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

2024-10-09

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共11篇)

1.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 篇一

创先职称论文发表网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其就业政策

摘要:就业仍然是当前社会环境下非常严肃的一个现实问题。从小到大一直上学大部分人的想法就是找一个好的工作。这也是大多数家长的想法。然而,当前的就业形势与环境并不是很乐观。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虽然整体有所上升,但是仍然跟不上现代经济发展的速度,一次大学生就业是当前社会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关 键 词:大学生 就业 政策

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存在很多问题,而且并不是找不到工作,甚至存在名牌大学毕业的大学生选择与自己水平与专业相差很大的工作,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因此,从本篇文章来简单分析目前的就业形势与现状,给出客观的建议,对就业形成客观的指导。

目前来说,大学生虽然就业率有所提升,但是这种就业率并不是很客观的,就目前的企业来说仍然还是紧缺高素质与高技能人才,而且现在的大学生尤其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通常会眼高手低,而且稳定不下来做好已经选择的工作,这就需要大学生不断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塑造创新型自我.成功踏上就业之路。

现在的就业现状是高技能综合型人才紧缺,个供大于求,就业形势很严峻。但是国家需发展的地方还很多,需要劳动力还有高科技人才,例如西部经济的发展,急需要先进型人才的支持,而且国家也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发展,但是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毕业生不愿意去边远地区及环境艰苦的地方。现在的经济出现供求结构矛盾。

现在的教育服务与制度没有与当代经济及企业相适应。现在有的地方为了保障当地毕业生的就业,减轻社会压力,采取了政策保护措施,实行地方保护主义,例如户口限制,本地生源优先,这就影响了毕业生的合理就业。而且有的企业也有限制性的条件,例如,本地户口。其实这就缩小了就业对象的范围,并不利于整体就业的发展。

现在大学生在教育制度与环境的影响下,自身的修养与素质不是很高,而且目标性不强,容易频繁跳槽,不利于企业的运作与发展。大学生的高分低能现象与实践能力都影响企业人才的选拔,因此当前的教育也是影响就业的一大隐患。

为了缓解现在的就业压力,国家已经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为大学生就业开设一些相关的指导机构。而且也规定如果本人落实工作单位后,公安机关按有关规定办理户口迁移手续。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工作条件,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现在各级政府及企业需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就业。

2.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 篇二

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基本现状

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来看, 其主要是为社会培养一线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方面的技术型人才。在这种培养目标的导向下,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具备一定水平的专业理论知识, 并且在实际工作中, 实践动手操作技能较好, 可以胜任企业生产一线的大部分工作。这种类型的人才, 对于我国制造业、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 在高校毕业生规模居高不下的情况下, 同时我国社会经济在深化改革, 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调整, 未来的服务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突出。在这种社会背景下, 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不容乐观, 加之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一些原因, 导致其在就业过程中面临一些列问题。

1. 职业定位不准确, 受传统就业观念束缚

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 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定位不够准确, 这种情况, 主要是不少学生在就业选择方面好高骛远, 自己学得是技术性较强的专业, 却想从事管理层岗位。受到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 认为当技术工人没有前途, 缺乏尊严, 这种错误的就业观念, 导致很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 宁可在办公室里那低微的工资, 也不愿到工厂车间去干。并且在就业地点的选择方面,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不愿意去郊县, 只想留在大城市。从实际的情况来看, 职业院校学生由于其学习专业的应用性、实践性较强, 决定了其工作性质也离不开企业一线生产。而在城市中, 生产加工型的企业并不多, 大部分制造企业是在郊区或者比较偏远的地方, 而很多学生不愿意去。这些因素的存在,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学生的顺利就业, 出现不少毕业生失业的情况。

2. 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 对自己不够自信

现在很多企业雇主, 在招聘人才时过于注重学历, 这种实际情况的存在, 确实影响了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 也往往被用人单位的学历门槛卡住。在求职应聘过程中, 高职院校的毕业生, 往往显得底气不足, 缺乏足够的自信。在临机面试或者和面试官的沟通交谈时, 总觉得自己的学历层次低, 竞争力差, 不敢在面试现场过多的表现自己的能力。在经过几次应聘失败之后, 更是对自己的能力产生错误的估计, 觉得高职毕业生, 就业前途渺茫, 对自己丧失信心, 或者就是不敢再给一些层次较高的企业投递简历, 主动放弃一些更好的机会。在择业时, 抱着一份和打工者差不多的心态, 或者迫于一时的经济压力, 随便找一份工作。这种不自信的表现, 从长远来看, 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 是极为不利的。

3. 有着较强的依赖心理

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 不少同学希望借助学校推荐就业或者家长的安排, 自己不肯花力气去找合适的工作, 过于依赖身边的关系网络, 希望可以通过社会关系, 找到一份光鲜、体面的工作。这种比较严重的依赖心理, 使得不少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方面, 不够努力, 认为自己的在就业过程中, 通过自己的社会关系或者亲戚朋友的帮助, 可以顺利就业。这种较重的依赖心理, 往往会导致学生失去一些更好的机会, 不能很好的锻炼提升自己。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现状

高职院校的学生, 在创业方面, 近几年也有很大的起色。在国家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鼓励大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的今天, 有条件、有机会的学生, 自主创业也会开拓一片新的天地。一些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的出台, 例如政府为大学生搭建服务平台, 进行创业培训辅导, 减免相关的税费等, 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创业热情。

1. 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受到了学校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从当前不少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 在对大学生创业方面, 成立了相关的指导小组, 学院投入了一定的人力和财力支持大学生创业。在同企业的合作发展方面, 学校积极为学生开辟实践基地, 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先到企业学习相关的经验技术。有的高职院校还成立了学生创业就业委员会, 副校长挂帅, 为学生的创业项目规划立项, 资本引进, 人才培育等做了大量工作。政府层面, 也不断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 在一些创业园区内, 符合国家产业规划政策的大学生创业项目, 可以享受到很多优惠政策。高职院校的学生, 思维活跃, 课余时间较多, 有着创业的优势条件, 自身一般具备专业的相关知识, 在互联网浪潮的推动下, 学生的创业活动逐渐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2. 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的科技含量不高, 成功率较低

当前, 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的一个基本现状就是, 创业项目的科技含量低, 大多没有摆脱传统商业模式的束缚, 多以一些低层次的服务业为主。其原因主要在于, 高职院校学生本身的理论水平有限, 极少有高新技术的创造发明, 学生毕业之后, 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养活自己, 因此, 在考虑创业时, 往往从难度较低的低端服务业入手, 如快递、零售、餐饮等行业入手, 但是, 即便是这些较为熟悉的领域, 其创业的成功率也不是很高。很多大学生, 在创业之前往往是凭着一腔热情, 而在实际创业阶段, 可能缺乏坚持的毅力和耐心, 加之在管理运营方面的不擅长, 很可能导致创业项目难以持续, 不得不中途撤退。

3. 部分学生的创业目的不清晰, 自身的创业素质不高

创业是一项十分艰苦和复杂的挑战, 不是凭着一时兴趣或者对一些领域的熟悉, 就可以成功盈利的。通过对一些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目的的调查分析发现, 很多人创业的真实目的并不是很清晰, 一部分人只是一时的兴趣所在, 头脑发热, 还有一部分人是为了实现快速赚钱, 真正想把创业当作一项事业长期干下去的学生只占很少一部分。这种缺乏明确创业目的, 并且自身创业素质一般的学生创业, 其成功率可想而知。高职院校的学生, 在创业素质方面, 存在诸多不足, 创业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人员搭配、营销能力、财务管理运作、组织协调等方面, 经验很少。这对于营利性一般的创业项目, 是很危险的。

4. 在创业过程中受制于资金和技术实力的不足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 最主要的现状就是资金筹集困难和创业项目的科技含量低。一般来看, 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 资金来源途径十分有限, 而且十分薄弱, 很难持续, 如果创业项目在一定的时间内不能盈利, 则就有很大的风险运作不下去。缺乏核心的技术, 对于创业项目是另一大弱点, 现在的很多天使资金、风险投资资金, 如果看不到大学生创业项目的独特优势, 或者比较新颖的科技, 一般是不会给他们投资的。在银行贷款方面, 大学生创业项目一般缺乏实物抵押, 银行很难放款。从很多优秀的创业项目来看, 大多具备一种先进的科技, 或者商业模式独特, 有着清晰的盈利发展路径。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 这类创业项目大多出现在一些985高校, 普通的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项目目前还不具备这个水平, 这也就是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基本的现状。

