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与吟诵教学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2024-06-27

吟诵与吟诵教学培训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3篇)

1.吟诵与吟诵教学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

“中华吟诵骨干师资培训班中级班”学习心得

昔我往矣,热浪滚滚;今我回已,滚滚热浪。回到久别的广州,一时很难适应这份入秋的酷热,更加怀念清风习习、垂柳依依、绿草茵茵的首都师范大学校园,那个我们吟诵中级班学习了一个多月的地方。

记得当初决定参加“吟诵第一期中级班”学习的时候,心中满是顾虑和担忧:这么长的学习时间,自己能安心学完吗?结果呢,学习真的要结束的时候,心中却是深深的不舍:“怎么这么快就结束了?时间过得真快呀!”是呀,身在学习中,快乐不知时日过呀!

工作将近二十年,参加过无数的学习培训活动,加起来的收获都没有这一次的.大!这是怎么样的学习盛宴呀――徐建顺、戴学忱、周祖庠、赵敏俐、刘宏毅、孙鹏祥、张卫东、谢嘉幸、华锋、檀作文、曾维范、杨芬……这些以往无缘接触的顶尖专家来到我们的身边给我们献上一堂又一堂精彩的课!吟诵学、语音学、音韵学、文字学、国学、文学、古琴、昆曲、声乐、民乐……

此等曾经望而生畏的学习内容变得如此的亲切可感!“老师,再给我们上多一点课吧!”每次课后的余兴未尽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向老师提出请求。老师的答应,让我们欣喜若狂;老师的摇头,让我们如泄气的皮球。这份失望难以持续,因为,下一个老师精彩的课又上演了……就这样每天沉浸在如饥似渴的学习中,即使是休息日也是窝在酒店里拼命读书和练习,真的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呀!

这一个多月来,自己的收获是满当当的:

一、底气足了。

虽然参加初级班之后一年来自己勤于实践总结思考,也开始有自己的吟诵调,在“中华书局经典诵读活动”这些全国大型的学习活动中也教过老师吟诵,并且得到好评。但自觉才疏学浅底子薄,对吟诵的了解还只是懵懵懂懂,真正跟别人讲吟诵,底气不足。

参加了中级班后,虽然在各种理念的冲击下,有时候变得更迷惑了,至今还有不少疑惑未解,但是,底气足了:我敢去讲吟诵了,无论去哪里!我不同意徐老师说我们这“第一期”是最差的,在徐老师看来,“第一次”往往有不少想得不周到的地方,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以后肯定会越办越好。但是,我们第一期赢在时间!早一日学习,早一日实践,成长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所以,我会一直以这“中级班第一期”而感到自豪!

二、使命感强了。

我们一直被徐建顺老师的精神所感动。我们想,徐老师能请到这么多出色的专家不为钱不为利来给我们上课,他们肯定也是被徐老师所感动的。曾经有同学抱着“自私”的心态来学习,只想着为自己多学点东西而已,但是经过学习,他们的使命感被激发出来了,我自己的使命感更强了。难忘一次次饭桌上的把盏言志、击桌吟诵;我们走着听,站着吟,你教我,我学他……吟诵是快乐的,学习是充满乐趣的,我们要把这份快乐和乐趣带给更多的人,坚定不移地走吟诵之路,国学之路!

三、古文亲切了。

徐老师有个可贵的思想:同一个学问,他会请有不同意见的专家给我们讲课,即使跟他观念相左的,他也请来,目的就是让我们在走吟诵之路的时候不要走偏,吟诵只是一种方法,学习古诗文最正宗、最好的方法,它不是教学的全部。音韵学,他既请主流王力派给我们讲,又请非主流的周祖庠老师给我们讲。周老师的课,让我们大开眼界,原来觉得很难、很深奥的音韵学变得亲切而重要了。周老师两本有关音韵学的书我竟然夜读不思睡。

大多数给我们上课的老师采用文本都是繁体字,但是现在的我,读繁体字跟读简体字无异,毫无滞涩感。老师引用的上古深奥的语句,我亦能读之泰然。课余时间更是一边借助词典一边啃古文,甚至试过几次连中午饭忘记吃了。什么是“废寝忘食”?这算切身体会到了。开始能沉下心去读古文了,“凡观千剑而后识器,凡操千曲而后晓声”,有目标,有动力,自会滤尽浮躁,沉心求学了。这揭橥我新的学习生涯开始了。

学习足,感受深,笔头难抒尽。对为中级班付出辛勤劳动的老师、工作人员和同学表示深深的谢意。我会一如既往地“以感恩之心走吟诵之路”。

2.吟诵与吟诵教学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二

但是, 自“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 学校不再让学生采用吟诵的方式来读古诗文, 因此, 古诗吟诵教学对于当前的语文教学而言, 已成为一件新鲜的事。 随着国人的“ 文化觉醒”, 现在一些学校正试图恢复这一传统的读诗形式。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与反思之后, 笔者在小学古诗吟诵教学中初步形成了“ 读之—吟之—唱之—舞之”的教学策略, 谨以本文讨教于诸位同仁。

一、读之, 平长仄短, 入声短促

兴趣是推动学生自觉学习、 调动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 学生对吟诵有兴趣, 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 因此, 在吟诵教学之初, 笔者先设法激发学生对吟诵的兴趣。 吟诵是按照古诗的格律来发声的, 在节奏上平长仄短, 在音高上平低仄高, 在旋律上平直仄曲。这样的“ 读诗”方式, 能充分展示汉字的声音特点, 充满了音韵美。 但是, 由于学生之前对吟诵知识一无所知, 对吟诵“ 曼声长吟”的语调一时难以接受, 所以, 笔者把吟诵教学的第一阶段目标定位为“ 读”。

在教学的最初阶段, 为了让学生觉得吟诵“ 好玩”, 笔者并没有急于跟学生讲授枯燥乏味的古诗格律, 而是借助我们课题组开发的 《 小学生古诗词吟诵本》 这个载体, 依据该书为每首古诗词所作的吟诵标注符号, 拉长声音读诗给学生听。 由于从来没接触过这种读诗的方式, 所以学生们都感到新奇有趣, 并兴致勃勃地争相仿读起来。 待学生热情高涨起来之后, 笔者趁热打铁, 把古诗上标注的吟诵符号所代表的意思即吟诵规则告诉学生。 学生了解规则后, 便迫不及待地根据标注符号的提示学习起“ 读”诗来。第一节吟诵课后, 学生们兴致勃勃, 充满期待, 不断询问什么时候再上这样的读诗课。

此后, 笔者每周安排一次吟诵教学活动, 在课堂上一首诗一首诗地带着学生拉长声音“ 读” 起来, 并在每节语文课课前和午读时间让学生拿着吟诵本练习这种读诗方式。 就这样, 古诗吟诵慢慢地进入我们的课堂。

二、吟之, 无腔无调, 随意而出

按照唱的韵律, 用读的语调把古诗诵读出来, 即为“ 吟”。吟, 半读半唱, 仄读平唱, 充分表达了古诗特有的音律美。 然而, 吟又不等同于唱, 它讲究“ 无腔无调, 随意而出”。 古人吟诗, 意在感受古诗的情致、精神, 心中复现诗中情景, 领会诗意诗情。 用现代的阅读观点来看, 吟是读者对诗境的个性化解读, 对诗意的个性化表达。 中国古人在读诗时不仅“ 高声朗读, 以昌其气”, 还讲究“ 密咏恬吟, 以玩其味”。 在高声朗诵之后, 古人又通过吟唱的方式, 进一步入诗境、悟诗意、品诗味。因此, 在学生充分“ 读”古诗的基础上, 笔者把吟诵教学的第二阶段目标定位为“ 吟”。

吟咏与朗读是不能严格区分开来的。 经历了吟诵教学的第一阶段, 学生已习惯于拉长声音来读古诗, 在此基础上, 笔者便开始实施第二阶段的教学———吟, 要求学生根据平长仄短, 依字行腔曼声长吟, 注意韵字回环, 入声短促, 感受古诗文的“ 呼吸”与节奏, 并尝试根据古诗的内容来确定每一句、每一词, 甚至每一字的快慢、轻重、 高低, 以表现出古诗的情感, 如轻快、沉重、喜悦、忧伤等。 另外, 为了让学生直观感受吟的“ 形象”和技巧, 教学时, 笔者还播放程滨、徐健顺、陈琴等前辈的吟诵音频给学生听。 学生边听边模仿, 低声跟着音频吟诵, 尽情地感受吟诵大师们的“ 美声”, 品味吟诵这种语言艺术的精妙之处。 学生们听着吟着, 古诗文的精神、意蕴渐渐深入内心, 于是他们在吟诵古诗文时便不自觉地就“ 无腔无调, 随意而出”。 如学习《 泊船瓜洲》 一诗时, 学生的声音时而轻盈, 时而低沉, 时而平缓, 时而激动, 把诗人那浓浓的乡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歌之, 天马行空, 弦歌不绝

人们形容儒家的学校, 常说“ 书声琅琅”, 又说“ 弦歌不绝”。 意思是说学校里时时处处都有歌声。 这“ 歌声”其实很大的成分是吟唱诗文之音。 诗与音乐“ 本是同根生”。 古诗对仗工整, 节奏鲜明, 韵律和谐, 抑扬顿挫, 读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听来悦耳动听、扣人心弦、富有音乐美。 教学中, 在引导学生反复吟诵、 细细品味诗的节奏以及平仄韵律的基础上, 笔者把吟诵教学的第三阶段目标定位为“ 唱”。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 学生已经掌握了吟诵的一些基本技巧, 可以依据吟诵标注符号自行吟咏。 此时, 笔者又把要求提高了一个层次。《 小学生古诗词吟诵本》 中每首诗的后面都附有一个“ 吟诵例子”———用简谱记录吟诵的调子。 在吟诵课堂上, 笔者开始领着学生唱谱, 唱一句谱, 吟一句诗, 反复练习。 慢慢地, 学生有了“ 唱”的感觉。 因为“ 唱”比“ 吟”更自由, 所以学生们更喜欢“ 唱”。

古诗吟诵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创造过程。 由于每个吟诵者的经历不同、 文化素质不同, 因此, 吟诵同一首诗时所使用的腔调也会不同。 在吟诵的过程中, 笔者会留给每个学生自由创作的空间, 让学生在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的同时, 点燃创造的火花———让学生自行编曲“ 唱”诗。 说是“ 编曲”, 其实只是依据吟诵的规则“ 自由唱”。只有在学生明显违反吟诵规则时, 笔者才会提出“ 修改”的意见, 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学生“ 自由唱”的积极性。

四、舞之, 情到之处, 体态相随

古人吟诗, 情到浓时, 常常摇头晃脑, 手舞足蹈, 体态相随。 古人的身体动作体现着吟诵者对声音高低、强弱、疾徐的控制, 如声音大时身体向后, 声音小时向前。 但体态的变化多是柔和的, 以轻摇为主。 笔者认为, 学生在吟诵古诗时, 要真正做到“ 披文以入情”, 需要借助多种手段, 其中, “ 舞”是必不可少的。 故此, 笔者把吟诵教学的第四阶段目标定位为“ 舞”。

在这一阶段的吟诵教学中, 笔者要求学生在吟唱古诗文时要站立起来, 根据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生活经验, 手舞足蹈, 闻“ 诗”起舞———以各种肢体语言辅助吟诵, 调动多种感官, 促使思维与动作共同协作来吟唱古诗。 这样做, 学生更能入情入境, 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深刻感受诗中所蕴含的意象、情趣之美。 当然, 在刚开始的时候, 有些学生会因为羞涩不敢“ 轻举妄动”, 但是, 只要有人带头起舞, 渐渐地, 就会有很多的追随者。 在这些追随者当中, 不少的人会因为尝到了快乐的滋味而成为下一轮吟诵的“ 领舞人”。

