3的基础上还增加了对连续属性的离散化、对未知属性的处理和产生规则等功能[2]。
2.1.1. ID3算法
ID3算法是比较著名且应用较广的算法,通过对一个训练集进行学习计算生成决策树,它有一个根节点,从根节点开始,根据其算法的核心步骤(计算信息增益),产生最好的分裂分支,并进行分类,循环算法,直到产生一颗结构完整的决策树。
2.1.2 C4.5算法
C4.5算法是在ID3算法的基础上改进的,增加了增益率的计算,避免ID3算法中的一些错误,从而更精确的分类预测。
2.1.3 CART算法
对上面两种算法再进行演化改进,增加了GINI指标,使决策树算法更加完善,结果更加精确,对辅助决策更具有参考性。
2.2 决策树小实例[3]下面引用一例子演示ID3算法完成决策树决策,见表1。
ID3算法进行决策分裂节点是运用了信息熵作为启发式函数,选择最大信息增益的属性作为最优分裂点。本例子的分类属性为health-care,其余属性为训练样本集。
2.2.1 信息增益计算
根据本例子的数据,分类属性中,设属性类C1为"是",其有9个元组。设属性类C2位"否",其有5个元组,则信息熵值
计算每个属性的期望信息,从属性age开始。对年龄的每个元组进行观察其分类属性的值,得到age期望信息
最后得到age的信息增益为
同样道理可以得到
由此可发现,age在属性中具有最高的信息增益,所以它将被选为分裂属性。
2.2.2 属性
age分裂出的元组后整理作图,由此可得到我们的决策图,见图1。
3 决策树插件
经过以上的计算和归纳,可总结出规律并进行决策,判断某些用户是否会购买药物。但是,如果数据量过大的话,按照这样进行计算是十分困难的。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利用VBA编程开发了一个决策树插件,其外观简洁,使用方便,仅需会对Excel一定操作的用户便可使用。
3.1 决策树插件界面
此插件仅需分别输入训练样本集、分类属性、测试属性列表,然后选择要进行决策的算法类型(ID3、C4.5、CART),确定后即可得到决策树。见图2。
例如上面所说的例子,训练样本集即是age、weight、sex、chronic-ill,分类属性为health-care,测试属性列表即为所有数据总和。本文用仅用ID3进行演示。
3.2 决策树插件计算结果
由以上数据可分析得出决策节点界面,此界面可延伸出更多功能。展开结点后可看出决策树计算的结果见图3。
点击"生成决策树"后可将所有结点的计算结果画图,见图4。
从图4中可看出经决策树插件运算及处理后得到的结果和人工计算得到的结果一样。经实验发现,本插件对应数据量大的集合也是一样适用,且精确度高,计算速度快。
4 总结
经实验证明,在Excel中基于VBA编程使用决策树插件,进行决策分析,可直观的辅助决策者进行决策。其将Excel的数据计算、分析处理等优点与决策树的直观清晰的分析处理能力相结合,最重要的是使用方便,无需进行一门新软件或新语言,仅需在Excel的基础上进行操作,即可进行决策分析,已经可满足大部分医药院校大学生对普通决策分析的要求。本文的决策树插件仅仅演示了使用ID3算法进行决策分析,若需进行更深入的决策树分析,可采用ID3的改进版本C4.5算法进行决策分析。后续版本将开发CART算法版本的插件。
决策树技术是一种简单而又使用的分类、预测技术,可辅助决策者进行决策分析,其商业价值的强大将促进其在未来得到更好的法发展,其简单易用性将促进它的使用人群将越来越多,但是,决策树技术也会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如果能以更加简便的方式使用决策树分析,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医护人员的数据决策能力。
参考文献
[1]曹燕.决策分析模型在药物经济学中的应用[J].中国药房,2007,(8):15~17.
