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心理及抗挫折能力

2024-10-12

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心理及抗挫折能力(6篇)

1.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心理及抗挫折能力 篇一

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葫芦岛市南票区金星中学 黄丽娜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作为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在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学习获得新知识,还能让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加强实验教学,激发探究欲望

1、做好演示实验,创设学习情境

初三伊始,学生刚刚接触化学这门课程,对她是即渴望又害怕。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是一门有趣而又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科学,克服畏惧心理,是化学教师上好第一节课的关键所在。因此,在绪言课的教学中设计了以下几个趣味实验:“烧不坏的手帕”、“魔棒点灯”、“水火相容”等,一个个新奇的实验现象看得学生目瞪口呆,在引发学生思考的同时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他们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所在,从而也消除了畏惧的心理。在其后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开启学生思维,让学生从实验结论中去学习化学的理论知识,使学生不再认为那只是一堆枯燥无味的文字,激发学生探讨化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实验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科学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创设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例如,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一课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氧气的制取装置,得出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一般思路,然后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由学生自主设计并动手装配一套最满意的装置,组装完毕后召开“装置展示会”,并由各组代表介绍其装置的优点,再由全班学生作出评价,最后选出一套最合理的实验装置并完成实验。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经受挫折和磨炼,体验探究的乐趣和喜悦。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经常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和创造兴趣的问题,尽量给学生多一些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二、合理安排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真谛

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探究活动和实验层面上。家庭小实验、调查与研究、查阅收集资料、讨论、制作设计、数据处理、小组学习竞赛等都是不同内容与形式的探究活动。因此,课堂、家庭、社会都可以成为探究活动的场所。而在处理教材的相关栏目时,我们也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要求。例如:在“家庭小实验”中,鸡蛋壳与食醋的反应、清洗餐具、自制汽水、塑料保鲜膜对水分蒸发的影响等,必须完成;对“调查与研究”中的内容,我们重点放在“我们周围的水资源的现状”及“当地使用化肥的情况”。学生通过调查与研究,写出了“是谁在让女儿河哭泣;千万别再让农药污染我们的水源等调查报告,增进了对家乡的情感。

报告一:是谁在让女儿河哭泣?

我们学校所处的金星镇位于女儿河畔、乌金塘水库的下游。作为葫芦岛市部分居民饮用水源的乌金塘水库,位于市区东北35公里,建于1971年,位于山地峡谷之中,拦蓄女儿河,水面面积12万平方公里,景色优美,有“塞外小洞庭”之称。然而,现在的乌金塘水库已风光不再,接连的干旱和污染使水库水位下降,水质不达标,生物锐减。目前环保部门已经向葫芦岛市政府提出建议,将乌金塘水库由饮用水改为工业用水。是谁在让他们哭泣?对此我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是钼矿弄胀饮用水源!据环保部门分析,水库的水中金属钼含量超过国家标准13.7倍。水库中的钼是从哪来的呢?据了解,乌金塘水库上游十多公里处,是全国著名的钼生产基地---兰家沟钼矿,而流入乌金塘水库的最大河流---女儿河的支流流经这些钼矿。据环保部门分析,乌金塘水库里的钼,大多数来自钼选场。„„

报告二:千万别再让农药污染我们的水源地!

连山区金星镇地处女儿河下游冲积平原,以种植业为主,是连山区乃至葫芦岛市无公害蔬菜的主要产区之一。由政府出资30多万元进行绿色无公害基地建设和环境检测。目前,全镇绿色无公害基地已经发展到了3万多亩,其中棚菜面积达5000亩。„„

所谓的无公害无污染绿色蔬菜是指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所采用的农药、肥料完全符合国家规定的无公害达标标准。使用的肥料主要是各种生物有机肥和农家肥等:农药主要选用多菌灵、白菌清等药效高、污染小的品种。不仅使人们吃上放心的蔬菜,也使对环境的影响达到了最低限度。蔬菜大棚协会成立以来,对今后棚菜发展的方向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依靠科技致富,全力打造绿色品牌。我们知道,农业生产中的农药、化肥使用不当将会对水造成严重污染。如果没有“使对环境的影响达到最低限度”的意识,金星的农业生产会不会也成为我们的污染源呢?