在去年的“ 六一”儿童节文艺表演活动中, 笔者指导学生编排的吟诵节目, 令全校师生为之倾倒。 在节目表演的过程中, 台下不时有人随着台上的人一起读之、吟之、歌之、舞之。

3.吟诵与吟诵教学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三

两年前,我接触到吟诵,接触到对我影响深远的徐建顺教授。在一些零散的教学实践中,我感受到了吟诵对于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意义,在徐老师的网络课程中,我被中国古代的教育精神和方式深深打动。今年暑假,我去北京参加了两次现场授课学习,分别是中华吟诵初级班、国学教育整体模式培训班。这两次学习带给我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它为我指明了一条我想走的道路。在这里,我想简要地谈谈在这两次学习以及这两年接触吟诵以来自己的感想。

一、中国古代教育是真正的教育

真正了解到中国古代教育是因为徐建顺教授。徐教授带领他的团队在近十年里采录了许许多多从前接受传统私塾教育的读书人,他们对中国传统的读书人,读书方式,以及整个传统教育模式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研究。

拜读了徐老师的文章,聆听了徐老师的课程,我深深地认同,中国古代教育是真正的教育,我被这种教育精神和方式深深地打动。我觉得,这就是我寻找的不浪费老师学生生命时间,不破坏儿童身心健康,为不虚此生打基础的教育。

中国古代培养出了大批的文人儒士,如今,我们依稀还能从遗留下来的诗文中想见其为人感动其才情的,只是少量文人,他们是时代的典范。我辈不幸,无法亲自感受这些人的气象。幸运的是,如今,最后一代读过私塾的老先生,还有一些尚在人间。徐老师这样描述他们:

“和他们面对面坐,恍若隔世。他们吟诵的时候,会哭。他们和你一见如故,亲如家人。他们不顾年迈体衰,总是倾囊而授,或又拄杖带我们寻访他人,从未提报酬、版权,也从不怀疑我们是骗子,也从不担忧我们是文盲。他们都会随口作诗,儒经道藏,更是信手拈来。吃饭的时候,能为你解说每一道菜的来龙去脉。走路的时候,能为你指点每一处地方的历史变迁。天文地理、农业水利、医术药材、拳理兵法,都通一二。他们历尽苦难,死里逃生,却都达观开朗,笑对人生。他们是“士”,周坚老师谓横平竖直立于大地,他们身上最宝贵的东西,是气节。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气节不是一个架势,恰恰是亲切,是温柔,是可爱。”——徐建顺《我所理解的中国古代教育》 在国学教育整体模式的课堂上,我们有幸聆听到了一位读过家塾的老先生给我们讲课。老先生七十多岁了,站在讲台上,身姿是那样挺拔,声音洪亮,满腔正气。他不管站着还是坐着总有一种气场感染着你,他话语中的诚挚、谦逊、正直和他对天地尊亲师的那种敬畏真是一股动容的力量。

他们还只是一批接受过传统私塾教育的普通人,而且是在传统教育走向没落的时候。那一批在优秀的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时代精英该是怎样一种气象啊!

“古代的教育,其目的是树人。把高洁的品格和文化的特质注入一个人的生命。从诵读经典到诗词文赋、琴棋书画,从理性到感性,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在进行人格教育。教育出来的人,可能成绩不好,但人品首先要好。这样的人,为世所敬重,并不在于做了多大的官。这样的教育的结果,是绝大多数文人的身上,有一种气节,一种精神。在任何地方,中国人都会团聚在这样的人的周围。”

“君子,首先是一种人生态度、世界观、生活方式,它是真诚的、健康的、积极的、快乐的、安详的、高远的、用世的、实在的。这比那些都重要,比学知识重要,比考试重要,比背经典重要,比快乐也重要。如果说还有什么是比培养君子更重要的,那只有身体的健康。安全和健康当然是第一位的。首先要活着。幼儿园也好,学校也好,首先要保证学生的安全健康。但是只活着,不是作为一个人活着,就是失败的、黑暗的人生,生不如死。所以要做君子,有光明的人生。

任何教育的技巧,都不要妨碍这两个目标。基本目标:健康。终极目标:君子。如果一个行为,可以提高他的成绩,但是伤害了他对君子理想的信心,那宁可不做。”

——徐建顺《我所理解的中国古代教育》

我向往这种君子风范,它让人真正顶天立地地存活过。我们有幸生活在这个国度里,我们的祖先是那样一种精神面貌,作为中国人,作为中国的教师,我真是觉得我们要朝着这样的教育方向前进。我觉得不管我们老师教的是哪个学科,最重要的一定是要进行精神理想和生命状态的引导,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儿童的生命时间,很大一部分都在学校里,给他们真正的教育,这是我们对这个宝贵的生命的责任,也是我们对自己生命时间的尊重。

二、国学教育整体模式与我的几个方向

在国学教育整体模式培训班的课堂上,徐老师将古代教育的理念、方式、内容等做了详细的讲解,我觉得每一点都指向真正的教育都值得我们去实践中求索。下面,我引用徐老师的课件内容谈谈我的几个方向。

理念成人教育:以品性为最终目标化人教育:以熏陶为主要形式立人教育:以生活能力为基础系统教育:有次第有方法

方法:言传身教——全面跟随个别教育——私密传授自学为主——复讲过关纵向编班——立德学礼感性教学——因声求气

古代私塾里,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亲如父子,私塾里的先生不像现在的老师,上一堂课就走了,学生在私塾的每一分钟始终是跟随先生的。先生给学生授课是一对一的,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选择适合学生自己的教材,根据学生的进度来授课,更重要的是,先生不仅教书,他更注重一对一地私密地引导学生的品行疏导学生的心理。

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按自己的进度自学,隔一段时间先生会用复讲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自学进度,古代的学生从小就培养起了很好的自学能力。由于纵向编班,学生的年龄不一,班级里有师兄师弟之别,师兄不仅在学业上负责辅导师弟,教学相长,更是要为师弟在为人做事上树立起楷模。小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接受师兄们的帮助,大一点了又开始帮助小师弟,互帮互助的氛围激励着自己进步,营造了一种立德学礼的氛围。古人读书就是吟诵,吟诵是汉语音乐性的表达,它结合着气息,神韵,吟诵起来有一种美感。汉语的声音是有含义的,反复吟诵,其义自显。吟诵要求仔细体会揣摩圣贤之意,它是修身的…… 理解了古代的教学方式,我们会发现,古代的教学方式真是多维统一的、是高效的、是智慧的……

然而要完全回到古代的教学方式,目前是不可能的。结合现有的教学体制,我想谈谈,我认为有哪些方式是切实可行的。

1、班主任老师全面跟随

在仅有的几年教学经验中,我发现一个事实,那就是代课老师当班主任往往跟学生的关系更加亲近,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虽然这个原因很敏感)那就是一些家长会把孩子送到代课老师家家教,老师每天都能跟一些孩子亲密接触单独了解他们。当然,我要说的不是提倡家教。

事实上是这样,班主任老师在学校与孩子们每天接触的时间真的不够,更不用说个别教育私密传授这件事情了。

窦桂梅老师曾经提到过他们学校的做法,我觉得非常值得一试。他们将低年级班主任老师的办公桌安排在教室的角落里,上课时稍微用一个帘子挡一下,每天老师就在角落里办公,学生随时都可以找到班主任老师。我觉得这样一来,解决了很多问题,首先就给个别教育、私密谈话创造了大量的机会,老师将更了解学生,学生也更容易亲近老师。其次是安全问题更有保障,科任老师上课的秩序相信也会随之有所改善。

2、班主任兼任语文老师教吟诵、有次第成体系地教国学。

我认为班主任老师和语文老师要做的都是根本的德育。语文承载着中华文化精神的传承,语文教师如果不是班主任,中华文化精神的传承无法渗透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去,而当学生在吟诵中获得了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他的心性、他的生命状态获得了好的影响,他在圣贤君子之风浸润下感受到了一种人格力量,班主任的工作也会更容易做。我觉得这是统一的。

语文老师一定要教吟诵,吟诵的内容都是经典,吟诵的形式是中国式的腔音,是连绵起伏的旋律,是高低长短轻重缓急的平衡,是对生命的细致感悟,是对作品的理解,是化身为作者,充分体会别人。吟诵不仅属于语文,它本质上是修身的,而且养生。吟诵让学生在快乐的、感性的审美中去体会、去创造、去释放……它是古人读书的方式,这种方式非常非常高效。(详见徐建顺叶嘉莹等人著作论文)徐老师常常提议要让孩子们从小唱自己的歌,学习了吟诵,就会知道汉语天然是旋律性声调语言,汉语天然是可以吟诵的,随意拿到一句话都是可以吟诵的。学习了吟诵再教孩子们做自己的诗、词,让他们去唱自己的歌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将会引导他们走向一种生活艺术,借此让他们找到精神家园获得一种高妙的生活方式。古人学习是有次第成体系的,语文老师要教国学也需要有次第成体系才能高效不加重学生负担,这一方面,徐老师已经在带动一大批语文老师探索适合用于现代语文课堂的资料了。

3、学生之间互为兄长。

现在的编班制度,学生的年龄虽然是统一的,但是孩子们的学习能力行为品质还是不一样的。现在大部分班级里都会有“小老师”“一帮一”,但是怎样通过这种形式让孩子们能形成一种相互之间立德学礼的氛围,这是需要探索的一个方向(先不过细阐述)。这种氛围需要班主任和所有科任老师共同引领。

生活教育体系德育:君子品格、家史家风、心灵谈话礼教:孝道、常礼、典礼技能:衣食住行、养生避险、生活技艺乡土:乡情、乡史、乡音男学、女学:情性、才艺、交往

在生活教育体系里,我觉得很多内容都可以与现有的学科做整合。我主要想讲一讲德育这一栏。

在德育这件事上,结合现有的教学学科,我觉得可以让班主任兼任语文老师兼任品德老师来实现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君子品格要用真实的历史故事讲给学生听,这是中华文化精神的一部分,在这方面需要语文老师来收集材料(历史上有名的诗人都是君子品格的典范),结合着文人儒士的人格、故事再来学他的诗文效果一定不一样。君子品格故事也是很好的品德课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班主任老师也可以在学生身上及时发现君子品格,养成班级的君子之风。

怎么做家史家风,徐老师给出了很具体的建议,那就是让家长给孩子讲自己的历史,从在哪里出生到怎么长大认识过什么人到怎么生育出了孩子……爸爸妈妈讲完然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接着讲,让孩子真切地认识自己的家人。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语文老师可以指导孩子怎么采访家长口述自己的历史,整理父母的历史故事。品德老师可以从孝亲敬老的角度进行传统孝道的教育。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可以通过这件事指导家长营造家庭氛围,用家庭的历史来树立家庭正风正气。这一件事做起来会让孩子在家里得到更多的陪伴,这种陪伴是一种分享和温和的教育,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家庭氛围。它最终也将会让家长在其中得到自我教育。这件事不能分开成语文老师的事,品德老师的事,班主任老师的事,我觉得是统一的。将这三方面的工作融合探索出方法来是意义重大的。

怎样进行心灵谈话?徐老师强调一点,那就是私密性。我觉得如果班主任老师就坐在教室的一角,教室一角有一个帘子挡着,私密的心灵谈话的机会就会有很多。另外,班主任老师既是语文老师又是品德老师,那么他对学生的了解就会非常深入,学生跟他的关系也会非常亲密。心灵谈话的效果就不一样。

另外还想略谈一点:礼。让孩子们明白什么是礼,借鉴传统的礼仪,发展一套校园礼、典礼,还有开发校本教材教孩子面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怎么合礼地一步一步解决。将礼不仅做成一种行为上的具体规范,也做成一种艺术性的生活方式。我觉得这也可以成为品德课的一大内容。

(综上所述,我内心有一个迫切的想法,那就是我很希望带一个班,从一年级开始,我想在这个班教室的角落里工作,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语文老师、品德老师。)后记: 这是我刚从北京回来的那天写的,这两天我了解到,我们学校的方式是将班主任工作和语文教学分开的,这种方式必然有许多好处,在班主任杂物日趋繁重的时候采取这种方案能够让语文老师更专注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听了两天课,又感受到给孩子真正的教育,路有很多,我在心里开始动摇我一开始的这种迫切的热情的想法,另一方面,我又怕我是因为懒惰而松懈了,我怕之前的热情渐渐消退将来更不会去想尝试了,徐老师曾跟我们说:“要去做,要去取得支持,做了哪怕错了你至少走在路上了……”。

我的工作经验不是很丰富,还没有带过一年级,面对我的这些想法,我知道自己的热情大过于能力。

其实,我还有一些想表达的观念和隐隐约约想做的事情(都是在吟诵班和国学整体模式班里启发出来的不成熟的想法),工作以来,我常常会有这样那样一些隐隐约约的想法和方向,很多时候他们在我的头脑和内心升起又落下,而且我深知我的惰性强大,我觉得我需要与有经验有能力的长辈们取得交流,需要前辈们的指导(以及鼓励)。

在此期盼能与前辈取得交流,得到您的指导!

