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的几点思考

2024-07-12

关于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的几点思考(精选14篇)

1.关于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的几点思考 篇一

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摘要:现行的行政审批制度已不符合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发展的需要,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本文从分析当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客观要求入手,提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思路是简化审批,强化规制。

关键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一、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客观要求

1.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入世后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进行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政府在管理经济与社会的时候,需要通过审批才能实现政府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市场经济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不能再盲目地对经济和社会实行直接干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我们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减少政府过多的、不规范的行政干预,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节经济运行,提高社会经济的运行效率。我国传统的行政审批制度,给予审批者直接支配社会资源的权力、自由裁量的空间较大,加之审批标准不公开、审批程序不规范,随意性大,透明度较低。笔者认为过去的行政审批制度与WTO的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平等竞争、开放市场、非歧视性、公开透明等基本原则的要求有较大距离,不适应WTO的有关规则。WTO的基本原则及各项规定、协议都是基于市场导向基础之上的,内在要求各成员政府创造开放、统一、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变过多的行政干预管制之抑制功能为一视同仁的服务保障功能。

由此可见,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入世后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国行政机关的行政活动应符合WTO的要求,与国际社会接轨,应按经济规律办事,减少政府过多的行政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应以统一、客观、公正和合理的方式实施相关的法令、条例、判决和决定或从事管理活动,增强可预测性和透明度。所以,传统的行政审批制度必须按照WTO规则和中国的市场经济规律,有计划地依法进行改革。

2.依法公开、公平、公正行政的必然要求

目前政府审批事项过多、范围过广,再加上审批过程的过暗、过乱,行政审批制度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审批手续繁杂,存在多头、重复、层层审批现象,导致审批时间无限延长,群众和企业办成一件事往往要跑几十个部门,盖几

十、上百甚至更多的图章,这就使得一些部门和个人很容易利用所掌握的审批大权谋取私利,进行钱权交易,助长了一些职能部门和有关人员利用手中权力以权谋私、索贿受贿。另外,大量的腐败现象由搞“暗箱操作”而滋生,审批人员根据经验、习惯、感觉甚至关系来决定是否批准,带有较大的随意性,损害政府应有的公正性和客观性。重审批轻管理、重收费轻服务现象普遍。审批责任不明确,很多审批部门和审批人员的审批行为缺乏严格的监督制约机制,对审批后的执行情况也缺乏必要的后续监督,往往导致行政行为管理失控和市场秩序混乱。

由此可见,腐败严重损害了行政效率,妨碍了社会的健康持续的发展,为了预防和治理腐败,依法进行公开、公平、公正行政,就必须改进工作作风,防止以权谋私,减少消极腐败现象,就必须改革行政审批制度。

二、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有效途径

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2001年,国务院批转了监察部、国务院法制办、国务院体改办和中央编办《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在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当前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以及改革应遵循的五项原则,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步骤,提出了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这就为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2004年5月,国务院决定国务院部门第三批取消和调整审批项目495项。加上前两批已取消和调整的项目.国务院共取消和调整审批项目1806项,占总数的50.1%,实现了大幅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的目标。

“市场是最好的裁判官”,“市场是一支看不见的手”,应该充分发挥这支看不见的手的力量,而我国的行政审批过多干预那些繁杂琐碎的具体事项,人为地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这就要求从根本上改变以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笔者认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一是应把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的行政审批予以取消,市场竞争机制能自行调节的,交由市场去解决。二是由市场难以有效解决,但通过社会组织能有效解决的,应交由社会组织来解决。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社团等社会组织在市场中的重要作用,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美、日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发挥好社团、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作用对建立高效有序的行政审批制度非常重要。

2.简化审批,强化监督机制

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的监督力度不够。目前,各地政府都陆续向社会公布了相当一批取消、下放的审批事项。但这些事项的落实情况如何需要行政监察部门的积极参与,采取强有力的约束监督措施,否则就会造成改革留有形式或大打折扣。

对行政审批工作监督的目的,就是监督改进工作,维护公平、公正、公开的阳光竞争环境。一是健全审批部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落实审监(审核)分离制度,加强部门内部监督检查,防止滥用审批权,建立审批人员定期轮岗和审批回避制度。二是健全纪检等部门的专门监督机制。有关纪检监督部门纪检监察要立足本职,广泛收集企业及服务对象对审批制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研究反馈给有关部门。三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行政机关在行使审批权过程中,不按规定的条件、程序进行审批甚至滥用职权、徇私舞弊,以及由于只审批不监督或者监督不力而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行政审批主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或法律责任,应遵循 “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四是社会监督机制的建立。为了保证一部有效的法律能够被认真履行,不仅要建立起有效的司法体系,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民众与社会的有效监督机制,这其中包括民众的有效申诉渠道、大众媒体的公开报道制度等。要建立和健全人大、政协、司法机关以及新闻媒体和群众的监督机制。使得社会监督机制有效建立起来,把有关信息通过媒体公示于众,使群众了解改革的意义内容、过程和结果,从而把审批事项纳入整个社会的视野。

3.转变政府职能。重塑思想观念

面对加入WTO的新形势,要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已势在必行,而要达到这一点就要从根本上转变政府的职能,以制度的方式明确政府该做什么。

只有转变政府职能、实现了政府退出市场,才能从源头上遏制政府审批制度的膨胀在传统体制下,政府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则成为政府的附属。因而,经济活动是由政府组织、经济决策也是由政府通过行政审批程序下达的。这种情况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初期仍不会有根本改观。这是因为在市场制度很不健全、市场经济活动还受到传统体制的多方阻碍时,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是为市场经济开辟道路、“保驾扩航”。在当时情况下,政府审批甚至成为市场活动得以实现的条件。而当市场经济制度逐步建立起来、微观经济主体被充分激活、经济的自组织功能逐步完善了以后,政府再用行政审批手段去管理经济、管住市场,就只能起到妨碍甚至阻碍市场发展的作用了。因此,关键的问题在于,政府必须及时转变职能,适当退出市场过程。

三、结语

由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一场政府的自我变革,在取不取消、取消哪些、如何取消等问题上缺乏明晰的操作规范和约束机制,难以进行到底。要使这项改革深入下去,必须通过立法,从法律制度上予以规范。《行政许可法》的即将贯彻实施,将加快政府职能的根本性转变,有力地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促进行政管理方式的改进和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大大推动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颜廷锐:中国行政体制改革问题报告一问题•现状•挑战•对策[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2] 唐铁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6.[3] 张志强.试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4] 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行政审批制度改革[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2.关于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的几点思考 篇二

一、行政审批的涵义及特征

一般认为, 行政审批就是指行政机关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的申请, 经过依法审查, 采取“批准”、“同意”、“年检”发放证照等方式, 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认可其资格资质、确认特定民事关系或者特定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行为。行政审批既是一种行政执法行为, 又是一种行政管理方式。在立法上, 行政审批常被称为行政许可。

从行政法的角度看, 行政审批有这样几个主要特征:第一, 行政审批的主体是依据法定授权、有相关管理权限的政府行政机关。第二, 行政审批是一种依申请的行政行为。就是说, 相对人申请是启动行政审批程序的前提。第三, 行政审批一般以法律的禁止为前提, 法律如果对相对人所从事的活动没有禁止性的规定, 行政审批即无存在的余地。第四, 行政审批具有解除法律禁止的效力, 行政主体一旦批准了相对人的申请, 相对人便获得了从事批准领域活动的资格和权利。

二、目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 审批缺乏规范的程序, 人为因素较强

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多是自发性的, 缺乏统一、规范的审批程序。许多地方虽明确规定了审批事项的条件、范围、程序、时限以及收费标准等, 但在具体审批过程中, 却未能按此运作, 呈现混乱的局面。有的地方为了吸引商家在本地的投资, 往往不按规定的程序运作, 本来需几十个工作日的, 在几个甚至一个工作日内就办完结。在具体的审批过程中, 许多申请人在遇到困难时, 往往不是按规定做好自身的准备工作, 而是利用各种关系直接找审批机关的领导, 由其出面使一些不符合要求的申请一路绿灯顺利通过。这种“特事特办”的作法, 表面上好像提高了工作效率、优化了投资环境, 实际上却给不法投机者营造了空间, 扰乱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带来诸多隐患。

(二) 行政服务中心管理混乱, 该模式有待商榷

当前各地都已建立或正在筹建行政服务中心, 行政服务中心的建立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方便群众办件、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等具有一定的重要作用, 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 行政服务中心的性质各地不一致, 有的是行政性编制, 有的是事业性编制。它作为审批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事物, 目前还缺乏其合法性与长期存在的法律依据, 使许多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对其发展前途感到迷茫, 无法把握进一步改革的力度和目标。 (2) 行政服务中心对其工作人员无人、财、物的管理权, 进驻服务中心的各部门都是通过行政手段被动调进来的, 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难以协调, 绝大多数部门并没有把审批权下放给中心窗口的工作人员, 窗口的工作人员在接件后, 仍要回原单位去层层地疏通签字, 仍是原来的办事程序, 行政服务中心实际上只起到了接件、中转的作用, 反而降低了工作效率。 (3) 对服务中心的窗口工作人员, 行政服务中心要管, 原单位也要管, 管理机制还没有改变条块分割的模式。此外, 服务中心为树立其良好的服务形象, 对窗口工作人员都有严格的规定, 使工作人员感到压力很大, 而又缺少了在原部门可得到的其他收入, 其付出与收益不成比例, 工作积极性不高。

(三) 削减行政审批事项缺乏科学、统一的标准和程序, 实际运行混乱

当前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缺乏统一的指导原则, 许多地方未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的事权范围加以认真的研究, 未从政府与市场的角度来考虑哪些审批项目应减少, 哪些项目应保留, 哪些项目又必须加强, 而往往是片面地追求数量指标, 搞“数字游戏”。然而这些砍减的多是些无利可图、不再审批的项目, 对涉及到本部门利益的项目却千方百计予以保留, 同时又不断地想方设法增设一些对本部门有利的项目, 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恶性循环之中。

