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开发

2024-07-28

经济开发(精选8篇)

1.经济开发 篇一

经济技术开发区年度经济工作总结

2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团结和带领全区广大干部职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市委九届二次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国发〔2012〕2号文和省委、省政府“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强化责任,狠抓执行,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全力抓好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实现经开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现将20**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20**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预计完成400.24亿元,同比增长47.43%,为全年目标任务的101.5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完成139亿元。同比增长47.15%,为全年目标任务的10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261亿元,同比增长12.02%,为全年目标任务的100%;实际直接利用外资预计完成5950万美元,同比增长32.6%,为全年目标任务的102%;外贸进出口总额预计完成28200万美元,同比增长22.24%,为全年目标任务的101.87%;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预计完成192亿元,同比增长22.3%,为全年目标任务的101%;财政总收入预计完成21亿元,为全年目标任务的10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预计完成11.822亿元,为全年目标任务的100%(因20**年6月财政体制改革,各级税收分成比例不同,导致收入减少。贵阳市财政局重新下达了20**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任务,我区新口径任务为118220万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预计完成14.5亿元,为全年目标任务的85.3%(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因区划调整,我区民生支出和部分人员支出减少,地方事务支出均到花溪区,结合自身财力状况与上级专款锐减,年初目标未作调整的情况下,我区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无法完成年初目标)。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着力抓好项目建设,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一是以小孟工业园区重点项目建设为着力点,加大征地拆迁工作力度,加强资金调度,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稳步增长。目前,园区共有项目86个,新开工项目已完成16个。其中,产业项目47个,基础设施和配套项目39个。在建项目60个,项目开工率为82.9%;新增投产项目7个。截止目前,园区共有奇瑞客车、中航贵阳电机、中煤盘江重工、险峰机床、中航工业红林产业园等28个项目相继建成投(试)产,投产率为78.6%。园区龙头项目—奇瑞客车于20**年4月28日顺利实现了第一辆客车下线。二是以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签约项目落地建设为契机,通过建立包保责任制、倒排工期制、约谈制并签订《目标责任书》等举措,全程跟踪项目进展情况,确保项目快速落地、顺利建设。20**年9月,在北京·贵阳区域合作活动中,经开区共签订23个项目,产业项目10个,人才项目13个。产业项目:完成项目签约8个,目前,已建成项目3个(精密机床配套加工产业园、oracle贵阳实训基地、贵州3d打印技术创新中心),其中,贵州3d打印技术创新中心已正常运营。正在动工项目4个,未动工项目3个,力争2014年3月动工。“招才引智”(人才类)项目,张大清博士正在与贵州航天凯峰科技责任有限公司开展汽车安全气囊的研发合作,并进一步拓展市场;蒋忠林博士已在经开区选定生产场地,正在进一步加快推进项目进程;相征博士已与贵州华阳电工有限公司开展“显示模块研制”研发合作;其余蔡茂林、陈庚辉等十个“千人计划”专家正在通过各种方式进一步对接中。三是经开区通过制定《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管理办法》、《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及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目标考核奖惩实施细则》,并定期召开调度会等一系列举措,强力推进16个省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8亿元,为省下达全年目标的106%。目前除复烤厂异地技改搬迁预备项目外,所有项目均已按期或提前开工。其中,经开区开发大道拓宽工程已完工。

(二)着力抓好工业发展,工业主导地位日益凸显。一是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迅速组织开展了经开区工业经济提速转型“十大攻坚行动”,并根据“一个项目(企业)、一名领导、一支队伍、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要求,开展“百名干部帮企业攻坚行动”,由区领导亲自带队,组织百名以上机关干部到全区166个重点项目和9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蹲点”,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提高项目入园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项目投产率和项目达产率。二是按照“装备制造全省领军”和“千亿元产业园区”的目标,围绕“431”的产业发展规划,即:推动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电气工程机械制造四大优势产业集群引领发展,推动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三大潜力产业集群跨越发展和促进现代服务业集群高端发展,组织开展龙头企业和企业上规培育攻坚行动,围绕优势产业加强骨干企业培育,061、011、海信、詹阳、同济堂等企业提速增效、不断壮大。20**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家,达到106家;新增亿元以上工业企业12家,达到45家;新增10亿元以上工业企业5家,达到10家,工业经济的主体地位进一步突出。三是积极扶持引导骨干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贵州西南工具(集团)有限公司获得20**年度贵州省成果转化二等奖;贵州红林机械有限公司与英特利合作获得20**年度贵州省20**年度技术进步三等奖;组建贵州机电(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技术中心、贵阳普天物流技术有限公司企业技术中心、贵州省工程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詹阳动力重工)等10家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年,经开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家,累计达到30家高新技术企业;专利申请430件,同比增幅24.28%;专利授权342件,同比增加11.76%。

(三)着力抓好城镇化发展,“产城”实现联动发展。一是按照贵阳市委、市政府提出“产城互动”的发展要求,以小孟工业园区作为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的共同载体和平台,不断加强以道路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核心区域实现了“八通一平”。完成道路11.7公里,供电线路2.05公里,供水管网11.7公里,排水管网23.4公里,宽带网络、有限电视和通讯覆盖率100%,土地平整10.34公顷,建成标准厂房7万平方米。贵惠大道(经开区段)、开发大道三期、四期、金弋路一期、园区1号、3、4号、5号路、开发大道拓宽改造工程等重要道路建成通车;翁岩安置房、园区第一小学、第一幼儿园等配套项目已建成;园区孵化中心、王宽变电站和麻堤河污水处理厂等配套设施正加紧建设当中,城市面貌进一步改观。二是按照省、市两级政府对建设“100个城市综合体”的总体要求,采取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引进了包括全国最大的专业住宅开发商万科集团在内的多家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资开发、建设和运营辖区内城市综合体,并细化落实“四定三集中”,按照定线路图、定工作量、定时间表、定责任人、集中人力财力物力的要求,成立了组织机构,编制了布局规划及工作推进方案,确保项目有序实施。20**年,辖区内3个城市综合体共完成建筑面积33.3万平方米,完成投资2.8亿元,极大提升了城市品位。三是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一创四办”的各项要求,以改善环境、树立形象、提升质量为目标,集中精力抓好城市改造、城市管理和城市景观提升等重点工作。开展中心城区企业“退二进三”工作,陈亮、翁岩、王宽等21个棚户区改造快速推进,启动改造74.2万平方米,完成20万平方米;加快贵阳轨道交通1号线(经开区段)项目的房屋及土地征收工作,确保该项目征收工作按进度要求有序推进并圆满完成。截止目前,已完成项目红线范围内的土地征收(含量地)共计561.9亩,占总量的75%;完成项目红线范围内的房屋征收(含签约)283户4.98万平方米,占总量的77%,签约率为90%。签约率在全市名列第一。同时,启动了城市形象百日攻坚行动,对全区各主干道(包括市二环八路经开区段)沿线实施景观改造和提升。目前,实施环城绿化建设425.8亩;房屋外立面整治完成180栋9.5万平方米;门头牌匾规范整治1300平方米;道牙亮化整治完成4.5万米;补划道路标线完成约1.1万平方米。

(四)着力抓好改革开放,发展活力持续增强。一是采取拓宽融资渠道与创新金融模式相结合的方式,推进金融多元化发展。经开区在20**年全省首家试点并成功发行9亿元企业债券的基础上,20**年再次发行规模为12亿元的二期企业债券。同时,积极开展国家银监局今年试点推行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即资产证券化项目,该项目的成功实施,将再次成为全省首家试点地区;主动与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贵阳花溪支行合作开展“中小企业助保贷业务”,解决科技型企业初创期普遍存在规模小,固定资产少,在银行没有信用记录,很难获得贷款,尤其首贷更难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创新金融产品和个性化服务,助推中小企业、科技企业发展;采取“科技银行”与“村镇银行”相结合的方式,筹建贵阳小河科技村镇银行,作为银行创新模式试点,将成为贵州省第一家科技村镇银行。二是强化招商引资考核机制,围绕小孟园区产业布局、产业集群发展和完整产业链的要求,以全省“万亿千次”活动为总抓手,利用“中国第十五届科协年会”、“贵州面向全国优强民营企业招商项目推介会暨项目签约仪式”、“省长三角地区招商考察活动”、“渝洽会”、“南博会”、“2013贵州•香港投资贸易活动周”等重要活动的契机,积极开展“补链招商、产业招商、项目招商、以商招商”,不断延长和完善产业链,成功引进贵阳led新能源产业基地、贵州电商谷、汽车电子商务平台技术建设及商务运营、“优随享-掌上购物”移动电子商务平台技术建设及商务运营等一批主导性和延展性非常好的产业项目。20**年,招商引资新签约、引进项目28个,合同签约投资总额167.8亿元。同时,经开区在招商引资项目履约率达到100%,开工率达到90.36%,资金到位率达到40.55%,投产率达到33.73%。

