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银行业务概述(共8篇)
1.中国商业银行业务概述 篇一
第一章
概 述
商业银行贷款概述
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来源:
资本金(股本或实收资本,各种公积金或盈余,风险准备金),存款(活期存款,定存款,储蓄存款),借款(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借款,回购协议借款,发行金融债券,向国际金融市场借款)
信贷资金的一般特性:
虚拟性,期限性,增值性,周转性,参与性
贷款种类:
按贷款期限划分:短期(期限<=1年),中期(1年<期限<=5年),长期(期限>5年)按贷款方式:信用贷款,担保贷款(保证贷款,抵押贷款,质押贷款),票据贴现 按贷款承担经济责任划分:自营贷款,委托贷款,特定贷款 按占有形态划分:正常贷款,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呆账贷款 按风险度划分: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损失贷款
贷款风险 信息不对称
逆向选择:交易前信息不对称,柠檬(次货或二手货)模型 道德风险:交易后信息不对称 信贷资金的周转性:
存款人—(存入)—商业银行—(放贷)—借款人—(还贷)—商业银行—(归还)—存款人
商业银行贷款原则
安全性原则
含义:贷款分配与使用应保证贷款本息不受损失
信用风险:交易风险(选择风险,承销风险,操作风险),组合风险(内在风险,集中风险)
安全性指标
1.风险监管指标:
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贷款总额<5% 不良资产率:不良资产/资产总额<4% 单一客户授信集中度:单一客户授信总额/资本净额<15% 关联授信比例:全部关联授信/资本净额<50%
2.风险迁徙类指标
正常类贷款迁徙率:正常类贷款变为不良额/正常贷款<0.5% 关注类贷款迁徙率:关注类贷款变为不良额/关注贷款<1.5% 次级类贷款迁徙率:次级类贷款变为可疑类和损失类贷款/次级贷款<3% 可疑类贷款迁徙率:可疑类贷款变为损失额/可疑类贷款<40%
3.风险抵补类指标 盈利能力:
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总额>0.6% 资本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1% 准备金库存程度:
信贷资产准备金充足率:信贷资产实体准备/应提准备>100%(应提准备=1%信贷资产期末余额+2%关注类信贷资产+25%次级类信贷资产+50%可疑类信贷资产+100%损失类信贷资产+应提特种准备)
非信贷资产准备充足率:非信贷资产实提准备/预计损失>100% 资本充足程度:
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风险加权资产≥4% 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附属资本)/风险加权资产≥8%
流动性原则
流动性原则指银行在以最小的损失或者是无损失的状态下,把贷款资产转换为现金的能力。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流动性的指标要求 流动性比例: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负债>25% 超额备付金率:(超额准备+库存现金)/各项存款总额>2% 核心负债比率:核心负债/负债总额>60% 流动性缺口率:(流动性缺口+未使用不可撤销承诺)/到期流动性资产>-10% 效益性原则
效益性原则指贷款的分配和使用都必须以最小的贷款投入或费用,取得最大的收益或效用。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效益性的指标要求 资产收益率:税后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0.6% 资本收益率:税后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1% 利息回收率:实收利息/应收利息 资金成本率:筹资成本/平均资产总额
贷款三原则之间的相互关系 矛盾关系:流动性与安全性正相关 流动性与效益性负相关
统一关系:流动性原则是条件;安全性原则是基础;效益性原则是最终目标
商业银行贷款业务要在保证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追求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均衡统一。
商业银行贷款政策
贷款授信制度
统一授信是指商业银行对单一法人客户或地区统一确定最高综合授信额度,并加以集中统一控制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包括贷款、贸易融资(如打包放款、进出口押汇等)、贴现、承兑、信用证、保函、担保等表内外信用发放形式的本外币统一综合授信。
贷款授权制度 贷款授权制度是银行控制和管理信用风险的重要手段,银行根据信贷部门有关组织、人员的工作能力、经验、职务、工作实绩以及所负责贷款业务的特点和授信额度,决定每位有权审批贷款的人员或组织的贷款审批品种和最高贷款限额。一般采说,分级授权的主要依据是贷款的金额。
贷款结构政策 期限结构:
银行发放贷款的期限结构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受银行的资金来源和资产负债管理的限制;二是受借款人生产周期的限制。品种结构:
如企业贷款、消费贷款、农业贷款 地区结构
关系人贷款管理
《商业银行法》规定:关系人是指商业银行的董事、监事、管理人员、信贷业务人员及其近亲属,以及上述人员投资或担任高级管理职务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
《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不得给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发放担保贷款的放款条件也不能优于其他借款人同类贷款的条件。
对关系人贷款政策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关系人贷款的审批程序、关系人贷款的发放条件、关系人贷款的注销、关系人贷款的规模。
信贷集中风险管理 信贷集中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贷款集中于某一借款人或一组相互关联的借款人 贷款的抵押品单一或具有相同的特点 贷款集中于某一行业 贷款集中于某一种贷款 贷款集中于某一国家或地区 信贷集中风险判断的两个标准:
超过资本金25%或以上的信贷集中,这主要包括单一借款人、有密切关系的规模小的借款人、单一项目
超过资本金100%或以上的信贷集中,这主要包括某一行业、某一产品、或某一类抵押品
贷款的定价
银行贷款的价格一般包括贷款利率、贷款补偿性余额和对某些贷款收取的费用等等,因此,贷款定价也不仅仅是一个确定贷款利率的过程。在贷款定价过程中,银行必须考虑资金成本、贷款风险程度、贷款的期限、贷款管理费用、存款余额、还款方式、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的关系、资产收益率目标等多种因素。
贷款的担保
贷款担保政策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明确担保的方式
规定抵押品的鉴定、评估方法和程序
确定贷款与抵押品价值的比率、贷款与质押品价值的比率 确定担保人的资格和还款能力的评估方法与程序等等
贷款的审批程序—“审贷分离”制度
商业银行必须设置贷款调查、贷款审批、和贷款发放三个不同的岗位或职能,保证岗位之间、职能之间的相互独立和相互制约。
贷款调查评估人员——贷前调查评估,承担调查失误和评估失准的责任; 贷款审查人员——贷款风险的审查,承担审查失误的责任;
贷款检查人员——贷款发放以后的检查和清收,承担检查失误、清收不力的责任。
贷款的日常管理和催收制度
信贷员应保持与借款人的密切联系,定期或不定期走访借款人,了解借款人的业务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进行定期的信贷分析。
银行应制定有效的贷款回收催收制度。贷款人在短期贷款到期1个星期之前、中长期贷款到期1个月之前,应当向借款人发送还本付息通知单。
贷款损失准备金政策 贷款损失准备金的种类:
一般损失准备金,即按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计提。
专项损失准备金,即按贷款风险分类的结果,根据贷款损失程度的不同按一定的风险权重计提的准备金。
特种损失准备金,即针对某一类贷款专门组合与类别,如国别行业等,提取一定比例的特别准备金。
贷款档案管理政策
一套完整的贷款档案管理制度包括:
贷款档案的结构,其应包括的文件。一份完整的贷款档案应包括三个部分:法律文件、信贷文件和还款记录;
贷款档案的保管责任人、信贷管理人员应该清楚所管的信贷档案的完整程度,对所缺内容及原因应作书面记录,归入贷款档案;
明确贷款档案的保管地点,对法律文件要单独保管,应保存在防火、防水、防损的地方; 明确贷款档案存档、借阅和检查制度。
贷款管理制度
信贷登记管理系统
银行信贷登记咨询是以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为管理手段,通过对金融机构信贷业务和借款人信息登记,全面反映借款人资信情况,为金融机构提供借款人资信咨询服务,并对金融机构和借款人的信贷行为进行监控的金融监管服务制度。贷款卡发放及管理 信贷登记管理
贷款主办行制度
主办银行制度是企业选择一家银行作为自已的主办银行,双方签订协议,主办银行主要承担企业所需信贷资金,同时提供财务、汇兑、结算、信息等方面的配套服务,企业则保证产品不积压,资金不挪用,利息不拖欠,并在主办银行建立结算基本账户,从而使银行和企业建立较稳定的纽带关系的一种制度,旨在最终形成以契约为基础的信用关系。
主办银行制度从本质上讲仍是一种银企关系,有利于消除信息的不对称。《贷款通则》中规定:
借款人应按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与其开立基本帐户的贷款人建立贷款主办行关系。一个借款人只能有一个贷款主办行,主办行应当随基本帐户的变更而变更。
借款人发生企业分立、股份制改造、重大项目建设等涉及信贷资金使用和安全的重大经济活动,事先应当征求主办行的意见。
主办行不包资金,但应当按规定有计划地对借款人提供贷款,为借款人提供必要的信息咨询、代理等金融服务。
主办银行制度的特征:
参与者主要是大中型企业
主办银行是企业的主要贷款人或银团贷款牵头人
主办银行办理企业的主要金融及其相关业务
主办银行在获得一般银行所没有的特殊利益同时,对企业负有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主办银行在了解企业信息、深入企业监管方面有一般银行所没有的特权
贷款三查制度
一、贷款的调查
调查借款人的信用等级
调查借款人的合法性
是否符合贷款基本条件的要求
贷款用途是否符合政策规定
二、贷款原因是否正当 调查借款的安全性(主要是偿债能力)
调查借款的盈利性
核实借款担保状况
测定贷款的风险度
三、贷款的检查 1.检查方法
跟踪检查
定期检查
专项检查 2.检查内容
贷款使用情况
担保情况
企业的经营情况
信贷业务主责任人和经办责任人制度
(一)主责任人制度
1.办理权限内信贷业务,主责任人的界定 2.办理超权限信贷业务,主责任人的界定 3.办理特事特办信贷业务,主责任人的界定
(二)经办责任人制度
(三)建立经营责任人责任移交制度
贷款审查委员会
贷款审查委员会(简称贷审会)是行长领导下的信贷业务决策的议事机构,对有权审批人审批信贷业务起智力支持作用和制约作用。
主要职责
审议职责范围内的信贷事项;督促有关部门落实贷审会审议、行长审批的各类信贷事项;指导和协调下级行贷审会工作。
信贷业务报备
定
义
信贷业务报备是指本级行审批权限内的信贷事项,在项目审批后实施前向上一级行进行备案的工作制度,是上一级行了解掌握信贷业务开展情况,把握信贷资金投向,对信贷业务实施纵向监督的重要环节。
