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图形的平移》教学反思

2024-06-24

数学《图形的平移》教学反思(精选14篇)

1.数学《图形的平移》教学反思 篇一

图形的平移教学反思

平移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运动,是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根据教材的编排,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学生紧密联系生活经验,感受生活世界与数学世界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会用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

2.学生通过操作体验经历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学生用比较的方法找平移的特点。

同时教学中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并突破这节课的重、难点,对教学作如下设计: 1.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突显学生的主体性。

在探究平移的性质时,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看一看、数一数)发现平移的性质,接着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例1。通过这样的设计,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他们的发展需求,让全体学生“动”起来,做到人人参与,较好地体现了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

2.贯彻美育,让学生感受数学之美。

上课开始,借助课件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美丽的平移图案,在学生欣赏到美的同时,发现有关图形平移的数学知识。接着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平移现象,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的平移美。在学生充分感知了平移图形、掌握了平移的性质之后,设计“利用平移变换设计美丽的图案”的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及所掌握的知识,动手设计图案,在创造美的过程中体验平移图形的美,享受学习的快乐。

3.本节课的设计注重让学生判断举例,让学生在思考中感悟,同时整堂课的设计注重在练习中拓展,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突出变化,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本节课加强改进之处:老师的提问应考虑孩子到孩子的知识掌握能力,他们能不能够回答得出来。老师应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在学生不能很好的回答你的问题时,应耐心的,有针对性的指导。课堂上不是几个孩子掌握好了就行了,课堂是孩子学习的主体。孩子动手能力和习惯都应加强,画图一定要用铅笔和直尺,教师必须严格要求。

2.数学《图形的平移》教学反思 篇二

一、图形平移、旋转是一种知识

图形平移、旋转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学生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旋转, 掌握平移的方向, 对应点连线互相平行或在一直线上;对应点到旋转中心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的性质;能够按要求做出简单的平面图形平移、旋转后的图形, 利用平移、旋转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等等。简单地说, 就是让学生明白在图形平移、旋转的情况下, 哪些性质变了, 哪些性质没变。

例1:如图, 已知△ABC的面积为3, 且AB=AC, 现将△ABC沿CA方向平移CA长度, 得到△EFA。

(1) 求△ABC所扫过的图形的面积;

(2) 判断AF与BE位置关系。

简析:要求△ABC所扫过的图形的面积, 首先要知道求△ABC所扫过的图形是什么几何图形。根据平移的性质可知, △ABC所扫过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易得△ABC所扫过的图形的面积为6;AF与BE位置关系为垂直。

二、图形平移、旋转是一种方法

图形平移、旋转也可以应用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通过图形平移、旋转构造新图形, 使几何元素之间的关系更加明晰, 有利于数学问题的解决。

例2:O为正△ABC内一点, OA=3, OC=5, 则∠AOB=____________。

简解:将△ABC以点B为旋转中心,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60°, 得到△BPC, 点A旋转到点C的位置, 此时△BPO是正三角形, PC=3, OP=4, OC=5, △OPC是直角三角形, ∠OPC=90°, 所以∠BPC=150°, 则∠AOB=150°。

评析:在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BPC是通过旋转构造出来的, 这种构造很巧妙, 把原来分散的条件通过旋转集中在一起, 大大降低了解题的难度。由此可见, 图形平移、旋转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一种方法, 一种工具。

三、图形平移、旋转是一种思想

图形平移、旋转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图形的旋转, 将分散的元素集中在一起, 便于发现和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 这就是化归转化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

例3:阅读下面材料:在梯形ABCD中, AD∥BC, 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 若梯形ABCD的面积为1, 试求以AC、BD、AD+BC的长度为三边的三角形的面积。

分析:要想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应想办法移动这些分散的条件, 过点D作AC平行线交BC的延长线于点E, 得到的△BDE即是以AC、BD、AD+BC的长度为三边的三角形, 易得三角形的面积是1。

解决问题:如图, △ABC的三条中线分别为AD、BE、CF, 利用上述方法画出以AD、BE、CF的长度为三边的一个三角形;当△ABC的面积为1, 求以AD、BE、CF的长度为三边的三角形的面积。

