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机化发展 促进新农村建设

2024-10-03

加快农机化发展 促进新农村建设(精选12篇)

1.加快农机化发展 促进新农村建设 篇一

加快发展劳务经济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共湖北省委副书记 陈训秋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落实这一历史任务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最近,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劳务经济的意见》,这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一项重要决策,必将加快我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发展劳务经济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与工业化紧密相连的。工业化的实质就是“化”农业为工业,“化”农村为城镇、“化”农民为市民。实践证明,产业的变化发展和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密切相关,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和新型工业化的不断推进,第一产业剩余的劳动力必然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由此可见,转移农村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是工业化历史进程中的普遍规律。

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早已完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使命。到20世纪70年代,这些国家农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的比重大多下降到了10%以下,其中英国2.6%,美国3.9%,法国10%,日本13.8%。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最初是由圈地运动引起的,这个残酷的“羊吃人”运动使大量农民离开土地到纺织厂做工,成为产业工人。工业革命后,英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得以确立,加之大规模向国外扩张移民,农村劳动力大幅度减少。日本政府针对本国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的特点,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进行了有效干预。1961年颁布的《农业基本法》就要求,10年内把农户总数的60%转移到非农业方面。其后,日本采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鼓励农民“兼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加快城市化进程等举措,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从1960年到1970年,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由37.1%降到25.6%。到1975年,又降至13.9%。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快车道”,特别是随着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出现了大转移。1990年,在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家庭经营和工资性收入的比重,分别占75.56%和20.22%,而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上述两者的比重已分别变为59.45%和34%,这表明农民的就业结构和收入来源发生了很大变化。分析劳动力大转移的动力因素,我们可以发现,不同产业收入差异是造成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驱动力,非农产业快速发展所形成的劳动力需求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外在拉力,农民渴望提高生活水平和追求自身发展是形成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动力。总之,改革开放使农业劳动力转移流动获得生机与活力。目前,我省农村劳动力共有2100万人,而第一产业需要的劳动力最多不超过900万人,这样就有1200万农村劳动力富余。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积极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因势利导,大力促进我省劳务经济发展

近年来,我省劳务经济发展已出现良好势头。据统计,2004年上半年全省外出务工人员580万人,外出务工人员工资性收入月均达到720元,比在家务农的现金收入高400元左右。另据抽样调查,截止2004年9月底,全省农民现金收入人均2180元,同比增长20.6%。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达700.7元,同比增收167元,总额增收66.1亿元,增长31.3%。上述数据显示,全省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在家务农的现金收入增长速度,已成为农民现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钟祥市有一个村94%的劳动力在外从事汽车运输业,拥有各类大型车辆220多台,外出跑运输的劳动力每年为该村赚回近1000万元的收入,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320元,其中劳务收入占85%以上,劳务经济已成为村民致富的主要途径。从我们近期调查的情况看,我省各地在发展劳务经济中都有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我们应加大工作力度,因势利导,推进我省劳务经济进一步发展。

强化宣传,积极引导农民走出家门。我国自然经济延续了几千年,以农为本、以土立业的观念根深蒂固,一些农民小富即安,不愿意离开乡土。对此,应当充分发挥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大力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让农民了解党和政府发展劳务经济的有关政策和激励措施,帮助农民克服“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的封闭思想,消除各种疑虑,牢固树立“务工光荣”、“务工致富”的观念,引导农民走出家门,到非农产业就业,到外地就业。我省有些市县区印发了《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和《农民工进城务工线路图》,动员和引导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农民帮助很大。还有的乡镇妇联主席和村妇代会主任担当阳光工程宣传员、信息员,进村入户,做群众思想工作,深受农民欢迎。

强化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现在,我省还有500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尚未转移出去,其主要原因是相当多的农民没有技术和专长,不能适应二三产业的需要。从我省农民工转移的情况看,培训后具有明显优势:一是培训机构颁发所学专业毕业证书或结业证书,劳动部门颁发劳动技能鉴定证书,农民工就有了就业准入的通行证;二是掌握所学的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强,有了就业的“看家本领”;三是参加培训的就业工种、工作环境、劳保条件相对较好;四是经过培训的比没有培训的月工资收入一般高几百元;五是就业相对稳定。黄冈市一所职业学校每年同企业签订《定向培训协议》,近几年累计培训了5000多名农村贫困家庭的子女,全部安排到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就业,月工资平均在1200元以上。事实说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大有可为,必须进一步加强。应打破地域和部门界限,整合办学资源,广泛动员社会各类教育培训资源,积极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引导和鼓励各类学校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联合,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扩大培训规模。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率为目标,实行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大力推行“订单培训、定向输出”模式,解决培训的“出口”问题,让农民参加培训后能就业,做到报到一批、培训一批、鉴定一批、就业一批、跟踪服务一批。

强化转移,大力开拓劳务市场。劳务经济的实质就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就业岗位的多少,劳务空间的大小,直接决定劳务经济的总量和规模。因此,发展劳务经济,必须大力开拓劳务市场,寻找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我省一些地方的经验证明,开拓劳务市场,必须充分发挥公共职业介绍服务组织、乡镇劳务输出服务机构、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县、乡、村劳务输出组织体系,提高农村劳动力输出的组织化程度。此外,还要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建立区域合作机制的要求,加强省际、市际劳务协作,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建立劳务输出机构,形成劳务接收地、中介组织、劳务输出地之间互通信息、密切协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工作机制。省农业厅和随州市政府联合举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招聘现场会,来自上海、广东、江苏、武汉等省市的96家企业,当场就录用近600人,签订就业意向协议书2500多人,部分企业还与培训机构签订了1200多人的培训订单,效果很好。十堰市有一山区县建立了县乡劳务服务机构,村村有联络员,并在6个省市建立了定向输出基地,在农民工集中的地方设置了流动管理服务站,同时派出100名干部到本地农民工集中的地方挂职,加强了地方政府间的劳务经济合作。

强化领导,努力形成工作合力。发展劳务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配合。各地应制定指导劳务经济发展的文件,建立发展劳务经济领导小组和相应办公室,负责统筹规划、综合协调、检查指导,形成领导有力、部门协调、高效运转的劳务开发机制。为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省委、省政府成立了劳务经济领导小组,十几个部门的主要领导担任领导小组成员。从目前运作情况看,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积极配合,势头很好。一批县市区将农村劳动力转移纳入县(市、区)直部门和乡镇工作目标考核内容,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力度很大。市县区领导小组每月坚持召开一次部门联席会议,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协调督办有关问题,形成党政统筹、资源整合、部门合作、共图发展的工作环境。实践证明,发展劳务经济领导是关键,只要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劳务经济才能发展得更快。发展劳务经济,乡镇党委、政府肩负着重要职责,应把“培训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作为工作的重点目标,下功夫抓培训、抓订单,有组织地搞劳务输出,以实现全省农村劳动力有序大转移、农民收入大增加、农村经济大发展。

三、积极探索,努力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发展劳务经济,还需对我省劳务经济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解决前进中遇到的一些突出问题,不断为劳务经济加油,使其发展势头更旺,发展速度更快。

关于产业政策的选择问题。经济增长是扩大就业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但经济增长并不会自然导致就业同步增长或就业最大化。经济增长能在多大程度上带来就业的扩大,还取决于产业政策的选择,因为不同的产业政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速度和劳务经济的总量有不同的影响。1979年—1996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7%,就业年均增长近4%,1997年—2003年,我国GDP年均增长仍高达8%以上,但就业年均增长速度下降为1%,出现了经济增长不能同时带来就业相应扩大的“奥肯悖论”现象;就业弹性系数从原来的0.477下降到0.177,其中下降最大的就是第二产业。由此可见,在过去几年中,第二产业加重了技术、资本对劳动的替代。我国还有2.7亿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到社会公平和稳定。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我们在选择经济增长方式时,必须处理好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从我省实际出发,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既要注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用新技术和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同时也要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开拓就业空间,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县域经济而言,应以民营经济为主,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对于大城市而言,应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大力发展旅游、物流配送、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小企业,大就业”,中小企业具有适应市场能力强、资本有机构成低、吸纳就业多等特点。一般说来,同样的投资,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是大企业的5倍。咸宁市一山区县回归创业人员创办产值在200万元以上的中小企业25家,年新增产值9100万元,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岗位5000多个,农民工年人均收入6000多元,效益很好,这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关于劳务经济的投入问题。有投入才有产出。发展劳务经济同样需要投入,印发宣传广告资料、培训农村劳动力、组织劳务输出、建立劳务输出信息网站等等都需要资金。“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使一部分人十分困惑。思路决定出路,首先要把认识搞上去,把思路搞对头。培训一个农村劳动力大约需要几百或上千元,但其产生的效益远远大于这个数,劳动力培训就业后,一个月的工资就可能超过培训成本。可以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项花钱少、见效快、回报高、影响长远的德政工程。我省开展百万农民工转移培训,仅靠“阳光工程”现有项目资金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应广辟财源,建立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分担、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投入机制。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在争取国家阳光工程资金的基础上,省市县各级财政都应增加投入,对农民培训补贴的标准进一步提高,以调动农民参训的积极性。同时,对培训基地进行扶持和奖励,并落实有关部门必需的工作经费。二是整合财政资金。各部门应拿出一部分用于支农扶农的经费用在农民培训上,积极参与“百万农民工转移培训计划”,采取“性质不变、渠道不变、管理不变、专项使用、各记其功”的办法,捆绑使用,放大资金使用效益。三是争取助学贷款。积极推广宜昌青华职校和蕲春职校“贷款参加培训、就业还款”的经验,在学校、银行、企业、农民之间建立互信,形成经济利益联结纽带,促进良性循环。四是争取企业出资培训。采取校企联合的形式,企业出资,学校办班,农民培训后到企业上班。此外,还可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入,争取社会捐资助学。

关于劳务品牌的创建问题。当前,劳务经济已进入品牌经营时代。劳务市场的竞争已成为劳务品牌的竞争,发展劳务经济,必须高度重视劳务品牌建设。我省目前已有了一批劳务品牌,如湖北海员、湖北数控、湖北建工、湖北厨师、“木兰花”巾帼家政服务等等,但这些品牌还需要进一步锻造,提高竞争力。各地可根据当地人文资源和培训就业特点,塑造一个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劳务品牌。劳动力素质是劳务品牌的基础和保证。应加强对培训机构的资格认定和质量监控、评估工作,确保转移培训质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对我省劳务品牌进行宣传,组织人员到用工量大的地方进行推介活动,把品牌叫响。

