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教学反思

2024-08-22

桂花雨教学反思(精选15篇)

1.桂花雨教学反思 篇一

《桂花雨》教学反思

今天,我完成了正式上岗以来在张和祥小学的第一节公开课,作为新教师,有很多的不足之处,需要以后在语文教学的摸索过程中逐渐完善。

首先,在公开课基本常规方面,手持教案上课,这是不允许的。教案上的基本流程应该烂熟于心,避免对着教案上课,影响教学效果。

再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其实,我在备课时,就已经用自己预设的“师”和“生”的对话将自己框死。那么在上课过程中,规规整整地按照预设好的一切进行,将学生的思维也禁锢起来,导致,原本很优美的一篇文章,甚至课堂结尾时学生都没有真正感受到花雨美、摇花乐和童年的快乐,更没有产生学生与读者之间的共鸣,师生互动效果受到影响。选读课文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学习。我可以事先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觉地进行方法的迁移,自读自悟,可以在平时的常规教学中,着手将学生做批注写体会的学习习惯培养起来,好习惯终身收益。

紧接着,在教材的处理方面也有值得改进的地方。例如:《桂花雨》这是一片选读课文,选读课文有它自身的特点,那么就要从课文特点出发设计教学,利用好课文前的导读直奔重点,不能泛泛而谈,什么都涉及一点,什么都不舍得抛弃,导致教学内容过于繁复而引起的重点不明确、时间过于紧张,另外重点句子学生体会理解不够,不透彻,放佛将浮在表层的东西捡起来,沉在底下的实质性的东西并未涉及。

最后,在学生方面,我考虑不周全。我并没有按照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教学的高度定的有偏颇,要因“生”施教,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有所收获,收获收益终身的东西。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愿意在语文教学道路上把每一步都扎稳,及时反思,认真思考,特别在备课方面多下点功夫,向前辈学习,尽力把每一堂语文课上得有效,让学生获得受益终身的情感的共鸣和思想的启迪。

2.桂花雨教学反思 篇二

【教学片段一】

品味:小时候, 我对无论什么花, 都不懂得欣赏, 尽管父亲指指点点地告诉我, 这是凌霄花, 这是叮咚花, 这是木碧花……我除了记些名称外, 最喜欢的还是桂花。

师: (学生找到了文本的“神”或“文心”———“桂花, 真叫我魂牵梦萦”这句话后) 一个你不喜欢的东西, 会天天想着它吗?

生:不会。

师:是呀!写桂花就写桂花, 说那么多花干吗?我们把“还是”拿掉好吗?

生:……

师:这么多花, 哪一种更叫人念念不忘, 哪一种更让“我”魂牵梦萦?

生:桂花。

师:对了。

师:那么, 就用“我除了记些名称外, 最喜欢的还是桂花”这一句话, 能不能丰富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生:其他的花是用来陪衬的。

师:所以, 我们读的时候, “最喜欢的还是桂花”重一些, 用来陪衬的轻一点。

师:如果这段话中拿掉“尽管父亲指 指点点地 告诉我……”有什么感觉?这里出现了父亲, 父亲很重要, 有爹才有家。父亲指指点点是叫“我”欣赏, 可是“我”不懂欣赏, 只记些名称。这样写, 干什么?

生:为了说明“我”最爱桂花。

师:你来读读?

(一生读)

师:你一点都没魂牵梦萦嘛!衬托的地方读得舒缓点, 直接靠近“文心”的地方要读得有感情。读出想啊想啊, “我”好想的感觉。

(生齐读, 有滋有味。)

教这一部分时, 教师一般会这样教:先直接问:“写桂花, 为什么要写凌霄花、叮咚花、木碧花?”然后抓“最喜欢”“除了……还是……”等词语品味从中体会感情。而陈教授没有“一般”, 他采用了逐渐“删”的策略, 将改过的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品味, 从而让学生体会琦君文字的美妙。最令人称道的是陈教授细致入微地指导学生朗读:不是笼统地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而是将品味语言与指导朗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比如, 在学生明白为何要写其他花之后, 教师顺势指导:“‘最喜欢的还是桂花’重一些, 用来陪衬的轻一点。”这样的朗读指导巧妙、高效。

【教学片段二】

品味:“吃花”在诗人看来是多么俗气, 但我宁可俗, 就是爱桂花。

师: (生读后) 猪八戒说“我就是爱吃桂花”, 你觉得奇怪吗?

生:不奇怪。

师:优雅的诗人说“我就是爱吃桂花”, 你觉得奇怪吗?

生:……

师:琦君在大学教古代文学, 女教授, 研究唐诗宋词。要吃桂花, 她俗吧?俗不可耐!她怎么说?

生:“我宁可俗, 就是爱桂花”。

师:“我”宁可所有的人说“我”俗, “我”就是爱桂花。这叫———

生:痴情。

师 : 正因为爱 桂花 , 所以———

生: (恍然大悟) “我宁可俗”。

师:大家能不能把它读读?

(一生读, 读得不太好。)

师:“但”, 狠狠地停, “宁可俗”, 要读得“咬牙切齿”!这样读是为了突出———

生:“就是”两个字。

(师范读。生再读, 读得很到位。)

陈教授风趣、智慧。他在指导学生理解这句话时, 拿猪八戒说事, 意在告诉学生“俗人做俗事”很正常, 接着“故弄玄虚”:琦君, 雅人做俗事, 真俗啊, 意在让学生误以为琦君真的俗不可耐。但教学并没有就此而止, 而是将学生思维的触角引向深处:她, 一位诗人、教授, “宁可俗”的背后是什么?是爱桂花, “就是爱桂花”, 这种“执拗”原来是因为深爱桂花。至此, 陈教授的“宝葫芦”卖的是什么“药”, 学生才心领神会。我欣赏的不仅仅是他睿智地引领学生品味语言的妙处———“欲扬先抑”的“曲”表达, 我更欣赏他指导朗读:“‘但’, 狠狠地停, ‘宁可俗’, 要读得‘咬牙切齿’!”如此形象、生动的朗读指导, 学生怎么会不喜欢呢?

