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课堂教学应用总结

2024-09-25

教育信息化课堂教学应用总结(共16篇)(共16篇)

1.教育信息化课堂教学应用总结 篇一

资源整合是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关键------教育信息化资源应用试点推进工作总结

2015年我校被确定为全区首批教育资源信息化应用试点学校。全程参加了专家讲座、观摩学习、课堂交流、校长论坛等系列培训,对谋划学校信息化资源应用工作起到了引领和指导作用。学校在接受试点任务后,及时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对学校信息化资源进行了认真梳理,在全面掌握现状的基础上制定了学校推进教育信息化资源应用工作方案。我校的资源现状是:一座72台计算机教室一座,两块电子白板,15台办公电脑,2兆光纤,29台电视机,校园网仅仅只是简单地连接,教师对信息化资源的应用很少。由于条件的限制学校在信息化资源应用问题上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严重制约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更为严重的是老师的教育观念未能跟上快速发展的教育形势,课堂教学效率低。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制定了以试点工作为契机,以教育信息化资源应用为抓手,实现信息化资源应用的跨越式发展,并以此推进学校管理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快速发展的工作思路。

一、加快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试点工作推进以来,学校多方筹措资金,改善信息化资源应用条件。先后投资100余万元建成了65座电子备课室,为了彻底解决学科教学与信息化资源应用的整合问题,投资56万元建成了高端录播教室。改造校园局域网实现室室通,班班通,接入50兆 光纤,建成中心机房增加大容量服务器,建成学校内部网站,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保障资源的顺利使用。

二、多方筹措资金组织教师培训,提高培训效率。

学校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亲身体会教育技术给课堂教学和学校管理带来的巨大变化。学然后知不足,使我们的教师感受到落后就要被淘汰的紧迫感。学校及时组织集中和分散培训,提高了培训效率。2012年全校共有54人次分别参加了各级各类关于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有26人次被派往江苏、深圳等地参加一对一培训,收到良好效果,对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目前所有教师都能够制作简单地课件,都能较为熟练地使用电子白板。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三、学科教学与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整合是资源应用的关键。

为了解决学科教学与信息化教育资源整合的问题,学校筹措资金安装了较为先进的录播教室,以硬件的现代化推进和带动教学观念转变。2012年,学校认真总结了教育信息化使用的基本现状,研究了改进和加强的具体措施。我们认为:信息资源的推进和应用关键有三个方面的问题要解决。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要投资到位让教师使用方便,成为教师备课上课的常规工具,就像教室黑板一样方便,决不能是资源的使用成为教师的负担。二是教师培训和使用教育技术的水平必须提高,会使用是先决条件。三是信息资源必须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得力工具,整合必须要到位。研究发现,许多教师把课件当成是教学设计,上课时教师跟着课 件跑,学生跟着教师跑,教学结构完全被课件决定。而教师的教学设计成为了一纸空文。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下降,有效性明显降低,不利于学生的学生的学习。录播教室的投入使用把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至于摄像之中,教师自己可任意查看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得失,参与评课的老师能够做到有的放矢。2012年为推动教育信息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学校分组进行了观课议课活动,同一年级同一学科教师集体备课、同课异构、观课议课,达到了课堂教学与资源的有机整合。在使用过程中老师们对于课件、资源、教学设计反复讨论,针对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反复比对,那些环节适合使用电子白板,那些不适合使用过多的课件,分学科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我们在推进工作中发现,只有经过老师自己整合后的资源才能够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学科教学与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整合是资源应用的关键。

四、推进工作绝不是简单的使用教育技术,而是涉及到校园制度的重建。

信息是当代社会的显著特征,谁拥有信息和使用信息的能力,谁就具有核心竞争力。现代学校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应用已经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必须要加强的工作。学校管理信息、使用信息、掌握信息、拓展信息、交流信息的水平决定了现代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推进工作中,我们明显感受到原有的学校管理制度已经不适用教育发展的形势,推进工作引起了校园制度的重建。因此,学校在试点推进过程中必须把此项工作纳入到学校发展规划中思考,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五、试点推进工作要取得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县域内形成共识。

学校不是孤立的个体,它是在各级主管部门的约束下开展工作的。仅靠一所学校的力量很难有大的改观。目前我们实行的是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教育评价在全县是一把统一的尺子来衡量学校的发展,评价学校的工作。学校发展规划不能不考虑全县教育发展的全局和教育局的安排部署。在推进工作中我们感受到压力很大。

六、我们的几点体会。

1、试点推进工作对学校的整体工作起到了根本性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学校的快速发展。

2、试点推进工作高瞻远瞩,切中了学校发展的要害,切实解决了学校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3、试点推进工作改变了教师教学观念,使信息技术深入人心,避免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给学校发展注入了活力。

2.教育信息化课堂教学应用总结 篇二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迅速,各种相关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对疾病的本质和发病机制的认识、临床诊断及治疗技术都有飞速的发展和更新,作为临床医学的一门重要课程,诊断学教学方式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促使网络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教学过程中。在增长学生才识、迅速更新知识、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引导学习思维、开启学生智力方面,多媒体技术都显示出其优势,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更加多样化。

第四军医大学物理诊断学教研室在2000年就将网络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中,研发了多套信息化教材和课件,建设了完整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在这种条件下,我们没有完全抛弃传统课堂教学,而是将信息化资源和手段科学融入传统课堂授课之中,经过几年摸索,已基本形成了以信息化教学辅助传统课堂讲授的新型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这种教学模式的形成和应用情况总结如下。

1 以信息化为依托的新型教学模式的形成

网络课程辅助课堂授课的新型教学模式,就是通过日趋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资源,丰富信息资源的网络课程,补充、辅助传统课堂,并及时收集教学效果反馈信息的新型教学模式。

1.1 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指导教学

我们制作的网络课程和教学课件含有丰富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成为课堂讲授很好的补充,使理论知识形象化、生动化,也为课堂幻灯片的精美制作提供了大量素材。网络课程设置的授课点播、实践点播等栏目成为学习者预习的参考。专业词汇、病例讨论等栏目提供了课堂之外的知识视野。辅导答疑、在线测试等栏目是课堂讲授的延伸。通过网络课程和教学课件这些信息化资源,大课讲授的内容被延伸、扩展、充实,为学生理解和融会贯通提供了必要的准备基础。

此外,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思路下,我们充分利用校园网上的网络课程平台与“军队网络教学应用系统”,注意与本课程内部相关知识点的纵向联系,同时注重与我校相关学科的网络资源库的横向联系,在不同章节知识点、不同知识领域之间灵活跳转,发挥网络优势,纵横交错,广泛联系,实现知识的逻辑联接和学科的交叉融合,扩展授课领域。

1.2 充分利用信息平台进行互动式教学

开展互动式教学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方便快捷的网络技术,高等院校日趋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资源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进行课堂讲授时,我们以思考题、病例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在网络课程的平台上提出问题,教师则可在专家论坛区内解答问题,学生也可以在专业论坛区内回答其他学习者的问题。在此过程中,促进教师查阅大量的资料,真正体现了“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教学相长”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以网络资源为补充的课堂讲授,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共性学习的基础,也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创造了条件。共性问题是一般学习者需要掌握的内容,可以通过大课的形式加以讲解。但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网络课程提供相关资源、最新进展等知识,扩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学生可以在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教学资源上根据个人的思维及学习习惯自主学习,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3 信息平台内置的分析系统对教学效果进行实时反馈和监控

在课堂讲授之外的网上学习时,学生可以通过自测练习了解学习效果,不断调整学习方式,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记录、自测练习和提出的问题,通过网络课程自带的分析系统的自动分析,并以图表的形式直观显示错误的集中点,及时掌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处于最佳适应状态,达到最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我们研制的这个信息平台还可以发布调查问卷,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这样就能及时掌握学习者的兴趣所在、问题所在,以及对课程的满意程度,帮助教师调整授课内容和方式,使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意愿达到和谐统一。

2 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总结

在进行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的同时,我们就已经开始了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对比,以及两者相互融合的小范围试点工作,采用“网络课程的非量化评价”系统[1],检验本教学模式作为远程教育手段的效果。

2.1 完全网络课程自主学习与完全传统课堂授课的初步比较

2006年5月,在2003级本科280名学员中随机抽取50名学员组成试点班,采取单纯自学网络课程;其余为对照班,采取传统课堂授课。两组授课教师的资历、职称、业务平和教学能力基本相近。两组学生、教师一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学期结束时由专人按大纲要求设计出题,同一考试时间,同样试卷,统一评分标准。采取百分制,≥80分为优, 70-79分为良, 60-69分为中,<60分为差。应用自身对照和组间对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比较两组考核成绩。结果表明实施网络课程不影响教学效果[考试成绩,试点(83.23±7.01)vs对照(81.14±7.28),P=0.5376],优良中差百分比分别为:实验组 76%,12%,9%,3%;对照组 72%,20%,5%,3%(P<0.05)。

2.2 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穿插进行的效果比较

2008年5月,在2005级本科生(共256人)教学中采取了自学网络课程为主,讲授重点难点为辅的教学方式,继续探索网络课程的应用模式。学期学习结束时进行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问卷238份,回收率95.2%。调查问卷显示,85%的学生能掌握课程内容,但也有25%的学生表明自学课程会加重学习负担;75%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学习兴趣,20%认为一般, 5%持否定态度;66%的学生认为可以巩固知识,31%认为一般,3%持否定态度;70%的学生认为需要加大相关知识的信息量,30%的学生持否定态度。

