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馆服务与管理(共10篇)
1.文化馆服务与管理 篇一
第三章 社区文化与教育管理
第一节社区文化概述
一、社区文化的含义
1.文化与社区文化的含义
(1)文化的含义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综合。狭义的文化是指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2)社区文化的含义 社区文化是指社区成员精神活动、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的综合。它包括社区居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精神状态、风俗习惯、公共道德等思想形态,以及学习、交往、娱乐、健身、休闲、审美等日常活动
二、社区文化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1.社区文化的特征:(1)区域性;(2)群众性;(3)分散性;(4)多元性;(5)归属性
2.社区文化的发展趋势:(1)社会趋势;(2)特色化趋势;(3)网络化趋势
三、社区文化的内容与功能
1.社区文化的内容
(1)环境文化
(2)行为文化
(3)制度文化
(4)精神文化
2.社区文化的功能
(1)娱乐和健身功能
(2)教育功能
(3)传播信息功能
(4)自我实现功能
四、社区文化活动的组织及创意
1.关注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
2.关注参与性
3.娱乐性、文化性和宣传价值并重
4.传统化与创新化
第二节社区文化的管理
一、社区文化管理的内容
1.相关部门对社区文化管理的职责
2.文化馆服务与管理 篇二
一、“春雨”服务品牌文化管理的内涵
“品牌文化的核心是品牌精髓, 具体而言是其蕴涵的深刻的价值内涵和情感内涵, 也就是品牌所凝炼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审美情趣、个性修养、时尚品位、情感诉求等精神象征”。创建品牌的过程其实就是将品牌文化通过有效的管理, 充分挖掘、培养、发挥广大职工的首创精神, 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将收费站的经营观、价值观等品牌精髓经过持续不断的演绎、推广。“春雨”服务品牌文化对外提高司乘人员的认同, 对内通过培养人、开发人, 推动员工职业素养的提高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一) “春雨”服务品牌的人才管理。
品牌文化使员工有了明确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 对很多问题的认识趋于一致。品牌人才的建设与管理直接关系到品牌建设的成功与失败。“春雨”服务品牌通过拓展开发人才的途径、人才考核标准和人才培养等方式对人才进行管理。
(二) “春雨”服务品牌的结构属性。
“春雨”服务品牌文化管理机制处于运行机制的核心, 品牌文化管理机制像磁石一样, 将这些机制吸引、凝聚在一起, 集中反映了品牌价值和企业追求的目标。“春雨”服务品牌文化机制的运行同样需要有纪律约束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发展机制的辅助。
1. 纪律约束机制属于“春雨”服务品牌文化管理“硬性”管理的范畴。
收费站的经营管理必须有制度的约束和相关管理人员的监督, 否则将出现收费人员不按标准收费、服务质量下降、贪污腐败等现象出现, 从而引发一系列不安定的因素, 严重时甚至导致社会混乱。
2. 激励机制属于“春雨”服务品牌文化管理方面的“软性”管理范畴。
品牌文化的“软”管理以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念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引导员工沿着正确的目标前进、发展。
3. 支持保障机制属于“春雨”服务品牌文化管理的物质文化。
收费站的运转离不开收费场所、收费设施的硬件保障;离不开各级员工的人员保障;离不开石安管理处的资金保障。
4. 发展机制属于“春雨”服务品牌文化的经营思想。
“春雨”品牌文化的特征是具备精神内涵, 而且要从营销策划、促销活动、广告宣传、客户关系等各个方面进行整合, 让司乘人员及社会大众能够体会到“春雨”服务品牌的精神、个性和文化内涵, 并且要具备典故、故事、仪式和任务等文化载体进行传播。
二、“春雨”服务品牌文化的功能
“春雨”服务品牌文化机制将各种资源优化组合, 蕴涵了深刻的价值内涵和情感内涵, 对经营管理产生巨大的影响和能动作用, 提高了品牌的竞争力。“春雨”服务品牌文化机制的功能如下:
(一) 导向功能。
内部, 品牌文化集中反映了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及石家庄收费站追求的目标, 因而品牌文化具有强大的感召力, 引导员工始终不渝地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奋斗;外部, 品牌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审美观、消费观, 可以将消费者引导到和自己的目标相一致的轨道上来, 从而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追随度。
(二) 凝聚功能。
内部, 品牌文化可以把大量积存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礼仪习俗、好人好事等文化因素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凝聚在一起, 把员工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结合, 从各个方面促使员工齐心协力为实现企业的目标和个人理想而奋力进取;外部, 品牌代表功能属性、利益认知、价值主张和审美特征, 会吸引大量的司乘人员, 提高品牌的忠诚度与追随度。
(三) 激励功能。
优秀的品牌文化会使收费站内部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激发员工的荣誉感、进取心、责任心、使员工为企业的发展尽心尽力工作。对消费者而言, 品牌的价值观念、利益属性、情感属性可以创造消费感知, 丰富品牌联想, 激发购买欲望。
(四) 约束功能。
约束功能通过收费站的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发挥作用。收费站的运营必须有严格的规章制度规范员工的行为, 对于品牌建设而言, 必须有统一的行为规范, 使员工按标准办事, 按规则办事, 这种约束是硬性的;文化的约束作用更多是通过道德规范、精神、理念和传统等无形因素约束员工的言行, 这种约束是软性的, 内在的约束, 更具有持久性。
(五) 驱动功能。
品牌文化对品牌经营的推动功能主要源于文化的能动性, 不仅能反映经济, 还能反作用于经济, 在一定条件下促进经济的发展。利用品牌文化提高品牌经营效果必须有一个时间上的积累过程, 只要能持之以恒重视品牌文化建设, 就会收到良好的成效, 推动“春雨”服务品牌的长期经营与发展。
三、“春雨”服务品牌文化的模范人物
伴随着品牌建设各项工作的推进与落实, 在石家庄收费站涌现了许许多多的模范人物, 他们分布在各种工作岗位上, 为春雨服务品牌的成长默默奉献着, 这里选取×××为代表予以简单介绍。
×××是石家庄站收费某班收费员, 她在训练中严格要求自己, 业余时间还在苦练肢体语言动作。在服务过程中, 她适时转换问候语、节假日情景问候语、祝愿词等, ×××时时刻刻牢记“服务至细、满意入微”的核心价值观, 在工作中一个微笑、一声祝福, 一句关心的问候、一个善意的提醒架起了收费员与司乘人员之间沟通的桥梁。由于她文明用语规范、肢体语言到位, 多次受到同事们和过往司乘人员的一致好评, 并被选为“标兵”。
四、小结
品牌文化管理机制不仅在人员保障、约束员工行为、激发员工积极性等方面起到推进作用, 而且在品牌发展过程中起到思想统筹作用, 将企业的经营观、价值观相结合, 为品牌创建高效、灵活、协调的运行机制笃实了基础。本文期望通过对“春雨”服务品牌文化管理机制的介绍和探讨, 加强企业对文化管理机制的重视。通过文化管理机制的实施提高品牌形象和影响力, 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同时, 也为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品牌的创建和发展提供借鉴。
摘要:品牌文化管理机制以品牌价值、个性的铸造和推广为核心, 实现从品牌精神到社会形象的内外部互动, 使员工产生心理和情感上的归属感, 形成共同的品牌追求, 实现品牌的持续成长。本文以“春雨”服务品牌为例, 详细介绍文化管理机制的内涵和功能, 并致力于将文化管理机制置于更为重要的位置, 从而提高了品牌的管理绩效, 增强了品牌的竞争能力。
关键词:高速公路,文化管理机制,“春雨”服务品牌
参考文献
[1] .刘常保, 肖永添.品牌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2] .张仁德, 霍洪喜.企业文化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
3.文化馆服务与管理 篇三
【关键词】留学生 留学生教育管理 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213-02
随着世界各国间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流合作的加强,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目前,中国已成为亚洲留学大国之一。留学生规模、数量、层次都较之前有大幅增加,这对培养知华友华使者、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具有着重要的意义。留学生规模和数量的增加,对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留学生的教育管理水平俨然已经成为衡量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但是,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国家都有着不同的教育环境、文化背景、 风俗习惯,因此,留学生教育便成为高等院校跨文化教育的重要体现形式。如何克服留学生因融入新的文化环境带来的思虑、不适,消除文化差异,使其尽快融入新环境已成为高等院校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来华留学生特点分析
1.身份特征
留学生是指持有外国护照的在中国院校合法就读的学生。外国护照赋予了留学生独有的“外国人”这一特殊身份,也是留学生区别于中国学生最显著的特征。多年来,我国的国际教育一直秉承“以人为本,外事无小事”的工作理念和宗旨。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饮食起居、甚至后勤管理服务都对留学生给予特殊的照顾和关怀,使得少数留学生错误的将自己视为外宾,享受着特殊的待遇,无视学校的管理规定,不尊重留管工作人员。 因此,无论是高校留管工作人员还是留学生本人都应当正确的认识到,留学生虽然是有别于中国学生存在于一个共同的学习生活环境之中,但留学生的身份首先是“学生”,其次才是“外国人”,无论哪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都要统一的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接受并适应东道国的环境和文化,更快更好地融入新生活,以提升自己在东道国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2.多元文化特征
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各自拥有着多年形成的风俗习惯、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不同国家的留学生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和专业特长,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来华学习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活方式上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尝试,留学生要面对陌生的环境、集体、语言和文化等。而一旦不能很快适应这种新的变化就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果,甚至会影响到心理和身体的健康状况。
由于每年留学生生源地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留学生的多元文化结构也在进行着调整。这就要求留管工作人员要了解留学生所在国家的民俗风情、文化背景,以便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的开展工作,针对留学生群体的特殊性,采取行之有效地管理服务措施,寓服务于管理之中,以实际行动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消除陌生感和恐惧感,使学生尽快融入并适应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环境。
