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2024-06-30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共9篇)

1.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篇一

县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基本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

各区管委会,各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加快推进农业基本现代化建设进程,力争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基本现代化,现就2014年农业基本现代化发展提出以下政策意见:

一、鼓励向雅周农业园集聚发展

(一)上级支农项目优先支持雅

周农业园。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土地复垦整治、财政“一事一议”奖补、高效农业、农业产业化等项目资金申报时,优先雅周农业园项目申报。

(二)支持雅周农业园融资。江苏丰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所融资金不少于70%用于雅周农业园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

(三)雅周农业园资金重点用于项目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农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

二、鼓励台资项目向苏台园集中

落户苏台农业合作园并符合园区产业规划的台资项目,按同类项目补助标准上浮20%。

三、夯实粮食生产基础

鼓励各区(镇)创建省级以上稻麦万亩高产示范片。对参加省部级高产创建获得A级示范片的奖励2万元。

四、做大做强三大支柱产业

(一)扶持蚕桑产业发展

1.扶持小蚕共育。按标准全面使用小蚕饲育自动加温补湿器,春蚕、中秋蚕各共育60张以上的,每个共育主体补助2000元。

2.培育养蚕大户。年养蚕规模100张以上的蚕桑经营大户,每户补助10万元。

(二)转型升级现代畜牧业

1.种羊场建设。对新建存栏经产种母羊500头以上养殖场,符合县农委认定的品种特征,且有效开展选种、选育工作。并鼓励养殖场不断做大,通过2—3年努力,达到常年存栏经产能繁种羊800—1000只的规模,年向社会提供苗羊2500只以上,当年补助50万元。

2.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新建设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对县农委指定范围内所有的病死畜禽进行无害化处理,处理后达到安全、无害、无污染、并能有效利用的项目,在争取到省级补助项目的基础上,一次性补助40万元。

(三)加快发展现代渔业

1.新建3000平方米以上,投资在600万以上,发展集约化、循环水、高密度设施渔业养殖,奖励20万元。

2.新(改、扩)建连片标准化鱼池300亩以上,且四周用水泥护坡,补助20万元。

3.在苏台农业园新建连片200亩以上的土池温室钢架大棚养殖南美白对虾,每亩补助2500元。

支持安全信息系统终端运营费用、实施渔业互助保险、鼓励进行渔船更新改造,进一步加强渔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的政策县财政另行安排。

五、支持设施农业发展

(一)鼓励在“三区六景”发展连片设施大棚

1.新建连片100-200亩、200亩以上标准钢架大棚,每亩分别补助1500元、2500元。

2.新建连片50亩以上省标钢架连栋大棚,每亩补助1.2万元。

(二)鼓励在南莫镇农业园发展食用菌

新建工厂化生产食用菌2000平方米以上,标准厂房每平方米奖励200元、一般房屋每平方米奖励100元。

(三)鼓励在里下河区域发展优质稻米基地

鼓励品牌大米企业在里下河区域流转连片农田,严格按照国家有机生产技术标准,运用稻鸭共作、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生物农药防治等技术种植优质稻米,视规模档次给予奖励。

以上奖补资金按5:3:2的比例分三年兑付到位,如三年期间发生迁建或拆除的,取消拆除后当年及以后奖补资金。

六、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一)奖励农业龙头企业

1.对首获国家、省级、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称号的,分别奖励5万元、3万元、1万元。

2.鼓励企业提升产能和销售规模。按照企业年开票销售能力,首次突破1亿元、5亿元、10亿元、20亿元以上的,且增幅在20%以上,一次性分别奖励5万元、10万元、20万元、30万元。

3.鼓励企业创建产业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含农产品专业市场)在各区(镇)规划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建高效设施农业(渔业)基地,除享受已有奖励政策外,面积达200亩奖励10万元。

4.鼓励企业提升综合竞争能力。对全县所有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按照固定资产规模、开票销售、合作带动水平和能力、品牌建设、参与企业动态监测报表数据质量和时效等进行综合考评打分,依排名高低,对获得综合竞争能力“前十强”的企业,1-2名分别奖励5万元,3-5名分别奖励3万元,6-10名分别奖励1万元。

(二)奖励“一村一品”特色村(镇)。获得全国示范村镇称号的,每村奖励10万元;获得省级示范村镇称号的,每村奖励5万元。奖励资金用于扩大特色村专业特色经营的生产规模,提升专业村建设档次,不得列入镇、村财政开支。

(三)奖励农产品

2.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篇二

关键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新时期, 农业发展环境发生了极大变化。现代农业的发展已是集现代物质装备、科学技术、服务体系的完善与良好生态环境于一体的高效农业发展形态。新时期, 还应继续依照中央与省委省政府中关于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为主, 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

一、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之间的关系

(一) 我国现代化建设基本要求来看, 需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今, 我国工业化已处于中后期发展阶段, 而城镇化发展迅速, 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三者相融合, 相支持, 但农业化却拖后腿, 因此, 要实现“四化”发展, 关键还在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 而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 关键还在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促使其向农业现代化方向发展[1]。

(二) 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来看, 大量农村人口及壮劳动力大规模涌入大中城市, 农村地区只剩下妇、幼、残、弱无劳动力或低劳动力人群, 而面对大面积空留出来的土地, 即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将这些土地充分利用起来, 更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使用, 可在农业发展方面走集约化发展道路, 进而实现增产增收。可见, 只有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才能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三) 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来看, 现在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农业生产成本攀升, 人多地少矛盾突出, 农业生产规模小, 比较效益低, 农民就业难度大, 农民收入持续下滑, 农业资源短缺, 生态环境较差, 面源污染问题严重,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人居环境条件差等现状, 迫切需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二、对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 强化农业资源生态环境保护,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是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新型农业, 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 还应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在现有农业生态模式下要保证不欠新账, 将过去的农业经济发展中签下的生态环境历史账还请, 保证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二者的协调统一。那么还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展: (1) 做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随着现代农业生产、种植技术的发展, 农药、化肥、地膜等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收的农产品工具得到极大应用, 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新时期, 还应减少化肥、农药、地膜等的使用, 鼓励、推广使用缓释肥、有机肥, 扩增绿肥农产品种植面积, 并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此外, 使用后的地膜要正确处理, 建构美丽新农村, 全力以赴打造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 (2) 做好水利设施、耕地、水域滩涂、草原等的保护力度, 并严格按照集约节约用地制度与耕地保护制度办事, 实现农业资源的最大利用, 不断发展生态农业, 做好农业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3) 强化农村清洁能源建设, 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到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来, 做好农村地区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设施建设 (包括沼气、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水利循环使用设施建设) 等。

(二) 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 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

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 关键还在于加快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步伐, 增强新农村建设招商引资力度, 重点扶持市场竞争力强、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面较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加大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 大力推进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 尽量延长农业产业链, 增强农产品附加值。并加快绿色农副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生产步伐, 树立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品牌, 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实现境外促销, 让特色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增强农业产业市场竞争力, 提高农产品出口率[2]。

(三) 结构的优化与调整, 建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业生产结构失衡等问题, 还应在加大农村地区有特色的农产品建设, 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打造具有地区特色的主导农产品, 成立特色农产品品牌, 建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 做好特色农产品的贮藏保鲜工作。若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允许, 还可种植药材、花卉, 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积极鼓励商人到农村地区办厂, 包括药材生产与加工基地, 花卉加工基地、水果、粮食等加工基地等, 并从国内外引进先进的保鲜、加工、储藏技术, 将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结合起来, 用以留住劳动力, 增加就业率, 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此外, 还应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 将农村地区的土地利用起来, 种植黑麦草等, 将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 建构农牧结合、粮饲兼顾的新型农业结构。另外, 还应强化生态旅游设施建设, 凸显农业的休闲价值、文化价值与生态价值, 加大观光旅游项目建设力度, 通过刺激旅游业的发展来带动农村地区其他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 农民家庭经营等新模式, 为农民节约更多成本, 享受国家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另外, 还应加大农村地区网络信息建设, 在农村地区推行和实施电子商务营销, 带动物流业的发展, 通过电子商务营销方式的实施, 实现农产品的产供销一体化。加大农作物电子商务示范点建设等, 将农业产业的发展与一、二、三产业相融合, 增强农业产业链附加值。

(四) 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

要推动农村地区农业产业化建设、实现农民增产增收, 就应抛弃过去的靠牛拉土、靠手播种的农作物种植方式, 不断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加大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实现农作物的现代化机械种植, 尤其是主要粮食作物 (玉米、水稻、小麦) 等的播种、收获环节的机械化建设, 做好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以及农机后续维护保养工作, 提升农民素质, 还应教会农民善于利用市场信息, 根据市场信息需求进行农产品种植。例如:2009年的大蒜种植热潮等, 通过市场流通链条来推动农村地区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

(五)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推动农业现代化经营体系

要激发农业现代化发展新动力, 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 推动农业现代化经营体系。让农民成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自觉参与者与真正受益者。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为重点推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以农村“三资”管理平台建设为重点, 管好农村集体资产, 利用好农村各种资源, 推动农村集体经济迅速发展, 从而更好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结语

总之, 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 关键还在于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而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 需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需要国家政策的指导, 全员积极参与, 坚持正确导向, 加大农村地区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建设, 尊重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掌握市场需求特点, 强化农村加工生产、加工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 提升农业科技进步, 强化生态环境建设, 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真正实现农业方式的转变, 方可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黄莉新.加快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J].群众, 2010 (1) :7-9.

