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健康主题活动小结

2024-08-15

小学健康主题活动小结(精选7篇)

1.小学健康主题活动小结 篇一

健康教育咨询活动小结

手足口病

2013年4月10日,巴棋卫生院开展了第三期公众健康咨询活动,为提高我苏木居民了解手足口病的预防知识,基本掌握了个人预防措施,预防手足口病常用的消毒方法及婴幼儿〔特别时5岁以下〕肠道传染病预防要点,我院特此组织此次咨询活动。

此次活动我院派出3人积极组织,参加活动的群众有9人,发放宣传资料20张。

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公众咨询,引导居民改变健康理念,走出健康误区,增强健康意识,提高健康标准,使广大居民受益匪浅,达到了此次活动的预期目的。

2.小学健康主题活动小结 篇二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活动课,心理教育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日益受到我国教育界的重视, 为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习心态的改善, 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干预发挥了积极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 处于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生存在心理困惑和问题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及时干预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心理困惑和问题, 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和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处于萌芽阶段, 自身对于善恶美丑的分辨能力还不强, 学生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等身边环境的不同影响, 容易因为学业、生活、情感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心理不健康情况的出现。积极开展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探索性的开展心理辅导活动, 力求营造良好而轻松的育人氛围, 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打好基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带有明确教育目的的, 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和问题, 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干预, 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 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二、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内容与形式

心理健康活动课目前大多由班主任进行, 因为班主任作为跟班老师最熟悉班级学生的心理状态, 有助于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干预。随着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开展, 在课程的内容与形式上, 也逐渐形成了突出活动形式创新, 引导学生心理状态的基本模式, 让学生能够拥有积极、正面的学习与生活观念, 让学生能够顺利的度过小学阶段的教育。

三、重视学生积极心态的引导

小学生的心理状态易受到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学等因素的影响。由于近年来社会环境趋于复杂, 学生接触到很多不良的社会现象和信息, 对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培养造成一定影响。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过程中, 就需要特别重视学生积极心态的引导, 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竞争意识进行合理的引导, 避免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这个过程中, 交流的重要性十分突出, 教师可以开展“说说你愿望”、“说说你的困难”等活动, 让学生与教师和同学们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 教师与同学们一起帮助小伙伴出出主意, 帮助同学更好的实现自己的愿望或者解决碰到的困难, 形成一种班级内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 调整班级内部的学生心理状态。

四、心理健康活动形式多样化

心理健康活动课突出了活动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 教师应避免说教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不强, 实践中说教式的心理教育也难以得到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教学设计中, 突出活动设计的教育性,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活动融合起来, 让学生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 心理健康状态得到改善。在特别受到学生欢迎的室外活动设计上, 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同手同脚”、“合作运球”、“拔河比赛”等一系列的户外拓展性活动, 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户外集体活动, 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良性关系, 通过集体活动在潜移默化间向学生传递团结、集体、竞争的观念, 促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拥有更强的竞争意识与主动性。

五、注重家校合作营造良好环境

在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开展中, 教师也许注重家教合作的独特作用, 设计合理的活动内容将家长也纳入学生心理健康环境的营造中, 向家长传递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离不开家长呵护的理念。在实践中, 可以邀请部分学生家长, 在心理健康活动课时进行旁听, 帮助家长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 让学生家长知晓营造良好家庭教育环境的重要性。也可以要求家长更多的给予学生激励式教育, 避免家庭教育给学生带来挫折感, 影响学生的健康心态。

六、发挥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核心作用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课, 在开展的过程中要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 结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团结、向上的良好品质。心理活动的课程内容, 需要教师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心理情况, 有针对性的开展起来, 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等方面寻求突破。紧紧把握新时期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脉搏, 让心理健康活动课真正的围绕学习的心理困扰与困难展开, 发挥实际作用。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健康活动课, 也要更多的以各类活动的形式来开展, 教师通过活动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保持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期待感, 避免出现抵触情绪。使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有所提升,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说教式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掌握和了解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发挥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核心作用。

参考文献

[1]肖新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状况调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1, 22:17-20.

[2]肖新燕, 刘刚.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昌吉学院学报, 2007, 06:94-97.

