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主题班会的开展(精选16篇)
1.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主题班会的开展 篇一
借新课程理念,探初中数学的有效教学之路
摘要: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备课环节,上课环节,课后环节谈了一些如何进行有效教学的看法,并通过大量案例展示分析。关键词:数学
有效教学
参与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现在实行素质教育,学校的课程安排是全面按照国家要求来上课,有体育,音乐,美术,劳技,数学,语文,英语,学生进入学校以后,每节课有各自的目标,回家以后由于环境的影响,父母不在身边,小孩的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很差,预习复习都成为空谈,于是让课堂教学扎实有效起来,就成了每一位教师应该认真实践并努力达到的教育理想。那么,实施有效教学的途径有哪些?对此,我想谈谈个人的认识和想法。一.有效课堂教学的内涵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知少到知多,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二.有效课堂教学实施途径
工作这么多年来,听过很多的公开课,可有些公开课很具有表演性质,不使用,就好像模特在T型台上穿的衣服不能穿在大街上一样。陈年佳酿之所以为琼浆玉液,那是因为历经数十年的窖藏与积淀。要真正让一堂课“有效”起来,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课前的有效准备
大凡成功的课必定是充分准备的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有效的备课必须体现出:
目标的有效:清晰、简明。目标是方向,方向正确才能保证有的放矢,教学目标的高、多、空、只能使教学任务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完成。备课时制定明确、具体、科学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确立重点,优化教法,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内容的有效:适量、适度。一节课教师讲多少内容,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讲多了学生嚼不烂,讲少了学生又不够吃。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科学地安排与搭配教材内容,合理地组织各部分的练习,不能“贪多忽效”,也不能“求少图便”。
教法的有效:灵活、恰当。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教法效果就会不同,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优化教学方法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出发,扬长避短选用教法。教法贴切,教学方才有效。
(二)课堂上的有效组织
学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因此课堂中几乎看不到猜想、实验、观察、推断等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探究活动。应从学生喜欢表现自我,希望参与活动的心理特征出发,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我们要耐心地聆听他们的想法,而且还要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映给予积极地强化,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答案,让其他答案与之对比体现优点。不忽视和嘲笑学生的错误反应,多说一些肯定和鼓励的话。
1.导入时,创设情景要注重趣味性。
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会想学、爱学。才能以最大限度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在生活中要多注意实践,把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积极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兴趣,在讲到“相似三角形”时,我是利用讲故事创设情景的: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旅行到埃及,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埃及伊西达神殿的司祭长陪同他去参观胡夫金字塔。泰勒斯问司祭长:“有谁知道这金字塔有多高?” 司祭长告诉他:“没有,我的孩子,古代草片文书没有告诉这个,而我们今天的知识使我们甚至不可能大概地判定这金字塔究竟有多高。” 泰勒斯说:“可是,这是马上可以测出来的,我可以根据我的身高测得金字塔的高度。”说完,泰勒斯从白长袍下取出一条结绳,在助手的帮助下,测得塔高是131米。故事讲完了,在学生还沉浸在故事中时,我问:“谁能说出泰勒斯是如何测出塔高的?”他家面面相觑,回答不出。我告诉学生:“下面我们就要学习的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就能帮助你回答。”①从一些历史事件和民间的故事中,我们也能发现可供我们利用来创设问题情景的“光辉”。2.使学生参与教学概念的建立过程。
3有的学生认为Y=3不是方程,a是单项式,这些错误都是由于学生对概念认识模糊造成的。只有真正掌握了数学中的基本概念,我们才能把握数学的知识系统,才能有正确的、合理、迅速地进行运算,论证和空间想象。从一定意义上说,数学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对数学概念掌握的程度。所以,概念不能直接给出,必须通过学生的探索才能把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飞跃,是使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
例如圆锥的概念的教学,我们可以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实验——获得感性认识(要求学生用事先准备的三角尺,绕其中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所围成的几何体为圆锥)(2)提出问题,思考讨论。①在旋转过程中其它两条边怎样变化?②旋转地直角边形成的什么图形?③旋转的斜边形成了什么面?④能绕斜边旋转吗?⑤你能给圆锥标出各部分的名称吗?(3)揭示本质,给出定义。像这样,学生经历了实验、讨论后,对圆锥的定义的实质会掌握得很好。3,使学生参与公式定理的发现、推导过程。
数学公式定理形成过程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经过观察、分析,用不完全归纳法、类比等提出猜想,而后寻求逻辑证明:二是从理论推导得出结论。初中数学里有很多公式,它们有很多是其它公式推导得出的。如三角形全等这节,我们可以把这些公式连成线,结成网,对解题很有帮助。所以,公式尽量放手让学生推导。以初中“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教学片段为例:
在教学中我们不是急于给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而是先让学生自主探求三角形内角和,学生自动开动脑筋寻求了多种方法。
学生甲:通过撕下来两个角再拼接观察得出拼在一起是平角,所以是180度。学生已:通过度量三个角再加起来,有的学生得出来的数字接近180度,通过此体会到了通过观察,度量得出的结果是有误差的。要想给出正确,准确的结果需要理论来证明。这就提醒了有些学生思考是否有理论证明的途径。
通过学生已的结论提醒了学生丙的思考,学生丙考虑不撕下来,不度量的方法,利用了添加辅助线、平行的性质把三角形的其它两个角平移过去得到了平角,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调动学生。我们的教学设计要相信学生的潜能,依靠学生的能力,调动学生的思维,敢于放手,善于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该放手时就放手。在教学中,不应让学生被动的吸收、模仿、记忆和反复练习,而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来解决问题。
① 张宏光:《谈思考问题情景的创设》,载《黑龙江教育》,2003(3)
作为教师始终记住:学习最终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应为学生打开一扇窗,而不是挖好一口井。
3.对习题的讲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P.R.Halmos)认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对于数学科学是如此,对于学校数学,问题也是它的心脏。波利亚强调指出:“中学数学教学首要的任务就是加强解题训练。”他有一句名言:“掌握数学就是意味着善于解题。”因此数学习题课作为解题教学是中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分析问题,如何应用所学知识寻找相应对策,解决未知问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本着这个出发点,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精心挑选例题: ◇
二、重视问题分析: ◇
三、注意反思引申: ◇1.注意对同一知识点的题型的归纳。2.注意对同一题型的解题方法的归纳。3.注意对特殊问题一般化的追求。
(三)课后的有效练习,并指导数学兴趣小组活动。
练习设计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它起着监控、巩固、反馈的作用,是教学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长期以来,多校数学教学提倡“精讲多练”、“以练代讲”,所以在练习中存在着多、繁、杂的现象,而在我们教师的观念中又有“不加强练习,不进行重复的练习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认识,以致我们很少反思哪些练习对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甚至是有负面影响的。课堂练习设计应把握大纲的尺度,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研究、设计练习内容。规定练习设计的内容要紧扣教学要求,目的明确,要有针对性。练习的数量适当,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有坡度、难易结合,要有一定数量的基本练习和稍有变化的练习,也要有一些综合性和富有思考性的练习题,但不能过于繁难。尽量设计出符合素质教育、具有实用价值的练习,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得到发展。课后鼓励学生做教具,使学生在做教具的同时能自主学习教学。对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可鼓励其上图书馆查询数学资料、史料扩展视野,节假日鼓励较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起到优生家中合作学习、互补学习,及时解答疑难问题。
(四)有效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已成为中小学常规管理中的一种潮流。思而后教,教得更有效;教而后思,思得更深刻。每堂数学课下来,我总会产生一些难忘的感知,或多或少,或“得”或“失”。静下心来,细细思考这节课的特色是什么?“精彩”在哪里?“偶得”有哪些?“缺失”在何处?“效果”如何?这些平常的经历把它记录下来,天长日久就形成了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同时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我还注意听课反思,为今后教学这一内容提供借鉴。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面对课堂教学中的诸多问题,多么希望教师教得生动有效,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让课堂焕发新的生命活力。课堂教学呼唤有效。有想法还要有行动,那就让我们在“有效教学”理念指引下,探索,实践、反思。让有效课堂成为每一个教师有恒的教育追求!