3.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篇三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近年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全省连续六年保持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好势头。粮食持续增产,2009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646亿斤,实现连续六年增产的历史性突破,单产创历史新高;高效农业比重持续提高,全省高效农业面积超过2400万亩,高效农业占耕地面积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农业增加值位居全国前列;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4元,提前一年实现省定小康目标。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实现“五个转变”。

一是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传统农业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等资源要素实现增长,现代农业必须依靠科技和投资实现新增长。我省土地资源紧缺,人均耕地不足1亩,仅为全国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二,但经济发达、科技力量雄厚,必须依靠科技、人才、资本的优势,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土地集约型、科技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农业,走出一条集约型农业发展道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是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向发展可控的设施生产转变。设施农业打破了季节、时空的界限,产出效益相当于传统农业的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是一种典型的高效农业形态。江苏是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要确保粮食稳定发展、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必须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综合运用生物技术、环境技术、工程技术,发展壮大高效设施农业产业群,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三是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觌模经营转变。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第二个飞跃”的重要途径。要加快发展合作经营型规模经营,培育农民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分散的作业统一起来、分散的经营联合起来,解决一家一户做不了、做不好的问题,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土地集中型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形式,促进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集中。加快发展统一服务型规模经营,积极鼓励兴办种苗、植保、农机、农资等专业化服务组织。

四是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变。推进农业一、二、三产协调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是提升农业整体效益、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着力做强一产,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出效益;做大二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做活三产,构建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突破农产品流通,积极发展农业服务业。

五是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依托农业绿色特质和农村特色地域文化,以农业景点、农事体验、农展节庆等为载体,利用人文历史、民俗古迹、旅游景观,整合农业生产要素、农耕文化、田园风光和山水资源,积极挖掘农业文化内涵,加快发展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农业,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与基本原则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把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我们组织力量制定了《江苏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试行)。必须牢牢把握新时期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总体要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以保障农产品供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农村经济体制,用现代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技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变革农业,用现代知识培训农民,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二)目标任务。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全省农业产出效益、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物质装备、农业生态环境、农业支持保障水平有显著提高。到2020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3300亿元左右,高效设施农业面积比重提高到20%,高效设施渔业面积比重26%,高标准农田比重60%,主要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8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70%,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80%,农户参加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比重80%,农民人均纯收入18000元。

(三)基本原则。(1)坚持发展农业集约经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积极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水平。(2)坚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核心竞争力。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加大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力度,强化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业科技贡献份额。(3)坚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强化农业物质装备,建立健全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务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4)坚持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大农村金融改革力度,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在工作举措上,要突出推进“两个化”、加强“三大载体”建设。推进“两个化”,即粮食高产技术普及化,提高粮食单产,稳定粮食生产;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务农收入。建设“三大载体”,一是现代农业因区。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创新管理机制和模式,大力发展产业特色鲜明、

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二是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集中、集聚、集群发展,培育一批带动农业产业发展,有特色、有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三是农产品市场体系。根据优势特色产业布局,建设一批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发展连锁配送、专卖直供、网上销售等现代流通业态,加快构建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促进农产品流通和销售。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突出工作重点,加强政策扶持,加大推进力度,狠抓措施落实,确保取得实效。

(一)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加大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力度,大力发展优质粮油业、蔬菜园艺业、规模畜牧业、特色水产业和休闲观光业,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提升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水平。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加快发展设施园艺业、规模畜牧业、特色水产业。拓展农业功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围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扶持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创新农业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增值利润。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鼓励开展商标注册、原产地保护,整合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延长品牌农产品产业链。加大农产品境外促销力度,拓展农产品国际市场,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

(三)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科技贡献份额。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农民教育培训“三大体系”。全面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工程,积极培育推广一批优质、专用、特色新品种,着力研发一批节本、高效、安全新技术,加快开发普及一批立体、生态、高效新模式。充分发挥我省农业院校多、科研机构多、科技成果多的优势,积极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大力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全面推进“科技入户”工程,组织万名农技人员进万村,实现农业科技人员进村服务全覆盖,提高农业科技到位率和入户率。加强对农村合作组织带头人、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返乡农民工和村干部的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能创业的现代新型农民。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农村经营管理、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农业公共服务水平。

(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业发展条件。按照灌排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的要求,整合集聚各方面资源,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大力开展农村河道疏浚整治,着力推进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大中型泵站更新改造、大中型灌区配套建设,提高农田灌排标准,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加强农业综合开发,积极推进丘陵山区、高沙土地区、沿海滩涂、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大新型适用农业机械研发力度,大力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积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

(五)强化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积极推广生态生产、健康养殖、农牧结合等环境友好型先进实用技术。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加大测土配方施肥力度,积极推广使用有机肥、缓释肥,扩大绿肥种植面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加强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积极推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加快实施规模畜禽场沼气治理、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和农村户用沼气工程,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加强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和林业产业工程建设,全面开展村庄绿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六)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大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加快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促进城乡空间结构合理布局、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趋于均衡。创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方式,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促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因地制宜发展劳务合作、富民合作、资金互助合作等其他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提高对农户的覆盖率和带动力。加快发展合作经营型、土地集中型、统一服务型等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提高农业规模效益。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农业农村贷款投放,确保农业贷款增长幅度大于贷款总额增长幅度。加快发展高效农业保险,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我们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增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率先发展的责任感,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更大力度地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努力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基础保障。

4.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篇四

赣农字[2012]72号

日期:2012-08-

21各市、县(区)农业局,厅机关各部门、厅属各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现代农业建设现场交流会精神和《江西省现代农业体系建设规划纲要》,以市场经济的思维、工业化的办法、系统推进的理念,更好更快地推动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现就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点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刻领会建设现代农业示范点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省总体上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抓好现代农业示范点建设,通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对促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引领我省现代农业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建设现代农业示范点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就是要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农产品附加值,从而提升农业整体效益和农业核心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示范点正是引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其实质就是立足各地实际、发挥资源优势和突出产业特色,通过政策倾斜、资金集聚和机制创新,重点打造一批发展理念超前、物质装备完善、科技水平先进、经营方式创新、新型农民培养成效显著的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样板,从而为促进传统农业改造升级开辟新途径、积累新经验,为探索发展现代农业搭建重要载体和平台。

(二)建设现代农业示范点是转变农业工作思路,实现农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省各地对现代农业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还存在着重争取命名、轻踏实建设,重面面俱到、轻重点突破等问题,发展模式单一,亮点精品不多。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创新工作思路,以市场经济的思维、工业化的办法、系统推进的理念,坚持典型示范与全面推进相结合,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重点建设一批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农业示范点,发挥标杆榜样功能,引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三)建设现代农业示范点是转变工作作风,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重要责任。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了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1号文件和《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今年出台了《关于实施和谐秀美乡村建设工程的若干意见》,并即将出台《江西省现代农业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大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各级农业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上来,以抓机遇、打基础、保增长为首要任务,以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展振兴,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为目标,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扎实工作,全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点建设。

二、扎实做好现代农业示范点建设各项重点工作

各级农业部门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总体要求,坚持立足优势产业、突出重点建设、支持先行先试、强化政府引导、鼓励各方参与的原则,着力打造一批高起点、高标准和高水平的“田园场区”现代农业示范点,进一步整合各类资源要素,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推动全省现代农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一)明确发展方向。各级现代农业示范点必须以发展粮食、畜禽、水产、蔬菜等大宗农产品生产为战略重点,以突出特色、聚焦主导产业为基本要求,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根本动力,以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做到可学、可用、可推广。

(二)把握发展目标。到“十二五”末期,全省建成各级各类现代农业示范点500个左右,使区域内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农业物质装备、科技进步、经营管理、支持保护、产出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大幅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明显提升,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农民增收步伐持续加快,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稳步协调发展。

(三)突出建设重点。各级现代农业示范点都要建立相对集中的核心区,突出建设 “田园场区”现代农业示范点。建设高标准农田。要深入推进粮棉油高产创建,推动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田间工程、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综合开发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资金向示范点倾斜。因地制宜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新型经营主体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经营,促进良种、良法、良机、良制有机结合,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产品现代化生产基地。建设高效特色产业园。要积极发展蔬菜、水果、茶叶等特色农产品,依托资源禀赋,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地建设一批高效特色产业园,广泛开展标准园创建活动,提高农业生产设施装备水平。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要深入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推广种养结合、循环利用、控污减排的发展方式,提升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能力和畜产品、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建设农业产业化示范区。要以优势产业为基础、优势企业为主体,依托现有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推动龙头企业集群发展。要积极引导加工物流企业向园区集聚,配套建设产地批发市场,完善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发展现代流通业态,推进产销衔接、农超对接,促进产加销一体化发展。

