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生作文现状分析研究及对策(共14篇)
1.农村中学生作文现状分析研究及对策 篇一
农村初中学生作文创意立意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究
摘要:本文从农村中学学生作文的现实状况进行分析,得出作文的立意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迫切需求,并从创造性思维的最重要因素——发散性思维的三个特征入手,提出在作文立意中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探究,指出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于作文的创意立意的有效作用,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创意立意现状分析对策探究发散性思维
好作文要有好构思,好的构思的首要条件便是文章的立意。立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文章的思想与内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作文有以下一项要求是: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①。为了贯彻“课标”精神,本文从学生的思想水平及作文能力出发,分析现今农村中学生的作文水平现状,提出如何进行有效的创意立意的方法策略。
一、农村中学学生作文现状分析
农村中学的学生害怕作文。好不容易绞尽脑汁填满六百字时,给老师打下“平淡无趣”的评语倍受打击,百思不得其解,已经首尾呼应了,已经用上修辞了,也有细节描写、环境描写了,为什么还是不能高分,所谓的“趣”该如何“趣”,“新”又该怎样才算新?这是学生在面批时对我说的话,心里带着点怨与愤,更多的是不解,其实更代表着很多学生的心声。在农村中学生的作文中最致命的一个特点是语言苍白,表现力不强。
在刚结束的一次考试中,流水改卷,我有幸负责作文这一题。全年级共有195份试卷,题目是“学会”,其中有187份的试卷补充的内容就如题目中的写作提示的内容:关心、宽容、生存等。在这187份试卷里所写的内容又有惊人的雷同:其实有67份作文写的是不同程度的受伤、生病的话题,还有54份写的是误解和被误解的话题。然后还有24份的作文是牵强附会,比如有些同学写“学会爱国”,基本上都是空洞而无力,无法表现中心。最终这次的50分制的作文中,平均只勉强达到30分。
想起有位创造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了一个圆点然后问在座的高中学生:“这是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粉笔点。”;创造学家来到幼儿园,问了同样的问题,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是圆面包!”“是小纽扣!”“天上的星星”„„答案竟有几十种。由此可见,当我们的脑中只留下了一个“标准答案”时,我们的头脑也被束缚住了。
作文亦然,经过多年的学校教育,学生的思维被固定在“标准答案”上,意识停留在对“标准答案”的追寻,这导致的直接后果便是作文平淡无奇,毫无新意。通常教师都会将其归结为阅读量少,经历少之类。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由于学习的压力或是家庭条件的影响,初中生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确实不能带来什么惊喜,但这也不代表就只能平凡。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人人都有创造性,但是这创造性就需要老师挖掘出来。而作文要有创意的关键的环节是立意要有创意。因此创造性思维能力在作文立意中的运用是必要的,是学生提高作文水平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
二、创意立意的训练策略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表现在于创造力,提高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具有三个特征:流畅、变通和独特②(也有人把这三个特征称为发散思维的“三维度”:流畅度、变通度、独特度)。在这三个特性在作文的立意中的运用可以这样理解:要保持思维的流畅,首先要积累更多的有效信息,这是根基,是创造的源泉。只有保障思维的流畅性,这样灵感才能信手拈来。所谓的变通,指的是具有创造力的人,其思考变化多端,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易受思维定势和功能围着的束缚,因而能提出不同风格的新观念。这就要求在作文的立意时对事或物提出别具一格的观点和看法。这是作文立意的飞跃。但作文更应该是个性的产品,所以在立意时要求独特。独特能力表现为对事物有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能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认识事物、反映事物,这就要求在进行作文立意时的求异思维的运用。根据发散力性思维能力的特点指导学生进行作文创意立意过程中,有这样的一些做法或建议。
2.1以课本为依托,积累创意立意的有效信息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句话是用来形容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马克思之所以能写下《资本论》,源于他对哲学、历史、经济、文学与数学的精通。只有知识大量积累之后才有可能使发散思维更流畅。更有资料表明,创造力高的人,往往善于记忆。由此可得,作文应善积累,作文的立意亦然。这种积累可体现在对身边的事情的关注与思考,这就需要观察力的配合。
课堂是积累有效信息最有效的而且是最易于操作的一种的途径。比如莫怀戚的《散步》透过一家人饭后散步时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场景, 由小及大表达了关于中华民族伟大的尊老爱幼的精神。再比如沈石溪的《斑羚飞渡》通过斑羚飞渡悬崖保存种群壮举的记叙,歌颂了老斑羚为了拯救种群的无私奉献精神,赞扬了镰刀头羊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英雄精神。斑羚飞渡的惨烈、悲壮,同时更让我们看到了动物身上那股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精神力量。由此反思人类社
会,当灾难来临时,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像斑羚那样,不害人,不苟活,视死如归呢?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善待生命,与自然界和谐相处。还比如李森祥的《台阶》,由父亲的建台阶的做法中读出人都有获得社会和他人尊重的需要,提高地位,赢得尊重,是父亲最大的心愿„„这些文章在立意方面都有其独特的角度,除了能给予学生在立意方面的正确指引外,在阅读教学的同时进行立意的引导,更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散步》,这是一篇非常贴近学生生活的一件小事,一方面我们可以让学生联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也可以体现家人间相互关爱相互迁就体谅的细节。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让学生重新对“散步”进行创新立意:能从散步过程中的哪个细节来重新改写文章呢?这就有点挑战性了,而且对于学生来说更是进行创意立意训练的一种最好途经。比如有些同学注意到散步时的田园风光中重新定意:人美景更美,景美了心就更美了,心美了世界就更美了,每个人都应该多发现美欣赏美,而不该在细节处斤斤计较,而浪费了大好时光。还比如有些同学从大路与小路的选择中联系到了人生中的各种抉择,或许有些路太平坦了,可以顺利到达理想,但这样的成功似乎不废吹灰之力,来得轻松,喜悦感自然就不会高。反不如选择了类似小路这种崎岖道路的人,虽然过程总有些不如意,也有可能会偶然迷失方向,但当到达那一刻,成功便可能是刻骨铭心的。
2.2借助网络工具,把创意立意进行到底
在网络无处不在的社会,学生获得的信息量成倍增长,这些信息如要只是被动的获取,对于学生刚是一种负担,反之,如果有意识地去获取,那这些信息能助我们一臂之力。比如说微博,现在几乎每个人都有微博,特别是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这项活动尤其热衷。更新的速度不少于每天三次,写心情,贴图,论别人。这就是我所认识的学生的微博里的主要内容。这就有点可惜了,都是在写,为什么不能好好利用起来呢?于是我引导学生从每天的生活中找不同点或是新鲜点出来。比如,关注新闻内容或身边发生的事情;季节的变化,天气的变化给周围环境带来的微妙变化;同学或是亲人相处的瞬间等等。可以通过微博或是QQ说说即时记录下来,并简单说说感受。日积月累,形成习惯,这就培养了学生不断地接受新信息的同时,还通过思考形成自己的印象与理解。这就方便学生在需要的时候保持认知,并能快速,多通道的提取信息,以达到思维流畅性的特点。
比如前段时间抗日游行事件,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可能只会贴上网传的图片或是亲历的画面。为此,我还特意就日货事件让学生做出了思考:你的家里有没有日本货?为什么你会选择日本货?如果可以给你选择,中国货、美国货、日本货或是其他国家产品你会选择哪国产品?
