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历史渊源

2024-06-15

政府工作报告历史渊源(8篇)

1.政府工作报告历史渊源 篇一

20世纪80年代,伴随经济改革的深入,基于对政府传统集权模式的反思,政府围 绕“集权与分权”的问题,展开了一个政府改革过程,改革的基调定为“分权与让利”。20世纪90年代,政府改革的思路又转向“大政府与小政府”,并且普遍认为“小政府” 才是较为理想的政府模式,于是,政府机构改革的主题变为精简机构。进入新千年以后,鉴于前一阶段的政府改革经验,人们认识到,政府权力的集中与分散、政府规模的大与 小,并不能说明一个政府的优劣。一个好的政府的应该是有效的实施公共管理职能和提 供公共服务的政府,相应的,政府职能转变便成为政府改革的核心。于是,转变政府管 理模式,建构服务型政府,便成为政府新一轮的改革目标。

中国人民大学张康之教授在其《限制政府规模理念》一文中,对统治型政府和管理 型政府的共通特性做了简单的总结,即这二者都是“奉行政府本位与权力本位的政府”。后工业时代,政府日益面临着更加纷繁复杂的问题,如政府机构膨胀,社会管理效 率低,社会资源大量浪费;同时,公民社会日益发展,公民的法制意识、权利意识等观 念不断加强,社会自治能力日渐提高。社会对一政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要求政府 提供高效率、高质量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并要求政府摒弃官本位思想,真正做到为 人民服务,把社会公众利益放在首位,让社会权力重新回归社会。面对这种新形势,政 府为适应社会需要,必须进行变革,服务型政府治理模式便应运而生。

2.政府工作报告历史渊源 篇二

目前, 最权威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对“政府”做了广义和狭义的界定:广义的政府, 是指国家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以及国家元首等, 它们通称为政府;狭义的政府, 是指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或国家行政机关, 本文所指是广义上的政府概念。对大学的概念界定也是因人、因时代不同而不同, 本文所指大学是主要由政府投资举办的公立大学。

我国近代意义上的大学是学习西方大学的产物, 它产生于封建统治日益走向没落的清朝末年, 并一开始就打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的烙印。1949年, 新中国成立, 使我国结束了近代200多年的外来侵略和军阀混战的局面, 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根据建国后大学的发展历程, 可大致分两个时期来探究大学与政府的关系。

一1949年至1978年:政府与大学的关系为控制与被控制、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1949年新中国成立, 结束了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统治和各地军阀割据分裂的局面, 同时面临着经济落后的巨大困难。特殊的国际局势, 促使中国实行全盘学习苏联的“一边倒”政策, 照搬前苏联的计划管理模式, 政府以军事管制和计划体制的形式强化了社会资源配置、政策过程和社会发展等项能力。进而发展到以政治为中心, 政府的阶级统治职能极度扩张, 支配着其他职能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范围。[3]总体来看, 建国之后政府对大学实行的是高度中央集权的管理模式, 大学主要由政府主办, 政府集大学的举办者、办学者、管理者于一身, 大学是政府的附属机构。因而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的政府与大学之间的关系就为控制与被控制、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所颁布的有关高等教育发展方面的重要政策文件, 对政府与大学的关系做了规定和说明, 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这种关系的存在。

1950年6月, 中央政府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 会议上讨论了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和发展方向以及领导关系, 制定了新中国第一个《高等学校暂行规程》, 其核心在于理论联系实际、高等教育为人民服务, 实现高校统一集中领导。其中《关于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对大学与政府的关系作了明确说明:“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对全国高等学校 (军事学校除外) 均负有领导的责任, ……凡中央教育部所颁发的关于全国高等教育方针、政策与制度, 高等学校法规, 关于教育原则方面的指示, 以及对高等学校的设置变更停办, 大学校长、专门学院院长以及专科学校校长的任免, 教师学生的待遇, 经费开支的标准等决定, 全国高等学校均应执行”。

1953年国家公布了《政务院关于修订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 强调高等教育部必须与各业务部门密切配合, 有步骤地对全国高等学校实行统一与集中的领导, 并具体明确了高等教育部和各业务部门对高等学校管理的分工, 即综合性大学由高等教育部直接管理, 与几个业务部门有关的多科性工业院校由高等教育部直接管理, 或经过协商后委托中央某一有关业务部门管理;单科性高等学校可委托中央有关业务部门负责管理;高等教育部和各业务部门直接管理, 如有困难时, 可委托学校所在地的大行政区行政委员会或省级政府负责管理。

1956年高等教育部制定和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章程草案》, 这一《章程草案》是我国建国后第一个全面规范高等教育的法规性文件。《章程草案》对政府与大学的关系做出了一些内容规定, 如“第五条, 高等学校的设立和停办,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决定。高等学校的系、专业、教研组、函授部、夜校部、夜分校和函授教学辅导站的设立和变更,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决定”。“第二十九条, 高等学校根据高等教育部批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工作”。“第四十八条, 高等学校设立校、院长一人, 由高等教育部提请国务院任命”。“第八十条, 高等学校为独立的机关, 具有法人地位”。[4]

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中断了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探索, 斗争扩大化使政治迅速上升为一切社会活动的中心, 政府的社会统治职能空前膨胀, 政府对大学实施高度中央集权管理, 政府直接举办大学, 办学经费完全来自政府, 大学校长由政府直接任命。

1961年, 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后, 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工作会议, 对重点高校实行定规模、定任务、定方向、定专业, 加强对重点高校的集中管理。

1961年9月《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 (草案) 》 (简称“高教六十条”) 重申, “大学专业的设置、变更和取消必须经过教育部批准;学校必须按照教育部制订或批准的教学方案、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工作;课程和学科体系的重大改变、学校规模的确定和改变、学制的改变和改革, 必须经过教育部批准”。至此大学完全变成政府的附属机构, 辛亥革命以来所培育起来的大学精神在政府强制统治之下消失殆尽。[5]

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调整、整顿使大学秩序趋于稳定, 但1967年~1976年, 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国内学术界陷入一片混乱, 大学正常的运行秩序遭到破坏,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一时间, “文攻武卫、停课闹革命、停止招生、创办劳动大学、招收工农兵学员、树白卷英雄, 全国大学处于一片混乱之中。”[6]尽管文革期间大学混乱不堪, 但政府对大学的高度集权化控制没有改变, 大学仍然是政府的附属机构。

总体来看, 在这一特殊时期, 政府对大学实行的是高度中央集权的管理模式, 大学在发展中丧失大部分办学自主权, 大学是政府的附属机构。因而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的政府与大学之间的关系就为控制与被控制、统治与被统治、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二1979年至今:政府专注于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 大学有了一定的自主权

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后,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国家调整了政府与社会各个领域之间的关系, 大学与政府的关系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中国政府的职能重心发生转变, 由阶级统治转向社会管理, 并逐渐向社会服务和社会平衡职能转移, 政府对社会调控的手段和方法发生变化, 更加多样化, 除政治和行政手段外, 还运用经济、法律和道德等手段, 社会调控的范围有所收缩, 但调控力度却在加强。政府对大学的高度集权管理有所放松, 大学与政府的关系不断发生调整, 出现新的特点。

1979年12月, 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同济大学校长李国豪、华东师大校长刘佛年、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邓旭初为代表, 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 呼吁政府“给高等学校一点办学自主权”, 首次提出高校办学自主权问题, 引起了政府的重视, 开始了以“扩大高校自主权为重点”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初步落实了扩大高校自主权的一些措施。

20多年来, 颁布了多部相关政策法规。1985年5月27日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决定》指出“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 就是改变政府对高等学校统得过死的管理体制, 在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和计划的指导下, 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加强高等学校同生产、科研和社会其他各方面的联系, 使高等学校具有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积极性和能力。”[7]国家对高校自主权问题给予确认, 并对大学办学自主权做了一些规定:“要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在执行国家的政策、法令、计划的前提下, 高等学校有权在计划外接收委托培养学生和招收自费生;有权调整专业方向, 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编写和选用教材;有权接受委托或与单位合作, 进行科学和技术开发, 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有权提名任免副校长和任免其他各级干部;有权具体安排国家拨发的基建投资;有权利用自筹资金, 开展国际教育和学术交流。”指出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 要加强教育法制建设, 强调政府要依法治教。

1986年3月12日, 国务院颁发的《高等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进一步明确了高等学校管理权限扩大的八大内容, 同时具体规定了国家教委、国务院有关部门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的高等教育管理职责。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 正式提出我国要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原则, 虽然经历了十多年的改革开放阶段, 在很多领域已实践了市场经济体制, 但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强大惯性, 市场经济体制在某些领域还不能广泛地开展起来。

1993年,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指出:“进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主要是解决政府与高等学校、中央与地方、国家教委与中央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 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在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上, 要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 通过立法, 明确高等学校的权利和义务, 使高等学校真正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纲要》的这一思想, 为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 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指导原则。

1997年党的十五大, 党中央提出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高等教育领域在管理体制、办学模式和政府与大学的关系等方面也发生了大的变革。为了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大学的关系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做了新规定, 并用法律的形式将政府与大学的关系稳定下来。第三十条规定:“高等学校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就取得法人资格。高等学校的校长为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高等学校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力, 承担民事责任”。法律在“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第三十八条”分别明确了高校七项办学自主权:“自主调节系科招生比例”, “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 “自主制定教学计划、选编教材、组织实施教学活动”, “自主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 “自主开展与境外高等学校之间的科学技术文化交流合作”, “自主确定教学、科学研究、行政职能部门等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 “对举办者提供的财产、国家财政性资助、受捐赠财产依法自主管理和使用”等等

从以上政策法规中看出, 与改革开放前的政策文本相比, 关于政府与大学的关系, 在文本的内容规定上有了许多实质性的变化, 这是市场经济体制对重构政府与大学关系的客观要求, 也反映了人们高等教育观念的转变。我国改革开放首先在经济领域中取得了成功, 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各种有经济实力的集团、组织和个人开始进入高等教育领域, 大学开始通过各种途径筹措教育经费, 政府拨款不再是大学办学经费的唯一来源。这种经济基础的变化, 必然使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发生重组, 政府开始由控制转向监督, 专注于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 大学有了一定的自主权并寻求自主发展。政府与高校之间初步形成了高校合理的布局, 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 建立了政府宏观调控、社会积极参与、高校自主办学的运行机制。[8]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调整, 高等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但是进入到这一阶段的改革“并不意味着相关的过去争论不休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都已得到解决”。[9]高等学校由政府包办的传统思想仍然存在, 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制度也依然起作用, 政府转变职能进展缓慢, 高等学校对政府的依赖意识和等、靠、要思想没有从根本上转变, 已经规定的办学自主权实际尚未到位, 没有得到根本落实, 改革的效果不能令人满意。[10]进入二十一世纪, 我国对大学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定位, 政府要不断转换自己的角色定位, 既要做好宏观监控, 保护大学的利益, 又要做理顺大学与社会、工业企业关系的“中间人”。总之进入21世纪, 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在向“以市场机制为导向、以政府调控为主导、以学校办学为主体和以社会参与为基础”[11]的方向发展。这是宏观层面公立大学与政府关系的表现。

高校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 政府与高校的关系应当是相互间的平等合作关系, 此关系的建立仅仅依靠法律的规定是远远不够的, 要使高校的法人实体地位真正落到实处, 必须有配套的制度保障体系的建立, 政府应该在宏观调控上充当领导者和管理者的角色, 而在具体事务上, 政府与高校应该是平等协商的关系。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到今天, 迫切需要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和支撑,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 发展的必然要求。[12]

参考文献

[1]杨东平.大学精神[M], 沈阳:辽海出版社, 2000.

