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24-07-30

人教版《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共15篇)

1.人教版《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一

人教版一下《荷叶圆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双江小学 余翠红 教材分析:

《荷叶圆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3课。诗中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课文洋溢着童真、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想像;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让他们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夏天、大自然的美好。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语言生动优美。课文的插图形象地反映了课文内容。课文第2-5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部分,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和词语训练。课后“我会认”中的12个生字是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我会写”田字格中的6个范字是本课要求会写的熟字。课后练习是“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练习的安排体现了对语言积累和感悟的重视。学生分析:

夏天是孩子们的,欢乐是孩子们的,梦想是孩子们的。孩子们对夏大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夏天是炎热的,知了在树上唱起歌;荷花展开了笑脸;小伙伴们穿上了汗衫和花衣裙,吃上了西瓜和冰淇淋……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许多客观事物,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和一些现象,还能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但是,那仅仅是一些零碎的、不规范的语言。为了使他们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在课堂上必须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创设他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他们学习、积累、感悟语言。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荷叶给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 带来的快乐。

2、能根据生活实际,运用多种方式初步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语言。正确书写“鱼、美”,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3、在朗读中,初步感受夏天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对美的向往,从而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做动作等方式理解词语的意思。教学难点: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感受、体会生活的美好。

教学准备: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的简笔画。生字卡片、课件。教学流程: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课前谈话:一个大圆儿一听到上课铃响了,就迫不急待跳到了荷塘里,它到底变成了什么呢?让我们走近看看(点击鼠标,画面拉近)。找到它了吗?它变成了什么?一起说。你看到了怎样的荷叶?

2、对啊(在黑板上画荷叶),你看,这个大圆儿真的变成了一顶荷叶,你觉得这是一张怎样的荷叶?请你说。(从荷叶的颜色形状来说?)

3、师:带着你们的喜爱来读一读(出示荷叶圆圆的,绿色的)谁来读一读这句话。(指导朗读。还有谁读得更好听呢?)

4、是呀,又大又绿的叶子,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见到。可是这么圆的叶子还真少见。所以有人啊,就写了一篇课文,叫《荷叶圆圆》。会学习的小朋友,在老师的身后,可以用小手跟着老师一起写课题。(师板书课题:荷叶圆圆)。用了一个“圆”字不够,他还连用了两个“圆”字。谁能够把这个课题读好?请你来试试。

二、初读课文。

1、师:告诉你们,除了你们喜欢荷叶,还有很多小精灵也喜欢这又圆又绿的荷叶,他们是谁呢?就在这我们的课文里。现在,小朋友们把这篇课文从头到尾读两遍,看好上面的拼音,把所有的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连贯。每读完一遍,你都可以冲老师点点头,我就明白了。连读完两遍,就把身子坐端正。明白了吗?(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2、师:都读完了呀?读得又快又正确。而且很多小朋友听懂了老师的要求。这非常好。现在请你告诉我,你现在知道了吗?还有哪些小精灵也喜欢荷叶?(1)指导学生交流

(2)大屏出示小蜻蜓、小水珠、小青蛙和小鱼儿图文(齐读,再次熟悉名称)(3)师:对呀,它们很喜欢荷叶。那么谁喜欢荷叶,你能不能把这四个小精灵连起来说一句完整的话。

出示:(1)喜欢荷叶的有()、()、(),还有()。

(2)()、()、()和()都喜欢荷叶。(你喜欢哪一种方式,跟你的同桌练习说一下。)

三、精读感悟

1、师:在这四个小精灵中,你最喜欢谁,请找到他所在的那一个小节,连读两遍,然后再读给你的同桌听,如果你读得好,同桌给你翘一个大拇指,如果哪里读错了,请你的同桌好好地给你提上一点建议,明白了吗?(学生合作读书)

2、师:我们小朋友可真会学习。当这位女同学读得好的时候,她的同桌毫不犹豫地给她翘起了大拇指,你真棒!还有哪些同学,在刚才读书的过程当中,得到同桌大拇指的举手给老师看一下。(生举手)哎呦,这么多呀,把手放下。在刚才读书的过程中,你一不小心读错了,你的同桌给你提出了特别好的建议,现在请你对你的同桌轻轻地说声“谢谢”。

3、师:接下来,你们都读给同桌听了,就要来读给老师听了,你喜欢谁?喜欢哪个朋友?(师生交流)

(一)小水珠

1、指名读

2、指导“晶”和“亮晶晶”

(1)学生读完后教师引导:你们有没有听出来,这颗小水珠什么特别亮?(眼睛)

(2)师:多有意思呀,我也听出来了。是亮晶晶的眼睛。瞧,这就是“晶”字。三个日在一起,亮不亮?

(3)出示“亮晶晶”,两个“晶”在一起是不是更亮?引导:天上的星星(亮晶晶),我们班小朋友的眼睛(亮晶晶),3、指导“眨”:把眼睛闭起来,再睁开,这个动作就叫做“眨”,所以这个“眨”字是目字旁。请你眨着亮晶晶的眼睛,再读一读这一小节。(大屏出示第二小节,齐读。)

4、指导动词 “躺”

(1)师:小水珠,你是怎么躺在荷叶上的呀?(学生做动作)

(2)好,现在用你喜欢的方式,往后躺,现在你们身后是一片大大的,圆圆的荷叶,一阵微风吹来,你的身体跟着荷叶左一摇,右一摇。再左一摇,右一摇。此时此刻,你还是只觉得你是躺在荷叶上吗?(突出“摇篮”)

(3)师:多温暖,多舒服呀。找到这个感觉了吗?来,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教师引读:小水珠说——)

(二)小蜻蜓

1、师:多美的画面,看到这一幕谁迫不及待地飞来了?

2、哪只小蜻蜓来告诉大家,你在荷叶上干什么呀?(指名读)评价:你读得真好,请你做一个小蜻蜓飞的动作。

3、师:你们看到没有?我们张开双臂,就好像小蜻蜓展开翅膀,展开就和张开的意思差不多。

4、小蜻蜓觉得荷叶是他的什么?(卡片出示“停机坪”,读词语并粘贴在黑板上)再请两只小蜻蜓读读。

5哪只小蜻蜓再来边做动作边读读?(师:你的翅膀透明透明的,我看见了。)

6、师:读得真美,小蜻蜓,为什么荷叶是你的停机坪呢?为什么不叫它停车场呢?

7、师:你说的真好,小蜻蜓和你想到一块去了,它觉得自己是小飞机,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

8、师:看到这么美的画面让我们想起了大诗人杨万里写的诗句——大屏出示(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让我们一起到停机坪上去立一立,休息一下。你看大诗人也用了一个动词“立”字。(出示立)

(三)小青蛙

师:多美的蜻蜓,多美的荷叶啊。你听小青蛙情不自禁唱起歌来了。(指名读)(1)小青蛙呱呱地放声歌唱。我们一起来想一想,青蛙的歌声是怎么样的?一起说。

(2)师:哪只小青蛙来大声地给我们唱唱歌,你来——(指导:我听出来了,你唱的是:呱呱呱,呱呱呱,我是小青蛙。还有谁来唱?唱的节奏和她不一样。)(3)小青蛙的心情真得是很好,因为啊,他把圆圆的荷叶当成了自己的什么“歌台”。(出示卡片)所有的小青蛙们,我们一起拿好书,也来感受一下:小青蛙说,(齐读)(4)这里用到了一个准确的动词,青蛙唱歌的时候,是蹲着的,作出蹲的动作的时候,我们的脚就要弯曲,所以这个蹲什么旁呀?一起说。(出示卡片“蹲”)

(四)小鱼儿

师:小鱼呢?小鱼在荷叶中玩得迷路了,我们赶紧把它找回来,听它怎么说吧。(大屏出示第5小节)

1、突出“笑嘻嘻”

2、师:小鱼儿们,你们把荷叶当成了什么?

3、师:在炎热的夏天,小鱼儿有了这一把把凉伞,它笑嘻嘻地游来游去可快乐啦!它给我们捧起了什么?(突出动词“游”,并指导书写“美”)

4、师:小鱼儿不但喜欢荷叶,而且也喜欢小朋友们,所以它今天要和大家交朋友,你们高兴吗?会正确的认读和书写它,你们就是它的好朋友啦!(指导象形字“鱼”,出示“鱼”字演变视频)

四、巩固 练习背诵

1、多么美的小蜻蜓啊,多么美的荷叶啊!吸引了那么多的小伙伴。(根据板书指导背诵)

3、练习说话:出示图片指导学生练习

4、反馈

师:你们说得真好,荷塘里还有很多很多伙伴也喜欢荷叶呢!