3.亚文化群心理特征
留学生远离家乡,远离家人来到中国求学,足以证明大多数留学生是热爱中国并感兴趣于中国文化的。但随着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融入且不能被留学生很好的适应和接受时,便会产生焦虑、急躁、思乡等情绪,并会将自己视为有别于中国学生的“异体”,在“异体”心理的强烈作用下,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会在心理上产生“同感”。久而久之,这种以情感和学习生活纽带为基础的校园文化交往就形成了,即留学生文化圈。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很难进行顺畅的交流,感到孤独寂寞难以适应融入新环境,直接影响专业学习的信心和效果,然而当有了这种情绪的时候他们更多的是和自己的同胞或他国学生沟通交流,很少依赖中国朋友、留管教师,有的学生甚至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交流。留管工作人员要及时发现这种负面情绪并进行有效疏导,帮助其顺利度过跨文化适应。
二、跨文化适应研究的意义
1.跨文化适应是学习东道国语言的基本要求
文化适应是指处于不同本体的文化氛围中的主体逐步调整、接受、适应、融入该文化的渐进过程。著名学者道格拉斯·布朗(Douglas Brown)把文化适应分为四个阶段:兴奋阶段、休克阶段、初步适应阶段和基本适应阶段。①语言与文化是一对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离开了文化的人类社会就失去了灵魂,然而文化反过来又促进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使人类在用语言表达情感时更加丰富多彩。因此,留学生来中国留学,无论什么专业,都要既学习好中国的语言,又要接受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脱离中国文化的语言学习是空洞的、肤浅的。文化的接受、适应、掌握是各国留学生在中国顺利开始留学生活、完成预期学习目标的保障。
2.跨文化适应是完成留学目标的基础保障
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提高,来华留学生的国别也出现了扩大化的趋势,他们有着本民族根深蒂固的政治背景、历史文化背景、民俗风情,不同的教育背景、年龄、职业,但是在跨文化适应中却存在着共性。留学生来到中国,都是为了完成相似的目标,或是学好汉语、或是喜欢中国文化、亦或在中国获取一份理想的工作。面对着新国度、新环境、新文化的诱惑,留学生们充满了新鲜感,这使他们忽略了在实际生活中将要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但随着对周边环境和文化的进一步熟悉和了解,这种新鲜感逐渐消失,随之而来的是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适应,有些人会产生对实际新环境和文化的失望,因此产生迷惑和抵触情绪,这种情绪会直接影响日后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的各个方面,应及时进行有效的干预和控制。留学生的期望值越大,心理失落感就会越强,更多的不适应就会接踵而来,焦虑、急躁、惶恐、对周围人的不信任不友好,加上新的环境,气候、饮食、作息时间等的变化,更加剧了挫败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留学生们会进行自我调整,摸索一种方式来应对挫折感,由消极变为主动。开始接受并适应当地文化,并尝试融入到新的文化环境中,从而建立起自己的文化融合体系,促进成长,完成来华留学预期目标。
高等院校留管部门应帮助留学生树立正确的跨文化适应理念,缩短由文化差异引发的各种不适应时间,提高跨文化适应能力,以跨文化的视角,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因势利导地对来华留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激发留学生主观能动性,调动其积极的心理因素。跨文化适应对增强留学生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情感,培养国际文化交流使者,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1.价值观因素
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成长环境的不同不仅会影响人们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而且在价值观上也会有较大差异。来华留学生绝大多数是成年人,在本国文化长期熏陶下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当他们来到新的文化环境中,还是习惯以固有的文化准则去判断所发生的一切是否正确、是否符合事情的发展规律。这就造成了以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判断同一事物的不同结果。也许在国人看来简单、正常的事物,留学生会觉得无法理解,不能接受,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判断的标准不一致,价值观存在差异。由于价值观迥然各异,在学习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化方面会显得更加困难,在人际沟通交往过程中会出现误会和分歧。价值观因素是影响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重要因素之一。
2.留学东道国语言熟练程度因素
留学生在东道国学习生活,最主要的交流工具就是东道国语言,语言水平越高,其文化适应能力越强。语言因素是对留学生个体在留学前的信息资源储备情况对被试文化适应能力的考查。国外专家学者大量研究表明,语言是导致文化震荡的一个主要原因。语言不过关造成的交流障碍,是造成留学生与中国教师、学生交流挫败感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道路上的绊脚石。
作为高校留管工作人员和对外汉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因素的重要性。充分调动留学生汉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汉语学习乐趣。开展各种形式的语言文化活动,增强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交往的意愿和信心,为跨文化适应提供有力的保障。
3.人际交往因素
留学生在求学过程中的人际交往因素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留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另一类则是留学生群体和中国教师、留管工作人员、中国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即中外人际交往。在第一类人际关系中虽然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但由于共同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他们之间莫名存在着一种自然的统一的体验、情感、归属感和认同感,这种情感可以促进不同国家留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第二类人际关系是留学生与非本土文化人群的交往,这种交往的难度要大于留学生之间的交往,因为要克服因文化差异带来的对事物的判断标准和行为准则等的文化冲突,要尝试接受并适应新的文化环境。但无论是哪种人际交往,其融洽程度越高就越有益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进程。
四、提高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对策研究
1.有效沟通,了解留学生文化背景
高校留学生管理要以学生利益为出发点,以和谐校园作为落脚点。留学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求学,接受中国文化的洗礼,作为留管工作人员要以最大的热情和诚意来接待留学生。但留学生几乎都带有自己国家根深蒂固的文化习惯,因此在跨文化管理的同时我们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和心理准备。要给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接受、适应、融入新的文化环境,同时我们应很好的了解留学生所在国的文化特点和民俗习惯,以便在工作中能够更顺畅的沟通交流,减少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误会、冲突。更好地做到以人为本,为留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赢得学生的认可与信赖。
2.加强培训,提高留学生汉语言技能
语言作为交流的载体,在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校留管工作人员和对外汉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语言作为载体的重要性,创造一切机会为留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化活动。可以先进行语言水平测试,按照测试结果对不同语言水平的留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实践。既可以采取课堂讲授的形式,也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实地考察联谊实践等活动。例如:中外学生一对一语言交换学习,留学生汉语大赛等,鼓励留学生用汉语交流,在实践中了解当地文化。既能加深直观印象,也能带给留学生更多的乐趣与信心。
3.创新活动形式,丰富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途径
我国传统的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侧重为留学生创造良好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确保留学生在华期间的安全稳定,再加上大多数留学生将自己视为有别于中国学生的“异群体”,参与中国社会文化活动的意识薄弱,普遍程度偏低。这就要求学校要培养留学生主动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多为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创造共同学习、活动、文化交流的机会,加强中外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在某些方面采取趋同化管理模式,使留学生在思想上慢慢融入到大的文化环境中来。
总之,留学生教育管理者必须不断学习,提升自我,调整工作方法,以适应日益增多的来华留学生的各种合理的需求和帮助,只有有效解决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提高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才能真正保障留学生顺利完成预期留学目标,从而推进高校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巍 马红.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与对策[J].高教研究,2011,12:233.
[2] 刘祥.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提高策略分析[J].科技创业,2012,10.
[3] 王悦欣.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管理的问题与策略[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16(2).
[4] 龚苏娟.来华留学生跨文化社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4(30).
[5]阎升光.以人为本,加强留学生管理工作[J].中国校外教育.2012.(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项目
4.如何使企业文化服务于企业管理 篇四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有句名言:“国家富强靠经济,经济繁荣靠企业,企业兴旺靠管理,管理的关键在于文化。”可见,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中国企业能够做大做强,不断涌现出一大批世界级的优秀企业,与企业文化建设有着密切关系。那么,如何才能使企业文化建设服务于企业管理呢?