[2]Mehmed Kantardzi.数据挖掘-概念、模型、方法和算法[M].闪四清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8.决策树法在企业决策中的应用 篇八
一个企业管理工作成效的大小,首先取决于决策的正确与否。没有正确的决策,各项职能的行使也是不健全的,无论计划、组织还是领导、控制,其过程都需要决策。可以说,决策是实施各项管理职能的保证,是决定企业管理工作成败的关键。
决策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含义:它是指企业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行性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如何才能使决策做的更好、更合理、更有效率,毫无疑问,科学地分析判断、科学地选择是决策成败的关键。这个问题实质上就是方法的问题。就是说,要做到科学地决策,就是要掌握运用科学的决策方法。
一、决策树法的适用范围
科学的决策是现代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职责。我们在企业管理实践中, 常遇到的情景是:若干个可行性方案制订出来了,分析一下企业内、外部环境,大部分条件是已知的,但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因素。每个方案的执行都可能出现几种结果,各种结果的出现有一定的概率,企业决策存在着一定的胜算,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这时,决策的标准只能是期望值。即,各种状态下的加权平均值。
针对上述问题,用决策树法来解决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决策树法作为一种决策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企业的投资决策之中,它是随机决策模型中最常见、最普及的一种规策模式和方法此方法,有效地控制了决策带来的风险。所谓决策树法,就是运用树状图表示各决策的期望值,通过计算,最终优选出效益最大、成本最小的决策方法。决策树法属于风险型决策方法,不同于确定型决策方法,二者适用的条件也不同。应用决策树决策方法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①具有决策者期望达到的明确目标;
②存在决策者可以选择的两个以上的可行备选方案;
③存在着决策者无法控制的两种以上的自然状态(如气候变化、市场行情、经济发展动向等);
④不同行动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的收益值或损失值(简称损益值)可以计算出来;
⑤决策者能估计出不同的自然状态发生概率。
二、决策树的构成要素
决策树的构成有四个要素:(1)决策结点;(2)方案枝;(3)状态结点;(4)概率枝。如图所示:
决策树法以决策结点为出发点,引出若干方案枝。每个方案枝的末端都是一个状态结点。状态结点后,引出若干概率枝。每一个概率枝代表一种状态。就这样,自左而右层层展开,得到如树状的决策方案。
总之,决策树一般由方块结点、圆形结点、方案枝、概率枝等组成,方块结点称为决策结点,由结点引出若干条细支,每条细支代表一个方案,称为方案枝;圆形结点称为状态结点,由状态结点引出若干条细支, 表示不同的自然状态, 称为概率枝。每条概率枝代表一种自然状态。在每条细枝上标明客观状态的内容和其出现概率。在概率枝的最末稍标明该方案在该自然状态下所达到的结果(收益值或损失值)。 这样树形图由左向右, 由简到繁展开,组成一个树状网络图。
三、决策树法的决策程序
决策树法的决策程序如下:
(1)绘制树状图,根据已知条件排列出各个方案和每一方案的各种自然状态。
(2)将各状态概率及损益值标于概率枝上。
(3)计算各个方案期望值并将其标于该方案对应的状态结点上。
(4)进行剪枝,比较各个方案的期望值,并标于方案枝上,将期望值小的(即劣等方案剪掉)所剩的最后方案为最佳方案。
决策树法在企业决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举一实例说明其应用。某企业在下年度有甲、乙两种产品方案可供选择。每种方案都面临滞销、一般、和畅销三种市场状态。各状态的概率和损益值如下:
根据给出的条件运用决策树法选择一个最佳决策方案。解题方法如下:
甲方案期望值=0.2*20+0.3*70+0.5*100=75
乙方案期望值=0.2*10+0.3*50+0.5*160=97
由于甲方案期望值小于乙方案期望值,剪掉甲方案枝。所以选择乙方案为最优方案。
由此可以看出,决策树法的决策过程就是利用了概率论的原理,并且利用一种树形图作为分析工具。其基本原理是用决策点代表决策问题,用方案分枝代表可供选择的方案,用概率分枝代表方案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经过对各种方案在各种结果条件下损益值的计算比较,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
四、决策树法的优、缺点
1.优点
(1)能展示可出现的各种自然状态,以及各个可行方法在各种不同状态下的期望值;
(2)能直观地显示出整个决策问题在时间和决策顺序上不同阶段的决策过程;
(3)在应用于复杂的多阶段决策时,阶段明显,层次清楚,便于决策机构集体研究,可以周密地思考各种因素,有利于做出正确的决策;
(4)定量、定性分析相结合,方法简单,易于掌握,应用性强,适用范围广。
2.缺点
(1)无法适用于一些不能用数量表示的决策;
(2)对各种方案出现的概率的确定有时主观性较大,导致决策失误。
五、决策树法的应用前景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决策树法具有许多优点:条理清晰,程序严严谨,定量、定性分析相结合,方法简单,易于掌握,应用性强,适用范围广等。人们逐渐认识到,在投资方案比较选择时考虑时间因素,建立时间可比原则和条件的重要性。当今的社会经济活动中,竞争日趋激烈,现代企业的经营方向面临着许多可供选择的方案,如何用最少的资源,赢得最大的利润以及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是企业决策者经常面对的决策问题,决策树法能简单明了地帮助企业决策层分析企业的经营风险和经营方向。必然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需要做出决策的数量会不断地增加,而决策质量的提高取决于决策方法的科学化。企业的决策水平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就一定会提高。
