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协议书-校企

2024-10-19

校企合作协议书-校企(共11篇)

1.校企合作协议书-校企 篇一

校 企 合 作

甲方(学校方):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地址:联系电话::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 :地址:

联系电话:协 议书

乙方(企业方)

鉴于甲方目前正寻求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为了帮助甲方更好地培养出支手能力较强,社会实践经验更为丰富的人才,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现达成以下共识协议,希甲乙双方共同遵照执行:

一、管理模式:

1.甲方在乙方设立甲方学校的分教点,为甲方学生提供教学和生

活上管理工作;

2.乙方负责提供教学场地和实习岗位,尽量为学员创造适宜的学

校和实习环境。

二、招生:

1.甲方为乙方提供年满16周岁的实习学员,甲方须向每位到乙方

实习的学员派发《实习通知书》,乙方依据加盖甲方印章的《实

习通知书》接收学员,甲方学员经乙方考核合格后乙方方可安

排上岗;

2.每位学员须具备身份证原件,每位学员都应身体健康,能吃苦

耐劳,遵纪守信。

三、职责与义务:

(一)甲方职责

1.负责学员在往返甲、乙双方途中的安全;

2.甲方采取轮流派遣授课老师到乙方授课,每门功课的授课时间

安排应集中在某一段时间内完成(甲方应根据教学计划安排授

课时间长短),在这段时间内可以派二至三名老师到乙方授课,以完成整个学期的教学计划为准;

3.甲方除安排授课老师外还应派遣一名长驻企业的老师,在生活

上、思想上对学员进行辅导与管理,学员下班后的一切活动由甲方驻厂老师负责安排和管理;

4.负责教育实习学员在实习期间严格遵守乙方各项规章制度,如

因学员有违法或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而造成乙方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的,甲方应负责协调处理相关事项;

5.负责监督学员在实习期间未经甲、乙双方审核同意,不得擅自

离厂。

(二)、乙方的职责:

1.负责安排给甲方独立的教学场所(理论课),提供驻厂教师的办

公室和宿舍及学员的生活场所、文化体育娱乐场所;

2.负责承担甲方学员第一次到乙方的乘车费用;

3.负责派遣有经验的技师到甲方进行为期天的免费岗前培训工

作;

4.负责安排甲方学员的实习工作,不得将学员安排在有毒、有害等

危险岗位,实习期间乙方为甲方学员购买团体意外险;

5.负责提供技能训练所需的设施及带班人员,做好学员的技能训练

及各实习岗位的知识培训;

6.协助甲方做好教学管理工作,指派一些专业性、实操性更强的老

师(如:乙方各部门经理或各部门的优秀职员)给学员辅导或开班授课;

7.负责每月向学校发放学员实习报酬,甲方再根据乙方统计各学员

工作时间及工作量等综合因素决定给予多少劳动报酬。

四、学员工作时间和实习报酬:

(一)、工作时间

1.实习学员每周上班时间为天,周日休息,每天工作时间为小

时,如生产货期特别赶需要延长工作时间,必须事先征求学校老师同意方可安排;

2.在不影响乙方生产的前提下,双方协商妥善安排学员的上课时

间,每周安排一晚(2小时)由乙方安排经验丰富的员工给学员授课;

3.学员在实习期间法定节假日按国家要求的标准放假。

(二)、实习报酬:

1.甲方学员在乙方实习前三个月的薪酬核算采取计件保底制(第一个月只要计件工资不低于元,即可享有元的保底工资,第二个月只要计件工资不低于元,即可享有元的保底工资,第三月则需要达到中山市最低工资标准,但若学员的计件工资若是达不到以上条件,则以实际计件工资核算工资),第四个月开始按企业现行的工资制度执行;

2.实习学员被安排到除车缝岗位以外的岗位实习,其实习报酬按本

市最低工资标准核算。

五、其他事项:

1.甲方按每名学员配备名老师的标准派遣长驻厂老师,乙方

向甲方驻厂老师负责提供食宿,其食宿标准按乙方一般管理人员

执行,乙方每月向长驻老师提供元的驻厂津贴;

2.甲方学员享受与乙方的员工相同的食宿标准待遇;

3.学员在实习期间,乙方为每位学员购买团体意外保险,若学员是

属非工作因素受伤或患重大疾病,由甲方负责按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处理;

4.协议期间,双方协商沟通达成一致,并提前日通知的,可提

前结束本协议,否则,所造成的损失由违约方负责赔偿。

六、合作时间:

甲乙双方合作时间自起至止。首次合作结

束后,双方可共同商议形成新的合作意向。

七、本协议未尽事宜,双方将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和公平合理的原则通

过友好协商解决。

八、本协议一式份,合作协议经双方签字、盖

章即生效。

甲方代表(签字)乙方代表(签字)

甲方盖章乙方盖章

年月日

2.校企合作协议书-校企 篇二

一、校企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

自2007年以来, 学校先后与世界500强企业中的ABB (中国) 有限公司、上汽集团菲亚特红岩动力总成有限公司、格力电器 (重庆) 有限公司等企业成功开展合作, 在校内建立了“ABB教学班”、“上菲红教学班”、“格力教学班”等企业冠名班。企业冠名班采用“2.5+0.5”或“2+1”的教学模式, 所有学员原则上均在全校高级技工班及预备技师班的学生中选拔产生。

企业冠名班在教学上实行“四共同”:即由校企双方根据企业生产实际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确定课程、共同编写教材, 由企业派遣技能骨干与学校教师共同进行教学。

2009年, 学校再度与ABB (中国) 有限公司签订了《高端人才培养协议》。双方明确在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预备技师班中建立新的“ABB教学班”, 由校企双方共同进行教学, 成为重庆市职业院校以校企合作方式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又一典范。

截止目前, 学校累计开办企业冠名班16期, 为企业定向培养学生1081人, 录用率达100%。

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带动, 迄今为止, 学校15个专业中, 有9个专业与企业开展了课程设置、培养计划、培训实习方案等方面的共建, 占全校专业的60%。目前, 学校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中, 由企业提出的内容占30%以上。从而实现了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的有机结合。

二、校企共同开展专业建设

在校企合作机制下, 学校紧密围绕数控技术应用、电工电子和模具技术应用等重点专业发展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的需要, 定期与企业举行会议, 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对学校发展、专业发展方向提出意见建议, 共同开展专业改革和建设。从而确保了学校专业发展符合行业企业的需要、符合重庆经济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 学校通过校企合作, 不断加强数控技术应用、电工电子及模具技术应用等重点专业建设。先后邀请重庆机床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等相关企业领导和专家参与了学校电子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设置、数控铣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数控行业人才培养标准和岗位职业能力标准》的制定等学校优势专业的改革、建设工作。

此外, 企业专家还积极参与了学校其他专业的建设工作, 先后参与了学校物流、会计电算化等新专业建设、电子商务专业及酒店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等工作。

三、校企共同开展人员交流与培训

在校企合作机制下, 校企双方广泛开展了人员培训工作。第一, 学校大力引进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担任学校兼职教师, 充实了学校专业师资力量, 完善了师资队伍结构。第二, 学校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 (包括软、硬资源) , 结合重庆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需求, 与企业合作, 广泛开展了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新进员工专业技能培训、稳定就业培训等技能培训、鉴定工作。第三, 学校积极组织数控技术应用、电工电子、模具技术应用等专业教师, 赴企业进行实践锻炼, 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实践技能。

截至目前, 学校从行业、企业聘请专家和技术骨干37人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其中具有技师以上职业资格及在市级以上技能大赛获奖的能工巧匠13人。

近三年来, 学校累计为企业开展员工技能提升培训、鉴定近10000人次。其中, 高级技工及以上技能提升培训、鉴定近3000人次。此外, 学校专业教师开展企业实践的比例达80%以上, 教师业务技能显著提高。

四、校企共同建设实训基地

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 学校以数控技术应用、电工电子、模具技术应用等3个重点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为引领, 以校企合作为平台, 不断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一是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到学校校内实训基地的改造、升级工作中, 按照企业生产模式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二是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 在市内外大中型企业建立了学生校外教学实训基地和学生顶岗实习基地。从而通过校企共同建设实训基地, 有效提升了学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近年来, 学校邀请了重庆ABB变压器有限公司等企业专家, 参与了学校电子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实训基地的改造和建设工作。此外, 在重庆机床 (集团) 有限公司、重庆长客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有限公司、重庆探矿机械厂有限公司、徐工集团 (重庆) 有限公司等20余家企业内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学生教学实习基地, 在ABB (中国) 有限公司、格力电器 (重庆) 有限公司、上汽菲亚特红岩动力总成有限公司、重庆富士康鸿富锦精密电子有限公司、重庆长安铃木汽车有限公司、中国重汽集团燃油喷射系统有限公司、重庆海德世拉索系统集团有限公司等50余家知名企业建立了学生顶岗实习基地。