三、对“活动与探究”的进行处理,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我们金星中学是一所农村中学,学校提供的实验仪器及药品,不足以保证每一组探究活动都能让学生亲自实验。我们选择了能较系统地体现探究过程的实验,作为学生实验,如“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变化”、“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镁、锌、铁、铜与酸的反应”。同时,又选择了一些与农村学生近距离的实验,如“自制指示剂并用它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自制叶脉书签”、“探究初步区分氮肥、磷肥、钾肥的方法”等;对其他的实验,则以教师演示与学生参与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对简单的试管中可以进行的性质实验,如“酸、碱的化学性质”、“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溶液酸碱性对头发的影响” 等,我们采取微型化的实验,让学生收集药片的包装材料,作为点滴板,实验现象非常明显。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给学生带来欢乐的同时也使学生收获了知识和探究能力。总之,新课程给教师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多的去思考,让每一个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去体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学习实践中逐渐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2.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心理及抗挫折能力 篇二

一、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经常设疑来培养学生的“注意”心理

1. 在教学过程的最佳处设疑。

选择好的设疑时机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及时反馈学生的信息。教学的最佳处可以是以下几种情况:当学生的思想一片混乱时;当学生疑惑不解、厌倦困顿时;当学生各持己见、莫衷一是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实现知识迁移时。

2. 在重点、难点处设疑。

教学内容能否成功地传授给学生, 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对本节课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而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恰当的设疑则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加强演示实验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注意”心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演示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真实、形象、快捷的操作形式, 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 从而产生探索、求知的冲动和强烈的学习欲望, 对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起重要作用。

三、注重学生分组实验来培养学生的“注意”心理

化学课堂教学, 应以实验为基础, 把实验作为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学生对化学分组实验具有较高的热情和兴趣, 好奇心很强, 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注意”心理。学生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重要一环。教师要教育学生严肃认真地对待每一个实验, 做好每一个实验, 培养他们良好的实验习惯。

四、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先进性来培养学生的“注意”心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国的教育制度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是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目标的迫切要求。当前由于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不断完善, 对教学改革起到有力的推进作用。课堂教学中, 选准时机, 恰当的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生动、形象、有趣的画面适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易于被学生理解, 唤起学生的注意。

总之, 注意伴随着人们的整个心理活动, 良好的注意能力是发展智力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注意, 一切智力活动就无法进行。因此, 培养和发展学生高度而集中的注意能力, 对于一个化学教师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3.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心理及抗挫折能力 篇三

一、教师应正确引导, 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过去的化学教育往往是“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 而后去面对明天的世界”。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简单地复制, 照搬照抄, 一遇到新问题就手足无措、寸步难行, 这将是多么可悲。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白,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 知识信息总量大, 更新速度快, 要系统学习全部知识无可能, 也毫无意义。这是因为当他们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后, 面对的将是丰富多彩、不断变化的未知世界, 其中绝大部分知识不会像课本知识那样有序而富于理性, 在这样的环境中, 只有主动获取知识, 并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善于创造出新思想或新事物的创新型人,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把握先机, 赢得主动。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大胆求异”精神, 挖掘学生的创造意识。

