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堂教学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策略思考

2024-10-02

中学课堂教学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策略思考(精选8篇)

1.中学课堂教学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策略思考 篇一

2018年贵池区参评论文

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

吴玉婷

池州市贵池区杏花村实验学校

音乐反映了人类的生活。音乐有利于人的智力开发,可以激发人的思维,提高人的语言能力,丰富人的想象力,促进人的智力发展。当我们还在摇篮之中的时候,就常常听一些摇篮曲和其他节奏欢快的优美音乐,受音乐的熏陶。孩子上了学以后,越来越多的机会接触音乐,课间活动也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在孩子们的幼年时期,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增加音乐教育,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日常活动,还增加了孩子们对美的认知,增强了孩子们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有利于提高孩子的智力,提高孩子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能力。现在孩子们学习压力和社会压力愈来愈大,音乐课学习不仅可以适当缓解学习的压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身素养。所以音乐在孩子们的小学时期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况,随着成长中学生们逐渐以审美的态度来欣赏音乐。他们大多对教材中的歌曲不感兴趣,对歌曲的喜爱有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喜欢”与“不喜欢”,“好听”或“难听”,对音乐的喜爱也有了自己的爱好,诸如:“摇滚”与“爵士”“动感的”与“忧伤的”“快节奏”与“抒情”等等多种音乐类型。因此,这个时期学生的音乐审美趣味也是出于一个“危机期”,他们对音乐喜好摇摆不定,很容易受到社会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其中影视、流行音乐文化对其有着直接的影响。流行歌曲歌词通俗易懂,旋律动听,而民族音乐在技巧上要难得多,且不容易演唱,所以更多学生们喜欢流行歌曲。他们对于“合自己口味”的会积极配合,对于不喜欢的音乐不去学习,且大多数学生学习不喜欢的音乐是抵触心理。要知道音乐的节奏和律动会使人产生愉悦的心情,能使人发自内心的感到快乐,积极的音乐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兴趣。因此,对于音乐的学习心理很重要。大多学生存在着一些消极的音乐心理,诸如:音乐课不是主课,可以不用仔细挺课;音乐课上直接看其他课程;考试又不考音乐,所以不用仔细学等。针对这一现象,必须从端正学习态度上改正,正确认识音乐,音乐并不是简单的唱歌,音乐的培养正确的音乐审美认识。音乐审美教育能够提高道德情操和构造完美人格。音乐审美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熏陶感染人们,给人积极的正能量,培养人们的高尚情操与崇高理想。音乐是美教育能够促进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音乐美育能够净化、节制和规范人们的情感,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和认问感。有助于社会稳定有序地运行。优美健康的音乐使人们精力充沛、精神饱满、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对未来充满希望,这正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希望的。音乐审美教育作为全面培养人的素质的手段,推荐全面素质教育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新世纪培养了高素质人才,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学生音乐学习心理分析,出现以下几种心理特征:第一,从众心理,很多学生就是看到别人上课随便唱两句,自己也就跟着随便唱唱,反正老师教了,我只要唱了就行,至于唱好唱坏就是另一回事,且上课我也没有违反纪律。第二,求知心理,这部分学生基本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是真正的音乐爱好者,他们从心底喜欢音乐,热爱音乐,渴望学习更多的音乐知识。他们上课时就会认真地听,认真地学,认真地唱。他们是调动课堂气氛的主力军。第三,局外心理,这部分学生属于那种既不调皮捣乱,但也不好好听课的。他们抱有:反正考试不需要考音乐,所以无需花时间去学习它,倒不如把这些时间用在看文化课上的心理。第四,消遣心理,这也是最普遍的一种心理,拥有这种心理的人数最多,这类学生一般这么认为:上了这么久的文化课,来一节音乐课就好好玩一玩放松一下,缓解学习的压力与紧张感。他们上课也是根据自己的爱好来学,是他们喜爱的歌曲,就积极演唱,积极配合,不喜欢的就各玩各的。针对这些心理,老师应该让学生意识到音乐不只是音乐,也是情感艺术,音乐中含有丰富的情感,以此陶冶情操;教师可以加入一些新鲜的教学方法,例如加入一些音乐影像,影视短片,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不是死板的说课教学,一节课下来死气沉沉。

