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季度分析(精选12篇)
1.抗菌药物季度分析 篇一
黎平县人民医院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自查报告(2016三季度)
为贯彻《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发〔2015〕42号)文件精神,落实《2016年贵州省卫生计生委办公室关于开展2016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专项督导工作的通知》(州卫计办函〔2016〕13号)要求,院领导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作为医院改革的重要内容和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的重要举措,积极动员,认真部署,结合工作实际,采取综合措施,首先成立了由分管院长为第一负责人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督导工作活动领导小组以及抗菌药物管理办公室,负责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管理工作,分工院长亲自抓建立、健全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全院召开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督导工作动员大会,由院长亲自主持,会上大家统一了思想,制定了符合我院实际的活动方案和实施细则。通过前一阶段的共同努力,工作进展良好,效果初步显现,督导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
一、抗菌药物品种数量达到限定范围,但品种结构不尽合理。(抗假单胞菌品种我院现只有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洛西林,美洛西林钠都为限制使用类建议增加哌拉西林非限制使用类。阿米卡星对肠道革兰氏阴性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钝化酶稳定,较广泛用于铜绿假单胞菌的联合治疗,耐药监测显示阿米卡星对革兰氏阴性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低,抗菌药物指导原则:抗假单胞菌的联合治疗优选抗假单胞菌活性较强的阿米卡星,建议增加阿米卡星。我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的检出率为34.63%是否考虑增加万古霉素。头孢替唑未在贵州省分级管理目录内,建议删除。五水头孢唑林钠价格较贵(浙江省2015年为特殊管理药品),建议删除。甲硝唑价格便宜,建议增加。三代以上头孢口服剂型我院为零,是否考虑增加一个品种。)我院经过多次遴选,最后保留了疗效好、价格适中,不良反应少,临床常用的35种抗菌药物供临床应用。
二、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根据抗菌药物特点、适应症、抗菌谱,严格按贵州省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制定了我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明确了各级医师使用权限。并认真执行,对检查中发现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师,进行了通报批评,并给予处罚。
三、认真落实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每月定期抽查(100张门诊处方,30份病区医嘱)门诊处方和病区医嘱单进行点评,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在医院<<临床药迅>>上予以通报,督促整改。从自查情况看,我院抗菌药物使用趋于比较合理。通过统计,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排名,以及使用前十位数量的医生进行公示。
四、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明显下降。清洁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有所规范。大部分科室能够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特别是普通外科清洁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已经达到要求。各科主任认真贯彻落实我院抗菌药物专项督导工作活动方案,使用抗菌药物有明确的适应症,疗程适当。基本杜绝了那种长期用药、无适应症用药、联合用药的不良习惯。
五、加大管理措施,加强监督考核,加大奖惩力度。我们给各科室制定药品使用比例,降低药品费用,限制抗菌药物用量,对超比例的科室严格处罚,加大对于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责任人的处理和惩罚力度。
六、加强学习,持续改进。在工作中我们不断加强业务学习,积极组织我院临床医师参加《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培训,出版<<临床药迅>>16,17,18期专门刊登2015年抗菌药物指导原则,组织学习。明确我们的责任,为了有效延缓和控制细菌耐药,我们必须立即行动起来,转变错误的用药观念、纠正错误的用药行为、摒弃错误的用药习惯,切实减少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以对人民健康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全面、准确、及时地掌握药品信息,坚持因病施治原则,合理、审慎地处方抗菌药物,并指导和教育患者正确用药。
七、大力开展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及病历点评:2016年三季度,药剂科共计随机抽取600余张门诊抗菌药物处方和90份左右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病历进行点评。通过开展病历点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有大幅度提升。
八、指标改善情况:在医院的重点整顿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Ⅰ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率等方面都有显著下降。
通过门诊抗菌药物处方点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病历点评,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有了明显改善。
1、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2016年1一6月为58.1%,符合规定,经过医院的严格控制,已经达到了规定值(≤60%)的要求。
2、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2016年6一9月为45.8DDD,经过医院的严格控制,接近了二甲标准,但仍未达到规定每百人40DDD以下的要求。
3、Ⅰ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率:我院Ⅰ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率2016年6一9月为34.33%,其中五官科和普通外科已经达到标准≤30%,经过医院的大力整顿,已经下降到了34.33%,特别是普外科和五官科以及妇科改善非常明显,但总体距离规定(≤30%)还有一定差距。
4、微生物送检率49%已经大于30%。
存在的问题:
1、抗菌药物预防用药时间较长;预防时机与规定还有距离。
2、预防用药品种选择还没有完全按照【抗菌药物指导原则】规定执行;
3、存在无适应症用药现象;
4、计算机系统未能适应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评价指标的要求
5、使用强度还未能达标(45.8)规定为40。
6、抗菌药物耐药率预警还未实行。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专项督导工作活动,既是有效控制细菌耐药,降低人民群众就医负担,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迫切需要,又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树立卫生行业良好形象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巩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督导工作活动成果,继续推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督导工作活动,克服存在的问题,我们将继续统一思想,加强组织领导,增强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细化落实措施,完善奖惩机制,加大奖惩力度,总结成功经验,巩固活动成果,加强业务培训,开展公众教育,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水平和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水平,营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社会环境,确保抗菌药物专项督导工作取得实效。
二O一六年10月10日
2.抗菌药物季度分析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某三甲医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前后全院抗菌药物应用数据, 包括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比例等。同时, 抽取整治活动前后涉及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Ⅰ类切口手术的出院病历。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对整治前后的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比例等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并对临床医师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的合理性、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评价。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门诊、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整治活动前后门诊、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见表1。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由整治前的63.07%下降至整治后的22.69% (P>0.05) ;Ⅰ类切口预防使用率由整治前的8.7%下降至整治后的2.11% (P>0.05) 。
2.2 临床医师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
整治活动前后, 临床医师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见表2。由表2可见, 与整治前相比, 无病程记录、无副高以上医师查房记录、无选药依据、无联合用药依据、无换药依据、无会诊意见等不合理现象构成明显下降 (P>0.05) 。
2.3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
