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课堂精彩(共12篇)
1.演绎课堂精彩 篇一
让语文课堂演绎精彩
—— 读《有效十讲》心得体会
“有效教学”是课程改革深入推进过程中,伴随着课堂低效,无效问题而被提出的重要命题。我认真拜读了余文森教授《有效十讲》。书中关于课堂有效教学,余教授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为我们进行剖析和策略指导,感受颇多,他用玉米地掰玉米的隐喻形象地对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确定了三个方面的指标:
一、学习速度;
二、学习结果;
三、学习体验。这不禁让我我想到了我们教学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我们的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有时候,一堂课下来,我自己感觉很累,因为我常常很严格的要求自己的学生,结果提出的问题,不是很少有人举手回答,即使回答了,也不尽人意,再不学生几乎保持沉默,情急之下,只好自问自答,学生的学习效果很不好。
现在我读了这本书后,才明白了自己的教学不是高效的。其实这个方面我自己也一直有这种感觉。每次下课后我总要想:这节课学生学到了什么呢?有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吗?有些时候我会找班级中的学生聊聊,从他们的口中有时候我也能收获一些关于课堂的信息。我觉得自己的课堂还不够民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不够浓。余教授说,要想使孩子愿学,就必须让孩子专注于课堂、专注于学习、专注于思考、专注于创新。
余文森教授提倡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强调了课堂教学是“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互动的课堂”讲求对话和共享。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且是学生年长的伙伴和真诚的朋友。好的语文老师应该善于营造一种生动的课文情境,一种平等的对话情境。如果我们老是以教师问、学生答为主的形式下去的话,往往就会出现学生被动回答,被牵着鼻子走的结果,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其学习的自主性就会被完全抹杀掉,更不可能在师生之间产生信息的互动、情感的互动、思想的互动、精神的互动,那么,怎样建立有效教学学互动呢?
一、课堂关注要全面化
作为教师就应该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在先进的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引导学生通过主动的实践活动来学习语文,并且做到经常换位思考,使得教学成为对人性的终极关怀,伴随学生一生的成长。从书中的第40页案例中,我明白了应从下面几点着手:
1、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在进行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除了考虑采用哪些形式完成教学任务,还要考虑学生学习时的情感、态度和原有的知识水平,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法,在课堂上渗透学法的指导;全面合理将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学好语文,并进行迁移运用,使语文课堂成为师生情感获得共鸣的乐园,洋溢着欢笑和幸福。
2、课堂上要尽量关注到所有的学生。
在课堂上应该注意不同学情层次的学生,让更多的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合理的评价,要顺学而导,重过程,重学生的发展,坚持鼓励与纠正相结合的原则,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创造一种别具一格的教学模式,使自己的课堂更富人性化,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建立有效合作形式。
1、小组讨论形式要多样化。在让学生小组讨论之前,可说清要求,提供一定的讨论的形式。可以是以每人先谈自己的想法,由小组长负责归纳总结。组员可适时补充,最后推选一人在集体中交流。总之,让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序讨论。
2、小组讨论的时机要恰当。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时,可以引导讨论;在归纳概括时及时讨论;在寻求多元理解时展开讨论。这样,学生互动学习的欲望被激起,在广泛交流后,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三、还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
课堂上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展开,应努力体现开放性。应在教学活动中提倡探索,鼓励创新,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望。提倡真理面前师生平等,使学生敢于各抒己见,逐渐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总之,一个真正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是能让孩子感觉到“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怦然心动”甚至“浮想联翩”的。今后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发掘和总结有效的方法,让孩子和我们思想碰撞出火花,让我们的课堂与孩子共同成长,让我们的课堂真正地做到省时高效,让我们的课堂演绎更多精彩。
2.演绎课堂精彩 篇二
一、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启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 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体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教师则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 而并非单纯的知识传授者, 教师可以提出有趣的情境以刺激学生的动机, 教师也可以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考。
尊重学生, 相信每人孩子都能学好, 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异议甚至批评。教师巡视时, 优先关照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课堂批改, 重点批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作业;小组议论, 安排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先发言;课堂提问, 优先考虑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等。对他们的每个微小进步及时予以鼓励, 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正确看待学生的答错、写错情况, 对待学生要多宽容、鼓励和引导, 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源源不断的激励过程。
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爱好, 尊重他们的个性, 投其所好, 鼓励其每一次的成功和与众不同。如果“心中喜悦”, 势必会引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从而能充分全面地进行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倡六个“允许”, 即:答错了允许重答;答的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发问;不同意的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允许补充, 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让学生体验数学
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活动中理解和发展, 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语言表达是思维的外化过程, 让学生借助表象用语言来探究新知识的过程, 学生可以通过语言对一些知识进行比较、分析、综合, 从而抽象概括。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堵住学生的嘴, 无疑就是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 “看”是获得知识必要的前提, 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观察机会, 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品质。科学家爱因斯坦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讲课时, 每当在黑板上写出一个方程式之后停顿下来, 留给学生静思的空间, 让学生自己先悟一悟, 即独立思维。因此教师在备课时, 要合理安排时间和内容, 精心构思, 合理布局, 使整个教学过程疏密有间, 紧驰有致, 根据教学的要求,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 把课本中的例题、讲解、结论等书面的东西, 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教学中, 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 多一点活动的余地, 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 多一点成功愉悦的体验。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五不”:凡是学生自己能看懂的, 教师不教;凡是学生能自己学会的, 教师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出的结论, 教师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做到的, 教师不做;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 教师不说。
三、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让学生有效地学习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为学习提供了一个自主发现、研究、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不再是把现存的知识讲授给学生, 而是尽量做到围绕教学目标,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中, 让学生通过对新知识的感知———概括———应用去发现、掌握规律。合作学习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了契机, 实现了教学中的多向交流, 每个成员都能大胆地将个人学习成果进行汇报,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念, 鼓励学生求异求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师要创造真正意识上的让学生参与尝试的机会, 要提供让学生参与的时机。一般应当在讲授新课前做好铺垫, 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尝试解答新知识, 使所有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 享受成功的喜悦, 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下面的学习。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在教学中, 能让全体学生动手、动口的就不让部分人代替, 能让多数人动口、动手的就不让少数人或个别人代替。
四、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学生大胆的与文本对话
