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

2024-06-20

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精选8篇)

1.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 篇一

核心理念:

1、重学生参与;

2、重课堂效率;

3、重知识落实。

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复习

《观沧海》(曹操)

1.(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① “”。写景时,先写岛上的②,次写海面上的③,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3分)

(2)简要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思想内容并指出其表现手法。思想内容:(2分)表现手法:(1分)

答:(1)①观(1分)②树木百草(1分)③秋风洪波(1分)(2)思想内容:这四句写出大海的广阔浩大(1分),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1分);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想象夸张(答对一点即可)。(1分)

《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1.枯藤老树昏鸦,写旅人眼中所见。苍老干枯的树上,缠绕着苍老干枯的藤。黄昏时的乌鸦哀鸣着,寻找着自己的窝巢。诗人选择了“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各自独立的意象,把它们糅合在一起,着力渲染,突出它们的“枯”“老”和“昏”,烘托出一个完整的萧瑟荒凉的意境。

2.小桥流水人家,描写出一幅幽远恬静的画面。潺潺的流水上,横跨一座别致的小桥。水边桥边的人家,一缕袅袅炊烟飘出屋外。以乐写哀,和萧索荒凉的上下两句形成对比,反衬了作者孤独、寂寞、愁苦和思乡之情。

3.古道西风瘦马,与前二句相呼应。萧瑟西风,吹打着孤独的旅人,掀起他单薄的衣襟。孤独的旅人骑着孤独的瘦马,蹒跚走在羊肠古道上。极力渲染悲凉气氛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西下,渲染悲凉气氛。昏鸦归巢,小桥人家,为“断肠人在天涯”做铺垫,孤独的旅人愈加孤独,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作者直抒胸臆,强烈的表达了作者悲凉孤独愁苦和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1.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字为线索,同时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2.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描写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从中找出一处并进行品析。

答:1.(2分)行“字”为线索(答“春行”也可),1分;“早春美景”,1分。

2.(2分)示例:如“争”生动反映出西湖早春黄莺争鸣活跃的热闹景象,又写出春光给自然带来的活力;如“几处”照应“早莺”,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准确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如“乱”“迷”客观真实地再现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让人眼花缭乱的早春之景等等。

《次北固山下》(王湾)

1.“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2.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不少于20字)

4.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5.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在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

6.请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的大意。

7.“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做简要赏析(不少于20字)答:1.两岸阔(或: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浪平静等)2.思念故乡

3.①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②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③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④“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⑤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4.D 5.“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或“江春入旧年”。能扣住“鸿雁传书”或“临近春节这一家人团聚的特定环境”来表述原因即可。

6.在残夜未尽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海日升于残夜将驱走黑暗,春意闯入旧年将驱走严冬)

7.时序匆匆交替,这怎不让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诗中”生“”入“用了拟人手法。是人物一说理。却在描写景物中蕴含理趣。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泊秦淮》(杜牧)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答:

答:这两个动词用得形象准确,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1.这两个动词用得形象准确,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夜雨寄北》(李商隐)

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是由当前所激发出来对未来的憧憬。2.这首诗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3.“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答:4.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答:

答:1.离别愁苦 相聚的欢乐2.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

核心理念:

1、重学生参与;

2、重课堂效率;

3、重知识落实。

3.“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4、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过故人庄》(孟浩然)

1.诗人是通过哪一句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哪两句诗最能集中表达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请任选一问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远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1.开轩面场辅(多写“把酒话桑麻”一句不扣分)或“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2.从景物描写的角度、修辞手法运用、词语的精练形象等方面赏析均可。例:

① 这两句近景与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② 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

③ 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如一个“合”字,表现了绿树的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或一个“斜”字,形象地描绘出了村外青山及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特强。)

《浣溪沙》(晏殊)

1.词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和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答: 1.夕阳、落花、归雁。2.抒发了作者伤春惜时的感情。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在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在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在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1.第一句写了哪些事物?

答:杨花,子规的啼鸣(不是子规)。2.写这两个事物的作用是什么?

答:(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

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传说它是蜀国国王杜宇魂化而成,叫声凄凉哀婉。(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3.诗作的写作手法:前两句的,都是为了下两句的作铺垫(准备)。答:写景叙事抒情

4.第三句的“愁心”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愁”?

答:“愁心”即对朋友远行偏远蛮荒之地的牵挂之心;是对朋友自身遭遇的同情之心。作者因友人无端被贬而愁,为友人的前途命运而愁。5.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答:(1)明月会有圆的时候,让人想起“团圆”这个概念,如果月圆人不圆(全),就会引起望月人的情思。

(2)明月升起时,天地之间是宁静的,明月的光辉是柔和的,人们在夜的宁静中沐浴柔和的月光,容易引起无限的遐想;

(3)明月升起,远隔两地的亲友都能同时看到它,千里可共,因而人们望月时容易想起远方的亲朋和故乡。

(4)明月给人的感受如冰似玉,晶莹润泽,它象征了亲情友情的纯洁。

其他任何事物都不同时具备以上特点,所以,再也没有什么比一轮明月更能让人产生思乡,怀旧,念远之情。

6.明月与轻风本来是没有情感的,作者为什么还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作者在这里把明月和轻风人格化了,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什么叫把客观事物人格化?就是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客观事物,让它同样具有情感。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同时,还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寓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把客观事物人格化,能表达更强烈、更深厚的情感。

7.李白是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你能从诗中哪个具体的语句体现出这种浪漫的情怀? 答:后两句。诗人与友人虽然远隔万里,山高水长,但却能借明月长风传达对友人的情意,突破了现实时空的阻隔,具有浪漫主义的情怀。

(浪漫和浪漫主义:浪漫,富有诗意,充满幻想;浪漫主义: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8.写作特色:

答:(1)融情入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2)客观事物人格化,抒情更强烈,更深沉。9.诗人的形象:每一首诗中必定会有的那个人,就是诗人自己。从这首诗中,你能看到一个怎样的李白?请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模仿下面画句子再写一个句子。

