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词供给侧改革

2024-07-15

申论热词供给侧改革(共9篇)(共9篇)

1.申论热词供给侧改革 篇一

汇总>>>国家公务员

2018国家公务员申论范文: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资讯,了解到行测是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公共科目之一,从2015年开始,行测实行分级分类考试,分为省级以上和副省及以下两套试卷,跟申论同步。均为客观性真题,考试时限120分钟,满分100分。

从近两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行测考试内容来看,“省级以上”总题量为135道,“副省及以下”总题量130道。主要差别在数量关系题和资料分析题。中公教育专家认为,这种考查形式已经基本稳固下来,处于有章可循的状态。下面,宁夏中公教育整理了公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春节刚过,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十四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既有传承延续,更有创新发展。今年一号文件立足“三农”发展新形势,突出强调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出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对做好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刚刚过去的2016年,农业农村发展持续向好、稳中有进,为“十三五”经济社会良好开局提供了有力支撑。成绩面前也要清醒看到,农业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短板,稳住农业农村这个“基本盘”对稳定全局至关重要。一号文件给出明确的政策信号,必须始终

中公教育·点击查看行测考点大全

汇总>>>国家公务员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动摇,重农强农调子不能变、力度不能减。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内在动因和外部环境正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业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并且主要是结构性、体制性的问题。顺应新形势新要求,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调整工作重心,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三农”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长远。一定要守住三条底线: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要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中公教育·点击查看行测考点大全

汇总>>>国家公务员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必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协调好各方面利益。要直面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勇于承受改革阵痛,尽力降低改革成本,积极防范改革风险。调整政策、出台措施,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特别是农民承受力,使强农惠农政策照顾到大多数普通农户。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强迫命令瞎指挥,不损害农民权益。

今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各地方各部门要切实把认识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农业农村工作重心转移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来,真抓实干,奋发有为,攻坚克难,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迎接“三农”发展新的春天。

中公教育宁夏公务员考试培训与辅导专家提醒您,备考有计划,才能在公考大战中拔得头筹!国家公务员考试题库邀请您一同刷题!

中公教育·点击查看行测考点大全

2.申论热词供给侧改革 篇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或供给侧改革, 可以解读为从供给、生产端入手, 通过解放生产力, 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供给侧改革的内容包括清理“僵尸企业”, 淘汰落后产能, 将发展方向锁定在新兴领域、创新领域, 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对供给侧改革的描述, 这一关键词包括几层含义: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 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成本, 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化解房地产库存, 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加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

此次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提出的供给侧改革的思路, 并未得到外界完全的赞同。有些质疑是提法上的, 比如“僵尸企业”一语, 被评论为对企业的污名化——这些企业仅仅是陷入了困境, 需要重组或其他调整, 它们本身是合法的, 依法纳税, 提供就业机会, 不应该冠以负面色彩的别名。有些质疑则是对思路有效性的质疑, 争论很多。供给侧改革曾经发生在1980年代的美国, 那次改革影响深远, 所以又叫“供给革命”, 一个经济学派, 即供给学派, 从中诞生。人们对美国供给革命的效果的评论分歧严重, 说它成功者有之, 说它“彻底失败”者也不少, 其中一位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他在今年3月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6年会时说:“在没有充足的需求的时候, 供给侧的改革反而会增加失业, 而不会促进增长。我们需要记住, 在美国和其他国家1980年代的供给侧改革都是失败的。”

即使认同1980年代美国供给侧改革的效果, 也有人提出发生在两个大国不同时期的供给侧改革初始条件不同, 因此此轮中国的供给侧改革结果难料, 因为美国供给革命需要应对的是通胀, 而中国经济目前的问题是可能产生明显的通缩。

赞成实施供给侧改革的声音也很明确。

吴敬琏认为这是“正确的应对方略”。他说, 分析一国经济的长期增长趋势的时候, 应当从供给侧的三个因素 (劳动、资本和效率) 寻找原因和对策, 而“供给侧因素分析对于中国过去的高速增长和目前的增速下降都有很强的解释力”。吴敬琏说:“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 新增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变得越来越小。同时, 中国在技术上已经从一个完全的跟随者变成了同跑者甚至某些领域的领跑者。在这种情况下, 没有创新就很难再提升技术水平。从供给侧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应对挑战唯一的出路就是要提高效率,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所以, 应当是在稳住大局、保证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条件下, 全力以赴, 推进改革, 以便提高供给质量, 实现发展方式转型。

胡鞍钢则表示, 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十三五发展规划的主线是恰当的。他说, 过去矛盾的主要方面体现在需求侧, 这次提出的主线, 即矛盾的主要方面体现在供给侧;供给侧改革是中长期的增长方式转变和制度创新体制改革。不进行供给侧改革, 就无法实现增长动力的转换, 从要素驱动, 特别是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供给侧改革究竟能否成功, 衡量的标准正是能否激发出经济的“新动能”, 可用的政策手段, 包括简政放权、放松对市场的管制、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等等。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必须以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为目标, 实施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支柱,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 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 夯实实体经济根基, 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

1去产能

去产能即化解过剩产能, 一般有几种方法。价格调整属于市场方法——通过价格信号, 令企业避开产能已经过剩的行业或产品, 已经身处此类行业的企业则可能因为利润下降而转向其他行业。企业整合淘汰主要通过出台更多财税、金融和产业政策来促进企业的兼并重组, 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 淘汰过剩产能。拓展外部市场则是希望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来消化产能。4月6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决定实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这一规划明确提出, “实施工业基础和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标准化和质量提升工程, 加快关键技术标准研制, 推动在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重点领域标准化实现新突破, 力争到2020年使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从目前的70%以上提高到90%以上”。对国际标准转化率的要求即着眼于拓展外部市场。

2去库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的去库存主要指房地产去库存。可能的路径包括农民工市民化、房价调整 (根据需求情况或升或降) 、改变限购政策, 以及扩大政府购买。

对政府购买已建成房产的讨论较多。一般认为, 打通商品房市场与棚改安置房、公租房和租赁市场, 可以既促进住房保障, 又消化库存商品房。政府购买商品房, 一部分改造为公租房, 一部分可补贴房价销售给居民 (如获得城市居民身份的农民工) 。

3去杠杆

去杠杆的目标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杠杆率高, 意味着信用透支, 2008年金融危机的起因正是杠杆率过高导致大量坏帐, 银行无法消化。索罗斯警告说, 当前金融环境与2008年金融危机很类似。

去杠杆和房产去库存在具体操作上可能存在冲突。目前全国多个城市出现房价上涨, 金融杠杆率高居不下的情况。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在今年两会上说, 杠杆比例越高, 房价抗跌性越差, 就越易引发恐慌性抛售甚至崩盘, 因此绝不能用加杠杆的办法来促销售、去库存。“如果用加杠杆的方式去库存, 跟中央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会给经济带来巨大风险。”

4降成本

中国制造业企业成本上升, 并不全是坏消息。其中人力成本的提升, 意味着劳动者收入的上升, 也是发展中经济体走向发达经济体的必由之路。降低企业成本的路径包括降低融资成本、税负和人力成本。其中单人人力成本是在普遍上升的, 因此降低人力成本意味着减少雇用, 部分工作由机器人替代。如果没有其他新增岗位, 这将带来社会问题。从目前的规划看, 融资成本的降低和减少企业税负是主要抓手。前者的方法包括降准、降息, 扩大融资渠道等, 后者则主要通过减税来实现。目前我国赤字率不到3%, 仍有空间增加赤字, 降低税收。