《学记》上早有论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 后其节目, 及其久也, 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之。”可见, 只有“善问”, 课堂气氛才会活跃, 学生的思维才能激活;也只有“善问”, 学生才能体验到由“问”所带来的交流之乐, 才能真正把问题转化成知识与能力的纽带, 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当学生提出问题时, 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当学生提出问题有偏差时, 教师要给予积极的肯定, 赞扬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 而后再给予启发。课堂教学中对话的主体有三个, 即教师、学生和文本, 其中教师和学生是生命状态的主体, 文本是待发掘的主体, 是潜在的主体。我们在承认文本、尊重文本的同时, 也要引导学生敢于怀疑文本, 大胆地与文本对话。我们教师也应把备课的着眼点放在使学生对新授知识产生问题, 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自主解决问题上。教学时应在使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上做文章。
3.开放课堂 演绎精彩 篇三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载体,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小学美术新教材打破了传统美术知识的框架,以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课程分成:“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大领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这种把教学内容由“静态”转化为“动态”,“平面”转为“立体”的划分,突出了学生主体的作用,更突出了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重要地位。使用新教材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教育观念:教材功能由知识传递向学会学习转变;学习方法由知识灌输向自主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转变;教学模式由封闭走向开放。所以,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更新理念,以一个创新的姿态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才能够适应新课程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我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进行了开放式教学的尝试,下面就小学美术四种课型的实践谈一点体会。
一、“欣赏·评述”
融于自然与生活,我观察,我感受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行为往往受到严格的限制,在教学的时间里,
学生要尽量保持安静,导致知识的传递枯燥乏味,向老师发问和互相讨论的时间很少,墨守常规使学生丧失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抑制了他们内心的一种创造原动力。开放式教学中,我们教师要能打破课堂的限制,走入自然与生活,通过谈话、接触、询问、探讨、交流等方法,营造出一种新颖的学习环境。
美是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创造力的,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东西。美术,则反映着社会生活美和自然美,并创造出艺术美。万物皆有灵气,所以孩子心目中的事物,都会人格化,富有想象,妙趣横生。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太阳就不仅是一个物理学上会发光的星球,而是可爱的“太阳公公”,是光明、希望的化身。让学生注重感情的投入和想象力的发挥,把自己的情感与审美对象融为一体,自由发挥审美的想象力。
《走进秋季》秋天是一首诗,秋天是一幅画,秋天是一首歌,秋天是一个美丽的梦。秋天是多彩的,那黄叶绿树红花,还有那旷野,暮色中结队的大雁……要认识到审美活动是一种融感知、个性、情感、想象等因素为一体的复杂的精神活动,其主观因素极强。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学识,均会导致不同的审美意味的理解。师生各抒己见,谈不同的感受,那么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审美情趣也丰富起来。带领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感受秋天的景致,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金黄的田野,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愉快的秋游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
二、“造型·表现”
营造审美氛围,我体验,我思考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心理学家认为,积极的情绪对认知具有动力功能。愉快时感知比较敏锐,记忆比较牢固,思维比较活跃。反之,消极的情绪则会阻抑认知活动的开展。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创设良好的课堂审美氛围。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彼此分享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与观念,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美术课程内容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更需要加强师生间的交往互动。
对于学生来讲,他们所描绘的每一个点、每一条线、每一块色都是一种内心世界的反映,是一种情感的外在体现。作为美术教师应该认真地看待,悉心体验。在看似凌乱的作品中,但蕴涵着丰富的心理世界。例如,在教学《自然现象》,学生用不同形状与色彩,长短不同的线条与大小不同的点和不同的肌理进行创作,还有的学生大胆地使用泼墨、吹弹的方法,这些点线色充满了整个画面,看上去很乱,只要我们仔细地、冷静地回忆生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这是对自然的独特感受,画中充满了激情。孩子们的创意是永远意想不到的,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一切都如春天般的花朵绚丽多姿,他们可以选择自己的表达方式传达心里的独特感受。
三、“设计·应用”
构建多彩舞台,我学习,我应用
任何有趣的事,对儿童来说都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在教学中,可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表现舞台,以各种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到美的学习活动中来。
在《船》一课中,首先组织学生分组,由每组推选一名组长,负责安排船头、船身和船尾的设计,组员按各自的分工进行剪切、穿插,当时上课的场面令我很兴奋,孩子们的创作想象非常丰富,作品表现形式多样:有的用木棒排列的方式表现船身的特点;有的则用泡沫板表现出了船的结构;有的用绘画的方法进行装饰;有的则用镂空……我发现孩子们的创造能力和合作能力,要远远超过我对他们的认识。通过合作式的学习,学生会主动地参与到美术活动中。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激活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了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发挥。
《画汗衫》课堂上,我提着录音机走进了教室,大家好奇得议论着,猜测着,我故意神秘地说:“这节课,老师让你们当模特进行时装表演,不过得穿上自己设计的汗衫。”同学们都乐了,已经跃跃欲试。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了一些素色的汗衫,这时学生们雀跃了,都想大显身手,于是我组织了学生进行了讨论和构想,交流了制作材料的利用,学生们表现大胆,颇有想法。音乐声响起来,大胆的男孩子踏着强劲的节拍闪亮登场。向日葵汗衫足能和大画家凡高的相媲美,她们身着色彩艳丽的汗衫落落大方地走了起来……这些可爱的孩子就像一股股凉风的装扮了炎热的夏天。大家意犹未尽,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且在表演的时候他们相互评价了作业,从而我的教学任务得以轻松完成,而且教学效果非常好。
课后,学生告诉我他们特别喜欢这样的美术课,因为这样的美术课“玩”得很开心,老师也和大家一起玩,我们边玩边学,还能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能在我的课上获得情感、获得启示是我最大的满足。新课程改革以来,我转变了教育观念,改变了过去呆板教育的方式,构建展现学生个性的桥梁,让学生从情景、游戏中学习,在现实生活中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四、“综合·探索”
创设个性空间,我创造,我探索
美术是用来表现丰富的生活、情感、事物的一种手法。事物、情感、是时时推陈出新的,创新精神也是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比如我在上《感觉肌理》这一课时,首先在实物投影仪上示范,让学生比较一张光滑的纸片和一片叶脉明显的树叶拓印出来的效果,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学生得出结论后我便予以肯定,并带他们来到校园里,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结论寻找可以拓印的对象,进行实地拓印。看到学生一幅幅丰富多彩的拓印画,我感到十分的惊讶,孩子的智慧真是不可估量,这堂课如果局限于课堂内,我想可能手中拿到的,是单一的树叶拓印,或者更丰富一点便是与书上相仿的象棋的、钥匙的拓印,孩子或许永远都不知道,自己生活的周围,还有这么多可以利用的材料,可以通过自己的寻找、判断、实践来向老师和同学展示自己的新发现。
学生的视野愈开阔,使用的手段愈多,选用的材料愈广泛,他们思维的空间便随之扩展开来。如:课堂上多种材料、多种手段的综合利用,促使孩子们对周围的事物进行全新的审视。几张美丽的树叶,学生会珍爱地保存起来,说:“这像……,那像……”,一团用剩下的毛线,学生会发出感叹:“老师,好漂亮呀!”也许可以利用它来做布娃娃的头发或者是别的什么,但不管怎么样,他们已学会了观察与思考,会将材料和物体联系起来想问题,不再对身边的事情漠然视之。
教师示范学生跟做已是传统美术课的一般模式了,教师常常扶着学生向前
走,教给学生走好每一步,这种方式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注重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而不再是让学生学会知识。这就告诉我们应把课堂还给学生,一切让学生来支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活动机会,让学生自主讨论,探究各种学习方法,融剪、画、做、讲、玩等活动为一体。
我想,开放式的课堂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创意空间,加强课堂与生活的联系,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激发学生再创造,让学生在尝试中去表达去参与,既获得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更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它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需要靠每一位教师认真地进行求索与挖掘课堂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通过认真学习与研究新教材,激发教学灵感,求得灵活多变的创造型教学方法,以适应新的需求。
4.生活化教学演绎精彩课堂 篇四
沈应忠
所谓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指出:“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些理论为我们阐明了生活和教育的关系。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最终归宿。本文就智障学生的生活语文课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实践操作性、实践反思等方面作粗浅的探讨。
今天是星期一,我正在七年级上第二节语文课。教学内容是《超市购物》。我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我市几大超市的现场图片和视频资料,想由此引导孩子们去认识超市。突然有一个学生在座位上大声说了一声:“我昨天和妈妈去过了!”这一叫可让教室里热闹起来,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起意见来:去过的说自己和谁去的,买了什么什么好吃的东西,没去过超市的看着去过超市的同学,目光流露出羡慕的眼神。