参考文献:
【1】王曦:<<有效教学与低效教学的课堂行为差异的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9 【2】林文风:<<浅谈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中学数学教学>> 2003/9 【3】张宏光:<<谈思考问题情境的创设>>.<<黑龙江教育>> 2003/3
2.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主题班会的开展 篇二
高中物理课堂有两种典型现象。其一:学生容易走神, 无法投入课堂。排除学习态度这一原因, 绝大多数都是因为想听而听不懂, 无法跟随老师的思维引导。其二:学生参与度极高, 学习热情高涨。有问必答, 但结论下得草率;看似课堂内容都能听懂, 然而课后自行分析解题时却是一团浆糊。这部分学生学习方式存在问题, 只愿意被动接受, 抓不住最重要的思路, 没能化被动为主动。因此, 寻找一些能让全体学生投入课堂的有效途径, 变得迫在眉睫。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 更加有必要对高中物理课堂进行一系列改革。
首先, 教师要转变自身在课堂上的角色。新课程标准的三维教学目标, 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多采用探究和发现式的教学方法, 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提问。因此, 强塞知识给学生, 剥夺学生思考权利的教学方式, 必须马上停止。教师应“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比如:在研究洛伦兹力的方向时, 当学生观察到现象后, 教师则可以提出一些问题, 例如:加磁场后, 轨迹发生了什么变化?磁场反向后, 偏转方向怎么变了?……这样整个课堂就转变成一场由教师导演, 学生主演的示范教学片。教师很好地从传授者的角色转变成组织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在“参演”的过程中, 多了热情多了揣摩多了体验, 同时也多了收获。
其次, 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转变课堂形式。传统的课堂模式以大纲和教材规定了的目标为目标, 千篇一律, 偏重知识点的掌握。课堂也比较程式化、机械化。而新课标的综合能力目标决定了课堂必须活跃起来。因此课堂形式多样化, 也有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探究式教学, 作为新课标重推的教学方法之一, 它的成效显著。为了增强趣味性, 教师也可大胆尝试沙龙式的课堂探究。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在轻松的氛围中畅所欲言, 最后带着讨论成果走出课堂。虽然操作起来可掌控性不强, 但若师生用心准备, 成效会非常明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交流能力, 还能让他们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省, 发展创造性思维, 培养自学能力, 为终生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传统的物理课堂会结合一些演示实验, 但由于器材本身和实验室条件的限制, 一些实验并不能达到预定的效果。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 假如将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进行合理的整合, 会更加充实物理课堂, 提升学生课堂积极性。首先, 可以用电脑模拟辅助教学, 比如“卡文迪许的扭秤实验”, 实验操作及原理都不浅显, 倘若在介绍完实物器材后, 加入动画演示, 效果会更好;其次, 选用内容丰富的课件, 在短暂的课堂中尽可能地增强课堂的可观性;也可以让学生课前自主搜索信息, 在课堂上陈述, 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第三:合理地选用课堂语言。科学性和逻辑性是物理课堂语言的两大特点。首先要保证教学内容准确无误, 符合物理的学科特点。比如要用物理符号、概念、模型、公式、图标等表达物理对象;语言要准确, 尤其是一些关键字眼, 例如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 楞次定律中“阻碍”并非“阻止”等。物理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自然科学, 因此物理课堂语言的逻辑性, 必须顺应物理学科内容和学生思维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对因果关系的表述, 比如牛顿运动定律、光的折射和反射定律、电磁感应等物理规律中均包含因果关系。
然而这些语言特点, 仅仅是提升了物理课堂的严谨度。课堂的趣味性要求课堂语言还必须有一定的启发性。启发的前提是要让学生产生疑问, 只有让知识在学生内心深处召唤他们, 才能让他们打开心扉, 启迪思维。因此, 课堂语言要生动, 还要注意语调、语速和节奏。只有合适的语言节奏, 才能匹配学生的心理感受, 从而减少因物理难而对学生造成的压迫感, 让他们都爱上物理课。
课堂语言的最高境界即能“深入浅出”, 尤其是物理学科。教师要尝试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将复杂深奥的知识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容易接受消化。比如:静电场中“电势”这个相对比较抽象的概念, 它是通过比值定义法提出的, 学生本来对“电势能”这一物理量就还没能消化透, 就要来理解用它所定义的“电势”, 只会更加糊涂。教师一旦换个思路, 用重力场中的高度来类比电势, 学生会感觉豁然开朗, 而且还会加深对“电势能”的理解。这样两个抽象深刻的物理量, 在浅显的对比语言中, 就显得很简单了。在讲解闭合回路欧姆定律时, 电势的升降也可以通过一个高度变化图来直观呈现, 简洁易消化。
最后, 教师要投入更多的情感进入课堂。高中学生的思维已经逐步转向逻辑型思维, 在课堂中不像初中生那样活跃, 这就需要教师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来感染学生,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在讲解时, 要富有感情, 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 也能感应到一些情感因素, 做到“以情动情”。情感的投入, 并非只是停留在课堂的语音语调上。对于课堂内容, 教师也要尽力去挖掘情感因素,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崇敬和探索精神。教师要用心去上课, 用心去观察每个学生, 以便课后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以自身的素质和品德来影响学生, 用平时建立起来的亲近和信任感, 来打开学生的心扉, 这样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3.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主题班会的开展 篇三
一、在主题课程背景下区域活动的创设
区域活动是以游戏化的个别教学、小组教学活动的形式进行。个别教学是每个幼儿可以自由地选择活动区以及区域中的活动材料,小组教学是不同区域自然地将幼儿分到不同的活动小组。要创设与主题教学相关的区域活动,首先确定好主题教学内容,要结合本地、本园的实际,既要对幼儿发展有利,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要贴近幼儿的生活,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这些主题要与幼儿的生活、幼儿的经验、幼儿渴望探索发现和理解周围的人、事、物密切相关。如,“好吃的蔬菜”这个主题活动的选材就贴近幼儿的生活。蔬菜是每个幼儿每天都能接触到、看到和感知到的,对幼儿是有一定的认知和感知的食物。在主题活动的开展中了解幼儿对蔬菜印画、美味菜肴以及模仿成人炒菜、切菜很感兴趣。我们创设了美工区“艺术长廊”以及操作区“乐乐快餐厅”等。幼儿把在教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创设区域活动中进行探索与实践得以解决。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认知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幼儿在活动中的需求,引出的问题,创设出有区域氛围、有主题环境特色,又有游戏性强、操作性强、探索性强、趣味性强的区域活动。把主题环境区域活动有机整合,使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相辅相成,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呼应、形成教学合力。
二、主题课程背景下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在区域活动中,材料是影响幼儿学习、探索的重要因素。材料的投放一定要具有层次性、多样性、开发性和暗示性,使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累各种经验。我们在主题与区域活动的实践中尝试得出,当一个主题结束,另一个主题即将开始的时候,如果两者缺乏过渡,幼儿会感到不适应。因此,在前一个主题结束之前,教师要有意识地在各区域中投放一些与下一个主题内容相关的材料,以便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幼儿对下一个主题的兴趣和参与欲望,实现主题与主题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自然过渡。
“多变的色彩”主题过渡到“好吃的蔬菜”主题时,我们把前面主题中有用的材料进行组合与调整,把它们分类投放到我们“好吃的蔬菜”主题的各区域中。在美工区“艺术长廊”,我们为幼儿提供大量的操作材料,有绘画用的各种颜色的卡纸和圆形、半圆形、长条形的小碎纸片,幼儿根据蔬菜的颜色选择彩色纸,画出相应的蔬菜再用小碎纸进行装饰,再用剪刀剪下展示在艺术长廊或主题活动中;还有蔬菜拓印、橡皮泥制作蔬菜、制作的蔬菜拼图卡、颜料等。还有最具特设的操作区“乐乐快餐店”,发动家长和幼儿收集蛋糕盘、塑料刀具餐具(碗、盘、勺筷子)、各种蔬菜分类摆放、菜板、调料、小平锅、锅铲、布置出快餐厅的氛围、餐桌并贴上餐桌号、打印各种丰富的菜谱及菜肴图案等。这些区域活动很受幼儿喜欢,他们每天在区域活动中体验着快乐地玩中学,学中玩。通过活动区,使他们在动手动脑的实践操作过程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创作的快乐,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创作的愿望。而随着区域活动的深入开展,主题活动环境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从中呈现出了主题环境的一个动态发展过程。
三、主题课程背景下区域活动中教师的作用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不是活动的总导演,而是环境提供者、观察记录者、引导支持者、客观评价者,这些角色在活动过程中还不断地、灵活地换,有时还会交叉重叠出现。区域活动,带给幼儿更大的主动性,也带给教师很多的疑惑,那教师怎样引领幼儿开展区域活动呢?
首先是为幼儿提供有关主题的相关资料及量多类足活动所需的操作材料、活动的时间、布置有氛围的活动场地等等。幼儿可按照自己的兴趣与需要,自由选择活动区,自主解决与环境相互作用或活动的方式方法(包括玩什么、怎么玩、和谁玩等)。使幼儿可以在区域中展开尝试与探索活动,形成主题。
其次是教师的引导,教师在幼儿的活动过程中,引导幼儿学习观察思考,尽量不直接,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以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发展状态,对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以及表现,做出适宜的、及时的反应,提供适时的、适当的隐性指导与帮助,并对特色区活动进行调整、补充、修正,支持和扩展幼儿的学习活动,使幼儿在特色区的游戏中探索与认识周围世界,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与人交往、合作,调节与表现自己的情绪。
在“主题课程背景下开展区域活动”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区域活动是主题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区域活动不再是形式和摆设品,我们让环境说话,使地面、墙面、桌面被充分利用,使环境布置、材料、设备等蕴涵的教育因素发挥作用,充分挖掘每一个幼儿的潜能,使他们获得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同时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促进本园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我们将继续探索、创新,开展好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让幼儿从真正意义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4.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教学机智 篇四
—李改会
【摘要】 教学机智作为教师的一种能力,目前还没有引起足够认识和深刻理解。新课改化学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失控现象,考验着化学教师的教学机智。化学教学机智表现于教学设计、实施、反馈过程。本文主要分析教学机智的表现形式和应对的具体策略。【关键词】 课堂教学 教学机智 偶发情况 具体策略
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过程,受教师、学生、环境诸因素的影响,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课堂教学充满着各种变化和突发事件。新课改下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这种开放性的课堂好比战场,瞬息万变。学生的思维变化的不确定性,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学生对课程的多元化反应和个别差异等价值取向,使化学课堂教学中不可控因素增多,为教师运用化学教学机智提供契机。新课改在给化学教师运用教学机智提供契机,搭建平台的同时,也对化学教师教学水平提出了挑战。现代课堂对教师的课前准备和课堂的现场调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探究性学习,更多地表现为针对某一个教学环节的一种或几种教学预案,更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更强调顺着学生的思维走。教师不但要有敏捷快速地捕捉教学过程中各种信息的能力,而且要能灵活果断地采用恰当有效的策略与措施,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解决教学过程出现的各种问题。
教学过程分为教学设计过程、教学实施过程、教学反馈过程等。化学教学机智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而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因此,针对不同的教学过程将采用不同的应对策略。
一、教学设计过程的教学机智
沉闷的课堂气氛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但过于喧哗的课堂又难以使学生冷静思考。及时把握教学中学生的情绪,及时调控课堂,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兴奋活泼状态。这时,化学教师的教学机智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化学教师需要运用教学机智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如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将实验设计得更具趣味性,仪器安装设计得更具审美性,操作演示设计得更具科学性和规范性;将思考问题设计得带有开放性、阶梯性、跳跃性;教学语言的选择注重情意性、幽默感以及悬念的巧设和思维路径的变异等,这些都是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有效途径。
具体策略一: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例如,我们可用日常生活中的简易材料来设计实验。如在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时,可在课本实验(铜片与锌片分别、同时、连导线同时、连电流计同时插入稀硫酸中)前增加西红柿电池实验。由西红柿电池引入新课,水到渠成地过渡到“这些简易材料可构成原电池,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呢?”通过趣味实验为学生创设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试想:若按部就班按课本来,效果还会一样吗?