9.决策科学化 篇九
领导决策就是根据过去的情况、当前的条件和对未来发展情况所作出的预测,为达到一定的目标,从各种选择方案中选出最佳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过程。
领导的决策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关系着全局,领导决策的成功与否对部门、地区、国家乃至整个社会会产生难以估量影响的。可以说,在所有的失误当中,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在笔者看来,科学决策是掌握了现代决策理论的决策主体遵循科学决策的原则,按照科学的决策程序进行决策的一种决策模式,是相对于经验决策而言的。决策的科学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认识。
一、关于决策主体。
决策主体,是指具有决策能力和决断权力的决策者。领导者是领导决策的主体,是决策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领导者的决策观念和决策能力对领导决策的科学化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领导者的决策观念。
决策的科学化,不仅是一种决策方式的改变,更是一种观念上的深刻变革。传统的决策方式,是凭借决策者个人的知识、经验、地位、权力、感情、好恶而做出的决策,这种决策方式在世界上延续了几千年。它的局限性是非常明显的。首先,它完全取决于决策者个人的素质,盲目性很大,许多偶然因素往往制约和影响着领导决策的成败。其次,随意性也很大。同一问题,在不同的决策者面前,往往会有不同的结果,当更迭决策者时很容易发生突变而影响全局。再次,它没有超出经验范围,处理信息的能力十分有限,往往只局限于定性分析,而难以做出精确的定量分析。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和我党的成长壮大,荡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国家立法和重大事务的决策转向民主,但是,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重大决策中,个人作用依然广泛存在。科技进步给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带来一系列根本性变化,知识和信息量有了极大的增加,决策所涉及的内容复杂性、时间迫切性和问题连续性都空前提高,即使是卓越领导人也难以掌握和应付。这样,就要求领导者的决策观念要来一个变革。这种观念上的变革表现在决策的主体是集体而不是个体,改变个人说了算,凭直观经验和权力决策的旧观念,树立科学决策的新观念。用集体决策代替个人决策,力排决策者个人好恶的干扰。这其实是一个决策民主化的问题,所以在论述决策科学化时谈及民主化,是因为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是相辅相成的。民主化是基础,科学化是主导。事实表明,如果决策没有民主化,不能广开思路、广开言路,就谈不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人民的创造智慧、尊重实践经验,就没有科学化。由于几千年封建社会和小农经济的影响,由于科学教育的落后,由于法制不健全,以及干部素质、民主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领导人凭经验拍脑袋决策的做法仍然司空见惯。针对这种情况,应明确规定凡属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决策,都必须经过集体讨论作出决策,反对个人说了算。
(二)决策主体的决策能力。
领导决策能力乃是领导者各种能力的综合表现。就决策而言,洞察力是至关重要的,领导者在具有深厚感知能力的基础上,还应该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判断能力、协调能力,才有可能获得更高层次的洞察能力。所谓分析能力,表现在对各种决策方案,能借助分析的方法,运用逻辑思维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出各种决策方案的优劣利弊,作出有效的比较、选择,择优去劣,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保证决策的正确有效。所谓综合能力,表现在决策过程中,领导者往往面对多种意见,有些意见是相互补充的;有些意见从表面上看虽然各不相同,但却是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提出同一个问题,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领导者应能够从个性出发研究共性,从特殊出发去研究一般,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和概括,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决策事项更加完善。所谓判断能力,表现在决策中,常会遇到各种不同意见、方案,或者在同一方案中也有不同意见,有的意见甚至是 1 不相容的、针锋相对的。领导者能采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现象之间的联系,抓住隐藏在大量现象背后的本质。善于判别各种不同意见的前因后果、利弊得失,然后果断地作出结论。这种判断能力,对于领导决策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谓协调能力,是指决策过程中的协调指挥才能。决策的领导者应该懂得一套科学的组织设计原则,应该熟悉并善于运用各种组织形式,还应该善于用权,能够指挥自如,控制有方,协调人力、物力、财力,以获得最佳效果。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协调能力的决策者会使决策工作顺利进行。
二、科学决策必备的物质基础。
如果把决策看成是一个内部职能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网络系统,这个系统应该包括信息系统、咨询系统、决断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和反馈系统。这就是领导决策必备的物质基础。
(一)、信息系统。