一、要深刻理解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
企业文化决不是一般意义上蹦蹦跳跳的娱乐活动,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长期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观念、文化形式和行为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企业制度和组织机构,它体现了企业及其成员的价值观念、经营哲学、行为模式及共同信念。也可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经过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逐渐培育起来并共同遵守的目标、价值观、行为规范的总称。
实践证明,搞好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理顺企业内部人与物的关系,优化各种管理要素的组合,形成合理的结构,实现企业管理的整体优化,有利于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全面提高企业素质,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富有生机与活力。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对企业管理发挥巨大的作用和影响,即使领导人更换,也会代代相传。如大庆油田的“三老四严”、“四个一样”;中石化公司提出的“爱我中华、振兴石化”的企业精神,“竞争、开放”的经营理念,“规范、严谨、诚信”的经营准则等都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
二、企业文化建设要与求实创新相结合创新是企业文化的灵魂。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创新成为关键环节,而创新与风险相伴而行,这就需要营造一种鼓励创新、积极向上的开拓性企业文化,以形成不畏风险、勇猛奋进的良好氛围。企业文化的核心是思想观念,它决定着企业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能够激发员工的士气,充分发挥企业的潜能。海尔人说得好:“不能更新观念,无异于自我抛弃。”一个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建立后,它所带来的是集体的智慧、协作的精神、新鲜的活力。这就相当于在企业的核心装上了一台大功率的发动机,可为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进入21世纪,人类由工业经济进入知识经济和速度经济,企业的生命周期也在变化。面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不断变化,企业要适应这种变化,必须以变应变,不断创新。创新要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一个企业墨守成规,没有创新,它的生命就停止了。当前,企业需要创新的方面很多,除了技术创新、追求技术进步、在技术装备上要尽快缩短与国际大公司的差距外,重要的是抓好管理创新,不断地改革、改组、改造,不断地完善内部体制和机制。因此,创新是企业的生命,一个企业的成功得益于创新,一个企业的失败则源于守旧的文化。目前,就我们石化企业与国内其它国有企业相比,应当有一定的优势,但与其它所有制企业相比,已略显老气横秋,若与国外大公司相比,无论是科技、管理,还是劳动生产率和效益,都存在明显的差距。随着我国加入WTO,我们的挑战和考验越来越严峻。我们没有理由满足,而是要经常找出自己的差距与不足,坚持不懈地进行改革与创新,不断地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使之永远立于不败之
地。为此,企业的文化建设要与企业的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并为企业的创新提供适宜的环境和充足的营养。
三、企业文化建设要与建立学习型组织相结合企业间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实际上应该是学习能力的竞争。如果说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那么其中的关键是企业的学习能力。建立学习型组织和业务流程再造,是当今最前沿的管理理念。
由于知识更新快,新知识层出不穷,自己总结和拥有的知识是有限的。对于企业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拥有,而是利用。就知识本身而言,知识蕴藏着力量,但不等于力量,只有利用好才能变成力量,才能体现知识的力量和价值,甚至产生增值。一个人对社会做出的真正有价值的贡献与他学习应用知识的能力成正比。过去,学生时代所学的知识基本上可享用一辈子,决定了一生的命运;今天,学生在校学的专业知识,一般是三、四年就淘汰了,有的因为书本落后于现实,学生一出校门就面临着知识更新的问题。这就要求企业员工必须不断求知,终生学习,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时代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提高成年人知识更新最有效的方法,是对在岗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因此,企业应该成为学习型组织,即要使员工学习生产技术,又要让他们学习经营管理、政治、法律、文化,培养员工的科学精神,使员工在纷繁多变的环境中能够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学习与应变是企业必备的能力,更是企业的一种文化。
为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在世界排名前100家企业中,已有40%的企业以建立学习型组织为样本,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已成为企业成长的关键性资源,企业文化作为企
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根基将受到前所末有的重视。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学习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命力的源泉。企业要生存和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强化知识管理,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
四、企业文化建设要与发挥团队精神相结合在现实的企业竞争环境下,不可能光凭个人的力量来大幅度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而团队力量的发挥已成为赢得竞争胜利的必要条件,竞争的优势在于你能比别人更能发挥团队的力量。
在社会分工日益专业化以及高层管理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的局限性,由于高度信息化,各类变化加速、加剧,科技打破了疆域,使经济全球化。任何单一个人的力量是极其有限的,即使身居高位的领导人也是如此。就我们油田企业来说,就象一台庞大的机器,单个人仅仅是整台机器中一个小小的零部件,其形状看似藐小,而其作用却非同小可,即使一个单位或部门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协同作战,才能保证整台机器的正常运转,油田企业培养严密高效的团队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未来的杰出企业将会以团队协作为基础单位。而传统的管理方法即强调各就各位、集权管理控制的僵化的作法,正如马车一样迅速变为历史的遗迹。要建立高效的团队,就必须同时建立高效的团队文化,用团队文化来统一团队成员的思想,激励和约束团队行为。否则,企业管理者就难以把来自不同部门、具有不同生活经历和知识背景、不同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不同需求的团队成员统率起来,统一思想和行动,朝团队目标前进。
顽强的企业团队精神,是企业获得巨大成功的基础条件。要把企业成千上万名员工凝聚起来,只靠金钱是不够的,企业必须具备共同的价值观、目标和信念。对共同价值的认同会使员工产生稳定的归属感,从而吸引和留住人才。事实证明,企业只有形成了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打造一支战无不胜的员工队伍。企业文化要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企业内部形成上下一致的价值观。企业以人为本、注重人的素质提高,主要就是注重对人的价值理念的提升,更加关注个人才能的发挥。
如何使企业文化服务于 撰稿人:侯宪华企业管理李 军
5.文化馆服务与管理 篇五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文化馆工作也越来越多的成为了大众所关心的焦点。对于文化馆所负责的群众文化工作而言,其对于社会大众的发展与传统文化的传播有着极大的益处。因此,对于群众文化工作的相关问题,就有了进行叙述的必要。与此同时,我们知道,现在是信息化的社会,文化馆想要更好的进行传统文化传播,发挥其自身的先进职能,那么通过新媒体服务途径进行相关的工作毫无疑问是必要的。据此,笔者立足于文化馆群众文化工作开展的现有情况,对其通过新媒体服务途径传播文化资源的相关问题进行简要的叙述,力求能够为其发挥自身的先进职能而提供一定的参考。关键词:文化馆;新媒体服务;探索;实践
群众文化工作已然成为文化馆面向与基层、群众的重要工作。通过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我国基层社会人民就能够在丰富自身业余生活的同时,加强对自身修养、品德的锻炼,而在完整的群众文化工作中,传统文化的传播自然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项。既然称之为传统文化,就必定会具有着其先进的一面。传统文化带有着一定的民族特质,它也代表了我国民族历史上的各种思想文化,对于现在的社会而言,传统文化的传播如仍然极具意义,这也是作为中国人所必须要了解的文化。而从群众文化工作中,文化馆的传播范围还不够广,传播水平也有限。因此,利用新媒体服务对群众文化工作进行辅助,从而更好的进行传统文化传播无疑是必要的。而究竟该如何通过新媒体服务来进行文化的传播,这就需要对其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了。
一、文化馆基本职能