读完这首诗,我仿佛看到,李白正独自站在窗前,抬头仰望着遥远天边那一轮明月,他的心中牵挂着远方的友人,这个月明之夜啊,他又将彻夜难眠。

2.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 篇二

后来发生了 ( ) 母亲要走大路 大路平顺 我的儿子要走小路 小路有意思 不过, 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 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 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 在外面, 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 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 分成两路, 各得其所, 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 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选自课文《散步》)

1.上段文字中的括号内应填入的一个词是 ( ) 2分

A.争执; B.分歧; C.争端; D.矛盾。

2.文中画横线的句中应加入的标点符号是 ( ) 2分

A. , , 。, 。 B.:, 。, 。

C.:, ;, 。 D., , ;, 。

3.“我的母亲老了, 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 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一句中“早已”“还”分别表明了什么 4分

4.选择下列词语中书写有错误的一项 ( ) 3分

A.呈报 头衔 澄澈 静谧;

B.霎时 祷告 沐浴 惊惶;

C.宽恕 骸骨 笑柄 荡漾;

D.蹒跚 眩耀 忙碌 妥当。

5.下面关于课文句子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3分

A.“她现在很听我的话, 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散步》) ——“我”是个孝子, 从小听话, 现在母亲很信任“我”。

B.“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 稳稳地, 走得很仔细,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 就是整个世界。” (《散步》) ——人到中年, 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 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

C.皇帝“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 这一句话用夸张的写法, 表现皇帝重视自己容貌的性格特点。 (《皇帝的新装》)

D.“吹着喇叭, 唱着凯歌”生动形象地写出蚊子得意忘形的情态。 (《蚊子和狮子》)

6.根据下面的内容拟一则新闻标题 (不超过32个字) 。3分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2》近日在北京正式面世。该报告采用综合市场占有率、城市经济增长率、综合生产率等客观指标, 利用国家经济统计局发布的2002年相关数据, 对全国200个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了评估、分析。报告按省份对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了排名, 芜湖市的全国排名由上年度的第63位上升至第31位, 在安徽省排名第一。

7.古诗文默写 5分

(1) 我寄愁心与明月, 。

(2) 《天净沙·秋思》中直接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 。

(3) 《钱塘湖春行》中颈联的诗句是: 。

(4) 《观沧海》中以虚景表现诗人主观感受的句子是: , 若出其中; , 若出其里。

第二关:阅读新时空 (40分)

(一) 文言文比较阅读 14分

文段一:晋文公守信得原卫

晋文公攻原①, 裹十日粮, 遂与大夫期②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 击金③而退, 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 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 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 不去, 是亡④吾信也。得原失信, 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 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⑤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 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 。”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释】

①原:原国。 ②期:约定。 ③金:钟。 ④亡:失去。 ⑤卫人:卫国人。

文段二:吴起守信

昔吴起①出, 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 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 令人求故人。故人来, 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 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 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 非信不可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释]

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 ②俟:等待。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并写出含有这个词的成语。4分

①裹十日粮 裹: 成语:

②君姑待之 姑: 成语:

9.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1) 夫原食竭力尽矣, 君姑待之。

(2) 故人至暮不来, 起不食待之。

10.在文中横线上用文言补出孔子记之曰的内容。2分

11.下列“之”的用法与另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 2分

A. (吴) 起食待之。

B.故人来, 方与之食。

C.诸葛孔明者, 卧龙也, 将军岂愿见之乎

D.起之不食以俟者, 恐其自食其言也。

12.文段二中, 吴起在为人处事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是什么从这两个故事中你悟到了什么道理3分

(二) 现代文阅读

文段一:人, 总要仰望点什么 13分

人生在世, 不能总是低头觅食, 那样会矮化得像动物一般。人, 总要仰望点什么, 向着高远, 支撑起生命和灵魂。

仰望,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精神上昂的生存姿态, 它使生命战栗、贯注、凝神, 形成张力, 就像鲜花绽开、泉水喷涌。它是根植于一切情愫之中又最终超越其上的永恒的精神。仰望, 就是漫漫黑夜中的灵魂追寻, 它使人重返失落的精神家园。

一位俄罗斯老画家在林间散步, “他仰望头上一轮满月从树梢后缓缓露出, 他突然被那种无与伦比的饱满和圆润, 被那种壮丽博大的景象感动得哭了起来……他看到了大自然最完美的艺术!那皎洁的月光仿佛上苍深情的注视, 仿佛天国的雪花披在他的肩头。那一刻, 谁能说他不是幸福的”

贝多芬豪迈地宣称:“我的王国在天空!”“当黄昏来临, 我满怀着惊奇感, 注视着天空, 坠入沉思。一群闪闪发光的星体在那儿旋转运行, 永无停息……此时此刻, 我神游魂驰, 精神超越了这些距我们亿万公里的群星, 一直向那万物之源奔去……渐渐地, 我试着把那团激情转化为音响……打开心坎的东西, 必定来自天空!”

仰望就是追寻崇高。也许我们抵达不到崇高, 但我们可以仰望, 让崇高引领, 在人世中行走, 穿越灵魂, 在心灵根底树起精神的皇座, 把立在大地上的血肉之躯与高高在上的精神品格结合起来, 感悟到皈依的崇高, 最终作为生命的坚强支柱而矗立在世界上, 支撑起富于意义与价值的生命世界。

一次, 仰望诺日朗大瀑布。瀑布从一片绿色的灌木丛中流出来, 突然跌入深谷, 形成一缕缕雪白的水帘, 千姿百态地垂挂在宽阔的绝壁上, 深谷中, 飞扬起一片水雾。然而走近它, 抬头仰望大瀑布, 才真正领略到那惊心动魄的气势。云雾迷蒙的天上, 仿佛裂开一道巨大的豁口, 天水从豁口处汹涌而下, 浩浩荡荡, 一落千丈, 在山谷激起飞扬的水花和震耳欲聋的回声。站在大瀑布前, 感觉自己只是漫天飘洒的水雾中的一滴水珠。仰望大瀑布, 人类那一点可怜的悲哀, 又有何资格絮叨呢

人, 总要仰望点什么, 一轮红日, 一弯新月, 一片云朵, 一座山峰, 一棵古树……只要能激起你心底的波澜, 哪怕是一丝涟漪。当你仰望时, 一股庄严神圣的力量就会从你内心涌起!