及时、准确的有效信息在现代领导决策中有着重要的着用。首先,信息构成领导决策的基础。在现代社会生产活动中,客观情况错综复杂、瞬息万变。没有及时和准确的信息,领导者无法作出正确决策。其次,领导决策的贯彻和实施,也离不开信息。领导决策的意图需要通过计划和命令等信息形式传达给下属执行者;领导决策方案需要不断地借助反馈信息进行修正和改进,甚至放弃它,以适应客观情况的不断变化。为了随时取得信息,需要建立起加工和处理信息的专门机构。信息系统主要是为其他系统,特别是为决断系统和咨询系统收集、加工、处理、输送领导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和情报。从我国目前情况看,在已有的信息系统中,处理信息的手段比较落后,这问题需要加以改变。
(二)、咨询系统。
咨询系统,主要是从事决策研究,帮助领导进行决断的系统,实际上是负责谋划的工作。它的作用是在调研的基础上,或向领导者提出战略性的建议;或应领导的要求,提供如何决策的意见;或对领导交议的战略报告,提出会审意见;或在领导决策之后,根据需要提出可供选择的具体实施方案等。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应重视发展研究论证中心,在研究论证中心里,从事理论研究的学者同做实际工作的专家和领导干部更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各部门的同志聚到一起,打破部门局限性,从国民经济全局、总体这个更高的层次上来考虑问题;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在这里“议论纷纷”而不是“众口一词”,集百家之长,避免一些决策中的失误。
(三)、决断系统。
决断系统是现代领导决策系统的核心,负责实行最后决断。它的主要职能是发现问题,确立目标,制定重大的战略规划并进行决断,它根据信息系统提供的有关信息,对咨询系统提交的多种决策方案进行分析和比较,弄清各种方案的优点缺点所在,以及各种方案所要求的各种条件(人力条件、其他部门配合的条件等),作出正确的抉择,最后责令下级部门执行决策方案。国内外的大量实践证明,从来没有一个决策中心失误而这个决策系统能获得满意效能的。还有一点需要强调,决断不能多头,头多必然政出多门。
(四)、执行系统。
执行系统又称为指挥系统。它的任务是执行决策中心的各项指令。执行必须是坚决的,不走样的,否则再好的指令也不能产生相应有效的实际效果。因此,执行系统必须是精干严密的,人员必须是忠实和干练的。
(五)、监控系统。
监控系统,是根据决策中心的指令对执行系统进行督促、检查,以保证决策指令能得到切实的贯彻与执行。同时,将决策执行过程中的各种情况、意见及时地反馈到决策中心,以便决策中心根据新的情况或动向对决策指令做出适当的控制和调整,从而使决策保持动态适应。由于决策者与执行决策者之间某种不一致的利害关系,曲解决策、应付差事、于已有利则行等情况难免发生。因此,实施决策,必须加强监督。监督人员必须具有求实精神,公道正派。
以上六个系统构成了现代领导决策的在机整体,只有它们既分工明确,职责分明,又各尽其能,相互配 2 合,决策的效率和效益才可能不断提高。
三、科学的决策程序。
按科学程序决策是决策科学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可以把领导决策活动看成五个先后相继、彼此衔接的步骤或环节构成的动态发展过程。
(一)发现和分析问题并确立决策目标。
没有问题便无需决策。发现问题是进行决策的起点,能否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反映了一个领导者的思维品质的创新性,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问题本身往往是复杂的,因此,导致问题发生的原因也往往是很复杂的。只有充分估计因果关系的复杂性,运用科学的方法,从纷乱的因果迷团中理出头绪和线索来,清楚了解决策问题的性质、特点和范围,才能制定出具体的决策目标。
确定目标。所谓目标,是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人们所希求达到的结果。没有目标就没有决策。决策目标通常根据领导者所要解决的问题加以确定。决策目标的制定必须满足下列要求:第一,目标必须明确具体,不能含糊不清和抽象空洞。第二,目标必须区分主次。因为领导决策问题比较复杂,常常出现多个目标,所以要权衡轻重,列出先后次序。第三,目标必须附加一定约束条件。所谓约束条件就是外部环境的限制性规定以及必须达到起码界限。一般说来,在有关资源方面,要订立一个最高限度,在必需获得的成果方面,要有一个最低限度的标准。
(二)、分析各种条件和拟制决策方案。
有目的地收集情况与研究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有关背景资料、统计数据、文献综述、专题报告等,这是拟制方案的基础。因此,决策目标制定以后,领导者就应该围绕决策目标,亲自组织人员收集情况。情况分析和研究,要吸收各方面专家参加,积极进行有关情况的调查研究,分析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矛盾;分析实现目标需要哪些条件;哪些是应有但现在还没有的条件;对没有而又必需的条件如何创造;对已有的条件如何利用;对实现目标有哪些不利条件;不利条件中哪些是可以控制的,哪些是不能控制的。
目标提出来了,自然就要考虑实现目标的手段或途径问题。在一些重大问题的决策中,拟定方案的工作主要是由专家系统在情况调研的基础上,采用科学方法,对各种可能影响决策的因素进行综合研究,权衡利弊,制定多种可供领导者选择的决策方案。领导者在组织拟定方案过程中,应营造一种民主气氛,使少数人的意见不至于在未经充分讨论和客观分成析之前就被否决,因为一些独创性的见解往往是新出现的,提出这种见解的人在初期可能居于少数。只有拟定各种备择方案,领导者才能加以对比,辨别优劣,进行选择。没有多方案的准备和选择,也就没有方案的优劣比较和应变,也就谈不上决策的科学化。
(三)、对方案的综合评估和抉择。抉择方案是决策程序中的关键步骤。对方案的综合评估是对方案进行抉择的前提。备择方案制定完毕,领导者需要及时召开有关专家人士论证会议,对提出的各种备择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论证,对比选优,在决策方案的论证抉择过程中,领导者要认真听取各方不同意见,包括一些尖锐的反对意见。因为不少好的方案是根据对立的观点提出的。
最后的抉择总是要领导者做出的,抉择时要摆正同专家的关系。不依靠专家的领导者绝不是一个有远见的决策者;而一个为专家所左右的领导者也不是一个精明且有水平的决策者。领导者自己应该有主见,把各种方案的目标分解为若干层次的价值指标,评价各自达到目标的程度,看能否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效益;综合平衡,统筹考虑,及时决断。高明的领导者往往不是在众多方案中选取一个方案、舍弃其余方案,而是善于汲取各种方案的优点和长处,综合出一个最佳方案。