整治活动前后,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见表3。由表3可见, 在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用药指征、品种选择、用法用量、术前2h内给药、用药天数限定等方面的合理率均较整治前有明显提高 (P>0.05) 。
3 讨论
物的合理性方面不合格率较高。但是本次专项整治过程中, 医院以培训考核、分级授予处方权、派驻临床药师进科室为推进手段, 动态监管、及时反馈、绩效跟进, 同时通过培训、教育、质控、干预四个手段增强临床科室医师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意识, 使临床医师真正认识到开展整治活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在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方面有了大幅提高。
抗菌药物的管理已初见成效, 在以后的工作中, 医院还将着力促进该项工作, 将不合理的预防用药降到最低。严格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3]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继续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工作的管理, 逐步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监测管理体系, 提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水平[4];充分发挥药事委员会及临床药师的作用, 绩效考核及时跟进, 建立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科主任问责制。通过专业监管、绩效跟进和行政介入, 以巩固取得的成绩。
某院在开展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中, 从完善制度、健全组织, 建立信息平台入手, 成立抗菌药物专项整治领导小组, 明确院长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一责任人, 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作为医疗质量和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日程[2];与临床科室负责人签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状;制定有针对性的抗菌药物控制指标, 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整治措施, 某院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有了大幅提高, 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由整治前的2.48%降至整治后的
表1整治前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比较
*P>0.05, 与整治前比较
表2整治前后临床医师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
*P>0.05, 与整治前比较
表3整治前后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
*P>0.05, 与整治前比较
参考文献
[1]庞家莲, 蒙光义.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的思考[J].中国药房, 2011, 22 (30) :2785-2787
[2]王天元.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促进合理用药[J].医药监管, 2012, 2 (8) :128-129
[3]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S].卫办医政发, [2009]8号
3.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题分析 篇三
【摘要】 目的:了解我院近两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临床应用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从2010年开始至今每月随机调取归档病历100份,到目前为止共2152份,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分析。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7.43%,其中治疗用药比率为51.08%,预防用药比率为48.92%,存在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病历占使用抗菌药物病历的比率为18.9%,其中围手术期用药时间不规范占5.2%,无用药指证占10.4%,药物选择起点高占46.2%,用药疗程不合理占42.1%,给药频次不合理占5.1%。结论: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现象比较普遍,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可导致治疗效果不佳,耐药菌株增加,发生医院感染、不良反应产生等,应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从而保证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关键词】 抗菌药物;合理用药
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每月随机调取归档病历约100份,共计2152份,其中应用抗菌药物病历1236份,根据各类文献资料的分析研究,综合评价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现状,了解抗菌药物在临床使用情况,从而进一步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为促进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与方法 原始资料及数据来源于我院微机室统计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随机抽取的归档病历,共计2152份,应用抗菌药物病历数为1236份。由临床药师负责,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按事先设计的调查表进行,项目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原发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情况、医院感染诊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预后等;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分析主要从5个方面进行:①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不合理;②无用药指证;③药物选择起点高;④用药疗程不合理;⑤给药频次不合理。 1.2 分析指标 用法仅限定日剂量(DDD)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5版)、《新编药物学》(第16版)推荐的常用剂量,并参考药品说明书推荐的成人常规剂量;药物选择参照卫生部〔2009〕38号文、卫生部〔2011〕56号文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 结果
4.抗菌药物季度分析 篇四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和门诊抗菌药物应用及用药合理性,评价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开展成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抽取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实行前、后一年门诊处方各5000张,从抗菌药物品种、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频度(DDDs)、药物利用指数(DUI)、用药合理性等多方面分析本院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20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较整改前(20)明显减少,不合理处方数明显减少,且单种药物利用指数>1的情况较为少见。结论: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开展后,本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逐渐规范,不合理处方比例明显减少。
【关键词】门诊处方; 药物利用指数; 用药合理性; 抗菌药物; 使用频度
合理用药是指对患者采取有效、安全、适当、经济的药物治疗。安全合理用药是新医改的目标之一,也是每个医生、药师的责任。据WHO统计,全世界死亡的患者中,约有1/3的患者死于用药不当[1],约有1/7的患者死于不合理用药,其中抗菌药物的滥用情况尤其严重。由于抗生素的.滥用,病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已成为严重问题[2],给广大患者的健康带来了隐患[3]。自以来按照卫生部统一部署,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全面开展为期3年的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活动的重点是二级以上医疗机构[4]。报道显示,整治活动开展至今,二级以上医院已收到明显的效果[5]。随着“医改”政策的不断完善,全面了解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调研以-这三年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年为前后节点,分别收集年和年门诊处方,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本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是否合理,为抗菌药物使用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门诊2010年和2014年处方各5000张。
1.2 方法 本研究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登记抗生素使用的基本情况,如门诊处方抗菌药物应用种类、应用频率、用药总量,实际用药时间、限定日剂量(DDD)等,比较抗菌药物整治活动前后门诊抗菌药物基本使用情况(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下各级别抗菌药物的累计DDD及权重),并结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进行用药合理性评价和分析;重点考察门诊各品种抗菌药物使用的DDDs及DUI,DDDs=规格×用量/DDD,药物利用指数(DUI)=DDDs/实际用药时间,DUI<1即为合理[6],其中,DDD值由《实用抗菌药物学》常用日剂量或药物使用说明书规定的剂量为准[7]。
二、结果
