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教学模式探索

2024-08-10

学生心理教学模式探索(精选7篇)

1.学生心理教学模式探索 篇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研究总结报告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培养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技能的主要渠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的建设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科学性、目的性和实效性的基本措施和重要保证。只有建设科学、系统、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才能保证大学生心理素质得以全面、系统的培养与提高。特别是在以人为本、教育回归生命化与个性化的今天,心理健康已成为大学生的一种必备素质,建设科学合理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能够更好地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和现代学校的标志,也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2008年1月,省教育厅张信副厅长亲自召集专题会议,专题布置如何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我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根据金宏章的建议,会议决定由金宏章、高铁春负责组织我省骨干教师编写我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教材,并通过教师与教材培训、研制和推广多媒体课件等方式,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为切入点,促进我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一、成果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阵地。然而,一门课的作用是有限的,课程作用的发挥和教学效果的取得,不仅靠一支好的教师队伍、一套好的教材,还要通过严格的教学组织、丰富的教学辅助资料支撑等。本课题的主要内容包括:编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教材;建设数字化教学辅助系统;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分级管理和培训方案。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教材的编写

编写出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教材,是申报成果的核心内容。在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特征与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经课题组主要成员建议,省教育厅张信副厅长亲任编委主任,组织全省骨干院校的骨干教师汇集我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成果,编写并交由科学出版社出了规范化、系统化、整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教材。系列共6本,具体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自助读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用书)、《大学生职业涯指导》、《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大学生成功心理训练》。

系列教材的主要特点:

1.体现人性化的现代教育理念,凸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生命关怀”特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是一种尊重生命主体的教育,尊重生命主体就是尊重生命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活或唤醒主体心理活动的过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尊重主体现有的心理发展状况,尊重主体心理发展的潜力和可能性,充分发挥主体自身的力量,激发主体生命的内在活力。在这样一个前提的引导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内容不应停留在“心理问题”的层面上,更应当强调心理“主动发展”的层面。

2.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和活动特征,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成长”的关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是充满着生命灵动的教育,她不应是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简单传递与被动接受,其本身也是心灵润泽、心灵点化的过程,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生心理成长的乐园,也应是其学科特色的实践体现。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特点,既宏观反映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又微观体验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历程,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方法,不仅让大学生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在实际的体验中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感受心理成长的快乐。

3.体现心理品质与社会适应的统一,彰显心理健康教育“人与社会和谐”的学科使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是人与自身、人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按照生态学的原理,任何一个因子在系统结构中的存在和有效运行,都与其相关因子相联系,都与结构状态和周围环境相联系。大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局限于围绕学生个体的内在心理品质展开,因为健康心理是个体的心理状态与演变中的社会环境之间相互协调的结果。从生态学的视野来看,心理健康教育既不能孤立存在,也不能孤立行动,它处于一个复杂关联系统之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同时关注大学生的社会生态环境,关注大学生的社会适应状态,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结构应当是心理品质与社会适应的统一。

4.体现课堂教学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整体教育与个别培养相结合的原则,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综合效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主教材,主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用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助读物》分别为教师参考和学生自学辅助读物。作为系列教材,其它各本教材及课程是互为联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生职业涯指导”旨在帮助大学生认识职业生涯规划、提高生涯规划能力,“朋辈心理辅导”旨在培养学生的互助意识并掌握同辈间心理辅导的一般知识和能力,“成功心理训练”旨在通过学习和训练帮助大学生认识自身潜能,掌握一些自我完善、自我开发的基本方法。

(二)探索“全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分类管理与培训方案”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无疑是影响教学水平及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同时也需要掌握和介绍心理咨询方法与技术,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咨询技能。针对黑龙江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基础薄弱、人员相对年轻、兼职教师偏多的实际情况,我们把教材培训和教师素质能力培训相结合。根据课题组成员在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职责和业务带头的地位,早在2005年我们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要求,大力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同时,先后邀请40余位中外心理教育与心理咨询专家开展心理咨询技能培训,并根据教师业务能力不断提高且程度差异较大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心理咨询教师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分级培训,2010年面向全省高校心理健康教师专门针对新教材开展教学的培训。在有效的探索和实践基础上,我们起草了“黑龙江省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分级管理与

培训方案(试行)”。该方案已讨论通过,拟于今年12月召开的黑龙江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颁布。此举在全国高校具有先行地位,并标志探索工作被教育厅认可。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数字化教学辅助系统

教学辅导网站本可成为一个优良的教学辅导系统,但是,因知识产权问题沟通的困难与顾虑,某些视频、图片、论著等直接放于公开的网站上还存在某些不便。本课题中所称的数字化教学辅助系统指可以数字形式存储和计算机操作的教学辅导系统,具体包括:可公开的教学辅助网站、集体研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早期完成的计算机辅导资料系统(曾获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课题组收集整理的心理教育与心理咨询视频资料等。