我一看,这下课可没办法按原来的备课计划上下去了。按照常规,应该迅速制止孩子们的举动,继续我的课堂教学,但效果肯定不理想。但我灵机一动,反而很兴致勃勃地问了一声:“去过超市的同学举一下手。”全班十四位孩子有八位同学举起了手,还有一位同学从兜里拿出了一张超市的会员卡说:“老师,到超市里买东西用会员卡可以便宜一点,其他小店里不行的。”我接下去就让去过超市的同学说说自己的购物经历。在我的鼓励引导下,同学们各抒己见起来。有的说出了超市里各个区里有什么货品;有的说出了货物的会员价与普通价的不同;有的说出了超市是开架售货的,可以向营业员咨询的;还有的说超市里买东西可以不花钱的(其实是刷卡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讲了自己知道的。
我随后问了一句:“现在让你们到超市里购物,你们会吗?”孩子们的眼睛顿时明亮起来,几个去过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在超市里购物了。见此情景,我就循着孩子们的兴致,有目的引导他们讲讲超市购物的流程。“谁能说说超市购物的过程?”孩子们一听到我的问话,立即动脑筋想起来。不一会儿,孩子们的声音又响起来了,接着纷纷举手。小杰被我叫起来回答,他说得不错,我鼓励道:“你说的真好,还有不同的吗?”话音刚落,又有学生举手了,孩子们对超市购物的叙述也更详细更具体了。例如:“要拿购物篮或是购物车。”“要用会员卡,可以便宜。”“刷银行卡可以不付现金。”“要自己看东西的说明,检查东西的好坏。”“超市里可以用代价券的,我爸爸给我用过的。”这时,我深切地感到孩子们年龄虽小,智力虽然有缺陷,但他们在生活中的观察力也是很不错的,生活经验也有许多累积,只需要有一个恰当的途径就能表现出来。
众所周知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它源于生活、以生活为归宿。这就意味着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在于培养会在社会生活中生存的人,即会做事,会与他人团结协作。想要让智障孩子回归社会,就必须把他们放进社会这个大课堂。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认可。
离下课还有一段时间,我又对同学们宣布了一项新活动:“明天我们班组织 去超市购物实践活动。”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登时沸腾起来。小兰忍不住大声说:“我要买好吃的。”小丽立即说:“我要买薯片。”……喧闹了一阵,孩子们静下来,带着兴奋的眼神看着我。我微微一笑,说:“明天的购物每位同学可以花五元钱,你们要合理地用好这五元钱,购物回来要讲讲自己购物的经过。”小晨就问了:“我可以和小兰合起来买东西吗?那样可以买我们喜欢的东西。”孩子们可真会动脑筋,我及时表扬了她,并告诉他们:“可以和同学合作。”这下几个要好的学生已经开始相互商量合作了。这节课在兴奋与期待中结束了,可我的思考还没有结束。
课后反思:我对这堂发生了意外事件的课产生了许多感受。第一,部分学生有购物经验本不在我的本教时备课安排中,学生的课堂表现暴露了我课前对学生情况了解不足,这是一个突发事件,我如果回避这个问题,这堂课的教学任务可能会按我的意图学词识字一步一步地实施,但效果肯定会打折。倒不如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设计,把学习课文上的“超市购物”变成交流生活中“超市购物”,把突发事件变成这堂课的一部分,把课上得更生动、更有趣。
第二,回归生活,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我通过突发事件,让学生回忆真实的生活情境,力图诱导出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的语文能力。并通过后续的实践活动,把课堂向生活无限延伸,尽量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展视野,以期获得宝贵的实践能力。使整堂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语文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在普通学校都大力提倡,何况对于缺乏生活实践能力的智障学生呢?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得到发展,轻松愉快。这种教学方式不是非常好吗!我想:现实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离不开语文。我们的智障孩子孩子,生活圈比较狭窄,学校一般也是进行封闭式管理教学,学生的知识构筑比较简陋,让他们的语文、生活和学习相互融合,齐步并进,是非常必要的。只要我们找准语文与生活的切入点,让生活永远成为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我们的课堂必然更精彩。
第三,我们对智障孩子进行“生活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智障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生活语文教学肯定是要为智障学生的生活服务。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开篇就明确指出:“教育是生活的需要”。那么,将“生活语文”教学作生活化处理应该是提高生活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这种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教育人”,更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这些培智学校生活语文课堂的执教者要怎样把生活的这潭活水巧妙地与教学结合起来,得好好斟酌。在《超市购物》教学中,我安排的“谈论”环节给学生提供一个思维、情感碰撞的平台,在这里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得到充分的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被唤醒,想法和意见得到尽情的流露。从而激发他们主动、自觉的获取知识。通过教师点拨促进了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学有所得。
5.演绎课堂精彩 篇五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由此可见,“同课异构”教学活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研讨方式,它由不同的教师教学相同的内容,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的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并给参与活动的教师带来许多启迪和思考。
所谓“同课异构”是指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的教师来上课,比较其对教材的分析、教学设计和教学风格的不同,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它改变了以往教师的教学都是孤立的,教师之间往往是竞争多于合作,很少花时间来互相分享观点、观念和新知的现状。它引发了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源,在合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也使教师个体的才华得以发挥,实践水平和理论水平取得双重提高,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下是我结合“同课异构”活动What’s your hobby?谈的几点看法:
一、自主研究,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新教材不仅传承知识,而且把新课改倡导的教学方式显现其间,注重对话和开放,重视实践和探索。教师必须改变“惟教材、惟教参”的做法,创造性地研究教材。
(一)要准确而深刻地激活教材
面对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总是有意无意地在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对话,建构出不同的意义,赋予静态的教材以生命的活力,将教材激活。例如:在展开Hobby时,教师都将自己的爱好融合与教学中,有的教师喜欢集邮,有的教师喜欢制作物件等等。教师由自己的爱好来展开叙述与教学,教学过程更加真实,语言输出更加丰富、有效。因此,教师应把教材概念化的知识细节化、情节化,使学生形成认同感,从而准确、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二)要合理而科学地设计教学流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教学过程设计应尽可能各不相同。例如,在引入教学What’s your hobby?时,有的教师采用的是问答练习,即把学生引入特定的情境中进行新授教学,做到说中感悟;有的教师则注重逻辑思维训练,围绕动词提出问题,然后指导学生根据Hobby等系列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交流。不同的设计为学生带来不同的需求,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
(三)要选择简单而有效的学法
学法的选择要求教师不仅要根据自身的能力、习惯来选择,更需要考虑授课班级学生的特点来安排,做到因材施教,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且看似相似的教学方式,具有不同的教学效果。
1、相似的歌谣,不同的效果
歌谣(chant)短小生动,琅琅上口。借助歌谣进行英语教学,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创编各种有意思的歌谣,来活跃课堂和帮助学生记忆。这次活动中,授课教师也都用歌谣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新语言知识,而且所编的歌谣大同小异。
Chant 1
Ride, riding, I like riding a bike.Take, taking, I like taking pictures.Play, playing, I like playing the violin.Collect, collecting, I like collecting stamps.…
Chant 2
Hobby, hobby, what’s your hobby?
Ride, riding, riding a bike, I like riding a bike.Take, taking, taking pictures, I like taking pictures.Play, playing, playing the violin, I like playing the violin.Collect, collecting, collecting stamps, I like collecting stamps.…
以上两个歌谣看似相似,教学效果却完全不一样。
第一个歌谣是授课教师将动词的动名词形式与like+doing进行了简单的组合,目的只是让学生会进行动名词的改法及like+doing的运用。对动词词组及重点句型的练习不够全面,操练不够到位,对学生接下来的对话练习没有起到一定的铺垫作用。
第二个歌谣是教师将本课内容综合的组合,不仅练习了动名词的改法及like+doing的运用,而且将对话内容融于其中,使语言更加灵活,更具有生命力。
由此可见,歌谣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单词或句子,还可以为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打下良好的基础。
2、相似的表格,不同的效果
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教师都会开展各式各样的课堂活动,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新知识。在活动中,最常用的是表格,它简便而有效。如:在Hobby的调查活动中,教师会开展好朋友喜好的调查活动,“What’s your friend’s hobby?”呈现以下表格,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开展调查活动。而表格的不同也决定了调查过程中知识运用如何。
可以看出,表1要求学生边调查边写出好友的爱好,这对学生来说知识运用面的范围过广,而且要求写出关于朋友爱好的单词,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相比之下,表2中打勾的方式,更便于调查活动的开展。这样不仅帮助学生灵活的运用了本课的新授知识,而且提高了课堂效益,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
3、相似的问题,不同的效果
在课堂中,问题的提出也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如:在Hobby的讨论中,教师围绕课文内容基本上都问了如下一些问题:
教师A:
1、What’s your hobby?
2、What’s his/ her hobby?
教师B:
1、What’s your hobby?Do you like…?
2、What’s his/ her hobby?Does he/she like…?