[2]邬大光, 赵婷婷.也谈高等教育的功能和高等学校的职能[J].高等教育研究, 1995 (3) :57-61.

[3]蒋洪池.大学与政府权能关系的演变探究———兼论学术自由的限度及其实现[J].广西师范大学学校, 2003 (12) .

[4]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章程草案[Z].高等教育部档案, 1956年永久卷, 卷65.

[5]刘莹莹.治理理论视角下政府与大学关系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7 (5) .

[6]别敦荣.中美大学学术管理[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42.

[7]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M].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教育法规汇编,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1-10.

[8]叶茂林、肖念.正确处理大学与政府的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热点述评, 2007 (10) .

[9]李泽或.关于我国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探讨[J].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高等教育, 2001 (7) .

[10]周远清.21世纪中国的高等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11]阂维方.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3.我国农产品政府定价退出历史舞台 篇三

发展改革委表示,烟草企业可根据种烟成本收益、工业企业需求和行业发展需要,自主确定烟叶收购价格。此前,烟叶收购价格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国家烟草专卖局制定,具体分品种、分等级、分地区差别定价。

1978年以来,我国农产品价格改革不断推进和深化,始终坚持市场取向不动摇,在推进改革的进程中,实行调放结合,并逐步加大“放”的分量,最终实现全面放开。1985年放开了绝大多数农副产品购销价格,1992年放开生猪、猪肉价格,1999年放开棉花收购价格,2004年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和价格。放开农产品价格,促进了各种要素自由流动和重新组合,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得以发挥,农村生产力得到了大发展、大解放。

据悉,农产品价格的放开并非“一放了之”,而是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将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不断加强和完善农产品价格宏观调控体系。目前国家对稻谷、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对玉米、油菜籽实行临时收储政策,对棉花、大豆开展目标价格补贴改革试点,对生猪建立了缓解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并通过建立重要农产品储备制度、完善进出口调节机制、加大财政补贴力度等综合措施,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防止了主要农产品价格的大幅波动,保护了农民利益。

发展改革委指出,烟叶收购价格放开后,价格主管部门将加强价格服务和价格监管,认真做好烟叶生产成本收益调查和价格监测工作,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主体价格行为,维护正常价格秩序。

4.政府工作报告历史渊源 篇四

对点优化集训

(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河北名校模拟)有学者说,英国自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国家“主治者的意志与国民的意志历来所有的差异一概被消灭”。这反映出英国()A.国王仍执掌国家最高权力 B.国民可以直接管理国家事务 C.代议制民主政治得到发展 D.以政治妥协调和阶级利益

解析 1688年“光荣革命”后,《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王权的原则,国王的立法权为议会所夺;责任内阁制的成立,内阁首相夺取了国王的行政大权,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故A项错误。君主立宪制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属于间接民主,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C项正确。题目中并未体现政治妥协,故D项错误。答案 C 2.(2017·山东潍坊模拟)二战时期,不论首相丘吉尔的演说如何出色,似乎仍然需要那位口吃的乔治六世,只有这位国王出现,才能使整个国家不分党派,不分种族,团结在一起。这反映了当时英国()A.国王与内阁在政治上共进退 B.君主立宪制削弱了首相权力 C.战时状态赋予国王行政大权 D.国王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解析 材料信息“只有这位国王出现,才能使整个国家不分党派,不分种族,团结在一起”说明英国国王是维系英联邦的纽带,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故D项正确。答案 D 3.(2016·广西桂林模拟)著名史学家钱乘旦指出:“经过18世纪的变化,英国国王是不会犯错误的……实际的政治问题交给政客们去处理——让政客们去犯错误,并且承担错误的后果。”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B.工业资产阶级主导政府 C.议会开始限制王权 D.国王凭手中权力转嫁责任

解析 18世纪中期,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内阁对议会负责,英王是“统而不治”,故A项正确;工业资产阶级主导政府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议会限制王权是《权利法案》,故C项错误;国王凭手中权力转嫁责任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答案 A 4.(2017·天津五区县模拟)“据俄新社2015年11月23日消息,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将向议会提议,批准英国参与在叙利亚打击„伊斯兰国‟恐怖组织的行动。”该提议能否通过取决于()A.议会对提议的支持率

C.民众对议会的满意度

B.国王对提议的态度 D.国王对首相支持度

解析 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内阁首相由下议院多数党领袖担任,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议会是立法机关,故提议是否会通过取决于议会的支持率,故A项正确;君主立宪制下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故B项错误;下议院由选民选举产生,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故C项错误;首相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故D项错误。答案 A 5.(2016·广西玉林模拟)1649年,当英国人民看到查理一世身首异处时,数以万计的观众齐声发出痛苦的呻吟;1660年,查理二世返回伦敦时,受到民众夹道欢迎;1689年,威廉和玛丽在英国登陆时也是如此。这反映了英国()A.历史上并没有民主的形式和传统 B.社会一直有制约王权的巨大力量 C.广大民众有尊重传统的社会心理 D.王权与议会的矛盾斗争非常激烈

解析 根据“当查理一世在断头台上身首分离时,数以万计的观众发出痛苦的呻吟”说明英国国王在民众心中地位高,“1660年,查理二世返回伦敦时,受到民众夹道欢迎;1689年,威廉和玛丽在英国登陆时也是如此”,因此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一方面继承了悠久的传统即保留国王,照顾了人民的心理承受力,故C项正确。答案 C 6.(2017·四川四市教研联合调研)《英国政治制度史》中写道:“尽管1832年改革是相当保守的,但这次改革毕竟是向着贵族寡头借以垄断国家政治大权的堡垒——旧的议会选举制度打响了第一炮。”这是因为改革()A.改变了贵族把持英国政治的局面 B.防止了英国走向垄断帝国 C.使议会重回国家政治的权力中心 D.使议会席位分配趋于合理

解析 1832年的议会,改革制定了新的议会选举规则,使议会席位分配趋于合理,故D项正确。答案 D 7.(2017·河北石家庄模拟)1840年英国诞生世界上最早的“黑便士”邮票,以维多利亚女王登基时的侧面肖像为画面。1878年(光绪四年)中国首枚邮票大清“龙票”诞生。观察这两幅邮票的画面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英国政体对晚清产生重要影响 B.中国的专制制度已经开始衰落 C.两国都存在着王权思想的影响 D.两国的政治民主化水平相近

解析 1689年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1878年(光绪四年)中国是专制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中“龙”象征皇权,无法从“这两幅邮票的画面信息”得出开始衰落,故B项错误;王权思想,与材料中“维多利亚女王登基”“龙”相符,故C项正确;1689年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而1878年(光绪四年)中国是专制制度,民主化水平差距太大,故D项错误。答案 C 8.(2017·安徽蚌埠调研)1787年,美国政治家约翰·杰伊说:“一个引起战争可能性更小的全国性政府,相比几个规模更小、不安全因素更多的成员国政府来说,显然最有利于民族的安全。”这表明约翰·杰伊认为()A.联邦政府更利于维护国内和平B.联邦政府享有对外宣战的权利 C.邦联制政府无法抵御外来侵略 D.独立战争加剧邦联体制的解体

解析 材料中“全国性政府”是指联邦政府,“成员国政府”是指邦联制政府,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联邦政府更利于维护国内和平,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联邦政府享有对外宣战的权利”故B项错误;材料意思是联邦政府比邦联政府更有利于维护民族安全,“邦联制政府无法抵御外来侵略”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1787年,独立战争已经结束,故D项错误。答案 A 9.(2017·河北石家庄调研)美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有人形象地把众议院比喻为一杯热咖啡,而参议院的作用就是使这杯热咖啡冷却下来。据此判断,美国联邦宪法的设计意图是()A.协调大州和小州的利益冲突 B.赋予参议院更大的权力 C.发挥两院的制约与平衡作用 D.兼顾南北方的民意诉求

解析 根据题目中众议院的“热”和参议院的“冷”可以得出考查参议院与众议院权力的相互制衡,大州与小州的利益冲突主要在国会代表的比例问题上,故A项错误;国会掌握立法权,题目强调参议院与众议院彼此制约平衡,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C项正确;南北方的争论焦点在于黑奴问题和关税问题,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 C 10.(2017·四川凉山调研)“有衡”对于政治文明来说,犹如大坝之于河水。没有均衡,就没有制度。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体现了地域平衡机制的是()A.三权分立制

C.国会两院制

B.国会议员名额分配制 D.联邦制

解析 三权分立制是美国国会、总统和联邦法院的运作制度,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国会议员名额分配制,故B项正确;国会两院制是美国立法机构的设置,与材料“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联邦制指的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问题,不符合“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故D项错误。答案 B 11.(2017·江西鹰潭模拟)备受世人推崇的《美国1787年宪法》解决了邦联的弊病,但在宪法正文中根本没有出现slave这个词,更没有涉及解决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以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美国宪法违背了民主的精神 B.当时黑人对民权要求不强烈 C.美国宪法并未实践人民主权 D.体现原则与妥协的宪政精神

解析 中央政府权力运行机制按照“三权分立”原则分配,以此防止权力独裁,体现了民主精神,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解决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不等于黑人对自身权益没有诉求,故B项错误;总统和国会议员选举产生践行了启蒙思想家宣扬的主权在民,故C项错误;南北州围绕是否废除黑人奴隶制和是否享有选举权进行激烈交锋,最后相互妥协,故D项正确。答案 D 12.(2016·广东肇庆三模)2016年1月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召开新闻发布会,痛陈美国枪支暴力犯罪顽疾并宣布一系列控枪新举措,以期绕过国会、用行政手段遏制频发的枪支暴力事件。但持枪权在美国向来被视为重要的个人自由权利之一,从最初反抗英国殖民统治者的民兵,到规定持枪权“不可侵犯”的宪法第二修正案,持枪成为一种传统。因此,奥巴马总统的控枪令引发了多方的不满情绪。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控枪令涉嫌违宪,交织着传统与现实,利益与党争的冲突 B.按照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可以强制推行其控枪令 C.如果奥巴马强行推行其控枪令,参议院可以对其进行弹劾 D.公民持枪权是1787年宪法制定之初赋予公民个人的基本权利

解析 材料“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一系列控枪新举措,以期绕过国会”表明控枪令违宪,因为立法权归国会,材料“持枪成为一种传统。因此,奥巴马总统的控枪令引发了多方的不满情绪”表明控枪令交织着传统与现实、利益与党争的冲突,故A项正确。答案 A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2017·新疆模拟)(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入关前,凡军国大政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入关后,这种传统被继承了下来。议政王大臣会议由满族上层贵族组成,也称“国议”(或公议),权力很大,“诸王大臣佥议既定,虽至尊无如之何”。

雍正七年(1729年),为方便及时处理西北地区与准部的作战军务,始设军需房,以亲王、大臣充任。雍正八年,设立军机处。雍正十年三月,颁军机处印信。军机处承旨办理机务,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诸王参预政务的权力。军机处大臣随时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即所谓的“无专官”。凡被选入军机处的大臣,都是皇帝宠眷的亲信,参与军国大政,但决定权在皇帝。军机大臣不过是皇帝的机要秘书而已,“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

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

材料二 当辉格派在政治上长期处于优势地位期间,他们的领导人罗伯特·沃尔波尔长期(1721~1742年)担任政治上的重要职务。1714年辉格派在大选中获胜后,次年沃尔波尔被任命为财政大臣,不久解职,但于1721年重新被任命为财政大臣。在当时的内阁大臣中,财政大臣总是处于首要的地位,也就是首席大臣。人们有时直接称他为“首相”,意指他的地位在各大臣中在重要性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首要的地位。事实上,沃尔波尔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内阁首相。他虽然是由国王任命的,但他的权力实际上来自下院中辉格派的支持。在他的内阁中,大臣们都依附于他,尽管他们名义上也是由国王任命的。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

