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感受

2024-12-02

智慧课堂感受(精选15篇)

1.智慧课堂感受 篇一

走进语文主题学习课堂 感受名师智慧

-----读《双主题学习整合教学的智慧》有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取决于此。”“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一个人能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比起不掌握这种乍看起来很简单的迅速阅读的学生来,就显得能够更迅速更顺利地应付任何作业。在他的脑力劳动中就没有死记硬背。他阅读教科书或别的书籍时,比起那种不会同时阅读和思考的学生来,情形就完全不同。在读过以后,能够清晰地领会对象的整体和组成部分、相互依存性和相互制约性。”而毕老师的探索也证明,大量阅读不但可以解决素养提高,而且能够同时解决音标中需要落实的知识点、能力点的问题,这两个方面也就是她所说的“双主题”.。今天把我的读书体会和大家分享一下。

毕英春老师提出,引领学生围绕主题,开展课内海量阅读,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的生活。在“双主题整合教学”理念,体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原则,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双主题教学”?

“主题”一词中,起初是一个音乐术语,指乐曲中最具特征并处于优越地位的那一段旋律,即主旋律。后来,被广泛用于文学创作之中,与我们古代的“主旨”和“立意”等词同义。一部作品,可以有一个主题,也可以有多个主题。

一提到语文的“主题”,老师们很自然地想起教材或某单元的特点。教材编写特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围绕主题来编写教材的。如,五年级教材,共有八个主题,分别是:“走进西部”“永远的童年”“语言艺术”“他们让我感动”“中国古典名著之旅”“走进信息世界”“作家笔下的人”和“异域风情”.“永远的童年”这个单元人,共有一篇文章,《古诗三首》向我们展示了三幅古代儿童生活的画面-----晚归的牧童的恬淡与惬意,渔童行舟过江的天真与活泼,以及农村孩子卧剥莲蓬的无忧无虑;《冬阳.童年.骆驼队》和《袓父的园子》侧重反映了现代和当代中国儿童的生活侧面-----骆驼队的祖父的园子给童年带来的快乐;而《童年的发现》呈现的是外国儿童的童年趣事;《儿童诗两首》则写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和美丽的憧憬。它们尽管体裁不同,风格各异,但都使我们看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一各难言的亲切和温馨感会久久地萦绕在心头。这个单元的“主题”,自然指的是内容情感主题。

但是,把语文教学和学习的主题仅仅定为“内容情感主题”,那是不全面的。叶圣陶老先生说,语文是一门“学习运用语言”的功课,强调“听、说、读、写四种本领同样重要”。吕淑湘也强调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学习一切科学、一切文化的重要工具”。语文课程也对语文学科进行定位:“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基于上述专家的观点和国家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界定,我们应该非常清晰地认识到,语文教学和学习除了人文赏析的“内容情感主题”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就是“语言文字运用主题”。

在教学中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为依存,密不可分。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引领学生唱响这两个“主旋律”,才是完整的语文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学习。语文教师出于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一独特的目的,就必须关注课文“怎么说”,必须侧重课文的言语形式。语文教师如果只关注课文的内容,势必把《小英雄雨来》上成思品课,把《自然之道》上成环保课,把《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上成科学课,把《方成公主进藏》上成历史课。让学生在理解内容中,注重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悟,才奶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和赏析作品的综合素养。

从阅读教学的实际状态而言,也应该是“双主题”的。一篇课文,我们一般要研究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三个问题。“写了什么”“为什么写”就属于“内容情感”,而“怎么写”就属于“语言文字运用主题”。

赞可夫认为,传统教学进度太慢,大量的时间花在单调的重复讲授和练习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毕老师也主张减少教材和教学过程的重复中求得教学速度,从加快教学速度中求得知识的广度,从扩大知识中求得知识的深度,推出整合教学的基本模式。

基本课型:1+X单元主题教学 “1+X+Y单元主题教学”:贵在融合

“单元主题教学”就是把教材的一个单元看作一个整体,整合本单元的见容情感主题,挖掘本单元的一个训练点主题,然后围绕重点,大胆取舍,做到一课一小得,一单元一大得。

“1”,指的是精读课例的教学。从教材的每个单元中挑选一篇富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精读”.精读课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实现与文本、教师、编者、同学们的平等对话,理解内容,从中口味、欣赏到蕴含在词语、句子背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听说读写语言基本能力的训练,并渗透、领悟一定的学习方法。这篇文章就是叶老“例子观”中的“例子”,担负着“以例悟法”的艰巨任务,起着“举一反三”的作用。“X”指的是若干篇略读课例的教学。每单元内除一篇精读课例之外的其他几篇文章,都作为略读课例。对于这些文章,不必逐一探究每个字、词或句子的意思,可有选择性地进行阅读,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或自己所需,从而加快阅读速度。一般采用学案的形式,放手让学生运用精读课例中学到的方法进行自学,即“依法自学”,起到“反三归一”的作用,旨在通过大量阅读,最后让孩子们感司点什么,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

“Y”指《语文主题丛书》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年龄段的特点,针对教材主题体系,中年级每学期拓展4本书,高年级每单元拓展一本书。拓展书目的教学,需在课内完成。一般情况下,可采用阅读汇报课、阅读检测课、自由阅读课、阅读欣赏等形式。强化本单元主题训练点,丰富积累语言,使学生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1+X单元主题教学的三种形式

1+X单元主题教学,可根据看段特点、教材特点、教学目标、教学环节、学习兴趣、学习规律等等,将所学的文章进行重组,可“1+1”,可“1+X”也可“1+X+Y”概括来说有三种呈现形式:

一篇带多篇。在一节课的时间内,精讲教材中的一篇,然后围绕本课双主题,教师带领学生选读《主题丛书》或者教师自己补充的篇目,进一步落实双主题。

教材内多篇。指教材内的文章,如果能找到双主题方面的共同点,教师即可精讲一篇悟法,然后用教材内的另一篇(或几篇)进行实践。

教材外多篇。整合教学后,学生用3-4课时就能完成课本内一组教材的学习任务,节省了的四分之三的课内学习时间。因此,在课堂上,可用一节课的时间,引领学生阅读《主题学习丛书》中的多篇文章,实现反三归一。以上是我在这次读书中,对什么是“双主题教学”及“双主题教学的模式”进行了简单的梳理,我想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们的教学工作就是千里这行始于足下,一面是美景,一面得探路。言出必行,行必有果。让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发展吧。让书香浸润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享受读书的乐趣吧。

河畔景地小学

明立华

2016年8月

2.智慧课堂感受 篇二

《捞铁牛》(S版三年级下册)第二课时。

一、启发谈话,回顾课文

快速浏览课文,用简要的话说说课文大意。想一想:文章是分哪几部分讲述故事的?

谈一谈你对怀丙的初步了解。(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通过上节课对课文的初步学习,我们了解到怀丙是宋朝一个有名的和尚。他聪明有办法,解决了“捞铁牛”的难题。那么,究竟是怎么捞的,他的办法妙在何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到一千多年前的河中府城外,与怀丙一起打捞铁牛,在走近怀丙的过程中,感受先哲智慧的灵光。

二、品读课文,认识人物

(一)无奈中相遇,凸显怀丙之不凡

1. 了解修桥中“铁牛”的重要。

(1)默读课文,了解当时的情景。

(2)介绍浮桥的地理位置。

(3)认识“铁牛”的重要作用。

结合课文及生活经验,说说为什么要捞铁牛。(相机处理“浮桥得(děi)重修”中“得”字的读音及意思)

2. 感受当时“捞铁牛”的困难。

(1)深刻感知“铁牛”的“笨重”。(介绍有关资料)

(2)体会捞铁牛的重重困难。 (1) 理解句子“有哪个大力士能把它们一只一只捞起来呢?”的意思。(通过反问句的理解,体会人们当时无助、无望、无奈的心情。) (2) 想象人们还会议论什么?(进行说话练习,再现当时的情景。在说话练习中理解“议论纷纷”的意思,并进一步感受人们一筹莫展的尴尬困境。)

3. 品读怀丙的话,认识不凡的怀丙。

出示句子:“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1)理解怀丙这句话的意思。 (1) 这句话传递了什么信息?“送”在这里指什么?从“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中我们还能了解到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到:怀丙胸有成竹是因为对水的性质、浮力等自然知识的掌握以及怀丙自如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2) 怀丙已经想好“捞铁牛”的方法,为什么却说“让我来试试”? (3) 一般人的思路是什么?怀丙又是怎样想的?怀丙与别人思考问题的方法有什么不同?(认识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以及科学的思考方法的重要性。) (4) 从怀丙的话语中,你读出了什么?(引导学生不仅体会其想法的大胆、新颖、独特,同时感受到怀丙解决问题的勇气、决心与智慧。)

(2)在朗读中品味语言,揣摩怀丙的思想,感悟怀丙的性格。

(教师引读,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怀丙的不凡。)

师:滔滔黄河水冲断了浮桥,冲走了铁牛,人们议论纷纷,摇头叹息,在感到无助、无望、无奈时,怀丙带来了希望,他说———

师:怀丙想出了捞铁牛的办法,成竹在胸地说———

师:在想法没得到证实时,怀丙谦虚地说———

4. 说说这时你对怀丙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二)多角度体味,感受怀丙之品性

1. 对比细读,体味句子的意思。

出示书中原句与删除修饰性词语后的句子。读一读,思考这两种句子的描述有什么不同,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通过比较句子,体会文本语言的准确,同时感受怀丙工作的认真和周密。)

2. 理解并运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感受怀丙思维的周密严谨。

把文中“先”“然后”“再”“又”等删除行不行?为什么?(体会语言的叙述顺序以及连接词在这里的作用。)试用“先……然后……再……又……”说一段话。

3. 角色表演,全面感受怀丙之品性。

(1)师:河水滔滔,铁牛深陷,打捞工作困难重重。怀丙挺身而出,给人们带来了希望。

他要像一名将军一样指挥参与捞铁牛的千军万马,布置千头万绪的工作。只有严谨求证,细致安排,才能保证打捞铁牛的工作万无一失。

谁愿意来扮演一下这个机智、果敢、聪明的怀丙,指挥大家做好打捞前的准备工作?