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音乐课在整个学习中可以说是最没有压力的课程之一,因此,如果问学生喜欢音乐课吗?一半以上的学生的回答:是。他们的基本音乐素养水平也较好,小学阶段低年级的学生是通过教师,家长的教唱学习歌曲,高年级学生基本能通过电脑,电视自主学习音乐歌曲。但在音乐风格的喜欢上有较大的差异:1.不喜欢中国传统音乐:不喜欢的音乐中,其中中国民乐达到百分之二十五,而喜欢的音乐中,摇滚爵士乐达到百分之四十多,这也是民族文化的不振与世界文化的多元化所致。针对这一现象,应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接触多类型音乐;增强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促进音乐课创新发展。而音乐鉴赏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途径,要想让学生们走进音乐的世界,就必须让他们了解音乐。在学生小学阶段,对音乐还没有完全的认知,所以老师们的责任就是通过音乐鉴赏让学生来认识音乐。老师将适合小学生欣赏的音乐在课堂上给学生们放出来,让学生们沉浸在音乐的美妙世界,让学生们全身心得到放松。只有让学生们慢慢的去了解,认识音乐的美妙,学生才知道音乐能够使人愉悦。因为学生们只有自己沉浸在这个音乐世界的时候,才能用心体会音乐。实践远远比说教让人学到的东西多。

音乐鉴赏是一门艺术,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很难集中,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也比较差,如果选取一些单调乏味的歌曲就很难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小学的音乐活动中,歌曲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但是难以表现各种体裁和风格的歌曲,教师在乐曲的选材上受到了局限。音乐欣赏往往可以弥补其他音乐活动所选曲目在风格、体裁及艺术手法上的不足,让学生接触大量古今中外的音乐作品,能提高学生的音乐品味,开阔学生们的音乐视野,充实他们的音乐生活。通过音乐欣赏,提高孩子们对于音乐的品味和鉴赏能力,增强孩子综合能力。

对于小学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同时,还能够激励学生的自信心。面对繁重学科,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学生总会有打退堂鼓的心理,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在音乐的课堂中,教师要时常给学生放一些激昂的、励志的歌曲,必要时可以教给学生唱,作为平时的班歌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每节课,上课前先高歌一曲,振奋学生的心理,消除不良情绪,从而对学习能够保持着高度热忱。

音乐,能够将人类精神爆发出绚烂的火花。在小学音乐学科的教育中,不仅能够使学生在音乐中得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还能够汲取力量。教师要正确运用音乐教育的手段,从而促进学生得到健康的身心发展

结语:小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在音乐这件事上,所以这就给老师带来了严峻地考验,老师要用自己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游戏中让小学生来学习音乐,也可以举办小型的歌唱比赛,让学生们快乐的学习音乐。小学生在听唱看的实践中体验音乐,并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享受音乐的全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表现自己,结合图片的展示,语言的讲解,以及动作的表演等等一系列形式帮助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从而领略体验到音乐的精髓。充分发挥故事在学生音乐欣赏中的作用,让音乐带给我们无限的欢乐。总的来说,在学生的小学阶段,音乐的教育能够给学生的带来很大的益处,让学生们增强了对这个世界的美的认知,对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能力也大有好处,能够从小提升学生们的气质,甚至有可能挖掘某些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潜能。音乐最重要的是能给学生们带来快乐,让小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让我们享受音乐热爱音乐,最后让音乐真正服务于我们。

2.中学课堂教学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策略思考 篇二

一、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特点

1. 学习心理压力大, 产生考试焦虑症。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表现有精神萎靡不振, 压力越来越大, 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学习效率不高等。一是厌学。小学生升入初中后, 学习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 学习负担日益加重, 学习中的各种矛盾和竞争加剧, 学习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加。在升学大战愈演愈烈的社会氛围中, 人们普遍把学校的好坏标准、档次高低、质量优劣定位在升学率的高低上, 迫使不少学校把升学率视为生存的法宝, 把提高教学成绩作为学校工作的全部内涵, 从而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 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 甚至可以说“厌学心理”在中学生中已经有一定的普遍性。二是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 焦虑更为严重, 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

2. 心理承受能力脆弱, 经不起挫折。

由于家长、教师 (主要是班主任) 对学生的期望过高, 表现出对学生 (特别是优生) 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 拿家长和有些教师的话说, “要常敲打才能成才”, 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 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 “自己老是失败, 考大学肯定没有希望了”, 于是失去自信心。

3. 人际关系不协调。

中学生需要友谊, 需要别人爱又爱别人, 把友谊看成是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伙伴, 会使他们感到苦恼孤独。友谊给他们带来欢乐和支持, 来自朋友的鼓励和安慰、赞扬, 往往比家长、老师的作用大。但由于中学生自尊心很强, 感情丰富而起伏性大, 不少人往往不能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易产生人际关系的紧张而带来心理不平衡。