三、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几点对策

(一) 建立健全审批程序, 增强其科学性、规范性

现行的审批制度缺乏统一、规范的审批程序, 程序混乱、随意性大, 审批的听证、回避、救济程序更是薄弱。因此, 在目前应做到:一是根据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的要求, 认真研究、制定并公开每一审批事项的具体审批程序, 尽量减少审批环节, 简化审批手续;二是各政府部门应向社会公开每轮削减审批事项后保留的项目, 保障社会公众对审批过程的知情权、参与权;三是确保每一审批事项在审批过程中, 按规定程序认真执行, 限制审批人员的自由裁量权, 杜绝执行过程中人为干预因素;四是加快信息化建设, 推行电子政务, 实行网上审批。

(二) 科学设立审批标准, 减化审批事项

在当前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 应当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从行政管理方式和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方面来设定削减审批事项的依据:一是对不符合政事分开和政企分开原则, 妨碍市场开放与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审批事项, 应坚决予以取消;二是对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现有政策法规相矛盾以及不利政府职能转变、不利于改进政府管理方式等的审批事项应大力进行砍减;三是对按照职责分工原则, 可由下级政府进行审批管理的事项, 应坚决下放审批权;四是对涉及国家安全、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等方面的审批事项应继续保留并加强审批, 并结合实际不断改进审批程序和审批方式;五是由于行政审批事项是一个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调整的一个动态过程, 各地应结合实际情况对其不断加以协调, 并对新增的审批事项严格予以审查。

(三) 完善行政服务中心的管理工作, 规范其运作

对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出现的集中审批办公的新模式, 我们应不断地探索、创新, 不断地总结经验与教训, 进一步完善管理工作, 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从以下两方面加以完善:一是进驻行政服务中心的部门, 应派其业务精、责任心强的骨干人员到政务中心工作, 实行岗位轮换制度, 根据各部门实际情况, 最大限度地把审批权下放给窗口工作人员;二是根据各地政府的财政实力, 每年由财政划拨一定的资金, 由行政服务中心根据各部门的工作人员的办件数量、业务能力、服务态度等综合考核情况, 对其进行一定的奖励。

(四) 加快行政体制改革, 提高行政人员素质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我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环节, 应与政府机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协调进行。应当做到:一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使政府职能从微观经济活动中退出来, 转变到加强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来, 并采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二是加快政府机构的人事改革进程, 结合企业、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经验, 对政府机构中的富裕人员、不再胜任政府工作的人员等采取提前退休、下岗等方式, 精简行政人员, 推进审批制度改革的深入;三是加强对政府行政人员的培训, 提高其业务素质、服务意识、服务水平和道德水平, 逐步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行政管理干部队伍。

(五) 建立监督制约机制, 完善审批责任追究制度

目前, 许多审批机关比较注重权力的行使, 而未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特别是一些未依法行政、不履行监督责任或监督不力的, 往往没得到应有的责任追究。为此, 一是要建立法律监督制约机制, 进一步修订《行政许可法》及相关法律法规, 依现存的有关法律法规对设定审批事项进行全面的监督, 使审批机关做到依法行政;二是建立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上下级部门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形成纵向与横向的监督机制;三是建立外部监督制约机制, 加强纪检、监察等党政机关以及执法机关对审批机关的审批行为、审批中的违法违纪等情况的监督、检查;四是建立社会监督制约机制, 除国家明文规定不能公开的事项外, 每项审批都应公开其审批机关、审批事项、审批依据、审批程序、审批时限等一切应公开的内容, 接受社会公众和媒体舆论的监督。

摘要:随着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 实践中新的问题又不断涌现。本文在分析当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存在的若干问题基础之上, 结合目前实际, 从健全审批程序、设立审批标准、完善行政服务中心、提高行政人员素质、建立监督制约机制等五个方面对行政审批制度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行政管理,审批制度,改革思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2]刘恒.行政许可与政府管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3]刘蓉华.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策的思考.先锋队, 2007, (20) .

[4]王瑞华.中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困境及出路.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6, (2) .

3.关于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的几点思考 篇三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策略

行政事业单位是政府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在数量、规模、业务范围、覆盖领域等方面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内部架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与此同时,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制度、机制、方法等方面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直接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的顺畅运行和职能作用的发挥。切实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努力建立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体制显得日益迫切。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不够规范

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方面缺乏统筹规划,没有规章制度,工作凭经验、靠惯例、听指示,没有详细具体、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制度作指导、作保证,财务管理的规范性也就无从谈起。有的单位虽然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但是要么过于原则,要么内容陈旧,要么脱离实际,不具体、不实用,缺乏可操作性,成了挂在墙上的的“摆设”,对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失去了指导和规范作用。

(二)预算编制和执行机制尚不健全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着预算控制程度不够的现象,预算编制较为粗糙,往往只是根据上一年度的收支状况略作修改,没有将具体项目进行细化,也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认真核算,预算支出也不能做到逐笔审核,整体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没有做到精细化。有的行政事业单位行政支出没有严格的控制制度,特别是招待费、会议费等支出,往往比较笼统粗放,在规划、审核、把关方面缺乏切实有效的制度保障。

(三)内部财务监督机制有待完善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监督机制不完善,有些本应分设的财务管理和监督职务没有分设,既造成职责交叉重叠、职能界限不清,又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容易发生财务权力的滥用和舞弊行为,而且增加了舞弊行为的隐蔽性。有的单位虽然建立了一些财务监督机制,但由于缺乏具体的保障措施、责任主体不够明确、可操作性不强等原因,使得监督制度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内部监督机制形同虚设。

(四)财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由于领导者本人缺乏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对财务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忽视财会人员的选拔、培养、使用等原因,导致财会人员准入门槛较低,甚至直接将会计、出纳职位交给自己的亲戚朋友承担,使得相当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没有专职的会计人员,或者财会人员没有财务专业背景,没有从业资格证,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有的甚至不能准确把握财务报表中的各项指标,直接制约了单位财务工作的规范、顺畅运行,也难以给单位履行职责、发挥作用提供有力的财务保障。

(五)会计基础工作不够扎实

一些单位受财会人员素质不高和财务制度不够健全的影响,使得财务会计基础工作不扎实、不规范,具体表现为:有些财务人员对原始凭证审核不认真、原始凭证规定的内容填写不全。如购买实物发票不填数量和单价,有的发票内容笼统,甚至没有售货单位盖章;有的购买实物的原始凭证只有领导签批,没有验收人或经手人签字;有的原始凭证内容失实。如一般出差开会或培训,开具的都是会务费内容,由于会务费原则上不能报销,就随意注明是住宿费或资料费、考察费等,很难正确归类反映;有些单位还自制原始凭证,原始凭证的格式和内容不规范等等。

二、改进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措施

(一)着力规范财务管理制度

制度建设是带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措施。财务管理工作关系到整个单位的正常运转,建立规范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是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健康顺利运转、充分发挥职能的重要前提。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要根据自身职能特点、业务领域、人员情况等实际,组建相应的财务管理机构和人员队伍,认真研究制定科学严密、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单位的现金出纳、资金融通、资产管理以及财务收支等工作。财务管理制度既要系统完整、衔接紧密,又要详细具体、切实可行,尤其是要完善财务处理流程,建立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使单位的现金、转账、报销等各种财务行为制度化、规范化,真正做到用制度管钱、管物、管财产,不断推进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二)努力强化财务预算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体系的中心环节,也是单位内部广泛使用的一种会计控制方法。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制度,重点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科学界定各部门预算范围,扩大预算范围覆盖面,将所有预算部门的预算项目收支都要涵盖在预算收支范围以内;其次要细化内部控制的具体内容,部门预算要根據功能及科目的不同,将部门内每一项支出细分到具体项目中去,从而明确每一笔资金的流向;第三要严格预算执行程序,在部门预算实施过程中,要有遵循严格的程序,每一个调整、每一项追加都要进行严格审核,各部门要对每一项财政支出做出详细记录,将部门预算与责任预算结合在一起,不断健全财务收支制度,做好内部控制工作。

(三)不断健全财务监督机制

加强监督是保证财务工作健康运行的重要手段。行政事业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明确财务监督重点,聘用专业监督人员,合理扩大监督力量,赋予职工群众相应的监督权利,不断增强对财务工作的民主监督力度。要按照责权分明的原则,设置相应的财务工作岗位,不宜兼任的职务,原则上要分开设置,独立履行职责,尤其要科学设置会计人员工作岗位,明确每位会计人员的责任与权限。根据单位实际情况,还可在行政事业单位内设立一个专门的财务监督岗位,对整个财务进行监督审核,以便于及时查找漏洞、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各种监督渠道要相互配合,有序衔接,形成合力,共同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规范运转。

(四)大力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

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决定了一个单位财务工作的整体水平,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是提高单位财务工作水平的关键所在。行政事业单位企业要完善会计人员的从业资格制度,在招聘会计人员时要高标准、严把关,不能把既没有财务会计专业知识、又没有财会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录用进来。要健全专业资格的确认制度,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具有从业资格证,并可在招录面试时进行现场专业知识考核。同时,要切实加强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大力提倡会计人员的终身受教,切实有效地帮助财会人员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技能,积累工作经验。要加强财会人员的政治理论学习,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和引导会计人员严格履行法定职责,坚持工作原则,杜绝做假账、做乱账现象,以扎实的工作、良好的作风保证财务工作的健康有序运行。

(五)切实加强资产管理工作

资产管理是财务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财务管理工作水平。行政事业单位要始终把资产管理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建立一套与本单位相适应的资产管理制度,切实保证实际资产与账面资产的一致性。在具体工作过程中,要注意进行适当授权,切实保证财产安全,及时纠正不合理、不合法的行为。要规范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定期清查、定期盘点,以此保证财产的安全完整。审计部门要加强对下级部门的审计监督,严格依法审计,保证实际资产与账目资产相吻合。要把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同步实施,相互印证,相关部门要定期检查、定期摸底,建立资产管理的“安全网”,防止和杜绝资产的毁损和流失。

总结:

行政事业单位是我国政府组织的重要组织部分,承担着贯彻落实国家方针政策、推动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实现和维护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职责。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需要不断改进和加强,尤其是需要通过制度和机制建设,使其始终在健康规范的轨道上运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不仅需要增强单位内部控制意识,加强工作人员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而且需要建立健全部门预算制度,规范财务管理行为,加强外部监督。只有这样,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才会不断提高,才能确保单位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作者单位:河北省经济信息中心)

参考文献:

[1] 阿宏珍.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思考[J].经济师.2010(10).

[2] 王文萍.關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9(21).

[3] 刘全功.新形势下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07).

[4] 唐晓青.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思考[J].事业财会.2005(01).