4.吟诵教学以来的感想 篇四

李可媛

参加吟诵培训回来后,我几乎每天都会不自觉地思考与吟诵相关的问题,因为乐在其中,所以也就会不自觉地向同事推荐吟诵,时不时和她们讲自己的感受,加上回来后加大了吟诵教学的力度,老师们都对吟诵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她们都迫切希望能尽快参加徐教授的培训课程。我想,等到我们每个老师都真心开始喜欢吟诵的时候,那么孩子们、家长们就离喜欢吟诵那一天不远了。到时候大家一起共建吟诵乐园,那就更应证了论语开篇的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小小班现在日常的课程也大都采用吟诵教学,从泓睿学习的效果来看是很好的,每天都会回家吟《千字文》《百家姓》,教到哪里就能吟到哪里,乐在其中。特别是当我把《登颧雀楼》的吟诵调教给她姐姐的时候,没想到他在旁边却先学会了,自个儿边吟诵边摇头晃脑打手势,忙得不亦乐乎。惹得我们全家笑声不断。

这也让我触发了在家也开吟诵课堂的想法,把诗词打印贴在墙上,每天指着教两个小家伙吟诵,既能对孩子更好地进行古文化的熏习,又能督促自己更多地学习吟诵,说不定还能收到其他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呢?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吟诵是中华传统文化之一,作为一个华夏子民,了解吟诵,了解国学,是一名中国教师应尽的传承义务。践行的过程,使我感到,当你有了想法一定要去尝试,我想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你总要试了才能知道它的好坏,也只有在践行中才能前进,停止只会不前。

5.14《夏日绝句》吟诵教学设计 篇五

【教材分析】

本诗是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诗歌。

一、二句“言理”,从生为人杰、死作鬼雄两方面具体说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襟怀高远,极富英豪丈夫之气。

三、四句将“楚汉之争”中的项羽故事,熔冶为诗,语带惋惜,弦外有音。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格律]

本诗格律为: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这首诗依然是一首五言绝句。但是近体诗两句之间平仄相对,叫“对”;两联之间平仄相似,叫“粘”。这首诗第一联二、四字平仄相同,但上下仍相对,属于近体诗中的“拗救”现象。同时,第二联平仄依然相对。但是邻联失粘。应该属于折腰体的五言绝句。吟诵时相对比较难一些。调式应该重新组合,不能用一般的平起五言绝句调式。另外,对“拗救”现象的处理,吟诵时要注意修改第四字的音高和旋律。[押韵] 本诗押的是“一东韵”,一个很开阔雄浑的韵。诗歌的主旋律是豪迈雄浑的,然而入声字比较多,显得有些决绝。[声韵] “生—当——作!人—杰!”,“当——”字拖长,是一种强调,确信、肯定。“作!人—杰!”,三个字中用了两个仄声字“作”“杰”,改换音韵,并且起强调作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告诉我们,是男子汉就应该活着做人中最杰出的人。

“死-亦!为—鬼-雄————”,“死亦”与“生当”相对,一个去声字和一个入声字“亦”连用,声如破竹,造出一种强烈的对比感和声韵铿锵的发誓的感觉,同时,拉长“鬼雄———”,让人感觉豪气万丈自胸中发出。即使死了,也要在地狱里做一个鬼中的英雄。

“至-今——思—项-羽-”,“至今——”拉长述说从一千多年前遥远的汉朝到南宋的今天,我依然在想着那位叫项羽的英雄。

“不-肯-过-江——东————”,一个入声字“不”和去声字“肯”“过”,连着一个拉长的平声字“江”,一个押韵的,可以无限延长的字“东”,仿佛再现出那个战败后,不肯苟且偷生、宁死不屈的英雄项羽自刎的画面。让人肃然起敬。[用典] 1.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教学目标】

1、通过吟诵,读准字音,尤其是翘舌音、后鼻韵“生”。掌握诗歌节奏。

2、通过教师讲述,了解诗人生平。

3、通过吟诵和教师讲述,了解女诗人对崇高人生价值的追求。

4、学习吟诵规则:韵字拉长。更通过韵字吟诵体会豪气万丈的襟怀。【教学重点】

一、介绍诗人引入:

1、出示李清照肖像画 师讲述:

孩子们,看看这位婷婷玉立的美女,她不是一般的画,她是我国有史以来最杰出的女诗人李清照的画像。

李清照出生在书香世家,家庭环境很好。她从小饱读诗书,在文学上展示了极高的才华。她的丈夫赵明程不服气,有一天拿了自己的诗歌夹带上一首李清照的诗歌,请朋友们评判。朋友们选来选去,觉得只有一首最好。赵明程一看,老天,这首就是我夫人的呀!从此以后,再也不跟李清照比诗歌了。

李清照生活的宋朝时中国有史以来最富有的时期,北方的金国人为了长期掠夺和占有财富,骑兵一路南下,抓走了宋朝的两位皇帝。他们在北方横行霸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李清照也和很多人一样逃难到了南方。因为忧国忧民,也因为身体一直不大好,她的丈夫很早就去世了。无依无靠的李清照受尽了各种人生的磨难。当她跟随逃难的人群来到乌江边上的时候,看到跟老百姓一样逃跑的南宋将士,非常生气,当时就吟诵了一首诗,在难民中广为传唱。将士们听到了,都深感羞愧,重新鼓起勇气,和骁勇的金国军队作战。

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塞下曲》

二、听录音,正音、掌握诗歌节奏

1、播放诗歌吟诵录音 第一遍:指着字,静静地听 第二遍:指着字,轻轻地吟诵

第三遍:根据标注的符号,跟着录音读出声音的长短高低来。第四遍:根据标注的符号,跟着录音打手势,哼唱

第五遍:打着手势,大声吟诵

2、同桌相互吟诵,或者一起吟诵

3、展示一两组

三、学习第三把金钥匙:韵字拉长

1、孩子们看看这些吟诵符号,所有的平声字中,哪些字的读音最长?

2、吟诵起来试试。

3、是呀,这首诗第二行最后一个字和第四行最后一个字拖得最长。我们再一起跟着录音吟诵一下试试?

4、其实,我们吟诵过的所有诗歌,押韵的字都是拉得最长的,有的甚至到了这行诗的一半时间长,不信,我们回忆几首试试。(随机出示几首学过的诗歌吟诵)

5、韵字拉长是老师要送给大家的第三把金钥匙。因为押韵的字,是这首诗歌的主旋律,押什么韵,就是作者最主要在表达什么样的情绪呢。我们还走进李清照的诗歌《夏日绝句》里去看看。

四、学习诗歌

1、学习诗歌第一、二句:

1)谁来吟诵一下第一、二句?其他孩子思考一下,你觉得他吟诵得好吗?为什么? 2)生吟诵,师生评价 参考评价:

(“生—当——作!人—杰!”,“当——”字拖长,是一种强调,确信、肯定。“作!人—杰!”,三个字中用了两个仄声字“作”“杰”,改换音韵,并且起强调作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告诉我们,是男子汉就应该活着做人中最杰出的人。

“死-亦!为—鬼-雄————”,“死亦”与“生当”相对,一个去声字和一个入声字“亦”连用,声如破竹,造出一种强烈的对比感和声韵铿锵的发誓的感觉,同时,拉长“鬼雄———”,让人感觉豪气万丈自胸中发出。即使死了,也要在地狱里做一个鬼中的英雄。)3)拉长的韵字“雄”字,铿锵有力,让我们感觉到诗人的坚决、勇敢与豪气万丈!

2、学习三、四句:

1)三四行里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重点解决项羽的故事)

2)谁来吟诵一下这一行呢?听的孩子们告诉大家,你从他的吟诵中感受到了什么? 3)生吟诵,师生评价 参考:

“至-今——思—项-羽-”,“至今——”拉长述说从一千多年前遥远的汉朝到南宋的今天,我依然在想着那位叫项羽的英雄。

“不-肯-过-江——东————”,一个入声字“不”和去声字“肯”“过”,连着一个拉长的平声字“江”,一个押韵的,可以无限延长的字“东”,仿佛再现出那个战败后,不肯苟且偷生、宁死不屈的英雄项羽自刎的画面。让人肃然起敬。4)师补充:

从拉得最长的“东”字,我们仿佛能看到有骨气的项羽,宁死不屈,自刎江东的画面,这是一个虽败、虽死犹荣的大英雄。

4、这就是押韵的妙处。孩子们,这个韵在古代传下来的韵书——《平水韵》里叫做一东韵,是个宽洪韵,一般是用来颂扬、赞美的。

5、我们一起再来复习吟诵一下学过不久的一首诗——《塞下曲》,它也押一东韵。

6、这首诗歌颂的什么呢?(李广将军的神力)

五、拓展:

1、很有趣的是,在古代,每一个四岁以上的儿童都知道这部韵书呢?他们把韵书能背得溜溜熟。因为他们有一部旋律非常优美的蒙学书籍,专门介绍各个韵部的。老师给大家放一段。

2、放《声律启蒙》一东韵的录音

3、这一段文字给你什么感觉?