关于劳务环境优化问题。环境也是生产力。好的环境能提供养份,起催化作用。发展劳务经济必须营造良好的环境。应全面清理和取消各种限制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规定和不合理收费,简化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务工的各种手续,维护企业依法自主用工,建立城乡劳动者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在保持原有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实施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相分离,规范土地流转,保留进城农民继续分享集体积累利益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加大农民工工资清欠力度,使“劳者有其得”。积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网络,为农民工社会保险异地转移和接续提供便利,解除后顾之忧。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步伐,消除身份差异,降低农民进城定居门槛。关心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托就学,使其享受所在城镇居民子女同等待遇,同时解决好“留守子女”生活和学习问题。将农民工的计划生育纳入经常性管理和服务范围,切实加强对农民工特别是其中已婚育龄妇女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对农民工请求给付劳动报酬、工伤赔偿以及其他严重侵害其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案件提供法律援助。■

2.加快农机化发展 促进新农村建设 篇二

1 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乡村旅游“农家乐”水准不高, 主要表现在资金投入不足, 普遍存在接待设施、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滞后的问题, 制约了诸多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 不能更好地形成乡村旅游新亮点、推向市场、打造出更多的乡村旅游品牌。

1.2 发展模式单一, 没有鲜明特色

目前, 乡村旅游开发主要是开展个体“农家乐”的形式发展乡村旅游, 起点不高, 规模有限, 经营模式单一, 大多数仅仅将旅游内容放在吃、玩上, 以提供农家特色风味餐为主要经营项目, 娱乐主要是打牌、下棋、打麻将等, 开发旅游产品内容比较单一, 特色不够鲜明, 大多数经营户被动经营, 没有体现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的文化内涵, 缺乏参与性和趣味性, 没有把民间民俗文化、农耕历史、特色农业打造出更多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

2 如何加快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1 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村民是开发乡村旅游资源的主体。要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 对以村民为主体的从业人员开展旅游知识、民俗风情、规范服务等方面的培训教育, 在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的提供过程中生动鲜活地展现农村特有的乡村意象, 使游客真正感受到乡村旅游的魅力。同时, 加强诚信体系建设。通过“政府推动、行业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等措施, 深化行业管理, 加大乡村旅游市场的治理力度, 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表彰诚信经营者, 努力建设乡村旅游诚信体系, 营造“重信守诺”的乡村旅游服务氛围和“放心旅游”的良好环境。

2.2 加强领导, 统一规划, 进一步加强特色乡村旅游产品体系的建设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加大投入, 统筹协调, 科学规划, 分类指导, 推动乡村旅游业加快发展;要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依靠农民群众的智慧, 发挥农民的积极性, 促进乡村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由政府统一领导, 并确定行业管理主体, 建议由农办或旅游局牵头, 各相关部门配合, 镇乡统一管理, 村级具体实施, 公众积极参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导, 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 制订好科学、合理的乡村科学发展规划, 并将发展乡村游纳入旅游规划的总体框架中;通过整体规划、整合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 着力培养和建立布局合理、特色突出、服务功能完善的乡村旅游体系。同时, 结合挖掘民俗文化, 展现农村风貌, 构建乡村游服务平台。通过乡村游的新时尚活动, 发扬传统文化,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促进城乡交流, 展现民间异彩, 挖掘民俗文化非物质遗产, 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观农家景”的活动方式, 示范先行, 以点带面。实行分级管理, 统一标准建立农家乐档案, 完善一条龙服务体系, 建立规范管理, 安全保卫工作, 实施市场运作, 信息共享, 城乡互动, 实现乡村农家乐的产业化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此外, 科学制定规划。要坚持规划先行, 把乡村旅游纳入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进行统一规划。各乡镇要根据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 结合本地村庄、生态、产业等资源优势和现代农业、设施农业、特色效益农业以及农业园区的发展现状, 科学编制本地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为乡村旅游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要在农委和旅游局指导下, 首先搞好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并按照规划尽快组织实施, 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2.3 加大投入力度

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扶持范围, 积极争取国家对乡村旅游的导向性投入。可以将乡村旅游发展资金纳入财政预算, 并随财政收入的增加逐年增长, 重点用于乡村旅游规划、人员培训、资源保护、招商引资、市场开发、宣传促销以及乡村旅游点的供水、供电、交通、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和一村一品发展专项扶持资金、旅游项目建设资金以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资金, 要积极支持以乡村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新农村建设。用现代企业制度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 明晰产权、明确经营主体、完善经营机制, 保护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同时, 可以强化政策扶持。要实行用地优惠政策, 对发展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用地, 按照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用地执行, 鼓励利用退耕还林形成的生态公益林、经济林果等以及在林地、荒山、荒坡、荒滩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实行优惠的金融服务政策, 各金融机构要积极为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提供信贷支持, 通过信用等级评定、金融产品创新和提供金融服务等多种形式, 把支持农村发展的小额贷款用于乡村旅游户, 帮助解决乡村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求。激活乡村旅游发展市场, 拓宽建设资金融资渠道, 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开发乡村旅游项目, 兴办各种旅游开发性企业和实体;鼓励城市旅游企业开展乡村旅游业务。

2.4 规范服务, 提升水平

发展乡村旅游发展, 不仅需要加强旅游“硬件”设施的建设, 也需要不断提升“软件”服务的质量。要逐步建立健全规范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 不断完善和配套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 提高乡村旅游的综合服务质量和水平。要从接待设施、接待条件、卫生状况和接待能力等方面规范乡村旅游的接待服务标准, 提高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要积极开展争创“星级农家乐”活动, 大力倡导合法经营, 诚信服务。要切实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努力营造整洁、安宁的村容村貌, 打造良好的乡村旅游软环境。同时, 乡村旅游的投资经营主体是农民, 要把乡村旅游做活、做大、做强, 首先必须采取多种灵活适宜的形式, 坚持把文化知识、农业科技知识、职业道德知识、旅游专业知识、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知识及经营管理等知识培训结合起来, 使其在创新理念、提高文化素质的同时, 不断提高农民经营管理的技能和水平。培训既要有针对性, 又要有普遍性;既要分阶段, 又要坚持长期性。充分发挥教育、农业科技、旅游等方面的力量, 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外出考察学习等多种途径抓好培训工作, 促进乡村旅游不断向科学化经营、规范化服务方面发展。

2.5 加强乡村旅游规范管理

第一, 坚持开展旅游强乡强镇、旅游示范村的评比活动, 高标准、高起点建设一批在全省有地位, 全国有名气的乡村旅游景点, 重点围绕餐饮卫生、住宿接待、服务安全等内容, 参照外地先进经验, 结合实际情况, 统一制订乡村旅游质量标准和管理办法, 切实加强日常监督管理, 促进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

第二, 加大对乡村旅游建筑环境、卫生环境、生态环境的清理整治力度, 积极开展绿化、美化工作。

2.6 加大乡村旅游市场化改革力度, 放开乡村旅游经营权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不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的原则, 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 激活农村宅基地资源引入市场机制;对利用荒山、荒坡、荒滩进行乡村旅游开发, 依法经有批准权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可以确定给开发单位或者自然人使用, 最高使用年限为40年;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集体建设用地与开发商合作开发乡村旅游项目。

2.7 加强工作管理。

要建立农家乐行业协会, 在行业主管部门指导下开展乡村旅游业的质量等级评定工作, 引导乡村旅游向市场化、规范化、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政府乡村旅游部门联席会议每年要对具有乡村旅游示范意义的乡镇、村开展评定工作, 评定合格的授予“乡村旅游示范乡镇”、“乡村旅游示范村”称号。加强对“农家乐”的规范管理, 开展农家乐经营户 (点) 旅游服务质量星级评定工作。同时, 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 为农民采集乡村旅游经营项目信息, 加大对乡村旅游的扶持力度。国土资源、规划建设等部门要对兴办乡村旅游项目依法优先审批, 并落实有关优惠政策。交通部门对重点乡村旅游项目要积极开辟旅游专线班车。县财政、发改、农业、旅游等部门要增加对乡村旅游的投入。旅游、工商、公安、卫生、农业、质监、税务等部门要制定完善乡村旅游相关服务标准和管理措施, 在餐饮、住宿接待、卫生、安全等方面加强监督管理。广电、旅游等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 加强对乡村旅游的宣传推介, 营造全社会支持乡村旅游的良好氛围。

摘要:乡村旅游经济的兴起和发展, 逐步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对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一定的作用, 也是缩小城乡差别、推动我国旅游业第三产业向深层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本文首先分析了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其次, 从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加强领导, 统一规划, 进一步加强特色乡村旅游产品体系的建设;加大投入力度;规范服务, 提升水平;加强乡村旅游规范管理;加大乡村旅游市场化改革力度, 放开乡村旅游经营权;加强工作管理等方面就如何加快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乡村旅游经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丁玉平.开发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 2009 (7) .

[2]王淑芳.乡村旅游促进河南省新农村建设的对策研究[J].北方经济, 2010 (4) .

[3]易能全.创新旅游思路发展旅游经济[J].开放导报, 2008 (4) .