(四)增强科技支撑。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合作,共建试验示范基地、科研推广项目,构建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的工作机制,加快新品种展示、新技术推广。加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力度,全面落实“一个衔接、两个覆盖”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放活经营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进、聘任农业科技人员,采取兼职、任职或技术入股等形式,构建科技人员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的激励机制,促进新品种新技术进村、入户、到田。

(五)创新体制机制。鼓励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发展订单农业,推进农产品产销衔接、农超对接。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主导产业跨区域组建合作联社。积极探索建立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激励机制,建立县、乡两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或设立中介机构,引导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权。加大对示范点工厂化育秧、烘干仓储、加工营销等薄弱环节服务扶持力度,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

三、切实保障现代农业示范点建设目标落到实处

(一)强化组织领导。现代农业示范点建设采取省、市、县分级抓点、优势互补、梯次推进的方式,省农业厅重点抓好江西省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井冈山农业科技示范园两个示范点建设,各市、县、区农业主管部门分别抓好1个现代农业示范点。要充分利用“十百千万”农业服务平台,各包片厅领导督促、指导有关设区市农业部门抓好1个示范点建设;各挂点处长集中时间和精力,督促各县抓好1个县级示范点建设。厅各有关部门、各级农业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资金到位、工作到位,构建分工协作、狠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争取在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努力实现县县有亮点、市市出精品。

(二)注重规划引导。各现代农业示范点要结合本地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围绕主导产业、主要产品和主推技术,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目标,落实任务、细化措施,认真编制现代农业示范区点建设规划,充分发挥建设规划引领发展和规范建设的作用。各示范点建设规划示意图要牢固安放在醒目位置,便于学习借鉴。

(三)加强政策扶持。各级农业部门要切实加大涉农资金的整合力度,统筹用于现代农业示范点建设。以示范点建设为平台,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利用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积极吸收民间资本,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机制,不断提升示范点建设水平。

(四)加强监督管理。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对现代农业示范点的日常监督管理,制定详细工作计划和绩效考核制度,把示范点建设责任层层分解,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实行年终绩效考核,建立比学赶超的发展机制。省农业厅将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监督检查,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进行表扬,对工作不力的进行通报。

5.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篇五

何伟

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是解决“三农”问题,其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农民增收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我镇农业人口占全镇总人口的大部分,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乡镇。近几年,通过认真落实贯彻中央、省、市有关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鼓励和发展农业产业化,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建立了40个农业合作组织。通过四年多的开发建设,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已初具规模。但就农村土地流转来讲,仍旧出现了土地流转难、农民收入增幅小,增收难度加大等问题,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在8—10%左右,在全市各乡镇中排列较靠后,土地流转难,也严重制约了全镇农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为此,根据镇党委政府的工作安排,我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相关村并结合工作实际,对全镇的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汇报如下:

一、我镇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

自2010年4月,我镇开始实施土地流转,现已经流转近几千亩。流转方式以转包和出租为主,转让、互换为辅。农户自发流转和村组织集体流转是我镇土地流转的主要做法。土地流转的方向主要有五个:一是流向外来耕作户;二是流向专业承包户;三是流向农业合作社、科技企业;四是 1 流向一般农户;五是流向其他单位。

其中呈现出几个特征。坚持农户自愿、协商、有偿原则。全镇被流转土地的农户中,农户自愿流转的占98%。土地进行自发流转的农户一般是从事第二、三产业或兼业,家庭收入以二、三产业和财产性收入为主,土地流转收益是家庭收入的补充。村社集体组织流转的土地基本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土地收益较高。农户自发流转的期限较短,土地收盗较少。

二、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1、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无序流转现象严重。我镇土地流转由农户自发流转的,口头协议多,无具体的合同依据,部分农民为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将愿意流转的农户承包地,以转包、租赁的形式流转过来从事农业生产,但大多没有签订书面协议,也没有向农村土地管理部门登记、备案。需要通过签订有标准的合同文本,将权利和违约责任进行具体和明确。2、2003年以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省、市扶持农业生产的优惠、补贴政策相继出台,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农民负担日益减轻。特别是2009年底以来农副产品(主要是粮、油菜和蔬菜)价格行情不断攀升,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民对土地流转价值期望值不断升高,土地流转价格面临挑战,土地流转难度加大。

3、土地权属纠纷加剧。农业税费减免前农户对土地流转手续认识不够,土地流转往往以无偿流转为主,流转合同 2 主要以口头协议为主,农业税费减免后,引起土地经营权纠纷加剧,农户纷纷要求要回自己原已经放弃了的土地经营权或者要取得经营权收益。

4、部分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属不清,开展土地流转工作会影响该村土地流转的集体收益,使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受损,影响工作积极性。

三、加快推进我镇农村土地高效流转的几个工作措施 2006年前,我镇农作物主要以传统粮油为主,大棚蔬菜和花卉种植为辅,农民依赖单一的传统作物难以实现持续稳步增收。此外,全镇农业发展面临的“一小四低”(土地经营规模小,比较效益低,科技含量低,机械化程度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问题尤为突出,加之农民承包土地零散,农民个体间的单打独斗使当地丰富的土地资源难以形成产业优势。针对农民要求依法、规范土地流转行为的愿望,结合我镇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2006年上半年开始,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从制度创新、规范管理入手,积极探索,开展了规模土地流转工作,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希望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调整种植业产业结构,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加强土地流转工作

(一)坚持政策,尊重民意,稳步推进

由于土地流转涉及农民较广,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在农民自发进行土地流转且积极 3 性较高的条件下,针对自发流转出现的较多纠纷和问题,要遵照党的农村土地政策,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以农民所需为出发点,结合各村组实际,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展引导,稳步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流转试点工作。一是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的前提下,把不改变土地性质和用途作为先决条件,切实保障农户30年承包期内土地权益;二是按照“稳制活田”(即稳定土地承包权,搞活土地使用权)”和“自愿、依法、规范、有偿”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护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优先考虑本市、本镇农业企业和农业大户进行流转工作;三是严格遵循政策规定,充分保障流转双方的主体地位,大力规范土地流转申请、登记、备案、公证各项程序,依法合理有序进行土地流转。四是把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保障农民土地流转收益权,杜绝任何组织和个人擅自截留、扣缴和占用,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

(二)加大宣传,转变观念,形成共识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进行土地流转,关键要转变干部群众对土地的传统耕作管理观念。为此,首先要组织部分村干部和种植大户赴外地实地参观,在认真学习外地大量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多次召开党员干部、群众和种植大户会议,开展土地流转利弊分析大讨论,分析研究本镇、本村土地流转的可行性及具体操作办法。通过参观和开展讨论,干部群众普遍认识到:本村农户所承包土地,因地力条件不同,每户的耕地大都条块较多,零散种植,加之 4 种植结构单一,产业规模小,“三高”作物少,在现代市场面前缺乏竞争力。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部分人急需摆脱土地束缚从事其它产业,但所耕种土地又无法放弃;一部分人需要一定数量的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但所需耕地又分散在一家一户,这就决定了只有走出传统农村经营模式,把有限的耕地向种田能手、现代农业经营者手中流转,才能有效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和规模效益,也才能在保证土地使用权不变的前提下使流转土地的农民获得稳定的土地收益,并可摆脱土地的束缚,走出农村通过其它途径获得更多的收益,实现“转出一户富两户”和“双增收、共盈利”的目标。

(三)加强力量,因地制宜,积极引导

要切实做好土地流转工作的指导和引导,就要进一步加强土地流转工作指导组人员的力量,提供组织保障。一是针对村干部力量薄弱的实际,采取交流、挂任方式为有关村选配思想观念新、种植经验丰富且群众威信较高的农民经纪人担任土地流转专职的村干部,有效解决有人办事、有能人办事、让群众放心的问题;二是镇党委、政府要适时派出工作组进村入户,帮助农民解决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消除了部分农民等待、观望、有意抬高转包费的现象,提高了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的积极性;三是在村组中挑选思想观念新、敢说话、能办事的农民组成“生产管理小组”,积极协助政府做好农民宣传动员工作,鼓励和引导他们为农民办好事,解决好农户之间产生的土地流转纠纷; 5 四是在选择示范点上紧密结合各村实际,根据不同情况引导农民采取不同土地流转形式,不搞一刀切。采取灵活的土地流转方式,可以转包或以土地入股分红等形式,对部分集体土地进行了合理流转。四是试点开展全镇整村、整组土地流转工作。在杨场村实施整村土地流转工作,龙萌村是武汉禾园科技有限公司种植基地,在年底之前,全村土地流转面积在2000亩左右,占全村耕地面积80%左右,下一步将进一步稳步推进,打造良好示范效应。