4、总结:今天,我们新学了一首中国最有名的女诗人李清照的诗歌《塞下曲》,还知道了楚王项羽的故事,旋律优美的一东韵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六、作业

6.吟诵与吟诵教学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六

一、当前古诗词教学存在的误区

古诗词教学中的“满堂灌”。

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有的教师总担心学生理解不了先贤们的作品,如同庖丁解牛般地把诗文肢解成不可再分的板块,然后,从字词到辞格韵律,从形象分析到意境,再由句子的组合、诗的产生背景推断主题。不分主次、不管粗细地一齐塞进学生的脑中,最后才放心地离开讲台。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兴味索然,既遏制了学生思维创造的积极性,又难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教师一厢情愿地完成了教学主导任务,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结果课堂教学效果并不好。

古诗词教学中的“不读”和“死读”。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呈现出明显的功利性,和考试有关的内容理所当然要作为教学重点,与考试关系不大的或者是无关的语文内容日渐疏远。诗词教学课堂上,老师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对古诗词意境的赏析也是浅尝辄止,学生只要会背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不少老师试图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识记古诗词内容或是只背诗词中的名句。长此以往,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也就逐渐消失殆尽,古诗词赏析的审美情趣亦无处可寻。

古诗词教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既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同时也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强调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积极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古诗词教学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二、吟诵的含义与要求

“吟”,早在先秦文献中就已出现,其义训为“歌”。如《战国策·秦策二》:“臣不知其思与不思。诚思,则将吴吟,今轸将为王吴吟。”东汉高诱注曰:“吟,歌吟也。”郭沫若所说的“中国的旧时对于古诗词本来有朗吟的办法,那是接近于唱,也可以说是无乐谱的自由唱”,①也就是这个意思。对于“诵”的解释,《说文解字》注:“诵,讽也。”“讽,诵也。”段玉裁作注时说:“倍(通背)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意思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

综合“吟”与“诵”的含义,“吟诵”就是在古代涵盖人类出之于口诉之于耳动之于心的一切有声语言现象,它表现的形式既有偏重于吟的吟咏、吟唱、吟哦等,又有偏重于诵的讽诵、背诵、熟读等,不管是吟还是诵,都是吟诵者运用自己的声音来表达古诗词内容与情感的一种艺术手段。吟诵就是吟唱和诵读的结合。

诗词吟诵要求反映古诗词的平仄和押韵,同时要求反映伴随诗词句的音乐节奏。一旦吟诵者全神贯注,心口相应,就会玩索到诗外之音,欣赏到诗词的意境。笔者将简要阐述吟诵的要求,这有助于我们体会吟诵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探讨古诗词声情教学的可行途径。

感情真挚。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吟诵时一定要怀着深挚的激情,“沉醉”于诗的意境中,做到真情迸发。在吟诵的时候,要和诗人的生命融为一体,感觉到(也能使人“听”得到)诗人的愉悦、欢欣、愤懑或叹息。诗的感情是一种高级的情绪,声音则可以“雕镂”出它的“面目”,然后运用吟诵这种绝妙的咏叹方式,透过多种变化的音调,能够把诗人复杂的情感化为具体而形象的“意象”,从而完成诗的“使命”。总之,吟诵是否成功,主要决定于是否通过声音真实地再现了诗作所表达的感情。

吐字清晰。

我国传统的戏曲美学要求演员的歌唱做到“字正腔圆”。吟诵是用某种腔调进行的一种较为自由的歌唱,就歌唱这一点来说,它与戏曲有相似之处,因而同样可将“字正腔圆”作为吟诵时吐字行腔的一个基本审美要求。所谓“字正”,就是要求吟诵时吐字发音准确、清楚、响亮。诸如声母、韵母、声调乃至变调、轻声、重音、语调等方面,都应注意及之。对拖腔之含复韵母的字还要做到“收字归音”,即应把主要的韵母拖长,字尾应在临结束时才收拢。

节奏分明。

节奏是吟诵的“骨架”,对吟诵起着关键性的支撑作用。影响节奏的是声调、词组(音步)、顿歇、语调(重音)等各项因素。节奏之最重要的本质,是一定长度的“时隔”(或称“顿”)的回复、再现,从而形成若干个节奏单位(单字或不止一字为一单位)。诗文中第一个节奏单位,其单字或末一个字叫“节奏点”。节奏点要放在哪里,其实就是如何划分词组或音步的问题。传统的吟诵偏重于“音步”,通常遵循“平长仄短”的原则,即节奏点的字如果是平声,就要吟得长些;如果是仄声,就吟得短些。

行腔自然。

吟诵是通过有一定腔调的音响来表现的。这种腔调是语言因素和音乐因素的融合与渗透,浓郁的文学性则始终贯穿其中,使得吟诵成为音乐的语言与语言的音乐,有其不同凡响的独特风貌。吟诵腔调形成的主要原则,是必须以作品内含的思想感情为依归,而“自然”与否乃是关键。只要对作品有了深刻体会,再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吟诵的美妙音响便会汩汩涌出,如行云流水,质朴、天然,其奥妙就在于吟诵的“自然”性质。

三、吟诵方法运用于古诗词教学的理论依据

汉语的特点。

汉语是单音节语素语言,音节是最小的表意单位,一个音节即对应于一个汉字,单念时每个音节的时值大致相当,这就为造成汉语节奏的音顿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汉民族有重对偶讲和谐的审美习惯,组词时最常见双音节音步相连、造句时常出现偶句排句,这些“语形”从节奏上看,无不是基于这一特点而给人以清晰明快、灵动有致的美感。汉语又是声调语言,汉语的声调有平仄四声的区别,平声听起来高昂平直,仄声听起来婉转低沉,平仄交错,声调的高低变化形成音流波澜起伏的跌宕美,利用声调的平仄变化,能产生抑扬顿挫、铿锵悦耳的美感,形成汉语特有的平仄律节奏。加上汉语语流中服从于表意的停延(声音的中断和延连)、重音及语调、语气的配合运用,共同成就了汉语特有的节律美、音乐美,只见骈散交错、长短相间、起伏顿挫,“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刘勰《文心雕龙·声律》)。

古诗词的特点。

1. 古诗词是一种特殊的诗化语言。

古诗词是一种与语言的特点关系最为密切的文学形式。人们都承认古诗词的语言已经不是纯粹意义上的自然语言,而是一种特殊的诗化的语言。在创作者一端,是要运用这种语言来凸显内心直觉,把对世界和生命的感受集中地凝聚在一处吐露出来,于是,就需要采取比生活中的语言更为热烈、凝练的形式来表现。而从接受者一端来看,古诗词运用的这种特殊语言无非是力图从自然语言中剥离出来,用一种形象的、富于韵律的语言,使读者在瞬间接受古诗词中的“幻象”,并深刻地留印在脑海里。因此,古诗词中用形象的语汇所塑造的世界、利用语言的特点所构成的节奏、韵部、平仄以及句式的对偶、排比等,也是为了帮助古诗词的“幻象”送至读者的心灵,是通向读者心灵的桥梁。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古诗词形式,都是为了便于表现个人情感和便于读者在一瞬间获得新的感情、唤起记忆的兴奋点。所谓“易记忆”则是就接受者而言,成为古诗词打动读者的一个重要条件。

2. 古诗词具有一词多义的特点。

古诗词的语言往往是一词多义的,创作者还要通过比喻、修辞、选择语境等手段来强化这一多义性,往往出现一首诗多种解读的可能性。中国古诗词的多义性具有双关义、情韵义、象征义、深沉义、言外义等特征,古诗词语言的多样性使得古诗词渗透着诗人复杂的情感和意味,而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也会因为生活经验、思想境界、心理气质、文化修养的不同,而对其产生不同的体会。因此我们说,古诗词语言的多义性所带来的内涵的不确定性和理解的主观性与音乐内涵的模糊性和主观性有很大的相似。正是古诗词的这种特点,使得它更适合表达人类内心模糊朦胧的情感世界,人的复杂多变的内心情感也只有通过古诗词语言才得到更好地抒发,这也许就是为何“言之不足”,故而要“嗟叹之、咏歌之”的缘故。

两千学童齐诵经典诗文

3. 古诗词语言具有独特的音乐美。

中国古诗词的韵律是依据汉语的特点形成的。在追求古诗词的节奏韵律上,它既与西方古诗词有共同的特征,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在古诗词的节奏方面,汉语语音不像西方某些语言的语音那样有明显的长短区别,因此,中国古典古诗词不是通过扬抑格体现节奏,而是通过四言二二、五言二三、七言四三的音节组合和平仄、押韵有规律的重复形成节奏,并且通过其特有的平仄、音调的起伏、押韵和双声词、叠韵词、叠音词和象声词的运用取得音调的和谐。从古诗词韵律形式的抑扬顿挫,我们可以窥见音韵渗透着音乐的和谐美,在音乐的风格、表情音调中,同样可以看到语言音调对音乐形式的影响。

生理学和心理学依据。

吟诵是眼、口、耳、脑并用的一种智力活动。它是言语视觉分析器的活动、言语运动分析器的活动、言语听觉分析器的活动和大脑中枢协同活动。一个正常人吟诵的神经过程路线是这样的:文字符号反映到眼睛的视网膜,引起神经兴奋,由视神经传到大脑的视觉区,然后再传到角回区、威尔尼克氏区、布罗卡氏区的相应的运动中枢,便引起唇、舌、喉等处肌肉的活动,从而发出声音。同时大脑又对内容进行着积极的理解。简单说来就是经历了视觉——大脑中枢——发声——听觉中枢——大脑中枢这样一个过程。吟诵经过两次反射,运用了多种器官。在记忆中把眼看、耳听、手写、口念等感受器一起参加,比单看或耳听的记忆效果好。在学习中,充分调动人脑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语言中枢、运动中枢等各个部位的积极性,协同记忆,对于提高记忆质量效果显著。

四、吟诵运用于古诗词教学的价值

两个突破。

1. 教学模式的突破。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考虑。没有万能的方法,只依赖于一两种方法进行教学无疑是有缺陷的。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几十年来,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以采用言语传授法为主体,间或辅之以画面,教学模式上仅仅停留在老师讲、学生听这个模式上。而将吟诵运用到古诗词教学中是对旧模式的继承和创新,是一项“无定法”式的突破。它既保留了讲授法的优点,又创造了“讲吟视听”四位一体的新模式。特别是在加强吟诵的情况下,在老师娓娓动听的描绘中,声情并茂的吟诵里,层层深入的引导下,将会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这种突破应该说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2. 不同学科相融性的突破。

自古以来就有“隔行如隔山”之说,学科之间的界限更是泾渭分明。学科教学各有各的方法、套路和步骤,而且大都互不相干。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吟诵艺术突破了不同学科的界限,可以说是文学与音乐的“联姻”,它把两门学科有机相融,以诗、乐相结合,使学生在乐曲的氛围中、遐想里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记忆,丰富了语文课的教学手段。

三个有助于。

1.吟诵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浓厚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强大的学习动力,促使他们顽强拼搏,努力学习。学生有了饱满的学习兴趣,便会对学习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不再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应该以趣激情,引导学生走进古诗词,找到学生对所学古诗词的“兴奋点”,达到“课亦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切实激发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得到学习古诗词的乐趣,真正地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2.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所谓语感,是一种对语言文字情绪性、情感性的直觉领悟能力,包括语音感受、语义感受、语言感情色彩的感受等方面。其本质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吕叔湘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②叶圣陶认为:“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的感觉。”③吟诵,不仅仅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仅仅是课堂教学中的穿插,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充分地感悟文章的魅力,领略文章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体会文中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因此,吟诵不失为培养语感的一条重要途径。

3. 吟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思想情感和高尚的艺术趣味,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实现人格的完美和灵魂的和谐,既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古诗词审美教育的内容,不同于政论的演绎、归纳,也不同于逻辑的推理、判断,而是寓教育于美的想象中,通过美的形象唤起学生的情感和共鸣。以美感染学生的情绪,启发学生的心智,引导学生由感知美入手,到欣赏美、热爱美,最后创造美。吟诵是以声情兼备的独特方式,创造性地再现作品,还原生活,拉近与古人的距离,与之息息相通,与之心灵相融,实现读者对作品的感知、理解和体验。

五、吟诵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的方法

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

1. 加强“范吟”感染。

教师“范吟”具有良好的直观教学效果。周庆元说:“所谓直觉性,就是在审美的过程中,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产生直接感觉和感受的特征。”④就是说,在审美过程中,人们凭借直觉获得美感,而这种“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直觉性就是审美的特征。对于那些精粹的美文美诗,尤其要多用“范吟”法,发挥语言的直观作用,做到声情并茂、感染学生。教师恰到好处的吟读对学生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2. 引导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