(摘自2006年第2期《读者》, 有删节)

13.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找出来写在下面。2分

14.文中第2段, 作者对“仰望”的含义从多方面作了阐释, 请从中概括出三点。3分

15.“那一刻, 谁能说他不是幸福的”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意在表明人什么3分

16.作者认为仰望的实质是什么 (选用文中句子回答) 2分

17.你怎样理解 “把立在大地上的血肉之躯与高高在上的精神品格结合起来”, 这句话的含义3分

文段二:从一个微笑开始 13分

又是一年春柳绿。

春光烂漫, 心里却丝丝犹豫纠缠, 问依依垂柳, 怎么办

不要害怕开始, 生活总把我们送到起点, 勇敢些, 请现出一个微笑, 迎上前!

一些固有的棋局打破了, 现出一些个陌生的局面, 对面是何人。周遭何冷然心慌慌, 真想退回到从前, 但是日历不能倒翻。当一个人在自己的屋里, 无妨对镜沉思, 从现出一个微笑开始, 让自信、自爱、自持从外向内, 在心头凝结为坦然。

是的, 眼前将会有更多的变故, 更多的失落, 更多的背叛, 也会有更多的疑惑, 更多的烦恼, 更多的辛酸。但是我们带着心中的微笑, 穿过世事的云烟, 就可以学着应变, 努力耕耘, 收获果实, 并提升认知, 强健心弦, 迎向幸福的彼岸。

地球上的生灵中, 唯有人会微笑, 群体的微笑构筑和平, 他人的微笑导致理解, 自我的微笑则是心灵的净化剂。忘记微笑是一种严重的生命疾患, 一个不会微笑的人可能拥有名誉, 地位和金钱, 却一定不会有内心的宁静和真正的幸福, 他的生命中必有隐蔽的遗憾。我们往往因成功而狂喜不已, 或往往因挫折而痛不欲生。当然, 开怀大笑与号啕大哭都是生命的自然悸动, 然而我们千万不要将微笑遗忘。唯有微笑能使我们享受到生命底蕴的醇味, 超越悲欢。

他人的微笑, 真伪难辨。但即使是虚伪的微笑, 也不必怒目相视, 仍可报以一粲;即使是阴冷的奸笑, 也无妨还以笑颜。微笑战斗, 强似哀兵必胜, 那微笑是给予对手的饱含怜悯的批判。

微笑毋庸学习, 生与俱会, 然而微笑的能力却有可能退化。倘若一个人完全丧失了微笑的心绪, 那么, 他应该像防癌一样, 赶快采取措施, 甚至对镜自视, 把心底的温柔、顾念, 自惜、自信丝丝缕缕捡拾回来。从一个最淡的微笑开始, 重构自己灵魂的免疫系统, 再次将胸怀拓宽。微笑吧!在每一个清晨, 向着天边第一缕阳光;在每一个春天, 面对着地上第一株新草;在每一个起点, 遥望着也许还看不到的地平线......

相信吧, 从一个微笑开始, 那就离成功很近, 离幸福不远!

18.“不要害怕开始, 生活总把我们送到起点, 勇敢些, 请现出一个微笑, 迎上前!”仿照句中画线的句子, 写一句话。

2分

19.在文章的中间部分, 作者联系现实生活, 有针对性的谈到了“微笑”的作用,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微笑”有哪些作用 3分

20.“不要害怕开始, 生活总把我们送到起点, 勇敢些, 请现出一个微笑, 迎上前!”这句话中的“开始”和“起点” 在上文和下一段中都有照应的句子, 请分别找出来。 4分

21.文章最后一段说“相信吧, 从一个微笑开始, 那就离成功很近, 离幸福不远!”请你结合你自己亲身的体现, 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第三关:综合实践 (8分)

春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 为了加深对我国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继承, 你们学校准备放寒假之后开展了一次以传统节日为专题的调查探究活动。假定你是被调查对象之一, 请协助完成以下问卷。

22.眼看春节就要来了, 写春联已成为时尚, 请你根据已给出的上联拟写下联。2分

上联:学海无涯勤可渡

下联:

23.面对部分国人 (尤其是青年人) 对传统节日愈来愈淡漠的情况, 一些学者提出了“保卫传统节日, 弘扬传统文化”的主张。对保护传统节日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请写出一条。 2分

24.在春节万家团圆、普天同庆的时刻, 请你为你的亲人、朋友发一条短信, 以表达你对他们春节的祝福。4分

第四关:写作演练场 (50分)

25.开放的中国迎来了世界各地的友人。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 将有越来越多的外国来访者驻足中国, 而我们作为东道主又应当作出什么贡献呢请以“假如我是志愿者”为题, 写一篇文章, 6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1.B.2.C.3.表明母亲对儿子的依赖;表明儿子对父亲的顺从。4.D 5.C6.芜湖城市竞争力安徽省第一。7. (1) 随君直到夜郎 (2) 西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3)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4) 日月之行 星汉灿烂

二、8.⑴携带 马革裹尸 裹足不前 ⑵姑且 养奸姑息;指宽容坏人坏事。9. (1) 原国的粮食已吃光, 力量用完了, 国君您姑且等待一下吧。 (2) 老朋友到傍晚没来, 吴起不吃饭等他。暮, 傍晚, 天黑;食, 吃饭。10.攻原得卫者, 信也 (意思对即可) 11.D 12.为人讲信用, 或待人诚恳守信。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 都要讲信用, 明礼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也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重要前提。 (意思对即可) 13.人, 总要仰望点什么。

14. (1) 仰望是一种精神上昂的生存姿态, (2) 仰望是普通情感的超越与升华, (3) 仰望是对失落灵魂的苦苦追寻。

15.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意在说明人只要有所仰望, 那么他也是幸福的。

16.仰望就是追寻崇高。

17.普通人达不到崇高, 但不可失去对崇高的追求。人要不断地刷新自己, 提升自己, 完善自己, 努力做一个秀外慧中的人。 (意思对即可)

