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层党建创新

2024-09-03

城市基层党建创新(精选8篇)

1.城市基层党建创新 篇一

创新思维,提升城市基层党建品质与内涵

基层党建是党建工作的基石,是党建工作的最大政绩。提升党建品质,提高党建内涵,让基层党组织成为社区发展的灯塔,成为党员前进的明灯,成为群众的探路者和领航员。

基层党建是带领全体党员服务群众、建设社区的,群众满意度就成为衡量党建品质的唯一标准。

一、建强党员队伍,成为服务群众的贴心人。党员是群众的学习模板,让党员队伍成为政治坚定的捍卫者,才能团结群众,引领企业、社会组织共同为基层党建出谋划策。社区党员干部要带头讲政治、带头顾大局、带头讲文明、带头树新风、带头做义工,基层党组织要将评判优秀的标准量化,将参加学习、参加义工、文明引导、邻里和谐等作为评优的重要标准。同时基层社区可以邀请有才干、有技能的在职党员、能发挥余热的老党员到社区来帮扶困难家庭、调解居民矛盾,增强社区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探索党员服务积分制管理,从而达到党员队伍“政治素质优、岗位技能优、工作业绩优、群众评价优”的四优表现。

1.严肃组织生活。完善 “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党员活动日、月晒季评年考、民主评议等组织生活制度,制定党支部组织生活计划,强化党员的组织意识和党员意识,防止党内组织生活随意化、平淡化、娱乐化。组织党员有计划地参加支部的组织生活、组织活动,督促指导党支部认真开展组织生活会,切实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创新党内组织生活方式方法,积极运用公众号、党员微信群等现代传媒手段,进行党员教育、舆论引导,增强组织生活的吸引力和实效。

2.加强教育管理。结合固定学习日,组织党员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党章和《准则》《条例》,牢固树立党章党规党纪意识,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锤炼道德情操,强化纪律意识,做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共产党员。严肃党的纪律,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防止党员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

二、健全长效机制,全面凝聚基层党建合力。

(一)基层党组织可以每年围绕解决本社区基层党建工作的突出问题,确定1-2个“书记项目”,确保全程参与、全面关注、全力推动,努力解决一到二个群众反映强烈的老大难问题。

(二)实现一体化设计。落实党建和社区同步的工作原则,坚持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安排、同部署,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同步考核,把党建与中心工作有效对接,把社区群团工作纳入党建工作的总体格局。坚持统一部署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形成群众工作党员带头做,党建工作群众万人拥护的局面。

(三)品牌化建设。推进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手段创新,运用品牌管理的理念,形成“一支部一特色”的活动载体,总结梳理自身党建工作特色做法,根据基层党组织实际,积极引导基层党组织开展品牌创建,以党建品牌建设提升党建工作效能。聚合力量推广品牌,邀请专家领导为品牌打造号诊把脉,进一步丰富内涵,提升品质,借助党建专家、上级部门等高端资源,总结提升品牌理论价值和社会影响,提高党建品牌知名度。以“标准化建设、体系化推进、品牌化打造”为重要支撑,实现品牌建设、党的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契合、深度融合。

三、统筹谋划,改革创新,持续释放基层党建工作活力。1.优化服务体系。要提升基层党建的品质,要坚持务实有效的原则,实现三社联动。首先,由基层党组织对社区的问题、群众的需求进行调研,了解社区是否有青少年服务、居家养老等各类需求。由政府统一购买社会组织、购买项目,根据各基层的情况,提供对应的组织或服务。同时,政府主动培育专业化的社工队伍,为基层提供康复服务、社会救助、心理健康辅导等服务,从而形成社区化、社工化、专业化的服务体系。2.推进载体创新。加强党建信息化建设,打造党群服务中心。依托党建工作信息化平台,充分利用党群服务中心、网络载体开展党支部工作。鼓励立足实际开展载体创新和品牌建设,将优秀党组织、先进党员事迹在党群服务中心、网络平台上进行展示,大力宣传好经验好做法,选树党支部建设示范点,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3.实施帮扶提升。深入开展社区大党委工作,进一步扩大大党委的范围。形成区域内各社区党组织、社区党组织与企业党组织的通力合作。建立各社区、企业党组织工作定期交流机制,促进学习借鉴,取长补短。通过“结对子”“一帮一”,党建部门向后进支部派驻支部建设指导员、组织先进党支部与落后党支部结对互助,实施帮扶改进,抓好软弱涣散党支部整顿转化提高工作。

在新的时代、新的征程,只有通过建强队伍、凝聚合力、改革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发展。路漫漫其修远兮,基层党建提升任重而道远。但我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我们一定能把我们的社区打造成更具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的现代化社区。

2.城市基层党建创新 篇二

新中国建立后, 根据苏联模式, 农村人民公社率先建立, 为城市人民公社提供了样板。农村人民公社的发展使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种变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 在全国建设公社的浪潮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统一思想下, 城市人民公社的建立就成为一种必然, 是农村人民公社运动在全国发展的必然结果。

恩格斯曾经谈过实现共产主义的三个条件:“我现在只从能够实现共产主义的许多办法中间提一下近来谈得很多办法的一种办法, 这就是采取三个必然会促使共产主义实施的措施。”[1]恩格斯所提到的措施, 主要有以下几点:“1.由国家出资对一切儿童毫无例外地实行普遍教育, 这种教育对任何人都一样, 一直进行到能够作为社会的独立成员的年龄为止。2.全面改组济贫所, 把所有失业公民都安置在移民区内, 让他们全面从事工农业生产, 并把他们的劳动组织起来为全移民区造福。3.要贯彻这两个措施就需要花钱。为了取得这些钱, 同时为了改变到现在为止一切分担得不公平的赋税, 在现在提出的改革计划中就应该建议采取普遍的资本累进税, 其税率随资本额的增大而递增。”[2]