2.3 信息化教学辅助课堂讲授的教学模式初探

从2009年春季学期开始,在本科层次物理诊断学教学中引入信息化资源和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尤其是学员数量少的八年制班中,更利于新型教学模式的实施。2005级八年制(32人)教学中应用网络课程以及实践课件辅助课堂教学,在授课中专门设置了病例讨论和病例分析时间,学生对这种主动参与的教学模式满意度达到95%以上。

综上所述,应用先进的信息化方案配合传统教学,这种形象、直观的教学形式,使抽象的内容易教、易懂、易学;体现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了个性化教学的理念,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激发了教师的知识更新动力,促进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及时掌握了教学效果,达到了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这种利用以网络课程、校园网教学平台和多媒体课件等海量信息化资源,补充、辅助传统课堂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已经在物理诊断学教学中发挥了良好的效果。我们的探索和实践,必将为开创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新形式提供经验和思路。

摘要: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将物理诊断学网络课程与传统课堂授课教学有机结合,形成以网络课程辅助课堂授课并及时收集教学效果反馈信息的新型教学模式,并且将这种新型模式广泛应用后及时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表明这种教学模式具有优良的可行性和可接受性,达到了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目的 。此外,为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优势,扩展网络信息化课程在远程教育之外的应用开辟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物理诊断学,信息化教学模式,网络课程

参考文献

3.信息技术教学中期望教育的应用 篇三

关键词:期望教育;激励;课堂教学

新课程的改革及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我们教师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及观念的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搞好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工作,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是每一位信息技术课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在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运用“期望教育”,力求提高信息技术课教育教学质量。

一、模式简介

期望教育就是教育者给受教育者确定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并以此不断地鼓励和暗示受教育者,使其增强自信心并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最终实现目标的教育过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来实现个体最大潜力的激发,从学习动机的形成到学习目标实现的一个完整过程。

教育的本质是激励,激励的神秘成分是“希望”,有“希望”才会有成功,有成功才会产生“成功感”“成就感”,一个没有受到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80%~90%,这就是说同一个人,在受到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至4倍。教师要不断地给予学生有激励性、及时性、正效性的评价,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優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差生也能拾级而上,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让其产生盎然的兴致投入学习,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二、背景情况

现在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年初期,跟初中阶段比较,在心理和生理上更趋成熟。他们精力充沛,求知欲强烈、记忆清晰。对死记硬背的方法感到厌烦,对“保姆式”呆板的教学方法不感兴趣。山区民族中学的学生来源于不同的初中和多种层次的家庭,信息技术基础参差不齐。尽管现在大部分初中学校开设了计算机课程,但由于各种原因,使得学生认为上信息技术课就是上网、聊天、玩游戏,造成对计算机知识一知半解,甚至连复制、移动、删除等最基础的操作也不会。进入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是高中毕业会考科目之一,加上考试形式是笔试,造成一部分学生非常不适应,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上课不认真,许多知识点掌握不好。

三、期望教育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在教学中,首先对学生提出期望,使学生明确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增强学习自信心。通过强化学习目的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信息技术的意义,把当前的学习与个人的远大理想联系起来,从而端正学习态度,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和自觉性。笔者在教学中,首先对学生提出三个期望,使学生明确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这三个期望分别是:“长远目标是在中学阶段掌握好计算机知识技能,将来进入大学不会落后于大城市的学生;中期目标是顺利通过高中毕业会考;短期目标是在本学期末的考试中取得满意的成绩。”期望提出之后,把学生按信息技术学习成绩分为优、中、低三个档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期望。

优等生类学习动机较明确,学习劲头足,自信心强而持久,对他们的期望要定得偏高一些,“期末考试取得90分以上,会考获A等级”,即属于“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类型。经过一段时间,有的学生达到了预期目标,有的没有达到,这时要及时总结评价。对达目标者应再提出新期望,对没达目标者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寻找差距,对其获得的成功及时予以鼓励,这种方法要做到“润物细无声”。最后,当他们达到目标时,回头一望,自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对中等生类,在分析他们信息技术学习成绩稍差原因的基础上,帮助他们确定学习目标(即提出大期望),主要采取“最优等生战略”,把他们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有一些他们各自的强项与优等生比较,会使他们突然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我”,顿生赶超优等生的心理,这时再趁热打铁,提出期望(包括长、短期)。期望确定之后,就要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分析,而不能像对待优等生那样,进行最终的成果分析,因为那样可能太迟,起不到好效果。

差等生是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期望教育的最佳人选,因为差等生在学生群体中常被忽视,因而他们都具有羞怯、懦弱、自我放弃等外部心理表现。而通过悉心的交谈会发现,他们往往都具有强烈要求学习好的愿望,而且智力并不差,有的由于信息技术基础差,有的苦于方法不当,有的苦于不被理解等诸多原因而畏缩不前,他们都渴求理解、帮助和信任。根据他们对老师的一个眼神、一种语气都十分敏感的特点,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期望,他们会牢记于心,发愤努力。多与其谈心,询问学习上的难题,帮助解开心中迷惑,并及时鼓励其取得的点滴成绩。结合成功教育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若要成功需努力”的信心和决心,运用成功来争取更大的成功,最终实现老师的期望。

通过这样的分档对待,在班集体里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期望,在期望的鼓舞和优等生的带动下,学生们自觉地学习,沿着期望阶梯不断实现自己的目标,然后再奔向更新的高度。

四、期望教育的效果检验

坚持对学生进行期望教育,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对学困生保“底”,达到标准规定的最基本要求;对学优生不封“顶”,鼓励他们向更广、更深的学习目标进军,把辅导学困生,培养学优生的任务真正落实到课堂上。结合每一次单元测验、课堂教学进行期望教育,并结合成功教育及时鼓励、不断暗示,在课堂上多提问,辅导时多关心。对学生进行期望教育时,学生普遍心情较好,学习热情高,学习目标明确,对新知识掌握快,技术运用熟练,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都有质的飞跃。实践证明,期望教育是一个重要、有效的教育手段,期望教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4.教育信息化课堂教学应用总结 篇四

我校是上海市400所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项目学校之一。我们在前一轮总结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基础上,以《奉贤区十一五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为依据,围绕校园信息化环境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三大目标进行,把校园信息化建设作为基础性的工程,把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把培养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依托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重点,在现有的基础上加紧工作,使我校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再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近几年来,我校在上级教育部门的支持下,在加大专项经费投入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按照上级标准配置到位。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渗透于学校行政管理、教育教学各个方面,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中越来越凸现出其重要作用。学校建立并完善了校园网,网站资源比较丰富,应用效益明显。校园网的资源和功能不断丰富,保持每天更新,内容不断丰富。教师能主动地借用网络平台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整合,研究在教育技术支撑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学校管理能借助校园网进行高效管理。教师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学生的电脑操作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和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在逐渐提升。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由于教师年龄层次的不同,在思想认识、运用能力等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差异,所以在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方面也表现出了很大的不同。如何全面推进实践教育信息化?如何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科学性、有效性,符合学科发展特点?如何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推动教育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信息技术如何促进教育功能、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者角色定位和教育管理的变革等都急需不断研究,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中如何发展思维,解决问题,提升协作学习的能力等急需不断探索。

为此,根据学校实际,积极保证教师参加上级各类信息化项目培训,校内也组织多次教室多媒体设备使用培训、基础幻灯片课件制作、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整合、网络论坛交流、教育技术支撑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网络教研等活动培训。网管员利用政治学习的时间,对全体教师进行了发贴、跟贴、参加论坛活动、开展在线点评等操作的演示培训,特别让一些老教师也能自己参加网上的一些交流活动。同时,网管员还将学校网站的布局、栏目等一一作了介绍,让各位教师更好的使用校园网,发挥其最大的效益。

2010年4月学校投资了几万元,加强硬件建设,添置了一些优盘和移动硬盘,供任课老师租借。这样不仅可以让老师在校内通过ftp、邮箱等途径共享一些教学资源,还可以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得以保存,可以将容量较大的录像课拷贝到家中进行反复观看。学校继续补充完善了学科多媒体课件,使之在各年级的语数英理化等学科中做到全覆盖,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加直观有效,生动形象。

加强向区优质学校的学习、与兄弟学校的合作,定期开展以信息技术为主要载体的课堂教学交流与观摩研讨活动,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组织教师观摩校内外优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课,通过观摩教师能更具体体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学习他人成功经验,引发思考。教研组活动围绕热点问题进行学术讨论,通过集体确定主题,大家分头探索、研究,集中讨论,最终形成共识。在校园网上以论坛形式在网上开展学术交流和讨论。

开展课题研究,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与学,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学校开展了区级课题“科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质效的实践研究”。实施中利用现代课堂观察技术,进行课堂听课,对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过程进行课堂实录,通过观察、调查问卷、数据收集、分析研究、效果检测等手段对本校常态课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有效性进行诊断性研究,分析、归纳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归因分析,形成常态课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现状的调查报告。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研讨,梳理出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尤其是常态下课堂教学)质效的策略。资料汇总与整理,成果汇总,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汇编成《科学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质效的课例集》,充分开展信息技术与各科教育教学的整合研究,以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5.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总结 篇五