五、校企共同开展课题研发

在校企合作机制下, 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了课题研究和新产品研发等工作。一是学校邀请行业、企业专家, 广泛参与了学校的课题研究工作。二是学校派遣骨干专业教师, 与企业共同进行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工作。从而深化了校企合作的内涵、扩展了校企合作的外延。

目前, 由企业专家参与的《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改革试点任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改革试点任务》等两个国家级项目研究、校级课题《电工电子一体化教学运行设计》均已顺利开题, 重庆市市级课题“技工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办学模式研究”目前已形成初步研究报告。学校数控技术应用、电工电子专业教师参与研发的“第二代单缸水冷铝合金柴油机”已取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重庆川仪速达机电有限公司的“大功率船用控制仪表CFZ-DR系列产品”已取得高新技术产品认证, 并实现定量生产。

3.从校企合作到“校企双制” 篇三

关键词: 校企合作 校企双制 新制度主义 制度变迁

技工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的重任。长期以来,技工院校与企业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校企合作一直是技工院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曾于2011、2012年连续两年组织技工教育专家对全省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工作开展督查考核活动。通过督查考核发现,校企合作层次难以深入,时间难以长久等问题普遍存在于技工院校中。校企合作的过程同时是组织的一种主动的制度构建过程[1]。本文以新制度主义理论为视角,探讨以实现校企双制目标,通过完善校企合作的三大基础性要素建设努力破解当前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困境。

一、新制度主义基本观点

新制度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西方社会,之所以称之为“新”,是与产生于20世纪早期的制度主义相区分。至20世纪90年代,随着研究者不断加入,新制度主义的理论体系逐渐完善,成为分析许多社会科学领域问题的重要理论视角。制度作为新制度主义的核心概念,对其理解和定义一直以来受到许多新制度主义的关注。以往大部分文献中把制度简单定义为行为规范,而新制度经济学重要代表人物德勒巴克则认为制度是“正式约束(如规则、法律和宪法)和非正式制度(如行为规范、惯例、行为自律)的结合体”。理查德·斯科特对制度下了一个比较综合的定义,制度包括为社会生活提供稳定性和意义的规制性、规范性和文化-认知性要素,以及相关的活动与资源[2]。新制度主义在发展中不断整合各种理论,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度体系下的组织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价值观念

相同价值观念与制度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首先,一部分组织拥有共同或者相近的价值观念是形成正式制度的前提。原因是不同组织之间以价值观念、利益为纽带聚集成为组织体,而组织体内部之间或者与其他组织间因为利益协调需要形成制度管理不同组织之间的交往,协调组织间的行动。另外,处于相同制度体系下的组织因为需要共同遵守相同的制度,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会更加趋同,在一定程度上会强化共有的共同观念。

(二)制度包括三大基础性要素

新制度主义认为构成和支撑制度包括三大基础要素,即规制性要素、规范性要素、文化—认知性要素。规制性要素的秩序基础是规制性规则,扩散基制是强制,系列指标如法律、规则等;规范性要素的秩序基础是约束性期待,扩散基制是规范,系列指标如合格证明、资格承认等;文化—认知性要素的秩序基础建构性图式,扩散基制是模仿,系列指标如共同信念、共同、行动逻辑、同形等[3]。制度的三大基础性要素为组织合法性提供了支撑,也成为判定一个组织发展条件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

(三)制度在稳定的基础上必须实现变迁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相互配合,经历一段时间后一般会形成制度体系。制度体系一旦形成,则会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制度体系下的组织会对这种制度体系产生依赖,形成如同技术发展中经常遇到的路径依赖。尽管制度本身有促进稳定和秩序的功能,但是制度本身也会经历变迁。另外,组织之间的发展不均衡必然会导致组织结构失衡,从而对现有制度合法性产生挑战,最终实现新制度代替旧制度的制度变迁过程。制度变迁理论是新制度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制度主义还根据制度变迁速度划分,将制度变迁分为激进式制度变迁与渐进式制度变迁两种;根据制度变迁的主体划分,将制度变迁分为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两种。

(四)制度对组织均具有普遍约束力

制度出现的初衷就是约束组织行为,确保相同制度下的组织行为保持一致。但组织间的利益诉求是多元的,组织间摩擦和冲突也是导出不穷的,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制度体系从方方面面约束组织行为。另外,从行为过程角度看,组织行为需要激励制度、监控制度、惩罚制度等构成才能确保组织行为的有序推进。因此,制度本身是一个由少到多、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最终形成一个较为完善且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制度体系。

二、制度化是校企合作成功的必由之路

德国职业教育高度发达,支撑了二战后的德国迅速崛起,而德国职业教育最令人瞩目的就是其“双元制”职业教模式。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成功之处在于很好地处理了校企合作过程中相关利益者的关系,尤其是能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并且成为职业教育的主体之一。通过梳理德国“双元制”的历史可以发现,自“双元制”一词于1948年首次出现在德国教育委员会《对历史和现在的职业培训和职业学校教育鉴定》中以来,“双元制”的发展历史就是制度完善的过程。换句话说,德国“双元制”的巨大优势就在于形成了完善且有效的制度体系。德国政府通过制定详细的法律法规、制度规范明确了政府、协会、企业、职业学校等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的责任和义务,最大限度避免不同主体间因为信息不对称发生非理性博弈,也就是说,德国双元制三大基础性要素比较充分,能够支撑其发展。

博弈论认为不合作是常态的,合作是需要条件的。因此,目前非合作博弈非常流行,几乎成为博弈论的代名词。而博弈论与非博弈论最关键的区别就在于博弈主体间能否形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校企合作涉及的主体不仅包括学校与企业,而且至少包括政府、行业、学生等,多主体之间的博弈很容易导致不合作现象的出现,因此对各主体有约束力的制度规范则尤为必要。毫无疑问,德国“双元制”成功实现这一目标,建立了丰富完善的制度体系,最终成为德国“双元制”的成功关键。德国“双元制”制度体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漫长历史时期且独一无二的制度环境中形成的。制度环境的差异也是我国移植德国“双元制”一直未能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原因。

三、合法性困局: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的困境

从新制度主主义看,我国技工院校校企合作效果不彰的重要原因是三大基础性要素先天不足、后天不良,合法性存在问题。

(一)我国缺少关于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

大部分技工院校历史上都是行业办学,虽然经过改制,但还是与原有行业、企业保持密切关系,并且技工院校在行政上隶属人力资源保障部门,与就业市场和企业联系较为紧密,这都是技工院校推进校企合作的巨大优势。但也不可否认的是,从学校层面看,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很多都是利用学校领导与企业领导的私人关系采取口头约定的办法开展,即便是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协议,也较少涉及合作的具体层面,缺少可操作性,出现问题一般通过领导间沟通解决。导致技工院校校企合作过分依赖个体,难以深入开展,甚至在合作过程中经常发生因为领导的意愿变更或工作变动导致合作中止的问题。从政府层面看,技工院校与企业分属不同的政府管理部门,单一的政府管理部门很难统筹协调技工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无法制定和出台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制度和规定。目前仅有河南、宁波、广州等少数省市以政府名义出台校企合作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定。

(二)企业和学校缺少共同价值观。

所谓价值观,指行动者偏好的观念或者需要的、有价值的观念,以及用来比较和评价现存结构或行为的各种标准。目前企业与学校在校企合作过程还是分为培养和使用两个环节,壁垒分明。学校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很多是流水线上的工人,让学生从事简单、机械的劳动,很难学到真正的技能。许多高端制造业企业对培养学生并不感兴趣,他们考虑更多的是浪费多少人才、原材料等。由于企业和学校缺少共同的价值观,无法在培养学生方面达成一致意见。

(三)社会仍然存在“学历导向”的误区。

社会上依然弥漫的“学历导向”误区,崇尚技术等新制度主义视域下的文化—认知性要素迟迟未能确立。目前,许多人仍然把技工教育视为末流教育,是学历教育失败后的不得已选择。这种”重学历、轻技能”的传统观念在大多数老百姓的脑子里依然根深蒂固。这种“学历导向”误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技工教育的发展,尤其无法提供优质的生源。