该部分成果的主要特点是,不仅为统一教学思想、规范教学内容提供样本,也为广大教师提供的丰富的文字和视频资料,进而为丰富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效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成果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一)理论价值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的建设,是保证大学生心理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社会的发展最终取决于知识创新和人才的质量,而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生存竞争最终也取决于人力资源优势。在这种背景下,各国都把注意力指向了教育,教育质量直接决定人才质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和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适应21世纪人才素质需求的最重要内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高低与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一方面决定着他们自身能否在现代社会中立足并有所作为,另一方面也直接影响着我国现代化的建设,从而决定着我们国家和民族在未来世界的竞争中能否走在发展的前列。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的建设,有助于完善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体系。

我国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主要以专业培养为核心,更多关注的是大学生的专业发展,往往忽略了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盲区。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的建立,能够改变我国高等教育因心理成长缺失所带来的不平衡,建构融专业发展与个人发展于一体的高等教育的新思路,这也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课题。

(二)应用价值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的建设,可以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提供更有效的指导。

大学生素质的核心是心理素质,而心理健康是心理素质的直接体现,建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是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有效实施的重要措施,也是保证大学生整体素质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的建设,可以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完善提供帮助。

自我教育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将帮助大学生系统了解、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从而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完善提供客观依据,帮助大学生学会从心理健康的视角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成果的创新点

(1)本项目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率先系统地、全面地建构起我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201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列入其中),形成了我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特色,一方面使我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研究走在了前列,另一方面,也直接促进了我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科学化水平的提高。

(2)将教材建设与多媒体课件研制、教学辅导网站建设相结合,建构起了立体化、大容量的教学辅助系统。

(3)分别开展教材培训和教师分级业务培训,将教材培训与教师素质能力相结合,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高了师资队伍建设的针对性、科学性和系统性。

四、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教材2009年8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教育部、教育厅有关领导及同行专家都对本书给予高度评价,教育部思政司杨振斌司长、教育厅张永洲厅长还亲自为本书作序,教育厅学生处、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以发文向全省推广,并于2010年4月举办了全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的系列教材培训班,推动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的进程。

1.目前省内已有17所高校使用本教材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其他高校多数为2002年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金宏章,任晓萍主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7所高校使用《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9所高校使用《大学生职业涯指导》,5所高校使用《大学生成功心理训练》。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多媒体课件已于2010年4月底举办的全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班配发全省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辅助网站于2008年已在哈尔滨工程大学网站运行,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改和完善。

3.金宏章教授主持编制的“黑龙江省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分级管理及培训方案”已讨论通过,拟于2011年12月召开的黑龙江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发布实施。

4.黑龙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进行着卓有成效的探索并在全国产生积极影响,2009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授予金宏章教授“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就奖”。

金宏章教授作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黑龙江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黑龙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基地主任,他承担此课题任务,始终组织全省骨干高校的骨干教师参加相关工作,能站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高度联系大学生现实并结合我省工作实际,该项目的相关研究和探索工作一直受到教育厅和各高校的认可和好评,教学实践效果不断提升。

2.学生心理教学模式探索 篇二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3个阶段

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可划分为三个阶段:a.大学适应阶段。大学生刚刚进入大学, 由于环境、地位、角色、学习内容的改变, 加之志愿和所学专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让学生产生心理问题。b.大学二、三年级阶段。他们已经基本上适应了大学生活, 但由于学生家庭困难、情感、学习、人际交往等因素的影响, 使学生产生心理问题。c.大学毕业阶段。学生毕业前面临着就业, 职业的选择是影响他们心理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同学们即将各奔东西, 恋人之间的感情面临着考验。

因此,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阶段也应有不同的内容、任务。在大学一年级, 学校要在新生中适时地开展“适应大学新生活”等心理健康专题教育活动, 及时回答和解决好学生在心理上的困惑;同时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测, 建立起学生心理监控系统和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为学生心理问题的早期预防、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提供第一手资料。在大学二、三年级, 主要任务有开展有针对性的选修课程, 并根据青年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情感问题、学习问题, 进行专题讲座:如“人际关系问题”、“恋爱问题”、“性心理问题”等, 使学生在出现问题时, 能够及时调正自己的心态;做好新生普测有心理问题学生的跟踪咨询和高年级学生的心理抽测工作;培养一些学生心理咨询辅导员, 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 对学生出现的一些简单问题, 能及时辅导。在大学毕业阶段, 根据毕业生的实际情况, 开展的针对性专题讲座, 有“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事业与家庭”等;开展就业心理咨询工作, 缓解因就业带来的心理压力;开展职业兴趣测试,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 找到一个适合自己性格、特长的工作, 使学生顺利完成由学校到社会的过渡。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3个层次