具体策略二:巧妙构思,精心设计。如何帮助学生复习好气体实验室制法,是每个初三教师设计教学过程时必须抓住的重点和难点。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后让他们记住,显然有违于新课程教学理念。面对新课程,老师们要不断思索,发挥自己的机智,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案,让学生从做中学,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体会学习化学的快乐。
福州十八中的一位老师在上“气体实验室制法复习”的课时,她是这样处理的:通过图片引入哪些物质可产生O2和CO2。并设计探究活动:根据所提供的仪器、药品,设计一套制取O2和CO2的发生装置。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实验探究和上台展示小组讨论和实验探究的成果,在分析过程中教师引导、生生互评分析装置的优缺点。学生通过身体力行、开动脑筋、激发思维,加深了对气体实验室制法知识的认识。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仅自然而牢固地复习了气体实验室制法的知识,而且初步体验了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激发了创造性思维。这一教学设计,教师不拘泥于解决问题的模式,激发她的聪明才智,体现了教学机智的创造性[1]。
二、教学实施过程的教学机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堂课设计得再完美也难免会有闪失。化学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又以属于认知因素还是非认知因素为依据分成二类:
1、课内认知因素的偶发事件及其应变策略 化学课堂教学中偶然性产生的因素较多,教学失控的原因复杂,但一般出现较多的情况有以下几点:
①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疏漏或失误
②对实验探索不足或设备条件不具备,导致课堂演示实验失败。
③对学生认识能力评价过高,疑难问题教学处理不好,课堂教学陷入被动。
④对学生认识能力评价过低,激发不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教学和学生思维陷入“钝化”状态。
⑤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个别学生的回答和发问或远离主题,或不着边际。⑥学生求异思维活跃,提出许多超越知识体系范畴或教学进度的问题。对于这些偶发事件的应变,一般有以下一些策略技巧:(1)诚恳自然、自我批评
漫长的教学生涯可能会出现疏漏。有时教师讲解过程中有失误被学生当场指出,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是以谦逊、严谨的态度,勇于承认错误,善于自我批评,把授课中的失误当作一面镜子。这样往往比一味地强词夺理更能树立教师的威信。相反,教师强词夺理、硬撑着头皮,不仅会耽误教学时间,而且会破坏教学气氛,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例如:有位老师在上观摩课时,演算一道化学方程式,但由于一时紧张而列错了式子。这时有学生小声地给他指出错误,但他怕丢了面子,还是硬着头皮演算。时间很快过去了,他大汗淋漓,式子列了半黑板,也没有结果。这时台下一片骚动,使这位本来就心理紧张的老师更乱了分寸。最后,一堂观摩课讲“砸”了。其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是如何去对待“过
2)因势利导,变被动为主动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使课堂陷入被动,这时可想办法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因势利导,把出现的事情与教学联系起来,扭转被动局面,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做演示实验时,由于客观原因实验不成功或出现结果异常,学生议论纷纷,这时教师可马上话锋一转,叫学生回答实验为什么不成功,这样可引导学生从反应的原理、实验装置设计、试剂的选择以及条件的控制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同样可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上一堂关于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时,一位教师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式,通过演示实验给学生感性认识,并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关钠的化学性质的知识。但在做钠与氯气的演示实验时,本应看到大量白烟,却出现了大量黑烟,学生顿时表现出惊奇不解。这位教师马上意识到这次演示实验失败了。这时他把话锋一转,叫学生一起分析实验失败原因。他问学生“黑烟的产生似乎是不正确的。我们来推断钠与氯气的产物应当是什么?”学生:“应当是氯化钠。”教师又问:“但是黑烟又从哪儿来的?”接着提示:“大家想一想,金属钠是如何保存的?”学生:“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噢,找到原因!一定是煤油没有擦干净,煤油燃烧发出黑烟。”这样巧妙地处理教学突发事件,学生不仅深刻了解反应本质,而且还受到科学态度的教育,对教师的坦诚也感到钦佩。(3)善于反诘和回避
当学生所提问题的实质要澄清,或者问题的依据不明确时,要善于反诘,让学生在新的条件下思考找出结果。如当有学生问:乙酸的羟基电离时产生H+,并且具有酸性,乙醇也有羟基,它也能电离出H+吗?教师反诘的问题是:乙醇是电解质吗?如果学生所提问题不属本节课所学内容(以后学习中还要研究)或重点时,应予以回避,或婉转加以说明,避免节外生枝,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如在上元素周期表时向学生系统介绍周期表,课本上介绍的2s22p4是外围电子层排布。学生问道:什么是外围电子层排布?这时教师应告诉学生这些知识在选修课本中会学到。总之,这些知识用学生现有知识还无法解释透彻,应予以回避,把教学的主动权始终控制在教师手中。
(4)明断暗收,为我所用
开放性的课堂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常常会提出许多超越知识体系范畴或教学进度的问题。课堂上,对个别学生爱出风头和提出的古怪问题,教师要用爱心和善意去理解、尊重学生的感受,肯定其长处,不记过失,并以妙语相对。
当上到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时,讲到汞与硫磺生成硫化汞。因此,实验室常将硫磺撒在汞的表面,以除去不慎洒落的汞。这时,就有学生提出:“小孩发烧时测体温,若不慎折断水银计,将汞吞入口中,也用硫磺吗?”顿时引来一阵哄堂大笑。老师没有被激怒,反而平静地说:“这问题提得正好,能用硫吗?大家讨论一下。”通过讨论很快地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在教学中巧妙地把教学中的意外变为可利用的生长点,既不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还使学生受到了教育。试想,如当时停下课来,把发问的学生劈头盖脑地训斥一顿,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5)善于置留
学生是求知好学的、各具个性的个体。青少年学生有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喜欢多思、多想,凡事喜欢问为什么。在教学中,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太难,用学生现有知识还无法解释透彻,教师即使回答也超过学生理解力,或有时学生提问超过教师的认知水平。这时,教师可采取置留的技巧。
如在做淀粉-KI溶液与氯水的反应,教师采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强调滴加适量氯水,但有的学生多加了一些,出现了先变蓝后褪色的现象,褪色涉及的反应显然课标不要求。可建议“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去研究这一问题”,转入下一教学环节[3]。(6)当机立断,对症下药
当学生的发问或回答出乎意料之外,而根据要求必须做出明确回答时,应当机立断,给予果断的肯定或否定的答复,以避免因犹豫不决而带来的课堂混乱和学生思想上的彷徨。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对关键之处学生答非所问时,要及时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发现问题症结,采取针对性措施。
在《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教学中让学生讨论:如何鉴别Na2CO3、NaHCO3和NaCl?有学生主动回答用石蕊试液鉴别,原因是:NaCl溶液呈中性应为紫色;Na2CO3为纯碱,故其溶液显碱性应使石蕊试液变蓝;NaHCO3是酸性盐,同NaHSO4一样其溶液显酸性应使紫色石蕊变红。教师若立即指出其回答错误,这样势必让一些学生以后不敢再主动回答问题。教师首先赞扬了该同学懂得将知识进行迁移,然后指出并非所有酸式盐都显酸性。如NaHCO3显碱性,为什么显碱性我们会在选修课本中学习。这样的评价没有让学生因自己的回答错误而感到懊恼,并且能激励学生去主动学习,积极思考。(7)绕道迂回,调节难度
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当原来设计的问题失去对学生思维的锻炼效能时,应及时调节难度。如果原来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要适当变换角度或适当补充铺垫绕道迂回,放缓思考的坡度或化难为易;如果原来设计的问题过于浅易,要追加问题,以调节难度,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
2、课内非认知因素的偶发事件及其应变策略
这类随机事件多属于课堂教学纪律方面。主要有:课前发生的一些事情引起学生的反常情绪,影响了课堂上正常的教学气氛;教师点错了学生的名字引起学生嬉笑或因处理个别学生的违纪行为而产生节外生枝;学生的突发性生病;个别学生的恶作剧引起课堂教学秩序的混乱等。这时,教师可采用情理交融法、幽默教育法等应对策略。
比如,一位教师在上实验课时,学生由于排练歌咏比赛迟到了,因此上课前次序有些混乱。当教师讲解要做的实验时,有的学生还沉浸在歌咏比赛讨论中,有的学生没听就开始做实验。这时,这位教师说:“我太相信你们了。其他班这个实验都是老师演示,我相信你们会做好实验才把它改为学生实验。”听完老师的话,学生都静下来,专心听老师上课并完成实验。这位教师用言语创设一个富有感染力的教育情境,情理交融,促使学生自我认识。
新课程给化学教学机智开辟了新天地。相应地,化学教学机智理应把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推向新境界。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理念应成为情感与智慧的交融汇合,成为激情人生与智慧人生的淬火,而这一美妙境界的达成正是来自于化学教学机智。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用化学专业和教育专业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结合教育教学实践熟谙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习惯,不断研究、总结教书育人的策略与技巧,逐步培养和完善自己的化学教学机智,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使课堂成为唤醒师生各自潜能的时空。参考文献
1.傅爱芬.化学教学中的教学机智[J].教师论坛,2006,(5):15-17.2.吴法成.现代教学艺术新论[M].西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96-225.3.胡志刚.教育时机论[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245-266.化学组
5.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主题班会的开展 篇五
摘 要:情境教学方式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得以广泛应用。物理是一门以实验、观察为基础的学科,更加需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本文首先从什么是初中物理情境教学进行综合阐述,其次介绍初中物理情境教学的必要性,最后引用一系列具体情境教学实例来阐明对于初中物理学科如何更好达到情境教学。
关键词:初中物理;情境教学;必要性;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形成了教育界的一股热潮。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将教学内容赋予具体形象情境之中,通过其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初中物理情境教学的要求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为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所设定的能够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适合学生但又作用于学生,并且能够使其积极主动的构建具有学习背景、景象、活动和条件的学习环境。将情境教学运用于初中物理课堂上,教师就要从教学的需要出发,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引入、制造、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可观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跟随教师的步伐参与到对所学知识的探索、认知和领悟的过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景体验,使其心理机制得到全面协调发展。
二、情境教学运用于初中物理课堂的必要性
1.传统物理教学模式之不足
传统教学,主要是指“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三个中心”为理论核心。它某种程度上重视的是教师对学生的管教和控制,似乎趋向于“填鸭式教育”,教学目标上也较为单一,只有知识目标而没有人格和情感目标,使得学生在学习上处于被动的地位,被动的机械记忆。物理这门学科中涉及到大量的物理实验,必须要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才能够吸收理论知识,而这种传统的只有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往往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灵活性、应用性以及学生的创造力。
2.现代教育改革的需求
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发展为教学目标,讲究文化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道德素养相统一。一定程度要求教师突破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创新课堂形式。初中物理课堂如果继续让学生抱着教材学习,不从本质上改变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就无法在新课改后素质教育为重中之重的教育背景下立足。
3.情境教学模式具有前瞻性
创设情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到的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并能够学以致用。初中物理教材中系列概念或规律都过于抽象,教师单纯的理论讲述只能告诉学生结论是什么,至于为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不通过具体实验操作是很难清晰理解知识点的,学生似懂非懂的学习会严重影响其对这些规律或概念的理解,甚至容易混淆一些相近概念。相比之下,情境教学就会毫无隐藏的避免此类问题。
三、初中物理课堂如何创设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既可以贯穿于整堂课,也可以创设在是课堂的初始导入环节、课堂的中间或课堂的收尾环节。教师通过创制具有探索性、引导性、创造性的物理情境,让学生主动在物理惰性环境中积极思考,并主动提出与此相关的物理问题,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各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获取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在教学中提供适当与教材紧密联系的新型物理素材,对物理课堂创设情境教学也有很大帮助。