3.加快农机化发展 促进新农村建设 篇三

被誉为“绿都”的福建省三明市,山清水秀,生态优良,是全国集体林区改革试验区。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共三明市委书记叶继革,他就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林业产业的发展,把林业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密结合起来,发表了看法。

被誉为“绿都”的福建省三明市,山清水秀,生态优良,令人向往。这个有着丰厚植被的林区,在林业方面拥有了全国集体林区改革试验区等多个国家级品牌,2005年6月,国家林业局又批复三明作为全国惟一的海峡两岸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三明林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又是一年春景时。万物生机勃发的二月,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共三明市委书记叶继革。采访中,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让三明的山更绿,林农的腰包更鼓;加快林业产业的发展,培育壮大林产工业产业集群,让林业经济再上新台阶;把林业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密结合起来,让农村愈加富裕文明……叶继革就林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娓娓道来,胸中智慧和情感溢于言表。

叶继革说,我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于2005年11月在福建省率先通过省、市联合检查验收,基本完成明晰产权的主体改革任务,并在林权抵押贷款、林木产权流转、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等配套改革方面取得创新突破,走在了全国、全省前列。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在新形势下,林改工作如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如何增加林农收入,如何提高林权证的含金量、如何使林权与农村社会保障相结合、如何使农民拥有的林木资源真正变成风险保障和应急保障等问题,让林改衍生、链接出源源不断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是崭新的课题。

让林改真正惠及于民,始终牵挂着叶继革的心。叶继革十分关注在深化林改的过程中,各种配套措施的出台和落实情况。他深入林区,走访林农,向基层干部了解情况,督促有关举措不折不扣落实到位,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使林农切实从造林、育林、护林中致富。叶继革说,我们将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各项配套改革:切实加强对林地使用费的收取、使用和管理,保证村级集体经济有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积极探索实行林地使用费收取使用与农村医疗保险试点工作相结合的办法,促进林业和农村公益事业发展,让林农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加大林业投融资体制的创新力度,积极推行林权直接抵押贷款这一简单便捷的方式,让林业经营的中小散户和农村弱势群体真正受益;加大林木林地产权流转的规范力度,确保广大林区群众有山可耕、持续增收和就业;加大林农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组建护林联防组织,创办家庭联户、股份合作或股份制林场,鼓励和引导林农建立各种专业协会并形成网络;坚持林科教、产学研相结合,加大林业科技发展力度,引导林农走科技兴林的路子;主动适应集体山林经营形式和管理方式的发展变化,采取相应对策,认真落实村务公开、民主理财等制度,提高村级组织的管理水平,不断增强基层组织的战斗力。

福建省全力推进的“海峡西岸”建设得到党中央的支持,三明正在举全市之力,力争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加快崛起。如何创造有特色的平台,如何集聚优势产业发展,始终是叶继革十分关注的事。叶继革表示,我们将用好海峡两岸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这块牌子,力求在两岸林业交流与合作方面取得新突破。充分发挥这一平台作用,培育壮大林产工业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培育壮大非一日之功,除了要有战略发展的眼光之外,还要与当地的资源状况和产业基础相适应。早在两年前,三明市委、市政府就把林产工业列为全市重点培育的三大产业集群之一。现在,已初步形成人造板及木竹制品、制浆造纸、林产化工及生物利用、森林食品等四个主导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林产工业实现产值53.9亿元,比增33.6%,林产工业产业集群建设态势良好。叶继革说,在发展上,将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大力扶持50家重点骨干和成长型企业的发展,突出抓好目前亚洲产量最大且设备最先进的大亚木业45万立方米刨花板、永安林业林板一体化、青山纸业瓦楞纸等60项林业在建、续建、技改项目。特别是要下大力气抓好市委、市政府确定的12个市县领导挂钩帮扶重点企业的发展,促使我市林产工业产业集群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重点围绕榨干用尽三明林产加工企业的初级产品及林产化工和杉木类等制品,策划生成深度加工和系列开发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家具、装饰装修材料精深加工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林业产业向纵深发展。大力发展笋竹业,重点抓好竹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竹山道路建设,兴修山地水利,促进竹林稳产高产;鼓励和引导笋竹加工企业通过整合布局,扩大企业规模,进一步打响现有的知名品牌,并加大竹装饰板、竹木复合刨花板、竹炭、竹醋液等开发力度,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积极顺应生态建设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趋势、新要求,培育壮大以清流为中心的花卉苗木业,以明溪红豆杉、泰宁雷公藤为中心的生物医药产业,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为中心的森林旅游业,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我市生态效益型经济的发展壮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三明市76%的人口在农村,农民人均拥有林地面积是耕地的10余倍,林木林地资源是林区群众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之一,也是最直接、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林区群众亦农亦林,大部分农民也是林农,林农耕山致富的问题解决了,农民增收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为此,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及其配套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根本之策和有效载体。叶继革说,三明既是福建省的老工业基地,又是福建的产粮区、农作物主产区和全国重要优质烟叶产区。我们将以建设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为载体,全面推进明台林产品加工、生物医药、森林食品加工、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苗木花卉、森林休闲观光、林业科技的交流与合作,拓展三明大农业、大市场、大开放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生态良好的优势,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以农科教、产学研结合为载体,按照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科研、协会“六位一体”的机制,打好“林业牌”和“特色牌”,争创更多单打冠军。目前,三明烟叶产量占全省一半,成为全国四大优质烟叶产区之一;建成全省规模最大的珍稀花卉苗木基地;7个县(市)获9个“中国特色之乡”称号,已创1件原产地证明商标和46项省名牌产品、26个省著名商标,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食品标志使用权的农林产品共有120多个。林业和特色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奠定了基础。农村道路、农田水利、饮水工程、环境卫生、广播电视和信息网络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有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叶继革对三明的林业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他说,近年来,三明的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特别是福(州)银(川)高速公路三明段建成通车,泉(州)三(明)高速公路全线动工,从江西向塘经三明至福建莆田的双线快速铁路今年可望开工,三明机场开工续建,一批带动作用明显的特大型工业项目相继落地,三明将成为海峡西岸连接内陆地区的交通枢纽。这些都为三明林业的腾飞创造更好的条件,我们相信,这个充满魅力的“绿都”,将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4.加快农机化发展 促进新农村建设 篇四

[摘要]:随着我国建设步伐的加快,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建设和发展小城镇,不仅是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根本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精神,理清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的思路,对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科学规划 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引言

目前,全国小城镇建设,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全国各地的小城镇建设日渐升温,其成果也日益明显。但是,小城镇建设任重道远,需要努力付出的各层面还有很多很多。我认为,要完美的地建设我国的小城镇,尽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大目标,就要社会各界都要一起努力,针对重点问题具体解决。

1、加快发展小城镇的重要意义

小城镇是推动“乡村城市化”的桥梁。小城镇是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载体,城镇化是现代化的一个标志。小城镇有利于推动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将在未来扩张经济增长需求不足约束,拉动经济增长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小城镇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小城镇是区域经济的增长点。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将给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提供广阔的容量,成为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时

间稳定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方面。

2、小城镇建设目标的阶段性与根本性

明确了目标,有了正确方向,才能正确有效的实施。这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首要问题。为了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本着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梯次推进的方针。先从有典型示范作用的小城镇、示范村开始,以点带面,典型引导,层层带动,形成网络推进态势,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改善村镇生产生活环境,使农村经济发展和加快乡村城镇化进程按照国家既定方针进行。

3、解放思想,树立发展是富民建镇的第一要务

中国发展小城镇有许多有利条件,也有许多不利因素,最大的不利因素,还是思想解放不够,改革力度不大,措施办法不多。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大胆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改革。当前,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必须提高以下几种认识:一是始终坚持发展是富民兴镇的第一要务。积极引导干部、群众认识生产力,掌握资本;挖掘生产力,积攒资本;发展生产力,增加资本;扩大开放,引进资本。要积极引导农民进镇做工、经商、办企业。一切以发展辨是非,以发展评得失,以发展论英雄。二是不搞争论,大胆改革,大胆实践,锐意进取。学习先进经验,“先干不争论,先试后评论,先做再议论”,弘扬“敢闯

敢试,敢为人先,勇于创业”的精神。面对矛盾不回避,面对改革不动摇,面对议论不争论,允许试,允许闯,争取时间发展,让实践作结论。坚持正确的,完善不足的,引导扭曲的,改革错误的,宽容失误的。真正做到创新不跟风,争先不争论,依靠不依赖,引导不误导,使大家立足镇情心系群众,开拓创新,大胆实践,把思想集中到发展上来,把精力用到改革上去,招商引资放手发展私营个体经济。三是给农民以国民待遇。对一些小城镇的户口一律放开,只要有固定住所、稳定工作和固定收入的都可以在城镇人户、就业、入学、劳动保障等,对进城农民一视同仁。四是一切坚持“三个有利于”。在农村解放思想的落脚点是加快发展,促进农民致富,促进小城镇建设。解放思想的具体行动则表现为一切坚持“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即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富裕,有利于城镇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坚持千政策、万政策,引导群众致富就是好政策;大干部、小干部,领导群众致富就是好干部。有了这样的理念,就有了定位的标杆、做事的标准、干事的标尺,解放思想就有形化、具体化了,经济发展、小城镇建设就有了思想基础。

4、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可以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我国目前不仅有1亿多农业剩余劳动力等待转移,而且数量每年还在增加。理论研究及客观实践已经证明依靠大中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而乡镇企业由于正在发生增长方式的转变,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呈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发展农村小城镇,可以促进乡镇企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转移剩余劳动力。

农村小城镇通过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使土地相对集中,这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了前提条件。另外,农村非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可以为农业采用先进的、大型的农业机械设备提高机械化水平。同时,小城镇建设为农村职业教育、科技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这将有利于农业生产、管理的科学化。

用科学规划作为发展小城镇的奠基工程

小城镇的发展不能靠搞运动和行政命令,要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农民进小城镇要靠市场吸引。但是,小城镇不是完全自发能够形成的,特别是宏观布局上要有控制,城镇建设上要有规划。小城镇规划要体现高起点、可持续。高起点、可持续的规划可以使城镇健康有序地发展,而目光短浅的规划会给老百姓和社会留下无尽的遗憾和痛苦。所以,在编制和完善城镇发展规划中,首先,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从根本上说城镇化水平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没有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流通的活跃,就不可能有农村城镇化。同时,城镇发展还受人口、资源、地理环境等自然条件的制约。因此,发展小城镇,要有合理的布局和分工,重点发展有潜力的县城和县域中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心镇。要按照市场经济的需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立足优势,突出特色,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科学确定小城镇的经济布局和市场定位,走集约式城镇化道路。城镇规划应同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长期规划相衔接,以使小城镇成为联接广大

小集镇、农村与大中小城市的纽带,形成较强的推动经济发展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其次,要注重规划的超前性、协调性。城镇建设规划关系农村现代化的百年大计,必须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要体现地方特色,突出时代感和文化底蕴,有适度的超前性。要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针,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统一规划,适度超前;同时,又要全面协调、合理布局、抓住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其中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各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的协调,城镇功能的健全、规模适度、空间的合理分布、以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等。第三,要加强规划的指导性、可操作性。制定规划要以“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作为基本发展目标,建立完善的规划编制与实施的管理制度,健全规划成果的专家审查制度,制定保证规划得以实行的措施和法规,确保规划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严格依规建设,有序发展。使小城镇建设适应城市化和社会化大生产及现代生活的要求,迈上新台阶。第四,要体现特色和精品意识。特色是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纵观城镇发展的历史,越是有特色的城镇,知名度越高,发展越快。小城镇建设必须增强精品意识,追求自己的时代特色和地方风格,构筑自己的鲜明特色和品位,形成独特的吸引力,不要盲目模仿大城市,贪大求全,面面俱到。如果每个乡镇都是一张面孔,千篇一律,那么就会出现“走了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走了一镇又一镇,城镇像农村”的状况,整个小城镇体系将失去生机和活力。所以,各个乡镇要根据本地资源条件、自然景观、乡风民俗、经济发