联想与想象是吟诵感受体悟古诗词中一对思维的翅膀,最重要的思维方式。联想是由当前感知的事物而回想或推想起另一事物的认识活动。联想的经典法则是古希腊的心理学家亚里士多德创立的,一般包括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和关系联想等。⑤在吟诵古诗词中,联想具有帮助学生生成形象、深化形象,以此来深刻感受诗文的意蕴,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的功效。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的创作运用了相似联想,吟诵时也需用这种联想来感受诗文之美。

发挥课外活动的辅助作用。

第一,发挥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在充分理解诗词意境、作者情怀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套用现成的曲调或是自行谱曲吟唱诗词。第二,组建校诗词吟诵队、班级诗词吟诵“兴趣小组”,在校园内营造诗词吟诵的浓烈氛围,调动学生诗词吟诵与创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将学生优秀的诗词习作推荐到校园广播电台播放或校刊上发表,提供给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激发学生诗词创作的热情。第四,开展校内诗词吟诵比赛,提供张扬学生个性的舞台。通过比赛,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调动学生提高吟唱技巧的欲望,在吟诵会上邀请专家担任评委进行点评,促进参赛学生吟诵技巧的升华。第五,除了举办专门的吟诵会外,还可在校内的文娱活动或汇演中安排诗词吟诵节目,让诗词吟诵成为日常校园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

六、吟诵对语文教师的要求

提高文学素养。

不可否认,语文教师队伍中有不少人是不太懂古诗词的。很难想象一个缺少文学素养、缺少感悟的语文教师能把语文课上出声色、上出精彩来。相反一位文学功底深厚、充满诗意的教师,会引领学生进入文学的殿堂,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那么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呢?第一,多读一些古诗词作品,增加感性认识。可以选择读一些比较好的古诗词文选本和诗词鉴赏辞典,增进对古诗词语言的感受能力、鉴别能力和审美能力。第二,多读一些古诗词理论,增加理性认识。可以找一些介绍诗词格律、技巧、方法的书来读,尤其要看一些西方现代诗学、美学和文学批评方面的书,懂得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古诗词作品。第三,扩大知识面,热爱新生活。古诗词是人写出来的,对古诗词有感受,首先要对生活有感受。一个不热爱生活的人是绝对不会热爱古诗词的,也不会理解古诗词的精细微妙之处。

转变教学观念。

教学改革,观念先行,教学观念的落后又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等。在古诗词的教学方面,不少教师过于看重古代汉语知识体系的特殊规律,认为学生不能像学现代文那样去完成学习任务,因此不厌其烦一字一句都不放过地串讲加上层次、段意、中心、特色等方面面面俱到的文本分析,学生则按部就班地接受,只求牢记,不用思考,这样一来,古诗词教学就成了简单的机械操作,课堂气氛沉闷不说,这种教学方式也很难让学生走进古诗词、品读鉴赏古诗词、领会古诗词的精义、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就更无从说起。在运用这种称之为串讲的教法时,学生一般都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因此,教师应该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要明确古诗词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意味隽永,很多诗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课堂教学要做的是架起一座通向诗境的桥梁:解决疑难字词,粗通大意,激发阅读兴趣。至于对诗意的深入理解和感悟,对把经典诗文的精华内化为自己的素养,则需要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这是每一个教师都要遵循的教学原则。

结 语

由现阶段古诗词教学现状可以看出,如能在语文教学中探索一些古诗词教学的新方法,既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对学生古诗词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语文课程改革的实施具有实践意义。本文所探讨的“吟诵”是在认真总结传统经验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传统语文教学中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文学素养发展规律的教法。让学生的古诗词学习从吟诵开始,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究,切实提高学生阅读、品味、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摘要:针对当前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误区,首先结合吟诵运用于古诗词教学的理论依据,说明了其运用于古诗词教学的价值,然后阐述了其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的方法,最后对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出了若干要求。

关键词:吟诵,古诗词,人文

参考文献

[1].陈少松:《古诗词文吟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李海林:《言语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张亚新:《小学古诗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北京:语文出版社,2002年版。

[4].吴琦幸:《文化语言新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5].张国靖:《空谷幽兰艺坛奇葩---介绍吟诵学家陈炳铮》,《学会月刊》,2004(7)。

7.吟诵与吟诵教学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七

教学设计

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

马凡美

【教材分析】

本诗是一首五言绝句。押开阔的ang韵。

“迟日”这声音好高啊,金色的太阳在高高的天上啊!“江山——”这“山”拉得好长,我仿佛看到了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近处缓缓流淌的溪水,一望无际的稻田„„它们都是美丽的江山呀!

“春风——”这温暖的春风这里有,那里也有,无处不在呀,所以声音拉得好长。春风送来一阵阵“花草”的“香——”,仔细闻闻,有桃花的香味,有梨花的香味,有迎春花的香味,还有„„从树上到草地上,到处都飘来花草的香味呀,这香怎么能不长呢?

“泥融——飞燕子”,冬天里被冻得硬邦邦的泥土,在春雨的滋润下,在春阳的照耀下,在春风的吹拂下,变得软软的了,非常适合燕子衔去做巢呢。所以看到软软的泥土,小燕子就开心呀。

“沙暖睡鸳——鸯————”阳光把沙地烤得暖暖的,一对对鸳鸯幸幸福福地睡着,好美的感觉哟。【学情分析】

作为成都杜甫草堂人日系列活动的杜诗吟诵教学,面对的是从未接触过吟诵的市民,从老人到小孩都有。有普及吟诵的内容在里面。因此,本次教学以趣味性为主。正值春节期间,因此,以《绝句》为主要教学内容,兼顾吟诵杜甫在草堂写下的几首诗歌。【教学目标】

通过感知吟诵优美的旋律、声音的意义让学习者了解古诗吟诵,更进一步喜爱祖国传统文化。【教学方法】

通过看学生吟诵视频、听吟诵录音,老师讲述和教师教授,感受吟诵之美,学习吟诵。【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1、含PPT课件(制作)

2、吟诵视频录像(查找或初五上午录制)

3、吟诵录音(事先录制或采用《我爱吟诵》的音频)【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亲爱的孩子们,我是来自泡小西区的马凡美老师。谢谢陈岳叔叔给我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度过快乐的一小时。

纪律组织

现在是正月初五,正是我们中华儿女家家欢聚的春节。在这亲情浓浓、春意融融的日子里,我们一起来《吟唱杜诗贺新春》。

一、导入

1、知道什么是吟诵吗?

出示诗歌题目,没关系,看看这里的诗歌题目,你会背哪首诗歌给我听,我就吟诵哪首诗歌给你听,这样您就知道什么是吟诵了。

(生背:《静夜思》

师播放戴学忱先生中秋吟诵录像《静夜思》

2、我们再看一个视频,是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撒贝宁吟诵的杜甫先生的诗歌《月夜忆舍弟》

3、总结:我们的汉语是最美妙的语言。它有四个声调,是最动听的旋律型声调语言,所以,每一首诗,不光是文字在传递着意义,它的声音也在传递着诗人的所思所想。三千年以来,一直到一百年以前,我们中国人都是这样读书的。所以,我们的诗才叫做歌,吟诵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骨子里流淌的歌。

4、过渡:今天,就让我们吟诵着学习几首杜甫在草堂留下的诗篇吧。

二、学习五言绝句——《绝句(其一)》

1、出示图画

师:看看图画上都有什么?

生自由回答

师:这是杜甫在草堂边散步时看到的情景,很美吧!杜甫随口就吟诵了一首诗歌,抒发自己的感受,回到草堂,就用笔记了下来。这首动听的诗歌一直流传到现在,它就是——《绝句》其一。

现在请听听马老师班上的孩子是怎么读这首诗的吧。(播放学生吟诵视频)

2、很好听吧?想学吗?

3、好,现在,马老师就一句句地教,请孩子们跟着老师学。

第一遍:不错呀,敢开口了,多么强烈的求知欲!多么勇于挑战自己!还敢学吗? 第二遍:好能干,连音长音短都跟马老师读得一样,再来一遍吧? 第三遍:才三遍,已经能做到字正腔圆了。好出色的孩子!

4、了解声音的意义

师:像古人一样读书不难吧?古人是吟诵着创作的诗歌的,这些长长短短、高高低低的声音中隐藏着许多秘密,马老师送你们一把开启声音秘密的钥匙。

三、巩固吟诵,了解吟诵规则

1、这把钥匙就是两个字:平仄(师板书)。

2、请跟老师读:平——古代的平声字就是我们普通话的一声和二声,这个可以拉长的平声字我们用横线来表示。师板书:

长— 一、二

3、请跟老师读:仄,古代的仄声字就是我们普通话的三声和四声。

4、出示金文的“仄”字动画。孩子们看看这个仄字,它表示的是一个人侧身歪头,很小心地经过悬崖峭壁上的石壁窄道。在这里,用来表示声音的高而短。所以,仄声字用竖线来表示。师板书:

短︱ 三、四

5、了解入声字:

其实,我们普通话里还有一个声调,请仔细听听:“爸爸”,第二个字是什么声调? 对,轻声音节。在古代有一个声调,跟普通话里的轻声音节很相似,读得特别快,特别短,但有时候很轻,有时候很重。它是特殊的仄声字,叫入声字,我们用“!”来表示(师板书!),上面的竖线表示它仍然是一个仄声字,但是它很特殊,一读出声来马上就要停住。入声字在吟诵中非常重要,抑扬顿挫的感觉就是它带来的。现在也有专门的入声字表可供我们查询。

跟老师读一读这首诗里的入声字:日

6、其实,这个很简单,我们用一个口诀来记住它。

一、二声平三四仄,入声归仄很奇特

7、平声字可以读长,仄声字都读得短。这就是吟诵要遵循的基本规则:平长仄短

8、现在,请用手画线,跟老师一起来吟诵,感受一下这个规则吧。(用手加上平仄线吟诵2 2-3遍)

四、借助吟诵,走进诗歌声音的含义(10分钟)

1、师总结过渡:带着这把开启声音秘密的钥匙——平长仄短,我们一起走进诗歌声音的世界。因为,这些长长短短、高高低低的声音里,不光有优美的韵律,还流淌着不同的情景和画面。

“迟日”这声音好高啊,马老师从这声音里听出,金色的太阳在高高的天上啊!“江山——”这“山”拉得好长,我仿佛看到了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近处缓缓流淌的溪水,一望无际的稻田„„(你还看到了哪些景物呢?),它们都是美丽的江山呀!所以,“江山——”拖得好长,可以一直到你必须换气说话为止。

来,咱们再来一次:“迟日!江山——丽”

“春风——”这温暖的春风这里有,那里也有,无处不在呀,所以声音拉得好长。春风送来一阵阵“花草”的“香——”,仔细闻闻,有桃花的香味,有梨花的香味,有迎春花的香味,还有„„从树上到草地上,到处都飘来花草的香味呀,这香怎么能不长呢?

来,我们一起美美地吟诵一次吧:“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冬天里被冻得硬邦邦的泥土,在春雨的滋润下,在春阳的照耀下,在春风的吹拂下,变得软软的了,非常适合燕子衔去做巢呢。所以看到软软的泥土,小燕子就开心呀。

来,我们再吟诵一遍“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阳光把沙地烤得暖暖的,一对对鸳鸯幸幸福福地睡着,好美的感觉哟。再吟诵一次,和鸳鸯一起幸福起来吧。

5、现在,我们一起跟着吟诵家徐健顺先生的录音,想象着刚刚我们透过声音看到的情景,美美地跟读几遍吧。

6、出示加上节奏线的诗歌文字,请生加上手语舞读诗歌

三、听其他诗歌的吟诵录音,进一步激趣

师:亲爱的孩子们,我们的汉语不是有四个声调吗?加上轻声就五个声调了。而声调语言是最具有音乐美的语言,所以我们中国人天生就是歌唱家。想不想知道别的诗歌是怎么吟诵的呢?