1.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
物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物理无处不在。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或者应当接触到的生活小常识来创设相关的物理情境,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好奇心,又可以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思考,更能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物理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学习物理的重要性、实用性那就显而易见了。比如说,教师在讲述“物态变化”这小结内容时,就可以抛砖引玉,试问同学们“在平时测量体温的时候,医生为什么在测量之前总会将体温计甩几下,完了再看一眼刻度值才会给我们量体温?”“家里人为什么总是习惯于在发烧生病的人额头上敷上?崦?巾以助退烧?本来就已经发烧了,再敷上热毛巾不会更烫吗?”“有没有注意过妈妈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就会莫名其妙消失了,樟脑丸真的就消失了吗?”对于声速的引入,可以用“为什么会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呢?”等问题导入,通过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奇异事件”的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得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学习。
2.利用现场物理实验创设情境
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的基础,是物理概念、规律达成的重要纽带,也是学习物理的最有效的方法。趣味的物理实验可以把高度抽象、高度概括的理想模型直观化、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讲解摩擦力的时候,教师可以现场做“筷子提米”的实验,在一玻璃杯中放入一定量大米,插入一只筷子,并压紧大米,向上提起筷子会很容易的将筷子拔出;随后,再做一次实验,重新将筷子插在盛有米的玻璃杯中,并向玻璃杯中加入少量水,等一会再拿起筷子,就会惊讶地发现玻璃杯也被提起来了。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对比,讨论交流原因,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的疑问中导入新课。
3.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对于一堂新课,拥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便意味着本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教师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通过PPT、视频等方式便可以将难以展现的景象、不便操作的实验呈现在学生面前,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情境导入新课。比如,在上八年级《物理》第一课时,教师就可以搜集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如“神六”发射升空的图片资料,大型挖掘机工作的场景,磁悬浮列车运行的视频资料等,通过PPT课件制作和多媒体技术的综合应用,把同学们带进了神奇、有趣的物理世界中。在物理教学中,对于类似于力、磁场等相对较为抽象的概念,都可以借助多媒体平台创建教学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去学习和探索。
四、结语
通过创设情境,进行初中物理教学,打造高效课堂,是每一个初中物理教师必修的课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去思考,学到的理论能充分的学以致用。这样的课堂,这样的教学成果才能顺应新课改的需求,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从表面走向深入、从表层感知到深层探析。
参考文献:
6.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主题班会的开展 篇六
在广西也即将投身高中新课改大洪流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该怎样改革,也是众说纷纭,热闹非凡。有的老师说:“高中语文课就该上成语文课的样子,语文课不是历史课,也不是政治课,更不是艺术欣赏课,要还语文以本来面目。”我却对此有不同的看法。语文课的本来面目是怎样的呢?我不知道持以上观点的老师是怎么看的,我觉得语文课从来就不是割裂于别的科目而存在的,我们一直有一种大语文的教学主张,我觉得大语文教学的讲法很有道理,特别在推崇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在即将开展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这种提法更有其特别的现实意义。
语文教学也应该融入历史知识。自古“文史是一家”,文学与历史之间关系密切,无论是《战国策》、《左传》,还是《史记》,都是文史结合的典范。高中语文实际上是文学作品为载体的语文综合知识学习,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同样也蕴含着大量的历史知识,很多课文本身就是历史的记录,一部流传千古的《史记》,大文豪鲁迅不就给予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无上评价吗?在素质教育观下,高中语文教育不应沦为只是应付高考的一个工具。中华文华是中国各族人民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共同创造出来的。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文化都由史学担负着传承重任,而语文教学则同样担负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所以史学的很多内容本身就应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文学也是史学。文学作品的欣赏,离不开一定的史学知识。语文教师在分析某一文学作品的时候,往往会介绍一下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就是这个道理。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文学必定成为史学的研究内容。也正因为如此,在语文教材中往往会介绍一些有关的文化发展史,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有关内容。既然文学和史学关系如此紧密,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当然应该适当地运用文史结合的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文史结合的方法,的确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教师在教学中也要运用得当,恰到好处,既要让史学为高中语文教学服务,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又要避免将语文课完全上成历史课。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平时要注重积累,提高自身的文史知识素养,做到厚积薄发,运用自如,让历史知识为语文教学服务。
语文课也应该是政治课。有些老师往往错误地理解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政治教师和班主任的事,是学校领导的事。不错,学校领导、政治教师、班主任应当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但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个人都有教书育人的责任,因此德育不是政治教师、班主任的专利,而是每一个老师都要承担的一项责任,作为教师,我们都要用熏陶、感染、启发、诱导的方法将德育融入各科的教学活动中,将道德目标贯穿于家庭、学校和具体的社会生活中去,这是提高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好方法,而不能把学科教学和德育教育相割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语文课程标准这一规定不仅明确了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重要意义,而且还特别强调了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德育渗透。但语文课毕竟有自身的特点,语文课不能等同于政治课和班会课,更不能脱离德育教育而单纯地进行知识传授,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把思想教育、语文知识教学、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缘文释道,因道解文,激发学生“对善良事物的钦佩感情和对邪恶势力的不可容忍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语),从而使学生思想得到教育,感情得到熏陶,能力得到提高。那么,在语文课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呢?
1.背景渗透。要使作者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要缩短学生和作者的心理差距,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使他们置身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去感受作者写作时的特殊心态。如教苏轼的《赤壁赋》一课时,教师介绍作者遭受贬谪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从中可以了解到人虽处逆境仍能坦荡乐观的面对生活中挫折的人生态度,从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有利于塑造当前学生健康的心理。
2.形象渗透。丰满鲜明的人物形象最能打动人,也最能感染人。通过从细节、语言、动作、主要事迹等方面分析人物形象,使鲜活的人物再现于学生脑海中.能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比如.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的教学中,通过对刘和珍预定《莽原》杂志,担任“风潮”领袖,忧虑母校前途,以至最后在段府门前喋血,危难中相互救助这一系列事迹的描写。塑造了刘和珍追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责任感这一革命青年的形象,使学生感受到其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今天很多90后学生自私、任性、叛逆、脆弱的实际事例进行对比,教育学生学习革命青年的爱国精神和对国家、对民族应负有的高度的责任感。
3.重点语句诵读渗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作品能加深对其的理解,尤其对一些重点语句的诵读,如对名言名句的诵读,更能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在高中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格言名句。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不少是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有些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时就是通过其中的一段话来体现的。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例如《离骚》的教学,要通过有感情的、反复的诵读,让他们铭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名句。理解屈原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为解决人民的疾苦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同时要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面对困难时,应有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
4.语文实践活动渗透。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分角色表演,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收集剪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演讲等。语文活动中的学习比赛,既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又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开展古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等,既能让学生们掌握朗诵、演讲的技巧,又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语文课也可以是艺术欣赏课。语文教学应该是流动着美的韵律。多年来,我们沉心耕耘功利语文这块田地。然而,昔日“枝繁叶茂稻花香,蛙唱莺歌人欢笑”的胜景却如远方天边的白云愈远愈淡。不知何时,语文也只得无奈地消受“门前冷落鞍马稀”的滋味。我们只能寄望于辛勤耕耘,只能祈求上天“喜雨” 的恩赐。“问渠哪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没有想到,语文原本并不缺“活水”,恰恰就是我们自己堵死了语文活水的源头,而这个源头就是生活。当我们的教学被考试牵着鼻子走的时候,当课堂沉闷到师生都感到窒息的时候,语文美妙的韵律已经沉沉睡去。我们的教育环境,我们的教师,我们的教材,我们的各种媒体时时刻刻都在向学生传输着共同的信息:考试!考试!考试!先看我们的课堂,当我们齐声诵读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感悟着它的气魄与美丽的时候,我们往往不会忘掉插上一句:“这是千古名句,历来是考试的重点。”一盆冷水从头上浇下,语文的美也随着流水渗入脚下的尘土。再看我们语文学术界,我们奉为瑰宝的语文教学理论,大多也都是随着考试的转轮,审察着或浅或深的车辙,然后告诉我们:考什么,不考什么,怎么考;学什么,不学什么,怎么学。研究不可谓不深,观点不可谓不新,作用不可谓不大。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却很少有人能完全摆脱功利语文的束缚,畅谈、宣扬纯美语文醉人的韵律和魅力。最后看我们的学生,当我们摇头摆脑赏析着“黛玉葬花”凄美情境,引导学生感悟人性的情与理的时候,下面突然冒出一句话:考试会考这个吗?„„
语文教学需要解放的感觉,需要弹奏出她那流动着美的韵律„„
美,需要感悟,需要用心去感悟,感悟北京四合院的封闭与祥和,感悟文天祥“留取丹心照
汗青”铮铮豪情下的无奈,以及在传统人情价值取向包围下的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个人物不同也不公平的评价际遇„„
美,需要创造,需要冲出习题的淹没、展开思维的翅膀去创造;需要挣脱“标准”的锁链、释放个性潜能去创造。用无拘无束的遐想去开拓,用纵横驰骋的思辩去探究,用火热的真情去挥洒,——夸张的法国“守财奴”在新时期中国土壤上滋长,孙悟空身上折射出的另类文化的矛盾冲突,汪国真笔下的感性和理性撩动起的遐思,余秋雨的深邃哲理流淌出的清新而富有生命力的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育的成效在不小的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善于通过一些无形的线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语文课堂教学需要生活的滋润,美的语文更需要生活注入鲜活的血液;生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是语文课堂蹦跳出的欢快的小河„„
时代是涌动激情的小河,语文是时代的语文。我们有理由抱怨“北京胡同”离我们太远了,但现代的北京又离我们那么近,“现在的北京胡同还好吗”的思绪可以牵引着我们的激情把过去和现在联在一起;我们可能难以理解王维身居高位却隐居山林的淡泊,但可能更容易理解现代社会逐鹿官场的热切,从而在比较中悟透王维隐居的难言之隐以及“官”文化的源远流长„„
时代是撩拨激情的琴弦,她拨动了学生遐想的音符,她拨动了语文诱人的美丽„„