三、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创业现状的思考

高职院校的学生, 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侧重技能培养的专业人才。在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下, 其就业创业现状值得深思。政府、社会、高职院校和学生本身, 都需要面对现状, 做出相应的完善和调整, 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发展的需求。

1. 政府要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 为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 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 始终坚持市场取向, 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 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 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 鼓励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 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 挤占就业机会, 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 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 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

2. 社会和媒体要创造与时俱进的舆论环境

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 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 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 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和舆论上的支持。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 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 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 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同时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 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 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

3. 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要不断进行改革

一是狠抓毕业生就业工作, 提高就业率。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高校就业率必然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 学校只顾教育不管就业行不通了。二是瞄准市场, 根据就业来招生。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三是继续发挥校企联合的积极作用。刚从学校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 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四是继续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 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 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 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 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始终, 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 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4. 高职院校学生要锻炼务实与乐观的精神

在这方面, 可以借鉴硅谷很多创业者的路径及其精神。硅谷专业人士非常务实, 因为他们深知成功是多次失败后结出的硕果。他们将失败视为一个必经阶段, 一个学习、成长和改进的机会。而与这种务实态度相辅相成的是硅谷人固有的乐观精神:只要不断努力, 运用正确的方法, 配备合适的人才, 大部分问题最终都能解决。务实且乐观的精神让硅谷在两个重要的方面受益。首先, 让硅谷人拥有一股顽强的韧性和再次创新的能力。在硅谷, 人们失败后会马上站起来, 拍拍尘土继续前进。第二, 它鼓励硅谷人以谨慎的态度迎接风险。参加埃森哲调研的高科技人士有超过半数认为, 自己的公司是高风险偏好者, 而来自非硅谷公司者只有四分之一持此观点。鉴于硅谷高科技行业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 勇于冒险其实是一种顽强的务实精神。正如Facebook公司的CEO马克·扎克伯格 (Mark Zuckerberg) 所言:“不冒险就是最大的风险。这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快, 不冒险必定失败。”可以说, 高职院校的学生, 目前就比较缺乏这种精神, 创业精神的培养, 对于成功的创业非常关键。

四、结束语

进入新时期, 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创业现状也在不断变化, 经济结构的调整, 对人才需求层次的改变, 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 既是挑战, 又是机遇。在就业创业方面, 存在着较多问题, 严峻的现状值得我们深思。在本文的论述中, 在详细介绍了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毕业现状基础上, 对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希望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创业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

摘要: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相较于本、专科学生, 在很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当前时期, 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凸显, 高职院校学生, 大多是具备一定的实际职业技能, 并且以技工型人才为主。他们的就业状况亦不容乐观。在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今天, 不少高职院校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在本文的分析研究中, 主要对当前时期,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现状进行了探讨分析, 并对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 提出了一些建议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

参考文献

[1]方丽, 党璋, 范胜方, 等.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技能研究——以江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商, 2014, (34) :66.

[2]隋步景, 杨用成, 高忠波, 等.高职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工作实践——以河南省鹤壁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20) :75-77.

[3]陈文娟, 姚冠新, 徐占东.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12, (9) :86-90.

[4]刘爽.信息技术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 2012, (30) :169.

[5]鲜敏, 郑翔, 黄景广.高职院校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综合实践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3) :27-30.

3.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 篇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就业指导机制;教育机构

目前我国的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教育。我国的经济是以计划经济为主的市场经济,大学生的就业要依从政府部门、用人单位的安排。因此,为了解决高校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必须提高人才质量和就业机制,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现状相当严峻,很多高校实行扩招之后毕业生人数不断上涨,如何改善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变成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供需失衡

最近几年高校流行扩招,使大学毕业的人数不断上升,已经侧面加大了大学生的竞争压力。同时,企业、事业单位的就业岗位存在很严重的岗位不足现象,很多职位供不应求远不能满足大学生数目上涨。加上很多大学生大学的专业不能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对口,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的就业。与此同时,受到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影响,很多企业破产也减少了大学生就业的岗位。大学生数目剧增导致大学生就业现象出现严重的就业不均衡现象。中国很多低层岗位又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这其中也与大学生不愿意从最底层做起的心理原因有关。与此同时,白领的工作岗位又出现了人满为患的现象,很多大学毕业生争相竞争,所以中国目前的就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

(二)大学生的专业与岗位不对口

大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往往着重倾向于经济、计算机等热门的专业,很多大学毕业生存在专业人数分布不均衡的现象。而很多企业也开始改变观念,不再只关注学历重能力成为很多企业的共识。很多企业认为本科生流动性很强,所以在选择的时候会着重选择本科生还有专科生。在中国很多高层,依然欠缺人才,而用人单位考虑到女性以后会生儿育女,产假时间太长导致就算岗位空缺但是依然不用女性,女性的就业压力较大。目前,我国大力发展服务业、模具设计和制造、机电产业等专业的服务类的岗位毕业生很少,一些计算机、机械、行政部门的毕业生又人满为患,形成了很多热门的专业大学生就业热,而一些急需专业的用人单位又导致就业难的现象。

不仅如此,中国的国情是中东部经济发达西部经济欠发达,一些高等院校集中在发达的城市,大学生毕业后择业意向也是偏向这些发达的城市,西部的城市毕业生的人数和压力比较小,导致了人才分布不均匀,阻碍了社会的均衡化发展。

(三)理想与现实不符

目前很多大学生在就业的时候会普遍存在一个心理,希望自己能拿到很多工资,但往往他们的理想都高于企业和用人单位能提供的薪水水平。最近几年,出现的“公务员热”都能显示很多大学毕业生在择业的时候心理期望值非常高。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实际生活中大学生总是很难实现心中的理想,这也导致就业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严重挫伤了大学生就业的志向。

针对大学生盲目追求高薪的目标,企业给出的意见是在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的同时更希望大学生能够调整就业心理,拥有良好的心态才能帮助自己认真对待每一份工作也能找到一份工作。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机制改革与创新的影响因素

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的机制在大学生就业的时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仍然有很多不足和缺点,而这恰好导致很多大学生就业的困境。究其原因,還是因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机制缺乏创新。

(一)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机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很多职业的教育的办学方针一向以服务为宗旨,但仍然存在很多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就算学校成立了相应的就业指导机构,但是工作停留在表面工作。就业指导的教师也很缺乏,有的指导职工的素质和业务水平都有待提高。所以高校必须对职业指导机制给予足够的重视,才能更好地为大学生就业服务。

(二)就业指导工作安排滞后

有很多高校的领导和教师的观念依然很传统,没有充分认识到“全程化”就业的意义。很多教师只有到毕业生到毕业的时候才意识到学生的就业困难问题,而对学生因材施教、学生该如何更好地发展欠缺考虑。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总是在学生快毕业的时候才会开展,这样的教学只不过是走过场,学生仅仅只是掌握了应聘和面试的一些技巧,而不能挖掘学生的工作能力。就业指导工作的滞后,导致产品与社会市场的需求脱节,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很艰难。

(三)大学生就业的内容机制单调

目前,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很艰难,仅仅是就业的方针还有就业的求职技巧,而真正有内涵的职业能力测试和职业规划、创新内容反而没有真正落实。一些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大会,而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指导。由于缺乏对地方的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的了解,一些高校的就业部门欠缺信息的有效搜集而难以适应社会的经济发展,也满足不了学生对就业的指导工作的需求。

(四)就业指导机制的职责范围狭窄

一些高校设立了就业指导机构,主要的任务和责任是与用人单位联系,尽可能地为学生争取就业岗位,为学生提供就业帮助。但是这类就业指导机构却不能体现高校的职责,并没有真正承担学校对学生的职业教育的影响作用。实际上,高校应该还要承担向学生阐释学校的办学方针和办学目标的职责目标,不断扩大学校的就业指导机制的工作范围。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机制完善与创新的相关对策