第一层次:班级学生朋辈辅导员, 由对心理健康感兴趣并有较强的公益意识的大学生组成, 由他们组建大学生心理协会, 通过定期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 使他们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广泛的群众基础。他们生活、学习在大学生群体之中, 大量的信息的交流与反馈要通过他们来完成, 他们也可以尝试运用自己的知识对同学进行最初的心理帮助。第二层次:二级院系辅导员, 由各二级院系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组成, 如班级辅导员, 通过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系统培训, 使他们构成三级体系的中间部分。这些辅导员与教师常年在教学一线工作, 与学生接触频繁, 对学生把握准确, 通过与日常学生管理工作的结合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他们的工作会更具“人情味”、更及时和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第三层次:学校学生心理辅导中心, 主要由专业心理辅导人员组成,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对下面两级人员进行培训, 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 同时对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进行咨询、治疗, 负责协调、指导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得以开展的主要途径。该3级体系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环节入手面向基层面向学生, 具备了教育、指导、服务、信息反馈四大功能, 能最快、最直接、最真实地获得学生心理状况的信息。从而有利于有针对性地, 及时、有力、有效地做好排除疑点, 化解矛盾, 调适情绪, 解决问题等心理干预工作。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多位一体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 是集教育、指导、咨询、预防与干预为一体。

3.1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不仅仅是

指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更重要的是应当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 是渗透在所有教育活动中的一种教育信念和态度,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与“两课”和其他学科教学相结合, 尤其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看作是“两课”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扩展与延伸, 进一步提升思想教育的目标, 并使思想教育与关心指导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以利于学生完整人格的发展。

3.2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同时也营造出关

心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良好氛围。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讲座、报告、心理知识竞赛等为载体, 通过报纸、海报、网络等大力宣传,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可成立学生心理健康协会, 并积极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活动, 如心理培训、电影赏析、心理沙龙等, 提高学生的心理自助及助人能力。

3.3 积极构建发展咨询与障碍咨询相结合、团

体咨询与个别咨询相结合、面谈咨询、电话咨询、书信咨询与网络咨询相结合的心理咨询与辅导体系, 全方位服务于学生。随着电话、手机、网络的日益发展和普及, 为便于学生与心理咨询老师及时交流, 可建立心理热线和心理健康教育网站, 并由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工作者主持。由于不是直接面对心理咨询老师, 而是通过电话、手机、E-mail、BBS留言板、电子邮件咨询及在线心理咨询, 学生可以更大胆、更自由地说出自己的心理问题, 随时宣泄苦闷, 获取帮助。

3.4 探索建立大学生早发现、早评估、早预防、

早干预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首先要在大学新生入学之初通过采用科学的心理测量工具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 然后还要定期对中、高年级的学生进行抽查, 并推行班级心理委员制度、院系心理危机学生月报制度、心理异常学生及时报告制度、来访学生心理信息反馈制度等, 及早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及时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对那些心理困扰较为严重的学生要逐一访谈, 并根据访谈情况给予积极、有效的心理帮助或心理干预, 实行动态管理。大学生心理测量量表常用的有卡特尔16PF人格因素量表、SCL-90自评症状量表、大学生人格调查问卷 (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 简称UPI) 等, 3种量表各有千秋。近年来, 教育部社政司组织全国心理学知名专家学者联合攻关, 研制出了一套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 比较符合中国国情和大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评定量表, 该表的研制和投入使用, 为科学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总之,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是社会全面发展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其核心就是需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且颇具特色的教育模式, 让我们各方面一起探索之, 共同来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孟祥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 , 2010 (5) 74.

[2]毕爱红, 何慧星, 杨卫华.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 (2) 61-62.

[3]廖桂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5:19 (5) 90-93.

3.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 篇三

近年来,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政策的落实,高校毕业生人数显著增多,与之俱来的是大学生就业问题。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此外,受全球经济形势低迷影响,多数企业在惨淡经营过程中面临着裁员,用人需求急剧下降,一部分失业失业人群同样需要再就业,因此,2013年成为史上“最难就业季”。面对这种复杂而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为帮助大学生摆正就业心态和健康的就业心理,本文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加以探索。

一、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和人才需求量的缩减使得就业形势越发严峻,一些用人单位对工作经验的要求也将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拒在了门外。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存在就业恐慌和心理压力是正常现象。但是,这种恐慌和压力如果过大,则成为心理障碍。很多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强烈的自卑感。一些毕业生特别是专科毕业的学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之下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很多硕士生、本科生都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自己只是个大专毕业生,更是求职无门了。还有一些一般院校的毕业生或者是冷门专业的毕业生,盲目地认为较好的工作不会选择自己,给自己的定位较低,于是这些毕业生就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心理,在这种错误的意识影响下,他们失去了在就业市场拼搏的锐气,胆怯不前,对自己的未来也失去了信心,开始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正是这种自卑心理的影响,使得他们错过了很多就业的良机,与那些本可以属于他们的工作擦肩而过。