(四)、对风险的预测分析与防范。某种意义上讲,所有非确定型的领导决策都是风险决策。受认识能力的局限,一些问题是隐藏在事物背后或深层的矛盾萌芽,而且它又不在决策的直接目标范围之内,因此极容易被人们忽视。对这样的问题有必要进行预测分析。预测是人们对自己的活动所可能产生的后果以及客观事物的发展趋势,事先依据一定的方法作出的科学分析。预测和决策天生就是一对孪生子。3 预测帮助领导者了解到决策方案贯彻以后将会产生的问题,使领导者能够及时地调整和修正原先的决策,以适应外界的情况的变化,争取较好的实施效果。
领导者根据风险的大小,决定是否采取预防措施和应当采取哪些预防措施。对可能出现严重不良后果的一些问题,除了采取预防措施以外,还应准备一定的应急措施,以便万一问题真发生时,可立即采用应急措施,尽量减少损失。
(五)、决策方案的实施、监督与反馈。决策是行动的先导,目的是为了实施。只有通过实施,才能检验决策的正确性,才能实现其价值。对事关全局的战略性决策,有必要把选定的方案先在比较典型的一个或几个单位进行试点,以验证其可靠程度。
监督反馈就是监察、督促决策方案的实施,并随时发现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搜集有关信息,及时反馈给决策中心,以便对已有决策进行适时调进行调控。领导者监督和控制的目的,不仅在于及时发现脱离决策方案的偏差,而且在于及时采取措施纠正已出现的偏差。
在决策的实施阶段,如果外部情况急剧变化,暴露了决策本身的严重错误以及组织计划方面的问题,领导者就需要对原决策作出修改或采取新的决策。改变决策,领导者一方面要有一定的勇气,善于“逆流”前进。另一方面,领导者要设法保持下属执行者的积极主动性。一般说来,一项决策投入实施,总要引起一定的反响和震动,尤其是一些社会性很强、与人们的利益直接相关的决策,产生的反应和结果就更复杂,很可能有一些消极因素伴随出现,这是一种必然现象。决策者不必为此感到恐慌,匆忙改变决策。而应认真分析各方面的情况,查找问题出现的真正原因,不断完善原有决策。如果一有意外情况发生,就匆忙改变原有决策,其结果很可能会葬送掉原来正确的决策并导致人们对新决策的不信任。因此,只有当客观情况确实发生重大变化,或原有决策本身被实践证明确实错误时,决策者才应及时、果断地改变原有决策。
按照上述程序进行决策,是现代科学决策的重要方面,实践证明,违反和颠倒科学决策的程序,难免要犯错误、走弯路。如某些人搞先决策后论证,或对论证人先施加思想影响,造成论证者迎合决策者的局面。
三、领导决策的原则
(一)、实事求是原则。领导决策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它是对领导行为的一种选择活动。领导者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决策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最根本的就是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首先,要从决策对象的实际出发。任何决策都是针对特定问题进行的决策。决策对象的规律是制约决策的最根本的实际,只有认识和把握了决策对象的规律,才谈得上决策的科学化问题。因此,决策者实事求是地对待决策对象,是提高决策正确性程度的根本要求。
其次,要从决策环境的客观实际出发。分析决策所处的客观环境,不仅要注意那些自然、社会、物质条件或因素,而且还要密切注意并善于体察民情民意,分析群众的心态、心理与反应。只有真正反映和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并为群众理解的决策,才会为人民群众所拥护和接受,才能顺利地得到贯彻和实施,反之,就很难得到顺利的贯彻和实施,甚至会适得其反。
再次,要从决策主体的实际出发。从决策主体的实际出发,就是决策者要对自己心中有数,做到量力而行。在考察决策主体状况的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考察决策主体与决策客体、决策信息之间的关系。
(二)、系统思维原则。从系统观点来看,任何决策都是系统的决策,都要受到系统的制约和影响,都必须遵循系统运行的规律。决策不是一种简单的思维现象,而是必须用系统观点去把握的一种复杂活动。
第一,决策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根据现代决策理论的研究,决策按其程序大体上可分以分为:发现问题,确定目标──分析矛盾,制定方案──综合评价,方案选优──对潜在问题分析与防范──方案实施,监督与反馈。这几个环节在决策活动中都有其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不能相互代替,也不能随意省略。因此,要进行科学决策,就必须按照决策程序的系统性要求,有顺序、有步骤、循序渐进地把握和完成决策过程中的每个环节。
第二,决策不仅从其主体上考察是一个系统,从其作用的具体对象上看也是一个系统。领导者在做决 4 策之前,必须对决策对象系统的各方面的情况,它的要素、结构、层次、环境、局部与整体、历史与现状、当前与长远等,加以详尽分析,做到心中有数。
第三,决策环境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复杂系统。在现代决策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环境系统对决策的极端重要性。因为,在决策实践中,由于忽视环境的制约作用而导致决策失误或给决策实践带来严重后果的事件越来越多,不考虑环境因素,破坏了环境,就必然受到报复和惩罚。
(三)、辩证思维的原则。辩证地看问题,而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者认识问题的基本准则。
1、处理好确定性和灵活性的关系。灵活性是事物的基本表征,我们不管思考什么问题,从事什么工作,都应该以动态的观点、变化的眼光,随机应变、随时应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和处理。这要求领导者对自己所从事的决策工作有紧迫感和时间观念,抉择及时而果断。对决策方案持科学态度,力求严密论证、充分有力是对的,但不能拖延耽误,否则就会使决策失去意义甚至导致决策失败,尤其对那些比较紧急、时间要求较强的决策来说更是如此。它还要求决策者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决策实施要有预防措施,应变方案。领导者必须随时随地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作出反应和决策。讲求灵活多变的决策艺术,并不意味着允许领导决策有半点的任意性或随意性。只有建立在现实条件基础上的灵活多变才是为领导决策所需要的。决策思维的确定性是保持领导决策连续性的前提,在领导决策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坚持思维的确定性原则。确定问题的性质、数量、程度、范围、产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原因;在质和量规定性方面明确、具体地确定决策目标的方向、价值和结果;坚决地把确定下来的方案投入实施。只有把确定性与灵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领导决策才出效益,出成果,优化地达到目的或目标。