工作半年了。一般来说,信息技术,这门课小学不是很重视,但是我觉得小学的课本很有意思。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小孩子对于电脑是害怕弄坏的,所以一声警告也能起很大作用。自己念了这个专业以后差不多三年,才明白,电脑是用不坏的(除去恶性行为),犯了错误才能真正掌握一点点东西,但是以前一直害怕,但是也不知道应该鼓励小朋友珍惜不要损坏呢,还是任凭他们用,因为小学生的思维是很难集体讲清楚这个道理的,还是请他们珍惜吧,而且他们并没有时间真正去掌握一点东西。

很多人厌倦每天很早上班,工作一天,虽然自己也不清楚自己到底做了多少事情,哪些是有价值的,便会渐渐忘记了一开始接触新工作时的激情。我也这样。但是觉得小学的课本编的很有意思,如果老师用心去讲,学生感觉到编程啊,绘画啊很有意思,而不是因为可以玩游戏而兴奋,上到课就萎靡不振。

学生的学习要务还处于应试教育,要考到的就是重要的,要学习的,而不考的没空去看。这是制度的弊端,处于制度下的老师们也有心无力,学生也有心无力,家长们压力更大,到头来,还是有钱的人占了最大的便宜,没钱的追求到一点点公平,大多数人就是实验的炮灰。

6.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篇六

工作总结

影壁中心小学

陈守家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21世纪是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与核心,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它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当代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最终可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从而将会大大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可以清醒的看到:不掌握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技能,将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工作和生活。电脑要从娃娃抓起,计算机学科教育己成为小学教育必不可少的科目之一。下面我就总结一下这学期信息技术教学的心得体会。

1、引入趣味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才会启动思维,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并且,一个人只有在做事情时感到其乐无穷,精神才会高度集中,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才能有所创造,有所发明,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从问题的引入和学习活动的设计上下功夫,引人入胜的开题,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课题能否成功的引入,直接决定了一节课效果,每节课我都力求采用同学们最感兴趣事物来引导他们,如在教五年级制作多媒体作品,我问学生,你们想不自己创作出一份“能说会道”的多媒体作品呢?我选择了学生们喜欢的四大主题学生兴奋的说当然想了!授课完成后,选择了一些学生喜欢旅游的地方,如广州长隆,香港迪士尼,揭阳风景等,筛选了一些学生喜欢的图片,制作了封面,导游图,介绍各相关景点资料,封底等,当我用电脑绘制了一些自选图形,学生可能都掌握,但她们并不知道电脑成自选图形还可以组合成导游图时,当我给学生演示后兴奋得直拍手,都激动的说原来电脑还有这么多秘密,看着学生那一张张可爱的脸蛋,一双双求知的眼神,我心里也好激动。还有在教excule软件时,我先把自己做调查旅游意向统计表给学生看,根据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统计学生喜欢的动画片,收集了各类动画图片,同学们在课堂上可以方便使用有趣图片、进行交流,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一下子就激发起来了.2、通过学习结果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在不断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看到自己的成果时,就会爆发出强烈的继续学习的愿望,学习兴趣也就越来越浓厚。如在教学五年级学生如何上网查找资料时,我先到语文老师那里了解了一下课文中需要的学习资料,如《田忌赛马》这篇课文,我教学生在“百度”网里搜索关于“田忌”的图片、课文的生字,词语和词语解释等,有些学生搜到了大量的图片及文字材料,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这样学生既学习了语文,又学会了上网查资料,真是一举两得!学会了上网查资料的方法后,我让学生自已在网上查找资料,呵呵,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居然在“百度”网里搜索到了 “连连看”、“对对碰”等等一些“在线小游戏,”在网上玩起了游戏了!我真是服了这些小机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边学边用的方法,学一点就让学生应用起来,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在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肯定学生自身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总感觉到有新的挑战,新的兴奋点,这样既保持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作为教师,还可以有意识的扩大、增强这一效果,当某个同学的作品比较完美时,借助多媒体网的优势,我通常会发到我的博客空间上,给全班同学展示一下,并提出表扬和鼓励,从而提升了学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3、讲课内容打乱教材顺序,抽取精髓,激励同学们主动获取知识

计算机基本知识并没有严格的难易程度界限,特别表现在应用软件上,比如word,powerponit等,并不是必须掌握了所有的琐碎的基本知识如拼写检查、背景设计、模版设计等等才能作出作品,长篇大论的介绍界面、菜单、模版、版式等基本知识只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讲授这样的课程时,我的经验是打乱教材顺序,首先抽取精髓来讲,紧紧吸引他们的兴趣。比如讲多媒体作品时,我首先用powerponit做了一个演示文稿作自我介绍,作品中使用了图片、文本、声音、动画等,而且告诉每学生只要使用电脑就能随便看到这个演示文稿,展示完成时,他们很好奇,我就带领着他们具体去实现它,简单介绍了文本、声音、图片的插入,然后要求他们也做一个自我介绍的或是介绍自己班集体的演示文稿,他们很快完成了,很兴奋,但是种种问题也出现了,为了让演示文稿更为美观,错了的字怎么改正?字体、字色的怎么改变,超连接是怎么一回事,鼠标、时间的一些特效等等,有的同学掌握了这些知识,没掌握的怀着迫切的心情认真听我讲解,也能以最快的速度掌握且记忆深刻。只用了短短的几个课时,大部分同学都能随心所欲的制作简单的作品了。

回顾这个学期所从事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基本上是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当然,在工作中我享受到收获的喜悦,也在工作中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我所享有的收获我会用于下个学期的工作中,我所碰到的问题我要认真思考想办法解决。作为教师,教学工作是主要的,但除了教学工作外,我也积极参加市教育局组织其它活动。如: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学会信息技术教学、中小学青少年机器人比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总结经验,改进方法,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只要立足实际,认真分析和研究好教材、研究好学生,争取学校领导、师生的支持,就能创造性地搞好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就能使我们的工作有所开拓,有所进取。

影壁山小学陈守家

7.教育信息化课堂教学应用总结 篇七

随着移动互联网、移动终端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现代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各种快速、高效和精悍的“微”事物受到大众的青睐, 例如:微博、微小说和微电影等。这个“微”时代的蓬勃发展是基于网络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 从而促使各种“微”事物无孔不入地钻进大众生活的各方面。而“微时代”在教育领域同样也掀起了浪潮, 随着多种教学资源平台的广泛应用, 翻转课堂的引入与实践, “微课”正逐渐改变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1 微课的内涵及特点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 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1]。微课由于具有微化知识内容、利用碎片化时间以及实现个性化需求三大特色, 因而其较传统教育模式更具优势[2]。

(1) 针对性强

微课是针对特定的目标人群, 将某个小知识点或具体问题解决的小型化、针对性教学。

(2) 教学时间短

微课教学时长一般仅为5-10分钟, 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这方便学生利用自己零散的碎片化时间, 快速学习自己想要了解的某个知识点, 使“挤时间学习”成为可能。

(3) 教学内容突出

相对于一节课要讲授众多内容的传统课堂, 微课突出某个知识点 (如重点、难点) 的学习, 围绕主题进行多层面阐述, 循序渐渐完成学习并解决问题。

(4) 资源容量小

微课通过网络发布视频或音频, 因而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学生能结合自身实际, 随时暂停或回放, 从而自由自主地学习, 同时微课视频一般仅有几十兆, 学生访问快捷, 下载方便, 既可流畅地进行在线观看亦可下载到自己的终端设备上, 实现移动学习。

(5) 教学制作精致

微课的视频或音频设计、制作、讲解精良, 是一个完全的、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从而保证学习效果震撼, 令人难忘。

2 微课教学设计原则

微课是由先进教学理念和网络技术支持的一项创造性工作, 其教学设计需要根据不同的教育教学体系要求来进行学习资源的合理化呈现及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在进行微课设计时, 知识点要具体、明确、单一, 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要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才能产生更聚焦的学习体验[3]。因此微课教学设计应注意以下原则:

(1) 内容完整性

尽管微课是所谓的碎片化教学, 但这并不是说知识点碎片化, 它仍是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开展的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以及课程的基本要素, 从而形成包括教学设计、学习单或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完整的微课系统。如果微课只有微视频, 则学生就无法自我检测学习效果, 教师也很难对其进行再加工再利用。因此, 微课需要配备完整的教学资源, 不仅要包括微视频、微学案、微练习, 还应包括微课件、微教案、微反思和微点评等。

(2) 学生主体性

微课在教育教学中是以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为最高目标的, 因此, 微课的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微课设计与制作中应该着力于学生的发展和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尽力避免教师在微课中的反复讲解, 尽量做到精讲, 以学生解决问题和对学习过程的体验替代灌输式的讲授。同时, 在微课学习的评价上, 着力于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过程性的连续的评价与反馈替代片段性的结点评价。此外, 由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所需学习的内容存在差异, 因而在设计教学内容时, 不仅要考虑优等生, 还要兼顾中等生和后进生, 避免出现好学生吃不饱, 差学生吃不了的状况。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 明确每一段“微课”视频的教学内容, 要有针对性、目的性, 方便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进行片段式的学习,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 教学微小性

微课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微”, 这正是相较其他课程的优势所在。微课在选择教学内容前, 应该首先尽可能的细所需学习内容, 细化为一个个短小的学习对象, 尽可能一个学习对象只承载一个明确的知识点。因此所选择的学习内容要短小精悍, 时间尽量控制在10分钟之内, 要通过完美的设计思路, 来传达清晰的知识点。然而, 需要注意的是, 尽管每个学习对象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但每个学习对象之间也要相互连接, 这也就是说每个学习对象不仅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模块, 其也组成了整个课程体系的知识构架。教师在设计与制作微课时, 应该树立大课程的意识, 处理好“叶”和“森林”的关系, 不可因微课这“一叶”障目而不见学科课程知识体系这座“森林”, 因此, 教师在分割知识点制作微课时, 需要考虑知识点的前后联系, 通过对知识体系的梳理和对知识点的教学设计的再设计, 使微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只有这样才能给学习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4]。