展水平、历史人文背景、区位特征等进行创新性的开发,扬长避短,发掘特色,培植特色,科学定位,体现个性,做到以特见长、以精取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旅游,实行各具特色的工业兴镇、农业产业化兴镇、旅游兴镇、商贸兴镇、历史文化名地兴镇的新战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城市道路编制办法》

[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5]《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

5.加快农机化发展 促进新农村建设 篇五

永政〔2007〕39号

关于下发《永昌镇创建平安农机、促进新农

村建设活动方案》的通知

各行政村:

现将《永昌镇创建平安农机、促进新农村建设活动方案》下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永昌镇人民政府

2007年4月16日

抄送:市政府办公室、市农业局

- 1 -

附:

永昌镇创建平安农机、促进新农村建设活动方案

为切实抓好农机安全生产,根据省农业厅、安全监管局、公安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创建平安农机、促进新农村建设”活动工作方案〉的通知》、富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农业局等部门关于富阳市创建平安农机促进新农村建设活动方案的通知》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围绕建设“平安永昌”的总体部署和“平安农机”的工作要求,在总结创建“平安畅通乡镇”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全面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镇、村二级农机安全监管网络,创新和完善农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切实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的发生,坚决遏制农机特大事故的发生,努力推动农机安全形势根本好转,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驾护航。

二、目标任务

从现在起,到2008年,创建永昌镇“平安农机”示范镇,同时创建4个“平安农机示范村”,示范村“农机示范户”达40%以上。通过“平安农机”示范典型的带动,营造浓厚的创建“平安农机”工作环境和社会氛围,在全镇掀起创建“平安农机”镇、“平安农机”村、“平安农机”户的热潮,推进农机安全生产有序、规范、和谐发展。

力争通过三年努力,使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进一步得到落实;拖拉机及驾驶人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上牌率和持证率达到85%以上,检审率达到90%以上;农机生产经营者的安全责任意识、农机使用者

和农民群众的安全生产意识进一步提高;镇村农机安全监督管理网络进一步健全;农机安全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事故隐患明显下降,拖拉机事故万台死亡率下降5%;逐步构建起农机安全生产的源头管理、执法监控、宣传教育“三大防线”,实现农机安全生产的全程监督管理。

三、工作步骤

第一阶段:2007年1月至3月。建立创建活动组织机构,制定工作方案,按照“平安农机”示范镇、村、户标准,深入实际,调查摸底。结合本镇实际,决定创建永昌镇“平安农机”示范镇,何云、永桥、永昌、唐昌四个村创建“平安示范村”,示范村“平安农机示范户”达40%以上。

第二阶段:2007年3月至4月。全面开展“平安农机”示范镇、“平安农机”示范村和“平安农机”示范户创建活动。

第三阶段:2007年5月至2008年年底。全面完成永昌镇“平安农机”示范乡镇创建、4个“平安农机”示范村的创建目标,推动农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迈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安全生产责任明确,各项监管措施完善,源头管理能力加强,“三大防线”基本建立。

四、工作措施

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开展“创建平安农机,促进新农村建设”活动,是强化农机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也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促进平安乡村建设的具体行动。各行政村要把创建活动作为促进农机安全的重要举措,与当地新农村建设活动结合起来,切实加强领导,推动创建活动顺利开展。镇政府已成立了领导小组,并下设了活动办公室,各行政村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确保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

2、强化宣传发动,营造创建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黑板

报等媒介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机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创建“平安农机”的重要意义。突出“十个一”(组织一次“平安农机”宣传教育活动,给每个农机手送一封倡议书,为广大农机手放映一部农机安全教育警示片,向每个创建示范村送一套农机安全宣传挂图,给每一个农机户送一本“平安农机”知识手册,在学校开展一堂“平安农机”知识课,举行一次创建“平安农机”知识竞赛,开展一次创建“平安农机”咨询活动,与每位农机手签订一份“平安农机”《安全承诺书》,开展一次“平安农机”安全慰问活动)宣传主题,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切实增强广大农民群众、机手和学生的安全意识,为创建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

3、加强检查考核,严格创建标准。“平安农机”创建工作时间紧,要求高,任务重,要在“建”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下功夫,创建达标和检查验收不降低标准,不凑数字,不搞形式主义。各行政村要根据创建“平安农机”活动各阶段工作目标、计划,建立创建活动报告制度,镇政府定期组织检查考核,并及时研究解决创建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把创建活动落到实处。

4、落实经费,保障创建。“平安农机”创建工作任务重,要求高,不仅涉及多个部门,还要面对广大农民、农机手,不仅有大量的宣传教育工作要做,还要深入农户调查登记摸底,保证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对创建达标的“平安农机”示范镇和“平安农机”示范村,市政府将给予表彰奖励,对创建达标的“平安农机”示范户,镇政府将予以表彰。

5、及时总结,扎实有效推进。认真总结创建活动先进经验,树立先进典型,扩大活动影响,全面推进创建活动。省和杭州市将对创建先进镇和村、户分别授予“平安农机示范镇”“平安农机示范村”和“平安农机示范户”荣誉称号。各行政村须于每年12月前将当年创建活动情况上报镇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

6.加快农机化发展 促进新农村建设 篇六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同志们:

我受上届党委委托,向大会做工作报告,请同志们予以审议,并提出宝贵意见。自中共加北乡上一届委员会换届以来,在区委的正确领导和全乡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加北乡党委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

指引,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进一步抓好结构调整,突出特色、绿色,发展定单、效益农业,加快牧业生产步伐,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打造服务型政府,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奠定了基础。

一、前三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三年,是我乡经济社会发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三年,也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三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乡上下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创建工程,顺利完成了上一届委员会确定的主要工作目标,为全乡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农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2005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3869万元,较2003年增长22.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268元,比2003年的2855元增加413元,增长14.5;乡镇企业总产值达586万元,同比增长5.85;农村居民住房砖瓦率逐步提高,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乡村面貌日新月异。一是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向上争取扶贫资金37.2万元,发展肉牛养殖156头,建立村级畜牧综合服务站1个,修缮村屯路18公里,修缮新建桥涵20座。水利部门为农村投资800余万元,打凿人畜饮水机井46眼,有效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加大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1)改水改厕工程顺利实施。有500余户村民吃上了自来水,建造50个标准化厕所。(2)投入近10于万元,对全乡高低压线路进行改造,更换老化电线杆65根,老化电线近10公里,确保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用电安全。(3)对村屯路进行了改造。投资33.2万元,修沙石路13公里;投资12万元,为五一村新修了600多延长米的油漆路面,解决了五一村村民40年来行路难的问题。(4)投入资金近3万元对对村屯环境进行绿化美化。(5)投资7万多元对加北村部、幸福村部和五一村部分别进行了维修、打水泥地面,极大地改善了乡村的办公条件;投入5万余元,对乡政府办公室进行维修、粉刷;投入4.5万元,对通乡公路面两侧的民房进行样板房改造。(6)投入6万余元,更换加北村主道两侧的板杖子、幸福小学板杖子、五一小学板杖子共计3031.5延长米。扶正打齐板杖子近24公里,板杖子达到了整齐划一,整齐美观,(7)投入资金16万元,为幸福小学修建了1500平方米的操场。(8)乡政府院内东侧新建一套7万于元的健身路径。

——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文明乡镇创建活动扎实有效。在广泛开展“树、比、促”、“五学、五帮、五比”活动基础上,深入开展“走田头、坐炕头、当带头”、“学比帮,奔小康”等主题实践活动,提高了干部职工服务水平和村民的文明素质。我乡被省政府授予“全省环境优美乡镇”称号,荣获加区文明城区创建活动一等奖。

——生态乡镇创建取得了新成就。利用地缘优势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业,大幅度的调整了种植结构。增加了无公害绿色保护地面积及春夏菜种植面积,重点培植了幸福村无公害肉、蛋、禽生产基地,大力发展了“笨”字号特色养殖业。我乡被地委授予“地级生态乡镇”称号。

——平安乡镇创建工作成效显著。健全信访工作制度,建立了加北乡信访工作网站,妥善处理了村民的来信来访问题。加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抓好安全、防火、防汛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我乡被地委授予“平安乡镇”称号。

——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扎实推进。认真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两风”建设和第二、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学习教育等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高。尤其是认真履行工作程序,严把各个工作环节,扎实进行高标准、高质量地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实现了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目标。多次在地区、加区举办的会议上进行经验交流,第三批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代表加区接受中央巡视组的检查验收,并受到好评。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加强。以争创“五好乡党委”、“五好村党支部”为目标,紧紧围绕发展的大局,贯穿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这条主线,以“三级联创”为载体,大力加强全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来,建立了党建目标责任制、党委成员包村、农村无职务党员定岗定责等30余项制度,做到了党支部“三会一课”活动的正常化、经常化。三年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得

到了跨越式发展,乡党委书记被省委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乡党委被地委命名为五个好乡镇党委;一个村支部被区委评“五个好”村党支部,两个村支部被区委评为标准化党支部,15名党员被区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名村党支部书记被区委评为优秀党委工作者,1名村党支部书记被区委评为“三强式”村党组织书记。

——领导班子和村级干部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切实按照《干部任用条例》和“五个注重”选拔推荐任用干部,得到了上级组织、干部职工和社会的认可。以村“两委”换届选举为契机,坚持德才兼备,重政绩选干部的用人导向,切实加强村级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使全乡的村级干部队伍的素质较上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年龄、文化等结构上较上届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整体能力较上一届得到了增强。

——党风廉政建设取得实效。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不断完善内部各项廉政制度,切实抓好乡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的两公开工作,真正做到了“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加北乡被地委命名为“乡村务公开先进集体”,乡党委被区委评为党风廉正建设先进集体。