表面上看两位教师的问题十分的相似,只是教师B在教师A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一般疑问句。但也就这两个增加的疑问句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知识的全面性要求,也可以引导学生更加灵活的运用英语知识,提高实际情景的语言交际能力。
教师运用新知识与学生交谈时,一是检测学生是否已经理解和掌握新学知识,二是帮助学生更好的运用新知识。教师B所提的问题就十分关注于学生知识的全面运用,教师A则仅仅围绕课文内容进行问答,内容过于简单。
由此可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知识的连贯性与全面性。只有长期坚持这样的提问、追问,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为其实际运用所学语言打下基础。
4、相似的练习,不同的效果
作为学习的巩固和检验,教师在教学内容后一般都会安排练习,口头的、笔头的或两者兼有之。如:在Myhobby的巩固阶段教师都安排了口头、笔头相融之的练习,且都由说发展为写。
教师A:
I can ride a bike.I like _____________________.My hobby i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B:
Friend’s club
My name is ______________.I am a boy/girl.I am __________ years old.I go to school ____________.I like ____________________.My friend is ______________.He/She likes ________________.上述练习把本课重点再次进行了一定量的练习,不仅帮助学生熟练运用新知识,而且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从形式上看可以看出教师B更加的用心良苦。教师A的练习纯粹是本堂课知识的巩固。要求学生能够完整写出本课所学单词,并且要注意单词的变化,进而将词转为句进行说的练习。而教师B的练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的知识点,而且对以前所学的知识点也进行了一定的操练,练习内容广而全面,具有较强的语言交际作用,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上一新的台阶。
(四)要形成鲜明而鲜活的教学个性
教师的独特个性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环境因素影响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倡导教师教学个性是为了让学生生动活泼、健康主动地发展个性,成为具有独特个性的创造型人才。也就是说每位教师应找到自己的特色,自己的定位,例如:活泼型的,严谨型的等等,这样才能从自身的特色来挖掘教材,从而有效的演绎每一堂课。
二、平等交流,开放性地进行自我反思
在同课异构中,教师们既能看到闪光点,也必然会发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用科学的理论、态度和方法进行研究,需要我们由“被动学习”“被动研究”转向“主动学习”“主动研究”,克服“重听课、轻评课”“吹捧多、建议少”的倾向,扎实地开展“会诊式研究”。这些做法不仅要求听课教师发表看法、建议,更多的是要求授课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反思自己在本堂课中的得失以及从同伴的教学中得到的启示。反思的目的不在于评出孰优孰劣,而是要将精力放在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方法以及学生的真正需求上,使每一位教师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研究思路,以换取他人的意见与建议。
三、求同存异,发展性地总结教学经验
开放性的教学反思之后,对于同一种教学设计,便会产生不同的看法。我们不必去追求细枝末节的完美,而应从教学的大局着眼,发展性地总结教学中的得失,这样才能提高教师审视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使教师在同课异构中真正受益。为此,教者本人、听课教师、教研组长可在反思后写一写“教学后记”“教育教学随笔”等进行总结。这样进行总结,可以变“一次性教学研究”为“持续性教学研究”,变“重横向的点上的点拨”为“重纵向的线上的跟踪指导”。教师经历了一次次的自我反思,必定能去伪存真、扬长避短,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6.平凡演绎精彩的人生 篇六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仁:
大家好。
我叫刘佳,是尚志营销部的一名客户经理,很高兴有机会站在这个舞台上。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平凡演绎精彩的人生》。
当单位领导把演讲任务交给我的时候,许多同事对我说,讲讲“老美”的故事吧,她够格儿。“老美”的本名叫宋萍美,是单位的一名聘用送货员,因为她待人热情,很有大姐风范,大家都亲切的叫她“老美”。
“老美”是个对待工作特别认真的人。刚参加工作时,为了尽早适应新工作,她把卷烟价格表上的近百个牌号、规格、批零价抄在床头前、放在枕头边,将其背得滚瓜烂熟;为了尽快熟悉客户的情况,她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把自己片区每名业户的详细资料都记下来,几年下来,一个个崭新的小本子磨破了、翻烂了,可每一个业户已经被她深深地刻在了脑海里。很多新业户逐渐变成了老业户、老朋友,逢年过节时,有的业户还会来看看她,一篮鸡蛋,一斤木耳……一点小小的礼物却饱含着真挚的心意。她笑着推却了:“心意我领了,可是东西我不能收,为你们送货是我的本职工作。”
老美的工作作风,男同事提起来都要竖起大拇指。记得
有一次送货,正巧赶上下大雨,当送到一个叫河北屯的地方时,他们为难了。这个村子只有一个业户,每周的订货量都不大,进屯子的路又被冲坏了,司机说:“老美,咱别进去了,车进去了也出不来,让他下周再订吧”。她摇摇头:“不行,人家还等着卖呢,你在这等着,我去!”风雨中,为了避免卷烟被淋湿,她把自己的外衣脱下来裹在外面,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行着,平时二十多分钟的山路竟然走了一个小时,当她出现在业户面前时,已经浑身湿透,满身泥泞,唯有怀里抱着的卷烟是干净的。“呀,你……这么大的雨,你咋还来了呢?快擦把脸吧。”“不是怕误了你们卖烟么,我没事。”简单的整理了一下,她又冲进了风雨里。由于淋了雨,当天夜里她就发起了高烧,但第二天早晨,我们的铁娘子——“老美”,又一次踏上了送货的路。
“老美”吃了很多的苦,她都坚强的挺了过来,可是当谈起自己的儿子时,眼泪却忍不住悄悄的流了下来。由于她总是在星期
一、星期二休息,能有一整天的时间带着儿子逛逛街、买买玩具都成了奢望。2009年冬季的一天,由于雪阻,在正常下班的时间没有赶回家,大家知道,在山区手机是没有信号的,所以也无法和家里联系,老美的丈夫以为她会正点的回来给孩子做饭,所以就放心的去上夜班了。晚上9点多钟,当老美心急火燎的赶回家的时候,儿子却没有像往常一样脆生生的喊着妈妈跑出来,进了里屋才发现儿子已经蜷
缩在沙发上睡着了,满是水泡的手里握着一把小斧子,旁边蒸得糊底的鸡蛋糕被吃的精光。她轻轻的把儿子抱上了床,眼里流着泪,心里却流着血,她哭了。这一刻,她只是一个孩子的母亲。
每当谈起往事,“老美”的眼角总是挂着泪花。我问
她:这么辛苦的工作,你值么?她笑了:没啥值不值的,咱本身文化不高,能有这样一份工作就不错了,该好好的珍惜。多么朴实的话语,虽然不是什么豪言壮语,却值得我们所有烟草同仁深思,虽然我们工作在烟草这个大家庭,有很高的收入,但这一切并不能证明我们的优秀,而是我们很幸运的能够在这样一个单位工作,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老美一样好好的珍惜这份工作,从点滴做起,积水成渊,为烟草事业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7.让课堂“意外”演绎精彩 篇七
一、案例描述
我正教学《二泉映月》第五自然段, 引导学生以“听着, 听着, 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 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 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为线索, 联系上下文说说阿炳积淀已久的情怀有哪些。学生联系上下文, 寻词引句, 侃侃而谈, 从阿炳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美景的热爱谈到对贫困窘迫的生活的无助、被疾病折磨的哀怨, 又谈到他的坚强不屈, 对命运的抗争, 最后谈到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课正随着我精心设计的教案进行着。忽然, 一个学生站了起来问:“老师, 我有一个不明白的地方, 为什么阿炳一定要把自己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茫茫月夜呢?”
我沉默了数秒后说:“同学们,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 值得我们思考, 有没有同学能告诉他为什么呢?”