3.小学健康主题活动小结 篇三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活动课是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是小学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一种有益的补充。在实践中,我们对“如何有效地上好心理健康活动课”这类问题,常常因为面对的学生过多、学生兴趣不浓,感到力不从心。然而,随着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全面、深入渗透,教育进入信息化时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同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也指出要“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各个学科致力于信息技术与本学科课程整合的今天,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中,有意识地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与探索。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中,听了许多专家的讲座,大力提倡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本文将以课例《换把椅子坐一坐》《认识我自己》反思我校信息技术与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堂的有效融合。

一、信息技术贯穿于心理健康活动课堂各个阶段

1.团体热身阶段

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前导入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这节课的效果。导入的方式方法有很多,例如情景、故事、游戏、类比、启发、音像、图示导入等。

如,《换把椅子坐一坐》一课的导入,“比比哪个苹果好”,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带着好奇心进入后面的环节,现实课堂中,我左右手各拿一个苹果,让学生进行观察后请个别同学上台来观察,从而得出到底哪个苹果好。这样的演示后排的学生无法看清到底两个苹果有什么不同。而在微课制作过程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翻转技巧,将苹果图片展示在PPT中,这样学生就可以很直观地进行观察了。“撕纸游戏”,通过教师说,学生做来完成任务,最后可能会有不同的形状出现,为了更好地分享和对比,就可以把可能出现的形状拍成图片,在PPT中展示,学生对比。这样良好的导入融洽了师生关系,营造出和谐气氛,激发了学生对活动的兴趣,引发学生表现欲,让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欲。

2.团体转换阶段

为了更好地创设课堂情境,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存贮记忆、高速运转、逻辑判断、自动运行的功能和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信息技术集中于课堂,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在《换把椅子坐一坐》这节课中,“我是森林冒险家”是需要学生先进行自我选择,后小组讨论,为了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不仅制作相关森林场景的图片,我还选择了一首符合意境的音乐,让学生有情真意切的体验,进而做出选择,并且思考理由。再比如,在《认识我自己》这节心理活动课上,我让学生在纸上画出“自画像”。在学生作画的时间内,我播放一首好听的轻音乐,使得学生变得更加冷静和理性,能够更好地对自己进行详细具体的描绘,对自己的内心进行更好的反思,从而促进了后面分享环节的热烈展开。

3.团体工作阶段

在这一阶段,我们可以提供讨论案例和材料,丰富活动课内容,节约课堂宝贵的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在活动的过程中和结束后,引导学生思考,将活动过程中的真实体悟与现实中的自我进行对照。

在心理活动课《换把椅子坐一坐》中,为了引导学生体验如何从模拟情境到现实生活中进行换位思考,在上课的时候,我为学生播放了一段真实生活情境的录像:小东和小西在楼梯口相撞后两种不同的表现。看了录像后,学生都尝试着运用课堂所学进行分析,这样既增加了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也让学生在视觉上有了直观感受。这种巧妙地运用录像回放的手法,教育效果是其他方法很难达到的。之后引导学生进入实际演练阶段,我事先利用翻转课堂思维导图模式收集了学生中存在的烦恼,制作成“烦恼树”,“树上”长满了小小的“烦恼果”,对果子进行编号,让小组选择号码,利用触发器,点到小果子,小果子就变大,这样就可以很直观看到果子上的烦恼是什么,而不会因为有些学生距离较远而看不清。再次点击大果子时,就在相应号码的小果子上显示出来。这种触发器技术的运用,直接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感,而且抽号码后知道题目的形式,有种神秘感,学生有兴趣参与其中,这是简单的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4.团体结束阶段

活动课结束时,提出思考问题,课后延伸环节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时间很短,但是不可缺少,否则这节课就不完整。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而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无法在课堂上完成的,必须把课堂上的活动、感悟以及新的认知和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通过不断练习,才能形成心理素质。在这里,提出让学生尝试完成的活动作业,通过PPT展示的样例和要求,便于学生模仿,让学生有清晰、明确的理解,知道如何做。在《认识我自己》一课的结束部分,我通过视频播放心理健康手语舞《我真的很不错》,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结束本课,帮助学生用积极的心态看待自己、认识自己。活动中,教师要先示范,学生起立,精神饱满地用自信的声音喊出来,并做动作,一遍比一遍更有力量和速度,进而引发学生共鸣。