四、思考与借鉴

(一)完善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

技工院校与企业合作涉及众多因素,需要多重制度加以保障,在当前正式制度缺乏,非正式制度泛滥的情况下,加强正式制度的建立尤为必要。从政府层面讲,首先应该以国家、地方政府名义或者由人社部门、税收、工商等涉及企业核心利益的政府部门联合发文制定出台鼓励技工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政策,相关政策中应该明确规定企业参与技工院校合作可以获得的税收减免税点等优惠政策,同样应该明确规定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并且对一些政策落实不到位的责任主体的惩罚措施也应该有明确规定。其次,政府对于技工院校面临的共性问题,在政策上也应该做适当调整,如对于技工院校未满法定劳动年龄的学生参加校企合作应予明确的政策支持。从技工院校层面讲,对于聘请企业师傅担任兼职老师、学校教师进入企业实践、学生实习期间管理等涉及校企合作的环节都应该建立明确的制度加以规定。

(二)寻找技工院校和企业的共识

技工院校与企业的共识是合作的前提也是新制度形成的基础。但长期以来,我们对技工院校与企业间合作存在一些理所当然的认识,忽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在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组织的两次校企合作督查中发现,企业对与技工院校合作的利益诉求方面,不仅包括希望获得高素质的技能要才,而且包括希望技工院校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技术革新,甚至许多企业表示获得技工院校的技术支持是首位考虑因素。这种情况出乎人们预期所料,也被最新一些“研究结果”[3]证实。因此,今后有必要加大针对技工院校与企业合作调研研究的力度,明确双方真正的利益诉求。并且应该鼓励和支持技工院校提高自身实力,尤其是支持学校教师积极参与企业技术研究,增强技工院校服务企业的能力。另外,政府与行业协会应该发挥好“中间人”的作用,为技工院校与企业沟通联系牵线搭桥,增强企业对技工院校的全面认识,从而破解技工院校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学校热,企业冷”的局面。

(三)营造崇尚技术的社会氛围

扭转和破解当前社会“学历至上”的观念,营造人人崇尚技术的社会氛围,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出台引导政策和措施,正面宣传技能人才成长经历。如广东省连续多年举行的“技行天下”活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取得很好的效果。二是将技工教育真正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使技校生在职业晋升、经济待遇、终身学习方面享受与职业教育毕业生同等待遇。三是打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壁垒,高等教育学生可以参加职业教育,技工学校学生也可以继续升本科、研究生。

(四)选择适宜的制度变迁路径

制度变迁理论中激进式制度变迁、渐进式制度变迁、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四种制度变迁路径各有特点,技工院校可以根据制度环境和自身实际条件选择适合自身的制度变迁路径。选择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制度变迁路径应该首先考虑以经济全球化、经济产业转移升级、学生素质综合化为目标;其次制度变迁路径的选择应该设置动态调整机制,避免在路径变革过程中再次发生路径依赖。从已有技工院校制度变迁路径看,大部分是以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和渐进式制度变迁为主,尽管这种变迁路径遭遇阻力较小,但这种改革留下了许多正式制度空白,使完整的制度体系迟迟未能建立起来。因此,“校企合作”制度变迁应充分利用政府在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以强制性制度变迁和激进式制度变迁为主。

参考文献:

[1]王恒,桂庆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本源新探-基于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理论视角的审视[J].江苏高教,2013,(4).

4.校企合作协议书 篇四

校企合作协议书

校方(甲方):

所 在 地:

联系人:

联系方式:

企 业 方(乙方):

所 在 地:

联系人:

联系方式:

为更好地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学生实习、实训、就业提供更大空间,在平等自愿、充分酝酿的基础上,经双方友好协商,现就合作事项达成如下协议:

一、合作原则与时间

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校企双方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协议时间年月日至年月日止。

二、合作方式及内容

经双方友好协商,合作方式及内容参照以下条款执行,未尽之处,可做其他补充。

(一)建立实习、就业基地

1.甲方在乙方挂牌设立应天职业技术学院实习、就业基地;

乙方在甲方挂牌设立基地;

2.作为甲方的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协议期内乙方每年录用甲方毕业生不低于人;甲方每年邀请乙方用人单位参加甲方组织的校内毕业生供需洽谈会,优先为乙方输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3.乙方向甲方提供本企业职业岗位特征描述,各职业岗位要求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等级,为甲方相应制定各专业培养目标,员工培养计划提供依据。

4.双方将定期(每半年一次)通过走访或座谈形式就双方合作开展情况,协议执行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遇突发情况,双方及时调整合作事宜。

(二)订单培养、合作办学

1.双方共同合作,在专业中,根据乙方需要,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组织一定数量的学生为乙方定向培养、输送人才,并命名为“班”。甲方可根据乙方企业发展状况、生产经营规模或投资领域变化等情况,按照乙方书面人才培养要求,适时共同商讨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也可根据需要每年6月前确定下一年定向培养专业、规模和合作方式。

2.为保证合作培养的人才质量,乙方应投入一定的办学资源。如在甲方投资建设专门化的实验实训室,满足合作班级学生的实验实训需要,或推荐企业的技术骨干、科研能手承担合作班级的部分教学任务;或积极为合作班级的学生下企业实践创造条件,以使合作培养的学生尽快适应企业的需求;并与甲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3.乙方有对甲方的“订单班”等人才培养方案提出改进意见的权利。甲方以产学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现代人才培训模式,按照企业人才规格要求设置课程、组织教学,保证乙方人才培养质量。

4.甲方选派优秀教师与业务骨干参与乙方科研项目开发,技术援助和学术研讨,科研产权归双方共同所有。

5.乙方选派中高层领导,技术人员、中高级技师担任甲方客座教授、专业带头人或兼职教师,参与甲方人才培养过程;参与甲方科技开发、教学改革、教材编写等工作。成果产权归双方共同所有。

(三)教学、科研及产学合作

1.甲方聘请乙方相关专业的中高层领导为就业指导老师进行企业文化与管理实务的系列讲座,积极参与甲方的教育教学工作。

2.乙方聘请甲方专家担任乙方企业发展顾问,并定期进行系列讲座。

3.甲乙双方合作进行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科技项目研究开发。相关具体合作事项,将另行签订协议以明确。

(四)上述有关事项具体约定、其他合作方式及内容陈述

1.2.

3.三、需另行明确的双方权利和义务

(一)校 方(甲方)

1.2.3.

(二)企 业 方(乙方)

1.2.3.以上协议如遇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或其他未尽事宜时,双方另行协商签订补充协议(或备忘录),补充协议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效力。本协议一式四份双方各持二份。

甲方:乙方:

代表(或授权)人:代表(或授权)人:

5.校企合作协议书 篇五

乙方:

为加强校企联合,促进资源优势互补,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为企业提供人才的储备,探讨校企工学结合的新模式。本着互相协作、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原则,经双方协商,订立如下协议:

一、协议性质:本协议是甲、乙双方在长期友好关系的基础上,为了使友好合作更加规范而订立的相互协作、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双惠协议。

二、协议内容:为了使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实习制度规范化,甲方为乙方建立稳定的学员培训基地,乙方为甲方长期提供实习学生的实习场地,为此双方应承担如下规定的义务。

三、甲方义务:

1、做好实习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安全教育工作,要求实习生虚心好学、尊敬师长、为人师表、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和实习单位的保密制度、安全制度和其它有关规章制度(同时遵守《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实习管理条例》)。

2、负责制定实习大纲,安排实习指导老师,提出实习计划,并于实习前一个月与乙方商定实施方案,并共同组织实施。

3、根据乙方的用人需要,优先并择优推荐毕业生。

5、选聘乙方有突出成绩的教师或技术人员为学院兼职教师,发给聘书,乙方受聘教师在参加学术交流、发表论文、印刷名片等均可使用甲方授予的兼职职务。

6、实习联系老师负责和乙方对学生的交接工作,包括每天上下班学生人数的清点,并在学生交接单上签字。

四、乙方义务:

1、实习学生的交通由乙方提供。学生上下车地点均在甲方院内,中途不允许学生下车。

2、为甲方提供实习场地,妥善安排甲方实习学生实习的各项工作。

3、乙方应根据工作需要,推荐有经验的教师或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

4、为参加实习的教师和学生的生活,如就餐等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方便。并负责学生的就餐安全。

5、提供学生在实习期间必要的劳动工具和劳保用品。乙方负责工作期间学生的安全。

6、提供实习必须的技术资料和样品。

7、乙方做好和甲方联系老师的交接工作,包括学生上下班人数的清点,并在学生交接单上签字。学生因事请假,必须要通过学校联系老师的同意才能批准。

8、乙方在学生实习期间,要加强学生的管理教育,关心学生的生活,负责学生的安全,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思想品德状况,发现问题,应及时通报甲方,并配合甲方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处理;