简析:过点C作CG∥BE, 交ED的延长线于点G, 连结GF, 得到△CFG即是以AC、BD、AD+BC的长度为三边的三角形, 易得三角形的面积是3/4。

四、图形平移、旋转是一种经验

图形平移、旋转虽然是一种知识、一种方法、一种思想, 但很难被学生掌握, 只有通过反复实践、运用, 才能成为一种经验, 才能被学生有意识地运用于数学解题之中, 这就是我们课堂教学中努力实现的三维目标, 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例4:如图, 分别以锐角△ABC的三边为边向外作正方形ABDE、BCFG、CAIJ, 点O1、O2、O3分别是它们的中心, 试探索线段O1O3与AO2之间的关系。

评析:对于O1O3这个结论, 学生通过相似很容易得到, 但对于O1O2⊥AO2这个结论, 不通过图形的旋转来解决的话, 有较大的难度。

对于学生而言, 只有具备充分的图形平移、旋转的数学体验和经验, 才能有意识地运用图形平移、旋转这种思想方法来解决一些平面几何中的问题。

总而言之, 在教学图形平移、旋转内容时, 要切实让学生把握四点要求:一要充分理解在图形平移、旋转的情况下, 几何元素中的变化量和不变量;二要懂得图形平移、旋转是一种方法, 是解决几何问题是可以运用的利器;三是要把这一理论和方法上升为转化与化归的思想;四要形成一种经验, 并养成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以便能灵活地解决好类似的数学问题。

参考文献

[1]陈立彬, 陈秀娥.浅谈运动变化思想的渗透[J].中学教研 (数学版) , 2000 (8)

3.数学《图形的平移》教学反思 篇三

1. 创设情境感受美

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美丽图案,你能想象出它像什么?

生1:像风车。

生2:像排气扇。

图1

生3:像螺旋桨。

生4:像雨伞。

……

师:有的同学说它像风车。老师真的有一个风车哦(出示),谁想上来玩一玩?其他同学观察风车是怎么运动的?(学生很带劲地玩,有的跑着玩,有的吹着玩,还有的用手转动)

师:风车是怎么运动?能用数学语言说说吗?

生:风车是绕着一个点旋转运动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总结得出:图形运动的形式———旋转;方向———顺、逆时针;位置———中心点等要素。

反思:学生通过对美丽图案的想象,将图形和实物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仿佛把我们带进了丰富的生活中。玩风车,教师抓住学生的生活经验,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在玩中亲身感受图形,在玩中去发现,在不经意间建构新知。这样设计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动手实践体验美

A.欣赏、对比,认识数学美

师:老师还有一些美丽的图案,请认真观察。这些图案和图1相比,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1:都是由简单的图形通过旋转得到的。

生2:我发现这些图形是围绕一个点旋转的。

生3:我发现基本图形是按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旋转得来的。

师:很好!你发现了旋转的方向。他们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我发现有些基本图形旋转的次数不一样,有4次,还有5次的。

反思:通過对不同图案的观察、对比和发现,进一步巩固了新知,并将前面的知识点进行了运用,不但形成了知识体系,还发现了美的来源。

B.动手、操作,研究数学美

师:刚才,有的同学发现上面每个图案的基本图形旋转的次数有的不一样,该怎么用数学语言来表述他们的不同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对图2的探索来共同学习。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们图案,并描出它的基本图形。学生描出后,在展示台上展示。再请学生描出图案的中心点,告诉学生中心点一般用O表示。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在课前准备的基本图形(图2),在你手中演示一下这个美丽图案(图1)是怎么旋转而成的呢?学生操作结束后,请学生上台演示,并谈出操作中的困难。

图2

生:我是捏着中心点顺时针旋转的。但是在旋转时不方便,手老是挡着。

师:描述得非常好,我们大家有什么好的方法帮他解决吗?

生1:放在桌子上,一手摁着中心点,一手来旋转。

生2:用钉子穿过这个中心点,把它固定起来旋转更方便。

师: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好,老师也想到了和这位同学(生2)一样的方法。

反思:这段教学,紧紧抓住形成“数学美”的关键要素“位置、方向和角度”做文章,通过演示怎么样旋转90度,让学生明确以哪个点为旋转中心,旋转的方向(可分为顺时针、逆时针两种)。然后留给学生较多的活动空间,让他们把自己事先准备的学具拿出来同位之间相互操作,在操作中体会、交流旋转的角度。而且在后面的作业中,我都是让学生自己去实际操作,然后全班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从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变。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旋转的三要素:旋转的中心点、旋转的方向(可分为顺时针、逆时针两种)和旋转的角度描述物体的旋转,借助学具的旋转画旋转图形。不仅如此,我还让学生在熟练中拓宽自己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充满极度好奇心的状态操作,然后把操作中感受到的数学美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巧妙而不留痕迹地学习新知,无意中感受了图形运动之美。

3.练习设计应用美

师:通过我们的操作与探索,大家发现了美丽的图案形成的秘密。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运用了图形旋转的知识。你们能想到哪些呢?

