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基础川大

2024-10-01

新闻传播学基础川大(精选11篇)

1.新闻传播学基础川大 篇一

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复习要求:

传播学是新闻传播学科专业基础课,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传播的历史、类型、特点、模式、功能及传播中的符号、意义等传播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初步了解传播学研究理论与方法,并理论联系实际,尝试用传播学理论和方法分析传播现象,为新闻传播学科后续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具体要求:

1、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包括传播的历史、类型、特点及功能;

2、熟悉信息传播的过程及模式、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3、熟悉传播的符号表征及其意义;

4、用传播学原理与方法,分析社会发展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了解我国传播思想的主要源流,特别是近现代传播思想、当代传播思想的主要代表及其演变。

新闻学阐述的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学习新闻学,一要准确系统地了解新闻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二要正确把握新闻、新闻事业的本质、特征和规律;三要理论联系实际,把科学理论转化为指导新闻实践和新闻研究的应用能力。

二、主要复习内容: A、传播学复习重点

一、传播与传播学

1、什么是传播

2、什么是传播学

3、传播学的奠基人

4、传播学诞生的诱因及其源于美国的必然性

5、我国传播学研究的轨迹与主要成就

二、传播的类型

1、内向传播的意义;

2、人际传播的特点;

3、组织传播的特点;

4、大众传播的特点;

三、传播的基本形态

1、新闻传播

新闻传播的含义、新闻传播的系统学说; 新闻传播的要素、新闻传播的特征;

2、政治传播

政治传播的内涵;

3、经济传播

经济传播的内涵; 经济传播的发展趋势;

4、艺术传播

艺术传播的特征; 艺术传播的社会功能;

5、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的定义;

文化传播的基本原理;

文化传播的分类、文化传播的特征;

四、传播的自由与控制

1、传播自由的基本概念

传播自由的一般内涵;

报刊自由主义理论的历史意义、报刊自由主义理论的两个错误前提; 新报刊自由主义;

资产阶级传播自由理论的困惑与传播道德危机; 马克思主义传播自由观;

2、传播的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的涵义; 守门人理论、潜网说; 社会控制的手段;

3、《报刊的四种理论》

五、传播过程与模式

1、传播过程

传播过程四要素; 传播过程三环节

2、传播模式

什么叫传播模式;

单向线性模式、双向循环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拉斯韦尔模式、香农模式、创新扩散模式;

六、传播学的符号理论

1、符号的基本概念

2、几种语言学理论 结构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

3、关于“意义”的几种理论

4、非语言传播

非语言传播的基本类型与功能; 语言传播与非语言传播的区别;

七、媒介理论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英尼斯的媒介理论;

梅罗维茨的媒介理论;

7、媒介文化

媒介文化的表现形态;

媒介文化的特性;

8、媒介的市场化

我国传媒市场化的进程;

我国传媒市场化的特点;

八、传播的效果

1、传播效果的定义

2、效果研究的学术传统

3、传播效果研究的几个发展阶段

4、传播效果研究的经典成果

枪弹论、二级传播论、创新扩散论、使用与满足论、议程设置论、文化规范论、意义建构论;

5、态度改变的研究

态度的定义;

劝服论、一致论、功能论、防疫论;

五种劝服性设计;

九、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

1、定量研究的特点

2、经验社会学、统计数学、心理学与定量研究

3、定量研究的设计

定量研究的基本步骤;

课题与研究设计;

工作定义;

4、实地调查基础

实地调查的分类;

实地调查的程序设计(抽样设计、问题设计、实地访问);

抽样设计与实施(抽样与抽样调查、测量的信度与效度、随机抽样与非随机抽样);

实地调查的统计分析(描述统计分析、推断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因果分析)

5、实地调查——问卷法 问卷类型、结构; 问卷的制作;

问卷的效度与信度;

6、实地调查——观察法

观察法的特点与类型;

参与观察;

非参与观察;

7、实地调查——访问法

结构式访问与无结构式访问;

访问的程序与技巧;

访问员的挑选与训练;

访问法的特点;

8、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的特点;

内容分析的应用;

内容分析的步骤;

9、控制实验

控制实验目的;

实验的特征与控制; 实验的实施; 实验设计;

10、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的意义;

个案研究的特点;

个案研究的实施;

个案研究报告;

十、中国传播思想

1、近代传播思想

林则徐、王韬、康有为、严复、梁启超、章太炎;

2、现代传播思想

现代先驱者的传播思想(蔡元培、陈独秀)

五四时期传播思想的嬗变

现代传播思想研究的启蒙(徐宝璜、邵飘萍、戈公振)

自由传播理论与实践(《申报》与史量才、《大公报》、范长江、储玉坤)

毛泽东传播思想

当代传播思想家(王中、徐铸成、储安平)

B: 新闻学复习重点

一、新闻学与新闻

1、世界新闻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约翰·弥尔顿、《论出版自由》、普尔兹的《德国新闻事业史》;

李普曼的《舆论学》、卡斯柏·约斯特的《新闻学原理》;

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

2、中国新闻学的发展状况:

洪仁玕、王韬、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新闻周刊》

徐宝璜的《新闻学》、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

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形成。

3、新闻的特征:

(1)事实传播的快捷性;(2)对世界变异的敏感性;(3)话语表达的直观性;(4)信息

覆盖的无限性。

如何理解“新闻姓‘新’”?如何理解“直观性”?

“陈述事实”和新闻传播的真实性。

二、新闻起源与发展

1、西方学者关于新闻起源的观点:

约斯特的“新闻欲”、格劳德、小野秀雄的“群居说”和“交流说”。

历史唯物主义的新闻起源观。

2、新闻事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特征:

传播技术与新闻事业的发展、社会形态与新闻事业发展 “耳目喉舌”说、“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哈钦斯委员会)

三、新闻的意识形态属性

1、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兴起与发展 大众化报纸、资产阶级报团

2、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发展 《新莱茵报》、《火星报》、《真理报》

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几种报刊

3、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政治家办报”、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

四、新闻价值

1、新闻价值的由来 《纽约太阳报》、19世纪大众化报刊的主要特征、普利策、“黄色新闻” 西方新闻价值的实质

2、新闻价值的一般理论:

(1)基本概念;(2)新闻价值的要素(传统五要素);(3)新闻价值的实现。

3、功能性新闻价值:

新闻事业社会功能的三个层面、新闻事业社会功能的四大构成

五、新闻舆论与宣传

1、新闻宣传与舆论导向;

宣传、宣传的特征、新闻与宣传的关系 舆论、舆论的特征、新闻对舆论的作用 新闻、舆论、宣传的关系

2、新闻引导舆论的方式和途径;

典型、“社会参与论”、“光环现象”

3、新闻的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的意义、舆论监督的范围和效果、危机报道

六、新闻传播效果

1、新闻传播效果的基本常识

新闻传播效果、麦奎尔的说法

西方关于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

“魔弹论”、“两级传播论”、“沉默的螺旋”、“第三者效果”

2、新闻传播效果的构成和类型;

新闻传播效果影响个人方面的因素、新闻传播效果的社会化构成 新闻传播的直接效果、间接效果(隐性效果)

3、提高新闻传播效果的途径;

微观层面、宏观层面

新闻受众对传播致效的作用。

4、如何减小负面效果

新闻公信力、如何提高新闻公信力

高夫曼的“框架”概念、媒介框架、受众框架

七、新闻传播规律

1、新闻的本源:

(1)新闻实体;(2)信息与新闻信息;(3)符号与新闻信息“五要素”

2、新闻的传播:

反馈在新闻传播中的意义。新闻选择的意义。

3、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

“让事实说话”、提高新闻价值、增加信息量

新闻涵化、第一时间

4、新闻传播要求:

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

公正性与传播的倾向性之关系。

八、新闻传者与受众

1、传播者:

把关人、知察权、秘匿权

2、受众:

概念及含义、受众心理、受众负面心理

阅读期待、阅读注意、受众中心论

受众的选择性接触和影响选择性接触的因素 受众的选择性理解和“加入行为”

受众的选择性记忆和影响选择性记忆的因素

3、传受互动

内在动因、编码解码、互动的实质 瓦耶纳的《当代新闻学》

九、新闻原则与规范

1、新闻自由的概念与实质

2、新闻自由的由来与发展

弥尔顿、洛克、杰弗逊 社会责任论 马克思的新闻自由思想

3、我国新闻法制的历史发展

5、新闻伦理与道德的基本内涵

《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新闻专业主义

十、新闻批评

1、新闻批评的概念及内涵

2、新闻批评方法

符号学分析、叙事学分析、意识形态批评、政治经济学分析、女性主义批评

3、新闻学派

新新闻主义理论、调查新闻学、精确新闻学、发展新闻学、倡导新闻学、多视角新闻学。

三、参考书目:

1.《传播学通论》,戴元光、金冠军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童兵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郝雨著:《新闻学引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4.《中国传播思想史》(现当代卷、近代卷),戴元光、徐培汀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四、考试分值 本科目满分150分。

2.新闻传播学基础川大 篇二

一、媒体融合的发展与现状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逐渐取代传统媒体称为新闻传播的主要途径,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式与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结合,更加丰富了新闻传播的形式和内容,特别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使新闻产业形成了一种全民参与、欣欣向荣的景象。借助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新媒体已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要途径,给传统媒体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而传统媒体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新闻传播经验又能为新媒体所用,促进了新媒体的发展,同时也使传统媒体失去了一定的市场,迎来了发展的低谷。因此,在媒体融合过程中处于不同角度考虑,新旧媒体的融合还是存在一定的阻力和制约因素的。例如,新闻信息的版权纠纷、利益冲突等, 都可能成为媒体融合过程中的阻碍因素。此外,传统媒介组织机构的管理风格也一定程度地制约了新媒体的发展,如新闻“把关人”这一角色虽然在媒体融合时代控制能力大大消弱,但其存在的价值还是可以肯定的,关键是如何创新,提高新闻传播的真实性、生动性、趣味性,以促进新闻信息内容的融合,使其与媒介融合同步发展。总之,媒体融合是必然趋势,在媒体融合下新闻的传播也要重视图像、动画等技术的融合。

二、媒体融合基础上的新闻传播

媒体融合拓展了新闻传播的渠道,降低了新闻传播的成本,形成了新闻发展的新时代。第一,在新闻信息的采集和交流方面,媒体的融合发挥了重大优势。一方面,媒体的融合使新闻采集的途径多样化,且增强了新闻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使新闻内容更为多彩;另一方面,媒体融合拉近了新闻传播者和受众的关系,受众既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发布新闻, 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关注的新闻发表评论,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自己的思想理念。第二,媒体融合给新闻传播带来更为便利的技术支持。数码相机、智能手机等的迅速发展在降低新闻发布成本的同时,其技术手段更容易被大众所掌握, 这就打破了专业人员对新闻编辑、剪切、发布的控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新闻”。第三,媒体融合打破了新闻传播的垄断局势,拓展了新闻信息的来源渠道,使新闻发布者与受众能突破时间地点的约束,随时随地地发布、观看新闻和编辑新闻,节省了新闻采集、编辑、传播的时间、人力等, 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效率。第四,广泛的新闻源和互联网平台, 使新闻传播自由、方便,也使大众之间的交流更为畅通,丰富了新闻素材、提高了新闻的生动性和活力。

三、媒体融合基础上新闻传播的创新与发展

媒体融合基础上新闻传播实现了大众化、平民化,一般群众与传统媒体记者有着同等传播权。例如: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对身边发生的事件进行编辑,然后通过微博、微信等途径进行发布,这是新闻传播的重大创新;其次,新闻传播的速度快、覆盖广、互交性强,激发了新闻的内在价值,使新闻的传播更有意义。此外,新闻传播的交互性加速了舆论反应,大众的观点可通过新媒体平台快速、真实地展现出来, 体现了新闻的全民化、大众化,也方便了大众监督;再次, 媒体融合基础上新闻传播准确、迅速、便捷、生动,但新闻信息的整合与创意还需进一步发展,新闻信息源的巨大也加大了筛选难度,带来了复杂、频繁的版权之争。一方面,一些传播者为了迎合受众心理,采用一些传播技巧以达到影响受众心理的目的,使受众主观情感产生偏离,影响了受众的判断,不利于新闻传播的公平、公正。另一方面,这种现象也体现了新闻融合的相对落后,面对迅速发展的媒体融合, 新闻的制作和传播应寻求更多的合作契机,进一步探索和革新;最后,媒体融合增强了新闻的视觉表现力,使其内容表达更为丰富、精彩,能够牢牢抓住受众心理,加强新闻融合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媒体融合基础上新闻的生动性、精彩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新闻传播中声音、文字、图片等等的融合更加巧妙、精准,提高了新闻的质量和新闻传播效果。当前, 新闻融合跟不上媒体融合只是一个暂时的缓冲过程,在新闻业不断的发展中,媒体融合下的新闻传播将会更为丰富、生动,并充满活力。

摘要:媒体融合是迅速发展的科技为新闻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在媒体融合基础上新闻传播的速度、广度、精彩度、准确度等都有所提升,新闻传播的内容也更为丰富。

关键词:媒体融合,新闻传播,发展与现状,创新

参考文献

[1]沙睿.浅析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的影响[J].今传媒,2014,(08):22-23.

3.新闻传播学基础川大 篇三

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真题

一、名词解释 1.新闻价值 2.KDKA 3.议程设置 4.新闻专业主义 5.张季鸾 6.数据新闻 7.整合营销传播

二、简答题

1.简述使用与满足理论 2.简述编码与译码 3.简述媒介即讯息

4.简述大众传播中的文化规范理论

三、论述题

1.论述沉浸式新闻的特点和优劣

4.新闻传播学之中外新闻史总结 篇四

一、中国新闻史部分主要考试内容:

(一)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主要内容包括:

1、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2、我国最早的报纸;

3、宋代的邸报和小报;

4、定本制度;

5、明清的官报和《京报》。

(二)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主要内容包括: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2、《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3、武汉等地的新闻事业;

7、重庆、桂林等“大后方”城市的新闻事业;

8、《新华日报》的创办及其斗争;

9、沦陷区的日伪新闻活动;

10、上海“孤岛”时期新闻界的抗争

(九)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主要内容包括:

1、“拒检运动”;

2、新闻统制的强化;

3、解放区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新闻工作中的两条战线的斗争;

4、解放区反“客里空”运动;

5、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解放战争中的转移和宣传工作;

6、解放区广播事业的发展;

7、毛泽东、刘少奇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讲话

(十)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

主要内容包括:

1、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建立;

2、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新闻报道及新闻工作的改进;

5.新闻传播学J 篇五

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分析

新闻的定义

新闻是经由新闻传播媒介传播的为大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新闻价值的定义

1、“是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

2、“是新闻在社会上的传播价值,同时也是新闻工作者取舍和衡量新闻的标准,从传播价值来看,它有一个客观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客观的社会效果,就是群众对新闻的选择和社会实践对新闻的检验。”