2.1 抗菌药物使用的基本情况 利用2010年及2014年收集的处方对患者性别、年龄情况进行分析,其中男性患者占49.3%,女性为50.7%,就诊的男女性别没有明显差异;就诊患者青少年和老年人比例较高。而2010年和2014年含抗菌药物的处方分别为1218张和908张,其中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的处方分别为361张和68张,占29.64%和7.49%。本院门诊抗菌药物以单一用药为主,2010年和2014年分别占87.00%和91.18%,二联用药为11.63%和8.82%,三联仅为1.39%和0。根据治疗目的的不同,分为预防用药、治疗用药、无指征用药,2010年各类别所占比例分别为38.23%、42.93%、18.84%;而2014年各类别比例分别为39.71%、50.00%、10.29%。
5.抗菌药物季度分析 篇五
1、每张处方不得超过(C)种药品。A、3 B、4 C、5 D、不限
2、卫生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规定,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B)A、20% B、30% C、40% D、50%
3、卫生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规定,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C)DDD以下 A、20 B、30 C、40 D、50
4、卫生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规定,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B)
A、20% B、30% C、40% D、50%
5、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治理中抗菌药物不包括(D)
A、抗细菌 B、抗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 C、抗真菌 D、抗病毒、寄生虫
6、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第一责任人是(D)
A、药剂科主任 B、医务科主任 C、临床科室主任 D、医疗机构负责人
7、合理用药原则包括(D)
A、安全 B、有效 C、经济 D、以上均是
8、促进合理用药的主要措施正确的有(E)
A、制定合理用药相关的临床应用指南 B、严格医师和药师资质,建立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C、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监测体系
D、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严肃查处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情况 E、以上均是
9、对第三代头孢菌素描述有错误的为(A)。
A、对G+ 菌作用甚强,大于第一、二代 B、对G-菌作用强 C、其中一些对绿脓杆菌有较强杀菌作用 D、肾毒性较小
10、列为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的是(E)
A、具有明显或严重不良反应抗菌药物; B、需要加以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 C、上市不足五年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的; D、药品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E、以上均是
11、抗菌药物分级管理“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使用权限为(B)A、住院医以上 B、主治医以上 C、副主任医以上 D、主任医师
12、越权限使用上一级抗菌药物时间权限为(C)A、8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D、48小时
13、门诊患者需要联合应用抗菌药物,医师开具处方可以选择(A)A、一线+一线 B、一线+二线 C、一线+三线 D、二线+二线
14、卫生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规定,门诊、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不超过(B)A、20% 50% B、20% 60% C、30% 70% D、30% 80%
15、细菌耐药率超过多少的抗菌药物,应该暂停临床应用?(A)A、75% B、80% C、90% D、50%
16、细菌耐药率超过多少的抗菌药物,应将预警信息及时通报有关医务人员?(A)A、30% B、40% C、50% D、60%
17、患者确诊为肠杆菌属感染,下列那个药物不应选用:(B)
A、氨曲南 B、万古霉素 C、环丙沙星 D、头孢噻肟
18、不符合抗菌药物常用用法的情况是哪个?(D)
A、氟康唑 0.2 qd B、青霉素 160万单位 ivgttt q6h C、头孢噻肟 2g ivgtt q8h D、阿齐霉素 0.5 tid
19、以下哪种抗菌药物的作用机理是破坏细菌的细胞壁(C)。
A、红霉素 B、四环素 C、青霉素 D、庆大霉素
20、以下哪类抗菌药物的作用机理是抑制细菌DNA螺旋酶,阻断DNA的复制?(C)A、四环素类 B、氨基糖甙类 C、喹诺酮类 D、磺胺类
21、以下属于时间依赖性的抗菌药物是(C)。
A、妥布霉素 B、环丙沙星 C、阿莫西林 D、阿奇霉素
22、以下属于浓度依赖性的抗菌药物是(B)。
A、克林霉素 B、左氧氟沙星 C、青霉素 D、头孢美唑
23、抗菌药物分几级进行管理(C)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24、以下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具有协同效应的是(B)。A、青霉素和磺胺 B、头孢菌素和氨基糖苷 C、红霉素和克林霉素 D、氯霉素和克林霉素
25、感染患者行细菌学检查的最佳时机应是(C)
A、应用抗菌药物之后 B、长期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 C、应用抗菌药物之前 D、以上都不对
26、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首选(D)。
A、头孢菌素类 B、氨基糖苷类 C、大环内酯类 D、万古霉素
27、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哪些(D)。
A、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加和光毒性 B、骨关节损害和跟腱炎 C、心脏的损害和肝毒性 D、以上皆是
28、在头孢菌素中,抗阳性菌活性最强的是(A)。
A、一代头孢 B、二代头孢 C、三代头孢 D、四代头孢
29、Ⅰ类切口手术(清洁切口),主要感染的病原体是葡萄球菌等G+ 球菌,所以从药物抗菌谱考虑,应首选(C)。
A、喹诺酮类 B、第三代头孢菌素 C、第一代头孢菌素 D、氨基糖苷类 30、手术前预防用药目的是预防(D)。
A、切口感染 B、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
C、肺部感染 D、切口感染和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感染
31、对绿脓杆菌有效的头孢菌素是(B)。
A、头孢唑啉 B、头孢他啶 C、头孢氨苄 D、头孢拉定
32、乳腺纤维瘤手术属于几类切口?(A)。
A、I类切口 B、II类切口 C、III类切口 D、IV类切口
33、腹外疝手术属于几类切口?(A)。
A、I类切口 B、II类切口 C、III类切口 D、IV类切口
34、成人伤寒沙门菌感染的治疗,首选哪一类药物(B)
A、四环素类 B、氟喹诺酮类 C、青霉素类 D、氨基糖苷类
35、青霉素类的药物对以下哪些细菌不敏感(B)。
A、肺炎链球菌 B、绿脓杆菌 C、金黄色葡萄球菌 D、肠球菌
36、亚胺培南属于哪一类抗菌药物?(D)。
A、氟喹诺酮类 B、氨基糖苷类 C、β-内酰胺类 D、碳青霉烯类
37、针对耐药菌,可以采取的措施是(D)。
A、了解病人对细菌的耐药状态 B、针对耐药研发一些新的抗菌药物 C、合理用药 D、以上皆是
38、头孢吡肟属于第几代头孢类抗菌药物?(D)
A、第一代 B、第二代 C、第三代 D、第四代
39、喹诺酮类可能引起儿童:(A)
A、软骨损害 B、肾毒性 C、耳毒性 D、心肌损害 40、肝功能减退感染患者应避免使用的抗菌药物是:(A)A、磺胺药 B、青霉素 C、头孢唑啉 D、头孢他啶
41、VRE是指何种耐药细菌?(D)
A、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 B、耐甲氧西林金葡菌 C、耐甲氧西林表葡菌 D、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
42、医院感染中常见的MRSA是指何种耐药细菌?(A)
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B、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 C、铜绿假单胞菌 D、大肠埃希菌
43、以下不属于广谱抗菌药物的是(A)。
A、氨曲南 B、头孢曲松 C、哌拉西林 D、氧氟沙星
44、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应考虑(E)
A、某类(种)感染病原菌及其流行病学分布规律 B、病情 C、抗菌药物知识 D、耐药情况 E、以上均是
45、引起医院内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是(B):
A、革兰阳性菌 B、革兰阴性菌 C、真菌 D、支原体
46、全身应用大剂量青霉素可引起何种不良反应?(A)
A、青霉素脑病 B、肾脏损害 C、肝脏损害 D、胃肠道反应
47、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最好是在皮肤切开前(A)。A、0.5-2小时 B、6小时 C、12小时 D、24小时
48、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控制在多长时间最为合适(B)。A、12小时 B、24小时 C、48小时 D、72小时
49、引起手术部位感染的感染源及感染途径包括:(D)
A、医护人员 B、环境中的飞沫、尘埃携带细菌 C、病人 D、以上都是 50、短时间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优点是:(D)
A、减少毒副作用 B、不易产生耐药菌株 C、不易引起微生态紊乱 D、以上都对
51、治疗艰难梭菌引起的假膜性肠炎可选用(A)
A、甲硝唑 B、诺氟沙星 C、氨苄西林 D、克林霉素
52、治疗厌氧菌感染可以选用:(D)
A、庆大霉素 B、头孢唑林 C、环丙沙星 D、甲硝唑
53、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E)A、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B、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药效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C、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D、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 E、以上都是
54、万古霉素属于哪一类抗菌药物?(C)。
A、氨基糖苷类 B、β-内酰胺类 C、糖肽类 D、氯霉素类
55、老年人和儿童在应用抗菌药物时,较安全的品种是(B):
A、氟喹诺酮类 B、氨基糖苷类 C、β-内酰胺类 D、氯霉素类
二、是非题
1.大环内酯类(除酯化物和克拉霉素)和头孢菌素类可妊娠全过程应用(√)2.治疗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感染可选用氟喹诺酮类(√)
3.治疗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感染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X)