社会是升华情思的小河语文是社会的语文。语文离不开社会,犹如鱼儿离不开给她生命、给她滋养的小河。语文学习只有延伸到社会中去,才能充分展现出它的博大与深邃,才能勃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当我们把语文当作美来教学的时候,当我们用审美的眼光来学习语文的时候,语文的灿烂明天就在眼前„„
7.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转变 篇七
一、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教师即组织者和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即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转变源于以下原因:首先,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地位被动摇了。其次,教师作为学生惟一知识源的地位已不存在了。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因此,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二、新课程要求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实践者和思考者
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教师不仅鲜有从事教学研究的机会,而且即使有机会参与,也只能处在辅助的地位。这种做法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一方面,专家、学者的研究课题及其研究成果并不一定为教学实践所需要,也并不一定能转化为实践上的创新;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提高和深化,就容易固守在重复旧经验、照搬老方法的窠臼里不能自拔。这种教学与研究的脱节,对教师的发展和教学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它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教师既是新课程的实践者,也是研究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这一转变是教师由“教书匠”成长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三、新课程要求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做,课程游离于教学之外。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教师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成为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有专家经过调查研究后尖锐地指出,现在有不少教师离开了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了教学参考资料就不知道怎么上课,离开了练习册和习题集就不知道怎么出考卷。教学与课程的分离,使教师丧失了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不能只是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为此,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课程的能力。教师要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
8.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口算教学 篇八
一、创设情境与适度铺垫
传统的口算教学重视旧知识铺垫,直截了当地针对学生学习新知识所需的旧知识进行强化复习,为新知识学习扫除思维障碍,但这样的复习往往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现代教学的引入部分更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但过分地追求花哨的情境,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能达到理想的授课效果。我认为铺垫很有必要,但应适度,情境创设也是必需的,但不要过头,情境创设与适度铺垫的有效结合能达到一个理想的授课效果。
例如“9加几”的口算学习,我以观看运动会,获得运动会入场券为主题情境引出关联的旧知识进行复习:“9+():108+()=107+()=106+()=105+()=1010+1=10+3=10+8=10+6=10+5=”,以上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对“凑十”有一个浅表的印象。学生于参加运动会获得入场券的场景中,学生兴致勃勃,愿做乐做,学习积极性强。
二、加强算理教学,掌握算法依据,引导学生算法策略化
算理简单地说是算的一种道理、想法,是计算的依据;而算法是对算理的一种表达形式或书写格式,是计算的方法、程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脱离算理而理解的方法是暂时的、不牢固的。不懂算理,光靠机械训练也能掌握,但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因此必须处理好算理和算法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循“理”人“法”,以“理”驭“法”。
我在本课中是这样教学的:课件呈现情境,运动场上后勤服务员正在数牛奶,图:一个可装10盒饮料的箱子只装9盒。外面还有4盒。
师:这里一共有多少盒饮料?谁能说说怎么列式计算呢?
生1:9+4=13,我是一个一个数的,l,2,3,…12,13,所以一共是13盒。
生2:我算的也是13,不过我不是这样数的。箱子里已经有了9盒。我就从9开始,接下去数,10、11、12、13。
生3:老师,我有一个更简单的方法。饮料是10盒一箱的,把箱子外的饮料拿一盒放进箱子里,箱子就变成了一箱。一箱加上外面的3盒,一共是13盒。(生边说边演示,下面学生纷纷拍手表示认同。)
教师请学生反复复述,并要求全班同学用小棒代替饮料摆一摆。在操作中学生逐步体验到凑十计数的优越,慢慢地理解并接受“凑+法”。
师:谁能看着9+4,再来说说这样的算法?
学生脱理具体情境说明算理,逐渐体会“凑十”计算的模型。教师继续安排学生相互说,进一步强化感知。
在“9加几”的口算教学中主要是“凑十”法教学,我们不能以追求算法多样化为主要目标,而要把引导学生理解“凄十法”算理作为教学重点。在反馈多种算法时,一旦出现“凑+”的做法,教师就应及时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这个方向,而不要让学生沉迷于挖掘其他算法。其实理解了“凑+”的算法后,学生就能体会到“凑十法”的优越性。比较以上三种算法后学生毫不犹豫地会选择“凑十法”进行口算。
三、实际应用与技能训练
传统的口算教学在学生掌握算理后,往往是通过反复训练、题海战术的方法提高计算能力,这种方法学生感到乏味,学生会算但在实际应用中容易遇到困难。
我在上课例中通过运动会场景,让学生做个小小计算员,让学生去算算参加每一个运动项目的人数。用图片出示,算算除牛奶以外的其他食品数量,并说说怎样算的。这样练习使实际应用与技能训练有效融合,学生兴致高,而且让学生认识到口算的生活应用性。
9.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主题班会的开展 篇九
摘 要:目前,新课程体制改革影响下,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音乐课程教学地位的提升,学校应要求老师积极转变教学方法,构建音乐高效课堂。在小?W音乐欣赏教学中,老师要依据学生实际学情,运用有效方式,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目的。对现阶段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教学优化策略探究。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探究
随着教育改革发展,现以培养素质人才和综合能力型人才为标准,因此小学音乐教学地位也逐渐有所提升,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一、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形势来看,小学音乐课程虽然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是老师仍对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或运用方面不能很好地掌握,教学目标依然以学生成绩为主,另外老师的主观教学意识还是很强,忽略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思想的重要性,因此综合实际情况,目前音乐课程地位还是较于劣势,音乐欣赏教学得不到有效发展。从更深层面来讲,老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对学生的音乐情感培养没有做到位,从而导致学生没有真正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意义,只是学到了一些音乐技巧。
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分析
1.创设良好环境,营造趣味性教学氛围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原动力的最好途径,也是最好的“老师”,实践教学证明,相较于老师的教学与督导,兴趣性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新颖事物都会有好奇心,那么,老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丰富且生动的课堂情境。多媒体网络,不仅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最重要的是能够为学生创设有声有色、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视觉双重能动力,这样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推进学生审美情趣的新高潮。
例如,在《春天》课程学习过程中,老师首先利用多媒体音响设备播放山东民歌女生独唱《沂蒙山好风光》,在淳厚优美的歌声中,有的学生已经进入了音乐欣赏状态,然后老师再让学生接着欣赏“春到沂河”歌曲,提问:“同学们,大家对这首音乐曲调熟悉吗?”学生:“老师,我们听着像是民谣风格的曲子。”老师:“那大家又从这首曲子里感受到什么了?”学生:“老师,我听着好像有一种春天要来的感觉。”进行到这一部分,老师的引导教学也起到了一定作用,整个课堂气氛被调动起来了,接着老师再用多媒体幻灯片或其他方式介绍一下柳琴的音色与外观,简略介绍歌中沂河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深入感受春的意境,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组织学生表演“嘀哩嘀哩”,以表达对春的热爱、对自然的歌颂。
2.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实践
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要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凸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从而加强课程知识渗透性。另外,老师还要积极实践各种有效的音乐欣赏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比如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老师可采用人物或事迹讲述让学生理解音乐背后的故事,但要注意时间要简短;或是直接让学生以听赏为主线,留给学生足够的欣赏与想象空间;又或者课堂情景活动教学等都是一些有效教学手段。
例如,《可爱的动物》音乐课程学习中,老师先进行课堂提问导入,“同学们,你们谁在旅游的时候去过森林?”学生:“老师,我们没有去过,去过树林算不算?”班级学生哄堂而笑,老师:“没关系,大家随便表达自己意见,那么老师就让大家听一首歌曲《森林深处的杜鹃》,然后大家在音乐中想象一下画面。”老师:“大家谁能模仿表演一下歌曲中杜鹃的叫声,老师奖励一个漂亮的杜鹃玩偶。”通过课堂调动,学生们都跃跃欲试。然后老师再让学生把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用简笔画或动作表演等形式表达出来。最后进行知识总结与情感体验归纳,让学生学习到动物都各有其可爱之处,对待动物要有爱心。
3.重视音乐教学,做好总结反思工作
新课程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对于小学音乐欣赏课程教学,学校和老师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不断优化教学理念,改善教学策略。因此,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领路人,必须要不断积累音乐教学经验,开阔自身对音乐的认知眼界,这样才能更好地教导学生学习音乐知识,帮助学生更深入欣赏并理解音乐所具有的内涵精神。最后,老师还要时刻做好总结反思工作,进一步完善音乐课程评价体系。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对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产生了巨大影响,老师的教学思想在不断转变与提升,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创新,长此以往,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会得到更大提升,最终会实现音乐高效教学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0.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主题班会的开展 篇十
【摘要】近一段时期以来,语文界谈论最多的话题是关于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在新课程背景下,究竟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我们的课堂应摆正语文教学心态,有效的设计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安排教学活动,关注内容的合宜性,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参与,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才能把课上得有魅力,上出优质高效的语文课,让语文走出现实泥沼。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性
当下语文教育陷入一种低效,被遗忘的境地,被多数学生无辜地视为众多学科中的“鸡肋”。众所周知,学生语文整体素质提高,主要依赖平时积累,厚积薄发,循序渐进。因付出的热情往往得不到及时的回报,再加上社会普遍功利意识负面作用的影响,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语文没有了情趣、文学、审美、情感的“追求”,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由于学科特点,语文成绩得高分不易,语文在考试中争不了更多考分,不如学数学见效,而真正热爱的语文学生不多,难于持之于恒坚守,导致小学语文学习在学生心理上的地位堪忧,语文课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衍生出当前语文教育教学突出的弊端现状:语文课堂教学效益差,学生厌学情绪严重。
如何改变现状,让学生重新热爱和审视这门母语,这是摆在当前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一个现实难题。我认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小学语文教学走出尴尬的一条途径。
有效课堂教学是通过教师的有效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高效率地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和全面发展的教学过程。那么到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共同预习,教师静心阅读裁剪教材,让学生温书明确方向