学生愣了一会儿, 有的从书上去找答案, 有的思索起来。接着, 大家七嘴八舌说了起来, 有的说, 因为阿炳生活困顿, 又身患眼疾, 他没有亲朋好友, 只能将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茫茫月夜。有的说, 因为惠山的月夜是很美的, 如课文所述“月光如银”、“月光似水, 静影沉璧”、“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等, 我想阿炳一定是觉得这月夜太美了, 情不自禁就倾吐起来, 就像我们看见美丽的东西要情不自禁赞美一样。还有的说, 月亮是光明的象征, 夜虽然是黑的, 但因为有了月亮, 月夜也亮起来了, 阿炳向“黑暗中的光明”倾诉对光明的向往, 很合适。……
听了学生的回答, 我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对学生的精彩回答进行了表扬, 然后播放《二泉映月》, 让学生欣赏, 进一步去体会乐曲表达的思想感情。
因为这是学生自己理解的, 他们很有成就感, 学得也特别带劲, 情感的体验十分到位, 真没有想到几秒钟的抉择, 竟给课堂带来如此的精彩。
二、反思和分析
(一) 善于捕捉, 有效利用资源。
新的课程观超越了“教材是唯一课程资源”的狭隘观念, 确立了教师即课程、学生即课程、教学环境即课程等新的观念。因此, 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教教材”、“教教案”的过程, 而是一个创新和开发的过程。课堂教学越来越关注利用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教学资源作为学习材料, 使课堂成为一个动态和生成的过程。在本节课中, 我就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 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 把问题又抛给学生, 让其他的学生进一步思考,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各种见解, 去体会乐曲表达的思想感情, 形成师生间的能动交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产生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于是, 学生没有顾虑, 尽情发挥, 想到什么说什么。而我也享受了与学生平等对话所带来的自由轻松的人文体验, 享受到了教育的幸福。
“问题从学生中来, 在学生中解决”, 这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对于许多生成性问题, 教师可及时引导, 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
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 教师要能加以引导, 使其向纵深发展。在这样的时候, 学生感到的不只是自己的积极思维得到了尊重, 更重要的是思维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感到了自己的思维成果在课堂上的价值, 从而不断产生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的愿望。当学生的思维伴着激情自由驰骋时, 谁也无法想象在课堂上将出现多么令人惊奇的创见, 此时, 学生才能突破思维的习惯, 灵感将在课堂上无处不在。学生富有创造性的见解更可以进一步使教师得到某些启发, 修改先前不全面、不完善的认识, 调整预案, 使教学活动步步深入, 富有活力。师生互相激发, 教学相长, 使创造的激情充满每个人的心灵。
因此, 面对课堂中的“意外”, 教师应以新的科学理念, 突破以往的条条框框, 打破思维定势, 努力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尤其是真实的课堂情境中动态生成的宝贵资源, 出色完成教学任务。
(二) 妥善处理, 锤炼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是一首流动的诗, 随时都会有不确定的因素带来新的生成音符, 可能是外界因素的干扰, 可能是教师的失误, 可能是师生或生生的矛盾, 也可能是教师对学生的估计不足, 等等。这个时候离不开教学机智。灵动的教学机智, 会奏出精彩的乐章;生硬的教学操作, 则可能会制作出“杂音”乃至“噪音”。教学机智, 就是教师具有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未曾预见的偶然因素的灵活、及时、妥善的处理, 使教学活动朝既定的教学目标前进的一种创造性的教学智慧。它源于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 也是教学艺术的一种临场表现。
然而, 有时教师却由于一些主观和客观的原因, 面对意外信心不足, 顾虑较多, 要么担心无法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 要么担心自己的知识面不够宽或者自己的能力驾驭不了整个课堂, 因而不敢正视这些“意外”, 常常通过“回避”的方法, 使本应精彩的课堂变得暗淡无光。这样做不但使学生的好奇心下降, 更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导致原本勤于思考的学生变得懒惰。其实, 正是课堂中出现这些意外, 说明我们的学生是有个性的, 是会思考的;正是这些意外, 才经常使我们的课堂能够耳目一新;正是这些意外, 激发了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 使我们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了教学相长的过程。只要我们提高及时应对的教学机智, 充分利用生成的资源, “意外”将积淀成我们教育生涯中一份珍贵的幸福记忆。
(三) 以人为本, 实现以学定教。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当“意外生成”翩然而至时, 教师只有“以学生发展为本”, 立足全体, 放眼发展, 充分利用这一宝贵教学资源, 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体, 课堂才能充满灵感的火花、生命的活力。
这节课上的“意外”, 加深了我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解, 也使我对如何在教育过程中真正实践这一理念有了新的感悟。在教学中, 课前预设教学也好, 课堂生成也好, 两者都要统一到“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个基点上, 并将这一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因此, 面对课堂中的“意外”, 教师要做到“以学定教”。以学定教, 应当是我们教学视野里最重要的思想。从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兴趣爱好出发, 顺应学生的需要, 就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内驱力, 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他们, 这样的教学才能迸发出应有的活力。
8.巧妙拓展,演绎课堂精彩 篇八
一、在学生感受漠然时,让拓展点燃思维的火花
文本的语言各有特点,有的能让学生从文字的本身一下子品味出其中蕴含的深意,感悟出语言所传递的内涵,读懂语言表达的情思;而有的文字从表面上看似乎并没有多深的内蕴,学生在品读时,感受只停留在文字字面之上,内心毫无触动,这里正是老师需要充分关注的地方。在文本难以调动学生思维火花的地方加以有效拓展,能给学生的思维以激发,让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从漠然走向真切,走向生动。
《郑和远航》一课重点写了郑和远航时的规模大,范围广,时间长。其中,课文对远航时的规模之大,是通过一组数据的描写表现的:“两百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在码头边。其中六十多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这些大船又叫“宝船”。每艘宝船长148米,宽60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风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驾驶。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紧挨着宝船的还有许多战船、粮船和水船。”学生读这样的数据,能说出规模很大,但课堂上学生读书时的表情却又显示他们的内心并没有真正触动,并没有真切体会到这些数据所表达的意义。这时,我在屏幕上出示了一段资料,有关郑和远航近一百年后,西方著名航海家远航介绍。其中,“87年后,意大利人哥伦布第一次远航,只有三条帆船,(最长的只有35米),船员88人; 92年后,葡萄牙人达·伽马第一次远航,只有四条帆船,(最长的不足40米),船员170多人。”同样的数据,可不同的时间以及不同的数量对比,这时再让学生来体会描写郑和远航规模的语句,学生的思维之弦被拔动起来,对文本的感受在对比中加以深化,体悟出了文字所表达的令人惊叹的远航规模,也读出文字背后所表现的民族的自豪和骄傲之情。正是在课前对学生学情的充分把握,此处预设了相关拓展,课堂的学习感悟因而走向应有境界。
二、在学生理解歧义时,让拓展引领认识的回归
在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时,学生在学习描写公仪休拒收鲤鱼说的一段话时,我让学生说说还有什么问题,一名学生产生了这样的疑问:身为鲁国宰相,就送两条小小的鲤鱼,是不是礼送得不够丰厚呢?如果送的不是鱼,而是金银财宝,结果还会是这样拒收吗?这个问题也激起班级更多学生的赞同,看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的东西也已影响到学生的认识和想法。不过,好在以前教这篇课文时,曾经就有过类似问题的产生,再教这篇课文时,我再次对学情做了充分的预测,所以没有以我的灌输来改变学生的认识,而是适时安排了拓展故事让学生阅读,这就是公仪休拔葵去织的历史故事,在学生阅读中来体会公仪休是一个怎样的人,再对照在《史记·循吏列传》中公仪休拒收鱼时说的一段原文,这样,学生终于发现一个真正的公仪休,他做事的准则不会因外界的影响而改变,更不会因诱惑的变化而动摇。这样,在讨论交流中,学生的自我认识重又回归到课文表达的主旨之上,并激起了学生对人物发自内心的钦佩之情,课堂的拓展预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
三、在学生情感迟钝时,让拓展激发内心的波澜
文章不是无情物,学习语文一定离不开情感的相伴相随。课堂的情感,一方面是文本自身蕴含情感的挖掘,另一方面,是恰当教学手段运用对课堂情感的营造。而有的课文因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距较远,一时无法与学生产生情感的碰撞,这时,老师就应注重引以积极的激发,从而让学生的情感真正在课堂上荡漾起来,教学因有了学生的情感参与而情意绵绵,回味隽永。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是一篇描写红军战士过草地的课文。可生活在现在的学生,已经对长征那段曾经的艰苦经历无法想象和理解了。我在让学生读读“饥寒交迫”这个词语时,学生非常冷静,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这时,我补充拓展了一段红军过草地时的视频:一名战士正趴在草地洼地里艰难地捧起脏水来喝,又颤抖着手拔一棵野菜放进口中嚼着,可刚咽下就伏下头一动不动,他牺牲了。我告诉学生,过草地像这样因为饥饿与寒冷而倒在草地上的战士有近万人,后面的战士循着前面战友的尸体就能找到部队前行的方向。现在,再读饥寒交迫这个词语,说说通过这个词语,你好像看到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已经被深深地打动着,内心涌起巨大的波澜。这样的情感也为接下来课文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促动着学生一点点走近情感的高峰体验。
总之,针对学生学习实际进行拓展的有效预设,需要老师对学生语文学习发展的切实关注,需要对学生文本学习进行充分把握,让拓展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文本学习,课堂方能收获更多精彩。
9.搭个舞台 演绎精彩 篇九
在《家》一文的导学,我着力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充分关注学生生命发展,弘扬每个学生的个性,在读中激趣,在演中理解,在合作中交流,在模拟表演中提高,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片断展示]
师:谁愿意读一读课文的前四句话?(生读课文)
师:这四句话,你们能读懂吗?
生:能。
师:读懂了可以讲给别人听,可以读给别人听,也可以演给别人看。今天啊,我们就用演的方法。老师先演第1句,给你们做个样子,大家可要仔细看,认真听啊!(拿出白云头饰)这是什么?
生:白云头饰。
师:(白云头饰戴在头上,边说边做白云飘动的动作)我是一朵白云,我在蓝蓝的天上飘来飘去,我离不开蓝天,蓝天就是我的家。)
师:谁是白云的家?
生:蓝天是白云的家。
师:第2、3、4句请同学们自己演。谁来演?