4. 情绪变化剧烈。

中学生自尊心很强, 但自制力等意志和毅力相对较弱, 并且中学生处于青春期, 容易产生闭锁心理, 感情纠葛多。闭锁心理可以说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有特殊的问题。闭锁心理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一些中学生跳楼, 割完自杀, 其最重要的原因也就是闭锁心理。青春发育会引起中学生情感和情绪上的激荡。这种情感有时外露, 有时内隐。他们内心激动、高兴、苦恼、消沉, 表面却可能很平静;他们有话或秘密相对别人倾吐, 可碰到父母或老师的关怀却又缄默不言。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与对策

1. 教师加强学习心理知识理论, 提高教师心理教育水平。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 以利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 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不出现失误。在教育教学中, 教师应以平等、大度的态度去对待学生, 教师的一个微笑可能会使学生敞开心灵, 几句真诚的话语可能会使学生感激不尽, 不断鼓励可能会使一个即将放弃拼搏的学生重新振作起来。教师, 应该让学生崇拜而不惧怕, 应该让学生爱戴而不是讨厌, 应该做学生的好朋友, 应该是学生遇到困惑时的倾诉者。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引导和教育的第一步, 也只有和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才有可能、有机会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及心理变化等。

2. 研究学生心理特点, 看人治病, 对症下药。有人认为, 做人的工作是最复杂的工作。的确如此, 人的思想活动及心理活动千差万别, 在工作中发现有的学生缺乏自信, 有的学生内心自私, 有的学生意志薄弱, 教师应该研究、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 将学生从性格、行为上进行分类, 对不同的学生给以不同的教育方式, 避免学生之间由于教育方式的不正确而产生不必要的误会。从现有教学体制看, 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 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至关重要。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 使班主任人人能胜任这项工作, 这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3. 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加强家庭心理教育。据调查, 目前上中小学这代孩子的父母, 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 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因此, 学校要通过家长会, 家长座谈会等方式, 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 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 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 引导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 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4. 开设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 这样才能学以致用, 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

5. 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定时作出真实评价。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 心理阅览室, 心理活动室, 开设心理咨询电话热线。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 前途职业指导等并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 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使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

6.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经常进行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是应用心理学知识, 通过与来访者的交流、探讨, 对其施加心理影响, 使其在认识、情感、态度方面有所转变, 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的过程。因此, 学校应通过各种途径,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心理咨询室、咨询信箱、咨询热线等方法, 及时排解处于青春期中学生面临的各种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 提供调适方法, 使他们取得心理平衡, 防止产生偏差心理。

3.中学课堂教学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策略思考 篇三

关键词:农村英语教学;教学策略;专业素质

一、提出问题

小学开设的英语课,没有引起重视。要学生用初中三年的时间去学好英语,内容太多,主要是:词汇量多、语法较多、语言点多。我所在地的县城小学现在虽然三年级开始也开设了英语课,但一周只开了一两节课,老师没有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大多数课没有真正教英语而是自习,用于学语文和数学,而且期中期末也没有组织正规的考试。这使很多人认为英语在小学不重要。这给初中英语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分析问题

以上问题,有的属于客观因素,有待于地方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有的为主观因素,可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进和提高。具体表现在:

1.教师习惯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现行的中考和高考制度仍旧是农村教学的指挥棒,片面追求升学率直接影响到农村中学的素质教育。现阶段农村中学的教改只是迫于形势,多数教师仍然走“传统教学法”的老路,我行我素,唯恐新课改会影响他们的中、高考升学率。

2.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虽然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学历层次基本达标,但专业知识和技能存在很大欠缺。教师专业素质偏低直接影响和制约农村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农村中学英语教学改革步伐缓慢,教师驾驭教材能力偏低,势必扩大英语教育的城乡差别,影响英语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平稳过渡与衔接。

三、解决问题

为了进一步促进农村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化,提高农村中学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解决农村英语教学中现存的各种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教学设施建设,改善教学环境

在关注农村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改变的同时,要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学的办学条件。要加大对农村中学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逐步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丰富教学资源,增加设备,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创设良好的语境

学习英语,语境非常重要。目前,合理的语境教学是“室内外并重,课内外并举”。“室内外并重”指根据教材的功能项目和话题确定不同的语境,分为“室内和室外语境实践教学”。“室内语境实践教学①”的具体做法是: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动作、语言和音乐等进行室内情景教学或将教室重新布置,给学生创造贴近生活的语言活动环境。而“室外语境实践教学”是指教师将学生带到室外自然语境中,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实践语言、运用语言。“课内外并举”指开办校园英语广播,播英语新闻、歌曲和朗诵,并定期开展“英语会话角”“英文书法展”“用英语讲故事”等活动。

农村中学英语教育是个特殊的领域,不仅英语教学环境差,而且学生厌学、辍学的情况较普遍。所有这一切都对农村中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具备一名教师应有的素养和对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还要比城市中学英语教师更有耐心,此外,还要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动态。当然要提高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克服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相应对策。同时,学生也要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认真听课,提高课堂学习质量。只有双方的共同努力,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才能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陈俊.21世纪英语基础教育前瞻.中学外语教与学,2002(5).