为什么?你觉得那些砸日本车是一个怎样的行为?在中国,可能在马路上行走的车中80%都是日本车,一个九一八就要被砸几台,连续两年了,但我发现马路上的车依然是日本牌子多,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呢?„„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之下,学生被强迫思考下慢慢有了自己的见解与看法。比如有些同学会说到:抗日不能只在表面,只有中国强才能真正地“抗日”。还有些同学思考到,日本的工业之所以发达,源于他们的技术精尖,这是很多国家做不来的,这就是日本民族的魂,在这一点,我们中国至少现在很多方面都是不及人家的,以抵制日货来“抗日”的太肤浅了,只有当我们的工业也能达到高精尖了,人们的选择自己就会有所改变,还需要抵制吗?更有些同学说到,其实所谓的抵制日货应该有些商人投机的一个误导,要爱国要理性的爱,打砸抢只能算是流氓行为„„其实学生的触觉是很敏锐的,但信息的过量以及变化之快,有时让人停不下来思索,教师需要的就是及时地发现并梳理,让学生随时就能从生活中去积累创意立意的有效信息。当学生习惯于对事情做出不同角度的思考,当再次拿到作文题目时也能习惯性的发散思维,提取相关的信息,完成创意立意的过程。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在拿到作文话题时便能主动积极地去多方面构思立意。例如在 “星空”这个话题的作文进行构思立意时,有些同学从星空的辽阔想到了人应该心胸开阔。有同学从星光想到了人的价值,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闪光之处,或明或暗,正是这些微弱的光的组合才能成就美丽的星空,家庭如此,班级如此,国家社会更应如此。还有同学由星空的光想到,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应该传递更多美好的信息,即将你的生活再灰暗,但我们应该内心阳光,我们的生命才更有意义。还有些同学认为只要是晴朗的夜空,星星都会出现,不管刚才是暴雨还是乌云,因此我们也应该永远保持着最好的状态,等待机会来临的一刻绽放自己最靓丽的光彩„„等等的这些的立意的构思,难道作文的个性还能不出来吗?
2.3习惯求异主动独特,让创意在个性中飞扬
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观认为传统教育的困境是:现代社会里,知识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的,如果我们以传统方式静止地学习知识,将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④。赞可夫也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同样也需要以乐于求异和主动思维的心理倾向作为重要的内驱力。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景,精心诱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或发散思维,给予适当的鼓励,让学生从中体会其乐趣,明白只有独特的惟一的才是致胜的法宝。
具体的做法就是每周一次创意立意训练:教师可选取生活或是社会近期发生的话题,然后就此话题要求学生进行创意立意的发散,每次评选择出最佳创意奖和多产创意奖,还有对每次创意特别的同学还将其创意张示出来,每月评选一次创意之星。
行为学派先驱巴甫洛夫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所谓的习惯就是行为的不断重复。所以当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地要求学生标榜与众不同时,学生便会在这种氛围下慢慢形成主动求异的习惯。
例如在“校运会”这一如此平凡的话题中,同学们的目光就不单止停留在了团结,鼓励,受伤这一类常见的话题上,对事情的看法也有了个性化的飞跃。比如有的同学说到了理解与付出,运动员的拼搏精神的最大动力的来源其实是班级,是每一个同学的支持。或许可能会失败,但对于他们来说失败的结果难以面对,其实更难面对的可能是班级中的每一位同学。还有的同学认为校动会其实就是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在这里是力量与技巧的竞争,更是自信心的竞争,如果你因为担心失败而不敢去拼搏,那永远都不可能知道自己离成功还有多远。还有些同学独树一帜,认为失败其实是一种进步,摔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会总结经验教训,下次再次受到伤害。
结语
其实每个人的创意都是独特的,有闪光点的,看你怎么去发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7-9年级学段写作的目标和内容中强调: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①。这就意味着作文应该是一个充满创造的过程,这里最不容得禁锢和固定的模式。在作文训练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意立意的训练和培养,打破思维定势,多做一些发散思维训练。创意立意的程度将直接影响着学生作文的水平,养成了创意立意的习惯是提高学生个性化写作水平的有效保障。当学生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思维定势,便能使学生在任何时候遇到问题时便能驾轻就熟,得心应手,把问题更快更完满的解决。至于应付考试,当然就游刃有余了。
参考资料:
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年版
②《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的系统分析》朱建芳《科教平台》2005年月24期 ③《论人本主义理论对现代教学技术的影响》冯锐《中国电化教育》1996年10期
④《行为主义与认知派两种学习理论概》吴月芹、仲建国《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学报》2002年3月第4卷
2.农村中学生作文现状分析研究及对策 篇二
关键词:课外阅读,现状,对策
课外阅读作为学生主体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一种教学手段, 是实现教育教学从教到不教的重要环节, 是实现学生自我教育和终生学习的良好途径。然而在农村小学, 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普遍偏少, 致使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偏低, 这些都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学习、掌握、使用文字能力的发展。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
笔者曾就所在的农村小学课外阅读情况做过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 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 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
(1) 学生课外阅读量少; (2) 学生阅读能力低下。通过访谈发现, 绝大多数学生读课外书只看情节, 走马观花; (3) 学生课外阅读资源贫乏。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我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来源匮乏。首先是学校藏书数量少, 内容陈旧, 小学生喜闻乐见的、高质量的、紧跟时代的课外书籍十分缺乏。学校的图书室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虽说有一些书, 但大部分已是古董了, 根本吸引不了学生, 同时, 由于种种原因, 学校的图书室还是一片未曾开垦的处女地。其次是家中没有藏书, 或者没有合适的书。
(2)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 各级学校教师不能给学生提供阅读的条件和机会, 一味地应付抽考、会考, 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语文和数学两科的课业学习上, 课外作业挤占了学生的课余时间, 就连节假日也要对付大量的家庭作业, 学生想读书哪里有时间和精力?同时, 许多家长也认为读课外书籍影响学习, 因此, 不让学生看课外书, 一旦发现, 轻则没收, 重则毁掉, 学生在家里想看课外书也不敢看。
(3) 社会、家庭环境的文化氛围淡薄, 学生没有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农村学生家长生活压力大, 生活大多艰辛, 闲余时间较少, 没有时间也不习惯读书看报, 一有空闲, 多数人看电视、休息, 少数人甚至打牌下棋影响孩子的学习。孩子耳濡目染的不是学习读书, 而是无所事事, 自然而然地上行下效, 有其家长必有其子女, 学生的课外阅读就无从谈起。
二、提高学生课外阅读量的对策
(一) 激发兴趣, 让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可以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况且学生对阅读怀有浓厚的兴趣本身就是成功实现课外阅读的一个重要前提。