4.关于推进依法行政的几点思考 篇四

依法行政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建设法治政府的核心。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奋斗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依法行政。

市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在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建设法治、阳光、服务政府”的施政理念和奋斗目标。而依法行政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建设法治政府的核心。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奋斗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依法行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推进依法行政呢?我们认为,必须重视并坚持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一、推进依法行政,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四项基本原则写进了宪法,从而使之成为宪法的重要指导思想。坚持党的领导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事业取得不断进步的根本保证,也是做好依法行政工作的根本保证。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就地方实践来说,在依法行政工作中坚持党的领导,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依法行政的重大决策要报请党委批准同意,依法行政的重要机构要报请党委批准设立,依法行政的重大问题要报请党委协调解决。

二、推进依法行政,编好规划是龙头。要充分发挥规划对依法行政工作的指导、引领和调控作用,按照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强依法行政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的要求,紧密结合我市实际,组织编制好依法行政的五年规划和计划,增强规划和计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还要发挥政府法制部门的职能作用,切实做好全市依法行政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督促指导、政策研究和情况交流工作。

三、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决策是基础。从行政行为各个环节的关系看,决策是行政行为的起点,行政决策水平直接关系到政府工作的方向和成效。从一定意义上讲,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其负面影响具有广泛性和长期性。因此,要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的重大行政决策机制,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同时坚持依法决策,不断推进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进程,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产生,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推进依法行政,加强立法是前提。一要明确立法的指导思想,用好立法权。要抢抓汕头迈入大特区时代的有利契机,紧紧围绕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推进立法工作,实现立法决策与改革发展决策相统一、立法进程与改革发展进程相适应。二要突出立法重点,发挥立法的功能作用。要加强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民生事业、对外交流合作等重点领域的立法,进一步发挥特区立法先行先试、创设创新的作用,通过立法创新来推进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破除制约特区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把特区立法优势转化为法治优势、发展优势。三要创新立法工作机制,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防止和避免立法中“公共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法制化”的部门利益倾向,扩大立法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四要重视发挥政府法制部门在政府立法中的主导和协调作用,切实做好地方法规、规章草案的组织起草、审查修改以及清理等工作。

五、推进依法行政,改进执法是关键。重点是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一是整合执法资源,推进综合执法。要在总结濠江区行政体制综合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减少职能重叠、多头执法、推诿扯皮、效率低下和执法扰民等问题。二是减少行政执法层次,提高基层执法能力。要实行执法重心下移,将更多的一线行政执法权交给低层级的行政机关来行使,尤其是对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生产直接相关的市场监督、执法检查、行政处罚等行政执法活动,应当主要由基层行政执法机关实施。三是改进和创新执法方式。在牢固树立职权法定、程序正当执法理念的同时,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处置与疏导共存、教育与处罚结合的原则,更多地采取柔性执法方式,实现执法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六、推进依法行政,强化监督是保障。公权力具有天然的腐蚀性和扩张性。经验表明,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要保证行政权力的全面正确有效行使,必须加强监督工作。一是行政机关要自觉接受人大的监督,定期向人大报告工作,对它负责,受它监督;行政机关同时还要接受人民法院、新闻媒体、人民群众等实施的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不断改进依法行政工作。二是发挥政府法制部门的作用,加强政府法制监督工作。第一,认真执行好《汕头市行政执法监督条例》,加强对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促进行政机关严格执法、规范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第二,做好规范性文件的前置审查和备案审查工作,加强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同时要落实规范性文件有效期制度,加强对规范性文件的定期清理,确保法制统一,政令畅通。

七、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化解社会矛盾是其着力点。步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黄金发展期,同时又是矛盾凸现期。对于各级政府来说,既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又要直面问题解决矛盾。特别是在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矛盾多样化、利益冲突显性化、利益关系复杂化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多发多样”的社会矛盾,各级政府不能回避,不能“坐而论道”,必须更加重视对各种矛盾的化解,而且只有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才能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的改革和发展。化解社会矛盾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能,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固然要转变职能,但是政府化解矛盾的这一职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依法行政要求各级政府不但要化解矛盾,而且要依法化解各种矛盾,要运用行政复议、仲裁等法律机制和法治的方法来化解矛盾,这是因为法治的方法化解矛盾其优点是理性、规范、有预期、公平公正、不易反复、不留后遗症,能够比较稳妥和彻底地平息纷争、解决矛盾。

5.关于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的几点思考 篇五

那么如何使考核真正成为改善职能部门工作绩效的工具呢?

一、正确认识绩效考核避免认识误区

误区一:“考核是上级主管对下级部门或员工的考核与评价,是为了约束和激励员工,为发放效益工资提供依据。”这是人们对绩效考核作用的最直接的理解。但严格意义上说,绩效考核根本目的在于部门和员工绩效的提升。

误区二:“绩效考核是某个部门的工作,其他部门都是协作者。“实际上每个职能部门都是绩效考核的实施者与被实施者,绩效考核部门的作用在于对绩效考核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实施过程的监督。绩效考核工作只有全员的参与,才能真正起到效果。其他部门把自己定位为绩效考核协作者的话,就丧失了部门管理的核心功能,这样不利于准确地评价员工绩效,激励员工。

误区三:“考核是上级对下级的监督与评价,没必要进行向下的沟通”。绩效考核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绩效。因此,各部门在考核中的主要责任在于为员工提供咨询与服务,指导、帮助员工改善工作绩效。如果忽视了绩效考核中沟通的作用,那么改善工作绩效,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目标也就无从实现。

二、做好部门职能职责划分和员工岗位说明书的制订,为考核评价提供可靠依据

各部门的职能----根据企业总体目标和战略要求定位,清晰定义各阶段职能的活动,使其职能在企业统一的计划和监控下执行。

员工岗位说明书----根据各职能部门的职能要求和岗位设置制订,将职责分解到人,实现不交叉,不留空白。员工绩效是部门绩效的基础。

部门绩效考核结果可直接作为部门负责人的考核成绩。

三、绩效指标的制订与考核操作的思考

考核指标除作为考核评价基本衡量尺度与标准外,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其引导作用。即通过考核指标的确定,向被考核人明确传达组织对其工作的期望和要求。因此,在考核指标的选择上,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在实际中坚持要什么,就考什么。

由于各职能部门员工的行为目标要求相对较稳定,行为目标一经确定,可基本保持不变,每月只对其业务目标重点做出调整即可。

(一)部门指标可概括提炼为业务指标、过程控制指标,、组织建设指标三类。

1、业务指标主要根据被考核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与责任、当月绩效目标实际完成情况制订。包括部门职能与绩效目标完成程度、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工作量等指标。

2、过程控制指标主要指履行部门职能和完成绩效目标过程中,对部门主要工作的计划与控制的能力。包括计划与执行、部门协作等指标。

3、组织建设指标主要指部门规范管理情况,主要包括制度建设、政策执行、遵章守纪、组织气氛(部门内部团队意识与相互协作性)、费用控制等指标。

(二)员工指标可分为业务指标和行为指标两大类。

1、业务指标主要包括目标完成程度、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和工作量等。

2、行为指标主要包括工作能力、工作态度、自律性、团队精神等。

6.关于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的几点思考 篇六

【内容提要】 于广洲署长代表总署党组在今年的全国海关工作会议上提出:全国海关要按照

“四好”要求,围绕“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题主线,认真贯彻落实,出

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而完成工作任务要求我们必须切实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

水平。

【关键词】海关 依法行政 法制

【作者简介】韩德君 男 洋山海关 主任科员

注重法制建设、发挥法制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执法为民”是海关服务社会和民生的前提和根本,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举措,是解决执法实践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和执法机关的海关,必须与时俱进,深刻理解和把握依法行政的丰富内涵,牢固树立正确的执法观,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以“依法行政,为国把关,服务经济,促进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为着力点,全面履行海关职能,按照“创新发展,服务全国,走在前列”的工作基调和目标,努力构建现代化的和谐海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一、加强制度建设,奠定法制基础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法规制度是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或修改,经过审查批准并以正式命令颁布的,因而具备严格的法律效力。同时,法规制度规定的事项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并受国家强制力保护。法规制度的权威性,要求海关所有成员必须无条件地坚决执行,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求在法规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任何单位都没有凌驾于法规制度之上的特权,不论职务多高、权力多大,不论理解不理解,习惯不习惯,愿意不愿意,都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海关是国家进出境管理机关,“依法行政”是海关工作的基本准则,海关执法的首要任务是规范进出口秩序,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保护守法企业的利益。只有依法行政,才能使法律为大多数人服务,才能降低海关自身的执法风险。

近年来,总署党组高度重视法制建设,先后对多条规章及规范进行了清理,废除了与经济发展、海关工作实际不相适应的规章,同时又修改、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行政法律制度。但是,在依法行政实践中,法制建设的不完善是直接影响海关和谐建设的体制性因素之一。因此,贯彻“四好”要求对海关进一步完善行政立法提出了新的标准,要求我们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应从维护国家利益的大局出发,坚持行政法规不得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下位法不得同上位法相抵触,规章之间不得相互矛盾的原则,为依法行政奠定良好的法律基础。要继续加强对海关系统法律、法规的备案、审查、清理和解释工作。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制定的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研究执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改革和完善依法行政的体制、机制建设,建立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权力运行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纠错改正机制、执法信息反馈机制、执法效果评价机制,使行政权力在法律规定范围内有效运行,为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教育,增强法律意识

更新执法理念,提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一要加强法制宣传和教育、培训,增强全员的法律意识,提高海关队伍的整体执法素质和水准。二要不断增强法制观念。坚决摆脱人治思想的影响,强化海关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自觉运用法律法规来规范行为,坚持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并重,保证各项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真正把党的依法治国方略贯彻到海关执法行为之中。三要引导每一位关员从根本上转变观念,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不以管人者自居,而以服务者的身份来做到“依法行政,为国把关”,树立“海关发展我发展,我与海关共兴衰”的共同责任感。执政之要在于为民,行政之要在于依法。要正确处理海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善于化解各种复杂的矛盾和问题,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的积极性。

三、开拓创新,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海关大监管体系的建设对我们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在执法过程中,要坚持严格执法和以人为本并重的新执法理念,实行人性化执法、人性化服务,用实践和行动诠释构建和谐海关的新思路和新内涵。一要提高严格执