(2)学生分组表演。要求扮演怀丙的学生说清楚派谁干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有哪些注意事项。(指导学生排演前主动研读文本,熟悉怀丙所做的工作,学习并积累语言,为下文学习做好铺垫,同时在扮演的过程中体会怀丙的思维周密严谨、工作认真细致、指挥果断有方、知识技能全面。)

(3)指名上台表演。其他同学当评委,评价谁扮演得好,并说出理由。

4. 请扮演的学生说一说感受到了怀丙怎样的品性。

(三)演示中悟道,领略怀丙之智慧

1. 读课文,了解打捞的具体过程。(试用图表示)

2. 引导发现。

你发现在打捞的过程中有哪些事物在发生着变化?是怎样变化的?这些变化之间有什么联系?

看演示,理解利用浮力捞起铁牛的道理。(可借助生活中的经验、事例来理解“浮力”这一物理现象。)

3. 感悟怀丙的聪明智慧。

说说怀丙捞铁牛的办法妙在何处。(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捞铁牛的准备工作说清楚捞铁牛的道理与步骤。)

4.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略写的作用。

为什么文中不再详细说明打捞其他铁牛的过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感知详略得当,主次分明的表达方法。)

5. 说说你们对怀丙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三、总结提升,启迪学生

(一)总结归纳,认识怀丙成功的奥秘

结合课文及我们已有的经验,说一说怀丙能解决别人不能解决的难题,原因何在?(学生各抒己见)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学习,进一步认识到怀丙是一个勤于实践、善于观察、大胆设想、思维科学、工作严谨、知识渊博、勇于创新的人。

(二)拓展延伸,感受科学思维方法的神奇

1. 简介《曹冲称象》《阿基米德称皇冠》等故事,感受科学思维方法的神奇力量,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2. 想一想:这些先哲、能工巧匠为什么这样神奇?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三)启发创新,带着思考走出课堂

这个生动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怀丙已经成为我们心中聪明智慧的化身,是我们崇拜、效仿的楷模。先哲智慧的灵光照耀我们,感动我们,激励我们。“爱观察、勤实践、会思考、敢创新”的种子已播洒在我们的心中。

3.感受生活,闪耀智慧 篇三

中药能分解农药?这个大大的问号,在没有见到第三十三届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植物学一等奖获得者、新化三中曹安琪同学之前,同样也悬在记者的脑海里。

不过,一切皆有可能。曹安琪的作品——《三通法造野藤生物农药减残留的发明》在此次大赛中独放异彩,她提出的中药为农药减残留的办法,得到了专家评委们的一致肯定。

发明源于对生活的关注与热爱,从点滴生活中探索暗藏的秘密,曹安琪就是这样一个善发现、勤动手、热爱生活的人。

看似文静的她,却在科技发明创新的舞台上,倾注了她的满腔热情。

与中医的“不解之缘”

提起这个得意的作品,曹安琪滔滔不绝地说起了作品的来源:“我经常关注电视、网上有关食品安全的新闻。现在很多食品都不安全,让人畏而远之,比如蔬菜水果农药超标、瘦肉精猪肉、塑化剂饮料等等。抛开人为因素,食物农药残留应该是可以减少或者避免的,所以我一直想做这方面的实验。从去年暑假开始,我就在搜集相关中草药的资料,请教老中医。在老师们的指导下,经过不懈努力,作品终于完成。”

想到用中草药制作农药减残留的药剂,这其中还有一个意外的小故事呢!

一次,曹安琪的妈妈被一种不知名的虫子咬伤了手,手臂变得又红又肿,去门诊看了医生,擦了许多蚊虫叮咬药膏都无济于事,于是她们找到一个老中医。这个老中医开具一种中草药,擦在虫咬处,没过多久,妈妈的手就好了。

这次意外事件让曹安琪意识到,中国流传至今的中医博大精深,她决定以后多学习中医方面的知识,探究中草药的奥秘。

“化学农药危害人体,而用生物的方式减农药残留,能极大地减少或者避免农药进入生物链,从而减低或避免对人体的危害。中草药能杀虫,而且天然无污染。在杀完害虫之后,残留物会被雨水冲走,通过阳光分解,不会残留在生物体内和土壤里,在达到药效的同时,对人体无害,也不会污染环境。”

好马还需伯乐识。曹安琪这个小小的“发明家”也离不开科技辅导老师的慧眼识才。《三通法造野藤生物农药减残留的发明》能顺利完成,还得感谢指导老师孙富文。

在课题确定之初,面对这么大的课题,曹安琪觉得有些无从下手。孙老师建议她先了解各种中草药的特性和药效,然后采集样本进行试验。

在探秘中草药的过程中,曹安琪拜了一个农村里80岁的老中医为师,学习应该采集哪些中草药,怎么调配配方,用量多少,多大火候,用多少水煎制。

前期准备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是中草药的用药问题,哪些药的药效最好,在一步一步探索试验之后,曹安琪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曹安琪认为要做成一件事,必须要亲身实践,在生活中不断寻找答案。一到假期,曹安琪就去郊外采集中草药,做样本实验。

尽管多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但她不气馁,一直坚持着。终于老天不负苦心人,她找到了可以配置药方的最佳草本,煎制之后,曹安琪迫不及待地去抓虫子进行试验,终于找到最佳药方的配比和制作工艺。

谈及在第三十三届湖南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取得的佳绩,曹安琪显得十分谦虚。她认为作品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改进,譬如推广程度不够,制作药剂的中草药属于稀有草药,不能大规模培育,药效比化学农药慢等。

发明,学习的调味剂

在指导老师孙富文眼中,曹安琪是一名典型的学习与科技创新两不误的好学生。

曹安琪性格开朗,思维活跃,而且与大多数女生不同的是,她的理科科目优势十分明显,每次考试成绩都排在年级前十名。曹安琪可不是书呆子,她的兴趣爱好十分广泛,经常参加学校举行的各类文体活动,每年一届的文体艺术节中,总少不了她妙曼的身影。

如何处理学习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对于二者之间是否会有冲突,曹安琪自有她的见解:“发明创新为什么不能看作是学习之余的休闲,而一定要看成是负担呢?对我来说,学习之余的科技创新活动,让我感觉特别充实,一项作品出来之后,心里会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

《三通法造野藤生物农药减残留的发明》这个作品也是学习之余完成的。2011年暑假期间,曹安琪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和心血在实验探究上。开学后,采集中草药的事就由指导老师孙老师帮忙了。

“这项发明的探究过程可以让我劳逸结合。在学习紧张之余,去郊外接触大自然,了解中草药,看看风景,缓解了学习上的压力。”

和大多数家长一样,课题确定之初,曹安琪的爸妈也认为会浪费时间,耽误学习,当了解探究的内容之后,他们也觉得这个发明的意义很大,由反对到支持,再后来帮着曹安琪采集药草,爸爸妈妈态度的转变,也让曹安琪吃下了一颗定心丸,让她更加信心满满地投入到研究之中。

曹安琪颇有感触地告诉记者:“学习和发明之间并不矛盾,关键要看个人如何协调,发明创造要有始有终,坚持完成,同时学习也不能落下。我一直都认为,发明创新是学习生活中的点缀,能增加生活乐趣,减轻学习压力。譬如,回家的路上,就可以放松自己,想象发明的创意,不是很惬意吗?”