学生有了创新意识, 自然希望能进行创新活动。如何创新?这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其实创新思维能力每个人都有, 只是有的人表现得突出一些, 而有的人不善于表现。再者, 我国长期以教师为主、以教材为本的教学方式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比如, 有这样一个例子, 一位老师在上初中化学第一课时, 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取两个烧杯, 分别倒入一些无色溶液, 然后让学生闻一下, 鉴别哪一杯是水, 哪一杯是酒精? 实验结果表明, 大约90% 的学生指出A烧杯是酒精或B烧杯是酒精, 其他10%的学生说分不清。这位老师对这10%的学生进行表扬。因为他在A、B两个烧杯中倒的都是水。 [1]这个例子告诉我们, 传统教育使大多数学生养成了“人云亦云”的习惯, 喜欢生搬硬套, 缺乏独立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形成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中系统地培养和训练, 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步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会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疑则诱发探索, 从而发现真理。科学发明与创造正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的。而从有疑到创新 正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大胆质疑, 勇于解疑, 有所创新是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的宝贵品质, 这种品质在青少年时期就应当培养。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2]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针对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对新奇的事物具有强烈的探究和求知欲望这一特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这个宝贵资源, 合理设计和实施课堂提问,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 在实验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在讲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时, 可以给学生演示这样一个实验: 向一个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矿泉水瓶内倒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学生惊奇地发现, 塑料瓶很快就瘪了下去。学生能够亲自感受到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这时教师设置疑问:第一, 如果用注射器向刚才实验后的塑料瓶内注入一种溶液, 塑料瓶又神奇地恢复了原样, 请问可以注入何种溶液? 第二, 如果把塑料软瓶换成铝制的易拉罐, 情况会怎样? 通过第一个问题的思考回答, 学生更容易理解碳酸根离子能与氢离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这一事实。而对第二问, 由于受定性思维影响, 学生很容易得出易拉罐变瘪的结论。这时,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模拟实验, 易拉罐变瘪后, 一会儿又鼓了起来。师生经过进一步讨论探究, 找到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易拉罐本身是铝, 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可以生成氢气。通过这种“提出问题”, 学生亲自“解决问题”的方式,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但掌握了化学知识, 而且培养了质疑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巧设探究性实验,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所谓发散性思维, 就是从一个知识点出发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的一种学习能力。这种思维方式充满联想与想象, 能使知识得到延伸与迁移, 达到以点带面、由此及彼的功效。 [3]

在中学, 特别是一些实验条件差的农村中学, 很多老师都把做实验省掉了, 他们认为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记实验, 这样做不仅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更无法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化学教学中有较多验证性实验, 而探究性实验则是相对验证性实验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实验教学在观念上认为:社会中的人是天生的探究者, 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学习化学知识, 强调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 使科学知识与科学过程相统一。 [4]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要注重引导学生有意设计探究性实验, 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实验的设计和探究, 一方面能从探究过程中透过各种实验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创新能力。

如在讲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时, 就可以巧设如下的探究实验, 请同学利用已学知识鉴别出标签磨损的两瓶同容积的酒精和蒸馏水, 并说出鉴别方法和结论。学生通过已有知识, 很容易想到闻气味、酒精挥发吸热、称重量等物理方法。这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学科、多层次地思考, 从酒精可做燃料而水不行, 引导学生想到燃烧法;从家里用的碘酒, 碘不溶于水, 引导学生想到溶解法等。学生通过发散性思维, 并通过具体的实验验证, 得出了许多鉴别方法, 并树立了正是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 才导致它们性质不同的观念。

这种“问题—讨论—实验—结论”的探究式实验教学方式,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使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开阔, 能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思考探究问题, 更有助于开拓创新。

四、习题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学生模仿性很强, 如果教师经常在授课过程中有“创新举措”———创新的思维方式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种创新示范作用将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学习化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就是创新过程, 习题教学的本质就是模拟生活问题解决的过程。

教学中的习题不仅是传授知识、巩固方法、培养能力、积淀素养的载体, 而且如果对它们进行特殊联想、类比联想、可逆联想和推广引申, 这些习题将可作为探究教学、提升思维能力的重要材料。通过教学实践, 发现加强化学习题变式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所谓化学习题变式教学, 是指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对概念、性质、规律等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背景做出有效的变式。 [5]这就要求教师跳出“题海战术”的误区, 充分利用好每道习题进行创新教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尽量从不同角度, 运用不同方法来分析解决同一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对习题进行改编变形, 发散思维, 力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这样,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训练和指导, 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都能得到培养与发展。

五、在化学教学中注意将化学内容生活化和社会化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与化学科学的进步密不可分, 它广泛地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 化学物质、化学变化、化学现象无处不在。教会学生化学知识固然重要, 而教会学生这些知识能用做什么和怎么用则更为重要。只有在熟练掌握应用的基础上, 我们才有资格谈创新。例如, 在讲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时, 可以通过生活小实验, 让学生亲自体会把一张纸撕碎和点燃后的残留物有何不同, 以理解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在化学课堂中适时提问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常常会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也就是说, 只要用心, 每个人随时随地都可能有所创新。创新是人类最伟大的、永恒的潜能, 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新潜能, 唤醒他们的创新意识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更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为之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延秀廷, 王美华.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J].教育与实践, 2003 (6) :102.