1.榜样激励
教师可以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等成功之士, 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革命导师列宁的一生就是读书的一生, 在他被捕入狱的三个月中, 天天在监狱图书馆看书;陈毅将军看书入神时, 竟把墨水当酱吃, 是书痴的一个典型代表。古往今来, 头悬梁、锥刺股等读书成才的人物故事俯拾皆是。让学生了解这些人物故事, 对学生自觉自愿读书具有不可替代的激励作用。
2.故事诱导激趣
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 老师可利用班队课、思想品德课给学生讲一些有趣的故事。一听到老师要讲故事, 学生都会个个精神抖擞, 双耳直竖, 故事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 孩子们渐渐被感染、被陶醉, 正当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情感起伏的紧急时刻, 教师戛然而止神神秘秘地告诉孩子:故事情节错综复杂, 要知更精彩情节, 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这样让学生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 以主动去阅读。
3.收获激情
为了使学生对课外读物的兴趣高涨, 老师可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如利用早班会赏读、交流所摘录的好词妙句;举行班级赛诗会;评选“故事大王”;开展“小导游”活动;等等。让学生谈天说地、谈古论今, 使学生逐渐把读书作为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二) 挖掘书源, 让学生有书读
学校、家庭、社会都要积极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 才能保证孩子们有书读。
1.家长要配合
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知识、启发智力、陶冶情操、增强对自然科学的兴趣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图书馆, 给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在选择具体读物时, 要选择思想内容健康, 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的读物。另外, 读物的类型要多样,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读些通俗的科普读物。
2.学校要支持
农村小学校力所能及地建起相应的图书室、阅览室, 对于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图书室要定期开放, 图书要定期更新。有了图书就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 让学生感受到书是获得知识和信息的好帮手。
3.组织图书角
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 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 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 课间课余随时借还, 十分方便。
(三) 加强引导, 使学生善读书
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十分重要。在此过程中要让学生努力做到:一是要定书, 要阅读的书只要选定就一定要读完, 千万不可半途而废;二是要定时, 针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 不能想读就读, 不想读就不读;三是要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制订一个读书计划。
2.教给学生恰当的阅读方法
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使他们懂得读书是一种脑力劳动, 而不是消遣。现在四年级语文的第三单元就有一个专门的训练, 就是要学生在读书时做记号。本人认为正确的阅读方法主要是要求学生阅读时可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利用工具查阅弄懂了再读, 避免不求甚解。读书时要画出文章中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和精彩片断, 争取做到熟读成诵, 把它变为重要的语文储备资源。人手一本读书笔记, 这是积累材料的重要途径。掌握了这些阅读方法, 学生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
(四) 鼓励先进, 坚持阅读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 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 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 提高阅读质量, 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 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
1.读书笔记展评
为了养成学生踏实认真的读书习惯, 巩固课外阅读效果, 我要求学生一读书, 就要动笔墨 (即前面所题的摘录批注法) , 可以在书上圈、点、评、画, 也可以写读书笔记, 这里我们较重视的是写读书笔记。
2.在班级定期开展故事会等课本剧表演
让学生自选课外书的一个故事, 课后自行排练, 课堂上举行表演故事比赛, 看谁表现好, 由同学鉴评, 对表演好的同学给予肯定和鼓励。通过这样的活动,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领悟、思维能力和形象表达能力。
3.开展阅读竞赛活动
限定篇目, 设计题目, 开展多层次的阅读竞赛, 搞征文比赛或办手抄报, 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这对开展课外协作活动, 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促进学生的思想进步, 活跃学生的学习生活大有好处。
3.农村初中学生作文现状分析及对策 篇三
作文教学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语文教学中却是最薄弱的环节。《新课标》明确指出: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而教学现实却是学生一上作文课就唉声叹气,愁眉苦脸,教师要学生交作文,学生就敷衍、搪塞,大部分学生根本就没有写作欲望,农村初中更是如此。总之,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写作成了困扰广大语文教师和学生的一大难题。
二、当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基本现状
(一)学生写作方面。1.阅读量少,知识和思想贫乏。对作文而言,阅读是“源”,作文是“流”。“源”的问题没有解决,哪来的“流”呢?贫乏是语文学习的致命伤。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十几年时间里,很少阅读,或者是读了,却没有读精品,语言词汇贫乏,思想、情感更贫乏。一个各方面都贫乏的人,对写作自然没有兴趣,自然“没有写的”。2.学生写作兴趣不浓,对生活缺乏观察、感受和体验。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程序无非是作前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三部曲,这样,写作和生活断轨,不能积累写作素材,当然不能写出好文章。3.学生作文久练无长进,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更严重的是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学生写不好作文就怕写作文,作文就肯定失败,失败多了就没兴趣写作文,作文就自然写不好。
(二)教师教学方面。1.思想上重阅读轻写作。很多教师秉承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重视语文教材中名篇的赏析,但过于注重学生的阅读教学的另一端,却忽视了写作教学,从作文教学的实践看,很多教师缺乏语文作文教案便是佐证。2.作文命题脱离学生实际。作文教学中,命题作文是最常用的形式,教师缺乏对学生发展现状和实际需求的了解,在命题上缺乏计划性和前瞻性,或者作文题目太老套,或者作文题目太虚化,或者题目太应试化,等等,导致学生失去写作文的兴趣。3.教师指导缺乏针对性。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对初中学生而言,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对事物的认识和学习技能的把握需要教师的适时指导,然而很多语文教师对学生的作文欠缺有针对性的指导。或者仅仅以分数进行衡量,或者简单地用“已阅”作为批语,或者只用简单的几句泛泛的套话进行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批语中读不到有价值的东西,这种缺乏针对性的指导不利于学生作文写作的进步。