(四)发挥政府监督服务职能,规范土地流转行为

为稳步开展土地流转试点工作,镇党委、政府和各行政村要合法介入土地流转各个环节,统一制定全镇土地流转操作规程,进一步规范了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保证了流转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一是规范流转土地登记手续。对流转土地由所在村委会进行严格登记、造册,加强对土地流转合同和档案的规范管理,并将此作为保障农民土地权利、义务和调解土地流转双方纠纷的重要依据,使土地流转管理规范化。二是有效监督双方草拟协议书或转包租赁合同,明确土地的农业用途、流转形式、土地的位置和面积,指导流转双方合理制定土地流转价格及支付方式、流转年限和双方责权关系等。通过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以法律的形式保障了流转双方的权益,保护耕地可持续生产能力,有效改变了以往自发、无序粗放型土地流转状况,既保证了流出土地农民的承包权和收益权,避免了土地荒芜,又使得流入方敢于加大对土地进行长期合理投入,实现了有序生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6 实现了流转双方互利共赢。三是积极为流转土地的经营者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五)围绕结构调整,突出高效特色,加大扶持力度

土地流转后,新的经营主体、经营方向必须符合“三高”农业和设施农业的要求,切实起到以“土地流转促结构调整,以结构调整加速土地流转”的良好效果。以土地流转为契机,流转土地向种植能手集中,把土地流转与发展设施农业相结合,引导农民将规模流转土地全部用于以大拱棚为主的设施农业生产,实行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价格、统一销售的“五统一”经营管理,确保流转土地高产出、高收益,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同时要在政策、资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向已流转的土地、企业、大户倾斜,保证财政资金的导向性作用,做到“土地流转到哪儿,基础设施配套到哪儿,政策资金倾斜到哪儿”。

(六)把土地流转与招商引资、“两新”工程等紧密结合起来

6.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篇六

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示范片加快发展

——江油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区建设调查

近年来,江油市坚持用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的理念抓农业,把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作为加快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进程,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整体推进、连片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载体,在全市规划建设了以九岭蔬菜产业园、西屏獭兔生态养殖园等为代表的一批布局合理、基础完备、要素集聚、科技先进、机制灵活、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效应明显的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区。这些园区的建设和发展,顺应了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的要求,以其巨大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了全市现代农业快速、健康发展,在实践中显示出了其有利于冲破旧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农村改革;有利于激活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有利于更好实施“两个反哺”,加速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等诸多积极意义。目前,江油已发展成为农业部蔬菜重点发展区、四川省畜牧产业基地强县、特色产业基地20强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先进县。

一、江油建设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区的基本情况

把建设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区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切入点,是江油市委、市政府在新形势下推动“三农”工作的一个创举。2008年,江油市抓住恢复重建的重大机遇,认真分析江油资源、区位优势和农业发展特点,结合几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了九岭蔬菜产业园(现代农业示范园)、西屏獭兔生态养殖园、方水白玉水果产业园、河西附子产业园、大康蔬菜产业园、武都香葱产业园、新安水果观光产业园和厚坝生姜产业园等八个特色产业园区。

各园区遵循城乡一体化发展原则,突出产业主体和特色,高起点、高水平制定发展规划,努力整合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积极引入现代科技支撑,引导和调动广大农民作为参与主体和受益主体,走城乡互动、三次产业协调、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发展成为了资源配臵优化、基础设施高效共享、产业优势突出、规模效益明显、农民生活优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统筹城乡发展的试验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区、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展示区”。这些园区既是对农村发展空间的合理布局,更是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支撑,它赋予了江油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更强的现实可操作性,为江油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截止目前,以中和村、景云村为核心,核心区占地2500亩,集现代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科技服务等于一体的九岭蔬菜产业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完成投资1.2亿元,示范区涵盖5

个乡镇、辐射江油全市。被国家标准委命名为“国家级獭兔标准化养殖示范区”的西屏獭兔生态养殖园,已建成标准笼位20万孔、在建10万孔,年出栏商品獭兔100万只、产值8000万元,成为了四川省白獭兔品种选育基地。地处丘区的新安水果观光产业园,已引进业主8家,流转土地3000余亩,初步建成了1600亩梨、500亩葡萄和1800亩猕猴桃等“三大主题公园”。方水白玉水果产业园已发展优质果园15000余亩、农家乐21家。大康蔬菜产业园已发展绿色蔬菜基地2100亩、青黛特色种植基地1300亩、莘荑花观光基地1万亩。河西附子产业园已发展种植基地5000亩,武都香葱产业园和厚坝生姜产业园的标准化种植基地均有望于今年底突破5000亩。

二、江油建设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区的主要做法

(一)紧紧围绕产业发展这个中心,转变职能、强化服务,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园区建设,成立了由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常务副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由市委分管领导任指挥长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指挥部”,负责园区建设的领导和指导,研究解决推进中的重大问题。每个园区所在乡镇成立党工委、管委会,与党委、政府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具体承担园区建设任务。市委、市政府赋予园区所在乡镇一定的跨区域统筹协调能力,并配套建立乡镇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增强其推进园区发展的能力和压力。相关乡镇党政围绕园区建设和经济发展,相应调整机构职能,增强服务

意识和水平,为园区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二)以全市产业发展和村镇建设规划为统领,高水平编制园区发展规划,提升园区建设科学化水平。江油在发展现代农业园区过程中,始终坚持把园区发展作为农村发展与建设大局的核心组成部分和实现形式,将其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村镇体系建设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片规划、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保区规划衔接起来,不仅每个园区制定了《总体建设规划》,还细化、制定了建设规划。规划编制时,坚持“统筹兼顾、因地制宜、注重特色”,既重视沿江、沿路优势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亮点打造,又注重边远山区优势挖掘、资源开发,做到了山、丘、坝兼顾;坚持专家指导与群众参与相结合,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兼顾,确保了农业园区示范带动现代农业和新村建设的巨大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三)以改善提升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园区对经济的承载和吸引能力为目标,狠抓资源整合投入,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按照“用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提高农业园区吸引力”的思路,江油市积极整合财政、农业、畜牧、国土、水务、林业、交通、农机等涉农项目资金向园区倾斜,对山、水、田、林、路进行综合整治,各园区生产功能区初步形成了“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的格局。目前,各园区正陆续开始配套建设育种、农机维修、统防统治、测土配方、动植物医院等现代农业服务系统和先进设施,努力实现良田(地)、良种、良机、良制、良法配套。据调查,仅支持九岭蔬菜产业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已落实的涉农项目(含灾后重建项

目)资金就达1.45亿元,其中支持苏溪村折耳根产业基地建设投入就达2400余万元;支持新安水果观光产业园建设,整合各类涉农项目11个、资金5000余万元;支持大康蔬菜产业园建设,仅2010年整合投入的涉农项目资金就达2225万元。

(四)坚持开放建园理念,积极招商引资,促进产业升级,增强持续发展后劲。坚持将财政资金投入与培育经营主体、吸引工商资本投入相结合,引导大资本大财团、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种养大户等参与园区建设,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了园区建设主体。从目前规划建设的八个园区来看,社会投入达到了政府财政投入的几倍,甚至十几倍。新安水果观光产业园引入了开心农业公司、伊顿农业(中国)有限公司等8家具有较强实力的外来业主,仅伊顿农业(中国)有限公司一家计划总投资就超过了1亿元。方水白玉水果产业园已有23家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那里扎根发展,带动当地群众每年增加劳务收入100多万元。

(五)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增强对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提升产业园区对周边发展的辐射影响能力。坚持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与协调服务三措并举,把带动农民参与经营和受益作为财政扶持的前提,在园区里培育了一批带动农户能力强、产业支撑能力强、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引导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与农户建立合同订购、保底收购、二次返利、代养寄养、股份合作、“多方合作+保险”等紧密的利益风险联结机制,使农民真正成为了园区建设的参与主体和受益主体。例如,西屏獭兔生态养殖园组建了5个产业化龙头企业、1个兔业协会,15个农民专业合作

社,入社农民达1550户,带动群众过万人。九岭蔬菜产业园的苏溪村,通过建立专业合作社带动群众种植折耳根,成为了全市为数不多的“万元村”,同时辐射带动周围9个村2000多农户增收致富,真正“把小产品做成了大产业、让小农户进入了大市场”。

三、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区的建设实践显示出诸多积极意义

(一)有利于加速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农业园区是用工业化方式发展农业的一种成功实践,园区按照“企业集中、资本集聚、土地集约、产业集群”的原则进行建设,整合提高了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益,加快了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调整步伐,有利于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推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它通过现代生产方式实现土地规模经营,不仅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发生转变,而且促使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目前,江油农业园区所在的九岭、西屏、武都等成为了全市城镇化率较高、城乡收入差距较小的乡镇。