【教学片段三】

品味:“摇桂花”对于我是件大事, 所以老是盯着母亲问:“妈, 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 没开足, 摇不下来的。”……我就喊:“啊!真像下雨, 好香的雨啊!”

师:将“嘛”换成“呢”“吗”读读看, 好吗?

生:不好。感觉没有原句语气强烈。

师:不要“空洞”, 你从“嘛”中体会到什么?

生:感觉“我”很想摇桂花。

生:“嘛”有求情的味道, 为了突出“我”想摇桂花。

生:“嘛”感觉“我”有假装生气的味道。

师:求情时假装生气, 用现在一个很流行的词叫———

生:顽皮。

师:顽皮吗?是卖———

生:卖萌。

师:对, 卖萌, 或者叫发嗲。你能不能把小女孩发嗲的样子读出来?我们叫女同学一起读读看。小女孩发发嗲, 发得好不好, 就看你们理解没有, 我就知道桂花有没有在你心里魂牵梦萦。

生: (读) 妈, 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师:将“妈”托一点腔, 读读试试看。

生: (读得有情有趣) 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师: (高兴地) 这就对了嘛。在这个场景中, 作者最高兴的那句话是什么?

生:啊!真像下雨, 好香的雨啊。

师:“我”终于有桂花可以摇了, 高兴吗?于是这个场景真叫“我”———

生:魂牵梦萦。

师:在这个场景中作者快乐吗?

生:快乐。

师:那读一读, 表现出孩子般的快乐。

生: (读) 啊!真像下雨, 好香的雨啊!

“摇桂花”是琦君记忆中最诗意迷人的场景, 而陈教授的教学亦诗意迷人。此处, 陈教授采用了“换”的策略:将“嘛”换成“呢”“吗”比较品味, 让学生感受“嘛”的情味、意味、韵味。很欣赏他别出心裁地指导学生朗读,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 将一个小女孩急切摇桂花之情状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学生的朗读毫无矫情做作之感, 有的是个性化体验式的别开生面、气象万千。

3.《桂花雨》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教学内容;目标;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0-198-01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桂花雨》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2、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感悟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还读懂了什么?

根据生答板书:爱花、香、乐。

师:所以,作者在最后写到:(出示句子)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摇花乐”乐在哪里呢?当阵阵桂花雨纷纷落下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

2、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搖桂花,享受那落英缤纷带给我们的快乐吧。

二、自主学习3、4自然段,情悟“摇花乐”和“花雨美”

1、自由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边读边想从哪些语句能感受到摇桂花对作者来说是快乐的。并画出体现“摇花乐”的句子。

2、汇报交流。

(1)(出示)“摇花乐”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自由读这句话,说说你从这句话感受到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习、生活中哪些事对你来说是“大事”?“缠”字像丝线一样地缠着,谁来“缠一缠”?

作者多么想摇桂花呀,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

我们从作者摇花前迫切的心情中感受到摇桂花对作者是快乐的。你还从哪些语句体会到摇花的快乐了?

(2)(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你从两个“帮着”感受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我们能把这种快乐的景象读出来吗?

还有哪些地方反映了作者摇花的欢乐呢?

(桂花纷纷落下,落到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配乐范读,闭眼想象:这下,我可乐了,帮着抱桂花树使劲的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假如你是文中的小姑娘,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桂花纷纷落下来,像——,一朵朵黄黄的、小小的花儿带着浓郁的香味,落到了——,你感觉——

【设计意图:朗读、讨论、交流,是感悟的基础。在这儿,教师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积累的基础上,自我感悟,自主阅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以作者的身份谈感受,实质是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的过程;配乐读更是让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做到内在情感的真切流露。】

三、学习5、6自然段,感悟思乡情

1、(出示句子)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为什么母亲这样说?你是怎么想的?

后来,作者去了台湾,又去了美国,她打电话对母亲说:

(1)这里的橘子真红,母亲一定会说:——

(2)这里的人真好,母亲一定会说:——

他乡的桂花再香,香不过家乡的桂花。他乡的山再秀,也秀不过家乡的——山,他乡的水再美,也——美不过家乡的水。正如歌曲《故乡情》中唱的那样。同学们想不想欣赏一下《故乡情》?(播放歌曲)

【设计意图:一首《故乡情》,引起学生的无限遐想,把学生的思维引发开去,使他们对故乡的一草一木充满了感情,相同的情感历程,激发起学生表达的欲望】

“莫道人间情万种,最真莫过思乡情。”在这场缤纷的桂花雨中,承载了作者甜甜的梦和那份浓浓的乡愁。让我们再次读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让那场美丽的桂花雨在我们的心头绽放。(配乐朗读最后一段。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四、总结拓展

这亘古不变的思乡情曾令多少古今中外的诗人、作家魂牵梦萦,夜不成寐,他们往往借助一花一草来表达自己的情愫,聪明的孩子们,你知道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时时、处处有语文、学语文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触手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

五、布置作业(自由选做)

1、喜欢读书的同学,课外搜集一些表现思乡的散文和诗句,读一读,背一背,举办一次“花雨缤纷入梦甜”的朗诵会;

4.《桂花雨》教学反思 篇四

《桂花雨》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写了作者小时候对桂花的喜爱,怎样帮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情景,来表明作者对童年快乐生活的回忆及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对于这样的作文,学生如果能与作者的思想发生共鸣,那么理解起来就水到渠成了。