9、实习结束前,实习生应向乙方递交实习总结、论文等书面材料。实习期满后,乙方必须根据实习生实习期间的表现,作出书面鉴定,并提供给甲方。

五、如有其它协议,可在下面续写:

六、本协议一式二份,由甲、乙双方各执一份。本协议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协议生效后,甲、乙双方均必须承担本协议中各自的义务。

甲方:

乙方:

6.中职校企合作协议书 篇六

填报部门:招生就业办 保存年限:三年

甲方: 乙方: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文件精神,更好的发挥甲、乙双方各自优势,经双方研究协商,同意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的初、中级实用型人才,并达成以下协议:

一、合作目的: 通过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利用校、企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把课堂传授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得实际经验、操作能力的企业技能实践有机结合,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合作办学。

二、合作专业:

三、合作形式:工学交替式、2+1模式、订单委培式等校企合作。

四、合作内容:

1、在乙方设立“剑河县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共同开展专业宣传、协同招生工作,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为教师提供专业实践机会,为毕业学生推荐就业,共同合作开展行业各类教育培训和学历提升函授学习等项目。

2、在甲方设立“ 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接受企业委托进行职工培训,与企业签订“订单式”(“2+1”式或“工读交替”式)人才培养协议等合作等。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校企联办培养在校学生。另一类是校企联办培训企业员工。通过成立实训中心,校企共同承担在岗职工与转岗职工的培训任务,帮助企业提高职工技能和专业知识,促进企业和职业学校共同发展。

五、甲方权利和义务:

1、与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以企业需求为办班的出发点和归宿,为企业培养急需人才,储备企业发展的新生力量。

2、通过企业及时掌握行业当前的信息、技术要求和今后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专业的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制度,使所培养的学生与企业要求相一致;

3、负责调整学生的课程、考试安排等计划,尽量不与实习工作发生冲突。如需要安排学生回校参加有关活动,应提前通知乙方,办理相关请假手续。

4、协助乙方做好与学生的沟通协调及管理工作,确保学生遵守乙方的规章制度。

5、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一线进行专业实践训练,了解、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技术和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从而更新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更好地为人才培养服务。

6、支持企业在职员工的技能培训和学历提升等继续教育,并提供必要的条件。

六、乙方权利和义务:

1、依托学校积极开展学历提升、职工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实现职前培训与职后提升相结合,为在职人员提供继续学习、深造、提升的机会;

2、强化办学意识,为学校的教学、实习、就业提供方便,提升学校办学条件,参与学生的招生、培养、培训过程、实习就业等工作。

3、根据工作需要和甲方的有关要求安排学生实习的具体内容,为学生提供岗前培训,指导学生了解乙方的生产环境,掌握生产技术及安全操作规程。

4、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劳动工具及个人安全防护用品,购买人身意外保险或类似险种,使学生的见习得到较好的安全保障。

5、在实习期间,除了按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协定的实习补贴标准付给学生津贴外,乙方与甲方一同设立校企奖学金,对圆满完成实习活动的学生给予表彰。

6、配合甲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考核,并将实习月考核的结果鉴定等及时提供给甲方。

7、如果学生不能胜任本职工作或严重违反乙方纪律,应以书面形式提前通知甲方,甲方配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并按学校相关规定处理。

8、企业提供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兼任学校的实践课教学。

七、其他事宜:

1、甲方派(联系电话:),乙方派(联系电话:)作为双方履行协议的代表,互相为本协议的实施具体负责协调工作。双方应积极合作共同开展好甲方学生实习工作。乙方应配合甲方做好甲方实习学生安全教育并负有保障甲方学生在实践操行中的安全教育及其相关责任。

2、甲、乙双方根据本协议为蓝本制定补充协议。

7.校企合作协议书-校企 篇七

目前阶段, 我国告知院校师资队伍还有待加强, 在企业人才的输出能力还不能满足需求。告知校企合作尤为重要。事实上, 高职院校理应以为企业培育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己任。教育主管部门也应该积极响应高职校企合作, 将校企合作的成绩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

在这个背景下, 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主要采取以下形式: 其一, 学校在企业合作, 在签订的企业构建实训基地, 这是目前最常见的合作形式。其二, 企业和学校签订用人单位合作协议, 参与学校教学计划, 更好地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其三, 企业和学校互通有无, 这学校根据企业需求, 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 企业也会利用学校的科研成果———这种合作形式仅仅出现具有科研能力的少数院校。总体来讲,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还在发展阶段, 缺乏长效机制。

二、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分析

1. 高职院校动力

校企合作动力主要分为学校动力和企业动力。目前阶段, 学校动力是校企合作动力的主要动力。具体来讲, 它分为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在内在动力方面, 它包括提升教学质量、学校科研成果、构建实训设备等内容。对于公立高职院校能够得到政府资金支持, 因此在经济动力方面并不显著。公立高职院校的动力主要在于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对于民办高职院校, 他们无法获得政府资金支持, 资金来源主要来自企业投资和学生缴纳的费用, 具有较强的盈利性。因此, 民办高职院校的经济动力和人才教育的动力都比较大。在外在动力方面, 针对高职院校的生源日趋减少的境况, 我们应该力气提高教育质量, 为企业输入一流人才。针对学校而言, 它们是校企合作的主要推动力, 同时, 校企合作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奖励制度, 也不利于校企合作的良好发展。

2. 企业动力

企业合作的形式不同, 企业的动力自然也不一样。通常来讲, 校企合作中, 构建实习基地是属于见层次的校企合作, 企业动力属于情怀型, 具有相当鲜明的公益性质, 经济色彩不浓厚。如果校企合作出现订单式培养项目, 则属于深层次的校企合作, 经济因素就是其企业动力。因为订单式合作, 学校有义务将学生培养成企业需要的人才, 以减少企业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为手段, 让企业能够在经济中获得更大的经济利润。

三、“行校企”三元制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构建

针对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 理应建立“行校企”三元制校企合作, 构建良好的合作机制, 发挥行业协会的主观能动性, 汇集一批专家、血脂, 举办研讨会和交流大会。企业积极和学校沟通, 参与高校课程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划, 高校积极借鉴企业的董事会等决策议事制度, 企业参与和学校管理决策相结合, 两者共同为培养实用性人才积极合作。接下来的内容中, 我们就以某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为例, 讲解三元制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

1. 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 完善教学改革体制

针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 需要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 处理双方关系平衡。比如说, 针对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 与某酒店合作, 就需要酒店方面在酒店中挑选工作能力强的专家成为专业指导委员会会员。他们代表酒店向学校传达酒店人才需求, 督促学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注重酒店需求。而学校也应该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建议下, 构建以实践能力为基础, 理论能力相协调的人才培养机会。这样不仅能够推动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 也能够促进学校培养出酒店需要的合格人才。

2. 构建适应校企合作的教学机制

对于学生而言, 教学课程是根本, 也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酒店管理专业成立不久, 酒店行业人才标准尚未建立的现状, 高职院校的酒店专业应该积极和酒店专家人才积极交流, 积极开展酒店实践专家研讨会, 商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育出酒店适用的人才。在酒店理论学习过程中, 也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从而构建适应校企合作的教学机智。在课程设置方面, 应该明确学习任务, 创造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打造职业情境教育。高职教育共三年, 构建2 + 1人才培养模式, 即学生用两年实践精通理论技能, 一年时间用于企业实习单位, 为毕业后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做准备。

3. 三元共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

想要培养成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 就需要在教育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我国现象的教育体制中, 重视理论学习能力, 学生都是考试得分的高手, 在动手实践方面存在短板。我们要拨乱反正, 三元共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 注重教学课程的实践技能、理论联合世纪, 注重在实践中学习。根据酒店行业的特实行, 我们可以设定订单班培养模式和2 + 1人才培养模式。其中订单班培养模式就是和酒店签订人才输送合同, 在酒店组织就业指导会的要求下, 学习专业技能, 学期满后进入酒店实习。酒店有义务为订单生提供实习岗位和就业岗位。期间酒店也可以利用自己的财力对于优秀订单生采取助学金奖励等资助手段。订单生能够极大节省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为酒店提供适销对路的人才。针对2 + 1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在前文已经有所介绍, 在此就不赘述。

参考文献

[1]余祖光,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 (4)

[2]刘辉珞.基于行业学会的三元制高职办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 (3)