法的能力,维护国家整体利益。要主动地研究解决新形势新要求下海关工作存在的种种问题,以风险管理为中心环节,整合各方力量,优化资源配置,创新便利通关模式,加快海关现代化进程,努力解决海关业务改革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要兼顾国家利益和企业要求,努力克服海关监管的有限性,达到有效监管的目的;在走私违规行为越来越趋向隐蔽化、复杂化的形势下,创新和提高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和高科技手段来查缉走私的能力。二要提高服务经济的能力,充分发挥依法行政对经济建设大局的促进作用。要通过严密而高效的把关,维护正常的进出口秩序,这也是海关服务经济建设大局的重要体现;要坚持以民为本,尽可能地在允许范围内满足广大合法企业的要求,加快通关速度,提高审批效率;要发挥海关政策的导向作用,提前介入,引导企业诚信立业、守法经营,规范自身进出口行为;要强化海关关员的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大力提倡文明执法和热情服务,增强海关的亲和力。三要以内强素质为核心,提升关员的执法水平和法制意识。针对洋山海关新关员较多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讲法、学法、用法活动。例如开设专题讲座,组织全体关员对海关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结合相应案例,组织关员对案例情况进行讨论,加深对海关法学习的印象;建章立制,制定相应操作规程,使一线关员的执法活动更加规范。

四、加大执法监督力度,提高依法行政质量

廉政是海关事业得以持续和发展的保障。构建法制型海关必须实现执法权力的和谐运用,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行政不作为行为。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把遏制腐败潜规则作为重点,使行政执法真正按法规办事,引导良好行业风气的形成。解决潜规则的问题,必须以法治代替人治,切实让工作对象监督海关,完善关务公开制度,提高透明度,让管理相对人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诉求,让他们具有制裁违规者的相应权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执法的效率与公平,构建海关的长期发展与和谐。一要大力强化对基层海关依法行政情况的监督,深入开展“法制在基层”和“以案说法”等活动,建立健全质询制、问责制等,通过拓宽和健全监督机制和监督渠道,把权力运行置于有效的监督制约之中,为依法行政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建设廉洁高效的法制海关。二要加强执法监督。发挥HL2008、各个条线开发的执法评估系统的功能作用,通过执法信息反馈、行政行为研究论证、执法建议等方式,使海关各级领导干部及时掌握和监控执法状况,保证权力真正

在阳光运行,要实行执法责任追究制度,明确执法主体,落实执法责任,使执法目标具体化、执法责任明晰化,从而有效地避免执法主体不清、责任不明现象。三要认真实行执法责任追究制度,明确执法主体,落实执法责任,使执法目标具体化,执法责任明晰化,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必须坚持领导带头,从点滴做起;必须做到粗的指标抓细、虚的工作抓实、抽象的工作抓具体。从而有效地避免执法主体不清、责任不明、推诿扯皮现象。

五、以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为契机,切实加强执法环境建设 海关虽然实行垂直领导体制,但在当前执法环境复杂、执法环境多变的情况下,海关的执法工作更离不开地方党政、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配合。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强化内部管理,坚持队伍建设和业务建设“两手抓”,坚持“在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的前提下做好服务”的原则,通过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改进作风态度,提高通关效率,努力构建海关与守法企业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使海关工作赢得广大企业和社会大众最大限度的支持,促进执法公正和正义。坚持打击、保护和服务职能的有机统一,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海关执法要充分体现“以行政执法为社会和谐服务”,“坚持宽严相济”等理念,要求执法必须讲究程序和实体合法,必须体现法律法规的原义。目前,海关的法规规章在经济社会发展高速发展的形势下,还有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执法中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根据法律的原义来执行,不能机械执法,要真正体现法律的公正合理。科学执法还必须坚持办案成本、质量和效果的有机统一,确保执法的质量和效率。要讲究执法的成本,对案情简明的案件要速侦速结,对行业性的走私违规行为,要总结典型,抓住重点,查处一个,教育和震慑一片。同时积极加强与地方党政和有关执法部门的协调配合,促进海关执法方式从自司其职、单兵作战向齐抓共管、综合治理转变,实现执法效能的最大化,为构建和谐海关创造良好的外部执法环境。

作为国家进出关境的监督管理机关,海关被赋予行政执法和部分刑事执法的职责和权力,只有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才能在保障国家利益、服务社会民生、推进海关现代化建设中大有作为,才能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2、3、海关总署党组书记、署长 于广洲在2011年全国海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明朝张居正:上疏明神宗之考成法 《海关总署党组关于构建和谐海关的指导意见》

4、《海关总署正本清源 统一规范 努力建设法治海关》,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网站http:///

5、上海海关

联系电话:021-68281287

7.关于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的几点思考 篇七

一般意义上的预算是一种系统的方法,用来分配企业的财务、实物及人力等资源,以实现企业既定的战略目标。企业可以通过预算来监控战略目标的实施进度,有助于控制开支,并预测企业的现金流量与利润。全面预算管理是指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对财政预算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监督、控制、评估等一系列活动的总和。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全面预算管理首先可以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能力;其次可以有效的监控和考核事业单位的绩效;再次可以优化事业单位的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最后预算管理还能降低资源耗费,提高各部门的协调,优化沟通。

二、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预算编制的过程简单

单位的预算编制应该是一个严谨、认真的过程。单位应该设置充足的时间来编制预算。现在,多数的事业单位没有设置完善的预算编制程序,导致预算编制人员的主观理解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也就难以保证预算编制的统一性标准。另一方面,预算编制应该是单位各项事业运行的起点,在整个单位的预算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单位应该留给预算编制人员充足的时间;便于他们核查各项支出的可行性和可能性,但是日前大部分事业单位编制预算的时间都在一个月左右,这就使得预算项目指标不能得到充分的认证,缺乏预算编制的可信程度,使预算编制在初期就不能保证质量,也就更不必说预算的实施和监督工作了。

2、预算组织机构设置简单

这一问题在事业单位中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制约着单位预算工作质量的提高。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领导对于预算管理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单位的预算机构形同虚设,只是空有其表,单位在实际进行日常收支活动时,根本不按照编制的预算执行。传统的预算通常采用基数加因素调整的方法,部门经费完全由基期的相关数据决定,而不是根据部门项目情况,人员配备情况来进行合理的安排,这样做只能使“贫富差距”加大,不能适应部门的发展需要。

3、缺乏科学合理的模式

虽然财政部加大了预算改革试点的范围,但对大部分事业单位仍实行“基数法”。从现行事业经费的分配方式看,虽然几经改革,但始终未能跳出“基数法”的框架,没有从经营机制上搞活事业,使事业经费发挥最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现行事业经费分配办法的缺陷日趋明显,已难以适应财政改革和事业发展的需要。

4、预算编制不全面

我国事业单位传统的预算体系是预算资金内外分离的预算体制,使单位在编制预算时,不能充分考虑预算外资金的收支情况,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大部分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已经不是单纯的依靠国家预算内资金的拔付,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经营收入来弥补资金的不足。这也使得单独考虑预算内资金编制的财务预算逐渐失去了其经济意义,不能真实的反映单位的收支状况和运营效率。

5、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

对事业单位经费支出管理与效益考核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从目前事业单位整体上来看,支出预算分配模式及管理体制仍停留在粗放型水平,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由此在支出管理上与监督考核方面缺乏强有力的控制与行之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同时经费使用的社会效益如何,也缺乏系统考核机制,从而增加了经费使用的随意性。

三、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的策略

1、转变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财务预算管理的观念

首先,预算管理是发达国家政府和企业多年积累的成功的管理经验,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是单位建立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发展的良好机制的有效办法,能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单位管理,提高单位行政、办事效益。其次,预算管理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而是整个系统或单位内部各项资源的最优整合,它的战略性和系统性要求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再次,增强预算法制观念,强化预算约束,实现预算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是全面贯彻《预算法》的要求。

2、改革预算编制方法

首先,安排充足的预算编制时间。预算编制是个系统工程,它既要掌握单位本身方方面面的情况,又要考虑系统、行业状况;既要着眼于年度需求,又要考虑历史,预测未来;既要满足单位业务发展需要,还要考虑国家财力;既要讲求局部效果,还要考虑社会整体效益等等。这其中包含着调查研究、综合分析、项目论证、目标预测、协调平衡等大量工作,充足合理的时间安排是其基本要求。

其次,改革预算编制方法,彻底摈弃“基数法”全面推行“零基预算”。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采用的一般是“二上二下,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预算编制程序。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实事要求是地掌握人员情况、业务发展需求,并以此为基础,确定人员、业务经费水平,要综合考虑内外部因素、历史和未来因素的影响,科学预测经济发展变化,并以提高效益为目标,编制具前瞻性的预算。

3、推行复式预算管理

实行复式预算管理,强化财务管理的计划控制职能。复式预算管理即将统一预算年度的经费收支按其不同性质,分别汇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收支对照表,以特定的预算收入来源来保证特定的预算支出费用,并使两者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的对应关系。实行复式预算管理,有利于强化财务监督管理职能,可以把各项收支按其不同性质,分开管理,并根据其财力来确定两种资金的比例,从制度上杜绝两种不同性质资金在安排使用上的相互挤占和挪用。同时,实行复式预算管理后,对不同性质的经费实行不同的管理方法,能较快地提高财务预算的约束力度。

4、建章立制,严格执行

加强财务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一是综合性的管理制度,如加强经费管理制度、财务人员岗位职责等。二是单项的管理制度,如加强办公费、电话费、邮资费等管理制度。三是相关性的管理制度,如接待制度、车辆管理制度等。这样,从单位内建立起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做到有章可循,并且严格按制度办事,以堵塞漏洞,节约资金,防止经费支出中“跑、冒、滴、漏”,最大限度地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强化开支计划性,合理安排项目经费。首先确保人员经费开支,其次保证必要的办公经费需要,然后再按照轻重缓急安排其他项目的开支。计划制定后,还必须严格执行,防止前紧后松,保证计划的有效性。

严格经费支出管理,杜绝挥霍浪费现象。第一,建立严格的经费开支审批制度。对于每项开支,都必须严格按规定的权限审批后方可报销。第二,制定严格的经费开支报销程序。每一笔开支都必须取得合法有效的票据,并附有关批件,由经办人员负责签字,财务人员审核,领导审批后才能予以报销。第三,统筹安排使用各项经费。第四,加强经费开支的事前监督。第五,健全单位财产物资的管理。

5、加强预算执行监督

加强预算执行监督是深化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单位预算经上级单位批复后,严格按照预算批复执行,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是深化预算管理的关键。加强预算执行监督主要是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考核。不能认为按照预算将有关的资金支付了,预算执行任务就完成了,对资金使用过程进行监督,对资金使用效益进行考核评价,是预算执行的必要延伸。加强预算执行监督,一是要制定必要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对资金使用过程进行监督,单靠单位财务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制定相应的内部制约监督机制,让单位监察、审计、业务主办部门等参与到资金使用监督活动中来,对资金使用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督,做到对资金使用过程监督有制度约束,有人力保障,确保资金安全、合理、有效使用;二是对资金使用效益,尤其是项目资金使用效益,要有考核评价机制。一方面,对资金使用效益的考核评价,是对预算编制水平的检验,实际执行情况与预算差别较大或资金使用效益不理想的,就应考虑调整预算编制的标准、方法;另一方面,在目前对多数项目资金采取以拨代支的预算管理模式下,项目主管部门和实施单位建立项目资金使用效益评价机制尤为重要。效益评价应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综合评审,对项目资金使用效益进行考核。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项目资金的使用事前有计划、事中有监督、事后有评价,实现对资金使用全过程的追踪问效管理。

参考文献

[1]、季 平:必须强化事业单位资产管理[J].江苏农村经济,2006,(7).