1、吟诵诗歌《绝句》

1)看到这幅画面,你一定想起了一首杜甫的诗歌。题目是——《绝句》,想知道用吟诵怎么读吗?

2)我们听一听吧。

3)可以加上你的小手边听边画出节奏来。4)能跟着吟诵吗?

2、《江畔独步寻花》其

五、其六

1)在美丽的浣花溪边,杜甫接连写下了好几首诗歌,每首诗歌描绘了不同的春日美景。今天我们来听听家喻户晓的两首诗。

2)这一簇桃花引起了杜甫满心的欢喜,让我们听听他吟出来的诗歌。3)用你的手,打上节奏,跟着吟诵吧。

3、《赠花卿》

1)看看这副图,图上都有些什么?

2)这是杜甫来到他的朋友家里看到的情景。

这位朋友可是个很有故事的人,他是一个大将军,名叫花敬定。是成都节度使崔光远的部将。一年前,一个叫段子璋的西川节度使反叛朝廷,自称皇帝。成都节度使崔光远听从朝廷的调遣,带领手下将士去平定叛乱。花敬定斩杀了反叛头子段子璋,朝廷给了他褒奖。在3 荣誉面前,我们的花将军就有些飘飘然了。他回到成都后,居功自傲的心思越来越大,天天和一群朋友饮酒作乐,整个宴饮的排场越做越大,规格都快达到皇帝宴请百官的水平了。如果被朝廷知道,可是僭越杀头的大罪。花敬定很敬重杜甫,这一天,专程派人请杜甫去听乐工们出色的演奏,杜甫听完演奏后立即提笔写下了一首诗送给花将军。

花将军一看,立即停止了所有的饮宴和歌舞,重新回到了战场,继续和叛军余部作战,后来战死在前线。

是什么样的诗歌有这么大的魅力呢?我们一起来看看。3)师示范或者放吟诵录音,请生跟唱

四、总结:

8.古今名家论吟诵 篇八

1、【尚书·帝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2、【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吟咏性情,以风其上。孔颖达【疏】:“动声曰吟,长言曰咏,做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

3、【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

4、【论语·先进第十一】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5、【墨子】: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6、【楚辞·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7、【史记• 孔子世家】:【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8、刘勰【文心雕龙】: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9、【隋书】卷五十七:江东雅好篇什,陈主尤爱雕虫,道衡每有所作,南人无不吟诵焉。

10、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

11、杜甫【乐游园歌】: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解闷十二首·其七】:陶冶性灵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

12、韩愈【进学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13、白居易【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吟咏留千古,声名动四夷。文场供秀句,乐府待新词。

14、沈括【梦溪笔谈· 协律】:古诗皆咏之, 然后以声依咏以成曲, 谓之协律。

15、苏轼【和王东卿绝句四首】:平生不得吟诗力,空使秋霜入鬓垂。大岳峰前满尊月,为君聊复一中之。(其四)

16、程颢:《论》《孟》,只剩读着,便自意足。学者须是玩味。若以语言解着,意便不足。

17、朱熹【读书法】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读得通贯后,义理自出。【朱熹文集】卷二:晨兴吟诵余,体物随所安。杜门不复出,悠然得真欢。良朋夙所敦,精义时一殚。

18、王阳明【社学教条】: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荡而嚣,毋馁而慑。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九声四气歌法】:歌者陶情适性,闻者心旷神怡,一道同风,沦肌浃髓,此调变之妙用,致教之根本,心学之枢要,而声歌之极致也。学者悟得此意,直歌到尧舜义皇,只此便是学脉,无待于外求也。

19、黄宗羲【黄梨洲文集】:顾独好读书,自六经三史以下,八家之集,唐宋之诗,丹铅殆遍。高会广座,有所征引,长篇累牍,应口吟诵,以架上书覆之,不错一字。当世文章家,指摘其臧否,咸中要害。

20、方苞【与陈硕甫书】:诗、古文,各要从声音证入,不知声音,总为门外汉耳。

21、沈德潜【说诗晬语】:诗者以声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读者静气按节,密咏恬吟,觉前人声中难写,响外别传之妙,一齐俱出。朱子云:“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真得读诗趣味。

22、刘大櫆【论文偶记】: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然论文而至于字句,则文之能事尽矣。盖音节者,神气之迹也。字句者,音节之矩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

23、蘅塘退士孙洙【唐诗三百首序】: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24、曹雪芹【红楼梦】:黛玉道:“既如此,你只抄录前三首罢。赶你写完那三首,我也替你作出这首了。”说毕,低头一想,早已吟成一律,便写在纸条上,搓成个团子,掷在他跟前。写毕,向诸姊妹笑道:“我素乏捷才,且不长于吟咏,妹辈素所深知。今夜聊以塞责,不负斯景而已。”(第十八回)宝玉笑道:“今日持螯赏桂,亦不可无诗。我已吟成,谁还敢作呢?”说着,便忙洗了手提笔写出。(第三十八回)

25、袁枚【随园诗话】文曰作,诗曰吟,可知音节之不可不讲。

26、姚鼐【与陈硕士】: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诗古文各要从声音证入„„文韵致好,但说到中间忽有滞钝处,此乃是读古人文不熟。急读以求其体势,缓读以求其神昧,得彼之长,悟吾之短,自有进也。

27、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此等词一再吟诵,辄沁入心脾,毕生不能忘。

28、陈端生【再生缘】第四十五回:爱慕孟家贤小姐,时时吟诵这诗章。

29、曾国藩【字谕纪泽】: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慨;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自觉琅琅可诵矣。【曾国藩家书】:先之以高声朗读,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全集卷六日记】君子有三乐: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一乐也!

30、唐文治:今日讲求教育之法,务以敦崇品性涵养性情为宗旨。而感发性情之要,当以读文为根本。文章音节应古时乐律,有抑扬吞吐抗坠敛侈之妙。

31、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32、周作人【论八股文】:从前的一个族叔,文理清通,而屡试不售,遂发愤用功,每晚坐高楼上朗读文章,半年后应府县考皆列前茅,次年春间即进了秀才。这个很好的例可以证明八股是文义轻而声调重,做文的秘诀是熟记好些名家旧谱,临时照填,且填且歌,跟了上句的气势,下句的调子自然出来,把适宜的平仄字填上去,便可成为上好时文了。中国人无论写什么都要一面吟哦着,也是这个缘故,虽然所做的不是八股,读书时也是如此,甚至读家信或报章也非朗诵不可,于此更可以想见这种情形之普遍了。

33、赵元任《新诗歌集•序•吟跟唱》:尝过吟旧诗的滋味者,往往病白话诗只能读而不能吟,因而说它不能算诗。这句话里的“吟”字的意义很可以研究研究。所谓吟诗吟文,就是俗话所谓叹诗叹文章,就是拉起嗓子来把字句都唱出来,而不用说话时或读单字时的语调。《中文的声调、语调、吟唱、吟诵、朗诵。按声调谱曲的作品和不按声调谱曲的作品》:令人遗憾的是,吟诵诗和散文已很快变成一种无望的艺术。„„立即到野外去,在那些快要消亡的传统灭绝之前进行采集和录音工作,这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34、郭沫若《<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序》: “吟诵”是“中国旧时对于诗歌本来有朗吟的办法,那是接近于歌,也可以说是无乐谱的自由唱,但那唱法也有一定的规律可等(寻),在专门的音乐家听来,大约是可以谱得出若干种相当共通的调子出来的。”

35、刘朴【文诵篇】:故诗之道,声而已矣。曾文正日记:“温苏诗朗诵颇久,有声出金石之乐。”因思古人文章,所以与天地不敝者,实赖气以昌之,声以永之。故读书不能求之声气二者之间,徒糟粕耳。

36、叶圣陶《〈精读指导举隅〉前言》: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从前人读书,多数不注重内容与理法的讨究,单在吟诵上用工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37、黄仲苏《朗诵法》:尔来一般讲授国文之教师大都偏重于解释、分析,而不注意于吟、诵、咏、讽,但求说明所选诗文中字句之精炼,格律之严整,造言若何,创意若何,便自谓研究之能事已尽矣。实则,篇中之抑扬、含蓄、幽默、渊雅处,皆未曾提及;而学者亦无从领悟。盖因诗词文赋莫不有声有色,色可得而讲授,声则非吟、诵、咏、讽,不能领悟。其风度之隽雅,情致之美妙,与夫旨超之深远,皆非诵之于口,得之于耳,不能传授于心也。

38、朱自清《论朗读》:学校里废了吟这么多年,即使是大学高才生,有了这样成见,也不足怪的。但这也是教学上一个大损失。古文和旧诗、词等都不是自然的语言,非看不能知道它们的意义,非吟不能体会它们的口气——不象白话诗文有时只听人家读或说就能了解欣赏,用不着看。吟好象电影里的“慢镜头”,将那些不自然的语言的口气慢慢显示出来,让人们好捉摸着。桐城派的因声求气说该就是这个意思。„„现在多数学生不能欣赏古文旧诗、词等,又不能写作文言,不会吟也不屑吟恐怕是主要的原因之一。„„作者主张学校里恢复从前范读的办法,吟、读、说并用。小学的国语教学应该废诵重读,兼学吟和说;大中学也该重读,恢复吟,兼学说。

39、俞平伯《略谈诗词的欣赏》:当时之感既托在声音,今日凭藉吟哦背诵,同声相应,还使感情再现。反复吟诵,则真意自见。“目治”即一般的阅读,仅能达到泛览的水平,只有“耳治”即朗诵或吟哦,才能深入地理解作者的真意。通过朗读,获得语言信息,从而领悟文字的内蕴,产生情感共鸣,才能达到直觉思维的境界。

40、吕叔湘《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学习文学作品主要是读,听人读,自己读,那么文学作品的作用就更容易发挥。讲到读书,中国的传统是讲读的,特别是古文有一定的念法,一定的腔调,现在的青年同志和少年儿童要是听到一个老先生在念古文,摇头摆尾,嗯嗯啊啊,哼哼唧唧,就觉得很可笑,酸溜溜的,好像迂夫子才这么念,却不知道这里头有道理,那念的人一面念的时候,一面他的思想感情就在活动了,他就把作品里的妙处一面哼出来,一面哼进去,不懂的人觉得可笑,事实上读是很有滋味的。

41、钱仲联:方块汉字一字一音,具有平仄阴阳的特点,古代韵文散文通过朗诵可以因声音以领会作品的精神,但是看书和翻书是做不到这一点的。韵文包括古诗,近体诗,词,骈体文,读法各不相同。桐城派古文家把作品分成阳刚阴柔两大类,各种体裁刚柔的读法也不相同。朗诵的方法要有师承,当然也可以自凭心得,有师承总比无师承好。今人用读语体文、白话诗的办法读诗词和古代文,平仄都颠倒了。该顿而不顿,不该顿而顿,阴阳全部失掉。古人的精神也无从心领神悟。

42、张志公:一篇文章,读出声音来,读出抑扬顿挫来,读出语调神情来,比单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深刻得多,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得要透彻得多,从中受到的感染要强得多。朗诵多了,时间久了,优秀作品中经过加工锤炼的语言会跟自己的口头语言沟通起来,丰富自己的口头语言,提高口头表达。