生:我想演小鱼。(戴上头饰)我是一条小鱼,我在小河里快活地游来游去,小河就是我的家。
生:我是小鸟,我在树林里飞来飞去,把窝建在树林里,树林就是我的家。
生:我是种子,我生长在泥土里,没有泥土,我就不能长大,泥土是我的家。
师:同学们演得真好!这四句写得多美呀!让我们来美美地读一读。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师:课文写得多美啊!现在让我们也试着个小诗人,能不能学着他的样,也来做一回小诗人
生:竹林是熊猫的家,草原是马儿的家,书包是文具盒的家,教室是小朋友的家……
[反思]
在这个片断中,学生的发言可谓精彩纷呈。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思维的火花相互撞击,相互融合,创新在求异中进行,使学生的思维向着全面、深刻的方向发展。
一、让学生在读中激趣
修订版“大纲”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在本断教学中,我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安排了两次个性化阅读,让学生结合平时生活中的观察,激趣生情,读出自己的感受,在读中求知,在读中悟情,在读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二、供给舞台,演中理解
低年级小学生对表演特别感兴趣,我设计了小鸟、小鱼、种子的角色表演,这样的设计是建构在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弘扬了学生的个性,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学生通过说说演演,深刻理解了“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的意思。这样的创设舞台,使课堂气氛变静为动,让学生乐于参与,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乐的主动性,为孩子提供了说话的机会,让孩子张开想象的`翅膀,每个人都有机会说,每个人都能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飞跃的发展。
三、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际上是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最喜欢的一句诗演一演,并一起讨论: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动作?这样,同学之间互相启发,深化了对知识的认识;广收信息,增强了主动探究的能力;大胆交流,提高了交往能力。大家集思广益,形成了小组意见,让学生感受到合作的力量,培养了学生的群体意识。让学生在创作中提高表达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让学生在模拟表演中提高
模仿不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今是在学习中有所创新。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模拟表演是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一条有效途经。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当“小诗人”的角色,模仿课文中的句式,进行模拟表演,大胆地表达对生活的感受。既能发挥他们的才干,又能很快促使他们进入双向互动的语言训练。使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热烈起来,为学生搭起了舞台,弘扬学生的个性,开启了学生思维,激发了学生观察世界、热爱生活的意识。
10.延续职业激情,演绎精彩人生 篇十
公务员这个职业,在很多人的眼中,是个香馍馍,是个金饭碗,考上了公务员,一辈子就不愁吃穿能够舒舒服服的过日子了,确实,公务员的收入比较稳定,工作似乎也很轻松,也似乎有一些社会地位,一些人进入了公务员队伍之后就丧失了年少的梦想,丢掉了奋斗的激情,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掰着手指头等退休。可是,就这样活下去的话,人生就完整了吗?人生就没有缺憾了吗?
此时我很想引用一位重症女孩QQ日记里的一句话:“你为何而活着?难道真的愿意犹如木偶人一样,停滞在狭小的空间里,任凭时间的飞逝吗?”
是啊,为何而活着?从古到今,多少人从出生到离世都没能回答好这个问题,有人说为名,有人说为利,甚至有人说只为活着而活着,这些回答都没有错,可是却都太片面,我认为人不是为了什么活着,也不是为了别人活着,而是为了自己活着!
人从一出生就在不断地证明自己,证明自己能够养活自己、证明自己的才华、证明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不管为名还是为利,或者是为了贡献社会,无一不是在为了向周围的人证明自己的能力,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只有这样心里才会得到满足,才会有一种自豪感,才会认为自己活得有意义。一个没有证明自己的欲望的人,人生将毫无精彩可言。如果在成为了一名公务员后,就没有了奋斗的激情,失去了努力的方向,那和行尸走肉有何分别?
有人说,公务员的工作其实很简单,其实就是重复劳动,不需要动脑筋,不需要花力气,这种工作还怎么能有激情呢?我只能说这些人的梦想已经熄灭,人生不再精彩。不管我们现在身处何时、何地、何等境遇,对人生有着何等思索,我们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想。它就像树牢固的根植于朴实大地一样根植于我们心田,默默汲取力量,等待华美绽放的一刻。俞敏洪曾说过:“人有两种方式活着:第一种是像草一样活着,你尽管活着,每年还在成长,但你毕竟是棵草,你吸收阳光雨露,但你长不大。人们可以踩过你,但人们不会因为你痛苦而产生痛苦,因为人们本身就没有看到你。所以我们要像树一样成长,即使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但只要有树的种子,即使被踩在泥土中间,我们依然能吸收养分使自己成长起来。我们长成参天大树后,遥远地方的人们会看到我们,走近我们,我们能给人一片绿色,活着是美丽的风景,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才,活着死着都有用,这就是我们做人的标准和成长的标准。”只要我们坚持着自己的梦想,梦想就会给人生带来活力。
当我们一路走来感到疲惫,产生困惑,陷入迷茫时,当浮华和喧嚣袭来,挫折和失落显现时,要能沉静下来,守住自己的本心,守住自己的梦想。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是一种对梦想的坚守,这是一场人生的战斗。
11.利用生成,演绎课堂精彩 篇十一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课堂精彩 生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8-016
“生成”是新课程背景下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突出教学的个性化,追求学生生命的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它反对教师一味地“塑造”,强调教学的过程性。在课堂上,教师要期待生成,关注生成,驾驭生成。生成性的课堂不断地演绎着精彩,营造绚丽多姿的课堂情境,是每一位教师致力追求的课堂境界。
一、精心预设,课堂生成精彩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教师课前要精心预设,包括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还包括充分预设学生的学习,不能一味地以完成课程计划为第一要务。教师在预设时,要依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充分预设学生学习以及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情况,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课堂精彩的生成无一不来自教师精心的预设。每一个好的教学预设都源于教师的教学智慧。精心预设是精彩生成的基础。只有充分预设才会有生成的美丽,课堂也才更具生命力。一位教师执教《夹竹桃》一课时,以“韧性”作为课堂教学的抓手,展开教学。首先,教师让学生说说在夹竹桃的身上,“韧性”指的是什么。学生结合文本内容说出自己对“韧性”的第一次解读。接着,教师补充季羡林先生的生平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季羡林先生一生经历的苦难以及他对事业的执著。最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夹竹桃是作者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有的说:因为夹竹桃经历了自然界的风风雨雨,她坚强地挺了过来,而季羡林先生也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他也坚强地走了过来,他们之间有共性,所以季先生很喜欢夹竹桃。有的说:季先生就是喜欢夹竹桃的这种韧性,正是有了这种韧性,才使他能坚强地面对生活的苦难,所以夹竹桃值得作者回忆。学生精彩的回答,说明他们已经和作者、文本产生了情感的共鸣,体会到作者对夹竹桃特殊的爱。这时,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比先前更深一层了。然而,这位教师没有就此罢手。她又让学生通过一句话或一首诗来诠释自己对“韧性”的独特理解。此时,学生对“韧性”的解读不仅有深度也有广度:“韧性就是坚强。”“韧性就是不屈不挠。”“韧性就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由生’。”“韧性就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韧性就是在哪儿跌倒就在哪儿爬起。”这样,学生把“韧性”深深地留在自己的脑海里。这样品读夹竹桃的“韧性”,看似随意,实则是蓄势已久的精心预设,调动了学生主动思维的积极性,引领他们展开心灵对话,课堂也因精心预设而格外精彩。
二、有效捕捉,意外生成精彩