8.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篇八

[关键词]校企合作 模式 研究

[作者简介]马成荣(1964- ),男,江苏海安人,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副所长、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江苏 南京 210013)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3-0008-03

校企合作作为一种独特的模式,是学校本位模式和企业本位模式在优势方面的结合。它涉及的因素很多,本文从体制、课程和教学三个层面,以及价值论、本体论和方法论三个维度,论述校企合作模式分析框架的建立,通过概括、归纳、综合,对校企合作模式的主要内容作理性分析。

一、体制层面

校企合作作为一种模式存在,它必然要有相应的体制安排。

1.价值论:就业导向、市场驱动。职业教育的形态变化经历了最初的生产劳动中直接传授经验与技术的自然形式,培养职业人的学徒制,发展到后来的制度化的学校职业教育,再到当今学校职业教育与自然形态学徒制相结合的现代学徒制等形式,这其中每一种职业教育形态的变化,都存在着相应的体制变革。传统的学徒制是一种无体制的职业教育,更多的是一种个体的、自觉的行为。如果说有体制,主要是受契约和手工业行会的管理,并逐步从私人性质的制度过渡到公共性质的制度。随着工业革命兴起而建立起来的机械化生产体系,使学徒制逐渐崩溃,新生的产业工人教育机构——学校取代了从前的学徒制度。现代学校教育的兴起,使职业教育从工作现场中剥离,归附于学校教育。职业教育的“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的提出,要求职业教育在体制上实现回归,通过建立“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形成倒逼机制,使职业教育实现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从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从而真正形成有利于校企合作的办学体制。为此,要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强化政府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实施严格的法律调控,解决职业教育中市场失灵的问题,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促进社会公平的功效。二是解决校企合作中主体缺失的问题。重点解决学校和企业在办学动机不明、主体责任不清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形成促进双方紧密结合的制度框架和动力机制。三是明确行业(行会)等中介力量在市场经济中的法律地位,使其在职业资格标准的制定、认定,以及行业人力资源开发中的独立性作用更加明显。

2.本体论:政府引导、校企主体。一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这方面,可借鉴德国“双元制”的经验。“双元制”是在国家法律框架下校企合作、企业为主的一种办学制度。政府为此可以发挥的主导作用有:一是加强职业教育政策法规的调控,为职业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校企双方牵线搭桥,组织学校和企业开展合作,为校企合作提供平台;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服务体系,保证企业等投资主体对职业教育的有效投入,给予办学的企业以税费的减免或直接给予经济资助等。政府通过采取以上措施,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的各方投身其中,特别是分担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负担,调动其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保证职业教育顺利、稳定地发展。二是强化校、企双方的主体责任。职业教育是一种具有强烈经济行为和企业行为的教育形式,没有企业的参与将是一种不成功的职业教育。因此,必须规制承担职业教育企业的主要责任和义务,使职业教育真正变成校企合作、企业为主的教育体制,保证企业把职业教育作为“企业行为”来看待。如“半工半读”制度的实施,要求企业不仅有相应的生产岗位供学生生产实践,还要有规范的培训车间供学生教学实践;不仅有完整的培训规划,还要有充足的培训经费;不仅有合格的培训教师和带班师傅,还要有相应的进修措施。同时,作为校企合作另一极的职业学校,需要通过建立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增强学校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和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动力,使其成为真正面向市场依法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从而主动满足行业企业和学生的需求。三是培育行业(行会)等中介力量。通过立法,鼓励建立非政府、非市场的中介性行业组织团体,赋予行业组织应有的法律地位;在政府的指导下,发挥行业组织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承担职业教育培训的统筹作用;建立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发布平台,系统、准确、及时、权威地发布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

3.方法论:多元整合、系统设计。由于校企合作涉及众多参与主体,如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组织等。在校企合作的内容上,包括受训者选拔的标准和规则、培养目标的确定、培养方式的选择、教学资源的共享以及师资的合作等方面。因此,校企合作成功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多元整合的机制。当然,是“学校本位”还是“企业本位”,应该由双方的条件和能力、行业的特点等因素决定,而不能一概而论。纵观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轨迹并结合我国国情分析,在两种“本位”取向上,应逐步从“学校本位”为主逐步转向“企业本位”为主,但从现实考虑,后者只是一种理想模式。为此,可从以下三个层面加以设计:一是制度层面上。健全职业教育的各项法律法规,制定校企合作法律框架,做到“依法治教”,使所有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机构都能在法律的约束下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建立以能力序列为主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沟通的认证制度;建立企业接受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制度;理顺劳动用工制度、工资薪酬制度、继续教育制度和学习考核制度等相互配套的制度。二是机制层面上。建立人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对区域技术技能型人才资源的“家底”和需求动态进行科学统计和预测,从而使政府在宏观上把握经济发展与技术技能型人才发展的适配“度”;建立合理的企业利益补偿机制,如根据国家法规确保企业等投资主体对职业教育的有效投入,给予办学的企业以税费的减免,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三是操作层面上。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服务体系,为校企双方牵线搭桥,搭建校企合作多样化的平台;选择部分规模企业和骨干学校,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发放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券等办法,形成校企之间长期和稳固的服务关系和对接路径;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举办职业教育和培训,建立半工半读的职业教育模式;鼓励企业在学校中建立产品研发中心或学校在企业建立人力资源培训中心等。

二、课程层面

课程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核心。从内容上讲,校企合作是以课程合作为中心展开的。这里涉及课程从何而来,开发什么样的课程,如何开发课程等问题。

1.价值論:能力本位、过程导向。对职业教育而言,能力既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学业能力,也不是完全意义的心理学概念,C.R.Finch&j.R.Crunkilton认为,能力是“任务、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以及评价,它们被认为是在生活或谋生中成功的关键。” 能力本位观直接影响着课程目标、门类、结构、内容及其组织、实施和评价的确立,决定着课程开发的程序和方法。虽然其落脚点主要反映在课程目标上,但它贯穿于课程开发始终。由于职业能力存在于具体的职业行动中,因此,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开发应是过程导向的,而不是学科导向的。这里所讲的过程是指工作过程——“在企业里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包括具体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对于多数实践性职业来说,它是由劳动组织方式、不同的工作内容、工具以及主观工作能力来决定的。过程导向的课程是以职业实践为主线,按照通过职业行动获得知识的心理规律,采用由外围向核心发展的结构,学生获得直接的知识。而学科导向的课程恰恰相反,其效果可想而知。概括起来,过程导向课程的特点有:工作过程的整体性;通过有计划的行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式学习方法;强调对学习过程的思考、反馈和分析;重视典型工作情境的案例、实际问题的解决以及学生自我管理式学习。这样,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不再是抽象和简约化的学科知识,而是以“职业形式存在的、从事实践行动的技术人员的专业工作”。

2.本体论:项目课程、任务载体。过程导向的课程最终呈现的结构化形态应该是项目课程。在职业教育中,项目通常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或完成一项完整的服务等为目的的工作或学习任务。项目课程则是一个案例化的学习单元,它把实践知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情境结合在一起,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化,它是建立在职业技术教学论基础上、由学校实施的学习行动领域。其标准集中体现了专业培养目标,反映了职业世界对人才质量与规格的要求,涵盖了学习目标、工作任务、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教学条件及学习评价等方面。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是一种以工作任务为载体,选择、组织并学习工作过程知识的课程模式。项目课程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选择技术实践知识,并通过设计实践性问题,从中引申出理论知识,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从而改变“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的思维定式,培养学生关注工作任务的完成,而不是关注知识的记忆,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在项目课程开发中,其关键是工作过程知识的开发,即“在工作过程中直接需要的(区别于学科系统化的知识)、常常是在工作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包括理论知识)”。这种知识,以物质技术和生产技术等技术实践知识为主体,这类知识对于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