三、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从心理上厌倦写作文。不当的作文教学方式导致初中学生对作为的厌倦,但苦于应试心理又无法摆脱,这种行为和心理上的不一致在情感上表现出的就是消极应付状态。当这种应付变成一种负担时,会演化成担忧的心理,成为学生的思想包袱。
(二)写作内容空洞,材料陈旧,套用别人作文的样式。农村初中学生对外界事物的接触较少,加之农村生活的单调沉闷,农村初中学生的作文也是在重复那过去的故事。同时,学生见识少,对课外书的阅读也很少,知识面窄,他们就不知作文的材料应该从何而得。写作素材上的缺乏,使他们的作文在内容上言之无物,给人一种假大空的感觉,空洞的理论和套话多,切合实际的少,内容上也是千篇一律。
(三)中心不明确,立意肤浅。中心不明确,立意肤浅,这几乎是所有初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而不仅仅是农村初中学生作文中所存在的,但农村初中学生在这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由于农村初中学生接触外界事物较少,如,书籍的阅读、影视文化的影响相对少。而且,大多数农村学生文化功底较差,他们对于某些客观事物,能做到的仅仅是客观的描述,不会分析,不会透过事物的现象挖掘出事物的本质。所以,一篇作文写完,学生自己也不知道要表现什么,要反映什么,中心自然不明确,立意当然就肤浅。
(四)语言表达上苍白无力。写作文既需要有充实的内容,更需要通过丰富的语言技巧来表达作者经历的事件和内心的情感体验,形式活泼的语言在能正确表达的同时,也给人以美的享受。正是作文教学的误区,导致学生语言的苍白,或者语言缺乏锤炼,或者词汇贫乏,或者套用他人的语句,这些现象屡见不鲜。
四、促进初中作文教学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写作观念,激发兴趣。教学实践行为是在一定的教育观念下进行的,所以教师的作文教学观念对学生有着实实在在的影响。要克服作文统一化的思想,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满足学生的表达需要,在作文形式上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个性,并树立人人都能写好作文的理念,恢复学生的自信。
(二)面向生活,重在积累,丰富写作内容。作文的写作离不开内容的支撑,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平时注重写作素材的积累,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素材,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学生作文中假大空的现象。
4.农村中学生作文现状分析研究及对策 篇四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中学生的人数占全国中学生总数的70%以上,因此实施素质教育的重难点在农村中学,寻找一条适合农村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路子,是我们教研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职责。从1997年1月起,我室与教科所、督导室联合对全区25所农村中学的师资、教学设备、开课情况、外部环境条件、教学教研质量等进行了调查和评估。结果显示,农村中学在生物教学方面既有许多优势条件可以利用,也存在不少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现将我们调查的情况及采取的对策简述如下。
农村中学在生物教学方面的优势
现行初中生物教材中涉及到的知识有一半以上是动植物、环境保护、生态及人口知识,这些知识大部分与农业生产、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农村中学在生物教学方面存在着以下优势:
1 学生感性知识丰富
农村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劳动,接触动植物及大自然的机会多,对农、林、牧、渔业生产及动植物等基本知识比较熟悉,教学时恰当地利用这一优势,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有方便的实验和实习条件
生物教材中有很多知识和技能是通过实践和实习获得的,像动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植物及农作物的繁殖、管理,动物及家禽的习性观察和饲养等,都需要学生亲自体验才能形成较牢固的知识和技能。将与此内容有关的课安排到实验场地去上,或请有专长的技术员现场讲解和示范,比在教室里口头讲解效果好得多。
3 实验材料和简易直观教具容易得到
现行教材大大增加了演示、分组实验的数量,还增设有“看一看”“动动手”“做一做”等内容,这些内容中涉及的实验材料在农村很容易得到,而且有一些较简单的动植物材料,稍加整理就可以制成临时或永久性的直观教具,既能节约经费,又能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动手能力。
4 利于因地制宜开展教法学法研究
教法学法改革要因具体情况而定,农村中学附近大都有很多生态系统、食物链、环境污染的实例,如能有效地运用发现法、调查法、开放式教学和撰写小论文等方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都大有裨益。
农村中学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师资分布不合理
大部分农村中学合格生物教师不足。近几年分配到我区的生物专业教师也不少,但农村中学仍很缺乏,师资分布不合理,学非所用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市区或条件较好的学校出现生物教师超编现象,而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尤其是联中的师资却严重不足。有些本、专科毕业的生物教师,因基本素质较好,而改教化学或其它学科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据我室的统计数据看,全区农村中学生物教师的专业达标率不到60%,虽说有些兼课教师也勉强能把初中课本的部分知识“啃”下来,但在实验和实验教学的技能方面和专业教师相比还有相当差距,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生物学能力及综合素质。
2 师资队伍不稳定
乡镇中学的人事权主要在乡镇党委,出于财政开支方面的考虑,用人一般是“宁少勿多”,“宁多要‘主课’教师,不要‘副科’教师”,生物教师受不到应有的重视。加之由于城乡中学在福利和其它待遇上有明显差距,导致农村中学教师的流动性大,主要流动的是骨干教师、年青女教师和毕业分配来的外地教师,其结果是农村教师队伍呈现男性化、乡土化、老年化和青年化。教师的专业达标率低,兼课教师多且不稳定,长此以往,在教法和学法上表现出“近亲繁殖”的后遗症。
3 教育观念滞后
从调研听课情况看,相当一部分农村中学的生物课处在极次要的位置,课可以不开、课时可以减少、内容可以随意删去,有的即使课表上有,也仅仅是处在调剂课的位置上。从乡镇党委到学校领导,眼光都盯在升学率上,应试教育观念非常浓厚。
4 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专业素质偏低,兼课教师过多,反映在教学上的问题主要有:
(1)教研氛围不浓,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不能有效地体现学科特点,照本宣科、满堂灌现象极为普遍。
(2)常出现一些知识性错误。如种皮与果皮不分,神经和神经纤维混为一谈等。
(3)不注重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的提问,问题的难易度,作业的量与度都只是照顾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不善于激发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只看高分率不讲合格率,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5 必需教具不足
由于教学经费大部分由乡镇支出,学校得到的少量经费只用在必考科目上,生物教具很少,有些学校连一些基本教学挂图和模型都没有,教师也难以将某些有规律可循的知识迁移到挂图或模型上。
由此可见,提高农村中学生物教学质量任重道远。作为与农村经济密切相关的生物学,如何在当前的情况下,完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意义重大而深远。
解决问题的对策
1 营造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