生1:车轮。

生2:公园的摩天轮。

生3:飞机的螺旋桨。

师:这些经典的标志都运用了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你想成为一位设计大师吗?下面就请你把课前准备的方格纸拿出来,设计一幅图案。(学生在舒缓的轻音乐中开始了设计)。

4.《图形的平移》的教学反思 篇四

对于本节课的反思如下:

一:联系生活,感悟数学的存在与价值

《新课标》指,数学课程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始,让学生观赏上海音乐厅的平移工程的新闻,感受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感知平移。紧接着出示更多的生活中常见的平移与旋转现象,让学生感知,并能进行分类起个合适的名字。发展学生的能力,辨别平移与旋转,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感知数学知识存在我们的生活中。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新课标》指出,学生应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讲理观察,思考,猜测,验证等活动。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亲身当一回工程师,讲我们的音乐厅进行平移,让学生在活动中确定平移时需注意平移的方向要看箭头,平移时应该先找对应点或是对应线,再进行数格子。

三:联系巩固,应用拓展

要让学生学以致用,就要通过练习来完成。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图形的平移,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并让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的第5小题。

四:不足之处:

1.教学时忽略了个别学生,没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还缺乏指导。在学生活动时应该多到学生中间去,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要做出及时的指导,真正的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

5.数学《图形的平移》教学反思 篇五

A.小华乘电梯从一楼到三楼B.足球在操场上沿直线滚动

C.一个铁球从高处自由落下D.小朋友坐滑梯下滑

2.观察下面图案,在A,B,C,D四幅图案中,能通过图案(如图所示)的平移得到的是()

A.B.C.D.3.下列各组图形,可以经过平移变换由一个图形得到另一个图形的是()

A.B.C.D.4.下列现象是数学中的平移的是()

A.树叶从树上落下B.电梯从底楼升到顶楼

C.碟片在光驱中运行D.卫星绕地球运动

5.4根火柴棒摆成如图所示的象形“口”字,平移火柴棒后,原图形变成的象形文字是()

6.数学《图形的平移》教学反思 篇六

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平移和旋转是常见的、也是比较简单的运动方式,教学平移与旋转的知识,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描述物体的`运动,从而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首次教学平移与旋转,对它们的认识只能是初步的,只要求结合实例认识,不进行抽象的描述,更不下定义。在方格纸上平移的图形应该是直线图形,而且是比较简单的图形。只要求平移一次,或是水平地左、右平移,或是竖直的上、下平移。主要的教学环节分为:

1.识平移、旋转的教学活动。

2.格纸上平移图形的教学活动。

在安排图形平移的练习时本着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平移的图形要简单,边数不宜多,不要出现曲线图形;二是平移的距离要稍远些,防止图形平移前后有重叠的部分。但是在教学之后,从作业反馈上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一下几点:

一、找方向

由虚线图形—实线图形就是图形平移的方向,学生很容易搞混。

二、两种窗户和窗帘。

重合是门是平移,推拉的门是旋转;窗帘既不是平移也不是旋转,因为窗帘虽然在移动,在改变形状了。无论是平移还是旋转都是位置发生变化,但形状和大小都不变。

三、找对应点。

在平移时,原来图形左边的点,在平移后学生会把当成平移后的图形右边的点。

四、不在方格图交叉点上的“特殊点”。

7.数学《图形的平移》教学反思 篇七

例1如图1, l1、l2是一条河的两岸, 且l1∥l2, A、B是两村庄.现欲在河上建一座桥, 桥与河岸垂直, 桥的两端各修一条直路, 直通村庄A和B.试用作图法作出桥的位置, 使村庄A和B之间的路程最短, 并证明你的结论.

这是一道在多种数学资料中均可以见到的题目, 其解题方法也成了众所周知的“定势”.

作法: (如图2)

1. 任作一条与河岸垂直的直线l, 即l⊥l1 (从而确定河宽, 不妨设河宽为d) .

2.过A作线段AA', 使AA'⊥l1, 且AA'=d.

3.连接A'B, 交l2于C.

4.过C作CD⊥l1, 交l1于D, 则CD即为桥的位置.

证明:在l2上除C之外任取一点C1, 建桥C1D1, 连接AD1、BC1、A'C1, 易知四边形AA'C1D1及四边形AA'CD均为平行四边形.