18.示例:不要害怕失败, 努力总把我们送上成功。

19.帮助人们对世事沉着应变;微笑构筑和平、达到理解、是心灵的净化剂;能使我们享受到生命底蕴的醇味, 超越悲欢。

20.又是一年春柳绿。

在每一个清晨, 向着天边第一缕阳光;在每一个春天, 面对着地上第一针新草;在每一个起点, 遥望着也许还看不到的地平线……

21.略。言之有理即可。

三、22.示例:书山万仞志能攀。

23.示例:①加大传统节日的宣传力度, 提高认识, 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②加大政府的保护和扶持力度, 将一些重要且有影响的传统节日纳入法定保护范围。③坚持继承、发展、改造、创新并重的原则, 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适当融入现代元素, 使其更加人文化、生活化。

24.示例:春节将至, 祝你在新的一年里:所有的希望都能如愿, 所有的梦想都能实现, 所有的等候都能出现, 所有的付出都能兑现!

装一袋阳光, 两把海风, 自制了几斤祝福, 托人到美国买了些快乐, 法国带了两瓶浪漫, 从心里切下几许关怀, 作为春节礼物送给你!

3.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 篇三

关键词:古诗词 七年级 历史 课堂教学效率

“文史相通”“文史不分家”等俗语,都表明文学与历史存在密切的联系。而古诗词作为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与历史之间的联系也比较紧密。古诗词中所描绘的内容,包括社会生活、文化、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古诗词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古诗词与历史课堂教学

(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古诗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的历史教学内容,大多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人与事,教材的语言相对比较乏味、枯燥。所涉及历史事件的性质、影响、意义等内容比较模糊,学生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在我国古诗词中,有许多是取材于历史,形象生动,且意境优美。在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相关的古诗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沉闷的课堂气氛更为活跃,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古诗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培养创造性思维非常重要。创造性思维,主要是指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强调思维的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以及多结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不受传统方法以及现有知识的局限,是一种扩散性的开放思维。在七年级的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古诗词能够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联想等层面的思维以及能力,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能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使其更深入地理解有关的历史知识。

(三)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古诗词,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古诗词描绘内容中,有关社会情况的作品比较多,适当地运用古诗词,在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能够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在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多运用学生熟悉的古诗词,通过理解历史知识和古诗词含义,不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古诗词,能够有效促进教师进行关联教学

在历史课堂的教学中,许多历史事件是相互关联的。一些古诗词的应用对于促进整个教师关联教学,提升学生对于事件来龙去脉的分析理解有着重要的促进重要。同时,古诗词中体现出来的历史韵味使教师更好地营造历史课的教学氛围,使整个教学课堂呈现出一种历史文化气息,使整个历史课堂教学的开展更加的有效。

二、古诗词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一)在历史新课中导入古诗词

七年级的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会积累一定的诗词知识,有一定的理解、鉴赏能力。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在新课中导入相关的古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七年级历史教材上册中的“三国鼎立”这一历史事件,教师可将曹操的《步出夏门行·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一部分导入课堂教学内容中。通过设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相关历史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在事件解释中运用古诗词

在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有关诗词,概括总结历史事件的意义或是影响。通过古诗词的形式,解释相关的历史事件,与纯粹的讲解相比,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如“隋唐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教师可运用胡曾《汴水》中的:“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以及李敬方《汴河直进船》和皮日休《汴河怀古》中的有关诗句。通过对比诗词中的历史观点,帮助学生客观评价有关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三)在悬念设置中引用古诗词

在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在结尾时,引用相关的古诗词设置悬念,由学生猜测下文中的历史事件或是历史人物,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如“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教师可引用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这一部分。教师可询问学生,这些诗句所描述的历史人物是谁,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反映了什么历史问题?通过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同时,也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在总结教学时引入古诗词

在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许多历史课程的讲解在最后都需要教学进行总结。这种总结如何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感受到此课堂教学的魅力,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运用一些古诗词来进行总结。比如,教师在对整个唐王朝进行一个全面总结的时候。教师可以分别用初唐、盛唐、唐末期三个时期有代表性的诗人的诗进行总结,这样十分有利于促进学生记忆和理解整个唐朝发展的始末特点。

在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古诗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是主动性原则。历史课堂教学中古诗词的运用,应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目的。其次是真实性原则。历史课堂教学中所运用的古诗词,应该是对社会现实的客观反映,不能偏离历史事实。再次是适时性原则。古诗词的运用,应与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相适应。然后是精要性原则。历史课堂教学中古诗词的运用,应保证其简洁性、代表性和准确性,篇幅不宜过长。最后是通俗性原则。历史课堂教学中所运用的古诗词,应考虑其通俗性,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总而言之,运用古诗词提高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注意古诗词运用的适当性,以实际需求为依据,合理运用古诗词。

参考文献:

[1]马成利,马海峰.浅谈诗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6):218-220.

[2]张海燕.浅谈古诗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今日中国论坛,2013(10):150-151.

[3]唐惠忠.咏史诗词与历史教学[J].吴中学刊,1997(3):33-34.

[4]姜桂平,王大良,乔景柱.浅谈诗词歌赋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5):132-134.

[5]李英俊.诗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初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11):89-91.