2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团结和带领全区广大干部职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市委九届二次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国发〔2012〕2号文和省委、省政府“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强化责任,狠抓执行,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全力抓好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实现经开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现将20**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20**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预计完成400.24亿元,同比增长47.43%,为全年目标任务的101.5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完成139亿元。同比增长47.15%,为全年目标任务的10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261亿元,同比增长12.02%,为全年目标任务的100%;实际直接利用外资预计完成5950万美元,同比增长32.6%,为全年目标任务的102%;外贸进出口总额预计完成28200万美元,同比增长22.24%,为全年目标任务的101.87%;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预计完成192亿元,同比增长22.3%,为全年目标任务的101%;财政总收入预计完成21亿元,为全年目标任务的10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预计完成11.822亿元,为全年目标任务的100%(因20**年6月财政体制改革,各级税收分成比例不同,导致收入减少。贵阳市财政局重新下达了20**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任务,我区新口径任务为118220万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预计完成14.5亿元,为全年目标任务的85.3%(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因区划调整,我区民生支出和部分人员支出减少,地方事务支出均到花溪区,结合自身财力状况与上级专款锐减,年初目标未作调整的情况下,我区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无法完成年初目标)。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着力抓好项目建设,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一是以小孟工业园区重点项目建设为着力点,加大征地拆迁工作力度,加强资金调度,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稳步增长。目前,园区共有项目86个,新开工项目已完成16个。其中,产业项目47个,基础设施和配套项目39个。在建项目60个,项目开工率为82.9%;新增投产项目7个。截止目前,园区共有奇瑞客车、中航贵阳电机、中煤盘江重工、险峰机床、中航工业红林产业园等28个项目相继建成投(试)产,投产率为78.6%。园区龙头项目—奇瑞客车于20**年4月28日顺利实现了第一辆客车下线。二是以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签约项目落地建设为契机,通过建立包保责任制、倒排工期制、约谈制并签订《目标责任书》等举措,全程跟踪项目进展情况,确保项目快速落地、顺利建设。20**年9月,在北京·贵阳区域合作活动中,经开区共签订23个项目,产业项目10个,人才项目13个。产业项目:完成项目签约8个,目前,已建成项目3个(精密机床配套加工产业园、oracle贵阳实训基地、贵州3d打印技术创新中心),其中,贵州3d打印技术创新中心已正常运营。正在动工项目4个,未动工项目3个,力争2014年3月动工。“招才引智”(人才类)项目,张大清博士正在与贵州航天凯峰科技责任有限公司开展汽车安全气囊的研发合作,并进一步拓展市场;蒋忠林博士已在经开区选定生产场地,正在进一步加快推进项目进程;相征博士已与贵州华阳电工有限公司开展“显示模块研制”研发合作;其余蔡茂林、陈庚辉等十个“千人计划”专家正在通过各种方式进一步对接中。三是经开区通过制定《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管理办法》、《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及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目标考核奖惩实施细则》,并定期召开调度会等一系列举措,强力推进16个省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8亿元,为省下达全年目标的106%。目前除复烤厂异地技改搬迁预备项目外,所有项目均已按期或提前开工。其中,经开区开发大道拓宽工程已完工。

(二)着力抓好工业发展,工业主导地位日益凸显。一是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迅速组织开展了经开区工业经济提速转型“十大攻坚行动”,并根据“一个项目(企业)、一名领导、一支队伍、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要求,开展“百名干部帮企业攻坚行动”,由区领导亲自带队,组织百名以上机关干部到全区166个重点项目和9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蹲点”,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提高项目入园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项目投产率和项目达产率。二是按照“装备制造全省领军”和“千亿元产业园区”的目标,围绕“431”的产业发展规划,即:推动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电气工程机械制造四大优势产业集群引领发展,推动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三大潜力产业集群跨越发展和促进现代服务业集群高端发展,组织开展龙头企业和企业上规培育攻坚行动,围绕优势产业加强骨干企业培育,061、011、海信、詹阳、同济堂等企业提速增效、不断壮大。20**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家,达到106家;新增亿元以上工业企业12家,达到45家;新增10亿元以上工业企业5家,达到10家,工业经济的主体地位进一步突出。三是积极扶持引导骨干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贵州西南工具(集团)有限公司获得20**年度贵州省成果转化二等奖;贵州红林机械有限公司与英特利合作获得20**年度贵州省20**年度技术进步三等奖;组建贵州机电(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技术中心、贵阳普天物流技术有限公司企业技术中心、贵州省工程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詹阳动力重工)等10家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年,经开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家,累计达到30家高新技术企业;专利申请430件,同比增幅24.28%;专利授权342件,同比增加11.76%。

(三)着力抓好城镇化发展,“产城”实现联动发展。一是按照贵阳市委、市政府提出“产城互动”的发展要求,以小孟工业园区作为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的共同载体和平台,不断加强以道路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核心区域实现了“八通一平”。完成道路11.7公里,供电线路2.05公里,供水管网11.7公里,排水管网23.4公里,宽带网络、有限电视和通讯覆盖率100%,土地平整10.34公顷,建成标准厂房7万平方米。贵惠大道(经开区段)、开发大道三期、四期、金弋路一期、园区1号、3、4号、5号路、开发大道拓宽改造工程等重要道路建成通车;翁岩安置房、园区第一小学、第一幼儿园等配套项目已建成;园区孵化中心、王宽变电站和麻堤河污水处理厂等配套设施正加紧建设当中,城市面貌进一步改观。二是按照省、市两级政府对建设“100个城市综合体”的总体要求,采取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引进了包括全国最大的专业住宅开发商万科集团在内的多家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资开发、建设和运营辖区内城市综合体,并细化落实“四定三集中”,按照定线路图、定工作量、定时间表、定责任人、集中人力财力物力的要求,成立了组织机构,编制了布局规划及工作推进方案,确保项目有序实施。20**年,辖区内3个城市综合体共完成建筑面积33.3万平方米,完成投资2.8亿元,极大提升了城市品位。三是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一创四办”的各项要求,以改善环境、树立形象、提升质量为目标,集中精力抓好城市改造、城市管理和城市景观提升等重点工作。开展中心城区企业“退二进三”工作,陈亮、翁岩、王宽等21个棚户区改造快速推进,启动改造74.2万平方米,完成20万平方米;加快贵阳轨道交通1号线(经开区段)项目的房屋及土地征收工作,确保该项目征收工作按进度要求有序推进并圆满完成。截止目前,已完成项目红线范围内的土地征收(含量地)共计561.9亩,占总量的75%;完成项目红线范围内的房屋征收(含签约)283户4.98万平方米,占总量的77%,签约率为90%。签约率在全市名列第一。同时,启动了城市形象百日攻坚行动,对全区各主干道(包括市二环八路经开区段)沿线实施景观改造和提升。目前,实施环城绿化建设425.8亩;房屋外立面整治完成180栋9.5万平方米;门头牌匾规范整治1300平方米;道牙亮化整治完成4.5万米;补划道路标线完成约1.1万平方米。

(四)着力抓好改革开放,发展活力持续增强。一是采取拓宽融资渠道与创新金融模式相结合的方式,推进金融多元化发展。经开区在20**年全省首家试点并成功发行9亿元企业债券的基础上,20**年再次发行规模为12亿元的二期企业债券。同时,积极开展国家银监局今年试点推行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即资产证券化项目,该项目的成功实施,将再次成为全省首家试点地区;主动与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贵阳花溪支行合作开展“中小企业助保贷业务”,解决科技型企业初创期普遍存在规模小,固定资产少,在银行没有信用记录,很难获得贷款,尤其首贷更难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创新金融产品和个性化服务,助推中小企业、科技企业发展;采取“科技银行”与“村镇银行”相结合的方式,筹建贵阳小河科技村镇银行,作为银行创新模式试点,将成为贵州省第一家科技村镇银行。二是强化招商引资考核机制,围绕小孟园区产业布局、产业集群发展和完整产业链的要求,以全省“万亿千次”活动为总抓手,利用“中国第十五届科协年会”、“贵州面向全国优强民营企业招商项目推介会暨项目签约仪式”、“省长三角地区招商考察活动”、“渝洽会”、“南博会”、“2013贵州•香港投资贸易活动周”等重要活动的契机,积极开展“补链招商、产业招商、项目招商、以商招商”,不断延长和完善产业链,成功引进贵阳led新能源产业基地、贵州电商谷、汽车电子商务平台技术建设及商务运营、“优随享-掌上购物”移动电子商务平台技术建设及商务运营等一批主导性和延展性非常好的产业项目。20**年,招商引资新签约、引进项目28个,合同签约投资总额167.8亿元。同时,经开区在招商引资项目履约率达到100%,开工率达到90.36%,资金到位率达到40.55%,投产率达到33.73%。