信贷业务报备范围
适用于银行办理的企事业法人、其它经济组织等客户的首笔信贷业务,中长期项目贷款,A级(含)以下客户的增量信贷业务。
其他贷款管理制度
建立和健全信贷工作岗位责任制:
各级贷款管理部门应将贷款管理的每一个环节的管理责任落实到部门、岗位、个人,严格划分各级信贷工作人员的职责。
贷款人对大额借款人建立驻厂信贷员制度
建立离职审计制:
贷款管理人员在调离原工作岗位时,应当对其在任职期间和权限内所发放的贷款风险情况进行审计。
2.中国商业银行业务概述 篇二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含义
中间业务指的是商业银行从事的未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以及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 但能改变当期损益及营运资金, 从而提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中间业务比较传统业务的优势在于以下几点:首先, 由于中间业务并不涉及银行资产以及负债, 所以相较于传统业务来说, 商业银行自身所承担的风险就显得相对偏小, 同时却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其次, 因为不涉及资本金, 所以给中小型商业银行带来了开展中间业务服务的机会, 这样可以进一步缩小与大型商业银行之间的差距。可见中间业务有利于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 改善银行的资产负债以及收益结构。
二、中外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差距比较
虽然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近年来发展迅速, 但中国商业银行利润结构相较于国际一流银行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从以下数据就可以看出:美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2000—2010年平均基本保持在40%左右, 而国内银行业在20%上下。
同时, 中国商业银行虽然正着重发展其中间业务,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中国商业银行仍然从事传统的中间业务, 如结算类、担保类中间业务, 所以面临着金融品种单一、创造利润微薄、金融创新能力低等难题。相较于世界一流商业银行, 缺乏技术含量较高的交易类、咨询类中间业务。在将来, 随着银行转型的深入, 以及国家金融政策的涌现, 中国的金融市场会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届时, 商业银行的经营自主权会大大提升, 就会将交易类、咨询类中间业务引入客户对象。
三、中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对发展中间业务思想认识不足, 经营理念存在偏差。
长期以来, 中国利率由人民银行统一制定, 未能实现利率市场化, 导致利差幅度较大。这就形成了中国银行普遍存在追求资产规模、以存款立行的负债经营模式。而发展中间业务, 其效益水平不明显、不直接、这也形成了造成了基层行对发展中间业务兴趣不大。所以尽管商业银行已经开始慢慢认识到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 但在经营的理念上仍然是以存贷款业务为核心。对员工而言, 中间业务开展之后, 随着业务量的增加, 造成差错率增加和服务质量的下降, 获益偏低, 影响员工办理中间业务的积极性。
2. 品牌产品和特色业务贫瘠、中间业务盈利能力较低。
由于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起步较晚以及对银行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管理等因素, 限制银行创新开展银行业务, 这极大地限制了中间业务的发展。从事的业务范围很窄、金融创新能力差、金融产品单一、缺乏吸引力。目前, 在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那些日常操作简单易行的结算类、代理类业务;而金融咨询服务类的中间业务很少, 技术含量高的资信调查、个人理财、资产评估、期货期权等金融业务在中国甚至没有得到开展。同时中间业务还存在品牌产品和特色业务匮乏, 业务品种单一问题, 缺乏市场竞争力。以信用卡为例, 虽然各银行大量发卡, 但是整体市场却没有得到有效开发, 从而使得业务盈利能力低下。
3. 后续服务存在问题、资源投入不足。目前, 我们虽然认
识到了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 但部分商业银行并没有专门的中间业务管理部门, 资源投入不足。中间业务发展必须要被提到商业银行现有的战略高度上来, 不能将其视为是传统业务的一种补充, 一定要认识其对收益的改善。对收入结构的调整和对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 很多商业银行未能从成本、效益分析存在的薄弱环节, 仅仅分解业务指标, 下达任务, 基层行在任务和考核的压力下发展创新产品时, 存在“重营销、轻服务”现象, 大量的金融产品虽然营销给客户, 但后续的宣传、培训、服务未能跟上, 许多客户因产品升级或遇到一点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 从而放弃使用, 造成大量的金融产品处于闲置状态, 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制约了中间业务收入的增加。
4. 缺乏创新的内生动力, 产品的创新局限于模仿, 缺乏原创。
目前, 相当多的银行分支机构认为金融创新只是总行层面关心的事, 将其职能定位在仅负责对总行创新产品的推广方面, 没有独立自主的创新动力。现有产品如代收代付、信用卡等特色业务收费潜力尚待挖掘, 对纸黄金和各类理财产品等新产品, 还需加大营销推动力度。在利用信息、技术和人才等为客户提供高质量和高层次服务方面相对欠缺, 特别是项目融资、银团贷款组织安排、收购兼并顾问等政策允许、市场需求较大的业务发展水平还不高, 制约了中间业务收入的快速增长。
四、进一步发展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思考
1. 转变传统观念, 正确认识中间业务重要性。
面对当前的国际国内金融形势, 商业银行要统一思想、转换观念, 充分认识到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树立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与中间业务三架马车并驾齐驱的思想, 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客户对不同金融服务品种的需求。当前, 中国商业银行仍然把存贷款作为最重要的业务来发展, 各种资源优先配置在存贷款业务领域。今后, 随着国内金融生态环境的不断发展, 中国商业银行自身应充分重视中间业务, 将中间业务定位为新的利润增长点。把发展中间业务提升到保证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待, 要从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中间业务。
2. 不断创新中间业务。
中间业务收入的增加主要依靠的是中间业务品种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 这就迫使商业银行在产品研发、市场沟通、分销渠道、销售管理以及客户服务方面进行不断创新, 中间业务品种要逐渐由低层次的代收代付类业务向代客理财、保险业务、证券业务等高附加值业务发展。
商业银行应加大中间业务品种的创新, 敢于突破传统中间业务的经营范围和模式, 挖潜市场潜在的客户需求, 坚持以满足基本客户的需求为导向, 利用西方先进的创新技术, 设计开发出为中国消费者接受的中间业务种类。提供客户真正需要的金融产品。
3. 完善中间业务管理机制。
各商业银行应成立中间业务管理部, 将原分属于财会、公司、个人、国际业务等部门的中间业务加以整合, 对中间业务进行统一规划, 负责计划分解、报备、协调、组织、指导、监测与考核、重大项目产品的开发, 建立包括产品指导目录、开发应用、操作规程、财务管理、风险防范、监督制约等环节的激励约束机制, 注重中间业务的系统管理与长远规划工作, 并做好中间业务的宣传介绍和市场营销, 增强客户对中间业务的认知程度。
4. 拓宽中间业务收入渠道。
要进一步分析市场, 根据中间业务的特点, 把市场潜力大、科技含量高、效益贡献大的业务作为发展重点, 实现中间业务收入整体高速增长。根据目前情况应重点发展以下业务: (1) 拓展个人代理业务。其中包括大力开展基金代理销售、代理保险、代发工资、提升个人委托贷款业务收入。 (2) 积极发展法人及个人理财业务。要充分发挥个人客户经理、网点营销的主渠道作用, 加大法人及个人理财产品营销, 同时以专业知识技能在为客户创造财富的同时, 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和贡献度, 使其成为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主力。
5. 进一步提升对客户的服务水平。
中间业务收入主要是通过服务体现出来的, 只有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 客户才能更好地使用金融产品, 营销的金融产品才能给银行带来收益, 否则大量闲置的金融产品只能提高银行的经营成本。因此银行不仅要做好产品售前的宣传、营销和服务, 更要做好产品的售后跟踪服务, 这方面需要银行更进一步完善大堂经理、电子银行专管员、客户经理制度, 把售后服务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来抓, 通过各种渠道对员工进行业务培训, 提高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 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留住优秀人才和引入优秀人才, 为中间业务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五、结论
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增加了银行稳定收入的来源、分散了银行经营风险、促进传统资产负债业务发展以及有利于银行合理有效配置资源。总之, 对于中国的商业银行业来说, 中间业务是区别于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的新型业务, 虽然起步晚, 但是增速快, 增量高。据统计, 国外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一般占比在50%左右, 最高则达到70%, 而中国的大型商业银行中, 该项占比最高的也仅在20%左右, 这说明在中间业务方面我们还处在发展阶段, 有很多潜力可挖。近年来, 中国商业银行对于中间业务的发展非常重视, 其盈利能力也逐年增加, 这可以看做是中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一个趋势, 要保证中间业务收入长期、稳定的增长, 就要多措并举, 全行上下联动, 培养全员营销的良好意识, 才能使中间业务收入实现稳健增长的长期目标。
参考文献
[1]周家粱, 徐之然, 胡伟, 戴程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调查报告[J].现代商业, 2010, (35) .
[2]谈伟宪.加强创新监管提升银行创新能力与竞争力[J].中国金融, 2007, (15) .
[3]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0, (19) .