教研员是教委的业务参谋,为使生物教学尽快走出低谷,争取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是非常必要的。近年来,我们把从调研和评估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各种途径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和领导,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在不到2年的时间内,教委和部分乡镇党委先后下发了4个文件:一是生物等学科在师资、开课、教学质量、硬件建设等方面要纳入年终综合考评,促使学校建立健全一套比较科学的激励机制,调动现有生物教师的积极性;二是农村教师在业务进修、子女上学和就业等方面享有一定的优惠条件,在年终评优和教师节评选时,全面衡量生物等学科教师的业绩,使那些钻研教学规律、爱岗敬业的教师受到褒奖;三是加强调控职能,合理配置师资,毕业生分配、在职教师的调动都要符合师资优化的原则;四是市区学校要和农村学校“结对子”,每学年市区学校要选派骨干教师和后备干部到对口学校任教1年,视其工作成绩,提拔任用。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交流教学信息,稳定、优化教师队伍的作用。
2 教研室和督导室共同抓好“5个落实”,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创造具体条件
这“5个落实”主要是针对生物等“副科”教学的。第一是教师落实。首先是专业合格教师一般不改教其他学科;其次是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多种途径进修本专业知识,并做到学以致用。第二是课时落实。坚持按部颁教学计划安排教学,不减少、不挪用。第三是教材落实,生物等学科教材不漏订、不少订。第四是实验落实。力争在规定时间内建立、充实实验室。第五是教学实习落实。按大纲要求开足生物实习课,凡是能联系实际的实习课不准移到课堂上。
3 建立区、乡、校三级教研网络,加大教研力度,扩大教师视野
大部分农村中学生物教师不知道课向何方改,怎么改。我们的做法是:
(1)集体备课。区、乡每年各组织3次~4次,学校每年组织6次~8次集体备课活动,请有经验的学科带头人主讲,分析教材特点,提出教法和学法的建议,帮助青年教师提高备课的能力。
(2)定期组织教师上“三课”。每学期每位教师要上一节校内公开课。老教师上示范课,将他们一生中积累的教学经验不断地传授给中青年教师;中年教师上创优课,在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上要有所创新;青年教师上达标课,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基本的教学规律。中青年教师只有上好本校的创优课和达标课后,才能参加上一级组织的优质课评比。
(3)定期举行优质课和教学论文评选。我区每2年举行一届学科优质课评选,每学年举行一届教学论文评选。优质课和论文要经过学校、乡镇文教办的选拔后,再参加区一级的评选。此项活动有效地调动了教师钻研教学规律、及时交流和总结教学经验的积极性。
(4)分批进行实验培训。为保证教材中每个实验的开设,由区、乡两级教研部门组织部分骨干教师,每学期对部分学校教师举办一次实验培训,重点演示动植物生理实验,同时介绍仪器设备和替代材料,便于条件差的学校土法上马,提高实验的开出率和成功率。
(5)成立学科中心教研组,巡回指导。由教研室组织部分市内教师和乡校选派的部分农村骨干教师,每学期有目的地深入到1所~2所农村中学听课、评课、讲课,了解教与学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帮助其调整教学,总结改进,促使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尽快提高。通过两年的实践与探索,我区农村中学生物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1998年在全区举行的生物优质课和教学论文评选活动中,农村中学教师有14人榜上有名,获奖人数和档次远好于往年;1998年举行的生物、地理、语文三科小论文竞赛中,农村学生的获奖率也有明显提高,其中获一等奖的5位学生中,有3人写的是生物学方面的论文;在年终综合评估检查中,农村中学生物教学质量的综合分也有部分接近市区学校,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5.农村中学生作文现状分析研究及对策 篇五
你们好,我是来自广西师范学院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此次调查主要是了解有关于你目前作文学习的一些信息,你们的回答将对我的毕业论文的完成提供很大的帮助,同时,问卷的结果只是作为研究之用,不作个别呈现,对外绝对保密,不会泄露个人信息,请放心作答。
本次问卷只需花费三分钟左右的时间,你只需根据自己的情况,在所给的选项中进行选择(如无特别说明,每个问题只选一项)并填在()里,或者根据问题进行填写。
非常感谢你抽出时间完成我的问卷,祝你学习进步!第一部分:基本情况
1你所在的学校
2你所处的年级
A五年级
B六年级
第二部分:选择题
1、你喜欢写作文吗?()
A非常喜欢 B 还可以吧 C不太喜欢 D一点儿也不喜欢 2 你写作文的目的是什么?()
① 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②为了提高作文水平④ 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 ③为了记录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感
3、一般情况下,你在写作文或日记之前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和心情?()
①认真写,很有激情,充满创作的欲望 ②主动写,比较有激情,有创作的想法 ③应付差事,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无所谓 ④ 烦躁,不太想写
4、你有写日记的习惯吗?
()
①没有 ②老师布置才写
③有时兴趣来了就写
④经常写 1.放学后,你通常较多的时间在做什么 ?(请按时间长短选三项)最多()其次()再次()
A复习,写作业 B看电视 C和同学、朋友玩耍 D看课外书,阅读报纸杂志 F帮家里干活 5.平时,你留意身边发生的事情吗?()
①会去观察,记得很清楚 ②知道,但印象不深 ③不太留意
6你认为你的写作水平怎么样?
很高()一般()不怎么样()很差()
7.平时你是怎样读课外书的?()
①随便翻翻
②只看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③通读全书 ④读到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能边读边想,并把它摘抄下来
8你觉得什么情况下写出的作文最满意()
a、有了感触马上写 b、受了老师的启发引导很想写 c、受了范文影响想去写 d、写出的文章真正派上用场
9、老师作文批改之后,对于作文中的错误,你能:
A、自觉修改
B、老师布置就改,不布置不改
C、从不修改 10.你读书时是否有摘抄的习惯?()
① 经常摘抄 ② 偶尔摘抄 ③在老师的要求下摘抄 ④ 从不摘抄 11.遇到自己感兴趣或惊奇的事时,你怎样做?()
①告诉别人
②记在日记本上
③动脑筋想一想
④过了就过了,没放在心上。
12、你对老师的作文评价:()
A、很关心
B、一般
C、不关心
13.摘抄过、见过、学过的好词句你会在作文中运用吗?()①不会
②有时会
③经常会 ④会主动地运用 14你读书的这几年,父母给你买的课外书一共有
四本以上
三本
两本以下
没有买过
15、老师对你的作文:()
A、经常鼓励
B偶尔得到鼓励
C鼓励少,批评多
D从不鼓励
16.通常作文课给你的感觉是:()
①轻松愉快,丰富多彩
② 严谨,但乐趣少
③平稳单调,不讨厌也没乐趣。④ 紧张单调,难于忍受。
17.你喜欢读哪方面的书?
()多项选择 ①优秀作文选和提高作文技能的书籍
②百科知识书籍 ③故事、童话、小说、④卡通漫画书
18、写作文时,你喜欢以什么内容为主?()
①倾诉内心的想法 ②听到、看到的身边发生的事 ③想象中的事 ④与人交谈过或与同学之间发生的事。
19、你都进行过哪些体裁的作文训练? A说明文()B记叙文()C请假条()
D留言条
20、你的写作是否经常受到老师的赞扬?()
A是
B偶尔
C从来没有
21、写作文的时候,你一般是:()
A根据作文要求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
B教师给什么材料就写什么材料 C先找符合题目范文,再按范文来写
D根据作文的要求编造人物和事件 E找到范文把时间、地点、人物改变一下抄下来 22 父母检查你的作业吗?
A经常
B偶尔
C很少
D从不
23在学习写作文的过程中,你遇到的问题有()(可多选)A、没有东西可写 B、觉得作文很难,写不下去 C、怕写不具体、不生动 D、对老师出的作文题目,不感兴趣 E、时间不够写 F、字数要求高,达不到 24.你比较喜欢写什么类型的作文?
(
)
①写人记事的② 写景状物的 ③想象作文 ④自由作文(比如日记、童话等)
⑤其它 第三部分:主观题
27、对你来讲写作中令你最头痛或者说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2、你想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吗?你最想得到哪些方面的帮助?
一.学生的写作兴趣(情绪,情感)
3.一般情况下,你写完作文或日记后会有一种怎样的心情?()A 愉快,满足 B 完成任务后的轻松 C没什么感觉 D真累啊
3、喜欢是因为:()(可多选)
A、作文课生动活泼 B、能说出自己的心理话,有成就感 C、能得到老师的表扬
二、写作动机
三 观察生活的能力
14、通常,你在日记里记些什么内容?()
①一天的生活学习情况 ②每天发生的新鲜事 ③自己的心里话 ④感受特别深的事情
四、课外阅读的来源,广度,利用以及阅读的习惯
五、写作素材的来源
16、你了解什么是写作素材吗?
