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及其发展趋势》教学设计(精选15篇)
1.《信息技术及其发展趋势》教学设计 篇一
试飞测试校准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论述了校准在飞行试验测试中的作用,试飞测试校准技术的现状及主要工作,测试校准的.种类及测试校准技术的未来发展.
作 者:张玉莲 宋双杰 ZHANG Yu-lian SONG Shuang-jie 作者单位: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89刊 名:计测技术英文刊名:METROLOGY & MEASUREMENT TECHNOLOGY年,卷(期):28(4)分类号:V217关键词:校准 测试 飞行试验
2.《信息技术及其发展趋势》教学设计 篇二
一、马铃薯信息化技术概述
1、马铃薯信息化技术概念
马铃薯是世界四大粮食作物之一,属茄科草本植物,具有高产、适应性强、分布广、营养丰富以及耐储藏等特点,是粮、菜、饲以及用于做工原料的多用型粮食作物。块茎是所有禾谷类作物提供热量最高的,在人民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马铃薯加工制品中,除薯条、薯片、全粉等食物之外,还可以加工成淀粉、葡萄糖、酒精等多种工业产品。所以,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平稳发展,对于马铃薯主粮化背景下改善居民膳食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全民素质以及带动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铃薯信息化技术是指马铃薯信息的采集技术(传感、遥测、遥感、及摄像、扫描技术)、信息的处理技术(信息识别、转换、加工和存储技术)以及信息模拟技术于一体的技术体系。包括信息基础技术、信息系统技术以及信息应用技术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相互关联,缺一不可。开发马铃薯产业信息化技术是农业现代信息技术和马铃薯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将马铃薯相关信息通过计算机信息采集、信息的存储与传输处理、通信、网络、多媒体、人工智能、物联网、3S(遥感技术,简称“RS”;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等技术在马铃薯产业领域的移植、消化、吸收、改造和集成的结果,是系统、高效地开发和利用马铃薯信息资源的有效手段。通过运用这些技术手段,能够把马铃薯信息资源中有用的数据进行自动、快速、有效地采集并存储起来,通过整理与分析,去寻找产业所存在的问题,继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马铃薯信息化特征
马铃薯属于农业产业,与农业信息化特征有一定的共性,但也有所不同。
(1)马铃薯信息资源的充分的运用。农业的增长从主要依赖自然资源转向主要依赖信息资源,马铃薯信息技术运用使马铃薯产业相关信息的获得以及资源的利用更加方便、精细和快捷。通过传感、遥测和识别等技术发展成为一种远距离和测量的信息获取技术,地球表面的相关马铃薯电磁波信息就会被多种传感接收,然后对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扫描、摄影、传输、处理以及整理分析,将这些信息加以充分的利用。
(2)马铃薯生产基础装备信息化。微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马铃薯田间数据的采集与高效处理成为可能,因此,很多农业机械上运用传感器与控制技术。随着电子信息科技的进步,农业装备具有智能化的特征,更易于相互通信,直到现在,技术装备有着更多的创新技术,提高技术装备作业的性能;节约成本,进行环境友好型农作;对作业过程中的精确操作;改善劳动者的操作条件以及精细农作的智能控制等。
(3)马铃薯生产基础操作自动化。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农业的生产模式也随之不断的变换。使用网络的联机检索育种者可以在任何时候通过电脑输入新信息到数据库,不仅可以得到自己所需农作物的相关信息,还可以将自己所知道的信息进行分享。比如栽培阶段,自动化灌溉就很大一部分的实现了资源的节省与优化。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高效农业、精准农业,灌溉管理自动化是其重要手段,可以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再如农作物土壤量以及生长动态,也可以运用自动化管理来优化资源的配置。收获庄稼阶段,运用遥感遥测技术,也能实现自动化控制。利用机器视觉技术来识别作物的颜色、形状和大小,将信息反映到中央计算机。通过中央计算机的数据和情报确定作物成熟与否,如果成熟,便启动收割机,实现自动化收获庄稼。
(4)马铃薯产业经营管理的网络化。所谓网络化管理,是指将原本分散的信息通过先进的技术组建成一个网络来进行管理的一种管理模式。马铃薯管理的网络化也就是建立马铃薯信息管理系统,它是在农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之上建立的基础性工程。该系统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将收集到的马铃薯资源信息(包括马铃薯土壤、品种、气象等信息)建立多种数据资源在内的马铃薯信息数据库,使马铃薯信息智能化,通过对马铃薯信息数据库进行全方位、多方向的交流与传播,也就是具有浏览器功能的信息管理系统,从而提高马铃薯生产及其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5)马铃薯产业及相关产业的从事人员不断增加。随着农业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的发展,从事农业的人员不仅仅是农村农民,还包括许多的技术人员以及企业家。由于信息化的发展以及许多高新技术的运用,马铃薯的选种育种、播种、生长以及收获,越来越减少了人力的投入,增加技术的投入,且实现优质高产,因此,从事马铃薯相关产业的人员不断增加。
二、马铃薯信息化技术应用
马铃薯信息化的技术体系是为马铃薯信息的获取、处理、管理和应用提供方法和技术支持,主要以“3S”(遥感技术,简称“RS”;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见图1、2)技术为平台,以信息获取和管理为手段,对马铃薯资源动态变化和总体发展状况进行实时、准确、全面的监测、分析、评估,并提供预警和决策支持。重点发展领域包括马铃薯资源状态与利用监测,农情动态与生产力监测,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综合空间信息管理系统等。为了推动马铃薯生产的优质化、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发展,将3S技术与专家决策系统(图3)相结合,运用于马铃薯的生产,使得马铃薯生产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决策更加科学。
首先利用3S技术对马铃薯种植地区进行实时监测,为专家系统的建立作数据上的积累。利用遥感与GPS技术对马铃薯种植区进行地形地貌与气候条件进行信息获取。播种期,利用3S技术实时监测,包括对土壤肥力、不同种植区的生态、种植密度、施肥的数量与时间、病虫害的防治等。再将所得数据录入地理信息系统,得出马铃薯种植区域相关数据,使得据此开发的专家系统更具适应与针对性。
引进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专家系统开发平台PAID4.0,该平台采用“浏览器/Web/ 数据库”3 层网络结构模型,以后台数据库管理为核心,在Web服务器上挂接服务构件,通过前台浏览器管理和运行,运行速度快、稳定,便于系统管理、升级和维护。
马铃薯专家系统采用模糊加权产生式规则:
W1×P1,W2×P2,…Wj×Pj→Q,CF,T,Wj为加权系数,Pj为前提条件,Q为结论,CF为规则可信度,T为条件域值。前提条件P的真度设为m,公式为:m=∑Wj×T(Pj);结论Q的真实度设为m',公式为:m'=m∧CF,其中∧为交型运算。
推理机制为加权模糊推理,即当前提条件P的真度m大于T时,该规则被激活,得出结论Q及其真度m',即结论可信度。根据开发平台PAID的结构,开发出用户界面简单、明了、容易操作。单机版界面主要有基本情况录入、智能决策、基本情况查询、决策结果查询和马铃薯栽培技术;网络版包括决策(在线决策和高级决策)、专家论坛、在线答疑、马铃薯栽培知识、系统管理和帮助。
三、马铃薯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中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信息技术,基于马铃薯信息化背景下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产业,马铃薯信息化是马铃薯产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下,也是实现马铃薯现代化的一条重要途径。我国马铃薯虽然总种植面积位于世界前列,但是单产水平不高,马铃薯信息化就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在马铃薯产业各个环节广泛实现信息化管理与服务,不断提高马铃薯单产水平和产业层次,加快马铃薯产业现代化进程。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较慢,尤其是在薯类方面的应用,信息化水平有待大力提升。
1、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的延续发展
除数据库、管理决策系统、专家系统这些人们熟知并且广泛应用的农业信息技术之外,神经元网络、机器学习、面向对象、多媒体及计算机视觉在农业中的应用日趋普遍。研究热点包括各类媒体信息、数据表格、推理中间结果显示、预制文本、路径跟踪和策略解释等。从信息处理的环节上看,农业数据采集应用新的信息技术受到更多的关注。
2、不同类型技术在马铃薯中的交叉运用
专家系统由简单向复杂发展,行业纵、横向与其他信息技术结合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如RS、GPS、GIS与作物管理信息系统的结合、专家系统与模型的结合。GIS+GPS+
DSS(决策支持系统)的综合作物生产管理集成系统,为马铃薯作物的播种、施肥、灌溉、病虫草防治等实现精确管理提供技术决策支持。
3、进一步加强马铃薯数据共享中心的建设
我国数据中心的建设大大推动了科学数据的共享,但是距离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还相距甚远。具体表现在数据来源少、质量差、数据资源不完整、更新较慢等。在数据的加工以及服务上还处在低级阶段。而且大多数据都是小麦、玉米之类作物,马铃薯方面数据缺乏,对于2015 年提出的马铃薯主粮化来说,数据更是很少、陈旧。所以加强马铃薯数据共享中心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应该提供相关数据的汇集功能。
4、网络技术与农业智能应用系统的结合
网络信息资源将得到充分的开发,包括智能决策系统的网络移植、区域性农业科技成果数据库开发、农业市场经济信息数据库开发、区域性农业生产动态信息服务数据库开发、农业科技政策及管理书籍库开发、农业科技资源数据库开发等等与智能产前监控、产中生成电子标签、产后物流可追溯、市场、超市识别、手机电子标签查询以及网络投诉全部集成化。
四、总结
虽然我国已将信息化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农业领域,尤其是玉米、小麦等作物,逐步向农业现代化步伐迈进,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信息的集成技术水平应用还不够高,基于今年提出的马铃薯主粮化政策,马铃薯产业领域更是有待重视和提高,马铃薯信息化技术水平不够高,信息技术应用有限,还有待进一步地创新与加强。因此,在马铃薯产业中,应该进一步地扩大技术规模,引入国外先进技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马铃薯产业进行有机的结合,使我国马铃薯产业早日走上全方位、高水平的信息化轨道。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推动着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在此背景下,我国农业开始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必须要依靠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手段来完成,掌握农业信息技术,对于研究农业信息问题是十分必要的。目前,信息技术已经在农业的各个领域被广泛的应用,农业信息化也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之一。当然,马铃薯信息化也属于农业信息化的一支,本文首先对马铃薯信息化内涵及其特征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马铃薯信息化所利用的技术,最后论述了马铃薯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将信息技术与马铃薯生产二者有机的结合,从而找出一条马铃薯现代化发展之路。
关键词:马铃薯,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赵春江、杨宝祝、李爱平等:网络化、构件化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平台(PAID)的研究与应用[J].高技术通讯,2002(3).
[2]廖桂平、官春云、陈社员:基于Web的油菜生产专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5(1).
[3]廖月霞、唐贵成:紫薯高产栽培技术关键[J].中国农业信息,2014(6).