43、南怀瑾《南怀瑾讲演录》:凡不是摇头晃脑背诵或者是吟诵一番的,便不能叫做“读书”,充其量也就是“看书”。„„古代的散文,也多少包含韵律的。古文中为什么那么多“之、乎、者、也、然、焉、哉”等等语助辞,就是在朗诵起来,可以抑、扬、顿、挫,帮助长哦慢咏,并且加重语气,也加深了印象,易于记忆。我认为古代的读书方法比现代好,不但有上述的好处,而且高声吟哦朗诵起来,把自己的感情放进去,可以与书中人打成一片。如读《论语》,有时好像自己就是孔夫子了,在无形之中,又是一项德育的潜移默化。而在生理方面,又等于做了深呼吸,炼了气功。不像现代人读书那样,低着头,默不做声的死啃,把知识向脑子里硬塞硬填,强迫脑子死记,这是多么痛苦!今天年轻人近视那么多,和读书方法大有关系。我们幼年时读书,是把知识像唱歌一样唱进脑子里去的。《漫谈中国文化》:告诉同学们,你们研究国学诗文都要朗诵,千万注意!朗诵有什么好处?你不要管自己声音好不好听,又不是唱歌,歌是给人家听的。所以古人叫读书,在书房里读书吟诗叫‘无病呻吟’。有时候啊,自己看到有感想,是自己对自己的欣赏。你这样一次读书,等于你们现在看书一百次,千万注意!不然你书是看多了,记住没有呢?记不住。这是讲国学,所以古人叫‘读书’,读出来,读的方法有默念和朗诵,朗诵就是开口念,这叫读书。北方叫“读书”,南方叫“念书”,这样念书,心里、脑子里会记忆深刻,心情也很愉快,心理情绪自然得到调节。这是学国学的第一步。

9.学生古诗词吟诵的现状调查与实践 篇九

一、我的调查

这一新的举措给学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如何?怎样更好地为学生进行古诗词的吟诵、积累提供方法、创造条件呢?为了解当今小学生古诗词吟诵的阅读现状,我选取了本校四 (385人)、五 (384人)、六 (384人) 三个年段的1153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问卷1:你最喜欢读哪方面的书?

问卷2:你能背出几首古诗词?

问卷3:你为什么读古诗词?

根据以上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存在以下问题:

1.缺少诵读兴趣:目前小学生的阅读兴趣还是停留在漫画书上,其次是儿童文学和科普类,喜欢读古诗词的同学只占到6.6%。在古诗词的积累中,大多数的同学都是被动记忆,为完成老师的作业,应付考试的占到84.5%,自觉主动背诵的只有4.9%。许多同学有要求的时候会背,没要求就不背诵了。说明学生对古诗词还缺少诵读的兴趣,教师还没能让古诗词焕发足够的魅力来吸引小学生。

2.缺乏数量累积:学生熟记的古诗词数量和要求的相差很大。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背诵古诗文的要求是160篇 (段),单就《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来讲,五、六年级学生大部分就应该在50首以上。可根据调查,能背诵50首以上的同学只占到13.3%,而21.8%的同学熟记的古诗词不到10首。不管对六年级的学生还是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讲都是不应该的,古诗词积累的现状很不乐观。究其原因,小学生背得快,遗忘得也快;他们只会机械地背诵,缺少理解,没有领悟,囫囵吞枣,瞬时记忆后就忘了。

3.阅读动力不足:古诗词意蕴深远,或启迪心智,或催人奋发,或陶冶心性,或开阔见解。可孩子们的积累却少得可怜,没有量的积累谈不上语言的感悟。对古诗词缺少理解,缺少体验,缺少对其内在魅力的鉴赏,没有内在的吸引力,死记硬背就枯燥无味,这应该引起我们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视。

二、我的思考

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是艺术审美的金字塔的顶端,既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也展示了人类心灵的美。多读多记,可使学生在吟诵中体验情感,在吟诵中感受魅力,在吟诵中陶冶性灵,在吟诵中提升境界,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1.古诗词吟诵有助于发展个性品质。中国古诗词感情色彩强烈,内涵丰富,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小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他们对古诗词有独特感受和体验。通过古诗词教学加强情感体验,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2.古诗词吟诵有助于提高审美情趣。古诗词富有形象性和音乐性,诵读多了,灵巧的词采、流畅的文句、铿锵的声律会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受到艺术感染和美的熏陶。古诗词展现的自然之美、意境之美、人情之美、哲理之美……交相辉映,令人流连忘返,陶醉其中,吟诵也成了一种艺术享受。

3.古诗词吟诵有助于树立人生理想。“诗言志”,古诗词中展现出来的爱国情怀、进取精神和坚强意志打动着一代又一代国人的心灵。“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展示的强大生命力;“欲穷千里目,一览众山小”流露的豪迈气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抒发的雄心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的伟大胸襟。在吟诵中体会感悟,形成一种境界。叶圣陶说过:“吟诵的时候,对于学习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是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就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三、我的实践

诗歌是精妙语言的艺术,要品味深藏其中的韵味,感受其韵律美,就要通过熟记词章入手,由文句而意境,由意境而思想,而情感。积累得多,理解得透,感悟才深。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实践。

1.诵读品味法。对于学生而言,吟诵古诗词能带来最直接、最独特的情感体验。诵读有感觉了,对诗意的了解也有眉目了。古诗词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它特有的音韵,洋溢着一种音乐美。充分运用读的形式,借助诗词本身的“节奏”和“韵律”来读,学生边诵读,边享受节奏带来乐趣,感到吟诵是一种快乐,还能消除疲劳。另外,男女生分开朗诵、齐诵、领诵,变换方式,孩子们觉得读古诗是一种快乐的享受,在愉悦的环境中一首诗就琅琅上口了。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领悟,在读中接受熏陶,在读中享受快乐,在充满激情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和诗词进行深刻的对话。如课前,固定的读诗两分钟; 《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学生常随身边,日日诵读;语文课堂上,教师专门腾出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学习《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课外,开展形式多样的古诗词学习活动:教室、走廊的诗词壁挂,让学生在有意无意间,直接接触和感受中华诗词的魅力,感悟做人的道理;定期开展各种古诗词朗诵比赛,如赛诗会,诗句接龙游戏等,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积极性,拓展诗词学习的视野。课内外诗词大环境的营造,形成一种学习诗词的氛围,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投入到诗词学习中去。

2.释义感悟法。要记忆一首诗,要理解这首诗的内容,了解它的思想内涵。诗词都有一定的逻辑性,只要你将它的意思理解了,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记忆和理解会相互促进。理解得越深,记忆越容易;而记得越熟,又能加强理解。背诵一首古诗,先要读通,领悟其含义,然后了解其写作背景,把握语言特点,体会表达的思想,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记得深,记得牢。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之作,是作者跟随康熙御驾出巡山海关外,在途中写下的词作。其上阕写看到的,强调了“身”,一路跋山涉水,车马劳顿。“山一程,水一程”说明了离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夜深千帐灯”点明了军帐之多,队伍之庞大。下阕写听到的,强调了“心”,在这样恶劣的坏境中,连做一个梦都不成。“风一更,雪一更”夜的静谧更显出风雪声音的聒耳,梦被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故园无此声”几字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遗,思乡之情自然洋溢。翻过一座座山,越过一道道水,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向山海关进发。天黑了,营帐中燃起一盏盏灯。夜深了,不知什么时候,帐外风雪交加,搅得人无法睡眠。同样的寒夜,温暖、宁静的故乡可没有这种声音啊。理解了诗句的含义,和作者感同身受,记忆怎会不深?

3.情景创设法。古诗词言简意远,非想象不能领其意、悟其趣。运用现代媒体,重现画面,配上音乐,营造一个形象、浓烈的氛围,让学生直观地感知,感悟诗意、诗情。这种模式多运用于一些形象生动,意境清新的诗词。学习“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一“绿”,一“闹”境界全出。我们教师要引领学生去想象,去再现。用视屏在学生眼前呈现出这样的画面:春江碧水盈盈,岸边柳绿桃红;杏花丛中蜂游蝶舞,莺歌鸟鸣。配上轻松、舒缓的音乐,让学生沉浸在美的熏陶中,在愉悦的环境中感受着诗意的美,熟记成诵还需要督促吗?具体我们可以按以下步骤来做:

⑴创设情景,理解诗题,简介诗人,带入诗境。

⑵创造直观,渲染气氛,理解诗意,初悟诗情。

⑶反复吟诵,想象漫游,品味词句,领悟诗情。

又如学习《江雪》,在向学生介绍了柳宗元后,出示课件,配乐欣赏:“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让学生放眼广袤的天地,走进雪花纷飞,千山一色的茫茫世界。一种空旷、寂寥的心境油然而生。一叶孤舟,一竿垂钓,一顶斗笠,一袭蓑衣,一个老头出现在这样的环境中最恰当不过了。在联想中,在音乐营造的氛围中,学生一边吟诵,一边和人物进行了千年对话,感悟了诗意,体验了情感,学习了一种把握古诗词的技巧。

指导小学生欣赏、吟诵古诗词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关键词记忆法、绘画法、表演法、歌唱法等等,无论用什么方法,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吟诵古诗词的兴趣,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10.《乡村四月》吟诵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蚕桑”。2.有感情地朗读、吟诵古诗。

3.体会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教学重点:

了解古诗的意思,学会吟诵古诗。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法:启发引导法、指导朗读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吟诵《独坐敬亭山》导入,揭示课题

1、全班吟诵《独坐敬亭山》——男、女生吟诵。

孩子们,我们学习了吟诵《独坐敬亭山》,还记得怎样吟诵的吗?(记得)让我们一起来吟吟吧。独坐敬亭山,起。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下面请女孩子们来吟一遍。(女生吟诵)男孩子们,女同学们吟诵得好不好?(好)掌声送给女生们。

2、师:孩子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呢?(春天)是的,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好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季节,春天是美丽的季节,春天是让人忍不住想要赞美的季节。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不止我们喜欢,我们历代的文人墨客们也喜欢春天,他们还留下了许多描写春天田园生活的诗词文章。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随宋代诗人翁卷一起去感受春天。(出示课题:乡村四月,板书:乡村四月)请孩子们齐读课题两遍。(学生齐读课题)

3、介绍诗人翁卷

孩子们:你们了解翁卷吗?这位就是翁卷。他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呢?

孩子,请你来为大家介绍一下翁卷,好吗? 看来你的预习工作做得很认真。

(出示P2)翁卷:南宋诗人。一生不曾做官,喜欢田园生活,擅长作田园诗。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孩子们,你们想知道翁卷是怎样描写春天田园生活的吗?(想)(出示P3)请借助拼音自由读诗,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读通诗句。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读不准的字请多读几遍。

2、全班齐读——分组朗读——抽生读

孩子,请你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真是读得字正腔圆啊,老师给你点个赞)

3、认识生字,理解字词(出示P4)这首诗有两个要求大家会写的生字,一个是“蚕”字,大家看这个字由甲骨文、篆文演变到现在的楷体,表示会吐丝的蚕是天赐的“神虫”。我们再来看看“桑”字,甲骨文上面部分像枝叶茂盛的树,篆文将枝叶状演变成了手形,表示采摘树叶。现在我们写的桑字,上面部分又变成了三个又,表示很多,但要注意把又的一捺要写成点)

孩子们,这首诗里有你不理解的字或词吗?(出示P5)比如:山原:山陵和原野。白满川: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子规:杜鹃鸟、布谷鸟。了:结束。才、又说明了农民的劳动的繁忙紧张。

三、结合图文,自悟诗意。

1、孩子们,请看这幅图,谁能用今天学的一句诗来描述一下?(出示P6)抽生回答。出示诗句:绿遍山原白满川。是的,我们看到了绿山原、白满川。(板书:绿山原、白满川)

2、出示P7,现在,你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谁能用今天学的一句诗来描述吗?(抽生答)出示诗句:子规声里雨如烟。是的,这句诗让我们听到了子规啼,看到了雨如烟。(板书:子规啼 雨如烟)

诗人给我们描绘的景色真美啊!(板书:景美)

3、出示P8,你们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抽生答)现在正是农忙时节,大家都很忙,没有闲着的人(板书:闲人少)他们采了桑叶喂了蚕,又忙着插秧了(板书:插秧忙)这正是诗人写的“才了蚕桑又插田”。出示诗句:才了蚕桑又插田。(板书:人忙)

四、再度再悟,手划声调

出示P9 孩子们,我们现在来玩一个游戏,我给你们两分钟的时间,边读边用手把每个字的声调划出来,现在自由练习。

孩子,你能背对屏幕带领全班同学一边读一边用手划声调吗?真是个勇敢的孩子,敢于迈出第一步就成功一半了。

五、吟诵古诗,体会感情

1、多美得诗啊,老师忍不住要吟诵了。师吟诵,你们想学吗?