4.中学课堂教学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策略思考 篇四

教师必须向学生公开表明自己的主张,赞赏正确的行为。因为这样可以事先确立起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期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明确是非标准,知道什么行为是不好的,什么行为是好的;哪些行为是大家不认同的,哪些行为是大家认同的。

一般情况下,教师可在学期或学年的初期阶段,通过与学生共同讨论的方式,对课堂行为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并以此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这种行为规范和要求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课堂规则。确立学生的行为标准时,应考虑下列几个问题:所确立的行为规范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否体现了对学生、教师的尊重,是否切实可行,是否具有改变或修正的可能性。同时,教师也要进行自我调整,尽量让自己的教学能与学生的习惯、能力相适应。

2.强化和巩固课堂规则、秩序

一旦确立了课堂行为准则,就要去维护它,遵守它,不断地巩固它。课堂问题行为一旦超出一定的限度,教师就要采取措施迅速地予以解决,保证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在强化和巩固课堂规则时,教师对所有的问题行为的策略都应该是发展性的,都应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和学生的发展为前提,同时尽量避免正常的课堂秩序受到干扰。在强化、巩固课堂规则时,一定要正确运用奖惩手段。一般情况下,奖励要比惩罚的效果好一些。

许多教育心理学家建议,应把惩罚作为课堂教学管理中万不得已的最后一个。其原因在于惩罚本身并不能教会学生所期望的行为,并且在惩罚时教师会注意到不良行为。有研究表明,集中注意力,关注良好行为比注意不良行为更具有教育意义。不仅如此,惩罚可能会损坏师生关系,给学生带来不安全感,阻碍创造力的发挥,甚至还会导致学生厌学。当然,少量且方式适当的惩罚有时也是必需的。总的说来,教师在使用惩罚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惩罚只是纠正学生行为偏差的工具,不是恐吓或报复学生的手段。因此,即使将要或正在实施惩罚,也应本着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

(2)教师所实施的惩罚应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而不是学生本身,因此惩罚的方式应当与要惩罚的行为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一些教师喜欢用布置额外作业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惩罚。殊不知,这种做法会使学生把作业当作学习负担,产生厌学情绪。

(3)教师表达需要惩罚时要表现出对学生的深切关心、迷惑不解以及对学生行为的遗憾。不管教师是否公开讲了都应该表达出 “ 不得不为之 ” 的意思。

(4)惩罚应具有一定的计划性,也应纳入课堂纪律的制定当中,甚至可以和学生讨论并制定具体的惩罚方式。这样,才能有效避免教师在 “ 突发事件 ” 发生时做出过激或失当的行为。

3.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

5.中学课堂教学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策略思考 篇五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作为一项重要指标,是属于精神文明范畴,是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据调查了解,由于我县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乡风文明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也参差不齐,从而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当前,农村与城市、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集中体现在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与城市的差距过大。长期以来,中央财政、省、市、县等各级政府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却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服务投入不大,甚至几乎是空白。必须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重要的就是要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落后的状况,基础设施投入是基础中的基础。就我县而言,农村基础设施普遍落后,休闲娱乐少之又少,农民空闲时间除了看电视,就是打麻将、斗地主,精神生活十分贫瘠,大好光阴就这样白白流走。

2、农民经济收入构成发生根本性改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由于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县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力纷纷走出田野,到沪、苏、浙等发达地区务工、经商,成功地实现了就业转移,为农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一定程度上有力地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与此形成反差的是,这些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村精英们所挣来的钱并未完全用在农村,而是有的到城镇购房,有的在家建房,有的则干脆继续在外发展。所以,巨大的经济收入并未用在发展农村公益事业上面。