(4) 学习交互性

根据记忆法则, 人们对图形的记忆能力远远大于对文字的记忆, 因此在微课的设计过程中, 不能单单用文字加语言讲解, 这样只会使学习更加枯燥无味。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情境”的构建, 这对于新知识的学习起到关键作用。“情境”的构建可以促进有意义学习, 可以与学习者进行互动, 从而让学习者从一味的接受知识变成主动的获取, 从接受式学习变成发现学习、探究学习。从而让学习者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 极大地激发了学习者的兴趣和主动性。根据交互性原则, 在进行微课的设计时, 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 可以适当的添加动画、图片等元素, 以增加课程的生动性, 但绝不能滥用。

3 微课的应用策略

(1) 与实际教学相结合

微课设计的核心是依托具体的学科要求所产生的, 因此设计的微课必须能够应用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否则便失去了微课的核心价值和意义。微课可以依托现实课堂, 承担课程引入、核心概念讲述、操作过程演示和课后的练习等不同角色, 这在教学过程中应灵活应用。

(2) 与其他教学资源相衔接

微课是一种教学和学习资源, 它的应用应该考虑与其他教学、学习资源的统整和衔接, 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冗余。微课应该及时放到课程教学网站中, 以达到承担起网上辅导的职能的目标, 另外还要增强师生之间的在线同步、异步交流工具的使用, 比如提供教师网络信息等来方便师生互相交流, 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可以无处不在, 使得课堂上的正式学习与课外的非正式学习统一、连续。

(3) 适时调整微课的应用方式

设计微课时应根据学校的软硬件设施、环境因素、教学中所发生的突发情况等, 对微课的应用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变, 以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 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 然而现实生活中, 大学生的移动设备终端设备用来打游戏、聊天、购物、刷微博、微信等休闲、娱乐活动所占的比重较大, 并没有将其作为一个主要的学习工具来使用, 这方面教师和学校有义务进行引导和推动, 让学生养成主动进行移动学习[5]。

4 微课教学的优缺点

在目前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 微课这一教学方式建立的结构化学习视频资源库存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校园数字化的建设和网络课堂平台充分保证了这些丰富的教学视频资源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微课促使学生的学习空间、时间和途径多元化, 学习方法以及学习体验自由化发展。同时, 微课可与传统教学互补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复习和查漏补缺。微课同样确保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引发兴趣、活跃思维、引导参与始终是提倡学习个性化的微课教学设计和实施的重要目标, 通过引导、探索、讨论帮助学生解决具体问题, 通过能动性的教学组织和知识传播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此外, 微课可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知识点、技能点的主题式教学需要教师用更多的时间和更丰富的教学资料来进行备课, 在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教学评价和反馈中提取有益信息, 通过思考、变革来实现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进步。

然而, 微课教学同样具有一些缺点, 首先, 微课教学内容具有局限性。微课的短小精悍致使其必须利用相对独立、完整的内容以实现学生的聚焦式学习体验。但是一旦遇到逻辑结构相对复杂的知识时, 微课限制了学生对庞杂知识体系的深入思考和全面理解。这意味着并非全部知识内容都可以用微课进行教学, 只有全面理解教学内容结构和特点的基础上选择性地采用微课学习, 才能真正充分体现微课的意义。此外, 微课学习会受到视频质量的影响。视频播放不流畅、声画清晰度不高、音视频不匹配等效果干扰, 以及因拍摄和剪辑技术局限所导致的内容混乱等因素都限制了微课的教学效果。因此作为承载微课教学内容的视频片段, 其质量保证除了需要提升技术部门的拍摄制作水平外, 教师也应该通过相关培训掌握基本的视频软件技术;与此同时, 教师要根据微课题材选择合适的视频拍摄类型, 并通过与拍摄制作团队的良好沟通确保内容呈现的条理和层次感[6]。

5 结束语

微课作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一种新兴教学资源, 其已经在教学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但如何更好地设计、开发与实施微课, 并与具体的应用情境进行整合, 以有效促进教育发展仍有很长的路需要探索和实践, 但随着以微课程为代表的新型教学资源的不断推行, 但我们相信微课在未来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发展中必然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苑.微课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4, 34 (10) :150-152.

[2]李小刚, 王运武, 马德俊, 等.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13, 23 (10) :31-34.

[3]马胜波, 吴玲.浅谈微课教学设计的几条原则[J].教育教学论坛, 2015 (30) :248-249.

[4]李宏贞.微知识点的设计原则与方法[J].教育信息技术, 2015 (4) :248-249.

[5]赵永红.高职院校微课教学策略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4 (2) :263-264.

8.教育信息化课堂教学应用总结 篇八

关键词:电子技术基础 信息化教育技术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152-01

电子技术作为中职教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在机电、自动化和电子应用等专业中的电子基础知识。中职电子技术教学注重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信息化教学技术在实践性的电子技术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优势,符合了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的理念。

1 信息化教育技术概述

信息化教育技术,即是指多媒体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进行信息处理的技术,利用计算机等工具将文字、图像和声音等进行整合,以多维动态的形式显示出来。通过超链接使这些文件之间产生联系,常见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即是PPT课件。多媒体技术具有传统的教学工具不具备的优点,可以把复杂的、多样的知识进行可视化,把要解决的问题形象直观化,使老师可以选择多种方式来阐述知识和问题。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技术以其综合处理能力的优势,在教学中能充实课堂教学的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呈现出了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对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来说,可以利用信息化教育技术的互动性和工程性等有效的实现电子技术基础的实践性教学。

2 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分析

2.1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子技术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半导体三极管及其放大电路,集成运放电路,直流稳压电源,组合逻輯电路,触发器和时序逻辑电路等,内容较多,学习的难度较大,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对于知识的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最好的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声画结合的特点将单一的、复杂的课本知识变成生动、具体的动画等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可以大大的增加课本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学习。

2.2 互动性的特点

计算机多媒体具有很强的信息集成性和可交互性的特点。它可以将声音、画面、视频、动画的等多种信息加工在一起来呈现老师想要传达给学生的知识信息,为老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模式可供选择。多媒体技术的可交互性还可以随时的为教学提供对教学结果的检测和学生的练习,如设计简单的小动画,把题目设计在其中,让学生的回答问题与小动画的动作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小小的互动,构成了一个师生之间交流的新平台和学生获得实践的平台。如在进行译码器知识的讲解时,可以制作一个互动动画,演示二位制不同代码输入下译码器的变化,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译码器的工作原理。

2.3 启发性特点

多媒体教学相比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营造教学氛围和知识情景,将知识还原到实践性的情景中帮助学生进行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内在潜能。如在教学中,将虚拟仿真软件Multisim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如,在进行PN单向导电性的教学中,先运用Multisim进行仿真,引导学生对PN结反向偏置时的电路仿真情况进行观察,最后启发学生对PN结单向导电性的特性进行总结。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将实际案例和丰富的网络资源作为教学的内容,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其对电子技术的综合认识水平。

2.4 实践性特点

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学生除了需要完成电子技术基础基本知识的学习之外,还要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能够对实际问题进行独立的分析和解决。电子技术基础的实践性,是由其课程特点决定的,也是由于新时期经济发展对电子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在实际的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教育技术,可以有效增强电子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性。Multisim软件提供了全面的集成化设计环境,可以完成电子仿真分析、原理图设计输入和电路功能测试等多种工作,与实际工作中的仪表和仿真元件非常接近,操作界面和使用方法都可以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实践体验。在进行实验课程时,老师可以先应用Multisim进行设计仿真,让学生了解电路或者电气元件变化时,所带来的电路性能变化,再动手进行实验,有助于提高实验课程实践教学的效率。

2.5 培养创新能力

中职学校的电子技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不同,是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为目的的,而创新和对新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现代工业对技术人才的新的要求。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必须不断将新的电子技术知识和相关产业的最新动态等引入教学中来,以丰富的实际案例来进行教学,以适应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电子技术环境。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有效的将实际案例引入教学课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既可以在探究中完成对新知识的掌握,又可以锻炼学生进行实际问题探究的能力和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创新的精神和方法对于提高学生在以后实际工作中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3 结语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要求较高的专业基础类课程,是学生进行更深入专业学习的必要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的学习,不但要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还要锻炼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信息化教学技术是当前课堂教学的主要发展模式,将电子技术基础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相结合,可以有效的实现启发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实践机会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提高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江铁.当前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警官文苑,2011(1):15.

[2]姚福安,卞琳,周常森.电子技术基础实践教学的“现代化、层次化、模块化”教学体系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25-26.