[4]李军:农业信息技术开发原理与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5]胡林:农业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开发[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网络存储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篇三
摘要:文章详细介绍当今流行的四种网络存储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分析其优缺点,为不同和需求的商家选择提出了建议,介绍网络存储技术今后发展的趋势以及方向。
关键词:DAS;NAS;SAN;ISCSI;发展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10-0147-01
网络存储结构大致分为三种:直连式存储(DAS)、网络存储设备(NAS)、存储网络(SAN)和iSCSI。选择不当的网络存储技术,往往会使得企业在网络建设中盲目投资,造成企业的网络性能低下,影响企业信息化发展,因此商业企业如何选择和使用适当的专业存储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1网络存储技术
1.1直连方式存储
在DAS(Direct Attached Storage)方式中,存储设备是通过电缆直接到服务器的。I/O(输入/输出)请求直接发送到存储设备。对于多个服务器或多台PC的环境,使用DAS方式设备的初始费用可能比较低,可是这种连接方式下,每台PC或服务器单独拥有自己的存储磁盘,容量的再分配困难;对于整个环境下的存储系统管理,工作烦琐而重复,没有集中管理解决方案。所以整体的拥有成本(TCO)较高。
1.2网络存储设备
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是一种将分布、独立的数据整合为大型、集中化管理的数据中心,以便于对不同主机和应用服务器进行访问的技术。它是一种专用数据存储服务器。它以数据为中心,将存储设备与服务器彻底分离,集中管理数据,从而释放带宽、提高性能、降低总拥有成本、保护投资。其成本远远低于使用服务器存储,而效率却远远高于后者。
1.3存储区域网
SAN(Storage Area Network)的支撑技术是Fibre Channel(FC)技术,这是ANSI为网络和通I/O接口建立的一个标准集成。支持HIPPI,IPI,SCSI,IP,ATM等多种高级协议,它的最大特性是将网络和设备的通讯协议与传输物理介质隔离开。这样多种协议可在同一个物理连接上同时传送,高性能存储体和宽带网络使用单I/O接口使得系统的成本和复杂程度大大降低。
1.4iSCSI
iSCSI(Internet 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是一种基于TCP/IP的协议,用来建立和管理IP存储设备、主机和客户机等之间的相互连接,并创建存储区域网络(SAN)。必须确保所有SAN操作安全进行并符合服务质量(QoS)要求,而 iSCSI 则被设计来在TCP/IP网络上实现以上这些要求。但是,存储工程师在畅谈iSCSI前景的时候,也需要实事求是地分析目前的形势和发展方向。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四种方案各有优劣。对于小型且服务较为集中的商业企业,可采用简单的DAS方案。对于服务器数量比较少且有一定的数据集中管理要求中小型商业企业,可采用NAS方案。对于大中型商业企业,SAN和iSCSI是较好的选择。如果希望使用存储的服务器相对比较集中,且对系统性能要求极高,可考虑采用SAN方案;对于希望使用存储的服务器相对比较分散,又对性能要求不是很高的,可以考虑采用iSCSI方案。
2存储系统的发展趋势
2.1数据存储的结构化趋势
数据存储的结构发展越来越复杂,由于没有类似网络的标准分层,各家厂商产品以及解决方案之间的兼容的情况不是很好。实际上数据存储的结构化也顺带解决了存储设备的异构问题,由于存储设备的不断发展,各种存储方案、存储产品、存储网络设备、存储接口的互操作性是个难题,有时候甚至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存储系统如果能够提出一个类似网络分层的统一标准,这些问题将将得到解决。
2.2虚拟化存储
由于存储系统已经日益的复杂和庞大,管理的难度已经大大增加。为了简化存储设备的安装和配置,则必须采用虚拟化存储技术。虚拟存储是介于物理存储设备和用户之间的一个中间层,它屏蔽了具体物理存储设备的物理特
性,呈现给用户的是逻辑设备。它提供了一种更为简单而有效的管理手段。
3结 语
文章只是大概介绍了存储系统的概念和一些最主要的发展,其实存储系统在很多方面都发生着变化,比如大规模非活动磁盘阵列、CAS、CDP等,在文章中不可能一一论述,这些新技术新概念推动着数据存储向着存储容量更大、存储速度更快、更容易使用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文辉.网络存储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信息技术及其发展趋势》教学设计 篇四
1、IPTV业务简介
IPTV即交互式网络电视,是一种利用宽带IP网络,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多种技术于一体,以电视机或PC机作为接收终端,向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服务的崭新技术。IPTV利用ADSL或以太网或者有线电视网络等接入宽带网,通过互联网协议(IP协议)来传送电视信号,是互联网和传统电视相融合的结果。IPTV的主要特点在于它的交互性和实时性,目前能够提供的业务不仅有传统的电视业务即BTV业务,还有时移电视业务(Time-shift TV)、VOD视频点播业务、传统互联网业务及互联网的增值业务。
2、IPTV的网络架构
IPTV网络大致可分家庭网络、内容承载及分发网络、内容制作及管理中心三个部分,下面分别就三个部分进行阐述。
2.1 家庭网络
由电视机、PC机、STB(机顶盒)、DSLModem、家庭网关等组成。DSL Modem通常工作于桥接方式,提供多个接口分别连接PC、STB等终端。也可以使用单口的Modem,再通过HUB连接终端。
2.2 内容承载及分发网络
包括IP骨干网、城域网、宽带接入网络、内容分发网络等几个部分。内容承载及分发网络主要实现内容从节目源到用户层的分发,以实现IPTV的各类点播及广播业务。
2.3 内容制作及管理平台
实现视频业务管理、用户管理、EPG发布、视频编码、数字版权管理等功能。
3、IPTV技术实现
3.1 IPTV技术原理
IPTV其工作原理和基于互联网的电话服务VoIP相似,它把呼叫分为数据包,通过互联网发送,然后在另一端进行复原。其实与大多数的数据传输过程大致一样。首先是编码,即把原始的电视信号数据进行编码,转化成适合INTERNET传输的数据形式,然后通过互联网传送,最后解码,通过电脑或是电视播放。
3.2 IPTV涉及的技术
IPTV涉及的主要技术包括:视频编解码、流媒体、数字版权管理、CDN、组播、电子节目单和中间件技术等;视频编解码技术是IPTV的关键技术之一,国际上主流的视频编解码标准有WMV、MPEG-
2、MPEG-
4、H.264等。目前对IPTV业务而言,最佳的编解码标准是MPEG-4,随着H.264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将来逐步过渡到H.264。
3.3 IPTV用户的认证方式
IPTV用户的认证方式有PPPOE和DHCP+web两种。
3.3.1 PPPOE认证方式
PPPoE类似于传统的拨号方式,用户端采用一个拨号软件,发起PPP连接请求,通过以太网交换机或者xDSL设备,终结在接入网关(BRAS)设备上。接入网关设备负责终结PPP连接,并与RADIUS服务器配合实现用户管理和策略控制。
目前PPPoE认证技术在以太网接入和ADSL接入方式中已广泛应用,采用该认证方式可充分利用网上现有BRAS设备的管理功能实现IPTV用户的管理,对BRAS以下的接入层设备不要求支持组播,缺点是用户端和宽带接入服务器之间为点对点的通道,开展组播必须由BRAS作为组播复制点,BRAS到接入层及用户之间为单播,大大消耗了BRAS到接入层设备的带宽资源。
3.3.2 DHCP+web认证方式
DHCP即动态主机配置协议,基于client-server方式。需要DHCP server配合进行认证和地址分配。IPTV机顶盒(STB)作为DHCP的Client向DHCP Server发送认证请求,DHCP Server可以由具备DHCP功能的BRAS来承担,也可采用旁挂专用的DHCP Server。采用该认证方式的优点是用户主机和DHCP Server之间没有点到点的限制,可启用组播协议来开展组播,利用组播的作用来减轻网络的带宽压力,但要求BRAS以下的接入层设备要支持组播,同时DHCP技术本身存在安全问题。
3.4 播出与传输
IPTV视频流在终端用户看来不外乎两种接收方式:点播和广播。点播和广播这两种方式属于不同的技术范畴,广播方式采用多播(MultiCAst)技术;点播方式采用视频分发(VDN/CDN)技术。
多播(又称组播)传输允许同时发送单一的数据包到多个接收者的网络技术。在IPTV里,即使用户数量成倍增长,主干带宽不需要随之增加,因为无论有多少个目标地址,在整个网络的任何一条主干链路上只传送单一视频流,减少了主干网出现拥塞的可能性。视频分发技术:视频分发把经过用户选择的、访问率极高的流媒体内容从初始的流媒体服务器复制、分发到最靠近终端用户的缓存服务器上,当终端用户请求某视频业务时,由最靠近请求终端的缓存服务器提供服务,目前视频分发技术在电信运营商的网络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3.5 接收终端
IPTV接收终端,即IPTV机顶盒,主要功能包括:
●支持LAN或xDSL网络传输,接收及处理IP数据和视频流;
●支持MPEG-
4、WMV和Real等视频解码;
●支持电视屏幕显示;
●支持相应CA技术;
●支持HTML网页浏览,支持网络游戏等。
从内嵌操作系统来看,IPTV机顶盒有WinCE和Linux两种。
WinCE最大的特点是其API与Win32兼容,有利于在Windows环境开发WinCE应用,缺点是应用源代码不公开,代码庞大,占用很多的ROM和RAM,求有高性能的微处理器支持。
Linux机顶盒以专用的多媒体微处理器为核心,辅以其它接口构成系统。多媒体微处理器本身不但具有嵌入式RISC去运行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而且带有MPEG-2或MPEG-
4实时解码功能芯片,这类机顶盒的优点是源代码公开,系统运行所需资源少;缺点是适应低带宽能力弱。
4、IPTV产业全球发展分析
4.1 IPTV在国外和香港的发展
部署IPTV业务的运营商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亚太部分国家和地区。电信运营商通常采用高速DSL或FTTX技术为用户提供IPTV业务。到2004年年底,全球IPTV用户数最多的两大运营商分别是意大利的FastWeb和中国香港的电讯盈科,这两家公司的IPTV用户数占据了全球近70%的市场份额。
宽带的发展大大促进了IPTV在亚太地区的部署,许多电信运营商纷纷进入了IPTV市场。其中开展较好的运营商是中国香港的电讯盈科及日本的Yahoo!BB。自2003年初
Yahoo!BB的多频道广播电视及视频点播业务在东京开通以来,Yahoo!BB的电视业务与原有的电话及宽带业务逐渐融合,使用电视业务的DSL用户数量也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中国香港电讯盈科在2003年9月推出了基于DSL的数字电视业务,到2004年11月签约用户达到了36.7万户。
推动IPTV发展的主要力量来自于技术的进步、运营商盈利需求和用户需求的增强。IPTV关键技术之一视频压缩技术的进步使得视频节目能够以较低的码流达到较高的画面质量;运营商大力发展宽带网络却没有从中得到足够的收益,赢利方式仅局限在接入费用的收取上,运营商急需寻找新的盈利手段;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电信运营商对IPTV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越来越多的运营商开始进入这一市场。
4.2 IPTV在国内的发展
2005年5月,广电总局发给了上海文广中国第一块IPTV牌照。而由央视联台多家企业组建的中视网络迅速圈地,有望获得第二张牌照。2005年5月27日,“央视网络电视”在河北省宽带门户网站——“燕赵新天地”落地推广。此时,电广传媒、赛迪传媒、东方明珠、歌华有线、上海贝岭、广电网络等八大上市的广电运营企业都在蓄势待发。在电信方面,广东电信正在推广网络电视业务,目前用户增长迅速,安装模式也比较灵活,如“星空影院”等。已安装ADSL宽带业务的消费者只需再交纳100元初装费和800元的“视频MODEM”的“押金”,以及每月交纳50元的收视费即可,前三个月均免费试
看。虽然广电总局在节目播放上有审批权,但在实际市场操作中电信方面实际上是走到了前面。中国网通在黑龙江、辽宁也开通了IPTV的商用测试系统。
中国的彩电巨头们也一直努力把握未来的电视产业方向,以摆脱利润低薄的现状,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彩电企业在选择发展数字电视与网络电视时表现出都不放弃的思路。对于IPTV,2005年初,长虹与中国电信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明确了双方在视讯、IPTV和互联星空等领域的合作意向,展开从终端到渠道的全方位合作,终端层面的合作主要涉及可视电话终端解决方案及IPTV终端解决方案等。
盛大网络寄希望于借助IPTV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它的网游相关产品,并且与长虹就IPTV开展了合作。UT斯达康等也对IPTV雄心勃勃,它于2001年底开始对?端的全面供应商,产品在全球都有使用。
5、电信运营商建设IPTV系统面临的问题
5.1 组播的开展
组播的开展通常存在以下三种方式:
●由接入层设备(DSLAM或接入交换机)实现组播分发、组播数据不经过BRAS(旁路)。●由接入层设备(DSLAM或接入交换机)实现组播分发、组播数据经过BRAS。●由BRAS实现组播分发。
第1、2种方式都由接入层设备进行组播分发,可节省城域网汇聚层到接入层的带宽,但要求接入层设备(DSLAM或接入交换机)支持组播。目前传统运营商网络上的接入层设备对组播支持能力较差,有的设备不支持组播,有的设备支撑组播但需要进行软件及硬件升级。因此,采用上述两种方式规模开展IPTV业务时必须进行接入层设备的改造。第3种方式,由BRAS实现组播分发,优点是不要求接入层设备支持组播,但会大量占用BRAS和接入层设备之间的带宽。
5.2 视频分发网络的建设