想要对整体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就必须要对文化馆的基本只能进行了解。在此,我们以北京东城区第一文化馆为例,这一文化馆是东城区政府设立的公益性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心。2008年,北京东城区对已经使用了近20年的文化馆进行升级改造。经过一年时间,东城区文化馆开始渐渐的具备了现代化的特征。其中,文化馆的整体环境、硬件设施和办公条件都具备了科技化的特征,包括曲协活动室、手风琴俱乐部活动室、戏剧之家以及舞蹈排练厅等等。从这里我们就能够看出,对于文化馆而言,其为群众所提供的,主要是一些文化培训服务,除了各种俱乐部之外,适合不同人群的艺术、舞蹈、声乐、器乐、健身健美等课程也包括在内,这也就可以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二、文化馆存在的意义
从现实情况来看,文化馆之所以要存在,基本的目的就是为广大百姓提供文化服务,而对于文化的传播而言,其之所以能够流传到现在,必定拥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从近些年来看,国家通过新闻、报纸等载体,多次传达了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并对相关的文艺工作部门做出了一定的指示,建议其利用新媒体服务的方式,对其进行探索、实践。由此,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出,文化的传播工作是意义深重的。
对于我国传统文化而言,其经历了历史的洗涤,但直到如今,我国仍然倡导、鼓励、要求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工作人员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毫无疑问,这完全是因为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即便其在发展过程中,同样存在着一定的不完善处,但是从总体来看,传统文化所表现出来的惊人的文化价值,还是能够完全盖过其可以忽略不计的缺点的。我国传统文化无一不包含着独特的魅力,而这种魅力在吸引我们的同时,也能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很多参考和指导。我国传统文化,无论在经济方面还是在政治方面,甚至在社会方面,都对我们有着无以伦比的指导意义,由此可见,对我国文化进行传播是非常必要的。
笔者在这里试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现下社会上,人们往往因为一点小事就起来冲突,随即便纠缠在在一起,不可开交。笔者认为:这就是没有受到我国文化熏陶的表现。在我国文化中,谦和礼让的精神始终贯穿在里面,而这也就直接体现出了文化传播的意义。即便如今社会,经济几乎可以成为主流,但是人心却渐渐沦丧,在这种时刻,国外的文化也加剧着自身渗透的脚步。因此,加强文化传播具备十足的意义,而这也恰恰是文化馆存在的意义、价值。
三、文化馆基于新媒体服务的探索、实践对策
为了对文化馆基于新媒体服务的探索问题进行完整的剖析,笔者查阅了大量关于文化馆新媒体服务方面的理论内容,掌握了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合理的对文化馆新媒体服务探索问题进行解决的相关方法及运作方式,着力提升了本文的深度性。提升,笔者在查阅了相关人士对文化馆问题进行研究的文献、期刊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整理法,重点对参考文献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整理,这也就使得本文更具理论性和指导性。
(一)对文化进行网络化应用
对于文化馆来说,笔者认为,其必须要在对文化进行传播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探索、实践。据此,笔者根据现实情况提出了相关的对策,首先,是对文化进行网络化应用。从我国的传统文化来看,其核心的意义,时间四行并不在于让别人对其进行永久的收藏,而是应该对其进行更大范围的传播、普及,这就是指传统文化的传播。而对于文化馆而言,想要利用新媒体中的网络这一媒介对其进行传播,比较好的方式,就是对其文化进行网络化应用。在应用的实际过程中,具体的操作主要就是要求群众文化工作者将相关的传统文化制作成网站,之后,在在网络上进行具体的普及,这样就能够充分的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让每个网民都能在其业余时间内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现实情况中,只要文化馆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网络化应用,那么,只要会运用网络的人,就可以对其进行了解。在这样的人群中,无论是年龄大小、学问高低,都可以直接在网络上对我国文化进行了解。同时,在对我国文化进行网络化应用的同时,还能够增加其互动性,这也就在潜移默化中更加提升了我国文化的传播范围与力度。因为在其传播的过程中,网民们都可以随意的发表自身对其的意见与评论,这样就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对传统文化进行关注。由此可见,对于文化馆而言,对文化进行网络化应用,无疑更有利于群众文化工作者通过新媒体对文化进行大范围、高质量的传播。
(二)建立文化数字化数据库
除了对文化进行网络化应用之外,对于文化馆而言,在对新媒体服务进行探索的过程中,以建立文化数字化数据库的形式进行实践,也是十分必要的。具体的说,对于我国文化而言,文化馆想要真正的、合理的、有效地通过新媒体对其进行传播,那么建立其相关的数字化数据库势在必行。这是因为,对于如今的新媒体时代而言,我国文化的具体传播,是不能够离开信息资源的。换句话说,在现实情况中,如果没有信息资源,文化的传播就基本不能够真正的实现。在这其中,我们就可以得知一点,那就是对于文化馆而言,将传统文化转化我数字化数据库是势在必行的。但是,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把几千年来的中国文化建立成为数字化存储,这项工作是存在的一定的难度的,但是,即便有着难度,这样的做法也是必须要真正实施的。对于目前我国的国家级传统文化数据库而言,现今为止,主要存在着三个方面,那就是中国古代文献典籍数据库方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三个方面。早在本世纪初,相关工作者就已经启动了相关的传统文化数据库,在这其中,我国所有的传统文化典籍基本都被包括在内。当然,这样浩大的工程是国家级别的,而对于地方级别的文化馆内的群众文艺工作者而言,在技术和硬件实力上,其都不能够跟国家级别的电子数据库相比肩。因此,想要达到浩大的规模,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需要注意一点,那就是,在整个通过新媒体服务进行我国传统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地方文化馆仍然可以根据自身的实力、情况,制定出颇具特色的、行之有效的中国文化数字化数据库,以此来与国家级传统文化数据库相对应。在其真正的建成后,文化馆内的工作者还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服务的优势,使其能与国家级传统文化数据库进行互联,充分借鉴国家级传统文化的数据库资源,为全国性传统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奠定基础。由此可见,对于文化馆内的群众文化工作而言,想要更好的通过新媒体服务进行文化传播,建立数字化数字库的方法,是具有着一定的可行性与实效性的。
(三)戏曲的影视化传播
实事求是地说,从我国各个地区的文化馆现状来看,其在对文化进行传播的过程中,音乐戏曲始终占据着大程度的份额,这是因为,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大家庭中,音乐戏曲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份子。对于我国文件中的音乐戏曲而言,其具备较强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可以充分的反映我国独特的文化底蕴。而从对其进行传播的问题上来看,对于古代的绘画、书法、器皿、服饰、建筑、石刻、金石等等的物质文化,以往的传统方式,很难对其进行大范围的传播。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新媒体服务,就能够将这些物质文化做成影视资料进行传播,从而增添了其传播效果,同时,也能扩大传播的范围。对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戏曲来说,也是一样。在新媒体服务中的网络越来越渗透到千家万户中的今天,将戏曲进行影视化差处理,然后通过网络传播,无疑就是文化馆内的群众文化工作通过新媒体进行文化传播的最好措施。由此可见,对以戏曲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将其进行影视化处理后在通过网络进行传播,无疑就能够更好的对我国文化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作品进行合理的传播。在经过影视化处理后,戏曲可以长久保存下来,也可以让人们永久珍藏。由此可见,想要通过新媒体服务来进行传统文化传播,文化馆运用影视化进行传播,无疑是其中最为有效的传播措施之一。
四、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文化馆工作也越来越多的成为了大众所关心的焦点。对于文化馆所负责的群众文化工作而言,其对于社会大众的发展与传统文化的传播有着极大的益处。因此,对于群众文化工作的相关问题,就有了进行叙述的必要。据此,本文对文化馆基于新媒体服务的探索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最终得出结论,现在是信息化的社会,文化馆想要更好的进行中国文化传播,发挥其自身的先进职能,那么通过新媒体服务途径进行相关的工作毫无疑问是必要的。在明确了这一基本的结论之后,本文提出了一定的措施,希望能够为我国文化馆基于新媒体服务所做出的探索、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6.文化馆服务与管理 篇六