(一)健全就业指导机制

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应从他们刚开始迈进大学教室的第一天开始,这其中包括对学生的就业政策进行指导,对就业观念、就业心理进行指导。教师应该将入学的专业情况、教学现状等结合,认真分析未来的就业发展的现状,还有就业的发展趋势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着重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帮助他们打好专业基础,不断建立知识架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指导观,能够自己规划好一套行之有效的职业发展规划。对于面临找工作或者即将毕业的学生,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就业政策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形式的活动,能够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给予帮助,帮助形成就业指导机制。

nlc202309081114

(二)通过创新完善就业指导内容

很多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仅与就业指导教育有关,还应该与就业指导教育和择业的指导有关,首先应该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和心理测量,主要是对新生进行心理测量的结果进行分类,以此提高学生就业培训的效率;其次在职业规划的生涯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优势,能够帮助学生规划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最后应该对大学生进行创业的意识培养。学校要善于将就业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的政策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业观念还有创业意识,能够帮助学生牢固创业和灵活创业的意识,才能适应多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培养学生就业指导的形式

教师应该结合实际,不断认识自己和分析自己,不断了解社会的就业需求,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和信心,降低对就业岗位薪水的期望,以良好的心态和素质面对社会的就业市场和竞争情况,不断扩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要积极对大学毕业生开展心理咨询,能安抚毕业生面对就业压力产生的心理问题,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面对自己。教师要摒弃只立足书本的理论,结合实际为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另外,教师应该多对学困生和困难生给予帮助,让这类学生感受到班级和学校的关心,对未来树立希望并且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四、结语

目前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企业的新生,但同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了企业岗位富余和不足的情况,加之现在大学扩招,大学的数目不断增多,大学生就业面临瓶颈时期。一些教育机构应该不断完善就业指导机制,帮助学生克服就业心理。通过完善和创新就业机制,引导学生培养创业的意识,确保大学生就业的光明和就业指导工作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玉涛,王佳.大学生就業指导现状与社会化路径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3,(3).

[2]黄权标.浅议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就业指导机制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3,(28).

[3]马宁.大学生就业现状多维剖析及就业指导长效机制构建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16).

[4]刘友辆,满燚.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就业指导对策探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8).

[5]赖友新.以促就业为目标的大学生就业机制现状与反思[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

[6]田锡鹏.浅谈如何构建有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机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4).

作者简介:邱红祥(1986-),男,山东莘县人,洛阳师范学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助教,硕士。

4.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 篇四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
我们读高中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学习,是为了上大学!对,我听到最多的答案就是上大 学。那么,我们上大学又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找到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存,更好地立足 于社会。所以,针对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我们提出了议题,分析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也 是让我们对我们的人生有一个小的规划。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不再是一个新话题。昔日的天之骄子,今天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 力。对缺乏工作经验、没有操作技能的大学生来说,就业变得异常的艰难。大学生宋国旗可 算是个例子。2005 年,宋国旗从某大学财经学院毕业,虽然之前学的是经济学专业,但找 到的工作却与大学时的想象相去甚远。作为一名销售,宋国旗需要每天穿梭于大街小巷,忙 着拉客户、拿订单。原本希望通过努力工作能换来职场的晋升,但是三年中一次次的尝试只 换来一次次沉重的教训,四处打拼到处碰壁。回想起刚刚离开校园时的豪言壮语,宋国旗开 始怀疑起自己的选择。这时当代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之一:找到的工作与专业不符,无法 适应与想像中的工作的落差。问题之二:就业处境遭遇尴尬,如高学历却敲不开企业的大门 本科生遍地都是,硕士生也没那么稀罕,博士都扩招了,所谓的高学历还能在市场上所向披 靡吗?不看学历看能力,学历只不过是求职就业的“敲门砖”,很久以前人们这样说。时过 境迁,曾经被人们看好的高学历在今天似乎怎么也敲不开企业的大门;研究生白送没人要; 与农民工同酬……当他们走出象牙塔再次面临就业的时候,却发现学历在市场上的吸引力已 大大缩水。最夸张的是招聘洗碗工,也要求本科学历。那么,面对这种种的尴尬遭遇,种种的困难,要好好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当代大学生 就业困难。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大学毕业生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就业 心态不好,我国劳动力相对过剩,国家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等等。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措施来逐 步解决这些困扰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大学毕业生自身素质参差 不齐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大学毕业生是就业的优势群体,他们有思想、有知识,而且 年轻,身体好,接受新生事物快。然而,由于这些年来大学的一再扩招,导致大学生从生源 的质量、培养的水平都有所下降,一大批拥有“真毕业证、假能力”的学生走向社会。通过 调查,许多企业人力资源部人员认为当代大学毕业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欠缺:(1)专业知 识不够扎实,没有形成自

己的核心竞争力。很多毕业生对专业是一知半解,大部分还需要企 业培训来完善和提高,而企业需要的是招之能用,而且是能够很好用的人才,因此,造成有 “中间差”的局面。一方面是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合适 的人。(2)能力水平低下,特别是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很多毕业生的能力停留在书本上、思 想上,真正要解决实际问题就不行。(3)综合素质不高,难以胜任更高层次职位的需要。大学毕业生就业心态不好是造成就业难的另一方面。(1)浮躁、急功近利的就业心态。主要表现在:一毕业就想拿高工资,谋好职位,出人投地,人为地造成就业难。(2)没有清 晰的职业生涯规划。目前,大部分高校学生没有自己职业目标和规划。据一项调显示,“你 在 清楚考虑过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吗”一题中 51.4%的人对此“只存在模糊的想法和原望。” 17.0%的人感到茫然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只有 27.6%的人有 3~5 年的职业规划。学生不清 楚自己要什么,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与之相对应的能力、素质又是什么,大部分学生都是茫 然无知,走一步算一步。我国劳动力相对过剩造成大学生就业难。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每年需就业的人数达 2000 万(2010 年大学生 630 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400 万,城镇人口和新增劳动力 1000 万)。以我国每年经济增长 10%算,每一个经济增长 1%带来 80~100 万个就业岗位,每 年还有近1000 万人失业。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带来就业的压力相对增大,造成大学毕业

生就业难才可能解决好。既然分析了原因,俗话说“适者生存”,应该即时纠正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行为,适应 生活,适应社会。当然国家会帮助大学生们,从政策层面出台相应的文件法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这 些年国家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出台了相应的一些政策、法规,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如:鼓励大 学毕业生自主创业,鼓励学生到中西部就业,扩大研究生招生比例,下基层去当村官,从大 学毕业生中招收士官生等。但力度还不够,有些方面更有待加强,如促进公平就业、就业保 障、就业待遇等方面。企业也要出一份力。企业要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中来。企业是人才的使用方,最具有发 言权,也最具有权威性。但是作为企业并没有真正落实“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参与学校 人才建设的企业不多。学校在用人上面是弱势群体,不知道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最后也就只 能单打独干、闭门造车。企业要把企业文化、企业的技术、企业的管理与学校有机融合,学 校才能真正培养产销适路的学生,大

5.大学生创业现状分析 篇五

“在这里遇到一杯好的咖啡,遇到一个对的人”,本学期伊始,高举文艺旗号的Meet Coffee 在五邑大学蹿红。

Meet Coffee 的经营者是五邑大学管理学院大三学生廉明、陶宛军和信息学院大二学生冯杰文。此前都通过兼职赚了一些钱,便萌生了共同创业的念头。为此三人还特意去广州大学城考察了市场,最终综合考虑人流量和客户需求,三人决定在西南校区宿舍楼下开一间以“舒适”为主题的咖啡店。

开业后,三个老板进行了明确分工:廉明理性,负责财务、原材料购进等;陶宛军执行力强,负责店面卫生、微博营销;而冯杰文考虑问题较全面,负责出纳和店面装饰等。 20x年9月1日,咖啡店开始正式营业,聘请了一位专业的师傅调制饮品,现在咖啡店已步入正轨,购进原材料每月花费1万元左右;水电费每月支出1000元;招收兼职,工资8元/小时。咖啡店收入是每天1000元左右,算下来每月纯利润逾万。

他们坚持经营手段是其次,食品质量才是核心的经营理念。保证向同学们出售的是健康的饮品和食物,店里的奶茶原料选用雀巢全脂蛋奶、糖和现泡茶叶,不仅港市风味正宗,还很健康。另外他们还通过转发抽奖和赠饮等方式提高了知名度,再通过高质量留住顾客。

三人合伙工作,意见不合是经常有的事,所以廉明主张把工作和感情分开。陶宛军也提到,“合作开这家咖啡店使我认识到,合作很重要,要学会考虑他人的想法。”

二、案例分析

1、三人均做过兼职,有一定的资本和经验积累。这些实践经验为他们的创业提供了社会经验以及人脉、资本。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所以在创业前还是先有一定的就业经验,学习一些社会经验比较好。