4.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 篇四

1、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答:中间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2、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王绩的野望中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以平平淡淡的叙述,首先推出薄薄暮色之中,诗人兀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明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使之无法平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一层心理上的不平衡色彩,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理解要点:

1.首联叙事兼抒情,总摄以下六句。首句给中间两联的“望”中景投人薄薄的暮色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有几分彷徨和苦闷,所以首联在全诗的作用就是借景抒情,总摄了下面的六句

2.首联奠定全诗凄凉、萧瑟的氛围,“徒依”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表现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首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使之情景交融。3.徙倚是徘徊之意。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总摄下文

4.主题:全诗通过对萧瑟恬静的秋景描写,表现了作者的百无聊赖的彷徨和孤独无依的抑郁心情

5.尾联:运用典故,表达了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抒发了孤独无依的抑郁之情,同时兼有不问世事的闲适思想。

《黄鹤楼》赏析题

1、崔颢在《黄鹤楼》中融情于景,表达物是人非感慨的诗句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2、表达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4、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6、“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答:对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强烈感慨。

7.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答: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绿树掩映,看上去清晰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生机盎然。

8.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静,表现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9、“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10、“此地空余黄鹤楼 ”和 “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答: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 ”,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 “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11、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第四联。答: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尾联情景水乳交融,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正是诗人无边乡愁的形象化表达,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使至塞上》赏析题

1、主旨:通过描写奇特壮丽的边塞风景,表现诗人内心的孤寂情感。

2、全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叙事写景?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3、简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的写作手法。

答: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自己比作“征蓬”“归雁”,说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其中的“直”和“圆”历来为人称道,你能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吗?

答:“直”和“圆”两字用得逼真、传神。准确地描写了沙漠广阔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孤寂的感受。大漠无边,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直”字荒凉孤独中透出挺拔雄伟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长河”之上,是一轮圆圆的落日,“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渡荆门送别》赏析题

1、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

答: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答: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③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3、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效果。

答:“随”字化静为动(或“以静写动”),写出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后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

《钱塘湖春行》赏析

1、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答: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浅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表达诗人对西湖春天的喜爱之情。

2、请对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进行赏析。

答:示例一:这首诗的颔联对仗非常工整,而且极幅画面感。它通过描写莺燕的活动突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特点。

示例二:运用动词恰当传神。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描写了燕子忙碌而兴奋的神情。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3、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描写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从中找出一处并进行品析。

答:如“争”生动反映出西湖早春黄莺争鸣活跃的热闹景象,又写出春光给自然带来的活力;

如“几处”照应“早莺”,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准确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

如“乱”“迷”客观真实地再现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让人眼花缭乱的早春之景

4、展开联想和想像,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答: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通过描写西湖蓬蓬勃勃的春意,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景色无比赞美和喜爱之情。

6、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北贾亭西”起到“绿杨阴里白沙堤”终。以“最爱湖东行不足”说明自然美景美不胜收,诗人意犹未尽的感觉给读者无穷的回味。(请用诗中原句作答)

7、展开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颈联所表现的景象。

答:芬芳的野花四处开放,五彩缤纷,使人眼花缭乱;新长出的碧绿如茵的嫩草,才刚刚能盖过马蹄。

8、本诗第二至第六句,一句一景,在动态的描绘中写出了西湖景色的清丽明快,生机勃勃。这些景物依次是:春水初平、早莺争春、燕啄春泥、乱花迷眼、草没马蹄。

《饮酒》赏析

1、诗中表达诗人心境高远、自由闲适、恬淡惬意的词语是“心远”和“悠然”。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答:示例: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非常美丽。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巢穴。

3、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能否改为“望”字,为什么? 答:“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

4、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同意。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5、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答: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描写采菊时无意间偶见南山,南山静穆超然的风景正好与 作者悠然自得的心境相融合,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6、“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答: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7、请从这首诗中选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写下来,并简要分析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①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人虽身居闹市,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表达了诗人内心宁静,脱离尘俗的思想感情。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回答“无车马喧”的原因。“心远”表达了诗人超凡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思想情感。

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东篱采菊,抬头见山,表现了他悠然自得,物我两忘的思想境界。

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诗人以飞鸟自喻,通过黄昏中飞鸟结伴归林的美好景色,表达了诗人摆脱束缚,归隐田园的惬意和自由自在的思想情感。

⑤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真意”指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诗人从大自然中悟到了无法言说的人生真谛,表达了诗人陶醉其中,悠然忘我的境界。

《春望》赏析

1、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答:“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深”字写出了虽然春天已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乱草丛生的景色,令人满目凄然,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2、请对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答:尾联描绘了一个头发花白,稀疏到“不胜簪”地步的诗人形象,透过这一形象,可以想见其内心的凄怆、悲凉,其苍老之态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3、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4、诗题是《春望》,那么诗人“望”到了哪些春景?答: 草、木、花、鸟

5、说说你对诗歌尾联的理解。

答:尾联形象写出了诗人的苍老之态、苍老之快,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思家、悲己之情。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答: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7、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忧国思家的情怀。

8、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答:这两句的意思是“感怀时局,见到花开不禁伤心落泪;怨恨离别,听到鸟鸣不由心惊。作者移情于物的拟人手法,具体写了自己在这个春天里的特殊感受。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心情。

9、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请自选角度赏析。

答:诗歌的前四句是春望之景,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很有层次。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感时伤世之情。

《雁门太守行》赏析

1、请简要分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在全诗中的作用。答: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现了战争形势的紧迫。示例一: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把敌军比作黑云,既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而且“黑”字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城欲摧”表现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示例二: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淳尽致地揭示出来。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示例三:在色彩运用上,“黑”字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一个“金”字表现出我军将士雄姿英发、高昂迎战的状态。两相比照,表现出战争形势的紧迫。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感? 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赞颂了边关战士的战斗意志和誓死为国的壮志豪情。

3、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有下列三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正确,为什么?()A孤城将破,将士们拼死守城 B孤城将破,但将士们斗志昂扬,并趁夜出击 C孤城将破,远方援兵趁夜而至

答:诗人把一个旷日持久的战争浓缩在一个昼夜里加以表现,诗中写了三幅画面,一是在白天将士们严阵以待,一是黄昏前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兵出其不意袭击敌人故答案是(B)

4、诗人用斑斓的色彩来描写战争场面,请加以赏析。

答:本诗有着鲜明的色彩:金色、胭脂色、紫红色和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时值深秋,黑云压城,战士们穿着铠甲在夕阳的映照下,在鼓舞人号角声中,浴血奋战,大块殷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使塞上的紫色显得更浓烈,让人感受到一种黯然凝重的气氛.从而渲染出悲壮惨烈的战争的场面。