点播业务采用视频分发(VDN/CDN)技术来实现,电信运营商目前大多都建立了VDN/CDN网络,但是针对PC终端的业务应用、采用适合PC终端的编码技术、开展IPTV业务、支持针对IPTV终端的编码技术,同样需要新建或改造现有的视频分发(VDN/CDN)网络。
总之,电信运营商在建设IPTV系统时,将会面临巨大的网络改造问题。
5.3 IPTV的牌照问题
2004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颁布《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其中明确规定电信企业只能开展PC端的IPTV业务,限制其经营“机顶盒+电视机”的业务。2005年5月,广电总局发给了上海文广中国第一块IPTV牌照,广电总局在IPTV牌照发放文件上的具体表述是:“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下属上海电视台正式获得国家广电总局批准开办以电视机、手机设备为接收终端的视听节目传播业务。”其中,并没有把基于PC的IPTV业务作为许可的范围,那么也就限制了电信运营商的介入。
5.信息安全发展新技术与新趋势 篇五
李剑
2011年10月28日 在PITAC的《网际安全-优先项目危机》中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美国人的研究结果和我们研究的结果不谋而合,但我们的认识更细化、更具实践性。
(1)主要任务:构建可信系统,建立可信的网络秩序,为公众提供可信服务,从被动防御为主的安全转到主动管理为主的安全。为此,PITAC在几百个项目中遴选出了十大优先发展的研究项目,将认证技术作为首要发展项目。网络秩序的关键是建立证明体系,就像在物理世界中公安部给每人颁发“身份证”一样,为建立社会秩序提供了基础。
(2)主要课题:规模化认证技术是首要课题,从以脆弱性分析为主的课题转变到以真实性判别为主的课题。PITAC提出的目标是要解决数十亿规模的认证,主要技术是数字签名和密钥交换。数字签名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构建基于标识的“短签名”,密钥交换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加密的直接性。
(3)主要原则:网际安全遵循的原则是“互相怀疑”。从“出于好意”的信息安全观转变到主体鉴别为主的新的网际安全观,这需要将过去信息安全理论从基于客体的“相信逻辑”提高到基于主体的“可信逻辑”。
(4)主要应用:网际安全时代,主要应用不局限在信息系统本身,而要包括与之相连的所有空间,如通信协议(防止非法接入)、软件工程(代码认证)、可信交易(票据认证)、网络管理(证明系统的建立)等与重要国家基础设施相关的领域,不仅限于用户级的认证,而是任何实体间“端对端的认证”,有人称“trusted end to ecd”。
而在当前这一IT消费化时代,满足个人需求成为满足企业需求的前提,个人消费成为企业消费的动力,我们需要从全局到细节,从架构到终端,从设备到应用,从企业到个人,越来越具针对性的网络安全考量。
6.《信息技术及其发展趋势》教学设计 篇六
关键词:3G,无线通信,个人移动终端,射频芯片
引言
随着无线通信网络技术的不断突破,人们正在迈进真正的移动信息时代。2009年1月7日,工信部三张“3G”牌照的同时下发,使我国的移动通信产业正式进入了3G时代。尽管经历了2008年的种种危机,2009年的经济走势也依然不确定,但是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名言所说“这是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个最坏的时代”,危机之中往往孕育着发展的机遇。在3G以及未来的无线通信网络中,语音数据、计算机、广播电视和传感器网络等各种通信应用的网络融合将成为其发展的大趋势。
网络融合体现出来的结果就是业务上的融合,业务的融合最终由移动终端实现。作为3G网络的应用载体,直接面向用户的移动终端 (手机) 牢牢把握着便携性和移动性的特征,不断融合了数码相机、MP3等消费类电子产品以及计算机的功能,朝着个人移动信息终端迈进,功能将会越来越完善,将逐步从简单的通话工具转变为强大的个人综合信息平台。而作为移动终端中的核心部件,射频 (RF) 芯片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会。3G市场启动以后,消费者对换新机、新应用、新服务的需求会有超过平常的增长,同时也会促使终端厂商对RF芯片提出新的需求。作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将会是新一代个人移动信息终端的几个热点,本文将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并对相关射频芯片产品进行介绍,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个人移动终端的WiFi接入
随着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以及信道宽带化, 通信网络和业务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 移动通信网正在迅速成为一个宽带互联网业务平台。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终端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 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加入了移动性的互联网将会为移动用户带来全新的应用, 这些新应用的出现使得移动用户对移动互联网的速度和稳定性会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由于移动通信网络的带宽限制, 使得手机上网无法满足用户对速度和内容的要求。而WiFi接入是移动通信网络提供高品质移动互联网服务的强有力的补充。随着3G网络能力的提升, 移动通信和互联网逐渐融合, 用户对移动宽带网络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 以满足移动电子交易移动等业务功能。具有WiFi宽带接入功能的移动终端可以结合3G网络和WiFi接入的各自优势, 使用户真正体验到随时随地的移动互联网服务。这一发展趋势将使WLAN的宽带接入功能在个人移动信息终端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个人移动终端移动和便携的特点, 对WiFi接入的RF芯片在功耗和体积方面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那些体积更小, 耗电量更低的WiFi芯片必将在个人移动终端无线宽带接入的日益普及中受益。据市场调研公司IDC的研究报告, 2012年以前全球WLAN半导体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22.8%, 到2012年将突破40亿美元大关。手机应用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49.3%, 到2012年将成为W L A N的第二大市场[1]。
*以上数据均来自厂商发布的Datasheet, 详细指标以厂商的最新发布为准[3][4][5][6][7]。
目前的WLAN芯片市场上,投资大,生产能力较强的无线局域网芯片厂商,主要是欧美企业,其中包括博通 (Broadcom) 、创锐讯 (Atheros) 、英特尔 (Intel) 、科胜讯 (Conexant) 、德州仪器 (TI) 等。我国台湾地区也有一些WLAN芯片供应商,包括雷凌科技、益勤科技及瑞昱半导体和洛达科技等,这几家厂商各自拥有特定客户支持以及产品特色。国内的灵芯集成 (S m a r t C h i p Integration) ,凭借中科院的技术背景和多年的射频芯片设计积累,也自主研发成功了可以工作在2.4GHz/5.8GHz双频段的多模WLAN射频芯片,支持IEEE802.11a/b/g标准,是国内唯一研发成功此类芯片的IC设计公司。
数字多媒体广播接收
数字多媒体移动广播 (俗称手机电视) 是个人移动终端的新热点。从T-M M B、D M B-T H、C M M B等各标准的“群雄争霸,硝烟四起”,到今天的CMMB一支独秀。我国的移动多媒体广播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波澜壮阔的发展。而随着我国无线多媒体广播的发展,具备移动数字电视接收功能的个人终端也正在成为市场的热点。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各种支持C M M B移动电视接收的终端产品,例如C M M B手机、U S B dongle、SD接收卡、GPS终端等。近来,C M M B产业不断重磅出击,广电总局正式宣布了移动多媒体广播C M M B第二阶段试商用正式启动,在一期已经完成的37座城市的基础上,二期将完成全国100-120个地级城市的单点覆盖网络,推迟发射的CMMB卫星也有望于2009年中期发射,将可覆盖全国绝大多数地区。2008年11月28日,C M M B正式启动了第二轮终端招标工作,规模达百万部,又一次显示了C M M B终端这块大蛋糕的吸引力[2]。
手机电视的接收模块由两部分构成:负责接收信号的前端射频芯片 (RF) 和负责信道解调的数字解调芯片。目前符合CMMB标准的数字解调芯片已有创意视讯 (Innofidei) 、泰合志恒 (Telepath) 、展讯等多家国内设计公司推出的多款自主产品,而负责接收信号的前端射频芯片目前还主要是国外一些大型IC设计企业如美国ADI、MAXIM,以及以色列的思亚诺公司。国内有灵芯集成研发成功了支持S/U双波段CMMB射频接收的RF芯片S203ITM,集成了全部无线射频接收电路模块,仅仅需要极少的无源元件就可形成完整的数字移动电视调谐射频接收方案,在70mA典型功耗电流下,可以到达-100dB的灵敏度,具有低功耗、低成本、高灵敏度,宽动态范围等显著特点。该芯片目前正在进行方案整合工作,将于2009年上半年正式推向市场。
*以上数据均来自厂商发布的Datasheet, 详细指标以厂商的最新发布为准[9][10][11][12]。
GPS个人导航与定位
以GPS为代表的卫星导航应用产业是当今国际公认的八大无线产业之一。随着技术的进步、应用需求的增加,GPS以全天候、高精度、自动化、高效率等显著特点及其所独具的定位导航、授时校频、精密测量等多方面的强大功能,已涉足众多的应用领域,使GPS成为继蜂窝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之后的全球第三个I T经济新增长点。ABI Research公司调查报告指出,单就搭载GPS功能的手机供货量到2012年将超过5亿5千万部,可望缔造1, 000亿美元商机[8]。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的卫星导航用户设备市场化的条件日趋成熟,批量化用户群体正在逐步形成,已进入应用行业高速发展的时期。目前,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潜力的卫星导航应用市场,其重点发展趋势之一就是面向个人消费者的GPS终端产品尤其是手机的定位应用。高灵敏度、低功耗小、抗干扰能力强的GPS RF芯片,搭配高灵敏度的GPS接收处理芯片或者软件接收机,可实现在室内、森林和城市峡谷中的导航定位功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快速导航定位方案,能够为移动电话、PDA和个人导航装置 (PND) 提供最佳的定位服务。由此,GPS个人导航与定位是未来个人移动信息终端的又一大发展趋势。GPS功能将是新一代手机提供的最重要的增值服务之一,大多数智能手机都将装上A-GPS (辅助全球定位系统) 芯片。因此智能手机GPS行业的潜在市场十分庞大、诱人。
目前市场上主流的GPS RF芯片主要是来自SiRF、Ublox、NXP、Broadcom等国外厂家的射频芯片产品。此外,灵芯集成也推出了自主研发的GPS接收机低中频前端射频芯片S401ITI。它集成了高性能GPS接收机所需的全部射频和模拟电路,包括片上低噪声放大器,完成下变频功能的混频器,完整的整数分频频率合成器,以及基带模拟电路,支持符号位和幅度位的1/2两比特数据输出。下表列出了目前市场上比较常见的几种GPS前端射频芯片及其模块性能比较:
个人移动信息终端RF芯片产品发展趋势
个人移动信息终端的任何一种通过无线网络的应用,都必须通过无线收发的射频前端RF芯片来接收和发射电磁波信号。随着移动终端所具有的功能越来越多,所需要的各种射频芯片也越来越多。目前个人移动信息终端所用的射频芯片还都是专为某种特定应用而设计的,往往需要内置多种射频前端芯片来满足不同的应用。随着移动终端所具有的功能越来越多,所需要的各种射频芯片也越来越多。这就大大增加了移动终端的成本、体积和功耗,从而对现有方案形成制约。由于受到终端价格竞争日益激烈的影响,终端生产企业对于产品的成本控制愈发重视,并逐渐转移到关键元器件生产厂家身上。这就要求芯片厂商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和工艺,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化解降价带给终端企业的压力。因此,移动终端的小型化和低成本化这两个主要的推动力将不断提高射频芯片的集成度,使得集成多种功能的多频多模射频前端RF芯片,将成为今后移动终端射频芯片的主要发展趋势。
灵芯集成作为国内宽带无线通信射频芯片研发和设计的先行者,在成功研制了可应用于个人移动信息终端的IEEE802.11abg WLAN芯片、CMMB移动电视接收、GPS前端射频等RF芯片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研究无线通信射频芯片的发展趋势。率先研制成功了国内首款面向个人移动信息终端的“IEEE 802.11a/b/g+数字移动电视接收多模多频射频芯片”。该芯片既符合IEEE 802.11a/b/g标准,可应用于宽带无线接入和各种终端产品间的无线互联互通,还可以接收多频移动数字电视 (U/S双波段) ,能有效降低个人移动信息终端的成本和体积。在此芯片结构中,经过巧妙构思和精准设计,使两种不同功能通过同一个信号链路来实现,包括后面的滤波器也是共用的,仅仅是信号接收段是分离的,因此在芯片实现时,芯片的面积并不是两个不同模块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单一芯片上仅增加了不足十分之一的面积,使得芯片具有极高的性价比,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该产品具有低功耗、低噪声、高灵敏度、高线性度等多项显著特点。工作频段可以覆盖2.4GHz频段及5.8GHz频段,采用2.7V~3.6V供电电压,具有SPI和I2C控制接口,灵敏度为-83dB,功耗电流小于87mA,增益控制范围90dB,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2012年WLAN芯片市场将超过40亿美元[R/OL].国际电子商情.http://www.esmchina.com/ART_8800094970_1300_2300_0_0_6478d77f.HTM