2、正确的市场考察,确定符合目标消费者消费需求的项目。他们选择了到广州大学城这一大学生高密度分布、学生消费市场相对完善的地区进行考察,不仅能够充分了解到大学生的市场需求,还可以寻找到适合在五邑大学发展的商机。大学生的生活相对悠闲,一些能够放松身心的舒适型店面会比较吸引学生群体课后消费。

3、咖啡店主题鲜明统一。从确定以“舒适”为主题,以Meet Coffee 为店名,到“在这里遇到一杯好的咖啡,遇到一个对的人”为宣传口号,再到淡雅清新的店内装饰,整体都突出了文艺,悠闲的风格,使消费者的需求得到满足。

4、分工明确,根据个人不同的性格安排不同的工作,做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廉明比较温和,负责工资发放、财务、原材料购进、微信公共平台运营;陶宛军性格激进但执行力很强,负责店面卫生、兼职工时间安排和微博营销;而冯杰文考虑问题较全面、细致,负责出纳和装饰店面等。这样三人可以发挥各自的特长的同时,分工的细化还避免了责任不到位、权力交叉混乱的问题。

5、充分利用了学校的人力资源,避免了资金浪费。大学校园的消费高峰时段是很鲜明的,一般消费都是在课余时间,上课时间几乎没有人流量,这样的话,聘用全职员工按正常工作时间发放工资的话就会造成一定的资金浪费,而招学生兼职,除了兼职时间吻合之外,其8元/小时的工价也相对全职员工低,从而实现了资源配置的充分利用。

6、咖啡店的运营宣传充分利用了各种网络媒体,借助宣传给予优惠促销等活动吸引顾客。三位合伙人学以致用,把老师上课的一些思路应用到咖啡店实际运营中。

7、财务清晰透明,把工作和感情分开,做到相互理解。很多合伙创业者失败不是因为项目不好,而是合伙人之间的经济矛盾或者性格不合闹翻,因此一份清晰明了的财务统计表会加强合伙人之间的信任感,工作感情不混为一体能使团队和谐,促使项目继续发展。

【3】大学生成功创业需要掌握的秘诀

一、要主动适应

社会不是为你而造的,要去适应它。与其抱怨社会环境不好,不如换个心态,每一次危机就是一种转机,每一次变化就意味着机会。对社会的变化始终保持兴奋,才是创业的良好心态。大学生不要把精力放在愤世嫉俗上。

二、有危机意识

不管自己有再强的实力,或者多么的自信满满,大学生创业者们都应该清楚明白的一点是,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有危机意识。不光是创业的最初,就从自 己开始跨入大学的那一天起,就应该给自己压力,知道自己担负了多少东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在创业之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包括心理准备和社会经验的 准备,才能有双保险。

三、有市场意识

当你发现市场机会时,你应当像猛虎扑食一样把它抓住;市场意识听起来像是空泛的大道理,然而它确实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大学校园不应该成为困住大学生的象牙塔,大学生理应分出一部分精力加强对社会的了解,主动地分析市场。

四、要摆正心态

如果一旦想要创业,就要立刻转变心态,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要尽快从学生到社会职业人的快速过度和转变,这一角色的成功转换对你的创业很有帮助,我们都知道“心态决定成败”,所以只有内心真正的改变了,才有可能成功。

五、有创新意识

市场竞争是针锋相对的,与其在针锋相对中拼个你死我活,不如求新求变。从这种竞争中跳出来,不但自己轻松,而且效果更好。一个人的成功是需要能够走一步看两步的,要不断开阔眼界求发展。

六、要坚定信念

一旦决定创业,就要给自己充足的信心,信念一定要坚定,要让自己能够走下去,在面对成功和失败,以及路上的困难的时候,一定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6.大学生就业环境现状分析 篇六

就业环境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就业起激励、约束、导向作用的主客观和社会发展因素的总和。大学生就业总是受到社会客观环境、个体长大环境、社会心理环境、社会发展环境的影响。

(一)社会客观环境

社会客观环境是指由政策设置、经济状况所形成的就业社会氛围。

1政策环境

大学生就业政策是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方针而制订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的行动准则,体现了一定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基本规范。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改革的过程,有关的政策也作过相应的调整。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政策内容,政策体现着一定的导向性、调控性和约束性。

在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条件下,人才资源配置的方式同其他经济资源配置的方式都是一元化的计划控制。毕业生固然在国家下达的分配计划内有选择个人志愿的权利,但终极必须服从学校具体制订的调配方案。在这样的政策条件下,毕业生是依附性就业。就政策特点来说,调控性和约束性极强,其导向性主要是通过政治思想教育和学生自觉服从社会需要的主导择业观来实现。在今天看来,这样的政策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个人的择业意愿,且易使人才资源配置失当。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它有其存在的公道性,是与当时的经济体制相配套的,也曾经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

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契合点,首先表现在毕业生就业这一环节上。现在正在运行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是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制度。

除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直接影响外,劳动人事制度中诸如人才活动、工资、公务员制度等,以及社会职业结构调整的有关政策,都会对大学生择业产生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

2经济环境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状况,直接影响其劳动就业状况。大学生选择职业,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从整个国家范围来说,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进步,职业演化速度的加快,就业岗位的增加,都是极为相关的因素。从一个国家的区域性经济发展状况来说,由于其不平衡性,往往使经济发展速度快的地区成为大学生择业的热门。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的实施,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已显现出来。

(二)个体长大环境

对于大学生来说,个体长大环境主要是指所受教育的环境。教育是按照一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德、智、体诸方面施以积极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从狭义上来说,是指学校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泛指社会上一切有教育作用的活动。事实上,社会上的一切教育活动都会给受教育者产生某种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一切教育形式所产生的结果,大都能反映在学生的素质以及他们的择业意识、择业行为上。我们这里着重探讨家庭教育、大学前教育、大学教育等几个方面的影响。

从大学前的学校教育来看,大学以前的教育,分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几个阶段。大学以前的教育是基础教育,亦是素质教育。但在我国由于高考的指挥棒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教师把素质教育变成了一种应试教育,牢牢围绕考试来设置教育内容和进行教学活动,学生也以应试的学习方式来接受教育,造成了学生知识结构不公道,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养成了一种依附性的学习习惯,这种结果直接影响到后期的发展。在我国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农村和城市的差别较大。

教育因素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还有社会教育及自我教育等。我们应该熟悉到,大学生所受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和大学期间不同内容的教育诸如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就业指导等,都具有互补性。前一阶段所受教育的欠缺,可能得到后一阶段的补充;各种教育内容的相互交叉和渗透,可以促进整体素质的进步。因此,大学生应当自觉熟悉自己长大的家庭环境与受教育的条件对其个性形成的影响,并通过主观努力,改变自己的不利因素,全面进步素质,为求职择业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三)社会发展环境

改革与社会发展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了更广阔的舞台。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趋于成熟和理性,毕业生择业的躁动、盲目、灰色心理现象有所降低,这与社会发展所创造的就业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7.大学生就业现状探究 篇七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与企业需求调查

(一) 就业方向:

“先就业后择业”并未成为首选。部分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 就业期望趋向现实, 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在我们对近2, 000名大学毕业生的调查中, 如图1所示。我们发现, 仅1/3的人在毕业时会考虑“先就业, 后择业”。这也同时显示, 还有很大一部分的毕业生并未对当今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有一定的认识, 就业期望没能趋于现实、“天之骄子”的优越感依旧有“根深蒂固”之意。 (图1)

(二) 自我剖析:

自身定位不明确。如今, 大学生在择业问题上考虑的问题过于复杂, 各种各样的问题层出不穷, 使原本就对就业问题很模糊的大学毕业生更加动摇, 对自身定位更加不明确, 遇到问题左顾右盼, 瞻前顾后, 处于各种矛盾之中。在这多元化的社会, 要想谋好职, 加强自身定位必不可少。 (图2、图3、图4)

(三) 大学毕业生数量增长快, 就业压力加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转型期产业结构的调整, 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一年比一年低。而我们在这次对大学毕业生的调查中发现, 多数大学生在毕业3~6个月内找到工作, 而且上岗后也需要不短的时间来适应并且胜任工作。 (图5)

(四) 部分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 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在成倍增长。而新增就业岗位远远少于毕业生的数量。因此, 就业市场供需矛盾日渐突出。然而,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 在择业地点和工作待遇上的期望值明显偏高。大学生就业的高期望值与就业市场供需矛盾形成鲜明的对比, 结果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和就业难度不断加大。