了 解()
好像了解()
不了解()
每次都搜集()
偶尔搜集()
不搜集()
不知道要搜集(18、老师提供()
家长提供()
借鉴同学资料()
查书()找报纸()
上网()
回忆自己的生活学习经历()1.真实型:占17%。)
2、服从型:占21%,3、依葫芦画瓢型:占21%,4、改头换面型:占14%,5、依赖型:把同学的范文记下来占12%
6、随意编造型:根据作文要求随意编造人物和事件占15%,六、教师的课后批改和讲评问题课堂的教学方法问题 教师训练的题型
6.中学生作文现状分析及对策 篇六
一、立意定势。我们语文教学从古至今一直带着极强的片面功利色彩。在作文教学中更要求“文以载道”。政治思想被作为衡量作文的重要标准,而忽视了学生的真实感,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也正因如此,近年来,高考阅卷中扼杀了许多有个性的佳作。学生动笔作文,便把先前准备好的思想内容作为作文的思想基础。常见例子:面对母亲的篮子,一定要赞颂母亲的辛劳与勤快;面对中秋圆月,一定要想到香港回归,台湾统一;面对朋友,一定要到与自己患难与共,给予自己真诚帮助的人,而自己的思想呢?靠边站或干脆没有。
二、选材定势。学生很少用自己的慧眼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选材常会从延用了几十年的陈旧事物中选取。如初二下学期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唱给母亲的歌,写作选材时学生总会想到雨中送伞;夜晚送往医院治病;考试失败后耐心的安慰等材料来表达母亲的爱。学生难以做到以我眼观生活,以我手写我心。
三、结构定势。写记叙文,学生往往写成总分式,开头写什么?中间写什么?结尾写什么?什么时候做什么事、什么时候说什么话、往往都是事先定好的;写议论文,通常是摆出问题——|分析问——解决问题,正反对比,再加上一些名言警句和名人故事,俨然成了新时期的八股文。
悲伤之余,我们冷静的思考,其实学生这些定势思维与我们教师平时模式化训练密切相关。当然也与我们的积累,观察力和感悟力等有关系、。
一、现在虽然提倡话题作文,但教师们总会担心学生无从下手,于是教给学生许多话题作文拟题的方法,如在话题前加修饰语,话题后加补足语等,甚至要给学生拟几个题目写在黑板上,这无疑是学生像骑着带花头上的骏马站在广阔的大草原上无法自由的驰骋。
二、教师重要理论指导,忽视情境设计,用写作原理指导学生写作,能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但对学生不能运用。无法企及的感受也会让学生陷入无法自由发挥的困境。
三、教师要求多,鼓励少。作文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学生个性差异和水平高低,忘记了因材施教,一味地的统一要求,即使少数基础差的学生习作中有闪光点,但因不符合整体要求,变不舍得给点表扬鼓励,长期以往就打消了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
四、教师中批改,少互动。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到的,这一形成了一种共识。但我们语文老师往往把这一重要环节大包大揽,表现在对学生的习作精批细改的,圈画、打杠、总批,似乎改动越多越负责,这实在是一件事倍功半出力不讨好的事。多数学生拿到教师精批的作文本,看看的得分之就束之高搁,很少去推敲教师的评语,长期如此,学生写得 再多也难有长进。
根据上述原因,我们提出如下对策:
一、学生不是要人云亦云,要勇于创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之所以在“前人之述备矣”的情况下能名与世,传与后,是因为它的利立意高人一等。放下自己而写天下。启示学生写作对应尽量反弹琵琶,变化角度,追求立意创新。如写《母亲的篮子》,我们可以通过篮子写母亲的辛劳和勤劳;也可以写母亲篮子里的物品的变化丰富,歌颂党的好政策,是人民的生活日益改善。而相比较,两类哪种效果更好当然是不言而喻。
二、引导学生注重语言的积累和感悟,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是个性作文的过根本语言重在于学生作文现状分析及对策 武进敏
积累。具体做法是: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抄本,将平时看到的优美的句子抄到本子上,并写出简要的点评。加强“积累——感悟|——仿写”的思路,每星期教师要检查学生完成的情况,每个月在全班交流一次,评出活动的优秀学生,并给予适当的奖励。通过这样的训练,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自觉积累并灵活运用新颖丰富的语言,这对展现文章的个性色彩大有益处。
三、互动评改,给学生张扬个性,搭建平台。作文欣赏。教师客运用以下方法:⑴佳作欣赏。学生作文收上来之后,教师可从中选出几篇较好的在全班范读,将其余的发给学生,让他们找差距。这种批改方法,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激发其成功动机,还可以让其余学生能自觉的检查自己作文中的毛病,并积极争取下次作文也能被教师欣赏。⑵互批互改。⑶交流互评。⑷面批面改。⑸共批共改。多种批改方式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参与其中,变被动为主动。获得作文的兴趣,并开始自觉思考作文水平如何提高的问题。
四、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作文前,教师不要干巴巴的说教材、立意等理论,而是要想法创设一定的语境,用热情洋溢的感情,抑扬顿挫的语调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达到心理的亢奋,产生写作欲望。教师要扮演一个点火者,点燃学生感情和思维的火花。我校初一语文老师应很好地抓住学生送别实习老师这一材料指导学生写作,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7.农村中学生作文现状分析研究及对策 篇七
一我校“留守学生”现状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 现有在校学生2050人, 97%的学生来自农村, 经问卷调查显示, 父母外出打工、经商的学生达1538人, 占在校生的75%, 其中父母双双外出的有1030人, 占在校生的50.2%, “留守学生”的大量存在, 因其家庭教育的缺失, 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 其现状分析如下:
1. 父母关爱缺乏, 心理健康失衡
在调查中发现, 尽管有82.1%的外出务工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 但仍有10.3%的父母半年以上联系一次, 有5%左右的父母一年基本上不与孩子联系。相当部分的外出父母一年返家探亲一次, 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 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常年在外, 对孩子缺少关爱, 家庭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 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 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 形成了人格扭曲的隐患, 致使大多数留守学生软弱无助, 自卑封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 情绪异常, 难于沟通, 对老师、同学甚至亲人产生了隔膜感。
2. 隔代教育力不从心, 监护行为浅层化
调查显示, 有73.2%的“留守学生”与祖父母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由于是隔代抚养, 他们往往只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 而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另外, 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 存在难以抹平的“代沟”, 且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 相当部分是文盲。因此, 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教育的重任, 特别是当有几个孙辈一并交由他们监护时, 更显力不从心。在调查“留守学生”的爷爷奶奶等祖辈管理教育“留守学生”的状况时, 有83.7%的人认为教育管理吃力, 有16%的人认为“无所谓, 基本不管”。从调查来看, 由于监护不力, 九年义务教育也难以保证。据统计, “留守学生”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 进入初中阶段以后, “留守学生”在校率大幅度下降, 14周岁“留守学生”的在校率仅为88%。
3.“真空时段”, 自我监护, 学生道德失范
调查显示, 有50.9%的学生父母双双外出, 这部分孩子交由亲友监管, 甚至由孩子自我监管, 亲友自觉不好管, 甚至不管, 孩子自控能力较差, 每到节假日, 成了“家庭管不好, 学校管不到”的“真空时段”, 这些孩子在学习生活方面缺少必要的指导而感到无助, 于是学习成绩下滑, 有的道德品质沦丧, 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调查结果显示, “留守学生”的行为问题较其他学生多, 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说谎、拉帮结派、打架斗殴、小偷小摸;在家不听监护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有23.2%的“留守学生”成绩极差, 倒数几名的大部分是“留守学生”;大多数教师也认为“留守学生”大都是“双差生”“问题儿”, 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 进取心、自觉性不强。
4. 学校对“留守学生”的有效管理相对薄弱
学校教育必须与社会和家庭密切配合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 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可能只凭课堂的几节课, 还需要向家长和社会了解学生的表现。但是, 由于“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缺位, 老师没法向家长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有些调皮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档, 在学校欺骗老师, 在家里又蒙骗父母及委托的监护人, 这样使学校对“留守学生”的管理陷入尴尬。
二“留守学生”的教育对策