新课标下的课堂应是开放的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课堂。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决定了课堂生成难免存在一定的偏颇、缺陷乃至失误。面对课堂出现的各类生成,教师首先要做的应是把教材、学生钻研透彻,从自然生成中捕捉有用的信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做到左右逢源、应对自如。其次,要摆正面对生成的心态,定位好师生的角色地位,从稍纵即逝的、意外的、不确定的生成信息中捕捉有用信息,让这些信息成为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生动情境与鲜活的课程资源。这样才能真正把学生当作课堂学习的主人,展现一个真实自然的课堂,灵活机智地对待课堂生成的智慧,调整教学策略,把生成的资源转化为学习内容,演绎意想不到的精彩。正如王崧舟老师所说:“教师应该有随机应变的教学智慧,能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能从容面对学生的种种变化而a唤醒之、鼓舞之、引领之、点拨之、感化之,能从学生的眼神中解读出他的渴望,能从学生的表情上感受a到他的困惑。”盛新风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卢沟桥的狮子》的第二自然段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大声地说:“我什么都不读,就读懂了这个省略号。”面对半路杀出的程咬金,盛老师没有慌张,而是用赞赏的眼光注视着他,说:“果然是个与众不同的孩子,就请你说说对省略号的理解吧。”这个学生说他从省略号中读懂了有许多形态各异的狮子。盛老师因势利导,说:“请你想象一下,在美丽祥和的气氛中,还有哪些狮子,他们会怎么玩?怎么闹呢?”经盛老师这么一问,孩子们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了。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他们的语言精彩了:有的小狮子爬在母狮子背上,好像在帮妈妈捉虱子;有的仰着头,在欣赏蓝天白云;有的聚成一堆,在抢球玩……盛老师让孩子们把这些精彩的语言添加到课文中,再次感受狮子的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孩子们由衷地感受到:这么多的狮子,每一尊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珍品,古代劳动人民可真了不起啊!这节课盛老师巧妙地利用了课堂上意外生成的资源演绎了精彩。
三、质疑探究,有效生成精彩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上,学生有疑问才会自主学习,才会不断地进步。质疑探究是促进课堂有效生成的重要手段。课堂上,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探究,引导学生亲历阅读过程,让他们自主地走进文本语言的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学生在与文本的碰撞中会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这样就会不断地生成有效的资源。如,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时,教师紧紧抓住“心血”这一语言和精神的共生点,让学生进行探究。通过对“心血”一词的换词比较,学生反复品读写谈迁在遭受厄运后句子,从心底产生出对谈迁遭受打击的同情,对他丢失书稿的惋惜之情。这样,学生、文本和谈迁三者之间产生了共鸣,学生悲伤着谈迁的悲伤,由衷地理解了“厄运”一词的深刻含义。这时,教师继续引导:“就是这样一位体弱多病、老态龙钟的老人,在四年后却又写出了一部更加翔实、精彩的新《国榷》。你们的头脑中产生了怎样的疑问?”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认真思考。学生自然从心底产生疑问:“遭受厄运后,体弱多病、老态龙钟的谈迁是如何编写出新的《国榷》这部鸿篇巨制的?”学生的疑问是在深入研究文本后引发出来的。这时,教师又让学生自读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找出谈迁在遭受厄运后是如何去做的语句,并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谈迁。学生的回答是精彩的:“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在争分夺秒,努力撰写新《国榷》的谈迁。” “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不怕累、不怕苦、不怕孤单的谈迁。”教师让学生带着对谈迁的敬佩之情,再读描写谈迁在遭受厄运后如何做的句子,感受谈迁打不垮的精神。教师引读课题,让学生谈谈对课题中“信念”一词的理解,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首诗。
生1:信念就是希望!
生2:信念就是一个为之奋斗的长久目标。
生3:信念就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意志。
生4:信念就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教师正是扣住文本的关键词、关键句,引导学生读中生疑、质疑,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使学生对文本人物、文本内涵都有了深刻的认识,演绎了课堂的精彩。
四、多元解读,个性生成精彩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正是这种尊重,才会有多元解读。在课堂教学中,正是这种多元解读引发学生不同观点的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促进学生的成长,生成课堂的精彩。一位教师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有学生提出:“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设想原因。有的学生认为他家里穷,以捕鱼为生,天冷也要来钓鱼;有的学生认为他是个钓鱼爱好者,所以也就顾不上天冷了;有的学生认为可能老翁在想鸟都飞走了,没人和自己抢了,可以独享一份清静;有的学生认为老翁可能是遇见上什么伤心事了;还有的学生提出可能是他犯了错误,被流放在外,用钓鱼来排遣心中的郁闷。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阅读柳宗元的生平简介,并问:“你现在比较赞同哪一种理解?或者有什么新的看法。”有个学生说:现在,我知道了这是柳宗元在被贬永州时写这首诗的。另一个学生说:我觉得诗人是在借这个“蓑笠翁”表达自己的心情。
由于教师的鼓励,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多种理解。这些理解尽管有高下之分,但都融入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师的引导体现了一种价值的引导。也许我们的解读不一定符合柳宗元写作这首诗的本意,但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是感悟人生的过程。在多元解读中,他们获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这种充满个性的多元解读,使学生获得思想的提高和个性的展示,课堂生成了精彩。
生成不断演绎着课堂的精彩,让我们的课堂更具灵动,更具生命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和成长的快乐。
12.锤炼教学语言,演绎精彩课堂 篇十二
一、借鉴和推广之处
1. 及时评价语言很温馨
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不断讲解动作, 也在不断纠正动作, 教师的及时评价语言要及时跟上, 这样才能让学生对自己在不同阶段完成的练习情况有个正确的了解, 同时教师激励性的评价能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如水平二投掷趣味标枪的课中, 学生集体投掷后, 教师对两位学生的评价说了这样的话“老师看到你的进步了”“你这样做试试看, 看看效果如何”, 这些都是对学生及时的鼓励和纠正, 让人感觉很温馨。
2. 讲解“生活化”
教师对小学生的讲解语言太“正规化”, 会让小学生在短时间内不能立即理解, 如能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 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水平二的趣味投掷课中教师一句“虫子咬手了, 快甩掉”, 让学生很快理解了什么是快速挥臂甩腕。水平二的一节耐久跑课中, 教师一句“脚底下有声音吗?”提醒学生跑步要轻松。
3. 激励性词语代替普通的评价
小学生对普通的评价等及概念比较模糊, 而且严格的等及制度容易让学生造成心里落差, 如果换一种评价语言学生可能更容易接受。如在一节投掷课中, 教师将投掷的三条标准线分别用“棒、真棒、超级棒”代替了普通的“及格、良好、优秀”, 符合学生心里特点, 提高了学生练习积极性。
4.“童趣化”关键词提醒集中注意力
按照小学生的心理规律, 小学生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 尤其是在室外, 气氛一旦热烈, 学生就控制不了自己, 这时教师应该及时调控一下, 简单的命令式要求对小学生可能效果不太明显, 换一种“童趣化”的关键词提醒大家效果会更好些。如:教师说“大眼睛看哪里”, 学生说“看老师”。师说“谁的火箭最听话”, 学生说“我的火箭最听话”。师说“小篮球在哪里”, 学生说“抱手里”。
5. 变换表达方式提高学生兴奋性
平铺直叙的讲解方式, 从头到尾的一个声调, 会让学生觉得乏味, 起不了任何刺激作用, 甚至会像催眠曲一样起反作用, 抑扬顿挫的语调, 会不断刺激学生的神经, 尤其是在室外课上, 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被分散, 要想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过来, 教师有的时候要当“演员”, 适时的“一惊一乍”“忽长忽短”“忽高忽低”会调节课堂气氛, 学生不容易走神。水平三的一节足球课中, 教师的激情和艺术性的语言震撼了全体观摩教师, 感染了全体学生, 以至于到了下课的时间, 少数观摩教师都不知道。