《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英两国在政治形态方面各发生了哪些变化?(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英两国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13分)解析 第(1)问,中国据材料一中“诸王大臣会议既定,虽至尊无如之何”“决定权在皇帝”得出由皇帝权力受到限制到皇帝独揽大权,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据材料一中“议政王大臣会议由满族上层贵族组成”“军机处大臣随时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得出由满族贵族把持朝政到满汉大臣共同参政,据材料一中“军机处承旨办理机务,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诸王参预政务的权力”得出由议政大臣会议专权到军机处集中枢机构职能于一身,英国据材料二“事实上,沃尔波尔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内阁首相”得出内阁成为法定组织,责任制内阁逐渐形成,据材料二“当辉格派在政治上长期处于优势地位期间,他们的领导人罗伯特·沃尔波尔也长期(1721~1742年)担任政治上的重要职务”得出议会政党制度出现并逐步发展,据材料二“大臣们都依附于他,尽管他们名义上也是由国王任命的”得出君主权力不断削弱,逐步形成“统而不治”的局面,结合所学分析。第(2)问,据材料一中“参与军国大政,但决定权在皇帝”得出中国强化了君主专制;结合所学分析得出,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巩固了小农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形成了文化专制,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据材料二“他虽然是由国王任命的,但他的权力实际上来自下院中辉格派的支持”得出英国完善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结合所学分析得出,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繁荣,加紧了对外殖民扩张和争夺,结合所学,从该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几个角度回答即可。

答案(1)变化:中国:由皇帝权力受到限制到皇帝独揽大权,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由满族贵族把持朝政到满汉大臣共同参政;由议政王大臣会议专权到军机处集中枢机构职能于一身。

英国:内阁成为法定组织,责任制内阁逐渐形成;议会政党制度出现并逐步发展;君主权力不断削弱,逐步形成“统而不治”的局面。

(2)影响:中国:强化了君主专制;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巩固了小农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形成了文化专制;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答出四点即可)英国:完善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繁荣;加紧了对外殖民扩张和争夺。(答出三点即可)14.(2017·河北衡水中学调研)(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英国政治家威廉·格莱斯顿对美国1787年宪法赞赏有加,说“这是迄今为止,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美妙的杰作”。

材料二 美国特拉华州的代表马丁·路德在制宪会议上评论道:“一个向上帝要求赋予自由的民族,没有迈出同时给予非洲人自由的第一步是不应该的。”革命导师恩格斯则认为:“可以表明这种人权的特殊资产阶级性质的典型表现是美国宪法,它最先承认了人权,同时确认了存在于美国的有色人种奴隶制。”

5.政府工作报告历史渊源 篇五

留问题政策界定标准的通知

2004年10月18日 14:55

京政办发〔2004〕48号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国土局等部门关于北京市处理经营性用地历史遗留问题政策界定标准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根据国务院联合检查验收组意见,经市政府批准,现将市国土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委、市建委和市监察局等部门制订的《北京市处理经营性用地历史遗留问题的政策界定标准》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〇四年八月九日 北京市处理经营性用地历史遗留问题的政策界定标准

市国土局 市发展改革委 市规划委 市建委 市监察局(二〇〇四年八月四日)

一、经营性用地历史遗留问题的范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国发〔2001〕15号)及《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国土资源部令第11号)等有关规定,本市处理经营性用地历史遗留问题的范围是:

(一)2002年7月1日前取得项目建议书批复和规划批准文件、相关批文在有效期内,不需要占用农用地且符合国家供地政策的项目。

(二)2002年7月1日以后至《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国土房管局等部门关于停止经营性项目国有土地使用权协议出让补充规定的通知》(京政办发〔2004〕4号)实施前取得项目建议书批复和规划批准文件、相关批文在有效期内的项目,除在建的房改带危改项目和绿化隔离带建设的扫尾项目外,原则上不能列入历史遗留问题范围。

二、经营性用地历史遗留问题的具体界定标准

(一)2002年7月1日前取得项目建议书批复和规划批准文件的项目,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方可继续办理协议出让:

1.2002年7月1日至本标准发布之日前继续取得《审定设计方案通知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或征地批复等相关审批手续;

2.申请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时,项目建议书批复或至少一个规划批准文件合法有效,或取得征地批复在两年内的;

3.申请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时,提交的项目建议书批复、规划批准文件、征地批复主体一致;

4.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

(二)在建的房改带危改项目,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方可继续办理协议出让:

1.在建项目是指同一项目建议书批复分期实施,已部分在施的;已取得项目建议书批复、规划批准文件并实施拆迁或核发拆迁许可证的;

2.申请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时,项目建议书批复和至少一个规划批准文件均合法有效;

3.申请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时,提交的项目建议书批复、规划批准文件主体一致;

4.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

(三)绿化隔离带建设的扫尾项目,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方可继续办理协议出让:

1.扫尾项目是指在本市绿化隔离地区规划范围内,依据规划确定的为实现125平方公里规划绿地而进行的新村建设项目。在一个项目建议书批复内,部分旧村已拆迁,新村建设已取得或部分取得《施工许可证》并进行了开发建设的;

2.申请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时,项目建议书批复和至少一个规划批准文件均合法有效,或取得征地批复在两年内的;

3.申请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时,提交的项目建议书批复、规划批准文件、征地批复主体一致;

4.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

三、加强历史遗留项目协议出让的管理

(一)处理历史遗留项目不得擅自扩大范围、弄虚作假、变相搭车,要防止以罚代处和变相转让开发行为;

(二)处理历史遗留项目应按照国土资源部、监察部《关于继续开展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情况执法监察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71号)文件要求,于2004年8月31日前处理完毕;

(三)需要征地、拆迁的,出让前必须在专户足额存储征地费用和拆迁费用;

(四)根据《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办法》有关规定,在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时,须交纳总地价款20%的定金;

(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有关规定,在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后60日内,交清全部地价款;

(六)用地单位不存在拖欠土地出让金或闲置土地行为;

6.政府工作报告历史渊源 篇六

目录

XX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3亿元,同比增长12.5%;完成财政总收入7000万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300万元,同比增长50%;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8000元,同比增长1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74亿元;引进市外税收1100万元。在全市季度八项经济竞赛中皆取得了优异成绩,尤其是财政收入、工业经济、项目建设等刚性指标创历史新高,在乡镇组中增幅排名 的影响力和效果。同时,大力推进“二次开发”、“腾笼换凤”,对三轮时装公司、原尚余制衣厂两个地块进行整合,盘活存量土地25.7亩。全年完成合同利用外资1487万美元,占年计划的123%;完成实际到帐外资690万美元,占年计划的86.2%。

3、服务意识不断增强。深入开展挂钩联系、结对帮扶、银企合作、“服务企业百日行”等活动,努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助商”的良好氛围。帮助希诺公司成功引进了复旦大学新材料实验室车仁超教授共同开发纳米银杯项目,新兴特种成功引进南京大学国家千人计划阮刚教授,并签订合作协议。全力推进奖牌企业做强龙头,规模企业修壮龙身,中小企业拉长龙尾,为实现今年“一金一银三铜”的奖牌企业新布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现代农业彰显特色。依托万亩现代农业园区的规模、品牌、科技、人才叠加优势,不断提升现代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水平。全年新建种养殖及休闲项目18个,上报完成固定资产总投资1亿元,其中10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3个,即孝德乐农庄、东方雁羊场、青山现代农业园区;5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2个,即凤凰岛综合养殖场、长圩现代农业服务中心。结合投资1057.98万元农资开发项目,重点推进省级“菜篮子”工程蔬菜生产基地项目和省级园艺标准园区的建设项目。建成永久性蔬菜生产基地6600亩,新申报无公害水产品产地4500亩、无公害水产品4个,无公害蔬菜产地3000亩、无公害农产品13个。深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积极申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12个,目前已进全面完工。

(三)三产经济更加活跃。深入挖掘利用古镇历史文化优势,加快推进旅游景区建设,进一步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和深度。以凤城佳苑为代表的房地产业形势喜人。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实现 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万元以上的服务业经营性项目14个,总投资3.23亿元。同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力助推民营经济发展,完成新增批零住餐企业申报6家,限上重点服务业企业申报4家。

(四)建筑经济重铸辉煌。成立海门市 步推进镇区水网改造工程、南北路灯亮化工程、绿化修补工程、凤城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程、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工程、1000平方米以上文化广场工程、育才路建设工程、老通吕公路大修工程、树勋片公交线路道路桥梁达标工程等。推进了“一个舒适宜居的居民小区”的建设,新开工的面积达1万平方米。开展了“五整治、三建设”活动,加强了垃圾处理站站、污水处理厂的监管力度,城镇居民的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与此同时积极申报上级水利部门的各类项目,成功获得运盐河护坡修复工程等2个项目即将进入设计施工阶段。

(三)古镇发展取得实效。完成了南城门遗址修缮工程、古镇牌楼牌坊建设工程,筹建了古镇修缮推进工作委员会(民间推进组织、民间能工巧匠队伍、先行修缮地段确定),启动了余东剧场修复工程、石板街南延段工程,并完成郭利茂银楼等相关景点图纸设计工作。

(四)园区建设快速推进。以规划为先导,拉开整体框架,寻求错位发展,沿汤正公路两侧建立工业长廊。重点投资了3500万元实施人民路南延、希诺路东延工程,在大兴河上架设桥梁,建成以后道路纵横交错,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整洁,配套服务到位,将成为兴办大工业、培育大产业、开拓大市场的最佳承载地。

三是民生为本,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再上新台阶

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的理念,各项事业齐头并进。

(一)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总投资超200多万重点推进了新河、启勇、旭宏等6个重点村和12个一般村水利疏浚施工,完成12个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道路建设14.3公里,改建水泥混凝土农路40公里,农桥11座。开展了环境整治突击月活动,建立了“四位一体”长效化管理机制,在全市农村环境工作会议上做了交流发言。加快推进了省级农村公路提档升级示范段工程,创造海门交通史上的新记录,南通于7月24日在我镇召开了农路推进现场会,并作为施工样板和教程在全省予以推广。

(二)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坚持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继续实施校安工程,对余东初中教学楼、实验楼,树勋小学教学楼进行加固改造。投资160余万元实施余东中学塑胶跑道工程,目前已经接近尾声。

(三)文化事业持续繁荣。有序推进乡镇文化站“八个一”和村文化阵地“六个一”工程建设。积极组织开展“海门之夏”、激情江海风、启凤街社区文化节等活动。余东小学雏凤班少儿京剧大放异彩,在江苏省(六)社会管理创新取得实效。依靠“一套机制”,“两大保障”,呈现“三大亮点”,以“四项工作”为重点,不断强化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职责。全年无越级上访、无矛盾纠纷上交、无重大案件发生、无社区矫正对象脱管,政法各项工作获得上级相关部门领导的肯定。

四是务实奋进,着力创新,党的建设呈现新面貌

(一)加强党委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党委班子的龙头作用,抓好党委中心组学习、专题学习、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等学习实践活动。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民主生活会制度的有关规定,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委十项规定的情况为重点,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相互诊脉,互相帮助,促进共同提高。

(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构建“五位一体”的党组织新机制,积极开展创先争优、党员责任岗、党员争创先锋等活动。抓好基层党建示范点建设,培树创先争优典型,并对树立起来的先进典型,采取全方位、多角度、持续性的宣传推介,使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学有榜样、干有方向、赶有目标。同时,抓好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发展工作,按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全镇今年共发展党员18名,为党的肌体注入了新鲜血液。