[2]王梓.展开2009年CMMB的美好蓝图[J].数字移动时代, 2008 (12) :20-21
[3]RF tuner IC For DVB-H, DVB-T and DMB-TH, ADMTV102Datasheet[R/OL].Analog Devices, Inc.http://www.analog.com/static/imported-files/data_sheets/ADMTV102.pdf
[4]ADMTV 340:Zero-IF Mobile TV Tuner IC for CMMB[R/OL].http://www.analog.com/en/audiovideo-products/mobile-tv-tuners/ADMTV340/products/product.html
[5]MAX 2165, Single-Conversion DVB-H Tuner[R/OL].http://www.maxim-ic.com.cn/quick_view2.cfm/qv_pk/5306/t/al.
[6]FC2550, Direct-Conversion Tuner IC for UHF-Band[R/O L]. (2008-03-05) .http://chs.siliconmion.com/A3.2_Partnumber_Detail.phpsn=15
[7]S/U双波段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射频芯片-CMMB[R/OL].http://www.sci-inc.com.cn/CMMB射频芯片
[8]More Than 550 Million GPS-Enabled Handsets Will Ship by 2012[R/OL].http://w w w.abiresearch.com/abiprdisplay.jsp?pressid=1125
[9]蓝牙GPS, 内置SiRF GSC2高性能低能耗芯片组[R/OL].http://glsat.manufacturer.globalsources.com.cn/si/6008802441322/pdtl/Portable-GPS/5001762813.htm
[10]TIM4-ANTARIS4GPS Modules Data Sheet[R]
7.试探究井下采矿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篇七
关键词:探究;井下采矿技术;发展趋势
井下采矿技术是影响井下采矿安全最为主要的因素。因此,采矿企业必须高度重视采矿技术选择与更新,尽可能减少井下采矿中的不安全因素,提升井下采矿安全性。同时,先进的采矿技术还有利于提高井下采矿的效率和质量,提升采矿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采矿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矿产资源开发的现状
虽然我国矿产资源种类丰富、储存量位居世界前茅,但人口众多、资源消耗量大导致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矿产资源技术的开发与研究。目前,过度开采、资源短缺的问题大量存在,对矿区周边环也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与破坏,不利于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也阻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近年来,环保、绿色、节能、低碳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对矿物开采行业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国家相关政策明确规定必须实现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并且要求尽量减少和避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为我国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二、井下矿产资源开发的现状和问题
(一)井下采矿技术的显著特点
井下采矿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国矿产资源有效开发率,促进矿产资源可持续应用,对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井下采矿技术主要有以下显著特点:
1、井下采矿技术复杂
井下采矿技术比露天采矿技术更为复杂。因而,其工作效率和安全性也远远低于露天采矿技术。为了确保井下开采的安全性,提高井下采矿技术水平,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进行井下采矿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不断提高和完善复杂的井下采矿技术。
2、井下采矿技术更新快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采矿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必须投入足够的资金,大量引进现代化的工业设备和人才。同时,把先进的科技融入井下采矿技术的研发过程中,促进井下采矿技术的更新与发展,从而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3、井下采矿技术种类丰富
目前,我国井下采矿技术种类较多。如:放顶煤技术、倾斜分层采煤技术、倾斜长壁采煤技术、炮采技术、普采技术、综合采技术等。这就要求我们在井下采矿时充分结合矿产种类、矿产数量、地质环境等因素,选择最佳的井下采矿技术。比如,虽然长壁开采技术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井下采矿技术之一,但它在井下金属矿开采中的适用性并不高。
(二)井下采矿的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工业技术水平日益提高,井下采矿技术也取得了快速发展。由于地质环境、矿物属性等因素影响,开采技术的选择上也存在一定差异。目前我国主要采用的井下开采技术有以下几种:
1、放顶煤技术
放顶煤技术广泛适用于倾斜角相对比较小的采煤作业面。该技术要求作业面支护体系和围岩均具有较强的坚固性。放顶煤技术的应用有利于节约采矿相关成本,提高采矿工作效率。
2、倾斜分层采煤技术
倾斜分层采煤技术广泛适用于地下煤层走向复杂的采矿工程中。该技术可以结合煤层周边相关地质状况和煤层倾斜度,选择最佳方案进行采煤作业,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工程安全、顺利的进行。
3、炮采
炮采技术历史悠久,是一种相当成熟的地下采矿技术。它主要应用于走向相对单一的长壁采煤作业面。其主要工作原理是利用爆破的方法炸开煤层,然后通过开采人员把炸开的煤块装运出去。目前,炮采技术运煤环节已经实现了机械化和现代化。
4、普采
普采技术也是单一长壁采煤作业面的常用技术之一。普采的采煤工艺与炮采大致相同,但是它不需要开采人员装煤块的过程,而是在煤块散落的同时把煤块成功装入运煤相关工具中。因而,普采与炮采相比,机械化程度与工作效率均有显著提高。
5、综采技术
綜采技术是目前我国最为先进的井下采矿技术。其开采效率和机械化程度均高于其他井下采矿技术,在我国井下采矿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6、倾斜长壁采煤技术
倾斜长壁采煤技术主要应用于采矿区周边地下水位比较高的井下采矿工作中。该技术可以有效防止周边地下水流入矿区,促进采矿作业顺利开展。另外,在相同的采煤作业面和地质条件下,倾斜长壁采煤技术比倾斜分层采煤技术更加安全可靠。
(三)井下采矿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井下采矿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第一,生产效率相对低下。第二,采矿质量不高。第三,生产成本较高。第四,安全性能低,安全事故频发。第五,机械化水平有待提高。因此,不断研究、发展和更新井下采矿技术,促进采矿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是目前采矿行业相关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三、目前我国井下采矿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深部开采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大,导致矿产资源总量不断减少,对井下开采技术的要求也逐渐变高。在这种情况下,井下深部开采技术应运而生。井下深部开采技术技既能满足人们对开采技术的要求,还能大大提高井下开采的效率,有利于采矿企业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和我国采矿行业的成功转型与健康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井下深部开采技术起步比较晚,仍处于起步阶段,再加上井下深部开采工作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在具体应用该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爆破事故、矿震灾害等。这就要求采矿企业高度重视深部开采技术的研究、发展与应用,从而提高井下开采的效率和质量,进而提升采矿企业的经济效益。
nlc202309051145
(二)充填技术发展趋势
传统的井下采矿充填技术有碎石水泥浆胶结技术、干式充填技术、尾砂胶结技术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充填技术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井下充填技术日益增高的要求,更为先进的充填技术相继出现。比如,膏体泵送充填技术、泵压输送充填技术、高水全尾砂速凝固胶结充填技术等。这些先进充填技术的成功应用有效减少采矿相关胶结材料的损耗,显著节约了生产成本。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井下采矿工作环境,有利于提高井下采矿的效率,为采矿企业带来更多经济利益。
(三)海洋采矿相关技术发展趋势
海洋开采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深海软管输送技术。第二,深海矿产采集技术。第三,深海矿物制备和装载技术。第四,矿物传输技术。第五,深海输配电技术。第六,矿物输送监控技术等。因此,采矿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以上技术的开发与研究,不断提高和发展海洋采矿技术,促进海洋采矿工作高效、安全的进行。
(四)生产技术的机械化发展趋势
全面提高井下采矿的机械化水平是目前我国井下采矿技术发展的又一重要趋势。因此,井下采矿相关工作者应当不断优化和发展不同矿井相关开采技术,依据具体情况,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开采工艺、技术和设备,全面提高我国我国采矿行业的机械化水平。比如,硬顶版控制技术的使用既可以提高顶煤破碎效率,又可以确保工程安全、顺利进行。
(五)井下支护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
井下采矿工作具有复杂性、多变性和高危性等明显特征。因此,井下支护相关技术对井下采矿工程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强调计划性和有序性,确保井下采矿作业的安全和效率。随着井下采矿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井下支护技术也逐渐提高,出现了锚杆桁架这一新兴的井下支护技术。锚杆桁架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锚杆和高强度钢杆。该技术既能减少井下采矿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又能提高采矿企业的经济效益,是未来井下采矿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六)井下采矿工艺绿色化
随着采矿工艺的不断提高,未来我国采矿业应定会朝着高效、绿色、环保、低碳的方向发展。井下采矿工艺绿色化有助于提高采矿技术含量,规范采矿工作流程。煤与瓦斯共采技术和煤炭地下气化技术是目前绿色采矿工艺的杰出代表。煤与瓦斯共采技术能够对瓦斯和煤炭进行同步开展。它充分利用岩层运动规律和特征,对煤层进行有效开采,有利于提高所开采煤炭资源的清洁性。煤炭地下气化技术主要利用热化反应将地下的煤炭原位转化成可以燃烧的气体。上述绿色采矿技术的广泛应用,能够大幅度降低井下采矿贫化率,全面提升井下采矿作业的安全性。
四、井下采矿作业注意事项
井下采矿施工受众多因素影响,极易发生安全事故。因此,井下采矿施工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下井之前,采矿人员应当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第二,采矿人员必须正确佩戴安全防护相关装备。第三,采矿人员应当定期参加体检,确保良好的身体素质。第四,管理人员应当对各种相關设施进行周密详细的检查,尽量排除一切安全隐患,从而有效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井下采矿技术对提高井下采矿的效率和质量、确保下采矿安全、提升采矿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采矿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相关工作者认清目前我国井下矿产资源开发的现状和问题,了解目前我国井下采矿技术的发展趋势,结合工程具体情况,选择最佳井下采矿技术,促进井下采矿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侯树秋. 浅谈井下采矿技术及井下采矿的发展趋势[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8:129.