如何才能让孩子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关键要给孩子创设与之相当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感悟,引起思想变换,感情共鸣。为此,我背到这节课时就注意观察,发现与教室一墙之隔的在建小区里紧邻教室就栽种了几棵桂花树,于是时时注意什么时候开花,并把后面的窗户天天开着,一天早上,一进教室,孩子就给我说:“老师,有人用香水了,你闻,教室里多香。”我一愣,桂花开了,我站在窗前看去,果然小小的黄花隐隐约约藏在绿叶之中。我笑着对孩子说:“再闻闻,看谁能找到谁发出的香味。”一个个伸着头,不停地东闻闻,西嗅嗅,“老师,是教室外面传来的!”一个男孩子大叫起来,所有同学都向后面窗户奔去,“小心,不要挤,不要趴在窗前。”就这样,用了半节课,我们欣赏了桂花,连续一个月,教室里都香喷喷的。不时看到可见有个身影趴在窗前指指点点。

等到我说要学这一课时,孩子们便满脸兴奋,早眉飞色舞地说着自己对桂花的了解与感受,有了这个环境的创设,孩子与作者感同身受——喜爱桂花。

5.《桂花雨》教学反思 篇五

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描绘的生活情境。在体会“摇花乐”时,“缠”字写出了作者急切心情,“使劲”、“喊”写出了摇桂花的快乐,同时反映出他对桂花的喜爱。可是在学习这几个重点词语时,词语的含义学生体会得不够深。而我用自己的讲解让学生理解,而没有用回忆生活、联系生活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包含的情感。讲“缠“字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类似“缠”父母的情景。但在引导学生体会“摇花乐”时,如果让学生们站起来加上动作摇一摇,接着说“那伴着阵阵芳香的‘桂花雨’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维,去深入想象,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喊”时的心情,再次加上动作来喊一喊,相信学生们的.情感就能彻底激发出来了。当然,这需要激情和热情,而我就是缺乏这个。

课文最后我试图通过母亲心思的讨论,母亲话语的品读,更加深刻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可是这么多的问题一个个套给学生,却始终没能达到学生与文本的共鸣。于是,还是我自己自说自话解释了母亲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其实,对于这些深刻难懂的问题,可以留给学生小组讨论,在交流中体会、思考。

另外,在时间安排上,我要尽量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当然自主学习不是把时间都留给学生,而是要有老师适当有效的引导和监督。在提问内容和理答方式上要注意避免重复答案或者简单的鼓励,而是要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引导、激励性的评价。在备课时,要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同时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地、主动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能提高课堂提问质量。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有亲和力的人,但是看了视频才知道原来是张苦瓜脸,从头到尾没有笑过,因为一直觉得自己笑起来很丑,以后要注意课堂上多一些微笑。课堂上从容了许多,但还不够淡定,对于课堂中出现的冷场不能有效地扭转, 常因为紧张忘记了课堂程序。

6.《桂花雨》教学反思2 篇六

1、品香。

上课开始,学生一如既往地按照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尽量识记更多的内容,标画四到六个关键词。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关键词标画得相当准确,我为孩子们的快速准确地处理信息的能力感到由衷的高兴,当然也为我下面的引导去深入领悟课文内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谁能用一个字形容桂花的特点?”孩子们异口同声:“香。”边读边标画:哪些句段能闻到花香?学生潜心读书,一口气找到了五个句子。然后聚焦“浸”“全年”“全村”品读感悟,感受整个村,每位村民的身心都被香气包裹的浓厚氛围。

2、知乐。

桂子花开,十里飘香。浓浓香气中还洋溢着老乡们的欢乐呢!为了感受这份快乐,我设计好了读书题卡,即以列表的形式找到文中写了哪些人乐,乐的方式。其中醉了的人是谁呢?此时孩子们自读自悟,把阅读收获一一呈现到题卡中。接着在班内展示,喜欢谁乐的方式就展示谁?此时的课堂完全沉浸在了快乐的读书交流中。当然交流最多的还是我的乐,有的孩子边吟诵边做动作,将整个课堂推向高潮。爸爸的吟诗也让同学愿意模仿,那真是有模有样,掌声此起彼伏。

3、懂情

这么香,那么乐,妈妈怎么却这样说呢:“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是怎么了?高涨的热情犹如被泼了一盆冷水,学生的思维再次走向深入。联系上文,让学生找出母亲与家乡桂花的小故事,说一说,再读一读文字,有几个同学悄然举起了手:在母亲心里,有一种浓浓的思乡情!是呀,一语点醒梦中人,所有孩子把目光聚焦于他,并给予了热烈的掌声!

二、教学优点

抓住重点句段读中悟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由闻香到享乐再到懂情,情感一步步升华。表格式阅读更是一大亮点,在对比中更感受到我的“摇花乐”。

三、不足之处

优秀的孩子能一步一步围绕问题展开阅读,但是中下等的学生在感悟慢或不到位时没有预设更好的办法让他们提升是一下大遗憾!

四、整改措施

月是故乡圆,人是故乡亲,花是故乡香。我会补充作者《烟愁》的后记中的一段话:

“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或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他们对我的一份情,像花草树木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7.桂花雨教学反思 篇七

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都编选了这篇文章。但笔者细读之下发现, 两个版本的编者在对原文的选择上表现出了较大差异, 使两个文本呈现出“和而不同”的气象。

一、“乡情”“童乐”各有所重

人教版教材侧重表现“浓浓故乡情”, 童乐蕴其中。文本更多地保留了原文的结构, 让我们能更全地看到原文作者行文的思路。文本浓浓的故乡情溢于字里行间, 仅“故乡”一词在文中就出现三次。“中秋节前后, 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这是文本第一节的内容。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 是思乡的节日,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此时自然想起“故乡”。文章以中秋节前后故乡的桂花盛开开篇, 那浓浓的乡情, 如那浓浓的桂花香气一样渐渐地弥漫开来, 将读者浸染其间。中秋节富含的人文情愫和着桂花散发的高雅芬芳的香气, 为全文打下了浓郁、唯美的情感基调。