4、SMZ--TMP适用于治疗卡氏肺孢菌子肺炎(√)5.严重肾功能不全时禁用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6.所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均不宜用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7.头孢唑啉可用于治疗MRSA、溶血性链球菌、肠球菌属所致感染(X)8.氟喹诺酮类药物不宜用于未成年人(√)9.肾功能不全患者禁用万古霉素(X)10.两性霉素B静滴时较少发生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事件(X)
三、填空题
1、处方正文书写内容有药品分列药品名称、剂型、规格、数量、用法用量。
2、处方权的获得:经注册的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由医务部按规定授予处方权,同时在医务部与药房签名留样备案后,方可开具处方。
6.抗菌药物培训总结 篇六
双辽市中医医院
目录
多重耐药菌(MDRO)的监测计划和工作方案————1-3 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4-7 细菌耐药监测制度————————————————8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的制度——————————9-10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流程———————————11 多重耐药菌多部门参与制度———————————12-13 多重耐药菌管理协作机制及落实方案———————14-16 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和预警机制———————————17 全院感染、耐药菌感染沟通、反馈情况————————18
多重耐药菌(MDRO)的监测计划和工作方案近年来,多重耐药菌(MDRO)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为此,卫生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通知》,并在“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中列为重点检查项目。我院结合本院实际制定并下发了多重耐药菌(MDRO)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制度与措施(MRSA、VRE)。计划在重点科室先行开展后再更大范围的MDRO筛查工作。
为进一步推动我院MDRO的检测与管理,感染管理科将利用晨间交班时间进行逐科讲解。多重耐药菌(Multiple Drug resistance MDR)菌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ESBL)的大肠杆菌、克雷伯菌、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等、对临床上普遍使用的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所致感染治疗困难,病死率较高。这些耐药菌株分布广、传播快,容易产生暴发流行,给临床治疗及医院感染的控制带来困难。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以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此项工作势在必行。
临床科室
接诊可疑或明确有感染者后,应送检相应的病原学标本,并追踪检验结果,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若属干医院感染散发则于24小时内保医院感染报告卡。
医院感染突发事件:短时间发生5例以上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地医院感染。应立即电话报告医务科、院感科,节假日向院值班报告,医院组织专家组进行调查,同时向上级相关部门报告。
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鉴定、药敏后,对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的金黄的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细菌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应在检验报告上标注,并登记《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表》每天报医院管理科。
医院管理科:院感专职人员每天到微生物实验室了解多重耐药菌监测情况,到科室指导接触隔离工作。
患者的隔离预防:1.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房间。2.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尿、又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3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设置隔离病房时,应在门上粘贴接触隔离标识,防止无关人员进入。4进行床边隔离时,在床栏上标贴接触隔离标识,以提醒医务人员以及家属,当实施床旁隔离时,应先诊疗护理其他病人,MDRO感染病人安排在最后。5如病人需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治疗,都应先电话通知科室,以便其他科室做好准备,防止感染的扩散。6在该病人转送去其他科室时,必须由一名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对该病人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7接受部门的器械设备在病人使用或污染后进行清洁消毒。
院感科每天按照检验科填报的《多重耐药菌检测报告表》到科室监督MDEO控制实施的落实情况,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反馈、指导,病情科室负责人签名。对MDRO的患者进行追踪,每周应到相应的科室不少于2次监督MDRO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直至解除隔离。
2010年1月29日
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
一、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
(一)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医疗机构应当高度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针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诊断、监测、预防和控制等各个环节,结合本机构实际工作,制定并落实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防控措施。
(二)加强重点环节管理.医疗机构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特别要加大对重症监护室。内一科病房、内二科病房、内三科病房接受过广谱抗菌药物治疗或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留置各种管道以及合并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等重点人群的管理制度,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三)加大人员培训力度。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义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认识,强化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流行病学以及预防与控制措施等知识培训,确保医务人员掌握正确、有效地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二、强化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09)。医疗机构应当提供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施,特别是在重症监护室、内一科病房、内二科病房、内三科病房等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应当配备充足的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医疗机构应当对所有患者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对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
1、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隔离房间应当有隔离标识。不宜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与留置各种管道、又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转诊之前应当通知接诊科室,采取相应隔离措施,没有条件实施单间隔离时,应当进行床旁隔离。
2、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3、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后,要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进行手卫生。
(三)、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在实施各种侵入性操作时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
(四)、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医疗机构要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特别要做好重症监护室、内一科病房、内二科病房、内三科病房等重点部门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要使用专用的抹布等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心电监护仪、等医疗器械的面板或旋钮表面、听诊器、患者床栏杆和床头桌、门把手等),采用适宜的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当立即消毒。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制患者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按照医疗废物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和管理。
三、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医疗机构应当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正确、合理地实施个体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根据临床微生物检测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
医疗机构要建立和完善临床抗菌药物处方审核制度,定期向临床医师提供最新的抗菌药物敏感性总结报告和趋势分析,正确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抗菌药物处方水平。
四.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
(一)、加强多重耐药菌监测工作。医疗机构应当重视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建设,积极开展常见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高危患者要进行监测。及时采取有关标本送检,必要时开展主动筛查,以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制患者。