经过改造, 我国城市人民公社的发展十分迅速, 自1960年开始, 全国大多数的城市人民公社将闲散劳动人员进一步组织起来。生活集体化, 家务劳动社会化的集体福利和服务事业是它最大的特点。此时, 我国城市形成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生产劳动格局。城市人民公社建立的目的与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密不可分。它是我国为了尽早实现工业化而做出的具体行动。广大妇女也被动员起来进行生产劳动, 毛泽东曾说:“中国的妇女是一种伟大的人力资源, 必须发掘这种资源, 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3]为了建设更多的工业, 为国家社会服务, 城市人民公社是非常好的形式。

城市人民公社的建立有较多的政治方面的考量。首先吸纳大量剩余劳动力、无业人员和家庭妇女加入有利于统一管理。更重要的一点是, 城市被认为是阶级社会的产物, 我党我国政府认为, 要实现共产主义就要消灭所有差别。首要任务是消灭城乡差别。因为只有人口尽可能地平均分配于全国, 使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密切结合, 缩小城乡各方面的差距, 才能达到相当的水平。这样有利于经济的整体发展, 消除城乡对立。城市人民公社从五十年代初开始到六十年代初, 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 为社会主义改造和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是一种新的尝试, 但由于“文革”的开始而宣告结束, 其是公有制时代的显著特征。改革开放, 城市社区逐步发展。

二、城市社区是承接公社发展的新形式

中国城市基层社会的现代管理始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戊戌变法后清政府推出新政, 学习外国警务制度维护治安, 在北京首先使用警管制。后成立警察厅、警察分署、派出所等分支派出机构, 对社会治安起到了重要作用。街政府逐步废除。街公所发展为后来的街道办事处, 其作用越发明显。1953年, 彭真根据毛泽东的指示, 就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的建立写报告:“为了把许多不属于工厂、企业、机关、学校和无组织的街道居民组织起来……还需要设立城市或区政府的派出机关———街道办事处。”[4]对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的性质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人民公社时期的“单位制”与街道的“街居制”成为社会的重要支撑, 而人民公社是社会与家庭管理的综合体。

从“文革”开始到1979年结束, 人民公社和街道办事处于瘫痪状态, 而被改名为“街道革命委员会”, 实行党的一元领导, 主要是以阶级斗争为纲, 实行全面专政。从1979年到八十年代中期, 人民公社不再存在, 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得到恢复, 而其部分工作受民政部管理。八十年代中后期, 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发生重大变迁, 街道办事处得到重视, 人员大量增加, 工资由国家财政支付。街道办事处多为党政两个系统, 即街道党委和办事处。近年来街道办事处正朝着权力增加的趋势发展, 在小政府大社会的口号下, 各城市政府逐步放权, 扩大街道办事处的管理权。

根据改革, 以前的居民委员会更改为社区委员会, 在全国得到实施。主要特点有:从前社区居民主要是在社区居住的居民, 而现在的内涵包括在社区内从事各种活动的法人和单位。另外, 社区居民委员会取代过去的居民委员会, 人数从7至15人不等, 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由社区内居民组成, 是社区最高权力组织。根据党员由党员所在单位和所在社区共同管理的精神, 所有离退休党员的关系应转入所在社区。

三、我国城市社区的未来

1. 明确完善社区服务体系

社区作为最基层的服务单位, 不应如政府部门一样全面、系统, 而应该在其擅长和适合的领域做出特色, 而对其做不好或没有精力做的事情不应让其全面负责。这主要因为社区的工作人员不足, 专业素质有限, 经费匮乏。应该建立合理鲜明的服务体系, 做好能做好的, 把做不好、没精力做的事留给专职部门完成。

2. 促进社区自治

社区的自治组织为社区居民代表大会, 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它的常设机构。居民委员会在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和社区居民议事会的监督下, 行使职责, 做好日常管理服务工作。依法实行自我管理、服务与发展。社区自治是人民自己做主的实验, 最终目标是使基层百姓具有自治意识、自治能力, 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随着国家的发展, 文明程度的提高, 政治民主程度的提高, 社会中居民自治的需求相应增多, 居民的自治能力大大提高。减少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基层的包办代替已经成为必然。

3. 大力发展社区文化建设

作为城市社区的一张名片, 色彩斑斓的社区文化不仅是社区居民的骄傲, 而且是城市的特色所在。保护、建设有韵味的社区文化, 既能陶冶本地居民的道德文化情操, 又能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大环境。社区的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饶有韵味的观赏休闲景致。使社区生活带有文化韵味, 让城市的人民在工作的压力之余有一片喘息的休闲空间, 增加一分人性的关怀。未来社区文化建设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成为城市文化、社区建设的亮点。

经过了60年的发展, 基层人民管理体制经历了多种变迁与反复, 但是总的发展趋势是更好地实现科学管理与服务群众。街道社区一直在探索如何能更好地实现管理与服务, 从制度角度不断健全发展, 从科学管理方面不断更新模式, 但是人的思想层面却未见明显改变。基层党政组织从某种程度上更容易受到当时社会各种风气的影响, 也是相对薄弱的环节, 加强思想层面的建设的要求将愈加紧迫。

摘要:新中国成立初期, 社会管理废除了旧社会沿用下来的保甲制度, 而采用了街道管理制度, 加强城市管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我国模仿苏联模式, 在城市中, 把最基层政府设置在市辖区, 而不是它的下一级的街道办事处, 以便于城市中的事务得到统一集中的处理。但由于新中国成立后工业等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制约, 在城市中除工人和有组织的工作人员外, 还有大量的闲散人员, 为了便于治理、组织和分担区级政权的工作, 设置了区政府的下级派出机构和设置居民委员会。这是我国政权基层组织的雏形。到1958年, 全国各大城市普遍建立起了街道办事处组织。此后, 实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城市、农村都开始建立人民公社。这种热潮很快就传到了城市中, 街道中开设了各种生活服务组织, 为寻找我国城市公民有组织生活进行了各种试验和大胆探索。