5、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答: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6、首句用压城的黑云暗喻,一个“压”字把敌军的 的情况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7、这首七言古诗,借用乐府就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如归的英雄气概。

8、颔联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的很壮美,其中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9、颈联中“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的刺客荆轲的《易水歌》。

10、尾联中的“黄金台”,相传是战国的燕昭王所筑,引用这个典故,作用是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11、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答:这是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这里所说的“报君”、“为君死”跟封建时代臣子的“愚忠”有着本质的区别,“君”这是中央集权的象征,“为君死”即为维护中央集权战死。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两句也可算得是诗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了。

《赤壁》

译文:沉埋在沙中折断的战草还没有腐蚀,自己拿起来磨洗认出是前朝的兵器。如果不是东风给周郎方便,铜台中深锁的就会是二乔。

作者: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1.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周瑜,诗人杜牧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2.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

3.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答: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从诗句的形象性或感情的含蓄性任一方面答均可。)4.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几十首古诗词,有的咏史,有的写景,有的叙事„„请问杜牧的《赤壁》属于那一种写法?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什么特点?(3分)答:杜牧的《赤壁》属于咏史诗,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借史实抒情的特点。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

答: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中自然界的东风,又指促人成功的机遇。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6.理解性背诵。

(1)作者用形象思维,用假设语气提出的议论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诗人借物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答: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折戟——小;赤壁之战——大; 国家的命运——大),表明诗人的怀才不遇,有志不得伸。8.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答: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9.这首诗是咏史诗,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议论感慨。10.请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锅二乔”。

答:(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的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此句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是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以小见大,深刻警醒,别出心裁。对周瑜的丰功伟绩予以怀疑,主意新奇,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慨叹,这正是本诗艺术上的成功之处。11.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表达了自身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胸怀大志而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气。

1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13.选出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D)

A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B “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作铺垫,诗人心绪无法平静。C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重写。

D在这首咏史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译文: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在小园的花径上独自 徘徊。

作者: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1.表现作者怅然若失的句子是:小园香径独徘徊。

2.本词中被后人传唱引用来表达思人之情的千古名句是:夕阳西下几时回? 3.本文中被后人誉为天然奇偶的词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4.本次中表现作者盎然得意之情、闲散寻欢之志,有含蓄地表达作者感伤怀旧之一的词句是: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5.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6.《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7.全词的思绪都围绕“ ”字来抒写。(1分)8.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这首词抒写对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叹惋。B.对春花落去、燕子归来的景象,词人既感到似曾相识,又觉得无可奈何。C.词的上阕,写词人看着眼前的景况,勾起了对昔日欢聚的回顾,由此感叹时光的易逝。

D.词的下阕,描写春花的凋谢飘落及燕子的归来,抒发了词人伤春怀旧的情感。答案:7.(1分)独

8.(2分)B(诗人写的并不是对燕子归来的情景似曾相识,是对人事变迁,时光易逝的感叹!)

9.请简要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好在哪里?

答:示例一:“落花”这个意象写出了暮春之景,表达了惜春之意,“归燕”这个意象表达旧燕归来,时光已逝,物是人非之感。

示例二:一切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重现是“似曾相识”罢了。10.用自己的话描绘这首词所展现的画面。

答:暮春夕阳西下,词人漫步在一座小园里。暖和的天气,朱栏雕砌的亭台,都还是和去年一样,使词人想起去年在这里和友人聚会的场景。现在,人事变迁,聚散匆匆,友人早已各自分离。此情此景,更是增加了他的惆怅。11.上阙赏析:

练字:“新”“旧”对比,表达了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怅惘情思。“几时回”三字折射出一种企盼其返,却又知其难返的无奈。下阙赏析:

修辞:前两句为对偶句,句中“来”“去”相对,表现了词人对时光逝去的惋惜之情。

哲理:一切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重现是“似曾相识”罢了。练字:“独”字突出形影相吊,准确而传神地奠定了全词孤独寂寞的基调。“徘徊”为动作描写,传达出词人伤春惜时的惆怅情绪。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译文: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回天庭,天帝传话善相邀。殷勤问:归宿何处请相告。

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啊,又叹日暮时不早。学做诗,枉有妙句人称道。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岛去。

作者: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1、《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下阙哪一句是对 “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该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表达了词人晚年在现实生活面前怀才不遇、孤独无依、奋力挣扎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2、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两句所写的梦境。答:清晨,茫茫的大海,云雾弥漫,波涛汹涌。海风呼啸,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转动一般;而无数的船帆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3、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中能体现她豪放风格的句子是: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4、“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谩”二字值得品味,请加以赏析。

答:“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唯恐浪费青春和生命,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谩”字流露出心中的哀怨惆怅:一是空有诗情诗才,因知音早逝,而无人能会意;二是慨叹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5.八年级上册古诗赏析 篇五

1《望岳》

(主题:诗篇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达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字含有拟人的意味,作者赋予自然以人的感情说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既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也表达了作者对泰山的赞美之情。“割”字炼得极好,这里作者把泰山比作一把直指云天的硕大无朋的宝刀,它把阳光切断使山的南北两面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明暗之景,突出了泰山高峻挺拔,遮天蔽日的形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作者到底“望”到了些什么?请展开想像,设想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将你想像到的内容写成一段话。“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望到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2《春望》

(主题: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爆发后,写春城败象,饱含哀叹;抒思乡之情,充满离愁。反映诗人忧国思乡之情。)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A此句以乐景写哀,情景交融的表达了诗人心中感时伤世的沉痛之情。花开鸟啼本是娱人之物,但山河破碎、骨肉离散使诗人心中充满痛苦,以至于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

B本句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心中忧国伤时的沉痛之情。花、鸟本无情,诗人赋予花鸟以人的情感说春天的花朵也因感时而落泪,鸟儿也因恨别尔惊心,实际上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情景交融。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用“连三月”来形容战争的残酷和绵长。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3《石壕吏》

(主题:表现对统治者残暴行径的揭露,对战乱造成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暮投石壕村 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有吏夜捉人