(二)、提高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能力建设,提高其对多重耐药菌检测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检测水平。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后,应当及时反馈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以及相关临床科室,以便采取有效地治疗和感染控制措施。患者隔离期间要定期监测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直至临床感染症状好转或治愈方可解除隔离。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当至少每半年向全院公布一次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包括全院和重点部门多重耐药菌的检出变化情况和感染趋势等。
双辽中医医院
7.我院抗菌药物处方分析 篇七
抽取2006年门诊西药处方共162630张, 将其中使用抗菌药物 (片剂、胶囊或注射剂) 处方90309张作为本文调查的对象。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抗菌药物名称、规格、给药途径、应用例次、联合用药及其合理性评价。
2 调查结果
2.1 门诊西药处方90309张使用抗菌药物 (包括植物药制剂和抗病毒药) , 占55.53%, 统计抗菌药物有10类40个品种, 18岁以上年龄组处方为75209张, 18岁以下年龄组处方为15100张。
2.2 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情况显示, 单用72789张, 二联使用15097张, 三联使用1423张, 所占百分率分别为80.60%、16.72%、1.58%。
2.3 抗菌药物应用例次统计结果 (见表1) 。
3 分析
3.1 抗菌药物应用比例
头孢抗生素的应用例次占首位, 因具[1]广谱、高效、耐β-内酰胺酶, 过敏反应较青霉素类少见等优点, 在临床上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头孢拉定胶囊对门诊患者尤其适用。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随着新一代药物琥乙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应用, 逐渐位居第二。具有过敏少, 疗效好等优点。喹诺酮类抗生素因其结构中含氟原子, 对细胞组织的穿透力强, 口服制剂生物利用高, 吸收后在体内分布广, 近10年发展迅速。特别是第3代喹诺酮类药物, 由于其独特的作用靶位与其他抗生素无交叉耐药性, 细菌对其产生突变耐药的发生率低, 临床使用品种数目呈上升趋势。硝咪唑类抗生素随着厌氧菌感染比例增加而应用增多, 尤其在妇产科和外科采取联合用药, 预防混合感染, 抗菌植物药制剂随着植物药提取工艺的研究创新, 质量控制指标的日益完善, 临床使用亦呈上升趋势。青霉素类抗生素的应用逐步下降, 因为要做皮试, 随着耐药性增加, 疗效逐步下降。
3.2 不合理用药分析调查中发现
(1) 使用抗病毒药的4745例中有4270例与抗生素联合使用, 抗病毒药的单用比例仅为10.01%。有报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为流行性感冒、感冒与支气管炎, 这些90%的病原为病毒,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主要是肺炎, 其中70%病原是病毒, 而抗生素对病毒无效[2]。那么高达90%联用率, 无疑存在滥用的倾向。 (2) 药理拮抗如头孢哌酮联用琥乙红霉素, 一种繁殖期杀菌剂与一种抑菌剂合用结果是降低前者的效价, 而增加产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 因此应避免合用或先用头孢哌酮后用琥乙红霉素。 (3) 毒性相加如去甲万古霉素连用阿米卡星[3], 二药均存在肾脏毒性, 合并用药增加了肾毒性发生。 (4) 不符合药代动力学规律, 如青霉素钠800万U静脉滴注, 1次/d。 (5) 不适合用药:a.18岁以下年龄组共有10例使用氟喹诺酮类, 其中5例使用诺氟沙星胶囊, 由于喹诺酮类药可引起未成年动物受力关节病变, 儿童及发育中的青少年不宜使用。b.抗生素与微生态制剂合用, 如依诺沙星与三联活菌胶囊 (培菲康) 合用, 后者为活菌制剂, 可因前者的存在而被灭活或被抑制, 而前者因后者的存在使药效降低, 二药宜分开服用, 以利于发挥各自疗效达到治疗目的。 (6) 使用不恰当溶媒, 头孢菌素[4]及青霉素不宜与葡萄糖 (pH3.2~3.5) 配伍, 因该抗生素在pH<4时分解较快, 甚至有沉淀生成, 宜选用0.9%氯化钠注射液[5]为溶媒, 稳定性好, 但对于某些心功能不佳患者, 为避免诱发心力衰竭, 可使用葡萄糖做溶媒, 在2h内滴注完毕, 处方中青霉素钠头孢哌酮钠等放入葡萄糖液中, 静滴非常多见, 占不合理处方35.0%。
摘要:目的分析抗菌药物的处方使用情况。方法对2006年度门诊进行回顾性行分析。结果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占20.4%,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占18.9%, 喹诺酮类抗生素占17.5%。结论抗菌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 但仍存在某些滥用及需要改正的问题。
关键词:抗菌药物,合理性
参考文献
[1]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571.
[2]张力群, 中西医临床用药正误大全[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 1998:71.
[3]余自成, 邵云弟.老年人的药学监护[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2, 22 (7) :436-438.
[4]戴冰, 胡盛松, 肖子增.注射用头孢哌酮在4种输液中的配伍变化[J].药学服务与研究, 2002, 2 (2) :127-128.
8.医院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与分析 篇八
【中图分类号】R96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070-01
抗菌药物作为在临床上药物治疗的的一大类,因其广泛的应用以及病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现象的普遍发生,其应用的合理与否尤显重要。正基于此,卫生部2004年8月颁布了《临床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2009年颁布了《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的应用管理》等规章制度。时至今日,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医疗机构的抗菌药物的应用现状作一定的了解,以期为管理者,应用者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方法以《临床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的内容为判断标准,设计统计表格,随机查阅320份病历,将其中抗菌药物应用的有关数据进行登记、整理和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
共调查病历资料320份,其中外科病历165份,内科病历126份,儿科病历29份,使用抗菌药物病例228份,外科130份,内科85份,儿科12份,使用率分别是79.79%,67.46%,41.48%。
抗菌药物的使用
2.2.1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 在所有调查的320份病历中,使用抗菌药物病例228例,抗菌药物预防性就达195例,占所有抗菌用药比例的85.53%,其中以二代头孢和三代头孢为主,使用的前五位药物构成见表1。
表1前五位预防用抗菌药物品种构成
2.2.2抗菌药物的疗程 ;在228份应用抗菌药物的病历中,共计抗菌药物天数为3541,平均每位患者用15.53天,最短1天,最长42天。其中82.35%是静脉给药,10.21%是口服给药,7.44%是外用给药。其中预防性使用药物〉2天的病例有46例,占所有预防用药的63%.
2.2.3抗菌药物的联用 ;228份抗菌药物病历中一联用药154份,二联用药47份,三联及以上占25份。联合用药最多的科室是重症监护室,其次是呼吸内科,普通外科,骨外科。具体的分布状况及构成比见表2.
表2二联及以上用药科室分布状况
病原送检及药敏
2.3.1 病原送检; 在228份治疗性抗菌药物使用中,病原送检25份,占其中10.96%。
2.3.2 药敏; 有药敏实验结果的病历资料仅20份,占9.2%。
3 讨论
用药疗程过长,平均达到15.53天,最高达42天。《指导原则》上要求,抗菌药物使用疗程是在病人感染症状消失,体温正常72小时后,就应考虑停药。本次调查却发现,医生在这方面掌握不严格,病例资料上已经显示感染症状已经消失,体温也属正常范围,但一部分病人还在持续使用。造成了过长时间的使用,容易造成病人的菌群失调及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
预防用药药物选择方面,从表1可知,预防用药比例达85.53%,药品选择集中在三代、二代头孢及酶抑制剂。头孢米诺属头霉素类抗生素,抗菌作用近似于三代头孢,头孢替安是二代头孢,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属加酶抑制剂的抗菌素,《指导原则》要求,用于外科切口感染原则主张使用一代头孢,而本次调查发现,这三类药几乎是许多科室预防性用药的首选,一代头孢使用很少,头孢米诺的使用达到50.25%,此外,酶抑制剂一般针对产内酰酶的耐药性细菌,一般来说,刚住院的手术患者,特别是Ⅰ类手术患者,不存在皮肤正常耐药菌[1],所以用酶抑制剂意义不大。大量资料指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选用药物[3]。所以该医院预防用药方面离要求有较大差距。
《指导原则》上要求,凡是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除病情危重外都应当做病原检测,确诊感染病菌,根据药敏结果选择药物。但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该医院的送检率远远低于卫生部50%的标准。
药敏实验是预测抗菌药物对细菌是否有效的的指标,能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从而有效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节省医疗资源[2]。而调查显示,药敏实验率仅为9.2%,低于70%的标准。显示出医院在抗菌药物用药的使用随意性较大,凭经验用药较常见。医生科学用药的意识还待提高。
从表2可知,联合用药方面控制较好,联合用药比重较重的科室,其多为病况复杂,病情危重患者。
综上所述,该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关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规范等还需进一步加强宣传,指导、监督。医疗机构应切实贯彻落实有关法律,法规,建立起一个现代的用藥服务体系,提高临床医生的合理用药水平,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肖永红,王进,赵彩云等。2006-2007年细菌耐药性监测[J],中华医学感染学杂志,2008,18(8):1051-1056.
[2]李晓红,虞德才,左改珍等,1132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横断面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6):684-686.