[2]、凌 岚:对深化我国预算制度改革的几点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5(39):17-18.

8.关于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的几点思考 篇八

【关键词】内部控制;规范;健全

现阶段,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对行政事业单位各项行为进行规范化管理,随着我国行政事业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关注度也明显提升。为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财政部于2012年11月正式发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年]21号)并于2014年月1月1日起全面正式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单位为保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加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性,提高经营效益,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也是强化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确保工作目标有效实现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一、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良好的内控意识是确保内控制度得以健全和实施的基本前提。许多单位的“一把手”缺乏对内部控制知识的基本了解, 因此对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的认识不够, 认为单位内部控制仅仅是财务内部控制,只要财务工作做到位就行了,以至于各项内控工作没有明确的规定。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只注重制度的制定,套用先进单位的管理模式,忽略其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管理效果大打折扣。内部控制仅仅为“印在纸上,挂在墙上”应付财政检查及审计部门审计的装饰品,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甚至有些事业单位认为内控成本过高,造成单位办事手续繁琐,不利于运行效率提高,因而对内控的执行缺乏积极性。

2.内外部审计监督力度不够

近年来,虽然国家加强了内部控制制度的管理力度,但是尚缺乏操作层面可执行的具体内部控制制度和监督制约措施。目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无内审机构或形同虚设,未设置专门部门或安排专人对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或是财务部门未给授权,使监管不能顺利进行。缺少有效的外部监督,不能将内控制度的执行与监督考核挂钩,形成重考核轻内部控制的现象。同时,外部财政审计主要审计的是预算使用执行情况,往往不能对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展开专项审计,有时甚至重人情轻规定,执行力度不够。

3.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所规范的范围过于狭窄,导致制度成为摆设或者残缺的现象。财政部虽然制定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但是设计的初衷毕竟是针对企业的,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适用性较差。第一,许多单位迄今为止在日常财务工作中仍用财务制度代替内控制度,仅就其开支范围、标准加以限制,它只能规定财政资金使用的方向,并不能解决单位资金安全性问题。第二,许多重大事项的决策与执行程序有一定的随意性,部门预算在实际执行中约束不够,存在“重大无标准”、“决策无民主现象”,导致内部控制制度根本无法执行。第三,单位固定资产长期处于无专人管理状态,管账不管物、管物不管账的现象严重,损坏和丢失现象时有发生。

4.岗位设置及权责分配不合理

一些事业单位的负责人缺乏对内部会计控制知识的基本了解,仅把会计的职能理解为记账、算账、报账,不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组织建设、人员配备和经费投入。在实际工作中, 基于编制有限、人手紧张等原因,一些单位岗位安排不尽合理,存在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现象,经办人员、保管人员之间没有实行职务分离,或实行了职务分离而没有互相制约,比如, 出纳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记账兼任复核。

二、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若干对策建议

1.增强内部控制意识

首先要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关于财政法规及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培训,单位负责人要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在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范欺诈和舞弊行为、实现单位目标管理的重要性,单位负责人要把内部控制工作搞好,必须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真正确立起单位负责人对财务会计工作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第一责任主体”意识。在单位内部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建立单位风险文化,使整个单位沉浸在良好的内控氛围中,有助于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

2.强化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由于内审部门对本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情况比较了解,应建立定期的内控制度评价制度,要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层次,强化其权威性和独立性。对各项内部控制行为定期进行审计,并对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及其实施的有效程度做出评价,对不合理的内控制度能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堵塞漏洞,防止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发生。另外有关上级管理部门作为事业单位主管机构要加强监督职能,并对遵守职业道德的财务人员提供合理的保护,给事业单位提供一个公平、 守法、合理的外部环境。

3.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和内部控制工作的效果, 需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来支持和保证。事业单位在制定、修改内部控制制度时,应以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依据,同时应结合本单位内部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建立一套完善、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且还要通过强有力的控制,提高控制效果。保证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明确各岗位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保证会计岗位设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事业单位在健全内控制度的同时,还应完善与之相关的其他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内部控制的有效实现。

参考文献:

[1] 刘艳红.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探析[J].管理现代化,2012年04期.

9.关于推进课堂改革的几点思考 篇九

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化,能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课堂是否能够真正高效的关键。运用最有效的方法,能让学生以最积极、最乐观、最自信的心态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能让大家在集体智慧和力量的感召下,用最热情的态度和最踊跃的行动来修养习惯、改进自我、完善品格,最终以获取的最佳成绩来告慰自我。

新课堂的线索:

在“自主学习”中质疑问题,在“合作探究”中讨论解疑,在“展示点拨”中耀我风采,在“拓展延伸”中培养能力,在“巩固检测”中收获成果。

新课堂的原则:

“自主学习”时独立自主(静),“合作探究”时积极参与(闹),“展示点拨”时自荐争先(抢),“拓展延伸”时发散思维(智),“巩固检测”时一丝不苟(精)。

新课堂的具体要求:

A、座位编排:

均衡分组,男女和谐,实力均等;六人一组相对而坐,以能力和成绩将各组学生编为1——

6、5——

2、3——4。

B、课堂活动评价:

“自主学习”时,要求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认真发现疑难点和新问题,此时学生相互间不能讨论,更不能向对方直接告知答案。

“合作探究”时,每个学生都要向小组提出自己的疑问,大家交流研讨解决疑难,并及时准确地在课本或作业上补充注解,1、2、3号学生要负责交流时努力指导4、5、6号学生学会解答方法,正确表达问题答案,并鼓励他们在展示时勇敢地站出来回答;展示时各组要将不能解决的问题举出,寻求他组帮助。

“展示点拨”时,各组大号报号抢答,号大者优先,同号时先抢到者优先,他人自觉快速坐下;回答问题时,规范准确,1、2、3号答题记+1分,4、5、6号答题记+2分,唯一答题者记+3分,最佳答案者记+3分;答完问题随即迅速坐下,认真听取他人意见,做好补充记录;组长要同时做好积分记录。

“拓展延伸”时,各组学生要大胆发表个人的独到见解,学会发散思维,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辨析,立足于积极健康、鼓励启迪、劝诫诱导学生追求真善美的原则,敢于踊跃的挑战他组。“巩固检测”时,各组要严格自律,安静自主,以考试的姿态专注于考题的思考和应答,不商讨、不抄袭、不逃避,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C、抢答发言示意语:

“回答”(新题初答)、“补充”(完善答案)、“改正”(答案错误)、“质疑”(答案生疑)、“帮助”(问题未答)、“挑战”(更好答案)——答题低声无效。

D、每周一评的内容:

1、“优胜小组”只针对课堂表现将各小组一周各学科课堂评价的积分进行汇总,积分最高的小组胜出;

2、综合考试的“状元、榜眼、探花”;

3、各学科周清、考试的状元;

4、“学生标兵”(综合评比第一)、“文明之星”(言行文明健康)、“希望之星”(当次考试与上次相比进步最大)、“清洁之星”(劳动及个人卫生好)、“管理之星”(管理严格高效、广受好评的干部或组长)、“创新之星”(工作、学习/方法出新效果好,才艺创作耳目一新)。E、奖励说明:

10.关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篇十

国际关系学院

2011级国政一班

王兴

2011200690

前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在政治领域却成就较少。虽然这三十几年来中央一直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许多政治体制内的问题与弊端依旧没有得到解决,一些新的问题又凸显出来。在这一情况下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势必要继续,也会对中国带来深刻的影响。下面便是笔者对关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的思考。

(一)渐进式改革:推迟、延缓改革的借口?

当前渐进式的政治体制改革在中国中央高层、学术界与普通民众中似乎成为了一种共识。推进渐进式改革固然有着自身的优势:改革成本小,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助于在改革中缓解各方的矛盾,可以在逐步改革中摸索经验,有利于巩固改革成果等等。同样,现实中中国政治问题的错综复杂也使人们更倾向于通过渐进式改革逐步解决现有政治体制的问题,即“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每一个措施都涉及千千万万人的利益,必须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1。

但在笔者看来,渐进式改革并非是一剂“万能良药”。首先,渐进式改革并非完美,存在一些问题。其一便是“,往往是容易改的先改,把困难的改革往后推,使困难问题越积越多,甚至使困难的程度越来越大”2。如今随着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改革的阻力将会越来越大。此外,有学者提出当前正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战略机遇期”:经济快速增长,公众对于公共权力认同度较高,公民的参政议政热情提高,政治上中央对总体局势仍有可控性。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往往是公民对公共权力认同度较高的时候,而经济的高速增长往往是不能长期持续的。因此中国应该抓住这个较好的时间段加快进行政治改革,否则当经济放缓或衰退之时再进行补救式的改革往往由于民众对上层的不信任与怀疑和社会矛盾的激化而收不到什么成效。而国家经济的危机常常是难以预期的,进行渐进式改革所需要的较长的时间可能会得不到保证。同理,渐进式改革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涌现出新的问题,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改革的进程。总之,改革需要的时间越长,不可控的因素就越多,改革的进程和效果就会受到影响,难度相应也加大了。其次,渐进式改革更像面对民众强烈改革呼声而承诺的一张空头支票。从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与效果的观察,我们会发现中央在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上往往是“雷1《人民日报》2010 年8 月25 日董郁玉,施滨海.政治中国[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声大,雨点小”:一方面,中央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并提出一系列如“ 党政分开”、“ 健全民主制度”、“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口号和目标,但在另一方面我们却发现在现实政治体制中这些目标并未实现,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腐败现象蔓延等诸多问题并没有得到切实解决。中央提出“渐进式改革”的思路,不仅可以一定程度上满足人民对于改革的需求、降低人民对于政治制度改革的期望,同时也成为改革出现困难或停滞不前之后推迟、拖延改革的一项“充分”的理由。而在政治体制改革中一项哪怕小小的成就也会被放大为渐进式改革的“阶段性成果”,所谓渐变式改革可能会沦为象征意义大于实际行动的空谈。

因此,虽然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由于其复杂性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中央也应抓住这一改革有利时机加快改革步伐,推行有实际意义的改革措施,切勿空喊口号而无实际作为;否则当中共面临危机,社会矛盾激化后再被迫进行改革效果也不会太好,甚至会如戈尔巴乔夫改革一样最终破产。所谓渐进式改革更像是自欺欺人的说法,可能只会将改革的脚步一拖再拖。

(二)“中国特色”:政治欠民主的掩饰?