关键词:城市人民公社,公社化,街道,社区

参考文献

3.城市基层党建创新 篇三

[关键词]党建引领;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同心家园”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2)10-0048-03

新形势下的社区建设,是建立在社区居民与社会组织、市场组织与政府组织的协同共建上。这种协同性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认同的程度,而认同的有效构建正是基层党组织应该发挥的重要引领功能。上海市静安寺社区(街道)“同心家园”基于社会认同的实践探索,实现了社区建设的力量和资源从封闭走向开放,是社会管理创新在社区基层的生动诠释。

“同心家园”党建模式的创建,体现了基层党建工作网络性、纽带性、多元性、开放性四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同心家园”这个系统具有高度的网络结构性。社区党的工作以社区党工委为核心,行政党组、居民区党委、综合党委为节点,与各级各类社区单位党组织一起构成网络化的组织结构,以及与之相应的网络化的资源结构和网络化的信息结构。第二,“同心家园”是在社区党工委领导下开展的横向组织活动,具有很强的联系纽带支撑,主要包括:社区党工委与社区单位党组织之间的组织凝聚力,社区单位和社区群众参与资源分配权的利益驱动力,党纪党规授予社区党员参与义务的监管约束力。通过这三方面引力,形成资源(包括党建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社区党建的优势互补,真正把社区凝聚起来。第三,“同心家园”的服务对象呈现多元化。既有社区组织,又有个体性的流动党员;既有纵向的具有行政隶属关系的单位,也有横向性的没有行政隶属关系的单位;既有基层政权内部的党组织,又有社区单位党组织等等。从当前实际来看,社区内部权力结构已经呈现出由党组织、群众自治组织、业主委员会、其他组织等共同分享的局面。第四,“同心家园”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原来隶属于不同层级党组织的党员个体,通过社区党建的组织建设、活动载体建设走到一起。围绕社区建设,社区内各级各类党组织之间的合作交往也需要不断加强。“同心家园”通过搭建平台,利用协商、交流、引导和参与等社会化工作方法以达成社区“共同体”的利益一体化。

因此,加强党建在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中的引领作用,从而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为解决基层社会问题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以党建为引领,既有整合社会的功能,达到巩固党在城市的执政基础的目的;又具有整合党自身建设的功能,通过党自身建设凝聚党员、凝聚群众,提升吸引力和战斗力,从而夯实党在城市基层社会的执政基础。静安寺社区(街道)这些年来以党建为引领建设“同心家园”幸福社区的历程,主要是将目光瞄准以“认同”为灵魂的社区建设,走向了对社区自身社会性发育的关注,走向了对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关注。

一、以区域化党建为引领,实现党组织对基层政府、社会力量、公众的全方位统筹和动员

林尚立在《关于新时期社区党建的若干理论思考》一文中指出,新时期的社区党建不是单纯的党的建设问题,从根本上说它直接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力与执政基础,关系到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整个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这两个重要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企业转制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社区居民的多元化服务需求日益显现,使社区所承担的社会职能越来越多。繁重的任务单靠社区党组织是难以胜任的,现实发展迫切要求社区党组织转换工作思路和作风,优化基层党组织结构,动员社区内的所有党组织和党员共同参与社区党建,才能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

静安寺社区(街道)“同心家园”是一种以地缘关系为基础,以社区党工委为核心,围绕共同需求、共同利益、共同目标,通过管理属地化将社区各种组织资源、行政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人才资源和物质资源整合起来,使党的建设和社区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发展。这种新型的区域化党建模式改变了传统基层社会管理模式,使社区建设的力量和资源从封闭走向开放。

近年来,社会结构的变化折射在社区生活的各个层面,驻区单位党组织和一些党员对社区党建认同感不强,社区党建一定程度上有“行政化”及“条块分割”的倾向,党建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等问题也开始凸现出来。2007年以来,为了更好贯彻市委“社区党建全覆盖、社区建设实体化、社区管理网格化”要求,静安区开始了基层社会管理模式的再造,静安寺社区(街道)“同心家园”则是在此基础上的又一轮新的探索。

“同心家园”党建模式以社区党工委为核心,由区域内不同隶属关系的机关、部队、企业、事业、“两新”组织等单位党组织共同组成的“同心家园”共建理事会,是一种协商议事机构,以亲缘、地缘、业缘、趣缘等多种社区固有的关系纽带,遵循社会化工作特点,整合区域内的各种资源,最终实现社区治理中的一元领导与多元参与的辩证统一。“同心家园”共建理事会按照《理事会章程》的规定规范运作,选择有一定代表性、影响力、积极性的成员,理事会采取轮值的形式,有效激发了成员单位的主体意识,形成工作合力。

依托“同心家园”区域化党建工作平台,社区党工委号召各社区党组织广泛开展“同心共建结对”,动员“两新”组织、社区单位开展各类结对活动,进一步加强单位党建、区域党建、行业党建的互联、互补、互动,进一步增强党组织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能力。通过结对活动的创新,使结对对象从原先楼组与楼宇一对一结对,扩大到“两新”组织、居民区、驻区单位、部队党组织等多方结对;使结对方式从原先单一的结对帮困扩展到开展活动、整合资源、志愿服务等;使结对内容也从单一为居民区服务扩展到资源共享,双向服务。比如,组织百个党组织同心共谋结对活动。以“先锋楼组”、“星级楼宇”、“公益性社区单位党组织”创建为抓手,进一步促进楼宇和楼组结对共建。同时,尝试开展社区单位党组织与楼宇、楼组党支部之间的同心共建结对。通过结对,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帮困、助老、助学等活动,服务社区群众,促进社区融合。“两楼”联建充分发挥楼组党建、楼宇党建各自不同的资源优势,以居民区党建与企业思想政治建设相结合、居民区群团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等不同方式,充分体现党员的社会价值,丰富了区域化党建活动载体,推进了区域化党建格局的形成。还比如,做好百名外省市流动党员的关心凝聚工作。在做好“三在”在职党员社区报到工作的基础上,动员居住在本社区的驻区单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同时,通过就近纳入党组织、提供社区公共服务等措施,加强对百名外省市流动党员的关心凝聚工作,增强其社区归属感。