9.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篇九

摘要: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学习渐成趋势。而随着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出台,教育信息化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那么,目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处在怎样的发展阶段,对教育发展带来哪些影响?教育信息化又将如何推进?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多媒体教育教学的应用、资源共享

正文:信息化对教育改革的影响是本世纪末遇到的热点问题之一。信息技术的迅速拓展和深入,对我国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教育的内容、手段、方式及基础概念,都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针对信息时代教育的特点,我们只有抓住机遇,从理论研究入手,加强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科学设置教育内容,注意对师资力量的再教育,做好科学普及工作,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方能适应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培养出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信息化对教育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如下的三个方面:

首先是文化思维层次。随着人们从印刷时代逐渐的迈入信息化时代,作为根基的阅读、写作、计算,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第二是思想观念、体制模式的层次。教育的信息化要求我们转变教育观念,确立新的教育制度和探究新的教学结构,具体来时包括: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从学校教育制度向终身教育制度的转变;从以教为主的教学结构向以学为主的教学结构转变。

第三是具体实施操作层次。在这个层次主要包含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操作,总结来讲就是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的途径,对于教育改革的意义重大。

教育信息化为教师的教学方式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其中网络教学资源、网络教学平台所带来的直接影响最深。这些现代化的手段一方面从技术层面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了解学生、给予学生更多学习资源的现代化手段,另一方面也对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只有善于利用和挖掘信息化工具的功能才能使信息化对教学具有更多的正面影响,例如,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提高教师学历。一方面以信息化带动教师教育现代化,逐步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另一方将借此推进教师继续教育,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大幅度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尤其是农村教师素质的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尤其是学校自主搭建的vles共享所有的课程资源,教师本身作为资源。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改变教学方式,现代教育技术由于支持同步和异步两种交互方式,可以使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得到发展,它可以让课堂教学交互得到最大限度的拓展。为了进一步的推广数字化在教育中的应用,国家教育部成立了“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致力于联合全国各中小学共同搭建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共同分享联盟学校的先进教育教学经验及成果,开发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人群需求的数字化基础教育课件,多渠道地提供互动式课堂教学。携手推进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中小学信息化教学水平,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和优质教育资源的社会共享。资源共建共享,将带动各学校更好的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提高这些设施的使用率。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我们形成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学习者的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处理技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即是我们不但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各学科知识,还要着力培养、提高学生应用信息工具获取、处理、应用、生成、创造信息的能力。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而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讨论而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特别强调学习环境的创设,并以“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为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而信息技术则能够为学科教学创设真实的情境、为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协作提供了许多新的潜在可能性。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把教育技术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制高点”、“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等新的教学改革观,在这种背景下,信息化教学日益受到重视,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 迅速进入课堂, 多媒体教室、网络课堂也愈来愈普及。信息化教学迅速在国内各中小学校及高等学校中得到普遍应用,并日趋普及化。虽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在我国已开展多年,但仍有许多教师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存在种种片面的认识:只是把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看作是一种时尚,不清楚怎样将信息技术与所讲授课程的整合,只是因为都在应用信息技术,或者是上级号召应用信息技术而不得不用;只把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看作是现代化教学的一种工具、手段或是更有效地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方式;只是把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完全等同起来,只是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或是课件。

以上种种片面的认识导致,一些教师把课堂教学仅仅看做传授知识的简单过程,将学生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简化为一种特定的认知活动,以致课堂教学渐渐远离了学生的审美和情感世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不断探求和创新的生命力。并没有改变传统课堂的理念,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当然,说多媒体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仅是指在丰富课堂这一点,还有很多经常被人们忽略的优点。例如:

一、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向往,具有良好的兴趣和动机,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快乐和享受,无一不是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追求的目标。然而兴趣和动机并不是天生就固有的,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的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而在课堂教学中媒体是教学情息的载体,是传输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它的作用不仅是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二、能更广泛地拓展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培养创新精神,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老师的教决不是要束缚孩子们的思维空间,相反,是要去鼓励他们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也就是求异思维。呈现思维过程,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跃动的“思维场”,为学生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设桥梁,培养创新精神。

三、有益于优化教学结构,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递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习的基本过程是学生的感知、理解、巩固和应用。教师在讲台上讲述、示范、演示,学生相应地吸收、记忆、存储,课堂上圈划重点,课后反复抄写、背诵。事实证明,这种以应试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最大的弊端是扼杀了儿童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信息化教育环境下,不再以教师能否把教材讲解清楚、分析透彻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而是要求教师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备课上,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学生提供丰富有序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学生深入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

四、提供更多、更新、更广的知识点,开阔学生的视野,传统的教学老师都是依赖于课本讲课,特别是自然、社会等课程,由于教材提供的材料有限,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作为老师只有让学生掌握几个知识点便完成任务,试想,这样的学习怎么能让学生开阔视野,获得更多、更广、更新的知识呢?怎么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呢?不过,多媒体的应用,就马上使得这一现象有了明显的改观。

所以说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在信息化的时代,变化成为根本特点。教师只有不断思考、不断学习、不断探索,让信息化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并获得自身的专业成长。教育科研是信息时代教师提高自身专业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而以促进学与教为最终目的的现代教育技术则是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工具。它可以为教师提供科研课题、工具支持和方法指导。教师要打破教育科研的神秘感,主动学习掌握新技术,加强与他人的交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与帮助,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质,积极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努力成为与时俱进的新时代教师。

参考文献:

1、陈禹:《教育改革是信息化的重要组成》,《中国计算机用户》1997年4月。

2、徐如镜:《迎接信息革命的挑战》,《计算机世界》1998年3月。

3、《大学工程铸魂论》,新华出版社。

4、《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韦叶生、覃志坚、邓益斌、黄燕

10.远程教育教学应用总结 篇十

远程教育与体育教学的整合就是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结和体育学科的特点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以实现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的突破,这样就使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了教学当中。

二、利用远程教育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即利用远程教育科学、准确、形象、生动、视野宽阔等方面的教学优势优化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如果教师仅采用传统的提问、讲解方法,这样不但简单枯燥,学生也不易理解,并会逐渐丧失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利用远程教育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如教师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往往会造成空洞的说教,使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容易疲劳,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运用远程教育则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等方面的限制,能直接展示各种事件、现象,可以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能够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地把内容教给学生,并使背景、事件过程、影响和意义等具体化、形象化,这也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四、利用远程教育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加强远程教育工程项目设备的运用。远程教育不仅能绘声绘色、形象生动、直观地反映客观事物,而且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恰当地运用还可调动其多种感官,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11.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一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 应用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同时对于教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教育上教师应顺应时代潮流,充分掌握并利用好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质量。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让教学的评价变得客观可测。如何更好的应用信息技术,是当前教育改革非常重视的问题。

1 在教学中信息技术有很重要的地位

现代教育的教育观念是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而教师主要是起引导和帮助的作用。目前我国教育正在努力的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体现了它的无穷魅力。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对多媒体、幻灯片、网络等有着浓厚的兴趣,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可以化虚为实、化难为易、是抽象变为具体,如此一来枯燥的知识变得趣味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是学生积极而主动地学习。信息技术的丰富性还能开发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等,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接受教育,这样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和压力。多媒体在教学中是老师的辅助工具,它具有操作简单,交互性强的特点,运用网络教师可以摆脱知识灌输者的角色,从而更好的成为学生的导航者,网络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资源,弥补传统教学中只从教师教材得到信息的局限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讲信息进行筛选和消化,网络教育给学生带来了更广阔的学习环境。

2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当今世界是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是迎合时代的发展,教学内容与网络信息相融合实现了知识的共享,最新知识可以迅速传播,有利于教学的多元发展,学生得到的知识更全面、权威。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多媒体化,可以综合音信、文字、图片等多种信息,为教学开辟了新天地。

2.1为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应用信息技术

在传统教学里,教学主要以黑板、书本、模型等简单的教学道具,遇到比较抽象的知识就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讲解说明,而且效果也不是很好,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印象,避免了死记硬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学习障碍”这一问题,众多心理学家曾研究过,当人体参与学习的感官越多,学习效果越好,而多媒体教学更好是想这一理论。运用信息技术打破学生学习中遇到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表达三方面的障碍,降低学习难度,使教学中遇到的难点顺利突破破。

2.2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应用信息技术

由于科技的发展,教学的个别化和自学化也随之发展。使用电脑学习课程是一种很适合自学的形式,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小单元,根据学生学习时的顺序将小单元排列起来,学生根据学习电脑中的课程而后做自测题,如果答对则进行下一个小单元,如此一来学生自己可以掌握自己的学习程度,教学也更容易完成目标。将教学内容分割化,降低了学习难度,也使学生可以自己掌握步调,避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不管两头顾中间的”教学缺陷,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了教学效率,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3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应用信息技术

兴趣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原动力,学生对信息技术兴趣浓厚,那么老师更应该在运用过程中增加趣味性、娱乐性来吸引学生,在学生失去兴趣前趁热打铁传授知识,当然也需要注意选择的内容要适当。在一个班级中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组织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如建立班级聊天室等方法,学生带动学生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合作,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这样有利于短时间而高效的提高学习效果,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将复杂简单话,抽象具体化,逐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运用信息技术将一些实验操作形象化,教师熟练操作,让学生进行模拟实验,从而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网络信息丰富,可以更充分的关注学生的价值、精神、情感和个性。运用信息技术多角度多方面的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

2.4科学使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要选用恰当、操作规范,对信息资源的建设要兼顾好学生、教师、教材等之间的联系,有效地服务到教学中。科学合理的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熟悉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从而避免一些操作缺陷和信息杂乱带来的不良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让我们的教学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还为教师提出了一个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课题。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的传播知识,培养基础扎实,知识全面的人才,信息技术教育的速度快、知识丰富正好迎合这一趋势。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方便保存且直观,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更方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在實践教学中,教师也应注意信息技术与教学的主从关系,信息技术是为教学服务的,不能喧宾夺主。

参考文献:

[1] 沈柳.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时代英语报教学研究月刊,2010(9):10.