9.抗菌药物整治总结 篇九
根据成卫医政〔2012〕35号文件精神,为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有效控制细菌耐药,保证医疗质量安全,保证患者用药安全;达到安全、有效、适当、经济的合理用药理念,我院于2012年5月对我院就诊患者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进行了抽查整改,共抽查门诊及住院处方100份,其中住院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5%(要求不超过60%),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8%(要求不超过20%),急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2%(要求不超过40%),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抗菌药品使用情况:
1、用药认识不到位:临床各科室医药人员对抗菌药物的各项组织管理制度、实施方案认识不到位,抗菌药物使用的各项指标没有严格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医务科的管理力度不够。
2、用药指标不严格:少部分医生对抗菌药有滥用现象,特别是对急诊患者,在没有做血常规的情况下就草率用抗生素,大部分医生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内容了解不透彻,没有严格按照要求使用抗菌药物。
3、用药原则不坚持:对有惠民卡的患者有一次开多量的情况,经了解后属患者为方便主动要求,但药剂科也作了相关规定,凡这种情况都要求开药医师在处方上作特殊注明。
二、整改措施:
1、明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责任制 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切实发挥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督导小组的作用;明确院长为全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临床科主任为科室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工作的主要负责人,进一步完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对抗菌素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讨论,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
2、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全员培训 要求科室加强组织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学习,达到人人知晓。
3、建立抗菌药物定期评估制度,落实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由药剂科每日对院内处方在早会上进行点评,由医务科进一步整改。
4、加强抗菌药物购用管理。严格控制抗菌药物购用品种、品规数量,保障抗菌药物购用品种、品规结构合理。
5、加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指标控制力度 严格控制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保证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各项指标在规定范围内;对超常使用抗菌药物的,及时给予停止使用。
6、加强临床检验检测用药 用抗菌药前必须检查血常规,必要时到上级医院检查细菌耐药监测。
7、完善抗菌药物奖惩制度,严格查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
通过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优化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结构,提高了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有效遏制了细菌耐药;针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标本兼治的措施加以解决;完善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效措施和长效工作机制,促进了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能力和管理水平持续提高。
主题词:抗菌药物 合理应用 整治
10.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篇十
【摘要】目的:探讨现代医院如何以有效的管理方法,控制抗菌药物的滥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方法:建立健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组织和制度;加强对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知识培训;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宣传教育;制定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规定;建立完善的合理用药网络;对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进行督查,奖优罚劣。结果:采取这些综合管理与控制措施,以较完善的医院合理用药管理手段,达到抗菌药物最合理应用的目的。
【关键词】 抗菌药物;合理用药;调查分析
抗菌药物是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药物,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在我国,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现象普遍存在,导致耐药菌株越来越多,临床疗效越来越差,感染越来越难控制,不良反应日益增多,为进一步了解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以便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特对部分临床科室2007年7-12月出院病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进行的监测报告,住院患者中30%应用了抗菌药物[1]。目前滥用抗菌药物的现象十分严重,不仅造成浪费,还会引起许多医源性疾忠及诱导细菌耐药性发生,在医院感染管理的诸多环节中,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占有重要地位,不仅有利于医院感染的控制与治疗,而且能限制以至阻断细菌耐药的发腱。加强领导是医院合理用药的关键所在[2]。为此,应进一步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管理力度,努力做到科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建立健全医院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组织和制度
加强领导是医院合理用药的关键所在[3]。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的有关规定并结合各医院实际情况,成立医院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小组或相应管理组织,由主管业务院长任小组组长,成员包括临床经验丰富、用药知识伞面的感染性疾病医师和外科医师、感染控制护士、药学及微生物学专业人员等。他们的职能由药物保障转变为技术服务[4].制定符合本医院、本科室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协调、监控医院抗菌药物的购进及使用;负责抗菌药物应用的指导、咨询工作;定期审查、总结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根据临床用药情况,组织经常性、各层面人员的药理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合理用药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医务人员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及相关药理知识的培训
当今,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新型抗菌药物的品种日新月异,细菌的耐药谱也不停地发生变迁,过去经验型的治疗将随着循证医学的深入被淘汰[5]。抓好合理用药的基础是抓好医务人员的合理用药观念。通过岗前培训、举办讲座、办学习班、新药介绍等形式,对各级医护人员进行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教育和培训,普及合理用药观念,不断更新相关知识,提高医院抗菌药物治疗水平。各级医师应根据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和药物经济学,以及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严格掌握适应症,合理选用药物;护士应了解各种抗菌药物的配制要求,准确执行医嘱,仔细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积极主动配合医师做好各种细菌培养标本的留取和送检工作;强调医护人员的协作精神,强调药物使用中的合理配伍,强化根据药敏试验用药的观念。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显示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低于相关文献报道[6] 3 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宣传教育 造成目前临床抗菌药物滥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普通市民、群众缺乏有关抗菌药物使用的必要知识,他们根据电视广告宣传点名开药,对医生临床用药产生严重干扰,若处理不好,极易造成医患纠纷。针对此种现象[7],可通过向患者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利用黑板报、健康教育橱窗、播放录像、病床边等多种方式进行宣教,特别是门诊医生要做好耐心的解释工作,使其清楚根据个体用药的重要性,让患者积极主动配合医生的治疗,达到合理用药的日的。4 制定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规定
各个医院的规模及收治的病种不一,因此规定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内容也有差异,主要包括:严格掌握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及联合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的制定和调整原则:根据患者生理、病理特点及抗菌药物的临床药理特点,综合考虑感染部位、细菌耐药情况、不良反应及价格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严格掌握局部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加强抗菌药物的实验室监测:力争及早、正确采集标本做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有条件的医院还应及时进行血药浓度、血清杀菌效价等指标监测,以供临床用药考虑;强调综合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确保抗菌药物治疗能获得最佳疗效和最小的不良反应。5 严把进药关,建立完善的合理用药网络
检验科细菌室定期公布医院主要病原菌及其耐药谱,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和抗菌药物管理小组根据医院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本院的抗菌药物用药目录,医院采用招标购药,保证进药质量;选择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小、相对价廉的药物作为常规品种,暂停或淘汰临床应用无效或已产生严重耐药性的药物[8]。引入药物经济学概念,通过鉴别、测量和对比不同的治疗方案,优化治疗成本与效果结构,使药物达到最好效应,避免只强调用药安全有效性,而忽视支付药物费用的情况,使临床用药更趋于治疗有效、费用合理。医院可通过自己的局域网、电话、窗口其他途径,就医院所提供药物的价格、药品使用的适应症、禁忌症、不良反应、使用中的注意事项、给药的最佳途径、时间、剂量及疗程、合理配伍等,作出全面咨询,推行药师走出药房,深入病房,参与给药方案的制定,推进合理用药,使他们的职能由药物保障转变为技术服务[2],保证患者用药达到安全、有效、经济的目的,把不合理用药降低到最低水平。6 督查与奖惩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小组定期对医院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进行调查,总结医院合理用药情况,通报全院各科,根据检查的结果,对科室及个人给予相应的奖励、批评与经济处罚,促使其进行自我对照、自我评价,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意识[9]。
滥用抗菌药物是全球性各级医院的公共卫生问题[10],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又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重视,我们医务工作者应在不断完善自身工作的过程中,推进社会化合理用药的进程。
【结论】:医院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是全方位的工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密切配合,才能使临床抗菌药物的应用科学合理。多数科室均不同程度的存在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现象比较普遍,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可导致治疗效果不佳,耐药菌株增加,发生医院感染、不良反应产生等,应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从而保证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 耿莉华.医院感染控制指南[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406~407.