区域化党建必须以共同目标和共同需要作为动力,否则仅仅依靠社区党工委是无法有效开展工作的。“同心家园”党建模式改变了单纯依靠体制内的党建资源模式,实现了政府组织与社会组织、市场组织的协同共建,增强社区群众对社区党组织的认可程度,而社区认同的成功构建正是由于基层党组织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功能。

二、以社区成员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提升社区生活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基层社会管理从根本上讲是做人的工作,对人的服务。对人的服务既是社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其目标指向。“同心家园”从社区成员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三个方面的转变来创新社区服务理念。一是服务对象的转变,由原来面向老人、儿童、残疾人、优抚对象等一般的户籍对象转向全体社区成员,包括居民群众和社区单位等。二是服务内容的转变,由原来注重物质关怀转向物质关怀和精神关怀并举,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三是服务主体的转变,由原来社区提供单向性服务转变为双向性服务,即社区单位、社会组织既是社区的服务对象同时又是为社区提供服务的主体,要将社区资源作为社区服务的共同资源。如美丽园龙都大酒店与居民区党总支已举办了五届社区运动会。

社区不仅是社区居民生活的共同体,也是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的共同家园。静安寺社区党工委希望通过建立覆盖整个社区的党建实体工作网络,就近服务、就近教育、就近管理、就近发挥作用,形成对“同心家园”区域化党建强有力的支撑。社区党员服务中心作为面向社区党员的平台,继续强化服务功能,打造品牌项目。而以往在各个居民区及楼宇党支部设立的党员服务站(点),因为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限制了作用的发挥,因此在此基础上建立党建工作站。“同心家园”区域化党建模式下,党工委在下辖的每个居民区建立一个党建工作站,有专门的场所、设施,专人负责,内设党员活动室、志愿者工作室、电化教育室、代表委员谈心室等项目内容,切实发挥服务党员、服务党组织、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平台作用。作为党建的“红色礼堂”,工作站是党工委加强党的阵地建设,打造党建同心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同心家园”区域化党建工作强有力的物质支撑。

通过服务理念和工作方式的转变,拓展了社区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提升了居民群众在社区生活中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丰富了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内涵,突破了传统封闭系统下党的组织设置和工作格局,打破了单位制和线型管理的局限,适应了党的工作向社会化转变的新趋势,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活力,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夯实了社会建设的基础,把群众都团结在党组织周围,真正形成同心家园。

三、以党组织建设和发挥党员作用为组织保障,强化党员干部和社区居民的双向互动

社区共同体的建设,离不开社区内所有党组织和社区党员的共同努力。重塑社区党员和党组织的形象,充分发挥党员在社区的先锋模范作用,强化党员干部和社区居民的双向互动,必须调动社区党员参加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改变“八小时党员”的现象,使其不仅在单位,而且在社区,处处时时都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

2012年作为创先争优基层组织建设年,静安寺社区党工委制定了《进一步转变作风,密切联系基层的工作意见》,形成具有“同心家园”特色的“三同心”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法,即搭建联系群众的“同心桥”、畅通服务群众的“同心链”、打造依靠群众的“同心圆”。比如,深入推进“组团大走访”活动,共发动82家驻区单位和“两新”组织的712名党员、313名在职党员,成为组团大走访活动的骨干力量。领导班子成员定期联系居民区、楼宇、困难党员、老干部和3至5名群众;街道机关干部每周至少一次走进居民区,主动当好“四大员”;实行两代表、两委员定期定点接待制度。通过组团大走访活动,机关干部零距离贴近群众,零距离解决问题,进一步拓宽了居民群众的诉求表达渠道。一系列涉及民生的问题和困难及时、有效地得到化解,把党员的先进性从单位扩展到社区,从8小时以内扩展到8小时以外。群众满意率逐年上升,干群同心的氛围也越来越浓郁。在为社区群众帮困解难中,增强社区群众对社区党组织的认可程度,切实把社区党建的落脚点放在服务群众根本宗旨上。

“同心家园”还成立了 “党建联建志愿者工作室”,形成由居民区党总支牵头,居民区、小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工作室以服务群众为立足点,切实加强党建工作的有效性,拓宽了党员服务群众的渠道,增强了党员服务群众的意识。工作室认真梳理汇总小区“三最”问题中通过开展志愿者服务可予以解决的矛盾和困难,确定提供服务的内容和项目,整合优化小区成员的各类资源。把举行大型的为民服务活动与开展日常性的志愿者服务工作结合起来,实现小区与驻区单位的各类资源互补,共同发展。

现代基层社会管理实际上是一种治理,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社区管制。治理强调的是合作、协商和参与,是双向互动关系,而不是传统管制体现的单向控制。合作互动是建立在互信的基础之上。只有发动党组织和党员参与到社区管理中,形成党员干部主动联系群众机制,党员干部才能真正了解群众的实际需求,居民群众也能更好地理解政府的政策行为,这种互动建构起参与者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参与效能感,进而积极构筑社会成员与管理者之间的互信和理解。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成为新时期全党全国的重大任务。面对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必须以党建为引领,通过党内民主带动社区民主的发育与成长,推动社区自治,进而在社区范围内形成有序的社区民主和社会治理。实践证明,社区党组织的建设状况不仅直接关系基层党员的组织生活,而且关系社区居民对党的认同度和忠诚度。因此,要进一步发挥基层党建引领作用,扩大党员的社区参与,提升党组织整合社会力量和资源的能力,推动社区发育与建设,在为社区居民服务的过程中提高社区居民对党组织的认同和支持,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

参考文献:

[1]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2]王长江.党内基层民主的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l1(3).