3.中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 篇三
近年来我国富豪数量持续增加,这种财富过度集中的情形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使整个社会的理财水平得到提升。在2006年一些外资银行正式开放了金融业务,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极具创新力的金融产品,使我国的富裕群体得到了值得信赖的理财服务,国家应当继续开拓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使财务管理得到新的突破。
1 私人银行业务的含义
私人银行业务最初是在瑞士创立,至今已经有四百多年历史,该业务创立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当地的权贵阶层提供更加高端的金融服务。尽管私人银行业务发展了数百年,但是世界上却没有为其进行统一的定义,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比较认同的一种定义方法是:私人银行业务服务的对象是拥有远高于社会平均财富的资产人士,目的是优化财富管理、维护的服务,为其提供投资服务或商品,来满足个人的需求。
瑞士作为私人银行业务的最初发源地,拥有最优秀的私人银行业,长期处于国际上私人银行业的主导地位。瑞士的私人银行业务专注于为客户提供不同层次的金融服务,甚至是一对一的方案制定,具有针对性强、灵活性强的突出特点,使用户享受到十分优质的服务,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商业银行的诚意。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的财富管理服务通常能够帮助客户获得良好的受益,银行方为客户提供的金融产品能够帮客户实现工作上和生活上双重的金融目标,这种综合性极强的金融战略使客户和商业银行都能从中受益。
尽管私人银行业务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足够的弹性,但是管理模式上却十分科学。国际上盛行的私人银行业务管理模式是参照瑞士的“依照企业”模式,即业务的发展是围绕整个企业展开的,形式上是分散的、具体的,但是整体上却不是各自为政的局面,体现出极强的集体性,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都以该业务作为发展契机,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各层次的服务。
2 中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增长,如今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經济体,国内产生了大量的富豪,富豪总数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拥有富豪最多的国家(该数据依据个人财富超过五百万美元的人数统计),这为我国商业银行推进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提供充足动力,至少已经能够预知私人银行业务在我国的巨大发展潜力。我国大陆真正意义上的私人银行业务起源于本世纪2007年,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65期2014年第3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中国银行开创了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先河,率先于北京和上海正式开启了私人银行业务的元年,并取得了良好的商业效果,其他商业银行诸如招商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都相继推出了自身的私人银行业务。由于我国私人银行业务起步迟,实践经验有限,国际上盛行的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模式和经验不能照搬至我国,否则会与我国的发展情况发生不兼容的情形,结果将会适得其反。我国目前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现状大致如下:
市场划分不准确,需求量较低。我国目前的私人银行业务依旧处于萌芽期,尽管富豪基数较大,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市场上的需求量依旧不大,这与我国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的战略目标有一定关系,需求量的增长受限与业务本身的吸引力有关。由于私人银行业务的业务战略、运营战略和后台支持三方面的限制,使得私人银行业务目标无法实现,为了赢取更广阔的市场,应当从三大战略上多做文章。
国内潜在用户群体大,发展前景良好。根据《2010年胡润财富报告》可以发现,我国千万富翁接近百万,亿万富翁达到五万五千人,因此从基数上看我国拥有大量的私人银行业务潜在用户,只要该业务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业务的发展将会十分迅猛。
业务缺乏经验,金融产品单一。我国私人银行业务起步较晚,业务层次很低,目前的业务内容更新也仅仅是从储蓄等业务上进行横向的延伸,或者将以往的贷款等业务进行简单的整合或者单纯的组装,无法从根本上为客户提供高端、优质的全新产品。除了金融产品种类单一以外,商业银行的业务员素质也普遍较低,无法承担起提升私人银行业务产品质量的重任。
3 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突出问题
自我国正式启动私人银行业务以来,发展势头一直不足,业务取得的商业效果不够明显,各大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也并没有达到预期,发展中呈现出若干突出问题,为改变目前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缓慢的形势,必须认清主要问题。
外部因素。我国目前依旧缺乏针对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相应法律法规,对业务的发展起不到足够的监督作用、规范作用,与此同时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也缺乏充足的法律保护,时常会有发展受限的情况发生。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是一项与个人信用紧紧挂钩的业务,然而我国目前的信用制度依旧处于起步阶段,制度的建设很不完善,国内大的信用环境不尽人意,这也是限制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内部因素。中国商业银行在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时,并没有制定确保业务获得高速发展的三大战略,业务发展依旧照搬国际上的主流理念,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无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金融产品的认识程度不足,对业务的发展前景缺乏独到的见解,营销方式也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这都极其也不利于业务的发展。
4 加快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途径
为了使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紧随发达国家的步伐,应当正视目前的内外部问题,拟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确保私人银行业务的良性发展。
业务战略的优化。商业银行为了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必须制定针对性更强的业务战略,才能使业务占据更加广阔的市场。在发展业务时对收入规模、利润率和客户人数等都应该进行初步的预估,对于不同的客户要进行差异化服务,注重双赢的业务发展模式,才能使更多的客户被业务吸引,促进金融产品的开发过程。
运营战略的优化。本文讨论的运营战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产品、价格、营销方案和客户关系管理。其中产品是区别不同商业银行的关键因素,能够实现不同的服务特点,提供差异化服务。产品价格是影响客户和银行盈利情况的重要因素,应当合理采用交易收费等收费模式,优化定价机制。
营销模式的优化。通常私人银行业务的营销模式主要分为经纪人模式和团队服务模式两种。前者是在没有对客户关系进行集中处理的情况下,经纪人代替客户提出需求,并要求相应的团队为需求的满足寻找解决措施,并将处理结果通过经纪人这个中介传递给客户;后者是通过团队发展范围更大的人脉网络,从而拥有更多接触富裕阶层的机会,商业银行和一些第三方机构签订合约,共同为客户指定个性化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稳固增长,尽管2007年造成全球范围影响的次贷危机使中国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但是我国决策层优化了金融市场,为国家带来了新的发展活力。商业银行应当加强将海外经验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宝贵经验,促进三大战略的良性发展,为我国私人银行业的发展提供充足动力。
4.中国银行主要业务 篇四
中国银行拥有一个独特的全方位金融服务平台,提供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资产管理、飞机租赁和其他金融服务,能够满足不同客户的复杂业务需求。
商业银行业务
商业银行业务是中国银行的传统主营业务,包括公司金融业务、个人金融业务及金融市场业务(主要指资金业务)。公司金融业务
公司金融业务为中国银行业务利润的主要来源。2007年,公司金融继续以完善客户服务体系、促进业务整体联动、加强产品创新及实施管理转型为重点,组建公司金融板块,加强条线管理。中国银行实行服务重点大型优质公司客户的发展战略,关注于与大型优质客户的长期合作关系,同时明确中小企业业务是公司金融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成为中小企业高效、专业、能够满足全面需求的合作伙伴。
存款业务
中国银行积极应对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对人民币公司存款业务的冲击,大力发展人民币公司存款业务。贷款业务
中国银行继续强化贷款结构调整,加大对重点支持类行业的投入,实现信贷资源优化配置。 金融机构业务
中国银行注重与金融机构的全面合作,通过互荐客户、资源共享和共同开发新产品,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
中国银行亦通过纽约、法兰克福和东京分行进行美元、欧元和日元清算,上述分行和新加坡分行均为当地一级清算银行。
国际结算及贸易融资业务
国际结算业务是中国银行优势业务。中国银行加强境内外机构联动,实现国际结算及贸易融资业务快速发展。
其他公司金融业务
中国银行提供支付结算业务,主要包括银行汇票、本票、支票、汇兑、银行承兑汇票、委托收款、托收承付、集中支付、支票圈存及票据托管等。
产品服务创新
中国银行配合公司客户最新业务需求,组合和创新公司金融产品;加大与金融同业的产品合作,积极开展同业间公司信贷资产的转让业务;推出融易达(基于应收账款的融资服务)、通易达(应收账款质押开证)、融信达(基于投保出口信用险的应收账款的融资服务)和融货达(货物质押融资)等产品,进一步丰富了“达”系列贸易融资产品种类;推出隐蔽型出口保理、D/A银行保付票据项下福费廷等新产品;顺应全球贸易主流结算方式的变化,在中国内地同业中首批加入SWIFT组织服务设施平台(TSU),实现国内首笔TSU真实交易。
中国银行汲取国内外同业成功做法,借助战略投资者的经验,改进中小企业业务模式;修订中小企业授信政策制度,简化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操作流程;根据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特点,推出中小企业融资产品“快富易”,为中小企业客户提供短期融资支持。
中国银行整合清算资源,在中国内地首家推出融海外分行与代理行服务于一体的系列支付产品“全额到账”、“台湾汇款”、“优先汇款”、“特殊汇款服务”,实现海外行与代理行业务共同发展,最大限度扩展了产品的覆盖面,填补了市场空白。其中,“台湾汇款”产品改变了该项业务一直由代理行包揽的局面,拓展了业务市场。个人金融业务
个人金融业务为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重点之一。中国银行继续完善个人金融业务的经营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组建个人金融板块,加强个人业务条线管理;重点推进网点经营方式转型、客户分层服务体系建设,以及零售贷款营销方式和审批流程改革;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优化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扩大利润来源。
储蓄存款业务
中国银行顺应个人金融资产保值增值的需要,主动调整经营策略,推进储蓄业务与理财业务的协调发展。个人贷款业务
中国银行大力推广“直客式” 营销服务,推广并完善在线集中审批系统。
个人中间业务
中国银行个人中间业务包括:本外币汇款、个人结售汇、外币兑换、代理保险和基金业务、代收付业务等。