5补短板

3.供给侧改革与供给经济学 篇三

2015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了全面阐述,并从顶层设计、政策措施、重点任务层面做出了全面部署。一些评论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供给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但从两者内涵看,应有所区分。

供给经济学与供给侧改革的差异

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滞胀,凯恩斯和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受到批评、被归咎的情况下,供给经济学派兴起。他们认为:凯恩斯主义长期以来不断地人为刺激需求,持续地损害了资本主义经济;当时的美国经济与大萧条时大不相同,需求增长不一定会造成实际产量增长,只会单纯增加货币数量,促进物价上涨,致使储蓄率和投资率放慢,技术变革延缓。他们认为,凯恩斯主义所奉行的“需求自行创造供给”的理论只会造成经济呆滞、缺乏创造力、生产力下降、通货膨胀,应该回归萨伊提出的“供给自行创造需求”或者说优先重视供给。

整个供给学派按观点主张又分为激进和温和两支。激进供给学派认为:应该大幅削减个人所得税和企业税,以刺激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储蓄和投资吸引力;采取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减少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更多地依靠市场力量自动调节经济;缩小政府开支,缩减福利开支。激进供给学派代表人物阿瑟·拉弗提出“拉弗曲线”,认为当税率超过一定区域,税率提高反而会使税收下降,因此降低税率不一定使税收减少。与该分支观点相比,温和的供给学派代表人物费尔德斯坦则批评了拉弗等人醉心于减税的快速效应、认为减税会自动产生政府收入、消除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等观点。他认为美国当时的经济病症还在于财政赤字、通货膨胀、税收结构、社保制度,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平衡预算、降低赤字和通胀率,从而促进储蓄和投资。其政策主张包括:减少价格补贴等不必要的支出,改革税制,平衡预算,消除赤字;长期推行低货币增长率,采取有节制的货币供给政策;政府应减少对市场的干预,废除一些束缚生产的规章制度,刺激企业投资积极性;适度减税,特别是削减公司所得税和资本收益税。费尔德斯坦和拉弗后来在里根执政期间分别担任总统经济政策顾问委员会主席和成员,使供给学派的一些政策主张得以应用。

而中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所提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五大发展理念,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为总体思路,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2016年五大重点任务,从供给侧开展结构性改革。

从国际上的定义看,结构性改革一般意味着对政府和企业结构的改变。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求其成员国做出的结构性调整和改革中,通常包括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从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的介绍看,结构性改革内涵丰富,可以是宏观经济政策、财政金融方面的改革,也可以是产业规制和竞争政策、市场准入和对外开放政策、社保政策和劳动力市场等等方面的改革。中国所提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念和思路已然明确,内容上结合了中国经济发展现阶段要求,实用而丰富。

内容与背景的差异

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与供给经济学相区分,不仅因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指的内容与供给经济学派主张和所处背景均有区别,而且因为各国政策主张往往根据当时当地情况灵活选择或综合运用经济学派观点。即使是在美国里根总统执政时期,供给经济学派也并非至始至终原封不动地被应用,供给学派主张所致政策效果也有差异。

供给经济学产生的背景是滞胀,而中国目前处于局部通缩阶段(表现为工业品价格持续负增长,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已持续5个季度低于2%。因此在货币政策主张上,供给经济学主张的紧缩货币政策并不适用于中国当前情况;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张的“稳健货币政策”“降低融资成本”“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总量适度增长”则是适合当下国情的政策。

供给经济学产生的20世纪70年代。当时美国的税负较高,因而供给经济学提倡减税。而中国宏观税负适中,税收收入进入中速增长阶段(近两年进入一位数增长),公共支出增速持续快于公共收入增速,财政赤字率连年微升,2015年已达2.3%,公共债务高企,财政处于新常态下,全面减税抑或大幅降低主要税种税率不太合时宜;可行性较高的政策仍是结构性减税,配以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支出绩效、调整中央和地方财权事权关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另两大支柱“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所强调的内容也与供给经济学派所提倡的放松管制有所不同。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四大政策支柱“改革政策要落实”则涵盖的内容要丰富得多,放松管制毕竟只是产业改革政策的一方面,中国本轮改革则包括财税、金融、产业、企业、商事制度、贸易、价格等方方面面。

与供给学派针对当时美国经济提出的压缩福利开支建议相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强调“社会政策要托底”“要守住民生底线”,并将其作为一大政策支柱,强调要更好发挥社会保障的社会稳定器作用。与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保开支较高相比,中国仍处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时期,无论是农民工市民化、完善农村社保制度,还是老龄化,都可能影响社保支出继续高速增长,本阶段若按供给经济学观点压缩社保开支,并不符合中国国情。因此,从供给经济学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生搬硬套。

此外,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并未否定需求管理的必要性。当前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困难既有内外需求(投资和出口)增速快速下降的原因,也有供需不对路(例如消费品方面)的因素。但是考虑到单纯的需求管理无法解决全球贸易收缩背景下外需不振的问题,还可能带来公共债务攀升、未来通货膨胀、或产能过剩加剧、忽视解决结构性问题的不良后果,强调供给侧改革既可以促进结构性改革、增强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挖掘潜在外需,又能与适度的需求管理相得益彰,更好地完成近期化解产能过剩、消化房地产过剩、扩大有效供给、防范财政金融风险的任务。

里根经济政策与供给学派

里根执政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初期采取了供给学派的部分政策建议,但后期则有所不同,这是常被忽略的部分。

例如,税收政策方面,里根执政之初,1981年,颁布经济复苏法案,将个人所得税最高档次税率从70%降到50%,规定从1985年开始实行个税与CPI挂钩,并将公司所得税计算时采用的设备投资折旧方法改为加速成本回收制度(ACRS),从而进一步缩短折旧年限,变相减税、鼓励投资。但1982年公司所得税急剧减少、联邦财政赤字呈扩大趋势后,当年9月里根又签署了税收公平与财政责任法案,取消加速折旧,收紧实行完整的合同会计准则,并对个人利息与红利收入按10%税率征税。1983年开始实行的1982年高速公路收入法案提高了石油消费税税率。1984年减赤法案减少了个税减免和优惠,并将房地产折旧年限从15年延长至18年。1986年税改法案则遵从税收中性原则,将个税最高档次税率从50%降到28%,但同时将最低档次税率从11%提到15%,归并个税等级,从原来的15个收入等级归并至4个收入等级(税率分别为15%、28%、33%、28%),并将最低收入等级的上限收入从5720美元/年调高至29750美元/年。公司税方面,进一步延长了设备和房地产折旧年限。还通过限制抵扣项目增加了社保工薪税率。总体来看,里根时期的税收政策并非一味减税,而更多的是结构性税收改革,其执政初期采用的激进供给学派推崇的激进减税措施在之后执政期却迫于财政压力而实际转向了结构性税政调整。表1所示里根执政时期税改的税收收入效应可供参考。