[3]陈朋.基层社会管理:重点与路径[N]学习时报,2012-7.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静安区委党校

4.城市基层党建创新 篇四

加强对社区党建工作的指导,不断提高社区党建工作水平;总结调研经验,形成专题报告,探索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对策建议;抓好破难成果转化,为市委研究制定**市新的社区党建工作意见提供决策依据;发挥组织部长的率先垂范作用,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

二、工作措施

(一)开展专

题调研(4月中旬至5月中旬)

主要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考察、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围绕如何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社区党建工作水平;如何健全组织机构、增强社区党组织整合功能,扩大党在“两新”组织的“两个覆盖”;如何合理配备社区党务工作力量,确保党建工作有人管、有人抓;如何保障社区党建工作的经费开支,保证社区党组织和党员活动的正常开展;如何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减轻社区工作者不合理负担,确保社区工作者集中精力投身社区建设、服务居民群众等问题,进行调研和探讨,形成进一步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对策措施。

(二)培育推广先进典型(5月中旬至7月初)

抓好省委书记**去年9月有关总结推广“**经验”重要批示精神的落实;结合专题调研,宣传推广社区党建工作中的好做法;按照“六好”的要求,抓好社区党建工作示范点创建;结合“七一”活动,宣传表彰一批优秀社区党组织和优秀党员。

(三)抓好相关工作的落实(与面上工作结合进行)

加强对城区党委履行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情况的督查了解;结合“联百乡结千村帮万户”活动,指导城区开展好机关与社区结对,城市街道、社区党建示范点与社区党组织结对活动;抓好正在全市开展的基层党组织“直选”试点,进一步推进社区党组织的党内民主建设;抓好基层组织建设的保障工作,推进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力量。

(四)总结成果并抓好转化(7月底前完成)

5.城市基层党建调研报告 篇五

加强城市基层党建是基层党建领域的全新课题。近日,笔者结合我市街道社区、机关、高校、“两新”组织和国有企业等领域党建工作实际,形成如下思考。

一、现状与问题

加强城市基层党建是顺应城市化进程、以党的建设引领社会治理创新的必然之路,是夯实党在城市执政根基的战略选择。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党建统领作用,以“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年”活动为抓手,统筹推进“六位一体”基层党建总体布局,全力构建“一统三管五创”工作机制,推进全市基层党建工作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作为全市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核心板块的榆阳区,推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区域化统筹、信息化支撑、规范化提升“五化同步”举措,努力构建共驻共建、资源共享、互联互动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各县区也都在积极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基层党建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街道、社区基层组织承担行政性事务较多,工作任务繁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治理和服务群众的质量。二是总体上看,街道、社区办公和服务场所虽然实现了全面达标,但与城市发展和服务群众的需求相比,硬件设施仍相对滞后,综合服务功能不够强,经费较为紧张。三是大部分社区党支部党员在册登记人数达不到成立党委要求的规模,在建立“大党委”上存在一定困难。四是城市党建统筹不够,街道、社区党组织与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两新”组织党组织,尚未建立共驻共建的长效机制。五是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村改社区”工作和社区化管理水平不够高,商务楼宇、商圈市场等党建工作散失,与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新要求不相适应。六是社区干部队伍构成多元、岗位身份不一、薪酬待遇不同、能力素质参差不齐,需进一步健全机制,壮大统一规范的社区专职工作人员队伍。七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流入人口增长,街道社区流动党员数量较多且构成复杂,教育管理难度较大。

二、对策及建议

当前,城市基层党建到了整体谋划和重点推进的历史新阶段,必须树立系统理念、统筹理念、开放理念、创新理念,把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一)树立城市大党建思维,重在统筹。

坚持条块结合、优势互补的原则,构建以城区党委为核心、街道党工委为统领、社区党组织为基础、辖区单位党组织为主体的区域化党建格局。一要紧紧依靠主管部门做好本系统本行业领域的党建工作。抓好本系统行业领域的党建工作,主要责任在主管单位,这一点必须明确。二要发挥好各类型党组织的主体作用,建立各领域党建责任清单。城市各类组织集中,囊括了除农村党建之外的各领域党建,涉及主体多,涵盖范围广,必须置于城市大党建的整体格局之下,确立街道党工委的统筹功能,进一步明确各类型党组织的责任,实行清单式管理。三要强化街道党工委的统筹功能。进一步明确街道党工委的职责权限,理顺街道党工委与各领域党建主管部门的关系,建立城市党建协调运行机制。各领域党建主管部门要在人力、经费、活动安排上积极支持配合街道、社区开展工作。

(二)推进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建设,要在提升。

要把街道“大工委”和社区“大党委”建设作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主抓手,对街道、社区党组织进行升级改造、扩容提升。一要建立街道、社区党组织的权力清单。无权力则无法尽责。要改变“小马拉大车”现象,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在城市党建中的统筹职能,就必须对其赋予必要的、与抓好城市党建相匹配的权力,建立相应的权力清单。对辖区内各领域党组织实行双重管理,纵向上受行业系统党建工作主管部门管理,横向上受街道、社区党组织属地管理。二要配强工作力量。采取“现有专职委员+兼职委员”的模式,在现有委员的基础上,增加配置兼职委员。街道、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主要由辖区内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机关、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党组织负责人担任;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可由联系社区的机关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或居住在社区的在职党员担任。街道、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主要采取聘任方式产生,所在单位要支持其开展社区工作。三要强化经费保障。进一步大幅提高社区办公经费、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社区干部补贴和阵地建设资金等经费保障,确保有钱办事。细化社区干部补贴标准,实行绩效管理,建立补贴标准

正常增长机制。要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严格落实各级专项党建经费,坚决杜绝截留、挤占和挪用现象。四要加强党建人才队伍建设。要拓宽渠道,把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充实到党建工作上,同时加大街道、社区党建专职人员的培训力度。