新闻价值的五项基本要素

1、重要性:事实具有为多数人所关心的社会意义

2、显著性:事实所涉及的人物、地点等因素为众人所瞩目,因而格外引起人们关注

3、及时性:又称“时新性”事实在时间上是新近发生的,内容上是人们所未知的新鲜事

4、接近性:事实在地理上与心理上与接受者十分相近,因此很容易引起受众的普遍关注

5、趣味性:又称“人情味”事实因新奇,为人们所为料及、或具有戏剧性等特点能引起人们感情共鸣,因而对受众来说具有特别的吸引力

突发性新闻

指对那些出乎人们预料而突然爆发的事件的报道。如空难、火灾、地震、战争、政变„„ 硬新闻

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如政策制定、政局变化、市场行情、股市涨落、疾病流行、重大灾难事故等。

软新闻

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并无直接关系。新闻事业

就是有一定规模和系统的、对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的经常性新闻活动,由这些活动的主体和条件构成,包括新闻体制、机构、媒介和新闻教育、研究等

人类社会传播的特点

1、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性而言,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新闻选择(把关)的依据

1、真实

2、新闻价值

3、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

4、具体部门的编辑方针

四种媒介传播特点

1、报纸的传播特点(文字符号、纸煤介)

(1)传播速度相对缓慢;

(2)非线性,读者选择性强;

(3)记录性和保存性强;

(4)要求读者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5)适合抽象的深度报道;

2、广播的传播特点(声音符号)

(1)速度快

(2)线性传播

(3)转瞬即逝,记录性和保存性差

(4)对读者文化水平要求不高

(5)具有伴随性

3、电视的传播特点(声音、画面符号)

(1)速度相对较快

(2)线性传播

(3)转瞬即逝,记录性和保存性差

(4)对读者文化水平要求不高

(5)综合的符号传播,形象生动

4、网络的传播特点

(1)速度快

(2)非线性

(3)可保存

(4)多媒体

(5)个人化

(6)交互性

(7)信息量巨大

受众的分类

1、按照受众的素质和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可以分为积极受众和消极受众。积极受众:学者、知识分子等。对新闻传播媒介有选择、有批评,有利用,可以起到舆论领袖的作用。

消极受众:文化程度较低、易受媒介影响、没有太多个人主见。

2、按照人口统计的原理,可分为一般受众和特殊受众。

3、从经济学意义上看,按照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触频率和利用程度,可分为核心受众和边缘受众(或者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

受众怎样选择、理解和利用新闻

1、选择性接收

人们愿意接收那些与自己固有观点相一致或自己需要关心的信息,而排斥那些与自己固有观点相抵触的或自己不敢兴趣的信息。

2、选择性理解

不同的受众对于同样的信息因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会有不用的理解。

• 正面理解

• 反面理解

• 扩展或缩小新闻的影响力

• 重新建构新的现实世界的图画

3、选择性利用

受众对信息经过选择和理解,对信息做出分析和归类后,对其中有直接效用的信息立即开始利用,对其中有使用价值但无直接效用的信息则储存起来,以便日后利用或转化为精神财富。

4、选择性反馈

受众将自己的意见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和态度反馈给新闻传播者。

“沉默的螺旋”理论

1974年 诺伊曼 《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

(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2)意见的表明和“ 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3)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知沟”理论

1970年蒂奇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的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约有扩大的趋势。”

经济地位不同的人,会有以下差异:

(1)传播技能上的差异

(2)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

(3)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记忆的因素

(4)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论述题)

一、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产生与发展1、15世纪,主要传播商业信息;16世纪,报刊开始转向思想传播和政治斗争。2、17世纪,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主要思想诞生

1644年 英国 弥尔顿《论出版自由》主张每个人都有将自己的思想诉诸社会的自由权利。从弥尔顿的思想出发发展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两大原则,“意见的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约翰.洛克天赋人权(生命、自由、财产)及分权学说(立法权与执行权分开)

孟德斯鸠从三权分立的原则出发,阐述了言论自由对于维护资产阶级政权的极端重要性。

(1)防止滥用权力,除了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外,还必须看到舆论作为一种权力形式对权力机构进行约束。

(2)而发挥舆论力量的前提必须实行言论自由。

(3)言论自由乃是人的一切自由权利中最重要的权利,没有这一自由,其他自由也就无从谈起了。

3、18世纪以来。

•18世纪末 英国废除印花税法等限制新闻自由的规定,实现新闻自由。

•法国1830年波旁王朝被推翻后,取消一切新闻检查,新闻界从此获得相对独立 • 美国1789年通过宪法的十条修正案(人权法案),在法律上确立报刊自由。

二、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要义

1、报刊不受政府的干涉政府惟一的职责是采取措施来保护新闻自由

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人民对政府的监督,最主要的中介就是报刊。

也即:报刊是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国家第四势力或第四权力。

3、“意见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如果发表了错误的意见怎么办?

4、对事实的信念

为了满足不同政治立场、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职业的个体需要,把客观地向公众提供事实作为新闻报道地最高准则和新闻从业人员地职业道德标准。

三、自由主义报刊的哲学基础

1、理性原则

因为人是具有理性的,所以在“意见的自由市场”上,最终会选择真理。真理终究会战胜谬误。

2、自然法则

荷兰哲学家斯宾诺沙:提出自然权利说,即每个人都拥有财产权、信仰自由权、思想自由权。因此,新闻自由是无需任何权威认可的自然权利。从而把新闻自由放在了不可动摇的基石上。

3、权力制衡

不仅要三权分立,还要舆论监督政府,对政府实行约束。

言论自由的意义从哲学原理上升到了政治学原理。由此确立了言论(新闻)自由在国家政治结构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四、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现实困惑。

1、绝对自由主义、曾使西方新闻界陷入混乱

因为支配西方报刊的,不是理性,而是利润、金钱。

2、煽情新闻泛滥

3、自由竞争被垄断取代,垄断扼杀意见自由市场。

报业(媒体)多样化的动摇意味着意见自由市场的解体。

客观性原理及其实践

一、客观性理念的产生及其内涵

1、政党报纸的特点

(1)经济上的依附性

(2)内容上的单一性

2、便士报诞生的革命性意义

1833年《纽约太阳报》的创办为标志

(1)第一次确定了新闻在报业中的崇高地位。

新闻(news)对言论(editorial)的胜利

事实(fact)对意见(idea)的胜利

(2)促进了新闻机构内部分工的合理化。

有了明确的记者分工

形成了现代的报纸版面形态

3、便士报和“故事模式”

故事模式意味着对于社会新闻和软新闻的重视,因此冲突性、趣味性和反常性成为新闻选择的主要取向。由此导致了煽情新闻的泛滥。

4、精英报纸和“信息模式”

西方的报纸可以用大众报纸和精英报纸分类。

以1896年阿道夫·奥克斯购买和主持的《纽约时报》为代表。满足了对严肃而有品位的新闻的社会性需求。还如《华盛顿邮报》 《洛杉矶时报》 等

5、客观性报道的理念

20世纪20年代前,认为:其核心在于新闻报道中事实与观点的分离。

19世纪中期崛起的通讯社,也对传播和内化客观性观念起到了显著影响。如1848年成立的美联社。“政治上的中立就是商业上的盈利”

报纸也致力于不带偏见的向“市场”提供可以据以形成“意见”的各种材料。

二、客观性理念面临的冲击

1、报业垄断局面的形成1890年开始,美国报业开始出现所有权日益集中的现象。逐渐形成“一城一报”的格局

2、“主观性”种种

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战争来临时,真相是第一个牺牲品。”

如果政府可以扭曲事实,那么众多利益集团也是否可以用其独有的方式扭曲新闻界的报道?