五、小结提升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片美丽的荷塘,就因为有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才变得那么生动,活泼,快乐,而又美好。让我们永远记住这篇课文,齐读课题。

2.人教版《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二

以跟随季羡林先生展开“异域风情之旅”的课堂展开形式, 贴近作者视角, 选择“变化是有的, 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中的“美丽”为切入点, 以“寻找美丽———感悟美丽———内化美丽———升华美丽”为贯穿课堂学习活动的线索, 引导学生品读文本, 在感情诵读、角色体验、情境想象、句式变换、联系生活、延伸阅读、随文练笔等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感受德国风情, 体会异国文化, 领悟“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寻找“美丽”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对《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 领略了德国的奇丽风光。这节课, 我们继续跟随季羡林先生走进德国, 去寻找他眼中不变的美丽。

二、品读文本, 感悟“美丽”

1. 师:

作者两次到德国, 第二次的感受是怎样的?自读课文, 画出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 读给同桌听, 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学生画出“变化是有的, 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2. 师:

想象一下, 作者说的变化会是什么?不变的美丽是什么呢? (城市的道路变化了, 建筑物增加了……。不变的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点评:以作者第二次到德国的感受为切入点, 直接拉近了作者和学生的距离, 让学生和作者一起体验那种久违的欣喜。)

3. 师:

在作者的眼中, 这种不变的美丽究竟指的是什么?默读课文, 想想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这种美丽?在书上做标记。

(点评: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自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4. 师:说说你找到的美丽。

学生汇报:

(1) 走过任何一条街, 抬头向上看, 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师:在你心目中什么样的景象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各种鲜花争奇斗艳, 吸引来大批的蝴蝶, 围绕着各家各户的窗台翩翩起舞;家家户户的窗台上, 鲜花怒放, 色彩艳丽, 千姿百态, 芬芳迷人。)

师:你能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段话吗?

师:还有哪些美丽让你仍然沉浸其中?

(2) “走过任何一条街……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 应接不暇。”

师:这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郁郁葱葱的枝叶从窗台上垂落下来, 遮蔽了窗户, 多么的浪漫;窗连着窗, 花挨着花, 叶挤着叶, 看着这家, 又怕错过那家, 真是人在画中游。)

师:此时的你, 置身这花的海洋, 心情如何? (吃惊、激动、兴奋) 老师也和你们一样, 被这美丽所打动, 让我们一起放声朗读, 释放我们的激情。 (教师范读, 指导学生朗读, 学生互相评价, 最终完成背诵。)

(点评:创设情境, 通过启发学生想象, 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所描摹的景象, 适时范读, 相机指导, 使学生陶醉在语言的魅力之中。)

5. 师:

多么耐人寻味的景色,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 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正是——— (学生齐说“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师:是的, 这是一种境界。你能结合上下文或者是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德国人自己种花给别人看, 给予别人美的同时也得到别人赋予他的美。)

师:不只在养花中如此, 在生活中也是这样, 为别人着想, 这已经形成一种美好的品质, 进而形成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形成一种可贵的民族精神, 因此作者说这是个奇特的民族。!!!

6. 师:

让我们再读读这两句话:只有 (人人!!!为我) , 才能 (我为人人) 。只有 (我为人人) , 才能!!! (人人为我) 。!!!!

这两句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从中品味到什么? (只有自己先付出, 才能得到别人的回报;其实替别人着想, 就是为自己提供方便。)

(点评:通过对比, 使学生进一步明白, 虽然“人人为我”放在前面, 但是实际上“我为人人”!!!是前提, 深化了学生对这种人生境界的理解。)

7. 师: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我们何尝不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呢?让这种感动重临我心。

课件出示, 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

在家庭里

在学校里

在社会上

(点评:在引导学生感悟美丽的同时,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 进一步体会这种境界, 既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以人为本, 又激发了学生交流的愿望。)

三、情感共鸣, 内化“美丽”

师:作者在结尾写道:“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 我做了一个花的梦, 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这会是一个怎样的梦呢?他会梦到些什么呢? (这梦表达了作者当时在德国留学时, 企盼我们的祖国也能有这样美的境界;这梦寄托着季先生想让我们中国人, 也拥有这种自觉的“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愿望;他想尽早学习德国的优秀民族文化, 早日回到自己的祖国, 让自己的祖国也这样和谐。)

四、延伸阅读, 升华“美丽”

1.介绍资料。 (略)

2.总结。

师:“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其实, 每个人都是一朵花儿。让“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绽放成最美的风景, 在自己的心里, 在别人的眼中。

3.人教版《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②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对“我”的爱护、鼓励。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互动。师:同学们,今天李老师给你们带来三句话。(课件)第一句话送自己,请你拍着自己的胸脯说:“我很棒。”第二句話送同学,请你向你的同桌竖起大拇指说:“你真的很棒。”第三句话送给老师,请你转过去面向他们说:“老师,您真的真的很棒。”师:老师送给你微笑和掌声,你们看到、听到了吗?你感受到了什么?生:光荣、温暖、自信……师:看,老师温暖的笑容,鼓励的掌声使你感到高兴、快乐,内心充满了自信。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个小伙子,他在一位老妇人的帮助、鼓励下,重拾信心,刻苦练习,最终获得成功。这篇课文的题目就是——《唯一的听众》。

一、回忆课文内容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这篇课文。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生:一个小伙子在老妇人的鼓励下,由音乐白痴转变为一个水平很高的小提琴手的事。师:你的语言简洁,又说明白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得很好。(板书,音乐白痴,小提琴手,“耳聋”的老妇人)

二、品读课文

1.第一自然段。师:文中谁说“我”是音乐白痴?生1:父亲和妹妹。师:父亲和妹妹还怎么评价?生1:“我”拉小提琴好像在锯桌腿。师:你们想,这样的评价怎么样?生:“我”觉得像刀一样,很伤人心。生2:“我”觉得像一盆凉水,一泼之后,就变得心灰意冷。师:那么“我”的心情怎样呢?生2:非常的沮丧和灰心。(板书:沮丧)师:沮丧是什么意思?生2:就是指对自己完全失去了信心。师:那么这种“沮丧和灰心”带给 “我”的后果是什么?生2:“不敢在家拉琴,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去拉。”

2.第二自然段。师:快速默读第二自然段后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体会?生:我体会这时候林子里十分安静。生:当时的心里是很愉快的。生:我认为心里是十分激动、神圣的。师:除了愉快,“我”还想……生:拉出美妙的曲子。师:是啊。我对自己有一种期盼。

3.第三自然段。师:“我”拉出美妙的曲子了吗?生:没有。师:(指板书)可我最后成为一个优秀的小提琴手了。为什么?生:因为老妇人的帮助。

4.自主探究,品读感悟。⑴语言描写。师:老人对“我”的帮助、鼓励,是通过什么方面的描写传达出来的呢?生:通过语言描写传达出来的。师:同意吗?那我们就先来找一找老教授语言的句子。学生回答。师:现在同桌合作读一读好吗?一个从“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开始读。(生读)你们真的很棒!师:同学们,听了老人的话,现在你还想溜走吗?生:不想溜。师:为什么?生:因为她对我拉的曲子居然没有感到难听,没有责骂。反而还说是她错了,使我心动。⑵说变化。师:在老人这样诗一般语言的鼓励下,“我”有了怎样的变化呢?生:“我”不在乎了。一种力量在“我”身上潜滋暗长。师:这是一种什么力量呢?生:自信的力量。师:以前“我”只想到林子里一个人静静地练琴,而现在呢?生:早早地来到林子里,我变得勇敢了。师:以前父亲和妹妹会捂着耳朵逃走,而现在?生:家人们表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师:以前老人总不忘说真不错,而现在她说了什么?生: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幸福和快乐。师:非常好!⑶神态描写。师:课文几次写到老人的眼神。在写老人的眼神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词语,是什么呀?生:平静。师:同样的词语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是作者语言贫乏吗?不是,相同的眼神背后,老人的内心活动是不同的。在每次平静的眼神中,老人仿佛在想什么呢?生:第一次:老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双眼平静地望着我。她在想……生:第二次:对着我唯一的听众,一个耳聋的老人,我继续拉琴,她平静地望着我,她在想……生:第三次:老人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地打着拍子,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她在想……

三、回归整体,总结升华

师:“我”之所以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练琴,得益于自称耳聋的老人对“我”的鼓励。因此,“我”能从一个“音乐白痴”到最后成为“优秀的小提琴手”。然而,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在练琴的过程中,一直陪伴我的那位老人竟然不是聋子,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首席小提琴手!孩子们,当真相大白时,我的内心是怎样的?(震惊,感慨万千)文章写了吗?(没有)只有6个小圆点,省略号。老人为什么要自称是聋子呢?生:她故意装聋,是为了让我练琴时无所顾忌,减轻负担,鼓足勇气。师:老人给我信心,给我鼓励,带给我享受,带领我走向音乐的美好境界。那么,老人是用怎样的心来对待我的呢?生:一颗金子般的心。

配乐齐读最后一自然段。师总结:文章抓住了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向我们展示一个暖人心的小故事——一个善良的老人无私的关爱,让一个失去信心的小伙子成了真正的小提琴手。其实在我们身边这种关爱无处不在。一个慰藉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善意的谎言,都会激发我们加倍的勇气和信心。让我们感谢这唯一的听众吧!