(三)完善共驻共建机制,为在融合。

突出共驻共建、资源共享,强化区域协同,把城区、街道、社区三级党组织联动起来,促进社区传统党建与驻区单位、新兴领域党建深度融合。一要建立辖区单位党组织属地报到制度。辖区各类党组织都要到所在社区党组织报到,定期与社区党组织联系沟通,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对接活动。影响较大的辖区单位党组织要列为街道、社区党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通过建立“党建联盟”、定期走访、召开联席会议或座谈会等方式,促进融合。二要建立党建工作例会和联席会议制度。每月召开一次街道“大工委”会议和社区“大党委”会议,研究讨论重大事项,作出决议。建立健全街道、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对物业公司、业委会的指导、监督和协调。三要建立街道、社区与辖区单位党组织共驻共建共享制度。优化整合社区党建资源和各类社会资源,做到“条块联运、组织联建、党员联管、活动联搞、资源联用、服务联做”。

6.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综述 篇六

近年来,我市紧紧抓住被确定为“国家和省新型城镇化试点市”的重大机遇,认真落实省市委关于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有关要求,不断深化对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形势研判,探索实施“融入式党建”创新工程,着力推进“党建工作区域化、社区治理网格化、服务群众精准化”,初步构建起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新格局,为夯实党在城市基层的执政基础不断注入“源头活水”。

深化认识、理顺机制。组织专题调研。把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作为党建重点课题,抽调精干人员组成调研组进行专题调研,重点围绕基层体制、基层队伍、基层治理、基层服务、基层保障等要素,梳理存在问题,征集意见建议。先后召开市直部门、街道、社区、党员群众代表x个层次的座谈会,座谈xxx余人次、征求意见建议xx条。健全领导机制。成立城市基层党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担任组长,定期研究城市基层党建的重要工作和推进措施。去年x月xx日,召开全市区域化党建工作现场推进会议,市委书记现场调度各街道、社区区域化党建工作进展情况,推动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提升。定期分析研究。建立了由组织、民政、国土、住建等部门组成的城市街道、社区区域化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交流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有关情况,分析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研究制定分工推进措施。

优化管理、健全网格。健全组织架构。规范现有城市社区组织架构,全面推行街道“大工委”和社区“大党委”制,吸纳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工作,统筹社区共建联建力量。目前我市x个街道、xx个社区已全部成立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推行网格管理。推进社区规模调整,按照服务半径合理调整划分城市社区。以居民楼栋分布、行业分布、兴趣特长等为基础,设立党支部和党小组,推动党组织向小区、楼院、党员中心户覆盖,形成纵向延伸、横向拓展的社区网格,实现“网中有格,按格定岗,人在格上,事在网中”。目前共设立网格xxx个,建立网格化党支部xxx个。实行区域兜底。在x个街道、x个园区设立综合党委,依托产业功能区,统筹抓好区域内“两新”组织党建及产业发展,形成区域兜底机制,进一步扩大了“两新”组织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有效提升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水平。

细化服务、精准发力。探索清单服务。结合社区书记大走访、社区干部坐班等活动,构建服务供需对接平台,探索“错时上下班、为民服务代办、党员认领服务、‘六事共议’、居民说事”等服务模式,为群众开展“菜单式”服务,由群众“点单”,社区党组织和党员“接单”,通过党组织、党员、群众民主协商的办法,共同解决群众难题。开展共驻共建。落实市直部门联系社区、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社区志愿者服务等制度,调动驻区单位、住社区党员参与社区工作的积极性,合力解决社区难题。去年以来各社区共开展联建活动xxx次,解决居民难题xxx余项,开展志愿者活动xxx余次。打造信息平台。充分发挥智慧党建云平台作用,大力推进“智慧社区”管理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手机APP平台、“网上办公”系统等智能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媒体平台,畅通民意诉求渠道,让居民实时表达诉求、在线办理业务。培树服务品牌。实施驻社区社会组织服务品牌创建工程,努力建设“一社一品”、特色鲜明的服务体系,为社区居民提供文化、餐饮、养老、家政等服务,先后涌现出“文莉爱心团队”、“阳光驿站”、“数字鸿景”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服务品牌。

7.城市基层党建创新 篇七

石灰稳定土又称石灰土, 石灰粉煤灰稳定土又称石灰粉煤灰土, 简称二灰土, 就其常见问题、产生原因、防治措施分析如下:

1 混合料不均匀, 混合料出现花料, 灰、土分布不匀

1.1 原因分析

1.1.1 灰土拌和不均匀, 灰土未充分翻深、翻松。

1.1.2 灰土中土块粒径过大, 直径大于1 5 mm的土块未先粉碎或剔除。

1.1.3 土的塑性指数较大, 容易结团, 拌和困难。

1.2 防治措施

1.2.1 应选用合适的机具进行路拌法施工, 保证有足够的翻拌深度和打碎能力, 通常宜选用专用的稳定土拌和机;在没有专用拌和机械的情况下, 也可用农用旋耕机与多铧犁相结合, 用多铧犁将上翻松, 旋耕机拌和, 再用多铧犁将底部料翻起, 旋耕机再拌和, 如此反复5~6遍;在翻拌过程中, 应随时检查调整翻犁的深度, 务必使稳定土层全部翻透。

1.2.2 土块应尽可能粉碎, 最大尺寸不应超过15mm, 对于超尺寸土块应予剔除。

1.2.3 对于塑性指数较大的土, 应用专用机械加强粉碎, 在用石灰稳定时, 可采用两次拌和法, 第一次加部分石灰拌和后, 闷料一夜, 再加人其余石灰, 进行第二次拌和。

2 混合料强度达不到要求, 混合料取样送试验室做标准强度试验, 强度不能达到规范或设计要求

2.1 原因分析

2.1.1混合料配合比不正确, 达不到设计要求不能指导施工。

2.1.2石灰质量未达到规范要求, 或因存放时间过长, 品质下降, 造成混合料强度达不到要求。

2.1.3混合料拌和不匀, 强度波动大, 使混合料强度代表值达不到要求, 即不能满足下式:

R (1-Zn Cv) ≥Rd

式中:Rd———设计抗压强度 (MPa) ;

Cv———试验结果的偏差系数 (以小数计) ;