从宏观数据看,1980-1988年,美国GDP增速从-0.3%升至4.1%,失业率从7.1%降至5.5%,通货膨胀率从13.5%降至4.1%。从1981年到1989年,联邦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年均18.2%,高于1972-1980年年均18%的水平;同期,联邦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年均22.3%,比1972-1980年20.3%的年均水平高2个百分点;考虑社保和邮政服务收支后,1981-1989年间,联邦财政赤字率(赤字与GDP比率)年均达4.1%,大大高于1972-1980年平均2.3%的赤字率水平。从1981年到1989年,美国公共债务从7894亿美元增至2.19万亿美元,公共债务与GDP比率从25.8%升至40.6%。

经济学家对里根经济政策的评价不一。例如,米尔顿·弗里德曼盛赞里根经济学及其经济效果。而保罗·克鲁格曼则认为里根执政时期经济扩张表现主要得益于商业周期和保罗·沃克尔的货币政策,其间财政支出增加、就业增加、经济复苏应证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观点。经济学者Raghuram Rajan、Paul Joskow等人则指出里根执政时期经济表现得益于实际上从卡特执政期就开始的航空业、公路、电信、天然气、银行业放松管制政策。William Niskanen则批评了里根执政时期公共债务的迅速膨胀。布什更是将其初期激进的减税政策称为“巫毒经济学”。

总的来看,无论是供给经济学,还是里根经济学,都与当前中国中央政府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较大区别。

4.(供给侧改革) 篇四

供给侧改革及其影响

(公共经济学)

供给侧改革及其影响

一.内涵及其实质

内涵:“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实质:“需求刺激效果甚微。需求不足仅是表象,供需错配才是实质,因而需要从供给端着手改革。供给侧改革是否有先例?20 世纪70-80年代,美、英相继陷入滞胀,“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分别采用减税和国企改革等措施帮助经济走出衰退的泥淖。中国“供给侧改革”更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避免潜在增速的大幅下滑。”

二.改革原因背景

自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不断暴露一些经济上的问题,我国经济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投资为主,消费为辅”的时代正在远去,而“供给跟不上需求”正凸显经济增长的重要障碍。“供需不匹配”,是理解“供给侧改革”最基本的背景。消化过剩产能提速。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产能过剩企业会占据大量资源,使得人力、资金、土地等成本居高不下,制约了新经济的发展。当前多个行业、多个地区的产能过剩正引起各方的担忧,可能引发通货紧缩、失业、经济动力不足等一系列风险。服务业黄金时代到来。服务业是未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双重稳定器。一方面维持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提供就业岗位。第三产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创造约100万个就业岗位,比工业多50万个左右。对政府保持经济增长和稳定就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当下服务业发展的根本瓶颈不是需求不足,恰恰是供给不足。在教育、医疗、金融、旅游等领域,一方面国内抱怨声不断,另一方面大批消费者源源不断地到国外消费。究其缘由,这跟国内服务业供给侧的乏力有关。

三.供给侧改革影响因素及其变化曲线分析

投资消费曲线变化

分析:由上图可知,自2011年开始,我国投资对GDP贡献率呈下降趋势,而消费对GDP贡献率始终呈现增长趋势。“三驾马车”变化明显,重新分配格局。进而导致一系列问题,供

供给侧改革及其影响

给跟不上需求矛盾突出,同时也导致一系列社会现实问题:通货紧缩、失业、经济动力不足。服务业发展趋势曲线变化

分析:由上图曲线可知,自2011年起,中国服务业呈现增长趋势,在市场规模中所占份额也越来越大,并且增长速度越来越大。随着服务业行业的发展,能缓解中国的供需矛盾问题,解决部分社会现实问题,对增加就业率,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四.供给侧改革分析

对于供给侧改革,习近平主席的原话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政策手段上,包括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等。

2015年10月8日至10日,中央财办主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鹤在广东考察时的讲话,给出了部分回答。刘鹤表示,要大力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更加重视“供给侧”调整,加快淘汰僵尸企业,有效化解过剩产能,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把增强企业活力放在突出位置,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引导好社会心理预期,重视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商业法制,切实发挥企业家重要作用,着力营造扶商、安商、惠商的良好市场环境。这预示着,在产业层面,淘汰僵尸企业,化解过剩产能,激发企业活力,将是“供给侧改革”的重点领域。

供给侧改革是一种寻求经济新增长新动力的新思路,主要强调通过提高社会供给来促进经济增长。对于如何拉动经济增长,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改革有着截然不同的理念。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政策手段上,包括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等,从供给侧管理角度看,本质上都属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方式。从“三驾马车”到“供给侧改革”,这种话语变化勾勒

供给侧改革及其影响

出中国经济的演变,消费在国民经济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对供给侧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倒逼压力之下,“供给侧改革”的效果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转型能够平稳落地。“经济结构性改革”分解为四个关键点,包括化解产能过剩、消化房地产库存、降低企业成本、发展股票市场。“经济结构性改革”,任重而道远,非一日之功。本次中央首提“供给侧改革”,短期上是为了应对当下的严峻挑战,长期上是追求的正是一个“供需向相匹配”的新经济结构。

五.供给侧改革措施

1.从结构性减税到大规模减税。优化企业税收机制,尽量减少税收,避免偷税漏税,避免重复性收税,以此来减轻企业负担。放低门槛,从而更好的促进企业发展。

2.放松行政管制,减少行政审批。开放绿色通道,给有良好信誉跟诚信的企业放低门槛,减少行政审批手续,使其尽快生产,融入市场。

3.减少垄断,促进市场自由竞争。针对垄断企业给予取缔,争取创造一个良好的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从而利于企业的发展。4.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多元化改革。

5.改进资源和基础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由市场自动形成价格,减少垄断和国家干预,从而减少通货紧缩。

6.有效控制基础设施和基础服务的成本。推进市场基础设施优化配置。促进基础设施公平使用,同时降低基础设施使用成本,督促市场共同维护,以减少维护成本。

六.供给侧改革影响

1.是提高宏观调控效率和稳增长的重要推进器。一方面,将结构性改革引入宏观调控,形成“宏观调控+改革”的政策组合拳,是新一届政府宏观调控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实现稳增长与调结构平衡的重要举措。这实际上是强调稳增长中的结构变量和制度变量,而这两个变量则是决定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新一届政府强调宏观调控要既利当前又惠长远,寓短于长,以长促短,拓展了宏观调控的时间轴,形成了“短期+长期”的思路。传统的宏观政策偏重于总量问题而忽视结构、制度问题。结构失调、体制僵化不仅增加稳增长的困难,甚至使发展不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本质在于结构变化和制度创新。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增强发展动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长期稳增长的最有力措施。另一方面,在一些重大领域改革取得明显突破的情况,宏观调控可以更多的采取市场手段和经济手段,而尽可能减少行政手段,这既能增强市场信心,又能显著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2.是努力实现市场资源配置中起关键性作用的关键举措。就经济体制问题而言,最大的结构性改革还是市场化改革,即简政放权、深化价格改革和要素市场化改革,着力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我国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等五大方面都面临重大的供给侧体制问题,解决这些制度性的障碍的关

供给侧改革及其影响

键是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发展为例,长期以来我国创新动力不足主要是因为创新性文化基础薄弱,投机性发展氛围过浓,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人把大量的精力、财力、智力花在投机取巧上,热衷于泡沫投机活动,是导致实体经济不振、创新动力被抑制的重要原因,这有文化因素,也有发展观短视、政绩考核制度等问题,更有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束缚了企业手脚的供给体制问题。深化市场化改革这一重大的结构性改革,不仅能最大程度地降低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为市场主体创新宽松公平的宏观环境,让市场在竞争性领域发挥决定性作用,而且能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激励,增强微观市场主体的竞争力。