(三)加强活动载体建设。开展了“党员提质1+1”、“五走进五集中”和“五好五多”双竞赛等专题活动,营造全镇党员干部积极向上的浓厚氛围。同时,举办了“道德讲堂“和“凤城讲堂”,创办了《凤城苑》期刊,成为展示古镇文化内涵、提升党员干部能力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是党委、政府与群众之间沟通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纽带。

(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积极推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修订完善了镇机关管理制度、机关干部考核制度和镇村干部“勤廉双述”制度,从制度的具体落实和严格执行上抓好机关作风转变。抓好行风效能建设,阳光运作招投标工作,全面实施党务公开、财务公开,优化环境,服务发展,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

各位代表、同志们,成绩来之不易,奋斗充满艰辛,经验弥足珍贵。回顾这一年来取得的不平凡业绩,凝聚了全镇上下矢志跨越、奋力拼搏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谨代表中共余东镇党委,向奋斗在全镇经济社会发展一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我们鼎力支持的全体老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余东前进的道路上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党员队伍还需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推进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步伐还需进一步加快;三是一些民生问题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四是富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进程还需进一步加速;五是严峻的经济形势带来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积极应对挑战、维护和谐稳定还需进一步加力。这些都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加以克服和解决。

二、迈入XX,我们将共识共为,奋力拓取赶超发展新成果 XX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启动之年,也是我镇进一步提升优势、积蓄后劲、加快发展的关键之年。为此,我们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以加快中心镇建设、实现高标小康社会的新成就来谱写好中国梦的余东篇章。

明年的工作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围绕“五强一和”的总体要求,锁定“产业发展高地、休闲旅游胜地”两大目标,狠抓“改革、创新、领先”三大关键,实施“转型升级、产镇共兴、民生幸福、党建保障”四大工程,全力开创高标准小康建设新局面。

具体目标:XX年镇域生产总值增长 %,达到亿元;财政预算收入增长 %,达到 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以上,完成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达到 万元;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各项工作走在全市乡镇前列。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要求,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个方面工作:

一、突出创新驱动、园区发展,全面推进产业升级转型(一)强化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

牢固树立“抓发展就要抓工业、抓工业就要抓项目,有贡献得大奖、有作为才有地位”的理念,大力推进“人才强镇、科技兴园、转型升级”战略。坚持壮大、培育、提升多策并举,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重点实现“四个突破”:

1、集结全镇之力,全力以赴推进招商选资,在“引大招强”上力争新突破。要营造领导干部亲自上,专业人员重点干,全体干部一起闯的全民招商氛围。要充分发挥余东的人文优势,收集各方面的招商信息,既要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提供重大项目信息,更要鼓励已落户企业负责人为招商引资做贡献。要以招商活动为载体,创新招商推介

方式,重点要立足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立足于产业转移、立足于我镇的在外能人及海门商会,要在重点区域、重点项目、重点能人上实现突破。确保全年引进超千万元项目10个以上,超5000万元项目1—2个,超亿元1个。注册外资实际到账超800万美元,以大项目突破带动工业经济赶超发展。

2、实施“双五工程”,一着不让推进规模培育,在“量能扩张”上力争新突破。结合余东工业实际,重点抓好扶强育小帮新工作,推进生产要素向支柱产业、优势特色企业和重点项目集中,不断发展壮大能源材料、精密机械等新兴特色产业,改造提升体育用品、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重点实施好“双五工程”,即XX年努力培育骨干企业,力争明年奖牌企业突破五家,扶持好五个以上的超5000万元重大项目建设。

3、提升“三种能力”,千方百计推进提档升级,在“质态提升”上力争新突破。“三种能力”即增强发展活力、增强竞争实力、挖掘市场潜力。一要抓好产品研发、抓好创新创牌、抓好降本增效,引导调整结构,增强发展活力。二要引导和支持优势企业强化技术创新工作,加大科研投入,运用新工艺、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力争明年新认定市级以上企业技术(研发)中心2个以上,筛选一批具有高科技含量和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积极申报国家和省、市科技计划项目。三要抓好强外拓内,挖掘市场潜力。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种专业展销会,开展有针对性的产业对接,引导企业抱团出击、品牌出战,加快内外销市场开拓步伐,确保全镇工业经济稳步发展。

4、加强“四大服务”,真抓实干推进企业帮扶,在“服务效能”上力争新突破。“四大服务”即加强工业运行运筹协调服务、加强生产要素组织协调服务、加强政企协调沟通服务、加强“合力兴工”优质服务。继续深入开展好机关干部挂钩服务企业或项目的“一对一帮扶”活动,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加大对全镇工业经济的服务协调力度,不断创优工业经济发展环境。通过邀请专家学者授课、开展企业家沙龙等活动,引导和帮助企业培养和引进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储备一批创新型人才队伍,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全年力争引进中高级人才10名以上。

(二)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即百亩家庭农场、千亩农业园区、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做到高度定位,整体联动,把握关键,加快推进我镇的农业发展转型升级。

1、建设高标准农业园区。按照“突出中心区域,突出资源共享,突出集聚功能”的要求,将农业园区建设与优化农业布局、做强主导产业、彰显区域特色紧密结合起来,加快实现园区建设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按照省万亩蔬菜基地建设的要求,大力推进万亩项目配套工程建设,促使园区全面出形象;加快推进农业园区服务中心建设,打造海门中部地区功能最全、配套最优、服务最强的区域性交易、物流服务中心。同时要在老树勋西部建立钢架大棚园区,在凤凰村建立有机山羊养殖基地,在启勇村建立农业生态基地。在设施农业发展上,重点抓好大棚果蔬、设施渔业及休闲农业生产,瞄准上海及苏南大中市场,新发展设施农业面积1000亩,设施渔业400亩、休闲农业500亩,重点抓好果蔬及优质水产品生产

2、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我镇的资源特色和产业优势,在巩固和提高现有四青作物速冻加工能力和海门山羊开发力度外,集中资源要素,发展鲜活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速冻等粗加工项目和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为主的精深加工项目。海门东方雁山羊专业合作社规模养羊10000头以上,并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南通勋隆园农产品有限公司出口额达到100万美元;海门市康嘉农产品有限公司在做好四青作物生产销售的基础上,向四色宝豆精深加工、包装、销售发展;扶持壮大海门王家沙食品有限公司;南通市孝德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XX年建设完成,展示新形象。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建设。要积极开展“龙头企业运行质量提升年”活动,力争新创市农业龙头企业1家,销售收入增幅达15%以上,带动农户增幅达5%以上,着力推进一村一品富民强村工程,争创市“一村一品”示范村一个,确保20%的村成为“一村一品”专业村。

3、强化品牌建设和农产品质量建设。依托我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所,保障农产品的消费安全。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各项制度,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鼓励、支持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及合作组织,积极申报注册商标、名牌产品和“三品”认证,力争全镇新增南通市名牌产品1个,“三品”认证新增5个,促进品牌农业建设,为我镇优势农产品走向国内外大市场创造条件。

4、提高为农服务水平。一是创新园区管理机制。强化园区农业竞赛活动机制,重奖对园区、合作社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二是加快农业适新技术推广。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按照优质、高效的要求,因地制宜搞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三是建立协会、科技示范户与科研院校多渠道合作机制,大力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提升农业技术创新水平。同时,积极开办田间学校、农技培训班等,提高农民农技水平和综合素质。

5、不断壮大村级经济收入。引导村集体建设标准厂房、外来职工公寓、购建商品用房等方式,实现村集体收入可持续增收。努力发展服务型经济,鼓励支持长圩、庄烈、戴青山、木桩港、和平、富民等村通过组建合作社、兴办中介、产品营销等提供有偿服务。从而确保全镇20万元以上的村实现全覆盖,50万元以上村达到序时进度。

(三)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服务业是扩内需、促就业、惠民生的重要支撑。坚持发挥优势、服务全局、突出重点、创新发展,着力构建消费需求旺、经济带动强、就业总量大的现代服务体系。重点实施南城门以北石板街修复工程、护城河开挖工程、法光寺拓展工程、崔桐故居恢复等工程。加大政府引导性投入,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加强重大旅游开发项目招商,提升旅游目的地城市功能。做好旅游宣传推介,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办好余东一日游、余东庙会、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拓展旅游客源市场,力争全年旅游总收入增长 %以上。同时,创新思路,拓宽渠道,抓重点、找突破,努力做好创税工作。

(四)积极培育壮大建筑业

围绕做大做强建筑业,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实施行业品牌战略。鼓励支持晟泰、通东、鑫路达等建筑业“龙头”企业,继续加

强与南通三建、中南集团等大建筑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带动建筑业竞争力的整体提升。充分发挥建筑行业协会的作用,定期召开分析研讨会,支持企业依托技术创新和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做大做强,鼓励总承包企业做多做优、专业承包企业做特做专、劳务企业做精做实。同时,强化企业归属感和责任感,吸引一批资质高、实力强的建筑企业总部落户余东。从而通过新建总部经济有效提升余东建筑业的整体实力。力争全年实现建安产值超亿元,跻身全市先进行列。

二、突出功能布局、古镇开发,全面加快产镇共兴步伐(一)加快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按照“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要求和“北有古镇、中有商居、南有园区”的总体布局,认真研究全区主体功能区规划,合理划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主体功能区,优化产业导向目录,加快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相协调的区域开发格局。

(二)加快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力度。根据古镇保护规划,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重点完成西入口牌楼、凤城剧场修缮、文化研究中心、石板街南段修缮、南城门附属设施的建设等工程;做好南护城河恢复方案的可行性论证工作,适时启动南护城河恢复工程;做好古镇西入口地段、法光寺东侧地段拆迁工作,启动法光寺改扩建工程;做好有关文保单位的抢救性修复工作,启动古镇重点地段的郭利茂银楼、崔桐故居、武进士故居修缮工作;启动汤正公路东侧、朝阳路西侧建筑的“穿衣戴帽”等工程。

(三)加快推进中心镇建设。启动300亩新居住小区建设,建好50

亩安置房屋工程;完成文化广场建设工程;加强污水处理厂和污水管网的建设;开展镇容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协助规范电力、通讯、电视线路等,加强对路灯等照明设施的安装和养护、疏通整修排水管道,确保镇区干净、整洁、有序。同时,与加快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积极整合涉农项目和资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高起点规划和推动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建设,大力推进农村道路建设改造,新增农村道路 公里,严格执行一事一议制度,实施水利疏浚、农村改厕等项目工程,提高农村综合发展能力。

(四)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明年重点确保完成希诺路东延工程,人民南路南延工程、育才路建设工程,启动五谷河路工程、老星海公路大修工程,进一步拉开工业园区的框架。同时,按照功能齐全、设施配套和“两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要求,加快推进园区水电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环境,为新型工业化发展夯实基础。

三、突出惠民优先、小康建设,全面增强民生幸福指数 牢固树立民生优先、群众 获得全市素质教育百分考核一等奖。不断放大树勋中学教育优势,确保中考成绩、海中上线率继续领跑乡镇初中。全面提升余东中学的教育质量,努力实现综合升学率有重大突破。

(二)扎实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实施乡镇卫生院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示范化创建活动,不断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乡镇卫生院人事制度改革,努力争创省级达标卫生医院,进一步提升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深入实施药品安全放心工程,继续巩固“药品安全示范乡镇”成果。广泛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关爱女孩行动”等活动,加大对违法生育和“两非”的打击力度,建立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和长效机制。认真做好计生奖扶对象的审核工作,确保奖扶政策落实到位。完成人口家庭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任务,加强日常运行管理,确保优质服务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确保外来人口与户籍人口受到同等优质服务。切实做好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工作,保持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高压态势。