[2] 李世娟,辛苏宁,孙丽萍.浅谈医院合理用药的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60~161. [3] 张秀勤.我院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与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9):856~857.
[4] 刘振声,金大鹏,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314.
[5] 朱会英,曾洪涛,韩丽萍,等.综合性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与管理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52-155.[6] 陈玉芹,李秀青.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调查研究.中国 医药学刊,2007,5(12):89-91.[7] 朱鹏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药物流行病学杂志,1988,7(4):199-201.[8] Reese RE,郭仁宣,苏东明.抗生素手册.辽宁 科学 技术出版社,2002:237-247.[9] 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0,二部:602 [10] 于嘉,谁在滥用抗菌药[J].职业药师.2004.1(1):8-9
【学习心得】通过半学期的学习,我了解到临床药理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这科课程让我们知道药物在体内处置过程与人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从而知道正确服用和使用药物的重要性。使我们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可以安全的,高效的用药,发挥出最大的药效,减少药物使用的不良反应和药原性疾病的发生,同时也让我们学习到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到治病的过程,加强我们对药物的理解,为以后学习更多用药机理做铺垫,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
两次作业没交原因: 1.2.因家里原因,在5月29日到6月15日,请假18天。
抗 菌 药 物 临 床 应 用
2010级药物制剂1班
姓名:刘佳
11.抗菌药物季度分析 篇十一
[关键词] 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R978.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2-85-02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irrational use of antibiotics in our hospital
YUAN Sujuan
Department of Pharmacy Section,the People's Hospital of Peixian County,Peixian 2216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investigation, analysis of our hospital irrational use of antibiotics and to develop appropriate countermeasures to prevent it. Methods 2010 randomly selected hospital outpatient prescription 2000 subjects,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Results 2000 outpatient prescriptions in 1123 the use of antimicrobial prescriptions,outpatient antimicrobial drug use was 56.15%,antimicrobial drug use three high and one low is very prominent,including irrational use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300,accounting for 26.71%. Conclusion Unreasonably high rate of antibiotic treatment of clinical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Key words] Antimicrobial agents;Unreasonable use;Analysis
临床中许多患者都涉及感染,因此抗菌药物的发现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但是近些年来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导致了大量耐药菌株的产生及严重的不良反应,使更多的抗菌药物无效,还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重视[1]。为了解笔者所在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笔者随机抽查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门诊各科处方2 000张并加以分析,现报道如下。
1 抗菌素药物应用现状及分析
1.1 抗菌药物使用率高
随机抽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门诊各科处方2 000张,进行调查分析。2 000张门诊处方中使用抗菌处方1 123张,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6.15%,抗菌药物使用三高一低问题十分突出,其中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300张,占26.71%。从本次随机抽查结果中得知,笔者所在医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6.15%,远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WHO)30%的标准。有些患者抵抗力低,病情变化快,家属和医护工作者都希望尽快能控制病情变化,门诊患者静脉滴注概率很高,所以使用抗菌药物的机率也很高。每个科室使用抗菌药物的概率不一样,一般来说,急诊和内科使用抗菌药的机率就比较高,口腔科、皮肤科使用的几率相对比较少,多数为静脉滴注,应予以重视,加强相关的管理。
1.2 抗菌藥物联用率高
一般认为,抗联合用药只需二联,对于三联或四联抗菌药物或更高的需要严格控制[2]。本次随机抽查到了7张三联处方,占不合理处方的2.3%,分别是:(1)罗氏芬注射液、甲硝唑注射液和依替米星注射液;(2)头孢克洛胶囊、左氧氟沙星和甲硝唑缓释片;(3)克拉霉素片、甲硝唑缓释片和阿莫西林分散片;(4)头孢米诺注射液、甲硝唑注射液和罗红霉素分散片;(5)头孢硫脒注射液、阿洛西林钠注射液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6)头孢西丁注射液、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和头孢克洛缓释片;(7)头孢美唑钠注射液、甲硝唑注射液和头孢克肟片。这几个处方分别用于治疗胃炎、宫颈炎、胃炎、盆腔炎、淋巴结肿大、腹痛。
1.3 抗菌药物更换使用率高
对于现今有相当多的患者出现频繁的更换使用抗菌药物,如为上级医生查房而更换抗菌药物,依据药敏试验而更换抗菌药物,还有一部分甚至是医生毫无依据更换抗菌药物特别是毫无意义的同类抗菌药物之间更换[3]。这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据统计,呼吸内科72 h抗菌药物更换率为83.20%,外科72 h抗菌药物更换率为28.61%[4]。
1.4 药敏试验送检率低
目前,笔者所在医院的药敏送检率相比全国的水平要低的多,本次调查呼吸内科药敏试验送检率只有7.70%,外科药敏试验送检率为8.26%[5]。主要原因是目前笔者所在医院临床上还是以经验用药为主,只有少数病例是依据药敏试验结果使用抗菌药物,细菌学诊断送检率则更低[6]。对于呼吸病房来说,药敏试验显得尤为重要,据报道,呼吸病房细菌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对于各种药物的耐药率都比较高,如头孢他定达到27%,环丙沙星则达到了41%以上。
1.5 其他不合理应用情况
1.5.1 用药档次高 目前,还有少数医生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滥用抗生素,不合理的使用抗生素,常以小病大治,既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又造成抗生素严重浪费。
1.5.2 给药途径单一 笔者所在医院目前的给药途径还显得单一,大多数选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采用了静脉滴注,按照原则来说,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时,能口服而不注射,能注射而不输液。虽然输液效果好,速度快,但是容易引发输液反应。所以临床要依据实际情况来确定给药途径。
1.5.3 口服药物用法不妥 现在好多患者在服用抗生素类药物时,存在药物用法不合理的情况,一般都存在服用剂量过高、次数不对等问题。如氧氟沙星片1次1片,Bid,正确应为1次2片,Bid;头孢他美酯胶囊1次1片,Tid,正确应为一次2片,Bid;甲硝唑缓释片1次1片,Bid,正确应为1日1片;阿奇霉素分散片1次4片,Tid,正确应为1次4片,Qd;芦氟沙星片1次2片,Bid,正确应为1日2片;头孢克肟片1次3片,Tid,正确应为1次2~4片,Bid;头孢拉定片(0.25 g/片)1次4片,Tid,正确应为1次2片,Tid。
2 对策
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中最广泛的一类药物,安全、合理的使用对于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上分析显示,笔者所在医院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需提高抗菌药物的用药效果。针对以上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让全体医务人员知道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重要性,从而选择合理的给药方案和途径;医务工作者要不断学习,丰富用药经验,掌握合理用药的方法,尽量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及不正确的联合用药;定时对用药情况组织调查,对不合理用药加以防范和纠正,并进行用药咨询和督查,提高医院的用药水平[7]。
[参考文献]
[1] 崔晓军,张晓曼.处方中存在的不合理用药问题[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166-167.