[2] 邹亚军. 换新鞋 走新路——透过《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三思”课程整合[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11):62-63.

[3] 王慧先.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探究性学习模式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2):107-108.

邮寄地址:甘肃省山丹县霍城中心小学 甘得林 收 邮编:734117

12.教育信息化课堂教学应用总结 篇十二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云计算,云计算辅助教学,学习环境设计,协作学习

当前, 云计算使人类利用计算机技术的服务正处在大规模社会化的历史转变期。云计算辅助教学作为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前沿信息教育技术已经在国外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正在深入研究和探讨。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普及和应用这一新的教育手段, 成为广大教育技术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1 云计算辅助教学的含义和特征

1.1 云计算辅助教学含义的提出

随着云计算在中国教育领域的发展, 教育技术学专家也在研究怎样更好的引入云计算来为教育信息化服务。根据计算机影响教育的发展趋势, 通过在高等院校和中小学教学中使用云计算服务的实验研究, 黎家厚教授提出了“云计算辅助教学”的概念:“云计算辅助教学” (Cloud Computing Assisted Instructions, 简称CCAI) 是指学校和教师利用“云计算”提供的服务, 构建个性化教学的信息化环境, 支持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提高教学质量[12]。“云计算辅助教学”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研究领域, 是信息化教育 (教育技术) 的新发展。“云计算辅助教学”属于计算机科学和教育科学的交叉领域, 是在信息化环境下, 研究云计算提供的服务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规律, 它关注的是“软技术”, 而非云计算的硬件技术, 其核心是云计算服务支持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云计算辅助教学”对教育信息化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学校和教师利用“云计算”提供的信息技术社会化服务, 节省经费、人力和服务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成本的投入,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成本和门槛更低, 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管理更方便, 安全性更高, 可以帮助每个教师轻松构建自己的个性化教学环境, 支持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的主动协作学习, 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和群体智慧发展, 提高教育质量。

1.2 云计算辅助教学的特征

云计算辅助教学作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发展, 首先应该具有计算机辅助教学交互性、个别化的基本特征。由于云服务的支持, “云计算辅助教学”又具有适应教育信息化改革要求的新特征:

1.2.1 灵活便捷性

学习者能够快速地利用技术基础设施资源。服务的实现机制非常灵活, 学习者无需了解云计算的具体机制, 就可以获得需要的资源和服务。无所不在的“云计算”, 使用者可以从任何位置, 利用正在使用的设备, 如个人电脑或者移动电话, 通过互联网即可访问他们所需的信息, 获得他们所需的服务。

1.2.2 协作共享性

众多用户提供资源、分享资源, 避免有限的资源无法被充分利用。“无限的资源”、“无限的服务”支持开展远程协作学习、校级协作学习, 推动“校校通”、“班班通”的推广。

1.2.3 安全可靠性

数据在云端, 不怕丢失, 不必备份。云计算系统由大量商用计算机组成机群向使用者提供数据处理服务, 中央集权的数据管理, 利用多种硬件和软件冗余机制, 维护更专业, 机制更完善。

1.2.4 应用扩展性

大部分的软件和硬件对虚拟化有一定支持, 各种资源, 软件、硬件虚拟化放在云计算平台中统一管理, 在信息技术教学管理活动中可以很方便的使用软件, 获取资源, 对软硬件进行动态的扩展升级维护。

1.2.5 经济高效性

信息技术教育费用大大降低, 教育机构只需极少的维护费用 (甚至是免费的服务) 。云计算的基础设施通常是第三方所提供的, 教育机构不需要为了一次性或非经常性的计算任务购买昂贵的设备。以计算量为计费标准, 也减少了使用者对设备知识的要求。由于计算机及相关的基础设施是主要的消费能源, 供应商出于各方面考虑, 都会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建设更有效的系统, 从而降低整体能耗。

1.2.6 节能低碳性

利用云计算辅助教学, 只需要配置低能耗的上网本, 结合云计算辅助教学平台可以满足信息化教学活动, 适应当今生态社会的构建对低碳型教育的要求。

2 云计算辅助教学的应用原则

云计算构建的是自由广泛的空间, 服务于教学中时, 应该既要保证学习者的自主性, 也要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因此, 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 应注重教育环境的合理构建使学习者能够利用云计算服务进行更有效的学习。因此如何构建和应用有效的云计算辅助教学环境, 应遵循以下原则。

2.1 以学习者为中心

以学习者为中心是云计算辅助教学的核心原则。在环境构建初始, 需要对学习者进行需求分析, 确定合适的教学任务、资源与协作活动。环境的设计者应该站在应用者的角度思考, 对平台中的每一项资源进行合理的设计, 如:资源呈现方式是否友好、学习内容是否过量等。设计一个更加人性化、适合使用者的教学应用环境。

2.2 合理设置资源

不管是教学中使用的资源, 还是教学后的参考资源, 都应该呈现在恰当的位置, 使整体界面清晰每一个资源模块结构统一, 方便学习者快速查找、浏览, 不至于在云计算的学习中迷航。另外, 注意尽量减少学习资源中的干扰因素, 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 过多的设计很容易转移他们的学习注意力, 如在资源呈现时加入一些不必要的声音、动画等。

2.3 及时更新资源

在云计算辅助教学中, 大部分教学资源来源于网络, 应该对大量形形色色的网络资源进行认真的筛选, 尽量选择稳定的网络资源, 防止一些网络链接因时间过久而失效。另外, 环境的管理者注意对资源进行及时地更新, 突出显示, 保证学习环境中资源的新颖性, 引起学习者的注意和兴趣。

2.4 加强协作共享

这是云计算环境的核心理念, 也是云计算辅助教学的核心理念。以Google协作平台创建的云计算辅助教学环境为例, 部门之间的合作, 师生之间的互动, 家长之间的经验交流, 都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因此在任何一个云计算辅助教学的构建和应用过程中都应该围绕共享与协作进行再设计, 充分发挥云计算环境协作和共享的特性。

2.5 合理使用资源

在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 保护知识产权是一个时刻遵循的准则, 网络资源也不例外。云计算辅助教学从平台的构建到资源的组织都依托于网络, 因此, 在应用时, 应特别注意需要这一准则, 并付诸实践。

3 云计算辅助教学的环境建设

3.1 硬件环境建设无线化

有数字显示, 2000年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拥有量约为245万台, 生机比为79:1, 校园网4941个;2005年计算机拥有量约为647万台, 生机比为22:1, 校园网55263个;2008年中小学计算机拥有量约1000万台, 生机比为19:1, 校园网约80000个。预计到2020年, 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拥有量约2000万台, 生机比为9:1, 校园网约210000个。从这些数字中不难看出, 我国的信息化教育的硬件环境已经基本符合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但是, 各个学校前几年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热潮中配置的旧式台式机已经到了该淘汰换代的时间。学校和教育机构应该根据自己的条件, 因地制宜发展硬件环境。要充分考虑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和“云计算服务”的发展趋势, 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硬件配置应结合“云计算辅助教学”的特点和要求来整体规划, “够用”、“实用”、“社会化”为好。

根据“云服务”的特点, 无限的资源、无限的服务, 电脑的硬件和软件要求退而其次, 上网、宽带网、无线网络等才是制约学校信息化的主要因素。因此, 云计算辅助教学的硬件环境建设, 应该充分考虑配置“实用、够用、节能、价廉”的上网本或低价位的笔记本电脑, 配合云计算辅助教学的教育资源建设, 构成学校整体教育信息化系统。祝智庭教授曾提出:龙芯电脑 (上网本) +云计算=下一代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平台。

云计算时代, 学校无需购买昂贵的服务器, 也无需为服务器的维护与更新而感到烦恼, 只需要把电脑接入互联网, 把任务交给云端来处理即可, 既降低了原成本也降低了服务器和台式机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促进低碳型信息技术教育的推进。

3.2 教育资源建设共享化

云计算辅助教学的资源建设首先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种“云服务”资源, 如百度的服务群、腾讯QQ的各类社会化服务、博客空间等;各类社会性软件, 如好看簿、土豆网等;各种协作平台和开源软件, 如Moodle等。

其次, 在学校中新型的云计算辅助教学社会化教育资源建设要充分体现“云服务”、“以用户为中心”、“互动性”、“参与性”等特点, 合理选择网络支撑平台, 着眼于课程素材和课件等内容建设上, 向着学习环境建设方向发展。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通过发展校校通、班班通, 尽可能将校有资源连接到云端, 转化为云服务, 推广为更多的学校和教师提供服务。将原来仅仅为本校、本地服务的教育资源拓展为更多师生提供服务的“云”资源, 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最大化价值, 实现教育资源合理有效利用, 真正成为师生共建共享的自己的教育资源, 构建云计算辅助教学社会化教育资源系统。

再次, 国内相关企业、公司应该逐步建设安全高效的协作平台, 提供我国自己的云服务, 同时教育技术研发机构应该和信息技术教育紧密结合建设优秀的配套教育资源库, 建成我国自己的云。

3.3 师资力量建设创新化

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云服务”的发展, 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影响很大, 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 教师拥有了更多的机会来使用社会化的云服务来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另一方面, 教师需要学习掌握信息化教育和云计算辅助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方法, 了解“云时代”学生的学习特点, 学会利用社会化网络组织教学, 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和水平进行“分众传播”, 能够选择合适的媒介, 按需提供更适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能够构建合适的协作平台培养学生共享群体智慧, 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利用云技术支持学生的学习和创新。