个人结售汇和个人国际汇款业务是中国银行传统优势业务。中国银行不断扩大结售汇业务受理网点,加强与国际汇款公司的合作,增加了外汇业务来源。进一步细分个人外汇业务市场,将众多的外汇产品整合为“一站式”服务,创建了“中银汇兑”品牌。
中国银行紧紧抓住资本市场快速扩容、各类新兴投资产品迅速发展的良好机遇,大力发展基金代销、代理保险等业务,实现了代理业务收入跨越式增长。
“中银理财”服务
中国银行积极拓展个人理财业务,致力于“中银理财”专业化建设。统一标准的理财中心已达366家,并拥有1,000余家理财工作室及众多的网点理财专柜,形成了广泛覆盖、多层次的个人客户理财服务渠道;组建了一支由200多名理财投资顾问和2,500多名理财经理组成的专业化理财队伍,向客户提供投资理财方案和投资理财系列产品等专业化服务;在境内主要城市机场开通“中银理财”贵宾专享通道,进一步完善“中银理财”客户增值服务体系。
私人银行业务
中国银行为个人金融资产在100万美元以上的高净值个人客户提供私密、专享、创富、高质量的服务,成为中国银行个人金融业务新的发展平台。中国银行私人银行客户及管理资产快速增长,先发优势明显。银行卡业务
中国银行继续加大银行卡产品的研发、营销、服务和系统建设力度。
渠道建设
中国银行中国内地机构拥有10,145个营业网点,是中国银行重要的战略资源。中国银行全面推广网点转型项目,分类别赋予网点核心功能,优化业务流程,实施关键绩效指针考核。中国银行继续加大对ATM等自助设备投入,并进一步优化设备布局和功能。
产品服务创新
依托全球服务网络和多元化服务平台,中国银行为客户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不断创新推出本外币理财新产品。继续推动海外财富管理专柜业务,为客户跨境资产配置提供了便利。
进一步细分客户在消费和投资经营领域的融资需求,推出了“安心宝”二手房交易资金委托监管业务及“安易宝”二手房交易资金委托管理业务等与零售贷款相关的中间业务服务,提升了“理想之家”零售贷款品牌的影响。
加强银行卡产品推广,推出银联单币种长城公务卡、国航知音中银VISA奥运信用卡、中银携程信用卡、安利中银信用卡等特色产品,分别覆盖国内企事业单位公务支出、航空常旅客、商务旅游和商务采购等市场需求;推出中银大中联名卡、长城理想之家联名卡、长城中国人寿联名卡等细分市场联名卡产品。不断提升信用卡产品核心功能,开通长城人民币卡向中银信用卡自动还款功能;完成长城国际卡的EMV标准改造升级。金融市场业务
中国银行金融市场业务主要包括:本外币金融工具的自营交易与代客业务、本外币各类证券或指数投资业务、债务资本市场业务、代客理财和资产管理业务、金融代理及托管业务等。中国银行主要通过在北京、上海、香港、伦敦及纽约设立的五个交易中心经营资金业务。
全球投资
中国银行全球投资主要包括外币投资和本币投资。
中国银行外币投资主要包括政府债券、机构债券、信用债券、住房贷款抵押债券(MBS)、资产抵押债券(ABS)、货币市场资金拆放等。
全球交易
中国银行交易主要分为自营交易、做市报价交易和相关代客交易。
在做市报价业务方面,中国银行强调业务发展与市场流动性风险控制的平衡,在银行间市场,中国银行保持了在结售汇、贵金属、人民币债券及人民币掉期业务的领先地位。
在代客交易方面,中国银行积极把握人民币利率上行以及汇率波动加剧的市场时机,加大了对远期结售汇、人民币结构性利率掉期等保值类工具的推广力度,带动了非利息收入的增长。 资产管理
中国银行本外币结构性理财推出331款产品。人民币资产管理推出16期8款产品。债务资本市场
中国银行进一步优化客户服务,于年内推出了融资顾问业务。
基金代销与托管
中国银行紧紧抓住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大力拓展基金代销、托管和年金、社保、保险、QDII、QFII、信托、专户理财、直接投资基金等各类资产托管业务,同时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不断提升代销和托管业务的信息科技水平和服务质量,实现了基金代销与托管业务的持续、快速增长。
企业年金管理
中国银行于2007年成功获得了企业年金账户管理人资质,具备了账户管理人和托管人双资质,为企业年金业务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产品服务创新
新产品的设计与报价能力是中国银行金融市场业务主要竞争优势之一。中国银行始终秉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创新理念,凭借在外汇业务方面的丰富经验及战略投资者的专业知识,致力于通过开发创新及度身订造的资金产品及服务吸引客户。
中银香港业务
中国银行通过属下子公司中银香港在香港经营商业银行业务。中银香港是香港主要商业银行集团之一,通过设在香港的280多家分行、450多部自动柜员机和其他销售渠道,向零售客户和企业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中银香港是香港三家发钞银行之一。中银香港在中国内地设有15家分支行、在海外设有1家分行,为其在香港、中国内地、境外客户提供跨境银行服务。持有中银香港全部股权的中银香港控股于2002年7月25日开始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中国银行持有其65.77%的股权。
2007年是中银香港在港服务90周年。在90年的历史进程中,中银香港与香港同呼吸、共命运、齐发展、共繁荣,赢得香港各界的广泛支持和由衷信赖,成为香港金融界一支重要力量。2007年也是中银香港实施2006-2011战略计划的第二年。中银香港将凭借在香港的雄厚基础,巩固在中国内地的地位,在区域市场建立战略据点,致力成为最佳金融服务集团。
代理业务
中银香港持续优化股票业务服务平台并提升服务水平,代客买卖股票业务表现突出。此外,新推出的私人配售服务亦受到客户欢迎。
香港地区的人民币业务
中银香港获得中国人民银行授权继续担任香港银行人民币业务的清算行。并继续拓宽服务范围,积极推广人民币综合理财服务。2007年,配合香港获得发行人民币债券的机遇,中银香港陆续成功担任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银行发行的人民币债券的联席牵头行及簿记行和配售银行之一,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
资金产品业务
包括结构性票据和股票衍生权证产品,以及中国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产品。新产品获得客户欢迎,销售成绩理想。2007年,中银香港进一步扩展了现金管理的服务平台,为重点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现金管理服务。
中国内地业务
中国内地业务方面,中银香港在积极发展自身业务的同时,继续与中国银行发挥联动效应,双方通过相互的业务转介,互利共赢。
作为中银香港 “双线并进”中国业务发展策略的重要一步,南洋商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商中国”)已于2007年12月24日正式开业。南商中国总行设于上海,经营全面的银行业务,包括人民币零售银行业务。中银香港及集友银行的内地分行继续以现有外资银行分行模式经营,重点发展企业银行和外汇业务。
投资银行业务
中国银行通过中银国际控股集团(以下简称“中银国际”)经营投资银行业务。中银国际通过其在中国内地、香港、美国、英国及新加坡设立的分支机构为国内外客户提供包括上市融资、收购兼并、财务顾问、证券销售、投资研究、定息收益、衍生产品、结构产品、资产管理、直接投资、杠杆及结构融资、私人财富管理等广泛的投资银行产品和服务。
业务经营
中银国际全力推进“商人银行”发展战略并取得突破性进展,产品线持续拓宽,服务品种不断增加,战略转型成效显著,与本集团的业务联动日益密切,核心竞争力与品牌知名度与日俱增,在动荡加剧的资本市场和日趋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创下公司成立以来的经营业绩新高。
承销与财务顾问
中银国际以全球协调人、账簿管理人、保荐人或牵头经办人的身份成功完成了多个上市项目的公开发售工作。按照承销额计算,中银国际在香港2007年新股承销榜上蝉联第三名。
证券销售交易 中银国际建立了全球化的机构客户网络。得益于香港和内地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中银国际在股票销售及交易市场继续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中银国际与中银香港通力合作,通过其广阔的分销网络加强证券销售及交易业务。年内跻身港股现货市场交易量前三名。
定息收益
中银国际于2007年以安排行、联席全球协调人和簿记行等身份成功在香港为多家企业及金融机构发行债券(包括人民币债券),并在中新集团的首次海外债券发行中首创了债券连接期权证的产品结构,荣获《亚洲货币》杂志颁发的“2007最佳高收益债券奖”。
资产管理
中银国际旗下合资的资产管理公司-中银保诚的业务继续保持香港市场前列,2007年管理的总资产增至433亿港元,较上年上升51%。中银保诚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推出了第一只以沪深300指数为标的境外交易所买卖基金产品,引起市场的广泛关注。
直接投资
2007年,渤海产业投资基金成功参股包括天津钢管集团等数个大型项目,在人民币产业投资基金领域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并荣获《亚洲资产管理》杂志颁发的“2007中国最具创新产品奖”。
杠杆及结构融资
中银国际致力于为客户设计和提供高质量的融资策划方案,专注于财务顾问、过桥融资、杠杆融资、结构融资等服务,为杠杆收购、企业重组、策略性并购、项目建设及其他投融资活动提供资金支持。私人财富管理
中银国际密切关注亚洲财富管理市场的发展趋势,2007年在香港组建了私人财富管理部,向拥有高资产净值的合资格个人客户提供全面投资咨询、证券买卖、资产组合咨询以及一系列量身定制的产品和服务。中国内地业务
中银国际通过中银国际证券经营内地业务。中银国际证券主要经营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与承销业务,证券经纪业务,债券自营业务,证券资产管理业务,证券投资咨询(包括财务顾问)业务等,在中国内地17个主要城市设有20家营业部。中银国际证券是内地主权政府债券及中国公司及金融机构债券的承销商。2007年,以中国主权政府债券和政策性金融债券承销份额计算,中银国际证券在内地券商中蝉联第一。
中国银行的客户基础与业务网络为中银国际进一步扩展中国内地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平台。2007年,中银国际证券成功担任了中国部分大型企业首次公开发售项目的主承销商,在承销业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得到了投资者的广泛认可。由中银国际和中银国际证券担任主承销商的中国第一个“先A后H”的首发项目-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开创了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的全新发行方式,体现了中国银行投资银行跨境业务运作的优势。
中银集团保险有限公司
中国银行通过在香港注册的全资子公司中银集团保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银集团保险”)经营保险业务。中银集团保险主要经营一般性保险业务,并通过与中银香港控股共同持有的中银集团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银集团人寿”)经营人寿保险业务。中银集团保险目前在香港拥有6家分公司,在香港财险市场处于主导地位。2007年,标准普尔给予中银集团保险“A-”的信用评级,肯定了中银集团保险稳健的财务实力。
香港一般保险业务
2007年,面对香港保险市场激烈的价格战,中银集团保险一方面避免参与恶性竞争,另一方面通过开拓及改良产品,提升产品的深度和广度,扩大营销网络,以加强竞争实力。开发并改良了包括:“康儿住院保险计划”、“航空险”、“核心综合保障”等产品。在不影响整体业务的前提下,对险种结构进行了调整,大力拓展低风险业务,收窄高风险业务的承保条件。通过优化业务组合,扩大医疗保险等低风险业务量,有效的降低车险、船舶险等业务占比。
香港人寿保险业务
中银香港控股和中银集团保险分别持有中银集团人寿51%和49%的股权。目前,中银集团人寿在香港经营个人和团体人寿保险业务,于北京设有代表处。
2007年,中银集团人寿与中银香港继续加强合作,逐步显现协同效益。中银集团人寿配合中银香港客户的需要,利用中银香港的销售及市场网络,推出多项保险新产品,积极推广期付保费及投资相连保险产品,不断优化产品结构。
中国内地业务
中银集团保险于2005年1月成立全资子公司中银保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银保险”),在内地经营保险业务。2007年,中银保险的注册资本金增至20亿港元,偿付能力显著增强。
2007年是中银保险寻求发展与突破的一年,中银保险加快了机构建设及业务拓展,增设了车辆保险部,形成了工商保险、个人保险、水险和车辆险四大业务单元,调整完善了分公司的组织架构。于年内完成了12家内地分公司的筹建工作。至2007年底,中银保险已经在16个省份设立了分公司,业务覆盖了全国的大部分地区。
中银保险与多家国际知名的保险经纪公司和再保险公司建立了广泛的业务合作关系。与国内多家企业开展了大型项目合作。
中银集团投资有限公司
中国银行通过全资子公司中银集团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银投资”)从事直接投资和投资管理业务。中银投资是中国银行对外直接投资和投资资产管理的重要载体,中银投资在港澳地区、中国内地和海外等进行多种形式的投资活动,涵盖企业股权投资、不动产投资、不良资产收购及处置、资产管理等领域。
业务经营