(三)着力增强社会保障能力。积极构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就业服务指导和就业援助,鼓励引导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到企业和基层就业,实现城镇就业再就业人,完成培训人(次)。全面落实城乡低保、医疗救助、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做好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提标增补工作。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大力推进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残疾人和妇女儿童事业。

(四)努力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全面落实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

放和惠民措施。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积极开展乡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力度。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体制改革。以争创省级特色文化之乡为契机,加强特色文化品牌创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强化网络宣传管理,营造良好文化环境。

(五)持续创新社会管理。持发展和稳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不动摇,扎实做好各项维稳工作。强化服务意识,建立健全信访矛盾诉讼听证会制度、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农村社区网格化管理机制、特殊人群管控帮教机制。认真落实“112211”工程,深入开展“化纠纷、解难题、办实事”活动,切实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强化载体功能,积极发挥廉政法治文化一条街、树勋公民法治公园、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的作用。深入推进“六五”普法工作,创立群众喜闻乐见的有效普法载体,不断增强社会的亲和力、凝聚力。强化体系建设,巩固五防工程,健全完善村级治安联防机制。开展平安村居、平安企业、平安学校、平安市场、平安家庭等基层系列平安创建活动,不断提升社会管理综合绩效。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坚决执行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和“一票否决”制度,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大的安全事故发生。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高质量完成征兵任务,做好人防、双拥工作。

四、突出群众路线、勤政廉政,全面构建党建保障新机制 新的一年,面对极具挑战的形势和更加艰巨任务,全体党员干部

必须要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切实抓好学习实践活动的成功转化,以全新的作为、全新的状态、全新的形象在余东跨越发展的大潮中大显身手、再创辉煌。

一要进一步激发争先、争位、争一流的昂扬斗志。大力弘扬“干不到一流就是失职,争不到 三要进一步锤炼抓早、抓实、抓主动的过硬作风。积极倡导说实在话、办实在事的工作作风,事情说了就办,工作定了就干,确保抓一桩成一桩,干一样成一样,努力提高工作“一次布置完成率”。要牢固树立全镇“一盘棋”的思想,坚决服从、服务于发展大局,坚持转型升级的目标不动摇、狠抓项目的方向不偏移、破解制约的动作不迟缓、加快发展的步伐不放慢,积极参与,主动配合,切实提高落实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的执行力。

四要进一步强化同心、同向、同节奏的浓烈氛围。目标要同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要把自己的工作放到全镇工作的大局中去思考、去定位、去衡量,去谋划,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积极主动为全市发展大局献计出力,努力做到同心、同力、同声。任务要共担。要切实承担起应尽的职责,把担责与履职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完成好本职工作,真正尽到责任,落实工作,身先士卒,当好表率;另一方面要主动担责,主动揽责,勇挑重担,奋发有为,争做“刀刃上的好钢”。工作要齐抓。要切实增强协作意识,部门之间、单位之间要主动沟通,主动协调,主动出力,主动补位,齐心协力做好工作,绝不能各自为政,推诿扯皮。干部之间要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识大体、顾大局,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努力形成和谐的工作氛围和齐心协力促发展的良好局面。

同志们,发展的道路绝不平坦!面对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和时代重任,面对全镇广大人民的热切期望和殷殷重托,我们要始终保持干事创业、争创一流的锐气,始终保持攻坚克难、志在必得的勇气,始终保持蓬勃向上、奋发有为的朝气,始终保持不惧艰险、急流勇进

的豪气,咬定目标不动摇,排除干扰不折腾,只争朝夕不懈怠,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务实的作风,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为建设高标准的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资xx年完成XX亿元,五年累计完成6700亿元,比“九五”增长1.8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xx年的644亿元增加到11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94.7亿元,比xx年增长2.8倍。金融机构人民币年末存贷款余额均比“九五”期末增加1倍多。

(二)经济结构调整呈现可喜变化。工业经济总量、质量、效益同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翻了两番多。北部新区和特色工业园区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崛起,实现增加值比重由35%提高到51%。城镇化水平由35.6%提高到45.2%。全市银行不良贷款占比由32%下降到9%左右,**成为全国银行业资产质量和金融生态环境较好地区之一。

(三)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推进。全面完成“8小时**”通达工程,基本完成“半小时主城”畅通工程。渝怀铁路、达万铁路、遂渝铁路、轨道交通二号线、江北国际机场扩建、万州五桥机场、寸滩集装箱码头一期等一批重大交通工程建成投入使用。渝涪、渝合、渝黔、长万和环城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五年新增高速公路516公里。新建、改建区县高等级公路1748公里。建成长江、嘉陵江大桥16座。信息基础设施处于西部领先水平。五年新增电力装机容量125万千瓦,新增农田灌溉面积58万亩。鲤鱼塘水库建设顺利推进,“泽渝”工程和松溉、铜罐驿两大长江提水工程全面启动。一批新兴商圈、商业步行街、滨江餐饮休闲区成为城市亮丽的风景,一批危旧房得到改造,灯饰工程和绿化美化工程使**更加绚丽多彩。

(四)农业农村焕发新的生机。xx年起全部免征农业税及其附加,结束了农民缴粮纳税的历史。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百个经济强镇工

程和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取得可喜进展。粮食总产量恢复到历史较好水平。农村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乡镇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五年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60万人。进城务工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有所改善。

(五)顺利完成分期移民任务。到xx年末,累计完成移民安置94.1万人,迁建调整工矿企业1371户,复建房屋2853万平方米。实施《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起步良好,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和移民后期扶持基金,实施产业发展基金项目150个、移民后期扶持项目457个。“十五”后三年,库区15个淹没区县总体经济增长速度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六)生态环境质量趋于改善。“十五”共投入318亿元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389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0%,比xx年提高7个百分点。建成一批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库区水质稳定。持续推进主城“净空工程”,实施易撒漏物质密闭运输,严格控制施工扬尘,实施城市道路改造,结合技改搬迁主城区重污染安全隐患企业19户。xx年末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2.9%,比xx年提高21.8个百分点。库区地质灾害二期防治工程初步通过国家验收。

(七)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大步推进,股份制企业占比已超过70%。加大市属国有企业集团重组整合力度,国有资产总额超过3500亿元,比xx年扩大1倍。五年累计化解市属国有企业不良债务220亿元。完成**市商业银行和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增资扩股、西南证券重组、区县信用联社统一法人改革改制。组建土地

储备中心,培育壮大八大建设性投资集团,搭建起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平台。路桥收费改革和电力、水利、公交、燃气等垄断行业的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文化体制改革试点顺利推进,组建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报业集团和出版集团。企业信用信息联合征信系统基本建立。

把发展开放型经济提升到战略高度。“十五”期间,全市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9.2%,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17.5亿美元,有24家世界500强企业来渝投资兴业。福特汽车、惠普、美国利宝、汇丰银行、中美大都会人寿、中法水务、沃尔玛、香港查氏集团、普天、海尔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入驻**。务实推进渝港“9+1”、渝澳“8+1”经贸合作。分别与四川、贵州、上海、浙江、广东、湖北达成合作发展框架协议。五年累计利用内资448亿元。

(八)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取得家蚕功能基因组研究、海扶超声聚焦刀、手机“通芯一号”芯片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初步具备乘用车自主开发能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xx年“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7.6%,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81.3%,在校大学生人数在xx年基础上翻了一番多。五年累计完成中小学危房改造360万平方米。大学城建设初具规模。人力资源开发成效显著,五年累计引进各类紧缺人才5万多名。文化事业繁荣,三峡博物馆、奥体中心、规划展览馆和国际会展中心等标志性文化体育设施竣工投入使用,湖广会馆修复一新,红岩革命纪念馆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国际学校正式开工。区县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有长足进展。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成效显著。**运动员在全国“十

运会”上取得了比上届更好的成绩。基本形成市与区县两级卫生监督、疾病控制、传染病救治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应急机制。儿童免疫规划“四苗”接种率达到92.3%,乙肝疫苗接种率达到88.9%。艾滋病、结核病、地氟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得到加强。开展7个区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67.9万人受益。

(九)紧贴民心办了一批实事。城乡居民生活明显改善,xx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24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85元,分别比xx年增长66%和47%。五年共指导帮助下岗职工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80万人。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九五”末的18.6平方米增加到24.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29.6平方米增加到33平方米。城镇廉租住房保障面逐年扩大,3600多户“双困”家庭搬进新居。农村6300户高山移民和所有岩洞窝棚户住进了政府资助的新房。基本建立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和社会救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五年间三次提高城镇低保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了农村特困医疗救助制度。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五年累计减少80余万。解决了农村230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平安**”建设扎实推进,全市刑事案件自xx年以来逐年有所减少,社会治安状况持续好转。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安装公路防撞护栏xx公里,基本建立了水上交通、长途客运gps监控系统和煤矿瓦斯gprs监控系统。

各级政府心系群众安危,成功抗御了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有效防控了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人-猪链球菌,战胜了频繁发生的自然

灾害,妥善处置了开县“12·23”特大井喷、天原化工厂氯气泄漏等突发事件,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十)服务型政府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各级政府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监督。出台了市政府重大决策程序规定,实施了行政首长问责、行政决策听证、政务信息公开和规范性文件审查四项制度。完善重大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人民建议征集制度,建立政务信息发布、社情民意反映、政务工作评议、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行政审批事项减少50%以上。乡镇政府服务职能有所加强。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强化行政监察、审计和经济监督,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

过去五年,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各级政府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收到实效。民族、宗教、侨务、对台工作取得新成绩,民政、防灾救灾、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事业取得新进展,人防、消防、档案、修志、保密、口岸、统计、气象、地震、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和信访工作取得新成效,“双拥”、“共建”活动、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得到新发展。

各位代表!xx年是“十五”最后一年,我们全面完成了市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预期目标,为“十五”计划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初步统计,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1.8%,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5%,外贸出口增长22%,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23.5%;城镇新增就业20万人,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43.7万人;城市居民消费

价格总水平上涨幅度控制在0.8%;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9%。

特别要提到的是,年增产,XX年产量达到50150万吨。

——国有企业、金融、财税、外经贸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等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XX年进出口总额达到2.17万亿美元,从世界 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付出了巨大努力,做了大量工作。

(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我们围绕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注重宏观调控的预见性、及时性和有效性。几年来,针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以及农业基础薄弱等经济发展中不稳定、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提高市场准入门槛,适时调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完善产业政策和土地政策,调整经济结构,加强薄弱环节,搞好经济运行调节。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多次及时调整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基准利率,取消或降低高耗能、高排放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这些宏观调控措施取得明显成效,经济连续五年保持平稳快速发展,没有出现大的起落。

我们从加强农业基础入手,把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在制度、政策和投入方面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全部取消了农业税、牧业税和特产税,每年减轻农民负担1335亿元。同时,建立农业补贴制度,对农民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对产粮大县和财政困难县乡实行奖励补助。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农村投入,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五年累计1.6万亿元,其中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近3000亿元,地方也较多增加了投入。五年新增节水灌溉面积666.7万公顷、新增沼气用户1650万户、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30万公里,解决了9748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建立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防止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疫情蔓延。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有力地

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亿万农民由衷地感到高兴。农业的发展,为整个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成为一座人气旺盛、活力迸发、创业机会日益增多的城市。

(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初步统计,“十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高于“九五”1.7个百分点,XX年达到3100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1050亿元,均比XX年接近翻一番。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1400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X年完成XX亿元,五年累计完成6700亿元,比“九五”增长1.8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XX年的644亿元增加到11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94.7亿元,比XX年增长2.8倍。金融机构人民币年末存贷款余额均比“九五”期末增加1倍多。