[2] 任南,徐秀华,吴安华,等.医院感染横段面报告[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2(1):11-14.
[3] 周京辉,曾志涛,何柳君.我院18300张门急诊处方不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7(34):108-109.
[4] 郑利先,陈钢,罗志扬,等.呼吸病房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5(3):328.
[5] 崔梅,景荣芳,卢玉宏.2003~2005年海安县9家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抗菌药物分析[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7(4):278-281.
[6] 胡昌勤.抗生素,在滥用与质量监控之间游离[J].中国处方药,2006,12(12):21-25.
[7] 王艳丽,李丁民.抗生素在儿科的临床应用处方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8,2(4):57.
[8] 崔琳.小儿抗生素的安全合理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7):68-69.
12.该院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分析 篇十二
1 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门急诊处方共7 800张,依据卫生部最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相关文献资料,将使用抗菌药物处方进行分类、整理及统计分析,包含项目有使用抗菌药物种类,使用率、DDDs(该药品消耗量/该药品DDD值),以及合理使用二联、三联抗菌药物的比例,同时对抗菌药物的用法、用量、配禁忌,合并用药等情况进行评价。
2 结果
2.1 抗菌药的使用率及联用情况
7 800张处方当中采用抗菌药物处方有1 975张,占所查处方数为39.5%,其中,单种抗菌药物处方为2 730张,2种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的处方894张,3种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的处方17张,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处方187张,分别占应抗菌药物处方总数的35%、11.46%、0.21%、2.39%。
2.2 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
在7 800张处方中,有203张处方属于不合理使用,占抗菌药物处方的10.28%,见表3。
3 讨论
该次抽查处方结果表明该院门诊、急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9.5%,低于卫生部最新规定的45%[1]
使用率的要求,第三代头孢菌素使用率较高,这可能与部分临床医生不根据病原菌检测,单凭经验选择高端,广谱抗菌药物有关。该院在2012年针对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制定了一系列相关规定,并加强了临床药师对抗菌药合理使用的监督指导,第四代头孢菌素的使用频率明显下降,品种数也明显减少。其中给药方案、重复用药,溶媒不当、拮抗作用、熬合作用一集不良反应等是不合理处方的主要表现。
3.1 给药方案
在抽查的处方中发现青霉素G钠的日剂量1次/d 2静滴,β-内酰胺类对大多数细菌的抗菌后效应(PAE)较小,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其血药浓度超过所对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即T>MIC。β-内酰胺类的血浆半衰期对T>MIC有影响[2]。多数青霉素的血浆半衰期约为30~60 min,故青霉素G钠的日总量应分4次给药方能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
3.2 重复给药
通过该次分析发现该院门急诊二连用药有许多不合理之处,如注射用青霉素与阿莫西林颗粒联用,疗效不一定增加,应为两者竞争作用靶位而产生药理拮抗,使毒性增加。又如,口服克拉霉素同时静脉滴注青霉素,因青霉素为杀菌剂,在细菌的繁殖期起作用,而克拉霉素是抑菌剂,抑制了细菌的繁殖,青霉素起不到杀菌作用,从而影响了疗效,还易引起细菌耐药。氨苄西林+青霉素钠属同类品种,罗红霉素+克林霉素同时使用也属于同类品种联用,其作用部位相同,非常有机会竞争同一部位而导致拮抗现象发生,造成药效降低以及发生不良反应,可引发正常菌群失调,易继发真菌感染,所以不宜联用。门诊患者多为轻中度疾病,疗程短的特点,多数医生都是根据经验选药,而个别医生直接选用了第三代头孢菌素加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菌药物,用药起点高,抗菌过宽,影响了患者的正常菌群平衡,容易造成二重感染。
3.3 溶媒不当
在所抽查处方中发现多例青霉素钠注射液用葡萄糖作溶媒剂,这属于溶媒不当,因青霉素钠在中性溶液中稳定。酸性或碱性溶液中可加速分解。葡萄糖注射液属于偏酸性(p H3.2~5.5)能够加速青霉素钠分解,导致其抗菌活性的下降,而且很容易产生致敏产物,造成过敏反应的发生几率增加,因此静滴时宜选用中性的0.9%氯化钠溶液。
3.4 拮抗作用
克林霉素与红霉素联合使用,因均作用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合用时竞争相同靶位而导致拮抗作用产生,克林霉素与头孢唑肟联合使用,头孢唑肟为速效杀菌剂,对静止期的细菌几乎不起作用,只对繁殖期的细菌起作用,克林霉素是细菌生长效率抑菌剂,两者联用会出现拮抗作用,应避免联用。
3.5 熬合作用
此类现象主要出现在氟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与含镁、铝的制剂、酸剂、铁剂等含金属离子的药物合用形成熬合物,使左氧氟沙星吸收减少,建议避免同时使用,而应间隔几小时服用。
3.6 不良反应
左氟氧沙星与茶碱类合用时,可能由于细胞素P450结合部位的竞争性抑制,致茶碱类自肝清除率明显减少,消除半衰期延长,出现茶碱类,有关中毒症状的,如恶心、震颤、情绪激动等,联用时应测定茶碱类血药浓度和及时调整剂量。左氧氟沙星与美洛昔康不宜合用,因喹诺酮类与非甾体抗炎药合用,可能增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并有发生惊厥的危险性[3]。克林霉素+头孢哌酮+甲硝唑可使伪膜性结肠炎增加[4],克林霉素和甲硝唑都对厌氧菌有作用,不应同时使用,建议用头孢哌酮与甲硝唑合用即可。
摘要:目的 探讨该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并提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建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防止细菌感染性疾病很有效,而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则可造成耐药菌的增加,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造成较多困难等问题。方法 随机抽查该院门诊,急诊处方7 800张进行分析,统计该院抗菌药物门诊使用率,药物的种类和使用频率及联合使用情况,并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该院抗菌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仍需进一步提高,希望通过该次分析能够进一步提高其合理使用率。结论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9.5℅,涉及47个品种,单用抗菌药物处方所占收率为75.23℅,用药合理性处方占95.44℅。该院抗菌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希望通过该次分析能够进一步提高其合理使用率。
关键词:急诊,门诊处方,抗菌药物,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S].卫生发[2000]431号.
[2]王睿.临床抗感染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63.
[3]国家药典委员会.临床用药须知[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45-564.
【抗菌药物季度分析】推荐阅读:
最新抗菌药物试卷07-01
抗菌药物专项培训总结06-12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措施08-17
抗菌药物应用整改措施08-28
抗菌药物使用培训总结08-29
抗菌药物管理自查报告09-05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试卷09-22
抗菌药物分类管理记录01-17
抗菌药物信息管理系统09-03
57抗菌药物培训试题一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