3.2公平性原则。文化权利的主体是全体社会成员,不论其种族、国籍、肤色、性别、语言等如何。在现代社会,文化权利是公民基本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同等重要,理应获得公平的对待。文化权利的这种公平性决定了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必须坚持公平性原则,即任何公民在获取档案文化产品、享受档案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应该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维护档案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然而,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服务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档案馆的服务对象还是主要停留在各级党政机关。在由“国家模式”向“社会模式”转变的背景下,档案馆要改变主要为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服务的做法,把档案馆的服务对象逐步扩展到全体社会公众。档案馆在具体的服务工作中也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利用者。
3.3便利性原则。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决定了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必须坚持便利性原则。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是全体社会公众,为了保证人人享有的文化权利,档案馆要提供最容易获取的服务。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包括:档案馆自身及其设施的便利性、档案内容服务的便利性、档案文化服务手段的便利性、档案服务时间的便利性等等。例如,档案馆在选择馆址时应该考虑到公民来馆查阅的方便性,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设立在繁华的外滩不仅为公众利用档案提供了方便而且提升了自身的形象。
3.4多样性原则。人人都公平地享有文化权利,文化权利主体的广泛性决定公众的档案文化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在民主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公众的个性化诉求和多样化需求日渐显现。因此,档案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必须坚持多样性原则,即通过多种途径提供各种各样的档案文化服务满足不同群体的档案文化需求。档案馆要改变公务档案“一统天下”的局面,增强对反映普通公众生活的档案资料的收集力度,实现馆藏档案来源的多样化。在丰富和优化馆藏的基础上,档案馆要综合运用档案文化产品编研、档案展览等手段实现服务的多样性。此外,档案馆要在研究档案用户利用规律的基础上,对不同群体的档案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档案文化服务。
7.文化馆服务与管理 篇七
1 注重管理保障, 促进机制创新
近年来, 昌吉州各县市人民政府以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作为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始终把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点。为此, 专门成立了工作协调领导小组, 制定出台了《村级文化建设与基层公共服务目标管理考核标准》, 并明确了阶段性具体目标、任务和要求, 同时加以量化, 下发到各乡镇和村级单位。在执行中, 注重分类指导、适时监督, 不断完善创新机制, 鼓励创新实践, 构建创新体系, 不仅形成了社会的联动, 而且促进了参与文化共建的合力形成。其次, 为确保“考核标准”的落实, 各县市还明确地把其纳入到各乡镇、村年终工作绩效考核体系, 使这项工作既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 又成为了一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更从制度上保障了村级文化建设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连续性和规范性。再次, 在职能发挥方面, 实施有效管理。村文化站、文化室在履行服务和经营性职能的同时积极协助主管部门管好基层文化市场。对进入农村文化市场的民间艺术团体, 县市文化部门审核把关。乡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对乡镇网吧、电子游戏室、图书销售点、棋牌室等发挥监督作用, 促使其依法统一管理, 有秩序集中经营, 遏制了黄、赌、毒现象。
2 注重硬件投入, 促进设施完善
村级文化室设施的健全完善, 不仅是衡量一个地方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而且也是彰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近年来, 昌吉州各县市不断加大投入, 改善村级文化室基础设施, 扩大活动场地, 增添活动器材, 并把这项内容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中体规划之中, 达到同步设计、施工、购置、使用之目标。
一是已先后完成了7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70个行政村篮球场、501个行政村农家书屋的新建工作。二是自2007年以来, 积极争取自治区新闻出版东风工程项目资金, 每年向全州各行政村免费投送党报党刊及各类出版物价值都在300万元以上。三是加强“一场四馆一院”建设, 2010年正式启动建设北庭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木垒县文博中心、吉木萨尔县文体中心、北庭西大寺遗址博物馆展厅以及呼图壁县博物馆、阜康市瑶池园建成投入使用。并陆续建成昌吉恐龙博物馆、体育馆、奇台体育馆、呼图壁县文体中心、玛纳斯县文博中心等项目。四是抢抓“春雨工程”机遇, 积极争取跑遍行政村 (社区) 文化室建设项目, 有望在2014—2015年在全州590余个行政村、110余个社区新建面积200~400平方米的文化室。文化室的修建工作虽然计划在2015年完成, 但昌吉州各县市根据本地实际, 依据“农家书屋”、“东风工程”, 结合福建援建项目, 在修建村委会的基础上, 在功能上将会议室和文化室资源共享。据统计, 至2011年年底, 昌吉州590余个行政村基本实现了村村有文化室, 建室率达100%;其中40%的村委会建起了高标准的村级文化室, 基本实现了“五个有”:即有现代化的电教设备;有门类较为齐全、数量较为丰富的图书;有群众开展文体活动的器材;有有线或调频广播;有桌椅齐全的办公设备等, 基本上能达到供农民群众学习、活动、娱乐的硬件需求。
3 注重队伍建设, 促进发展壮大
在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过程中, 农民也是文化创造、文化接受的主体, 他们具有满足自己文化需求的能力和创造文化价值的能力。因此, 激发和引导农民的文化自觉, 不仅要当做政府职能部门的责任, 也是新农村村级文化建设的强力支撑。这更说明,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队伍建设是十分关键的。近年来, 昌吉州各县市一是创新机制, 培育新型文化队伍。在公招“村官”中, 择优招聘, 将入选的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有较强文化管理能力的人才充实到村委会班子中, 并配好村级文化协管员, 平时注重加强对乡村文化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鼓励乡村文化工作人员自学、进修, 有目的地选送部分人员到相关文化单位跟班学习。同时进行业余文化人才资源普查, 大力培植本村业余文化队伍, 并对文艺骨干免费进行培训, 储备相应的文化人才, 为农村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二是抓好村级业余文化队伍建设, 采取有效措施, 鼓励农民组织各种文化队伍, 各乡镇、村组因地制宜地落实好“五支队伍”建设, 即社火秧歌队、戏曲演唱队、歌舞表演队、乒乓球篮球队、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队。在县市、乡镇的正确引导和大力支持下, 村级业余文化组织和文化专业户纷纷建立起来, 并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各类文化活动。针对这一形势, 上级文化部门及时对具有长期开展特色文化活动的村给予相应的命名挂牌和鼓励支持;对具有一定文化专长的农户, 如戏曲演唱、器乐演奏、剪纸刺绣、木雕石刻、书法绘画等均分别命名为“小康文化户”、“文化中心户”、“文化专业户”等。实践证明, 各村的农民群众最了解自己的文化需求, 让他们在自己的文化活动中唱主角和自主创建文化组织、文化户, 这不但解决了文化需求问题, 而且能充分发挥他们开展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同时, 更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豪感和幸福感。另外, 在村级文化队伍建设上, 还注重了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差别的搭配和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群众参加, 做到文化队伍以老带新, 全民参与, 从而保证村级文化队伍生命力的延续, 促进文化队伍的发展壮大。
4 注重典型引路, 促进整体发展
富裕的物质生活不能代替健康的文化生活, 没有文化小康相配套的小康经济, 只能是脆弱的经济。当前, 为民服务的内涵不仅仅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 同时也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此, 昌吉州各县市在推进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 重点扶持和培植了一批经济基础好、文化底蕴厚的村作典型示范, 并努力做到“三个结合”, 即与创建州、县、乡级文明村相结合;与创建“五好”文化阵地相结合;与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相结合。与 “农牧民健身工程”建设相结合, 借助体育活动的场所推广体育文化, 让农民在健身的同时, 也得到文化的提高;与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相结合, 尤其是科技、文化下乡和电影下乡巡影活动, 应多播放适合农民群众口味和需求的影片和科教片来赢得农村市场。这样一来, 不仅能为村级文化建设增添亮点, 而且还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树立了标杆和形象。通过典型辐射带动, 一些村有了学习的榜样和发展的方向, 很快地扭转了落后的局面, 并陆续跨入了乡镇、县市、乃至州级文化体育示范村的先进行列。