我们老师明白,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主体是学生,引导是老师,倘若不属于学生,课堂与老师则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在课堂上,不是要求学生来适应老师,而是现在我们要去适应学生,服务于学生的学,老师的教学行为取决于学生的学习需要。这就要求,老师要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体验洞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了解学情,以学定教。备教案,备学生,备学情,做到心中有数。
备教材,就要用活教材,整合资源,创生开放性的语文课程。我们知道,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我们的教学应该跳出教材,对教材做灵活变通的重组或增删。可以在宏观上驾驭课程,构建自己的阅读教学系列,写作教学系列。还可以选用文化内涵丰富、深厚的文章或文学作品,从课内联系拓展到课外,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
一个语文教师自身语文素养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所影响,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最基本的保障。把新课标落实到实处,首先要做的是静下心来多读点书,多点文化沉淀,超于教材的分析、教法的选择,而有了一股风力气势,抓得住学生,吸引的了学生,然后才能谈得上真正有效。
当然,教师也要给学生一个方向,课前也要做好必要的准备。我一般会在上新课前,参考教材与教辅,依据我教学设计,抛出课文的重难点,提出一二个大 1
问题,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先走一步。避免课堂变成教师一言堂,让学生能够和教师一起合作探究。
二、大局着意,教学目标与环节相辅相生,让学生渐次有整体感
自身准备好,备好学生之前,一堂优质有效课还得在大局上有重高屋建瓴把握,设计好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整体感,渐次形成作品和学科的系统。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所要达到的标准、规定和设想它在指引教学方向,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激励学生学习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它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定向的作用,课堂上的一切活动应围绕目标进行。可事实并非如此,很多时候,仅仅作为一种形式,与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成两张皮,形同虚设。
犹记第一次公开课,我上的《短歌行》,本设计重点是诵读并想象诗歌的画面,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慷慨胸怀,这设计本来很好,后来我却在诵读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延展,为了追求课堂的风趣变成天南地北,不着边际的“侃大山”,甚至为了取悦学生和增加表演性质而“大放羊”。这在目标中根本没有涉及,况且后面还有很多诗歌分析,关键句子分析,由此耽误。结果这些沦为低效的废话,浪费学生的时间,耽误了其他目标的完成。所以教师当讲则讲,一篇文章可以讲解的内容很多,但是我们一定要明确本篇文章、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如果要几课时教完,每一课时都要相对独立完整,有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有自成体系的教学内容,有完整有致的教学流程,做到有的放矢,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学生呢,才有实实在在的知能收益。
那种兴之所至的即兴发挥不宜做作,不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整体的才能牵一发动全身,提纲挈领。一个单元、一篇课文、一节课,都有其系统和结构,我们要做的是通过每一节课,帮助学生去梳理建构知识的内在层次和逻辑感,确立整体感。完善全面的语文能力建构,避免出现残缺,支离的、随意的、功利性的教学环节,让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不脱节,做到相辅相成,提高有效性。“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
三、问于当问,问题设计相机穿插课堂,让学生进入文本要领
教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态,一个最重要的有效方法就是如何进行问题设计。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挑战性问题就是有效问题,能够迅速引起学生思考,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激活课堂,最终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而无效的问题一易重复,令人生厌;二易主次部分,无效、零碎、突不出重点;三易学生来不及思考,没办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没有悬念和情趣,胡乱设疑。
本人在引导学生鉴赏鲁讯先生的《祝福》时,可考虑提出系列问题:
①祥林嫂叫什么名字?小说中有没有写到鲁镇的人们对她的称呼?(大家都叫她祥林嫂,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课文中有哪些动词形象地凸现出祥林嫂的坎坷经历与悲惨遭遇?请大家找出并作简要分析;
②祥林嫂的婆婆要“嫁”她是关心她的个人生活吗?这种“嫁”实际上与“卖”差不多,大家再找找,课文中还有能反映祥林嫂的命运的动词吗?祥林嫂总是在失去丈夫之后就失去了家,这反映出一个什么问题?祥林嫂为什么要捐钱呢?她真的有罪吗?她捐的钱赎了罪吗?祥林嫂不是改嫁给了贺老六,为什么没有改称“贺大嫂或老六嫂”而始终称为祥林嫂,是鲁迅先生的疏漏?还是他的有意之笔?
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最后的命运是怎样的呢?……
通过创设如上系列“小步距”问题富有激活性,积极引导学生谈看法、摆见解,给学生充分考虑的时间与遐想的空间,引导学生相互启发,寻求言之有理的见解。如上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会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学生通过自读质疑、小组讨论分析解疑等方式,充分发挥其学习自主性、积极性,自觉走进文本、理解文本、感悟文本,真正实现读文—品文—赏文。
在教授《沁园春·雪》下阕中我设计了一下几个问题:⑴ 下阕中提高的英雄人物有什么共性?⑵对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毛泽东用了一个怎样的字对他们做了总评价?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评价?⑶ 你认为谁是真正的英雄?请说出你的理由。
这些问题的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相悦以解”、“从容尽其声”,还可以让学生迅速理解文章的重、难点,并能从对文章的实际探究中,悟到阅读文本的要领,举一反三,跨进阅读文章的大门,形成较强的感悟能力,建立阅读方法,培养了浓厚的探究思考的兴趣,课堂教学目标完成自然事倍功半。
四、教学环节、交互激发,引导合作,让学生由内而外感悟
《新课标》“教学建议”一节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关键还是看教师的引导,引导艺术是否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思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能产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并升华新的认知。
初为人师那会,上过一些“受益一生”的公开课,那次笑容满面、声情并茂,开始学生确实被我吸引住了。课堂依然在延续,教师严格操作教案上事先设计好的步骤,站在讲台上讲得滔滔不绝,可能是担心教学内容完成不了,有些问题就自问自答了。此时,我往学生当中看去,发现学生那股新鲜劲已经过了,课堂气氛也沉闷了许多。学生们有的看窗外,有的在下面相互议论着什么,有的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突然,下课铃声响了,我从教师的脸上看到了沮丧。这时,一位教师走上去安慰说:“你的教案设计的很好,上课的思路也很清晰,是学生没有跟上你的思路。”
是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吗?听到这话,我沉思了很久,心里在想:课堂教学活动,是谁服务谁?是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吗?还是老师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跟上学生思维呢?这就要求,老师要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体验洞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该导向时导向,该启发时启发,该设疑时设疑,该鼓励时鼓励,教师要顺应学生的“学势”而导,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在课堂上不能只注自己是怎样教的,更要关注学生的学的过程中是怎样想的。从中去发现学生好的想法和错误想法,及时进行引导,这样才能取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我们在处理思考这一环节,我们有时不自觉给了学生偷懒的机会。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举手回答,两三个学生回答不出来,老师就自己讲解。在整二个探讨过程中,很多学生都可以偷懒,只要有学生回答正确,问题就会被认可。至于其余的学生真会还是假会,就不得而知了。
再比如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往往是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是一些毫无探究价值的问题都要让学生去探索讨论。在探索过程中,没有具体的要求、提示和指导,探究方式由学生自己挑,喜欢怎样就怎样;一旦发现时间很多,就让学生“充分”探索来拖延时间;一旦发现时间不够,就匆匆走过场,往往是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探索就已终止。进行小组合作时,也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整个教室就沸腾起来。但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有些学习小组的学生抢着
各说各的发现,人人都急于表述自己的思想,结果导致谁也不在倾听;有些学习小组中,发表意见者往往只是一些优秀的学生,他们常常会为某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而其他学生则端端正正的坐着,一言不发,冷眼观战,还有的甚至做起与课堂无关的事。长此下去,必然课堂涣散,难有学习效果。
如果换种解决 方式,这种现象就会被杜绝。教师将课前精心设计的问题投影在黑板上,每个学生将思考的结果写在课堂笔记本上,小组内交流、探索,定下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小组解决不了的,师生再共同解决,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旁观者、更不要做局外人。教师有学生有合作学习中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的欲望。探究合作要有问题空间。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个小组,及时了解合作的情况,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地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引导。这样学生不仅被引入文本之中,自然兴致高涨,参与的愿望也非常强烈。
教师真倾心语文,真爱学生,真受到课文中优美的景物、高洁的思想,精辟的文理,珠玑的语言的感染,必然精神抖擞,真情真意伴随语言流淌,叩击学生的心扉,弹奏出学生的心灵之音,而教师的语言是否简洁,清晰,声音高低是否适中,是否富有幽默感等等都是对教学有效性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行者常至,为者常成,语文教师的成长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课堂教学回归到自身,与教师的设计和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只要我们不断提高自身语文素养,了解学生,爱护学生,摆正语文教学心态,有效的设计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安排教学活动,关注内容的合宜性,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参与,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才能把课上得有魅力,上出优质高效的语文课,让语文走出现实泥沼。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教授《我的教育理想》江苏教育出版社
2、钟启泉等编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
3、高万祥《语文的诗意》 教育科学出版社
4、薛贵亮《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浅说》《中学语文》2005年10期
11.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备课 篇十一
根据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在备课中,我们要尽最大努力做到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为使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备课中我们必须精心设计,周密思考,力争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通过精心设计教案,力争使学生在学中乐、在乐中学,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下是笔者在新课改中对小学数学备课的几点看法。
一、为落实合作学习法而备学生
《新课程标准》把学生的合作学习置于非常突出的位置,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体现这一点的方式是分组交流。为使分组合作交流有声有色,教师在备课中要注重备学生,了解并掌握不同学生的年龄、成绩和性格差异,为精心设计小组活动做出准备。一年来的听课学习,使我体会到,不理想的分组交流往往是由于教师“备学生”工作不彻底而造成。
科学的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组间同质”是指各小组中力量(学习成绩、男女比例、学生性格)的均衡,“组内异质”指小组中成员间的搭配求异。我们教师应将不同成绩、不同性格的学生混合分组、合理搭配,使性格内向型和外向型的学生优势互补,使优等生带动后进生。
教师在备课时,如果对学生的情况研究不透,就会产生以下情况:小组容量过大,致使某些学生根本没时间发言,无法与其他学生交流;只顾及成绩搭配,忽略学生性格差异,致使某些成绩好的学生由于性格内向,只善于思考却羞于表达,起不到组织者的作用,影响了合作学习的成效。
总之,要运用合作学习法教学,了解学生是关键。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力求少而精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小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教师在备课设计教学内容时,要从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出发,研究如何激励小学生主动思考,如何引导学生交流合作,而不是单纯地强化训练,教学内容力求少而精,给学生足够的思考交流时间。
教师在备课安排中,若内容过多,既有课本内容,又有补充内容,教学极易产生节奏快的情况,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交流。
三、备课设计合作学习内容时要具有一定的难度
为使小组合作学习太流于形式,教师在设计小组合作学习内容时要有一定难度,设置的问题使学生单独解决有一定困难,从而迫使他们自觉寻求与其他学生合作,使交流有意义,使学生有兴趣,使合作有实际内容。
例如,市教研室送教下乡活动中,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节里,教师就把某些容易理解的问题当做难点交给小组合作讨论,结果是延误了时间,使学生失去了合作学习的愿望。
四、备课时要用新理念处理教材