(五)着力抓好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执行力。一是突出班子成员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学习,及时以中心组学习、组织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党的十八大、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市委九届二次全会精神等进行深入学习。同时,按照建设“团结、务实、勤奋、廉洁”领导班子的要求,增强干部工作的统筹性和计划性,优化班子结构,把考“德”与考“能”相结合,坚持用工作成效评价班子,凭工作实绩选用干部。在人选的确定上,结合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民主评议、德的专项考察、辛苦指数、群众工作等相关测评数据,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和“重德才、重实干、重业绩”的用人标准。二是根据市委的要求,结合经开区工作实际,积极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开展干部“辛苦指数”、群众工作等考核测评工作,全区627名干部职工、部分“两代表一委员”、服务对象参加测评,切实让选人用人工作置于阳光下,接受干部群众监督和评议。同时,按照“领导干部熟知、组工干部精通、干部群众了解”的要求,对“四项监督制度”及“12380”举报受理渠道进行学习、培训和宣传,制定《经济技术开发区贯彻落实“四项监督制度”及“12380”举报受理渠道学习宣传工作实施方案》,将“四项监督制度”及“12380”举报受理渠道列为20**年度本部门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对“四项监督制度”及“12380”举报受理渠道相关内容进行测试,确保“四项监督制度”及“12380”举报受理渠道的知晓率和贯彻落实效果。

(六)着力抓好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一是区划调整后,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迅速成立了直属机关党委,不断加强机关党建工作,确保机关党建工作走前列、做表率。同时,成立各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目前,直属机关党委共有基层党组织36个,其中,二级党委1个(工商分局党委),党总支3个(党政办公室党总支、建设管理局党总支、国税分局党总支),党支部32个,党员503人。另外,组织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公推直选工作,在新成立的14个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到期进行换届选举的2个垂管部门的党组织中开展了党组织书记“公推直选”,着力选好配强机关事业党组织书记和领导班子。16个基层党组织共选举产生党组织书记16名,党组织副书记3名,委员65名。二是为全面抓好园区党建工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党建工作的措施(试行)》,深入实施园区党建“十件实事”,全面推进园区党建工作,努力打造园区党建品牌。主要是通过成立园区党委,将园区内的所有企业纳入园区党委管理服务范围,按照“一方隶属,多重管理”的原则,由园区党委会同相关部门协同管理和服务。同时,针对企业实际,派驻10余名党建指导员,深入园区调查摸底,采取“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等方式,灵活有效地设置党组织,消除党建“空白点”。另外,建立园区党委与驻区单位各部门、园区企业党组织联席会议机制,构筑了以园区党委为核心、辖区内企业党组织为基础、驻区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园区“大党委”,园区内061基地、红林厂等的央属、省属大企业将活动场所面向所有园区党员群众开放,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目前园区共有基层党组织242个,党员7611人。

(七)着力抓好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提升和改善工作作风。一是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十项规定”、市委“实施细则”以及“十严禁”、“十不准”等若干规定,始终坚持把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促进各级党政班子及其成员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切实担负起反腐倡廉的政治责任。制定印发了《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实施办法》、《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机关作风效能建设暗访督查办法》和《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优化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等,切实加强和改进不正之风。二是始终坚持把预防腐败工作融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的制定和落实之中,认真按照省委关于构筑“三道防线”的要求,以加强“察、帮、诫、劝”为措施,着力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对我区重要领域和重点环节的监督检查,创新监督机制,努力从源头上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加大政府投资结算工作力度,20**年,完成结算项目256个,送审工程结算金额10502.6万元,审定工程结算金额8136.85万元,审核调减2365.85万元,核减率为22.53%;参与监督工程招投标约30个大项,涉及项目金额近两个亿。三是严格执行“三大纪律,九个严禁”和“十严禁”、“十不准”。组织开展了全区各部门的党员干部会员卡专项清退活动,做到“零持有、零报告”,营造风清气正环境;组织开展了公务用车专项治理工作,协调区划调整过程中公车的划分,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和要求,确保实现费用下降、总量减少、管理规范的目标;组织开展了“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无任何违纪违法行为,做到“零设立”、“零违规”;20**年以来,全区党员干部主动上交礼金23880元,全区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20**年市委、市政府“十件实事”项目情况

20**年度市委、市政府“十件实事”涉及经开区的共有四件实事中的6个子项目,分别是:

第二件实事:实施新一轮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完成5000户改造任务;开工城市棚户区、城中村改造项目20个150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公共租赁房20万平方米,竣工8万平方米。

涉及我区项目为:完成57户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任务;开工城市棚户区、城中村改造项目1个;竣工公共租赁住房8万平方米。

项目进展情况:

(一)57户农村危房改造工程项目主体工程已全部完成。

(二)开工城市棚户区、城中村改造项目为上坝路中建四局一、二号地块(上尚城)棚户区项目,现已施工至a、b栋做室内抹灰装饰,外墙抹灰装饰,g栋砌砖到12层。

(三)竣工公共租赁住房8万平方米项目为翁岩安租房项目,1号、2号、3号地块公租房主体已全部封顶,竣工面积已超8万平方米,共计3035套。

第五件实事:开工建设贵阳客运西站;新增新能源公交车200辆,在中心城区新增停车位3000个,在观山湖区建成绿色出行公共交通(自行车)系统一期工程。新建立体人行过街设施10处,改建(提升)15处。

涉及我区项目为:新建立体人行过街设施1处。

项目进展情况:新建立体人行过街设施为花溪大道人行天桥,该项目主体建设已基本完成。

第七件实事:改造升级贵阳市“12319”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功能整合和全市覆盖,新增移动执勤警务车(室)200辆(个),安装视频监控探头7000个,实现主城区视频监控全覆盖,提高城市信息化管理水平。涉及我区项目为:新增移动执勤警务车(室)30辆。

项目进展情况:20**年7月19日,市公安局已配发的4辆新增移动执勤警务车到经开区公安分局,用于4个巡逻中队的日常巡逻工作。经与市局特(巡)警支队联系,剩余26辆警务车的相关手续已办理完,待市局全部发放至经开区后,将立即进行安排部署。

第九件实事:继续实施“3个20万”扶持政策,发展微型企业5000户;城镇新增就业20万人。

涉及我区项目为:扶持培育发展微型企业390户。项目进展情况:已完成390户。

2.经济开发 篇二

一、元代西北地区大开发的历史背景

元代西北地区被荒漠、半荒漠地区占据了大半,但仍有很大的一片区域雨水丰沛、土地肥沃,如天山、阴山、贺兰山等地区均是元代西北地区的主要牧区。同时,自宋、夏、金等政权对立时期以及元代统一中国之时,都因连续不断的战事对西北地区的自然资源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导致了西北大部分“地旷人稀”“、地瘠民贫”的现象,其经济上的落后也更为突出了。全面解决西北地区军民的粮食供应、安抚民众、发展当地社会生产力、战后恢复等均是元代统治者开发西北的主要目的。另外,由于西北诸王如海都、都哇等均与元朝发生过长期的争战,这也使元朝统治者必须加强对西北地区的政治统治,以进一步稳定其政权,从而解决来自西北诸王的各种威胁。因此,加强西北的经济开发,不但可以解决西北驻军的粮食供应以及后勤补给问题,为各种政治、军事活动提供保障,也可以有效地减轻元政府的财政压力。