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曹安琪一直抱着这个信念。做每件事都要尽力,不刻意达成目的,因为过程中的学习也很重要。

曹安琪是幸运的,因为家庭的开放式教育,让她挣脱了应试教育的束缚,思维可以自由驰骋。

妈妈从小就乐于培养她对生活的热情。带曹安琪旅行,是妈妈眼里拓宽孩子视野、见识世界的最好方式。一有假期,母女俩就会到各地旅游,让心灵释放,让思维飞翔。

去年暑假,曹安琪和妈妈去了上海世博会参观,现代的建筑和高科技展品,给了曹安琪太多的触动,尤其是日本展馆内的机器人。“那个机器人会拉小提琴,在现场,我和妈妈与其他观众一起欣赏了它独奏的《茉莉花》,旋律精准优雅,真叫人震惊。”

除了到世博会参观,妈妈还特意带着曹安琪去了上海和杭州的几所名校,浙江大学美丽的校园风光和悠久的历史吸引了曹安琪,那里不乏现代化的建筑,杨柳依依,鸟语花香,处处弥漫着学习氛围。“我很喜欢杭州那座城市,生活很诗意,美不胜收的西湖似乎带给我很多灵感,有时会情不自禁地想赋诗一首。”

去年的旅行之后,曹安琪心中的梦想种子开始萌芽。她希望自己能考上浙江大学,每天捧着书,徜徉在苏堤、白堤之上,听着远处灵隐寺依稀飘来的晨钟暮鼓。

她正为这个梦想努力着,不断地学习知识,在科技奥秘中前行。

4.感受名师风采,启迪教学智慧 篇四

——上海方略名校访学培训心得体会 山东省章丘市相公中学 李永芳

2012年11月12日至18日,我有幸参加了章丘市教育体育局组织、上海方略教育承办的教师访学培训。同我们一起培训的学员,还有来自济南槐荫、湖北武汉等地的同仁。上海之行对我来说是一次启迪智慧、净化心灵、增强信心、终身难忘的学习之旅。在一周的教师培训生活中,我们在方略教育的指引下,走进了上海中山学校、上海中山学校、上海龚路中学等学校,随堂听课、观摩、研讨、并聆听特级教师精彩点评,听了三场专家讲座。置身于名校的校园中,感受着名校的气息,聆听着前沿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让人不能不受到震撼;置身名师的课堂,感受名师的风采,让我体验到了课堂教学的魅力。精彩的讲座,生动的点评,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体会。

一、聆听专家讲座,更新了观念,开阔了思路,提高了认识。

我们有幸聆听了英配昌博士的《课改背景下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反思》、吴金雨校长的《现代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同济大学郭永康教授的《教师教学演讲技巧》三场讲座,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就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如何提高教科研能力,为我们做了生动的讲解,使我对一些教育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教学理论的认识更加明晰,也给我以后的教学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这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英配昌博士关于教学的认识的讲解,他告诉我们,教学是一项以帮助人们的学习为目的的事业。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事件。当今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小步子教学,效率不高,权威式教学,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不足等。因此,要正确处理学生自主学习与交流合作学习的关系,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成为问题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的评价者,还要注重培养这样几种能力: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问题设计的能力、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能力、开发课程资源整合课程的能力。这些都让我清楚的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时刻加强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知识的学习,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要是可以学生为本,培养学习的兴趣。吴金雨校长告诉我们教师是专业的,今天做教师比上世纪80年代南难,因此教师要加强学习。要把课堂变成快乐的课堂,给学生的是一份精神上的愉悦享受,这一点也是我们每一位老师所的追求的。

同济大学郭永康教授告诉我们,“智、情、美”式教学追求的境界,给人以智,理想、道德、知识、智慧;给人以情,洋溢真情,热情,激动人心;给人以美,辞美、声美、形美、情美。真心实意,用真情的话语打动学生。

二、听课研讨、名师教学、专家评课,开阔了视野,启迪了心灵。

培训期间,我们观摩骨干示范课6节,作文课,文言文,现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听了这些老师们的课我很受启发,特别是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

1、每位老师都能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关注学生的生命教育,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三维目标落实到位。

3、教学方法手段灵活多样。

4、建立了新型的教学关系,课堂气氛民主、和谐.特别是胡宜海老师的两节课,教师和蔼亲切,问题设计富有启发性,并恰到好处的运用教具,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气氛活跃,教师积极评价学生,鼓励学生,真正做到了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收获。

听专家评课更使我深刻认识到一堂好课不是要看老师讲的知识多么高深,条理性多强,分析得多么细致全面。更重要的是要看学生有多少收获,教师制定的三维教学目标是否得到很好的落实。专家评课时,还重点提到了语文教师的基本功的问题,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写一手漂亮的字,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要重视文章的朗读,这些都让我深受启发。

一个好老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较高的学识水平,而且要有较高的教学水平,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还要有一定的研究水平。能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深入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会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开展教学活动。

这短短一周的学习,对我来说收获很大,教育理念有了质的转变,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将有所改变,获得的学习经验将对我今后的工作将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愿上海先进的教育理念进入我们的课堂!我应积极投身于新课改的发展,做一个学生欢迎的老师。

5.课堂感受 篇五

金色的童年

童年是什么颜色的,有的人会说童年是红色的、彩色的等等,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颜色。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不一样的。童年里有酸甜苦辣五味扎陈,童年里有欢声笑语,有泪水汗珠。不管我们的童年是怎样的我们都希望我们的孩子的童年是充满欢声笑语的,是一个金色的童年。

6.3班今天来的家长不是很多,不过也还好。毕竟每个家庭的环境不一样,凡是来的家长我相信都是有收获的。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6.3班的庄新源同学。金老师刚讲了一点关于父母的事情他就泪流满面了,当时老师们都很迷惑不知所以然,后来从王老师那了解到原来他是重组家庭。虽然表面上看着孩子很简单、快乐,但是谁又能了解他的内心那?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我们班的那几个特殊的孩子。通过这件事我觉得一定要多多的与孩子交流,试着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还有一个游戏环节就是贴标签的游戏。虽然是个简单的游戏这里面又富含了多少的大道理啊。家长、老师、同学之间给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孩子、学生贴上了多少标签啊。给他们贴标签用有色的眼睛去看待那些另类的学生,这样对他们公平吗?你为什么不去走进他呢?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像树叶有很多一,绝对不会有相同的一枚,人一样自己都是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一定要通过发掘孩子们的长处来给予他们自信。让他们更好的更自信的去生活去发信生活中美!

6.感受德国的课堂教育 篇六

我中学时的德语老师桑特曼平时最注重的, 就是我们在对话和写作中表达的思想和感受是否有条理。在讨论中, 让学生练习的, 除了勇敢捍卫自己的思想之外, 就是尊重别人的独立思想。别人的想法和你再不同、再对立, 也要把他人的话听完, 也要试着去理解不同的看法, 或者加以补充, 用以完善自己。

讨论之后大多没有最终的答案。听上去像是白讨论了, 但实际上大家都感到极有收获, 对所讨论的事物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自己的思维拓宽了, 表达能力有所提高。想象一下, 在缺少宽容的环境下发表自己的意见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人和人很可能会吵起来, 甚至打起来, 极有可能上升为暴力。而任何身体上和心理上的暴力都是德国学校极力避免的。德国课堂上主要宣扬的就是宽容, 学习知识也是宽容的基础。

桑特曼老师时不时强调一个单词叫做“Empathy”, 在英文里是移情和理解的意思。他说:“这不能与好感弄混了, 好感是很主观的感觉。我不对所有人都有好感, 但是我能够开放地面对和尊重所有人。”

在德国的课堂上, 学生们经常被分为小组后合作完成一件事, 比如每个小组选择教师提的一个问题, 几个人经讨论后得出小组的答案, 然后解释给全班听。或者几个学生一起排练一段对话, 表演一个场景, 一起准备一篇报告等。几个有想法的年轻人一起合作, 时常会有分歧, 我们反复经历着, 人要敢于面对冲突, 但是要冷静、理智地面对。我们练习在什么情况下坚持自己的想法是值得的, 但要明白什么时候应该让步。我的一位老师曾说过:“适量的矛盾和冲突好比汤里的盐, 但是如果盐太多, 汤就被毁了。”

老师经常教导我们, 能够理智地面对矛盾和冲突是很重要的一种生活和社会能力, 如何避免愤怒情绪、报复心理和丧失勇气是关键。

根据德国教育法, 老师对于政治、宗教和意识形态的看法在学生面前必须是中立的。在课堂讨论中, 我惊奇地发现, 在不少问题上, 老师自己也在寻找答案, 努力完善自己的世界观, 他还在学习做人, 他还跟我们学生学东西。因此, 德国老师给我们传授的知识很少是“完整”和“最终”的。几乎每节课上我都能感受到老师的感情和性格, 课程的内容随时随刻牵动着他们的神态、表情、动作, 这种个人色彩牢牢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我能明显感觉到, 老师们都很享受和年轻人在一起的时光, 他们自己对讲课的内容很感兴趣, 经常讲着讲着自己笑了起来, 而我们还没搞明白他们为什么笑。我渐渐意识到, 其实课上的那些内容对老师本人有着重要的意义, 正是这种态度激发了我们的兴趣和思维, 老师把那种发现了意义的喜悦也潜移默化地传给了我们。我相信, 如果一个老师在课堂上表露出他认为内容很无聊, 那么他的学生也一定会打不起精神来。