二是自以为是。有些大学生认为自己是优等生,是佼佼者,对自己定位较高,非知名大公司和实力雄厚的国企不去、非发达城市不去。他们在这种自以为是的自负心理干扰下,错失了较好的就业岗位,殊不知,那些理想中的大公司对工作经验和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他们根本无法满足需求,这就会出现“一瓶不满、半瓶晃”的现象。

三是盲目从众心理。一些学生对自身的特长和兴趣爱好缺乏科学的定位,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没有进行科学规划,看到同学与某个公司签订了就业协议后,内心比较焦虑,盲从地也签订就业协议,受这种盲从心里的影响,势必造成未来职业取向的偏失。

二、高校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学生就业健康心理的制约

那么,是什么造成大学生出现以上这些就业心理障碍呢?我们对原因加以分析:一是学校对学生就业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较低,缺乏有效的就业指导和对学生就业心理的宏观把握,对学生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苗头未能及时把握。二是学生对就业缺乏客观的分析和认识,心理准备不足,当面对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压力挑战时,与自身期望值相去甚远。三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十分薄弱,不能适时开展健康的就业心理辅导,有的学校甚至是非心理学专业的教师承担心理辅导工作,难免出现对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把脉不准和误导现象。四是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关注度不足,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考核,忽视了学生存在的比较严重的就业心理问题。

三、如何构建科学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大学生具备健康的就业心理是确保其顺利求职择业的客观需要,然而目前条件下我国高校所推行的传统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严峻的就业形势带给学生们沉重的心理负担,达不到預期的教育效果。我们必须根据时间需要和大学生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建立一套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更新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目前,虽然很多高校都具备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具体负责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然而这种辅导缺乏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所以,必须更新观念,将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就业辅导工作之中,并采取讲座、就业心理咨询等方式帮助学生走出错误的就业心理,以阳光的心态、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面对就业。同时,心理教师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心理教育课中, 老师应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通过各种训练, 使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调控、自我生存等能力得到提高, 使其转化为学生自身具有的良好心理素质。并能够学会自我调节方法, 能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 以一颗平常心正确审视自己,做到公正的自我评价。此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想真正收到实际效果需要及早入手,提前谋划,最好在大一时开始渗透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二是通过多种形式丰富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定期组织讲座、心理咨询、顺利就业的毕业生典型发言等活动,并针对不同学年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如大学一年级,重点侧重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大二则树立就业观、大三则应该训练择业心理素质;大四重点培训就业政策、就业权利与义务等。三是高校应加大对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确保充足的心理教育师资力量,并严格对心理教师素质的考核,以此确保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和帮助。四是提供个性化的心理辅导服务,不同学生可能面临的就业心理问题不同,这就要在整体辅导的基础上,突出个性化的问题开展重点辅导,做到对症下药,做好社会角色转变的心理准备,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能正确认识自我,敢于竞争,不怕挫折,成为有良好竞争心理准备的人,自觉地克服和抵制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四、小结

总之,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社会的关注、学校的重视、教师的专业负责和学生自己的心理调节和准确定位,只有使学生练就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积极勇敢、乐观向上的面临就业选择,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立足现实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顺利走上自己理想的岗位。

4.学生心理教学模式探索 篇四

论文摘要:寄宿制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不让学生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浸染,不让他们沾染上打牌、赌博、吸烟、喝酒等恶习,给他们的成长以健康的保护和防卫,给家长以安全感。但这种管理模式的独特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一个不老课题。正确处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寄宿制学校主要存在学习、人际关系、青春期心理健康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应该营造宽松、和谐的育人空间,其次,对中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设立悄悄话热线信箱,设立心理服务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进行心理宣传。应让学生懂得一些心理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培养满意的心境,形成良好的个性和统一的人格,始终保持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

关键词:寄宿制学校 心理健康对策

正文:我们不得不注意到,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在寄宿制学校这块独特的教育领域里,特别是心理素质引起社会、家庭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不老的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

一、在寄宿制学校的学生主要存在这些问题:

(一)、学习方面的问题。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学习时间比非寄宿学校学生的学习时间要长,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表现在 :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

这些问题主要是由学校教育结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学校教育方法的影响而形成的。在现行的中等教育体制中,我国的教育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现象,学生在中学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是为考大学而准备的,实际上升入大学的只是很少的一 1