二、信息技术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效果的反思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形象思维占优势。多媒体课件中集光、形、色于一体,能使抽象化为形象,静态变为动态,使“黑白”世界变得有声有色、直观形象、新颖生动。因此,如果能将以往枯燥乏味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转换成多媒体课件,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

1.分清主次合理运用

信息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的应用已经成为提升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多媒体技术应该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教师要在认真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目标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哪些环节需要多媒体技术,展示什么内容,如何进行展示。处理好多媒体使用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离不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这种交流是双向互动的,而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人”与“机”的交流是单向的,且缺乏能动的情感交流,这就决定了在一堂课中,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应该是课堂构成的主要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核心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教师引导下的学生活动—体验—分享—交流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而多媒体的使用只是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人机交流不能取代人与人的交流,也就是说不能让多媒体主宰课堂。

2.有机结合促进成效

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时应该注意: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课件,力求画面简洁、主题鲜明,动态影像与音效适量,防止学生出现视觉疲劳与注意力分散。上课时准确把握好时间安排,给学生留出思考和记录的时间。尽可能把教学环节明确标注在课件上,比如,快乐热身、共同探讨、引发问题、观点汇集、尝试实践、总结思考等,这样使活动课教学环节更加清晰,活动氛围与层次更明显。

在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一名高素质的教师不仅应该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教学技能和方法,还必须会运用信息工具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现代教师必备的一种素养,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的设计、制作与使用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越来越好,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活动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肖婷婷.浅谈微课程在小学心理活动课中的应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23).

[2]邓公明.巧用信息技术,演绎精彩心理课堂[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6).

4.健康龙江行11月活动小结 篇四

2017年11月,根据上级要求,进一步扎实开展健康扶贫工作,太平川乡卫生院做了以下重点工作:

扶贫医师团队扎实开展巡诊工作,我院扶贫医师团队联合县中心医院、乡村医生完成11月份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巡诊任务,合计巡诊200余人次,其余为外出不在家。医师团队每到贫困户家中,都进行细致的诊疗和用药、护理指导,亲身施教,受到贫困户一致好评。

5.健康大讲堂活动结束小结1 篇五

活动地点:少阳寨

活动时间:2010.2.20

9am——11am 活动内容:第一节:高血压病的防治与合理膳食

第二节:手足口病预防知识

第三节:免费义诊活动 参加人数:34人

于2010.2.20上午9时许在少阳寨村委首先讲述高血压病的防治与合理膳食。授课时老百姓专心听课,有的做着记录,不时还有咨询,气氛异常融洽。第一节结束后老百姓围着耐心咨询,我们一一解答。老百姓说“这种活动真好,下次啥时候能来?”第二节光碟播放手足口病预防知识,老百姓听后夸奖说“真是及时雨啊!通过听课让我们对手足口病有更深了解,不再像以前那样害怕,对预防手足口病更有信心!”授课结束后免费为老百姓测血压,解难答惑,老百姓热情高涨,争着测血压,并询问健康知识,老百姓直夸党的政策好。这次活动应该多举行,让我们能更好地掌握健康知识,活动结束后老百姓久久不肯离去。“再来啊!”“吃口饭再走吧!”一句句朴实的话语让我们感动。我们上车后老百姓挥舞着手看着我们离去。我们的眼睛湿润了……

6.小学健康主题活动小结 篇六

心理健康活动课是当前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中最有效的手段和途径, 它注重通过主体性活动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心理体验, 进而在分享交流中领悟、探究、实践, 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但是, 在现实中由于学校及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忽视学生体验等方面问题的存在, 阻碍了课程的顺利开展。为此, 我们学校及相关教师需要不断地改进措施, 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活动课的实效, 为广大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一、心理健康活动课的真正含义

在实践中, 心理教育活动课被冠之“学校心理课程”“心理辅导课程”“心理教育活动课程”等名称, 这些名称不同, 但基本意义是一样的, 并且实际运用中, 还可以赋予不同的内涵。

心理教育活动课, 可以利用其他教育形式展示其自身的特点, 目的是更好地发挥心理教育的实效。

二、心理健康活动课存在的问题

1. 学校及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 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随着国家2002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 学校逐渐认识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如开课不足, 没有配备专门的心理教育室, 教师大多没有专门系统地学习心理辅导知识, 大多以兼职为主。