二、元代西北地区农牧业的开发

元代统治者对农业生产十分重视,并视其为立国之本,这从元代三部重要的、指导全国农业生产的农书———《农书》、《农桑衣食撮要》和《农桑辑要》也可窥一斑。另外,元初时,政府还制定了一套考核县尹一级官员政绩的相关标准“:户田增,田野辟……五事俱不举者黔。”[1]除了前两项与农业有关的政绩考核标准之外,劝农桑也同样是官吏的重要职司等。元代政府对西北地区农牧业的开发,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括户、迁徙军民。蒙古在统一全国的战争中,使西北地区的生产、生活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户口凋敝、土地荒芜,而蒙古贵族却大量隐占民户。因此,元政府决定采取拘括户口,大量迁徙军民的政策,全面对西北地区政府所辖民户加以扩充,从而达到提供开发西北所急需的劳动力。《户令·户例》就明文规定“:诸土公主驸马并诸投下不得擅行文字招收户计。”[1]元世祖忽必烈对括户一事更为重视,其括户规模也相对较大,从而也促成了元政府可以直接控制的西北地区民户数量大幅增加。另外,由于频繁的战事,也导致元代初期西北地区的人口数量剧减,单单依靠括户也远远不能满足西北地区大规模农业开发活动所需要的劳动力。因此,元政府开始向西北地区大量迁徙军民,以进一步补充当地劳动力。《元史·兵志》中曾有详细记载“:……至元八年,……随州、鄂州投降人民一千一百七户,往中兴居住。十一年,编为屯田户……”[3]元初时期,还有不少的蒙古贵族也曾将大量的汉人当做人奴派往西北地区从事耕作。同时,元世祖忽必烈还先后将大量的汉军、新附军征发至西北地区,如曾遣蒙古新附军四百人,屯田别十八里;刘恩将屯肃州的汉兵千人,入屯别十八里等等。由于大量的迁徙军民中还包括有各类身负手艺的工匠,这也为西北经济开发注入了新鲜血液,即补充了开发西北的劳动力,还带去了内地的先进生产技术及经验。据《元史·世祖纪》中所记载,至元二十九年(1292),宁夏地区户口已经有了十分显著的增长,不但“户口繁多”,当地的经济也同样得到了较好的恢复与发展,这与元代政府实施的括户、迁徙军民的积极政策是分不开的。

其次,屯田。元代的屯田在我国西北开发的历史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元代的屯田规模宏大,范围极广,这在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尤其是元世祖忽必烈时期,西北地区的屯田发展最为兴盛。至元十一年(1274),元朝政府开始设立河渠营田使司,专职安置屯田事宜;而到了至元二十八年(1291)时,则为改屯田总管府。如《元史·兵志》记载:陕西屯田总管府,共有户数7354户,屯田多达5853.68顷;《元史·地理志》中记载:宁夏等地屯田户数为2100户,共屯田1800顷。这与元政府对屯田官吏与屯田者制定的奖罚制度不无相关,《元典章》就记载了屯田官吏的考试规定“:军中屯田并各屯百户,每岁年终比较……若劝谕军人多收子粒,牛只肥盛,……约量给赏。”[3]

另外,元政府还十分重视西北地区的水利建设,并设立了都水监、河渠司,其主要职责是兴修水利、修缮河堤等。另外,河渠道还主要负责各地泾渠用水的管理工作,这对西北地区的经济开发也发挥出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元代西北地区工商业的开发

在元代统治者重视手工业发展的前提之下,实行了“重农而不抑商”的政策,其中主要的开发举措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发行纸钞。元政府为了进一步加强西北地区的商货交易及流通,促进与内地商品经济的一体化,在西北地区设立了交钞提举司,以印造和发行纸钞。其次,支持商贸活动。元政府十分支持回族商人在西北地区从事各种商贸活动;在政治的扶持之下,元代的回族商人享有了许多的特权,如“持玺书,佩虎将,乘驿马”等[3]。另外,元政府还对所有商业活动进行了保护性规定:商旅所至之时,当地政府应做到“官给饮食,遣兵防卫”。这足见元代政府对商贸活动支持、扶植的力度。第三,整顿商贸秩序。由于元代对西北地区的大力开展,使其经济得以迅速复苏,为了更好地巩固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成果,提高良好的发展环境,元政府还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以整顿该地的商贸秩序。如惩治不法分子,以全面保障各种商贸活动的畅通与商贾的人身安全;严厉打击印造伪钞者。大德九年(1305)时,陕西庄浪路司吏李济曾捉获印造伪钞的案犯赵失刺、立吉等人,依当时律法,不分首从而一律处死。第四,严厉打击偷、漏税。元政府为遏制偷、漏税现象的发生也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匿税者,其匿税之物一半没官,于没官物内一半付告人充赏。犯人仍笞五十。”[4]从而以达到整顿、规范西北地区的赋税制度的目的。

四、元代西北地区交通建设

蒙古人自征服战争开始以来,就一直侧重交通建设。在统一中国之后,元政府更是加强了交通建设,其目的初衷则是“通达边情,布宣号令”。西北地区不仅是中西陆路交通的重要枢纽,还是边陲重地,因此元政府对西北交通的建设工作也倍加重视。元代的西北地区驿站的建设,早于1206—1227年成吉思汗时代就已经开始了,而在1229—1241年太宗窝阔台时期,在扩大驿站规模的基础之上,还在登记户籍时将大量的百姓作为了站户,承担站役。而在1251—1259年宪宗蒙哥时期,西北地区驿站则有了更大的发展,基本做到了每过一天的行程就有一个驿站。在世祖忽必烈即位之后,完成了包括西北地区在内的全国性的驿站建设,共有各种类型驿站1500余处,且其驿站的基本布局,直至元末都无大的变化。在《永乐大典》中对陕西行省所设的驿站进行了统计,共为81处,其中陆站80处,水站1处[5]。甚至是边远的西藏地区,元政府都设立了大量的驿站,以改变交通不便的状况,从而进一步保证了中央政府对该地区的直接统治。

虽然元代驿站的规模较大,但元政府也同样对驿站采取了多种措施加以管理。首先,政府会派遣官员不定期地前往各地驿站视察工作,以达到监督、督促目的。其主要视察内容为:对各站站户的“花户姓名”加以检察,并对各驿站实有的马匹、骆驼以及公共财产等数量进行清点。其次,驿站的修缮。由于西北地区的地理、气候环境的特点,元政府还专门规定了对各处驿站的修缮工作,以全面保障西北地区各地驿站的完好。《通制条格校注》曾记载“:各处驿路河道,若有山水泛溢,冲断桥梁去处……将所损桥,依例搭盖。”[1]第三,赈济工作。西北地区受环境、战乱等因素影响,驿站往往得不到良好的管理,而导致驿站难以维持正常工作。元政府则会依据驿站受损实情而派出相关的官员前往抚治、发放赈济资金,以减贫困站户的负担,维护驿站正常的工作。

元代通过对西北地区的全面开发,在积极发展农牧业、工商业以及交通驿站建设工作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多元经济发展,并全面改善了西北地区原有闭塞、落后的现状。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西北地区与内地经济、农作物、手工制品等的交流,并彻底改变了原有的割据、战乱状态,由衰败走向了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牢固、稳定的整体,促使西北地区经济逐步走向一体化。

摘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历代王朝都曾不同程度地对西北地区进行过开发,其中元代以元世祖忽必烈为代表的最高统治者,就曾积极推进对西北经济的开发,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本文就元代西北经济的开发进行客观历史回顾与总结分析。

3.经济开发 篇三

我国现有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等经济特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先在深圳、珠海两地试办“出口特区”,准备在取得经验后,再考虑在汕头、厦门两地设置。1980年国家正式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我国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政府在设立经济特区后,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的,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这些开发区通常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自1988年至2002年,国务院先后分三批批准在沿海和内地开放城市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带动当地经济技术的发展。国务院还批准创办苏州工业园区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我国的特别行政区是指在我国行政区域内,在坚持国家主权和统一的前提下,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专门设立的具有特殊法律地位,实行特殊政治和经济制度,具有高度自治权的行政区域,如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特别行政区与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有着本质区别:

设立的目的不同:我国设置经济特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和吸引外资,更好地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扩大开放,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为了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及时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在“一国两制”构想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是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所处的地域不同:经济特区指我国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等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则是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特别行政区是指香港、澳门以及将来回归祖国的台湾等特定地区。

实行的社会制度不同:我国的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实施宪法和全国统一的法律、统一的司法制度。特别行政区是在“一国两制”付诸实施后相当长时间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主权的国家里,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除基本法以及少数全国性法律,其他全国性法律不在特别行政区实施;特别行政区原有法律基本保留。

拥有的权限不同: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管理体制。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即除国防、外交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外,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还可以经中央人民政府授权自行处理某些对外事务。