教师培训内容、方式、组织结构都应该适应时代的需要, 将信息化教育和“云计算辅助教学”的要素融入教师专业化发展之中。在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云计算辅助教学”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培训中, 应根据具体情况对不同地区、学科、教龄的教师, 分别提供菜单式或按需定制的内容, 解决教师当前急需改善的教学、科研问题。如帮助教师掌握使用Moodle、QQ空间、博客、wiki、Google教育套件、好看簿等社会化应用软件和服务改进教学。培训方式可利用体验式培训、同伴指导、项目化学习、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或远程培训, 根据培训内容与教师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教师培训可以直接利用具体的云服务平台, 建设教师培训的微型课程, 构建教师同伴互助的云环境, 让教师在云计算辅助教学的应用中学“云技术”、用“云技术”, 在“云服务”环境中实现专业成长。

3.4 管理机构建设社会化

面对“云服务”时代的到来, 各级教育技术机构需要认真研究社会和技术正在发生的变化, 主动采取改革措施, 从“行政型”转向“服务型”, 走向社会化管理。

信息化教育改革大背景下, 为了配合云计算辅助教学的社会化服务, 教育技术机构的调整应该充分考虑到: (1) 利用全球的云服务, 转变过去一切靠自己开发的“小作坊”生产模式; (2) 将本地资源转化为云服务, 对于已经十分成功的本地教育资源, 推广为更多的学校和教师提供服务, 将原来仅仅为本校、本地服务的教育资源拓展为更多师生提供服务的“云”资源; (3) 构建“云—地”中介服务, 考虑到一些大公司建设的“云计算服务” (如Google教育套件) 不可能细微到关注当地师生的具体需求和情感交流, 当地教育机构需要为本地学校和教师构建“云—地”中介, 换句话说, 一方面充分利用“云服务”的软件和资源;另一方面, 为本地学校教师提供交流的空间, 形成当地信息化教育的文化圈。省市级的教育技术管理机构, 应该充分利用“云服务”为当地学校和教师提供服务, 构建为当地信息化教育的“云计算辅助教学资源中心”或者“社区”, 构建当地学校和教师的生活情感圈, 文化圈。例如, 省市级的电教馆、信息中心、网络中心, 在做好行政管理工作的同时, 主动为基层学校和教师提供多样化的“云服务”, 例如:信息服务、平台服务、管理服务、组织服务、资源和软件的服务、网络教研服务、培训服务等。

4 结束语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未来10年, 我国教育信息进程明显加快, 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更加开放灵活。”我们应充分利用云计算的先进技术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金涛.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历史和趋势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9.

[2]教育技术思考.什么是“云”计算[EB/OL].http://www.etthink.com/thread-3180-1-1.html.

[3]李妍.国外远程教育机构运作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 2008 (7) .

[4]陈维维, 李艺.移动微型学习的内涵和结构[J].中国电化教育, 2008 (9) .

[5]祝智庭.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新发展“绿色班班通”在行动[R].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9年会大会报告.

[6]张智威.从云计算时代的社交网络平台和技术[R].SEWM2008大会报告[EB/OL].http://www.jxnu.edu.cn/sewm2008/SEWM2008%B4%F3%BB%E1%B1%A8%B8%E6.htm.

[7]张渝江.云计算叩开学校大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8 (12) .

[8]国家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公开征求意见稿) [EB/OL].国家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 2010-1.

[9]黎加厚.低碳型教育与云计算辅助教学[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0 (1) :73-77.

[10]中国云计算网.什么是云计算?[EB/OL].中国云计算网http://www.cloudcomputing-china.cn/Article/jh/200805/1.html, 2010-1.

[11]郑少艾.国外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及趋势初探[J].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2008-06-16.

13.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论文 篇十三

银达镇中心小学:兰立新

教育技术在国内又称电化教育。简言之,就是最新技术手段应用于教育的过程,或称采用现代化技术对教育信息进行有效的摄取、存贮处理和传输,以达到教育最优化的目标。其中教育技术是最为显著的,它是现代科技与现代教育理论结合的产物。它的科技性和先导性决定着它有许多传统教育所不具备的优势和特点。而且这些优势和特点必将使之在未来教育中社会化。

首先,信息教育的产生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注入了活力,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增添了现代思想、方法和手段。而更重要的是电化教育的产生,打破了教育的围墙。使教育趋于社会化,实现了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信息教育技术拓宽了成才之道。由于广播、电视、卫星,计算机教育的开展,传统的学校教育和学龄教育的限制被打破,使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各种渠道的教育活动能够在克服师资、校舍、教材不足的情况下,顺利进行,使得更多的人获得受教育的机会。

科技发展,知识更新,要求人们不断地获取知识,即使一流的学者,也存在着知识更新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终身教育。”信息教育为人们快捷高效大容量地提供教育信息,适应了这一社会的需求。

其次,现代化的信息教育媒体是以在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拓展上为其优势的,在教学中起到开阔视野,拓宽听域,调节情绪,活跃思维的作用。它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实现着无限范围上的快慢变化,大小变化,动静变化,远近变化,时序变化等。如“延展”稍纵即逝的科学实验现象,“浓缩”缓慢进行的动物变态发育过程;把基本粒子显微于屏幕之上;将广褒宇宙呈现于方寸之间;使学生得以欣赏已退休多年老教师的课堂教学精华;使异域他乡的文化、科技、教育资料尽为我教学所用„„

信息教育的这一特点解决了教学上的诸多难题,使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这一特点,使世界变小,信息流通变快;这一特点,使教育的方法,手段更适合现代教育的需要,对提高教育质量,扩大教育范围起着重要作用。

再次,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也是信息教育的基本特点,也是电化教育产生的基本因素之一。近年来,信息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深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各环节中,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具体说来,信息教育,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实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促进教师钻研教材,分析学情,合理组合教学媒体,科学设计教学方案;提高了教育信息传递的密度,质量和效率;增加了教学的程序和操作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注意力的集中;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学生实际技能的形成;有利于因材施教;开通反馈渠道,增强教学的可控性。

信息教育产生以来,一方面立足于学校教育的改革,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则是以学校教育为依托,迅速把教育的实践领域扩大到社会,例如防“非典”期间,电视台的空中课堂就是一个很好的探索。很好的为学习者提供了方便有效的自学条件,这使得教育在扩大规模的同时,保证了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计算机教学系统。教师把教学内容按一定的逻辑编成程序,制成课件,输入计算机贮存系统,计算机可根据每个学生的水平调用不同的教材,并予以强化,学习者则可以通过计算机终端,向有关的资料中心索取所需的学习资料。这种大范围内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只有现代化的信息教育手段才能实现。

14.教育信息化课堂教学应用总结 篇十四

摘要:高中是学生整个学业中的重要阶段,其中任何一门学科都是重中之重,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相关教育部门,对高中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都非常关心,因为只有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的成绩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本文通过对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中分层教学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总结归纳出了分层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具体应用策略,以供相关人员参考或采纳。

关键词:分层教学;信息技术教育;应用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其实就是根据教学计划的需求,通过实践性教学使学生的信息技术整体水平得到提升,而分层教学应用在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中的本质意义就是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进行合理的划分,分成不同层的几个组,根据每个组不同的知识掌握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从而能够保证任何学生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都能够完全掌握基本知识点和实践应用能力。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中分层教学的内容

(一)教学内容的分层

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是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而且也是为了更加符合现在学生的学习需求。

1.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分层教学计划。首先,在进行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时,根据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分组,对知识掌握程度较低的学生一组、对知识掌握程度中等的学生一组、对知识掌握程度较高的学生一组,或者交叉分组,能力强的学生分散到各组,帮助提高其他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要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适当的调整教学难度。其次,分层教学是循序渐进的,在进行分层教学时,教师不能太过于心急,认为分层教学既然有一定效果,那么就必须快速见效,是不合理的,也不可取的。教师在情感上要时常对其进行鼓励,激发学生的自信,使学生能够对学习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兴趣;教学方法上要注重由易而难,逐渐培养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自信,逐渐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成绩。

2.在教学内容方面,划分不同层次的教学难度。教师要根据学生只是知识掌握的不同情况进行清晰的划分不同的层次,对于成绩较好的那组就要适当的提升教学进度和教学难度,而对于成绩较差的那组来说,就必须要适当的降低知识难度并且还要放缓教学进度或加以单独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完成教学任务,这样既能减轻差生学习困难的压力,又能增强他们学习的求知欲望,从而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练习内容的分层

在分层教学过程中,可以将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与平时的测验进行结合,根据学生当月的教学进度进行适当的测验,要保证教师能够及时的了解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在进行高中信息技术练习时,主要将整体教学计划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重点练习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主要教学受众人群就是信息技术水平较差的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练习,能够使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得到提升,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还能够起到一个巩固知识的作用;第二部分就是适当的给学生做一些简单的信息技术综合题,综合题的难度不宜过大,综合题的主要作用就是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综合题思考理念,使学生能够通过简单的信息技术综合题练习,拥有一定的信息技术思考能力和思维能力;第三个部分就是要将信息技术综合题的难易程度进行适当的提升,主要目的就是要提升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延伸和拓展。例如在讲授文字排版与编辑的时候:①第一部分练习内容:输入一首古诗,对其进行简单的文字大小、段落格式调整,这个练习考量学生的基础知识,学生基本都能完成。②第二部分练习内容:对古诗标题进行简单美化,给学生加以提示,可以使用艺术字的形式对其美化,让学生自主选择不同形式的艺术字,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意识。③第三部分,根据古诗内容搭配插画或配上背景图,让学生从互联网中去搜寻图片,插入图片,改变图片的大小,图片与文字的位置协调,叠放次序,色彩搭配,这部分练习内容知识点涵盖比较多,要求较高,供成绩较好的学生去完成。