——以人为本,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乡党委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执政理念,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本观,认真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全面推进全乡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一是坚持科教兴乡战略,认真抓好“普九”工作,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进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几年来,乡中心学校在统考中和综合评比中都保持了位居全区前列的好成绩。为提高全民素质、培养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切实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每年约组织1500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城里和外地打工,促进了农民增收。三是有效将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有效控制了人口增长,提高了人口素质。四是认真执行国家税费改革、减免农业税、小学“一费制”和农村独生子女的“两免一补”及农村计划生育部分奖励政策,切实做好减轻农民负担的工作。五是建立了以大病救助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2004年我乡参合率为50.4;2005年参合率为64.4。2006年参合率为80。两年来,农村合作医疗发放补助资金20万余元,受益农民达156人次;民政给我乡困难群众大病救助补发资金近6万余元,受益农民达76人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六是认真搞好民政低保、五保、优抚工作。自开展农村“两个”必保工作以来,累计救助贫困家庭1000余户,累计发放救助资金共计40余万元。得到救助人口1800余人。在农村助学方面区委、区政府采取农村初中就读到县集中办学的办法,对每位学生实施政府补助,每人每月补助50元,特困生每人每月补助150元,实施“阳光工程”救助贫困儿童,每名副科级以上干部自愿救助一名特困学生,全乡共有7名副科级领导干部,共包袱贫困生7名,每年累计为贫困生资助2100元。几年来,政府对我乡农村教育仅此一项投入80余万元,受益学生达1100人次。目前全乡没有一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认真搞好救济粮款发放兑付工作,确保了灾民和弱势群众的正常生活。

三年来,我们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乡党政班子精诚团结,全乡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许多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发展后劲不足;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大;安全生产、信访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以及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今后五年的工作中,全乡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达到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持续在5%以上。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总揽全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产业化为途径,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发挥城郊优势,加快生态农业建设步伐,加强党的建设,全面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要实现上述目标,今后五年,要重点作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实施“筑垒”工程

一是继续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继续提高基层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和领导艺术水平,使之具备较好的素质,制定基层领导干部及党员学习、教育计划,加强对基层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是继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继续巩固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认真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使三个村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加强。配齐、配强基层党支部班子,增强村级支部的战斗力,达到乡党委“五个好”和村支部“五个好”的具体要求。以“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继续开展“争先锋、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田头、坐炕头、当带头”主题实践活动,加大对乡、村党员的培训力度。采取办培训班、讲座等形式宣传党的政策和理论,使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上水平,上台阶。做好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加强对流动党员、离退休党员的教育管理。

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新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精神和荣辱观教育,努力开创反腐倡廉工作新局面。做到警钟长鸣。加强对党员、干部和村组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增强廉洁自律意识,不贪不占,树立干部的良好形象。

二、实施“结构调整”工程

要以种植业结构调整、畜牧业“主辅换位”、富余劳动力输出、冬贮和小作坊规模化经营、山产品采集等方面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农业方面。要进一步合理布局,加速结构调整的步伐,种植适应各村特点的时令蔬菜品种,瞄准城里人的“菜篮子”,做到需要什么种什么。依托丽雪淀粉厂,发展种薯和商品薯基地,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继续搞好绿色马铃薯基地建设,保证绿色种植面积,在加北村建立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

二是畜牧业方面。实施“主辅换位”战略,加快畜牧业发展步伐,充分利用现有的草场资源,积极为畜牧养殖专业大户协调专项贷款和发展资金,使全乡的畜牧发展逐渐成规模。

三、实施“民心工程”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服务,为农民群众多做实事,做好事,切实为群众解决问题,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打造“民心工程”。

一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按照走城市化道路,城乡一体化的原则规划新农村建设,坚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量力而行,逐步实施,抓好省级试点村加北村、地级试点村幸福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把我乡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生态协调、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是加大农民工培训和维权工作。要借助加区城市建设、餐饮服务等行业不断发展的好形势,乡村两级要不断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有序地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农村闲置人员得到妥善安置,从多个角度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开展对农民工的专项培训,为农民提供更有利的条件,使农民工能够掌握基本的“就业”技能和出去“再就业”的法律意识,懂得有效的维护自身的利益。

三是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切实解决职工、农民群众和弱势群体的生活困难。进一步规范低保工作程序,坚持动态管理、属地化管理和公正、公开的原则,实现“两个必保”和“应保必保”。继续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体系,解决更多困难群众的看病就医问题。做好乡干部包扶和相关部门对接包扶的具体工作,使扶贫解困的求助工程不断延伸和扩大,保证弱势群体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

四、实施“文明工程”

我们要继续加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以“三互”为载体,继续在村民之间开展互相学习、互相评比、互相帮助的活动,在做好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同时要坚持提高人的素质,创造清新幽雅、安全文明的生活环境。

一是要提高村民的文明素质。达到“五化”,就是农村软硬环境实现净化、绿化、亮化、美化、优化。要以活动为载体,以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为目的,在全乡范围内深入开展了提高村民素质工作。发挥公民文明学校的作用,由传统走向创新,采取灵活多样、适合农村便于农民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和引导,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以各小学为阵地,抓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二是深入开展“三培养”活动。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生产力、壮大农村实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来进行,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以“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以“五个好”为标准,进一步推行农村党建“三培养”活动,要把农民中率先勤劳致富的先进积极分子培养成党员;把勤劳致富的优秀党员培养成村、组干部;把党员干部培养成带头勤劳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模范。用“三培养”活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检验“三培养”活动成效。

三是要开展好各种创建活动。做到“五改”,即改水、改厕、改路、改灶、改房。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改善农村环境、普及科技知识、倡导移风易俗为重点,大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的评比活动,60的住户达到六星级以上标准。同时,在机关开展文明职工、文明科室的评比,在广大干部中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学习活动,通过评比,提高职工的素质,增强为民服务的意识。继续巩固精神文明创建成果,在现有的良好基础上力争在地区文明乡镇评比中再创佳绩。树立一批农民中的优秀典型,大力宣传,以点带面,形成文明向上的良好氛围。

四是创建达标乡镇。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农村基层的工作,任务多,工作量大,新生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我们要确保农村教育、计生、民政、医保及环保等五项工作都要达标。要认真落实好中央、省、地各项农村改革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坚持依法护农,堵住假劣农资流通渠道,严格禁止坑农、害农案件发生,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及时化解矛盾,重视信访工作,接待处理好农民来信来访,认真解决问题,确保农村大局稳定。

五、实施“施政工程”

一是依法行政,建设依法政府。按照建设阳光政府的要求,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严格按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行使职能,接受监督。建立行政执法监督和群众举报制度,进一步规范和约束行政权力,努力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须赔偿。

二是转变职能,建设服务政府。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体制创新,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三是转变作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主要精力用在工作上,多熟悉情况,多研究工作,加强对业务工作的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要着力解决业务不精,浅尝辄止,不在状态的问题,努力做到情况明,数字准,效率高,作风正。要善于领会上级精神,研究政策取向,把握工作导向,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加大政策、资金和项目争取力度。工作要有争先意识,争创一流意识。

四是廉洁自律执政为民。时刻把人民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为群众办好事和实事上,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恪守党纪国法,做到清正廉洁。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思想,以清新的政风和廉洁的形象取信于民。

同志们!我们这次大会,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快奔小康步伐的动员大会,是凝聚人心的大会,是鼓劲的大会。实现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任务光荣而艰巨。让我们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在省、地、区委的领导下,动员和带领全乡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为把我们加北乡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7.加快农机化发展 促进新农村建设 篇七

在广大农机经营户、农机户和部分农民的自觉组织下, 我镇根据实际情况, 加以正确引导, 采取有效方式, 在农机技术人员的指导下, 正在组建春光村春苗农机专业合作社。

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按照农机服务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发展的要求, 把分散的农机经营户、农机户和部分农民组织起来, 有效提高了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在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其它组织无法替代的, 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成为当今农机化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 可以实现从单纯的生产服务向多领域的社会化服务过渡, 从组织松散的低层次技术服务型向利益共享的高层次经营管理型转变, 逐步建立多种经济成分, 不同的合作形式、层次和规模, 富有经济活力的经营体制;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不仅可以探索出发展农业机械化和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村合作经济的有效形式, 还可以促进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改革发展的一种方向性选择,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农村经营模式对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 实现农业经营体制创新, 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有着重要意义。农机专业合作社突破了农业投资体制上原有的封闭性和单一性, 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 拓宽了农业投资的渠道;农机专业合作社把农民资本汇集起来, 改变了农民的身份, 使其成为股东, 把农民和村集体利益通过对农业机械的投资经营紧密结合起来。

农机专业合作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1) 充分发挥农机科技新技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转换作用。 (2) 提高了农业的规模化程度, 增强了农民在市场中的地位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3) 它是联系政府部门和农民的桥梁, 有效拉动农机消费市场, 协助农机主管部门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 (4) 提高了协作意识, 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5) 促进了农机化快速发展, 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展。 (6)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立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结构, 提高组织化、专业化程度。 (7) 进一步降低作业生产成本, 提高劳动生产率, 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推进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的质量的提高。 (8) 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 (9) 解决了农机户和农户、农机经营户和农机户之间的需求矛盾, 避免了“有机无田耕、有田无机耕”的局面。 (10) 解决了弱劳动力和无劳动力耕种及土地撂荒问题。

总之, 通过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 可以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的有机统一, 促进土地、劳动力、资金、装备、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 推动农机农艺结合, 加快农业科技应用, 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 完善农村基础经营制度, 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 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 有利于促进维修、信息服务与机械使用有机结合, 推进先进农业技术的使用;有利于落实政策宣传、农机维修、技术培训、生产组织和安全教育等工作;有利于把农机手组织起来, 提高农机作业的组织化程度, 促进新型农民发展。因此, 加快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 是完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重要内容, 是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举措, 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有生力量, 是加快提升农机化发展水平, 实现农机化发展的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 推动农机化又快又好发展的必然选择, 可以预见, 农机专业合作社将逐步成为发展农机化的主导力量。

8.加快农机化发展 促进新农村建设 篇八

关键词:加强;农机安全监理;促进;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S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190-1

1 营造农机安全生产的良好社会氛围

国家出台的《农业机械促进法》、《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是关于加快农业机械发展的农机安全生产安全管理的法律文件,是一部完整的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为农机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制保障。为把《农业机械促进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引向深入,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机化发展全局,把“安全生产重于泰山”这一思想理念贯穿于整个工作的始终。实行农机监管人员包村宣传培训农机科技示范户和农机合作组织,采取以点带面,面上开花的科技手段,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教育培训活动,以提高农民的科技知识和农机安全生产操作技能,使广大农机手知道驾驶操作农业机械应遵守什么规定,违章要受到的处罚及违章操作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逐步提高驾驶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法律、法规常识以及使用先进适用的农机作业技术,要让农机手懂得抓安全生产就是抓发展,增强和提高农机安全生产就是大发展的道理。只有宣传到位,才能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的发生、营造农机安全生产的良好社会氛围,确保农机安全生产的正常运行,使农业机械化真正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2 严把机车入户和拖拉机驾驶员考试关