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一个儿子托人捎来信,另外两个儿子最近阵亡了。活着的这个不过是苟且偷生,死了的也就永远地长眠

八年级上册古诗赏析

了。这两句是老妇的血泪之诉,反映了民不聊生的真实情况。4《归园田居

(三)》

(主题: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但使愿无违。

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要按照自己的意愿过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表现了诗人的率真自然的性格,宁静淡泊的心境。5《使至塞上》

(主题:这首诗通过描写出使塞上的所见所闻,勾勒出祖国边疆的壮丽风光,表示了对守卫边塞,报效国家的唐军将士的崇敬,洋溢着诗人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自己比作“征蓬”、“归雁”,写自己此次出使之事,既言事又写景,生动形象的表达出幽微难言的抑郁之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纯干净,“直”字写出了景物的劲健挺拔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6《渡荆门送别》

(主题:本诗以雄壮的笔触描绘了荆门一带壮阔、奇特之景,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这一名句展现了一幅雄伟壮阔的景象: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依然滔滔不绝白天行舟,天开地阔,诗人开阔的胸襟、舒畅的心情,都流露在字里行间,这正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随”字,将静止的山岭和原野摹状出活动的趋向,给人以连续的流动感和空间感;“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仿佛流入了辽远的原野,蕴含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应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由欣赏美景的欣喜之情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7《登岳阳楼(其一)》

(主题: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湖、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瓯缺、中原动荡之忧,以及大老伤悲的落寞情怀。)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写诗人漂泊不定的生涯、离乡背井的感慨,也道出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

尾联“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诗人直写自己一个白发老者凭吊古事,内心沧桑沉重。“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景中有情,情中含景。尾联气韵苍凉,雄阔慷慨。8《长歌行》

(主题: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努力向上,牢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警训,催人奋进。)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诗的主体由客观转到主观,语势随之陡转。青春和生命是美好的,但却是短促的,一去永不复返。歌辞

八年级上册古诗赏析

的主旨在此。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本诗借物言理,以园中青青的葵菜作比喻。一个人少年时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之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努力向上,牢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警训,催人奋进。9《野望》

(主题:通过描写秋天黄昏以及诗人目睹归猎之景,表现诗人抑郁孤独的心情。)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10《早寒江上有怀》

主题: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并抒发了心境的迷茫之情。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树叶飘零,北雁南飞,江上早寒,一片落寞秋景。诗人在异乡遥望、深深地眷念但故乡可望而不可及,只能垂下思乡之泪、遥看天际孤帆。这一种飘零之感只有羁旅中人才能深切地体会到。1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主题:通过描写洞庭湖周围的景色,借景抒情,表达了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的愿望。)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字渲染一种湿漉漉,水淋淋的气氛,给人以孕大含深,蒸蒸日上的动态感;“撼”字犹如万钧雷霆,“炸”得岳阳城天摇地动,几近坍塌;极显湖水喧嚣动荡,桀傲不驯的自然伟力。这两句锤炼词语,以静衬动,凸现洞庭秋水虎吼雷鸣的勃勃生机。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志,说明自己心向神往出仕求官,却找不到门路。12《黄鹤楼》

(主题:借景抒发诗人绵绵愁绪和思乡深情。)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楼头送目,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艳阳高照,澄空流碧,恍惚中,汉水北岸的树木化作久久思念的亲爱之人,宛如眼前。和煦的阳光,给人家的温暖。依稀间,鹦鹉洲上的芳草丛中走来一身正气、击鼓骂曹的祢衡,他面对黄祖的屠刀,视死如归,血洒碧草,正是无数浪迹天涯的游子浸满血泪的无私付出,才构筑了无数令人难忘的故乡。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使得“晴川、芳草”二句极富人情味。诗作的思想品位也因此跨进更为高远的境地。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拖音。

八年级上册古诗赏析

13《送友人》

(主题: 这是一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这两句“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也对得很工整,切景切题。诗人不仅是写景,而且还巧妙地用“浮云”来比喻友人,他就象天边的浮云,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谁知道他会飘泊到何处呢?无限关切之意自然溢出。14《秋词》

(主题:诗歌通过赞美秋景,抒发了宽大豪迈的胸襟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15《鲁山山行》

(主题:语言朴素,描写自然,其中情因景生,景随情移,以典型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的“野情”。)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随处改”这个“改”字下得妙,幽静的鲁山,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景色也在变化。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画面。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幽径独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诗中说的,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自己一个人,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这里把一人个游山的体验逼真地表现出来了。本诗主要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 16《浣溪沙》

(主题:从嫩芽、溪水的,领悟人生应积极进取,表现作者旷达乐观、奋发向上的生活态度。)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17《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主题:表现作者爱国激情和杀敌雄心。)

这是年近七旬的陆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的身体,躺在冰凉的被子里,写下的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

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为什么还“不自哀”呢?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但是,他何尝不知道现实是残酷的,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这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

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写得形象感人。诗人因关心国事而形成戎马征战的梦幻,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

表达方式有:说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表现手法有: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象征、对比、想象、联想、反衬、烘托、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虚实结合等。

6.长沙七年级语文必背古诗词赏析 篇六

王勃(唐)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1.对《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了。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意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2.“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一句中,“无为”的意思是不要、无须,诗句表达了诗人豪迈旷达(爽朗乐观) 的思想感情。

3.简述你对“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两句诗蕴含哲理的理解。

7.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 篇七

圆明园是清代的御苑, 其基址为明代皇帝亲戚的故园遗址。1709年, 即康熙四十八年开始修整旧园, 后又赐予皇四子胤禛 (yìn zhēn) (即雍正) , 并题名为“圆明园”。1725年, 雍正即位第三年, 扩建圆明园, 增建殿堂和楼阁, 作为听政之所。乾隆即位后, 六次巡游江南, 喜江南湖山之美, 将所见的名园胜景绘制成图, 仿置园中。