(五) 很大一部分学生就业方向与专业不对口。

调查数据显示:仅有12%的大学毕业生现从事的工作与自己的专业完全对口, 大都为跨专业、跨领域的就业。甚至有16%的大学生所从事的工作完全与自己在校期间所修专业毫无关联。这不但说明了, 大学生的潜能是在实践中体现出来的, 同时也是对现在校学生的一点警示:只要真正有能力, 专业是否对口并不会成为就业时的决定因素。 (图6)

二、原因分析

(一) 客观原因。

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客观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正确分析大学生就业的障碍, 寻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是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办法。

1、政策方面的原因。

就业程序复杂、就业渠道不畅, 阻碍了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 整个社会缺乏顺利就业的软环境, 影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供需主体的体制性、机制性的障碍仍存在。很多地方对于录用大学生有户口、用人指标的限制, 有的还有干部身份的要求;民营、外资企业不能根据需要招聘大学生, 企业的用人自主权没有到位;有些高校毕业生还面临出地出系统等要交费的障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不成熟, 供需见面会还很不完善, 处于“粗放”的运作和初级的中介形式。缺少统一平台的互联网信息发布渠道, 信息化管理手段得不到充分利用。

2、高校方面的原因。

第一, 高校大规模扩招, 造成就业市场“供大于求”。造成目前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 并非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太多了。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在大城市、大企业、大公司, 人才济济, 人满为患, 是过剩了。而在一些中小企业, 事业单位, 偏远地区, 经济不发达地区则是人才稀疏, 人才缺乏;第二,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层次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水平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在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的情况下, 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却显得十分滞后, 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 从源头讲, 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3、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

首先, 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进行的机构改革大大冲击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是“适者生存, 不适者淘汰”, 许多企业由于经营不善也在面临着破产倒闭, 面临着自身的生存危机, 接纳大学毕业生的容量相当有限, 很难给大学生就业提供畅通的就业之路;其次, 多数用人单位都走入了重“名牌”轻“一般”、“惟学历是瞻”的怪圈。从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现状分析, 高等学校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 办学质量差异较大, 导致了用人单位对重“名牌”轻“一般”的怪现象找到理由和借口。

(二) 主观原因

1、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

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 是导致就业难的主观原因, 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始终居高不下。非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大院所、大企业不去, 希望能去的单位名声好、工作条件好、待遇好、甚至有出国机会, 等等。而目前实际最需要毕业生的恰恰是那些边远地区的中小城市和基层一线的中小单位。毕业生想去的单位去不了, 而能去的单位毕业生又不予选择。于是出现了“有人无业、有业无人”的现象。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 也发现虽然身居城镇以及二线城市工作的大学生最初也对京津沪等大城市有强烈的向往。

2、自身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存在较大差距, 加大了毕业生就业难度。用人单位重视人品和能力, 对专业的要求反而有所淡化。不少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持“宁缺毋滥”的态度。因此, 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以及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敬业精神好以及“一专多能”的毕业生越来越受欢迎, 用人单位看重的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3、大学生诚信缺失造成就业危机。

在就业情况日趋严峻的形势下, 毕业生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 为了能够在社会中寻求一席立足之地, 有些学生不从提高自身的实力出发, 而是挖空心思如何包装自己。这样, 就业诚信缺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使得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实际能力产生怀疑, 结果只能是大学生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三、对策建议

(一) 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

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必须加大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要加大用人机制、单位编制等制度的改革, 扩大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加强户籍制度的改革, 为边远地区、小城镇、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开方便之门, 使人才能合理流动;要建立起完善的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 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 对未就业的大学生提供服务。

(二) 调整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

在当前飞速变化的时代, 大学要适应时代的要求, 就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 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这就决定现代大学必须是面对未来开放式的, 其课程也应从过去那种封闭状态走出来。在课程布局上, 应适当减少某些必修课, 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因为现代社会知识急剧增加和迅速老化, 选修课的开设有助于弥补必修课无法及时反映这一动态的缺陷。

(三) 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

当前, 我国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都是针对毕业生开设的, 通过几次的座谈会、报告会、讲座等等就算完成就业指导工作了。对于一年级的新生, 应该着重进行心理指导, 重点帮助大学生尽快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 结合入学的专业思想教育, 逐步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初步设计职业发展的方向。在这个阶段, 要向他们介绍本专业就业的大致情况, 让他们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及适应职业的特点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引导他们尽早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养成独立思考、自觉学习、努力奋斗的良好习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 应着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这个阶段, 要通过对社会各种职业的全面了解, 帮助他们分析自我的能力、优势和存在的缺陷, 引导大学生要根据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完善自己, 要对其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树立正确的成才观, 激发成才意识和行为。对于三年级的同学, 要给予一定的实习和锻炼的机会, 让其直接地去体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帮助他们认清专业所适应的工作领域, 并与自己的特点和能力相对照, 继续培养和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优势, 对其原定的职业目标做出适当的调整。对毕业生的指导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点, 这一阶段, 指导的重点在于传达就业方针政策、分析预测就业形势、指导大学生做好如何获取就业信息、如何进行面试、如何克服心理障碍等就业准备, 处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临时性问题。

四、结束语

很多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 往往因期望值过高而找不到工作。相比找工作的毕业生, 提供岗位的企业更多地认为,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在于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这可能是大学生就业难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正如同企业对大学生建议一样, 既然不能改变既定现实, 只能首先调整自己就业心态, 在选择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薪酬期望等方面不要过度集中于一点, 最好适当地扩大自己的就业选择范围。

身为在校大学生, 通过这次的实地调研, 我们愈加感到就业的严峻性, 同时, 也树立了努力前进的方向。希望我们这次的成果能为正在迷惑于找工作的同学们一些启示, 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更为在校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我们相信, 只要找到“脱节”之处, 并将其紧密的连接在一起, 大学生就业和企业招聘都将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景。

参考文献

[1]王伯庆.决战大学生就业.2009.1.

[2]徐平福.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指南.2010.1.

8.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 篇八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失败原因;扶持政策

一、大学生创业现状概述

近年来,随着各大高校实行扩招政策,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急剧增长,“大学生就业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戏谑之言也非常流行,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尴尬现实。目前,在支持大学生多渠道就业的同时,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主动融入社会的积极选择。在政策利好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将目光投向了自主创业。

2013年,麦可思发布针对2008-2012届中国大学生就业调查显示,从总体趋势上,这5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在持续增长。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对毕业三年后的大学生进行的跟踪调查中发现,在大学生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群体中,三年后有约7成的人退出了创业。2015年7月,智联招聘首席执行官郭盛透露,通过智联统计数据,一年以前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占比为3.2%,现在增长到6.4%,但统计也显示在创业初始有60%的学生首要考虑“政府有什么政策支持”,而并非市场或者产品。与此同时,一份针对全国2000所高校发放的20万份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创业资金来源80%来自亲友资助,仅2%获得政府资金支持。

由此可见:我国大学生有创业想法的人数较多,但实际创业成功率低,资金来源、政府支持、企业管理等方面无不为成为当今大学生创业路上的拦路虎。

创业,这个让年轻人激动的想法,为什么会遭遇这种尴尬的局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资金不足仍是制约大学生创业的主要瓶颈。大学生创业需要国家各级政府、企业各界及社会舆论等多方面的支持,尽管近年来国家和各地政府为大学生创业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但整体还不够完善。想创业的大学生们往往找不到相关政策,或者很难符合优惠条件。

2.创业者缺乏创业知识和经验。多数大学生创业往往仅空凭一腔热情,自我定位模糊、在企业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上经验不足,这些原因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黯然退出。

3.国内创业教育的不完善。大学生创业率低,并不能简单归咎为大学生创业意识薄弱,高校的创业教育严重滞后也是问题症结所在。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系统的理念和体系,实践环节薄弱。虽然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创业方面的课程,但创业教育基本上仍属于“业余教育”,仅仅是进行书面指导,很少将创业理念投入到实践中去。

二、大中型城市促进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初探(以北京、天津、上海、重庆为例)

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国家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融资、税收、培训等诸多方面。对打算创业的大学生来说,深入了解并更好地利用政府出台的这些创业扶持政策,才能走好创业的第一步。

1、资金支持

在资金支持方面,全国各省市政府都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了优惠的融资贷款政策,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创业群体在创业初期资金短缺的屏障,让更多的大学生可以投身到创业的浪潮中去。