在德国当老师挺不容易的, 表面上看工资高、假期多, 但实际上如果老师在课外不花心思去准备课上的内容, 课堂上不能吸引学生, 只是不懂变通地按照课程标准上课, 又不懂得如何人性化地和学生相处的话, 那么他在拥有很强个性的德国学生面前会特别难做人, 完全不可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那么, 教学将无法完成。

桑特曼先生告诉我们, 学生在学校不仅仅是学习, 也要学习如何跟老师相处。作为一个老师, 鼓励、避免不必要的挫败以及如何用问题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很高的教学艺术。如果相处成功, 也许会促成学生在多年后也成为一位老师。学生在学校除了学习知识外, 还在学习一种老师和学生都能尊重对方自由和思想的生活方式。♪

7.感受、反思新课堂 篇七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上午金科长向我们讲述了绍兴的过去和现在的辉煌,以及未来的蓝图,绍兴的辉煌离不开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辉煌离不开教师。绍兴明天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需要我们做到三个更加:更加开放,更加创新,更加务实。实际上就是让我们明确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质量观,科学观,政绩观,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观。

而我们都是一线教师,平时我们接触得最多的是课堂,是学生,所以,我们主要从课堂教学的方面,讲讲新课程实施一周年以来自己的感受,以及几点反思和大家一起探讨。我们今天的汇报题目是感受、反思新课堂。

一、感受

新课程实验进入了深入推广的关键阶段,我们需要面对一系列艰难的挑战。课改刚刚开始时,部分教师摆脱不了应试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影响,依然“穿新鞋走老路”,让局领导深深体会到:观念的转变非一朝一夕之功,而需要长时间的艰苦努力,为此领导在全体教师中提出:“穿新鞋走新路,穿老鞋也要走新路”,口号。要求教师都要用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指导教学,要求教师在观念上同步进入课改,为促使教师真正转变观念,我们把教师教学的过程转变为学习、提高的过程,只有确立新课程倡导的人才观,教学观,评价观等一系列新型观念,一年来课改的实验方向――转变观念,才会健康发展,课程改革才会有一次全面的创新。

8.市场营销课堂感受 篇八

一、什么是营销

你追一个女孩子,每天跑到她面前死缠烂打——这个是促销; 每天穿很帅站在她家门口——这是广告;

你和她爸爸下棋,帮她妈妈买菜,给她好友找工作——这叫公关。这些,都算营销。——把一个产品一个人推销出去。也就是说,营销是一种手段,通过这种手段让你的客户觉得你或者你的产品很不错,能唤起我对你或者你的产品的需要,最终接受你或者购买你的产品。

实际上,营销不仅仅存在于市场,无处不能营销,甚至万物皆可营销。举个例子,大学毕业以后如果选择参加工作,那我就需要针对自身的经历和技能做一份简历,然后把这份简历投到一间正在招聘市场部门人员的公司,这个行为也算是营销的一种,因为公司把招聘信息传播出去以后,我用简历介绍了自己的技能或者经验,使得公司决定招聘我而不是其他的人,我也通过对自己的某种营销来获得劳动机会,进而获得报酬。

二、什么是市场营销

显然区别就在于市场两个字,市场是商品经济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为实现产品或服务价值,满足需求的交换关系、交换条件和交换过程。

也就是说,市场三要素——消费者、生产者和促成交换双方达成交易的各种条件(如法律保障、时间、空间、信息等等)必须存在,才会有市场的存在。

市场营销,换言之可以叫做企业营销,就是企业创造价值,建立牢固的客户关系,并从客户身上获得价值的过程。

本质上市场营销是一种交换关系,通过交换(一般来说是产品和金钱的交换,也可以说是交易)这一活动使交换双方的需求得到满足。也就是说,市场营销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交换而展开的,从识别市场需求,到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到产品价格的制定,到产品的生产和包装,到渠道的分配和控制,到渠道终端的销售环节,乃至售后服务,以上的每一个环节都是营销,而市场营销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交换。也就是为了满足双方的需求(一般来说卖方的需求很容易满足,就是钱。但买方的需求就未必这么容易),因此需求是贯穿市场营销的每一个环节的,因此消费者的需求是市场营销的中心。

三、市场营销的过程中企业要注意自身的哪些要素

分为产品、价格、渠道和宣传

产品主要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对产品和服务进行设计(包括产品的功能、特性、质量、包装、品牌等要素),为消费者创造独特的产品价值和品牌价值的过程。

价格则是企业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同时,消费者为企业提供的回报。企业可根据成本、需求和市场竞争三个方面对产品价格进行定价(也包括了品牌价值对产品的溢价)。

渠道是企业为了将产品价值转移给消费者的通道。实际上就是对中间商和销售终端的管理。

宣传,上面说了,就是对产品价值和品牌价值的传播手段。包括了促销、广告、宣传、公关四个方面。

四、市场营销的过程中企业要注意对于消费者的那些要素

战略上:

1、销售业绩完成情况(用户数增长指标)

2、与消费者建立了多少关系:所有的广告,市场活动,主题营销有多少用户知晓并参与,市场上的声音,广告的份额

3、品牌影响力:有多少用户喜爱我们,我们在用户心中的位置和形象,用户自发的传播我们的产品

战术上:

1、让消费者知道并了解我们:广告+商务合作+渠道销售

2、提高销售转化率:促销+节日营销+主题活动+内容、媒介优化

3、激发消费者:广告轰炸,娱乐营销,制造流行现象,在细分市场或时间形成爆点,让用户主动谈论产品

五、销售和营销的关系

销售是把产品卖到你手里,营销就是把产品卖到你心里,销售追求的是一次性的利益,而营销则追求长远的价值。

六、现阶段我能用市场营销做什么

如果我需要向别人销售自己,我有什么特色或者优点(或者我需要具备什么特色与优点):

1、具有渊博的知识

作为一个大学生,想具备市场竞争力,首要的就是具有渊博的知识,不论你要把自己销售给谁,具有渊博的知识都为你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最主要的是现阶段你就比那些不具备此项能力的人的可利用性与可靠性都高,而你未来的收益可能性也比比你年长的人要高。

2、具有灵敏的观察能力 在对自己进行销售的过程中,具有灵敏的观察能力可以让你更早更明确的知道你的消费对象的需求,从而进行对策性的攻略,更有效,更吸引你的销售对象的注意并提起他对你的兴趣。在此过程中,具有说服力的口才虽然可以配合自己的成功,但是如果没有灵敏地感受到顾客的反应,而只是口若悬河,没有进行必要的合理的沟通,还可以用各种顾客最关心的利益打动他,效果就会可想而知。

9.结合语文课堂, 感受情境之美 篇九

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 审美教育也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 提高青少年对自然美、艺术美、形体美的感受和欣赏水平, 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更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然而, 如何让这种审美不流于表面, 不摆花架子, 真正将其精髓深化到语文课堂之中, 把课堂作为一个理想展翅的舞台, 使学生在情境教学模式下充分享受审美教育, 成为当下语文教师思考的“热点”和“难点”。下面就笔者的教学经历谈谈所思所想。

一、结合音乐渲染, 感受听觉之美

“音乐是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 音乐作品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 情感的流淌。”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融入音乐, 选取与教材内容、基调或意境一致或相似的乐曲, 会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感官, 将其带入到特有的情境之中, 渲染气氛, 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我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王二小英勇牺牲的悲壮, 我选用了同名歌曲。在教学前让学生反复咏唱, 对二小的英勇无畏印象更深, 情感得到升华, 不少孩子都潸然泪下, 他们一边打着节拍, 一边跟着音乐唱歌, 一双双闪着泪光的眼睛把二小的英雄形象铭记心间。

二、结合表演体验, 感受角色之美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从本质上, 儿童个个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可见表演对孩子具有特殊的教学意义。儿童天生就有潜在的表演天赋, 更有乐于表演的热情。在课堂上有效地利用表演, 那绝对是最好的调味剂。如在上《狐狸和乌鸦》一课时, 我让孩子们把课本看做剧本, 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此言一出, 孩子们顿时热情高涨, 纷纷与同桌共同朗读或背诵人物对话, 从提示语中探讨他们的动作和表情, 在“动”与“乐”的环境中把握课文内涵, 理解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和内心世界。值得一提的是, 此后每每读到这篇文章, 孩子们总会声情并茂, 甚至加上动作, 表现出不同寻常的热情, 可见当时的表演带给他们的积极情绪体验是具有恒温性的。一些戏剧因素浓厚的课文, 如《狼和小羊》、《狐假虎威》等, 都可以巧妙运用此方法来教学。