2. 课程设计不合理

作为学校心理教育的主要手段,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形式单一、设计上不适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有些学校虽然名义上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 配备了任课教师, 但是由于忽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 有的学校甚至只是为满足一时之需, 如应付检查、评比、达标等活动。

3. 课程没有结合学生特点, 学生心理体验不足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心理教师通常在课堂内容中加入若干有趣的活动。由于学生在活动中可以缓解一下压力, 放松一下心情, 学习热情大幅度高涨, 课堂参与度显著提高。但是学生高亢的情绪只停留在活动本身带来的乐趣, 并不能体验活动的目的和真谛, 感悟不到价值所在, 从而也唤不起学生对主题内容的思考。如, 在课堂中, 心理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活动之后,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活动的感受或体会。

三、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的一些建议

1. 增强教育意识, 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

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首先要有高素质的教师。学校要从领导到教职工都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

2. 设计合理化的活动课程

设计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 它不只是为了上课而上课, 而是能有效地解读学生实际心理问题、困惑的课程。如, 我们可以开展角色扮演课程, 在角色扮演活动中, 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 让学生以一种类似表演的方式展示某一角色相应的行为特点和内心感受, 使其认清角色的理想模型, 从而增进学生的自我认识, 减轻或消除学生心理或行为方面的问题, 以达到促进学生心理成长的目的。

3. 强化课程中的学生体验

体验是学生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核心, 能够引起学生心理体验的活动才能让活动课焕发光彩。只有激发学生心理体验的健康教育课程才会是有效的课程, 学生产生体验后才能产生内驱力, 才能在实际生活中用活动课程的体验去矫正自己的心理认识和行为。如, 采取问题探究式活动课程, 在上课前教师可以做好相关的调查, 分析本校、本班学生有哪些心理认识上的问题和困惑, 或者有哪些行为上的偏差。这样课堂上学生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去思索, 探究自己的困惑, 最终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发挥潜能,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最终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而作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手段的活动课, 应该关注学生真实的心理体验过程, 进行合理有效的设计, 并且切实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活动课程, 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助一臂之力。

摘要:对中小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 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紧迫任务。分析当前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含义及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以供大家交流学习。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赵兴万.如何提高心理活动课的实效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7 (6) .

[2]王心红.福州市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建设的现状与思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2 (12) .

7.小学健康主题活动小结 篇七

第一,沿袭其他学科的评价模式,按照评价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的方法照搬到心理课堂上。其他学科的评价侧重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此套用到重在感悟的心理健康活动课上有失妥当。

第二,追求评价的专业化、精细化。有的专家、学者计算出每一个评价指标的权重,追求评价的系统、严谨,但显得内容庞大,过于精细,给一线教师的操作带来不便。

在学校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往往是活动结束后听课教师就要对教学做出评价,这时就需要一个既能反映心理健康活动课基本规律,又能易于操作的即时性评价工具。

本研究从三个方面对评价标准进行了概括:活动设计具体,具有针对性;活动实施多样,具有体验性;活动效果明显,具有实效性。以期对广大一线心理教师及教育工作者带来启发,满足实际的需要。

一、活动设计具体,具有针对性

1.目标面向全体,便于实施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目标是为了解决大多数学生共性的心理问题,具有普适性,每个人都能有所感悟,以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为首要目标。选题能够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一个小切口导入,后面挖掘得深。例如,在讲授“情绪的觉察与表达”一课时,活动目标立足于解决学生都会遇到的情绪困扰,学会情绪的表达,目标的设立避免出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这样空泛的字眼,越具体越容易操作实施。在导入部分并不直接呈现关于情绪的心理学知识后,再是让学生做个小实验:看一看在1分钟内谁呼吸的次数最多?然后展示人在喜怒哀惧等不同情绪体验下呼吸次数的不同,帮助学生切身感受情绪与自己的息息相关,后续活动环节因此自然展开。