加强源头管理是减少和预防农机事故发生,实现农机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为了从源头上消除不安全隐患,农业机械驾驶人员的考核培训要严格审查已登记后,按照培训要求集中学习培训,根据培训结果发培训结业证书,严格按照考试制度、考试科目、考试办法,考核合格后经负责领导复检签字后方可制证。在培训考试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严培严考和优质服务的思想,宁可给驾驶员多讲解几次,多给几次练车和考试的机会也绝不能在培训考试中走形式,降低考试标准。无论任何人都要执行一个标准,确实做到从源头保证农机安全生产的正常进行。

3 加强年度检审验工作,确保农机安全生产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安全检查是农机监理最为有效的执法手段,是最好的安全教育方式,它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只有抓好安全检查,才能促进牌证管理,打击“黑车非驾、违章载人”行为,确保年检审验,消除不安全隐患,也只有搞好安全检查,才能减少违章作业和违法载人现象再次发生。农机检审验工作是一项政策性、法制性、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它要求农机检验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水平和执法水平,具备好的技术素质和职业道德。在工作过程中要严把检审验质量关,对不符合检审验标准的农业机械应限期修复、补检、对补检仍不合符的,农机监理机构应收缴牌证,不得继续作业,对驾驶人员身体条件不符合驾驶员条件要求应吊销执照,只有扎实的做好此项工作,才能消除事故隐患,提高农业机械的安全技术状态,保证农业机械优质高效、低耗、安全生产。

4 实行免费管理、破解农机监理难题

在新形势下,为探索农机安全管理机制,实现农机由有偿收费管理模式向无偿服务管理模式转变,从而达到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机生产安全的目的。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逐步创建和谐统一的执法环境,消除重收费而轻管理,群众为省钱而逃避管理的不正常现象,真正形成农机促生产,免费管理保安全的局面,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确保农机安全生产,探索总结新时期农机管理的长效机制。

5 农机安全是农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方面,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农业生产和农村

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农村的稳定

农机安全监理部门肩负着为农机化发展保驾护航的任务,要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责任感。要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协调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才能全力做好农机安全生产工作,使农业机械更好地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9.加快农机化发展 促进新农村建设 篇九

为有效提高农民群众安全意识,减少农机事故发生,保障农机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号)、《农业部、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总局关于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农机,促进新农村建设”活动的通知》(农机发„2009‟4号)、《苍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农机促进新农村建设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苍府办发„2011‟33号)精神,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安全、和谐发展的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为目标,以创建“平安农机”示范乡镇、村(社区)和户(合作社、协会、作业公司)为载体,以提高农机安全监管能力和农民群众安全生产意识为着力点,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农机安全监管网络,强化农机安全生产措施,务实农机安全生产基础,构建农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进一步促进农机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保障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不断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创建目标

(一)总体目标。2012 年创建成为“平安农机”示范乡。

(二)具体目标。根据活动总体要求,到2012年5月31日,全乡建成“平安农机”示范村占所在乡村(社区)数量的30%以上;“平安农机”示范户占所在村(社区)农机户数的40%以上。

(三)效能目标。通过活动开展,全乡农机安全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农民群众的安全生产意识明显提高;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制、责任倒查制、过错追究制等制度进一步落实;农机安全监管机构和农机监理人员的行政执法水平和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源头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强,农业机械登记、牌证核发、驾驶人员考试、培训和安全检查、事故处理工作达到规范化、标准化。通过努力,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源头管理、执法监督“三大防线”进一步筑牢,农机安全事故和涉及农机的交通事故明显减少。

三、工作步骤及措施

“创建平安农机,促进新农村建设”活动共分三个阶段实施,自2011年6月1日起,至2012年5月31日结束。

(一)宣传发动和准备阶段(2011年6月1日-6月31日)

学习传达“平安农机”创建活动的相关精神,深入宣传创建工作的意义、措施和步骤。着力抓好“六个一”活动,即:在全乡组织一次“平安农机”大型宣传教育活动;给每位农机驾驶人员送一封争创“平安农机”示范户的倡议书;为农机手农机户放映一部“平安农机”教育的影视警示片;给每个村送一套“平安农机”安全宣传挂图;给每个农机户送一本“平安农机”常识手册;为每个中小学生上一堂“平安农机”知识课。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开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效,着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各村要成立以行政“一把手”为组长的“创建平安农机,促进新农村建设”活动(以下简称“平安农机”创建活动)领导小组,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方案。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1年6月20目-2012年4月30日)

1.创建“平安农机”示范户(2011年6月20日-2011年7月30日)。乡、村组通过摸底调查,掌握辖区农机基本情况,建立健全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台账,加大执法检

查力度,强化农机牌证管理,督促农机户主动参加年度安全检验。县农机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乡政府主抓,切实加强农机大户农机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培训,努力降低农机安全生产事故,并以乡镇为单位建立完善培训档案。积极引导农机大户参加农机协会和农机专合组织。通过努力,着力培育一批农机装备配套完善、操作技能水平高、安全生产意识强的农机专业示范户。

2.创建“平安农机”示范村(2011年7月15日至2011年9月31日)。选择农机大户较为集中的村作为“平安农机”示范村,落实村两委班子和机电提灌站等大型农业机械管理人员,组建村农机服务协会,吸纳本村农机大户参加协会,建立协会会员档案。在村委会办公场地设立农机协会会员学习活动室,将协会章程、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上墙公开,规范建立农机安全生产宣传专栏,认真组织协会会员参加安全教育学习。开展农机跨区作业服务。

3.创建“平安农机”示范乡镇(2011年9月15日-2012年2 月29日)。乡成立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组织机构,确定分管领导和责任人员,将农机安全管理纳入对村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内容。协助县农机监理站抓好农业机械年度检验和执法工作。积极开展农机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建立完善农机安全生产制度机制,强化农机安全生产责任。

(三)检查、申报验收阶段(2012年3月1日-5月31日)。

1.2012年3月20日前,各村根据考评标准及评分细则,进行创建“平安农机”示范村、户自查评分,上报工作总结,申请验收。

2.2012年4月20日前,乡“平安农机”活动领导小组组织相关人员对“平安农机”示范村进行初查。

3.2012年4月30日前,乡“平安农机”活动领导小组根据初查情况向县申报县“平安农机”示范乡镇,并做好相关迎检准备工作。

四、具体要求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是农业部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为强化农机安全生产工作,促进新农村建设组织开展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提升农机安全监管能力的具体体现,事关全乡农机发展和基层平安稳定,各村和乡级相关部门务必引起高度重视,按照要求,切实做好创建活动的相关工作。为加强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乡上成立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农机,促进新农村建设”活动领导小组(具体名单见附件),各村和乡级相关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加强领导,落实人员,周密部署,狠抓落实。

(二)明确责任,协调推进。乡上将把农机安全生产纳入各村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内容,各村、乡级相关部门要明确责任,协调配合,确保创建活动收到实效。乡镇将按照“平安农机”示范乡镇考评标准及评分细则,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建立农机安全管理台账,加强农机安全宣传教育,建立相应的目标考核和管理办法,抓好创建和申报工作。

(三)强化督查,突出实效。各村要将创建活动各阶段工作动态定期上报乡“平安农机”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每阶段工作结束后,要写出阶段性书面总结,在阶段性工作结束后5 日内上报乡“平安农机”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创建活动期间,乡“平安农机”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将对各村创建活动的阶段性工作进行抽查,对创建活动走过场,措施不落实,工作不扎实、不到位,完不成目标任务的通报批评;对创建成绩突出的“平安农机”示范村、户,要进行表彰奖励。创建活动结束后,各村、乡级有关部门要对创建活动进行全面总结,巩固创建成果;乡“平安农机”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对各村的先进经验和有效做法进行总结推广。

附件:1.桥溪乡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农机,促进新农村建设”活动领导小组

成员名单

2.平安农机示范乡、村、户创建标准

二〇一一年七月二十八日

附件2 :

“平安农机”示范乡镇、材(社区)、户

创 建 标 准

一、“平安农机”示范乡镇创建标准

(一)乡镇政府重视农机安全生产工作。成立农机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积极协助县农机管理部门做好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与村民(社区)委员会签订农机安全生产责任书。开展创建“平安农机”示范村(社区)、户活动成效显著“平安农机”示范村(社区)达到30% 以上。

(二)乡镇设有负责农机安全管理的工作机构和人员。各村均聘有专(兼)职农机安全管理员,职责明确,责任落实。

(三)农机安全生产措施到位。开展经常性的农机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活动记录完整;农业机械及其驾驶入台账和农机事故档案规范齐全。农机安全生产制度健全。根据农业生产季节特点,在辖区内组织开展日常检查和专项整治活动。

(四)积极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每年组织农机驾驶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学习不少于2 次。设有农机安全宣传专栏、宣传材料、固定标语、警示牌等。

(五)乡镇内90% 以上的农机维修点取得技术合格证,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入户率、年检率、驾驶入持证率均达到90% 以上,不发生较大以上农机事故。

二、“平安农机”示范村(社区)创建标准

(一)村(社区)党支部、村民(社区)委员会重视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积极协助乡镇政府和农机管理部门做好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设有村(社区)级农机安全员,与农机户签订农机安全责任书,开展创建“平安农机”示范户活动成绩显著“平安农机”示范户达到40% 以上。

(二)农机安全生产措施到位。农业机械及其驾驶入台账、农机事故记录、安全学习记录完整。农机安全生产制度健全。积极协助县、乡镇的有关部门做好农机安全检查和整顿工作。

(三)积极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村(社区)内设有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学习活动室、农机安全宣传栏、农机安全宣传标语。每年组织农机驾驶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学习不少于2 次,经常开展农机安全生产经验交流和学刊用报活动。农机驾驶操作人员掌握安全生产法规知识和操作技能。

(四)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登记入户率、年检率、驾驶入持证率均达到95% 以上。不发生农机死亡事故。

三、“平安农机”示范户(合作社、协会)创建标准

(一)模范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严格按照农机安全操作规程驾驶操作,不违法载人,不超速超载,不酒后驾驶,无违章记录,无农机责任事故。