3.是促进产业升级、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导致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是结构升级失败,即经济结构长期处于中低端而无法向中高端转换,从而导致长期的需求不足、产业竞争力低下、社会严重不公平等问题,最终使得经济长期失速,危机四伏,各类风险交织且集中爆发。国际上这样的事例很多,有拉美化现象,有东南亚金融危机。因此,结构转型升级能否顺利推进和完成,是突破中等收入的关键。而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决定力量是制度创新,即对关键领域的改革能否深化,形成更高层次的市场经济体制。供给侧结构改革是推动经济结构全面升级的原动力,也正是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

5.供给侧改革1 篇五

供给侧改革就是确立供给优先的增长方式与发展模式,以投资拉动为基础、创新驱动为主导、经济效益为归宿的增长方式;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臵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就是用内需导向型经济代替出口导向型经济,用知识密集型经济代替劳动密集型经济,用幸福经济代替GDP经济。

供给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通过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首先就是要处理好国民经济中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与基础产业的关系。以知识运营为主导产业、以基本建设为支柱产业、以高速路发展为基础产业,就是全球性金融危机条件下中国的优势产业——不是以某个产业为优势产业,而是以整个产业结构为优势产业。它不仅是优势产业,而且是产业优势;它不仅可以使中国经济化解产能过剩,抵御全球性金融危机,而且可以使中国经济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可持续发展。

二、供给侧改革释义:

供给侧改革就是确立供给优先的增长方式与发展模式,以投资拉动为基础、创新驱动为主导、经济效益为归宿的增长方式;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臵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就是用内需导向型经济代替出口导向型经济,用知识密集型经济代替劳动密集型经济,用幸福经济代替GDP经济。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供给侧改革的本质,是以化解产能过剩为契机,自觉推动经济增 长方式从低级向高级转变:从资源配臵型向资源再生型增长方式转变,外延扩张型向内涵开发型增长方式转变,要素驱动型、投资驱动型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型增长方式转变,资源运营—产品运营—资产运营—资本运营增长方式向知识运营增长方式转变,从而摆脱“中等收入陷阱”,使我国经济可持续高速发展。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自觉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低级向高级转变有历史的必然性;化解产能过剩,只是为这个必然性开辟道路的偶然性。

供给侧改革是生产力发展对GDP增长的超越。供给侧改革的根本目标,就是提高、进一步提高、再进一步提高“先进生产力”——再生生产力。供给侧改革,首先要确立科学的经济理性,把价值机制确立为市场的核心机制。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金融体制改革——由间接投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制向直接投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制转化;通过直接投融资去杠杆化,减少企业融资成本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主体性与经营效率,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

“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于供给侧改革,习近平主席的原话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政策手段上,包括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等。

供给侧改革是一种寻求经济新增长新动力的新思路,主要强调通过提高社会供给来促进经济增长。

对于如何拉动经济增长,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改革有着截然不同的理念。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政策手段上,包括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等,从供给侧管理角度看,本质上都属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方式。从“三驾马车”到“供给侧改革”,这种话语变化勾勒出中国经济的演变,消费在国民经济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对供给侧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倒逼压力之下,“供给侧改革”的效果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转型能够平稳落地。“经济结构性改革”分解为四个关键点,包括化解产能过剩、消化房地产库存、降低企业成本、发展股票市场。“经济结构性改革”,任重而道远,非一日之功。本次中央首提“供给侧改革”,短期上是为了应对当下的严峻挑战,长期上是追求的正是一个“供需向相匹配”的新经济结构。

三、问题的实质:

“需求刺激效果甚微。需求不足仅是表象,供需错配才是实质,因而需要从供给端着手改革。

供给侧改革是否有先例?20 世纪70-80 年代,美、英相继陷入滞胀,“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分别采用减税和国企改革等措施帮助经济走出衰退的泥淖。中国“供给侧改革”更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避免潜在增速的大幅下滑。

四、提出背景:

经济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投资出口占比太大,消费占比太小”的时代正在远去,而“供给跟不上需求”正凸显经济增长的重要障碍。“供需不匹配”,是理解“供给侧改革”最基本的背景。

消化过剩产能提速。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产能过剩企业会占据大量资源,使得人力、资金、土地等成本居高不下,制约了新经济的发展。当前多个行业、多个地区的产能过剩正引起各方的担忧,可能引发通缩、失业、经济动力不足等一系列风险。

服务业黄金时代到来。服务业是未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双重稳定器。一方面维持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提供就业岗位。第三产业每增长 1个百分点能创造约100万个就业岗位,比工业多 50万个左右。对政府保持经济增长和稳定就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当下服务业发展的根本瓶颈不是需求不足,恰恰是供给不足。在教育、医疗、金融、旅游等领域,一方面国内抱怨声不断,另一方面大批消费者源源不断地到国外消费。究其缘由,这跟国内服务业供给侧的乏力有关。

五、改革涉及的重点领域:

历史经验表明,划定重点领域,进行重点突破是让改革达到最高 效率的最好办法,越是针对性强的改革越是如此。那么,“供给侧改革”的重点领域是什么?

2015年10月8日至10日,中央财办主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鹤在广东考察时的讲话,给出了部分回答。刘鹤表示,要大力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更加重视“供给侧”调整,加快淘汰僵尸企业,有效化解过剩产能,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把增强企业活力放在突出位臵,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引导好社会心理预期,重视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商业法制,切实发挥企业家重要作用,着力营造扶商、安商、惠商的良好市场环境。这预示着,在产业层面,淘汰僵尸企业,化解过剩产能,激发企业活力,将是“供给侧改革”的重点领域。

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更全面地为“供给侧改革”下了定义:

其一,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 “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化解过剩产能,通过价格调整、企业整合淘汰、拓展外部市场是主要方式。这意味着,从央企到地方国企的整合将向下层逐级推开,“一带一路”的建设进程将加快。这关系到产业层面供给的改善。

其二,要降低成本: “要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这意味着企业将通过结构性减税获益。实际上,此前明确的“适当降低社保缴费水平”,与降低成本的政策信号一致。这是在财税制度层面改善供给。

其三,要化解房地产库存: “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这是对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的再次确认。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不仅因为这一行业能带动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许多下游产业的发展,化解这些行业的产能,有效拉动就业,还在于从推进“人的城镇化”考量,房地产业的发展是让2.5亿缺乏相应市民权利的城镇常住人口能真正定居下来的必要物质前提。这是在调控层面消除供给制约。

其四,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这一论述表明了最高领导层对股市发展的态度。股市既是企业的直接融资平台,也是普通投资者合法获得财富、提高消费能力的主要平台。这是在资本层面强调供给的稳定性。

产业层面、调控层面、财税制度层面、资本层面的新部署,勾勒出了“供给侧改革”的重点领域和规模。显然,这些层面的改革都非一日之功可竟,这也表明“供给侧改革”不是针对经济形势的临时性措施,而是面向全局的战略性部署。

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生产能力的路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改革提高效率(核心问题)。通过改革促进全要素生产率 A 的提升,包括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等等,本质上都属于这类。

第二,调结构。调整产品价格和要素价格在不同部门间的相对价格,引导资本和劳动在不同部门间的重新配臵。本质上说,调结构不属于一个经济增长问题,但从政策手段上看这也属于供给侧管理的一种方式。