苏教版教材偏重表现“悠悠童年乐”, 乡情蕴其中。编者在编选时淡化了有关故乡和全家搬到杭州的情节, 在对童年快乐生活的回忆中透露出对家乡的怀念。“小时候, 我最喜欢桂花”是文章的第一句, 以写“喜欢桂花”开篇, 一个“喜欢”直奔主题, 开篇明旨, 为写童年之乐定下基调。文章接下来着重写了“摇花之乐”。文本如此编选减少了头绪, 突出了主题, 使文章结构更简单, 脉络更清晰, 文气更通畅, 更适合中年级学生阅读。

二、“邻里之情”和“风雅之事”各有所重

人教版教材为表现“乡情”的主题, 编选了母亲为多收桂花送给邻居而担心来台风的情节。文章的第三节这样写道:

故乡靠海, 八月是台风季节。桂花一开, 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 嘴里念着, “只要不来台风, 我就可以收几大箩, 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 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 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故乡的海, 故乡的人, 文中母亲念叨着的是“收几大箩, 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 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多么善良的母亲, 多么朴素的愿望, 多么感人的情景, 多么难忘的乡情。那份感情是令我们羡慕的, 向往的, 感动的。所以才有后文中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 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真的是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更香些吗?恐怕不尽然。母亲这么认为, 这么说, 是因为这里不是“故乡”, 没有“胡家老爷爷和毛家老婆婆”, 它的香气里没有挂念, 没有“乡情”啊!

苏教版教材为了强化“童乐”主题, 编选了父母亲焚香吟诗的场景:

母亲洗净双手, 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 父亲点上檀香, 炉烟袅袅, 两种香混合在一起。于是父亲诗兴发了, 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 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 花雨缤纷入梦甜。”

金黄的桂花盛在晶莹剔透的水晶盘里, 随着袅袅的青烟, 檀香燃起来了, 它的香气和桂花的香气混合在一起在屋中弥漫开来。在这淡雅的清香中, 父亲的诗句悠然传入耳畔……浓郁的花香使人陶醉, 悠悠的檀香使人超脱, 一家人收桂花时的“快乐”跃然纸上。在父亲抑扬顿挫的诗句中, 文本营造出清雅、静谧、祥和、幸福的意境, 怎一个“乐”字了得!

三、不同年级, 教学目标不同

人教版教材将《桂花雨》编选在五年级上册。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五年级作为第三学段的起始年级, 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人教版教材在编选《桂花雨》时基本保留了文章的行文框架, 让学生在阵阵花香中感受作者那难舍乡情的同时, 学习作者在文章的起承转合中表情达意的方法。

苏教版教材将《桂花雨》编选在四年级上册。对于第二学段,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并“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苏教版教材在编选时突出主题, 减少头绪, 表现童年之乐, 也就更符合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8.《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八

1导入:桂花雨是作者童年记忆里最安的雨,美就美在它的雨点儿是——桂花。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生答:想)那就快去读一读课文的第1~2自然段。老师提醒你们:不光要用眼睛仔细看,还要用鼻子“闻一闻”。

2教师组织交流:你对桂花有了哪些了解?谈谈自己的读书收获。

(1)出示:“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①这句话中,哪个字最能看出“香”?

②“浸“字是什么意思?前后左右十几家都浸泡在桂花香里了,这说明了什么?

③齐读这句话,体会“桂花香”。

(2)作者喜欢桂花,仅仅因为桂花香吗?还有什么原因?

①“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这句话表明桂花具有什么特点?(不引人注目,不张扬自己)

②“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见桂花又有怎样的性格?(十分谦虚,不炫耀自己)

③“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从这你又能体会到什么?(桂花实实在在地把香味儿留给了人们)

(3)小结:刚才我们交流的都是桂花内在的美好品格,这也是作者喜欢它的重要原因。

(4)齐读第1自然段,体会桂花的内在品格。

[板块二]摇花乐

1我们感受了桂花的醉人清香和可贵品质之后,想不想跟随作者一起去“摇桂花”?请大家读一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

2跟作者一起“摇桂花”有什么感受?你能用一个字概括吗?(乐)

你是从哪里体会到了这种“乐”的?把有关语句画下来。

3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①天气突变,要提前“摇桂花”了,“我”都快乐地做了些什么?(“铺、抱、摇”,师生互动:教师读句子,学生模仿做动作)

②盼望已久的桂花雨终于飘落下来了,请你观察课本上的彩图,并展开想象的翅膀:这“雨”是怎样飘落的?看谁想象得优美动人?(学生想象说话)

③你能配上动作,表现出这种花雨纷纷飘落的动人美景吗?请大家在下面试一试。(学生动作模拟,然后教师指名台前演示)

④这么美的雨轻轻地落在你的头上有什么感受?落在你的脖子里呢?最后桂花落满全身,你就成了——天宫里的花仙子,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⑤多美的雨景!多么美妙的感受!“我”怎能不从心底里大喊?一齐喊——(生齐读)“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⑥这里的三个感叹号表达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兴奋、惊喜、激动)带着这种心情再来齐喊一遍。

⑦指导朗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我”的这份快乐?教师提示学生:要读好人物的动作、语言。(自由练读、赛读、齐读)

4“摇桂花”真快乐!那“摇桂花”之前“我”的心情又是怎样的?(教师指名二生分角色朗读“我”和母亲的对话)

①“摇桂花”之前,“我”的心情怎样?为什么这样急切?(这里的“急”正是为了衬托、突出后面“摇桂花”时的“乐”)

②我们再来一起分享这份“摇花乐”。(齐读“这下我可乐了……好香的雨呀!”)

5“摇桂花”不仅给“我”带来了欢乐,同样也给父亲带来了快乐。父亲的快乐体现在哪里呢?请你在课文中找一找。

6出示: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人梦甜。

①这就是父亲的快乐所在。这欢乐的场景让父亲诗兴大发,他即兴赋诗一首,描绘了全家人“摇桂花”、收桂花时的真实情景,表达了全家人的喜悦之情。(指名读)

②你能给这首诗加上适当的题目吗?