2、处理好科学决策和经验决策的关系。科学决策适用于解决多变量、大系统的统筹安排问题,特点是准确、严细、客观、可靠,并能适用于各种新问题,是现代社会很多领域中不可用经验方法替代的决策方法。当然,科学决策也不是万能的。首先需要人们能正确地掌握和运用它;其次,它在很多领域中还不能替代经验决策。很多社会问题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内容异常复杂,变量因素极多,从当前科学水平和决策者的认识能力来说,还不能把握其数量关系,而在处理这类问题时,科学决策只有与经验决策相结合,才能做出较为可行的、相对正确的决定。因此,在对待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的问题上,我们一方面要看到,由经验决策上升为科学决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与要求。另一方面又应认识到,科学决策是在经验决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任何科学决策的作出都离不开决策者的领导经验和领导艺术,越是复杂的决策越是如此,对于那些业务性、常规性、重复性或需要紧急处理的问题,经验决策仍然是有用的。所以,决策者仍然需要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地提高决策的艺术水平。
3、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由于决策对象越来越复杂,这使得集体决策和分层决策的需要越来越突出。其实质是通过建立合理的纵向层次机构,完成决策任务。
10.村务民主决策探析 篇十
一、村务民主决策是新时期研究和发展农村基层民主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村务民主决策作为村民自治中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是继民主选举后群众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直接影响到基层党组织的执政方式、执政能力、执政水平和执政基础,是推进村级民主建设中的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
1、村务民主决策是转变村级组织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现实选择。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和分配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对村级组织的依靠性、依赖性逐渐降低,传统的领导方式、工作方法,已经很难适应形势的需要。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级组织的工作职能和工作重点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村级组织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也将受到新的挑战。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组织、教育、引导和致富农民,必须大胆转变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把发扬民主、依法办事作为农村工作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手段。只有通过大力发展基层民主,提高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能力,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充分发挥和调动广大农村群众参与农村改革发展的积极性,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农村的长治久安和长远发展。
2、村务民主决策是实现群众当家作主的有效途径。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让村民当家作主是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直接反映了村民自治水平。在村一级,村民通过直接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来实现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从实际情况来看,最能直接体现群众当家作主的是群众必须充分广泛地享有决策权,民主决策是群众当家作主的最基本最直接的途径。对关系到村民自身利益的事,都能由村民自己当家,自己作主,自己决定。该干什么、不干什么,该怎样干,不该怎样干,都能由群众自己说了算,这是群众当家作主的最基本最具体的体现。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保障和维护农村群众的决策权,深入推进村务民主决策,通过不断完善决策制度、程序和运作机制,逐步推进村级民主决策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群众当家作主。
3、村务民主决策是村民自治的关键环节。在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中,民主决策处于关键环节,并且贯穿和渗透到其它“三个民主”的全过程。民主选举的实现途径就是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成效源于民主决策,民主决策是民主管理的一种表现形式,民主管理成功与否与民主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息息相关,民主监督是民主决策效能的保障机制,通过民主监督来保障民主决策的程序、规则和决策执行的正确性和实效性。可以这样说,离开了民主决策,其它“三个民主”都将是一句空话。