∴AD=CA', AD1=A'C1.

∵C1A'+C1B>A'B,

∴D1A+C1B>A'C+CB.

∴D1A+C1B>AD+CB.

∵C1D1=CD,

∴AD1+D1C1+C1B>AD+DC+CB.

即从C处建桥可使A、B之间的路程最短.

读者或许要问:“为什么会想出这个方法来?”实际上, 图1中河岸l1和l2将整个平面分成三部分, 若将l1的上方及l2下方的这两部分陆地看作可移动的“板块”的话, 则当这两部分“挤”在一起时, 河面就“消失”了, 建桥问题已不复存在.这时, 只需连接线段AB (设此时AB与河岸l1的交点为C, 图1中未画出) , 便可得出一条连接AB两村的“最短”路径来.对于“并”在一起的两个“板块”, 让l2下方的保持不动, 而让l1上方的那块沿垂直于l2或l1 (l2与l1重合) 的方向向上“平移”一个河宽的距离, 已经“消失”了的河又重新恢复到了原来的“面目” (如图2) , C点平移到D点, 其运动轨迹便成了桥CD.

这种将河两岸的陆地“并”在一块后, 再“拉”开成“桥”的思路, 用来解决最短路程问题, 有时是非常奏效的, 再看下面的例子.

例2如图3, A、B两村庄间有两条互相平行的大河, 河岸分别为l1、l2、l3和l4, l1∥l2∥l3∥l4.现分别在两条河上建两座与河岸垂直的桥, 并且两桥之间、桥与村庄之间均用直路相连, 试确定两桥的位置, 使得两村间的路程最短.

分析:两条河将陆地分成三个“板块”.让三个“板块”先“并”在一起, 此时, l1与l2重合, l3与l4重合, 如图4.用线段连接AB, 得到桥与桥、桥与村庄相连的三段直路, 即图4中的AC、CD和DB.

设上、下两条河宽分别为d1和d2, 图4中, 让中间的“板块”保持不动, 将上方的“板块”向上平移d1, 将下方的“板块”向下平移d2, 得到图5 (图5中多出的一些线段, 是为下面的作法用的) .图5中由平移得出的两条线段CE和FD, 便是需要建的两座桥.由该过程不难总结出作法来.

作法: (如图5) 在图3基础上作图.

1.作直线l, 使l⊥l1 (目的是确定两条河的宽度, 设上、下两条河宽分别为d1和d2) .

2. 过A作线段AA", 使AA"⊥l1, 且AA"=d1+d2, 在AA"上截取AA', 使AA'=d1.

3. 连接A"B, 交l4于D, 过D作DF⊥l3, 交l3于F.

4.连接A'F, 交l2于C, 过C作CE⊥l1, 交l1于E.

则CE、DF就是所要建的两座桥.

证明:因为河的两岸相互平行, 且桥与河岸垂直, 所以, 桥不论建在何处, 其长度是不变的.按上述方法建桥, 当将三个“板块”“并”在一起时, 连接桥与村庄、桥与桥的三条线段恰好在同一条直线上 (由作法可以看出来) .而换别的地点建桥时, 桥建成之后, 再将三“板块”合并, 连接桥与村庄、桥与桥的三条线段不可能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否则, 换地点后所建的桥将与原来的桥的位置重合!) , 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性质可知, 按上述方法建桥, 可使两村间的路程最短.

我们再看看桥与河岸不垂直的情形.

例3如图6, l1、l2是一条河的两岸, 且l1∥l2, A、B是两村庄.现欲在河上建一座桥, 根据需要, 要求桥与一栋已有的跨河建筑物l平行, 桥的两端各修一条直路, 直通村庄A和B.试用作图法作出桥的位置, 使得村庄A和B之间的路程最短.

分析:与例1相比, 除桥的方向不同外, 其余要求完全一样.参照例1的分析方法, 我们只需将“并”在一起的两个“板块”, 一个固定, 另一个沿题目要求的方向平移, 便可得出满足需要的图形来.

作法: (如图7, 设已知跨河建筑物在河中的长度为b)

1.过A作线段AA', 使AA'∥l, 且AA'=b.

2.连接A'B交l2与C.

3.过C作CD∥AA', 交l1与D.

则CD即为所求的桥的位置.

(证明略.与例1的证明过程相同)

以上几例均为通过平移“板块”来确定桥的位置.有时, 当题目条件改变时, 我们也可以通过旋转的方法, 来确定桥的位置.