3、农民因礼、因病受穷现象突出。当前,农村名目繁多的“应门面”(指婚丧嫁娶、乔迁、做寿、升学、入伍、开业等)的费用是个无底洞,每户农民每年在这些“恭贺”声中所花的礼钱多则数千元,少则也有五、六百元。目前农民最关注的问题还是求医问题,“不怕穷,就怕病”,因病致穷、因病返贫的农民大量存在。就拿治一个普通的感冒来说,以往几元钱买点药就能解决问题,如今花个百、八十元是常有的,只要住几天院,至少千儿八百,如果做一个大点的手术,就可能使一个经济本来很殷实的家庭一夜之间陷于穷困。应该说,农村的“礼多”和“看病难”问题已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4、乡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堪忧。当前我县农村,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源源流向外地务工、经商,其孩子一般留下来随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隔代抚养现象相当普遍。由此也带来了留守儿童教育难问题。很多老人都认为,孙子或孙女书念得怎么样,他们无法保证,只要小孩子不出事,平平安安地交给儿子儿媳就算完成任务了。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作为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的家庭教育就几乎无从谈起,老师们普遍感到学生学习水平有所下降,教学难度增大。另外,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管教,少数娇生惯养的青少年出现行为“出轨”现象,农村青少年发生打架斗殴、偷盗抢劫的违法犯罪现象呈明显上

升趋势。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1、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投入。一是要加强农村道路建设。近几年,我县公路和道路建设速度明显加快,特别是“村村通”工程,被农民朋友称之为“致富路”,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应该说乡村道路质量并不高,普遍较窄,有的仅仅只有3米宽,稍大型的车辆会车都很困难。加之,农民交通安全意识不强,极易发生交通事故。要想富,先修路,乡村道路硬化问题应该作为今后农村基础设施的重中之中,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二是推进农村“改水改厕”进程。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农村“改水改厕”工作,但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特别是一些偏远乡村因安装自来水管道费用过高而无法用上安全水,对人、畜健康危害很大。“改厕”观念还未能在所有农民心中扎根,即使各级政府都加大了投入力度,但农民的“改厕”热情仍需进一步调动。应该说,“改水”是前提,只有自来水问题解决了,农民才可以建水冲式厕所,才有可能购买太阳能用上干净的淋浴。三是加强环境整治。利用整治“四乱”的契机,对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等方面进行大力整治,要实行人畜分离,建造垃圾池、设立垃圾桶、果皮箱,从“五保户”和生活特困的群众中选配一些肯吃若、有责任心的人员从事农村保洁工作,并发放一定数额的工资。如此,一方面整治了村里的环境卫生,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部分人群的生活困难问题。四是加强文化娱乐场所建设。根据农村实际,在人口聚居地集中的中心村建设篮球场、图书室、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备专门人员进行管理,全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2、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改革开放近30多年来,一条基本的成功经验就是,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坚持最好的时期,往往也是农村经济发展最快、农村社会最稳定的时期。历史表明,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的基本政策,是符合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有利于农户自主安排剩余劳动力和劳动时间,增加收入。但是,就我县目前农村生产现状而言,由于绝大部分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经商,他们所获得的经济效益远远大于自家一亩三分地里所打出的粮食价值。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加之近两年来农业税免征,使土地抛种现象有所遏制,很多土地由老年人在家耕种,他们主要从事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轻体力劳动,到了水稻播种、收割的大忙季节,就出钱请人或收割机来帮忙。这样一计算,一年下来,也只能勉强挣个吃饭粮。正是基于这种现状的考虑,我县少数村正在大力招商引资,请外地种植大户前来承包大片土地,进行高效农业的生产,所给予农户的租金就强过全年辛苦所得,可谓一举两得,两全齐美。如果能改变现有的农村生产模式,走全新的产业化道路,完善企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树立品牌意识,打造特色农业,就会有效地提高农民收入,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当前,在农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只要稍微有点本事的人都出去了,留在家里的要么是老弱病残,要么是孬子。这句话,虽不全面,但也的确反映了当前我县农民的一个就业趋势。应该将这些在外打拼积累了一定资金的“能人”请回来,给予充分的优惠政策,大力扶持他们回乡创业。一方面可以使他们充分发挥资金、经验、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也可以带动周围群众致富,共同为县域经济发展做贡献。

3、切实加强农村教育。解决当前农村存在的问题,核心还是在于抓好教育。因为只有把教育搞上去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才有保障,农村社会风气的转变才有基础,真正实现乡风文明才有可能。基于当前农村教育的现状,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加大教育投入。农村教育问题归根到底是资金问题,资金解决了,其他一切问题都容易解决。农村教育资金来源一定要多元化,单向资金是很难完全解决问题的。可以通过合理布局,撤并一些学校,并经市场运作,变卖或租赁闲臵的教育资产,筹集经费再投入,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教育质量。另一方面,学校要通过多种方式获得学生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特别是要与那些父母长期在外的学生家长保持密切联系,经常通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共同搞好学生的学习。