6.“挑战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斗志
毛振明教授介绍日本体育教学的时候提到, 在日本的体育课中几乎都有比赛。学生大多具有挑战他人的天性, 教师适时运用挑战性语言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斗志, 催人奋进,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如“敢和老师比吗”“你们这组愿意再来一次吗”“再给你们一次机会, 争取好的成绩”“二 (1) 二 (1) , 力争第一”。
7. 教育点上的教学语言要具有思想性
室外课往往是学生真实思想最容易暴露的场所, 是一种天性的自然流露, 教师善于抓住关键的教育点, 提高教学语言的思想性, 能起到很好的德育教育功效。如水平三一节球类课, 教师的示范球跑了, 一位学生主动去拿了回来, 老师说“谢谢你的帮助, 主动关心别人”, 水平二投掷课中, 最后合作接力跑中, 两位学生摔倒了, 但他们爬起坚持跑完全程, 教师及时地说了“比赛要重结果, 但更重过程, 你们没有放弃, 向你们学习, 向你们致敬”, 全班学生自觉鼓起了热烈的掌声。
二、商榷之处
1. 教师无效语言偏多
有许多教师讲解语言不够精炼, 太啰嗦, 不能做到言简意赅, 经常讲一些套话、空话等, 甚至偏离主题。如在水平二的趣味投掷课中, 教师为了突出投掷角度向前上方的概念, 先让学生说出什么是上方, 什么是下方, 然后再比划到什么位置是前上方, 花了一定的时间, 这么简单的动作学生一看就知道, 一模仿就会的, 教师还要讲那么多的话, 就显得多余了, 浪费了有限的课堂时间。还有的教师口头禅太多, 如“啊”“嗯”“是不是”“好不好”“明白了吗”等, 笔者发现在一节跳跃课中教师说了二十余次的“是不是”, 让观摩教师听了感觉不舒服, 使学生感觉老师在做报告。无效的教学语言占据了一定的教学时间, 减少了学生练习的时间, 正如毛振明教授所讲的:教师“话”多, 学生“站”得多, 降低了运动负荷, 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2. 教师积极性评价语言“有点过”
新课程对评价的要求比传统的评价要人文化、多元化, 大多数教师对学生都是激励性评价, 赏识教育贯穿于整个课堂, 笔者发现在一节体操课上, 任课教师说了26次“好”和“很好”, 不论学生动作完成得怎么样, 学生执行纪律情况怎么样, 教师都是说赞许的话, 其实, 观摩教师看出有很多学生动作完成的质量很一般, 甚至比较差。鼓励是需要的, 但过分的赏识, 教师说一些虚假的话, 对学生的动作技能形成有什么好的帮助吗?会不会让学生造成错觉, 对动作技能的评判标准失衡。
3. 讲解动作语言太细、太专业
体育教学应该有着完整的运动技能教学过程, 很多教师也很认真地向学生传授技能, 但对于学生来说, 毕竟不是学习专业知识, 而且有些知识是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做保证的, 对于小学生来说, 教师讲得太细、太专业, 反而使学生不易理解。如在水平二的一节跳跃课中, 学生就很难理解摆动腿和支撑腿的概念。在投掷课中和学生讲“超越器械”, 学生是搞不懂的, 教师只需要关照学生怎么做就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还有一定限制, 在没有动作体验和肌肉感觉的时候, 教师讲得太细、太专业等于是“废话”, 学生无法理解。
4. 教师语言表达不能通俗易懂
教师的教学语言如果都严格按照专业要求讲, 就显得枯燥而且让小学生不易领会, 教师应该适度变通, 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
“载体”载什么
武云飞 (江苏徐州铜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221116)
在今年的省第五届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手比赛中, 笔者所在的评委组负责水平二学段实践课。其中南京高淳县实验小学王宏容老师的一节武术 (1.自编组合拳1~6动作;2.游戏:奔腾“连环马”) 实践课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做到了以身体练习为“载体”, “载”认知、“载”技能、“载”情感目标。通过这三个方面有机融合、相互渗透, 深刻地诠释了“三维”健康观的内涵。
一、课例简述
准备部分四招:第一招, 语言导入。师生抱拳礼问好, 宣布课的内容及要求。寥寥几句明确了本课内容和要求, 并对学生进行了习武的文明礼仪、武德教育;第二招, 准备活动:慢跑——找朋友游戏, 穿插徒手操。用找朋友的游戏方法能激发学生跑的兴趣, 把单调跑的“苦差”变成“乐事”;第三招, 在跑中听指令、观察队友, 使学生的听觉、视觉、反应、灵敏都得到锻炼;第四招, 学生在愉悦身心的同时复习着武术的基本手型、步法动作, 自然过渡到基本部分的教学。方法简单, 内涵却很丰富, 并且衔接紧密, 过渡自然。
基本部分四招:第一招, 游戏。看图示用“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方法巩固武术的基本手型、步法, 并分组比赛, 师生在愉快的练习中不知不觉地把手型、步法做得规范、扎实了;第二招, 学练。在学习自编组合拳1~6的动作时, 采用教师精讲、示范、看图解、照镜
来, 学生就容易理解了。在一节水平二跳跃课中, 教师总是在强调落地要轻, 这是一个模糊概念, 但怎样做就是落地轻, 却没和学生讲清, “前脚掌先着地, 屈膝缓冲”关键词没能及时揭示, 这是教师语言表达不明确。有的时候, 教师讲了很多话却不能让学生很快明白老师的意思, 其实只需要引用一个生活例子就能搞定, 比如在水平一的一节课中, 教师让学生把习惯用力的手伸出来, 学生一时反应不过来, 如果说“请把拿筷子的手伸出来”, 小学生就容易明白了。
子、学练、练学等方法, 教师、小组长、学生间适时点拨、互帮互学、探究合作, 使学生很快学会了1~6的动作。整个过程穿插着教师偶尔的纠正错误、借助榜样小范围内教学等, 基本上无不合理的整队、无多余的语言、无人不参与练习, 学生始终置身于身脑并用、相互探究、相互帮助学习氛围中;第三招, 展示。首先在分组展示中评出“武状元”, 然后由“武状元”作为学生领袖带领全组在全班展示。学生们相互评价、相互鼓励、呐喊加油, 那种为小组、为班级、为帮助弱势学生的责任心、爱心、荣誉感及自强、自信和成功后的喜悦写在了每个孩子的脸上;第四招, 比赛。练习、展示后, 教师用奔腾“连环马”的游戏, 把本课推入了又一个高潮。一提到“连环马”就让人想到整体协调齐心协力, 一提到游戏比赛孩子们更是梦寐以求、跃跃欲试。孩子们真的达到了在拓宽本课教材基础上的身体素质“课课练”。
本课预设了三条学习目标:1.通过学练了解各个动作的名称, 了解动作方向、路线;2.能边说动作名称边做出自编武术组合1~6动作;3.能大胆展示自己学习的动作, 在练习中体验相互帮助、集体习武的乐趣。在本课结束后没有一条没达成, 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三维“健康观”。一个县区的小学体育教师能如此, 真是难能可贵, 发人深思!
二、思考
评委席上笔者想到三件事:一是近期南
5. 诱导学生说“假话”
体育课不仅育体, 也需要育人。在好多节课中, 发现教师在诱导学生说“假话”。如在一节跳远课中, 教师做了动作示范, 做完之后, 教师问“老师做得好看不好看”, 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好看”, 观摩教师却认为教师的示范动作质量很低, 而教师却欣然接受了学生的“表扬”。水平二的一节耐久跑课结束评价时, 教师问“同学们, 今天跑得开心吗?”学生也是一致说“开心”, 教师问“累不累呀”, 学生高声回答“不累”, 试想一下, 有京零距离电视节目播出的两条新闻。一条是南京某小区一位有才有钱有房又很漂亮的女画家遭一名冒称艾滋病患者的勒索电话, 要女画家送5万元钱到指定地方, 否则就用自身的艾滋病病毒注射其本人或亲友的身上, 报案后经查冒充艾滋病的勒索者就是本小区的保安, 审问时他说“我看她又年轻又有别墅、汽车、钱物, 而我每月只拿几百元的工资, 心理不平衡才这样做的”。另一条新闻是一个钟点工经常趁天黑时划小区内的高级轿车, 原因也雷同。二是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 导致征兵、高考、用工的体检标准跟着下降, 这已经成为了国人的一块“心病”。学生体质下降、社会上某些人心理偏激等社会现象, 虽不应是体育学科的全部责任, 但作为最能有效促进人健康的体育学科和体育教育工作者也应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三是如今加强体育课运动技术的教学, 强化身体素质“课课练”的风势似乎越刮越大, 这也没错。笔者认为:是不是也能把提升人的“三维”健康观、努力促进学生健康的理论、理念、口号、见解、言论的“软件”转化成具体可操作的“硬件”, 同时喊响呢?能不能把增强学生体质、强化学习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也相提并论、付诸实施呢?这是课改的方向性问题。个人的体质不好、多病会连累家人、亲友, 而一个人的心理偏激、不能融入社会、定位不切实际、违法乱纪, 更会危害社会, 形成不稳定、不和谐因素。
因此, 课改不能左右摇摆, 不能以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 要始终坚持以学校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准绳, 以“三维”健康观为目标。呼吁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们更要自觉地坚持方向, 坚持创新, 坚持尽到责任。
多少小孩子都已跑得“七死八活”, 还说开心呢, 在急促的喘气还说不累。观摩课需要气氛烘托, 教师希望课堂教学达成度高, 但诱导学生说“假话”能达到育人的目的吗?
【演绎课堂精彩】推荐阅读:
放飞理想,演绎精彩人生07-15
读书演绎精彩人生的随笔07-04
演绎推理教学设计06-30
演绎推理教案上课用08-23
追寻光辉足迹演绎红色故事09-10
精心雕琢课堂细节 方能成就精彩课堂08-06
课堂小结也精彩07-31
小学语文精彩课堂08-15
美术教师课堂精彩用语07-29
把握课堂生成 创造无限精彩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