例4如图8, l1、l2是一条河的两岸, 它们交于O点, A、B是两村庄.为了美观, 现欲在河上建一座以O为圆心的弧形桥, 桥的两端分别用直路与两村相连.试用作图法作出圆弧形桥的位置, 使得两村之间的路程最短 (不计桥长) .

分析:河岸l2所在的直线 (由于河的两岸不平行, 所以, 每条河岸都是射线) 将整个陆地分成上、下两个“板块”, l2下方的“板块”固定不动, 而让l1上方的“板块”绕点O逆时针旋转适当的角度 (即∠O的度数) , 则两河岸l1、l2重合, 用线段连接AB, 便可得出一条A、B两村之间的最短路径来.此时AB连线与l2的交点便是弧形桥一端的位置.然后, 再让l1上方的“板块”顺时针旋转同样的角度, 返回原来的位置, 就可得出满足条件的圆弧形桥.

作法: (如图9) 设两岸l1、l2夹角为α.

1.以OA为一边, 在OA下方作∠AOE, 使∠AOE=α.

2.以O为圆心, OA为半径作弧, 交OE于A'.

3. 连接A'B, 交l2于C.

4. 以O为圆心, OC为半径作弧, 交l1于D.

则圆弧CD即为桥的位置.

证明:在l2上除C之外再任取一点C1, 以O为圆心, OC1为半径作弧, 交l1于D1, 连接AD1、BC1和A'C1.

∵∠AOA'=∠COD,

∴线段A'C绕O按顺时针旋转角度后, 与AD重合, 即A'C=AD.

同理C1A'=D1A.

∵C1A'+C1B>A'B, A'B=A'C+CB,

∴D1A+C1B>DA+CB.

即桥建于C处, A、B两村间的路程最短.

在本例中, 由于河岸不平行, 所以, 桥的位置不同, 桥长亦不相同, 不计桥长, 只是为了使问题简化, 若考虑桥长对路程的影响, 问题要复杂得多.而且, 当河两岸的夹角较大时, 由上述方法作出的圆弧形桥的位置, 已不能保证A、B两村之间的路程最短.

8.《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期末复习题 篇八

1. 考虑以下现象:①直升机的螺旋桨的运动;② 打气筒打气时活塞的运动;③ 钟摆的摆动;④ 传送带上,瓶装饮料的移动.其中属于平移的是().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②④

2. 下列各商标图案中是利用平移来设计的有().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

3. 如图1,△ABC是由△A′B′C′绕O点旋转180°得到的.则下列结论中不成立的是().

A. 点A与点A′是对应点B. BO=B′O

C.∠ACB=∠C′A′B′D. AB∥A′B′

图形可以看做是将原图经过得到的.

10. 在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变换中,其相同的性质是.

11. 图4是同学们玩过的万花筒中的一个图案.图中所有小三角形均是全等的等边三角形,其中的菱形AEFG可以看成是把菱形ABCD经过得到的.

12. 如图5,若线段AB是由线段CD平移得到的,则线段AB与CD的关系是且.

13. 如图6,△ABE、△ACD都是等边三角形,∠BAC=70°.图中△ACE可以看做由△ADB绕A点顺时针旋转得到的,∠BOC=.

14. 小明把自己的左手手印和右手手印按在同一张白纸上,左手手印(填“能”或“不能”)通过平移与右手手印完全重合.

15. 如图7,Rt△ABC中,P是斜边BC上一点,以点P为中心,把这个三角形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DFE,两三角形的交点为P、Q、R、S.图中与△CPS全等的三角形有.

16. 如图8,BC是等腰Rt△ABC的斜边,将△ABP绕点A逆时针旋转后,能与△ACD重合,则△APD是.

三、解答题

17. (10分)观察图9中的两幅图案,分析这两个图案是由什么样的“基本图案”变化而成的.

18. (10分)如图10所示,在一个正方形网格中有△ABC.每个小正方形都是单位正方形.

(1)画出△ABC向下平移3个单位后得到的图形△ABC.

(2)画出△ABC绕C点逆时针方向旋转90°后得到的图形△ABC.

19.(14分)如图11,△ABC是等边三角形,D是BC上一点,△ABD经过旋转后到达△ACE的位置.

(1)旋转中心是哪一点?

(2)旋转角度是多少?

(3)如果M是AB的中点,那么经过上述旋转后,点M转到了什么位置?

(4)若连接DE,则△ADE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20.(14分)已知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AEFG有一个公共点A,点G、E分别在AD、AB上.