板书设计:唯一的听众 音乐白痴 沮丧 语言描写

4.人教版《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多种形式使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善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初步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对一些句子尝试换一种说法 一 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花钟,首先,老师来检查一下学习字词的情况。2.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花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细读品味,积累语言

这么美丽的花他们是怎样绽放自己的美丽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第一自然段。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这段给我们介绍了一种有趣的现象,文中的中心句是什么?用“———”勾出来,围绕它介绍了哪几种花?

2、看图复述回答:什么花在什么时候开放呢? 生答:牵牛花五点开放,蔷薇花五点左右开放……

3这些美丽的鲜花,组成了神奇的花钟,课文中又是怎样用优美的语言来描写的?老师先让小朋友欣赏一下。(1)课件出示第一组:

争奇斗艳 欣然怒放 含笑一现 芬芳迷人

这几个词语,我们该怎么读好它们呢?请小朋友选你最喜欢的一个读给大家听。

(2)课件出示第二组:

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绽开了笑脸 舒展开自己的花瓣 从梦中醒来 在暮色中苏醒

这一组短语都在写什么?(写花儿开放)老师请小朋友选自己最喜爱的一个,边读边用动作演示一下花儿开放时的情景。

2、好,我们先读到这,刚才我们看到了作者笔下的这些花,它们各有各的长相,各有各的姿态,各有各的性情,就像你们一样可爱。看来,写花的开放不止一种说法,用不同的说法,可以表达同一个意思,我们今后可要好好学习这种写法。

3、(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七点左右,月光花舒展开自己的花瓣。

这两个句子请你们读一读,有什么不同?

4、我们欣赏了这么多的美丽的花,我觉得这些花就好象你们一样,各有的各的姿态,各有各的性情,那么我们美美的读读吧,齐读一自然段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以自主合作学习方式为主)

1、不同的鲜花为什么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植物学家进行了研究,有什么发现呢?

2、合作学习:请默读第二段,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吻合”是什么意思?联系课文,你能猜测“夜来香为什么在晚上八点左右开放”吗?为什么大多数花在白天开放?

3、集体交流,老师相机点拨并板书:温度 湿度 光照 昆虫活动。

生:我读懂了……

4、课件欣赏昙花开放的美丽瞬间。

5、理解朗读全段。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欣赏花钟:聪明的植物学家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修的像钟面一样,你们想去参观吗?(课件呈现日内瓦最早修成的花钟)

2、赞美花钟:参观完你有什么感想?

3、比较句子: “我看到什么花开了,就知道是几点了”这句话对吗? 文中用语言怎么叙述的?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课件出现句子:齐读“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

两组句子有什么不同?“刚刚”可以去掉吗?为什么?“大致”还可以换成什么词? 4、是啊,作者用词非常准确,这个看似用来表达模糊意思的词语,实际反映了客观事物真实的状况,反映了科学家遵循客观事实的态度,文中还有几个这样的词语,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找一找。

5、体会朗读第三段。

四、再读全文,总结拓展

1、感情朗读全文,找出你喜欢的好词佳句

2、师总结:作者之所以能写出这么精彩的文章,是他留心观察,不断探索的结果。我们也要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好习惯,发现探索美丽的大自然。

3、你能说说,在日常生活中你观察过什么?有什么发现?

5.人教版《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五

课时目标:

1、复习本课生词,正确朗读“动弹、挣扎、欲望、震惊、冲破、不屈向上、茁壮生长、竟然、沉稳、糟蹋、珍惜、震撼”。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4、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教学重难点: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2、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便利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上课开始,老师想给大家看这样一段视频。(播放汶川地震的视频)

2、出示文字:5·12汶川地震,死亡人数69136人,失踪人数17686人,也就是说,在这场举世震惊的大地震中,有86822条生命在霎那间消失。

3、同学们,看到这里,关于生命,你有了什么认识?

4、师小结:都说生命极其宝贵,每个人都只有一次;都说生命极其短暂,人生在世不过百年。让我们带着对生命的深情与敬意,齐读课题。

二、复习旧知

1、师:今天我们继续走进台湾作家杏林子的文章《生命生命》,探讨杏林子对生命的思索和感悟。读课文之前先来复习本课的生字,谁来领读。

2、出示词语:动弹、挣扎、欲望、震惊、冲破、不屈向上、茁壮生长、竟然、沉稳、糟蹋、珍惜、震撼

3、指名领读、全班齐读。

4、过渡:看来同学们生词掌握得不错,接下来我们学习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把句子读通,回忆:课文围绕生命这一主题写了哪几个事例?

5、全班交流:谁来用简洁的话概括一下,第一件事是?第二件事是?第三件事是?预设:飞蛾求生(作者从“飞蛾求生”这一事例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瓜苗生长(作者从“瓜苗生长”这一事例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静听心跳(作者静听自己的心跳,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

三、深入体会

过渡: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命呢?还需要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品味这三个小故事。

(一)“飞蛾求生”

1、引导语:首先请一位同学读一读“飞蛾求生”这一部分,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最让你感到震惊的句子,并想一想为什么让你感到震惊?

2、3名学生找句子谈感受。

3、出示重点句:“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齐读)

4、师:读着读着,有没有一个词跳入你的眼中,让你特别有感受?

预设:挣扎——

极力——

强烈——

评价:你们都是会学习的孩子,会找关键词加深体会。再读这一段,注意体会红色的词语。

5、师:这只飞蛾在杏林子和我们的眼中是怎么样的?

预设:弱小的、不堪一击的、弱不禁风的„„

6:、师:就是这样一只渺小至极、不堪一击的飞蛾,此时被杏林子抓在了手中,只要杏林子不松手,飞蛾的挣扎就是徒劳的,但它——谁来接着读;只要杏林子稍一用力,飞蛾就会失去生命,但它——学生接读。

7、这只飞蛾一次次的挣扎,只要有一线希望,它都不放弃,这就是求生的欲望,这一次次的挣扎,此时化作了一声声呐喊,那就是——生命!生命!

过渡:杏林子手中触摸到的生命是那样顽强,于是她忍不住把飞蛾放了,那么在她眼中生命还是什么样子的呢?

(二)瓜苗生长

1、师:请一位学生读“瓜苗生长”这一段,其他同学用刚才学习第二段的方法画出让你震惊的句子,用心体会。

2、全班交流(预设3名学生谈感受)

3、师小结:是啊,它的生命力多么顽强啊!没有阳光,没有泥土,没有水分,一切与生命有关的生长条件它几乎都不具备,但是,它发芽长苗了,这样的生命不得不让我们赞叹。

4、引出重点句:“那小小的种子里„„仅仅只活了几天。”(齐读)

5、小瓜苗的生存环境如此恶劣,那么它的生命长度呢?问:小瓜苗啊,你的生命如此短暂,为何你还要不屈向上?

预设:为了看看外面的世界/为了活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6、即使这棵小瓜苗只能活几天,但它依然不屈向上,傲然挺立着。→引出瓜苗图片

7、面对这棵小苗,你想说什么?

评价语:同学们都赞扬小苗,这棵小瓜苗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它已经让自己的生命活出了光彩。此刻,我们仿佛也听到了小瓜苗的呐喊,那就是——生命!生命!

(三)静听心跳

过渡:小小的生灵尚且会为自己的生命付出艰辛的努力,那我们人类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呢?听老师读第4自然段,同学们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

1、师范读。

2、请同学们轻轻地将手放在胸口,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自己的心跳,当你听着那一

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时,我想你一定会像作者一样喊出这句话:“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

3、问:你想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大家?