部分,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现象,特别是那些成绩差的后进生更是感到升学无望。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这一种情况反映在学习上,就是感到学习的沉重,讨厌学习,考试焦虑。

(二)、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在寄宿学校人际关系问题是中学生反映较突出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其主要问题是学生对教师的不理解,以为他们交纳的学费被老师赚了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对这些“有钱仔”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等问题。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

2、同学间的关系。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由于寄宿制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加上本地学生有排外的思想,导致他们间关系难以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寄宿制下的学生每周才回家一次,外地的可能一学期也不能回家一次,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个别家庭的种种伤痕,比如父母离异,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有研究认为,父母不和比父母一方死亡,会给儿童在心理问题上造成更大伤害,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性。

(三)青春期心理方面的问题。

1、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因而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寄宿学校的中学生比较容易被消极情绪控制,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3、早恋。中学时代,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中学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中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结合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这几方面采取对策:

1、营造宽松、和谐的育人空间。开拓心灵的净土,造就未来的强者,心理健康教育是关键。我校从领导到教师,从学生到家长都非常关注。几年来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使我们深深领悟到这样一个道理: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遇到困难、挫折、突变等情况时,能够做到心理和谐,情绪稳定,精神饱满,妥善处理和排除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提高广大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搞好队伍的建设,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保障。

教师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因此,要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关键。作为一名教师,应以其全部行为和“人格”来影响学生,其职业的特殊性、工作的复杂性,使得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我校不断引导教师学习素质教育理论,组织教师外出培训、集体学习、自主学习和开展专题讨论等活动,在教师中掀起了学习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的热潮;在全校教师中广泛深入开展了“二十一世纪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什么”、“如何使学生更健康”等系列专题大讨论,并对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对历届毕业生进行跟踪了解,对社会上成功者及失败者进行心理品质研究,为在我校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营造出良好的氛围。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多元化的教育活动,如学期初的军训生活;学期末科技夏令营活动;一年一度的科技艺术节、运动会;开展社区普法宣传、“禁毒教育讲座”、“争做文明学生”活动等,以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自律的心理品质。

2、对中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我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课程可分为两部分:心理卫生与健康理论部分和实际训练操作部分。前一部分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课,后一部分是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其实际训练活动操作内容包括角色扮演、与心理辅导老师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掌握一些转移情

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3、设立悄悄话热线信箱。实践证明,热线信箱十分有利于与中学生进行交谈,这种方式对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十分方便,而有些话又是碍于颜面的,所以信箱可省去害羞的忧虑,而且中学生又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在信中组织得 更为严密。这样可以使老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4、设立心理服务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由于学生们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日益迫切,心理咨询服务室的建立也就势在必行。中学生们已开始从拘束、害羞地进门到落落大方自然地进行心理咨询;从以试探性的心情谈话到充分倾吐心中之烦闷。时代的发展显示出,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已不仅仅是个别中学生的要求,而是一种时代的趋势了。

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老师要信任理解学生。同时遵循聆听、保密、疏导、交友原则。这样就能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信任关系是咨询取得成功的基础。只有在信任的基础上双方的情感与心理方面得以充分交流,如此才能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有些情况下要进行心理治疗,因此心理咨询老师要有意识地和困于心理问题的同学建立起关心、尊重、了解和指导的关系,并依据问题的需要使用适当的心理治疗方法,减轻或消除学生的不适应的心理现象及行为,培养适应习惯,促进心理的健全发展。

5.学生心理教学模式探索 篇五

一、构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学生。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小学音乐教师要用爱呵护自己的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尊重,从而愿意投入音乐教学,接受音乐旋律的感染。一方面,教师要在课堂中积极创设理解、宽容、关爱、轻松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沉浸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让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师要从学生的身心特征出发开展教学。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天生表现欲望强,性格比较外向;而有的学生显得比较内向和拘谨。针对能力强的学生,笔者经常对他们竖起大拇指,以欣赏的方式促使他们获得学习成就感,激励他们争取获得更出色的表现;对于能力弱的学生,笔者用和蔼的态度和温和的语言引导他们大胆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即使说错了也没有关系,告诉他们音乐世界中没有正确与错误,只要敢大胆表现自己就是最棒的,以此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到安全感和亲近感,感悟音乐的魅力。事实证明,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和肯定。教师要用足够的爱心与耐心引导学生,并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实现因材施教,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实现音乐教学生活化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要实现活教育,即把大自然作为出发点,让学生直接从自然界中学习知识,培养情感。”小学生对自然界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蓝天、白云、鲜花、绿树……这些都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学音乐教师应该从身边的自然条件出发,让小学生走进大自然,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为大自然尽情歌唱。比如笔者在教学“春天”这一主题时,没有按部就班地让学生坐在课堂中,对着教材唱歌,而是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校园,为他们布置了“尽情玩”的任务。在笔者的带领下,学生们尽情追着蝴蝶,嗅着花香,嬉笑打闹,当他们的心情达到高潮时,笔者带领他们一起歌唱《小燕子》《春天在哪里》《让我们荡起双桨》等歌曲。在美好的心境中,孩子们唱出的歌曲和沾了蜜糖一样甜,情感得到了升华,并深刻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仅能使他们的心灵得到满足,还能逐渐培养他们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营造团结合作情境