(1)如图12, 连接DF、BF.若将正方形AEFG绕点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判断“在旋转的过程中线段DF与BF的长始终相等”是否正确.若正确,请说明理由;若不正确,请举出反例.

(2)若将正方形AEFG绕点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连接DG.在旋转的过程中,能否找到一条线段的长与线段DG的长始终相等?请以图13为例说明理由.

9.数学《图形的平移》教学反思 篇九

五年级数学第二单元《平移》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讲授图形的变换----平移。从知识结构与前后衔接来说,可以说是相对比较独立。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过多的解释平移这一概念,只是略微让学生了解知道平移这一生活现象,然后就是放手让学生练习。学生在练习和操作过程中学到平移的知识与方法。通过这节课我明白了课堂上要信任学生,老师不要过多的代替学生的思考。老师要让学生多练习、多操作,使学生在自己的经验基础上获取知识。

但是,在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交流自己的看法的学习模式上还是有待去摸索。我想接下来要做的是,寻找有效的策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展现的勇气,同时要多尝试让学生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

10.图形的平移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1-2题。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平移的现象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图形平移特征的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和交流,初步了解图形平移的特征。并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或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教学时要重点关注图形平移的两个关键要素,即方向和距离。

2、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平移的现象已经有所了解,但缺乏系统的认识。对于平移的操作,学生最容易出错的是平移的距离。为此,本节课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自主探索图形平移的方法,学会准确确定平移的距离和方向。教学的具体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平移的学习经验,更充分地感受观察、操作、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

3.让学生在认识平移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与变换的兴趣,培养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将图形按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到指定位置。教学难点:

确判断平移的距离。教学过程:

一、开放导入

1.提问:我们已经学习过物体有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分别是什么?(平移和旋转)生活中哪些物体运动时属于平移?哪些属于旋转?(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追问:你能用手势表示平移吗? 学生动手操作。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唤起平移和旋转的知识 2.导入新课。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观察过一些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今天我们将要深入地学习有关图形平移的知识。(板书课题:图形的平移)

二、核心推进 1.进一步认识平移。

(1)课件出示教材第1页例题1图。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分别是怎样运动的?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全班交流

A、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 追问: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呢?

(箭头,这个箭头是表示平移的方向的,在图形的平移中是不能少的。)

[设计意图]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先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B、小船图平移的距离比金鱼图远一些。2.探究平移的距离。

(1)讨论:小船图向右平移了几格呢?说说你是怎样数的。(2)交流不同的方法

A、看“对应线段”,如船帆上的一条线段,这条线段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了9格。

B、看“对应点”,如船头的一个点,这个点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了9格。

(抓住一个点来看,数一数这个点到它所对应的点平移了几格,我们就可以知道小船平移了几格)

(3)引导学生找其它的“对应线段”或“对应点”。(4)提问:金鱼图向右平移了几格?

(5)小结:我们要知道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可以找“对应线段”,也可以找“对应点”,然后数一数,这两条线段或这两个点之间平移了几格,那整个图形也就平移了几格。

[设计意图]进一步积累平移的学习经验,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3.画平移的图形。

(1)谈话:刚才我们根据图意,知道了平移的情况。现在你能根据要求,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吗?

(2)出示题目要求,理解题意。(3)学生独立思考观察,尝试平移。独立数一数。(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以指点和帮助)(4)组织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找点、移点、描点、连线)(5)追问:平移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图形的位置变了,图形的形状、大小不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的重点是巩固平移的距离问题,通过练习强化确定平移的距离的方法。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是巩固平移的两个要素:方向和距离。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判断的。3.完成练习一第1题。指名口答,说说想法。4.完成练习一第2题。

学生按要求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展示学生作品,交流评价。

说说画平移图形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

四、开放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在画平移图形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 板书设计:

图形的平移

方向 距离

11.3.1图形的平移教学设计2 篇十一

1.图形的平移

(一)古交中学 姚炎民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理解平移的基本内涵,理解平移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和对应角分别相等的性质。

重难点:通过让学生列举生活和数学学习中的平移现象,认识这种现象的共性:通过分析各种平移现象,归纳,抽象出平移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在活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方法。情感与态度:

通过收集自己身边“平移”的实例,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欣赏生活中平移图形与学生自己设计平移图案,使学生感受数学美。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第二环节:活动探究;第三环节:例题讲解;第四环节:展示应用 评价自我;第五环节:链接知识 归纳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

活动内容:

1.引入问题,出现课题:

请你判断: 小明跟着妈妈乘观光电梯上楼,一会儿,小明兴奋地大叫起来:“妈妈!妈妈!你看我长高了!我比对面的大楼还要高!”小明说的对吗?为什么? 2.接触平移现象: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展示画面)现实生活中平移的具体实例:(1)箱子在传送带上移动的过程。

(2)手扶电梯上人的移动的过程。

学生观察多媒体展示的图片。

教师提问:

① 你能发现传送带上的箱子、手扶电梯上的人在平移前后什么没有改变,什么发生了改变吗?