第三,改善人口结构和劳动力质量。劳动人口占比上升可以提高人均产出,人力资本提高劳动力的生产能力。

七、“加减乘除”四则运算: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5年12月)21日在北京落下帷幕,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总书记用“加减乘除”四则运算通俗易懂地布局了供给侧改革这一新举措。

1.加法

供给侧改革的“加法”是指补齐短板,扩大要素供给,发展新兴产业,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增加人口供给、提升全员素质、提升创新能力、增加公共产品供给、加强政策制度协调性,为经济增长提供支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加法”关键是补齐短板的同时,扩大有效供给,提高生产力,增加经济发展新动力新能量,确保经济持续增长。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加法”还要加大对人力资本的可持续投入,优化劳动力配臵。经济学家张茉楠认为,在要素投入上,要注意通过人力资本的充分开发使用来促进经济增加;在方针导向上,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历程变成促进就业持续扩大的历程,把经济布局调整的历程变成对就业拉动能力不停提高的历程。一是改变忽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专科教育,侧重高学历教育的失衡现状,举行大范围的全员培训,提高本领,注意人力资本的充分开发使用,以适合将来产业升级与经济布局调整的必要,即除经济增加与就业匹配之外,还要实现劳动力升级与转型匹配。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加法”,还要不断增加公共产品,做好公共服务。“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要求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增强政府职责,提高公共服务的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公共需求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供应不足之间的矛盾。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总量不足和供给分布不均等问题由来已久,社会对于公共服务领域供给侧改革的呼声也最为强烈。增加公共产品、做好公共服务,既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抓手,也是通过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助力中国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的引擎之一。

2.减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的“减法”主要是指,政府简政放权、企业清除过剩产能、社会为企业降低成本,给企业松绑,给企业减负,激发微观经济活力。

简政放权,是政府层面的减法运算。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事务的管理,为经济松绑减负。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决定性作用。习近平表示:“使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决定性作用,就要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臵,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把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明确指出:“要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进一步清理规范中介服务。”通过简政放权,把原来政府掌握的权力放给市场、放给企业,让企业权力大起来,让市场活起来。以前,我们过多地通过政府的需求侧管理,特别是政府对投资政策和货币金融政策,从需求侧“三驾马车”来拉动经济增长,“有形之手”伸得过 长。今后,我们要更加强调供求平衡,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要更多地发挥好企业和个人的作用,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将政府的主要职责定位于制定好法律、法规、标准和政策,为企业和社会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降低企业成本是企业层面的减法运算。主要包括交易成本、各种税费、融资成本、社会保障成本等。这有利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供给侧的质量与效率、改善供给结构,最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减税降费加速折旧降低财税成本,利率市场化结合降息降低财务成本,养老保险体系改革降低人力成本。其中一个重要财政手段是结构性减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几项具体的减税措施,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一是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广义上的减税,有利于降低宏观税负);二是研究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三是降低社会保险费,研究精简归并“五险一金”。这些减税措施能够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供给能力。我国经济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供给侧,企业生产的边际成本在上升。制造业尤其受到成本的约束,成为拖累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降低制造业的增值税税率,可以为它们减轻一部分负担,使制造业的投资和生产加速。而降低社会保险费,则能降低劳动力成本。在经济下行背景下,减税将发挥重要的逆周期调节功能。对企业,减税能直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和资本的税后报酬,刺激劳动和资本供给的增加,进而推动潜在的产出增长;对居民,减税则有利于刺激消费,增加经济活力;对政府,虽然短期内税收有所减少,但根据“拉弗曲线”,减税产生的供给效应将开辟新税源、拓宽税基,从长期看仍有助于政府税收的增加。李克强总理要求,在供给方面,继续运用好结构性减税等手段,推动“双创”和“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发展,扶持小微企业成长。

3.乘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乘法”是指以创新发展理念,挖掘经济发展新动力,开拓新空间,创造新产业,培育经济增长的“乘数因子”,以新产业的“几何式增长”推动经济发展。

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开展“双创”行动,以创新促改革,以创新谋发展。12月21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降低企业债务负担,创新金融支持方式,提高企 业技术改造投资能力。培育发展新产业,加快技术、产品、业态等创新。”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力转换时期,以前那种依靠要素成本优势所驱动、大量投入资源和消耗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中国经济亟待转向创新驱动,从供给端入手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乌镇刚刚结束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指出:“当前,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中国经济也面临着一定下行压力。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开拓发展新境界。”通过加强创新,提升要素投入的综合效率,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习近平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核心,摒弃老路走新路,综合施策,精准发力,用新供给来创造新需求,以新技术带动新产业,以新空间发展新产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经济中高速增长。

充分释放新兴行业的供给端活力,以达到乘法效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促使要素从成熟的、老化的供给中,转移到新形成和正在扩张的供给中。中国的供给侧改革需要产业结构进行由“重”到“轻”的转变,要加大新兴产业投资。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白重恩认为,尽管有些行业有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但并不是总需求不足,而是供给的结构不能满足需求结构变化所带来的挑战,这就要求对供给结构进行调整。一方面要通过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资产重组,使它恢复青春,继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要培育新兴力量,逐步替代传统产业的衰减。“互联网基础设施在创造一个新供给。”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研究院院长高红冰在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的第七十七期“经济每月谈”上表示,当前互联网新时代的供给侧改革,不是简单的增加生产能力,而是增加消费端的基础设施供给,使得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新需求推动新消费,新消费倒逼新产业的产生和变革。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中产能过剩与供给不足并存,这意味着需要通过在生产领域推进一系列改革,创造新供给,满足新需求,互联网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今年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发表主题演讲指出:“目前互联网还是集中于对需求侧产生影响,然而在 未来,互联网会在供给侧改革中发挥更大作用,供给侧改革产生的需求会成为走向未来的源动力”。

4.除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除法”主要是指清除产能过剩、清除经济发展路上的“拦路虎”,为中国经济战车顺利前行扫清障碍。

淘汰过剩产能是供给侧改革的重点之一。在国际经济持续低迷和我国经济进入转型升级阶段的背景下,我国工业领域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工业领域呈通缩迹象,产能过剩问题具有普遍性,部分行业甚至出现了绝对过剩。因此,在供给侧改革中,必须有壮士断臂之精神,果断淘汰过剩产能。早在2012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就指出:“要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工作重点,总的原则是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此后,他又多次强调要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化解产能过剩,12月21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提出供给侧结构改革这一重大创新。

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实施供给侧改革,要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工业企业盈利负增长已经持续一年多时间,其主要原因就是产能过剩,特别是钢铁、铁矿石、煤炭、石油、石化等重化工业部门,产能过剩严重。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指出:“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要针对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点。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化解过剩产能,通过价格调整、企业整合淘汰、拓展外部市场是主要方式。“僵尸企业”的存在一方面吞噬了太多的流动性,挤占了市场信用,另一方面拖累了整个产业。对此,政府要主动从市场干预中退出来,要利用市场的力量强行去杠杆,让“僵尸企业”破产的破产,关门的关门,重组的重组,改善产业供给。