(二)有利于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水平。现代农业园区在一个区域内实行强有力的规划和政策引领,综合采取兴建水利设施、开展土地整理等有效措施不断优化生产条件,科学布局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等专业化生产区域,有利于促进关联产业集聚开发,提高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更好地将规模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目前,江油八个园区里单个产业成片规模最小的都在千亩以上,九岭蔬菜和白玉水果规模均突破了10000亩,畜禽集中养殖规模大的达到了上百万,较好地实现了规模效益。随着园区内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和富集,农业发展理念得到了创新,农业产业链条得到了延伸,农业开发的空间得到大幅度的拓展,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江油几个园区单位面积产出比周边同类产区至少高出了20%以上,苏溪、扎营等个别地方甚至高出了5到6倍。通过密切园区内的各种关系联结,有利于创新生产形式、组织形态和利益分配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共享率,实现合作共赢。

(三)有利于整合资源、完善基础,连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打破行政区域界限,规模连村成片发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促进群众向基础条件和公共服务更好的地方相对集中居住。这与省委“整体连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神高度吻合。目前,江油八个园区主导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均达到了70%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了60%以上,村社道路和入户路硬化率达到了95%,新民居率达到了92%,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达到了95%,农民培训率达到了88%,群众对村两委班子的满意率全部达到95%以上。通过园区带动,绵江沿线63.6平方公里区域的产业连片规模、农民生活水平、村容村貌及乡风文明程度走在了全市前列,成为了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四)有利于引进投入、承接“反哺”,壮大龙头企业和农民专合组织,更好地实现“两个带动”。现代农业园区通过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发展设施农业、加速科技推广、加快机械应用、建立规范的农民专合组织等,吸引优势龙头企业入驻,广泛地将农民群众组织进入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当中,既能快速带动推进一定区域

特色产业实现集中连片发展,又可以大幅增加农民收入。目前,江油八个园区内农户参与主导产业生产的达到了75%,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面达到了88%,园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至少高出了全市平均水平30%以上、个别片区甚至高出了100%以上。以九岭蔬菜产业园的苏溪村为例,全村90%的农民参与到了折耳根种植当中、95%的耕地改造成为了标准化种植基地,2010年该产业带动种植户人均增加纯收入6200元;少数没有参与种植的群众,通过土地流转,每亩地在过去的基础上也增加了300元收入。武都香葱产业园,仅德太葱业合作社入社农户就达218户,连片发展标准化种植基地2890亩,2010年社员人平增收3300元。

(五)有利于更好发挥经济规律的作用,促进农村改革深化,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中涉及的大规模土地流转、金融支持和群众自治等问题,对现行的农村土地管理、金融、民主管理等制度提出了变革要求,促使其在深化农村改革上作出了许多有益探索,为推进面上改革积累了经验。江油组建鸿飞农业投资担保公司破解园区融资难题,九岭开展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确权颁证试点工作等做法,都是江油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进程中探索出来的改革成功经验。同时,园区所在各乡镇大力推进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培育农机、植保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农资经营、农机作业、病虫防治、动物诊疗、产品销售等专业化服务,在探索基层农业服务体系改革上率先迈出了步伐。

(六)有利于建立种植与养殖、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生

产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和谐关系,促进生态文明持续发展。现代农业园区通过优化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发展循环和绿色农业,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产业融合、功能多元的农业产业体系,实现物质能量在产业间、区域间的合理循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农村生态良好,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西屏獭兔生态养殖园将沼气工程、獭兔养殖场、莲藕基地、蔬菜和制种基地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獭兔养殖场粪便经干湿分离后,废水用于制取沼气,沼液用于浇灌莲藕、蔬菜和水稻,沼渣和粪便用于制造生物有机肥。目前,该生态循环产业链已带动全乡5680户农民发展莲藕5000余亩、水稻和蔬菜制种基地3500亩、蔬菜基地5500亩,2010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6697元。

四、进一步发挥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区积极作用的几点认识

(一)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必须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建立强有力的服务型组织领导机构。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是搞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过程中,各级都应建立一个规格较高、运转高效、服务意识强的组织领导机构,从规划编制、产业定位与布局、资源整合、招商引资、群众发动等方面加强领导、提供服务,为园区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环境。

(二)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必须找准优势特色产业,坚持一园一产业,走专业化、规模化的路子,不断增强竞争实力。园区建设必须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气候环境等因素,选准确立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科学安排园区产

业发展重点。园区的产业内容、经营管理方式等要符合当地现代农业发展方向,能够最广泛、最有效地带动当地群众参与生产并从中受益。园区的发展方向、产业定位必须与上一级的建设和发展规划协调一致,这不仅是园区顺利建设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确保现代农业园区能够不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内在要求。

(三)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必须切实抓好资源整合,巩固基础、完善条件,大力提升吸引承载生产要素的能力。园区建设要切实抓好涉农部门政策和项目资源整合,大力支持园区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园区对社会工商资本的吸引力。要扎实推进土地综合政治,整合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利用效益。同时,还要抓好旅游、人才、科技、组织等资源的整合,促进园区全面、快速、可持续发展。

(四)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和社会力量的参与积极性。要通过思想发动、政策引导、利益联结等方式,将农民群众有效组织起来,最大程度地参与到园区建设当中,成为真正的参与主体和受益主体。要引导和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研教育推广单位、农民专合组织和种养大户等投资、参与园区建设,并引导各类建设主体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建设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

(五)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必须充分发挥其作为区域发展中心、城乡联系纽带的示范带动作用。园区的设立应当选择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区位优势明显,经济流向明晰,干群觉悟较高的地方,要注重依托历史形成的重点乡、重点镇和重点村社开展建设。在支持园

区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要努力创新体制机制,赋予园区核心乡镇、村更大的跨区域统筹协调能力,充分发挥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辐射带动周边地区产业发展、群众致富。应努力冲破行政辖区对建设和发展的制约,将建设有形园区和无形园区结合起来,拓展园区的影响力和带动面,做到“建成一个园区,带动一方发展”。

绵阳市委政研室:唐光 姚德行

7.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篇七

1 深化对农业机械化在无锡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中地位与作用的认识

1.1 地位与作用

建设无锡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是无锡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大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实现农业现代化, 其重要标志是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发展尤其是在无锡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中,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直接关系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提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水平;直接关系到推进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建设,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民增收和生活条件改善, 提升农民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因此, 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与作用。

1.2 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 无锡市通过整合提升现代农业产业, 基本形成优质粮食、精细蔬菜、精品园艺、特色渔业等主导产业集群, 初步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目前, 全市高标准农田占比57.5%, 高效农业面积占比60%, 农业适度经营占比80.1%;建成现代农业规模园区124个, 其中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4个, 并已形成粮食、蔬菜、茶叶、果品、畜禽、水产等一大批规模化优质农产品基地;至2011年, 全市认证绿色、有机、无公害“三品”总数达1 053个, “三品”基地面积占比达81.1%, 为无锡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打下了雄厚的基础。

在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中, 无锡市不断推进农业机械化, 调优农机装备结构, 机具向大中型、高性能、智能化方向发展, 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 作业与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设施农业装备、物联网技术示范应用面积进一步扩大, 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至2012年底, 全市农机总动力达107.2万k W, 保有量达19.7万台套, 其中大中型拖拉机8 720台, 稻麦联合收割机1 849台, 水稻插秧机3 604台, 林茶果业、蔬菜园艺业、畜禽和水产养殖业等高效农业机械6.8万台套。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86%, 其中高效农业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达65%, 秸秆机械化还田率达59.2%。按照《江苏省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考核验收办法 (试行) 》自评, 无锡所辖两市 (县) 和涉农四区中, 江阴、宜兴两市和锡山、惠山两区已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全市涉农镇、村和农业园区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创建达标单位分别达到30个、307个和32个。

1.3 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面对无锡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将无锡打造成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先行区、现代农业园区化发展的示范区、都市农业融合发展的样板区”的目标定位, 必须进一步深化对农业机械化在无锡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中地位与作用的认识, 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坚定发展信念。无锡农业机械化发展只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不断更新发展理念, 明确发展高起点、高定位、高标准, 扎实推进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 促进现代农机与现代农艺以及信息化的有机融合和农业经营方式协调发展, 改善农机装备结构, 加强社会化服务, 增强机械化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推动力, 必将在无锡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中彰显特色亮点, 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坚持以无锡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为指导, 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2.1 以率先创建为抓手,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2.1.1 审时度势, 确定更高标准

应结合无锡农业生产业态实际, 根据高效农业生产发展现状, 借鉴先进地区经验, 确定与省评价指标体系相衔接且内容更全、标准更高的评价指标, 主要评价蔬菜种植、水产养殖、果品茶叶种植、畜禽养殖等本地特色主导产业的生产机械化水平, 明确考核计分办法, 使之更切合无锡农业机械化发展实际。同时逐步建立起市、市 (县) 区、镇、村四级机械化评价指标体系数据库, 实施动态管理。