4.高铁经济新区开发建设情况 篇四

开年以来,按照县委十三次党代会和县十七届人大会议精神要求,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地今后五年将高铁经济新区打造成“湖北高铁新城、养生宜居胜地”的奋斗目标,新区筹建指挥部办公室统一思想,明确任务,狠抓落实,认真组织实施,新区筹建前期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一、前期工作进展情况

(一)组建高铁经济新区筹建指挥部。为了加强对高铁新区开发建设的组织领导,成立了高铁经济新区筹建指挥部,指挥部由县委书记万忠鑫任政委,县委副书记、县长邓勇任指挥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政委、副指挥长,新区乡镇主要领导及县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指挥部下设办公室,由县政府办公室主任高卫东兼任办公室主任,从县发改、规划等有关部门抽调事业心强的业务骨干11人进行集中办公,组建了规划设计、筹资融资、征迁协调3个工作专班,全面开展高铁经济新区筹建各项工作,高标准规划高铁经济新区,确保筹建各项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二)全力推进孝感北站建设。立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效能管理,多方筹资1.2亿元全力建设京广高铁孝感北站。目前孝感北站站场及站房工程即将

完工,站前广场水电通信等配套基础设施正在加紧建设中。

(三)加快迎宾大道建设。按照县委提出的“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强力推进”的要求,筹措资金6.3亿元建设孝感北站至大悟城区10.4公里的迎宾大道。目前,迎宾大道路基拉通,主干道路面硬化刷黑工程正在紧张进行。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抓紧完成高铁经济新区总体规划设计评议审定工作。

二是全面完成孝感北站站场、站房工程及迎宾大道建设,确保今年“五一”建成通车。

三是启动建设行政文化中心。

5.农户经济能力与西部大开发 篇五

农户经济能力与西部大开发

本文认为,西部地区农户财产和农户就业机会严重不足,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政策和体制因素,提出西部大开发要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同步推进,优先富民而后富区.

作 者:王景新  作者单位: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海南,海口,570208 刊 名:开发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RESEARCH ON DEVELOPMENT 年,卷(期):2002 “”(1) 分类号:F320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   农户经济能力   富民富区  

6.蓝色经济的资源开发战略 篇六

蓝色资源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 以蓝色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海洋生态环境的不破坏为原则, 在符合现阶段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条件下, 通过海洋的自我调节、自我维持, 海洋所能够支持人口、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能力或限度。

蓝色资源承载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蓝色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撑力, 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近年来, 随着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蓝色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环境问题, 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因此, 需要根据蓝色资源与环境的实际承载力进行合理的功能区划, 确定各功能区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速度, 力求沿海经济发展、资源配置与海洋生态环境的平衡与协调, 实现海洋生态的良性循环。

蓝色资源承载力包括两层基本含义:一是指蓝色资源环境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 以及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给与容纳能力, 此为蓝色资源承载力的承压部分;二是指海洋人地系统内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发展能力, 此为蓝色资源承载力的压力部分[2] (图1) 。

20世纪开发海洋的热潮, 使得我国近海区域的一些蓝色资源开发过度, 环境遭到破坏, 物种锐减, 海洋污染逐年加重,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蓝色经济的健康发展, 也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影响海域的综合开发效益, 难以持续利用。所以, 在新时代提出了在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新型人海关系的概念, 其实是一种互利互惠, 共生共长的关系, 人要尊重海洋, 尊重自然, 这样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类才能永续发展。人类要在一定的限度之内积极优化海洋环境, 保证海洋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使海洋的生产力不断的提高。而蓝色资源承载力便提供了这样一种限度, 即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 海洋对人类及其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程度。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日益增长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强调三大主题, 即代际公平、区际公平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间的协调性, 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对蓝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言, 可以理解为蓝色资源的持续利用、海洋生态环境的健康以及人海关系的和谐发展[3]。

2蓝色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

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 首先需要建立一个承载力研究体系的框架, 包括承载力的概念、研究方法模型量化等, 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指标评估体系, 形成一整套具有可操作性的模型并进行评价。

蓝色经济的发展运行是处于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之中, 蓝色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因素数量较多, 同时大部分又难以定量, 这些因素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决策系统中很多因素之间的比较往往无法用定量的方式描述, 此时需要将半定性、半定量的问题转化为定量计算问题。层次分析法是解决这类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将复杂的决策系统层次化, 通过逐层比较各种关联因素的重要性来为分析、决策提供定量的依据。因此借助层次分析法进行分析将是明智的选择。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 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尤其适合于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场合[4]。

用AHP法确定各细化后的指标的权重, 计算过程不再赘述。指标的一致性检验结果见表1。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合理性。指标筛选是一项复杂工作, 目前筛选指标的方法主要有专家咨询法、理论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本研究在参考相关蓝色资源和环境等方面承载力评价指标的基础上, 要求选取的指标不仅包括经济系统、资源环境系统的指标, 还应包括社会系统的指标[5]。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之下, 从蓝色资源供给能力 (B1) 、蓝色经济发展能力 (B2) 和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及保护 (B3) 3个方面, 运用了理论分析及专家咨询法, 共筛选出19个评价因子 (表2) 。蓝色资源承载力指标的权重排序如下。

需要指出的是, 大多数的指标评估方法的研究范围只包括人类生存环境复合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因此无法对流经整个自然—社会—经济系统的环境资源进行系统的评估。评估方法的选择是一个主观需求与客观实际有机结合的过程, 应选择一种可以最大限度满足研究目的的方法。各种评估方法之间都是优劣互检、各有所长的, 目前还没有一种能放之四海皆准的方法。

3沿海地区蓝色资源综合优势度比较研究

各个区域的蓝色资源的贫富、结构、分布与交通条件都会对该区域的经济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而蓝色资源在具有自然资源的一般特性的同时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性, 对区域蓝色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非常显著的影响作用。

3.1地区岸线资源及岸线系数比较

海岸线是蓝色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之一, 蓝色经济主要是通过海岸线向海洋延伸展开的, 因此海岸线的长度对海洋开发利用的规模具有重要影响作用[6]。从整体上来看, 我国大陆岸线长为18 000 km, 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陆地总面积占全国的13%, 约为123万km2, 我国整体的平均岸线系数为0.014 4。通过进一步研究我国各沿海地区大陆海岸线长度, 以及各自岸线系数值等 (表3) , 以反映不同地区发展蓝色经济的资源基础。

资料来源:《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11》.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 全国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中, 大陆海岸线长度最大的是广东, 最短的是天津, 前者是后者的20余倍, 区域间差异较为明显, 其中广东、山东、福建的海岸线资源优势较为突出;在岸线系数的分析中, 各地区的差异仍然较为明显, 海南省的数值最高, 是全国平均值的3倍多, 最低为河北省, 约为全国平均值的1/7, 在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中, 岸线系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6个, 分别是山东、上海、浙江、海南、福建和广东;而低于全国平均值的省、市、自治区有5个, 依次是辽宁、天津、江苏、广西、河北。

3.2沿海地区海水可养殖面积比较

沿海的滩涂、浅海是沿海地区发展蓝色经济的重要资源, 尤其是对海洋水产养殖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 各地区海水可养殖面积是各地区发展蓝色经济的重要资源之一。截至2010年, 我国沿海地区由滩涂、浅海、海湾所构成的海水可养殖面积情况如表4所示。

资料来源:《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11》.

根据表4所示, 我国滩涂、浅海资源较为突出的省、市依次为:广东、辽宁和山东, 这3个地区滩涂、浅海资源的总和超过全国资源总量的70%以上, 而资源量最低的上海市, 滩涂、浅海资源较为匮乏, 仅占全国总量的0.12%。

3.3沿海地区港口资源比较

海洋交通运输业是蓝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就是港口的建设, 港口资源的大小决定了海洋运输业的生产能力, 因此各沿海地区港口的资源量就成为区域海洋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研究以2010年沿海地区规模以上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的码头长度, 分析我国沿海地区的港口资源的分布情况 (表5) 。

资料来源:《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11》.

表5的数据显示, 我国主要的港口资源集中于广东、浙江、上海, 主要分布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 这也反映了这两个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核心地位, 体现了这两个地区在海洋交通运输业中的巨大优势。

3.4沿海地区海岛资源比较

近年来,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的出台, 我国对海岛的开发与保护愈加重视, 各地区都把对海岛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作为蓝色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而在沿海地区所辖海域内的海岛也就成为蓝色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自然资源。本研究选择面积大于500 km2的海岛作为统计各地区海岛资源的指标, 通过整理各地区海岛的个数对我国沿海地区的海岛资源情况进行分析比较 (表6) 。

数据由沿海 11 个省、市、自治区历年统计公报整理获得.