化解房地产库存是清除过剩产能的重要措施之一。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本次经济工作会议中也提出:“化解房地产库存”,并强调:“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多年来,作为对经济增长拉动效应最大的产业,房地产兼具了消费和投资的双重属性。房地产业的繁荣,不仅拉动了钢铁、水泥、电解铝、玻璃等产业的发展,也拉动了装修材料、电器、轻工等产业的繁荣,促进了相关服务业和金融业务的拓展。房地产去库存,不是鼓励房企不顾一切地建房,而是要房企为用户创造更多的价值,采取降价等措施把房子卖出去。化解房地产库存是在调控层面消除供给制约。专家指出: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稳定发展,不能片面理解为仅仅是为了当期经济增长,更主要的是为了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促进农民工在城镇定居落户。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光靠户籍制度改革是不行的,还要深化住房制度改革。

5.四则混合运算: 供给侧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政府和市场协调与配合,同时做好四则混合运算。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政府需要简政放权,协调政策制度为经济减负;市场要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兴产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放松管制、释放活力、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在11月18日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指出:“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作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习近平在一内一外两个场合谈“供给”,阐述了中国经济发展新思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四则混合运算”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为指导,同步实施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一系列战略措施,大力推动“双创”和“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发展,扶持小微企业成长,发挥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对供给升级的倍增效应。既要确保政策发挥效力,又要让要素市场改革同步推进,加快城乡之间土地、资金、人员等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臵,以拓展区域、产业的发展空间。既要创新需求,又要创新供给。

八、学界观点: 周天勇认为,当前宏观调控与以前不同,今年形势比较复杂。首先,我们看看宏观调控实践的理论基础。我们现在宏观调控的理论是 什么?应该知道,改革开放以后,宏观经济学才被逐步引入中国,但是总的来说,1997年以前实行的财政政策,宏观调控方面主要是保守的预算平衡模式,没有实施凯恩斯主义的扩张财政、刺激经济的办法。而实际上,过去我们的经济扩张造成的经济波动主要是信贷方面的原因较多。1997年以后,亚洲经济危机时我们的经济比较低迷,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增加赤字和发行国债来刺激经济,但是2003年的时候又进行了压缩,压缩到2008年年底。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又实施财政赤字、信贷放松的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了8.7%,在如此大的力度下,才取得这么高的增长。结合去年以及今年的经济形势来看,今年面临着这么一些情况。

一是可能通胀率高、失业率高,经济面临滞胀危险。用两组数据来表达,一组数据是通货膨胀率,另一组数据是经济增长速度。去年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很快,所以有胀没滞。但是从失业率来看,它是滞胀,因为高失业率、高通胀,就是一种滞胀的表现。

二是面临出口萎缩的风险。去年,大量的制造业萎缩、小微企业倒闭,可能导致无就业的增长。今年面临的情况是出口要萎缩,可以看到,今年1月份进出口是双双负增长,其中出口下降0.5%,进口下降15.3%,我们原来预计全年出口可能增长10%,现在从1月份的情况来看是比较严峻的,当然1月份有春节因素,但是从全年来看,出口是不乐观的。原因就是欧债问题,因为欧元区要紧缩财政、减少福利、减少工资、失业增加,这几项对出口需求影响比较明显。

6.供给侧改革学习心得 篇六

经济体制改革是当前改革的主要内容,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要深刻理解供给侧改革,首先要掌握供给侧改革和供给学派的区别。

一、什么是供给学派

供给学派亦称“供给经济学”、“供给方面经济学”,是着重从供给方面考察经济现状和寻求对策的一种经济理论。该理论流派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于美国,主要代表有蒙代尔、拉弗、吉尔德等。供给学派认为,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个人和企业提供生产要素和从事经营活动是为了谋取报酬,对报酬的刺激能够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自由市场会自动调节生产要素的供给和利用,应当消除阻碍市场调节的因素。供给学派的主要观点包括:

(一)供给自创需求(萨伊定律)

供给学派认为,在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上,供给居于首要的、决定的地位。社会的购买能力取决于社会的生产能力,而社会的生产能力就是社会的供给能力,人们在向社会提供商品的过程中自然会创造出多方面的需求。社会的供给能力越强,需求就越大,在信用货币制度下,不会出现购买力不足而发生商品过剩的问题

(二)力主市场经济,反对政府干预

供给学派从萨伊定律出发,认为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供求总是均衡的。他们宣扬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和自由经营活动是促进生产、增加供给的关键因素,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是企业家施展才能的最佳经济体制,在市场机制的充分作用下,各种经济变量都能自动趋于均衡,保证经济长期地稳定发展。国家干预不仅会破坏市场经济的自动调节机制,而且往往由于干预不当而损害经济中的供给力量,因此,政府过多地干预经济对国民经济有害而无益。

(三)通过减税刺激投资,增加供给

供给学派认为,供给能自动创造需求,但供给的大小取决于产量的多少,产量是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的直接结果,而生产要素的投入取决于各种刺激。这些刺激应以提高储蓄率、投资率为目标,以鼓励企业家冒险和创业为满足。因此通过各种刺激就能增加生产以达到增加供给的目的。在所有的刺激中,税率的变动是最重要、最有效的因素。税率变动影响着劳动力的供应及其结构,影响着储蓄、投资以及各种有形的经济活动。因此,应该通过减少税收来扩大供给。

(四)主张控制货币,反对通货膨胀

供给学派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是货币中性理论,认为货币只是交易的媒介,长期来看不会对供给和需求产生实质影响。因此,供给学派主张稳定货币,反对通货膨胀。

二、供给侧改革和供给学派的区别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实质是结构调整,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从供给侧改革的上述内容看,同供给学派有着显著不同,而且双方在具体的政策措施上也有所不同。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包括:减少价格补贴等不必要的支出,改革税制,平衡预算,消除赤字;长期推行低货币增长率,采取有节制的货币供给政策;政府应减少对市场的干预,废除一些束缚生产的规章制度,刺激企业投资积极性;适度减税,特别是削减公司所得税和资本收益税。而我国推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五大发展理念,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为总体思路,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为五大重点任务,从供给侧开展的结构性改革。

三、供给侧改革对金融行业的影响

十九大报告提出,近期我们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守住底线,不发生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如何在稳妥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基础上,实现上述目标,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一)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

2008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我们开始十年之久的宽松货币周期。目前,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已经达到167万亿,是2002年货币供应量的16倍。目前,美国已经开始了加息缩表的进程,如果我们继续宽松的货币政策,必然造成资产泡沫的进一步膨胀,同供给侧改革的基本要求相悖,对汇率稳定带来巨大压力,不利于金融系统的稳定,容易爆发系统性的危机。

(二)控制债务

金融系统性风险爆发的深层次原因很多,但是直接的导火索就有一个,债务。目前我国宏观层面的债务主体有三类:政府、企业和个人。经过四年的努力,目前政府部门的债务得到了有效控制,地方政府乱担保乱负债的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借助产业基金、PPP项目等方式变相负债的现象也大为减少。企业主体债务问题一直比较严重,尤其是国有企业的负债率,一直居高不下。供给侧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清除僵尸企业,降低低效、无效产能。对于企业负债的清理工作,应该按照底线思维,循序渐进,把握货币紧缩的力度,在保证不爆发大规模系统性债务危机的基础上,降低企业的杠杆。我国居民债务一直不高,但是最近两年,在去库存的压力下,杠杆从企业部门转向居民部门的倾向比较明显,个人债务攀升迅速,从2015年占GDP的30%左右规模,迅速增加到60%,基本上翻了一番。目前住房去库存的目标基本实现,货币化补贴政策也基本退出,下一步应该控制个人贷款规模的迅速攀升,避免债务率升高对个人消费产生明显的寄出效应。