6.中学课堂教学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策略思考 篇六

叶圣陶先生说:“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整个生活时时在那里向上发展,写作材料会滔滔汩汩地无穷尽地流注出来,而且常是澄清的。”长期以来,小学习作教学就是许多教师头痛的问题。学生“奉命作文”、“应试作文”,以至于出现了千篇一律,千人一腔;假、空、套的现象。一些小学生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常用的写作方法是:编一些不切实际,没有做过的事情;仿写作文,事情一样,只是改变人物;抄袭优秀作文选上的作文;背优秀作文,考试时默写在试卷上。这些弊端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已经是目前小学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和问题。

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从教师自身来说,教学中不能按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小学作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用笔思维和表达的基本能力。由于对小学生作文的特点认识不清,不少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对小学生作文提出过高、过严的要求。内容要求“有意义”,篇篇要求 “新、奇、巧”。这种脱离实际的高标准、严要求,只会增加学生们的心理负担,使学生认为作文高深莫测,挫伤他们作文的积极性。教学大纲对小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只是“文通字顺”,“内容健康”。由此可见,盲目拔高要求,使得门槛太高,指导的过细,人为的限制太多,学生入不了门,害怕习作,失去了习作的信心。因而,对作文课不感兴趣,作文的能力长进缓慢,自然也就写不出好文章来。这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

从学生方面来看,一是感到没有材料写。要写出好文章来,必须占有材料。社会实践较少,对发生在周围的事情没有留心观察,积累不足。二是感到有话写不出。学生不知如何去把心中的话表述出来,没有掌握写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三是感到老师对作文的要求太高,太严。可见,不切实际的要求只会挫伤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使学生对作文产生畏惧情绪。

解决小学作文存在问题的理论与对策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作文并不是什么神秘艰难的事。关键在于:有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感受与积蓄;有没有真正掌握足以用来自由表达自己感受和积蓄的语言材料;有没有真正形成自主交往的意识和根据不同的交际需要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的交际经验或能力。也就是说,需要具备基本的认识积累基本功、语言文字基本功和应对基本功。要使作文教学改革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认真反思并解决好这三个问题。具体地讲,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新、奇、巧”到“文通字顺”

对小学生作文的内容要求不要过高,健康,有趣,无害即可。初学作文的学生走不稳当,脚印歪歪扭扭是正常的,这时,如果对他们的要求过高过严,一则事实上达不到,二则学生易产生畏难情绪,小学阶段的作文训练主要是让学生入门、认路。这时,教师应当充分肯定他们的首创精神,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保护他们的作文积极性,并因势利导,尽早使学生的作文由无序变有序,而切不可

恨铁不成钢,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过高过严的要求,使教学双方都陷入十分被动的境地。培养兴趣最重要,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文通字顺就是说,初学阶段,一定要让学生的自由度大一些,这对培养作文能力是很有益的。在对作文内容要求的同时,可以对学生表达基本功的要求严一些,以使小学生作文中的用词不当、语句不通、错别字多等毛病得到尽早解决。

(二)正确对待教师与学生的责任

首先,要有效的发挥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练笔中的主导作用。要大面积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离不开教师有效的指导。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习作教学必须与学生的现实交际行为、身心和语言能力发展的规律相适应。作文教学需要进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精神领域,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都在进行哪些主导交际活动,他们是怎样感知世界和认识自我的,现有的阅历和语言储备情况怎样,进行书面表达交流时有哪些困难需要克服,有哪些潜能可以开发利用。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主导活动和阅历增长,量入为出,量体裁衣,按需分配,宏观设序。让学生在他们言语交际的总体结构中发展语文运用能力。不能一箱情愿,只按照作文的知能要素任意切割分解,人为地编造训练系列。

再者,小学作文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教师“教”和学生“学”。要充分发挥学生习作练笔的主体作用。教师在作文教学时,要走出教师导、学生作的“奉命作文”和“应试作文”的怪圈,充分发挥学生习作练笔时的主观能动性。作文教学必须增强开放意识,这种意识关键在于教师转变观念,即有大语文观的观念。有让学生写放胆文的观念,有让学生自由表达的观念。坚持“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观念,正如大纲要求的“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开展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习作指导要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自由表达。”