表6显示, 浙江省是我国海岛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 其面积大于500 km2的海岛的个数占到全国总数的43.4%, 其次是福建省, 总数为1 546个, 占到全国总数的21.9%, 因此, 这两个地区在今后蓝色经济的海岛开发中占有较为明显的资源优势。

4推进我国蓝色资源可持续开发的战略思路

山东省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 这些资源对于促进山东省经济发展有重要价值, 对于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开发利用好海洋资源, 促进海洋资源价值的实现和提高, 是当前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7]。

要加强海洋资源综合管理, 实现全面开发, 强化海洋与渔业厅、局的功能和职能, 加强与其他涉海部门的联系。逐步使农业、渔业、资源、能源、运输、航运、旅游, 尤其是财政部门参与到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中来, 实现范围广泛的水平综合。在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 必须把开发、保护纳入一个整体同步进行, 并根据不同的海域和海洋资源分布情况, 划分为重点防护区、重点监督区、重点治理区和重点开发区, 分别赋予不同内容, 实施全面开发与综合治理的策略, 使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海域治理融为一体, 实现开发与保护的良性循环。在海洋资源开发过程还要注重协调性, 一方面海洋资源的利用应与海洋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保持协调与和谐, 表现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另一方面, 也要保障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协调, 不能为了短期利益的极大化而涸泽而渔;另外, 也要实现陆地系统与海洋系统以及各种利益之间的协调。

在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 必须注重科学性, 结合海洋资源的特性, 充分挖掘和发挥其价值内涵, 努力实现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价值最大化。对海洋资源开发的效率越高, 其经济发展程度也就越高, 该地区的经济总量和质量都会有一个较大的提升, 所以, 在开发海洋资源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高效开发原则。对于近海地区而言, 高效开发海洋资源的一个重要策略是选择好地区的主导产业, 尤其是要提高各个海洋产业中的科技含量。高效开发有利于维护当代人之间与世代人之间对海洋环境资源选择机会的公平性, 通过高效开发, 可以减少对其他环境资源产生的削弱或危害, 从而增强海洋资源开发的公平性。

参考文献

[1]杨勇.简论资源、环境与经济间可持续发展关系[J].云南地质, 2003, 22 (1) :121-128.

[2]牛波涛.资源与环境约束下山东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08.

[3]张晓.中国环境政策的总体评价[J].中国社会科学, 1999 (3) :88-99.

[4]翁立新, 徐丛春.海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海洋通报, 2008 (2) :65-72.

[5]刘蕊.海洋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评价[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09 (5) :6-9.

[6]林强.蓝色经济与蓝色经济区发展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 2010.

7.开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篇七

开发区位于武汉市区西南,濒临长江,地处市区中环线和外环线之间。规划面积31平方公里,已开发20平方公里,远期控制规划面积90.7平方公里,发展腹地广阔,区位优势明显。

开发区交通便捷。东邻长江黄金水道,上海至拉萨的318国道横穿东西,北京至珠海的高速公路纵贯南北,公路网络四通八达。区内湖泊环绕,景色秀美。这是一处创业、居家、旅游、休闲的理想之地。

开发区基础设施完善,已形成双水源供水、双回路供电,煤气、蒸汽、通讯、道路、铁路、排水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开发区产业特色鲜明。以东风汽车公司与法国雪铁龙公司合资的年产30万辆轿车为龙头。一大批国外公司及国内著名企业纷纷来区落户,形成了以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为主,食品饮料、机械、电子、信息、医药、生物工程等产业蓬勃发展的多元化发展格局。

区位优势

武汉是湖北省省会,华中地区最大都市,面积8467平方公里,人口831万,是中国中部经济、文化、交通、金融和商业中心。

工业基础:

武汉是门类齐全的工商业名城。工业行业有33个大类,3万多家工业企业,综合开发和协作配套能力在国内堪称一流。任何一位投资者,都可以找到理想的合作伙伴。

科技力量:

武汉科技综合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3位。现有35所高校,736个科研院所,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人力资源:

武汉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劳动力素质高,拥有45万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30万在校大学生,全市有230多所技术学校、职业学校,每年培养出各类技术工人6万人。

金融优势:

武汉是华中地区的金融中心,全市共有各类金融机构2257家,是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融资中心,目前已有9家外资金融机构在武汉设立分行或分支机构,可为投资者提供便捷的多项金融服务。

武汉位于京广、京九铁路大动脉与长江黄金水道交汇处,历来有“九省通衢”之称,东去上海,西抵重庆,南至广州,北上京城,距离均在1000公里左右,处于中国经济地理的核心位置。

武汉是中国少有的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邮政、电信于一体的重要交通通讯枢纽。

公路:以106、107、316、318国道为主干,组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

铁路:京广铁路纵穿南北,沪渝铁路横贯东西,与武浔线、汉丹线、武大线及京九联络线在汉汇接,形成沟通华北、西南、中南、华东的

铁路网络。

港口:武汉港是中国内陆第一大港,年货物吞吐能力达4000万吨,可直航俄罗斯、日本、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及香港、澳门等14个国家和地区。

航空: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是中国第四大航空港,拥有联通国内主要城市的航线50条,每天有航班直达香港,并已开通至澳门、日本福冈、韩国清州的国际航线。

通讯:武汉邮政局是中国一级中心局和航空邮运中心之一,武汉 电信局是全国重要的通信枢纽,京汉广同轴电缆和沪宁汉渝光缆通信干线在武汉交汇。

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便捷的交通通讯,赋予武汉市极强的商品集散及广阔的市场辐射功能。

基础设施

建区以来,开发区共投入30多亿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开发区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系统。

供水。自来水厂日供水40万吨以上。

供电。拥有1座22万伏36万千伏安枢纽变电站和4座11万伏变电站。第一期规模为18万千瓦的调峰电厂已建成并并网发电。

供气。区内有日产14万立方米的煤气厂,最终可达到日产38万立方米的供气能力。途经开发区的天然气“西气东送”工程正在兴建中,2003年可为区内用户提供质优价廉的天然气。

供热。一期规模90 吨/小时的供热中心已建成供汽供热。

通讯。开发区电信公司提供固定通讯、移动通讯、数据传输、微波通讯等服务,邮政局可提供各类邮政业务。中国电信等公司在开发区建有光纤宽带网络,为区内企业、居民提供宽带接入服务。

道路。修建了开发区内的主、支干道43公里,构成了通畅的区内道路网络。318国道开发区段高架桥自北而南横贯全区。京珠高速公路纵穿开发区。

铁路。建有连接京广和京九线的开发区专用铁路及货站。

码头。距开发区6.5公里处有年吞吐能力为1000万吨的武汉集装箱码头,区内燃油码头也己投入使用,还将兴建一座汽车滚装及货运码头。

排水。开发区按雨污分流原则,铺设了雨水、污水排放管道132公里。

污水处理。日处理污水近期6万吨,远期18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之中。

绿地建设。近三年来新增绿化面积25万平方米,其中栽种各类大树20万株,全区绿化总面积已达到359.56万平方米,绿地率32.69%,绿化覆盖率34.88%,人均绿地面积104.87平方米/人。

特色园区

目前,开发区大力加强各具特色的“一区三园”建设。

——湖北武汉出口加工区。2000年4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全国首批15家试点之一,也是中部地区唯一的一家出口加工区。该加工区占地2.7平方公里。首期开发的0.3平方公里,已于2001年5月通过国家八部委的验收,10月封关运行。目前,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2亿元,建有8000平方米的海关验收仓库、1.2万平方米的查验场地及验货平台,建成7万平方米标准厂房。

——高科技产业园。总体规划面积1015亩,分三期开发建设,目前已完成九通一平。第一期规划用地583亩,入园企业有同济医药、长征火箭、立得科技、巨能亚太、新创光电等。第二期规划用地170亩,入园企业有潜江制药、电菱科技等。第三期规划用地262亩,全部用作海尔工业园用地,该园项目总投资额超过6亿元人民币。

——民营工业园。该园始建于1990年,规划面积2000亩,现已开发1100亩,招商引资总额3.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7200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亿元。现已建成标准厂房16栋12.6万平方米,厂房出租率95%以上,年租金1000万元以上。引进企业48家,为沌口街提供了3500多个就业岗位。2001年,园区内实现企业总产值12.3亿元,同比增长90.2%,利税0.8亿元,同比增长127.6%,增长幅度连续三年保持在50%以上。