北京:从2006年5月起,除拥有北京《再就业优惠证》的人员外,持有本市户籍应届及毕业两年内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也可申请小额担保贷款。贷款金额最高100万元,采取小额担保贷款、大学生村官等免担保方式,由区财政进行贴息。

天津:大学生创业并取得工商营业执照的,均可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可给予最高30万元贷款;对已经成功创业且带动就业5人以上、经营稳定的创业者可给予贷款再扶持,贷款总额度最高50万元,贷款期限不超过2年。对符合国家和本市贴息规定的,给予贴息。

上海:小额贷款担保政策的扶持范围扩大到创业后三年以内的创业组织,担保金额提高到100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下的项目可免个人担保。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向银行申请开业贷款担保额度最高可为7万元,并享受贷款贴息。

重庆:优先向高校毕业生(含非重庆户籍)发放小额担保贷款,最高贷款额度10万元,并按规定享受财政贴息政策。在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开办“网店”、取得工商营业执照并持续经营6个月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可享受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政策。

2、减免费用、降低门槛

减免注册登记、房屋租赁管理等费用,放开申请门槛,这在实际意义上不仅帮助大学生创业者节省了创業期初投入的启动资金,更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创业前期企业的申请流程,易于大学生创业者前期运营,让更多的创业者能有机会实现创业梦想。

北京:公司股东(发起人)可自主约定注册资本总额,取消了有限责任公司、一人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的限制。凡申请设立有限责任公司,以高校毕业生的人力资本、智力成果、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投资的,允许将其抵充40%的注册资本。

天津:高校毕业生创办企业首次出资额允许为零,允许高校毕业生租用、使用高校范围内的相应场地作为经营场所进行注册登记。允许具有管理才能、技术特长或者有专利成果的毕业生以人力资源和智力成果向私营企业投资入股,最高可达注册资本的20%。

上海:毕业两年内的高校毕业生投资设立注册资本50万元以下的有限责任公司可“零首付”注册,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注册资本。从事个体经营的,自注册登记之日起三年内,免收相关行政事业收费。

重庆:落实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先照后证”登记制,放宽经营场所登记条件,推行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大学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1年内可免缴行政事业性收费。

3、税收优惠

免征增值税营业税、降低税率,这些都是政府给予大学生创业者的特殊优惠,这些政策的出台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群体节省企业运营资金,降低运营成本,减轻企业负担,这也是政府从另一角度给予的资金支持。

北京:对持《就业失业登记证》或附着《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下文称为“两证”)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在3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的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下文称为“税费”)。

天津:持有“两证”的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年度内从事个体经营的,3年内按每户每年96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税费”。对高校毕业生创办的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6万元(含)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上海:对持“两证”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在3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税费”。

重庆:对持“两证”的毕业年度内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在3年内按照每户每年96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税费”。对高校毕业生创办的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10万元(含)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4、建立创业园、孵化基地

为破解大学生创业缺资金、少项目、没经验的三大难题,不少省市都为大学生创业者兴建了创业实训基地、创业孵化中心、创业产业园等专门的创业场地,进一步解决了大学生创业者创业前期“孵化”难题,使不少创业项目可以顺利的进行下去。

北京:由市教委牵头筹建高校大学生创业园,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地,并每年投入专项资金,用于支持500个左右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和初创企业。高校大学生创办科技企业的优先入驻中关村科技企业孵化器、中关村示范区创新型孵化器和高校大学生创业园等孵化器。

天津: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一至两年的免费创业场地,同时提供资金申请、登记注册、法律、工商、税务、财务等“一站式”服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由市就业资金给予房租补贴,未入驻孵化基地但符合条件的大学生自主创业企业,按同样标准给予企业房租补贴。

上海:张江、虹桥临空、徐汇及科技创业孵化基地等创业园可为创业者提供创业资助基金、孵化基金、种子基金、融资担保等资助,并可协助其企业申请国家、地方创新基金等。

重庆:由重庆高技术创业中心创办,为初始创业的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共享服务空间、经营场地、政策指导、基金申请、咨询策划等多类创业服务。

5、创业指导和培训

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全方位的创业指导和培训,有助于解决其在创业初期盲目投资、管理混乱等诸多经营问题。通过对创业流程、企业管理等方面的指导和培训,大大降低创业失败比率,帮助大学生创业群体更好、更快的明确企业运营流程、财务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为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提供了极大助力。

北京: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免费为创办企业的毕业生、优惠为创办企业的员工提供一次培训、测评服务。

天津:大学生可到具有创业培训资质的培训机构参加免费的创业培训。在校生可到所在院校就业创业指导部门申请创业培训;毕业生可到各区县人力社保局申请创业培训。

上海:设立专门针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教育培训中心,培训中心开支由政府提供,免费为大学生提供项目风险评估和指导,帮助大學生更好地把握市场机会。

重庆:每年组织10000名有创业意愿的在校大学生开展“产生你的企业想法”(GYB)创业培训,按照500元/人的标准给予补贴。每年组织6000名有创业培训需求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创办你的企业”(SYB)或微型企业创业培训,成功创业的按照不超过1500元/人和1000元/人标准给予补贴,未创业的按照60%给予补贴。

参考文献

[1]《关于贯彻落实〈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的实施方案》

[2]《上海市人民政府进一步作好本市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

[3]《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鼓励创业促进就业的若干意见》

[4]《关于支持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的实施细则》

作者简介

9.大学生毕业后创业现状 篇九

从近三届的趋势可以看出,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为2.7%。201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3.6%)高于本科毕业生(1.8%)。

数据显示,有更多的毕业生在毕业三年内选择了自主创业。6.2%的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后自主创业(本科为3.9%,高职高专为8.4%)。

本科、高职高专创业者分别集中于教育业、零售业

研究发现,无论是应届本科生还是毕业三年的本科生,教育业是其创业的最主要行业(2018届:21.1%;2015届:19.8%)。而高职高专生自主创业主要集中在零售业(2018届:12.3%;2015届:14.8%)。

创业人群月收入高于同届同学历平均水平

2018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人群的月收入为6079元,比2018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平均月收入(5135元)高944元。201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人群的月收入为5010元,比201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平均月收入(4112元)高898元。

2015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人群的月收入为5131元,三年后为11882元,涨幅为132%,明显高于2015届本科毕业生平均水平(半年后为4042元,三年后为7441元,涨幅为84%)。

2015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人群的月收入为4601元,三年后为9726元,涨幅为111%,明显高于2015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平均水平(半年后为3409元,三年后为6005元,涨幅为76%)。

创业教学课程、创业辅导活动需改进

2018年年初,教育部发布了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了各专业类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及课程要求。

截至2018年底,全国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2.8万余门,上线相关在线课程4100余门,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近2.8万人,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达1.3万个。此外,全国共有9.3万余各行各业优秀人才走进高校,担任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那么,大学毕业生创新能力水平如何?

数据显示,2018届大学毕业生毕业时掌握的创新能力水平为56%(本科为57%,高职高专为54%),毕业生创新能力的满足度为84%(本科、高职高专均为84%)。

2018届本科毕业生接受母校提供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创业教学课程、创业辅导活动(分别为41%、38%),但其有效性较低,分别为57%、63%。

201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接受母校提供的创新创业教育也主要为创业教学课程、创业辅导活动(分别为44%、41%),其有效性分别为67%、72%。

注:

自主创业集中的行业类比例: 自主创业人群中有多大比例毕业生在该行业类就业,分子是自主创业人群中在该行业类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分母是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总人数。

创新创业教育: 指毕业生在大学期间参加过的创新创业教育。包括:“创业辅导活动”“创业教学课程”“创业竞赛活动”“创业实践活动”“其他”,一个毕业生可以选择参加多类教育。

10.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建议 篇十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定义

就业能力不足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这虽然已经成为各方的共识,但是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知识的学习、积累和自身潜能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自己就业目标和理想,满足社会的需要,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本领。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第一,专业能力,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并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的才能。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个层面,其中专业知识是基础,专业技能师核心。第二,基础能力,指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它是建立在每一个学生经过接受大学教育应达到的各项基本能力的基础之上。第三,特殊能力,指大学生所拥有的某种特殊素质和能力。第四,求职能力,支大学生在实现从“学校人”向“职业人”过渡过程中应该具备的只有能力和技巧。

二、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

(一)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

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调查显示,在面得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