(二)经济结构调整呈现可喜变化。工业经济总量、质量、效益同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翻了两番多。北部新区和特色工业园区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崛起,实现增加值比重由35%提高到51%。城镇化水平由35.6%提高到45.2%。全市银行不良贷款占比由32%下降到9%左右,**成为全国银行业资产质量和金融生态环境较好地区之一。

(三)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推进。全面完成“8小时**”通达工程,基本完成“半小时主城”畅通工程。渝怀铁路、达万铁路、遂渝铁路、轨道交通二号线、江北国际机场扩建、万州五桥机场、寸滩集装箱码头一期等一批重大交通工程建成投入使用。渝涪、渝合、渝黔、长万和环城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五年新增高速公路516公里。新建、改建区县高等级公路1748公里,工作报告《市长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建成长江、嘉陵江大桥16座。信息基础设施处于西部领先水平。五年新增电力装机容量125万千瓦,新增农田灌溉面积58万亩。鲤鱼

塘水库建设顺利推进,“泽渝”工程和松溉、铜罐驿两大长江提水工程全面启动。一批新兴商圈、商业步行街、滨江餐饮休闲区成为城市亮丽的风景,一批危旧房得到改造,灯饰工程和绿化美化工程使**更加绚丽多彩。

(四)农业农村焕发新的生机。XX年起全部免征农业税及其附加,结束了农民缴粮纳税的历史。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百个经济强镇工程和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取得可喜进展。粮食总产量恢复到历史较好水平。农村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乡镇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五年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60万人。进城务工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有所改善。

(五)顺利完成分期移民任务。到XX年末,累计完成移民安置94.1万人,迁建调整工矿企业1371户,复建房屋2853万平方米。实施《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起步良好,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和移民后期扶持基金,实施产业发展基金项目150个、移民后期扶持项目457个。“十五”后三年,库区15个淹没区县总体经济增长速度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六)生态环境质量趋于改善。“十五”共投入318亿元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389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0%,比XX年提高7个百分点。建成一批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库区水质稳定。持续推进主城“净空工程”,实施易撒漏物质密闭运输,严格控制施工扬尘,实施城市道路改造,结合技改搬迁主城区重污染安全隐患企业19户。XX年末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2.9%,比XX年提高21.8个百分点。库区地质灾害二期防治工

程初步通过国家验收。

(七)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大步推进,股份制企业占比已超过70%。加大市属国有企业集团重组整合力度,国有资产总额超过3500亿元,比XX年扩大1倍。五年累计化解市属国有企业不良债务220亿元。完成**市商业银行和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增资扩股、西南证券重组、区县信用联社统一法人改革改制。组建土地储备中心,培育壮大八大建设性投资集团,搭建起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平台。路桥收费改革和电力、水利、公交、燃气等垄断行业的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文化体制改革试点顺利推进,组建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报业集团和出版集团。企业信用信息联合征信系统基本建立。

把发展开放型经济提升到战略高度。“十五”期间,全市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9.2%,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17.5亿美元,有24家世界500强企业来渝投资兴业。福特汽车、惠普、美国利宝、汇丰银行、中美大都会人寿、中法水务、沃尔玛、香港查氏集团、普天、海尔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入驻**。务实推进渝港“9+1”、渝澳“8+1”经贸合作。分别与四川、贵州、上海、浙江、广东、湖北达成合作发展框架协议。五年累计利用内资448亿元。

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XX年工作回顾

XX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去年这个时候,国际金融危机还在扩散蔓延,世界经济深度衰退,我国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出口大幅下降,不少企业经营困难,有的甚至停产倒闭,失业

人员大量增加,农民工大批返乡,经济增速陡然下滑。在异常困难的情况下,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迎难而上,顽强拼搏,从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在世界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7%;财政收入6.85万亿元,增长11.7%;粮食产量5.31亿吨,再创历史新高,实现连续6年增产;城镇新增就业1102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实际增长9.8%和8.5%。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又迈出坚实的

一步。实践再次证明,任何艰难险阻都挡不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过去的一年,极不平凡,令人振奋。我们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抚今追昔,伟大祖国的辉煌成就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极大地提升了

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必将激励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们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大规模增加财政支出和实(请关注:..)行结构性减税,保持货币信贷快速增长,提高货币政策的可持续性,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资金需求,有效

扩大了内需,很快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趋势。

着力扩大居民消费。我们鼓励消费的政策领域之宽、力度之大、受惠面之广前所未有。中央财政投入资金450亿元,补贴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汽车家电以旧换新和农机具购置。减半征收小排量汽车购置税,减免住房交易相关税收,支持自住性住房消费。

全年汽车销售1364万辆,增长46.2%;商品房销售9.37亿平方米,增长4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

额实际增长16.9%,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促进投资快速增长。我们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带动社会投资。实施两年新增4 万亿元的投资计划。

XX年中央政府公共投资9243亿元,比上年预算增加5038亿元,其中,保障性住房、农村民生工程、社会事业投资占44%,自主创新、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占16%,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占23%,灾后

恢复重建占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1%,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投资快速增长有效弥补了外需下降的缺口,加强了薄弱环节,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加快推进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重灾区已完成投资6545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65.5%。国家的大力支持,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灾区群众的艰苦奋斗,使遭受重大创伤的灾区呈现出崭新面貌。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一个个村庄焕发出蓬勃生机。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无疆大爱,有力彰显了

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二)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夯实长远发展基础。我们把保增长与调结构紧密结合起来,加快解决制约

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

“三农”工作进一步加强。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7253亿元,增长21.8%。大幅度提高粮食最

低收购价。启动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继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使6069万农民受益,新增510万沼气用户,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38万公里、农村电网线路26.6万公里,又有80万户农村危房得到改造,9.2万户游牧民实

现了定居。我们加大扶贫力度,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制定并实施十大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鼓励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安排200

亿元技改专项资金支持4441个技改项目。重点行业兼并重组取得新进展。

下大力气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关停小火电机组2617万千瓦,淘汰落后的炼钢产能1691 万吨、炼铁产能2113万吨、水泥产能7416万吨、焦炭产能1809万吨。

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央财政用于科技的支出1512亿元,增长30%。积极支持自主创新产品推广应用,清洁能源、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明确提出XX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和政策措施。气象预

报预警和地震监测工作得到加强,灾害防御能力不断提升。区域协调发展迈出新步伐。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制定若干区域发展重大规划和政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加快开放开发,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基础不断夯实;东部地区加快结构和自主创新,经济

发展活力增强。区域发展呈现布局改善、结构优化、协调性提高的良好态势。

(三)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我们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应对国际

金融危机的强大动力,努力消除体制障碍,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推进。增值税转型全面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顺利推进,新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规范运行。国家开发银行商业化转型和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扎实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

结算试点启动实施。

创业板正式推出,为自主创新及其他成长型创业企业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有序开展,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试点稳步进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开,15亿亩林地确权到户,占全国集体林

地面积的60%,这是继土地家庭承包之后我国农村经营制度的又

一重大变革。

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出台一系列稳定外需的政策措施,采取符合国际惯例的方式支持出口企业,完成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承保900亿美元,安排421亿美元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保险。鼓励增加进口。

去年下半年开始进出口降幅明显收窄,国际市场份额得到巩固,全年进出口总额2.2万亿美元。扭转利用外资下降局面,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900亿美元。企业“走出去”逆势上扬,非金融类对外直

接投资和对外工程承包营业额分别达433亿美元和777亿美元。积极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对话协调和经贸金融合作,在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发挥了建设性作

用。

(四)着力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困难情况下,我们更加注重保障和

改善民生,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中央财政安排就业专项资金426亿元,比上年增长59%。实施困难企业缓缴社会保险费或降低部分费率、再就业税收减免及提供相关补贴等政策,鼓励

企业稳定和增加就业。

开展系列就业服务活动,多渠道开辟公益性就业岗位,促进高校

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应征入伍和到企事业单位就业见习。全年组织2100万城乡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这些措施促进了就业的基本稳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普遍建立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出台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在320个县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推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迈出历

史性步伐。

中央财政安排社会保障资金2906亿元,比上年增长16.6%。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续5年增加,去年又人均提高10%。农村五保户供养水平、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城乡低保对象保障水平都有新的提

高。

中央财政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551亿元,比上年增长2倍。新建、改扩建各类保障性住房200万套,棚户区改造解决住房130万套。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积累6927亿元,比上年增长44.2%。社会保障体

系得到加强。

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大幅度增加全国教育支出,其中中央财政支出1981亿元,比上年增长23.6%。全面落实城乡义务教育政策,中央下达农村义务教育经费666亿元,提前一年实现农村中小学生人均公用

经费500元和300元的目标。

实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制度。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开始实施。国家助学制度不断

完善,资助学生2871万人,基本保障了困难家庭的孩子不因贫困而失学。

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组织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央财政医疗卫生支出1277亿元,比上年增长49.5%。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4.01亿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8.3亿

人。

中央财政安排429亿元,解决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险问题。基本药物制度在30%的基层医疗

卫生机构实施。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了一批县级医院、乡镇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启动实施扩大乙肝疫苗接种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专项。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面对突如其来的甲型hln1流感疫情,我们依法科学有序地开展防控工作,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维护了社会正

常秩序。

在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世界经济负增长的背景下,我国取得这样的成绩极为不易。

这是以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和衷共济、团结奋斗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国务院,向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表示诚挚的感谢!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表示诚挚的感谢!向

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各国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

一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面做好政府工作,有以下几点体

会:

必须坚持运用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两种手段,在坚持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决策高效、组织有力、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必须坚持处理好短期和长期两方面关系,注重远近结合、标本兼治,既克服短期困难、解决突出矛盾,又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必须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战略方针,坚定不移地实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

略,加快形成内需外需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必须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统一,围绕改善民生谋发展,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持久动力,着眼维护公平正义,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

和谐稳定。

必须坚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既强调统一思想、顾全大局,又鼓励因地制宜、探索创新,形

成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

这些经验对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高驾驭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能力,推进现代化进程,具

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详细内容请点击下载:XX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 我们向您推荐更多相关文章: XX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一)山东《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北京市XX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XX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云南省XX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乡镇政府换届工作报告

乡镇政府换届工作报告 乡镇政府换届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受镇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列席大会的人员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20xx年以来,本届政府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的领导下,在镇人大依法监督和大力支持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奋力拼搏,经过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镇 万元,较20xx年财税的238万元,净增273.1万元,增长了1.1倍。今年有望突破600万元大关。

二、基础建设发展喜人

——小城镇建设发展不断完善 自20xx年撤乡建镇后,小城镇建设发展被列入镇政府重要的议事日程。五年来,陆续完善了下水道1200多米,街道硬化1000米,规范了农贸市场运营秩序,融资30余万元新修了旗形跨河大桥1座,开发人形小区建设1个,新增镇域面积0.5平方公里,新增小城镇居民500人,并成立了回龙居委会。

——水利、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迅速 以项目带动为主,发动群众积极投劳捐资,大力建设各类基础设施。争取400万的砂改油项目对圭葛公路进行了硬化,实施了岚水江、福坪、旗形等3个村的村级通畅工程项目,结束了村级公路无硬化公路的历史。目前,楠木冲、横路、复兴、白坪、老院子、方竹、步鳌、福泉等8个村的村级通畅工程正在实施之中,力争年前实施并完工。完成了方竹村的自来水改水工程项目,争取资金维修加固了朝阳一坝、山背小

(二)型水库等水利重点工程。

——通信通讯实现无死角 全镇增容电话780部。增容移动基站6座,联通基站1座,实现了村村通电话,村村通移动电话的目标。有线电视成功与怀化溆浦联网,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