(二)农业机械牌证齐全,机具技术状态良好,按时参加年度检验。

(三)积极带头参加乡镇、村和农机管理部门组织的农机安全教育等活动,认真学习、宣传农机安全生产知识,家庭(协会、合作社)成员农机安全意识高。

10.加快农机化发展 促进新农村建设 篇十

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对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同时对加快农机化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认真把握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对农机化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理清农机化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思路,我们于近期就我市农机化的发展进行一次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成就

近年来,全市各级农机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总体发展思路,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奋力拼搏,初步实现了农机化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市的农业生产主要以人畜力手工工具为主、传统农机具为辅,农机化水平较低。经过30年的发展,全市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2万台,增长近20倍;配套农机具达到2.4万台(套),增长98倍;全市农作物机耕、机播、机收综合机械化水达到75%,其中小麦生产已基本实现了全过程机械化,玉米及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也实现了新突破。农机化的发展,极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二)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农机化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更主要的是通过大力推广农机化节本增效新技术,实现了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改革开放30年来,先后在全市推广了小麦精播、沟播、机收、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及经济作物生产等近20项农机化节本增效新技术,年累计应用100余万亩,实现节本增效4200万元。再加上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逐步扩大,农机化为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已达7%。

(三)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据测算,1台小麦联合收割机能替代200多个劳动力,1台大型挖掘机可替代500-600个劳动力。农业机械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了相关产业和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加快,特别是通过组织开展农机跨区作业,提高了农机具的使用率和利用率,消除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农忙季节“返乡”现象明显减少。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市农村劳动力水平已降到40%以下。

(四)促进了农业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农机化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村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实现了大规模的集中连片作业,激发了农民多种地的积极性,扩大了农民种植

规模,也为种粮大户的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从而促进了农村的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目前,全市农村土地流转率已达15%。

(五)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实践证明,农机化的发展不仅仅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广大农民思想观念和农村生产经营理念的转变,从思想、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不断缩小了城乡和工农之间的差别,推动了城乡一体化。通过使用农业机械,一是广大农民的劳动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生产的管理方式等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改变了过去农业生产粗放经营的习惯,逐步学习运用现代理念来指导农机作业。二是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转移到城市和小城镇务工,由种田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而仍然留在农村的人员已成为了新型农业工人。三是通过农机社会化服务和新技术的实施,农民收入明显提高,进一步缩小了城乡收入差别,使农民群众也能像城内职工一样体面地生活。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近年来,农业机械化虽然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农机化装备结构不尽合理。小型机械多,大型机械少;动力机械多,配套机械少;种植业机械多,农村其他各业机械少;单一技术水平作业机械多,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少的现象依然没有彻底改观。并且农机作业的组织化程度、利用率较低,经济效益不高,与先进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二)农机化发展还很不平衡。全市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过程机械化,而玉米机收率仅达54%左右。另外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较高,而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较低。

(三)农机化投入不足且单一。尽管近几年国家队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进行了调整,补贴额度逐年增长,但仍远远满足不了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对发展农机化的迫切需求,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缺乏明确的投入保障机制。

在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中,对粮食作物生产机械特别是对农民购买农机的直接补贴投入较多,而对基层经济作物农业机械补贴较少。特别是农机服务组织、示范基地、培训基地、区域性维修基地和机耕道、机具场库棚等基础设施建设补贴仍是空白,难于进一步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提升农机技术推广、安全监理、修配管理、教育培训等公共服务能力,不能适应当前新形势下农民发展农机化的需求。

(四)农机化执法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乡镇农机管理人员不稳定,大部分时间从事当地政府安排的一些专项工作,根本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机化工作中去,相当一部分是自收自支人员,给农机管理工作带来较大困难,极不适应城乡经济统筹发展。

(五)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缓慢,组织化程度低。现有的农机服务组织多采取传统的管理模式,农机农田作业组织发展较快,但组织化程度低,具有现代经营意识和管理模式的经营性农机合作服务组织还处在起步阶段,特别是由农机大户联合形成的合作组织还比较少,服务水平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三、建议与对策

(一)完善农机化投入机制,夯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级要结合当地实际,把促进农业机械化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积极采取财政支持、税收优惠、金融扶持等措施,加大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对于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购买先进适用的农机具、农机作业和基层农机服务组织、机耕道、机具场库棚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给予补贴和扶持,尽快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导向、农民投入为主体、集体和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农机化发展多元化、多渠道投入长效机制。

(二)培育农机服务组织,推动农民生活宽裕。要按照“自愿组合、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场运作”的思路,扶助一批规模较大、带动力较强的农机服务组织,并推行规范化管理,使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农机经营户与农户之间形成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三)发展先进实用农机具,改变农业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农作物秸秆打捆机、秸秆粉碎还田机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械,有效控制农民焚烧秸秆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四)依法加强农机安全监管,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农机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安全管理,依法严厉整治各类农机违法行为,保障农机安全生产,促进农村的和谐稳定。

(五)加强农机化社会培训,提高农民科学技术水平。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农机化培训学校规范化建设,不断完善培训手段和设施,增强培训能力。要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需要,通过采取举办培训班、下乡技术指导、组织科技宣传、发放技术明白纸等多种形式,拓展培训范围,扩大培训规模,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创业型技术人才。

(六)健全农机行政管理职能,确保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要进一步理顺农机行政管理机构,统一单位名称,建立起上下协调、管理顺畅的农机行政管理机构,与承担的农机管理职能相适应。对具有行政执法和公益性职能的农机安全监理、技术推广、修配管理、教

11.加快农机化发展 促进新农村建设 篇十一

【关键词】 农电工程 作用 前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时期加快我國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能源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电与柴米油盐一样,是农民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目前“有电用不上和有电用不起”的问题还相当严重,成为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一般来讲,电能使用量的多少,是一个国家生活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当前,我国农村如何才能发展好电力事业,怎样才能利国利农,使电力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从农电工程角度加以解决,而充分认识和解决农电工程的成因、作用及前景等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1.打造坚强可靠的农村新电网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国务院办公厅曾在2011年5月转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通知,要求各地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在“十二五”期间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强农村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用电需求,进而加快改善农村民生,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根据中国政府网5月16日发布的发展改革委《关于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十二五”期间,全国农村电网普遍得到改造,农村居民生活用电得到较好保障,农业生产用电问题基本解决,县级供电企业“代管体制”全面取消,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目标全面实现,基本建成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新型农村电网。

我国曾于1998年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农村电力管理体制改革、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政策,农村电网结构明显增强,供电可靠性显著提高,农村居民用电价格大幅降低,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新出台的《意见》确定了相关工作重点:对未改造地区的农村电网(包括农场、林场及其他独立管理地区的电网),按照新的建设标准和要求进行全面改造,彻底解决遗留的农村电网未改造问题;对已进行改造,但因电力需求快速增长出现供电能力不足、供电可靠性较低问题的农村电网,按照新的建设标准和要求实施升级改造,提高电网供电能力和电能质量,实现城乡各类用电同网同价,进一步减轻农村用电负担等。

2.农电工程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2.1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的坚强农电网 建设坚强的农村电网,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分析农电负荷发展情况,建设网络坚强、设备先进、电能质量优良、供电可靠的农村电网,满足农村不断增长的用电需求,促进新农村建设协调、稳固发展。

2.2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深化农电优质服务新农村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农电职工队伍建设,认真开展职工道德教育,业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职工为“三农”服务的意识和技能。健全服务体系,建立长效机制,规范服务行为,完善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方式,树立“民心工程”服务品牌。积极搞好电力“普遍”服务和“特殊”服务,使农村用电享受到与城镇同等的服务。坚持以人为本,通过系统培训、技能比武,使农电员工在知识、技能、品质等方面都得到提高。深入开展基层供电企业创一流和同业对标工作,提高电力企业综合实力。推进农村供电所规范化建设,牢固树立电力为农民、为农业、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思想,从用电客户最关心的用电问题入手,全面落实员工服务“十个不准”、供电服务“十项承诺”,确保农村供电可靠率、居民端电压合格率达到标准要求。加强供电服务窗口建设,完善常态服务机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供电服务。

2.3提高供电质量,促进农电供应水平的极大提高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农村电网的科技含量,在网络建设中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不断提高网络供电质量,满足农村用电的电能质量要求。强化农村供用电管理,提高农电工作质量,严格执行国家电价政策,全面实行用电“三公开”、“四到户”、“五统一”管理。坚持“优质、方便、规范、真诚”的服务方针,通过“民心工程”创新服务方式,打造优质服务品牌,全面兑现“十项服务”承诺。认真做好“户户通电”工程,把其纳入地方政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积极争取各有关部门以及广大客户的理解和支持,克服困难,全力以赴,确保实现户户通电目标。

3.农电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发展前景

国家提出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是改善农村民生、推动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新一轮改造不是简单延续,而是立足升级,全方位推动农村用电向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新型农村电网转变。随着现代农业迅速发展,家用电器全面进入农村,农村电力需求增势强劲,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用电量增幅甚至达到20%~30%,3年左右就翻一番。因此,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除解决农村生活用电外,更把满足农业生产用电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用电的需要当成改造的重点。

12.加快农机化发展 促进新农村建设 篇十二

1 建设成效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中央、省市各级农机化扶持政策的实施, 东阳市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得到长足发展, 农机装备水平明显提高, 服务组织不断壮大, 服务功能更加完善, 服务范围进一步拓宽, 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在优惠政策不断扶持带动下, 东阳市农机社会化服务队伍已初具规模。现有农机户34 869个, 农机原值50万元以上农机大户213个, 农机专业合作社24个, 农机服务站、队240个, 专业农机作业服务公司1个, 农机维修点104个, 授权农机经销企业3家, 农机驾驶培训机构1家。在编农机科技专业人员58人, 农机社会化服务从业人员30 152人。全市建有温室育秧中心6个, 季育秧服务能力1 133.3 hm2, 2013年完成温室集中育秧作业服务2 224.2 hm2。建有粮食烘干中心19个, 装备粮食烘干机67台, 粮食烘干批处理能力869 t。农机社会化服务经营总收入4.26亿元, 实现总利润1.26亿元。服务领域由粮食生产作业服务向茶叶、蔬菜、水果、畜牧、水产养殖等农业生产作业服务拓展。

2 主要措施

近年来, 东阳市农机管理部门以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提高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为目标, 积极培育扶持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 主要在农机惠农强农政策实施、农机技术培训、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推广示范、农机化促进工程项目实施及农机作业信息服务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有序健康发展。