2.1.2 以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 进一步完善农机化方案

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重点突破、全面发展, 鼓励创新、完善机制, 市场引导、政策扶持”的基本原则, 以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 研究确定更强有力的推进机制, 争取到2015年, 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90%, 其中高效农业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 所有市 (县) 、区进入农机化全面发展阶段。

2.1.3 坚持梯度推进, 以村镇突破实现整体推进

以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并进入农业机械化全面发展阶段为总目标, 围绕无锡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确立更高的标准定位, 继续广泛深入地开展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市 (县) 区、镇村和园区创建活动, 推进农机装备结构调优, 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至“十二五”期末, 力争全市80%的园区、村、镇和100%的市 (县) 区进入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行列。

2.2 以农业园区为发展载体, 创新农机化发展模式

现代农业园区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载体。在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中, 必须坚持园区先行实现农机化原则, 重点推进。

2.2.1 深入调研, 制订园区农机化方案

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 把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中的五大农业集中区、十大现代农业园区和128个区级以上高效农业园区作为重点, 根据目前已经探索出的各业态农业机械化成功技术路线或模式, 为其量身定制农机化建设方案, 提高园区规划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2.2.2 以项目为带动, 加快推进园区农机化

紧密联系各地特色农业发展实际, 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大力实施高效农业机械化项目, 带动和推进高效农业重点种养业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坚持以主导产业主要生产环节为切入点, 重点选择茶叶、蔬菜、果品、花卉苗木、食用菌生产和水产、畜禽养殖等七大主要种养业态, 按照不同定位制定无锡市高效农业机械化示范项目方案, 择优提供新型机具支持、项目技术支持、资金补贴扶持, 加快推进园区农机化。

2.2.3 加快农机科技创新, 全面提高园区生产加工机械化水平

注重机具配置的系统化、规模化、智能化, 切实加大高科技新型适用机具的示范引进与推广力度, 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 不断拓展和深化高效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领域, 为园区种养业主要生产环节率先实现机械化提供科技支撑。尤其是要依托江苏省现代物理农业技术与装备创新中心平台, 建设和完善“无锡农业与装备物联网”, 加快物联网技术应用, 进一步提升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 力争到2015年, 全市市 (县) 区级1/3以上园区应用物联网技术, 推动农业向规模化、精准化发展。

2.3 坚持合作共赢, 创新农机化服务体系

2.3.1 合理规划农机服务组织发展

针对当前无锡农机专业合作社规模小、投入少等现状, 根据《江苏省农机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指南》和无锡农机局、国土局《关于加强无锡市区农机场库用地管理的通知》要求, 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 合理规划农机服务组织发展。按照每333 hm2农田建设一家标准化农机专业合作社、一个标准化机库 (机库占地面积为3 000 m2, 包括晒场) 的要求, 做大做强农机服务组织, 推进合作社建设标准化、服务市场化、管理规范化、维修自主化、效益持续化。

2.3.2 抓好农机合作社场地机库建设

将发展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组织作为农机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建设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攻方向, 坚持“发展与规范并举, 服务与效益并重”的原则, 实行政策鼓励、项目扶持和行政推动相结合的方法, 加大政策扶持和行政推动力度, 优化整合资源, 注重发展质量, 鼓励农机专业合作社扩大作业面积, 合理配置作业机具, 搞好农机机库建设和区域性农机维修站 (点) 建设, 促进其更快走向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争取到2015年, 市辖区范围内建成标准化且具备三级农机维修点资质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及其场库15个以上, 建成具备二级以上资质的区域性农机维修站3~5个。

2.3.3 提升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

创新现代农机管理服务机制, 以培育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为核心, 通过组织创新、制度创新, 在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化经营基础上, 实现农机社会化服务, 提高组织化程度。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经营机制, 积极推进订单作业、产加销“一条龙”等服务方式, 推进农机服务规模化、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 努力做到速度、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加强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确保农机化服务安全、优质、高效。

3 统筹协调, 形成推进合力

加速农业机械化是推进无锡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重要任务, 必须加强组织领导, 明确责任分工, 统筹协调, 共同推进。

3.1 强化宣传, 狠抓发动

充分利用农机科技下乡入户、科普宣传、农机巡展等活动以及各类媒体和各种会议, 宣传高效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动向、新成果、新经验, 宣传新技术、新机具、新成果和农机惠农政策, 明确发展方向, 营造推进氛围, 推动学比赶超, 彰显特色亮点, 推进水平提升。

3.2 健全机制, 强化扶持

健全农机化多元投入机制, 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农机支农惠农政策。创新农机支农资金引导机制, 按照“统筹安排、突出重点”的要求, 整合财政支农资金, 重点向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项目与做大做强农机专业服务组织项目倾斜;进一步拓宽投资渠道, 引进培育和发展多元化的农机投资主体, 发挥工业带动能力强的优势, 引导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投资高效设施农业农机装备;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和标准化农田建设力度, 推进土地经营向家庭农场和园区集中, 为推进农业机械化创造条件。

3.3 强化协调, 形成合力

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推进无锡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各级党委、政府应将农机化发展指标纳入到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考核指标体系之中, 建立起工作协调机制, 明确各方职责, 强化协调配合, 整合人财物资源, 形成推进合力。

参考文献

8.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篇八

一、2013年农业农村发展形势良好

今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2013年,农业农村发展持续向好、稳中有进,粮食生产再创新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农村民生有新的改善,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这是对2013年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一个总体概括。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情况。

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再创历史新高。去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超过了6亿吨,达到12039亿斤,比前年又增产了247亿斤,比11年前的2003年产量增加了3425亿斤。粮食单产继续提高,达到358.5公斤/亩,比2012年增加5公斤/亩,提高了1.4%。与此同时,我国油料、糖料、猪牛羊禽肉、禽蛋等的产量都分别比上年都有所增长。

农民增收实现“十连快”,再创历史记录。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896元,比前年增加了979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3%。其中,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17.7%,增幅超过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来看,去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因此农民收入比城镇居民收入增幅高出2.3个百分点。自2009年开始,农民收入连续4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缩小,由2009年的3.33︰1下降为2013年的3.03︰1。

2013年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形势,为今年和今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保障和支撑。

二、构建和实施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发展现代农业,要统筹好“粮袋子”、“菜篮子”和“果盘子”。“粮袋子”是农产品中的重中之重。今年中央1号鲜明地指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是治国理政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这些话的提出有着深刻的背景。一方面,尽管我国粮食已经“十连增”,但随着人口增加、城镇化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需求量呈刚性增长趋势。目前我国每年新增人口约650万人,因人口数量增长就要增加大量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同时每年新增城镇人口2000多万人,2013年城镇化率已达到53.73%,城乡居民膳食结构改善,肉蛋奶、食用油等消费明显增长,这些变化对粮食等农产品需求增长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粮食供给已经并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到2020年,预计粮食需求量将达到1.4万亿斤左右,比2013年粮食产量还要高出2000亿斤。另一方面,立足国内基本解决我国人民吃饭问题,是由我们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9%,满足如此巨大的粮食需求,不可能主要依靠国际市场解决。现在,全球每年粮食贸易量大约6000亿斤,仅相当于我国粮食需求量的一半,我们能从国际市场上进口的空间十分有限。因此,我们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总之,解决好我国13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要长期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际调剂为辅”的指导思想,这是“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当前全世界人口已超过70亿,预计2050年将超过90亿,吃饭问题是全人类共同关心的大问题,我国粮食问题解决得好,也是对全世界尤其是对经济欠发达缺粮国家的重大贡献。

由于国内粮食需求增长很快,粮食安全要靠本国资源保全部、保所有,地不够、水不够,生态环境也承载不了。针对当前形势,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今后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就从实际出发明确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目标重点,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系统地研究和实施好各项措施。

根据我国的统计口径,粮食包括谷物、豆类和薯类。但国际上与我国统计口径不完全一致。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口径,谷物包括小麦、稻谷和粗粮,粗粮又包括玉米、大麦和高粱等。大豆统计在油料作物中。2012年,我国稻谷、小麦和玉米产量合计占谷物总产量的98%以上,因此,在我国谷物主要是指这三大类。

尽管近年来我国粮食进口不断增加,但从粮食进口的品种结构上看,主要是大豆,谷物数量并不大。从2012年统计数字来看,进口粮食的总量是8024万吨,其中大豆5838万吨,占73%,谷物为1398万吨。2012年我国谷物产量为53934.7万吨,进口谷物相当于国内生产谷物的比重不到2.6%。过去说的粮食自给率要达到95%以上,现在强调谷物基本自给,更具国际可比性。谷物基本自给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做到的。

口粮的范围比谷物相对窄一些,差别主要体现在玉米上,目前我国玉米年产量2亿多吨,真正作为主食吃的比重不到20%,其余的大部分用作饲料,还有一部分用作工业原料。因此,强调口粮绝对安全,主要是指大米和小麦。目前小麦和大米的进口量只占国内产量的2.5%—2.6%之间,97%以上是“中国粮”。今后要继续努力,使我国水稻和小麦生产保持比较高的自给水平,当然,因品种调剂或价格等原因,从国外适当进口一定数量也是必要的。endprint