5 注重活动普及, 促进实效产生
村级文化建设的硬件硬起来之后,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效果也显现出来。其表现最为明显的是, 以各类活动为载体的文化体育活动得到了普及和健康发展, 并产生了可观的实际效果。如在农闲时间或节庆时日开展的自娱自乐型的戏曲、歌舞、曲艺等文艺表演活动, 村民们已逐渐从单纯的欣赏者向积极的参与者转变。通过这样的演出活动, 不仅使他们的在身心上得到了愉悦, 而且增进了群众之间的感情交流, 营造出了稳定和谐的新农村环境。再如村级文化室中的图书阅读、各类知识讲座和远程教育等活动, 让村民们真正开阔了视野, 增加了知识, 提高了素质, 得到了实惠。在充分发掘利用民间文化资源方面, 以 “一村一品”为载体, 全州广泛组织开展具有群众基础和地方民间特色的文化活动。昌吉州是多民族聚居之地, 各地农村都有不少民间艺术人才、民间绝活艺人, 由于多种原因, 大多面临断层后继无人的状况。笔者认为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发掘、整理优秀传统民间艺术的工作, 解决传人问题, 并积极鼓励和帮助他们自编自演, 参与到弘扬时代主旋律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公益性文化活动中去。遵循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的方针, 文化主管部门积极加以扶持和引导, 借鉴“乡村百日文体竞赛”活动的先进经验, 积极开展“百村特色文化”竞赛, 变农村文化活动由政府主办为群众联办, 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如木垒县的阿依特斯盛会、阜康市的西王母蟠桃会、昌吉市打造的花儿之乡等都是在充分利用民间文化资源后开展的民俗文化活动, 很受欢迎, 使濒临消亡的民间节俗文化活动逐步成为广大农村社区民间文化的健康主流。
总之, 近年来, 在村级文化建设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方面, 昌吉州各县市除了采取以上做法之外, 还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地开展了诸多行之有效的工作, 初步形成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较好地保障了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推动了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8.旅游文化与旅游服务 篇八
[编者按]
2012年8月25日,由中国旅游协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服务”发展论坛在山东泰安举办。本届论坛以“文化引领服务,服务创造文化”为主题,继续沿着前两届论坛“前沿、理性、建设性”的思路,共同研讨“中国服务”发展的热点问题、核心问题、根本问题。会议期间诸位专家发表各自观点,本文对其中的精彩发言摘录刊登。
本届论坛登临泰山发布《“中国服务”泰山宣言》,宣言中提到中国正在经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服务”的深刻转变,要将“中国服务”作为国家战略,建设成新的国家符号和国家品牌,与“中国制造”共同构成经济振兴和文化繁荣的两翼;应当充分认识服务业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积极应用现代理念、新兴技术;适应全球化的竞争环境,加强服务模式、服务业态等多方面、多层次的交流与研讨;旅游业率先倡导、践行“中国服务”。
本届论坛由山东省旅游局、泰安市人民政府、首旅集团、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承办,由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等多家单位协办。
在首届中国服务发展论坛上,我曾经指出旅游业是最适宜、最可能、最应该创造出中国服务品牌的领域,经过几年时间的实践和观察,今天我依然坚信这一点,下面我讲三点看法与各位一起探讨。
一、旅游业对树立中国服务业品牌和形象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是在中国制造国家品牌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服务的概念,这也意味着中国服务必须在国际市场上能够拿得出手,必须在国际市场上广为人知,必须有庞大的国际消费人群,而旅游恰恰具有这样的条件。一方面,2011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已经达到1.3亿人次,过夜旅游者达到5758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485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入境目的地国家和第四大旅游外汇收入国家,通过不断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无论是旅游企业还是非旅游企业,都在与境外需求打交道的过程当中积累经验,为摸索“中国服务”模式及体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与我国庞大入境旅游消费市场对应的,是迅速崛起的更为庞大的国民出境旅游市场。2011国内居民处境人数已经达到了7025万人次,其中因私出境6412万人次,占总出境人数的91.3%。
2012年上半年,我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3856万人次,从表面上看出境旅游不同于入境旅游,好像对中国服务形象和品牌的塑造作用不大,但是实际上,我国庞大的出入境消费人群,恰恰是推动中国服务走出国门,真正走向世界的重要基础。
除了首旅集团等旅游集团,还包括银联等金融服务机构,甚至也包括绿地等房地产企业,庞大的出入境旅游市场,不仅推动中国旅游服务走出去,更多的带动中国服务走出去。只有真正的走出去的中国服务形象、国家品牌才能立得住。无论是出入境旅游,都已经并将继续在这一进程当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旅游服务在服务业中有终极意义和创新引领地位
美国学家甘哈曼在第四次浪潮中指出,第四次浪潮将把我们现代生活推向追求高生活质量的社会阶段,人们为自己的身心健康从事工作,好多现象会是以前社会的重演,人们有点像回到传统社会的味道,在更高的文明层次上重温昔日的田园乐趣。第四浪潮产业将在二十一世纪兴起,主要包括观光旅游、美食活动、体育娱乐活动以及度假类活动等等。
无独有偶,日本经济学家田河九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将第三产业进一步细分为五种产业,他认为的第三产业是用手脚进行的体力服务,而在这个基础上,第四产业是靠智慧进行开发,靠体力加以保护的复合服务,第五产业是脑力提供的服务智慧服务,第六产业是使人们情绪舒畅的情绪服务,第七产业是使人们心安理得的宗教服务。其中的情绪服务就包括旅游、娱乐产、电影、绘画、戏剧等等。
甘哈曼的预言和新世纪的现实,使我们切实感受到相对其他行业而言,旅游业与人民追求高质量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更符合人民身心健康的需要,田河九更是将旅游纳入到第七产业宗教服务的第六产业情绪服务。从这个意义来分析旅游服务对于满足人民需求,提高人民福祉,具有终极意义。这一认识和判断,对于我们正确把握旅游以及休闲产业,在国计民生当中的应对地位,对于实现不断改善人民福祉,让人们更加有尊严,更加幸福生活的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在我国众多服务行业当中,旅游服务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很多创新具有引领价值。其中影响最为广泛的就是旅游服务当中的星级饭店的标准,这个标准经过多次修订,已经具备国际领先水平。更为重要的是经过多年的发展,饭店星级标准已经广泛渗透到其他众多服务行业当中,现在无论是银行业、商贸业以及其他行业,我们都可以看到星级服务的概念和星级服务的体系。此外目前日益受到各方关注的旅游房地产以及旅游综合体,城市综合体等等,也是来源于旅游业。
当然这并不是说旅游服务已经很好,在实际中旅游服务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有些方面的问题甚至还比较突出,国家旅游局也将全面提升服务质量作为新时期旅游业的中心工作,不断巩固和完善行、游、住、食、购,加强工作方法,完善工作成果的同时,还要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这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三、旅游服务的完善和提升离不开文化的引领
人们常说文化是人的灵魂,其实文化同样也是旅游服务的灵魂,独具特色的优秀旅游服务,必须高度关注文化融合与解读,加深对文化的提炼与创新。
首先要以人为本。在旅游服务中最重要的文化,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历史演化进程的积淀与轨迹,这里面的核心就是人,服务的终极目标也是人,服务是为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幸福、安逸。我们要认识到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以人为本仍然是所有服务创新最根本的归一与最重要的源泉,服务的最高宗旨是以为人本,服务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创造以人为本的文化。
其次要善于挖掘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特色文化。将特色文化内化到旅游服务之中,成为旅游服务创新的符号,让这些创新的旅游服务,成为中国服务的重要载体和符号。比如说首旅集团段强董事长领先创新的安麓品牌就是这方面的有益尝试,该品牌将悠久的中国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强调中国人传统的好客本质以及和谐、优雅、绿色的环境与现代化结合,突出以建筑传承文化的理念,立志于让消费者可以最大限度享受中国文化影响下的生活体验。
再者是学会从文化的视角对旅游服务各个环节进行优化和深化。旅游企业有必要用文化的眼光从服务哲学、服务模式、服务标准、服务设施、服务环境、服务程序、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服务技能、服务效率、服务感知、服务品牌等众多角度,对旅游服务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从而构筑起中国旅游服务的文化建构,以此引领中国旅游服务的良性健康快速发展。