三、结合直观实践, 感受自然之美

图画是展开形象思维的重要手段, 借助实物或者直观图像能使儿童印象深刻, 从而激发美的感受。如在上《世界多美呀》一课时, 对于一些特殊词语, 如“蓝湛湛、绿茵茵、碧澄澄”的理解, 孩子们往往会觉得教师语言的表达生硬甚至枯燥, 造成了课堂上“讲者有心, 听者无意”的尴尬局面。怎样让他们更直观形象地记忆呢?我选用了图文结合的方法, 将蓝湛湛的大海、绿茵茵的小草、碧澄澄的小河通过生动的画面展现在他们眼前, 让他们想象自己身处其中的畅快、舒适, 感受自然的画面美。

而在上《秋游》一课时, 我干脆直接把孩子们带到了郊外, 让他们观察秋季的天空是什么样的, 有哪些植物和昆虫, 甚至问他们:来到了郊外你们最想玩什么?这样的实地考察让他们兴奋不已, 每个孩子都迫不及待地投身到大自然中去, 仔细地观察、感受自然之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解放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审美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力求做到在学生的整个童年时期, 使周围世界和大自然始终以鲜明的形象、画面、概念和印象来为学生的思想意识提供养料。”

四、结合朗读描述, 感受语言之美

教师的语言描绘对学生的认知有着一定的导向作用。有效的情境教学离不开语言的描绘, 而深情并茂的朗读、绘声绘色的描述本身就是语言美的集中体现。

1. 范读———感知美的旋律。

教师范读时的表情与声音能够把学生带到作品之中, 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仿佛置身于教师用语言所描绘的情境中。如在上《一株紫丁香》一课时, 恰当的范读比繁琐地讲解每个词背后深藏的情意更为重要。《一株紫丁香》是诗歌, 用词比较浅显, 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学生与老师的深情厚谊。在教学的开始和结尾, 我都范读了一遍。第一遍读完后, 我问学生:你们感受到了什么?他们不难从我的神态和语气中体会出字里行间的浓浓情意。于是我再让他们从文中找一找:你觉得老师刚刚读的哪些词特别能表现这份感情, 自己试着读一读。孩子们马上变得非常主动, 迫切想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最后一遍时, 有的孩子甚至能跟着我的范读把自己体会到语言美表达出来了。

2. 描述———拉近美的距离。

教师绘声绘色的描述能把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 从而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如上《大禹治水》一课时, 由于大多数二年级的孩子对几千年前的历史一无所知, 因此如果教师一味地阐述禹治水的艰辛, 恐怕无异于隔靴搔痒, 学生并不能真正感受到当时社会环境下大禹治水所面临的艰险和挑战, 更难体会到他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于是我在课上绘声绘色地向他们描述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制社会时期的生产力情况和社会关系, 从尧舜讲到大禹, 从茹毛饮血谈到钻木取火。只见孩子们一个个睁大双眼, 炯炯有神地盯着我, 仿佛从我的描述中看到了几千年前祖先们的生活。孩子好奇的天性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原来以前的人们生活得是这么艰苦, 还要天天受着自然灾害的威胁, 但他们又是这样顽强地面对着一切。我的描述拉近了现代小读者与古代伟人的距离, 这一刻他们超越时间, 跨越空间, 真切体会着自己所未曾到达过的地界, 真正站到了文本之中, 近距离地感受到大禹高尚无私的品格美。

3. 朗读———表达美的感受。

“朗读是进行情感熏陶、用声音来传达作品内蕴的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 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声情并茂的朗读是语文课堂的独特旋律, 具有绝佳的教学气场, 更是学生表达美感的重要途径。如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时, 我指导学生读出夏姑娘的热情、雨滴的透明、小鱼的灵活、蝴蝶的自由、蝈蝈的快乐、荷叶的静美……在他们心中唤起美的形象, 并内化产生共鸣。只见学生时而恬静, 时而欢快, 个个面带微笑, 美的感受油然而生。此外, 朗读对于体会课文人物的形象美也有独特的效果。如教学《沉香救母》时, 我让学生赛读“沉香不知翻过了多少座高山, 也不知跨过了多少道深涧”, 比比谁读出来的高山多、深涧多, 以此来引导他们理解沉香救母的坚定决心, 在朗读中表达自己感受到的人物形象之美。

10.《感受音乐》课堂实录-教学教案 篇十

(动感的迪斯科音乐响起)

师:同学们,让我们先来放松一下心情!和张老师一起来扭一扭!

(教师随着迪斯科音乐有节奏地边扭边喊口令,学生欢快地扭动起来)。

师:今天我们痛痛快快地来玩一玩。先让台下所有的老师都来认识一下你,但是今天的自我介绍不一样,要和着节奏来介绍。

(电子琴节奏响起,教师带着学生拍四二拍节奏,第一拍拍手,第二拍拍腿,师生有情感地拍打节奏)

师:开小火车,从我开始,(合着电子琴节奏)我-叫-张-敏。

(教师将话筒一一递到每个学生面前,学生和着节奏有表情地介绍,有的学生转着圈、有的做出吹笛子的样子,有的摆头„„进行过程中,学生速度有所不稳,教师不断调整)

师:下面张老师点到谁我们就一起喊他的名字。

(师指某一同学)

生(全体有节奏地喊):楼宇琪|楼宇琪|楼宇琪|„„

(师先后指向不同的同学,学生有节奏地喊他们的名字)

师:下面我们不用电子琴的伴奏,看着张老师的指挥,一齐喊“陈新佳兰”的名字。

(师关闭电子琴并指挥,学生喊:陈新佳兰|陈新佳兰|陈新佳兰|„„教师一会儿猫腰,一会儿双手在空中挥舞,学生随着老师的手势,进行强弱的变化。教师突然收住,学生没有反应过来,引得台下的教师一片笑声)

师:嘿嘿!没有看懂。刚才张老师的指挥什么在变化?

生1:强弱有变化。

生2:音量有变化。

师:音量,就是她说的强弱。我们继续。

(师指挥,学生喊:楼宇琪|楼宇琪|楼宇琪|„„教师一会儿快,一会儿慢,学生随着老师的手势,进行速度的变化。教师收住,学生也收住了,看懂了指挥)

师:什么有变化?

生1:强弱有变化。

生2:速度有变化。

师:很好,速度和强弱都有变化。再听,又有什么变化?

(师指挥,学生喊:张斌|张斌|张斌|张斌|„„教师一会儿左右大幅摇摆,作陶醉状,一会儿双手在胸前作短促跳跃状,学生随着老师的手势,进行变化。)

师:什么有变化?

生1:感情有变化。

生2:一个是有弹跳力的,一个是非常抒情的。

师:非常好,一个是跳跃的,一个是连贯的。

二、快乐扮演即兴舞蹈

师:我们演唱的真好听,有一个小木偶也想来参加我们的合唱队,他来了。

(播放舒缓的长笛协奏曲《阿莱城的姑娘》作为背景音乐,教师戴了一顶圆锥形的彩色小高帽,鼻子上粘了一个粉色的小圆球,化装成了小木偶)

师:表演我是一个提线木偶,主人把我挂在了墙上(学生根据老师的解说一起表演:双脚踮起,双手高举不动)。主人把我放下来了;头,放下(一下子头垂下来);左手,半放(大臂先下,作投降状),右手,半放;左手,全放(垂下在身边),右手,全放;左肩,放下;颈线放下(90度弯腰,两手垂下);最后全放下(师生一起扑倒在地板上,引得满场笑声、掌声)。

主人又把我挂起来了:先挂颈线(上身直立,低头),然后挂右肩、左肩、左手、半起、挂上、右手、半起、挂上,最后是头线(头直起,双脚踮起)。平时小主人可喜欢我了,经常摆摆我的手(双手半垂,卡通式摇晃)摇摇我的腿(双腿抖动,台下听课教师笑声、掌声)。

师:小木偶有一位好朋友,是一个会跳舞的洋娃娃。闭上眼睛,听,洋娃娃在跳舞了。

(背景音乐关,播放小提琴独奏曲《会跳舞的洋娃娃》,教师坐在学生中间,和学生一起静心聆听,师生随着音乐,在座位上摇晃)

师:洋娃娃是怎么跳舞的?

生1:有精神地跳舞。

生2:洋娃娃在跳圆圈舞。

师:圆圈舞。你会跳吗?(生摇头)不会,那你们想看洋娃娃跳舞吗?(生齐声:想)那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我们班会跳舞的洋娃娃。

(生鼓掌,师走到一位女同学面前作出邀请状。该女同学随着音乐即兴跳起舞来,教师和其余学生坐在座位上欣赏)

(音乐进行到一半时)

师:洋娃娃跳得好吗?(生:好)怎么没有掌声呢?(生鼓掌)台下的老师好像也没有掌声。(台下掌声、笑声)让我们和洋娃娃一起跳舞吧!(教师和全体学生随着音乐欢快地旋转起来,教师拉着不太会跳的男同学快乐地转圈。台下多次笑声、掌声)

三、利用古诗大胆创作

师:洋娃娃的舞跳得真美,这时,小主人回来了。小主人今天学了一首古诗,听,他在朗诵呢!