玉米越来越值得关注,因为一是近年来玉米对粮食增产的贡献大,是我国粮食产量“十连增”的“第一功臣”,从2000—2012年的12年间玉米增产量占三大谷物增产总量的74%,已上升为我国第一大粮食品种。二是玉米受自然灾害特别是旱灾的影响大,在近十年来粮食产量“十连增”的同时玉米还出现过2009年的减产。三是玉米的增产潜力大,2012年我国玉米平均亩产392公斤,无论与我国试验田的最高亩产1402公斤相比,还是与美国的平均亩产600公斤相比,都还有很大的增产潜力。四是玉米的功能多,既是口粮,也是主要的饲料来源,还是需求多的工业原料,在国际上用于生产液态生物燃料的玉米需求增长很快,美国用于生物能源的玉米约占产量的40%。五是我国的玉米进口量不断增加,2012年进口521万吨,是谷物中进口最多的品种。综合考虑玉米的上述特点,今后在统筹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和研究生产、流通、加工等环节的政策时,要进一步重视玉米问题。

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前几年国家发改委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并报国务院批准了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规划期是2009—2020年,国家投入的重点是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非主产区的800个产粮大县。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今年将继续加强规划的实施,统筹安排好改善粮食生产和物流条件的八大工程建设。今后将根据需要和资金可能,进一步研究提高有关工程的资金补助和建设标准,更好地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今年中央1号文件还提出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该规划也是国家发改委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经国务院批准后2013年11月印发的。规划提出,到2020年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8亿亩,建设内容主要涉及田、土、水、路、林、电、技、管8个方面,建成后亩均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00公斤以上。

三、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十多年来,我国对小麦、水稻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把市场价格“托”起来,这种 “托市收购”政策,不仅对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有效防止了国际粮价大涨大落对我国大的冲击。同时也要看到,在我国粮食托市收购价持续上升与国际粮价较大幅度波动之间,也存在不利的一面,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由于2013年国际上谷物增产幅度大等原因,我国粮食进口价格低,一些粮食加工企业更多地依赖进口粮食,同时由于粮食“价格倒挂”,粮食收购企业顺价销售受阻;二是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2013年出现了多年来没有出现的“卖粮难”,有些粮库门口许多粮农晚上排队交粮。这些问题既有偶然性因素,也有必然性因素。从长远看,随着我国粮食生产成本的持续上升,国内粮食价格突破“天花板”价格(配额外进口税后价格)只是个时间问题。如果突破“天花板”价格,关税配额将失去“防火墙”的作用,现行调控政策将面临两难:如继续提高政策性收储价格将加大进口压力,如不提高又不利于调动种粮者的积极性。综合考虑当前问题和长远趋势,要统筹考虑国内外两个市场,处理好生产、流通、消费多个环节有关主体之间的关系,积极研究新形势下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政府将采取更加合理有效的政策措施。

按照中央要求,要坚持市场定价原则,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在市场价格过高时补贴低收入消费者,在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差价补贴生产者,切实保证农民收益和生产积极性。根据有关部署,2014年,国家将先行启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大豆、新疆棉花的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探索粮食、生猪等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开展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营销贷款试点。与此同时,要继续执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和玉米、油菜籽、食糖临时收储政策。今后,将根据试点情况逐步扩展农产品目标价格政策的试点品种和试点范围。在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过程中,既要参考国外经验,又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既要考虑流通环节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又要保护生产者的积极性;既要提高种粮农民收入水平,又要提高粮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既要发挥好现行政策的积极作用,又要通过试点探索出新的经验,与时俱进地完善和改进政策;统筹兼顾多方面,积极稳妥地深化改革。

四、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主要是三个方面。

第一,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一方面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另一方面付出的生态和环境代价也非常大。一是水土资源绷得很紧。许多地区尤其是华北和西北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问题十分突出,全国每年超采地下水约160亿立方米,河北等省粮食主产区超采的深层地下水在短期内难以恢复。全国灌溉用水利用效率低于发达国家20多个百分点。一些地区的耕地质量也呈下降趋势,在被誉为“中国粮仓”的东北地区,一些耕地的黑土层厚度和有机质含量比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幅度下降。二是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加重。我国耕地单位面积的化肥施用量,是国际公认的亩均15公斤上限的2倍多,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多,而化肥的使用效率仅为35%左右。各类农药的使用量200多万吨,亩均超过1公斤,利用效率只有30%左右。农膜覆盖2亿多亩,农膜残留率高达40%左右。这些都对土壤和水资源造成了相当程度的污染,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今年中央1号文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点任务和工作要求,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正在根据中央要求,分解任务和落实具体措施。

9.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篇九

《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发〔2021〕x号)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大意义,对坚决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坚决确保粮食安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系统部署,向全党发出了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的明确信号,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纲领。

“十三五”期间,我区“三农”工作快速发展,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累计向脱贫攻坚对口帮扶地投入资金xxxx万元,实施帮扶项目xx个,带动xx.x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帮扶地全部脱贫摘帽,圆满完成了市委、市政府安排的脱贫攻坚任务;农村深化改革工作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圆满完成;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环卫市场化全覆盖城镇及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持续推进,全面完成“大棚房”“违建别墅”等专项整治任务;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保持全省、全市领先,全区贫困发生率持续保持为零,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社会治安形势和群众安全感指数处于历史最好水平。这五年,党的“三农”政策得到广大农民衷心拥护,农村群众“三感”不断得到提升,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新的突出成效,为全区应对各种风险考验,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发挥了“压舱石”作用。

“十四五”期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区立足新起点、抢抓新机遇、融入新格局,全面建设“强省会”高品质城区的关键五年。2021年省委、市委陆续出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为我们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行动指南。我们必须在乡村振兴上开好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区工作的重心,坚持进一步巩固拓展对口帮扶地脱贫攻坚成果,纵深推进城乡产业融合,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当好乡村建设的示xx者、领头雁,奋力推动实现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为云岩开启跨越发展、富民强区的新征程提供“三农”稳定支撑,让广大农村群众获得感更加充实、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xx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市委“强省会”总体部署,坚持把做好“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向深入推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新机遇、注入新活力。

(二)主要目标。到2021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建设闯出新路;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专项整治“三大革命”取得显著成效,农村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大体均衡,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农村对人才吸引力逐步增强;农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农村改革持续推进;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乡风文明取得新进展,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各部门推进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得以确立。

到202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实现美丽宜居乡村。

(三)基本原则。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建立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结合我区实际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科学路径和成熟模式。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典型引路,久久为功、扎实推进。

二、重点任务

(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帮扶成果同帮扶地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行动

1.推进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有序衔接。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的要求,延续、优化、调整现有帮扶政策,在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兜底救助类政策,继续落实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继续强化实施产业就业等发展类政策,不断增强脱贫人口内生发展能力。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资金重点用于特色产业发展,探索公益性资产保值、经营性资产增值的管理机制,加快实现“输血”被动式帮扶向“造血”自主性发展转变。保持常态化驻村帮扶,结对帮扶干部重点帮扶特殊困难群体的机制总体稳定。逐步实现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度,推动“三农”工作重心转移。

2.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充分发挥教育、卫健、民政、社保、应急等多部门对因病、因残、因灾等因素导致生产生活严重困难户联动监测预警作用,建立健全返贫致贫风险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合理确定监测标准,精准掌握监测对象收入情况,对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要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坚决杜绝贫困发生。持续跟踪“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健全控辍保学机制,实行农村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持续稳固脱贫基础。

3.强化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加强对农村低保对象、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等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动态监测,强化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实施分层分类帮扶。对有劳动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确保困难群众有稳定可持续收入来源。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及时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救助供养xx围,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4.继续做好对口帮扶协作。推动帮扶方式由给钱给物向联

动协作转变,促进云岩资源要素集聚与帮扶地区能源资源富集优势互补、合力开发,打造共建共享共赢的帮扶协作新格局。持续深化帮扶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市场导向为切入点,以振兴产业为立足点,大力推动“公司+合作社+村民”产业模式发展,鼓励和支持区内龙头企业在帮扶地合作建设农产品保供基地、农产品加工原材料基地等,探索建立“决策共商、村民共股、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提质增效,建设一批富有特色、可持续发展、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提高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增强帮扶地区持续性“造血功能”。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持续深入推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着重发展预冷、保鲜、分拣、包装等农产品初加工,大力发展休闲零食、功能食品等为重点的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农户增收。依托帮扶地旅游产业发展优势、生态环境优势、区位和交通便利优势等,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休闲康养、庭院经济等适宜农村发展的服务业,进一步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经济业态。