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计划生育负压推进 随着计生环境的变化,计生工作曾出现了一些困难,掉了类,退了位,甚至到了“黄牌”的边缘。但通过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计划生育依然稳定在全县的中游水平。特别是近两年来,借助于我们良好的基础,良好的队伍,狠抓了计生基础工作,为我镇扭转计生的被动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教育决定人才,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是镇政府一贯坚持的原则。健全完善了议教制度,规范了学校“一费制”,落实了上级有关减负文件精神,教育工作中的“两基”顺利通过省、市、县检 查验收,“两督”工作抓得主动,曾受到上级好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xx年,升学率分别为72%,毕业率为75%,考吉首大学的2名,获单项奖励的260人次。

——卫生医疗稳步推行 20xx年,流行的非典型肺炎,疫情传播极快,危害极大。镇政府以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已任,按照上级要求,积极果断地开展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特别是当时杳竹村的村民韩某某,疑似“非典”患者,镇政府工作人员不顾自身安危,送患者到县城实施隔离。为了尽力避免“因病致穷,因病返穷”的悲剧重演,我镇按县委、政府的部署安排,广泛宣传发动,积极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

——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初步建立 继五保户补助资金落实后,对农村中的弱势群体又实施了低保制度,按“逐步发展、应保尽保”的原则,现全镇共有低保户246户,实现参保489人,五保户94户,94人。尽最大努力加强抗灾防灾等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如20xx年“6.25”洪灾,造成了3死8伤、损失过亿元的严重后果,镇政府带领全镇人民战天斗地,淤泥中救人,悲惨中善后,市场上疏散人群,洪水后的街道清淤,灾民安置,灾后重建。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共发放救济粮7000公 斤,救灾被130床,救灾衣服500件,救济款5万元。让300户,1296人免受饥饿之苦,让32户全倒户、135户搬迁户搬进了新居。移民后扶政策的落实,可解决移民24户,87人后顾之忧,每年可得到补助资金5.22万元。

——科技创新防灾减灾 山背人民谈雷色变,雷击问题像大山一样一直压在山背人民身上,继20xx年山背村实施 保了不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和一起群访集访事件。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深深感到,在促进葛竹坪经济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必须坚持项目带动,走群众路线,紧紧依靠群众,群策群力办大事;必须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用发展来振奋人心,凝聚人心,来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发展步伐;必须坚持生态与发展并重,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这些工作的开展和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它得益于各级干部和全镇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创造,凝聚了全镇人民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镇人民政府,向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向所有关心支持葛竹坪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们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的矛盾和问题,政府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一是一些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解决得不够好;二是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不很谐调,生态成本付出过高;三是小城镇建设和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不够,财政保障体制不健全;四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够力度,未能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模式;五是政府自身建设存在一些问题,职能转换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六是投资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决不辜负2.6万葛竹坪人民的期望。

未来五年的工作打算

近年来,国家对农村投入的不断加大,我们一定抢抓机遇,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恪尽职守,积极进取,毫不懈怠,为官一任,造富一方,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加快发展,努力开创葛竹坪镇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新局面。

今后五年,全镇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认真 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加大项目争取力度,着力抓好基础设施、小城镇建设;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加快推进生态环境创建,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招商引资,着力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新一届政府的奋斗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团结带领全镇人民,以发展镇域经济为中心,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载体,加强三个文明建设,力争到20xx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1亿,力争创税收600万元;粮食总播种面积在23000亩左右,力争粮食总产量达9000吨,年增长率7%;农民人均纯收入2821元,;药材面积力争达2万亩,总产突破20xx吨;完成小城镇的规划修编,新增镇域面积0.5平方公里,新建三横四纵的街道,并完成相关配套设施;集镇建设初具规模,葛竹坪镇面貌焕然一新。

今后五年,我们将围绕推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突出抓好农业产业化建设,不断构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今后五年,我们仍然要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围绕农业增产增收,加快推进农村“三化”进程,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为此,我们将重点办好以下几件事:

(一)、狠抓高效林业开发,建立特色产业基地。在高效林业开发上,要突出效益和特色,强化后续管理,落实经营责任制,重点抓好2万亩金银花基地、5000亩猕猴桃基地,新建萝卜基地500亩,逐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搞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好1万亩原料林生产基地和3700亩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形成一批有具体地域特色产业。

(二)、大力发展养殖业,建立畜牧养殖业基地。在畜牧生产上,抓好三元杂交猪和以牛、羊为主的草食动物规模养殖,其中要重点扶植,集 中发展一批三元杂交猪和山羊养殖专业户,在全镇建立畜牧基地。

(三)加快股分制企业和工业经济的发展力度。在盘活现在水电企业的基础上,要转变发展思路,加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和 圾处理厂,规范车辆停放,整顿市场秩序,进一步完善街道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农村改厕、改自来水工程,搞好新农村村居规划。

三、着力构建和谐葛竹坪,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风文明”建设

建设和谐社会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保证,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要求。今后五年中,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定不移地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要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和人口性别比例,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力争20xx年人口与计划生育进位进类,后四年我镇的计生率达97%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千分之九以内。

(二)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新一届政府将一如既往、全力以赴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全镇社会稳定,深入开展“平安葛竹坪”创建活动。经常保持严打高压态势,从严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对“黄、赌、毒”、地下“xx”等重点问题和治安问题突出的区域、部位实行重点整治。全面落实安全责任措施,切实加大安全监管力度,坚决杜绝各类安全责任事故特别是恶性事故的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强群众信访和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及时化解不稳定因素和处置突发事件。

(三)突出抓好生态示范创建工作。

抓好公路沿线、山背旅游线路绿化,山塘水库、电站渠道的绿化、美化以及植被恢复工作,切实搞好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认真搞好环境保护工作,全力搞好植树造成林、封山育林等到生态工程建设,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建设。

(四)注重抓好农村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7.政府工作报告历史渊源 篇七

一、“修约废约”运动的历史背景

之所以说民国军阀割据时期的特殊背景, 主要是这时期国内政局动荡不安。建都北京的民国政府虽然名义上是当时中国的中央政府, 但南方的革命政府与之分庭抗礼, 形成我国南北对峙的政治局势。北洋政府与南方革命政府互相对峙, 此消彼长, 北洋政府虽未被其取代, 依然是掌握我国的主要政治力量, 但是力量也削弱不少, 除了应付南方革命政府外, 北洋政府还需要应对内部集团的明争暗斗[2]12, 再加上由于军阀混战造成民怨沸腾, 统治日渐力不从心。在这样的国内政局之下, 北洋政府不得不寻找合适的方法来减少来自国内各方面的政治压力。

当时, 国内普遍蔓延的强烈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呼声给处于各方压力的北洋政府以政治契机。在此之前, 北洋政府也曾对不平等条约作出过外交努力, 此时, 北洋政府借着国内主要矛盾焦点问题, 顺势提出“修订”不平等条约的政治策略, 希望以此来达到扩大自身实力、赢得民众支持的目的。这一政治策略,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的民众矛盾和统治危机, 缓和了国内局势,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修约废约”运动的进行, 但这始终是北洋政府的暂缓之计, 随着“修约废约”运动的失败, 国内政治的天平逐渐向南方革命政府倾斜[3]172。

“修约废约”运动改变了北洋政府和南方革命政府之间的力量对比, 逐渐成为衡量政治统治权的关键因素。民国时期的“修约废约”运动实际上是由不同党派和不同群体的精英和大众共同发起的一场爱国运动, 北洋政府只是迫于当时政治局势而不得已为之的政治行为。作为帝国主义国家在华利益的实现工具, 运动初期, 北洋政府起到了平衡和相对稳定时局的作用, 列强对其也是持支持的态度, 随着革命政局的改变, 北洋政府的行为开始影响列强的在华利益, 北洋政府逐渐丧失了帝国主义的信任和支持。例如, 日本已经拒绝承认北洋政府的地位, 这为新生的南方革命政府跻身国家外交提供了机会, 1926年的《对于目前时局的几个重要问题》预示着北洋政府的全面失利。

南方革命政府则凭借“修约废约”运动极大地赢取了民心[4]29, 也极大影响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南方革命政府在“修约废约”运动的旗帜之下逐渐获得当时国内大部分力量的支持, 这一政治目标也成为南方革命政府获得政治力量的重要筹码, 对后来的国民革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修约废约”运动取得的积极成果

首先是德奥俄墨等国的领事裁判权的废止。领事裁判权, 也就是治外法权在中国的“重新判定”。自从1843年英国通过《五口通商章程》获得此项法律管辖权以来, 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借助各种条约逐渐分割中国的法律管辖权。中国的司法权力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利益的工具, 也是其获取既得利益的重要手段。当时的北洋政府实际上是军阀的政府, 其背后也是帝国主义在幕后操纵, 维护帝国主义国家的既得利益。随着南方革命政府和国内民众的“修约废约”的呼声逐渐高涨, 尤其是巴黎公约所引发的全国性的爱国运动, 更加加重了当时北洋政府的统治压力, 北洋政府虽然是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工具, 但为了保存政治势力, 也不得不将“修约废约”提上了政治活动的日程。

《说帖》即应运而生, 此重要文献并非是根据国际法提出的, 而是根据当时中国的特殊国情, 基于列强不平等条约而提出的文献。尽管出于对自身统治地位的考虑, 北洋政府提出了有关“修约废约”的政治文献, 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政治活动, 最后的结果也是失败, 但在前期北洋政府在“修约废约”上也作出了一定的成绩。最重要的就是德奥俄墨等国的领事裁判权的废止。当时北洋政府总统黎元洪宣布断绝与以上各国的外交往来为“修约废约”取得了初步进展, 但并未取消。随着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 各国在大战结束后召开巴黎和会, 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与德国签订了《中德协约》[5]113, 这一协约以法律文献的方式再次宣布中国收回领事裁判权。其后, 奥领事裁判权和俄领事裁判权也逐渐被收回, 北洋政府也在1920年的11月成立了“废除领事裁判权筹委会”。但随后的华盛顿会议,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使中国在收回领事裁判权的道路上又逐渐丧失主动权。由于其在收回领事裁判权这一政治目标上不坚定、不彻底, 导致“修约废约”逐渐成为一纸空文。

其次, 收回公共租界内的部分司法自主权。北洋政府在“修约废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不仅体现在领事裁判权上, 在公共租界内也取得了部分司法自主权。在19世纪50年代, 各国在上海成立会审机关, 强夺中国的司法权, 成立国中之国。“五卅”运动后, 中国强烈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 北洋政府处于国内压力由江苏省政府出面与各帝国主义在上海签订《收回上海会审廨暂行章程》, 自此以后, 中国收回了公共租界的部分司法自主权。尽管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但是这种成果很不彻底, 中国的很多重要司法自主权依然掌握在帝国主义的手中。

最后, 北洋政府向各国阐述了本国的政治诉求。根据华盛顿会议的决案, 法权委员应在华盛顿会议闭幕后三个月来华考察。但是帝国主义国家通过拖延来达到“逐渐撤废”, 而这种方法也成为了此法权会议的主要基调。该法权会议于北京召开, 会议分为三个阶段。会议第一阶段是审查中国已制定的各项法律;第二阶段赴各地视察法庭、监狱及司法制度之实施;第三阶段完成考察报告, 并就撤废领事裁判权事宜提出建议。“法权考察委员会”的报告[6]256, 是法权会议的重点, 它对各国撤废领事裁判权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根据法权会议的报告, 与会各国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 拒绝北洋政府的撤废要求, 北洋政府的外交努力再次受到挫折。