预设:自豪——自豪地读

激动——激动地读

兴奋——兴奋地读

„„

导读:请大家认真地对自己说——请男孩子自豪地告诉同学——请女孩子激动地告诉老师——请所有同学庄严地告诉全世界。

4、正因如此,怎样活谁说了算?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呢?联系课文和生活

来说一说。

5、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多好啊!生命对于我们而言只有一次,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

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但我们一定要——(生接着说)好好地使用它,决不能(生接

着说)白白地糟蹋它。

6、师介绍作者背景:本文的作者杏林子就是一位好好使用自己生命的人。

出示图片,配乐解说:跟许多人相比,杏林子是不幸的,她12岁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头不能转、手不能抬、腿不能走。从12岁患病到61岁去世,杏林子在轮椅上度过了整整50年,一生五分之四的时间都在轮椅上与病魔抗争,与命运抗争。但她依然深深地热爱着生活,并且坚持创作,先后写出了80多部作品,这篇文章就是她用变形的手指在膝盖上完成。她被评为“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作家”“台湾十大杰出青年”。她还创立了伊甸残障扶贫基金会。她的名言是:除了爱,我一无所有。我们也听到了来自她心底那一声声沉稳而有力的呐喊——生命!生命!

7、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看看杏林子带给我们的关于生命的启示。

指名回答,板书:生命有限、价值无限

四、拓展延伸

1、小练笔:课上到这里,你对生命的感悟是什么?请把你的感悟写在“生命之花”上,在最后署上姓名。

2、交流生命感言,结束后将“生命之花”贴在黑板上围成一颗爱心,象征跳动的心脏。

3、以小诗结束课文:老师也写了对生命的感悟,请同学们和老师合作着读,我读前一句,同学们读后一句。

课件出示小诗:

生命是早晨的朝霞,是落日的余晖。

生命是涓涓不止的溪流,是滔滔奔腾的江水。

生命是春天里点点的新绿,是秋日里累累的硕果。

生命是深夜里飞蛾不屈的呐喊。

是砖缝中瓜苗倔强的身影。

生命是和平时期欢悦的笑脸,是灾难面前坚毅的目光„„

——《生命是什么》

五、板书设计:

生命生命

飞蛾求生

瓜苗生长生命有限价值无限

6.人教版《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文中描写哈默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能抓住关键词和联系上下文感悟人物形象,从而懂得什么是尊严。

3、运用所学到的描写方法来进行仿写。教学重难点

抓住描写哈默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懂得什么是尊严。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有助于学生独立阅读、感悟、理解并从中明白一定的道理的好文章。由于学生对“逃难”没有什么概念,对文中的哈默也不是十分了解,所以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体会人物品质,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穿插图片与资料,以及教师的介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体会、品读感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内心真实的情感,能够大胆主动地参与朗读、讨论、交流,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对尊严这节课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家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这节课我们就深入地学习课文。

二、精读品悟

1、大屏幕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读。

a 默读课文,划出描写哈默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再认真读一读,并写出自己的体会。

b等同桌完成后,把你划出的句子读给同桌听,并交流自己的体会。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

3、同桌互相交流,教师个别指导。

4、集体交流。

①外貌:只有一个人例外,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a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理解句子。b联系上文说体会。

②、动作和语言:当镇长杰克逊大叔将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仰起头问:“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 a抓住“仰起头”和语言体会哈默有尊严、有骨气。b引导学生联系上文谈体会。(大屏幕出示)

当镇长杰克逊大叔将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仰起头,问:“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

这些逃难的人,显然很久没有吃到这么好的食物了,他们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过,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c指导朗读

③神态、动作、语言: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 “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a抓住“目光顿时灰暗了”、“喉结上下动了动”和语言谈体。

b指导朗读

④动作:①年轻人也蹲下来,轻轻地给杰克逊大叔捶背。

②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③抓住“蹲”、“轻轻地”、“狼吞虎咽”谈体会。

5、学习本文最后两段

哈默因为有尊严,所以得到了杰克逊大叔的赏识,不仅把他留在庄园,还把女儿许配给他,并且对女儿说(大屏幕出示:)①出示“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②理解 “富翁”,体会哈默品质。

6、出示图片与资料,简介哈默。

7、小结: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怎么做才是有尊严?

三、拓展训练:

1、播放视频,出示续写要求。

2、运用本文所学描写方法续写一个小片段。

3、展示讲评。

四、课堂总结

今天很高兴和大家认识了一个很有尊严的人,谁?其实我们每个人也可以成为有尊严的人,这也是老师的期望。五:布置作业

找有关哈默的书籍阅读,进一步了解哈默。板书

7、尊 严

杰克逊 尊 重 哈默

赏 识

《尊严》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尊严》是一篇教育性很强的文章,讲的是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的尊严,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从而改变自己命运的故事。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放在如何通过描写年轻人的神态、动作、语言来表现他这种尊严,以及从杰克逊大叔和他女儿的谈话中体现自尊的可贵。在备这节课时,我的设想是这样的,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尊严的含义。

一、围绕“尊严”,突破重点

教学中,活动紧紧围绕“尊严”来展开,让学生明白年轻人在什么情况下讲尊严,人物言行是怎样体现尊严,他的勤奋,努力又如何获得尊严及杰克逊大叔尊重和赏识。在设计上力求围绕主线,设计了一个能统领全文的大问题。如:哪些是描写哈默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学生找一找,从这个切入点入手,突出了重点,自然而贴切。这个问题既指向文章内容,又能引导学生来理解感悟内容,覆盖的阅读面比较大,给学生思维空间比较大,这样有利于学生整体感悟,实现有效阅读。

二、重点细读,感悟“尊严”

教学中,重点部分细读,让学生自己去体验交流心得,感语课文,引导学生重点读哈默的三次语言,边读边感语,深入体会哈默以劳动换取食物这个问题上的情感和态度,感受他由真诚的请求到恳切,再到坚决,这样的情感和态度。如:“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对这句话做了重点指导,通过齐读、指名读等形式,让学生走近哈默,体会心理活动,学生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把声音读得坚定,而是努力把自己当作哈默,读出了自己的体会,语气反而显得更自然,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在学生自读自悟中,学生抓住了哈默的外貌,动作,语言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到了他是一个自尊、自强、自爱的人,也感受到了杰克逊大叔是个善良、尊重他人的人。

本课的不足之处:

1、个人教学风格。自我感觉冷静有余,激情不足。应该精神状态更加饱满、语言更富有感染力一点。

2.教学细节。虽然说在课堂上尽量给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给予学生朗读的指导。但是当个别学生朗读不够到位,没有感情时,当学生说话语言贫乏,语调平淡时,我因为赶进度而没有充分引导,给学生练习和表现的机会。事后发现自己其实是错过了一个教学契机。这种不用预设的生成,事实上是最好的教育教学机会,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摈弃这些功利的想法,实实在在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教学,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上作重要的因素来考虑。

《尊严》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在一次逃难中,虽然极度疲惫和饥饿但他仍然坚持以劳动换取报酬,用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的尊严,赢得了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从而改变自己命运的故事。故事以“尊严”为题,含义深刻,给人以启迪,那就是自尊才能自强,自尊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文中哈默的形象是通过对哈默的外貌、动作和语言的细致描写来体现的。

姜老师根据本文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了“品读式”阅读策略理解课文,体会思想;同时,学以致用,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整节课的教学凸显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努力确立发展的主旨,遵循教学目标整合的原则,力求避免一段一段地分析理解,在如何促进阅读的有效性方面作出了大胆的尝试。具体说,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线索清晰,重点突出。

在这节课中,姜老师的课堂教学活动紧紧围绕“尊严”这一品质,让学生在书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展开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明白年轻人是在什么情况下讲尊严的,可以说这个问题的设计,既指向文章内容,又指向对文章中心的感悟。

2、情境创设,拉近距离。

体会什么是真正的尊严,学习通过描写人物外貌、动作的语言,表现人物的品质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老师一是通过创设多个对话引

读的情境,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读书体验;二是通过相关逃难资料的介绍,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到当时哈默出境的艰难,更能体会到哈默是一个有尊严的人。通过哈默资料的介绍,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也拉近师生、生生,及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3、抓住语言点,进行读写训练。

中年段学生的阅读教学课上要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而突破这一难点最好的办法就是读写的设计,可以帮助孩子积累与运用。姜老师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播放视频片段,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把看到的写下来,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训练。

问题:

7.人教版《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七

In this unit, students learn to talk about how things affect them.

II.Te a ching ke y a nd difficult points:

A.Vocabulary

bright, soft, sad, energetic, stressedout, tense, scientific, lighting

B.Target language

a.Loud music makes me tense.

b.That movie made her sad.

c.Loud music makes me want to dance.

C.Structures

make (s) me+infinitive, make (s) me+adjective

III.Te a ching me thods:audio-lingual methods

IV.Te a ching a ids:a tape, a tape recorder, PPT

V.Te a ching proce dure:

Step 1.Revision

Task 1.Check the homework.

Task 2.Revise the vocabulary.