(三)治理金融乱象

金融乱象分为两类,一类是新技术引起的,主要是两种新技术进入金融产生乱象。一类是互联网技术,产生了所谓的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有两大功能,一个是发挥信息对称,一个是撮合功能,但后来很多互联网公司自己干金融的事,自己搞融资、投资,干的是金融的事,但是没有牌照,而且不受监管,出来大量的乱象。第二个是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技术目前和金融的结合,体现的是数字货币。这个技术会如何改变金融行业,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致看法,但是一个一致意见是必须加强监管。目前我国已经关闭了所有的数字货币交易平台就是一个明确的信号。

金融乱象的第二部分是改革引起的乱象,改革方向没错,但是配套措施没跟上,准入条件没有搞好,所以就产生了乱象。这一轮金融改革是从2012年开始的,应该说初衷是好的,也是非常正确的,但是配套措施没跟上,导致监管错位,积累了大量的金融风险。

7.“农业供给侧改革”到底是什么? 篇七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15 年12 月24 日~25 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 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 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新鲜表述, 通过我国最高级别的“三农”会议, 首度进入公众视野。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通过自身的努力调整, 让农民生产出的产品, 包括质量和数量, 符合消费者的需求, 实现产地与消费地的无缝对接。改革的过程就是农民要把控好自己生产质量和规模, 这个事情核心的操作主体是农民。

主要任务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 一方面是对于大众农产品进行去库存, 调整粮食供给;另一方面, 除了保障农产品数量充足, 中央目标是通过政策改革等方式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具体包括降低成本来提高价格竞争力。与此同时, 要在质量安全上满足消费者需要。

改革方向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当前, 要高度重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加快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量, 加快粮食加工转化;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开展社会化服务等,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等农业供给的薄弱环节, 增加市场紧缺农产品的生产。

配合农业结构性改革, 还要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政策, 为改革提供动力。目前, 国家对稻谷、小麦两大口粮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制度, 对玉米实行临时收储制度, 同时开展对新疆棉花、东北和内蒙古大豆的目标价格补贴试点。

改革重点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会议指出, 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 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具体来看, 一要鼓励各地因地、因业制宜探索多种融合方式;二要壮大多元经营主体;三要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强化龙头企业联农带农与国家扶持政策挂钩的激励机制;四要强化政策支持, 中央财政安排资金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此次工作会议上提出“优先保障财政对农业农村投入, 确保力度不减弱、总量有增加。要加大涉农资金的整合力度, 发挥财政投入对结构性改革的引导作用, 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农村。”

改什么?

第一, 土地制度改革。一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属落实, 这里指的是确权、登记、颁证, 即通过实测、图解等方法, 核实农户的承包地面积和地块四至, 绘制出农户承包地块示意图, 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簿, 颁发统一规范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这次权属落实不改变二轮承包时期形成的土地承包关系和权属关系, 是对二轮承包工作的进一步完善。二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 这部分用地指原乡镇企业建设用地, 企业倒闭或者搬迁到开发区后闲置的土地, 要按照中央有关政策的精神, 在严格规划的基础上, 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并按照“同地、同价”的原则进行交易。三是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如何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及农村房产, 使一部分举家全迁到城镇且有转出房屋甚至宅基地意愿的农民工顺利实现交易, 并获得一部分补偿用于城镇创业。四是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按照现行政策, 要探索制定土地征收目录, 严格界定公益性用地范围。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创造条件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入土地一级市场。

第二, 农业结构调整。这次结构调整的基本要点在于“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 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结构调整的特点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挖掘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潜力, 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四化”同步。

第三, 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国内粮食生产,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 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底线。根据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在供给侧结构改革中, 要确保稻谷、小麦等口粮的生产, 既要保耕地, 又要保产能, 保主产区特别是核心产区的粮食生产。

谁来改?

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国家宏观调控。对于过去卖不掉的东西, 中国采取的策略是用政策方式刺激它, 但是这种刺激消费的政策, 会导致某个产业产能过剩, 以至于消耗过度, 污染加重。农业的发展方式需要转变, 要从供给入手, 改善供给结构, 这才有了农产品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 除了国家的宏观调控之外, 农民也得转变发展观念。通过施化肥、打农药、单纯追求产量增长的生产方式, 已经不符合时代的潮流, 农民还得要调整种植结构, 多生产绿色有机食品, 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来提升经济效益。

如何改?

中国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 中国农业经济运行中有总量平衡问题, 但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 要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下力气推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结构调整。重点是调减玉米种植面积, 调整生猪、牛羊、渔业生产布局, 巩固提升粮食产能, 推动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养殖业方面:2016 年将调整渔业养殖布局结构, 减少湖泊、水库和近海网箱养殖密度, 鼓励发展大水面养殖和离岸养殖, 逐步压减近海和内陆捕捞产能, 提高远洋渔业国际竞争力。拓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和营销渠道, 加强海洋牧场建设, 坚持休渔禁渔制度。

畜牧业方面: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 调整生猪生产布局, 划定适宜养殖区域和禁止养殖区域, 引导生猪养殖向玉米主产区和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转移。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畜牧业和草业。加强奶源建设, 加强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产质量安全监管。

种植业方面:推进种植业转型升级。探索建立棉油糖果茶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 深入开展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积极推进种植结构调整, 稳定水稻、小麦生产, 力争明年“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面积调减666.67hm2以上, 继续推进马铃薯主食产品开发和热带农业发展。

推进结构性改革, 是兴农之要。当前农业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难题, 表现各不相同, 但“病根”都出在结构方面。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实现农产品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 既能解决当前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更有利于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是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

结语

“秉纲而目自张, 执本而末自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就是要围绕人的需求进行生产, 涉及到理念更新、体制改革、实践创新等方方面面。越是任务千头万绪, 越要抓关键、抓要害, 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在思想观念上, 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在发展方式上, 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经营过程中, 既要守住粮食安全的底线, 也要充分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引领作用, 为农业结构性改革提供支撑和动力。农民增收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根本目的, 也是衡量结构性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志。让农民不断分享改革成果, 这项改革才会得人心、见实效。

相关链接

声音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积极稳妥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导, 始终把保障和维护农民权益放在首位, 综合施策, 多措并举, 积极稳妥、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充分释放农村发展活力, 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农业供给侧改革将是今年农村改革大头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部署今年“三农”工作重点时首次提出“农业供给侧改革”, 明确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是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具体而言, 加快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量, 加快粮食加工转化;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开展社会化服务等,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等农业供给的薄弱环节, 增加市场紧缺农产品的生产。

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副巡视员邱天朝:鼓励各类资本投向农业农村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 政府有必要给予一些政策扶持, 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但同时, 要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坚持节约用地原则, 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防止工商资本圈地和影响国家粮食安全。

数字

10亿

2016 年我国继续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 加快推进土地整治, 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今年将新建高标准农田0.06亿hm2以上, 到2020 年确保建成0.5 亿hm2、力争建成0.67 亿hm2高标准农田。

23.04%

今后五年, 我国要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 确保资源总量增加、质量效益提升、生态功能改善。到2020 年, 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04%, 森林蓄积量增加到165 亿m3以上, 林业自然保护地占国土面积稳定在17%以上。