2、孩子们,老师告诉你们吟诵是有规则的。今天老师就教大家怎样写吟诵谱。(出示P10)一声二声是平声,用_____表示,三声四声是仄声,用 | 表示。老师带着大家一起来标注第一句。(出示P11)请孩子们把吟诵符号标注在每个字上。

3、(出示P12)孩子们,请仔细观察一下,看看你们标的吟诵符号和老师的吟诵符号有什么区别。

孩子,你找到不同的地方了吗? 观察得真仔细,老师标注的吟诵符号里还有!。“!”表示入声字,读的时候要读短一点,快速、坚决。这首诗一共有4个入声字。老师标注的____有长有短,横线长的字声音拖长一点,横线短的字读短一点。

4、孩子们,现在我们试着来诵读一下这首诗,配合自己喜欢的动作。

全班一起诵读——分组诵读——个别学生诵读。

5、逐句学习吟诵 你们已经会诵读了,很快就能学会吟了。加油吧,孩子们。请竖起你们的耳朵认真地听。下面我们就逐句来学习吟诵。

6、学生自由练习吟诵。

7、全班一起吟诵——分男女生吟诵——分小班吟诵——开火车吟诵——抽生吟诵。

五、课堂小结

本诗前两句写田园美景,后两句写人,真是“一年之计在于春”。表达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板书:赞美)

六、作业布置

诗人翁卷为我们描绘了春天田园的美景,我们也看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表达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板书:赞美)

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

绿山原

白满川

景美 子规鸣

雨如烟

赞美 闲人少

插秧忙

11.吟诵青春的作文 篇十一

回想起自己初中阶段的“青春生活”,我有的只是太多遗憾。初中三年的时光曾经被自己大把大把地挥霍,像个玩世不恭的孩子,从不知道努力学习,偶尔用功学习,也只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实在没什么意义。

其实也不是自己不想学习,我也总是会为自己制订好计划,但总是事与愿违,自控能力太差,没人看着的时候就开始松懈了,玩开了。现如今,我已是一名高中生,不管在哪一方面,都要比原来更成熟,更懂事了。以致我不想让自己高中三年生活也像初中那样,抱着遗憾和后悔结束,所以制订并设计好自己高中的“青春生活”是必备的。

从小到大,我给老师、同学们的印象一直都是比较内向,不爱说话的人。因此我想,在高中阶段我应该突破自我,主动与同学、老师交流,建立起良好的关系网。

但转念一想,其实,不管其他再怎么好,在青春期我们最重要的就是努力学习。在初中阶段受到的`教训我一定要在高中时改正,努力让自己在学习方面不后悔。

当然,不管我们要教训什么,有多么好的计划,但关键还是要有行动,否则一切都只是空话而已。我还认为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树立起自信心,这是走好成功的第一步。在学习方面,我们所具备的应该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认真的态度。不管怎样,我们都应该时刻保持鲜活伙的自信心,坚韧的性格,这两点是我们在任何时期,任何环境都应该有的。

12.诗文吟诵教案[范文模版] 篇十二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的含义

2、会吟诵古诗,会背古诗

3、了解学生对我国古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会吟诵古诗,会背古诗 教学准备:古诗磁盘录音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说说你所知道的清明节

二、指导理解

1、放录音古诗《清明》

2、这首诗名字?作者名字?

3、学生初读古诗并试着吟诵

4、师教吟诵方法

5、学生自由吟诵,分组吟诵

6、古诗讲解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

7、古诗赏析

清明这个节日,本来就容易勾起出门在外的人思归之念,而春雨绵绵,更增添旅途的愁苦和艰辛。这样一种复杂的思绪,诗人却用一句极通俗的语言,作了很好的概括。接下来探问酒家何处有,既是想歇息解乏,又含有借酒浇愁的意绪。结尾以牧童指路结束全篇,给行旅之人带来了安慰和希望,显得含蓄不尽,余味无穷。这首诗对旅途情景的描绘,旅人情怀的抒发,十分真实自然,语言也通俗流畅,音节和谐,景象新鲜生动,易懂易记,因而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篇。

8、检查吟诵情况并试着背诵。

三、总结

13.吟诵与吟诵教学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三

塞下曲

湖南鼎城聂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把握将军的形象。

3、通过吟诵,字义与音义结合,与意象系统结合,深入浅出地理解诗歌涵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书写练习、口头组词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

2、通过多种形式诵读、吟诵,达到背诵古诗的目的;

3、通过对古诗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通过诵读、吟诵古诗,积累古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古诗的教学,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把握将军的形象。

教学难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能吟诵和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中国古代有许多位著名的将军,他们都凭着自己的军事才能和高超武艺,建立了丰功伟绩。今天,聂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一位著名的将军,他就是西汉名将李广。李广驻守边疆的时候,让敌人闻风丧胆,号称飞将军。这节课,我们就可以从唐代诗人卢纶笔下的《塞下曲》来领略这位飞将军的风采!(教师随机板书《塞下曲》)不过在学习古诗之前,大家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古诗用过怎样的学习方法?(生:查字典、看图、查资料)今天聂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学习古诗的四步法,好不好?(指名读一读)

1、学古诗,知作者;

2、解题意,会质疑;

3、抓字眼,明诗意;

4、多吟诵,悟诗情。

二、初读古诗,识字正音。

1、学古诗,知作者。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塞下曲》的作者——卢纶。卢纶(739-799),唐代诗人。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唐代宗大历年间10位诗人所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偏重诗歌形式技巧,但这10人中的生卒年皆不详)曾在河中任元帅府判官。善于写景抒情,艺术成就较高。他从军多年,所作边塞诗富有战斗生活气息,雄壮感人。

2、解题意,会质疑。师:我们认识了作者,还要了解这首诗的体裁。

《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一般使用和汉乐府一样的题目,表达的内容也和汉乐府类似。这样的诗,因为使用了汉乐府的题目,所以叫做旧题),属《横吹曲辞》,即从西域和北方传入的少数民族音乐,多用于军旅征伐和田猎、出巡。由此可见,《塞下曲》是指古代边塞地区的一种军歌,内容多写边塞征战。卢纶的《塞下曲》一共六首,今天学习的是第二首。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顺,注意读出节奏。然后指名读一读,做出评价(主要把字音读准)。

检查学生的读诗情况后,出示本首古诗的生字,并熟悉多音字。

三、理解诗句,体会诗境。

1、抓字眼,明诗意。(小组汇报、同学互动交流,教师适时指导。)师:同学们,我们知道古诗语言凝练,每一个字都会有涵义,这首《塞下曲》总共20个字,具体写了飞将军李广的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6人1小组,用“抓字眼、明诗意”的方法理解和翻译诗句的意思。(先分组讨论,再出示诗句集体分析)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第一二句的字眼:林暗、惊、引弓。一二句的意思是:在昏暗的树林里,突然刮起一阵狂风,野草受惊似的摆动起来。正在夜间巡逻的将军以为是老虎来袭,立即拉弓射箭。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第三四句的字眼:平明、白羽、没、石棱。三四句的意思是:第二天早上去寻找昨晚射出的白羽箭,那箭竟然深深的嵌进巨石的棱角之中。

2、联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将会射成什么样子?如果在战场上射击敌军兵马呢?你认为将军是个怎样的人?

勇敢机智武艺高强神勇无比力大无穷

四、指导品读,情感体验。(多吟诵,悟诗情。)

《塞下曲》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勇敢机智、武艺高强、具有神力的边塞将军的威武形象,我们想表达对飞将军李广的赞叹和敬佩,就要好好的品读这首诗,对吗?

1、诵读《塞下曲》,读出韵律。指名读(没有节奏符号的诵读)

师:读诗要读得专心,投入,谁想读一读这首诗?(预设:你读得既正确又响亮,字音很准确!

你读得字正腔圆,真好!

你读得很流畅,字字有交代,满分!)

师:孩子们,读古诗,我们不但要读的准确,还要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课件节奏)

师生合作读。(节奏点拉长)

先跟老师读一遍,然后合作读。老师读第一句,学生读第二句,然后换过来,学生读第一句,老师读第二句,依此类推!嗯,节奏很鲜明,诗的味道出来了。齐读。我们把诗句连起来,全班齐读,注意节奏点。(齐读)大家读得真好,声音清亮,韵律十足,诗的味道更浓了。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更要读出自己独特的感觉。

2、吟诵《塞下曲》,情通古今。教师示范吟诵。

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遍,感受一下,老师读诗的方式与你们有什么不同。(师吟诵)。请睁开眼睛,说说你的感受,可以用上像唱歌、有高低、有长短、有旋律等词语。(预设:对,你听得很仔细!

你说得很正确!你很会感受!)

孩子们,老师这种读诗的方法叫做“吟诵”。是古人的一种读诗方法。(板书:吟诵)吟诵的韵律不但可以听得到,还可以触摸得到。大家仔细观察,诗中有颜色的字。(粉色为节奏点红色为韵字蓝色为入声字)

初识平仄规律

a、这里的粉色的字,代表的是平声。仔细看看,它们都标在什么声调的上面?(生答:一声和二声。)对,古人的平声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一声和二声。声音可稍微拉长。我们可以用画平线的手势,来触摸声音的节奏。跟老师读:惊、军、明、棱。

b、这些红色的字是韵字(风、弓、中),韵字也是平声字,吟诵时是诗句中声音最长的字。c、这些蓝色的字是入声字。吟诵时声音短促有力。声音一出口,马上就又收回来。“白”“没”“石”。男生跟老师读: “白”“没”“石”;女生: “白”“没”“石”。

d、再听老师完整的吟诵一遍,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让耳朵开始聆听。

e、好,跟着老师,我们一起吟诵,让我们触摸古诗的韵律,细细体会诗中的情感。(带领学生吟诵,逐句教,讲讲节奏点和韵字拖长的含义)、创设情境,吟诵诗情。

此时此刻大家就是飞将军李广,你来吟诵!男生吟诵!女生吟诵!集体吟诵!听着你们的吟诵,我仿佛看见了勇敢机智、武艺高强、具有神力的将军形象。

五、拓展延伸,套调吟诵《塞下曲》第三首。

同学们,诗人卢纶笔下的《塞下曲》可并不只是这一首,一共是6首。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二首。在剩下的5首古诗中,第3首“月黑雁飞高”十分有名(PPT演示),鼓励学生套调吟诵《塞下曲》(第三首)。另外,像著名的大诗人李白、王昌龄,也都创作过《塞下曲》(PPT播放)。那么,课后我们也可以搜集这些古诗,摘抄下来读一读。

五、板书。

塞下曲

“飞将军”李广

勇敢机智

武艺高强

神勇无比

【吟诵与吟诵教学培训学习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吟诵与教学07-11

上一篇:公司职员xx年工作总结下一篇: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复习要点及练习题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