3.方法论:工作分析、课程开发。体现过程导向的课程,它在开发的逻辑起点、内容和流程等方面,与学科导向的课程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在以下三个关键问题上体现得非常充分:一是工作任务分析。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完成任务的能力,决定了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在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分析是对某一职业岗位群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的过程,目的是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分析的对象是任务,而不是完成任务的人本身。工作任务分析的参照点主要有:产品或服务;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手段;关键操作环节;职业岗位等。因此,在课程标准开发上,要重视对工作任务的细致描述,具体形式可参照企业工作任务书。二是从工作任务分析到课程的转换。其目标是要把工作任务表中的任务模块转化为课程模块,最终目标是形成课程门类和课程结构。它是通过建立学习领域来实现的。通过某个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以完成某一职业的某个典型的综合性任务,通过一个或几个相互关联的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某一职业的从业能力和资格。工作任务模块与职业教育课程门类并非一一对应,其间存在一个复杂的转换过程。转换方法可按照同级性、相关性和适切性进行,其方法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直接对应的,有些工作项目可以单独形成课程;第二种,需要把有些工作项目进行合并形成课程;第三种,对有些较大的工作项目,需要分解成几门课程。三是课程文本设计。宏观层面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程方案的设计,包括课程结构体系的设计等。中观层面主要体现在课程标准的设计。主要体现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教育理念上,从“以教为本”到“以学为本”;结构设计上,从刚性到弹性,变指令性为指导性;目标表述上,从模糊到精确;内容选择上,从以理论知识为主到以实践知识为主,理论知识的选择以满足“技术理解”为标准;内容组织上,从知识内在的逻辑到工作中知识的逻辑,变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分离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微观层面主要体现在教材的设计。其基本的结构框架包括:教学目标、工作任务、相关技术实践知识、相关技术理论知识、拓展型知识、练習、学习结果评价等,其核心要领:一是用典型产品制作(或设备生产、故障排除、提供服务等)引领工作任务,把工作过程完整地、真实地展现出来;二是用工作任务引领专业知识,为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的整合建立一个载体与框架。

三、教学层面

任何课程都只有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才能实现,最终的落脚点在学生身上。

1.价值论:学生主体、行动导向。在职业教育中,在教学目标上,不仅重视专业能力的形成,更关注学生组织计划、判断决策、分析复杂系统以及相互合作、交流和主动学习、善于学习的个性品质的培养;在教学模式上,改变灌输式而施以项目教学;在教学组织上,给学生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法的权利;在教学评价上,以工作产品、解决疑难问题等作为学习结果检验的标准,使学生有个性化学习和自我评价学习结果的可能,进而产生一种成功的满足。学习的逻辑起点是行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需应对职业实践过程中形形色色、更加综合化和复杂化的问题。由于职业教育的课程不是学科导向,而是按照实际工作过程开发的,因此,学习目标、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与职业行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要树立“行动即学习”的理念,尽可能地促进学习主体自己行动并能通过思考再现行动。行动导向即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行动导向的目标是指向跨学科的任务,而不是分化的学科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计划、实施和控制,而不是教师的包办代替;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而不以传授知识为重点;以一种开放式、实践式的教学情境,而不是封闭式、言语式的课堂教学;课程内容多样化、个性化,而不是单一化和普适性。

2.本体论:做学合一、情境学习。在职业教育中,必须始终贯穿一条思想线索,那就是“做学合一”。作为一种历史的必然,“做学合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它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自己全部的体力和脑力的能力和自我发展的机会,这一过程也成为学生本质力量外化与不断内化形成新的品质的双向生成过程。正如陶行知所言,教学做有一个共同的中心,这个中心就是“做”,就是实际生活;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做学合一”落实到教学层面上,主要通过项目教学法来实现。实施项目教学方法,可针对两种情况,一种是以单项任务形式出现的,另一种是以项目形式出现的。对于前者,在选择教学法时,一般按照“确定工作任务、尝试完成工作任务、提出问题、查阅并理解和记住理论知识、回归工作任务等程序”进行,体现行动内容的整体性;对于后者,一般按照确定目标、制订计划、决策指导、实施检查和评估展示等步骤进行,体现行动循环的完整性。通过把所获得的知识与任务、项目联系起来,看看在掌握了理论知识后,是否能把工作任务完成得更好,从而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有利于促进知识与工作任务的整合。行动导向反映在教学方式上,更多地强调情境学习。情境学习理论认为,能力的获得必须镶嵌在相关或“真实”的情境中,只有在情境中或工作过程中才能全面反映学生协调社会、技术和环境等复杂关系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讲,能力是活动、情境的产品。不同的职业及其工作情境各具特色,所要求的综合职业能力在内涵、表现方式等方面也是各具差异的,这种差异性的“能力”具有共通的一面,可以进行知识传授,但更多地还需与具体的情境相联系才能形成,尤其是社会性职业技能,难以用简单的传授或单一的训练方式进行,须由学生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中体验和感悟。在学校教育的环境中,作为教与学对象的知识和技能已被从它们实际运用的情境中抽象出来,以教材、教科书等形式独立存在,由此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明显脱节。职业教育的能力本位观决定学习阵地必须以企业等工作实践的场所为主,以工作任务的真实内在结构作为课程结构,构建一个能够促进学生整体性学习的情境。

3.方法论:工学交替、完整体验。在教学安排上,一种是学校主导型,采取“教学工厂”的教学组织方式,在学校中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模拟企业的生产环境,通过项目课程教学,实现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的整合和交替式学习。另一种是企业主导型,可借鉴德国“双元制”的方法,实行交替式在岗培训与脱产学习,如学生用约2/3的时间在企业接受培训、约1/3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是工作者。以上两种方式,实质上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力图让学生对工作任务有一个完整的体验。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重视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深刻体验完整的工作过程。诸如计划、检查、评估等关键性环节,而不能作为附带性的教学环节。“学习的总体要求体现为行动过程的完整性,应尽可能促进学生独立实现包含‘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的行动过程。这意味着,教学过程应该注重‘行动过程的完整’”。二是对完成工作任务相关的技术、安全、法律、经济、文化等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完成生产任务所应具备的、符合工作需要的知识体系,从而保证职业教育在职业活动的大系统中的完整性,而不是强调所涉及的各学科子系统的完整性,促进技术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结合,教育与教养的结合,职业实践过程与职业能力形成过程的结合。三是独立性、责任心和承受力等方面的社会性学习,指导学生正确应对工作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现实问题,并以实践性问题作为载体或中介,有效地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促进学生技术实践能力的形成。教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职业能力形成的过程是学生合理运用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和选择活动方式的過程,是一种知识转化为行动的过程。为了掌握某一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就必须在职业实践中去操作、去感知、去理解。以上这些都是学生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职业教育在教学层面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6.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97,31,

103,132.

[3](德)鲁道夫·普法伊费尔,傅小芳.项目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213.

[4]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22.

9.高校校企合作协议书 篇九

甲方:______学院

乙方:

为了推动学生校外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具有较高专业实践能力技术性人才,______学院(甲方)与______(乙方)本着互相协作,各施所长,互补所需的精神,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经双方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一、双方责任:

(一)甲方:

1、优先为乙方提供有关专业的新信息,技术咨询和开展技术协作;

2、为乙方培训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或转岗工人提供服务;

3、根据乙方企业的要求,培养我院优秀学生成为乙方专业技术人员,或优先、或择优推荐我院的毕业生;

4、做好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

(1)按照上级有关部门规定,提前三个月至半年申报实习计划,认真制订实习大纲,指派较好的实习指导老师,于实习前1个月到实习单位共同商订实习实施方案,并认真贯彻执行。

(2)加强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和安全教育,教育学生遵守乙方的保密制度的其他有关规章制度。

(二)乙方:

1、为甲方______学院提供实习基地,委派带教人员指导实习,并对实习提出考核意见;

2、为学生实习、教学参观提供方便。为支持教育,在实习经费方面按有关规定予以优惠;

3、为学生就餐、休息等活动提供条件;

4、提供必要的劳动工具和劳保用品;

5、提供实习必需的技术资料和样品。

二、组织保障措施:

为认真执行协议条款,双方组成校企合作领导小组,由双方领导、技术人员和教师组成,乙方任组长,甲方任副组长,定期研究有关协作事宜。

三、协议期限:

本协议有效期为四年,自______年______月至______年______月止,如需要延长双方另行协商。

四、本协议未尽事宜甲乙双方协商解决。

本协议经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本协议一式四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另两份分别送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甲方代表签字:乙方代表签字:

单位公章单位公章

10.校企合作招生协议书 篇十


协议书简单合作协议书
合作公司协议书校企培训合作协议书校企合作框架协议书实用的校企合作协议书校企商业合作协议书高校校企合作协议书校企合作协议书样本

校企合作招生协议书

(一)甲 方:

地 址:

联系方式:

乙 方:

法人代表:

地 址:

联系方式:

为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发挥职业技术教育为社会、行业、企业服务的功能,为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也为学生实习、实训、就业提供更大空间。在平等自愿、充分酝酿的基础上,经双方友好协商,现就就业实习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事项达成如下协议:

一、合作原则

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校企双方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

二、合作方式及内容

经双方友好协商,合作方式及内容参照以下条款执行。未尽之处,可做其他补充。

(一)互认挂牌、就业推荐、员工培训合作

1.甲方在乙方挂牌设立“XXXXXXX学院就业实习基地”,乙方在甲方挂牌设立相应的企业(公司)人力资源培训基地。双方均同意在对外发布信息中使用共建基地的名称,并开展管理、实习、培训、科研合作。