要想使用好新教材,就必须摒弃旧的教材观,树立新的教材观。传统的做法是“教教材”,把“以本为本”作为处理教材的基本原则,当然,这种原则在课堂教学中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教师们在数学教学中往往过分依赖教材,把教材神秘化,做法是:教材上有的内容不敢不教,教材上没有的内容不敢补充。
现代课程论主张“用教材教”,教师不只是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鉴于以上理念,我们在数学备课中应做到两点:
1.联系实际生活,做好教材的充实和变通,提高小学生合作的欲望
在处理安排教材内容时,尽量寻找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情景的切入点,创设具有生活气息的情境,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现实,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利息》一节时,可突破教材的限制,引导学生深入实际,调查访问银行、信用社和家家户户存钱得息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对数学产生亲近感。
根据新《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在备教材时,也可以对教材中数学问题的具体情节和数据做适当调整、改编,用学生熟悉的、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取代。
如教一年级数学《海鸥回来》了一节时,根据农村学生对海鸥生疏的实际,可引导学生们联系小燕子或小麻雀等,使他们学有兴趣,能体会到数学知识来自现实生活。
2.按新课程标准,备课时应注重让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提供和应用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不应是教学内容被动的接收体,而应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实践创造的主体。为此,备课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有利于学生提出创造性的意见,要融合学生富有个性的经验、感情和想象。
如教学“认识钟表”时,教师在备课时应设计让学生在家中,到商店、饭店、车站等地方去收集、了解不同钟表的情况:有圆的,有方的,有各种动物形状的。有分针、时针的,有数字式的,有用粗、细杠标记的……上课时将学生搜集的有关钟表的情况汇集起来,让他们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这样,很自然地使学生对钟表有了形象的认识,也使他们对本节课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对钟表的认识和研究。
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备课时,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新授课的导入,使学生带着问题和好奇进入学习过程。如市教研室送教下乡活动中,在讲“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教师首先引用了阿凡提卖花布刁难财主的故事,阿凡提将平行四边形的花布给了财主,并用充分的理由说得财主哑口无言(面积不少,无法利用)。以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学生好奇,产生了强烈求知欲。
在今后的数学备课中,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游戏,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12.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反思 篇十二
作为21世纪的教师, 不仅要会教教材, 更要求教师能深刻地去钻研教材。把基础内容综合起来, 让学生学起来觉得是一种享受。有一次, 我为六年级同学命题了一份《圆周长与面积》的单元测试, 其中有一题基础题;如下图:问题是求阴影部分的周长。我有意留下较小的空间, 许多老师和学生都说做不了, 凡是做不下的同学, 都是跟书上的例题的解法一样, 先求大周长的一半, 再求小周长的一半, 然后相加。
1.大圆周长的一半
5+4=9 (厘米)
3.14×9÷2=14.13 (厘米)
2、中圆周长的一半
3.14×5÷2=7.85 (厘米)
3、小圆周长的一半
3.14×4÷2=6.28 (厘米)
4、阴影部分的周长
14.13+7.85+6.28=28.26 (厘米)
像这样认认真真做下来不出错误的, 班里又有几个呢?只要中间有一点点的抄错或算错, 整道题目就付之东流, 教师就会埋怨, 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 这样就为我们教师提供了写反思的大量材料, 遇到这样情况, 就要反思:是什么原因呢?如果你复习这块知识的时候, 让学生自己梳理一下直径与周长的关系, 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直径相等的圆, 周长也相等。所以, 阴影部分的周长实际上就是一个大圆的周长, 即3.14× (5+4) =28.26厘米。由此可见, 教师也可适当得点拨一下, 学生就能体会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能力的绝妙之处。学生学会后一定会很高兴, 记得也牢。这不就是教师和同学们所需要的结果吗?
二、深思每一块教材的内涵, 使教学能深入浅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把学习上取得成功的欢乐带给儿童, 儿童的心理才能激起自豪和自尊, 这是教育的第一信条。”这句话, 我从实践中得到证实, 例如:第十二册数学中的一道发展题。
如右图:已知四分之一圆的弧长是6.28厘米, 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从表面看好像远离课本知识, 不需深入研究。其实只要你仔细的想一想, 便会觉得这是一道理论与实际结合得很巧妙的绝题, 要解此题, 既要熟悉直径与周长的互逆关系, 又要通过大圆半径是小圆半径的两倍。
面积是小圆面积的四倍为前提, 推出四分之一的大圆面积是一个小圆的面积, 也就得出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空白部分的面积, 即:
半径:R=6.28×4÷3.14÷2=4 (厘米)
阴影面积:S=3.14× (4÷2) × (4÷2) ÷2=6.28 (平方厘米)
如果你经常深入地研究, 不但会降低教学知识的难度,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思维的严谨性, 学生不仅体会到数学内在的美, 而且能沐浴在数学的美感中, 产生愉悦的心情, 不知不觉的学会数学知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学习的最高境界吧。
三、深思如何让学校数学与生活数学有机结合
数学的本质是抽象的, 它是一门联系性强、趣味性浓、探究性大、覆盖面广的学科。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因此, 我们教学时应该理论联系实际。
例如:我教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一块内容时, 带着学生平时熟悉的实物———10包香烟, 同时提出两个问题:平时每条香烟的包装是怎样的?商店的柜台里又是怎样摆放香烟的, 为什么这样摆放?学生带着问题, 手动操作, 很快就得出条装香烟是大面与大面重叠, 它的优点是既方便于拿取, 又节约包装材料。而放在柜里的香烟是小面与小面重合, 表面大, 容易吸引顾客。通过实践的引导, 学生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同时也能用数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这应该就是今天素质教育所提倡的亮点吧。
四、深思知识网络之间的联系
每块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的, 如何运用每一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这体现了每一位老师钻研教材的深浅程度, 与教师自身的素质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有一道分数应用题:加工一批零件, 如果每小时比原计划少做5个, 那么完成的时间将比原来增加1/8, 如果效率比原来提高1/5, 那么完成时间比原计划少1.5小时, 这批零件有多少个?我是这样解的:
这样的解法, 把比例的意义渗透在分数应用题中, 让知识纵横交叉运用, 连成网络, 才会在解题中化难为易, 得心应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综上所述, 提倡素质教育, 实施课堂教学的改革并不是要求教师“教教材”, 而是如何更好地“使用教材、提升教材、转变教材”。这样就需要每一位教师除了熟悉每册教材的内容外, 更需要深思每一块教材的内涵, 分析每一块知识的前后联系, 编织成知识网络, 尽量把写反思的遗憾降到最低。
摘要: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 教学反思被视为能促进教师专业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但一些教师写反思只是为了应付领导的检查, 缺乏对教学现象和本质的深思, 缺乏对教材每一块内容进一步的研究, 停留在教材的表面内容, 照书写内容, 这与现在提倡素质教育极不相称。因此, 对每一节课的深思比反思更重要。
13.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主题班会的开展 篇十三
一、传统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国的高中化学教学出现了很多问题,尤其是由于我国的各个高中受到规模和时间的限制,一般很少有高中化学教师会组织自己的学生走进实验室去亲自动手进行实验的操作,这就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差,将理论知识转换成为自己的学习思维也存在一定的障碍。一般情况下,高中化学教师会试图使用板书绘制的方式来进行对化学实验课堂缺失的弥补工作,但是这种教学缺少了学生自己动手绘声绘色的`教学功能,学生往往会感觉到这种课程索然无味,导致学生丧失了学习化学的热情,学生也就难以记住化学实验过程的各个步骤流程以及相关的化学仪器设备,化学实验课也就难以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
二、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方式
1.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
在新课程背景下,为了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效率,高中化学教师应该紧密地联系现实生活,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同时,由于化学知识与我们生活的实际联系非常密切,因而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可以引进很多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并且在化学课堂教学阶段,学生学习到与自己关注的东西有关的知识时,都会有很大的兴趣。
2.让高中学生感受化学的美
化学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并且化学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同时,高中化学中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化学结构都会产生一种美感。教师通过精巧设计的化学实验,有必要的话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化学实验过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
总而言之,新课程背景下,我国高中化学教学方式还存在很多问题。当然,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效率需要很多方面的努力。因此,现阶段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及其转变途径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4.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主题班会的开展 篇十四
高中化学有效教学论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有效教学
董加田
(江苏省兴化市兴化第一中学)
摘 要: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运用一切教学手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完成教学目标,从而使学生得到进步或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如何进行有效教学?从转变教学理念、多媒体辅助教学、注重实验教学三方面谈一些看法。
关键词:新课程;生本理念;多媒体;实验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其课程理念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实验教学上都要以此为宗旨,促进高中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一、转变教学理念――生本教育理念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促进高中化学课堂的有效性,首先就是要转变自身教学理念,坚持“生本教育理念”,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有兴趣、快乐地学习而设计的教育。因此,针对化学学科性质,教师可以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开放式探究教学等教学方式,真正体现了生本教育理念。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时,教师可以采用先学后教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人翁作用,首先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学习,给学生20分钟让学生结合初中所学化学知识,合作学习本课时,总结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即小组总结出以下问题:(1)二氧化碳、氨气是否属于电解质?(2)BaSO4、CaCO3、AgCl等难溶于水的盐是否属电解质?等等。教师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起辅助作用。自学过后,让小组代表提出自己小组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让其他小组成员来回答,这样的教学既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可促进学生间的合作交流,真正坚持生本教育理念,促进课堂有效教学。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提出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媒体教学手段也是时代进步的产物。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离不开新的教学手段――多媒体。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化学课堂教学,激活教材内容,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传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时,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资料,内容为甲烷的存在和用途,()学生看着视频资料,会对甲烷有初步了解,这样学生就不会盲目地学习,而是带有探索的意识去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此时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大家带着思考去学习。又如,利用多媒体展示出甲烷的比例模型和甲烷的球棍模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具体地看到甲烷的空间结构,根据图片展示,给学生讲解人们是如何确定甲烷是正四面体空间结构,而不是平面正方形结构。因此,这样借助多媒体教学,师生都可以在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三、注重实验教学――探究实验