③你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指名试背、齐背)

7教师播放第3自然段录音,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摇花乐”。

8“摇桂花”还给全村人带来了什么?(丰收的喜悦、幸福的生活、甜美的希望)

[板块三]思乡情

1童年的“摇桂花”给“我”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令“我”难以忘怀。长大以后,“我”每次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这样说——

2出示第5自然段中母亲的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母亲的话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外地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的金桂香?母亲这句朴实的话语实际上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对故乡的热爱与迷恋之情)

3齐读母亲的话,体会“思乡情”。

4母亲的这句话也深深地感染了“我”,齐读第6自然段。

5每当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我”就想起了——(学生回答:自己的童年生活、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

6教师补充介绍:作家琦君少小离家,几十年漂泊在外,晚年定居美国,身在异国他乡,这种思乡之情就更加强烈了。

9.《桂花雨》语文教学反思 篇九

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灌输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教学识字最终是为了让学生能独立识字。为了实现学生独立、主动识字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学习生字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找规律“你有什么发现。”这样在完成识字教学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真正体现了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更在于引导学生“学”,学生不仅要“学会”,更要“会学”。

“扫除‘拦路虎’”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能让每个学生在充分读书、思考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发现并提出问题。古人陆九渊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更有价值。学生从小就应该养成善于提问的习惯,边读边想,用“发现疑问”的眼光多问几个为什么。对读音不准、长句子不知如何断句的,要问个“怎么样”。教师便可以根据学生的“疑”或“惑”,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精心组织教学活动。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教学目标集中,方向明确,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教就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假如教师自己占用了课堂全部时间分析讲解,一点也不给学生留下自我活动的时间,学生怎么会享受成功?“理解词语”这一环节,教师把课堂“让”给了学生,把学生引入“提出问题—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学生自始至终都在兴味盎然地、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只以“主持人”的身份“设引”一下,让学生直奔重点。相信学生,让学生在充分自学中思考、记忆、分析,发现问题,提出疑点,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解决问题,获得知识,这样所获得的知识才扎实牢固。

“说自然段的意思和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环节的加入是根据大纲对中年级的要求设计的。这也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10.《桂花雨》教学设计和反思 篇十

赣州市章贡区文清路小学:谢惠平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描写了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课文先写小时候对桂花的喜爱,写为什么要摇桂花,接着主要描写了“我”帮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情景,最后写“我”对童年时代“摇花乐”的怀念。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纯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桂花这一场景之中。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

学情分析:

《桂花雨》这篇课文写了“我” 的童年时代,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因此,我认为,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是要多读,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二是多揣摩,从作者的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感悟文本内容。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留恋童年、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桂花”所表达的感情。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1、让学生自由说童年趣事。

2、有位作家叫琦君,她也有难以忘怀的童年,让我们一起分享好吗? 3、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4、师:桂花你们见过吗?说说你了解的桂花有什么特点?

5、读着课题,你产生了怎样的联想?让我们深深地吮吸一中桂子诱人的香味,美美地读一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桂花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阅读提示:

⑴ 读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⑵ 课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⑶ 想一想“桂花雨”指什么?

2、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老师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勾画批注。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指名学生说课文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桂花的喜欢。

(三)精读课文,想象情景,体会感情

1、了解桂花树的样子:琦君笔下的桂花树到底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2、梳理课文脉络: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琦君为什么还要写桂花呢?通过读书让学生发现是从“桂花的香”和“摇花的乐”两方面写的。

3、体会桂花的香:桂花到底有多香,让我们通过读书去感受吧!⑴ 找出写桂花香的句子:

重点指导的句子: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学生理解“全年”的意思。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 ⑵ 让学生读出描写桂花香的句子,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⑶ 品尝桂花的香和甜,桂花的香和甜通过读表达出来。4、感受摇花的乐:桂花的确很香,作者很喜欢它。其实最让作者高兴的事是──帮妈妈摇桂花。

⑴ 找出写作者想摇花的句子: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呀?”

⑵ 读句子感受作者急切的心理。⑶ 演摇桂花的情景,说出此刻的心情。5、感受母亲的思乡之情:

⑴ 出示母亲说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⑵ 品读句子,感受母亲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在母亲眼里,月是故乡的明,人是故乡的亲,花也是故乡的香。

6、体会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由母亲对故乡的思念,引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勾起了“我”“深深的思乡之情”。

(四)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1、琦君八十多岁为寻根,再次来到故乡。她吃着桂花饼,品着桂花茶,泪水盈盈。琦君虽身在台湾,可故乡一直没离开过她,因为故乡一直在她的心里。

2、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对童年的回忆,肯定引起了我们对童年的回忆,让我们把童年的趣事像作者一样写下来吧。

教学板书:

7.桂花雨

爱桂花──香

点点桂花雨 摇桂花──乐

片片思乡情

思桂花──情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本设计在丰富的言语实践中,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能动性,打开了学生与文本的绿色对话空间,由童年引入,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孩子们会比较爱学,也使学生有的说爱说,整个流程体现了自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教学反思:

11.桂花雨教学反思 篇十一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一篇新课《桂花雨》,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板书、生读)

师: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对课文有了哪些了解?

生: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开花时也得仔细地在绿叶中找细小的花。

生:摇桂花时“我”可开心了,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生:通过查资料,我知道这篇课文的作者——琦君,她是台湾的女作家。琦君,是笔名,原名叫潘希真。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

生:我还知道琦君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章文学作品30余种,主要著作《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等。

师:同学们真会预习,不但认真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还查资料了解了作者,读书习惯真好!

【点评】检查预习这个环节,放在这节课的开头,真是恰到好处,教师对预习的关注直接影响着学生对预习的重视。本次检查中,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的内容,搜集了作者的资料,教师恰当地点评,让学生更清楚地明白下一次该怎样预习。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

1.作者琦君一生漂泊,无论她身在何处,让她最难以忘怀的就是故乡的桂花和她童年时代摇落的那一场桂花雨。那么,琦君小时候对桂花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印象,又怀着一种怎样的情感呢2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大声地朗读。

2.出示生词,读读悟悟。

糕饼 尤其 新鲜

拣去 撮和

姿态 笨笨拙拙 香飘十里

谢落 湿漉漉 吩咐

檀香 桂花卤 沉浸

左右 帮着 即时

(1)读第一排词语,用换词的方法,理解“尤其”。

(2)读第二排词语,放在语言环境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师:“和”这个字读得真准!为什么这样读?