在许多官方媒体宣传中我们都经常能看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类字句。首先笔者承认任何国家都有自身特殊的国情,每个国家都应该根据本国实际情况与政治实践经验来决定自身政治发展模式。中国的国情更是十分独特和复杂,理应采用适合自身发展的独特的政治模式。但在官方宣传中“中国特色”往往与“坚持党的领导”、“绝不照搬西方民主模式”结合在一起,这就不得不使人产生疑问:“中国特色”就一定要“坚持党的领导”,“西方模式”一定不适合中国吗?“中国特色”本无可厚非,但在现今中共垄断的话语体系下便成为了中共坚持***、排斥西方式民主的工具。而***往往又与高度集权、“集中力量办大事”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高度集权本身便是欠缺民主的表现,又会导致监督的缺失和权力的滥用、误用;而“集中力量办大事”由于缺乏民主决策而常会“集中力量办错事”,并同样是政治上缺乏民主、高度集权的表现之一。这样一来,“中国特色”似乎便成为了当前中国缺乏民主的“合理”辩护。而由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是采用西方民主模式,“绝不照搬西方模式”也就使得中国当前政治体制以及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所有措施都是“符合中国国情”的,而人们由于几乎找不到第三种模式而只能认同。“中国特色”这一概念看似合理却存在着许多问题,其背后的潜在含义更是给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带来了困难。

笔者认为,片面强调中国国情与中国特色是有失偏颇的。虽然中共同样强调“认真研究和

科学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但在“绝不照搬西方民主模式”的限制下也不易发挥作用。当前中国遇到的政治难题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在上几个世纪前也同样遇到过,借鉴其解决的经验对于中国的政治改革大有裨益尤其是在对于权力监督方面西方政治制度中的分权制衡对于我们有很大启示。人类在实践中存在共性也为其提供了理论依据。据此国内有学者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权分立与制衡机制’” 的设想,“建构党内权力分设机制,分别由党代会、党委会、纪检委行使党内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从强化权力监督看整体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文明建设与权力监督机制研究》评介王长江)。这一思路便富有新意,有一定可行性。另外,虽然“坚持党的领导”是改革不能逾越的红线,但我们有必要厘清“中国特色”与高度集权下一系列弊端的关系,切不可将其混为一谈。在“中国特色”下权力同样需要制衡和监督,西方模式也要大胆地予以吸收和借鉴。“中国特色”不应成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中存在问题的遮羞布,也不该成为改革中拒绝西方政治文明影响的挡箭牌。

(三)体制外的力量才是改革中决定性的力量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主体虽然是党和国家,但笔者认为体制外的力量才是改革中具决定性的力量。这里所说的体制外的力量主要包括人民、媒体、一些社会组织或利益集团等等国家机构之外的力量。之所以说其为决定性的力量,原因有二。

第一个原因是体制内缺乏改革的动力。现今体制内的官员大多是既得利益者,享有种种特权,政治体制改革必然会触动其利益。这也就决定了他们对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消极态度。他们有时也会在政绩驱动下而进行一些政治方面的“改革”或“创新”,但这些大多是有作秀色彩,流于形式,又缺乏制度规范和保障,最终会随着相关官员离任而“人走政息”。这一点还突出表现在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上。中央提出的一些政治改革意见显然在地方并没有得到贯彻实施,虽可能有中央推行决心不够的理由,但更多是因为地方本身对触动其利益的改革措施持消极或反对态度。这样往往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以及“政令不出中南海”的现象。纵使中央有改革诚意,其措施在地方的实施力度不免大打折扣。而中央也只是为了巩固政权而推行政治改革,因而更强调“社会和谐稳定”,缺乏大刀阔斧推行改革的魄力。因而,即使中央高层已认识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在改革上欠缺决心和办法。单纯寄希望于体制内进行有效的改革是行不通的。

第二个原因是体制外推动改革的力量较为强大且拥有很大潜力。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文33 《求是》2010 年第12 期

化的发展,人民的民主意识不断提高,开始要求改变当前政治现状,更多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中。而在传统政治参与方式难以满足人民政治需求的情况下,人民将政治热情投入到新兴的媒体—互联网之中。人民通过网络充分表达自己的政治意见,对国家机关进行舆论监督,参与政府决策等等。人民也同样寻求通过实际政治渠道进行政治参与,而一些当前政治体制内存在的问题也更得到人民的关注。这些无疑都将成为推动改革的巨大力量。在体制内缺乏改革动力的情况下,民意倒逼才能使政治高层感受到改革的压力,更有效地推动改革的进程。媒体在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同样也蕴含着巨大潜力。媒体在揭露现有政治体制存在问题、充当人民与国家机关沟通媒介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当前中国传统媒体多受国家控制,功能受限,难以担当这一角色;而互联网由于其与传统媒体所显著不同的匿名性、相对自由性以及双向互动性等而成为当前以及未来公民表达民意的主要渠道,对未来政治体制改革将起到很大作用。

由此笔者提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应形成民意倒逼—国家推行改革—公民、媒体反馈—国家完善改革措施的公民与国家的良性互动。只有使公民参与到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才能使改革不流于形式,真正有利于国家政治文明发展与公民政治权利的保障。

结语:通过上述思考,笔者将其总结如下:改革刻不容缓,少谈困难,多做实事;不掩饰权力高度集中且缺乏监督这一政治体制的重大弊端与缺陷,放下意识形态偏见,大胆借鉴与吸收西方政治文明长处改革自身弊端;重视人民在改革中的决定性作用,利用人民的力量推动改革的进程。当然上面所说的都是对改革者的要求。支持改革、对改革提出意见与建议、必要时以舆论压力推动改革进程则是对当代公民的要求。中国政治改革之路注定是充满风险和困难的旅程,但这也是中国通往民主富强国家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黄卫平陈 文.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现状及其成因浅析.社会科学研究 2008年2月 李海青 赵玉洁.试论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战略机遇期.求知/月刊 2010年7月 何影 王立云 刘太鹏 向俊杰.和谐社会视角下政治体制改革的渐进与均衡.晋中学院学报 2010年8月

11.关于行政流程再造的几点思考 篇十一

[关键词] 行政流程;行政流程再造;业务流程再造

【中图分类号】 D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2-033-1

一、行政流程再造的必然性

从传统的政府行政流程角度来看,传统的行政流程是一种基于专业化分工的工作流程模式,它以行政职能为中心,这种行政流程工作方式的典型特征就是层级明确、责任清晰、自上而下的命令系统,但是它常常将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分割成各个细小的组成部分,每一部分掌管在不同的行政职能部门中。伴随着公共行政的发展,这种传统的行政流程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实需求,笔者从公共行政的历史和现实出发,将传统行政流程进行重塑的必然性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官僚制的弊端。传统的公共行政是建立在政治行政二分法、官僚制理论和微观管理理论这三大理论基础之上,可以说,传统行政流程的基本特征是以官僚制作为流程体系建立起来,随着公共行政现实的发展,官僚制的弊端也日渐显现:传统的官僚制行政体制,其一切组织设计、工作流程都是围绕提高行政效率为目的,这种效率优先的价值体系和当前的民主价值、顾客至上价值理念背道相驰;传统的官僚制提倡专业化分工,将公务人员按照专业特长进行职能划分,将政府划分成一个个专业的职能部门,容易造成部门利益主义和公务人员创造性的缺失;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和命令指挥系统造成行政内部信息畅通受阻。

第二,新公共管理运动为行政流程再造提供了理论基础。20实际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提倡将“企业业务流程”再造运用到政府部门,以提高行政工作效率,这一运动典型的代表就是美国克林顿政府的政府再造运动。

二、行政流程再造的基本内涵

(一)行政流程再造的含义。关于行政流程再造的具体定义,学界不同的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但是综合这些观点,其基本的核心理念存在一定的共识,笔者在此将行政流程再造的基本含义作如下界定:行政流程再造是指将现代企业的业务流程再造理念和方法引入行政流程中,以公众需求为核心,对传统的行政管理过程和办事程序等进行重新设计,以行政流程为中心进行再造,实现政府行政绩效的显著提高,从而不断增强政府政治合法性,赢得社会公众对政府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认可和满意。

(二)行政流程再造的理论基础。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于20世纪90年代率先提出的“业务流程再造”理论为行政流程再造建立了理论基础。“业务流程再造”最先是应对企业发展而提出,随着公共行政的发展,一些学者将其运用到政府再造实践中,并且产生巨大影响。

第一,“业务流程再造”强调将传统的职能型组织结构转变为流程型组织结构;第二,“业务流程再造”提倡进行跳跃式发展,进行放权、组织扁平化和信息化建设;第三,“业务流程再造”主张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于流程再造的运用。

三、行政流程再造的三种模式

综合国内为行政流程再造的实践和学术界关于行政流程再造的基本理论,笔者将行政流程再造的模式归纳为三种,分别是:流程规范,流程优化和流程再造。

(一)流程规范。1.流程规范运用的基本情况是现有流程基本上能够满足公众的需求,只是存在个别问题,进行微调即可;2.流程规范主要是在领导的支持下,在组织内成立流程规范小组,对于流程问题进行解决即可。流程规范涉及的流程范围比较小,在较短时间内即可完成。

(二)流程优化。1.流程优化运用的基本情况是现有流程问题较多,但是基本上可以接受,需要处理流程中不增值或价值较少的流程;2.流程优化需要高层级领导给予支持和关注,成立跨职能部门的流程优化小组,既包括组织内成员也包括外聘的咨询成员;3.流程优化的范围仅在本级政府内,涉及不同部门,优化时间比较长。

(三)流程再造。1.流程再造运用的基本情况是完全摒弃现有流程,进行流程的重新设计;2.流程再造需要高层级领导特别关注和关心、重视程度高,需要由专门的全流程再造团队进行,同样需要内部人员和外部咨询人员合作;3.流程再造的范围涉及整个政府机构、整个工作的流程,包括同级不同部门、上级和下级等,甚至是政府外部组织,因此再造过程本身比较复杂,所需时间最长。

四、结语

随着我国政府从“全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传统的以职能为中心的行政流程在现实行政发展中遇到种种阻力,同时也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严重阻碍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等多方面发展,进行行政流程再造不仅是走出传统官僚制弊端的有效途径,而且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提升行政效能、满足公众需求,促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郑勇.浅论行政流程再造[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2.