② 在传送带上,如果箱子的某一按键向前移动了80cm,那么电视机的其它部位(如屏幕左上角的图标)向什么方向移动?移动了多少距离?

③ 如果把移动前后的同一箱子看成长方体(多媒体演示书上的图3-2),那么四边形与四边形的形状、大小是否相同?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平移前后两个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没有改变,位置发生了改变。

活动目的: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小明感受的现象引入“平移”,使学生初步感受平移现象;接着利用课本上的两个实例,进一步感受平移的实质,渗透平移的三要素,即“基本图形、方向、距离”。

效果:通过实例学生对“平移”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但学生的语言并不规范,有待在后面的学习中教师逐步引导,在这里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合情推理自己的结论,养成一个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

活动一:探求平移的定义 内容:

根据上述分析,你能说明什么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

教师引导学生从语句的主谓分析来看待以上几个句子,让学生自己总结平移的概念:(主语――状语――谓语)

“一个物体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

在学生发现和归纳的基础上板书:

平移定义: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注意:平移三要素: 几何图形——运动方向——运动距离 活动二:探究平移的性质 内容:

用多媒体演示图形的平移过程,让学生通过对图形平移现象的观察,探索其中的性质。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观察,总结出一个结论,即:“图形的位置改变了,但形状和大小没有改变”。现在我们一起来探索:平移前后对应点、对应线段以及对应角之间在做怎样的变化。

教师提出问题:

想一想:(课件演示图3-2)

(1)在上图中,线段AE,BF,CG,DH有怎样的位置关系?(2)图中每对对应线段之间有怎样的位置关系?(3)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相等的角?

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共同探讨平移的性质。

讨论分析:

①变换前后对应点的连线平行且相等:平移变换是图形的每一个点的变换,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距离,那么每一个点也沿着这个放向移动一定距 3 离,所以对应点的连线平行且相等。

②变换前后的图形全等:平移变换是由一个图形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距离,所以平移前后的图形是全等的。

③变换前后对应角相等。

④变换前后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

学生归纳总结,教师板书平移的性质: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活动目的:第一个活动由学生自己谈谈生活中的平移现象,总结出几句话语,进行比较,辅以语文的语句分析,很快就得到了平移的概念,这样使学生有成就感,并有继续探索的精神。

第二个活动探索平移的性质,对学生有点难度,通过设置问题的回答,使学生直接观察得出性质。

效果:操作性强又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平移的基本内涵和基本性质这两个重点,学生掌握得比较好。但是,在开发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主动进行新知探究方面还不理想。

第三环节:例题讲解

活动内容:

例1(课件演示)如图所示,△ABE沿射线XY的方向平移一定距离后成为△CDF。找出图中存在的平行且相等的三条线段和一组全等三角形。

学生观察、思考、相互讨论,然后叫学生回答。活动目的:加深平移的定义和性质的理解和应用。注意事项: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弱的学生。例

2、第四环节:展示应用 评价自我

活动内容: 练习:

1.如图所示,∠DEF是∠ABC经过平移得到的,∠ABC=33O,求∠DEF的度数。

2.如下图所示的正方体中,可以由线段AA1平移而得到的线段有哪些?

5.将上图中的小船向左平移四格.活动目的:进一步认识平移,理解平移的基本内涵,理解平移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和对应角分别相等的性质。效果:通过练习评价学生的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第五环节:链接知识 归纳小结

活动内容:

组织学生小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并作适当的补充。活动目的:完善知识,明确重点知识,第六环节:布置作业(略)。

四、教学设计反思

1.注意学生活动的指导

教师应对小组讨论给予适当的指导,包括知识的启发引导、学生交流合作中注意的问题及对困难学生的帮助等,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在小组讨论之前,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要让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2.给学生空间

12.数学《图形的平移》教学反思 篇十二

(二)平移教学设计

东兰县切学中心小学

韦善成

第1学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掌握平移的过程和方法。

2、学会数格子平移图形

二、学时重点:把握方向和格子数量

三、学时难点:平移的过程

四、教学活动

1【导入】简单复习近平移和旋转

先讲个熊出没的故事,再让学生观察小玩具车的运动,说出车轮的运动是什么运动(旋转)?车子整体的运动是什么运动(平移)?