三、“修约废约”运动的历史作用

“修约废约”这一政治活动从表面上看合情合理, 但是在当时的时局下, 作为贫弱国家的中国无力为国家主权获得外交上的决定性成果, 而且, 北洋政府在“修约废约”上投鼠忌器, 立场不坚定, 希望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取得外交成果, 结局自然是失败。北洋政府的有关“修约废约”的政治活动主要是在当时国内力量的推动下不得已而为之, 最终的结果也可想而知了。综观北洋政府的修约外交, 我们可以看到被动进行修约外交, 在专业的外交人员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如废除了德奥俄等国的领事裁判权, 并且利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阐述了本国在“修约废约”问题上的立场和观点, 开始了漫长的废约历程等政治活动, 改变了以往中国不断订立屈辱条约的历史趋势, 中国外交也逐渐朝着利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方向前进, 我们应该对此予以充分肯定。

同时, 我们在考察北洋政府的政治活动之时, 也必须要考虑到当时的国情。第一, “修约废约”运动在当时是旧中国的主要基调, 北洋政府的主要政治活动也必须围绕着时代的主要基调进行, 应该肯定北洋政府在“修约废约”上所进行的努力, 和作出的有利于中国国家独立、司法主权的政治活动。第二, 我们也清楚地看到, 基于国内民众力量的推动和其他政治力量的制衡进行的被动政治不可能取得有效的进步, 最终的结果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第三, 中国自清朝末期以来积弱已久, 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要想在强盛的帝国主义手中取得较大的利益也是可望而不可即。第四, 北洋政府的政治手段也是影响“修约废约”失败的一个因素, 尽管国情是中国力量弱小, 但是政治手段的强弱也是外交胜利与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北洋政府的软弱和明哲保身也是导致其在外交上失败、在“修约废约”运动中遭受挫折的重要因素。北洋政府的政治活动始终与“修约废约”运动紧密相联, 也是北洋政府的主要政治外交活动。

摘要:北洋政府时期, 废除不平等条约一直是北洋政府和南方革命政府两大对峙政权的外交斗争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在外交政策上也主要围绕“废除不平等条约”来展开, 但国家贫弱和政府的消极态度导致了“修约废约”运动的失败。

关键词:北洋政府,“修约废约”运动,领事裁判权,司法自主权

参考文献

[1]杨丹伟.近代中国法权交涉的历史考察[J].东方论坛, 1999 (4) .

[2]李学智.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国庆活动[J].南京大学学报, 2006 (5) .

[3]刘宝东.民国北京政府废除领事裁判权的外交努力[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05 (4) .

[4]赵晓耕.中华民国时期《司法公报》述略[J].山西大学学报, 2012 (3) .

[5]刘海涛.民国时期的中美留学交流活动述略[J].兰台世界, 2012 (12) .

8.政府工作报告历史渊源 篇八

关键词:政府职能转变;公共服务职能;新制度主义;制度变迁

一、中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演进历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国政府的行政模式基本均经历了从近代以前的“统治行政”向近代的“管理行政”再向现代的“服务行政”的转变。我国建国以来的政府职能转变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建国后至改革开放之前——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治统治型政府”模式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面临的一个最紧迫问题就是如何解决4亿多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恢复和重建濒临崩溃的国家经济是巩固国家政权的首要任务。此时的政府通过掌握的强大的政治权力掌控并影响着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产业和部门,通过税收、物价、信贷控制、没收和接管资本等分配手段调节商品供求与流通,行政手段逐渐取代了市场调节,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初步确立了起来。

与计划经济相呼应地,整体上中国政府职能体现出以下特点:高度集中、统一管理;强调阶级斗争和专政职能;对社会经济管理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社会服务职能实行统包统揽,服务职能相对薄弱;在职能行政方式上重行政手段而忽视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的运用。在“政府中心论”的价值理念影响下,政府几乎垄断了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这种垄断是一种典型的行政性垄断,公共服务的出发点和服务的具体提供主要依赖政府官员的主观意志。公共服务政治化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广大生产经营单位和动群众的积極性和主动性,政府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无法正常的履行职能,加之文革的特殊时期及其带来的后遗症,无疑促使了我国政府职能开始朝着下一次的转变迈进。

(二)1978年至2002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建设型政府”模式

由于社会矛盾的不断升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滞后,过去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职能,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政府的机构、职能、方式以及人员的配置都需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重新的调整和设计。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形成了一个“经济建设型政府”模式。在我国曾遭排斥的市场经济理念重回人们的视野,为市场正名、调整政府职能的呼声很高,人们开始认为政府职能就是保证市场秩序和建设公共财物、创造市场平等竞争的环境、保障市场面前一律平等。

从1993年到2002年,中国政府进行了若干次以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为目标的政府机构改革,尽管借着几波改革的东风有效地推动了职能转变的进程,但并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政府组织结构仍是以政府和官员为本位的官僚制、封闭式结构,在思想观念和管理方法上仍习惯于沿用行政命令和直接管理的手段,管理方式未发生根本转变。同时,政府过分地关注效率,加速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天然拉开阶层划分和强化利益群体的分化,因此这一时期的社会风险加大,高失业率,地区差异,贫富差距等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经济与社会发展失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失衡等问题都与这种政府模式有直接、内在的联系,显然这种政府职能模式不能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再次进行政府职能重心的转变已经是必不可少的。

(三)2002年至今——走向“公共服务型政府”模式

2002年,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意见》,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上升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推动我国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建设和创新。”据此形成并且由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在强调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基础上,赋予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责和要求,明确将政府职能归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类。2005年温家宝总理将“建设服务型政府”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这是我国中央政府从政府高度首次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2006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自此服务型政府第一次被写入执政党的指导性文件当中。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再次把“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而予以强调。2008年大部门制和行政管理体制上的改革风风火火,但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仍没有具体的规定。

进入新时期以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在谋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总体部署中,进一步确定从政府职能转变入手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在于“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进而“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政府职能转变列为改革的重要内容,明确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在实践层面,各级政府也正向着服务型政府的目标靠拢,通过“政务超市”、“阳光大厅”、“一站式服务”等措施,对具体行政机构的设置进行调整,在空间维度上拉近政府和民众之间的距离,从而培养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服务精神,更好地实现公众的利益和需求。

二、以新制度主义视角透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变迁

(一)分析框架: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变迁与制度变迁理论的结合点

按照历史制度主义的设想,制度以三种形式引起政策变化:其一是当旧制度面临新的外在压力时,旧制度内部的各种力量产生冲突,进而形成新的制度,从而引起政策的变化。其二是在旧制度内部可能产生某种激励因素,刺激各种力量的冲突,引起政策的变化。其三是新观念的引入,可能会使旧制度下的某些集团重新思考自己的利益,引起政治力量的重组和制度的改变,进而引起政策的变化。制度变迁的前提条件是存在着在现有制度安排和结构下无法获取的潜在利益,从而使得行为者产生了对新的制度安排的现实需求,制度变迁是否发生取决于成本利益的权衡。理性制度主义认为,当政府推行的制度变迁的预期成本低于其预期收入时,在利益的驱动下政府将采取必要的措施以新的制度安排替代旧的制度安排,即消除制度的不均衡,从而实现自身的利益诉求;当政府推行的制度变迁难以使其在行动过程中获得必要的利益,或者在新旧制度替代的过程中产生足以威胁政府统治职能时,政府宁愿维持旧有的制度或者尽量保持不均衡的制度存在。很显然,只有政府在制度变迁中获得自身的必要利益时,它才可能推动实施制度变迁。制度变迁就是不断地从制度失衡到制度均衡再到失衡的动态变化与发展过程。

关于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变迁,无论是中央政府行为还是地方政府,都是在根据制度环境进行职能上的适应性调整,我们可以用新制度主义理论来解释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变。首先,中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变迁总体上体现为环境与制度之间的持续互动的复杂过程,其基本动因来自于作为社会与国家及相关层面的关系互动在客观上所产生的对政府职能变迁的现实压力和需求;其直接动因来自于政府职能的发展状况相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滞后性,它为制度变迁的发生提供了可能。两者构成促动社会制度变迁的主要客观因素。外部客观环境因素如生产力发展水平、技术条件等,还包括诸如宪法秩序、市场化进程、法律制度等制度环境因素也需要纳入分析的视野当中。同时,制度需求还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即取决于价值观念和知识素质,也就是说与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宗教观念、社会科学知识等制约价值观念和知识素质的诸因素密切相关,它们是推动中国制度变迁的主观动因。其次,诺思认为制度变迁具有“路径依赖”性,“路径依赖”是指前一阶段所发生的事情会影响到后一阶段出现的一系列事件和结果,所以制度变迁具有渐进性。从历史进程看,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形成是长期演进的产物。职能变迁涉及到的正式规则的改变可以迅速实现,而非正式的规则如行为规范、习惯和惯例的改变则不可能立即改变。因此,政府公共服務职能在现实生活中并未完全落到实处。第三,尽管制度变迁具有路径依赖现象,可能会抗拒变迁,但是在一些关键节点时刻制度也会产生变化。最后,我国一直有着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传统,国家是最主要的制度供给主体,国家在发起和推动制度变迁与创新过程政府职能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是这种作用的影响程度是不断变化着的,公民和政府在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转变的过程中承担着不同程度角色。

(二)以新制度主义的视角看待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变化

1.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变迁的方式

回顾50余年中国政府职能经历的“政治统治—经济建设—公共服务”的演变过程,从总体上说,这是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的产物,体现出前者为主但逐渐弱化、后者为辅但逐渐强化的特征。在公共服务职能转变初期主要以政府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但同时也考虑了其他行为主体对制度变迁的诱致性作用;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共同发生着作用,政府力量朝着弱化的方向变化,而起诱致性作用的其他行为主体的力量则朝着强化的方向改变。也就是说政府职能转变是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制度变迁力量与由公民社会要求、倡导、组织与实行的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力量相结合的产物,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与城乡居民之间存在着利益关系上持续的谈判与调整。

2.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变迁具有渐进性

我国的政府职能变迁历程并未经历“短期性”、“大起大落”、“震荡性”的特征,其制度变迁过程具有明显的渐进性,即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变迁。说明非正式制度在正式制度变迁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缓冲作用。日常行为规范的形成决非一日之功,要将公共服务的理念提升为全社会的指导思想并真正落实到政府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中,甚至融入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化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是一个渐进过程。中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转变选择了渐进主义的策略,把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从中央到地方层层推广,在实践中先逐步进行试点,再面向全国普及,这就是“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渐进策略。

3.影响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变迁的关键节点

政府职能重心由政治统治转向经济建设再转向公共服务是我国政府积极应对社会发展需求的结果,是由社会基本矛盾变化决定的。尽管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民主法制水平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政府的工作成果与人民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两方面的矛盾:一是经济快速增长同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二是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不到位、基本公共产品短缺的突出矛盾。这两大矛盾对政府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政府切实转变职能,大力提高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政府职能重心将逐步从以经济职能为主向以社会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并重的方向发展,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有序地发展。

三、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对策

(一)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当前,我国加强公共服务、完善公共服务体系需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分别不同情况,不搞一刀切;坚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吸引社会资金,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坚持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建设和公用事业建设同完善运行机制结合起来;坚持借鉴国外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等做法,不断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还要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需要与可能、重点与一般、履行政府职能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关系。

(二)创新中国特色的公共服务模式

世界发达国家公共服务的发展经验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公共服务的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必须根据本国的实际形成本国特色的公共服务模式。要根据中国国情,倚靠现存的运行良好的制度,努力形成适合我国特点的公共服务模式,并使之社会化和法制化。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要渐进完善、稳步提高,不能急于求成、一步到位,公共服务覆盖面的扩大、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都要量力而行,依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科学确定。我国政府以不能完全比照西方发达国家高水平的公共服务模式来发展,而应采取“覆盖面广、水平适度、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公共服务模式,从而实现使人人都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目标。

(三)政府应努力创造适宜的制度环境

上一篇:采购管理概念下一篇:年夜饭菜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