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27.84%,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中看出,见图1所示。22.92%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乐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二)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4%。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职业价值:结合专业特色,务实肯干

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上,更多的是趋向于“学校或科研机构”、“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

三、影响学生择业就业的因素突出:

(一)多数学生对职业价值标准上,把“工资福利待遇”、“实现自我价值”作为重点考虑。两项占的比例分别为36.62%、26%,具体情况调查结果见图4。这与学生实际就业时考虑的因素一致,即把薪金与个人价值和能力的体现作为重点考虑因素。调查显示,学生的就业除了受薪酬的影响外,人生价值观中个人因素也很突出。但是,学生在进行人生选择时较多考虑个人因素,较少考虑社会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实现时也折射出主要强调的是“自我”而非“社会”的需要。对于这现象的利弊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

(二)在就业过程中,有44%的学生认为“经验及实践能力”为最重要的因素。而“学历”、“毕业院校或专业”、“应聘技巧”则各占10.48%、10.34%、12.69%。这可能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要求有关。

四、多数学生对就业素质的评价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明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一)多数学生的优势为“理论基础”、“师范技能”。

(二)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实践能力”、“竞争与风险意识”处于劣势状态,它们分别达到了33.07%和30.69%;在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素质方面中,“创新能力”、“实践*作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被纳入了前三项选择,结果见图7。其总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识更新迅速,知识越来越深,越来越广,职业素质越来越综合;另—方面学校教育滞后,教育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使大学毕业生就业时普遍有压力感和不适应感,对自己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再一方面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还没形成;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说得多却做得少,培养的覆盖范围也相对狭小,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培养的环境。除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外,如何提高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将成为高校就业指导的两大课题。

五、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与学生的需求处于不平衡状态。

(一)有过半数的学生反映:“不太满意”学生就业的指导工作(见图5)。

(二)学生“希望学校在大学生就业成才方面着重给予哪些指导和帮助”时,学生们有48.96%选择“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而“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和“注重社交能力指导”也占据一定的分量。从国家政策和从现实需要上出发,学生需要从就业观念向创业观念转变。在调查中,学生认为“培养自主创业精神”是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关键(占34.21%);而“加强高校就业指导”与“其他因素”也占很大的份量(详见图7)。针对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基本上还是局限于信息发布、政策宣传、技巧培训、协议办理等服务性工作。调研建议,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覆盖大学教育全过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仍然主要面对毕业班,但此时他们大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就业指导工作亟待从毕业班向低年级学生辐射,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具体来说,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该涵盖专业知识技能导航,如学习方法指导、新思想新观念介绍、个人完善知识结构帮助等;健康成才导航,通过实施结对服务、心理指南、交流讨论,对大学生在就业求知和个人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扰排忧解惑;法律导航,普及法律知识,加强法治意识、引导诚信意识。

从调查所反映出的问题来看,进一步实现我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管理规范化,特别是如何把就业指导工作切实纳入学校教书育人的整体工作轨道,还有值得深入研究和改进的地方。

六、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工作能力较差

基本工作能力包括适应环境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从事实际工作必须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如爱岗敬业、敢于吃苦、诚实守信等。基本工作能力是职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是用人单位挑选毕业生的首要标准。近年来,一些毕业生缺乏对岗位的热爱与理解,工作选择上拈轻怕重,适应职业岗位的时间较长,基本工作能力较差,导致在职场上的发展后劲不足。

(二)专业技能不足

大学生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学科。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技能,运用这些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学习与专业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等。一些毕业生由于没有掌握相应的专业,甚至连最基本的专业常识都很缺乏,因此在就业过程中频频遭遇困难和挫折。

(三)求职技能欠佳

求职技能包括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准确定位能力、抓住机遇的能力、表达能力、决策能力、自我推销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是决定大学生能否实现与生产资料结合,达到人职匹配的重要因素。但是,不少大学生缺乏这样的能力,在应聘是没有运用相应的应聘技巧与策略,未能将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本恰当运用。

七、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

第一方面是人格品质。人格品质之个人对各种环境信息所表现出来的一贯反应,包括责任心、进取心、自信心、主动性、忍耐心、独立性等个性特征。有的大学生由于学生压力较大、家庭经济困难、人际关系失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心理方面的障碍;有的大学生敬业精神不足,不能过吃苦耐劳,这些都直接

影响到他们的就业能力。

第二方面是知识结构。大学生在校的学习成绩是就业时用人单位非常看中的一个方面,大学生应该具有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因为没有一定的之时贮备就不可能在工作中有所创新和突破,知识越广泛,思维越开阔,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

第三方面是基本技能。在大学生活的工作的过程中,沟通能力尤为重要。求职面试就是一个面对面的沟通过程。另外,外语、现代信息技术、文艺、体育等技能的掌握情况,也是构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要素,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的质量。

第四方面是应聘能力。大学生通过面试获得工作岗位的能力并非自然形成。大学生要实现顺利就业,不仅需要实力,也需要广泛意义上的求职技能。它包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包括与人沟通的能力,良好的心理调试能力等。

八、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府应优化制度安排,强化服务职能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政府责无旁贷。首先,政府应扫除劳动力流动中的制度性障碍。为进一步促进毕业生的合理流动,扫除劳动力流动中的制度性障碍,政府有必要取消对高校毕业生到其他省市就业的进入目标、户口指标等方面的限制,同时必须取消政对高校毕业生流动的一切不合理收费。其次高等教育发展政府应建立起科学的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一方面应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在不断提高提高这些地区现有高校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的同时,适当创办新的高校以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对大城市和经济社达的地区,应侧重在政策上给予其更大的自主发展高等教育的空间。通过高等教育布局的调整,使高校毕业生的地区分布更趋合理。第三,政府应大力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制定一些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制度和措施,既提供创业的优惠条件,又进行积极地引导和规范,以保护毕业生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高校应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就业指导水平

搞笑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首先要深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准确把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根据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即使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和模式,使所培养的毕业生能够适应当前和未来的社会需求。其次,要优化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培养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为大学生提供及时、专业的个性化的就业咨询服务,还应积极与企业合作,通过签订人才智力合同协议,建立大学生就业实训基地,实习毕业生和企业间求职愿望和用人需求的“双匹配”。再次,要搭建和拓展创业教育平台。一方面,可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创业体验活动,如“创业计划竞赛”等,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引导让大学生为创业做好各种准备。一方面,可通过建立创业实践基地,如联合政府,企业建立大学创业园地,扶持和指导大学生依托相对成熟的成果和项目自主创业。

(四)大学生应转变择业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对大学生来讲,提升就业能力需要之前学生应该看待择业中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关系,合理地调整择业心态从三方面进行努力:一要进行择业心态的自我调整。

学会客观地认识社会和评价自我,合理地调整择业目标,根据社会需求明确就业定位,调整择业心态,培养自己抗挫折的能力,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起来。二要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学生应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构建合理地知识结构,强化自身专业技能,在课堂学习之余,应积极参加专业学习,技能培训,、社会实践、课题研究、科技竞赛等活动,通过这些途径完善知识结构、提升专业技能。三要加强综合素质培养。当前用人单位价值取向,不仅仅只是看重大学生在日常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看重学生的道德修养、意志品质。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心理人格等。这要求大学生要重视自身综合苏子的培养和塑造。

参考文献:

[1] 孙长缨.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1.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十一

【摘要】培养的高层次人才,是科教兴国的中坚力量,大学毕业生能否充分就业,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利益,也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创业行为是大学生学业的进一步深化,择业途径的良胜发展,是大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竞争的一种尝试,作为大学生现代择业方式的一种新趋势,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了这一形式本身。

【关键词】就业;创业;社会竞争;新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8-0248-02

一、大学生创业的现状

(一)当今社会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重要的就业形势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的招生规模逐年增加,1998年全国高校普通本专科生招生规模108.4万,到2010年己达到661.8万,而毕业本专科生从83万人,上升至575.4万。因为毕业生数量的陡增与短期内增幅有限的市场有效需求间出现了供需不平衡,并且大学生的就业形式已不再是由国家负责分配,所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出现下降现象,同时出现就业层次下移。

国际劳工组织1998年的《就业报告》估计,在全世界30亿劳动力中,有25%一30%的人未完全就业,约有1.4亿人失业。据预测,50%的毕业生不能取得工资就业岗位。大学生就业难变成全球关注的话题,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口益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创业逐渐成为最受支持和重视的一种就业形式。新的就业方式和财富增长方式也己出现,知识就业者、信息就业者、网络就业者,数字化就业者大量涌现。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一七大”报告中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创业,尤其是大学生自主创业,对我国提倡的建设“创新型国家”有积极的推进作用。从“预就业”到“预创业”,大学生创业正在成为一种重要的劳动就业形式,是有效缓解就业压力的最佳手段。