2007年,中银投资服务于中国银行发展战略,大力提高自主经营和市场化运作能力,丰富投资组合,拓展投资领域,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重点,不断强化内部机制建设,实现了业务的全面发展与提升。2007年,中银投资审时度势,审慎开展投资业务,合理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确保实现稳定收益;加强投资项目价值管理,提高经营回报,实现保值增值。同时,科学判断市场走势,把握机遇,适时增值退出,取得了满意的投资回报。2007年,中银投资进一步加强了与知名投资银行、专业基金、资产管理公司、内地政府部门及战略合作伙伴等在相关业务领域的合作,促成了多项企业股权投资。
中银投资延伸价值创造链,尝试以新的模式作为业务发展扩大的基础。2007年,中银投资在壮大IPO投资基础上,拓展私募投资,扩大了基金投资规模,开展境外投资市场考察,取得了实质成效;在经济快速增长、资产质量持续改善等大环境下,中银投资基于独资买断、合资买断、结构交易等成熟模式,探索推出收购权益、收购抵债资产、资产平移等新业务模式,在发挥自身平台作用,协助处置系统内资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向兼并重组方向进一步推进。
中银航空租赁私人有限公司
2006年12月15日,中国银行成功收购了总部位于新加坡的飞机租赁公司-新加坡飞机租赁有限公司(Singapore Aircraft Leasing Enterprise Pte.Ltd)。这是中国银行首次大规模的海外收购,标志着中国银行成为中国首家进入全球性飞机租赁业务的银行。2007年7月,该司更名为“中银航空租赁私人有限公司”。2012年6月,中银航空租赁分别获得惠誉和标准普尔授予的首次信用评级A-级和BBB级。
如今,按自有飞机价值计算,中银航空租赁是全球第五大、亚洲最大的飞机租赁公司。中银航空租赁机队拥有超过200架新型飞机服务于50多家航空公司。中银航空租赁为航空公司和飞机投资者提供各类服务,包括直接经营性租赁、购机回租、结构融资、飞机预付款融资、飞机转租和第三方资产管理。中银航空租赁拥有一支国际化的队伍,分别位于新加坡、欧洲和美国,向其客户提供全天候服务。
中银航空租赁与中国银行海外分支行密切联动开拓集团航空业务。中银集团已与全球航空公司、飞机和发动机制造商建立银行业务关系;中银航空租赁已为中银集团创造价值。凭借中国银行的资源和财力,中银航空租赁已做好准备继续提升其在飞机租赁领域的地位,并将进一步致力于提升中国银行在全球飞机金融市场中的地位。
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银基金”)是中国银行于2008年1月8日收购中银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分别持有的67%和16.5%的股权,与贝莱德投资管理(英国)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的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目前中银基金的主要业务包括为境内投资者发行和管理基金产品,并致力于为机构及个人客户提供各类投资管理及顾问等服务。
中国银行高度重视拓展资产管理业务,中银基金作为中国银行在中国内地大力拓展资产管理业务的重要力量,将充分借助中国银行强大的网络资源、客户资源等优势扩大销售渠道、发展业务,进一步提升综合竞争力。
业务经营
中银基金管理的“中银中国”、“中银货币”、“中银增长”、“中银收益”四只开放式基金在2007年均取得了较好的投资业绩,得到了投资者的广泛认同。中银中国基金及中银增长基金被《证券时报》连续评为五星级基金,中银中国基金荣获“2007中国明星基金奖”。
5.中国工商银行业务综述 篇五
2009年,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工商银行”)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积极稳妥应对,持续推进经营转型,加快业务创新,优化收益结构,严格成本控制,有效降低了全球金融危机及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对经营管理带来的负面影响,成功化危为机,获得了历史性的发展,实现了良好的盈利增长,显著提升了公司治理水平。
[业务概况]
截至年末,工商银行拥有386,723名员工,通过16,232家境内机构、162家境外机构和遍布全球的逾1,504家代理行以及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和自助银行等分销渠道,向361万公司客户和2.16亿个人客户提供广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基本形成了以商业银行为主体,跨市场、国际化的经营格局,并在绝大多数商业银行业务领域保持国内市场领先地位。
截至年末,工商银行总资产117,850.53亿元,增长20.8%;总负债111,061.19亿元,增长21.4%;总市值2,690亿美元,居全球上市银行之首。在拨备覆盖率大幅提高至164.41%的情况下实现净利润1,293.50亿元,比上年增加181.99亿元,增长16.4%,蝉联全球最盈利银行;每股收益0.39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20.14%,分别较上年增长18.2%和提高0.75个百分点,均创历史新高;成本收入比为32.87%,保持在合理水平;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连续第十个年头保持双下降,不良率降至1.54%;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36%和
9.90%,在业务快速发展过程中仍保持了较好的资本充足水平。当年营业收入3,094.54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非利息收入636.33亿元,增长36.2%;营业支出1,434.60亿元,下降13.7%;所得税费用378.98亿元,增长11.0%。工商银行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2009年国际市场布局取得新突破,收购了加拿大东亚银行70%的股权,对泰国ACL银行的自愿要约收购正在有序进行,合并诚兴银行和澳门分行成立工银澳门,河内分行开业,获得阿布扎比分行、马来西亚子银行经营牌照。截至年末,已在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23家营业性机构,分支机构总数达到162家,全球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各境外机构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加快业务创新和本土化经营,保持了健康快速发展态势,不仅全部实现盈利,而且整体盈利水平有了较大提升。
[公司金融业务]
根据人民银行数据,截至年末,工商银行公司类贷款和公司存款余额均列同业首位,市场份额分别为11.9%和13.8%。其中境内公司类贷款余额39,577.86亿元,增长22.5%;境内公司存款余额47,884.90亿元,增长21.6%;公司客户361万户,比上年末增加51万户;有融资余额的公司客户8.4万户,增加8,927户。
完善现金管理与支付结算产品线,为大型高端企业客户资金管理和中小企业客户结算服务。截至年末,对公结算账户440万户,比上年末增加64万户;全年实现对公人民币结算量668万亿元,增长28.5%,保持市场占比第一;现金管理客户287,026户,比上年末增加168,275户,增长141.7%。连续第三年分别荣获《财资》、《金融亚洲》杂志“中国最佳现金管理银行”称号,并被《亚洲货币》评为“中国最佳人民币现金管理银行”。
完善金融产品联动营销机制,为中小企业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截至年末,境内有融资余额的小企业客户44,243户,比上年末增加6,686户。荣获《金融时报》“中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十佳机构”,并被中国中小企业家年会组委会授予“全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十佳商业银行”称号。
积极拓展银保业务合作范围,与国内52家保险公司签署全面业务合作协议;第三方存管资金总量3,88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965亿元,位居同业第一;推广银银平台业务,国内代理行数量增加16家至101家;完善银政业务系统,在“银关通”系统中增加网上支付税费担保功能,投产代理非税收入收缴业务系统,提升对政府机构客户的服务能力。拓展债券承销业务,全年主承销各类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2,790亿元,稳居境内第一;积极发展并购贷款业务,支持国内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并购活动,加强与南非标准银行等机构合作,为企业海外并购提供服务。全年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达125.39亿元,比上年增长56.2%,品牌影响力大幅提升,荣获《证券时报》“中国最佳银行投行”称号。加快贸易融资产品组合创新,全年境内分行贸易融资累计发放6,797亿元,比上年增长87.6%,其中国内贸易融资3,744亿元,增长183.9%;国际贸易融资447亿美元,增长32.6%;累计办理国际结算5,459亿美元,市场份
资产托管业务加强市场拓展,托管证券投资基金增加38只达145只;保险资产托管规模增长近50%;托管QFII客户数稳居中资银行首位,托管QDII资产规模继续领先同业;率先开办基金公司“一对多”和QDII“一对一”专户理财托管。截至年末,托管资产总净值18,06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7.9%。相继被《全球托管人》、《财资》、《环球金融》等境内外财经媒体评为“中国最佳托管银行”。
推广标准化企业年金计划产品,推出工商银行作为受托人发起的“如意养老2号”企业年金计划产品,打造“如意养老”产品品牌。全年共为18,320家企业提供企业年金服务,比上年末增加2,786家;受托管理年金基金70亿元,增加30亿元;管理年金个人账户678万户,增加173万户;托管年金基金845亿元,增加305亿元。
贵金属业务推出多款品牌金新产品,优化品牌金销售系统,增加客户购买选择。全年代理、自营贵金属业务交易量992吨。其中,个人账户金交易量722吨,保持同业领先;代理上海黄金交易所清算量1,835亿元,继续领跑同业。完善超短期产品线,推出多款无固定期限和7天、14天、28天固定期限滚动型超短期产品,满足客户多样化流动性管理需求。开发结构化和套利型创新产品,推出投资股票现金选择权、房地产投资基金信托计划优先受益权等理财产品。全年累计销售对公理财产品17,951亿元,比上年增长128.0%。
[个人金融业务]
根据人民银行数据,截至年末,工商银行储蓄存款和个人贷款余额均列同业首位,市场份额分别为17.6%和
19.3%,其中境内储蓄存款余46,604.32亿元,增长16.2%;境内个人贷款12,068.50亿元,增长45.5%,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增加2,768.70亿元,增长46.3%;个人客户2.16亿个,其中个人贷款客户580万个。荣获《亚洲银行家》杂志“中国最佳大型零售银行”称号。
完善银行理财产品体系,提升理财服务水平。2009年,境内销售各类个人理财产品15,278亿元,积极推广投资于债券、票据、信托贷款等低风险、收益稳定型理财产品,交替发行不同起始时间和期限的超短期理财产品,丰富“灵通快线”产品系列;完善客户分层服务,开发多款中高端客户专属理财产品,开展个人金融产品组合营销,推动个人理财业务与其他个人金融业务协同发展。个人银行类理财产品累计销售8,872亿元,比上年增长129.0%;代理销售各类个人理财产品6,406亿元,其中代理开放式基金销售4,878亿元,代理个人保险销售724亿元,代理国债销售804亿元。
持续推进理财金账户产品和服务创新。提供多款理财金账户专属理财产品,推出理财金账户芯片卡,提升客户交易安全性,使得理财金账户在个人客户中覆盖率和市场影响力稳步提高,荣获《第一财经》“零售金融品牌”称号。截至年末,工商银行理财金账户客户669万户,比上年末增加214万户。
为个人金融资产100万元以上的财富客户提供财富顾问、资产管理等个性化、专家级金融理财服务。推进财富客户专属渠道建设,累计建成财富管理中心149家;推出48款“工银财富”专属理财产品;联合基金公司面向财富客户定向推出13支“一对多”基金专户理财产品。财富客户数量突破50万户,金融资产超过11,000亿元。
为个人金融资产在800万元以上的高净值客户,提供以资产管理为核心、顾问咨询服务为重点的私人银行服务。2009年,新设南京、杭州等私人银行分部;推出多款私人银行客户专享理财产品和专属服务方案;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推进服务流程与标准精细化管理,荣获《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优秀私人银行团队”称号。截至年末,私人银行客户突破1.3万户,管理资产2,550亿元。
[银行卡业务]
加快银行卡业务产品创新和服务升级,加强市场拓展,各项业务发展迅猛。截至年末,工商银行银行卡发卡量2.9亿张,比上年末增加5,078万张;全年银行卡消费额14,979亿元,比上年增长88.1%;银行卡业务收入94.08亿元,增长30.7%。
完成国际信用卡、贷记卡和准贷记卡“三卡整合”工程,实现产品功能整合与流程再造,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扩大家电、铁路、商旅服务、移动支付等消费市场和新技术领域发卡合作范围,增加联名卡规模;充实特约特惠商户圈,与大型家电商场合作开展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扩大收单市场与透支规模;新设石家庄电话服务中心和25家VIP客服中心,提高服务供给能力。截至年末,信用卡发卡量5,201万张,比上年末增加1,296万张;实现年消费额4,490亿元,比上年增长76.0%,发卡量及消费额同业领先优势明显;境内信用卡透支余额368.76亿元,增加197.79亿元,增