[2]何勇. 谈井下采矿技术及井下采矿的发展趋势[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7:141.
[3]房义彬. 谈井下采矿技术及井下采矿的发展趋势[J]. 民营科技,2014,01:63.
[4]赵振翮. 谈井下采矿技术及井下采矿的发展趋势[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4:50.
[5]盛耀. 井下采矿技术及井下采矿发展趋势初探[J]. 河南科技,2014,08:37.
[6]柳凤国. 谈井下采矿技术及井下采矿的发展趋势[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0:85.
[7]刘钧,卢正勇. 浅谈井下采矿技术及井下采矿的发展趋势[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0:129.
作者简介:刘红伟(1968-),男,汉族,山西平遥人,在职研究生,采矿工程,霍州煤电集团紫晟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副矿长,矿建工程师
8.《信息技术及其发展趋势》教学设计 篇八
【摘要】随着突飞猛进的21世界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参透,令人目不暇接。网络经济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物流业为实践。信息技术在全球经济中已经成为了主宰。本文主要分析了信息技术在现代企业物流管理中的发展关系;信息技术在现代企业物流管理中的应用发展;信息技术与现代企业物流管理的发展趋向。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物流管理 物流信息化 动力 趋向
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时期,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参透,令人目不暇接,网络经济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物流流程为实践,信息技术在全球经济中已经成了主宰。今天在社会中不论任何行业都不能不关注和了解信息技术的变化和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随着突飞猛进的21世界信息时代,企业物流在市场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主要的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演变和提高,发展及经济的全球化,企业将以顾客为核心,使企业物流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企业的建立、整合、精简的企业物流作业流程,是企业在市场上能不能生存的关键。所以在企业物流管理中,要有快速的反应,一、信息技术在现代企业物流管理中的发展关系
信息技术是研究信息的获取、传输和处理的技术,是由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的结合而成,同时也叫做“现代信息技术”。我国有专家学者认为:信息技术是指研究信息如何产生、获取、传输、变化、识别和运用的科学技术。{《新华词典》商务印书馆,2001年修订版},——信息技术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术。对于信息技术,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描述和理解。
物流—— 2001年8月1日频发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J18354——2001)将物流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进行有机结合”。而《物流术语》中对物流管理的定义为“网络以最低的物流成本达到客户所满意的服务水平,对物流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1} 也就是说企业物流的管理对其原材料、半成品和所成品等物品资源在企业内外流动的全过程进行的计划、实施、控制等活动,用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运程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不断足进物流业的发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服务。要实现上面的目标,那么就必须很好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其成为物流信息系统行动的指南。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企业物流在我国的现状及问题
根据物流的概念和意义,可以将物流业归为第三产业的范围,我们可以将物流产业与同在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比较,因为旅游业在我国是与国际接触最早,且紧跟世界潮流发展的行业,也是我国的特色发展业之一,我国旅游业的收入平均在几年中为18.7%的速度增长,在现状的情况中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8.4%速度增长,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增长点。而我国的物流业管理才刚刚进入系统化不久,与现在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管理系统化还比较薄弱,物流产业的基本统计计算数据和指标还没有够明确。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全球企业的采集、仓储、管理、销售、配送等协作关系面向了系统化,信息化。因为企业间的竞争不仅仅是创新、质量,它还包含着物流的竞争,在物流领域中,我国不是资金、技术上的问题,而是知识的深入和观念上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1)我国在现代物流观念认识陈旧,没有在现代企业中得到普遍地发挥应用和深入研究;(2)企业物流管理体制分散,导致我国现代物流管理的发展;(3)在我国物流产业的不重视,政策、制度不完善,导致我国现代物流产业集约化经营优势的发挥和发展和滞后,(4)在我国物流专业方面少有人去进行研究、开发,我国的物流信息技术,市场服务系统和网络系统(电子商务)的落后,导致着我国物流业的竞争力处于劣势。但在近几年来,物流业在我国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全国性的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正在建立发展中。我国物流业正在进入一个自觉调整的发展阶段,我国的物流业正在向信息化、专业化、一体化方面发展。
(二)、现代企业物流管理在我国发展的基础 信息技术的运用是现代企业物流发展的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物流管理的变革和发展,物流信息技术的运用和供应链物流管理方法的实践,都是建立在信息基础上的,信息成为现代物流管理中心,在普及的企业物流中都应用到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因为我国物流业的电子化起步较晚,目前物流信息系统正日益成为我国国内现代企业物流发展的润滑器,提高物流信息系统是当务之急,根据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实际情况,物流信息化的提高可以为三步来实现:第一步、吸收现在所有的经验,做好基础发展信息化工作;第二步、合理应用优化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物流管理效益;第三步、通过联盟、供应链所管理实施赢取市场地位。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物流管理中的应用与发展 现代企业物流管理就是利用现代化技术,在现代企业化管理指挥下进行的管理。现代企业物流的管理基本要求是:费用低、速度要快、服务要好。信息技术的Bar Code(条形码)、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EDI(电子数据交换)ITS(智能交通系统)等是企业物流信息化的重要标志。
信息技术在企业物流管理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能提高企业物流的信息管理,缩短物流周期;能对车辆在运行中的管理和利用加强,对降低库存水平,提高企业物流管理资金效率,提高服务水平,满足顾客的需求,GPS/GIS在现代企业物流管理中有着重大作用,GPS在物流中普及应用后,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共享,实现四方应用,配货方使用,车辆方使用,运输公司使用,接货方对物流中的车货位置情况了解和掌控,准确地获取信息,利于商务的诚信关系,获得最佳的企业物流流程方案及战略,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GPS在物流中的应用是利用GIS强大的地理数据功能来完善物流信息技术,GPS在物流管理领域的应用可以实时监控车辆的移动目标位置,根据实际情况向移动目标,发出急时的调动指令,GIS/GPS的应用和无线通讯技术的有效结合,再辅以车辆路线的指标最为捷径路程模型,网络物流管理模型,分配集合模型和设施方案定位模型等能够建立功能强大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使物流变得实时且成本最优,竟争力更强。GIS/GPS系统的应用是提高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使企业物流管理日常运作流程中数字化,在企业中拥有的物流设备或者客户任何一笔货物都应用精确的数字来描述和记载,不仅是提高了企业运作效率,同时也提高升了企业形象,能够争取更多的客户,能及时的了解客户所需求的物资及服务。GIS/GPS和无线通讯的结合,使流 2 动在不同地区中的运输车辆设备可以得到准确的信息获取,能及时地控制,同时对重要物品的监控和管理。例如:对途中的车辆进行远程的管理,在途中发生故障的车辆和物品能及时的得以解决、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来完成运输任务。企业物流管理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是我国物流业发展的驱动力,物流信息化管理措施可以拟为:
1、合理运用新的信息技术,建设宽带网域,提高完善信息技术的获取及交换平台。
2、建立电子商务物流信息控制中心的安全性,完善物流信息系统化,制定完善的物流法规制度。
3、建设我国特色的物流配送新型系统,利用电子科技信息产业发展优势,建立起以最捷径且高端特色的物流系统。
4、建设专门从事企业物流信息技术管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培训中心。
5、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起物流信息管理应对外部环境条件,实行物流信息管理化,运输、装卸、仓储、物流配送一体化。
9.《信息技术及其发展趋势》教学设计 篇九
3.1 提升影视广告设计的创意思维
创意是影视广告设计的先决条件,只有准确把握广告目的,提升广告创意,才能将影视广告传播效果达到最佳。在影视广告创意中,应将观众情感共鸣考虑进来,广告表现形式要常变常新。影视广告应当创造一种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站在观众的视角思考的全新观影体验。
3.2 影视广告设计的元素搭配要优化
色彩是影视广告设计中的重要元素,能在第一时间吸引观众注意力。在海量的广告信息面前,影视广告对色彩的运用要恰到好处,同时对其他动态元素的运用也要根据不同的环境,进行技术处理,调动人对全部感官,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参考文献
[1] 张冠男.影视广告的设计与创新[J]青年记者,(20).
[2] 曾群浪.中国传统美学与现代影视广告设计[J].影视美学,(09).