56%

农业部称, 2015 年我国农业科技在稳粮增收、农业调结构、转方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

221 亿

8.供给侧改革是什么 篇八

近来供给侧改革成为热词,被视为拯救经济不景气的一剂良药。传统经济学受凯恩斯主义影响较大,更注重需求端的管理,紧盯三驾马车:外贸、投资、消费,并且把重点从投资转向消费。经济学家林毅夫反对这种观点:“生产力水平必须不断提高,一个必须要靠技术创新。你如果是消费做引导的话,今天吃了明天有什么?如果我以投资作为载体,我投资了以后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了,工资水平可以提高、消费当然可以增加。”

供给侧改革不得不提供给学派。供给学派是针对70年代美国的十年滞胀和凯恩斯主义所下的一副猛药。凯恩斯主义是典型的需求端刺激,而供给学派侧重于供给端的改革和优化。古典的供给学派就是萨伊定律,供给创造需求,也就是说只有有效供给才能创造财富,而财富创造出来之后需求就自然而然产生了。注意,我们现在的过剩产能不叫有效供给,而是无效供给,积压如山的钢铁、煤炭、水泥、鬼城,属于资源错配,不但不创造财富,反而毁灭财富。这就是目前经济萧条的根源。凯恩斯主义主张宽松货币和扩大财政支出,来刺激需求,维持过剩产能。供给主义相反,实际就是休克疗法,主张出清过剩产能,破产僵尸企业,通过制度改革和技术革新提升效率,创造新需求。例如苹果毁灭了诺基亚,但新产品创造了更庞大的需求,更巨额的财富。这种创新,需要的不是政府的规划和扶植,而是减税、放松管制。

中国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邓小平同志领导的改革开放实际上就是典型的供给主义,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下海经商都是在供给端增加有效供给,提高生产率,创造财富。朱镕基总理实际上也是供给主义,管住货币,加入WTO参与国际分工。本届政府初期的政策就是典型的供给主义,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收紧货币,减税,出清过剩产能,这些通通都是属于供给学派的范畴。

关于投资和消费、供给和需求,大多数人活在感性的幻觉里,认为消费决定投资、需求决定供给。他们不懂得消费是根本不需要拉动的,消费是人的天性,所谓消费拉动是一个结果而不是一个手段。你想买苹果手机,是政府刺激你消费的吗,是这个产品好,你自己勒紧裤腰带攒钱也要去消费,问题的关键不是你想不想消费苹果,而是有人能造出苹果!消费能力的真实提升需要的是有效供给的增长,是供给创造需求,而不是需求创造供给。中国经济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给不足。如果像有些经济学家说的,政府给民众大派红包,提高福利,刺激消费,不但无助于生产率的提升,反而导致劳动力懒惰,扩大政府赤字,刺激过剩的产能进一步过剩,因为消费消耗掉积压的库存会更刺激无效的生产的扩大而不是清盘。

因此,改革必须集中在供给端,才是正确的方向。这需要政府优化基础建设,提升人流、物流、信息流、能量流的输送效率。其次,放弃国企行政垄断,开放垄断部门,让资本自由竞争。保护私人资本和知识产权,刺激企业家精神。

但是供给侧改革不是在要供给端实施“中国特色”的计划经济,把说了十几年的产业结构调整、产能规划、转型升级换个新马甲。例如房地产去库存,让农民市民化,但农民工哪有钱来接城市房地产的盘啊?而且房价越涨,反而越刺激房产商买地开工。再如对农民工买房实施财政补贴和政策贷款,那又回到了刺激需求的老路。美国次贷危机的回响犹在,其根源就是政府通过政策性贷款鼓励不具有购房能力的低收入群体买房,次级贷款坏账导致金融风险集中爆发。

9.申论热词供给侧改革 篇九

2015年11月,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五句话清晰和精炼地表明了中央关于这个重大战略方针的基本认识和内在逻辑:

一、适度扩总大需求。表明重视和强调供给侧的同时,并不否定需求侧的意义和作用,还要继续做好需求侧管理。有的观点认为,过去一直强调发挥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属于需求侧管理,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立的、矛盾的,因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要抛弃“三驾马车”。其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针对促进“三驾马车”发挥作用的需求侧管理,反而恰恰是要求供给方进行适应需求变化的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实现需求侧与供给侧的相互推动和有机统一。

二、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我国经济新常态的现实出发,从问题导向出发,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供给侧,提出必须在供给侧发力,要解决供给侧的“有效制度供给”的问题,即通过这样的改革,以有效制度供给来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同时,提出结构性,因为从制度供给来看,首先涉及的就是制度结构、利益格局,“供给侧”和“结构性”合在一起,落到“改革”上,三个要素组合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提法,并隐含着习总书记反复强调的要“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要在改革深水区攻坚克难。

三、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意味着除了改革,供给侧的其中一个制度要素,还要把供给侧的其他要素纳进来成为一个完整体系。理论界常说的供给侧五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和由其代表的自然资源、资本、技术创新,以及制度与管理。提高供给侧整个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政策着眼点是从经济运行的源头入手,更加强调“治本”,对要素结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重新调整和优化,改革不合理的制度障碍,激发各经济主体活力,促进要素资源合理配置,更突出长远的转型升级和活力激发。可见,强调着力加强的改革和整个供给体系的调整优化将是个全局性和长期性的系统工程。

四、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回答了供给侧改革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早在胡锦涛任总书记期间,党中央已经把邓小平同志简洁表述的“发展是硬道理”升华为“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而当前在科学发展观基础上,把可持续性问题的解决直接与动力体系的转型升级相联系。这个动力体系一方面改变了我们对需求侧“三驾马车”的动力认知,特别是在经济新常态下,“三驾马车”在增长动力方面的局限性日益突显,只有把“三驾马车”的结构化逻辑进一步推至供给侧,才能形成对整个动力体系的认识和把握;另一方面,让我们清楚认识到,要解决可持续性问题,就必须把重点放在寻找新的动力源上,放在推进动力体系的转型升级上。具体而言,是通过采取优化要素资源配置、鼓励企业创新、促进淘汰落后产能、降低税费负担和深化国有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等方式,使要素在市场作用下优化配置、产业在充分竞争中增强活力、创新在体制变革中蓬勃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五、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表明供给侧改革的目标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整体跃升,实际上就是追求一种超常规发展,体现了党中央的宏图伟略。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凭借跃升、超常规发展。同时,这一种愿景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借鉴了世界各国的发展规律——发展不会是齐头并进,必然是你追我赶的;这一愿景也将引领大家攻坚克难、切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从以上五句话的深入解读,我们不难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深了认识:首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改革的内涵是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不断让新的需求催生新的供给,让新的供给创造新的需求,在互相推动中实现经济发展。两者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关系,而是要相互配合、协调推进。其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央提出要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完成这五项任务,需要发挥政府弥补市场不足和支持市场功能的作用,但政府更好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要充分认识、适应和尊重市场规律,政府的行为需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基础上进行的,需与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向相一致。第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着眼当前又要立足长远。作为强调“治本”的改革,一方面抓紧实施“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力求尽快见效,尽快改善经济运行质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更突出长远的转型升级和活力激发,如补短板就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持续推进、统筹谋划。

上一篇:上学期三年级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最新初中同学会开幕式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