3、20世纪初,公共关系业的兴起

公共关系作为一种职业,其主要目的是受雇于各种社会组织,为了取得公众的认同而进行信息沟通和自我宣传等活动。

它在记者和新闻源之间设置了一种新的障碍:信息都是经过公关人员包装过的信息,非原生态。极端者认为:公关业从诞生之日起,和新闻业就是天敌。

4、对传统客观性理念直接冲击的重大社会事件。

(1)20年代的大萧条

(2)50年代的麦卡锡主义

5、李普曼对调整客观性理念的杰出贡献

通过对社会认知和舆论形成的分析,摧毁了意见自由市场的民主假设。

不管是公众还是新闻从业者,都是成见或者刻板印象的囚徒。(人都是有偏见的)

三、挑战与回应:客观性原理的拓展

1、对主观性的合法性承认。

(1)20世纪30年代新迪加专栏作家的出现。李普曼

(2)1923年《时代》周刊杂志的创办。

2、客观性与解释性报道

1938年 美国新闻学者 麦克道格尔 《解释性报道》一书引发了20多年之久的客观性和解释性的论战。

至今,解释性报道已成为相当重要的体裁。被称为报刊文体的第三次革命。

3.客观性与精确性报道

1973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新闻系教授菲力浦.梅厄《精确新闻学》一书

新闻记者应该更多地使用社会科学的方法收集和处理事实材料,以便使新闻报道具有真正的解释性的力量。这些方法包括抽样调查、参与观察等社会学和人类学家的研究方法。

4、调查性报道(揭丑报道)

(1)19世纪末兴起了揭露黑幕运动,在20世纪头10年起,逐渐走向低潮。

(2)20世纪60年代《寂静的春天》(1962年 美国博物学家蕾切尔.卡逊)《任何速度都不安全》(美国社会活动家 拉尔夫.纳德)等给新闻界很大的刺激--在这样轰轰烈烈的社会运动中,一向自视为社会公器的新闻界居然处于缺席状态。

(3)60年代起,美国调查性报道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越战美国士兵屠杀美莱村民的报道

水门事件

80年代美国向伊朗出售军火的报道(“伊朗门”)

90年代克林顿性丑闻(“拉链门”)

5.新新闻主义报道

20世纪60年代达到高峰采用文学写作手法,重视对话、场景和心理描写,同时不遗余力地刻画细节。有向文学传统回归的趋势。

1981年 《华盛顿邮报》记者珍妮特.库克因虚构新闻人物被剥夺了普利策新闻奖应对新媒体(电视、网络)挑战,新新闻主义又成为对抗新媒介的武器。1995年,俄勒冈大学新闻学院设立“创造性非虚构写作”的研究生课程。

6.新闻理论界对客观性理念的修正

6.新闻学与传播学 篇六

1.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研究 2.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研究

3.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研究

4.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研究 5.加强网络依法管理研究

6.加强权力运行的舆论监督研究 7.中国特色国际传播理论和实践研究 8.构建中国特色传媒文化体系研究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生新闻的发展走向研究

10.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路径研究 11.多媒体融合发展的政策选择研究 12.构建当代中国话语的理论、方法与问题意识研究

13.中国特色报刊内容质量评测指标体系研究

14.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我国媒体政策和法规研究

15.重大事件中舆论引导效果研究

16.互联网时代中国社会信息传播的结构、模式、特点、规律研究

17.新闻媒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研究

18.社会转型背景下我国新闻传媒转型发展战略研究

19.当代中国主流价值体系与媒介引导研究

20.我国政治文明建设与新闻法制研究 21.唱响网上主旋律研究

22.微信传播的特点与功能研究 23.网络舆论传播与演化机制研究

24.虚拟世界环境下网络信息伦理与诚信研究

25.微博传播的特点与效果研究 26.新闻网站市场化问题研究

27.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战略转型

研究

28.网络舆情与社会治理研究 29.微博的公益传播研究

30.网络问政与政府形象传播研究 31.网络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研究 32.媒介公信力研究

33.社会化媒体的责任边际研究

34.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广播电视发展研究

35.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媒介功能研究 36.西方“中国观”的变迁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研究

37.全球媒体的中国形象和中国媒体的全球图像研究

38.群体性冲突事件的传媒引导研究 39.环境传播研究

40.国家领导人会议形象传播改进工程研究

41.跨文化交流中的价值取向定位研究 42.国外主流意识形态的现状及传播特点研究

43.中日主流舆论与中日关系的互动和影响研究

44.中国在非洲国家形象及影响力传播研究

45.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报刊发展研究 46.国际新闻出版业营销渠道研究

47.国内外学术著作出版规范与标准研究

48.出版文化研究

49.中国出版家人物研究

50.社交媒体与公民媒介素养研究

51.未来十年中国新闻教育的目标及改革途径研究

52.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研究 53.中国新闻史专题研究

7.新闻传播学专业论文 篇七

摘要:

综上所述,新媒体虽然给广播新闻造成了影响、增加了挑战,但是却也为广播新闻的传播新空间拓展带来了更多机会。各种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为新闻广播带来了竞争压力,但同时也为广播新闻进一步拓展其发展空间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

关键词:

广播新闻;传播

一、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传播的困境分析

(一)节目时间造成的困境

广播新闻的黄金节目时间段通常都是在早上时间,但是新闻通常都是一些领导指令性发言或者会议和强制性重点宣传任务,这些内容不但必须在早晨黄金时间段播出,而且篇幅时间长短和字数都有规定性的要求。广播新闻被自身传播特点所局限,无法像报纸一样以专版的形式来播出政务性和执行性的宣传任务,因此黄金时间段的新闻节目无法符合听众的兴奋点需求。

(二)收听特点造成的困境

广播新闻的听众通常都是一边做其他事情一边听广播新闻,听到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内容才转移注意力到广播新闻上,如果一直没有吸引听众注意的内容还有可能直接让听众关闭收音机。一些广播电台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把黄金时间的新闻节目转移到硬新闻内容上,把精力集中在专题类型的广播节目中去,虽然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以一些优秀稿件扩大影响,但却无法从根本上真正有效解决问题。

(三)节目内容造成的困境

因为广播新闻的黄金时间段通常都是政务性和指令性或者工作性报道,难以针对社会关注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策划报道,所以广播新闻经常为了满足信息量的要求凑字数。

二、拓宽广播新闻传播新空间的基本方式和意义

(一)3G手机的广泛使用将增加新闻广播的移动受众

3G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让电信网络和广播网络融合成为新的发展趋势,让电信网络通过移动终端媒体进行传统广播新闻传播创造了技术支持条件。3G手机的广泛使用,让所有3G手机使用者不但成为试听信息的受众,也同时成为视听信息的来源,这也是未来新闻广播需要争取的移动受众群体。

(二)手机短信使广播节目的互动性增强

现阶段,广播节目利用手机短信互动参与节目已经不再陌生。和热线电话比较而言,手机短信让听众有更多机会参与节目。因为热线电话必须由主持人和听众直接沟通交流,通常一个节目主持人接听的电话有限,听众能不能真正参与节目的实际主导权力通常都被掌握在导播手中。相反手机短信却能够通过主持人的宣传组织,让听众针对特定的话题以短信的方式自由发言参与,让听众得到更多机会参与节目互动,由此大大地提升了广播节目的收听率。

(三)利用互联网延伸广播功能

互联网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新媒体平台,能够有效融合各种传统媒体特征,并且还可以综合运用各种传统媒体的优势传播方式,例如文字、图片、视频等。广播电台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网络广播,拓展新闻广播的功能,并且丰富节目内容和形式。因为利用互联网进行广播新闻业务,不但可以实现传统广播新闻的声音传播方式,而且还可以同时实现文字和图片信息的传播,改变传统广播新闻单一局限于声音传播的历史。更何况主持人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节目预告,并且实现和听众更多方式的互动交流,这样无疑可以增强新闻广播的灵活性和趣味性。