(三)消除学生的障碍

学生有话而不会表达的原因是教师没有帮助学生做好读与写、说与写、思维与表达之间的沟通工作,读、说与思维是作文的基础,但有了这个基础不见得写作文就没问题了。读、说与写作,思维与表达属于不同的认知方式。说话就是作文。为了解决学生害怕作文的问题,首先要教育学生,作文并不难,作文就是说话,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只要把自己想说的话用笔记下来就是好作文。同时组织学生开展说话写话,听写默写等项训练,采取上说话课,你说他写,你读他记,自说自记等方式,让学生说出自已的心里话。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尤其是知觉社会的能力还很差。但他们有思维,会想象,想象往往不受客观事物的制约,思维比较丰富独特,奇思妙想经常涌现,教师要善于激发他们的想象,让他们大胆、无拘无束地去想,并由此进行个性化的表达。作文教学向生活化贴近,作文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帮助学生做好学生的前期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培养学生养成观察生活、收集材料的好习惯,以及让学生把作文和做人结合起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二是对作文的要求要以小学生的生活和认识实际为依据。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小学作文教学在指导思想上必须让作文走近学生生活,让作文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一部分,让学生真正成为作文的主人。这样,学生习作意识就会不断增强。

总之,要改变作文教学教师怕教,学生怕写现状,必须从教学观念上予以根本的变革,建立一种全新的作文教学机制。改革的核心是尽可能的减少束缚,给

7.中学课堂教学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策略思考 篇七

一、存在问题

1. 课改理念未能更新。

课改理念决定教学行为,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我们知道,教师是课改理念的落实者,教学任务的执行者。如果教师的知识不更新,理念不革新,语文课改的进程必然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苏立康(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说:“语文教改问题,首先是教师问题。”笔者在调研听课中发现,课改虽然在德庆县(属于山区县)实施多年时间,但课改理念还没有完全走进课堂,许多老师对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尚未认识到位,更不要说执行到位。课堂上,老师仍然自始至终牵着学生走,整个教学过程还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没有主动性、缺少参与性,教师但求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过程包办代替依然故我。

2. 校本教研形同虚设。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课程改革走向成功的基本保证,是全面提升学校和教师自我研究能力、解决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基本途径。但当前山区中学的校本教研至少存在着“四多四少”,即:表面措施多,真正落实少;个人备课多,集体备课少;评课赞歌多,指出问题少;知道问题多,解决问题少。这样的校本教研实际上是形同虚设。

3. 教学穿旧鞋走老路。

从听课中笔者发现,目前不少老师教学还是用不变的流程进行:导入新课→作者简介→朗读课文→划分段落→分析课文→写作提升。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还是传统的教法,还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一堂课下来,即使学生看似解决了老师预设的许多问题,但学生往往对文本的语言知之甚少,在阅读的方法和规律的积累上毫无收获,阅读的思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对策

1. 老师要牢固树立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按照湖南师范大学阳利平博士所说,老师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任务,其次要提高自己的执教能力,就是说要提高老师课堂的讲授能力,文本的解读能力。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思想,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地学习、探究。作为教育的主管部门,除了邀请专家进行统一的新课标培训之外,还要不断地举行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学校本身也要经常组织老师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务必使新课标精神、新课标理念牢固地确立在每个老师的脑海里,并深入贯彻到每个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去。切实改变旧的教学方式方法,践行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对教师的教学过程,笔者认为很有必要规定老师讲课的基本时间,学生思考、练习、探究的基本时间,师生互动的基本时间等等,以彻底改变“满堂灌”的现象。此外,还要多组织教学的观摩课、研讨课、经验交流课。

2. 加强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面对课改的新形势和考试改革的新要求,必须建立和加强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设。学校领导必须通过各种途径与方式使学校教育活动的各方主体认清基层教育科研的意义,带领学校走“抓常规保质量、靠科研上水平”之路,要使所有的教师认识到,只有自己成为研究者,才能实现从“经验型”向“科研型”、从“教书匠”向教育家的转变,完成现代教育赋予的光荣使命。所以,学校一方面要加强教研组建设,把教学管理的重心放到教研组,实行学科教学教研组负责制,促使教师进入“以研带教”的状态。另一方面要把握有效的研究方法,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校本教研要建立在教学具体问题的基础上,把教师个体发现和提出的问题转化为教师群体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把学校里发生的真实问题概括、提炼、升华为有价值的课题,只有这样才会有真正意义的校本教研。同时,要本着“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指导思想进行校本教研活动。活动的形式也要多样化,除了集体备课、说课、评课和公开课等,还可以采用课例引领、反思教学、案例教学、定向研讨、沙龙会谈,等等。务求教师的专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3.“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