从目前来看,大多数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集完全宠爱于一身,很容易缺乏团结合作意识,部分学生还表现得比较孤僻、任性,并以自我为中心,这种情况极不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小学音乐教师为小学生提供团结合作的机会至关重要,引导小学生多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意识。在教学中,笔者经常组织舞蹈、合唱等教学活动。在合唱中,要求学生的声音强弱、气息、口型以及表演姿态都要尽量保持一致,要学会互相协调。在合作过程中,每个小学生都有自己的位置,不管是高声部还是低声部,不管是领唱还是伴唱,小学生都要恪尽职守,不断努力,以此实现和谐统一的合唱效果,给人带来一种美的享受。同时,在群舞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要保持队形整齐、动作一致,以达到整体美感效果。通过这些训练,小学生会逐步领会到团结合作的真谛,养成主动关心他人、注意集体合作的良好习惯。总之,小学音乐教学有着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天条件,教师要努力挖掘音乐课程的有利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为小学生的日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都群.浅谈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2卷[C]..

[2]罗家萍.浅析音乐教育离不开欣赏[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4卷[C].20.

6.学生心理教学模式探索 篇六

近年来,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是引起了重视, 许多高校都纷纷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 其目的在于促进全体学生完善心理品质, 健康地成长成才。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 从教学需要出发, 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 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 促进他们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目标不合理

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在多数学校被设为必修课或选修课, 但在教学上偏重心理危机的干预, 心理问题的预防, 注重心理问题症状剖析, 而缺少对学生积极心理的探索与培养。

(二) 教学内容单一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以普通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为主, 穿插人格、情绪、人际关系的相关心理学理论等方面的内容, 相对于高校学生而言, 理论过多, 实际应用不足, 多数理论不能联系实际。而且纯粹的课堂讲授枯燥单一, 学生在教学中体验不足, 教学效果不明显。

(三) 教学学时较短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数设置在第一学期, 课时一般为16课时至32课时, 学时短, 教学进度快, 无法贯穿学生整个在校时间, 而且课时安排上也多在下午晚上、周末等边角时间, 很容易造成学生、教师的疲劳和反感。

(四) 教学方法单调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学普遍采用课堂教学形式, 辅以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月等形式, 在课堂教学中又主要以讲授方式进行, 这些方式方法在面对当前高校学生的时候显得单一、枯燥, 辐射的范围也相对狭窄, 而且多数学校缺少相应的软、硬件设施, 从而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鸡肋”。

(五) 教学理论滞后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日常事务性工作繁多, 使得教师在教学研究上精力不足, 缺少专业的、前瞻性的教学理论研究, 多数是直接照搬国外的一些模式, 缺乏本土化的分析, 没有针对本区域、本校学生的心理特点。

二、“1+7多元教学法”

在当前高校现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下, 如何开展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学, 一直是南昌商学院探讨的课题。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 我们结合学校实际、高校学生实际, 在教学上推行体验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 形成了“1+多元教学模式”, 以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一) “1”大主要途径

“1+7多元教学模式”中“1”就是要以课堂讲授为主体。

(二) “7”大辅助手段

有机结合案例教学、心理影片、成长性作业、心理情景剧、户外心理拓展训练、团体心理辅导、网络辅导这7种辅助教学方法与手段, 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学。

1.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 提供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 采取小组讨论、分享、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形式, 让学生展开讨论。在案例的选择上应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在教学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的主观体验, 积极鼓励学生发言;在讨论过程中应创造有利于师生互动的氛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让学生能更加直观地接受心理学的理论, 特别是能从案例中学会反思自身的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心理影片赏析

电影是浓缩的艺术表现形式, 而心理影片面向大众, 从心理学的角度走进人物的内心, 通过一系列的心理学理论揭示人物的心理过程。教师可以精选一些和青年学生相近、贴切的心理学影片, 如《叫我第一名》《国王的演讲》《心灵捕手》等, 作为教学辅助资料, 放映后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并予以讲解。以电影中的人物为镜, 折射自我的内心世界, 通过影片的再现与分析, 引导学生心灵感悟, 帮助学生学习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人生意义。