[2]何艳虹.设计性实验与创造性思维——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295.

[3]李丽笑.在化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 第14卷第3期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999 (6) :58.

[4]傅维华, 陈信生.对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4 (4) :8.

4.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心理及抗挫折能力 篇四

想象力是智力结构中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因素。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人类和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绝不是表象的堆砌,而是一种严格的构思过程,受思维活动的控制、调节、支配,与敏锐的观察力密不可分。因此,培养学生想象力可从让学生做“想象实验”入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启发学生想象,创设情境,提供联想线索和联想素材,来促进学生进行想象实验,以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无论是教学还是解答习题或者是解决实际问题中,想象实验都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一直在探索想象实验的教学之路,在探究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堂教学中营造“想象”情境,促进学生对微观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化学学科研究的是微观世界的变化情况,把微观世界宏观化,是我们教学中的难点之一。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学科知识整合能力。有很多学生由于缺乏想象力而造成学习化学的困难。我在实验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操作、实验现象的各个细节,学生从中获得第一手感性材料。得到第一手感性材料后,通过教学中对学习的基础知识进行分析、整合、假设、归纳、总结等方法来分析宏观实验现象,从而获得对微观科学的正确认识。例如在有机化学反应机理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先做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得出实验结论,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有机反应机理的想象,先从反应物、生成物的结构入手进行分析,再对附加反应物及附属产物的结构进行分析,然后进行有机反应机理分析。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向学生展示Flash模拟的动画反应机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现象实验结论对比Flash模拟的动画反应机理,对自己想象进行评价,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想象实验结构给予鼓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多次实践证明,这样做的教学效果比直接由实验得出结论的教学效果好得多。

二、课堂教学中提供“想象”平台,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习题中的问题。

新课程高考的实验题突出考查学生的三种能力:(1)重视对实验设计和评价能力的考查;(2)重视对表达能力的考查,试题往往要求考生把设计意图、操作、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等语言表达出来;(3)重视对计算能力的考查。多年教学实践中发现化学实验习题的解答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学生之所以对实验性习题掌握得不好,主要原因是学生平时观察能力差,不善于观察,头脑中积累的知识不够丰富,想象能力不好,思维独立性不好,高中化学实验设计网络没有形成。在平时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构建知识网络。尤其在实验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科学地设计实验方案,在实验安全性允许的条件下,尽量准备好学生所设计的方案中需要的仪器、药品,即使不可行的方案,在没有危险的前提下,也让学生尝试一下,尝试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实验设计方案积累素材。例如有关二氧化硫性质实验教学中,验证二氧化硫的弱氧化性需要二氧化硫与硫化氢反应来证明,硫化氢是一种有剧毒的气体,教师可以指导、帮助学生在通风橱中进行次实验。不能以该实验设计有环境污染问题为理由,而不让学生去实践,这样会抑制学生动脑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抑制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抑制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

三、课堂教学中培养“想象”习惯,使学生形成实验想象的创新能力。

要培养学生“想象实验”的习惯,可以先让学生大胆猜测实验结果,然后让学生自己探究猜测的实验的结果是否科学准确。基础实验和“想象实验”的本质区别在于它们的结果,“想象实验”的结果是未知的,基础实验的结果是已知的。他们的目的也不一样,“想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探究物质新的属性,基础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再现物质的属性。基础实验和“想象实验”的思路却是一样的,都是让物质与物质之间相互作用,观察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时所发生的现象,研究物质的属性。正因为基础实验和“想象实验”有这些相通之处,才使我们可以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化学“想象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在化学试验中获取物质新属性的能力及事物新规律的能力。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心理及抗挫折能力 篇五