三、拓展广播新闻新空间的具体策略

(一)准确传播定位,精心策划主题,创新传播形式

1.广播新闻的准确传播定位

广播新闻作为一种社会化程度相对而言比较高的传统媒体,在普通群众中具有并不低的传播影响力。新媒体时代的广播新闻应该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以新闻信息传播和政府为重的舆论宣传传播,而应该把实现舆论导向更深层次的同时,注意民情低落点作为传播诉求。只有更准确的传播定位,才能加深普通群众自我价值认同的同时,实现传播舆论的深层次引导。

2.精心策划广播新闻的报道主题

优秀的新闻作品通常都是以精心策划的报道主题作为基础。例如中央电台的《倾听新疆》大型“走转改”新闻报道,报道主题经过精心策划,定位于两年以来中央召开新疆工作座谈会以后,充分开发地区优势和潜力进行改革创新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的大好形势。这样经过精心策划的宏观报道主题,再进一步策划出围绕主题的系列微观主题,从地区经济发展的各个不同方面进行系列报道,更深层次地展现了新疆地区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融入新媒体,增强互动性,拓展传播受众规模

1.调整受众理念,变“听众”为“用户”

媒体不但应该了解分析传统听众在收听广播新闻方面的习惯和喜好,还应该把更多精力集中于了解分析参与广播新闻互动的广播新媒体用户的习惯和喜好。所以,广播新闻应该注重利用数据收集和分析,通过更准确的数据分析结果来科学调整受众理念,让广播新闻信息服务更加具有针对性,这样才能拓展传播受众规模。

2.重视增强广播新媒体的社交功能

新闻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并且能够持续引起用户的关注和讨论兴趣。

3.充分发挥广播新媒体独特的双向传播互动性优势

不但应该重视搜集,同时还应该注意选择,并且引导和鼓励广播新媒体的用户采取UGC(用户生成内容)方式提供更多新闻线索,经过广播新闻工作者的专业求证和编辑加工,再以更生动形象的广播新闻反馈回用户,这样才能让互动优势更加有效。

4.积极运用广播新媒体的融合功能

在广播新闻的声音传播基础上再合理融合文字和图片以及视频等多种传播方式,让广播新闻的传播呈现方式进一步立体化或者可视化,新闻报道的关联度也更加具有多维性,让广播新媒体用户能够全方位的获取广播新闻信息。

5.灵活面对广播新媒体渠道的多样化,反应要迅速及时

新媒体用户所在的地方,就是广播新闻工作所在的地方,还要善于及时运用具有强影响力的平台和渠道。同时更不能忽略对广播新闻媒体官网和官方应用的.统一规划布局以及主持和采编、用户的个性化应用,这样才能形成集群,打造出具有多元关系的全新互动平台,最终创建出更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广播新闻品牌。

(三)深入挖掘,叙事生动,以优质特色内容,提升传播内容品质

1.传递信息要快

利用广播新闻相对于其他媒体而言更加快速灵活的优势,以更快的速度传递更具时效性和现场感的新闻信息。特别是针对突发社会事件的新闻报道,新闻广播应该利用更加及时和权威的快速反应机制,多角度呈现事实真相。

2.新闻元素要深入挖掘典型性

新闻元素是整篇新闻报道的基础也是灵魂,只有恰到好处的新闻元素选择和运用,才能彰显新闻主题并且体现新闻报道的典型性。例如中央电台的《倾听贵州——夜访核桃坝村》大型新闻报道,这期广播新闻节目的报道主题,经过精心策划,准确定位于贵州县域经济因地制宜开发县域经济取得良好经济发展成效的具体方式方法。社会基层的新闻元素非常丰富,具体选择什么样的新闻元素用以叙述说理,选择什么样的新闻元素用以直命主题,需要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新闻工作者合理选择运用,深入挖掘新闻元素的典型性已经成为大多数新闻工作者的经验共识。

3.传播内容要实

新媒体平台的广泛应用相伴而生的是海量的新闻信息,但是这些海量信息也充斥着很多不完整信息甚至虚假不实信息。广播新闻要拓展传播新空间,就必须充分利用广播新闻单位的专业新闻鉴别能力和同行协同整合能力,对来自新媒体用户提供的各种新闻线索和内容及时求证,并回馈给用户事实真相,让用户在喧嚣的网络声音中听到广播新闻不同却真实的声音。

(四)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采编播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

1.传统广播新闻平台的播出形态应该积极适应新媒体发展需要

例如某地方新闻广播台除了早晚板块新闻以外,其他播出形态都是每半小时以12分钟的资讯信息和18分钟的延伸内容信息组成内容滚动推进,资讯信息体现了广播新闻的快速集纳优势特色,而延伸内容信息又体现了广播新闻内容的丰富和深度优势特色。

2.新闻信息的产出方式应该与时俱进融入新媒体

例如可以构建数据收集和分析的专业平台,为广播新闻拓展新媒体领域的空间发展提供技术性的支持。还可以通过构建融入新媒体的平台和渠道,转变传统的话语体系方式和新闻播报方式,让广播新闻的内容和风格更加让新媒体用户喜闻乐见,进而能够增强互动实现多次传播。

3.培养能够符合新媒体传播需要的广播新闻传播专业团队

这样的团队不但应该具有互联网传播思维观念,而且还应该具有能够有效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专业能力。

四、结语

8.新闻传播学专业论文题目 篇八

2、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冲击及影响

3、民生新闻报道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4、浅谈中美新闻教育的源流关系--以“密苏里模式”对中国新闻教育的影响为例

5、“互联网+”时代新闻档案管理与创新

6、勇于担当 坚持创新--浅谈市县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创新

7、小议电视新闻制作的逻辑结构

8、从两张新闻图片的热转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9、浅谈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情绪管理素质

10、如何把好手机报新闻的采写关

11、新闻采访写作课教学改革初探

12、新闻传播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13、网络时代新闻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4、新闻真实性受到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影响略论

15、农村广播新闻节目的采编概论

16、浅谈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17、试论新闻策划的重要性

18、如何写好有思想有温度的新闻稿件

19、浅谈电视新闻的编辑艺术

20、新媒体条件下的新闻道德标准与监管体系

21、我国报纸新闻客户端演变格局探析

22、如何进一步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23、英语新闻访谈中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

24、浅析读图时代新闻摄影的隐性失真

25、浅析新媒体时代新闻摄影教学的开展

26、浅谈微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教学模式创新

27、心理学视角下的新闻采访方法探讨

28、影响公众:会议新闻政治信息的修辞表达

29、大数据时代下的新闻的挑战与策略

30、论新媒体时代下新闻摄影记者的生存与发展

31、试论网络新闻评论区里的负面言论

32、无人机新闻--新闻采编新趋势

33、浅析如何平衡新闻自由与隐私权保护

34、电视新闻的舆论导向作用管窥

35、论新时期新闻传播的转型及其价值取向

36、民生新闻主持人的语言素养

37、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的生存与发展

38、浅析我国电视新闻发展的现实困境

39、电视新闻主持人语言风格初探

40、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的优势与创新

41、新时期跨文化新闻传播研究

42、探析虚假新闻传播形成原因

43、浅谈法制新闻报道的新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44、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之我见

45、探析社会新闻吸引读者眼球的策略

46、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做好电视新闻的采编工作

47、做好作风“走转改”提升新闻亲和力

48、探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

49、如何解决法制新闻传播中的道德问题

50、网络非编在新闻制作中的使用体会

51、经济新常态下地方党报做好经济新闻的思考

52、报纸编辑的基本规范及新闻专业学生采写实习研究

53、电视新闻播音的审美特征分析

54、电视新闻播音技巧的培养

55、网络新闻自由对社会道德的冲击与消解

56、论新闻档案的价值及开发利用

57、打造主流经济新闻 突破党报现实困境

58、体育新闻报道过度娱乐化的成因与对策

59、负面新闻对旅游目的地认知形象的影响

9.2018中南大学新闻传播学经验 篇九

复习安排

九月之前,英语是唯一重点,专业书采用浏览法,不专门复习政治。

九月底出版“红宝书”后,加大政治复习的比重,英语依旧重点,吃透专业书。

最后两个多月,专业课疯狂背诵,全面复习。

初试经验

政治、英语经验请翻阅公共版块,精华太多太多了,受益匪浅,向前辈们致敬!