2【活动】学生自己动手探索图形在格子纸上平移

课前我准备好学具(格子纸与图形),图形是剪纸做的,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按要求在格子纸上平移图形,并能说出向哪个方向平移多少格。3【讲授】学生动手后我引导学生确定方法和过程

抽选让学生展示刚才动手操作的结果,引导全班同学点评,最后总结出正确的方法和过程。即先定好方向,再沿着这个方向数好相应的格子。4【练习】经过动手探索后及时练习

先让学生用5分钟独立思考写课文练习二十一,第1题,第2题,第6题。之后利用课件演示图形平移的过程,最终得到的结果。5【作业】第1课时课后作业 同步练习第72页。

第2学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按要求进行平移。

2、灵活运用平移知识将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来解决问题,进一步体会图形的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3、利用图形平移解决图形面积问题。

二、学时重点:

看得出哪个部分图形可以互补。

三、学时难点:

把复杂的、不规则的 图形经过平移后变成简单的、规则的图形。

四、教学活动

1【活动】利用课前准备的教具把不规则的图形变成规则的图形

利用教具让学生探索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变成规则的图形,然后进行计算面积。2【练习】学习把不规则图形转变成规则图形后及时练习

利用图形平移把不规则图形转变成规则的图形,然后进行计算图形的面积。课文练习二十一第2题,第4题。3【作业】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同步练习第73页,及投影的作业。

五、板书设计:

图形的平移

形状大小

位置平移

不变

13.数学图形分类教学反思 篇十三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强调数学教学活动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我在认识图形这一单元先让学生动手去做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在分类时学生很容易就分成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在平面图形中孩子很快就发现了这些图形的不同点,分成了线段围城的图形和曲线围城的图形。照此思维下去,很快按围城图形线段的多少分成了三角形和四边形。本课的内容孩子们学得很轻松,学习的兴趣也较高,所以要想学生学好几何知识,多让学生动手实践,充分引导学生从直观具体的实物入手建立思维的表象,再抽象、概括出几何图形,拓展思维的空间,把知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由于学生亲自参与、经历并亲历数学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最大限度的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除此之外,我还设计了“生活中,你从那儿见过这些儿图形”的交流活动,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巩固了知识技能,还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三角形分类教学反思分类教学反思

14.数学《图形的平移》教学反思 篇十四

一、教学目标定位准确

平移和旋转,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儿童空间知觉的认知发展来说,则是从静态的前后,左右的空间知觉进入感悟平移和旋转这一动态的空间知觉。《课程标准》只要求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有一个初步的感受。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在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的再现和在教学中的活动分类,让学生感受平移和旋转,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体验平移和旋转的价值。本节课重点难点内容,就是让学生会判断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从而发现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变化规律,发展空间观念。

二、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突出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首先,我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物体的运动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平移和旋转的运动;让学生根据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进行分类,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征。在解决判断物体的平移和旋转时,我从生活入手,呈现出常见的生活现象,如:教室门的开与关、电风扇的转动、拉抽屉、闹钟指针的运动等,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的兴趣便更加浓厚。

三、运用多种感官,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使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是课改中的一个新理念。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在生活虽随处可见,但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很难。于是,我用动作的准确性(用手势比划、肢体演示)

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让学生在比划演示中感知平移和旋转的运动方式,充分调动学生手、脑、眼、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化的情景中学习,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性和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对平移和旋转现象有了深刻的理解。

四、重视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本节课的重点是判断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判断图形平移的距离又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首先,我对学生进行点平移的教学,让学生观察一个点的平移动态过程,并让学生说出这个点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使学生学会找一个点平移以后的对应点。接着,对学生进行线段平移的教学。在这一环节,首先出示一列小房子的平移过程,让学生找出小房子的平移后对应的部分。用课件显示小房子移动的对应点。这样,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能自己说出小房子的移动方向及移动几格。在整个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现问题,小组合作,协同研究,都让学生自主完成,老师是以参与探索的身份出现,与学生一起研究,这样,师生间建立的是平等、和谐、伙伴的关系。

五、注重应用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数学来源于生活,更应该服务于生活。在本课中,我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设计几道练习题。加深学生对平移的理解。

上一篇:电视节目编排下一篇:记一次消费体验小学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