2.内容亲近学生,贴近生活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内容应该充满趣味,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让他们对活动内容有话可说,积极配合参与活动,从而引发内心的感悟。例如,在对某班级学生一次关于记忆的兴趣和水平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都羡慕过目不忘的本领,但是没有找到系统的记忆方法,容易遗忘。于是笔者设计了“过目不忘,你也可以”一课,在内容安排上不能像对待成人那样直接告诉学生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然后讲授记忆有哪些方法,这样会使中小学生感到遥不可及,与自己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距离。于是活动内容以小游戏开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揉皱的纸抹平,启发学生思考:只用一次就能把纸抹平么?从而引出重复的意义,自然过渡到要想长久记住知识,重复是避免遗忘的有效方法。在介绍记忆方法中,先呈现20种物品的图片,然后让学生比一比看谁记得准、记得全,并把自己的记忆方法说出来与全班分享,教师再对学生的记忆方法加以概括总结,并作适当补充,这样就比直接告诉学生记忆方法巧妙许多。

二、活动实施多样,具有体验性

1.过程环环相扣,紧扣主题

活动过程可以是丰富多样的,但必须紧紧围绕主题,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且活动只能围绕一个主题,主题过多不利于学生接纳。例如,在讲授“积极举手我能行”一课时,其间设置了三个小游戏,第一是观察图片,找出不同后举手告诉教师;第二是请6位学生一字排开,教师发给每人一张卡片,学生按顺序快速读出卡片上的词语,读完后教师向全体学生提问:请问第二个同学读的是什么词语;第三个是脑筋急转弯,看谁能最先回答出问题。三个小游戏看似南辕北辙,毫无关联,其实贯穿着一个主线:从“眼”“耳”“脑”训练学生积极举手的“法宝”,上课做到认真听讲,勤于思考,才能更加自信的把手举起来。活动过程就如同珍珠般贯穿在一根主线上,环环相扣。

2.方法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一般活动过程通过故事、歌曲作为导入,活动工作阶段通过案例视频播放、游戏、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展开,最后教师加以总结。方法强调活泼多样,符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充满趣味性。在一堂心理辅导活动课中可以综合使用多样方法,以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学生积极参与,真诚交流

从学生的表现来看,能够与教师和其他同学真诚交流,吐露自己的心声,进行经验分享,能够积极参与到活动练习中来。例如,在讲授“放飞生命愿望”一课时,教师先说出自己的愿望,然后对学生进行纸笔练习,在生命的五个阶段里(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分别写出自己的一个愿望,并把愿望与他人分享,这就给学生提供了适宜的话题,让学生有话可说,愿意与他人分享。

4.教师善于应变,提供引导

面对不同的教学情境,心理教师能够充满教育机智,做到遇到突发情况能够灵活应变,尊重每一位学生,引导他们健康发展。例如,在一次小组合作中,两位同学因意见不一而争吵起来,心理教师此时不应该简单批评教育学生应该怎么做,而是启发学生:你们两个都是想着要把问题解决好而吵了起来,是么?那么吵了之后心情如何,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教师适时引导,点明吵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而向全班学生提问:如果你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办?让学生自己去讨论,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活动效果明显,具有实效性

1.氛围温暖融洽,全面开花

好的心理活动课能够做到“点”“线”“面”全面开花,整个班级氛围融洽,每位学生都能表达自己心声。学生在活动中的投入状况是对心理健康活动课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点”指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活动中,并能和他人分享。“线”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学生之间在小组内首先展开讨论,遇到疑问再向教师询问。“面”指对全班学生整体情况的把握能力。在小组讨论后,可以请每组代表发言,教师借以掌握学生内心的感受,适时加以指导。

2.学生获得成长,自我接纳

大部分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活动课的基本观点,更加自我接纳,理解他人,活动目标切实达成。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间说出或写下的感悟、心得体会来加以判断。还可以让学生填写反馈表,或是进行专门的心理量表测试,比较活动课开始前的测量和活动课开始后的测量之间的差异程度,掌握学生心理的变化程度。

3.教师获得发展,水平提升

教师反思自身,教学相长,自己的专业心理辅导技术也得到加强,与学生的关系更加亲近,对学生越来越了解,自己的专业素养有了质的提升。

总之,心理辅导活动课这门刚刚兴起的学科对中小学生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对其评价标准的研究,有利于发挥评价的甄别、改进和激励的功能,促使这门学科朝着更加规范的轨道上健康运行。

本文系亳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中年级待优生心理特征与综合干预研究”(课题批准号:BZJKT121)的研究成果。

上一篇:2019年汽车行业工作总结下一篇:窗外正是蔚蓝天作文7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