Zn———标准正态分布表中随保证率而变的系数, 高速、一级公路:保证率95%, Za=1.645, 其他公路:保证率90%, Za=1.282。

2.2 防治措施

2.2.1以工地实际使用的材料, 重新做配合比试验。

2.2.2检查工地实际配合比, 检查投料、计算、计量是否有误。需要注意的是, 工地施工时实际采用的石灰剂量应比室内试验确定的剂量多0.5%~1.0%。

2.2.3石灰过多或过少都会造成混合料强度不足, 所以应避免局部地段石灰过多或过少, 并充分拌和均匀。

3 压实度不足碾压时出现弹簧, 龟裂, 裂缝现象

3.1 原因分析

3.1.1 压实机具选用不当或碾压层太厚。

3.1.2 碾压遍数达不到规范要求。

3.1.3 碾压时, 混合料含水量过高。

3.1.4 下卧层软弱。

3.2 防治措施

3.2.1石灰土和二灰土基层应选用12t以上的压路机或振动压路机碾压。压实厚度在15cm以下时, 可选用12~15t的压路机碾压;压实厚度在15~20cm时, 应采用18~30t的三轮压路机碾压;压实厚度超过上述时, 应分层碾压;压实机具应轻、重配备, 碾压时注意先轻后重。

3.2.2混合料摊铺后应在1~2天内充分碾压完毕, 并保证一定的碾压次数, 直至碾压到要求的密实度为止, 同时表面无明显轮迹。一般需碾压6~7遍;路面的两侧应多压2~3遍。

3.2.3混合料拌和时应控制原材料的含水量, 如土壤过湿应先行翻晒, 并宜采用生石灰粉, 以缩短晾晒时间, 降低混合料的含水量;如粉煤灰过湿, 应先堆高沥干, 一般二三天即可。

3.2.4碾压时应遵循先轻后重的原则。

3.2.5混合料摊铺前, 应对下卧层的质量进行检查, 保证下卧层的压实度, 若有“弹簧”现象应先处理后再做上层。

4 养生期满后, 灰土未形成板体

4.1 原因分析

4.1.1 石灰质量差或掺加量不足。

4.1.2 压实度不足。

4.1.3 冬季 (气温低5℃) 施工, 气温偏低, 强度增长缓慢。

4.2 防治措施

4.2.1 施工前, 应对石灰质量进行检验, 避免使用存放时间过长的石灰或劣质石灰, 消解石灰应在两周内用完。

4.2.2 进行充分的压实, 达到规定的压实度。

4.2.3 冬季施工应尽量避免;必须施工时应注意养护, 防止冰冻, 并封闭交通。一般在气候转暖后, 强度会继续增长;必要时可选用外掺剂, 以提高早期强度;或采用塑料薄膜或沥青膜等覆盖措施养生, 保持一定湿度, 加速强度增长。

5 结构层回弹弯沉达不到设计要求

5.1 原因分析

5.1.1 灰土基层未充分碾压密实, 强度、厚度不足。

5.1.2 低温或雨季, 强度增长缓慢。

5.2 防治措施

5.2.1 混合料配合比和压实度要严格掌握, 确保质量。

5.2.2 低温和雨季, 灰土结构层强度增长缓慢, 一旦温度回暖或雨季过后, 强度会恢复增长, 但需要一定的养护。

综合以上常见问题的研究, 在施工及工程管理中, 要坚持科学管理, 建立现场中心实验室用数据指导施工, 努力提高道路基层的施工品质。

摘要:在施工及工程管理中, 要坚持科学管理, 建立现场中心实验室用数据指导施工, 努力提高道路基层的施工品质, 减少城市道路基层病害。

8.创新党建载体 激发基层党建活力 篇八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创新;党建形式

1、背景

基层党支部的建设工作和生产经营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体,虽然分工不同,但工作目标一致。基层党支部的建设工作围绕生产运行而展开,服务于现场生产,同时,基层党支部的建设工作是建设企业和谐环境的有力支柱,也是提高企业员工文化素质和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变化,员工价值观念多元化,利益分配多样化,各种矛盾复杂化,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这就要求基层党支部在进行支部建设时,进行大胆创新,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贴合当下形势与管理特点的建设思路、方法等,使党建工作在基层的生产组织与运行中的作用得到更大的发挥。

2、党建形式创新思路

党支部建设思路的创新,要从基层党支部的作用和功能上入手。处理厂党支部作为第三采气厂最基层的党组织,起着“建设西部大庆”战略目标中前线战斗堡垒的作用,基层党支部要紧密围绕第三采气厂的生产经营总目标,切实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创新管理方式,有力促进基层党建工作全面提升,为企业全面发展理工有力地保障。

2.1 准确把握基层党建中心工作

基层党建工作也是基层单位各路工作的基础,围绕本单位的中心任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凝聚调动全员的创造力和主动性,对单位的各项工作有序、健康、安全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基层单位党员中管理、技术干部,生产骨干占党员总数的70%-80%,他们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对基层单位的工作影响巨大。因此,要围绕单位的中心任务及职能,不断强化提升党员干部基本素质及党性修养,要充分依靠、发挥党建工作服务保障优势和党员干部的先进性来带动、影响基层工作的全面健康发展。

基层党组织要以“围绕生产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生产”的党建工作基本主题,围绕本单位生产经营中心工作任务积极开展工作, 才能不断增强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发挥其服务保障作用。因此,要树立起“党建也是生产力”的认识,基层党建工作开展的好坏,影响和决定着生产工作开展的好坏。党支部在制定工作建设方案时,要结合厂党政的工作总目标要求和基层单位工作实际,要以发展角度,坚持以人为本,扎准党建与行政工作的结合点,有效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促使各项工作高效推进。

2.2扎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凝聚人心

由于气田生产区域分散,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半荒漠地带,特别是基层一线员工常年工作生活在地域环境相对封闭,人文环境落后区域,由于工作生活环境单调、乏味,环境带来的寂寞和孤独感,特别是一些党员干部认为自身所做工作单调重复,生活环境资源匮乏,对基层党建在思想认识上存在一定误区和思想困惑,急需思想政治营养。