10.《信息技术及其发展趋势》教学设计 篇十
摘要:随着精细化工市场的快速成长,对于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从而使得目前的精細化工一般采用小批量的方式进行生,同时其生产过程具有典型的间歇性、时变性、工艺复杂等特点。而且,大部分的精细化工材质具有一定毒性或者腐蚀性,因此精细化工的过程控制环节是至关重要的。为了进一步提升精细化工的水平,需要对其过程控制的技术特点以及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对当前精细化工过程控制进行研究,对精细化工的技术特点进行分析,并且结合国外先进经验对精细化工过程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关键词:精细化工;过程控制;技术特点;发展趋势
一、引言
精细化工的发展是以快速发展的市场为导向的,其核心是高新技术,并且产品定位于高附加值、多层次、小批量特点的生产。随着我国精细化工市场需求的增加,在过去的几年时间我国精细化工技术取得了快速发展,而且已经成功实现了由商品化学产品向功能化学品的转换,而且其生产也由大规模转向小规模,由依靠价格竞争向质量竞争转换,使得精细化工在技术以及市场化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目前,在化工产业中精细化工已经占到了很大的比重,然而由于精细化工规模娇小、间歇性生产以及复杂的过程控制等特点,我国的精细化工信息化与自动化水平还较低,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当前对于精细化工技术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提升我国精细化工的自动化水平至关重要。
二、精细化工过程控制的技术特点
结合目前精细化工发展的实际情况,其生产过程控制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精细化工生产规模小、品类多、换代周期短
目前我国的精细化工已经涉及到几十个行业,其产品的类型十分繁多,通常具有较强的专用性,这也就导致精细化工的生产规模不大。而且由于目前精细化工的市场需求变化较快,这使得产品的寿命周期较短、产品更新换代较快。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要求精细化工的生产周期要尽可能缩短,提高工艺的研发效率。因此,在精细化工的开发阶段需要加强对于生产工艺的数据采集工作,尽可能减少试验的次数,同时通过深化处理和分析数据获得进一步可用的数据信息。
(2)精细化工呈现出显著的间歇性以及半连续性
这一特点主要是由精细化工自身的市场需求决定的,这主要是由于精细化工的产品生规模较小,因此采用半连续生产工艺可以尽量保证产品的质量。同时由于产品的工艺参数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因此其过程控制具有动态、变化范围大、工作点不稳定等特点,这就要求过程控制系统具有更大的适应性以及调节范围。
(3)精细化工的生产流程较多,操作复杂,而且劳动强度较大
目前的精细化工大部分采用间歇生产工艺,因此其生产过程中的流程较多,每个流程都需要进行复杂的操作,同时由于目前我国的精细化工过程控制自动化水平较低,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三、精细化工过程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当前计算机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加之市场对于精细化工的需求不断扩大,结合国外的先进技术经验,在今后的精细化工过程控制技术发展中,主要有以下几个趋势:
(1)过程控制向着计算机化发展,提升精细化工过程控制的自动化水平
在传统的精细化工过程控制中,出于节省成本等方面的考虑,其控制一般采用仪表的方式进行,使得过程控制的自动化水平较低。目前,随着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的成熟,加之市场对于精细化工过程控制精度的提高,采用自动化过程控制系统已经成为精细化工过程控制的必然趋势。
(2)控制的方式向着自动批量方向发展
由于精细化工间歇性的生产特点,因此在传统的生产过程中多采用一次投料的方式,采用批量的生产方式,在每个批次的生产结束以后才能够进行下一个批次的生产,以此往复循环。可以发现,在间歇性的精细化工生产过程中,大部分的操作是进行重复性的投料以及开关机。同时应该发现间歇性生产只需要按照事先设定的参数以及流程进行即可,这也为自动化过程控制带来了便利。由于目前的精细化工大部分需要提升生产过程的柔性,因此必须依照ISA SP88间歇过程控制标准进行,这可以在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操作下进行,通过设计不同类型的过程控制策略,并且根据具体的生产计划对控制策略进行切换,从而可以实现精细化工柔性生产的目的。目前,国外已经出现了包含多种控制策略的软件,如用于生产过程控制的I/A Batch等,同时也可以采用计算机控制的方案进行控制策略的切换,以更好的降低生产成本。
(3)向智能化过程控制技术发展
目前的精细化工在生产过程中大都采用预先设定的控制策略进行,其生产温度、加工速度、压力等参数都是提前设定的,这种控制策略可以保证每一个批次生产过程都基本相同。然而,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由于受到外界环境以及内部因素变化的影响,精细化工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传统的方式是通过操作人员对其进行干预,实际效果完全取决于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从而使得每个批次产品的质量不尽相同。在间歇性生产过程中没有稳定工作点,这就使得大部分的精细化工生产都有着一定的动态变化范围,相关的环境参数都是随着时间变化的,然而常规的PID过程控制方式范围较窄,无法保证在较大参数改变情况下产品的质量。因此,可以借助于迭代学习控制的思想对精细化工控制参数进行校正。目前,该技术在精细化工过程控制领域的应用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由于迭代控制方法尚处在研究阶段,其在精细化工过程控制中的应用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
(4)过程控制向着综合性控制方向发展
目前的精细化工过程控制主要是以简单的参数控制方式为主,即在生产的开始、中间以及结束三个点进行参数的测定,然而操作的失误以及过程干扰使得生产工艺往往与实际有较大差距,因此单纯的经验理论很难保证过程控制的质量。同时由于大部分的精细化工生产都是不可逆的,因此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是很难进行补救的,这样就会使得大量的物料报废,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同时还会影响生产的进度。与此同时,精细化工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波动是不可避免的,主要是由外部环境因素、机器设备等导致的。统计过程控制是目前进行生产过程控制的又一重要理论,可以对生产过程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并且可以根据具体的反馈信息对生产异常状况进行预判,同时还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对故障机械能修复,保证整个生产过程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与此同时,随着目前计算机以及数据库系统的普及,对于加工过程的数据采集能力大大增加,因此可以结合实时的统计数据对生产过程中的参数变化进行判断,从而为生产过程监控以及保证产品质量提供技术支持。
四、总结
精细化工的发展适应市场的需求,同时由于其间歇性、生产复杂等特点,使得精细化工的生产过程控制变得十分复杂。因此,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必须进一步提高生产过程控制的自动化水平,采用先进的过程控制算法以及设备,提升生产过程的控制能力,做到对生产过程中的问题早发现、早解决,以更好的保证精细化工的生产质量。(作者单位:濉溪县巨成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黄一龙.浅论精细化工过程中的关键性控制技术[J].化工管理,2013,03.
[2]李小强,李留钢,关民普.中国精细化工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展望[J].科技信息,2011,23.
11.电气控制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篇十一
1 电气控制技术概念
电气控制技术指的是电与气方面的科学技术, 它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多, 涵盖的信息量也比较大。设计到数字电子、电力电子、通讯电子、模拟电子、电气技术、电子电气等多个内容和范畴, 从专业的角度对电气控制技术进行分析, 得出电气控制技术是结合实践和理论的综合性的技术科目。目前, 电气工程技术实现了自动化控制、智能化控制和信息化处理, 综合的应用了多种技术, 促进了电气技术相关企业的不断发展。但是在电气控制技术的实际应用当中, 也会出现一些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先进控制技术, 对控制系统进行熟练操作, 及时发现问题的所在并加以控制。电气控制技术虽然设计内容多, 技术相对复杂, 但是其操作简单、抗干扰能力强的优点, 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企业广泛的应用。
2 电气控制技术的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电气技术也在不断的改进和创新, 同时也在不断在发展中得到提高, 不仅实现了自动控制、智能控制, 还应用了多种技术。我国电气自动化与国外先进国家电气控制技术水平有很大的差距, 但是电气控制技术的发展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实现了从简单化到自动化的成长。在实现电气技术自动化之后, 逐渐向更高的技术层面发展, 技术专家开始研究如何能够让电气控制技术更加智能。智能化的出现, 让电气控制技术迈上了智能化台阶, 也是电气控制技术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电气智能技术的应用减少了很多人为失误, 而且机器自我纠错能力也增强了, 从电气控制技术的自动化到其智能化控制, 实现了质的飞跃。我国的电气工程技术发展过程中, 需要不断创新工作理念、总结工作经验, 对自动化程序进行不断优化, 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电气工程相关企业的发展加强工程方面的控制, 通过研究推动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促进电气自动化的创新和改革。
3 电气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3.1 智能化趋势发展
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神经网络、模糊逻辑等技术在电气系统中得到应用, 对相关技术的研究也在不断的进行。目前, 神经网络作为非线性映射解决无法列出方程式的现行问题, 成为了电气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当系统出现电阻短路的情况, 神经网络技术可以对故障进行大面积的分析, 并找出故障加以解决。其他技术也都在电气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各技术的特点不同, 也有着不同的优势, 将这些人工智能技术有效的结合, 才能更好的解决电气系统中出现的问题。
3.2 网络化趋势发展
随着互联网技术飞速的发展, 电气控制也在向着互联网化趋势发展, 这也对电气控制装置的要求逐渐提高, 需要电气控制装置能够准确切除故障, 同时, 又具备比较强的通信功能, 更好的保障电气系统的安全。电气控制技术的提升需要提高保护装置的可靠性, 通过网络化对相应的装置进行保护, 从而获得更多的信息, 方便对故障的分析, 准确的找到故障位置, 对故障进行排查, 提高保护装置的可靠性。电气装置网络化保护的原理是将传统式的母线保护分散成为不同母线保护单元, 并将其显示在不同回路保护屏幕上, 这样可以实现对装置的有效保护, 可以用计算网络将不同的母线保护进行连接, 通过接收相应的回路电量和网络流量获得回路电流量信息, 计算出不稳定的数据, 来找到母线出现故障位置。用网络计算手段来保护装置与传统集中式母线保护相比较, 网络计原理可靠性更高。
3.3 开放性趋势发展
电气控制系统中的硬件设备不断发展, 软件系统也在升级换代。新的电气控制技术下, 系统硬件设计直接关系到电气系统的工作效率和稳定性。电气系统为电气相关企业提供了多个系统平台, 随着技术的更新, 使得电气控制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现代化电气控制技术提供给我们更多的通信方式, 带给我们更加广阔的思路, 在不断提高控制技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上, 使电气控制装置的整体性能得到了提升, 开放性趋势发展是电气控制技术重要的发展趋势。
3.4 安全性趋势发展
电气控制技术体现了多个技术, 包括控制技术、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等。这些技术手段服务于工业自动化, 在不断创新发展中, 其安全性非常重要, 要在技术升级的同时考虑其安全的运行。同时, 还要顾及到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等问题, 让电气控制技术的应用, 可以与自然和谐发展, 保障大自然生态不被破坏。
结束语
电气控制技术来说, 其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 不仅有线路、电气原理还有自动化和网络技术。同时, 电力控制方法比较多, 将电气控制方法和相应的内容进行结合, 才能更好的为电气控制技术服务。随着科技时代的不断发展, 电气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 只有对电气控制技术不断的研究, 才能更好的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徐雷.电气控制技术应用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3 (4) :94.