生:我查过字典,“和”有五个读音,huò在字典中的解释是:粉状或粒状物搀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课文中“和在茶叶中泡茶”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读huò。

师:你预习得真仔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读后,教师提示“拣”的写法和字义,以及与“捡”区别;提示“撮”的读音)

(3)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继续学习下面几排词语。

生:我要提醒大家“笨笨拙拙”的“拙”是翘舌音,还是第一声。

生:我要提醒大家“漉“和“卤”都是边音。

生:我还知道“桂花卤”的意思:“桂花卤”,是用桂花与蜂蜜混合,滴少量凉开水,拌匀,装入瓶子压紧,装满后,压一层白砂糖,封口,将瓶子置于阴凉处一个月便可取食。可以泡茶、也可以做桂花糕。

生:“檀”和“浸”都是前鼻音,我提醒大家不要读错。

【点评】这一环节处理得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先抓后放,对于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教师做了认真地思考,前两排词是难懂的,易错的,如“拣”和“捡”易于混淆,课上教师采用做动作,比较辨析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区分这两个词;“和”是个多音字,教师既引导学生复习了“和”字的五种读音,又教会他们根据多音字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来确定读音的方法。

三、多读多悟,延迟开讲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男女生比赛读第3自然段。

【点评】课文读得很到位。第3自然段文字较长,又是课文的重点,这一环节采用了多种方式读,指名读,赛读,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既读通了课文,又为精读文本做了铺垫。

四、默读全文,学习概括

师: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课文主要写了“我”童年时摇桂花的快乐。

师:课文除了摇花乐还写了什么?

生:课文还写了桂花枝叶很茂盛,花很小,但香气味儿很迷人。桂花还可以做桂花卤。

师:这些都是在写桂花香啊。(板书:桂花香)

师:谁能再完整地说一遍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课文主要写了“我”家乡的桂花香和童年时代的摇花乐。

【点评】这一环节设计体现了学段特征,三四年级要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从而为高年级的学习打好基础。当然,如果本环节再多一些方法的指导,如填空法、归纳法就更好了。

五、精读课文,感受花香

1.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琦君已经是个60岁的老人,可是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那浓浓的桂花香和摇花乐,一直深刻地印在她的脑海里。

2.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找找作者喜欢桂花的原因。

生:作者最喜欢桂花的原因是桂花的香气味儿迷人。

师:除了桂花还写了什么花?为什么?

生:还写了梅花。

生:通过比较的方式,突出了桂花朴实无华,但香味迷人。

师:你闻过迷人的桂花香吗?请用个词语形容。

生:我前几天到灵谷寺去玩,一下汽车,一股浓浓的桂花香扑鼻而来。

生:我家小区的桂花也开了,我放学时一进小区,就闻到了桂花的芳香。

生:我家住10楼,早上一起床,打开窗子,就感到浓浓的桂花香直往鼻子里窜。

生:(齐读)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师:大家说得太精彩了,我都感到芳香扑鼻的桂花香味了。轻声读句子,从哪些词语还可以体会到桂花的香?

生:“香飘十里、浸”可以看出桂花非常香。

(指名读,齐读)

六、总结,问题揭示

师: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会了生字词,并品味了作者家乡桂花浓浓的香。同学们也谈了自己身边的桂花香味是十分浓烈的,可是“我”的母亲却说——

(出示第5自然段,指名读母亲的话)

师:可是,为什么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香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点评】在关上第一课时教学门的同时,又打开了第二课时教学的窗,教学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为学生进一步触摸文章的中心留下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学的度把握得很好。

12.桂花雨教学反思 篇十二

“绿色”是什么?是一种理念,一种追求,更是一种境界!“绿色环境育人,全面持续发展”的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或渠道。

学校开展“绿色教学”活动是将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理念,力求具体地、实在地落实在一个个的预设教案中,一节节的课堂教学上。从而,提升或扩展到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以及人与发展相和谐的高度。基于这点认识,在制定小学语文《桂花雨》课堂教学设计时,我尽量使课堂充满智慧、充满和谐、充满人文气息……当然,这只是我对追求。

其次,使紧扣“绿色教学”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本文的美。

《桂花雨》是现代女作家绮君的名作。它主要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作家对家乡亲人,对美好童年生活的眷念。这是一篇很优美的文章,读后使人觉得童年生活是那样纯洁美好。对故乡的怀念是每一位游子的心灵鸡汤,精神慰藉。

在教学的开篇,我几乎运用了催眠术,利用文本的插图,根据查阅的很多资料,精心设计了导语:这是一幅定格在作者脑海中的永远也挥之不去的画面。尽管时间空间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对童年,对家乡的怀念,作者却永远难以忘怀。。。此时,学生眼前是大屏幕彩图,耳边使老师深情的叙述,他们脑海里一定是浮想联翩。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很快地接受文本,感受文本的美。

接着,我提出问题:“我”为什么喜欢桂花?学生很快的找到答案,并进入感情朗读,在教学文本中最精彩,也是最优美的“摇落桂花”的情景时,我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再利用评读来渗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从中感受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学习方法,这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然后找出欧美怀旧经典名曲《昨日重现》作为背景音乐,范读课文,同时大屏幕上出现了作者小时候摇落桂花的动画等等。我想:此时学生一定是全方位地感受美、感受和谐。此刻,作者、编者、学生、教师、音乐、画面构成了立体的课堂,形成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怀念童年,热爱家乡,这浓浓的思乡情绪就是美!