化学的学科性质要求教师一定要注重化学实验教学活动。但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求化学教师打破传统化学实验教学的弊端,要把演示实验转变为探究实验。传统的化学实验,都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讲实验、演示实验,学生根本参与不到实验过程中,从而不能真正体验到化学实验带来的乐趣,更别说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了。因此,教师要利用好学校现有条件,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活动。让学生做到自己动手、自己设计实验、体验实验过程、总结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实验。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有效教学。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积极转变角色,做学生的引路人,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5.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主题班会的开展 篇十五
艺术教育是人们在自身素质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幼师教育中的艺术教育是培养一名优秀幼儿教师实现良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师学生在幼儿园中的歌唱技能是走向工作岗位的必要专业技能, 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另一方面, 声乐教育能够将学生的运用声音将情感展现给幼儿, 将情感转变为知觉的艺术。声乐艺术的魅力就在于表现出情感, 通过声乐教学, 学生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激发出学生自身的创造能力与整体素质。
声乐教育是幼儿师范的音乐教育课程中的基础学科, 也是一门必修课程, 这与其他专业艺术高校的声乐教学目标并不一样。幼儿示范院校的声乐教学并不是为了培养出专业素质高超的人才, 而是培养出优秀的幼儿教师。但是幼师学生一般年龄段在14~18岁之间, 有些学生来自于城市, 有些学生来自于农村, 自身素质参差不齐, 许多学生在入学之前几乎对音乐常识与理论一无所知。在声乐学习之后, 虽然多数学生能够基本掌握简单的声乐基础理论, 但是由于学生条件的差异, 一些学生的训练结果会存在较大的差别。面对这种情况, 我们需要在幼师声乐教学内容与方式上进行改革。
2. 当前声乐教学呈现的问题
第一, 学生音乐基础差。由于学生之前多数没有经过专业的音乐训练, 甚至有些农村学生连中小学音乐基础都没有, 这样的幼师学生要在几年内完成声乐课程练习是十分困难的。加上学生还要学习其他文化课程, 因此在有效的时间内学习大量的声乐技巧是不太现实的。
第二, 教学与课程内容过于专业。我们在当前的专业教学中是不太切合实际的, 这是由于我们首先并没有专门针对幼师学生的声乐教材, 现在使用的声乐教材都是专业音乐院校的课本, 呈现出难度较大的特点。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沿用的是专业的教学方法, 注重对学生声音的训练, 上课一般的固定模式就是让学生进行气息的训练与发声练习。但是学生难以掌握好最基本的音准与节奏, 更别提专业的唱歌方法运用与情感的处理了。许多学生感到难度太大, 因此在学习上感到力不从心, 失去学习的兴趣。
第三, 各专业学科联系少。我们在幼儿园教学中各学科是联系紧密的, 主要是为了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而不是让他们成为歌唱家。但是在幼师专业中, 却让学生掌握分别设立的各学科, 许多时候学科联系性不大, 并没有将各学科特点联系在一起。
3. 对声乐教学改革提出的思考与对策
第一,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设置声乐教学课程。由于我国幼师职业院校的学生音乐素质较差, 因此我们声乐课程的难度就需要降低, 可以改为“唱歌课”。名称上的禅意体现出教学目标的差距, 幼师专业需要培养的不是专业的歌唱家, 而是应当是被幼儿们所接受与喜欢的幼儿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应当追求较为专业化的声音而是应当让学生在不影响声带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自然的发声。我们在教学目标上不应当要让幼师学生达到多高的演唱目标, 而是以会唱歌与唱准歌曲为主。在期末考试过程中, 也不能以一首歌的好坏来评价一个学生, 而是需要结合平时的课堂表现, 来客观地评判学生, 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 编撰合适的专业教材, 改变教学方法。我们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专业课程的需求, 可以尝试根据声乐教学需要编写自己需要的教材。我校教研组就根据实际情况, 编写了试用教材, 分别为理论与歌曲部分。一般理论部分是给幼师学生介绍一些简单的科学发生的途径与气息如何运用, 防止学生扯着嗓子吼歌的情况发生。我们在歌曲的选择上也是以我国幼儿园教学使用中的儿童歌曲为主要内容, 在最后融入一些少量的艺术歌曲作为提高。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循序渐进地从最基础的教起。学生对于难度小的歌曲较为容易掌握, 也会有更多的精力来处理这些歌曲, 能够根据歌曲情绪来有表情与情感的演唱。这时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就相对轻松, 敢于演唱, 上课的积极性就会提高。
第三, 加强多个专业课程的联系。在声乐学习中加入律动与弹唱, 都是其他课程之间融合的内容。另外的重要专业课程就是视唱, 许多学生在识谱能力上是弱项, 很多死后都要依靠教师一句句地教授。但是教师教的歌曲再多也难以将所有的歌曲都教授完, 只有自己学会视唱谱子才能真正学会演唱歌曲。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将视唱音阶融入到声乐的发生练习中, 并且注重要进行音准与音程的训练。教授歌曲过程中, 要转变教师范唱与学生跟唱的教学模式, 而是让学生敢于自己视唱歌曲, 并且教师要给予鼓励, 学生唱不准的地方加以纠正。
音乐教育活动是幼儿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名幼师学生——未来的幼儿教师, 是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的。我们要将提升幼师学生的整体素质与教学能力作为首要任务, 充分了解幼儿教育改革的方向, 针对音乐艺术与学生实际特点进行声乐教学, 将培养创新人才与创新行为作为当前幼师职业院校发展的主要目标。
摘要:上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幼师专业院校在响应国家教育方针的引导下, 强调素质教育, 并提出要努力把学生培养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幼儿教育人才。作为幼师专业院校的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 声乐教学的作用是巨大的, 并且能够成为幼师人才的多元化素质养成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我国幼师教育起步较晚, 依然在课堂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对新背景下幼师声乐教育课程现状进行分析, 并对改革声乐教学提出思考与对策。
关键词:幼师专业院校,素质教育,声乐教学,多元化素质,改革
参考文献
[1]方芳;区域活动中幼儿自控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 (下) [C];2007年.
[2]杨丽珠;张丽华;3~9岁儿童自尊结构研究[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3]乔虹康宁;幼儿园:诸多环节疏于防范[N];中国妇女报;2004年.
[4]编译/杨孝文;幼儿园教育有益孩子提高未来成绩[N];北京科技报;2004年.
[5]许琼华;陶行知的幼儿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16.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主题班会的开展 篇十六
1.教师进入课堂必须充满激情,保持最佳精神状态,让自己对教育事业,对数学学科,对学生的爱溢于言表,以此感染学生的情绪,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应吃透教材,把握知识的难度。课堂教学时,巧妙地运用教师的激情、教师的语言艺术,难易恰当的提问及其他教学手段去调控学生的激情。教师作为“引导者”,必须具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和引人入胜的课堂艺术,灵活地运用方法和手段设置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作为“主角演员”兴致勃勃地进入角色。唤起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上进、求知的激情,营造和谐、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氛围,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高效、高兴地学习。
2.数学教师应具备专业的数学课程开发能力。因为教师的一个社会角色是“知识的源泉”,要使流向学生的这股清泉永不枯竭,新鲜甘甜,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与素养。为此,教师必须善于依据特定的教学情境,根据实践应用,使学生体会数学的乐趣。数学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践,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件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体会到数学的魅力。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水中学会游泳。新课程要求教学活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去做,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得对于实际的真实感受,在教学中还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比如,教学“周长和面积”后,我让学生当一回小小设计师:老师买了一套住房,要进行装修,有几个问题想请教你们帮忙解决,你们愿意吗?学生一听有几个问题要请他们帮忙解决,都跃跃欲试,学生热情顿时高涨。我把每间房屋的长和宽告诉学生后,请他们算出每间房屋各是多少平方米,这套房共有多少平方米,用边长60厘米的大理石铺地需多少块?每块大理石30元,一共需要多少元?如果在客厅和餐厅的吊顶四周装上石膏线条需多少米。这些题的设计使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把所学的书本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对数学的认识及兴趣。
3.数学教师要掌握课堂提问的艺术。法国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说过:“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课堂应该是对话的课堂。”课堂提问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也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能成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的动力。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是问号。”疑问和惊奇最容易诱发积极的思维活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创设激疑情境,利用学生的好奇、好胜、好问的心理特点,围绕知识关键点,巧妙地创设情境,设置疑问,让学生疑中生奇、疑中生趣,诱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使学生体会到探索的愉快,成功的喜悦。教师要选择能引起学生学习的问题,提问要兼顾开放性和指向性,要给学生留有探索的空间。课堂提问的目的不在于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拥有量,而在于让师生思维火花在课堂这样的一个场所里碰撞。有效的提问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如教学“年、月、日”时,我首先给学生提出一个生活的问题:“奶奶去年过第15个生日,而奶奶的孙子去年过第16个生日,奶奶和孙子今年各是多少岁?”接着让学生看书思考,鼓励学生说出自学中发现的问题,让学生讨论,给学生释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被调动起来了。
总之,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朋友,成为学生表演时的观众,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导航者。只有这样,教学过程才会变得民主,学生才会乐于学习,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平等了,学生才没有拘束感、畏惧心理,才能放飞自己的思想,主动学习,才能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数学学科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课堂。数学教师还应更多地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学习习惯,使其终生受益。“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必须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建立科学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数学在训练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优势,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做出最大努力。
参考文献:
[1]朱志明.基于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点冷思考.小学数学教师,2005(1).
[2](美)Carol·Marra Pelletier著,李庆、孙麟译.成功教学的策略——有效的教学实习指南.
[3]王晓东.数学有效提问:本真课堂教学的深层追问.教学与管理,2009(4).
[4]宋柏琴.对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几点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5.
[5]孟宪成,田庆林.浅谈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改革的三个着力点[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2).
【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主题班会的开展】推荐阅读: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常规管理10-03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有效地落实三维目标06-09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体育教学10-15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后进生”的教育06-13
浅谈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11-12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的有效教学12-05
谈新课程下的语文信息11-20
谈新课程下化学课的结尾艺术07-05
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开展新训工作07-13
浅谈新常态下企业如何开展纪检监察工作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