Step 2.Warming up

Task1.Write the following list of activities on the blackboard:

parties, exams, school vacations, gym class.

Task 2.Ask students how they feel about the activities.

Step 3.Grammar focus

Task 1.Read the three target sentences and try to understand their structure.

Task 2.Students are supposed to make as many sentences with“make (s) me+infinitive”, “make (s) me+adjective”structures as possible.

Step 4.Viewing and saying

Talkaboutthepictureof restaurants on page 102.

Which one would you like to go and why?

◆I like to go to the one on the left because the music there would make me excited.

◆I like to go to the one on the rightbecausethemusicthere wouldmake me quiet.

◆I like to go to the one on the left because the pictures there would make me tense.

◆I like to go to the one on the right because the things there would make me happy.

Step 5.Listening and completing

Task 1.Listen to a conversation between Amy and Tina talking about eating in restaurants.While listening, pay attention to the“make (s) me+infinitive”, “make (s) me+adjective”structures.

Task 3.After listening, complete the unfinished sentences in the chart on page 102.

Step 6.Doing pairwork

Task 1.According to the sample conversation,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Task 2.Then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in class.

P P TCultureba ckground, gra mma r focus a nd pra ctice.

1.Some wonderful slogans of advertisements.

Trust me, you can make it. (美容)

When there is no tomorrow. (快递)

Good to the last drop. (咖啡)

Things go better with coke. (可乐)

Don’t leave home without it. (美国通卡)

Everything we do is driving by you. (汽车)

A diamond is forever. (钻石)

We do chicken right. (炸鸡)

Ford has a better idea. (汽车)

Air France making the sky best place on earth. (航空)

2.make作使役动词及一般行为动词的基本用法结构。

(1) make作使役动词时为“迫使”, “导致” (某人/物怎么样) 之义, 这时常见下面结构形式:

(1) make sb./sth. (+形容词) 使某人/物…… (怎么样) ;导致某人/物…… (怎么样) , 即在make的宾语某人/物后直接用形容词作宾语补足语。

eg Rainy days often make me sad.Mr.Li usually makes his lessons interesting so that we all like to listen to him in class.

(2) make sb./sth.do sth.使某人/物做某事, 一般作使役动词宾语补足语的不定式结构在该使役动词用在主动语态句中时, 要省去不定式符号“to”。

eg Some scientists are trying to make robots look like human beings.

You mustn’t make others wait for you too long.You’d better get there ahead of time.

(3) 注:当make, 包括其他使役动词在被动语态句中运用时, 作其宾语补足语的不定式结构不省去to, 即用成“be made to do sth.”———“被使去做某事”。

eg The boy was made to apologize because he came to school late.

(2) make作一般实义动词用, 意为制作;做。后跟表示金钱的名词等时, 还有“赚取”;后跟有“mistake”等时, 则有“犯错”等意思, 已学相关宾语如下:

make meals做饭

make tea泡茶

make kites制作风筝

make the bed整理床铺

make sentences造句

make noises制造噪音

make mistakes犯错

make money赚钱

make friends with...与……交朋友

另:make作“制作”等含义时, 用在被动语态句中的重要短语结构有:

be made of...被用……制成, 后跟原料, 原料在制成成品后看得出原料;

be made from...被用……制成, 后跟原料, 原料在制成成品后已看不出原料;

be made into...被制成……, 后跟成品, 此时, 做句子主语的是表示原材料的名词或代词;

be made up of...由……构成, 相当于“consist of”。

eg The table is made up of wood, and the bread is made from wheat (小麦) !

Our class is made up of/consists of 28 boys and 26 girls.

3.Practice

(1) Why don’t you make your wife_____?

A.sad B.sadly C.happily D.happy

(2) Hard seats also make customers want__eat quickly and leave.

A.of B.to C.in D.for

(3) The children were made___homework first.

A.do B.to do C.did D.doing

(4) They make__clear to the public that they’re doing a necessary job.

A.it B.that C.this D.its

(5) Colorscanchangeour moods and make us____happy or sad, energetic or sleepy.

A.to feel B.feeling C.felt D.feel

(6) —I tried to make Amy____her mind, but I found it hard.

—Well, I saw you___that when I went past.

A.change, do B.changes, doing

8.人教版《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内容:氨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重点:氨气的化学性质(与水反应,与HCI反应,还原性等)教学难点:掌握氨水成分和氨的催化氧化 教学方法:讨论启发式、实验演示法 教学过程: [新课的引入]

1、复习巩固喷泉实验的有关问题:喷泉实验过程中,挤压胶头滴管,使水进入烧瓶,烧瓶内会有什么反应?喷泉形成红色,原因是什么? [新课的传授]

2、[板书]

氨气的化学性质

⑴NH3与水反应

氨气溶于水叫氨水。这个过程可用下列可逆反应表示:

NH3+H2O NH3·H2O

NH4+ + OH—

氨水溶液中,大部分是NH3·H2O分子,只有少量的NH3·H2O发生电离,生成NH4+ 和OH—。

[提出问题] ①氨水中存在哪些主要微粒?

②氨水显碱性的原因?怎样存放?

NH3由于溶于水显弱碱性,氨水是一种弱碱,实验室常用。氨水能腐蚀金属,不能用金属容器装,只能用橡皮袋或玻璃容器装。

⑵氨与氯化氢反应

在我们常见的气体中,氨气是能与酸反应生成盐的气体,NH3 + HCI = NH4CI

现象:冒白烟。

原因:是NH4CI的固体微小晶体悬浮在空中。

此外:NH3 + HNO3 = NH4NO4 2NH3 + H2SO4 =(NH4)2SO4(常用硫酸作为氨气的吸收剂)

例题:某工厂输送氨气的管道有微小的孔漏氨,要用一定的方法检测其漏氨的地方,讨论怎么处理?(学生讨论回答)

⑶与盐反应由于氨气溶解于水生成氨水,呈弱碱性,当加入某些盐溶液,能够生成沉淀。如:

NH3·H2O =

NH4+ + OH—

Mg2+ + 2 OH— = Mg(OH)2↓

总反应:Mg2+ + 2 NH3·H2O = Mg(OH)2↓ +2 NH4+ 练习:书写硫酸铝、硫酸铜与氨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⑷氨气的还原性

--5e-×4

NH3的催化氧化:

4NH3 + 5O2 ======= 4NO +6H2O

+4e-×5

NH3作还原剂

NH3和CI2不能大量共存,原因是:

3CI2 + 2NH3 = N2 +6HCI

6NH3 + 6HCI = 6NH4CI 3CI2 +8 NH3 = N2 +6NH4CI(多步连续反应)

9.人教版《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九

使用者 课型 新授 使用日期

学习目标

分析孔乙己形象

重点  分析孔乙己形象

难点 分析孔乙己形象

导  学 探 究

【复习回顾】

【孔乙己其人】

姓名 籍贯

年龄 出生年月

学历 身体状况

特长 工作单位

家庭成员 主要工作成就

工作生活经历 主要社会关系

主要优点 主要缺点

总体评价

【解读孔乙己】

孔乙己是一个站着喝酒但又                              的人。

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                            的人。

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                              的人。

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                          的人。

孔乙己是以读书为傲但又                                的人。

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茴”字写法但又                  的人。

孔乙己是使人快活但又                                  的人。

【深入探因,分析性格】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孔乙己复杂性格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探求孔乙己的思想、性格、社会地位。归纳出如下答案:

【悲哀的孔乙己】

1.从文中找出刻画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来,体会作者细致入微的感受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对孔乙己的性格分析。

(1)通过对外形的整体描写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2)通过肖像描写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

(3)通过对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要面子的个性。

(4)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

(5)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显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

3.教师小结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孔乙己是个穷困潦倒的读书人,但后来由于自己并非真正地辛苦苦读、又好喝懒做,最终在人们的嘲笑声中以及在科举制度的摧残下,将要死去了。从孔乙己的遭遇中,体现当时国民的麻木不仁、冷漠无情的社会现实。

4.综合分析,归纳性格。

【口语训练】

学生谈对孔乙己的印象。(可针对一些方面)

反思

盼盼

10.人教版《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

一、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小学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全面调查的例子,能进行简单的数据整理,并能用条形图、折线图等统计图直观地描述数据。在初中阶段,学生将在此基础上,通过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一些统计活动,了解数据处理的过程,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一些知识。

章节引言列举了几个涉及统计数据的具体实例,目的还是让学生感受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统计方面的内容,接着通过设问,引出本章将学习的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它们都属于统计学的内容,并明确统计的目的是为了发现数据中蕴含的规律。

教材是通过问题1的完成,使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全过程。

2.教学目标

(1)了解全面调查的概念;

(2)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

(3)掌握划记法,会用表格整理数据;

(4)会画扇形统计图,能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5)经历统计调查的一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关系。

3. 教 学重点 : 全面调查的过程和每个步骤的作用

4.教学难点:绘制扇形统计图

5.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多媒体展示通州风景图片,选举活动场景、交通信号灯时间设置依据,江苏省二胎政策出台的背景,和学生共同感受数据的重要,感受统计调查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板书课题。

(2)导入问题 ,师生共同探究

活动一:数据收集

如果要了解全班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节目的喜爱情况,请同学们想一想你怎么调查?