一、指导阅读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本途径

安排阅读的主要形式有:课前预习性阅读、课后巩固性阅读、课外提高性阅读。 指导学生阅读重在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要求学生理解阅读内容, 划出重点, 找出难点、疑点。布置阅读任务时, 先提出问题, 让学生阅读后解答。 例如, 在预习阅读氢气的制法时, 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1) 节日放飞的气球, 填充的是氢气。 氢气是怎么样制取的呢? (2) 氢气是一种新型燃料, 具有哪些优点?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明白, 生活中的许多化学现象, 习题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在阅读中找到解答。难以理解的问题阅读后再听老师讲解, 也能“化难为易”, 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就会慢慢培养起来, 阅读能力也会逐渐增强。

二、重视实验设计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措施

教学过程中尽量把演示实验留给学生做, 并创设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新实验。 例如:胆矾的研碎, 镁带燃烧, 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守恒的实验等让学生做。 再如, 学习二氧化碳气体的制法时, 增设了检验装置气密性的实验。 首先, 给出装置, 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 其次, 学生设计实验方法、步骤, 提出所给出仪器外所需的用品。 再次, 学生实验, 教师指导。 学生根据老师所讲方法, 进行实验, 老师巡视并纠错。 最后, 归纳总结, 选出合理方法。 实验中学生设计的主要方法有: (1) 用手封住 (或用橡皮塞塞住、或用塑料薄膜扎住) 长颈漏斗口部, 把导管口浸入水中, 手掌紧贴锥形瓶外壁, 看导管口有无气泡冒出。 (2) 在锥形瓶内加入碳酸钙和稀盐酸, 长颈漏斗下端浸在液面下, 把导管口浸入水中, 看导管口有无气泡冒出。 (3) 把导管口浸入水中, 从长颈漏斗口向下吹气, 看导管口有无气泡冒出。 (4) 用弹簧夹夹住橡皮导管, 从长颈漏斗口加入水, 看是否注满锥形瓶。 (5) 向锥形瓶内注入适量水, 使长颈漏斗下端浸在液面下, 把导管口浸在水中, 然后用手掌紧贴锥形瓶外壁, 看导管口有无气泡冒出。 在归纳总结时, 通过分析, 首先肯定这些创新实验设计都有合理成分, 并指出某些实验设计的不足, 然后指出 (4) 、 (5) 比较切实可行, 对有关同学给予表扬。

三、倡导质疑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是自学能力的基本依托。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打开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 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 培养质疑能力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

质疑有多种类型,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 即“引导质疑”和“自学质疑”。 引导质疑具有启发性与样板性。 在设计学案时, 要设计好问题, 在课堂上适时提问, 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途径, 向已经确定的答案靠近。 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 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例如, 我们在学习《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 根据学生已有的制取氧气的知识基础, 引导质疑:药品为什么选择酸? 装置为什么不用制氧气的装置? 通过引导, 学生就会理解, 制取氧气要选择含氧元素的物质, 制取氢气要选择含氢元素的物质, 选择药品受制取物质所含元素的制约。 制氧气用的是固体药品, 需要加热, 制氢气用的是固体和液体两种状态的药品, 不需要加热, 选择装置要受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制约, 从而使学生了解制取气体的正确思路和方法。

自学质疑具有灵活性、自发性。 自学质疑能突破狭隘思维的束缚, 走向创新的境界。 我们要努力保护、培养学生自学质疑的积极性, 促使学生养成自学质疑的习惯。 下面是学生提出的几个问题: (1) 水的化学式怎么写? (2) 氯酸钾固体是什么颜色? (3) 制氢气可用稀盐酸或稀硫酸, 制二氧化碳时能否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 (4) 氢气、碳都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 它们为什么会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5) 化学反应中有“吸热”、“放热”现象, 吸的热到哪儿去了, 放的热原来在哪儿? (6) 原子核外第一层为什么只能排布2个电子? 最外层排布8个电子为什么稳定? 类似 (1) (2) 的问题, 这类问题, 比较肤浅, 对提这类问题的学生决不讽刺、挖苦, 鼓励他们认真看书, 积极思维。 类似 (3) (4) 的问题, 教材中未讲, 但根据学生已有知识, 老师能给他们解释明白。对提这类问题的学生, 要给予积极评价, 表扬他们思维具有发散性、敏捷性, 耐心解答他们的问题。 类似 (5) (6) 的问题, 根据学生现有知识, 老师无法给他们解释明白。对提这类问题的学生, 更要给予积极评价, 表扬他们的思维具有灵活性与深刻性, 告诉他们这类问题要等学了更多化学基础知识后才能明白。