(师带着学生轻声地朗诵起来《春晓》)

师:请你带着大家有节奏的朗诵。

(在一生带领下,全体学生朗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师:除了节奏,有没有小朋友想用乐器为这首古诗伴奏一下?张老师这里有一台电子琴和一架古筝,你觉得用哪样乐器伴奏比较好听?

师(对一生):你想用电子琴伴奏?(该生点头)你有没有学过?(生:没学过)你想不想在台上一秒钟速成电子琴演奏家?(生:想)来,张老师告诉你一个诀窍,掌握这个诀窍就可以速成电子琴演奏家。师故作神秘对着该生耳语:等会儿弹琴的时候,全部弹黑键,千万不要告诉别人(其实通过话筒,已经被现场的每一位学生、老师听见)。

(生点头,台下老师笑声、掌声)

师:好,先请他找找感觉。(该生在琴上试了一下)可以开始了吗?小演奏家!(该生点头)演奏家请坐(师给该生拿一凳子让其坐下)需要帮着朗诵吗?(该生点头)预备:春眠不觉晓„„

(全体学生轻声朗诵,该生摇头晃脑,很投入的用电子琴黑键演奏。全场笑声、掌声)

师(邀请一位女同学):你会弹电子琴吗?(该生摇头)那你现在上台会演奏吗?(生答:会,刚才我听见秘诀了。)张老师不小心泄密了。先来一段前奏吧!开始!

(该生抒情的演奏黑键,一段前奏后,全体学生朗诵。表演完,台下笑声、掌声)

师:有没有想用古筝伴奏的?(一女生举手,师对其问道)你学过古筝吗?(生答:没学过)没学过你也敢?那你知道秘诀吗?(生答:不知道)那你想知道吗?(生点头,师故作神秘状对其耳语)随便弹(台下笑声、掌声,该生坐到古筝边)。预备,前奏开始。

(该生一段轮奏后,全体学生跟着朗诵《春晓》。教师盘腿坐在地上,为学生举着话筒。朗诵完后,该生又用一段轮奏作为结束,台下又是笑声、掌声)

师:了不起啊!还能用别的办法来表现这首古诗吗?

生:可以用歌声、口哨、报纸、舞蹈„„来表现。

师:小朋友们,下面我们就分组来编创这首音乐版的《春晓》。

(音乐响起,学生自由分成四个组开始忙活起来)

师:该我们表演了,标准是:第一看有没有把这首诗的意境表现出来,第二看美不美,第三看有没有创意。哪一组先来?(生踊跃举手)先有请“小伙子队”上场!

(六位男生上台表演,一位男生朗诵,其余学生双手在头顶摇摆,一生同时吹着口哨;第二遍,朗诵改为用《好大一棵树》的旋律演唱,台下阵阵掌声、笑声)

师:他们表演得怎么样?

生:他们很有创意,罗其宣的口哨很好听。我觉得他很辛苦,从头到尾都在吹(台下老师笑声)。

师:口哨表现了什么?

生:春天有许多鸟叫声。

(师请第二组“笛子演奏队”上前。六位学生表演,第一遍两生演唱,一生吹口哨,一声吹笛子,两外两生在后排用报纸模拟风雨声;第二遍演唱改为朗诵,一生演奏柳琴。台下笑声、掌声)

师: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这位同学临上场前急得要命,她的柳琴一根弦断了,刚才她是用三根弦的柳琴演奏的(台下掌声)。

师(问弹奏柳琴的学生):这首曲子以前演奏过吗?

生:是我自己现编的。

师:你们的报纸是干什么的?

生:是下雨的声音。

师:真棒!我们抓紧时间,请第三组。

(七位女同学上前。第一遍,三位女生边朗诵边舞蹈,一生古筝伴奏,另外三位女生用自制沙球伴奏;第二遍,演唱并加入口琴演奏)

师:他们加上了古筝和口琴,也很棒。我们有请最后一组表演(同学们上台动作稍慢了些)下面掌声不热烈,他们就不太愿意表演(台下掌声)。

(七位同学用二胡、笛子、报纸、朗诵等形式表现)

师:四组同学都表演完了,今天同学们用自己对这首诗的感悟用音乐的手段来表现了这首诗,非常有创意,很美。我们问问台下的老师。(转身对着台下)你们说,是吗?(台下老师轻声答“是”并鼓掌。师又转身对着同学)老师们能说这样的音量,已经非常不错了(台下大笑、掌声)。

四、踩着节拍出会场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说说、唱唱、跳跳、动动,你快乐吗?

生:快乐!

师:这些都是音乐带给我们的快乐。音乐就在我们的身边,语言是音乐、动作是音乐、琴声是音乐、古诗是音乐,生活中到处都是音乐。音乐是美的,所以生活也是美的,你能感受到这种美吗?

(播放背景音乐——约翰施特劳斯《嘉洛舞曲》,教师指挥全场听课教师一起随着音乐有节奏地击掌,然后带着学生随着音乐律动走向观众席)

11.空中课堂的感受作文 篇十一

就在我们为开学不知道怎么学习而发愁的时候,市教委号召”停课不停学“,实施网上教学。对这样的学习形式,我是既期待又好奇,甚至期盼开学那天快点到来。

开学那一天,我早早地起了床,如往常一样,穿好校服,戴好红领巾,因为今天我要参加网络升旗仪式,当我对着电脑里的国旗高唱国歌、敬队礼的时候,心中的爱国之情由然而升。紧接着,我们按照学校课程安排进行了网络学习,我准备好书本、笔等学习用具,认真的根据视频进行学习,老师对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讲解,生动而有趣,我听得很认真,并记录好学习笔记。每天除了语、数、英等主要课程外,还安排了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更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防止我们眼睛疲劳,中间还穿插了休息和眼保健操,一切安排是那么合理。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老师付出的成果,老师提前录制,课后对我们上传的作业进行批改,并且对于错误进行逐一讲解,相比以往,老师付出得更多,更辛苦了。

12.在数学课堂中感受美 篇十二

关键词:数学,美,生活情趣

“哪里有数, 哪里就有美!”这句话一点都不错。作为一名数学教师, 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数学课要上得神采飞扬, 不仅表现在课堂结构的安排和教材处理的价值取向上, 而且蕴含于数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人文价值的确立, 教学程序与学生认知规律的统一上。

首先, 课前导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角色功能, 突出生活情趣。数学知识是语言符号世界, 这个世界抽象且缺少色彩, 而生活世界是真实存在的世界, 色彩斑斓, 是通过活生生的形象和生动的感受得到的。在讲“三角形”这一章的内容时, 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

先播放背景音乐, 伴随着轻松优美的音乐进入“请您欣赏”——诱发学生未读其文, 先动其情的联想。再播放生活录像:从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到现代的飞机, 从宏伟的建筑物 (如图中香港中银大厦) 到微小的分子结构, 处处都有三角形的形象。最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工程建筑、机械制造中经常采用三角形的结构呢?这与三角形的性质有关。在小学我们通过测量得知, “三角形中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但三角形有无数多个, 要说明任意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和都是180°, 就不能只靠测量, 而必须通过推理论证。另外一个三角形有三条边, 三个角, 那么三条边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呢?三个角还有别的什么关系吗……要了解这些问题, 就需要我们对三角形作进一步的研究。三角形是简单的平面图形, 也是认识许多其他图形的基础, 本章将学习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和角, 并借助三角形中的三个角的和等于180°探究多边形的内角和。学习本章后, 不仅可以进一步认识三角形, 而且还可以了解一些几何中研究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其次, 在教学过程中, 要让学生动起来, 把自主权归还给学生。让学生说、讲、议论,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用学生的脑袋代替教师的嘴巴, 让学生的思维取代教师的硬性灌输。还是“三角形”的这一章, 在导读创设的情境下, 伴随着轻松优美的钢琴曲, 学生小组愉快地投入到紧张的探究、交流活动中。——有同学提议派代表到其他小组学习交流。之后, 各组组长协商做出了展示顺序, 基本上按照由易到难且不重复。

其中一个小组上台展示:一名学生单击“学生几何画板”按钮, 进入《几何画板》链接, 现场动手操作, 另一名同学同步解说。他们借助《几何画板》优良的数形结合功能。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引另一边的平行线, 利用了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角的定义就能得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这时, 同组的其他两个同学也用同样的方法分别从三角形的另外两个顶点引平行线加以证明, 这种方法得到同学们的一致认可, 台下掌声雷动。

随后, 另一小组派两名代表上台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他们在三角形的任一边上取一点, 分别引其它两边的平行线。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角的定义也能得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学生们有此思维, 令人赞叹。接下来, 要求学生们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过程轻松地写下来。这时, 有同学质疑:我们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有什么应用啊?屏幕出现实例:

C岛在A岛的北偏东50°方向, B岛在A岛的北偏东80°方向, C岛在B岛的北偏西40°方向, 从C岛看A、B两岛的视角∠ACB是多少度?这时一名学生上前, 利用“几何画板”和题中给出的条件进而画出图形。其他同学动手在练习本上画, 于是有学生纷纷举手分析:A、B、C三岛的连线构成△ABC, 所求的∠ACB是△ABC的一个内角, 如果能求出∠CAB、∠ABC, 就能求出∠ACB。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于敢于提出问题, 发现矛盾。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 探索过程也往往是思维创新的过程。在讲“二次函数y=x2的图像和性质”时, 就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自己画二次函数y=x2的图像, 教师没有教导, 没有任何提示。在学生画完图像后, 通过学生展示作品, 让学生发现问题,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你给学生多大自由空间, 孩子就有多大的思维空间。

数学思想作为数学知识中精髓的一部分,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 逐步理解它、检验它、丰富它, 并内化为数学思想, 从而形成学生的思想体系。教师适当的启发, 引导可帮助学生提出问题, 在归纳函数y=x2性质时, 老师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像提出问题。有一名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函数y=x2的图像应该在第一、二象限”, 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价值。说明这个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 自己在思考问题, 还有就是老师在引导学生总结图像的性质时,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归纳图像的特征,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思维的特征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具有开拓性、独创性和新颖性, 能够开创出前所未有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构思。

一题多变是指通过对例题的多种改变, 探索更深刻、更一般、更新颖的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一题多变的方式可采用条件改变, 结论不变 (多题一解) ;或条件不变, 结论改变 (一题多问) ;或条件、结论都改变 (即增加原题部分条件, 变换求解结论) 等变化形式。教师在讲解典型例题之后,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联想、猜测等多角度去研究、探讨, 往往从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中, 创造出某些新颖有趣的数学问题。如“能赶上火车吗”一节, 书中给出两种情况, 由于不同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 思维不同, 学生不但提出书中的两种情况, 而且提出几种不同的情况。有的学生提出, 在现实生活中, 汽车的速度经常是每小时100公里以上, 因此在第一种情况中, 汽车可以提高速度;有的学生提出第二种情况中, 人走的速度也可以提高些;有的学生提出如果汽车行驶到途中一定位置下去一批人, 然后掉头再接另外一批人使得两批人同时到达火车站;这样每个人都在运动中, 更节省时间。对此, 有的学生提出, 在现实生活中, 人上车、下车也需要时间, 而且多次启动汽车, 也需要时间。学生为此展开了充分的讨论, 在讨论中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培养了创新思维。

再次, 师生双向交流采取开放式, 课堂内有一种平和可亲的气氛, 让学生心情愉快、神经放松, 然后再学习知识。与学生交流的不仅仅是知识, 还包括做人的道理, 联系知识, 潜移默化, 融入其中。例如, 利用几何图形特有的内涵以形喻人, 三角形固有稳定性预示着做人也应如此;四边形能变幻很多形式, 教育学生做人也应有创新精神, 对未知领域应积极探索, 不断完善人格;学习正方形时学生们都知道它具有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特性。因此, 启发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像正方形, 取他人之长, 补自己之短……

如上, 在知识领悟上, 在做人道理上, 在审美取向上, 师生一起感受着, 创造着这种教育艺术的美。

13.走进名师课堂,感受课改气息 篇十三

曾国平

3月14-16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小学好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在活动中我们听了四位专家的四节课并讲座。一位是当代小数界四大名师之一华应龙教授,一位是著名特级教师许卫兵校长,另两位是著名特级教师蔡宏圣老师和常州市庄惠芬校长。他们的课和讲座异彩纷呈,让我们享受艺术大餐,在此我略表如下。

一、解读华应龙的课堂与讲座

华应龙《平均数的练习》一课,我颇受启发。大师就是大师,成为大师就有他的理由,他思想活跃,文化底蕴丰富,课设计得相当巧妙、完美。这堂课有以下特色: 1.巧妙导入,突出意义。

这堂课以三个问题情景深入进行,首先“比较班级5个组同学口算题的得分”为情景,由比总分,再到比平均分,当时课堂上第四组5人总分为380分;第三组得分240分,但只有3个人,让学生明白此时按总分比是不公平的,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公平性;

2.扎实的活动,让数学意义“具体感知”。在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计算、思辨、解释、交流等途径,抽丝剥茧,逐层递进,凭借自己的身心投入去把握平均数的特点。

课堂有一个猜牛体重的小故事,好几百人猜牛的体重,其中一人没猜却在一旁记,他求出这些人猜的平均数,竟然这样巧合有趣,牛的实际体重为1198磅,他求的平均数为1197磅,只相差1磅,让 学生们懂得平均数移多补少的特性,让学生懂得平均数接近真实的特点。最后一个问题更有趣,课件打出8个人在打球,他们的平均年龄为12岁,让学生猜每个人的年龄,全班同学都是围绕在12岁左右猜,最后打出结果,有7个人都在6岁左右,还有一个47岁,就是华老师自己,学生很是意外,这样让学生很好地体会了较大数对平均数的影响。

3.数学课巧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课堂小结的时候,华老师与众不同让学生畅谈“平均数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于是,孩子们用“公平”、“小气”、“精细”、“多变”、“忽悠人”、“神奇”……这些词来描述它,充分彰显了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之清、理解之真、感悟之深。这三个问题为主线,铸成浑然大气的一堂课。

听华老师的课,让我们明白了一个浅显而又深刻的道理:学生有了问题不是问题,关键是教师怎样对待问题,只有把问题的解决作为学生成长进步的阶梯,才能创造出生命化的课堂。再次,华老师那诙谐的语言,幽默的动作,那亲切的笑容,让人觉得上课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压抑,如沐春风,知识就像一股清泉缓缓地流入了学生的心田。学生乐学,易学,之所以下课啦孩子们还恋恋不舍。我们可以用这几个字来形容:“独特的老师,幸福的学生”,是呀,做华老师的学生真是一种幸福,我有幸做了他的学生也非常幸福。

听了华老师的课,再听着他《课不润人誓不休》的讲座,更加深了一种感受:没有平时的积累,没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是不会有课堂上的精彩频现的。在设计中,华老师交流了他的“教师要学会装傻,学生会越来越聪明”。例如这节课中孩子在计算中就产生了错误,做对一题得20分,有一组的总分却是250分,华老师不是及时的纠正,而是装作不知道,学生正是有了思考的时间,都一一的发现了错误,并进行了纠正。这样的纠正是主动的,自然的,孩子并没有因为犯错而受挫。华老师对教材的理解、课堂的驾驭,真是我等可望而不可及的境界。在华老师的课堂里我找到了数学的真谛。他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在传授思想方法。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是什么”和“怎样做”,还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才凸显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一学科特色,促使学生养成研究问题的良好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让问题支撑课堂,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思想方法的源泉。

二、解读许卫兵老师《新课标、新课本、新课堂》的讲座

他的讲座让我了解了中国教育发展最前沿的信息,今年暑假以后,1-6年级将使用课改新教材,新教材内容将有所减少,难度将适当降低,但要求将普遍提高。新课标的教学重在数学能力的培养,而非知识的灌输。

了解了新课标十个核心词:数感、空间观念、应用意识、等这些数学专业术语,还阐述了新课标中的“四基”与“四能”。以前的“双基”变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以前的“两能”变为“四能”新增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举的一个事例让我很感兴趣:中国孩子的计算速度远远超过了 国外孩子,他曾经让国外一个10岁的孩子算5×9,这个孩子说不会,但是他在纸上涂涂画画近半个小时终于算出来了,他在思考摸索怎样去做,思维是非常活跃的,国外的教学重在培养孩子思维探索的能力;这个题目对中国孩子来说二年级已学了乘法口诀能很快答出来,但他知道怎么来的吗?那可以说绝大部分孩子是不知道的。许卫兵老师放映了这样一个视频:一个中国孩子在背乘法口诀,爸妈齐上阵压着背1×5=5,2×5=10,3×5=?就是背不出来,后来孩子委屈地哭了,我想孩子这样背出来的东西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吗?家长是这样,我们有的老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是否从以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走了出来?真正实施了主动探究式的教学了吗?我想这个答案留给我们在座的每位老师。

三、解读庄惠芬校长的课堂及讲座

庄惠芬老师的《认识菱形》这一节智趣的课堂,处处渗透着教师深刻的教学智慧。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尊重学生的发现,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在“春风化雨”中提升,教材处理朴素而有创意,通过小木棒、蛋糕等小道具,让学生自己动手拼菱形、切菱形,自己找菱形的特征,把数学教学变得生动真实而有情趣,彰显灵性与个性,完全调动起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帮助学生获得认识图形的数学思考过程,学生品尝了学习的快乐。课堂小结更是画龙点睛,先让学生把蛋糕切出菱形来,然后享受美味,庄校长问:“你们吃出了什么味道?”,学生回答:“蛋糕的味道、数学的味道、成功的味道······”这样的数学课堂,充 满笑声、掌声、发问声、辩论声、惊叹声,我们能感受到数学学科本身的魅力、数学问题思考过程的趣味无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庄校长这堂课给我的启发是:

1、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要善于交给学生思维的主动权,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中积极地观察、思考、发现、探究、创造,真正参与到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数学学习活动中。

2、教师要建立良好和谐的课堂氛围,在两情相悦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敢说,敢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创新的火花才会迸发而出。庄校长课堂中一句句“孩子们”,是那么亲切自然,是那么悦耳动听。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师生关系恶劣,教师和学生的能动性就会受到抑制,各种潜力就会被埋没,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所以我们要建立的应该是一种民主平等、互尊互爱,情感交融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愿意接近教师,希望与教师合作,得到教师的关爱。

庄校长的讲座《课堂,我与儿童在场》:讲了教学中的20个案例,要我们关注儿童的视觉,研究儿童的心理,遵循儿童认知的发展规律。课堂的一切活动都能站在儿童的立场去展开,教师的教学意图就能与孩子的学习行为产生共鸣,这样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让孩子们因为学数学,童年而更加快乐。

庄校长讲座中的两首哲理小诗让人回味,请欣赏:第一首-----斧头和钥匙的故事:斧头用力捶打锁,但锁还是打不开,而小小的钥匙 走过来,轻轻一扭便开了,斧头惊讶的问其原因,钥匙回答说:“我能打开它,是因为我读懂了他的心。”第二首-----牵着蜗牛去散步:蜗牛爬很慢很慢,我牵得不耐烦了,然后停在花园里休息,这时我闻到花的香味,听到了鸟儿动听的歌声,我想:哦,原来这不是蜗牛牵着我散步吗?这两首哲理诗也许对我们教育者以启示,我们能否做打开孩子心结的钥匙?我们能否有好的耐心牵着“蜗牛”散步?

听了四位大师的课,我充分认识每一次外出学习对于我都是一种反思和激励,让我在欣赏别人精彩的同时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课前认真解读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流程;课后认真反思,坚持写好教学后记;多看书学习,多做笔记,不断提高自己教学业务水平。

14.《感受亲情》课堂实录 篇十四

一、谈话

师:平时呢,同学们跟长辈们生活在一起。长辈呢,特别是爸爸妈妈对我们的要求很高,也特别关注我们的学习呀,生活呀。特别关注了,有点时候呢就对我们这也不放心,那也要交代。有同学就说:大人们太唠叨了,什么都得管。你们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大人们说怎么唠叨了?

生1:我妈妈每天一有空就叫我去学习。

生2:我家就数我爷爷最唠叨,他总说要注重学习,长大要有出息。

生3:我妈妈最唠叨了,因为我是一个慢条斯理的人,妈妈每次都会叫我快点吃。

二、看图想象情景

师:好了,那这么多人经常唠叨,你们感觉怎么样啊?很烦,先别烦。有个孩子呢也跟你们一样遇到了这样的家长。看谁的反应快,一眼就能看懂图意。

生:可能这个孩子跟一些学习成绩不怎么好的孩子一起玩,被他的爸爸发现了,就禁止他跟他们玩。

师:你看懂了,你们猜猜爸爸这是会怎么说?用爸爸的语气说...生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整天跟他们玩,你也会变得不好了。

生2:儿子,你怎么跟坏孩子玩呢?你也变坏怎么办,长大你还要养你爸爸呢。

师:看来你很有生活经验。现在看一下,这个孩子表现怎么样,仔细看他的动作,有什么发现?

生1:很不开心,很不情愿。生2:这个孩子很委屈。

师:可是另一个孩子可不是这样的表现,请看。看谁的眼睛最亮,最快看懂题意。

生:可能这个孩子考试没考好,他妈妈就严厉地批评他。这个孩子很聪明,他就把耳朵取下来啦。

师:耳朵摘下来是什么意思? 生:他不想听。

师:如果说刚才那个孩子对家长的反应是默认,那这个孩子的反应是?用一个词。生1:排斥。生2:反抗。

师:刚才大家说了这么多,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被家长训斥的经历? 生:有。

师:好了,大家先前已经说了自己生活中经历的事,爸爸妈妈严厉的,唠叨的事大家都想到了。那时候中还有没有让你感到温馨的事呢?看来大家缺少发现,缺少一颗特别的心。其实咱们生活中有很多极其平常的但是又特别感人的事需要我们去关注。有一句话说的好: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所以呢,你还得有一双智慧的眼。有一颗特别的心,一双智慧的眼,你就会有新的发现。让我们走进一个故事。

三、故事中学写法

师:请同学们拿起手里的文章仔细阅读,看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是啊,孩子们,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啊。故事中让女孩感激不尽的是什么? 生:是老婆婆的一碗馄饨。

师:一碗馄炖就让她感激不尽。是的,陌生人常常给我们帮助,我们会说这么一句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是我们的亲人每天都在为我们付出,每天都在关心我们,照顾我们,我们却把它当成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情,所有才会视而不见。故事中让女孩视而不见的是什么?

生:是妈妈对她的付出。

师:这十几年来,妈妈除了煮饭,煮了十几年的饭,还做了什么?还为她付出了什么? 生1:还帮她洗衣服。

师:一年四季,寒冬酷暑,帮她洗衣服。生2:还给她生命。

师:是的,孩子们,如果前面这一碗馄炖是小恩小惠的话,那这十几年来,妈妈的付出可以说是大恩大德,恩重如山哪!母亲的大恩大德,做儿女的何以为报?这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这样的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啊!可是这些,女儿以前并没有发现,在老婆婆的提示下,她有了一颗感恩的心,有了一双智慧的眼,她发现了。我们来看看她发现了什么?(出示句子)

师:她发现了什么?(神态、动作、语言)你能用母亲的身份把这句话读读吗?

师:妈妈非常担心,从这句话我们感受到了妈妈的爱,妈妈的宽容。可是女孩以前并没有感受到。今天在老婆婆的提示下,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此刻,女孩的内心该是多么感动呀!这也是平时我们最容易忽略的,但是又是特别能够打动人心的。这就是生活中的,一起说,细节。

师: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回放一下和亲人在一起的生活场景。想一想亲人对你的关怀和爱。(师感情诉说)

闭上眼睛哪,我想起了我的妈妈。小时候我特别的怕冷。妈妈总是用她的大手捂着我的小手,放到她的胸前,慢慢的将它捂热。每天晚上上床睡觉,我总能在被窝里发现暖暖的热水袋。

闭上眼睛哪,我想起了我的外公。外公知道我喜欢吃刺梨。每当刺梨成熟时,外公就会上山一颗一颗的找,一颗一颗的采。刺梨的身上是有刺的呀!每次,我从外公手里接过刺梨时,我就会看到外公的手上被刺伤的累累伤痕。那刺梨呀,我是甜在嘴里,酸在心上呀!师:同学们,此刻,你想到了哪些亲人,想到了那些感动你的事?请你们轻轻的睁开眼睛,把你们想到的故事和大家分享吧。(先同桌分享,再全班交流)生1:有一次,我发高烧,妈妈吓坏了,连夜背着我去医院。师:生病时是人最脆弱的时候,有妈妈的呵护真幸福!

15.关于课堂提问的观课感受 篇十五

课堂提问于课堂教学功莫大焉,对于多数老师来说,提问设计,是备课的主要工作;课堂提问,是推动课堂深入的主要动力。就课堂进展的作用而言,我以为可以分为主干性提问和辅助性提问两类,主干性提问是教案设计的重头戏,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都是由主干性提问撑起的。辅助性提问是主干性提问的分解、细化和补充,辅助性提问虽然也可以在设计教案时考虑到,但更多的应该是在教学现场生成的。主干性问题应该有一定的综合难度和内容蕴含,一般来说,一个主干性问题就是一个教学环节,辅助性提问应该根据学生表现随机产生,通过选择问、递进问、反问、追问等形式实现补充、分解、铺垫、点拨、启发等。从教学现场看,主干性提问没有主干立骨的作用,辅助性提问沦为喋喋不休的闲言碎语。尤其是辅助性提问,有的概括不当,如“这么好的地方,柳宗元是‘乐’还是‘清’呢”?有的发问句式单调重复,如“还有哪几句是侧面描写”连用4次。有的一连抛出几个问题,学生不知道回答哪一个。有的提问既不给学生时间思考,也不组织讨论。有的只是自问自答,自说自话。有的老师居然在几分钟内提几十个问题。余映潮老师在代表初中组评委总结时说“用细碎的提问推动教学,不用扎实的活动推动教学”,可谓一针见血。

上一篇:英语90学时实践培训总结下一篇:年家庭年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