追问1:调查的对象是什么?调查到什么程度就达到了调查的目的?

预设生成:调查的对象是学生,各类节目喜爱人数所占百分比。

自然生成:调查的对象是学生,五类节目喜爱人数。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比较“中国用占世界很少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很多的人”与“中国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哪种说法更有说服力?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思考,认识到完成一件任务首先要明确任务的最终目的。针对学生自然生成的情况引导学生明确调查结果宜用百分比体现。

追问2:百分比是如何计算的?

预设生成: 用各个类别的人数除以班级人数再乘100%。

追问3: 为了得到全班学生对这五类节目的喜爱人数,我们需要做哪些事情?

预设生成:统计,可以举手,可以问卷调查。

设计意图: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体会进行全面调查的一些方法。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的逻辑性。

追问4: 用举手示意的方法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教师引导:举手示意快捷、直接。问卷调查更全面、严谨。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对两种全面调查方法的比较, 感知在调查过程中方法选择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追问5:设计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什么?请每个小组为这个活动设计一个调查问卷。

预设生成:采用问卷调查可以收集数据。

自然生成:采用问卷调查可以统计数目。学生设计的问卷多种多样,有的用表格形式,有的增加了一些项目比如男女之分,还有的没有标题和日期,等等。

教师展示学生设计的调查问卷,如:

教师引导:集百家之长,达成共识。问卷一般有标题、日期。设计成选择题更便于调查。根据调查的目的可增设问题。

现场分发教师准备的问卷,以全班同学为对象进行现场调查。(学生分发问卷,填写问卷,现场回收问卷)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调查问卷,让学生体会到调查问卷是收集数据的一种工具,是调查者根据调查目的所设计的由一系列问题、备选答案和说明等组成的一种调查形式,让学生真实经历调查的过程。

活动二:整理数据

问题1: 教师浏览收集来的问卷后草草下结论,同学们满意吗?

追问:不满意,那怎么办?怎样整理数据?教师引导:杂乱无章的数据不利于我们发现其中的规律。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数据所蕴含的规律,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统计中经常用表格整理数据,利用划记的方法对每一个选项进行计数。请两组学生帮助统计。(学生积极性高涨,纷纷要求上台帮助统计)

问题2: 整理过程中学生发现各类别百分比之和没有达到百分之一百,是什么原因呢?

预设生成:学生无法回答原因。由教师讲解。

自然生成:一位学生回答因为是取了近似值。

课堂处理: 鼓励学生上台以表格中的具体数据为例为全班同学分析形成这个问题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制表、划记,让学生经历数据整理的过程,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整理数据的必要性、真实性以及复杂性,鼓励学生养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活动三:描述数据

问题: 你能更直观地借助图形描述表中信息吗?请选一种你喜欢的方式将我们今天调查的数据直观地描述出来.

师生活动1:(学生自己画图, 教师个别指导)

师生活动2: 先请画条形图的学生上台展示。学生介绍,并说明画条形图的要点。

师生活动3: 再请画扇形图的学生上台展示。学生介绍,并说明画扇形图的要点。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扇形图的特点、绘制步骤。

预设方案: 若没有学生画扇形图,可让学生自学课本对应内容。然后根据课堂上获得的数据绘扇形图。

师生活动4:请学生将两种图画全了。(教师个别指导)

设计意图: 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学会画条形图,对扇形图的特点也很熟悉。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画图,充分感受两种图的特点,在自主实践中牢固掌握两种图形的画法。

活动四:分析数据

问题1:对于今天调查的结果,你想给出一些怎样的建议?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调查的意义,回顾调查的步骤。

问题2: 你能总结一下活动中进行调查的步骤吗?

师生活动:学生讨论,举手回答。教师总结:进行调查的步骤为: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在上面的调查中,全班同学是调查的全体对象,我们对全体对象都进行了调查。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叫全面调查。

问题3:(现场展示“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登记表(甲)”)请你说说表中设计了哪些问题,反映出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全面调查每一步的意义,体会实际生活中全面调查的复杂和艰巨。

活动五:课堂练习与小结

问题:下面请大家选取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调查,说说你的思路。

预设生成:学生举全面调查的例子,然后简单介绍步骤。

自然生成: 学生举了全面调查的例子,比如:调查全班学生的视力情况,调查全班学生对各门学科的喜爱情况,调查全班学生对食堂饭菜的满意情况等,都能按照今天学习的方式去调查。有一位学生提出不同的方式,调查全校学生对食堂饭菜的满意情况。他不准备普查,准备抽取一部分同学调查。

课堂处理:这位同学的调查方式叫抽查。下一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 在愉快轻松的氛围里再一次体验新知。

二、教学反思

体验式学习不仅对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学习有帮助,而且在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它摒弃枯燥的说教和单纯认知学习的倾向,将学生引向自然、社会和生活,使得学生积极思考,并积极倾听、开口、动手,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在身临其境中增长解决问题的才干,学会从体验中认识世界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满足学生成长的内在需要。活动体验式学习具有实践性、主体性、创造性、情感性等特点,基于此,笔者把文本的教学实施过程落实在具体的活动上,借助活动,实现体验价值,并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全面调查”这节课内容不难,概念也容易理解,学生自学即可掌握。笔者的意图是在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了解数学的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激发探求新知的兴趣。教学过程中注意暴露学生的思维,利用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采取现场调查的形式,获取最真实的数据并进行处理、分析。教师以亲和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流,学生积极性高,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诸如“各个类别百分比之和为什么没达到百分百”“扇形图中几个类别加起来没有达到应该有的比值”,更有学生对最后总结的口诀提出质疑。我感觉把学生头脑中的问题“挤”出来了,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了。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目的还在于在活动中提高数学素养。

教学过程中也有些遗憾,感觉还是讲得过多,放手不够。在出示“如果要了解全班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节目的喜爱情况”这个问题时可更开放些,开始就可放手让学生讨论,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多了,学生的思维没有充分暴露出来。

三、活动花絮

花絮一:去南通上课之前,我去邹施凯校长那里告别,正好看到他案头放了一张“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登记表(甲)”,他说,这也是全面调查的实例啊。笔者灵机一动,就带了一张到课堂现场进行展示,学生们也更全面地感受到了调查统计的相关情况。

花絮二:为了让学生更真实地体验调查统计,特别是了解有时各类别占总体百分比之和凑不到百分百的情况,笔者希望课堂现场调查的数据正好能提供这种例子。到了通州金郊初中了解到上课班级的人数是个质数59,上课时现场采集的数据正好没凑到百分百。

11.人教版《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一

蒋婷婷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从课文的学习中收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教学准备:课件、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基础检测)

1、下列生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更geng羸 拉弦xian B、更羸ying 愈yu合 C、更geng羸lei 悲惨ca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输羸 射剑 大雁 B、打猎 射箭 狐单失群 C、羸弱 使劲 悲惨

3、根据词语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过惊吓的人,遇到一点动静就异常恐惧。()(2)形容对听到或看到的事感到非常惊讶。()

二、研读展示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的?

1、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2、根据下面的提示说一说: 更羸看到大雁_________,分析出__________________;更羸听到大雁_________, 分析出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更羸断定这是一只____________的鸟。于是又进一步分析出,大雁听到________,心里________,就会拼命__________,结果伤口______,大雁就会自己掉下来。

3、你们能用不同的说法说一说更羸推理的过程吗? ①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大雁飞的很慢。②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大雁叫得悲惨。③因为听到弦响,______________,所以大雁________。④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大雁从空中掉下来。

4、更羸之所以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是因为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延伸

1、交流探讨:究竟是谁害死了这只“惊弓之鸟”?