8.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纪实 篇八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纪实 威海市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东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相对,西与内陆接壤,南可由海上连通东南亚,北与中国辽东半岛相望。总面积5698平方公里,人口248万。这里风光秀美,气候宜人,生态优越,建筑别致,是联合国全球改善人居环境最高荣誉———“人居奖”的获得城市。威海基础设施完备,拥有承接产业转移的可靠保障;对外经贸活动活跃,外资涌入势头强劲;工业基础雄厚,已形成运输设备、电子信息、机电工具、轻工纺织服装、食品医药五大产业集群。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威海市区南端,是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 级开发区。全区控制面积194平方公里。2000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威海出口加工区,与开发区实行“两区合一”的管理体制。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以提高吸引外资质量为主,以发展现代制造业为主,以优化出口结构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致力于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的建区方针,不断优化投资环境,竭诚便利投资需求,经济发展保持良好态势。至2007年底,全区累计完成生产总值558亿元,年均增长30%;实现工业总产值1082亿元,年均增长33.6%;实际利用外资11.9亿美元,年均增长36.3%。提升开放水平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一直将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谋求域外资金、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合作共赢作为工作重心,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拓展招商引资渠道。坚持一二三产业项目一齐招、国内国外资金一起引。近年来,随着土地资源供给短缺以及外资转移趋势不断变化,影响和制约招商引资的因素日益复杂,为应对新的形势,始终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2006年初,开发区提出了“四个转变”的招商思路,向引进技术、资金密集,科技含量高、产业链长、带动作用强、增加财力的项目转变,进行有条件选商,以实现项目的效益最大化。同时,在巩固原有招商局的基础上,又组建了三个专业招商局,在全区推行专业招商,使招商的针对性更强、专业化程度更高、成功率更大。新思路带来新变化,一大批拉动作用大、科技含量高、创汇能力强的大项目相继落户。与此同时,适时更新服务内容,推行全员服务。对已进区的投资项目,实行部门服务企业制度,定期走访调研,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为推进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收益,他们专门设立了项目推进办公室,负责全区项目引进和建设各个环节的协调、督办和考核,大大提高了项目的推进速度。

科学的招商思路,优质的服务环境,使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项目建设呈现良好态势。投资规模大。2007年新建续建的61个大项目,单体平均投资达到3.6亿元。新船重工总投资18亿元,华能中电威海风力发电总投资7.2亿元;建设速度快。去年新开工的86个项目,已有70个项目投产。总投资3000万美元的英资伊萨焊接器材项目,实现了当年注册、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当年收益。总投资2500万美元、注册资本1200万美元的韩资威海柳道机械有限公司,从注册到开工建设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产出效益高。2007年,英资豪顿华工程实现税收1.6亿元。华夏集团实现税收6600万元,总投资55亿元的“华夏城”开工建设;增资势头强。仅2007年就有26家外资企业实现增资,增加总投资1.6亿多美元。三进船业、世一电子、东眩电子增资额分别达到2900万美元、1500万美元和1200万美元;发展后劲足。总投资7500万美元的佳世客购物中心、总投资2亿元的乐天-利群百货购物广场顺利签约,还有总投资14.4亿美元的38个重点在谈项目,正在洽谈落实。

2007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120亿元,同比增长20%。一二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3.0:66.5:30.5。实现财政总收入15.5亿元,增长1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3亿元,增长19.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8亿元,增长24%。完成进出口总值24.6亿美元,增长11.7%。实际使用外资1.17亿美元。实际使用国内资金24.3亿元,增长20.4%。全区工业用电量6.73亿度,增长37.3%;在全国国家级开发区排名中前移了3个位次,跻身中游行列。

经过精心打造,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初步形成了船舶及零部件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电子信息加工业、通用与专用设备制造业、轻纺服装加工业、食品及医药加工业、电力能源产业等支柱产业。下步,该区将继续围绕“七大产业”,打造强势经济板块。船舶及零部件制造业方面。规划建设的造船工业园,已聚集了新船重工、三进船业、新泰源船业、东海船舶4个整船制造企业和济钢启跃船材、奔腾港航、伊萨焊接器材和釜一防火板材等7个大型配套企业,从业人员8000多人,销售收入突破20亿元。今年,在抓好已有项目的基础上,积极争取设立省级船舶及配套基地,整合岸线资源,引进一批配套项目,加快建设集科研、设计、整船建造、零部件配套于一体的现代船舶制造业基地。年内,全区造船能力达到32.5万载重吨;计划到2012年,造船能力达到200万载重吨。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方面。全区18个限额以上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去年销售收入达到31亿元。今年,将重点抓好华盛轮胎、贝卡尔特钢帘线、腾森橡胶、哈飞汽车、大宇汽车、新城电子、新凯帝电子等企业的发展。电子信息加工业方面。目前全区43个限额以上电子信息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突破40亿元。今年重点抓好世一电子、大宇电子、泓淋电子、宣杨数码科技等企业的发展扩张。通用与专用设备制造业方面。截至目前,全区共有14个、销售总额44亿元的限额以上通用与专用设备制造企业。下一步,要突出抓好豪顿华工程、华夏集团、百圣源集团、华东数控等企业发展,加快推进双轮工业园和柳道机械等项目建设。轻纺服装加工业方面。现有限额以上企业38个,年销售收入总额达到28.5亿元。将着重抓好海马地毯、博美地毯、安然纳米、博通毛绒等企业的发展。食品及医药加工业方面。全区现有21个限额以上食品及医药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2008年,重点抓好迪沙药业、华夏药业、华新药业、清华紫光科技、威东日食品、东源食品等企业的膨胀。电力热力产业方面。全区4个能源生产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7亿元。今年,将重点推进华能电厂三期工程和华能风力发电三期工程建设。做强现代服务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在现代制造业步入发展快车道的行进中,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审时度势,拓展思路,开辟新途,将兴办现代服务业提到与发展现代制造业等同的位置,全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极。

依托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交通优势,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前瞻性规划,大手笔推进,以三大组团构筑商贸流通业新格局,紧握新兴产业主动权,积极抢占现代服务业发展制高点。组团之一的中兴商贸区规划为威海市重要的商业中心。香港联达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捷足先登,其开发建设的乐天世纪城总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集居住、购物、办公、休闲、娱乐于一体。该项目已于2007年开业,是威海大型家居文化体验式商场,进驻了国内外上万种知名品牌,涵盖装饰建材全部业种,在威海率先实现了从设计、采购、运送、装修、施工到售后服务的全程家装服务模式。车站商贸区设计全部为高层建筑,定位于高品质商业群落,现已入驻天润大厦、时代广场、时代嘉园三个项目。九龙湾商贸区总用地面积160公顷,大海、沙滩、松林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将建成居住、商业、旅游等多功能相融合的综合性生态社区。目前已完成总体规划设计,部分项目已开工建设。

继海上公园等精品旅游景点推出后,2006年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又提出,围绕区内海岸线,整合“山海林泉”资源,发掘文化历史内涵,建设“一线、一湾、四山、七园”旅游项目,打造“旅游购物、滨海休闲”黄金品牌。威海市首个大型体育主题公园———乐天休闲体育公园于2006年当年建设当年竣工。该公园把景观绿地与运动场所融为一体,为居民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运动健身的好去处。2006年,老虎山生态观光园、鸣翠植物园及清华紫光科技园通过山东省旅游局验收,成为省级工农旅游示范点;2007年,经国家旅游局批准,威海清华紫光科技园、老虎山生态园旅游区、鸣翠山庄3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清华紫光科技园是集保健食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被威海市旅游局评为“优秀旅游商品”,并获山东省旅游局“六真店”牌匾。该园以先进的产品展示厅,为游客提供生动的产品介绍及其功效讲解,成为威海市工业旅游业的一道美丽风景。山东华夏集团在建设华夏生态园的基础上,借鉴深圳华侨城的建设经验,投资55亿元的“华夏城”项目,建设集旅游、休闲、娱乐、居住、商贸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打造在威海市乃至全国较有影响的旅游新亮点。另外,由开发区凤林集团投资2.6亿元兴建的高标准老年公寓,则蕴涵中华民族孝文化于其中,实现一流设施与和谐文化的有机结合,目前已对外营业。观光旅游、休闲购物、人居度假等朝阳产业正在跃居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板块。目前,该区正在加快推进13.1万平方米的乐天·世纪城二期工程、25万平方米的九龙城休闲购物广场、4.5万平方米的利群百货购物广场和7万平方米的佳世客购物中心一期工程建设,打造威海市现代商贸中心;重点推进总投资55亿元的华夏山海城项目、总投资5亿元的九龙湾海洋公园项目、总投资5000万美元的水上乐园项目、总投资3亿元的五星级酒店等项目,加快推进九龙湾开发建设,抓好老虎山生态观光园、鸣翠山庄植物园、温泉寨农业观光园和九龙山庄影视文化基地等续建工程建设,打造威海市城郊休闲度假旅游中心;整合口岸、仓储和商贸物流资源,搞好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中外运国际集装箱物流基地和公路货运基地,打造威海市现代物流集散中心;不断提升韩国美食街和韩国风情一条街规模和档次,推动韩国城和韩国星级酒店建设,引进韩国银行,打造威海市韩国人创业消费居住文化中心;依托东方硅谷园,推进美国信必优集团和益昂通讯集团投资服务外包项目建设,扶持科技创新中心内企业拓展服务外包业务,建设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的服务外包基地,打造威海市服务外包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创新型开发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年来,威海经济技术