2.1 加大政策实施扶持力度, 提高服务组织农机装备能力

2004年以来,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是东阳市一直实施的强农惠农政策之一, 在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过程中始终把农机服务组织作为申请购置补贴的优先对象;同时, 农机服务组织也是新型农机具购置的重要力量。经过近10年的实施, 农机服务组织的农机装备水平大幅提高, 也带动了全市农机装备水平快速提高, 到2012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478 963.6 k W, 比2003年末增长31.3%。拥有新型大中型拖拉机383台, 水稻插秧机122台, 植保机械1 970台, 收获机械524台, 烘干机械36台, 设施农业温室251.3万m2。目前全市已具备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条件, 为农业现代化打下了牢固基础。

2.2 加大农机技术培训扶持力度, 提高服务组织从业人员技术水平

在市、乡镇农机管理站和各农机专业合作社建立农机培训机制, 举办各类农机技术业务培训。在春耕、夏收、秋种等关键农时季节通过现场会方式, 开展技能培训, 为服务组织解决技术问题, 推介新型农机产品, 受到了广大服务组织从业人员的欢迎。2012年农机社会化服务培训人次达3 259人。2013年上半年, 东阳市农机管理部门召开水稻机插秧培训现场会6次, 总结交流早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应用的经验, 分析实际存在的问题, 讲授了单季晚稻和双季晚稻规格化育秧的技术要领, 解读了2013年农机化扶持政策, 培训258人次;举办其他技能教育培训5次, 培训253人次。另外, 每年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参加浙江省农机局举办的培训班, 提高服务组织经营管理能力。

通过多年来农机化知识的学习培训, 服务组织从业人员对各类农机使用、维护保养及农机惠民政策认识不断加深, 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机化进程。

2.3 加大农机推广示范扶持力度, 提高服务组织新机具新技术应用水平

东阳市农机管理部门根据全市粮食生产主体构成, 把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粮食机械烘干技术推广应用始终优先面向农机服务组织, 进一步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应用能力。

大力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实行水稻生产栽植机械化是稳定粮食生产的有效途径, 也是提高农机化水平的重点举措。东阳市农机管理部门以推进水稻温室育秧中心建设为抓手, 大力推广水稻育插秧技术, 以温室育秧中心、农机合作社、水稻机插大户为重点, 开展市级农机技术人员“三联系” (连乡镇、连基地、连大户) 工作, 提升服务水平。目前全市有6个温室育秧中心开展早稻温室育秧作业服务, 有40个粮食生产主体开展早稻机械化育插秧作业服务;投入作业的水稻插秧机100余台, 育秧播种机组30余套, 育秧硬盘20余万只。2013年以育秧中心为载体积极开展集中育供秧作业, 充分发挥服务组织的作用。全市完成水稻集中智能温室育供秧2 224.2 hm2, 有力地带动了水稻机插面积增长。2013年全市完成水稻机插面积2 948.4 hm2, 比2012年同期增长32.6%。

大力推广粮食机械化烘干技术。粮食机械化烘干技术有效规避了传统烘干技术对环境气候的依赖性, 不仅节省了场地, 同时大大提高了烘干效率, 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在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农机服务组织是粮食机械化烘干技术推广应用的主力军。2012年末东阳市共有粮食烘干机36台, 批次烘干能力达404t。2013年东阳市农机管理部门认真开展调查研究, 宣传烘干机推广扶持政策, 筛选建设主体, 以组织落实东阳市粮食产业化扶持政策为契机, 引导、鼓励种粮大户应用粮食机械化烘干技术, 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增强粮食生产增产增收的综合能力。通过调查摸底, 确定了6个2013年的推广重点对象, 为推广对象积极申报东阳市农业产业化烘干中心基础设施补贴项目。同时, 产业科技术人员深入推广对象帮助做好粮食烘干中心建设的前期准备, 指导推广对象选购先进适用的烘干机型号, 当好参谋。2013年推广安装粮食烘干机31台, 新增粮食烘干批处理能力465 t。粮食烘干机的应用推广, 大幅提高了全市粮食机械化烘干能力, 有效地降低了粮食干燥成本, 保障粮食生产丰产增收, 提升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4 加大农机化促进工程项目实施扶持力度, 提高服务组织规模化经营能力

为适应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亟须引导农机服务组织走正规化、规模化、产业化之路。目前东阳市着力开展农业“两区”建设, 始终把农机化促进工程项目及农业“两区”提升项目实施优先向农机服务组织倾斜, 着力提高服务组织规模化经营能力。

在“两区”建设优惠扶持政策方面, 东阳市2006年下发了《关于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意见》, 提出了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十大扶持政策, 内容包括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实现税收优惠政策、给予用地用电扶持、提供信贷支持、改善工商登记和注册认定服务、鼓励和支持推进农业标准化、支持申报自营进出口经营权、鼓励和支持农产品开拓市场、实施重点培训、鼓励农技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优先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 放宽农机购置数量限制, 优先安排农机化促进工程项目;制定奖励措施, 对完成水稻机插、油菜机收作业面积66.7 hm2以上农机合作社进行奖励。近年来东阳市农机管理部门筛选农机服务组织实施了多个省部级农机化促进工程项目, 涉及粮食、水果、蔬菜、茶叶机械化生产及畜牧机械化养殖, 极大地提高了农机服务组织的规模化生产经营能力。2013年经过与浙江省农机局、农业部农机化司多次商讨, 根据东阳市的实际情况, 确定了农业部“水稻生产农机作业区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的实施方案。同时积极组织开展省级农机化促进工程项目“茶园培管机械化与茶叶智能化加工示范”的实施工作, 按照实施方案的计划, 指导实施主体购置各类茶园生产管理、智能化加工的机具, 组织编印“茶园培管机械化与茶叶智能化加工示范”项目的技术培训资料, 开展相关的生产、加工试验。

2.5 加强农机信息服务, 提升服务组织信息化水平

不断拓宽服务信息渠道, 农机合作社在完成自有承包土地农机作业的基础上, 扩大农机服务领域。东阳市农业主管部门建立了农机服务信息平台, 收集供需情况, 通过短信、农民信箱方式把服务信息传递到农户手中。目前东阳市农业局“每日一助”短信平台把每日的农业供求信息发到农户手机里, 让农户及时了解农机服务供需情况。同时引导农机服务主体加入浙江省跨区作业直通车系统, 从中获取农机跨区作业的有效信息。

3 存在问题

3.1 合作社整体质量有待提高, 经营管理运行机制有待完善

东阳市农机专业合作社成员主要是农民, 文化程度较低, 经营管理知识缺乏, 政策法规意识淡薄;另外合作社成员年龄普遍较大, 接受新观念、新技术的能力较低, 缺乏组织管理能力。在制度、管理、财务、市场运作等内部管理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特别是生产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还不够科学完善, 假合作真单体、假民主真独断现象普遍存在。许多农机专业合作社开拓市场、驾驭市场和抵抗市场风险能力还不强, 缺少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和领头人。

3.2 用地问题突出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用地配置目前无章可依, 申批临时用地十分困难。当前政府在大力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和粮食机械化烘干技术, 而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需要有配套的机房、库房、作业用房等基础设施, 否则, 大量农机具将露天存放, 许多新技术不能正常推广应用, 严重影响农机化发展进程。

3.3 农机服务信息渠道不够通畅

东阳市目前农机服务信息渠道主要有两种:一是农机合作社利用自身积累资源, 就近为农户服务;二是通过农机管理部门提供的短信平台获取信息。两种渠道相对单一, 农机服务信息的传播不够通畅、及时, 缺乏农机服务信息收集、整理、发布的有效机制。

4 推进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的建议

4.1 有序开展规范化示范性合作社建设, 提高农机合作社的整体质量

开展农机合作社示范 (规范) 社建设是提高农机合作社整体质量的有效途径, 示范 (规范) 社建设要按照《浙江省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 (规范) 社认定标准 (试行) 》要求, 实现省、市、县三级示范 (规范) 社认定同步推进, 指导合作社建好财务账、农业机械台账、农业机械作业台账, 完善经营管理制度、盈余分配管理制度、民主决策制度, 鼓励引导合作社参加信用评级活动, 进一步健全农机合作社发展机制, 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提高经济效益, 提升整体质量。

4.2 加大农机合作社组织的政策扶持力度, 破解农机合作社发展难题

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机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意见》, 以《意见》出台为契机, 加强农机化服务装备建设。加快推进育秧中心、粮食烘干中心、区域性农机维修保养中心、农产品初加工及农机库房等建设。土地、资金问题是农机合作社在发展中存在的两大亟待破解的难题, 农机部门应当好政府参谋, 争取政府支持, 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税务、工商、科技、金融等部门沟通、配合, 拓宽农机合作社融资渠道, 加大对合作社的信贷扶持力度, 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其他社会资金投资农机专业合作社, 建立起国家扶持、银行贷款、群众自筹、集体入股等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营造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的良好环境。切实解决发展中的土地、资金等实际问题, 合力推进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4.3 实施农机人才培养行动, 提升农机从业人员素质

开展农机培训大行动是提升农机从业人员素质的重要手段, 要进一步加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人才培养, 重视农机专业大学生的培养, 加快引进高校毕业生到农机专业合作社工作。要拓宽培训内容, 创新培训方式, 由原来农机技术知识培训向生产管理、企业经营、市场运行、品牌培育、团队合作等领域拓展, 培训方式要实现请上来与走下去相结合, 理论教学与实践交流相结合, 重点组织农机合作社负责人的培训, 全面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 加快造就一批懂业务、会管理、善经营的合作组织带头人。广泛开展合作社社员的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 培养一批有技术、懂安全、能合作的新型社员, 提高合作组织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

4.4 建立农机服务信息共享平台, 拓宽农机服务信息渠道

探索建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农机服务主体信息收集、共享查询及发布平台, 加强信息交流, 实现信息共享;探索建立县级农机服务信息网站, 开辟本地区农机服务供需信息, 新机具、新技术推广, 技术资料下载, 农机户交流论坛等内容, 加强网站的宣传;充分利用浙江省农民信箱免费短信功能, 让更多农机服务信息、农机资料及时、快速地传递到农机户手中。引导鼓励农机合作组织参加信用评定, 加强信用跟踪管理, 建立守信失信定期发布机制, 将信用等级作为农机促进项目扶持、示范社评定的依据, 引导农机服务组织诚信经营。

4.5 积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 发挥农机合作社的引领作用

上一篇:零点我们出发心情随笔下一篇:中国基督教规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