3. 成长性作业

通过前期教学, 学生了解到自身人格、情绪、人际关系的特点, 而我们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认知的改变和行为的转变上。如果没有有效行为作为支撑, 新掌握的知识就只可能是昙花一现。在教学中我们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状况, 布置相应的成长性作业。如自我情绪管理模式调整、人际关系沟通技巧训练等;还可以利用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开展相应活动, 如读书会、青年志愿者服务等, 帮助学生把学到的心理学理论、感受到的心理学动力, 应用到自身的行为改变上。我们还重点在班级教学中开展帮扶、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 通过不一样的视角, 重新体验成长中的挫折, 帮助学生学会承担, 实现自我成长。

4. 心理情景剧

心理情景剧就是让学生把自己学习生活中的焦虑或者困惑用情景剧的方式表现出来, 教师则借此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指导。心理情景剧通过角色扮演, 让学生将平时压抑的情绪释放、解脱出来, 亲身体验和感受心理的细微变化, 化解心理冲突, 从而达到宣泄、释压和领悟道理的目的。

5. 户外心理拓展训练

拓展训练是1995年开始进入中国的一种新型户外体验式心理教学模式, 对于团队建设, 人际关系、执行力等方面有着显著作用。针对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缺乏相互信任、害怕群体冲突、欠缺情感投入、逃避自我责任、无视团体结果这5个团体障碍, 利用学生的素质拓展基地, 组织学生参加户外素质拓展, 让学生通过全身心的投入, 挑战自我极限, 挖掘自身潜能, 在获得高峰体验的同时, 提高心理素质。

6. 团体心理辅导

我们结合心理健康教学内容, 在专门的团体辅导教室分小组设计团体辅导活动方案。通过学习和了解他人的想法, 让学生学习社交技巧, 与他人分享经验与观念, 从而获得团体的接纳与支持。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培养学生的合群性, 解决学生中共性的心理问题, 增强学生的体验, 让心理学的理论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内心。

7. 网络辅导

我们在学校心理健康网站上, 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健康网络课程。学生可以查阅相关文字、图片、视频资料, 也可以在网上留言、聊天。教师则通过回复、释疑等方式, 进一步实现师生间的沟通和互动。

可以说, 南昌商学院通过应用“1+7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有效地预防了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教师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的作用

(一) 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

教师作为班级的核心人物, 既是同学们模仿的对象, 也是让之心存敬畏的严师, 所以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比口头空泛地说教更有力。在班级的重大活动中, 我都会身体力行地参与其中, 和学生一起劳动、一起彩排, 扶起生病的学生, 随手捡起地上的纸片……通过这样的接触, 不仅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 也给了学生机会去感受老师无私的爱, 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 以亲和的力量团结学生

“亲其师, 信其道”永远是为师者所信奉的教条, 也是走进大学生内心的基石。在和大学生长期的接触中, 教师应该以主动的姿态去和大学生沟通, 不应该只在严重情况发生后再处分批评, 尽量做到防患于未然。在今年清明节假期, 我给大学生出了一个命题作文《老师, 我想对你说……》。在学生的文章中, 我看到家庭的分裂给他们心理上造成的伤害, 看到对老师的感恩和祝福, 看到对班级的喝彩和建议, 看到对同学之间矛盾的困惑……当发现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时, 我会及时给予开导;对于内向的孩子, 也会以书面形式表达我的观点和看法。

(三) 以多样的方式适应学生

现代媒体迅猛发展, 与学生打交道的方法和途径也不断扩展和延伸, 邮箱、微信、微博、QQ……层出不穷。我会利用年轻人追求时尚、赶潮流的心理特点, 利用各种形式和途径, 把握和大学生交流的机会。

总而言之,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我们整个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而大学生心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决定了这是一项繁琐艰难的过程, 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投入极大的耐心和热情, 也只有通过平时细致入微的努力, 才可能使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总体水平跨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张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2]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3]李悠.论高校“双师”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9 (10) .

[4]袁锐愕.外国教育史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5]孙朝霞.改革开放以来广东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历史述评[C].广州:华南师范大学, 2004.

[6]张新民.论高职发展中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J].职业技术教育, 2004 (34) .

[7]黄冈市人民政府.黄冈教育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OL].黄冈市人民政府网.

[8]刘春生, 牛征, 纪元.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及投资策略研究[J].教育研究, 2002 (6) .