2.作为甲方的校外实训、就业基地,乙方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用甲方毕业生;甲方每年邀请乙方用人单位参加甲方组织的校内毕业生供需洽谈会,优先为乙方输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3.作为乙方的人力资源培养基地,甲方应利用学院的软、硬件教学

资源,根据乙方要求,为乙方提供包括各类员工职业培训、技能考证等在内的人才培训服务。

4.乙方向甲方提供本企业职业岗位特征描述,各职业岗位要求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等级,为甲方相应制订各专业培养目标,审订合作各专业培训计划、员工培养计划提供依据。

5.双方将定期(每季度一次)通过走访或座谈形式就双方合作开展情况、协议执行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如遇突发情况,双方将及时联系并加以解决。

(二)订单培养、合作办学

1.双方共同合作,在相关专业中,根据乙方需要,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组织一定数量的学生为乙方定向培养、输送人才,并根据乙方企业发展状况,根据生产经营规模或投资领域的变化等情况,适时共同商讨调整定向培养专业、规模和合作方式。

2.为保证合作培养的人才质量,乙方应投入一定的办学资源。推荐企业的技术骨干、能工巧匠承担合作班级的部分教学任务;积极为合作班级的学生下企业实践创造条件,以使合作培养的学生快速适应企业的需求;与甲方共同开发相关课程等。

3.应乙方需要,甲方报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在乙方挂牌设立“XXXXXXXXXXX学院函授点”,采取“函授”模式组织实施教学工作,为乙方员工的学历教育创造条件,并按照招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员工的培养专业和培养方案。

4.劳动力转移培训:乙方以“招工就业”、“边工作边学习”形式吸纳劳动力资源,并与甲方采取“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灵活合作模式共同培养企业员工。实现“招工”与“求学”联动,甲方为乙方培养专

业人才(工作的同时,可以就读甲方的成人大专或成人本科学历教育)。

5.乙方有对甲方的“订单班”或“劳动力转移培训”等人才培养方案提出改进意见的权利。甲方以产学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企业人才规格要求设置课程、组织教学,保证乙方人才培养质量。

6.甲方选派优秀教师和业务骨干参与乙方科研项目开发、技术援助和学术研讨,科研产权归双方共同所有,并对双方成果进行推广。

7.乙方选派中高层领导、技术人员、中高级技师担任甲方客座教授、专业带头人或兼职教师,参与甲方人才培养过程;参与甲方科技开发、教学改革、教材编写等工作。成果产权归双方共同所有。

(三)顶岗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合作

1.甲方从合同签订之日起,根据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每年选派一定数量、指定年级、专业的学生到乙方进行顶岗实习,具体

人数根据乙方岗位需求、甲方学生情况等因素,由甲乙双方协商决定。

2.乙方作为甲方学生的顶岗实习单位,同时也是甲方的校外实训基地,应优先满足甲方学生在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方面的需求。双方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本着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紧密、长效的合作机制。

3.乙方若在甲方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协议另订),甲方应向乙方公允收取一定的资源费,如房租费、水电费等。

4.甲、乙双方应从符合教学规律、切合企业实际、适应企业生产周期的角度,制订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以保证顶岗实习期间工、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同时,甲方应加强对学生的岗前思想教育,指导教师、班主任老师必须定期下企业协助乙方做好顶岗实习学生的各项工作。

5.乙方为甲方学生顶岗实习提供相应的实习工作(顶岗实习期限一般为6个月)。实习期间企业与实习学生不具有劳动合同关系,实习单位对实习学生酌情发放实习补贴,以切实维护学生权益。

6.顶岗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根据实习协议的要求应服从乙方管理人员的管理,遵守乙方规章制度(含考勤管理和技术管理),同时不得违反甲方的有关管理规定。乙方应指派专门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同时乙方应负责实习学生在乙方单位实习期间的人身、财产安全。

7.因实习学生或甲方原因提前终止实习,甲方应提前一周告知乙方。反之亦然。实习结束,乙方应向甲方提交学生实习的证明和评价。

8.甲方成立实习指导小组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指导、监督,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解决办法,协调乙方和实习生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科研及产学合作

1.甲方聘请乙方相关专业的中高层领导为XXXXXXX学院客座教

授,进行企业文化与管理实务的系列讲座,并参与甲方的教育教学工作。

2.乙方聘请甲方高层(院领导)担任乙方企业发展顾问,并定期进行系列讲座。

3.甲乙双方合作进行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科技项目研究开发,可以通过“XXXXXX职业学院”网站刊登相应的科研成果。

三、需另行明确的双方权利和义务

(一)甲方

1.确定实习基地的名称和牌匾的制作,并负责在媒体上进行宣传报道,扩大乙方的社会知名度。

2.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拟定每次实习的详细方案,并提前一个月与乙方协商,共同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

3,实习学生的相关费用有双方协商决定。

4.实习学生如因故意违章办事造成的事故和经济损失有当事人承担赔偿责任。

5.优先安排乙方职工的业务进修,外语培训和职业培训。

6.按照乙方提出的订单式培养方案,积极推荐并培养一方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7.为从乙方聘请的兼职教师提供必要的教学和生活条件。

8.根据乙方的用人需求,优先并择优推荐毕业生。

(二)乙方

1.充分利用企业的行业优势和影响,根据自身需求为甲方提供实习

2.根据情况酌情为实习生提供生活和劳动补贴。

3.在学生实习期间,要加强学生的管理和安全教育,发现异常问题应及时通报甲方。实习期满后,根据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做出面鉴定对实习生的实习成绩进行全面的评价和考核,并提供给甲方。

4.学生在实习期过程中因乙方过失造成的人身伤害,乙方应承担赔偿责任。

5.按照甲方的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安排学生实习内容,并指派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实习生的指导老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质。

6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和素质,可优先选择毕业生到本单位就业。以上协议如遇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或其他未尽事宜时,双方另行协商解决并签订补充协议(或备忘录),补充协议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效力。本协议一式四份,各双方各持二份。

甲方:

代表(或授权)人:

年月日 乙方:代表(或授权)人: 年月日

校企合作招生协议书(2)

甲方:(以下简称甲方)

法人代表:

公司地址:

乙方:(以下简称乙方)

法人代表:

学校地址: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共同做好技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不断向企业输入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建立长期的人力资源供需协作关系,本着“面向市场、适应需要”、“平等协商、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甲乙双方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经双方友好协商,达成以下协议:

一、合作总则

双方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乙方根据甲方发展需要,设置 机电一体化 专业的订单班(共 40 人),并冠名为“ ”。甲方为学生提供奖学金、按到厂顶岗实习学生人数支付乙方培训费,乙方按甲方职业岗位的知识技能要求和职业资格准入相关条件制定实施教学计划,按需施教并输送到厂工作。同时双方可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对相关内容进行指导及管理,指导专业建设和“浙船班”教学工作。

二、合作方式

学制为2+1教学模式,即学生先在乙方学习2年,再进入甲方实习1年。招生对象:初、高中毕业生(乙方负责招生)。

三、管理安排

1、学生在校期间,由乙方全面负责管理。

2、学生在实习期间甲乙双方实行双重管理,共同关心实习生的实习和生活情况。

3、学生在甲方实习期间,接受甲方的试用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反馈给乙方,乙方应主动指导实习生存在的不足之处予以改正,若实习生拒不改正的,甲方有权将实习生直接退回给乙方,由乙方负责安排学生到其它单位工作,并由乙方负责向实习生追还甲方支付学生的奖学金等费用。

4、学生实习期间根据甲方规定发放实习工资;其他福利待遇及转正后薪酬待遇参照甲方薪酬管理制度执行。

5、甲方对学生的管理及用工政策应符合国家规定的相关法律、法规。

四、权利与义务

(一)甲方的权利与义务

1、根据本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向乙方提供用工需求。

2、负责向乙方提供职业岗位特征描述,协助乙方制定各专业培养目标及审订专业课程教学计划。

3、甲方安排人员指导实习学生按有关安全生产操作规程操作相关设备,同时为乙方实习学生提供必要的劳动工具以及劳动保护用品。为学生考取本专业相应行业技术等级提供指导和培训。乙方学生实习期间若主动提出结束实习,相关劳动保护用品费用按甲方有关规定结算,由学生退还。