积极拓展联名卡业务市场,推出多种全国性和区域性联名灵通卡,丰富灵通卡产品线。推出符合人民银行PBOC2.0标准的芯片借记卡,提升银行卡安全性和客户服务水平。针对不同客户特点,开展多种专项营销推广活动,扩大客户规模和刷卡消费。截至年末,借记卡发卡量2.37亿张,比上年末增加3,782万张;年消费额突破万亿元大关达10,489亿元,增长93.8%。
[资金业务]
2009年,工商银行积极开展产品创新,适时调整投资与交易策略,加大资金运作力度,防范业务风险,实现资产规模与效益协调发展。全年境内分行累计人民币融入融出量134,993亿元,增长77.2%,其中融出126,226亿元,增长4.9倍;外币方面,加强资金精细化管理,维持较短拆放期限,确保资金安全。全年外币货币市场交易量6,892亿美元。
2009年,工商银行全年人民币债券交易账户交易量2.6万亿元;做市交易的柜台记账式国债增至64只,交易量进一步提升;全年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量605亿元,增长81.7%;外币方面,工商银行以中期美国国债为主开展交易,累计完成交易量401亿美元。
2009年,工商银行把握市场利率走势,投资品种以主权、准主权类债券为主。截至年末,人民币银行账户债券投资余额34,762.34亿元;外币方面,把握国际金融市场走势,调整产品结构,择机减持涉险外币抵押债券,控制信用风险。
推出结售汇新产品,投产结售汇自动报表系统及综合询价交易系统等业务处理系统。全年完成代客结售汇及外汇买卖量2,862亿美元;创新结构性存款产品结构,完成代客结构性衍生产品交易量822亿美元;积极推介人民币利率衍生产品的客户化应用,培育代客交易需求。
[电子银行业务]
2009年电子银行交易额181.3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4.8%。电子银行业务笔数占全行业务笔数50.1%,提高7.0个百分点。截至年末,企业网上银行客户189万户,比上年末增加45万户;个人网上银行客户7,536万户,增加1,864万户。企业网上银行实现交易额135.35万亿元,增长22.5%;个人网上银行实现交易额17.81万亿元,增长82.3%。荣获《环球金融》杂志“全球最佳综合企业银行网站”、“中国最佳个人网上银行等奖项。
完成一体化电话银行重构,推出电话银行一号通支付、400贵宾专线等服务项目;优化电话银行公共语音菜单,方便客户操作;完成深圳、山东分行电话银行自助语音的托管上挂工作,推进电话银行集约化经营和标准化服务进程;推出手机银行(WAP)3G体验版,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查询、转账、缴费等银行服务。
持续加大自动柜员机和自助终端设备投放,优化自助设备服务网络布局。截至年末,拥有自助银行8,726家,比上年末增长23.2%;自动柜员机34,089台,增长19.0%。自动柜员机交易额20,469亿元,增长31.6%。[科技先进]
工商银行积极落实信息科技发展规划,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大力推进第四代应用系统(NOVA+)建设,以先进的信息科技持续提升工商银行核心竞争力。工商银行连续位列“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首位,同时荣获“信息化企业大奖”和“最佳IT总体架构奖”;荣获中国《银行家》杂志“中国最佳IT银行”称号。
2009年,工商银行加快应用产品的研发与优化,全年共研发新项目539个,为广大客户提供日益丰富的金融产品,有力提升工商银行经营管理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成功实施“三卡整合”工作,实现贷记卡产品“一个系统、一个章程”的目标;深化银行户口应用,实现客户全渠道账户信息的统一视图;国内第一家推出手机银行(WAP)3G版,网上银行和电话银行应用更加丰富;全力推进远程授权、业务运营风险管理、业务集中处理等业务运营三项改革相关系统建设;加大金融市场、私人银行和投资银行等应用系统的研发;投产个人客户内部评级系统,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相关管理系统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搭建全行报表集中管理平台,实现报表数据的自动加工;完成境外机构综合业务处理系统(FOVA)在15家境外分支机构的推广。2009年,工商银行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授权19项,拥有的专利数量达到91项。
工商银行实行全面风险管理,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全行员工各自履行相应职责,有效控制各种风险。通过借鉴国际经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得到全面加强。资本管理也取得新进展,资本配置更加规范和注重效益,资本充足率与核心资本充足率在业务快速发展中保持12.36%9.90%的较高水平,均满足监管要求。2009年,工商银行加快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IRB)、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IMA)、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法(AMA)、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ICAAP)等项目的建设应用,积极推进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实施。持续优化法人客户评级体系和债项评级体系,内部评级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积极推进非零售内部评级结果在风险管理全流程中的深入应用;投产个人客户内部评级系统,实现个人贷款和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水平的计量;全面启动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IMA)项目建设,成为国内首家通过自主研发构建全行统一的市场风险全功能管理系统的银行;全面启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第二支柱研究,全力做好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ICAAP)项目,从完善治理架构、推进风险评估、优化资本评估与规划、更好满足资本充足监督检查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工商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制定并完善压力测试管理的相关制度办法,自主开发并投产信用风险压力测试(一期)系统,成为国内首家将信用压力测试系统正式应用于风险管理流程的银行。社会责任]
工商银行紧紧围绕国家“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经济工作大局,加强信贷政策与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和产业政策的衔接配合,有力支持了我国经济率先回暖。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适时扩大对国家重点投资项目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贷款投放,注重适应和配合国家区域发展规划的实施,中西部地区贷款增长快于全行贷款整体增幅;着实推进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在总行层面设立了小企业金融业务部,在全行成立近1,000家小企业专营机构;积极探索发展村镇银行这一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先后在浙江平湖市和重庆璧山县两地各发起设立一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村镇银行。
工商银行持续倡导绿色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利用金融杠杆推动低碳经济,打造绿色银行。进一步创新绿色信贷管理模式和调控手段,明确“扶优限劣、有保有压”的总体信贷原则,严控产能过剩和潜在过剩行业信贷风险;同时,加大绿色信贷项目营销,积极支持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车用新型燃料等重点领域的信贷需求。截至年末,工商银行在环境保护重点工程项目的贷款余额达到1,149.29亿元,新能源开发或利用项目的贷款余额达到1,029.25亿元。
工商银行秉承“源于社会、回馈社会、服务社会”的理念,积极投身公益事业。2009年,除员工个人捐赠外,全行(含总行及境内分行)在扶贫、支持文化教育事业、体育事业、慈善事业等公益事业方面共投入2,466万元人民币;被中国扶贫基金会授予“新中国六十华诞60个爱心榜样”等荣誉称号。
工商银行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良好表现赢得了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在社会责任领域先后荣获“人民社会责任奖”、“最佳企业社会责任奖”、“中国最具和谐竞争力的上市公司”、“2009年中国最佳企业公民”、“2009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榜杰出企业”等十多项大奖。
[国际荣誉]
工商银行的良好经营表现赢得了国内外各界的广泛认可,2009年,《环球金融》、《财资》、《金融亚洲》、《亚洲银行家》、《亚洲货币》、美国媒体专业联盟等境内外知名媒体及中介机构将“亚洲最佳银行”、“中国最佳银行”、“中国最受尊敬企业”等146个奖项颁给了工商银行。国际专业品牌调研机构给予工商银行较高评价,其中在明略行
6.中国银行表外业务 篇六
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的经营活动。表外业务,从性质上看,也属于中间业务。不过表外业务和一般的中间业务不同,是一种有风险的经营活动。表外项目也被称为“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项目,或者叫“或有资产和负债”,对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构成潜在的实质性影响。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记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能改变损益的业务都是表外业务
表外业务通常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担保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的委托对第三方承担责任的业务,包括担保(保函)、备用信用证、跟单信用证、承兑等。
承诺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提供约定的信用业务,包括贷款承诺等。
金融衍生交易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满足客户保值或自身头寸管理等需要而进行的货币和利率的远期、掉期、期权等衍生交易业务。
中国银行表外业务品种:
担保类表外业务:信用证业务、银行承兑汇票业务、保函业务
中国银行从事的信用证业务是银行担保业务的一种,主要发生在国际贸易结算中。信用证业务实际是在进出口双方签订合同之后,进出口商主动请求中国银行为自己的付款责任作出保证,是银行信用对商业信用的担保。银行承兑汇票业务是一种传统的银行担保业务,由在中国银行开立存款账户客户签发的,由中国银行同意承兑的,委托中国银行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保函业务是中国银行的传统优势产品之一,是中国银行应客户申请开立的有担保性质的书面承诺文件,一旦申请人与受益人签订的合同发约定偿还债务或履行约定义务时,由中国银履行担保。
承诺类表外业务:票据发行便利、贷款承诺、透支额度等。
票据发行便利是中国银行在1988年开展的表外业务。他是银行提供的一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中期周转性票据发行融资的承诺。贷款承诺是指银行承诺在一定时期内或者某一时间按照约定条件提供贷款给借款人的协议,属于银行的表外业务,是一种承诺在未来某时刻进行的直接信贷。可以分为不可撤消贷款承诺和可撤消贷款承诺两种。对于在规定的借款额度内客户未使用的部分,客户必须支付一定的承诺费。可透支额度一般指信用卡可以透支的最高数量。可透支额度与持卡人的信用度有关,还款能力越强,信用度越高,可透支额度越高。金融衍生交易类业务:远期外汇买卖、远期结售汇业务、金融期货、期权
7.中国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研究 篇七
关键词:中国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策略
一、前言