总之,旅游树立中国服务形象和品牌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及旅游服务在服务行业当中所具有的终极意义和创新引领地位,召唤和激励着中国旅游人为中国服务国家形象和国家品牌的崛起,多一份历史的担当,要求中国旅游人以文化引领旅游服务,并在旅游服务中不断丰富和创造中国服务文化。
9.文化馆服务与管理 篇九
业界热议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编辑:易硕2014-3-21
文化报记者苏丹丹 程丽仙报道: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继3月20日出台具体实施意见之后,3月21日,文化部在京组织召开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交流研讨会。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巡视员孙若风及文化产业界专家和相关企业代表与会进行了研讨。刘玉珠介绍,如何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是文化部今年和今后几年在文化产业方面的主要工作任务。围绕如何贯彻落实产业融合发展,与会代表分析了我国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来自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行业的企业代表结合企业自身发展实际,提出了在融合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在落实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与会代表普遍认为,不仅要肯定和重视创意、设计在文化产业中的重要性,还要积极培养创意人才,树立自己的品牌。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副主任曾辉说,设计周在不断加大创意设计和不同文化产业领域的融合,包括动漫、演艺、艺术品等方面,也在尝试与制造业、工业体系建立关系。不过如何让设计深入产业的内核,这种融合方式还在探讨。洛可可设计集团董事长贾伟则呼吁设计行业品牌化。他认为,设计公司不少,但形成品牌的不多。在设计产业中,还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对此,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表示,学校培养的人才并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对于文化创意行业来说,更需要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人才。
10.文化馆服务与管理 篇十
国税文化和纳税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同志们:
首先,我代表茌平县国税局全体干部职工,对各位领导前来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
近年来,我局按照“一局一品”和“四高”标准的要求,从理念、制度、机制、措施、形态五个方面入手构建体系,以深化创新落实体系为主线,以品牌打造为支撑,以彰显体系力量为着力点,狠抓体系之间的融合,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国税工作的有效开展。十一五期间,我局共组织入库税款65.36亿元,是十五时期的6.19倍。今年1—9月份,组织入库税款11.03亿元,剔除四个铝冶炼企业,其他税源入库税款5.6亿元,同比增长31.41%。我局先后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文明机关”、“全省国税系统先进基层领导班子”等荣誉称号。
一、突出地域特色,打造品牌,增强体系建设的辐射力 品牌是一张名片,也是一种精神和理念的体现。在体系建设过程中,以省市局先进理念为指引,立足茌平国税实际,融合茌平本土文化,打造了个性鲜明、独具特色的“税通人和”文化品牌和“易税通”纳税服务品牌,充分发挥品牌的辐射力。
(一)打造“税通人和”文化品牌。
坚持以人为本,根植于二十四孝之一的茌平“鲁义姑舍子救侄”的孝德文化,兼蓄“敢为天下先”的信发精神和张国忠的“吃亏经”精神,提炼出了“尊法、尚德、笃学、乐业”的国税精神,“沟通无限、共建和谐”目标愿景,确立以“税通人和”为文化主打品牌,构建了 体现“税通人和”丰富内涵的理念体系和行为准则体系。
同时,把文化的理念、品牌等以物质载体、制度规范、行为方式、符号表达的形式给予物态固化和形象化展示。通过培训、节日、庆典等活动,将文化的理念、品牌、愿景、精神、准则得到了确认、强化,让干部职工在学习研读、领会琢磨、行动体验中,将文化体系的力量体现在工作中,落实在行动上,反映在争先进位上。
形象标识是“税”与“和”的抽象结合,红色彩带代表着“沟通”,黄色的底色代表着“纳税人”,体现了“征纳双方沟通无限”的含义,展示了品牌“税通”的内涵;运用蓝色人形代表了国税人的形象,与标识“和”字相结合,体现了“干部职工和谐奋进”的含义,展示了品牌“人和”的内涵。
(二)打造“易税通”纳税服务品牌。
“生生之谓易”,“往来之谓通”。重沟通、易办税、促和谐是需求导向型纳税服务的重要内容。为此,我局以“税通人和”文化品牌为引领,推出了“易税通”纳税服务品牌建设,并将纳税服务品牌、理念以形象标识的形式加以固化,强化品牌的直观认识,扩大品牌的影响力,提升纳税服务的品味。
“易税通” 纳税服务品牌标识,以英文字母“e”为构架,与“易”字读音谐音,寓意方便、快捷、简易的办税方式,兼有改革、改变之意,象征着持续更新服务理念和手段,既提倡纳税人实行电子办税,又提示税务机关优化办税流程。红、黄、蓝三种颜色是形象标识的基本色调,寓意纳税服务标准化、专业化、信息化和“一厅、一网、一线”三个一纳税服务平台,象征着征纳关系的和谐。
二、实施“五心”工程,凝心聚力,增强国税文化建设的活力
文化来源于实践,贯穿于生活,高尚于生活。只有将文化建 设紧密联系工作实际,贴近群众生活,才能使抽象笼统的文化建设“鲜活”起来,才能彰显文化的无限力量。为此,我局在构建体系、打造文化品牌的基础上,大力实施“五心”工程,有力有序、有声有色地推进了国税文化体系建设。
(一)实施“同心”工程,凝聚人心。文化的力量在于凝聚人心。为此,我局大力实施了“1+2+3”的“同心”工程,注重用价值理念、目标愿景、行为准则引领干部职工的思想,协调干部职工的行动。“1”就是创办了《国税天地》一份报纸,通过开辟舆论阵地,发挥了文化高扬正气,提升浅薄,贬抑邪气的导向作用。“2”就是出版了一本《廉政漫画集》和一本《孝德守望者》书籍,使干部职工在文化欣赏中实现理念转化、价值认同、目标同向、行动同力。“3”就是建设了文化走廊、文化展室、荣誉室3个文化建设教育基地,使干部职工在文化欣赏中受到思想启迪、提升境界,充分发挥文化的凝聚、渗透、辐射的作用。
(二)实施“修心”工程,塑造人心。文化的力量在于“教化”,潜移默化地塑造人、改变人。为此,我们大力实施“修心工程”,注重提高干部职工的道德修养和业务素质。一是组织干部职工观看于丹主讲的《论语心得》、曾仕强主讲的《中国式管理》等关于提高人生修养的讲座,使干部职工能够正确地对待成败与得失,自己与他人、奉献和收获,培养了干部职工健康的心态和习惯。二是开发了以“网铸廉政家园,共谱绿色人生”为核心理念的“廉政清风文化”网站,让干部职工在“听、看、谈”中受到廉政文化的熏陶,筑牢了拒腐防变的道德防线。三是开辟税收业余学校学习阵地,开展每日一题在线考试,加强业务技能培训,提升了干部职工“安身立命„的基本技能和综合素业务质。四是开展了“读书月”活动、“三学习、三看齐”学习活动、“树立好习惯、实践新主张”演讲比赛活动、“创六型团队、做五型党员”听党课等主题教育,并将干部职工的读书心得、演讲稿印制成了《读书心语》、《红色颂歌》等书籍,使干部职工把模范的力量、道德的牵引、习惯的养成转化为推进文化体系建设的 “助推器”。
(三)实施“孝心”工程,感恩人心。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基,崇高的道德是文化的本质。为此,我局大力实施“孝心”工程,把开展“孝德”文化建设作为推进文化体系建设的重头戏,让干部职工学会感恩、懂得尽责。一是举办了 “十心”孝德践行公约签约仪式,评选表彰了第一届“十佳孝星”,每位干部职工在仪式上签约承诺,发扬、传播了尊老敬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二是编制了《孝德格言集》、《茌平历史文化人物集》等画册,在家属区制作了“二十四孝”图,培养了干部职工孝敬父母、忠诚事业、报效国家的感恩情怀。三是组织开展了“学模范、树四德”评选活动,评选出了“五好家庭”、“模范夫妻”、“文明老人”,在全局形成了“文明、博爱、宽容、乐善、向上”的和谐之气。四是拓展孝德建设的外延,制定了《茌平县国家税务局干部“德”的考察评价办法》,每年对干部职工的“四德”情况进行一次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年度考核,作为评先树优、公务员考核、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体现了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导向。
(四)实施“励心”工程,鼓舞人心。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人,育人、选人、用人是文化体系建设的根本。为此,我们大力实施“励心”工程,鼓舞人的士气,激发队伍的活力。一是按照“竞争、择优、公开、平等”的原则,配合市局组织了分局长竞争上岗选拔了基层分局长3名,自行组织了股级干部竞争上岗和岗位轮换活动选拔了 正股级干部2名、副股级干部8名,考察委任了8名正股级、2名副股级干部,并对2名分局长、18名股级干部、6名普通干部进行了岗位轮换,使一批德才兼备的年轻同志走上了中层领导岗位,树立了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二是以实施特色国税项目为契机,加大对工作突出贡献人员和创新人员的奖励力度,真正做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近年来,我局对在省市局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人员,对获得全市国税系统特色国税项目优秀奖的创新人员,给予了一定的奖金鼓励,营造了鼓励有为者,支持创新者,鞭策平庸者的创优争先局面。