(二)大学生创业率及成功率低普遍偏低

由中华职业教育社等单位主办的“2010全球创新型经济高层论坛”上,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教授指出,中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创业比例不足2%,而欧美的这个比率达到20%一30%,同时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偏低,约为1%。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创业教育不够完善,大学生创业素质普遍偏低,创业知识储备不足,在校期间没有经过适当的锻炼,创业能力薄弱,学生多数缺少实践经验,也不了解基本的政策法规。

(三)大学生创业活动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聯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9年“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北京会议上提出“创业教育”的概念,并在与会报告“21世纪的教育哲学”中把创业能力提到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护照的同等地位,提出了学习的“第三本护照”,即创业能力。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国际劳上组织专门开发了“KAB”(Know About Business)教育项目来帮助学生提升对创业的全面认识。中国教育部1999年颁发的《面向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也指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我国有近千所大学实施了KAB项目,备受大学生欢迎。

我们国家的政策支持也有效地激励了大学生的创业行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日前在全国启动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目标是在2010一2012三年内引领45万名大学生实现创业。主要通过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训,对符合创业条件的大学生给予政策扶持,同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指导服务,还包括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孵化服务。我国的创业环境逐步步入良性发展。

二、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对策

(一)政府要完善创业政策,积极促进大学生创业。政府做为大学生创业的主体推动者,在鼓励大学生创业时应考虑到生源结构、创业前景、服务地方经济三个方面。建立起协作机制,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完善资金支持保障、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市场秩序等措施,以营造一个适合大学生创业的良好环境。

1.加强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是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助推器。政府应加快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的建设,以优化大学生的创业环境,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1)鼓励高校提升大学生创业服务水平。加强创业指导的咨询服务。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等跟踪辅导的“一站式”服务,同时,可以为创业大学生提供涉及创业政策解析、具体实践操作等方面的资料。

(2)加大大学生创业扶持力度。对大学生创业符合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经有关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领域实现创业的大学生,给子奖励性补贴,并保障其合法权益,符合规定的,可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政策。为优秀创业者提供户籍、住房等方面的帮助。对大学生创办的企业,依据经营收入证明、完税证明及提供就业岗位等情况进行奖励性补贴。尽量帮助大学生降低创业初期的用工成本,减少创业费用支出。对大学生创办的企业在注册资本、经营范围等方面放宽政策,降低其注册资本。各级大学生创业服务机构和人才服务机构要在服务场所设立专门窗口,为大学生提供政策咨询、创业指导、职业介绍、创业培训等免费服务措施。

(3)支持和鼓励大学生的实习活动。调查发现,成功创业案例的大学生创业者,都有着丰富的实践经历,所以政府部'一应积极为大学生拓展实习单位,完善实习补贴政策,鼓励高校组织大学生参加实习,以丰富大学生的实践经验和技能,以促进大学生顺利创业。同时应注重优化实习企业结构,来满足大学生的实习需求。并强化大学生实习的管理与服务,指导实习企业与高校建立交流平台,积极推进校企合作,通过实施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加强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力度。完善政府、高校和企业三方联动机制,密切政府大学生创业服务机构同高校大学生创业指导部门、企业相关管理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形成大学生创业服务合力。

2.完善大学生创业资金支持体系。政府应给大学生创业者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为大学生搭建信用及融资的平台,建立完善的金融信用体系。鼓励风险投资增加对学生创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政府对人学生创业的资金保障措施,大致分为新企业信贷和大学生创业基金两大类。

加大创业贷款的宣传力度,让社会和大学生群体了解创业贷款机制,科学地选择创业融资方式,以适合新企业的发展和融资需求。并制定针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性贷款,扩大对大学生创业发放小额贷款的范围,鼓励并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开展大学生创业贷款担保业务优化精简创业贷款的申请流程,提高服务效率,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筹资、融资服务。

政府应对高校学生自主创业实行税费减免,提供小额担保贷款,落实创业补贴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例如一些地区推出了小额创业贷款服务,一些地区由政府出面组建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为大学生新创办的企业进行贷款担保等。

(二)高校要加强创业教育,大力助推大学生创业

创业教育是塑造创业人才的最佳途径之一,有效的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行为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弥补大学生创业经验不足带来的问题,同时可以最充分的发挥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创业优势和技能。高校是大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形成的重要教育基地,高校不仅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同时,高校的创业教育需要以优秀的教师队伍和良好的创业环境为基础,其中包括完整的创业课程体系,齐全的创业实验设施,丰富的创业大赛活动和积极的创业激励机制等,这些浓郁的创业氛围是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素质的重要载体。

1.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条件保障体系,夯实工作基础

(1)加強领导,合力推进。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实践过程中,学校应努力形成建立学生创业教育指导网络化运营模式,分工明确,组织有序。

(2)完善制度,确保质量。为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学校应制订有与创新创业教育配套的规章制度等管理文件以及一系列关于鼓励和倡导大学生参与科技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规定,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与实施建立了一系列的相关制度,提供了充分的组织、保障条件。另外,学校建立了大学生就业创业激励机制,对符合条件的创业申报项目,在配备专门指导人员的基础上,就指导培训、场地使用、设施配备等提供了诸多优惠政策;对在指导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给予表彰奖励,同时,将该项工作列为基层年终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3)经费保障,推动工作。学校每年做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专项经费预算,逐年加大科技创新活动经费投入力度。制定经费管理办法,实行专款专用。为大幅度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参与度和参与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引导体系,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为在全校上下形成良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氛围,学校可以构建“阵地化、榜样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宣传教育引导体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形成了校领导高度重视、各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同学们积极参与的大好局面。

(1)宣传引导“阵地化”。建立了“大学生创新教育专题网站”积极开辟大学生创新创业创客宣传、交流网上阵地,通过网站的信息集成,形象展示各种创新创业创客教育成果。定期举办各种创业相关的讲座,邀请优秀企业家、知名创业校友等创业精英为大学生宣传创业政策、讲述创业故事、解读创业技巧、解答问题疑惑,使其成为激发创业激情的“熔炉”、汇聚青年智慧的“阵地”。

(2)宣传带动“榜样化”。学校与各类成功创业团队保持密切联系,并多渠道深度挖掘成功创业就业典型团队及个人,通过点面结合的立体式宣传,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发挥创新创业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充分激发广大同学强烈的创新创业意识,极大鼓舞了同学们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热情。通过他们事迹的分享,让普通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激发参与创新创业的激情,形成以典型激发典型的链式反应,带动形成良好校园氛围。

3.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体系,提升创新创业能力。面对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渴望对创新创业进行深层次指导的实际情况,学校广开渠道、整合资源,努力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训体系,大力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

(1)普及性创新创业教育。学校紧紧围绕“厚基础、精专业、强能力、重应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一批受益面广的创新创业教育类理论课程,开展一批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创新创业实训项目,构建了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2)兴趣性创新创业引导。除通过邀请创业名家对学生进行兴趣引导外,学校还鼓励、支持学生创新创业社团,以及面向各学院不同专业科学组建优势互补的创新创业团队,来汇聚大学生创新创业英才,为他们提供兴趣性的引导。

(3)专业性创业培训。积极选拔有明确创业意愿的大学生进入创业大学学习,通过导师制辅导和项目化实践,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对经过创业大学选拨、创业项目论证的创业团队和个人,实行“创业实训”、“模拟创业”、“孵化创业”三级创业扶持,指导和帮助大学生成功创业。定期聘请知名企业家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开展创业理念、创业管理、创业实践方面的专题讲座,强化创业教育,全面提升学生创业能力。

眼下,大学生创业形式严峻,需要社会各界一起协调努力,一起改变这一现状,带动大学生创业往更好的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国际劳工组织.1998全球就业报告

[2]朱仁宏,叶敏,邓靖松年创业经济与企业发展研究报告[J].现代管理科学,2007,(07)

[3]肖运前.支持我国高科技企业发展的资金运行机制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2005

[4]赵中建.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的展望及其行动框架-98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概述[J].上海高教研究,1998(12):1-8

上一篇:耶鲁大学申请日期下一篇:五年级阅读考级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