7.学生心理教学模式探索 篇七

【关键词】 新课程 学习心理 指导

按照中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心理特征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加强思想品德课学科性的基本要求。学生学习心理指导是学习指导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使学生从心理学的高度把握自己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益,更对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那么,如何加强学生学习心理指导,形成、保持与发展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优势心理”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并结合新课程理念,认为可以从培养学生学习心理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入手,开展学习心理指导工作。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教学方法的设计思路可以从两方面去考虑:一是在每堂课里应形成不同的教法和手段的交替;二是在不同的章节之间尽可能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经常变换教学形式,满足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使学生的兴趣与日俱增。兴趣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启发、诱导和培养的。对学生要讲清思想品德学科知识对升学、对未来生活、对将来事业以及对国家人民方面的重要性,将远景和近景效益进行客观分析,去说服和吸引学生主动地钻研该学科,使学生感受到思想品德这门学科有趣、有味、有奇、有感。

二、培养优良的道德情操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情感的培养。首先,中学阶段是道德成熟的时期,抓住成熟前道德感的培养,是教师的首要任务。要让学生对任何事物的态度,都以党的基本路线、四项基本原则、“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前提,凡是符合党的基本路线、四项基本原则、“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就产生肯定的情感,否则就产生否定的情感。在道德的培养中应该强调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还应该发挥榜样的感染力,即首先在道德情操上要起表率作用,这是培养中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其次,是理智的培养,人们的认识活动越深刻、求知欲越强烈、追求真理的兴趣越浓,理智感也就越深厚。中学生理智感主要是指求知欲的扩大和加深。求知欲表现在学习活动上,是指对学习的兴趣、对疑难问题的好奇心和追求解决问题的体验等方面。我们可以利用思想品德课知识面广、理论联系实际的优势,培养学生广泛而深厚的学习兴趣,为探求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再次是美感的培养。在思想品德课学习过程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美的东西,进行审美教育,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健康的审美情感。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的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信、行等几个因素组成的,因而在对学生进行公民品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使学生的知、情、意、信、行等得以和谐统一的培养和发展。

三、重视坚强的意志锻炼

意志是磨炼出来的。学习是艰苦的劳动,没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是学不好的。我采取在学生前进道路上设置一个又一个障碍的方法让学生去跨越,使学生每跨越一个障碍就受到一次磨炼,体验一次人生,感悟一次人生。当然,对于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培养来说,自我锻炼更为重要。让学生采取多种办法进行自我锻炼,如树立自我效仿的学习榜样,伟大人物、英雄模范人物等典型形象,科学家苦战攻关献身祖国的实例,都可以成为学生自己学习效仿的榜样,可以促进学生意志的自我锻炼。

四、教授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

教师不仅要自己会教,更要努力使学生会学,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指导学生掌握定计划、预习、听讲、讨论、分析、记笔记、课后复习等有效方法,指导学生观察、阅读、记忆、思维和动手操作、指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挫折;紧密结合思想品德学科特点以及教育、心理规律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结合学习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进行具有普遍意义的学法介绍,也结合个别学生的具体心理特点,因人指导。特别是已经形成不良学习习惯的学生,以及不能适应现代学习模式的学生,要及时帮助他们纠正和适应。

五、进行智力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智力除了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与其后天的训练和培养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要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思想品德课内容,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各种智力的训练和培养。

1.培养观察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必须经常不断地向学生明确地提出观察的目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同时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学会观察的技能。

2.培养记忆力。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这是增强记忆力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排除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刺激,使他们不分心,以便能够准确地听清楚教师所讲的内容,这是保证记忆的基础。其次,要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内容,对记忆内容理解越深刻,思维活动越积极,则记忆效果越显著。如果对内容没有深刻理解,只靠死记硬背,记忆就很吃力,并且遗忘也很快。第三,要善于比较。通过比较和分析事物的异同,可以更清楚地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这不仅有利于理解、识记的发展,而且也能提高记忆的准确性。如通过图表或从外延上弄清意识、认识、理论、科学、真理之间的关系,那么这五个概念就容易记了。第四,提高记忆效果。要记忆的材料很多,可采取分类、分段、拟定小标题等方法,这样就能使所记的内容重点突出,从而提高记忆的效果。

3.培养思维能力。要求学生认真学习马列主义,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武装学生的头脑。只有掌握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才可能做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看问题,本质地而不是表面地看问题,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看问题,客观地、理论联系实际地看问题而不是主观教条地看问题。其次,要注意学生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协调发展。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从众多的个别事实中归纳出一般的法则,还必须注意通过练习或解决问题的实践,将原理和法则应用于各种具体情况,以检验认识的可能性,并加深和巩固已有的认识。第三,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打开想像的大门。想像和思维是紧密联系的,在思想品德课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多问“为什么”、“怎么样”、“还会怎么样呢”,大胆探索,发展他们广泛的兴趣爱好,逐步打开他们想像力的大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

总之,在实施新课标,开展新教材教学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钻研新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的指导,使学生学习思品课具有“优势心理”,处处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达到教育质量和教学质量双丰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李树生.教育心理学.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3]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胡海斌.中学政治教学纵横谈.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上一篇:制图员中级理论试卷下一篇:联谊会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