2、课文结束了,魏王和更羸应该还有话要说,可文章没有写,试着加上几句,用对话的形式写下来。

3、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四、当堂检测

1、判断下列句子应用什么样的语气? A、怀疑 B、惊奇 C、肯定 D、谦虚(1)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2)是吗?你有这样的本事?()

(3)请让我试一下。

(4)啊!真有这样的本事!()

12.人教版《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二

MY FRIENDS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能听、说、认读本课时主要句型“I have a new friend.”,“What’s his name? His name is „„”。

(2)对话中出现的“photo”等单词,学生能听懂并理解其意思。

(3)会朗读对话。

2、能力目标

(1)能描述朋友的外貌特征.(2)使用时能正确使用“He /She is „„He/She has„„”,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教育要学生珍惜友谊,并热于助人。

(2)了解中西方互赠礼物的不同习惯。

二、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基本句型:I have a new friend.What’s his name? His name is „He has „

2、教学难点:

Has的应用

三、说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通过播放英文歌曲《what’syour name?》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我提问一个男生:What’s your name ? 生:My name is„ 我面向全班提问:What’s his name ?后,板书“his”,强调his这个单词。我引导学生说His name is„ He has short hair.板书“has”。以此方法,我提问一名女生,学习单词“her”。

操练环节:通过出示一组名人图片,让学生操练本课时重点句型:What’s his name? His name is „ He has „(在引入图片时,要强调:

Look at the picture.重点说明:picture和photo。)

2、Let’s talk呈现

(1)播放录音一遍(点读机):妈妈和John正在谈论他的中国朋友,请仔细听一遍对话回答:What’s John’s new friend’s name(John的新朋友的姓名是什么)?(学生如果听不明白问题,可以用汉语提示)

(2)跟读对话:学生看着幻灯片(Let’s talk),跟读点读机2遍。

(3)自读对话,回答问题:photo的汉语意思是什么?What’s John’s friend like ?(学生不明白可用汉语提示)。

(三)游戏巩固

我通过出示描述本套教材典型人物(WuYfan、ZhangPeng、Sahara、BaiLing)的特征的句子,让学生竞猜人物的名字。

(四)拓展延伸

讨论:中西方互赠礼物的不同习惯。

(五)歌曲放松:试听练习

播放《The Friend Song》,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歌声中完成新授课的学习。

(六)小结

教师让学生说说本课的收获。

(七)家庭作业:把你的一位好朋友用英语描述出来。

板书设计:

Unit 3My friends

I have a new friend.What’s his name ?

His name is „

13.人教版《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三

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取向, 体现高段学习特点。在品评语句中体会科学精神;在梳理脉络中了解文体特点;在比较阅读中习得阅读方法。

【教学目标】

1. 研读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 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做到读中有思考。

2. 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 学习用事例说明道理的方法。

3. 通过与本单元其余课文进行对比阅读, 了解议论文基本的文体特点。

4. 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过程】

板块一:亮出观点、梳理脉络

1. 默读全文: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什么观点, 为了说明这个观点, 又列举了哪些事例?

2. 梳理脉络, 呈现课文脉络图:

3. 作者在文中先提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 再举了“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三个事例来说明, 最后重申了自己的观点。这样抓关键、抓重点的方法很重要, 这就是把厚厚的书读薄了。

板块二:研读事例、感悟精神

1. 这三个事例中, 哪个事例让你感受最深?找到这个事例仔细研读, 可以把深有感触的句子画下来, 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2. 学生抓住关键词语, 自主交流感受, 感悟科学家的执着精神。

板块三:比较阅读、探求文体

(一) 研读相同点

1. 刚才我们抓住关键词, 就三个事例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书中列举的三件事, 来自不同的国家, 不同的人物, 有着不同的研究成果, 但是却有相同之处。读一篇文章, 还要善于从不同的内容中找出相同点。快速浏览三个事例, 它们有哪些相同之处?

2. 你们的观点和课文第2段不谋而合, 在这三个事例中, “?”和“!”各指什么呢?

3. 这个“?”和“!”凝结了科学家们多少难以名状的情感啊!如果你是谢皮罗教授, 在抓住问号不放并进行反复研究之后, 发现洗澡水的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你一定会赞同作者的观点 (引读第2段) ;如果你是波义耳, 在不断发问并进行许多的实验之后, 发明了石蕊试纸, 也一定会自豪地对自己说 (引读第2段) ;如果你是奥地利医生, 带着一连串的问题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观察之后, 发现睡觉时人的眼珠转动与做梦有关, 你一定会骄傲地对世人说 (引读第2段) 。

4. 科学史上, 能从生活的细小现象中找出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 你还能举出几个吗, 为什么不一一列举完呢?

5. 既然三个事例基本上是相同的, 为什么要写三个, 写一个或者两个行不行?

(二) 研读不同点

1. 这篇课文和本单元的其余三篇课文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快速浏览整组课文, 同桌讨论, 完成合作学习单。

2. 像本课这样, 先提出鲜明的观点, 再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观点的文章, 属于议论文。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读懂一篇议论文? (先找到论点, 再看看用什么事例来证明论点)

(三) 拓展阅读

请你阅读以下片段, 思考: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 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完成短文结构图。

一切科学事业都需要探索精神。探索者总是面对着未知的世界, 每前进一小步都会增加一百倍的艰险, 因此这种精神既是创造精神, 开拓精神, 也是冒险精神, 献身精神。生物学家达尔文并没有因为昆虫中毒而放弃对昆虫世界的考察, 化学家诺贝尔也并没有因为炸药爆炸而中止自己的化学实验。俄国物理学家利赫曼和罗蒙诺索夫, 曾打算利用在屋顶上竖铁杆的办法, 把空中的雷电引下来仔细研究。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 当他们两个攀上屋顶时, 突然一道闪光掠过, 利赫曼教授随之倒地。然而, 罗蒙诺索夫在给利赫曼念完悼词之后, 又继续开始冒着生命危险揭示雷电的奥秘。面对着这些无畏的探索者, 我们怎么能不受到启迪和激励!

——节选自郝铭鉴的《“挑战者”号追思》

(四) 学法引导

祝贺大家已经跨进了议论文阅读的门槛。其实, 科学并不神秘, 关键在于见微知著, 追根溯源;议论文也并不难读, 关键在于找到论点, 想想用什么事例来证明论点。当然, 作为一篇议论文, 光有观点、事例还不够, 往往在文章末尾会再次重申自己的观点, 得出结论。这就是课文的7、8自然段, 我们下节课再学!

【教后反思】

一般的科学的教科书应懂它的内容, 不必从文字上去瞎费力, 应在形式上多用力, 只阅不够, 要好好地读。——夏丐尊《怎样阅读》

一、因文而异:站在文体角度解读文本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内容上看属于“科学精神”主题单元, 从形式上看, 属于小学阶段仅有的两篇议论文中的一篇, 具有典型的文体色彩。歌德提醒我们要“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式的细究与深读”。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不应仅仅把握文章“科学精神”的主题, 更应厘清不同选文的文体逻辑, 因为相比语言、文字、段落和篇章, 文体是调和一切的最高级的形式, 教一类文体就得有体现这一类文体特征的过程。本设计根据文体特色选择了适当的审美方法, 着力将议论文这种文体背后隐藏的“道”, 即表达的逻辑揭示出来, 让学生形成议论文的阅读图示, 汲取“议论文如何传播信息”的言语智慧。

二、因异而教:站在文体角度设计教学

崔峦老师在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讲话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吃准目标”, 就是要把课上成语文课, 上成所教那个年段的阅读课, 上成所教那种类型的阅读课, 做到年段目标准确、鲜明, 不缺位, 不越位;“指导学习”, 就是要增强在阅读教学中指导读法、写法、学法的意识, 有切实可行、灵活多样, 适合那个年段、那篇课文的指导怎样读、怎样写、怎样学的方法策略, 并且渐渐内化成适合学生自己的读法、写法、学法, 进而形成较强的学习力。

阅读教学, 需要引导学生从关注内容走向关注形式, 议论文的教学更需要睁大一双发现的眼睛, 努力走向文字的背后, 走向文章的深处, 进而努力融入学生的世界, 寻找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 引导学生从“看上去”到“好好看”, 一起抵达学习的更深处。但是, 这种转变只能是“悄悄的”“艺术的”, 切不可是“喧闹的”“生硬的”, 而是引领学生自主发现的过程。

(一) 在比较阅读中体会议论文文体的表达形式

比较阅读可更好地消除或减少学生学习及教师教学单篇课文的枯燥情绪, 丰富学习内容, 提高学习兴趣。同时, 既然有比较, 便必然有探究, 可以引发学生探索的潜能, 诱发学生的思考本能, 让他们从学习中找到更多主动学习的因素, 自然地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温故而知新, 开阔阅读视野, 培养阅读中的多维思考能力, 进而学以致用。在本课中, 通过三个事例的比较阅读, 通过本课和其余课文的比较阅读, 引导学生关注语言运用, 揣摩议论文的表达方法。