4、村务民主决策是推进村级民主管理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伴随村民自治不断发展,村民参与决策、管理和监督的意识不断增强,对村务民主决策有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影响村级民主决策的因素还很多,实际运作中还存在不少难点问题,突出表现为:一是村党组织过于揽权。一些本来应由村委会讨论决定的事项,或是由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村党组织“拍板”的多。二是政府干预过多。乡镇政府对村委会工作指导少、干预多。习惯下指标、下命令,对村内事务过多干预甚至是包办。三是村民或村民代表的决策能力和参政议政素质参差不齐。少数村民在决策重大事项时考虑个人利益多,考虑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少,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同时还有不少影响村务民主决策的深层次问题。虽然关于村务民主决策已经有了相关的制度规定,但是村级事务决策的实际运作总是在具体的村治环境中进行的。因此必须突破制度层面来认识和研究村务民主决策,把握村务民主决策的内在规律,为其从理论、制度和实践经验上找到支撑,从而推进民主决策的良性发展。
二、村务民主决策的内容和形式
1、村务民主决策的内涵。决策的民主化是指领导者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博采众长,最后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进行决策的过程。村务民主决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村务民主决策是指村内一切事务,包括日常村务、一般村务和重大村务都要坚持发扬民主,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作出决定。狭义上的村务民主决策指按照有关法律法规,通过设立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等议事形式和制度,研究决定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村务和村民共同关心的问题,按多数人的意见作出决定。
&
nbsp;2、村务民主决策的内容。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结合农村实际,村务民主决策的内容可以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日常村务决策,主要是村级一些日常性事务的决策,这类决策一般由村党组织、村委会主要负责人在商量沟通的基础上,作出决策。二是一般性村务决策,主要是指村级组织一般性工作安排、小额资金支出等涉及面不大的村务,这类村务一般由村委会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集体讨论作出决策和处理。三是重大村务决策,这是民主决策的重点内容。所谓村级重大事务,是指村民自治范围内普遍涉及村民利益或村民普遍关心的事项。凡是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如村集体的土地承包和租赁、集体企业改制、集体举债、集体资产处置、村内发展生产和公益事业所需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村干部报酬等,都要实行民主决策,不能由个人或少数人决定。
3、村务民主决策的形式。村务民主决策的形式主要是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村民会议是由本村全体18周岁以上村民组成的自治权力机构,由所有村民作为决策主体,直接参与本村重大事务的决策,共同决定村级重大事务。村民通过参加村民会议直接讨论和决定本村重大事务,最能直接表达和反映村民意愿。村民代表会议是村民会议的重要补充形式。由于在农村现实中村民会议组织难度较大,因此村民代表会议也是运用较多的,并得到了有关法律和制度保证。村民代表会议作为决策机构,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村民群众广泛、深入地参与村级事务决策的有效形式。
其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进行民主议事,由村民代表将村级重大事务及时告知所代表的部分村民,并进行讨论,收集意见;另一方面村民代表可以根据征求的意见,代表所代表的村民对村级重大事务作出决定。
4、村务民主决策的程序。完善的议事规则和严格的决策程序是保证民主决策质量的前提。村务民主决策一般按以下流程进行。一是提出议案。凡是涉及村民利益的事项,由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十分之一以上村民联名或五分之一以上村民代表联名提出议案。二是提出具体意见或建议。民主决策方案提出后,由村党组织统一受理议案,并召集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联席会议研究提出意见或建议;三是广泛征求意见。村党组织和村委会将意见和建议向村民或村民代表告之,让广大村民了解要决策的事项内容,提出自已的意见和建议。四是会议讨论决定。在上述程序的基础上,由村民委员会召集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要决策的提案,公布表决结果。最后,由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组织实施村民民主决策事项的办理,及时公布实施情况。
三、村务民主决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党的领导的原则。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在推进村民自治中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这一基本原则。在推行村务民主决策的实践中,一方面,村级党组织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切实增强在村民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既要敢于领导也要善于领导,要通过组织村委会和村民依法建立和完善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及其他议事制度,建立和完善民主决策程序,组织党员、群众参与监督等形式,来体现和巩固村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和核心地位。另一方面,村民委员会要自觉接受村党组织的领导,不能凌驾于党组织之上。