二、分层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重点注重备课过程的分层

在进行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时,要将主要教学计划分成两个部分,一个就是为总体成绩较好的学生制定的教学计划,此类教学计划主要是针对学生知识上的延伸制定的教学计划,适当的提升学生的信息计划教学难度,能够使学生信息技术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而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就必须要着重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培养。比如在进行同一种教学时,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知识掌握度应当明确划分,成绩较差的学生只需要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和运行原理就可以了。但是成绩较好的学生就必须要熟练的掌握基本操作方法和全部运行原理,还要拥有一定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分层

在进行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放松对成绩较好学生的控制力度,可以使用任务驱动法,教师布置好任务后,让学生自主探索去完成教学任务,不要规定完成步骤。而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就必须加强对其的控制力度,严格控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让他们参照老师的每一个步骤去完成,使他们能够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从而提升他们信息技术的整体水平。在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过程中,要以提升学生整体成绩为目标,通过适当的划分层次,使班级学生的整体成绩得到全面提升。

(三)小组教学分层,共同进步提高

1.分层学习。由于很多学生来自农村,不少学生以前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因此动手能力不足,实践操作能力比较差。因此一上课,经常有很多学生不懂,举手提问,光靠老师一个人指导不过来,而且还经常影响课堂教学。另外一部分学生来自县城,家庭条件较好,家里都买了电脑,小学初中也开了信息技术课,因此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较好,课堂知识点能较快掌握。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笔者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层次不同小组,提倡优生帮助差生,互补互助,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共同进步提高。这样又能保证课堂教学不被中断,学生都能积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的特长。

2.分层评价。学生完成任务后,根据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和任务的完成情况,还有对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的过程加以记录,加以点评和考核,不同层次的学生考核标准不一,对优生考核标准要求要严格,高标准,使之成为操作能手、课堂明星和老师的好帮手。对中等学生不要遗忘他们,要以鼓励为主,既要肯定他们的优点之处,也要指出他们不足的地方,使他们明白自己的努力方向,更好的进步。对差生要不吝啬表扬,要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有进步的学生加以鼓励和表扬。通过分层教学,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还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合作意识。总而言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才能够更好的制定相关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的了解到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掌握度,从而根据学生知识掌握的不同程度制定适当的教学计划,这就需要教师恰当的划分教学时间,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信息技术整体水平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刘仙.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B),(10)

[2]方志明.浅析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评析与应用策略[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2)

15.教育信息化课堂教学应用总结 篇十五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一部分里指出: (1) 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的观念的影响。 (2) 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 学生数学方面“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最根本的基石就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新的数学课程改革理念的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本身虽不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直接动因, 但却是这场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现代信息技术为数学课程改革的理想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技术、方法和工具, 是营造新的数学学习环境、实现数学课程改革理念的一个重要保障。《全日制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指出, 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由此可以看出,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习密不可分, 是新时期数学教学方式的创新点。如:在教学“加法的初步认识”时, 通过学生做游戏和小猫玩球两幅动画来体现。画面上有两个朋友, 又跑来一个小朋友;有一只小猫, 又跑来两只小猫, 使学生知道把两个数合在一起用加法算, 了解加法的意义;对于减法, 通过动画显示气球飞起, 小鸡飞走, 还可利用将减去的部分慢慢移走, 然后逐渐隐去消失等形象的展示, 从而很好地说明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 求剩下多少, 用减法算。学生接受了信息以后, 在教师的指导下, 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 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 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

二、利用信息技术, 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利用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来, 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 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宽知识面, 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 使教材“活”起来。

在实际上, 学生的水平不整齐是绝对的, 有成绩好些的, 必然有成绩差些的。对数学课, 学生程度不整齐是很难办的, 你要照顾差的, 就只能让好的等一等, 反之只有牺牲大多数培养尖子。许多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步跟不上就步步跟不上, 有的在小学掉队, 有的在初中, 有的说不上。因为面向全体的教学无形中要照顾整体, 而教学的“一刀切”就满足不了每一个学习者的要求。要因材施教必须要有教学的个别化, 数学教学除了集中还需要有分散, 需要有针对个体或小组的学习环境。

现代信息技术将成为数学课程的资源,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 丰富了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 为一些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个体学习的机会。

三、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是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最佳途径。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特征, 游戏是小学生最喜爱的事。利用信息技术的模拟功能和交互功能, 将教学内容以游戏的方式呈现出来, 以游戏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 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四年级《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一课的教学中, 由于教学内容比较枯燥, 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我们将该课设计为游戏课, 用游戏将教学内容贯穿起来, 通过“调皮的小数点”的一个个故事,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游戏过程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潜移默化地掌握知识, 轻松有效地完成学习目的。

四、利用信息技术, 使数学教学生活化

运用信息技术出现的虚拟生活情境, 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学习, 学生很容易与自己的生活实践或个体经验、感受联系起来, 在“活”的环境中轻松掌握知识。如在一年级《认识图形和物体》内容的教学中, 利用计算机模拟出几种家庭环境, 让学生分别到别人家“做客”, 在讨论、对答和计算机的问题提示中有目的地思考和学习, 不知不觉中学生已掌握了很多物体的名称、结构及组成它们的图形名称, 效果大大优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又如在二年级“找规律”内容教学中, 以往常常不易让学生想到有规律的事物, 而通过信息技术“虚拟现实”功能, 将学生带入“街道”, 学生在一路“旅游”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找到有规律的事物, 同时也深刻地认识到:规律就在我们身边, 只要多留心、细观察, 就能发现知识。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料、素材, 纵有再高的教学水平也无法真正上好一节课。因此, 备课环节对于整个教学环节尤其重要。信息技术的融入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只局限于文字资料的备课形式, 而是将备课领域拓展到图、文、声并茂, 甚至有活动影像等多种形式, 同时也为教师搜集各方面材料提供了多种渠道。

16.教育信息化课堂教学应用总结 篇十六

关键词:小学教学;信息技术应用

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将信息技术作为先导的高技术革命,对文化领域、社会领域以及经济领域等诸多领域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对教育领域也提出了更多的挑战。我们应对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实践以及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有一个正确认识,在教学中有效、科学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从而使得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和小学课程以及教育教学管理相互融合,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在我国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积极作用,树立起正确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提高教学管理效能,进而促进小学教育教学实现进一步发展。

一、优化教学过程

现代信息技术一直都具有随意界面交互以及灵活互动等的功能,因此,小学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中存储的声音以及显示屏上的画面,根据教育教学需求来实施主动地调控,实现快捷交互。计算机自身所具有的播放功能能够有效避免录像机或录音机因为倒回播放而出现的教学中断,有效避免了学生注意力的分散,使得小学教师能够对教学过程进行更加主动地控制,进而增强教学效果。人机对话这种方式,不仅改变了教师单一讲述的形式,与此同时,还为小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出自身所具有的主体性,和多媒体实现双向交流。

二、优化教学情境

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点,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小学生缺少动脑、动口以及动手的机会,就不会真正实现有效学习,这已经成为了现代儿童发展理论中明确指出的一点。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有效使用,不仅仅符合小学生自身的思维发展特点以及年龄特点,还能够激发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小学教育的趣味性。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合理以及正确地使用多媒体技术,以从本质上提升小学教育教学的效率,进而达到教学活动最优化这一目的。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经验以及扩大眼界的重要推动力就是学习兴趣。在小学生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时能够综合使用其光、色、声等效果,创设各种灵活多变以及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将生活物景进行再现,实现静态知识的动态化、枯燥知识的趣味化、抽象知识的形象化,进而营造出一个自然且轻松的学习氛围,唤醒小学生的学习意识,引导小学生获得情感的共鸣,使得小学生能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三、优化教学内容

在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计算机信息技术一直都是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技术,并且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以及高度重视。现代化的小学课程包含了小学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知识以及经验十分匮乏,因此,他们还处在具体的形象思维阶段,其自身所具有的思维运算水平仍然很低,不能够对复杂以及抽象的概念进行正确理解。与此同时,小学生自身的注意力十分容易分散,极不稳定,这就决定了小学生必须要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以及生活环境之中通过多种多样的感官刺激才能进行有效学习。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将教育教学内容鲜明、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以声、文、像的形式从多角度呈现出来,从而创造出一个立体的教育教学空间,使得那些抽象的知识能够实现形象化、具体化,从而使小学生很容易掌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还可以使教学内容变得更易于学生理解、感知、可听以及可视,使得小学生能够在自身的探索过程中对事物的发展变化以及规律进行充分的了解。

四、结语

伴随着当前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完善。在我国的教育教学领域之中,教育信息的现代化一定程度上会促使我国教师队伍实现现代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对教育发展的时代特征以及内在规律进行准确把握。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改变过去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有利于建立起一个系统化的教育教学体系,提升我国小学教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阳,赵毅,钱玲.小学生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河北省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技能的现状调查[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2.王爱东.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水平[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

3.苏兴亚.浅谈计算机的普及与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A].新世纪、新机遇、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

4.杨志华.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整合[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

上一篇:理想与信念的作文下一篇:中学生育儿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