近年来, 中国经济快速成长, 国民财富持续积累, 这一背景给中国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人们的储蓄投资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客户需求的增加带动供给的提升, 发展个人金融业务将会给中国银行带来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我国经济不断发展, 金融市场的监管加强, 逐渐与市场接轨, 这对于国内金融业的发展来说, 无疑不是很大的冲击。因此, 为了能在全球金融市场有一席立足之地, 中国银行需要不断开发新的业务领域。在此背景下, 中行研究的业务重心应转向抢占市场、占领客户资源并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上来。中国银行作为大型的国有银行, 强调个人业务也是它的发展策略。从成本的角度考虑, 个人金融业务的成本低、风险不集中、有潜在的增值力, 银行同业间对于个人金融业务的竞争也愈加激烈。
提高效益是一家银行的目标, 在这一方面, 中行可以从发展个人金融业务这一角度考虑。在银行的所有业务中, 个人业务占了很大一部分, 因此其发展不可小觑。随着国内市场深化改革, 存贷款间的利息差额不断减少, 这可能导致银行的利润下降, 因此发展个人金融业务是必然之势。个人业务的发展有利于改善银行的服务质量。把客户需求摆在重点, 给客户提供一流的服务, 这是中行的核心理念。如今, 客户个人理财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 这对于中行的要求更高, 促使其不断发现潜在市场, 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满足客户的需求。发展个人业务, 还可以优化银行自身的业务结构。经济全球化不断打开国内金融市场的大门, 使之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 这会加剧银行之间的竞争, 因此调整业务结构使其合理化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
二、中国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存在的不足
(一) 个人存款业务营销策略尚待提高
1、营销策略对产品的销售十分重要, 但中国银行对于这方面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虽然说中国银行个人存款业务的营销核心已经从“以产品为中心”转换为“以客户为中心”, 但是它还没有完全将这一观念落实到位。所以说, 中国银行的个人存款业务的市场营销策略还不够全面, 这会导致营销行为不能发挥最好的效果。
2、在个人存款业务的市场定位、控制工作和综合分析方面, 中国银行做得还不够好。市场定位是一家企业制定营销策略的基础, 这有利于银行特色产品的建立, 但是中国银行的市场定位还不够明确。开展个人存款业务的后续控制和综合分析可以促进该业务更好地发展, 然而中国银行这方面的工作还不够完善。
(二) 个人贷款业务存在的问题。截至2014 年12 月31 日, 中国银行内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为149, 526 百万人民币, 占个人贷款总额的69.22%;然而, 信用卡贷款总额为256, 911 百万人民币, 其他类个人贷款总额为408, 081 百万人民币, 分别占比11.90%和18.89%。所以, 显而易见, 在个人贷款方面, 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个人住房贷款比例过高。当前, 个人住房贷款占据个人贷款的比例相当高, 中国银行长期以来存在这一严重问题。从最近几年来看, 商品房价格的上涨引起了房地产市场泡沫的产生, 如果商品房价格剧烈下降, 中国银行必然面临资产风险、贷款无法收回等一系列风险。与此同时, 个人住房贷款比例过高会使银行出现流动性风险, 会加大不良贷款出现的概率。如果较多的不良贷款出现在贷款业务中, 其安全性将会受到很大波动, 可能会引起较大的信用危机。
2、个人消费贷款比重较小, 发展较慢。中国银行的个人贷款业务中, 与住房贷款相比, 消费类贷款所占总额的比例明显偏小, 这是由我国人民的消费意识和思想观念决定的。例如, 个人汽车消费贷款, 在刚结束的上海2015 中国汽车行业论坛峰会上,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 在2015 年的中国市场上, 汽车总销量可能会达到2, 500 万辆。这是一组庞大的数据, 但是这么多辆的汽车中有多少是由人们通过个人汽车贷款买到的呢?一般消费者不会选择利用贷款消费购买汽车。由此可见, 中行的个人消费贷款发展缓慢。
(三) 个人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
1、个人中间业务的定价体系还不够合理。以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和华夏银行公布的办卡手续费、年费和跨行转账手续费为例。中国银行的收费标准还不是很合理, 借记卡年费和同城跨行收取的手续费都略高于其他的一些银行;同时, 中行在办理借记卡时还要收取一些工本费。个人中间业务想要更好地发展, 应该将一些业务的手续费适当调低一点, 健全个人中间业务的定价系统。在产品定价的过程中, 不仅要遵照国家政策, 还要兼顾本行业竞争状况、成本情况以及客户情况等。一个健全的中间业务定价体系, 不是将价格定得越高越好, 而是要充分考虑银行的利益以及客户的价值。中国银行在一些业务上的定价不是很合理, 缺乏灵活性, 这会影响其市场竞争力。
2、创新的时效性差。中国银行在某一地区的网点对该地区的需求状况最为清晰, 网点工作人员根据该地区的客户群和他们的需求创造出新的产品。但是, 这不能立即开始开展推销, 还要报到上级审批, 然而在所有手续完成时, 便会很大程度上降低中间业务的效果。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中行的个人中间产品的创新不能跟上网络和客户需求发展的步伐。
3、高素质的客户经理数量还不够多。我国经济不断向全球化趋势发展, 国内居民参与国内外的经济贸易往来活动增多, 他们对投资理财知识技能掌握的越来越多, 这就告诉我们, 必须要提高专业人员的理财技能。居民对于资金保值增值、投资融资、本外币往来的综合理财需求越来越明显, 因此中国银行不仅需要单一的具备专业理财的人才, 更需要兼理财、具有一定知识广度于一体的客户经理队伍。中国银行的个人客户经理是在基层岗位中选拔出来的, 很多员工对于金融理财业务很熟悉但不专业, 知识、观念还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缺少综合专业化的人才储备。目前, 客户经理大部分还处于以销售为目标的阶段, 尚不能为客户提供高价值的理财服务, 这可能会对中国银行的市场竞争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中国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战略分析
(一) 加强个人存款业务营销工作
1、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1) 不断开发出新的个人存款组合项目。首先, 中国银行要增强账户类产品的创新力度, 加大创新投入, 在原有账户管理套餐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改革推出多种新套餐, 如家庭账户管理套餐、个人资金管理套餐、亲情套餐等, 创造出特色存款产品, 为本行树立专业的理财形象;其次, 中国银行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 还要给他们带来超乎预想的理财体验, 吸引他们成为本行的忠实客户;最后, 中国银行要根据客户自身的经济状况和风险偏好能力, 细分客户群, 为不同的目标客户提供适合的理财产品, 不断优化个人存款业务结构。
(2) 提高服务质量。在进行个人金融产品创新的同时, 中国银行要以客户为中心, 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 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有些客户对理财的关注度不够, 针对这些客户, 中国银行要做好宣传工作;对于缺乏理财知识的顾客, 中国银行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短信等方式来普及基本理财知识, 同时推荐收益稳定的金融产品;对于理财经验丰富的顾客, 中国银行客户经理可以加强与客户的联系, 为其设计更加灵活的金融理财产品。
2、做好个人存款的截流工作。如今, 商业银行普遍存在大额资金流失的这种现象, 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 中国银行应做好以下措施:第一, 要做好存款客户的营销工作。想要客户的货币资金尽快回流到中行, 中国银行应该及时掌握客户的消费动向, 提前做好营销工作, 为客户推荐合适的金融产品, 满足其理财需求。第二, 如果客户取出大量的现金时, 行内的工作人员要做一些挽留工作。中国银行不仅要挖掘潜在客户, 还要重点开展客户取款的挽留工作。柜台工作人员可以询问客户取款的用途, 针对转至他行的资金要尽量挽留, 向客户介绍本行的特色产品, 要千方百计地防止资金的非正常外流。
(二) 个人贷款业务发展对策
1、完善个人信用体系。中国银行开展个人贷款业务遇到的一些问题的源头就是个人信用体系的不完善, 因此中行要不断健全个人信用体系。具体来说:首先, 中国银行的工作人员应该协助建立个人资信的登记系统, 这是完善个人信用系统的基础和前提。其次, 中国银行应该建立科学的个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对信用等级进行划分, 并将其与借款限额挂钩, 这可以为个人贷款的发展提供动力。
2、加强风险防范和控制。中国银行要注意以下几点之间的联系:第一, 不仅要重视发展, 还不可以忽视规范的重要性。由于中国银行的个人贷款业务正处在抢占市场份额的发展阶段, 同时还存在放松风险管制、盲目扩张等现象, 所以我们不可以忽视控制风险的重要性, 要兼顾效益性和安全性, 在规范、安全的基础上发展竞争精神, 切不可减轻监管力度;第二, 要兼顾实时监测和资信评估。一旦发现异常、不良情况或者未能履行契约偿付款项等现象, 中国银行应及时做好防范措施, 减少不良资产的产生;第三, 在竞争客户的同时要减少违约事件发生的频率, 并加强违约处罚程度。根据违约产生的危害程度, 可以实施不同策略: (1) 对于危害程度轻的违约行为, 可以采取电话短信通知、发邮件等方式, 追索其还款; (2) 对于危害程度较严重的违约行为, 可以采取书面协商和当面协商结合的方式, 扣押资产进行偿债; (3) 对于危害程度严重的、可能产生不良资产的违约行为, 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
3、加强个人贷款营销工作。中国银行应将客户划分为不同的客户群, 给其提供不同贷款业务, 可以将客户分为待提高忠诚度的客户与忠诚客户。针对忠诚度高的客户, 中行可以与他们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 给他们推荐循环贷款。循环贷款就是银行为客户设立一个资金池, 规定其贷款额度, 客户可以在该限额内自由还款, 自由借款。针对忠诚度比较高的顾客, 中国银行可以为他们提供个性化服务, 从而获得较高利润。对于忠诚度低的客户, 银行及时跟踪了解他们潜在的金融需求, 培养他们的忠诚度。对于普通客户, 中国银行应力争留住他们。同时, 中行要不断创新出个人贷款产品, 更好地迎合客户需求。
(三) 个人中间业务发展对策
1、完善定价体系。在营销中, 产品定价是其基础环节, 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中国银行可以根据开展产品的进程进行分类定价, 对于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的缺乏竞争优势的个人中间产品, 应考虑同行业产品的竞争环境以及客户的实际需求, 适当降低价格, 吸引客户。对于具有竞争优势的个人中间业务, 中行在优化客户结构的基础上获得最大效益。中行在抢占市场的同时, 要综合考虑成本以及风险, 同时在满足各监管部门的要求下, 给予各分行一定范围的自由定价权, 以便于更好地开展营销活动。
2、进行优化创新。银行作为服务机构, 营销和创新是两大基本任务, 有效的营销创新可以提升银行的竞争力。创新活动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对于任何一家机构来说, 经常搞创新, 成本大且不容易。因此, 中国银行应在原有金融产品的基础上, 结合市场需求, 进行产品组合创新。行内工作人员可以定时开展市场调查, 了解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 在不同时间推出适合市场需求、优质的个人中间产品。然后, 中国银行要完善产品创新机制, 减少个人中间业务的审批程序, 提高金融创新的时效性。最后, 建立产品创新奖励机制, 对个人中间业务创新业务良好的个人或者单位进行奖励, 激发行内自主创新精神。
3、加强客户经理队伍建设。首先, 要健全个人中间业务的考核体系, 并且提高该业务的考核权重, 以此引起各客户经理的重视;其次, 建立专业的客户经理的准入、退出机制, 对服务态度较差的工作人员给予处罚, 并淘汰业绩不达标的客户经理;最后, 在全行进行选拔, 建立储备客户经理仓库, 对一些负责、进取心强、有能力的人才进行培养, 作为专业客户经理的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傅慧平.中国银行绍兴分行个人金融业务的拓展策略研究[D].2013.
[2]周芳.对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思考[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2012.34.6.
[3]田义栋.山东农行中间业务发展发展战略研究[D].2009.
[4]李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探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3.