特别强调下英语真题的重要性,网上大神说要做五遍“阅读理解”是不无道理的。不要刻意记答案我是复印了好几份近八年的真题反复做。出题人真的是有命题规律的,循序渐进,慢慢会有感觉的。

政治辅导班,仁者见仁,每个人情况不一样。对我很受用,听他们吹吹牛也是一种考研乐趣„„(好吧,这个理由我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身边不报班的同学,大多还是会拿我们的资料去复印,询问讲课重点,所以,报不报班不一定,里面的讲义资料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另外,押题不能“迷信”,原题重现几率较小。但是一定要看,特别是答案,它会教你怎么扯淡,怎么从材料提取观点,与D和ZF挂钩起来,D和ZF就那么几个点,依靠人民为人民bulabula~

专业课的帖子比较少,说说我不成熟的经验。

1、客观来讲,中南新传专业课“卷面”难度不是很大。通过翻阅历年真题(附件)可以看出,大部分是考查“识记”,书本上都找得到答案的,除了最后写作题(其基本理论也源自课本),也就是侧重于死记硬背。

2、两门专业课内容的背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把课本通读,再加强理解(把条条框框的点代表的意思弄明白,如,什么是品牌策划、品牌控制指的是什么等等),后一阶段就是背诵大的条条框框。

最后达到的程度应该是,看到问题,就知道这个问题分为几点,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阐述。比如,“简述文化品牌塑造”。你就想到这个过程分为“品牌策划、品牌定位、品牌传播、品牌控制、品牌保护“(没带课本,可能错了,就是意思一下)。然后在每一点下面阐述。因为之前你有过这些条条的理解,这时候就不一定是书本一摸一样的话语了,能一样当然更好。所谓以点带面,应该是这么个意味吧。

3、考试答题纸:一大页一大页的白纸(好像共12页),没有题号,没有横线,每一面有左右两个答题区域,每个区域稍小于A4纸。所以答题的时候你要自己规划好,保持老师能一目了然。很多人问到写多少,这个就不太好量化了。肯定是和分值成正比咯,书上的表

更多考研专业课资料访问研途宝考研网 研途宝考研 http://csu.yantubao.com/

述多就多些一点,少就少写一点,老师出题肯定也就算好了。简答题你就把五六个点写出来,一一在后面加上一两句补充;论述的每个点后面就肯定就更要详实一些了。个人觉得,1、2、3、4„„序列化很有必要。

4、专业一考试范围:新的考试大纲中规定了“中外新闻史”,但是近两年来都没有考过,不代表14年不考,但是比例一定很小。

10.新闻传播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十

1.结合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每人撰写~4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

一、选题背景

随着网络的普及与社会文化的日益多元化,流行语日益普及,流行语语言形式简洁凝练,语言幽默风趣,切合社会热点,使其不仅仅在人际交往中经常使用,在广告中也常常能感觉到流行语的魅力所在。

流行语和广告产生了一种互动作用,提高关注度,满足受众求新、求变的心理,可以在情感、心理上与消费者形成共鸣,吸引受众注意,收获口碑,提高关注度。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流行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流行语,而不同的流行语则作为社会一根敏感的神经,反映出社会的变化。

国际上目前也越来越关注流行语,特别是在网络时代,网络的强大力量使网络流行语成为国内外一大热点,流行语真实的反映出一种社会状况。一些广告人也充分利用流行语来撰写广告文案,而广告语的特性使得一些广告语成功的转化为流行语并且经久不衰,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当“世界末日”在玛雅文化所在地之一墨西哥成为挂在人们嘴边的流行语时,整个世界似乎因此更多了一份低迷的气氛。在欧洲,“一团糟”的社会现实让“缩小贫富差距”等词语流行起来,法国人甚至鼓励人们“购买法国货”以振兴经济;在中东,政治乱局派生了多个有关人性特征的指代词,每个人都想知道“奥马尔苏莱曼背后的人”到底是谁;在亚洲,新兴经济体代表之一印度似失去了笼罩自己的光环,“改革”一词从上到下,都那么让人头疼;一再拖延解散内阁的日本前首相野田,也让“近期”这个词有了新的解义;在拉美,一面是“忧伤”的阿根廷人为无法获得的美元发愁,另一方面巴西人以特有的奔放情怀,幻想着世界杯到来后一切都能有新改变;被总统选战轰炸了几个月的美国年轻人说:YOLO!(你只活一次!)那么,又何必斤斤计较呢?于是,《江南Style》随着“鸟叔”特有的骑马舞,风靡了整个世界;年末的中国人用特有的“走你”姿势,伴随“歼-15”一飞冲天。这些流行语都不同程度的反映了一些社会现象。广告撰稿人也利用这些流行语来撰写广告语,例如“吊丝”、“江南style”、“舌尖上的**”等。广告语本身简洁凝练、明白易懂、富有情趣,因此,广告语演变成流行语的例子也有很多,例如美特斯邦威不走寻常路;男人就应该对自己狠一点!---柒牌中华立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飞利浦等等。

在广告语发展到今天,一些日常化的语言也被广告人引用成为成功的广告语,例如:雀巢咖啡的“一天好开始”“味道好极了”都是极具生活化的语言,当被用于特定产品的广告语时却吸引了无数消费者,创造了巨大的价值。

还有一个典型的现象,一些广告语改变了原来汉语的语法和语义,广告语言在经营注意力方面固然有诸多可取之处,但是广告与语言一旦结合就具备其独有的特点,在意义的组合、词语的搭配等方面允许出现一些不同于共同语的表达方式。然而,我们发现生活中很多广告用语片面求新求异,违反了普通常识和大众情感,有些广告用语甚至有悖道德、触及到法律。

研究广告语与流行语的互动关系,广告撰稿人可以将人们耳熟能详的流行语运用到广告语中,增加广告语的感染力,提高关注度,满足受众求新求变的心理。

三、参考文献

[1] 陈培爱.广告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 罗伟民. 略论广告创意.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2)

[6] 祁祺. 一个挺有创意的人. 小学生创新作文. (03)

[7] 杨保军, 张晓虎. 试论价值观念的传递. 青海社会科学, (02)

[8] 张旭.从创意到创利. 英才, 2011(02)

[9] 蒋旭峰,杜骏飞.广告策划与创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0] 常君,语言模因与日常生活流行语,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11] 游五洋,陶青.信息化与未来中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12] 蒋录全.信息生态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北京:图书出版社,

[13] 夏绍玮,杨家本,杨振斌.系统工程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14] 胡正荣.中国广播电视发展战略.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15] 曹志耘.广告语言艺术.长沙:湖南师大出版社,1992.98-104.

[16] 宋玉书,王纯菲.广告文化学[M]. 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5.