[2]李福海,雷咏雪.改造行政流程——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新视角[J].中国行政管理,1998,06:34-35.

[3]蔡立辉.基于电子政务应用的行政流程再造:问题与对策[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7,03:28-36.

[4]姜晓萍.政府流程再造的基础理论与现实意义[J].中国行政管理,2006,05:37-41.

12.关于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的几点思考 篇十二

一、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 滞后于我国财政预算体制改革

目前, 我国财政预算体制经历了诸多改革, 随之而来的, 公共财政体制不断得到完善, 它深入到了人们生产以及生活的各个方面, 比如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以及相关的部门预算等。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不能满足新形势下财政和预算管理的需要, 严重滞后于我国财政预算体制改革。

(二) 采用收付实现制后会计核算出现的问题

收付实现制是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经常采用的一种会计核算制度, 只有极少数的单位结合了权责发生制, 这使得行政事业单位除财务收支业务以外的其他活动信息没有得到有效的揭露, 久而久之, 就会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笔者指出, 采用收付实现制以后会计核算常常出现的问题包括以下几种:首先, 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不能有效、完整的反映资产以及负债的实际价值。不管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负债还是对外投资, 都没能表现出其真实的价值;其次, 就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而言, 缺乏有关成本核算方面的规定, 这严重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的成本控制以及成本管理;最后, 每一个行政事业单位都必须建立会计报表, 以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 只是现行的会计制度并不能完整的反映。

(三) 不能满足行政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需要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 行政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正不断深入, 在很多单位, 行政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已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新形势下, 行政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的资金关系正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在社会上, 会有更多的资金允许进入行政事业单位, 正是这种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来源的多元化, 使得行政事业单位会不断出现新的业务, 为此, 我国必须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修订。

(四) 基建会计游离于财务会计核算之外

基建会计是指应用于基本建设领域建设单位的一种专业会计, 它是会计的重要组成部份。值得重视的是,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基建项目的会计核算还没有有效的与整个会计核算融合在一起, 这严重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信息的完整性, 既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对基建项目的财务管理以及监督, 也不利于我国预算体制的改革。

二、改进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相关思路

结合自身实际, 笔者指出, 相关的思路包括以下几点:首先, 相关行政事业单位要积极配合我国预算以及国库制度等的改革, 要在明确财务规则修订的基础上, 最大限度满足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资金以及财务管理的需要, 只有这样, 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其次, 在使用收付实现制的同时, 要适当的引入权责发生制。这能够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以及负债的管理, 也能够很好的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再次, 要能够有效的改革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 做到在积极调整会计报表内容的同时, 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 积极稳妥的推进修订后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使用。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相关措施

(一) 就行政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面而言

就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面而言, 完善会计制度的相关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收付实现制方面, 从这些方面出发, 既有利于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全面发展, 也有利于中国的腾飞。首先, 要积极改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传统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 人们通常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 新时期, 人们指出要及时的引入权责发生制, 要不断改变收付实现制统帅全局的局面, 要能够实现收入、费用以及成本的准确确认, 要使收入成本有一个很好的配比, 这有利于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以及可靠性。其次, 要不断完善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固定资产的核算是会计工作的重中之重, 要完善相关的核算方法, 就必须增设“在建工程”以及“待处理财产损益”等会计科目, 相反的, 要取消比如“固定基金”以及“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等会计科目, 当然, 还有其他必须增设的科目, 比如“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等;最后, 做好有关基金的改革工作。专用基金, 简单的说, 就是净资产, 只是这种净资产受到了某些因素的限制, 本文指出, 应将计提修购基金列入结余分配中去。

(二) 就会计监督方面而言

一直以来, 人们都在研究, 保障会计制度有效执行的前提是什么?相关研究表明, 它是强有力的会计控制制度, 如果没有有效的会计控制制度, 只能是阻碍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 当然, 在会计控制中, 必不可少的还有内部控制制度。针对内部会计制度的完善, 人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切实可行的措施, 希望能给相关工作者一定的借鉴。首先, 内部控制必须遵循会计法的要求, 只有结合本单位、本公司的业务性质特征, 才能明确各有关工作者的职责, 才能做到提高业务效率的同时做到责任到人, 最终真正发挥对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转控制和控制作用;其次, 要从法律的角度出发, 依法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告的处理程序, 在我们的生活中, 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违法法律法规的会计行为, 这些行为如果得不到很好的控制, 就会阻碍相关单位以及国家经济的发展;最后, 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牵制制度。不管你是什么性质的单位, 在具体工作中都必须坚持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 只有这样才, 才能杜绝日常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的走人情、靠关系等一系列问题。

(三) 就法律规范方面而言

法律是保障会计制度有效运行的前提, 要想真正意义上的发挥法律的作用, 相关行政事业单位还要重视一下几点问题:首先, 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 以真正意义上的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会计人员在行政事业单位发展中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那么, 要怎样保证会计人员的权益呢?本文指出, 必须以法治作为经济工作的支柱以及经济活动的准则, 就财务部门而言, 可以建立相关的会计人员举报制度, 可以设立举报中心, 对于被举报的人员, 也要积极的去调查, 在查清真相之后给予他人一定的惩戒;其次, 要切实加大执法力度。行政事业单位外部工作必须受到一定的监督以及管理。就国家机关、审计单位而言, 应加大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力度, 通过严格的法律制度等不断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王丽.对改进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几点思考[J].现代商业, 2011, (17) .

[2]李怡.关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J].决策与信息 (中旬刊) , 2013, (6) .

[3]曹红霞, 胡冷夫, 陈欣.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0, (10) .

[4]丛琳.浅谈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2, (18) .

13.关于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的几点思考 篇十三

国家发改委人事司司长 孙霖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确定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做出进一步部署。“十二五”规划建议强调指出:“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这为推进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只有不断深化改革,形成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才能更好地为科学发展选干部、配班子、聚人才,才能培养造就高素质的领导人才队伍,才能有效解决干部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第一,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不断总结经验。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注重创新,也要注重继承,创新是推进改革的永恒主题和动力,继承则是推进改革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已经进入攻坚克难、重点突破、完善机制和全面深化的阶段,要处理好当前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以及不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需要我们在全面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准确把握组织工作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实践中坚持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直在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向广度拓展。干部选拔任用的民主化程度明显提高,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得到落实;干部选拔方式不断创新,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成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形式,竞争择优机制逐步形成;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逐步建立,制定并实施“一个意见、三个办法”,考核的针对性进一步提高;制度法规不断完善,《公务员法》、《干部任用条例》以及一系列配套文件陆续出台,形成了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培训、监督与管理的制度体系,干部人事工作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同时,经过近年来的实践而摸索出的规律和经验,如组织工作必须始终坚持服务和服从于党和国家的大局,必须始终坚持扩大民主,必须始终坚持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必须始终坚持把握好改革的节奏和时机,必须始终坚持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工作方法等等,都为我们落实好改革规划纲要,推进下一步的工作提供了支撑。

第二,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随着改革的深化,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更加凸显,一些难点问题需要突破,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认识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准确把握改革的方向,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要坚持不断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扩大干部工作的公开程度,进一步增强干部群众的民主意识,相信并依靠群众,欢迎干部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监督,落实好群众在干部工作中的各项权利。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选拔干部既要看才,更要看德,在干部选拔任用中把德放在首要位置,在关键时刻、重大问题、重大利益以及是非原则上,考察干部是否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是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在谋划和推动科学发展上,考察干部是否有韧劲,是否有思路、是否有激情、是否有贡献。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把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自觉加强修养,在本职岗位上创先争优,坚持实践锻炼,坚持密切联系群众,自觉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水平。要坚持注重基层的导向,越是有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的干部,越是要在其发展的关键时期送到基层历练培养;越是甘愿扎根基层、在基层建功立业的干部,越是要为其长远发展

提供更加开阔的平台。只有建立和完善优秀干部到基层历练、优秀干部从基层培养选拔的机制,才能有效弥补干部队伍经历和能力结构中的短板,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和做好群众工作的实际本领。