(五)实施“民心工程”,舒畅人心。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增强文化建设吸引力的“感应器”。为此,我局大力实施“民心工程”,实施人文关怀,努力营造温馨、快乐、健康、舒畅的工作生活环境。一是开展领导与干部谈心活动,畅通干部职工的诉求渠道,及时掌握干部职工的所思、所需、所怨,及时解决干部职工的困惑和矛盾,培育“理解、信任、欣赏”的亲情文化,营造了尊重、关怀、协作、融洽的文化氛围。二是坚持“三必帮、三必谈”制度,干部子女就业困难的必帮,干部家中婚丧嫁娶必帮,干部遗属经济困难的必帮;干部有思想波动的必谈,有违章违纪苗头的必谈,有工作岗位调整的必谈,充分发挥文化润物无声的作用。三是建设了花园式家属区和配套齐全的健身设施,建设了高标准的职工餐厅,开展生日送蛋糕活动,定期组织干部查体,让干部职工切身体验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四是丰富干部职工的文化生活,与财政、地税联合举办了第一届“财税杯”运动会,组织登山摄影比赛和革命圣地学习活动,积极参加全县健身运动会和全市国税系统运动会,既强健了干部职工的体魄,又凝聚了团队精神。通过开展文化体系建设,激发了队伍活力,提升了队伍素质,强化了风清、气正、劲足的团队意识,发挥了文化的导向、凝聚、激励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国税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实施“四化”服务,贴近需求,增强纳税服务体系建设的亲和力
在推行纳税人涉税业务“同城通办”服务的基础上,以“税通人和”文化品牌建设为引领,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全力打造“易税通”纳税服务品牌,大力实施“四化”纳税服务。
(一)实施标准化建设,增强纳税服务的操作性。
标准化建设,是纳税服务体系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为此,我们从规范服务环境、方式、流程、评价入手,积极推进纳税服务标准化建设。
一是推行服务环境标准化。按照“简便适用、科学高效”的原则,在完善办税服务厅硬件设施的基础上,科学整合功能区域,注重服务细节建设,实现办税业务“一窗”通办,搭建了一个“环境温馨、功能齐全”的标准化办税服务场所。
二是推行服务方式标准化。借鉴银行、通讯等服务行业的经验,规范了服务文明用语,不定期邀请礼仪老师进行礼仪演示和培训指导;要求服务人员每天提前15分钟到岗,安排当天工作,相互修整着装仪态,练习礼仪动作,熟悉文明用语,达到了着装仪态端庄化、言态举止文明化、业务操作程式化。
三是推行服务流程标准化。服务流程是办税服务的路线图,也是提高办税效率的关键。为此,我局从简化业务流程和办税手续入手,切实减轻纳税人的负担,先后下发了4项办法,对服务要求、服务内容、业务流程等进行规范,将28项涉税业务纳入即办范围,取消了发票核销、个体处罚等7项业务签字审批环节,平均办税时间缩短30%。
四是推行服务评价标准化。服务评价是落实标准化服务的重要保障。为此,我局从内外两个方面完善服务评价标准。对内,在保留后台对前台考核评价的基础上,加大前台办税厅对后台业务科室的服务的评价,避免了推诿扯皮现象,提高了业务流转进度;对外,通过“五星级”纳税服务评议系统,宣传鼓励纳税人从10项评议指标方面对办税人员随时进行客观评价,并定期公布评价结果。
(二)实施个性化服务,增强纳税服务的针对性。
纳税服务需求日趋多元化,纳税服务方式的个性化势在必行。为此,我们以纳税服务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推出了“因人而宜”的个性化服务项目。
1、实行特大型企业“驻厂”服务。针对信发集团经营规模大、涉税风险多、纳税服务缺位的状况,我局实施了“三零”式驻厂管理服务。一是打破空间限制,实行“零距离”服务。建立了税企定期联席会议制度,驻厂办在信发集团网站开设了办税专栏,双方随时可以查阅发送涉税信息;县局局域网也连接到驻厂办,驻厂人员可以就地办理7类24项涉税业务。二是突破时间限制,实行“零障碍”服务。印发了驻厂服务规范和服务承诺,推出了预约服务、跟踪服务、上门辅导、风险提醒等特色服务。三是覆盖所有环节,实行“零缝隙”服务。制定了“一项办法、三项指南”,将服务内容覆盖了信息采集、调查核实、评估分析、风险防范等所有环节。自驻厂以来,共举办政策培训班6次,培训人员650余人次,实施风险提醒4次,上门服务5次,挽回企业损失924万元。总局、省局领导先后到我局调研指导,对“三零”服务方式给予充分肯定和认可。
2、实行纳税风险防范指导服务。针对企业易发生纳税风险的环节,对企业涉税风险点进行了分析、梳理、归依,培训并印发了《企业纳税风险防范手册》,提醒企业在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的涉税风险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防范建议。对监控、评估、稽查过程中发现的涉税风险事项,以《涉税风险告知书》的形式及时送达企业,提醒纳税人及时修补防范措施。
3、实行“差异化”服务。针对特殊纳税人和特殊纳税事项,开辟了“绿色服务”通道,设有vip贵宾室,对A级信用企业的业务即来即办;对减免退税、下岗再就业等特殊纳税人实行特事特办。对中小企业推出了“三项承诺”和“四项服务”,承诺首问负责、限时审批、延时服务,提供预约、应急、导税、上门等服务。对个体业户实行简易程序纳税申报,取消纸质申报表3份。
4、实行分类辅导服务。对集团企业实行专门辅导,定期举办专题培训班,讲解新出台的税收政策及企业关注的政策,遇到紧急政策难题,可以到企业现场办公。对新办企业实行源头辅导,办证时由首问责任人告知办税注意事项,后期由税管员跟踪辅导6个月。遇到新政策出台或共性涉税问题或设备集中升级时,举办培训班对对中小企业集中实行辅导培训。对被稽查企业进行定向辅导,查前稽查人员要对纳税人辅导检查涉及法规政策;查后以稽查建议书的形式,将整改建议反馈给纳税人。
5、推行安全纳税服务常态化。针对当前纳税人需求多元化、人员结构复杂、素质参差不齐及办税人员工作压力大,易与纳税人发生争议冲突的状况,我局尝试将安全服务理念引入到纳税服务体系中来,在健全办税服务应急预案的基础上,在办税厅设立了“心理舒缓室”,舒缓室配备了电视、报刊和茶具等设备。办税过程中 发现纳税人不理智时,或双方产生误解或发生争议时,或办税人员身体疲劳、情绪急躁时,可以将纳税人或办税人员劝到舒缓室给以解释疏导,解压放松,防止因与纳税人发生争议引发不必要的公共安全事件。此外,我局还结合文化讲座,讲解心理健康知识,让干部职工学会自我心理疏导和情绪控制,养成健康的心智,培养宽松舒畅的心态。
6、推行无纸化纳税服务。对全县5842户选择电子申报的纳税人,采取年终统一报送纸质资料的办法,每年减少纳税人报送资料12次,节省了纳税人办税时间、降低了办税成本。对已办理税务登记的纳税人,再来办理一般纳税人等资格认定业务时,可以不再提供税务机关已有的纸质资料。
(三)搭建信息化平台,增强纳税服务的高效性。
信息技术是当前优化纳税服务的重要手段。为此,我们大力推进纳税服务的信息化程度,提升纳税服务效能。
一是开发纳税服务信息化平台。按照“简易快捷、先进实用”的原则,根据合理纳税需求,开发了“纳税服务信息化平台”,提供了办税导航、资料传输、纳税咨询、举报投诉等17项涉税服务功能,得到纳税人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系统应用以来,全县纳税人网上申报率由74.5%上升至98.5%,财务报表网上报送率由68%上升至100%。
二是开发“五星级”纳税服务评议系统。突破纳税服务评价时空的限制,克服以往纳税人当面不好客观评价的问题,我局开发了“五星级”纳税服务评议信息系统,将业务科室、分局、办税厅所有人员挂设在网页上,让纳税人根据自己的办税“感受”对执法服务人员从10项评议指标方面不定期地进行客观评议,增强了执法服务人 员热情服务、文明执法的自觉性。截至目前,共开展评议活动3次,评出五星级服务明星11人,警示三星级以下人员2次,回复纳税人意见建议5条,解决涉税问题20余件。
三是开发电子签章审批流转平台。按照“窗口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窗口出件”的原则,开发了电子签章审批流转平台,嵌入了限时办结、影像流转、短信提醒、电子签章、痕迹管理、在线编辑等功能,对3类24项涉税业务进行自动流转,实现了业务审批的痕迹化,提高了审批流转的效率;实行审批流转“首问负责”,受理人员负责业务流转的催办、督导,避免了纳税人多头找的现象。截至目前,共流转审批业务320笔,平均减少审批时限40%。
四是拓展小规模纳税人电子申报系统。针对小规模企业申报程序繁琐、工作量大的难题,配合中鲁软件公司,对小规模纳税人电子申报系统功能进行了拓展、完善,全县484户小规模纳税人全部实现网上申报。
五是推行“双量”绩效考核系统。鉴于办税厅工作数量、工作质量易于量化管理的情况,我局开发了“双量”绩效考核信息系统,并率先在办税服务厅推行,有效地解决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差一个样的难题,增强了办税人员的服务热情,提升了办税服务水平。
(四)实施社会化治税,增强纳税服务合力。
借助外部有效资源和力量,我局积极寻求社会化治税的新路子,有效地增强了纳税服务的合力。
一是建立国地税联合办税机制。探索建立国地税联合办税机制,实行国地税互派人员入驻对方办税服务大厅,互设办税服务窗口,实现了纳税人“进一家门、办两家事”的愿望,从根本上解决纳税人多家跑、多头跑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拓展国地 税联合治税范围,计划联合开展税收宣传,联合开展纳税信用等级评定,联合维护纳税人权益,联合开展专项、专案检查,降低纳税人的检查成本。
二是搭建地方综合治税平台。着眼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我局建议成立了以县政府牵头、33个部门共同参与的综合治税小组,初步搭建起了地方税收保障工作信息化平台,实现了外部涉税信息的共享共用,为实施税源征收、管理、检查提供了有效的三方信息资源。系统运行以来,共搜集涉税信息8640条,以此补入税款1565万元。
四、两个体系建设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经过前一阶段的努力,虽然我们在两个体系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上级要求相比,与兄弟县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今后我们将以这次观摩为契机,认真吸取各位领导的意见和建议,在巩固前一阶段工作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体系评价、完善、深化工作。一是做好评价完善工作。对照这次体系观摩点评的结果,对前一阶段体系建设的做法、成效、经验、问题等进行全面评价,找出工作中不足和差距,调整工作重点,强化改进措施,把体系建设推进到更高层次。二是做好拓展深化工作。进一步做好各个体系建之间的融合,将体系建设与解决工作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切实发挥体系的整体效能;抓好体系建设长效机制建设,确保体系建设沿着健康的轨道有序有效有力推进。
【文化馆服务与管理】推荐阅读:
变革管理与文化06-20
山东省村级文化大院建设与服务标准06-09
文化权利与图书馆服务体系探究的论文06-21
联想企业文化与管理思想06-11
组织文化的建设与管理08-03
论品牌管理与企业文化08-26
班组文化的建设与管理方法10-21
企业文化与人本管理有机结合论文07-21
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哲学案例10-08
真人真事,项目管理与文化冲突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