在突破教学难点,理解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我让学生读中体会:一读,体会母亲话里的意思。二读,思考这里的桂花为何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三读,联想思乡的古诗。我当时认为母亲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学生还是能体会到的,但评课的专家认为此环节还未到位,可能是缺少了点睛之笔吧。古人说:书到用时方恨少。我说:“课到上过才知憾!”又是汗颜的“汗”。

在教学最后的教学迁移上,我利用一组:春游、运动会、旅游等照片,激发学生说一说童年生活的趣事。评课时,专家认为此环节额落脚点是思乡,并非童年趣事。而我对专家的看法持有异议。十来岁的学生,身在家乡,如何思乡?没有生活积淀!童年趣事就是热爱家乡的最好体现!也是美的回归。

最后,是“绿色教育”与日常课的冲突。

我对“绿色教育”的认识还很肤浅。课堂上存在着许多问题,尽管在努力实践中。平时,日常的语文课很耗费课时;一篇阅读课文要二、三课时;一篇非阅读类课文,要四、五课时。不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不知如何提高本人课堂教学艺术水平。

13.桂花雨课文反思 篇十三

在引导学生感受“桂花雨”的时候,我借助课件提问,从课文当中找出什么是”桂花雨“,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孩子们找到后,我又借助课件上的图片,让孩子们再次感受“桂花雨”的情景。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其中的感情。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的真情流露,这时需要学生静心体会,默默感受,特别是母亲的那句话以及作者怀念童年的那份情。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通过读来感悟。在回忆童年的时候,孩子们都积极的发言。在交流过程当中体会到作者和母亲的那份深情。最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情感和能力的迁移。

后来小组以采访的形式让组员们分享,最后每一组选出一个代表和大家分享。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热烈的讨论,在孩子们分享的过程中,我看到孩子们在说自己的家乡时,脸上的喜悦之情是我们课堂上很少见到的。这时的我也被他们感染了,和孩子们分享了我小时候的趣事。孩子们都听得津津有味,有的还说去我的家乡呢!嘿嘿,一个有山、有水、有花、有野果、有松鼠的地方……还有最亲、最爱的人。也许是对家乡的怀念吧,感觉以前的事物都是那么的美好!

14.《桂花雨》教学实录 篇十四

一、了解桂花,导出课题,简介作者

师:(出示课件桂花)同学们,这是什么花? 生:——桂花(师板书:桂花):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了解过桂花,现在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生:桂花的叶子很细,很小。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叫----桂花雨(板书:雨)生:齐读课题

师:大家已预习过课文,谁来说说文中的桂花雨指的是什么?

生:(桂花雨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师:(课件出示简介)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作家,名叫琦君,她是浙江温州人,12岁随父亲来到杭州,32岁去了台湾,60岁移居美国,她一生漂泊,84岁才回到故乡温州,就是这样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久久难忘家乡的桂花,久久难忘和我们小朋友一样年龄时感受过的——

生:齐读课题《桂花雨》。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琦君的童年,去感受她所经历的奇妙的桂花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闻桂花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想一想桂花的什么让作者久久难忘?

生:摇桂花,下桂花雨的情景

师:的确,那是发生在金秋十月,桂花盛开的时候,满树的桂花金灿灿的,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课件出示句子: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师:读完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花香)从哪些词感受到?

生:我从“没有不”和“香飘十里”感受到的浓浓花香。

师:“浸”是什么意思呢?

生:(课文指桂花的香气浓郁,向四周弥漫,村子像被泡在桂花的香气里似的。)

师:如果你是琦君的邻居,你有什么感受? 师:闻着花香,你想干什么?

生:(我觉得桂花的香味真是迷人啊!桂花真香啊,我都想摘一些来泡泡茶。如果我在吃饭,我觉得饭也香了。我觉得我的人也香了。我觉得琦君家桂花的香味让村里的人都分享到了。我想去摇桂花。)

师:再次齐读读这句话。生:齐读。

三、自读自悟,局部深究,浸染桂香

师:桂花盛开的时候,年少的琦君,站在桂花树底下,望着星星点点的桂花,她多么想快点摇桂花啊!让我们读读摇桂花这一部分(请大家默读第五小节),找一找,划一划哪些句子能感受到“我”当时的迫不及待。

生: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生: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师:谁来表演一下摇桂花的情景。生:我来。

师:看来摇桂花确实是件快乐,开心的事。师:走进这场桂花雨,齐读这段话 生: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师: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桂花像什么一样落下来? 生:桂花像雪花一样从树上飘飘悠悠落了下来。生:桂花像春天的细雨密密地、绵绵不断地落下来。生:桂花就仿佛是一个个金光闪闪的萤火虫,向我纷纷飞来。师:纷纷扬扬的桂花落在了你的——,落在了你的——,你的——你的——,你的——,可以说是落得我们——

师:此时桂花落在你的头上、颈上、身上,你有什么感受? 师:此时此刻,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喊?

课件出示:我()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生:(快乐、激动,拍着手、又蹦又跳、手舞足蹈、闭着眼睛、陶醉等)

师:齐读“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师:天真烂漫的琦君,使劲地摇呀摇,桂花像雨一样落下来,她和小伙伴们蹦跳着,欢笑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多么美丽而又温馨的画面。同学们,简简单单的3个字,摇啊摇,摇出了什么?板书:快乐

课件出示说话:我们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呀摇,摇出了。

生:摇出了朵朵完整、新鲜的桂花,摇出了清香迷人的桂花雨。

生:摇出了满头满身都是桂花香气的人们,摇出了一杯杯飘散桂花香气的清茶,摇出了一块块浸在桂花香中的糕饼。生:

摇出了童年的欢乐和喜悦,摇出了故乡的亲切与温馨,摇出了童年时代的乐趣,摇出了快乐心情,摇出了童真,摇出了对桂花的喜爱。

⒉感受乡情

师:就这样摇呀摇,让前后十几家邻居浸在馥郁香气中的桂花都纷纷扬扬地摇落了,可在琦君的笔下,却说: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师:同学们,桂花只在秋天开放,而且只有琦君家的院子里种着桂花,那为何说是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呢?请你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找到依据来说一说。