“留守学生”的出现, 是社会发展中的问题, 是城乡就业壁垒打破以后必然出现的现象。如何使“留守学生”更好、更健康地成长, 已成为一个应当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而作为担负教育教学重任的学校和教师当然不能等闲视之。我作为工作在教育前线的一名教师, 心中对这些“留守学生”的成长时刻担忧着, 惟恐哪位学生因“心灵寂寞”而性格变异、学业荒废, 误入歧途。所以在工作中尽心尽力, 想方设法给予学生以“心灵鸡汤”。总结多年的教育实践感触及经验, 班级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对策如下:
1. 创建新的班级机制, 管住“留守学生”
动员“留守学生”在校寄宿, 建立“留守学生”专用花名册及其家庭住址、学业成绩、思想品德、日常行为、父母联系电话等档案资料。班主任为本班“留守学生”的直接代管责任人, 全体教师与“留守孩子”结对, 成为孩子的“代管家长”。“代管家长”的职责是:定时与“留守学生”谈心, 交流感情, 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定期整理“留守学生”生活费用, 让孩子少有余钱、绝不少钱;监督“留守学生”学习, 对不同学习情况的“留守学生”因材施教。学期末对进步较快的“留守学生”给予表彰奖励。
2. 建立应急机制, 关爱“留守学生”
建立“留守学生→学校→家长 (监护人) →政府”之间完备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留守孩子”在校期间遇到突发事件, 及时告知委托监护人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 使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向“留守学生”及其家长公布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联系电话、详细通讯地址;办公室开设专用电话, 让孩子与家长保持联系;通过书信与家长定期联系, 通过下发《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 向家长汇报学校工作和孩子学习状况, 并把家长务工情况告诉学生, 让家长在外务工放心, 学生在校学习安心;每学期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 有的放矢地加强教育。
3. 用爱激励学生
“留守学生”多数在农村, 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差, 一般都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姨妈等照料。在他们的心理上, 对孩子的爱理解得不够全面, 认为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 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顺着孩子, 一切护着孩子, 这就是爱。其实这是种不健康、不负责的爱, 是一种溺爱。
真正的爱是一种积极负责任的爱, 不但要让孩子吃好、穿好, 而且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 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 教育孩子明辨是非, 有错必改。像父母一样经常与之谈心, 使孩子心情愉快, 学习目的明确、自强不息, 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 这才是一种真爱。
4. 指导学生慎重交友
古人云:“近墨者黑, 近朱者赤。”这是古人警示交友的名言。孩子明辨是非能力差, 加之这种特殊的监管环境, 留守学生容易感染一系列的不良社会陋习。所以, 我们要引导他们慎重交友, 以防孩子与有恶习和品德败坏的人交朋友, 被引诱变坏。特别是现在的网络文化泛滥, 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大, 如我校前年有位留守女生上网, 把广东的一名男孩都引来了, 这位男孩为会见网友, 竟从家偷了一万多元钱, 幸好学校及时发现, 与他的家人联系, 才避免了一些意外事情的发生。如我校另一位刚初中毕业的男孩梁某, 父母在他读小学时就外出打工, 缺乏正确的家庭管教, 进入初中就偷扒, 与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分子结伴, 不思学习, 不听老师的教育和劝告, 结果走出校园没多久就因打架致人重伤沦为少年犯。同样的事例在留守少年较多的学校不胜枚举。可见, 关心学生、学生的交友我们不能忽视, 要帮助引导学生慎重交友, 为了学生, 使之健康成长, 我们要向孟母学习, 把好“孟母择邻”这一关。
5. 重视与家长的合作教育
建议父母外出务工要尽量把孩子寄养在有一定教育能力的人家。同时, 做到在外地多联系孩子, 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 利用务工淡季尽可能多地回家与孩子见面, 在孩子生日期间或传统节日时捎寄些衣物、食品, 让孩子体会亲情。如果是接受“隔代教育”的“留守学生”, 可让其发挥起积极的作用:祖辈家长有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照顾孩子的生活、倾听孩子的叙述;祖辈家长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 也是促进孩子发展和有效处理孩子教育问题的有利条件。
6. 注重教育方法,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方法多种多样, 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应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对性格不同、脾气不同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教育学生要多做换位思考, 决不能简单行事, 动不动就暴打、臭骂, 不让学生讲理。这种粗野、蛮横的方式, 让学生口服心不服, 起不到教育的任何效果, 甚至形成逆反心理, 在孩子心里演变为仇恨、冷漠的情绪与你作对。这样, 长此以往, 影响孩子与监护人之间的相互沟通, 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 甚至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再就是对孩子监护不力, 一种监护器式的方式, 孩子犯了错误, 怕伤孩子感情, 轻描淡写地说两句就完事, 长此以往就滋长了孩子的坏毛病, 最后无法管教, 误入歧途。这两种形式都是教育方法的不全面, 教育孩子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既堵又疏, 才能水到渠成。
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 我们应教育学生正视现实, 理解父母背井离乡、亲情分离的无奈, 放下心理包袱, 不自卑、不气馁, 努力学习, 回报社会。
8.农村中学生作文现状分析研究及对策 篇八
[关键词]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过程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096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
本文从甘肃省某县各乡镇初级中学的历史教育教学情况入手,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了解,探讨和揭示某县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提出在新课程改革外在力量的推动下,如何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机会学会合作、学会教学和学习的有效方法,从而有助于促进中学历史教师自身专业的成长和整体发展,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研究的对象、范围、方法
课题组成员就全县47所初级中学的280多名历史教师和相关学校的部分学生作了调查。采用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调查问卷和走访座谈的方式,在发放问卷之前,首先对全体历史教师和学生说明本次调查的目的只是为了解目前在职的历史教师及历史教学的真实情况,作为教学研究之用,请教师和学生如实填写。调查对象基本上包括了某县初级中学的全体历史教师,调查是真实、有效、可信的。
三、研究过程
1.教师基本素质调查
一是性别、年龄结构。通过调查问卷发现,某县初级中学历史教师男性多于女性,其中中老年教师偏多,这说明中老年教师还是历史教师的主体,从而证实了青年教师担任主课任务,而历史学科由中老年教师代教的情况较普遍。
二是学历情况。如果按初中教师学历以大专为达标计算,该县的达标率为85.61%,是比较高的,但与东部城市的100%达标率相比仍有差距。该县初中教师中本科学历比例仍有待提高,特别是针对中学教师的教育硕士培养从1997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7年,但该县初级中学历史教育专业教育硕士毕业生目前尚无,可见历史教师进一步学习深造的积极性不高。
2.教学情况调查
一是教具情况。通过统计结果可见,大多数学校历史教具不完备,存在挂图等资料落后或不完备的问题。通过对现代教学手段使用状况的调查发现,多数教师使用过计算机,但只有26.67%的教师能熟练使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制作较高水准的课件;有近67%的教师只是偶尔使用;而有近20%的教师从未用过。使用过计算机的教师只是制作简单的文本和展示一些画面,在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教学进行有效整合方面仍较欠缺。
二是教学方法及研究性学习开展的情况。探究学习是和接受学习相对的,鼓励学生采用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也是历史新课程所积极倡导的。但就调查结果来看,许多兼职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所教的“主课”上,历史课只是应付性的读读、划划。
三是教师本人对历史的兴趣。兴趣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是影响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因素。历史教师本人对历史学科是否有兴趣或兴趣的强弱,从某些方面说决定着其在历史教学方面的付出和提高,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从结果来看,有一半以上地理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历史学科非常有兴趣,但也有近一半的历史教师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一般,甚至有个别教师没有兴趣。由此可以推测:如果历史教师本人并不真正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那怎么能让学生喜欢学习历史呢?