第三,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积极稳妥推进。任何改革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涉及干部群众的切身利益,在积极推进的同时,更要慎重,特别是要把握好时机和节奏。近一段时期以来,围绕落实中央一系列改革部署和改革规划纲要,各地各部门出台了许多新的政策举措。在规范提名方面,许多地方出台了规范初始提名的暂行办法,试行全委会提名、本系统本领域民主推荐提名、面向社会公推公选、组织推荐提名以及个人推荐等多种形式;在加大竞争性选拔力度方面,许多地方和部门明确了在一定职级范围通过竞争上岗方式产生人选,并在积极探索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和差额票决制度;在完善从基层一线选拔培养干部机制方面,开始探索上一级机关从下一级机关遴选干部制度,建立健全从优秀基层干部招录公务员制度等等。实践表明,要落实好中央各项改革部署,既要学习借鉴兄弟部门和地方的好做法好经验,更要注重与本地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通过系统的设计和整体谋划,在实践中不断创新,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制度机制,绝不能照搬照抄和生搬硬套。结合得好,改革的作用就会显现,成效将比较明显,群众就会拥护。结合得不好,就会出现水土不服,选出的干部就难以得到群众的公认。任何改革措施的推出,必然在一定范围产生反响,影响到干部的发展和队伍的长远建设,各方面都会关注。因此,必须因势利导,保证改革积极稳妥,有序可控,否则将欲速则不达。第四,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抓住关键和突出重点。改革规划纲要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关于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对今后1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做出了全面的规划。要实施好规划,关键在于真抓实干,不折不扣地落实,既要认识到位,更要执行到位,还要监督指导到位。要在完善考核机制下功夫,研究制定干部德的评价标准,改进考察办法,防止考察失察失真,防止带病上岗,在形成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方面取得突破。要在完善竞争择优机制上功夫,加大竞争性选拔力度,着力解决考试考核科学性问题,积极推行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和差额票决,在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整体环境上有新突破。要把握干部成长的规律,特别是对一些有培养前途和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要通过多途径、多渠道的培养和实践历练,注重培养复合型优秀人才。要在完善和优化队伍结构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大选派上级机关的干部到基层培养锻炼的力度,丰富干部阅历、增长领导管理能力,在形成干部上下交流长效机制方面取得突破。

总之,在深化和推进改革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始终站在全局的高度,牢牢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将改革创新的精神贯穿于组织工作的方方面面,坚定不移地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促进高素质的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14.关于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的几点思考 篇十四

摘 要:高等数学是高职高专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如今在高职院校数学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存在的一些困惑,根据作者在高数教学改革中的经验和教训,从以下五个方面:高等数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定位和作用;与初等数学的衔接;与专业的衔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数学建模,数学软件的应用;改革教学方法,构筑师生互动的平台,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关键词:高等数学;高职高专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数学思想

作者简介:陈晓敏(1965-),女,四川成都人,成都电子机械高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数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9-0064-0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全民素质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学校数量增加,招生规模扩大。但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入学新生数学总体水平明显下降,层次参次不齐,高等数学的教学现状堪忧。高等数学的开设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难以满足学生各专业学科的需要及学生实践对数学的需要,难以起到数学的基础性作用。如何在高职高专的高等数学教育中,充分体现数学的工具性作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观察问题、归纳问题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值得我们数学教师不断探索。

一、准确把握高等数学在离职教育中的定位和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其培养目标与普通本科院校有所不同,它既是高等教育又是职业教育,既具有一般高等教育的共性,又具有鲜明的高职教育特色。高等数学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工具课,是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它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具有较强的工具性和实用性。同时,数学作为一种思维模式,一种文化,一种素质,会使人终身受益。数学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积累知识、应用知识、提高能力与素质的载体,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长期以来,高职高专数学教学内容基本上是本科数学教学的压缩型,教学模型和教学方法也基本上是沿袭或借鉴本科的。培养目标和任务的不同,要求高职高专数学教学应具有鲜明的高职特色,而不是抄、搬本科的教学模式。

根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高职高专数学教学的任务,一方面是为专业学习提供必需的数学基础,另一方面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提供就业上岗后满足岗位职责所需要的数学基础。通过高等数学的教学达到以下目标;让学生掌握微积分的基本理论与基本运算:掌握学习后续课程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具有基本的运算能力和初步运用数学软件的能力;初步掌握数学建模思想,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形成以“数学方式”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高职数学教学中,注意学生特点,注意与初等数学的衔接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数学入学水平有明显下降,加上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重视实践环节和学生技能的培养,高等数学的教学时数又有所减少。高等数学知识深奥、概念抽象,历来被视为一门难学的学科。对于高职高专学生,如果按传统、经典的内容,一板一眼地组织高等数学教学,势必会让高职高专的学生感到枯燥、抽象、困难,从而挫伤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兴趣。为加强教学针对性,应尽量降低难度,突出数学思想,将数学知识以通俗、直观、具体、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出来,引导学生学好数学。

目前高中数学已讲到函数、连续、极限、求导及导数的应用。所以,在我们高等数学的教学中不能是简单的重复和加深,而是要注重这些数学知识的来源及应用。为此,在高数教学中必须打破传统的课程界限与内容体系,构建富有针对性、适用性的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淡化抽象的数学定义,采用描述性的定义,深入浅出讲清数学定义、定理。多给学生运用数学思想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例子和学生思考的机会。如在分段函数的介绍中,举例出租车收费问题:出租车收费是路程的函数,起价是9元,7公里以内每公里1.4元,7公里以上加上返空费每公里2.7元。让学生列出乘坐出租车的费用函数,并提问:该函数在分段点处是否连续?作为乘客为避免返空费有无必要换乘出租车?出租车公司为什么要把7公里以上的返空费定为2.7元,而不定为其它?同时介绍函数连续的概念,当时可以以速度是时间的连续函数为例,启发学生用连续函数的特点解释车速太快易发生车祸的内在原因:在导数定义中给学生讲解高速公路上测速器的工作原理;在介绍定积分定义时,讲解我国隋代建造的跨度达37米的大石桥——赵州桥,它是用一条条长方形条石砌成,一段段直的条石却砌成了一整条弧形曲线的拱圈,这也就是微积分中“以曲代直,以常代变”基本思想的生动原型。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定义的精髓,明白“枯燥抽象”的数学并不是空穴来风,它来源于实践,并且与日常生活、工程实践紧密相关。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去注意事物之间的数学现象,探索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逐步形成学生的数学气质,从而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浓厚的好奇心,对问题的敏锐感,强烈的探究愿望和坚持性,敢于质疑问难,挑战未来的勇气。这正是具有创新意识的人典型的个性心理特征。

三、注重与专业的衔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高等数学除了满足高等教育的必需,体现数学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还应满足学生所学专业的需要,为专业服务。充分利用数学的工具性作用,为学生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扫清障碍,做好铺垫。在教学中做到两个重视,两个淡化,即:重视数学概念的引入和数学思想的形成,重视专业应用需要的数学内容:淡化复杂的数学计算和技巧,淡化数学本身的知识体系。教师要讲清数学概念,注重概念引入的实际背景,强调数学方法的形成和运用。学生要正确理解概念,掌握后续的定理、公式及在实际中的应用。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删除复杂、难度较大的计算,提倡学生学习并运用现有的数学软件解决计算问题。淡化纯数学的理论推理和证明,多与专业教师沟通,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有的放矢。从学生所学专业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选取合适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迫切要求下学习,亲身体验数学的应用,会让学生克服数学抽象,困难的心态,为知识的形成做好情感上的准备,并为学生进行数学实践和交流提供充分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拓展数学的应用空间,突出高等数学在科学技术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要求教师有意识地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实例,尽可能地将高等数学与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军事学等领域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讲授一些数学知识对日常生活具有指导作用的案例,如买彩票,求最佳效益,最低成本等,展现高等数学的巨大魅力。如在函数部分,我们通过个人所得税、旅馆定价等实际问题的训练,着力培养学生建立函数关系的能力。在导数部分,我们加大对各种变化率,如路程关于时间的变化率(速度)、冰箱温度关于时间的变化率等的分析,让学生深刻领会导数概念的本质。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是数学来源于实践并服务于实践最好的佐证。对这些应用问题的分析和求解,加强了对学生应用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建模,注重数学软件的应用

我有这样一个经历:在与一个8岁上小学二年级的美国男孩接触中,我随意问了一句“7+8=?”,经过短暂的思考,“13”,男孩答;接着我们一起去菜市场,我买了一元八的白菜和七毛钱的土豆,我又问他我用了多少钱(“17+8”,男孩立刻回答道。“等于多少?”想了许久,“23”)男孩答道。我笑了笑,说了一句:“很聪明,对加法的定义反映很快。运算能力是不是差了一点?”他母亲却说:“没关系,只要他懂得什么时候该用加,什么时候该减,明白数学运算的意义,复杂的计算计算器一按不就出来了吗?”我想想她说的还真有一些道理。看看我们二年级的小学生,每天的数学作业至少有20道左右的口算练习,他们的心算口算能力之强是外国学生无法比的。而美国二年级的学生却从来没有那些口算作业,他们的假期作业也不过是陪妈妈去一趟超市,然后记一篇流水账。看似简单的作业却要求小孩亲自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并作出简单的归纳总结,对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更有积极的意义。高职高专培养的是应用型而非研究型人才,数学作为工具理应删去那些抽象的理论证明,讲清数学思想和数学定义的实践由来,抛开复杂的计算,特别是在数学软件日益完善的今天,教会学生用数学软件的能力比让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去搞懂复杂的计算有意义得多。所以,在高职高专学校,应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模式。有条件的学校可采用三步教学法:

首先,讲清数学内容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计算方法,通过课外作业使学生的基本知识得到筑固:

其次,开设数学实验,利用Matlab,Mathematic等数学软件介绍数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借助一些实际问题的课内、外解决,让学生掌握并使用好一种数学软件,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和数学软件求解数学问题的能力;

再次,开展案例教学,结合所授的教学内容,分析、讲解有关的数学模型案例,通过对每个案例的细致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和用计算机求解等步骤的训练,让学生逐步具备数学建模的基本素质,并真实地体会到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广泛应用。

数学建模为学生建立了一个由数学知识通向实际问题的桥梁,是使学生的知识与实际应用能力共同提高的最佳结合方式。一般的建模问题较为复杂,所需数学知识较多,学生通过建模训练,参加建模竞赛,参加了将数学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尝试,亲自参加了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取得了课堂上无法获得的宝贵经验和亲身感受。也实现了高数教学中“要学生学”到“学生要学”的转变。另外为体现数学教育“学数学、重应用”的教育观念,在数学考试中,也可尝试进行“数学+能力”的考试模式。

五、改革教学方法,构筑师生互动的平台

在多数高等数学的教学中,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课堂教学模式单

一、死板,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差。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应精心准备,力求在讲课中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构筑师生交流与互动的平台,提供思考与探索的空间,在教学中,实现“双主体、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组织引导,传授知识为主体,以学生的积极参与、讨论接受为主体。在课堂讲解、演示、师生讨论、课外作业、学生自测等诸多环节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接受数学知识,实现“教学相长,相得益彰”。使数学教学成为启迪学生智慧,开发学生潜能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上一篇:交通建设工程下一篇:石油公司员工的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