师:炎热的夏天,喝上一杯凉凉的桂花茶,顿时心旷神怡;寒冷的冬天,喝上一口冒着热气的桂花茶,——

师:除了泡桂花茶,做桂花糕,还可以干什么?一年四季都可以享有,怪不得琦君说——你来读

师:只有琦君家的院子里有桂花,那整个村子又作何理解呢?找到依据——只送给胡家老爷爷,毛家老婆婆吗?只送给他们两个吗?还会送给谁?说得真好,村子里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分享,所以说,全年——。

师:人人都可以泡上一杯浓浓的桂花茶,这香真是沁人心脾,男同学读——

生: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过年时家家户户都可以尝一口糯糯的甜甜的桂花糕,这花香唇齿留芳,弥久不散,一起读——

生:齐读。

师:这样一来,我们就不仅仅是沉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更是沉浸在了——(浓浓的乡情)里。板书:乡情

四、走进作者,升华情感,品悟乡愁

难怪,背井离乡时,每每我把一大袋桂花给母亲,母亲总是说,(引读出示母亲的话):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补充满觉陇资料感受杭州小山上的桂花香。

师:同学们,可就是这样一个赏桂胜地,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其实母亲也道出了我的心声,这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的仅仅是桂花本身的香味吗?这香里还蕴涵着我和母亲许许多多的情感,那你说香的还有什么?(快乐,乡情,记忆,思念等)板书:思念

师:多少年来,琦君漂泊他乡,可家乡的桂花总是让她魂牵梦萦,难以忘怀,又是一个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琦君又想起了什么,请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来。

(课件出示,并伴有音乐。)又是一个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琦君。

师: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对童年的怀念,其实也都是源自我对故乡的——思念。

⒋走进内心,升华情感

(音乐响起)正如她在另一部作品《烟愁》中所说:(师深情诉说)课件出示: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故土,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份情,象花木草树似的,谁能没有根呢?

师:的确,正是因为对根的追寻,84岁那年,她又回到了故乡。看到故乡的一草一木,不禁泪水涟涟。其实琦君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故乡,因为故乡就在——她的心里。

师:同学们,下课。

《桂花雨》我国著名女作家琦君写的,语言文字尤其的美。初捧这篇文章,我只是被优美的语言文字所打动,如同沐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当我再深入地去读,去了解琦君时,我却在那迷人的香气中,感受到了琦君那如桂花雨般的思乡之情。但是这种乡情难忘、童年难忘的情怀,却不是简简单单、大大略略地就可以感受到的,需要仔细地从字里行间细品方见。那么在我的课堂中,我如何让学生也能有这样的体会呢?反复参考了很多名师的教学设计,结合着本班学生实际,我对教材进行了一些处理。

“摇桂花”这一段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我给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圈画出你认为琦君喜欢摇桂花的句子,并在给你感受最深的词语旁边做一些适当的批注。接着在学生交流课文中表现琦君喜欢摇桂花的句子。(1)“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这一句我主要让学生自己交流体会,在交流中启发学生感受到这一年一度的摇桂花对琦君来说是一件重要的事,是一件乐事。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琦君对摇桂花的期盼和迫切心情,我创设情境进行了“三读”琦君的话。(2)“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让学生尝试把静止的文字想象成一个个动态的画面,描述画面中出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女孩。学生在描述中感受到了这是一个天真可爱活泼,忙得不亦乐乎的小姑娘形象。(3)“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我运用了创设情境——撒桂花,让学生感受桂花雨的飘落,在又蹦又跳、又笑又叫中感受到摇桂花的快乐。而提示语的填写则更加让学生领悟到了作者三句短短语言中透露出来的感情。

“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母亲说的这句话是全文的一个难点。引导学生质疑,到介绍故事背景让学生深入体会母亲比的不是桂花味道的浓淡,比的是感情,与其说母亲谈的是桂花,不如说母亲在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而学生创作小诗,则把学生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在《故乡情》的音乐声中学生更进一步走近了琦君,走近了她的情感世界,感受着她淡淡的乡愁。所以诗句的诞生自然而然。今天课堂上马昊天创作出的“风景还是故乡的美”则出人意料地给这首古诗添加了一个总结句一样。

15.《桂花雨》教学反思2 篇十五

一、练笔中突破难点,追求“知识与能力齐飞”。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缠”理解作者的“摇花乐”后,让生找出描写“桂花香”的句子,紧抓“浸”字,学生把桂花的香气读得相当到位。接着便引出一个看似矛盾的疑问:“桂花只在八九月开放,为什么说“全年”呢?”,让生去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来写一写这些句子

提示:桂花摇落以后,母亲。

当有乡亲来家里串门,父亲。

过年时,胡家老爷爷、毛家老婆婆。

最后学生便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从“浸”中不只是感受到桂花香,还感到浓浓的乡情,使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明白了作者为什么如此怀念故乡那桂花雨,还培养了语文能力。

二、略读课内引外联,课外拓展求宽

本次学校“百家讲坛”活动金老师提到“略读课,要内引外联,课外拓展求宽”,我深表赞同。该课从伊始对琦君作品风格及作品的介绍、学完“摇花乐”片段后引入《桂花雨》原文的内容深化感受,到最后以《乡愁》后记的话作为总结,对学生品味作者那如丝般的思乡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间接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渗透强化表达方法,进一步为单元习作奠定基础。

本单元一个教学重点是想想作者的思乡感情是通过哪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要求学生掌握并运用该知识点。因此课伊始便让学生浏览课文,思考文章分别了写了什么事、物和人来理清文章思路,板书设计如下,让生一目了然。

事摇花乐。

思乡情物桂花香。

人母亲善。

上一篇:高一新生国旗下的演讲稿下一篇:十一国庆节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