5.探索建立乡村振兴示xx点。探索建立乡村振兴示xx点,促进城乡融合、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以发展迫切度最高、利益覆盖最广的对口帮扶地为试点,探索建立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资金支持、产权制度、组织制度等保障体系,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依托云岩区对口帮扶作战工作组,成立云岩区助推帮扶地打造乡村振兴示xx点工作领导小组。大力推动产业振兴,依托帮扶地土地、地理、气候等资源优势,围绕内生发展动力强的特色高效产业精准发力,对产业进行优化布局、提档升级。大力推动人才振兴,充分发挥云岩区各帮扶单位的自身特长,以稳岗促业、志愿服务等方式,助推帮扶地实现人才融合、人才集聚、人才产生。大力推动文化振兴,指导帮扶地深入挖掘自身文化资源,完善村规民约及相关制度建设,引导村民移风易俗,重塑乡风文明,建立和展示乡村特色的文化体系。大力推动生态振兴,帮助帮扶地治理农村环境突出问题,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增强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大力推动组织振兴,利用云岩区优秀的社会组织资源,指导、帮助、扶持帮扶地建立志愿者组织及开展有关工作,实行自我经营、自我完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升。

(二)城乡产业融合发展行动

6.加大农村“三变”改革力度。持续壮大一批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全面加强“村社合一”集体经济组织建设,赋予经营管理农村集体“三资”的权利,用经济纽带将群众组织起来,实行全民持股,打造“股份农民”,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业。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发展物管保洁、电子商务、门面出租、物流园区等方式,最大限度盘活村集体资产资源。按照“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方式,通过“企业+合作社+项目+农户”模式,让城市资本、工商资本、金融资本向农村流动,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7.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整合利用自有资金、政府帮扶资金、社会资本等,加上自身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等资源,通过入股或者参股龙头企业、村与村合作、村企联手共建等多种形式发展集体经济。可以利用发展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仓储、休闲农业、农业生产服务、农村电商、乡村创业创新服务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最大限度盘活村集体资产资源,推动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促进集体经济多种形式发展和农民增收。

8.加快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的新格局,着力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大力发展植物萃取、功能食品、风味饮品等为重点的精深加工农产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重点培育和打造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继续完善产业融合支持政策体系,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城市化建设有机结合,围绕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农产品商贸物流聚集区、乡村休闲生态旅游优势区,加快培育一批特色田园乡村。

9.促进农产品流通和农村消费。充分发挥我区大市场、大流通的优势,持续强化产销精准对接,推进农超、农校、农社、农企、电商等产销对接模式,进一步拓宽农产品市场销售渠道,建立城市和农村、线上和线下、产品与商品、企业与市场之间的深入联系,充分利用生产和销售的信息网络,助力黔货出山、促进农产品优质优价及流通,树立黔农品牌、推动特色产业振兴。持续推动农村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满足农村居民消费升级需求。加快培育美丽乡村夜经济,立足民族文化特色村落、景区村庄、农家乐集聚村等,增加夜游、夜娱、夜食、夜购、夜宿等产品供给,营造全天候消费氛围。

(三)乡村人才能力提升行动

10.建立乡村人才发展机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创新乡村人才培育使用机制,着力构建多层次、宽领域、专业化的农业农村发展人才队伍。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建立教育培训、规xx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培训体系,强化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重点针对农村发展急需的文化、生态、旅游、经济、电商等专业,培育一批“土专家”和“田秀才”,培育一批现代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头人。

11.培养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加强党对乡村人才工作的领导,把乡村人才振兴纳入党委人才工作总体部署,推动实施干部驻乡、市民下乡、民工返乡、能人回乡、科教兴乡“五乡工程”,引进一批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持续开展“专家服务基层活动”,助推乡村振兴。坚持和完善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继续发挥驻村第一书记“传帮带”作用。鼓励退休优秀教师、医务工作者、农业技术人员等到农村支教支医支农。

12.加强农村基层人才支持。继续实施向基层一线倾斜的人事政策,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适当放宽乡村振兴示xx点基层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录(招聘)条件。继续鼓励和支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到基层一线领创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加大在优秀农村青年中发展党员力度。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激励关怀,提高工资补助待遇,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四)乡村治理提升行动

13.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坚持自治为基,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推动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全面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理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会议等,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维护村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特别法人地位和权利。

14.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坚持法治为本,树立依法治理理念,强化法律权威地位。加强普法教育和法治宣传,进一步调动农村干部群众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法治为民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将政府各项涉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建立健全乡村调解、区县仲裁、司法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机制。推进农村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建设和谐乡村。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

15.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坚持德治为先,让德治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广泛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农技员、医生、村官、家庭等活动,培育和美家风、醇美乡风、尚美民风。深入宣传道德模xx、身边好人的典型事迹,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16.建设平安和谐乡村。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及黄赌毒盗拐骗等违法犯罪。强化农村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规xx交通、民爆物品、消防等领域安全管控。依法打击农村非法宗教活动,持续整治私建乱建庙宇、滥塑宗教造像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农村反邪教警示宣传教育,挤压邪教生存空间,防xx和抵制邪教在农村发展蔓延、侵害群众。

17.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围绕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着力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xx作用。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注重吸引高校毕业生、农民工、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党员干部到村任职,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建立健全关爱帮扶基层干部制度,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村干部待遇,全面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政策。

(五)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

18.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加快改善、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着力推进往村覆盖、往户延伸。深化农村路网养护体制改革,提升农村公路管护能力和水平。加快城乡水务一体化和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建设,依托城乡供水水厂和骨干水源工程,积极开展农村集中连片规模供水工程建设,提高供水质量,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改善农村饮用水条件。提升农村供电薄弱区域电网能力,推进城乡用电均等化、供电服务现代化。推动天然气、煤气设施向乡村延伸。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继续推动农村千兆光网、第五代移动通信(5G)、移动物联网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提升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加强村级文化体育、公共照明、应急广播体系等服务设施建设。

19.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围绕“道路硬化、卫生净化、村庄亮化、环境美化、生活乐化”目标,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健全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机制,有效治理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有序推进垃圾收运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环卫一体化建设,实现农村垃圾应收尽收。加强生活污水治理,因地制宜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利用市政管网收集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建立与常住人口相匹配的财政投入机制,推动城乡环卫一体化第三方服务向农村延伸。鼓励农民按照《贵阳市镇(乡)村建筑风貌导则》的要求对现有农房进行外立面改造,达到同一村寨房屋屋顶、外墙、门窗、庭院围墙风格协调,颜色协调,外观协调。支持集体经济组织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改造建设民宿、创客空间、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场所。

20.统筹农村生态发展。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好退耕还林还草、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等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和饮用水源保护,推进河湖水系连通和农村河塘清淤整治,推进城乡水生态文明创建。大力推进林业生态建设,抓好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天然林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实施乡村绿化行动,全面保护古树名木,实行林长制。加强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严禁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业农村转移。

21.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药化肥减量“零增长”行动,打击违法违规使用禁限用药物和非法添加物、农药兽药残留超标等行为,推广生物农药、天敌等绿色防控产品和技术。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和农膜、农药包装物回收行动,研发推广可降解农膜。加强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

(六)发展乡村文化、提升乡村文明行动

22.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有效方式,深入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新时代xx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农村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兴办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和诚信建设,增强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广泛开展对党和国家有忠心、对父母长辈有孝心、对社会有爱心、对伙伴有诚心、对发展有恒心、对自己有信心的“六心”教育。

23.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加强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建设,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改善农村文化服务设施,丰富农村文化业态,活跃农村文化市场,公共文化资源重点向乡村倾斜,扶持一批文化产业示xx村、优秀演出团、特色文化产品。支持“三农”题材文艺创作生产,不断推出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尤其是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开展文化结对帮扶,引导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文化建设。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进万家等活动。

24.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广积分制、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做法,加大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治理,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加大对农村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渗透活动的打击力度,依法制止利用宗教干预农村公共事务。加强农村档案工作,抓好名镇名村志、特色志等编撰。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

强化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做好党委农村工作部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工作,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研究乡村振兴工作,要充分发挥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导检查等职能,成员单位出台重要涉农政策要征求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意见并备案。理顺涉农部门职责,加强工作指导,强化资源要素支撑和制度供给,做好协调配合,形成乡村振兴工作合力。对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有关乡村振兴战略的安排部署进行任务分解,针对重点领域工作制定专项实施方案,推动落实。

(二)强化投入保障

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公共财政支出优先向“三农”领域倾斜,多层次多维度推进涉农资金整合,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引导作用,与乡村振兴目标相适应。改善投资环境,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推广运用“PPP”等合作模式,引导各类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

(三)打牢人才支撑

加强党对乡村人才工作的领导,将乡村人才振兴纳入党委人才工作总体部署,健全适合乡村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强化人才服务乡村激励约束。加快建设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把到乡村振兴一线工作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注重提拔使用实绩优秀的干部,注重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公务员和选任领导干部,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

(四)营造良好氛围

上一篇:留守儿童与教育均等化下一篇:初中的班长竞选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