4、甲方根据工作变化情况以及实习学生的工作表现,可调整、变动实习学生的工作岗位。

5、甲方为乙方实习学生参加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商业保险),乙方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发生人身意外伤害的由甲方负责处理,乙方积极配合;非因工伤事故的由乙方负责处理,甲方积极配合。

6、负责安排“浙船班”毕业生实习、就业,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劳动用工手续,保证用工的合法性。

7、定期为乙方专业教师提供到厂顶岗实习的机会,并为教师提供工作和生活方便。

(二)乙方的权利与义务

1、负责开展招生宣传,将与甲方联合办学作为办学的优势与特色进行宣传,吸引学生报读双方联合办学专业。同时,根据甲方用工需求,负责向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劳动人事部门上报招生计划以及向乙方提供学生信息。

2、乙方负责在招收学生时,需告知学生、学生家长并签署四方协议(即学生、学生家长、学校、企业四方),明确约定学生、学生家长的权利与义务。四方协议要点:

(1)、权利:甲方负责安排合格的毕业生就业,乙方学生享受甲方设置的奖学金等项目;

(2)、义务:学生根据甲方与乙方确定的学习课程完成学业,通过甲方考核并取得相关证书,认同甲方的企业文化及规章制度,学生在无特殊情况下,须在甲方参加第三学年实习课程,实习结束经过考核后与甲方或甲方指定的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劳动合同。

3、乙方起草的“四方协议”需经甲方书面确认后生效,否则甲方不承担任何责任。

4、负责按照甲方需求制定课程教学计划及办理新生录取手续、学生管理、教学管理、毕业证办理及其它在校期间的各种教育管理工作。提前与甲方联系确定每批次学生实习的时间、内容和人数,协助甲方制定具体实习计划和安排。

5、根据甲方需要,乙方委派1-2名老师负责学生实习指导工作、协助甲方处理实习生在实习期内的突发性事件等安全、行政事务,教育实习学生严格遵守甲方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劳动制度。

6、负责为来校对学生进行岗位培训等各项活动的甲方人员提供工作和生活方便。

7、为提高的教学质量,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到甲方顶岗实习。

8、对甲方未录用而退回的学生进行安置,另行推荐到其他单位。

五、相关培养费用

(一)培养费用

1、乙方学生进入甲方顶岗实习后,由甲方按每月实际在岗学生人数支付给乙方每人每月()的培训费,支付方式为按月支付,支付时间至学生取得毕业证书签订劳动合同止,但支付时间最长不超过一年。

2、为表彰优秀学生,甲方将向乙方订单学生提供奖学金,发放办法由乙方考核后直接发放给学生,奖学金设置原则如下:

(1)、奖学金等级设置:

奖学金共设置三个等级,即: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2)、奖学金设置范围:

奖学金享受人数占“订单班”总人数的30%;其中,一等奖人数占3--4%,设1人;二等奖人数占8-10%,设4-5人;三等奖人数占16--19%,设8-10人。实际受奖人数按组班人数在补充协议中明确。

(3)、奖学金数额设置:

一等奖1500元/学年?人;二等奖1000元/学年?人;三等奖500元/学年?人。

(4)、按在校学年计发,顶岗实习一年不设奖学金。

六、实习的终止和解除

一、下列情况之一,甲方可以终止学生的实习:

(1)乙方实习学生患病或非因工负伤不能从事本职工作的;

(2)乙方实习学生不能胜任工作且经过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后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3)乙方实习学生严重违反甲方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或者泄露甲方企业机密的;

(4)违法或者被追究刑事责任的。

二、有下列情况之一,乙方可以解除本协议;

(1)甲方以暴力胁迫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实习学生劳动的;

(2)甲方违反本协议相关条款,经乙方书面通知后仍不能改正的。

七、其他约定

1、乙方只能输送有正式学籍的学生到甲方实习或工作,未经甲方书面委托,不得以甲方名义对外招收社会人员,更不得直接将其它学生输送到,如有违反,甲方有权终止本协议,同时追究乙方违约责任。

2、乙方设立的只能为甲方培养及输送学生,在甲方未明确不录用个别学生前,一律不得为本行业其他公司输送学生。如有违约,一经发现,乙方应按10000元/人向甲方支付违约金。

3、本协议合作期限为肆年,从2012年 月 日起至2015年 月 日止(即2012届学生,在校期间2年,实习1年),协议期满后,经双方协商可续签。

4、甲、乙双方确定本协议中的公司/学校地址为双方合作协议期限内相关文件、文书送达地址,如该地址发生变化,一方应书面告知,若违反上述义务,承担一切不利后果。同时,如一方在合同履行期间拒收文件、文书的,认同另一方以特快专递(EMS)投递后视为送达。

5、本协议的所有条款均为打印,并无一处修改,如需修改,应经双方同意并签署补充协议后方为有效,否则修改无效。经双方协商一致达成的补充协议与本合同具有同等的效力。

7、履行本协议过程中如发生争议,双方应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或经二十日仍未达成补充协议的,双方可向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解决。

8、本协议一式二份,双方各执一份,经双方代表签字、盖章后生效。

甲方(盖章): 乙方(盖章):

甲方代理人: 乙方代理人:

11.校企合作 双元教学 篇十一

3月11日上午,教育部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五届年会预备会暨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浩汉产品设计校企合作现场展示会在我院中国工艺美术原创中心音影汇编实训室召开。林家阳主任等20位委员及来自全国的15所高等职业院校艺术系的领导参加了会议。现场会旨在通过对“美院/浩汉校企合作项目”专业顶层设计、课程安排、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教学成果及发展规划等方面的介绍,总结校企合作成果,通过专家指导,推进项目进展。

院长姜鸣在致辞中对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他介绍了“美院/浩汉校企合作项目”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改革和创新以及逐步形成的“双元教学”的模式和制度,希望得到艺指委专家及兄弟院校领导的指导。

姜鸣代表学院向委员和专家赠送了由上海工艺美院视觉艺术学院院长、上海工艺美术大师尤羚浩设计、用世博会上海馆屋顶材料制作的世博会专利品“同道印”。

常务副院长潘家俊以《培养现代设计人才的教学实践与研究》为题,向与会者汇报了上工艺美院与浩汉产品设计股份有限公司(NOVA DESIGN)开展校企合作的做法和成效。“美院/浩汉校企合作项目”的内容主要包含:通过“按照企业要求设计课程体系”,探索专业顶层设计,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建设“中国工艺美术原创中心”为平台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和建立“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

半年来,教学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厌学情绪大大减少;观念的碰撞,课程的重构,体系的再造,制度的创新等等,都突破了原本的常规常态,使学院管理活动增添了许多相对活跃的“新质”,正是这种“新”,引发了对旧有的惯常的教学内容及其形式的全方位刷新,合作项目受到业内的广泛关注和上级领导、专家的嘉许。

著名工业设计专家、教育部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浩汉产品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文龙对合作项目做了详细的介绍,提出了“三D”原则:Do right things(做对的事)!Do things right(把事做对)!Do right things right(把对的事做对)!其宗旨是:培育合宜我们企业使用的专业设计技术人才。

陈文龙指出,艺术设计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四合一”,即教室与设计室合一、教师与企业项目负责人合一、学生与企业设计人员合一、理论知识运用与动手实践合一。教学模式的实践,是校内“工作室”教学向企业的延伸,是就业导向、能力本位、学生主体、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职业教育原则的体现。他从美学的基础、工具的应用熟练、技艺的熟练、沟通的技巧四个方面说明教学架构规划。他具体介绍了目标导向的教学计划安排,三线并进VS三段叠进的教学思路,其独特而有效的“工艺美术教学评核系统”,这些都引起了与会者强烈的兴趣。

陈文龙希望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可以在校企合作方面发挥其角色与影响力,促进“美院/浩汉校企合作项目”的健康发展。

教育部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林家阳对“美院/浩汉校企合作项目”在培养适合企业的有用人才方面作的有益探索给予高度评价,称赞陈文龙先生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肯定了学院在课程设计方面“从以学校主导转为企业主导”,真正帮助学生成才的做法。他希望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中,上海工艺美院能进一步扩大校企合作,引进优秀师资,带动教育教学发展,为中国高职高专教育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委员和专家们参观了学院新建成的“中国工艺美术原创中心”,考察了油泥工作室,观看了产品造型专业09级学生的作业。委员和专家们高度肯定了上海工艺美院的示范性建设成果,并就“美院/浩汉校企合作项目”对课程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带来的冲击及在其他专业领域的推进等问题,与潘家俊、陈文龙进行了交流。

上一篇:说明文阅读教学设计下一篇:个人巡查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