基层党支部要发挥其党的政治核心和密切联系群众的组织优势,积极调查分析化解党员干部中的思想动态和矛盾,积极采取机动灵活,易于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理顺情绪、凝聚人心。基层党组织一是要着力强化对党员基本素质和企业形势目标任务责任教育,明晰党员自身素质标准和职责义务。将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体化,即立足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服务于生产发展,确保平安。二是要大力弘扬大庆精神、传承铁人精神,激发和凝聚全体党员“我为祖国献石油”强大精神动力,带领广大员工在建设现代化采气厂工作中当先锋、打头阵、立新功。

2.3 树立旗帜,激发干劲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在旗帜中树立标杆。以加强“班子”建设,带动全员素质的提升,基层领导班子建设是推进基层党建工作最为重要的一项任务,因为领导班子是基层单位的一面旗帜,好的领导班子能使单位生产运行平稳、队伍和谐稳定,差的领导班子则反之。班子成员要通过自身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来影响他人,提高组织的威望和向心力、感召力。如班子成员团结协作,上下同心,学习力、执行力强,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可使基层党建与发展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为适应新形势、探索新机制、激发新活力。生产一线党员都是基层的管理技术骨干,承担着各专业、岗位领域的重要职责。目前,基层开展设立的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创先争优”等活动,一线党员则义不容辞身先士卒,起到带头表率“旗帜”作用。但如何使上述活动常态化、长效化,更好地落到实处、落到基层、落到党员干部的行动当中,需进一步寻找党建工作与基层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结合点,以“双重标准”推优选先,大力弘扬先进人物,传递正能量,通过学习身边先进典型,进一步激发党员的责任意识和荣誉感,充分调动全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赶先争优、团结协作、轻松和谐的工作氛围。

3、党建工作创新具体内容

3.1 制度的创新

制度建设是党的建设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制度具有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建全的制度是基层党建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的保障。如果没有好的制度,或者有好的制度而坚持不下来,那么,做好党建工作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基层党支部党建工作可分为两部分。基层党支部的基础性工作,如“三会一课”、党员发展、党员学习等方面,组织生活制度健全,工作程序和要求明确,已达到了规范化、制度化,做到了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另一部分,如基层单位内现行开展的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党员目标管理、创先争优、党建三联等特色活动,在各支部的应用各有特色,但大都缺乏规范性、持续性的制度保障,有的工作时断时续,需要经过实践分析总结按照一定程序形成制度,制度形成后,要提高制度的执行力,树立制度意识,不折不扣地执行,确保党建的特色性工作在基层取得长足发展。

基层党支部紧密结合数字化条件下的基层管理机构设置及人员现状,与党员的具体岗位工作相结合,总结提炼各项主题工作的重心及特色,整合项目内容,简化操作程序,在党员干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扎实开展工作,保证党建特色主题活动的有序推行,成效显著。

3.2 服务功能的创新

基层党支部在保质保量完成党章及党内其它相关规定对基层组织和党员的基本任务、职责要求外,基层党组织要破除“纯党建”思想。基层党建工作要把为党的中心工作、中心任务服务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要找到与单位生产经营工作相结合的切入点,增强服务功能,发挥其服务保障、促进和谐稳定的作用,把解决单位安全生产、员工思想、队伍稳定等方面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作为工作的重心。

服务中心。正确的处理党务工作与生产经营业务的工作关系,党政做到“思想同心、行动同向、任务同担 ” 发动党员干部立足岗位,使各项党建主题活动主旨全面渗透到生产活动中,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和党员的先进性,为发展建功。

服务员工。团结就是生产力,基层党支部要着力强化党员教育,树立立足岗位、服务一线意识,坚持走访座谈、一对一谈心、调查问卷、网络意见征集及帮扶、送温暖等多种形式活动,疏导化解思想问题,为员工排忧解困,为生产现场做好服务保障,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凝聚人心、促进队伍和谐稳定。

3.3 活动载体的创新

党建工作作为理论化的观念形态,要转化为鲜活的实践,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来实现,载体也就是基层党支部进行组织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的平台。目前,基层党员作用的得不到发挥,故有自身的原因,更主要还是基层党组织没有创新出符合他们发挥才能的适合的舞台和机会,因此为突出建设特色,调动党员参与积极性,需在党建载体上做文章。

党工团联合共建。活动开展要发动全员性参与,党工团组织联办,活动由支部、团委联合策划,工会实施。通过联合策划发挥党团青年思想优势,突出培养其中的先进积极分子,以党建带团建;工会组织实施有效积极发挥工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建立基层组织的互帮互动机制,发挥其各自优势,激发活力,带动党工团建设共同进步。

创建数字化党建信息管理平台,利用新技术、新载体,紧贴党建工作的时代和新形势,克服基层各支部区域分散、交流不畅等诸多问题,发挥网络培训教育、信息互通快捷优势,如设置服务窗口及时传递党的方针政策、企业工作部署和工作动态;广泛征集意间,做好正确引导化解和管理,提高党建管理实效。

活动是基层党组织活力所在和生命力所系。党建工作的要求是通过活动落实的,党建工作的魅力是通过活动展示的,没有了活动,党建工作就会僵化。基层党组织及党务工作者要开拓思维,把“争先创优”,党建“三联”,党员目标管理等主题长期活动与单位内部、班组日常有针对性的小型活动相结合,根据基层单位工作性质的情况不同,以开展活动为载体,推动党建工作,积极开展党员身边无事故活动,提升安全度;开展党员献计献策活动,为发展出主意;开展学习心得和读书笔记评比活动,提升员工素质和技能;开展送帮扶、三送活动,关心员工生活,凝聚人心,激发干劲,营造氛围,增强了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新活力。

4、结语

上一篇:开展宣讲活动方案下一篇:美国市场营销专业硕士申请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