开发区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构建创新平台,营造创新环境,来实现区内高新技术的引进、研发和应用,以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源动力、竞争力和创造力。到2007年底,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3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85.5亿元、同比增长24%,占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2%。造船、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形成了集群化发展。

为促进科技创新保持高速良性发展,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制定实施了《专利申请资助经费管理办法》和《科技发展基金管理使用办法》,对获得专利的科技人员给予经费补助,并积极申报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争取更多的科技项目在区内企业实施。区财政每年拿出500万元设立科技发展基金,实行滚动使用,引导区内企业建立和完善技术开发机构,大力扶持科技人员进行自主发明创造。开展技术培训、产学研先进企业评选等活动,提高企业创新积极性。先后与清华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技院、青岛大学等2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成立了10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中省级3家。节能镀膜玻璃、电子显示屏、新兴医药、生物技术应用、纳米材料等一批自主创新产品和技术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每年有近10项科研成果通过省级科级成果鉴定,并获得多项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励。

构筑创新平台,催生竞争优势是该区推进创新型经济新区建设的重要措施。先后设立了科技工业园、留学生创业园等多个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以及威海市首个专门为韩资科技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科技孵化器。其中,威海留学人员创业园以建设具有浓郁创新文化的国际一流创业孵化基地为目标,充分发挥各合作方的综合优势,致力于船舶制造、港口信息管理、软件信息等行业留学人员企业的入驻援助和对接服务。目前,有36家高新技术创新型企业借助这一平台入驻,其带来的前沿高新技术也正在陆续与本土企业进行对接。2007年,又创建了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加工产业园、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园和中小企业创业基地3个省级创新平台。

在实施科技兴企、科技兴区的同时,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加紧营造企业“群山争峰”的攀升态势,鼓励企业争创名牌、做大做强。2006年,出台了《关于实施名牌兴区战略,加快骨干企业膨胀的意见》,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山东名牌产品和山东著名商标的企业和经营者予以物质和精神奖励。2007年又出台了《关于奖励贡献突出企业经营者的试行意见》和《关于培育扶持大型商业批发零售企业的试行意见》。思想上重视,政策上扶持,工作上支持,企业的发展环境更加宽松,发展步伐明显加快。2007年,全区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同比增加8个,达到175个;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工业企业同比增加5个,达到40个;上交税金超过100万元的企业同比增加21个、达到130个,超过1000万元的增加3个、达到19个,超过1亿元的3个;新增2个山东名牌产品、2个国家免检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和1个山东著名商标。全区工业利税增长30.1%,达到22.6亿元;工业利润增长33.7%,达到15.4亿元;工业总产值增长24.4%,达到233亿元。统筹区域发展打造和谐家园

坚持统筹兼顾,实现科学发展是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不懈的追求目标。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实力的持续增强,区内投入社会保障、新农村建设、教育设施方面的财力物力明显加大,以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日益加强。

按照“重心下移、精力下倾、财力下沉”的布局,着力拉长“短板”,推进和谐发展。作为外向型、工业化经济发展的前沿地带,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一直高度重视土地被征用农民的生产生活,积极引进项目,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引导他们向二三产业转移。目前,全区在企业就业的达到4万多人。对失去劳动能力或年老体弱人员,则加大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力度,保证他们基本生活。区内凤林街道办事处杨家台村,除享受各项福利待遇外,凡年满60岁的村民每月都可领到125元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金。象杨家台这样建立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农村,目前已有8个。且这项制度正在全区农村加紧推行,最终达到全面覆盖的目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共享发展成果。目前,全区用于医疗的财政补贴标准已由15元提高到40元。区内高标准、规范化村级合作医疗机构分布合理,形成了“10分钟医疗圈”,满足了农民的就医需求,从根本上改善了农民的就医环境和就医条件,使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够看病治病,接受康复保健服务。全区共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35处,新型居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水平达到94元。2007年,慈善总会接收社会直接捐款451.1万元、认捐基金2.11亿元;新建26个文化健身广场,总数达到46个。为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推进农村城市化,近年来,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将23个村列入城中村改造范围,按照“争取三年,确保四年完成”的目标,按规划扎实推进。目前,已重点对16个村进行改造,计划开发建设十个居住组团。同时,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推进村改居进程。目前,全区的居委会已达到25个,占农村总数的37%。

随着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入,开发区教育资源已无以保证现实需要,为解决这一问题,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将2007年确定为“教育建设年”,大量压缩城市建设投入资金和非生产性支出,大幅度增加教育的投入规模。采取多种方式筹措资金,投资1亿多元,着力办好校舍建设、学校内部设施配备、教师培训、提高学校共用经费标准及解决部分孩子上学乘车问题和教师后顾之忧等6件实事,全面提升了区内中小学的软件和硬件质量,推动了全区教育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为促进区内企业健康发展,威海开发区在全区企业中广泛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通过抓劳动合同、劳动工资、劳动时间的规范,努力“打造和谐园区”。目前,全区多数企业建立了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全区一星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达到220个。其中,二星级达到93个,三星级达到30个,分别占创建活动范围企业的30%和10%。

着眼于区域一体化的大视野,立足于统筹与整合的大战略,2006年以来,开发区全面实施了区直部门联系企业包村制度,组织14个区直部门、18个驻区单位、27家企业对全区经济薄弱村进行重点帮扶,促使区内农村均衡发展。截止目前,共为包村投入资金达420万元,引进项目43个,引进项目建设资金820万元。构建起融合联动、和谐共进的发展格局。去年以来,开发区管委因势利导,以威海紫光科技园和威海清华紫光公司为龙头,积极推广“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大力实施无花果产业发展战略。目前,全区已栽植无花果面积达1.5万余亩。“威海无花果”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计划在两三年内,全区种植无花果达到5万亩,农村户均100株以上,企业加工能力达到7万吨以上,把无花果产业培植成全区农业的主导产业,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2008年,该区将推进新农村建设列为

重点工作范畴,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围绕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着力实施致富、绿化、净化、硬化、文化、教育、治水、居住、保障和平安十大工程,推动农村面貌发生根本变化。强化以人为本打造精英团队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以人为本,一直把提高各级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和干部队伍干事创业本领作为首要的工作任务来抓。在全区机关干部中大力弘扬勤俭、奉献、求实、争先四种精神,不断强化融合、共赢、诚信、法治、人本五种理念,努力提高服务、管理两个水平,切实增强创新能力。2007年,先后组织全体机关事业干部到威海海警训练基地接受心理体能训练,组织优秀科级干部和优秀教师赴井冈山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组织领导干部和中小学校长到新加坡培训,组织示范村干部和新任镇村干部到青岛农业大学、苏州干部学院培训。坚持逢进必考、逢提必竞、逢缺必争原则,树立了正确的用人导向。加大干部交流力度,使干部队伍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竞上争先、激情创业成为广大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

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责任制,开展机关作风整顿活动,强化行政责任追究和部门首长问责制度,加强执纪行为的监督检查。健全树状型的工作目标责任考核管理制度,实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机制,把各项工作落实到部门、科室、具体工作人员,狠抓工作落实,促进了机关工作规范创新,营造了“敬业快乐、奉献高尚”的浓厚氛围,形成了比学赶超、干事创业的良好风气。

上一篇:幼儿园班级保教下一篇:升旗演讲稿:争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