2.本课题要研究或解决的问题和拟采用的研究手段(途径):

一、研究的问题

广告语言由于其自身的特点,获得了一种历史上任何一种语言形式都不曾具有的“话语特权”,一种可以违背语言日常用法和词典意义的.“特权”。借助大众传媒,没有一种传统的语言形式可以和他相抗衡。这就涉及到当代广告语言的一个典型症状——“语法的强暴”。

这种语法的强暴体现在许多方面,其显著者主要有:

首先,我们注意到广告语言有一种忽略人们约定的日常语言规则的倾向,肆意扭曲和改变约定的语言用法和意义。如今广告语言中最为流行的,莫过于对汉语中最具生命力的成语的任意篡改。诸如“步步为赢(营)”——李宁牌运动鞋,“咳(刻)不容缓”——桂龙牌咳喘宁,……表面上看,这种广告语言只是一字之改,但问题在于,这样武断的篡改不但消解了成语几千年来的约定意义和用法 ,更重要的是,这种人为的篡改,把蕴含在成语中的丰富历史语义和内涵挤榨殆尽,剩下的只是与特定商品相关的某种片面、狭窄且武断的语义。这就排斥成语的原初意义和历史蕴涵,粗暴地攫历史语言遗产于一个特定口牌的商品,进而导致了成语的传统意义的丧失。

此外,广告语言还武断地改变比喻的原初意义,或人为地强制地组合词语,或在追求创意的同时,对语言自身表达方式和规则而不顾,更是导致了一些完全越轨的表达式,有的是逻辑上的混乱,有的是意义上的强制性撮合,有的是语序的混乱……等等。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一个有规律性的现象,在广告语言的所谓“创意组合”中,汉语的基本语法规则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可以人为地任意破坏和篡改,并强制地诉诸每一个受众。于是,广告人作为当代文化中的一种特殊角色,具有不经共同体商量即可发布新的语式和表达式的特权。

再次,由于许多广告主过分追求广告效果而忽视了广告语作为艺术形态应有的美感,影响其社会传播,而流行语由于本身的随意性如果不恰当的应用或者过多的运用会影响其广告效果。

本此研究着重于了解流行语在广告中的运用如何吸引受众的注意,提高关注度,根据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广告语的特性及广告语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广告语演变为流行语分析,流行语在社会生活中的传播情况,流行语在商业广告中的应用情况分析,广告语与流行语相互转化分析,将流行语运用到广告中是如何吸引受众注意提高关注度的,分析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将流行语运用到广告中进行合理化建议并提出相应策略,将流行语运用到广告中产生的社会影响及成功促成企业品牌的案例。

二、研究手段

1、文献研究

2、案例分析

3、运用哲学的观点分析互动关系

11.北外国际新闻传播学总结 篇十一

考研的复试结束了,又在北外混迹了两天,和上一次去的感觉大不一样,有种生怕会失去要到手的珍宝的感觉。逸夫楼外还是排着整齐的长队,大家都是满脸幸福的样子,似乎都格外珍惜这短暂的快乐。路过东院正门的时候看见了开得正盛的花,各种颜色。

其实选择北外的人大多都会有“北外情结”,任凭别的地方多么的好,也敌不过学外语心中的北外情。自然,那些志存高远的奔着高翻去了,年复一年地战斗着,总没有厌倦的疲惫感。学英语的大概都会羡慕那些学小语种的,左右不过那么几十个人,比起来英语的成千上万大军真的是九牛一毛。当然,无论是什么语种,考北外总是艰难的。

北外像是一个喜怒无常的小姑娘,虽然高兴的时候偏多,也让大家欣赏着那幅敞亮劲儿,但一旦怒起来,就没有边际,似乎真的要撕破脸皮,让大家都好不失望。选择北外是有风险的,知道的消息少之又少,总是在最后会告诉你“我们要这样”,然后大家只能随机应变。也许这样做也有道理,至少最后剩下的人随机应变能力都不错,抗压能力也不是一般的强。

好,言归正传,写一下自己备考北外国际新闻与传播学的历程。如上所说,之所以选择北外就是一种“北外情结”作祟,似乎学了外语,没去北外就少了点什么。自然对于我这样一个本科就读于一般院校的同学来说,就更为渴望北外。之前也想过考高翻,毕竟“同声传译”噱头十足,是无数外语人的最终梦想。不过最终还是放弃了。难,是首要原因;其次,学英语久了,真的很不想一直单纯地走语言这条路,也想尝试着和别的专业结合一下。大二的暑假在一个旅行社实习,那时才猛然发觉自己原来除了英语一无所知,也就更加坚定了要选择一个别的专业。“北外情结”+“换专业”,也就有了报考国新的打算。

当然,做选择没有这么容易,但最主要的原因差不多就这么两个。大三的时候开始了解国新的信息,也开始准备参考书,这些东西在星光论坛上差不多都有前辈分享,所以就按着其中的一个经验贴在图书馆借了书。不过直到大三下学期为止,这些书是一眼也没看,说来也确实惭愧!大三的下学期开始,因为考研迫在眉睫,所以不得不在自习室占了座位,开始学习。但是因为课业压力,这段时间的学习效率是很低的,断断续续的。新闻史的两章内容用了三个月才看完,而且也没什么印象。传播学也只了解了一点,更是一头雾水,觉得前景很不乐观。六月期末考试结束,才真的安心下来在自习室学习,一个暑假没有回家,忍受着北京的酷暑认真学习。

关于2012的国新考试,我觉得这一届的战友们真的很不容易,正好赶上了国新改革之年,前人经验的参考性就弱了许多。外加各种传言的证实比较困难,直到九月份才确定了最后的考试科目。最开始国新是要考二外的,于是三月份开始自己学法语,一个月学了课上一学期的内容。然后知道有可能不考二外,就再也没什么动力学法语,虽然真的是很喜欢二外。至于专业课怎么考,估计所有的研友们都是在拿到了试卷之后才明白。总之,这一路上了解信息很重要,千万不要“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做新闻传播的要学会收集信息。至于一些无谓的信息,个人觉得不了解也罢,知道的多了反而容易影响自己,更加乱了阵脚。所以,备考期间,我很少上星光论坛,除非去了解必要的信息,更没有加什么QQ群,因为当你看到那么多人在和你一同竞争,而且你可能会放大别人的实力时,自己往往容易泄气。所以,希望准备2013国新考试的同学,能够脚踏实地地学习,只去了解必要的信息。

关于国新的理解,我想这个专业真的很特别,论新闻传播学的实力,可能在国内都排不上名次,但是因为和英语结合,所以在就业方面真的还是蛮不错。记得当时看过一些帖子,关于国内十大烂专业,新闻学榜上有名,但是特别标注了北外的国际新闻不在此列,因为英语好,所以很抢手。报考北外国新的同学要知道自己的选择是明智的,一句“这是北外”就胜过一切。

国际新闻在2012年分为两个方向,国际新闻和国际传播,都是招生10人,根据自己的情况,我选择了报考国际传播学。事实上这两个专业没什么多大的差别,对于英语专业同学来说,报考国际新闻可能更为省事儿,因为国新专业二考英语写作,而国传考新闻传播学综合知识。不过事实证明,正是因为这种考虑,最后报考国新与报考国传的人数差别太大了(大家可以自己查,具体人数不透露,以免影响大家的判断)。不过,做选择的最重要因素还是自己的兴趣,如果对一个学无兴趣,即便是考上了也不会有太大的幸福感,所以大家还是结合自己的兴趣,量力而行。选择考新闻传播的同学,我觉得:

1.要英语好,这也是北外专业的最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大家竞争的起点。现在新闻传播属于考研的热项,如果不是英语一道门槛卡着,恐怕北外的新闻传播学也会更难考。

2.要够“八卦”,这个八卦的意思不是要对各种明星的绯闻有十足的了解,而是要关心国内外大事,善于掌握信息。北外国新从去年的复试起就出现了一道很新的题,就是考人名儿和他/她的职业。今年也毫不例外,初试和复试都考了15个英文人名,然后让大家说出他们的国籍和职业。这些人名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是专业课内的,比如哈贝马斯、古登堡;大部分都是各个领域的名人,以及时事新闻中的人,例如卡扎菲、乔布斯;当然也有够雷人,出乎意料的,比如哆啦a梦,李连杰。所以必须平时多看,才能够对这些人名以及他们的事迹有了解。而且这些人名都是以英文形式出现,所以大家一般要多读外刊。3.得沉得住气!当别的学校都出了各种消息的时候,大家一定要静静地等着北外的消息。选择北外就意味着选择了风险,可能导致最后都无法调剂,但是为了北外,这也许是值得的。我想,如果真的不是一心想上北外的同学,是很难有这种坚持的!如果大家选择了北外,无论什么专业,都坚持下来吧!