嘉庆、道光、咸丰三个朝代, 圆明园愈发辉煌。整个园区占地5200亩, 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 相当于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前后经历150多年, 先后建成“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三个主要部分。因“圆明园”建置最早, 规模最大, 又是外朝内寝区, 所以习惯上将三园统称为“圆明园”。

圆明园造景的意境多取自神话中的仙宫幻境, 或仿历代著名山水画中的深山幽谷, 或采用江南绮丽多姿的名园胜景, 还兼取了国外古典宫廷建筑的特点, 成为当世罕见的园林建筑集大成者。

这座大型行宫御苑是封建帝王的宫苑, 皇帝和他的后妃们在园中过着挥金如土的奢侈生活。园外兵营林立, 没有皇帝的特别赏赐, 就是那些封疆大吏也不得擅自入户游玩。1897年, 李鸿章自西欧回国, 前往颐和园朝见慈禧, 受到慈禧的赏赐。他在宴饮、听戏之后, 私带幕僚数人游览圆明园废址。虽然当时的圆明园已被英法联军焚毁成为废墟, 但仍然是皇家禁苑, 像李鸿章这样的宠臣, 也因私闯禁苑受到罚俸处分。

8.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 篇八

【关键词】苏科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实验;改进

实验是一切科学探究的基础,生物学是实验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在进行教学时,本人感觉苏科版初中生物课本七年级上册的有些实验如果改进后,效果可能更好,现叙述如下:

一、页P6“探究光照或水对植物生存的影响”实验

课本选取了生长状况相仿的4株青菜(或玉米、雏菊等),分别栽种在同样的花盆里,将花盆分别标上1、2、3、4号,再将花盆分别放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每天定时观察花盆中幼苗的生长状况,连续观察7~10天,并做好记录。

我曾经亲自用青菜作为材料做了上述实验,当时正值9月上旬,气温较高,我用陶盆培养青菜,每天上午8时左右观察陶盆中青菜生长情况,发现如果每天浇水,青菜容易烂根,后来改为四天左右浇一次水,十天时间仅浇了两次水,其他条件相同,结果青菜长得很好。如果你不确定是否该浇水,可以敲一敲花盆,如果声音发闷,就该浇水了,一次浇够浇透,浇到盆底渗水就可以了。如果培养用容器的材质是塑料的,一定要覆膜,否则水分蒸发会很快。

课本上没有考虑空气在其中的作用,实际上,植物的生长与空气是否充足也有很大关系。在实验时,应保证所实验的植物空气充足,通风良好。

本着在每次实验时保证只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量应该相同。

我得到的实验结论是:在保证阳光、空气充足的前提下,每4天左右,给青菜适量浇水,青菜可以长势很好,给青菜大量浇水,青菜长势不良,即水分对植物的生存有很大影响。

如果是探究光照对植物生存的影响,同样,一天左右时间,从植物的外表上看不出什么变化,把每天改为4天左右,才能看出效果。

我每天定时上午8时左右观察陶盆中青菜生长情况,这样经过改进后,效果更加明显。

二、P46页“鉴定食物的主要成分”实验

从米饭、馒头或面包上取一些碎屑,放在载玻片上,滴一滴碘酒,观察米饭、馒头或面包碎屑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个实验看似简单,几乎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是,现在的面粉,食品添加剂很多,加上碘酒浓度有高低,都会影响所滴食物是否变紫色。所以做出的实验即馒头碎屑馒上滴加碘酒后,有的时候不是变蓝色而是变紫色甚至黑色,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歧义,也影响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所以我建议不用馒头或面包,就用米饭,如果用馒头碎屑滴加碘酒,馒头碎屑不是变蓝色而是变紫色或黑色,让学生分析是什么原因。

三、P50页“验证食物含有能量”的实验

课本上步骤为①按下图安装实验器材(课本P51上有图)。在试管里加入10mL自来水,插入温度计。②取1g干燥的食物,用解剖针固定食物,在酒精灯上点燃后迅速移入试管下方,进行加热。③待食物燃尽,记录最终水温。④用不同食物进行试验,将实验结果填入下表,分析哪些食物含有的能量较多。(花生、核桃等食物含有的脂肪较多,所以我选择花生、核桃等食物)

这个实验用的是1g干燥的食物,在按照教学进度做这个实验时,已进入11月上旬,较冷了,1g干燥的花生或核桃等太少,不足以使试管水温发生明显变化,如果把1g改为3g甚至9g,这样水温上升明显,效果好。

四、P108页“体验能量释放与呼吸的关系”的实验

把全班同学分为4~5人为一小组,分别完成以下实验。小组同学轮流测量不同生活状态下,每个人每分钟呼吸次数。

本课时的内容有“体验能量释放与呼吸的关系”、“验证呼吸过程中气体的变化”等活动,活动“体验能量释放与呼吸的关系”是本节课的第一个活动,按照课本进行,加上学生活动前准备,活动后整理,此活动至少要15分种左右,“验证呼吸过程中气体的变化”的活动,不算课前准备的时间,第一组实验“验证植物呼吸放出的是什么气体”,课堂展示、小组交流的时间就要20分钟左右,还有第二组活动“验证植物呼吸时吸收的是什么气体”的实验,我们学校一堂课只有40分钟,很可能完不成教学计划,所以我在教学中把“迅速起蹬1min”改为“迅速起蹬0.5min”,“休息5 min后”改为“休息3 min后”,这样可以节省5min左右的时间,能完成教学任务而不会影响教学效果。

五、P109页“验证呼吸过程中气体变化”的实验

课本上没有说明用什么颜色的塑料袋,课本上的插图很像白色的塑料袋,如果是白色的塑料袋,里面的新鲜植物会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影响实验效果,所以应强调用黑色塑料袋。

六、P116~117页“模拟胸部呼吸运动”的实验

课本上是玻璃钟罩代表胸廓,橡皮膜代表膈,我在教学中感觉,用玻璃钟罩太重且易损坏,用饮料瓶代表胸廓,气球代表膈,既轻便、安全易于操作,也不影响教学效果。

其他册的生物课本也有类似问题,今后将进一步探讨。

上一篇:蒙牛企业文化案例分析下一篇:工作总结通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