基于此,新课标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所以,我们的教学就要创新教学常规,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行为。湖南师范大学张良田教授认为课文解读要创新、阅读教学设计要创新、阅读教学课堂组织要创新。因此,我们必须要大胆创新教学常规,努力构建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新的教学常规。如课堂教学的创新,老师在教学中要实行“三放”: (1) 放“权”,把“读”“思”“练”“做”“评”“改”等权力下放给学生; (2) 放“时”,把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思考,变“课堂”为“学堂”,使之成为学生完成学习的自由天地; (3) 放任务,将学习任务下放给学生,让学生共同研究,合作完成。如作文批改的改革创新,就要像湖南师范大学张良田教授所提倡的那样,要做到当面批改,或者小组批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和能力。又如,作业布置与批改方式的改革创新,就要变作业布置千篇一律、整齐划一为层次性、适量性和趣味性相结合,降低数量、提高质量。而教案的改革创新,就是要使教案真正成为解放教师、指导教学的有效方案。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案是备课结果的主要呈现形式,提倡教案多样化,鼓励教师写个性教案、实用教案。再者,就是课堂教学一定要狠抓基础,“落实好语言文字的教学。”(湖南科技大学李山林教授语)落实好听、说、读、写的基础训练。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实施培优帮困策略,进行有效的分层教学。培优帮困、因类施教,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教学措施。实施分层教学,必须对学情了如指掌,从起始年级就建立学生发展和成长档案。在转困方面,要明确目标责任。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设定不同知识和能力的阶段性目标,通过设置选做训练题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在培优方面,要在班主任统一协调下,科任教师共同选定对象,发挥集体培育优势。

当然,要更好地实施有效的教学和教学管理,培养适应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我们还要结合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科教学。例如,在学生中要扩大阅读范围,拓展学生的视野。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感知能力,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讲课中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精心备课,突出重点,处理好难点,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力争每一堂课学生都学有所得。同时,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和体验,关注学生精神领域的成长,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S].

[2]徐建敏, 管锡基主编.教师科研有问必答[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8.中学课堂教学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策略思考 篇八

怎样既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又不抹杀学生的兴趣,这是语文教师始终追求的境界。新课标明确指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针对以上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体验作文成功的乐趣,提高写作水平,写出好作文,要求作文教学采取相应的措施。下面就谈谈笔者在作文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转变角色,更新观念,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体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师往往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在习作前就给学生规定了写作的呆板模式,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而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作文的真正主体,写作要求学生在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表述,要有真情实感,充分体现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一定要转换角色,还主体于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关注学生的需要、情感和发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写作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写出好文章,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二、注重实践,回归生活,加强作文素材积累

实践出真知。现实生活是作文的素材源泉,“根深才能叶茂,源远才能流长”,作文离开了现实生活,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历代的文学家都十分重视素材的积累,如蒲松龄在家门口设茶摊收集素材,现代作家下乡采风。要想学生写出好作文,教师就要引导他们回归实践、回归生活,积极积累素材,这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写作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任何生活中的材料都可进入学生的视野,纳入学生的作文范围。教师要引导学生投身于社会生活之中,感受时代跳动的脉搏,充分接触社会,捕捉材料,提升能力。具体来说,要注重以下两方面:一要增加阅读量,博览群书,涉猎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并做好读书笔记,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摘录下来,随时翻看,在写作时积极使用,日积月累,他们的写作水平就会逐渐提高。二要注重实践,捕捉素材,提升认识。生活是一所大学,有着丰富的写作资源和材料。这就要求学生观察生活,参与生活,并把生活实践中的所感所想、所见所闻通过日记、周记、观察笔记等形式及时记录下来,日积月累、集腋成裘,说话就能出口成章,作文就会妙笔生花、有血有肉。

总之,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美好的生活应该有美好的文章来记录。教师应教会学生目光不要太快地移开,要更多地投入生活,多看课外书,多看好书,留心社会,拓展视野,积累素材,用心灵与自然交流,用心灵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激情。只有回归生活,才能使学生的作文水平随着融入生活广度的拓展、深度的开掘,得以真正的提高。

三、立意新颖,构思巧妙,提高习作深度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和意图。立意成功在学生习作中起着画龙点睛的功能。因此,学生学写作文,除了积累丰富的素材外,还要特别注意文章的立意。首先,作文立意要正确巧妙,文章的感情和思想观点要正确,要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小中见大,平中见奇。其次,立意要新颖深刻,切忌人云亦云,要用独到的视角,站在时代的高度,多角度、多侧面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出更深层的意蕴。一篇立意新颖、构思巧妙的文章往往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另外,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还要善于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用肯定的态度去欣赏并利用这些闪光点,多鼓励学生,如此等等,多管齐下,学生的写作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重要的环节,写作水平的高低,作文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语文成绩。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积极更新观念,让学生多积累素材,把写作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在快乐的情感体验中,完成培养学生表情达意能力的目标,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激发创作欲望,提高作文水平。

上一篇:众创空间机构合作协议下一篇:外科实习出科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