2、依法办事的原则。依法办事是推进村民自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村级民主决策本身也是一种法制实践,必须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来进行,各种活动都必须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开展。村级民主决策的内容和作出的决议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不得超越法律规定范围。村级民主决策的事项要符合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不得有侵犯村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利的内容。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以及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讨论决定的事项不得与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相抵触,不得有侵犯村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利的内容。
3、集体决定的原则。民主决策的最基本特点是集体决策,不论是村民会议还是村民代表会议,都是以集体决策的形式作出决定。坚持集体决策的原则,就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在决策过程中,只有实行充分的民主议事和集体讨论,并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共同作出决定,才能保证决策具有广泛、充分的民意和群众基础,才能有利于决策的顺利执行。在具体实践中,要注意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既要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方面村民的利益,更要首先考虑并满足大多数村民的利益要求;既要认真考虑村民个人或局部的利益,更要考虑集体或全局的利益。
4、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事求是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思想路线,也是我们做一切工作应牢牢坚持的基本原则。推进村务民主决策,也必须坚持实事求事的原则,要坚持从农村基层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民主管理能力的现状出发,着眼于服务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因地制宜,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发展。既要规范操作程序,更要讲求实际效果。
四、推行村务民主决策应正确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nb
sp;1、要正确处理好实行村务民主决策化与坚持党的领导的关系。村民自治,是党领导的自治。在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既要广泛地发扬民主,又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领导,并且将党的领导渗透到民主建设的每一项制度每一个环节中,贯彻好先党内后党外、先党员后群众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实施村务大事民主决策决制度,要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在村务民主决策中的主导作用。民主决策前,要先由村党组织研究提出决策初步方案,然后召开村党组织、村委会联席会议讨论同意,再由村党员大会讨论,最后提交村民会议进行公决;民主决策会议,要在村党组织的主持下召开;决议形成之后,村委会应将决策项目的实施进展情况及时向村党组织汇报,接受村党组织和党员代表的监督,使民主决策工作始终在党的领导下有序开展。
2、要正确处理好实行村务民主决策与依法依章办事的关系。村务大事民主决策制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创新,是村民当家作主的体现。但村务民主决策必须在法律政策的框架内进行,一是要确保决策程序上的规范性,二是要确保决策内容的合法性,村民代表会议所作决定要符合国家利益、全局利益和集体利益,要体现以人为本,不得与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相抵触。扩大化倾向,使村民自治工作规范有序,办事有据,易于操作。
3、要正确处理好实行村务民主决策与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关系。村级民主决策虽然在四个民主中处于关键地位,但是只有四个民主共同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取得实效。要通过民主选举的形式,选出数量合理、素质较高的村民代表。要着眼于民主管理,进一步健全村内组织体系,充分发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民民主理财小组等各个民主管理主体的作用。民主监督是民主决策效果的保证,对经民主决策后的事项,由村委会在村党组织领导下负责组织实施,实施进展情况定期向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报告;在决策事项实施过程中,要随时接受村民的监督检查;每个决策的最终结果要向全体村民通报结果。要建立和完善村民质询制度、村务公开制度、民主理财制度等民主管理制度,增强村务大事的透明度,及时消除群众的疑问,克服村务民主决策中容易出现的事后监督等弊端,更好地履行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