(二) 在互文阅读中习得议论文阅读的一般策略

学生学习课本中范文的意义在于其“范”的作用, 即阅读别人的文章, 在思想中形成一种认识:语言可以这样表达, 感情可以这样抒发, 文章可以这样描写等, 要学习的是范文的字词句及写法、表达方式等。本课努力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点出发, 集聚、整合一批议论文文本, 激发学生对议论文的阅读期待, 潜移默化地渗透这一类文本的阅读策略, 为学生的阅读打开一扇扇独特视角的窗户, 引领他们在语文阅读中, 领略与以往不同的独特风景。

14.人教版《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四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骑、嗓、党、聂”,能正确读写“嗓子、共产党”等词语。

2.重点学习阅兵式和群众游行两个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教学难点 感受伟人风采 教学用具 标签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课 1.复习导入:

2.播放“学乐师生”精彩的导学成果。

二、新授

划出阅兵式和群众游行中描写毛主席的动作和群众反应的句子,在旁边写读书体会。

交流学习体会:

(一)阅兵式部分 1.学生交流学习感受。2.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多媒体出示: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1)抓重点词谈感受。

如:“不断地”“欢呼”“喊哑了”“拍麻了”“觉得还不够”等

(2)播放视频:1949年阅兵盛况感受场面(3)感情朗读。

(二)群众游行部分

1.学生交流学习感受。2.招聘解说员。

(1)请你以解说员的身份为大家介绍一下群众游行的场面,看谁解说的好?

(2)竞争上岗。3.理解重点句:

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4.感情朗读

三、练习

(一)组词

骑()

嗓()

党()

聂()

倚()

澡()

堂()

嗫()

(二)赏析句子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你从句子中的画线词语中,读到了群众的一种什么心情?

四、总结

1.文章场面描写的方法;

2.场面所表达的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及毛主席的领袖风采。

五、作业

1.朗读课文,写出课文梗概; 2.搜集毛泽东等领袖的资料。

课后习题

《开国大典》习题——第二课时

一、基础题 比一比,再组词:

协()

檐()

钮()

泽()

胁()

瞻(()

宣()

帜(()

喧()

织(()

二、综合题

1.解释下列词语: 瞻仰: 融成: 宣告: 排山倒海: 协商:

2.肃立

站立

(1)三十万人一起脱帽(鲜红的国旗。)

扭()

择)

袖()

徐)

抽()

除),一齐抬头仰望着(2)他()在那儿,一动不动。

三、提高题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山炮、榴弹炮、火箭炮,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部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

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1.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在这个句子中,如果把“投向”换成“朝着”好不好,为什么? 2.当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时,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说明了什么?

3.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这句话体现了什么?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协商

屋檐

电钮

恩泽

威胁

瞻仰

扭动

选择 宣传

旗帜

袖口

徐徐上升 喧闹

织布

抽出

除法

二、综合题

1.瞻仰:恭敬地看。融成:汇合在一起的意思。宣告:公开郑重地宣布。

排山倒海:形容声势巨大,不可阻挡。协商:互相商讨。

2.(1)肃立

(2)站立

三、提高题

1.不好,因为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比“朝着”主席台更能反映人们热爱盼望见到毛主席的心情。2.说明了人民对领袖的无限热爱,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

3.充分表现出获得了自由和解放的人民,在新中国成立时欢欣鼓舞的心理。呼喊和鼓掌这是表达高兴和激动的心情的形式。

板书 开国大典阅兵式 群众游行

15.人教版《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五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学生阅读方面的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理出课文的叙述顺序(孔子决意拜师——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认真求学——受到人们的敬重),学生就能在理解课文思路的基础上,比较容易地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首先,重视朗读训练,感悟积累语言。在这篇课文中,有些特别好的词语,如: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等,正是这些词语体现了孔子对知识如饥似渴的追求。所以让学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也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这样,既符合三年级重视词句训练的要求,又可以通过词句的学习,进一步进行朗读的训练。其次,重视人文关怀,提升对话内涵。在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描述孔子求学的艰辛历程,从而引导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让课堂富有趣味性、生命性、人文性。依据教学内容,从孔子、老子身上寻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孔子、老子以长者、智者的形象呈现于课堂,引领学生品味、汲取他们身上伟大的人格内涵。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关于孔子和老子的资料。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小组交流,回顾课文

1.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地朗读了课文,对文章的大意有了了解,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试着完成学生活动卡。(出示学生活动卡)2.小组合作交流完成学生活动卡。

3.师:为了进一步了解人物品质,下面让我们共同去品词析句吧!

二、品读析文,感悟品质 1.学习第1自然段。

(1)指读第1自然段,老师提出阅读要求:孔子当时的地位已经很高了,他为什么仍要拜师呢?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出示课件)(2)引导学生理解“远近闻名、渊博”的意思。

(3)了解了这些内容之后,你觉得孔子是个怎样的人?(4)自己再读第1自然段,看你还能有什么了解和收获。(5)齐读第1自然段。2.学习第2自然段。

导入:请同学们根据阅读要求用心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课件出示要求)

(1)这一自然段写得很详细,用词十分准确。请你反复地读一读、品一品,看看哪些词语让你最感动,哪些地方让你感受最深刻。结合书上的内容,自己体会词语的意思。

(2)读文、勾画、理解、交流。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和“曲阜和洛阳相距很远,孔子几个月后才走到洛阳”进行对比。让学生粗浅地说说这两个句子的不同。师:从曲阜到洛阳路途遥远,行走艰难。在两千多年前,没有发达的交通工具,孔子一步一步走了几个月,这一路上他是怎样度过的呢? 风餐露宿:这个词语一般用来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辛苦,说明孔子一路上的艰辛。

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

终于: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路途十分遥远,因此用“终于”。

(可以播放风雨雷电声让学生感受孔子拜师路上遇到的恶劣天气,展开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师生互动:肚子饿了的时候,孔子„„困倦的时候,孔子„„刮风下雨的时候,孔子„„想象到达洛阳后孔子的样子,用文中的一个词形容就是„„(风尘仆仆)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师:如此艰辛,为什么孔子仍要不远千里去拜师呢?从中你感受到孔子都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3)分角色朗读对话。

①课件将“迎候”和“等候”词语变红,引导学生区别这组近义词,说说从人物的对话中能体会出孔子和老子具有怎样的品行。然后带着谦虚有礼的语气齐读对话部分。

教师讲解“迎候”和“等候”都有等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个地方等候,迎接;“等候”则不表示迎接的意思。“老子说:‘我就在这儿迎候。’”“迎候”这个词让你对老子有了什么印象?将“等候”和“迎候”互换可以吗?为什么? ②出示“你是——”指名朗读,在学生读的过程中进行引导,读出“纳闷”的语气。

③课件将“拜访”和“拜见”词语变红,区分“拜访”和“拜见”,说说从人物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中能感悟到人物怎样的品行。

④再出示课文插图,观察人物动作,展开想象,两人合作进行对话表演。3.学习第3自然段。

师:老子是如何传授孔子知识的?孔子又是怎样学习的呢?(1)联系上下文体会“毫无保留”“传授”的意思。

(2)说说通过学习这一自然段,你对孔子和老子又有了什么新的了解。

(3)谁能把你从课文中了解到的对孔子和老子的认识完整地说一说,先练一练,再举手汇报。重点通过“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体会孔子认真求学的态度;通过“毫无保留地传授”体会老子诲人不倦的精神。(“请教”是什么意思?“随时请教”呢?对“毫无保留”你是怎样理解的?你能用这个词说句话吗?)4.学习第4自然段。

师:通过对第2、3自然段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孔子和老子的品行,所以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生读):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播放人们纪念孔子的视频。)

师:后人很佩服学识渊博的孔子和老子,也敬重他们的品行。那么孔子和老子留给我们的又是怎样的印象呢?你读后有什么样的感受或启发呢?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很好,孔子和老子是古代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勤学好问,谦虚礼让,诲人不倦,弟子满天下,得到了世人的尊敬和佩服。从他们身上,我们懂得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道理。同学们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走进知识的海洋、文化的宝库。5.再读全文,再感受。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学习习惯、阅读习惯正在形成之中,对课文的理解比较吃力。因此,引导学生在读准字音、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以“孔子拜老子为师的经过如何”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朗读、感悟、想象,体会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从而实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拓展延伸,走近孔子 1.书上的名言。(1)读一读。(2)背一背。

2.小组交流搜集的名言。

师:谁能背出孔子的名言,最好能简单地说一说这句名言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告诉学生:如果能将孔子的名言落实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就更了不起了。3.办一期“走近孔子”的手抄报。4.做一做“孔子书签”。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课后积累和学习的欲望,让语文学习更加有趣。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上一篇:大班美术活动汽车设计下一篇:草莓节节目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