[2]吕贤君, 王丽, 吕娣.探讨电气的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融合运用[J].科技与企业, 2012 (23) :348.
[3]郭云开.简述电气控制技术应用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科技资讯, 2012 (18) :139.
[4]武芳军.工业电气自动化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1 (4) :296.
12.都市农业的发展及其趋势 篇十二
1.都市农业的的由来及其定义
1.1 都市农业的由来
都市农业的产生和形成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从国际上看,日本是出现都市农业最早的国家之一。都市农业一词最早见于1930年出版的《大阪府农会报》杂志上,“以易腐败而又不耐储存的蔬菜生产为主要目的,同时又有鲜奶、花卉等多样化的农业生产经营”,称为都市农业。而都市农业作为学术名词最早出现在日本学者青鹿四郎在1935年所发表的《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中。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开始研究都市农业。我国都市农业的提出与实践始于90年代初,其中以上海、深圳、北京等地开展较早。
1.2 都市农业的定义
都市农业(或说都市型农业、城市农业)在英文中有若干表述,比如Urban Agriculture,City Agriculture,Agriculture in the city’s countryside,Metropolitan Agriculture,Metropolitan-intensive Agriculture等等。其中我国学者普遍引用的一个定义是:“都市农业(Agriculture in city countryside)指在经济发达国家的一些大都市里,保留一些可以耕作的土地,由城里人耕种,即都市农业”,其英文原意是“都市圈中的农地作业”。关于都市农业的定义,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诸学派众说纷纭,至今难有定论。这是因为都市农业不仅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最主要的是都市农业牵涉面广,涉及的问题错综复杂。
2.都市农业的特征
(1)都市农业所处的空间城乡边界不明显。一种情况是如日本许多城市在扩展过程中,农业以其优美的环境被保留下来,并在都市内建立各种自然休养村、观光花园和娱乐园,形成插花状、镶嵌型农业;另一种是分布在城市群之间的农业,这些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与城市无异,与中心城区交通方便,已经完全城市化。
(2)都市农业功能多样。都市农业除具有生产、经济功能外,同时具有生态、观光、社会、文化等多种功能。
(3)都市农业表现出高度集约化的趋势。处于城市化地区的农业资源条件明显不同于一般地区,农业经营表现出高度集约化的趋势。一是表现为设施化、工厂化;二是表现为专业化、基地化;三是表现为产业化、市场化。
3.都市农业的主要功能
3.1 生产、经济功能
都市农业利用现代工业技术,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为都市市民提供鲜嫩、鲜活的蔬菜、畜禽产品、果品、花卉及水产品,并要求达到名特优、无污染、无公害、营养价值高或观赏性强。就是国际大都市的发展,也离不开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即使交通极为方便的国际都市(如日本、德国、荷兰等)也有相当部分农产品需就近供应。同时都市农业依靠大都市对外开放和良好的口岸等优越条件,冲破地域界限,实行与国际大市场相接轨的大流通、大贸易经济格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生产、经济功能都是都市农业的主体功能。
3.2 社会文化功能
都市农业起着社会劳动力“蓄水池”和稳定“减震器”的作用,对社会稳定发展、城乡居民就业和全面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观光、旅游休闲,是都市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市农业通过开辟景观绿地、观光农园、旅游农庄、市民农园、花卉公园等,为市民提供休闲场
所,从事观光、休闲、娱乐活动,以减轻工作及生活上的压力,达到舒畅身心、强健体魄的目的。同时都市农业可以促进城乡交流,并直接对市民及青少年进行农技、农知、农情、农俗、农事教育,因而具有较强的教育功能。另外农村特有的传统文化因都市农业的发展而得以继续延伸和发展,如日本、德国等。
3.3 生态功能
首先是指为城市增色添绿、美化环境、保持水土、减缓热岛效应、调节小气候、提供新鲜空气,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功能;其次是指将生活废水及垃圾用作灌溉和肥料,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功能;再次是创立市民公园、农业公园以及开设其他各类农业观光景点,减少或减轻“水泥丛林”和“柏油沙漠”对都市人带来的烦躁与不安的目的,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使农业真正起到“城市之肺”的作用,如德国、日本、新加坡等。
3.4 示范辐射功能
都市农业是农业新技术引进、试验和示范的前沿农业,对一般农业的发展具有样板、示范功能。都市农业能够依托大城市科技、信息、经济和社会力量的辐射,成为现代高效农业的示范基地和展示窗口,进而带动持续高效农业乃至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对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土地高效利用起到示范作用,如日本、新加坡等。
4.都市农业的发展趋势
4.1 地域特色化趋势
荷兰凭借其悠久的花卉发展历史,在花卉种苗球根、鲜切花自动化生产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尤其是以郁金香为代表的球根花卉,已经成为荷兰都市农业的象征。美国由于国内市场需求增大以及地域辽阔,在花草和花坛植物育种及生产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同时,在盆花观叶植物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日本凭借“精细农业”的基础,在育种和栽培上占绝对优势,对花卉的生产、储运、销售,能做到标准化管理。
4.2 国际化趋势
13.《信息技术及其发展趋势》教学设计 篇十三
关键词:花茶;包装设计;技术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茶的发祥地,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因此,茶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和文明,是世界其他国家所不能比拟的。正是因为如此,各种与茶文化相关的因素都被包含在当今茶包装的设计中。包装要具体考虑是实际应用和以人为本的特性,通过多种表达方式,如文字、图形、色彩、材料材质的选用以及造型等起到提升被包装物本身的商品价值和视野美感的效果。
1茶叶包装的定位
14.Web服务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篇十四
关键词:Web服务,核心技术,网格
1 Web服务的定义
不同的组织和部门对Web服务的定义都有微小的差异。国际标准化组织W3C:Web服务是一个通过URL识别的软件应用程序,其界面及绑定能用XML文档来定义、描述和发现,使用基于Internet协议上的消息传递方式与其他应用程序进行直接交互。
Microsoft:Web服务是为其它应用提供数据和服务的应用逻辑单元,应用程序通过标准的Web协议和数据格式获得Web服务,如HTTP、XML和SOAP等,每个Web服务的实现是完全独立的。
IBM认为:Web服务是一种自包含、自解释、模块化的应用程序,能够被发布、定位,并且从Web上的任何位置进行调用。Web服务可以执行从简单的请求到错综复杂的商业处理过程的任何功能。理论上来讲,一旦对Web服务进行了部署,其它Web服务应用程序就可以发现并调用已部署的服务。
UDDI规范中提到:所谓Web服务,它是指由企业发布的完成其特别商务需求的在线应用服务,其它公司或应用软件能够通过Internet来访问并使用这项应用服务。可以看出,这些定义各有侧重,但有几点是一致的。首先,它是由企业驱动和应用驱动而产生的;其次,它具有分布性、松散藕合、可复用性、开放性以及可交互性等特性。
2 Web服务体系结构
Web服务体系结构基于三种角色(服务提供者、服务注册中心和服务请求者)之间交互。交互涉及发布、查找和绑定操作。这些角色和操作一起作用于Web服务构件:Web服务软件模块及其描述。图1(Web服务体系结构)表示了这些操作、提供这些操作的组件及它们之间的交互。
2.1 Web服务体系结构中的角色
1)服务提供者。从企业的角度看,这是服务的所有者。从体系结构的角度看,这是托管访问服务的平台。
2)服务请求者。从企业的角度看,这是要求满足特定功能的企业。从体系结构的角度看,这是寻找并调用服务,或启动与服务的交互的应用程序。服务请求者角色可以由浏览器来担当,由人或无用户界面的程序(例如,另外一个Web服务)来控制它。
3)服务注册中心。这是可搜索的服务描述注册中心,服务提供者在此发布他们的服务描述。在静态绑定开发或动态绑定执行期间,服务请求者查找服务并获得服务的绑定信息(在服务描述中)。对于静态绑定的服务请求者,服务注册中心是体系结构中的可选角色,因为服务提供者可以把描述直接发送给服务请求者。同样,服务请求者可以从服务注册中心以外的其它来源得到服务描述,例如FTP站点、Web站点等。
2.2 Web服务体系结构中的操作
对于利用Web服务的应用程序,必须发生以下三个行为:发布服务描述、查询或查找服务描述以及根据服务描述绑定或调用服务。这些行为可以单次或反复出现。这些操作具体为:
1)发布。为了使服务可访问,需要发布服务描述以使服务请求者可以查找它。发布服务描述的位置可以根据应用程序的要求而变化。
2)查找。在查找操作中,服务请求者直接检索服务描述或在服务注册中心中查询所要求的服务类型。对于服务请求者,可能会在两个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中牵涉到查找操作:在设计时为了程序开发而检索服务的接口描述,而在运行时为了调用而检索服务的绑定和位置描述。
3)绑定。最后需要调用服务。在绑定操作中,服务请求者使用服务描述中的绑定细节来定位、联系和调用服务,从而在运行时调用或启动与服务的交互。
3 Web服务的核心技术
Web服务涉及的最基本的技术规范包括XML,WSDL,SOAP和UDDI。WSDL是程序员描述Web服务的编程接口。Web服务可以通过UDDI来注册自己的特性,其他应用程序可以通过UDDI找到需要的Web服务。SOAP则提供了应用程序和Web服务之间的通信手段。而WSDL,SOAP和UDDI都建立在XML基础之上。
3.1 XML
可扩展标记语言(XML)使用标记来界定内容,允许用户定义任意复杂度的结构,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它具有自描述性,适合数据交换和共享;XML另一个优点是无关性,独立于具体的平台和厂商,确保了结构化数据的统一。目前XML已成为开放环境下描述数据信息的标准技术,也是Web服务中信息描述和交换的标准手段。XML使用XML Schema作为建模语言。它具有丰富的数据类型,支持类型继承,能对XML文件进行严格的合法性检查;使用与XML完全一致的文法,统一了分析和处理方式;引入了命名空间的概念,解决了可能的名称重复问题。XML Schema是Web服务中协议制订的标准语言,它和XML共同构成Web服务的基石。
3.2 简单对象访问协议(SOAP)
SOAP是基于XML在分散或分布式环境中实现信息交换的简单协议。其主要目的是实现不同系统之间互操作性,克服平台和防火墙的限制,使通信各方在互联网上实现畅通无阻的信息交流。与微软的DCOM和CORBA相比,SOAP协议提供的框架允许在不同平台上、以不同语言编写的各种程序以标准的XML格式相互通信。SOAP比以前的方法要简单得多,因此要实现与标准兼容的SOAP,障碍也要少得多。多数大软件公司都提供SOAP实现方案,总的来说SOAP有如下特性:
1)SOAP信封,定义了SOAP消息整体的框架,消息中的内容、发送者、接收者,以及这些处理操作是可选的还是必须的等。
2)SOAP绑定协议,定义了如何在节点间交换SOAP信封以及如何与HTTP协议绑定。
3)SOAP编码规则,定义了数据的编码机制,通过编码机制来定义应用程序中需要使用的数据类型(自定义的数据,数组和复合类型)的序列化机制,并可用于交换由应用程序定义的数据类型所衍生的实例。
4)SOAP RPC表示,定义了远程调用和响应的规范。包括远端过程调用和响应的约定、传输过程调用,以及在具体传输协议的哪个部分传输过程响应。
3.3 接口描述语言(WSDL)
WSDL将Web服务描述定义为一组服务访问点,客户端可以通过这些服务访问点对服务进行访问。它的设计目标使得Web服务能够即时装配、松散耦合、自动集成,且具备被机器识别的能力。WSDL首先对访问的操作和访问时使用的请求/响应消息进行抽象描述,然后将其绑定到具体的传输协议和消息格式上以最终定义具体部署的服务访问点。相关的具体部署的服务访问点通过组合就成为抽象的Web服务。WSDL使用标准化的消息格式/通信协议(SOAP/HTTP,HTTP-GET/POST以及MIME等)并以结构化的方式描述调用Web服务,这是Web服务即时装配的基本保证。
3.4 统一描述发现和集成协议(UDDI)
UDDI提供发布和查找服务描述的方法。用户可以在UDDI上将其Web服务进行注册,以便为其它的用户进行服务。UDDI目录入口是一个描述了商务及其如何提供服务的XML文件。UDDI目录也包含了一些搜寻用户需要的服务的方法并提供信息、联系方式、链接和技术数据,以便满足需要的服务。UDDI借鉴了XML和SOAP的经验,它为Web服务在技术层次上提供了三个重要的支持:标准化的、透明的、专门描述Web服务的机制;调用Web服务的简单机制;可访问的Web服务注册中心;通过UDDI提供的标准接口,用户可以发布自己的服务供其他实体调用,也可以查询特定服务的描述信息,并动态地绑定到该服务上。
4 Web服务与网格融合将是未来发展趋势
网格计算使人们能够轻而易举地为一些大型科研任务,创建和使用动态、分布式、高性能的计算环境。这些在以前是不可能实现的,因开展起来所付出的代价很高,如高能物理数据分析、气候建模、宇宙观测、实时遥感数据处理、虚拟现实等。它也能够在商业计算领域应用,如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商业智能等。此外,它还能够广泛地应用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领域。
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使人们能够共享计算、存储、数据和应用资源。这种计算模式是利用互连网把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电脑组织成一个“虚拟的终极电脑”,其中每台参加计算的电脑就是个“节点”,而整个计算是由成千上万个“节点”组成的“一张网格”。
网格有别于Web的基本特征就在于服务的形式。现在,Web要创建应用环境,还要靠研发人员按照Web协议研发,而网格是在更高层次上对这些应用提供的一种服务形式。因此,将来的应用系统所基于的平台,应该是网格所提供的基本服务。而这种服务的本身,又会不断动态地加入到网格当中,使得网格服务内容不断丰富。
由IBM、Sun和Microsoft倡导的全球Grid论坛,把目标锁定在把网格计算技术和Web服务计算结合起来提供商务应用服务,从而将网格计算技术从科学计算领域引入到商务应用领域,并引发了IBM、Sun和Microsoft采取行动,将网格计算和Web服务相结合,实现一种使业务交易在分布于Internet服务器上运行的技术。
OGSA是在Globus网格计算工具包和Web服务技术融合的基础上提出的一套规范和标准。OGSA将和服务器版Java、Web服务连同商业数据库紧密集成,实现网格计算在商务领域的广泛应用。OGSA吸纳了许多Web服务标准,如Web服务描述语言、简单对象访问协议、目录访问协议、Web服务探测等。这些标准用于定位、调度计算资源,并确保他们的安全。
5 结束语
Web服务技术的前途是相当光明的。随着Web服务技术不断完善,Web服务在功能上和技术上将会更先进。Web服务作为Internet下一代的计算体系结构将有非常好的市场前景和商业价值。
参考文献
[1]柴晓路.Web服务技术,架构和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2]Web服务技术及其发展[J].网络财富,2008(10).
[3]赵月斋,马素霞.NET框架与WEB服务的研究与应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3).
[4]徐少平.Web服务核心协议及其实现[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4(5).
15.《信息技术及其发展趋势》教学设计 篇十五
关键词:矿井水 处理技术 发展趋势 悬浮物
中图分类号:TD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c)-0040-01
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尤其是煤炭资源,它是我国工业发展的基础。然而,在煤矿挖掘过程中,需要向外排出大量的矿井水,且因为矿井水中含有较多的悬浮物、较高含量的锰铁杂质,对周围地下水产生较大的危害,导致淡水资源严重污染。因此,在煤炭采掘过程中,需要对矿井水进行有效的处理,降低矿井水中悬浮物的含量,提高矿井水的重复利用率,减少煤炭采掘过程中对水资源的浪费。据相关资料证明,煤炭矿井水资源的处理技术已经成为决定煤矿企业长久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 矿井水的水质特征及其类型
矿井水主要来自地下水,它是在煤炭挖掘工作中,煤炭与地下水接触,从而导致地下水中的悬浮物、锰铁杂质的含量较多等,这些杂质之间还会发生物理以及化学反应,由此便形成了形成了矿井水,其特性由煤炭所处的地层环境以及所处地层中包含的化学物质所决定。
矿井水的水质特性主要受煤炭区的水文地质影响,且各地因地域的不同水质有较大的差异。研究发现,煤炭企业采掘1 t的原煤资源,将会向地下排放出5~8 m3的矿井水。矿井水具有地下水的主要特性,并兼有地表水的特性,與工业废水相比,污染程度相对较轻,水质放射性物质含量较少,对人体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小。通过对矿井水含有成分的检测,可将矿井水分为纯净矿井水、含悬浮物矿井水、矿化矿井水、酸性矿井水以及含特殊杂质的矿井水五大类。
2 煤炭矿井水的处理技术
为了减少矿井水内部的悬浮物以及减少锰铁杂质,需要采取适宜的矿井水处理方法。经有效处理后的矿井水,可直接排放,或作为生产、生活用水。
2.1 纯净矿井水
纯净矿井水,其内部含有的杂质较少,具有悬浮物含量少、矿化程度低,无剧毒、有害元素等,因此,它基本可以满足居民的生活用水的要求。
在煤矿采掘中,一般对纯净矿井水的处理方法是采取井下清污两种矿井水分流的方法,将污染程度较高的矿井水与纯净矿井水分开向外排放,这样减少了对纯净矿水的污染,也减少了对矿井水除污的工作,大大提高了矿井水的可持续性,此方法是一种经济、简捷的处理技术。
2.2 含悬浮物矿井水处理技术
研究发现,这类矿井水的分布范围比较广泛,大多数煤矿的矿井水都含有煤颗粒、岩石颗粒等悬浮物杂质,且悬浮物呈黑色,但因为其内部含有悬浮物的硬度与矿化程度比较低,因此,这种水在处理后常作为生活、生产用水加以再次利用。对待这种水的关键处理措施是除去矿井水内部的细菌与悬浮物,在煤炭矿井水的处理方法中,经常采用混凝沉淀原理除去其内部的悬浮物,然后排放到地面,再进行常规的污水处理工艺,最后矿井水便可达到居民饮用的标准。
此外,在煤炭采掘以后,往往造成大范围的塌陷区域,在塌陷区域进行适当的改造处理,将其变成氧化塘,然后通过氧化塘的生物自然处理原理消除矿井水的悬浮物。还可以在氧化塘的水面放养水草、荷花等绿化植物,不仅可以有效的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还可以在水中放养鱼苗,既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经济效益。
2.3 高矿化度矿井水处理技术
在处理高矿化度矿井水时,一般采用反渗透处理方法,但是由于其水质成分的特殊性,常在处理过程中产生膜状物质,堵塞反渗透的继续进行。因此需要做好反渗透的预处理工作。
研究发现,传统的反渗透预处理技术,其主要利用混凝沉淀过滤原理,一些反渗透处理技术还在反渗透前增加了活性炭处理工艺。矿井水工程处理实践证明,高矿化度矿井水采用单级过滤处理工艺不足以达到SDI<4的指标。而采用活性炭,其在处理的早期吸附效果比较好,但是当其吸附处理一定时间段后,它的吸附作用达到饱和,若不及时再生,将会生长出微生物,阻碍了活性炭的吸附性能。
这几年,随着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反渗透的前期预处理采用超滤技术,减少了微生物的生长,提高了矿井水的处理水质质量。但其较活性炭的成本较高,因此影响它的普及应用。
2.4 酸性矿井水处理技术
传统的酸性水的处理工艺,主要采用加入碱性物质(石灰)以中和酸性,但是此方法容易在中和矿井水的过程中产生硫酸钙等难溶物,给矿井水生成了多余的杂质。此外,采取这种的处理方法,缓冲速度较慢,而且投石灰的量不容易进行控制,常造成矿井水的过度中和,增加了矿井水的处理成本。
近几年,在处理酸性矿井水时,常采用轻烧镁粉的处理方法。由于它的来源较容易,可以在菱镁矿尾矿中获得,在我国的东北、华北均有产菱镁矿的企业。研究发现,菱镁矿的主要组成物质是碳酸镁,在工业生产中,通常用菱镁矿生产各种镁盐、耐火材料等,且由于它是工业生产的废品,因此制备轻烧镁粉的生产费用较低。其主要的处理矿井水的化学物质是活性氧化镁,其可以有效的中和矿井水的酸性,且当过量使用轻烧镁粉时,也不会对矿井水的酸碱性超标产生较大影响,且较易被控制。
2.5 含特殊污染物矿井水
其主要为含有氟、铁、锰以及含有重金属的矿井水。这类矿水的发现量较少,且处理方法根据含有元素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处理技术。如含氟采用离子交换法、膜处理等,含铀矿井水则利用气浮法处理工艺。
3 煤炭矿井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首先,要加强各地对矿井水处理技术的交流活动,逐渐完善以企业为主的矿井水处理技术体系,从而有效的促进矿井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其次,逐渐提高矿井水的综合利用,提高矿井水的利用率,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最后,加强矿井水处理新技术的研发,加强对矿井水化学性质的研究,提高矿井水的处理技术。
4 结语
综上所述,矿井水受多因素的影响,造成其化学成分较复杂,因此针对其成分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处理技术,提高矿井水的利用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参考文献
[1]何绪文,杨静,邵立南,等.我国矿井水资源化利用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煤炭学报,2008,33(1):63-66.
[2]杨静,李福勤,邵立南,等.矿井水中悬浮物特征及其净化关键技术[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8(3):458-460.
[3]李福勤,杨静,何绪文,等.高矿化度高铁锰矿井水回用处理工艺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6,35(5):638-641.
【《信息技术及其发展趋势》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利用信息技术完善职校创新教学发展的论文10-14
主体发展性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初探07-19
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与教学发展自评报告09-18
新一代城市环境信息系统的开发及其关键技术07-07
物流信息技术对物流发展的影响07-21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