关于学习方法以及参考书的问题,我想很多人都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毕竟这是最直接的需求。学习传播学,就应该多看,自己应该对人文科学有很深的喜爱,这样才能有兴趣学得下去,也容易收获更多。北外一般情况下是没有推荐的参考书的,所以大家一定要多看各种相关的书籍。在这里,我说一下我在准备考试中看的书和具体说明,(排名按照重要性和可读性分先后)。

传播学:

1.《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著

(传播学入门教程,一定要好好看,只有入了门才能对这个学科框架有一个认识,这本书很经典,也很容易读,但不简单!)

2.《大众传播通论》 展江主编

(想必大家都知道展老师,传播学的执牛耳者,这本书通俗易读,实例较多,给人的思考也很多,而不像传统的国内教材只重理论。)3.《大众传播理论:基础、延展与未来 》[美]Stanley J.Baran,[美]Dennis K.Davis 这本书基本上是我入门传播学的教材,近年来清华出版社引进来的一套传播学著作,一定要看英文原版的,对以后的学习很有好处!

4.《传播学》鲁曙明,洪俊浩主编

之前北外国新指定的传播学参考书,结构较松散,但是深度较高,都是一些传播学教授的报告整理,因而在没有基础的情况下看都不知所云,但是一旦有了一定的储备再看这本书,会发现很厉害!

5.《新闻传播学综合案例教学》/主编杨汉云, 汤劲

这本书很薄,绿色封皮儿,大家认真看一遍就好,主要是能够给大家直观的印象,明白新闻传播学里的一些原则——比如今年国传专二中的信源平衡原则,在这本书中就有涉及和实例。

6.《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

传播学的经典教材,大家选择性的看一下,不看也无妨!

7.《新闻学教程》(美)詹姆斯·格伦·斯托瓦尔(James Glen Stovall)著

也是一本有趣的书,大家要看,并且看英文原本的,北大引进的一套书!里边涉及的内容很杂,但是和其他国外教材一样,没有照本宣科、摆理论,而是在润物细无声。

8.《新闻理论教程》杨保军著

来了,都是理论的那种,不看也罢,看的话也是选读,别太浪费在这本书上。

新闻史:

9.《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主编

10.《外国新闻传播史》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著 11.《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1500-2000年.2版》李彬著 12.《中国新闻传播史:传媒社会学的视角.第2版》陈昌凤著

这两套书,其实排名不分先后,都很好,只不过侧重有所不同。建议大家先看人大的那套书,虽然很繁琐,内容很多,但是很有必要打一个好的基础。重点是英美法德,其他的都可以不看,特别是什么苏联、东欧、非洲之类的,亚洲的看看日本就好(貌似也没有考过)。

后两本书是清华大学出版的,很厉害的两本书。李彬教授的语言真的是很美,全书都在缓缓地灌输概念,让我们明白什么是“近代化”,什么是新闻的力量,更让我们明白了人文主义的伟大!至于陈昌凤教授的那本书,我觉得是必须要读的,哪怕其他的书都不看,这本书也一定要看,真的是太全面了,完全就是学者的佳作,看了之后思路很宽阔。

13.《中国新闻社会史:插图本.2版》李彬著

很多人都把这本书作为中国新闻史的参考书,个人觉得不太好,这本书看上去很像八卦集,不太学术。不过对于了解史实来说,这本书是本好书,希望大家也看一下,很有趣!14.《外国新闻传播史纲要》 陈力丹,王辰瑶著

15.差不多是《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主编的一个概括版,不过也有新的内容,整理一下思路很不错!

另外,新闻史其实是很尴尬的一部分,一方面,这一部分确实很有意思,给学习新闻的人感触最深,最为直观;但是,这一部分考点很少,今年初试只考了一个名词解释!

新闻翻译:

16.《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影印版》(美)卡罗尔·里奇(Carole Rich)著

既然是新闻翻译,大家一定要知道什么是新闻,英语的新闻是什么样子的,要对新闻有一个具体的了解,特别是新闻的构成。所以,大家最开始一定要看一下相关的介绍。这本书是英文原版书,对于大家了解新闻结构很有帮助。比如对于导语、新闻开头、结构等介绍很实用!(今年国新和国传的专一第一题就是问什么是lead, inverted pyramid的作用有哪些,这些东西其实没有标准答案,但是有常识性回答,所以多看关于新闻写作的英语原文书有好处。)

17.《汉英新闻编译》 刘其中著 18.《英汉新闻翻译》 刘其中著 19.《英语对外新闻报道指南》 黎信

这三本书都是很好的著作,但是各有优点。之所以推荐刘其中的书,是因为这本书的实用性,能够针对新闻的翻译作出讲解和对比,书中的习题很多,一定要好好利用这套书。

黎信的这套书是北外指定的唯一教材,但是我觉得有点太难了,虽然是不可多得的好教材,但是对于备考来说不太实用,读完了之后就能感觉到自己目前达不到这种写新闻的水平,而关于新闻翻译,里边的内容不太多。不过这本书也一定要好好看,今年的专一就有书中的原文,当时就后悔自己没有好好读!

20.《当代媒体新闻写作与报道.6版》布鲁斯·D.伊图尔(Bruce D.Itule),道格拉斯·A.安德森(Douglas A.Anderson)著

同为英语原版书,推荐大家看一下!

当然,这些推荐的书籍只是我自己选择的一些,大家完全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书,并在读书的过程中发现更好更实用的教材!另外,关于新闻翻译的书其实很少,大家必须自己找方法练习。我自己练习的方法就是每天翻译新闻,基本上就是每星期从新华网、中新网找合适翻译的中文新闻报道,然后每天晚上翻译成英文,一直坚持下来,差不多有两个本子的练习。至于英翻中,大家不用特别练习,最后把刘其中的那本书过一遍就好。当然,在翻译过程中,要对自己的译稿做检查和对比,相关事件在Chinadaily一般都有报道,对比一下,找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后期,我都是直接用Chinadaily的报道翻译成中文,然后过一个星期,再把翻译过来的中文译回英文,再作对比,这种对比会更明显。

在准备国新考试的时候,一定要多看外刊,多了解热点话题。外刊推荐《经济学家》,里边的很多词都应该摘抄下来,然后尝试着用在自己的写作和翻译中。新闻报道也要紧盯《经济学家》,很多观点都很新颖、独特,除此之外,多看看Chinadaily就好,不用像很多人说的看好几份。反正我手边没有The New York Times,也没有FT!除此之外,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经验,那么多的参考书完全没有必要都买,我除了黎信的那本书是自己买的,其他的都是自己从图书馆借的,更准确的说是从图书馆发现然后才自己读的,读了很多书,觉得不合适的就不读下去,换其他的。只有在这种过程中,才能对这些书有一个了解,也就对学科知识比较清楚。另外就是劝大家要做笔记,一开始就要做,哪怕是一知半解,但一定要详细,在入门之后就能把握重点。笔记对复习很重要,最后两遍几乎是只看笔记,我笔记就有六本之多!

至于政治和英语,大家自己看吧,没什么方法,英语做一遍真题就差不多了,政治就是死记硬背!北外今年不卡总分,只算专业课的成绩,所以政治和外语考得再高也没什么用,过线就行,专业课一定要多下功夫!

最后要提醒大家,学习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考试,看书的时候功利性不要太重,要以做学问,做研究的角度去认识,这样才能被知识带动,才能真的对知识有所感悟!

上一篇:市委书记在全市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下一篇:图书管理员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