通过倡导质疑, 激发了学生热情, 培养了善于质疑的良好习惯, 锻炼了思维, 提高了自学能力。

6.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心理及抗挫折能力 篇六

一注重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它是进行直观教学的有效方法, 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敏锐的观察能力有良好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学生对事物产生兴趣就会自然形成探究欲, 教师再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引导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 教师除了在教学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做好学生实验, 更要鼓励并指导学生做一些课外小实验, 合理布置一些研究性课题。

1.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

自主性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 教师要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可以让学生独立地进行实验准备, 自拟实验步骤, 搞清实验原理;独立操作实验仪器, 完成实验观察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学会独立处理实验数据;独立分析推证实验结果, 独立解决实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大胆尝试, 不怕错误, 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和创造性, 从而达到更有效地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2. 改演示实验为协同实验,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师的演示实验往往因为可见度不够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使看不清楚的学生失去了兴趣和热情。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增强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意识, 适应合作学习,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 应最大限度地将教师单独操作的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共同参与操作的协同实验, 或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合作共同完成, 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热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实验能力。例如在探究胶体与溶液的性质有何差异时可以让学生亲自带手电筒, 用自己的手电光源去照射Na Cl溶液和Fe (OH) 3胶体, 观察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

3. 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 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实验教学中必须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潜能。每个问题的提出及整个教学过程, 都应是再现式思维和创造思维的有机结合, 尽可能地把实验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模式。改变传统学生实验中验证性的实验, 摒弃学生被动地参与。因此, 在实验改革中应充分利用一切手段, 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 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敏锐观察是在丰富想象、有效类比的基础上通过自己主动探究而形成的, 既达到了开拓思维、交流合作的目的, 又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实验中得到加强, 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依照新课标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特别要注意纠正一些学生不动手背实验的坏习惯, 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使实验教学成为他们质疑、探究的实践活动。

二采用启发式教学,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掌握知识技能与发展能力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能力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而能力的发展又促进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用好启发式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独创思维的发展。

1. 激发兴趣, 巧于引导

在认识规律上, 对司空见惯的事物, 人们很难产生有效的注意力, 也很难产生兴趣。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考虑的因素, 必须针对不同教学内容, 采用不同的方法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 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的内容, 既是与教学紧密相关的、生动有趣的, 又是学生意想不到、深感惊奇的。这样便能较好地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在探究Na2O2与CO2反应时, 可以在上课时播放一段海底潜水员呼吸的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反应的过程。

2. 设难问疑, 引发思考

“施教之功, 贵在引导”, 在教师的激趣引导下, 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产生了学习兴趣。如何使学生的思维活跃下去, 而不是昙花一现?本人认为最好的方法是“设难问疑”, 也就是创设问题情境。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 学生的求知欲亦产生于疑问。就设疑启发而言, 课堂提问的关键是要难易得当, 要联系学生以前已知的知识并结合现在学习的新知提出问题, 而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该恰恰是教学的重点、难点。要求教师善于思考, 即紧扣教材, 并有一定的思考价值。教师提出的问题, 对学生来说, 既是他们力所能及的, 又必须是经过了认真思考, 才答得出的。例如在探究炔烃的化学性质时可以在已学的烯烃的化学性质的基础上设问, 炔烃和烯烃都是不饱和烃, 烯烃发生化学反应时是双键中一个化学键断裂而炔烃具有碳碳三建。类比烯烃可以让学生思考炔烃有哪些化学性质。

上一篇:忆读书课堂笔记下一篇:七夕节抖音朋友最火甜蜜祝福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