8.中国批发银行业务格局浅析 篇八
因此,未来所有的银行都可能不得不稍微远离自己得心应手的领域,并瞄准以下五种极具吸引力的机会:基础设施融资的新时代、相关银行业务尚未发掘的潜力、更好的资本流动中介、被忽视的小企业银行部门、中国资本市场的现代化。
然而,获得这些机会的方式不尽相同,并将取决于执行何种战略。本土银行需要超越其传统的企业存款和贷款业务,进入利润较高的产品领域,增加自己的收费业务,并更严格地控制成本;外资银行如果不能找到可持续的新增长来源,就有被边缘化的危险,虽然有些外资银行会选择继续将重点放在高利润业务和跨境业务上,但另一些外资银行将会更进一步深入本地市场。如果有了正确的战略,这两类银行都可以在中国迅猛发展的企业和投资银行业务市场上获得成功。
企业和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前景
本土银行和外资银行在自己的批发银行业务上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战略,并且,二者都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功。
例如,本土国有银行传统的业务重点是大批量的普通贷款产品。它们从中国独特的企业贷款市场中获益,该市场的特色在于企业和机构存款的融资方式,而不是零售存款。2009年年底,企业和机构存款总额达到5.1万亿美元,与此相比,个人存款为3.9万亿美元。这种结构可以说明,这些银行相对较低的成本收入比率(大多数国有银行为35%~40%),加上非常低的贷款损失率(现有资产的0.2%~0.3%),为近年来健康的利润率和高盈利的批发银行业务提供了所需要素。
与此同时,外资银行在中国银行业市场的总资产中仅占1.77%,在本地资本市场的活动也只占很小份额,主要集中在一些利基业务,如固定收入、货币和大宗商品,以及国际贸易融资。这些业务一直有利可图。尽管为了获得在中国的特许经营权和开办大部分都在亏损的零售业务,外资银行进行了大量投资,但许多银行在自己的批发业务上也已经获得了两位数的股本收益率。
但现在,有几种重要趋势正在重塑这种良性格局。
贷款增速正在减缓。从2006-2009年,企业贷款每年平均增长20%。2009年,经济刺激计划导致企业贷款达到1.5万亿美元的最高点,比上一年增加了近1/3。但是,在未来5年内,预计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实际年增长率将从2010年的估计10%~11%降低到大约9%,在这一重大因素的影响下,预计银行贷款的年增长率将下降到大约13%。
息差将继续面临压力。由于利息收入仍然占到中国的银行收入的大约80%,因此,存贷款利息的息差至关重要。从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上半年,主要由于央行
中国人民银行的利率调整,息差下降了70个基点,降低到大约230个基点。虽然后来息差又有小幅回升,达到大约240个基点,但预计息差还会进一步升高。
不良贷款呈上升趋势。近10年来,由于受风险管理改进和贷款快速增长的影响,不良贷款率一直在下降。但另一方面,随着贷款增速放慢,即使我们宽容地假设,在2009年刺激经济的热潮中发放的贷款质量结果证明与前几年发放的贷款质量相同,大多数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仍可能稳步上升。
监管压力正在增大。为了符合全球最佳做法,中国银监会一直在提高对银行的监管标准,已将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求提高到占核心资产的7%和占总资产的11.5%,并且,还打算将股份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求提高到占总资产的10%。银行已从资本市场募集了大量新的股权和次级债务,截至2010年7月,已达460亿美元,但仍然与需求相差甚远,所需资产额估计约为800亿美元。
未来5年中,尽管贷款增速放慢,中国批发银行业务总收入仍然可能以每年9%的速度增长。投资银行业务虽然规模小得多,但增长速度更快,将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在零售经纪业占主导地位的销售和交易业务可能会出现持续波动,预计其增长速度较为缓慢,约为每年5%。
如果这种预测情境真正实现,到2015年,中国将会超越日本,成为亚洲最大的批发银行业务市场。
有利可图的增长机会
为了充分发掘这种令人印象深刻的巨大潜力,银行必须将五种商业机会作为战略目标。其中有些机会对本土银行将更有吸引力;而另一些机会则对外资银行更有吸引力。
基础设施融资。中国已经制定了努力刺激消费的新政策。但是,在未来五年中,由日益加快的城市化推动的固定资产投资,预计仍将是对GDP贡献最大的要素。2010-2015年,与城市化相关的基础设施投资大约需要10万亿美元。为近年来基础设施扩建大量融资的大型国有银行,正在不断深化它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预计这种趋势仍将继续下去,同时,一些银行将会超越纯粹靠关系推动的竞争方式。
例如,中国兴业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紧密合作,建立了一个能效贷款计划。关键的创新点包括风险共担、很少或没有抵押要求,以及与能效节约挂钩的还款期等新方法。该计划分两个阶段完成,贷款总额现已超过3.3亿美元,还没有一笔贷款成为不良贷款。这种专门知识与技能使合作伙伴增强竞争优势,并获取该领域的其他贷款机会。
通过交易银行业务发展主要关系。相对而言,国内的交易银行业务市场仍然保持着未分化的状态,该市场仍由一些主要的国有银行主导。然而,与许多西方和亚洲市场的情况一样,交易能力将是在国内商业银行业获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有几种机会值得特别关注。
管理现金。在全球各大经济体中,中国的企业存款占GDP的比例最高,有56%的银行存款来自企业客户。传统的、基于关系的企业存款揽储可能仍然是标准常态,但是,更精明老练的企业首席财务官和司库(司库是用来保存公共收入以应付政府支出所需的地方,也指存放和支付汇集资金的地方,如金库和国库)对先进的现金管理服务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对于所有旨在发展主要银行业关系的银行来说,现金管理系统和能力将是一项优先要务。过去6年来,中国招商银行发展了自己的现金管理业务,现在,它管理着大约1000亿美元的现金,占到其企业存款总额的2/3。
整合国内供应链。本土银行已经建立了整合供应链端到端融资需求的能力。这些更成熟的解决方案优化了现金的使用
和沿着价值链的营运资本,使银行能对自己承担的信贷风险有更好的考量。例如,深圳发展银行已在关键的行业垂直统合领域,如贸易、制造业和汽车行业,构建了自己的业务能力。
企业贸易和投资流的中介服务。我们还看到了一些机会,银行可以管理一些传统的服务项目,如贸易融资、并购咨询和产品开发等。
为中国的进出口引擎融资。2009年,中国与世界的贸易总额达到2.2万亿美元,特别是与亚洲国家的贸易正变得日益重要,中国大陆与香港、台湾之间的三角贸易流动尤其至关重要。
支持国际扩张。仅在2009年,中国企业用于海外并购的开支就达到300亿美元。尽管现在许多海外收购的重点都放在自然资源上,但企业并购将渐成气候,就像吉利收购沃尔沃那样。
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近来,一系列旨在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新政策相继出台,为期1年的试点计划扩大到世界各国的企业,并从中国的5个城市扩大到20个省份。世界上任何企业都可以在香港开设人民币银行账户和兑换人民币。这种政策的放宽推动了香港市场上以人民币计价的新金融产品热卖,其中包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由合和公路基建有限公司首次发行的非银行债券。对于外资银行,尤其是在香港根基深厚的外资银行来说,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机遇。然而,对于国内的银行来说,与国内的人民币业务机会相比,这种机会仍然不算大。
小型企业的增长。小型企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发动机之一,它们提供了44%的就业岗位,占到了GDP的35%,然而2008年,它们只占有银行资产的17%。研究表明,虽然目前有70%的小企业有贷款需求,但银行却连其融资需求的一半也无法满足。目前,银监会正鼓励各种规模的银行增加其对小企业的贷款。这方面的潜力不仅仅是可以增加业务量,而且可以在存贷款息差面临压力的时期,增加贷款的收益。
在一项2009年银监会开展的研究中,确定了对小企业贷款的成功模式具有三个主要特征。首先,虽然银行一般开始都采取担保或基于资产的贷款方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通过降低担保要求而提高了定价;其次,银行通过吸引存款,使这项贷款业务部分实现了资金自筹;第三,银行通过贷款与向小企业主及其员工提供零售金融服务相结合,实现了协同效应。例如,中国民生银行2009年推出了一项利用个人资产作为抵押的小企业贷款计划。这项活动推出1年后,其资产负债表价值已经超过150亿美元,而且由于更好的定价,该银行还大大提高了利润率和贷款收益。
现代资本市场。中国的金融股价大幅上升,然而,一些主要的资本市场产品,如债务资本市场(以下简称“DMC”)和基于利率的贸易,还远未普及。估计到2012年,投资银行业务、销售和交易活动的总收入可能会从2009年的270亿美元,上升到330亿美元(按目前的汇率计算)。
根据中国的现行规定,国内的银行,包括在本地注册运营的外资银行,只能在有限范围内经营资本市场产品,如债券交易和衍生产品场外交易。在中国的一流外资银行充分利用其全球实力,建立了庞大的资本市场业务,主要集中于固定收益、外汇和大宗商品交易业务。
与此同时,本土银行也在自己的财务部门内培育相关的资本市场能力,包括债券发行、债券交易和新产品开发。虽然外资银行可能会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但大规模运营的中资银行无疑可以建立起充满活力的资本市场业务。
对外资银行的启示
截至2009年7月,已有34家外资银行在中国注册运营,还有100多家外资银行在中国建立了分支机构。然而,大多数外资银行都在艰难成长,它们总体的市场份额一直在2%左右徘徊,更糟的是,在最近的信贷热潮中,这一比例实际上已开始下降。相比之下,在一些最开放的亚洲市场中,外资银行拥有很大的本地蓝筹业务份额,并且在印度等国家,它们的资产份额达到了6%。
由于批发银行业务是外资银行目前所有活动的基础,因此在中国,雄心勃勃的外资银行今后必须注意以下策略:
加倍扩大和保护高利润业务。由于外资银行有限的人民币存款基数,它们自然会在本地货币贷款业务上受到制约。因此,必须保护自己重要的资本市场业务,包括固定收益、外汇和大宗商品交易以及跨境贸易融资。一些外资银行正在建立综合了本地证券、大宗商品和金融期货的一体化批发银行业务特许经营权。一家全球性银行正投入巨资,组建一支大型的能源和大宗商品交易团队,以充分利用自己在该领域的全球实力。
深掘选定的本地市场。在所有银行业务中,大约有70%都集中在23个城市群中,其中有11个已经成熟。例如,在未来5年中,中国西部的成都重庆城市群的贷款量增长在全国城市群中将位居第三,使其成为对所有银行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市场。
继续测试新的机遇。在传统的增长路径上,外资银行将继续面对各种制约,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它们可能无法大幅增加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因此,它们需要继续试验一些新的方法。许多侧重于批发银行业务的全球性银行,已经获准通过合资方式进入本地证券市场,从而使其有可能为自己的客户提供一种更综合的产品。由于银行业务与证券业务是严格分开的,因此这并不是本土银行可以做的事。但是,很少有外资银行真正利用了自己在国内银行的股份,来打造国内的批发银行业务,这些业务能将本地知识与全球实力结合在一起。
对本土银行的启示
本土银行可以期望在批发银行业务中获得巨大的增长机会,但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对本土银行有以下4个方面的建议。
向新的细分市场扩张。由于已经具有为知名的国有企业和中型企业服务的竞争实力,本土银行应把重点放在小型企业细分市场上,将其作为增加自己贷款数量和提高收益的一种途径。需要将强有力的风险管理和基于风险的定价能力作为业务模式的组成部分,中资银行必须迅速建立这些能力。与此同时,它们可以利用这些借贷关系,来获取存款和提供个人金融服务的机会。
加强交易服务和资财管理能力。获取主要的银行业务关系,需要具有一流的交易服务能力。许多银行正在努力更新自己的核心银行业务系统,以及提高自己的交易处理技能,这就可以使股份制银行在与大型国有银行的竞争中处于更加强有力的地位。本土银行还可以努力使资财管理成为利润增长的真正贡献要素。例如,中国兴业银行建立了一个平台,为更小的银行提供各种服务,从IT平台外包到结算和财产管理产品的销售。
打造职能部门的能力。一些主要的中资银行正在多种职能领域进行重大改进,其范围从业务运营的集中控制到更好的定价和风险管理。其他银行必须仿效这种做法。只有通过改进职能管理,才能帮助本土银行缩小与外资银行的差距,并找到价值创造的新来源。
推动创新和执行。为了增加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获胜的机会,开发新业务和新产品的能力对于本土银行至关重要。例如,当几年前股市大幅下跌时,及早采取行动赢得第三方托管账户的银行,以低成本获得了大量零售存款。
我们有理由相信,即使面临更具挑战性的环境,中国的批发银行业务市场仍将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增长机会。那些有能力进行调整,并抓住下一波发展机遇的本土和外资银行,将会在中国处于创造重大价值的有利地位 。
【中国商业银行业务概述】推荐阅读:
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发展概述09-29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风09-10
(银监办发[2014]140号)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规范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治理的通知07-25
中国现代商业发展历程08-27
中国商业地产发展12-20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10-09
关于中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研究06-18
中国商业银行会计和审计的现状与未来10-07
中国银行业务调研11-20
中国银行中间业务简介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