四、对策研究
1.更新观念,转变角色
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既是导演也是演员的情况,树立现代课堂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的理念,也要懂得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服务者,当然也是参与者。
2.加强学习,提高素质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不断丰富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领域,完善知识结构,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技能,关注学科发展动态。但通过调查发现,某县初级中学从事历史教学者多为女性,且年龄大都处于中老年阶段,职称和学历总体偏低,教非所学,教学方式单一、传统,对教学兴趣不高。因此,历史教师要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培训和各种学科交流活动,促进自己专业成长,提高自身专业水平,适应高速发展的时代需求。
3. 挖掘潜力,积淀内涵
为使自己的潜力能很好地挖掘,积淀深厚的知识内涵,提升综合素质,我们提倡每学年每位历史教师尽可能参与一项科研课题,阅读一本历史理论或教育理论专著,上交一篇历史教学论文,撰写一篇教学反思的文章或记录一个有代表性的案例,这样有利于教师不断丰富知识内涵,增强教研意识,促进专业发展。
9.农村中学生作文现状分析研究及对策 篇九
开题报告
(2009年9月28日)
我校申请的科研课题《农村中学生人际交往现状调查及引导对策》已由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批准立项。本研究课题组主持人范启明同志是我校分管德育的副校长,有丰富的德育工作经验。整个课题组成员,都是长期在德育工作一线的同志,或是经验丰富的班主任,或是德育处的工作人员,他们工作踏实,有一定的德育课题研究基础与能力。本课题组同志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对农村中学生人际交往现状作了较为广泛的调查,掌握了一定的第一手资料,为课题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现在已经准备就绪,即日起正式开题。恳请上级领导及专家提出宝贵意见。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
该研究课题,目前在国内被人们广为重视。特别是马加爵事件发生以后,农村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已受到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在国外,人际交往已是成功人士的必修课;国内一些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时开始注重人际交往能力,这促进了我国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
人际交往能力是衡量一个现代人是否适应开放社会的标准之一。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当前,农村学生教育存在急待解决的一些问题,如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导致很多农村学生在生活中缺乏与他人交往的基础,部分学生不原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存在种种交往心理障碍,给学生的成长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中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授以人际交往知识,使其掌握人际交往的本领,提高人际交往水平,不论对学生本人的成长发展还是国家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内容与目标
本课题研究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目前农村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以及他们对人际交往的认识;2.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与运用;3.人际交往技巧及运用;4.适合农村中学生的孤僻性格及闭锁心理的转变解决方法;5.互联网对农村中学生交友的影响以及网络时代的学生交友指导;6.非正式群体对农村中学生的个体成长的影响。
通过本课题研究,达到以下目标:①使农村中学生懂得交往的基本礼仪,学会与人交往;②在交往实践中提高交往技巧,形成健全的人格;③使学生认识到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交往范围可以扩展到全世界,但更要正确交友,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才能健康成长;④转变少数同学孤僻的性格和闭锁的心理及解决他们的各种交往心理障碍。
三、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1.把课题研究与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
2.德育与心理研究相结合。
四、本课题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重点在本地区初中各年级学生中进行,注意样本的代表性; 2.研究交往心理变化发展情况及差异个性心理转化情况。以定性研究为主,采用调查法、行动研究法、活动指导法等方法。
五、实施步骤:
1.调查目前农村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以及他们对人际交往的认识、互联网对农村中学生交友的影响,分析调查数据。
2.宣讲人际交往常识,让学生了解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搞好舆论导向,充分认识未来生活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3.通过阅读相关文献、互联网查询和社会及家庭调查,广泛收集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交往中获得重大成功的典型范例。整理编印成课题研究小刊物,在校内交流发表。
4.指导一部分学生尝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指导写好人际交往初步心得体会。
5。指导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区域内开展人际交往,充分感受人际交往成功带来的喜悦,分年级开展交往系列活动,着力指导闭锁心理转变活动。首先指导学生注重自身修养,努力克服人际交往中的各种不健康心理。其次,分年级开展交往系列活动,病态心理转变活动,引导初一学生在班级内进一步开展积极交往活动;初二通过班级间友谊交往,提高交往能力;初三创造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到德育实践基地与公共场所,学会与社会交往。在各种活动中指导学生掌握交往的原则。
6。指导学生运用互联网正常交友,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广交益友,健康成长。
7、指导学生总结人际交往体会做法。
8.总结课题研究情况,撰写论文。
六、课题研究的组织成员
课题主持人:范启明(本校副校长,中学语文一级教师)
项目组成员:刘文标(德育处主任,中学政治一级教师)
余仿彬(教导处主任,中学语文一级教师)
胡思东(学校团委负责人,中学语文一级教师)
卢新雄(德育处副主任,二7班班主任,中学地理二级教师)王晓(德育处副主任,一1班班主任,中学体育二级教师)
七、研究预期成果
课题总结报告以及在新形势下(或:现阶段)如何引导农村中学生正常、健康地进行人际交往的论文
10.农村环境问题现状及对策分析 篇十
——《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论文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呈现出新面貌,城市的环境质量在经济高速增长的 同时也普遍呈现恢复态势。但也应该看到,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环境问题却越 来越突出,各种污染与生态问题交织在一起,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农业环境受到严重冲击,农民利益受到极大伤害。农村的环境问题已是刻不容缓、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主要对荆州市监利县农村环境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对问题提出一些见解。
【关键词】农村环境 生活污染 农业污染 环保意识 生态农业
【正文】改革开放以来,监利县的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村对我县的经济建设起着巨大的支撑作用。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县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农村环境正在逐步的以隐蔽或公开的方式遭受破坏。经济发展了,但农村的环境问题却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了,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一、监利县农村环境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监利县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环境质量不容乐观,一是生活污染,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没有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和垃圾收运情理系统,生活垃圾和废弃物乱堆乱放,畜禽散养,形成环境脏乱差等问题;二是农业污染,农药、化肥、农膜的不合理使用,形成农村面源污染、农膜污染,乱烧秸秆形成的大气污染等问题普遍存在;三是农村环保投入不足,农民环保意识淡薄。
二、农村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分析
1农民的环保意识较差重视程度不够。环保意识问题是导致
污染产生的根本原因。一是农民的环境意识不强温饱即足只顾眼 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在处理环境与经济关系 时片面强调眼前和局部利益没有将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具体工 作中对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二是相当部分企业环保 意识淡薄在利益驱动下在防治污染上消极对待有的甚至闲臵污 染处理设施搞偷排。三是农村环保宣传教育力度不够群众的环境保 护意识总体不强许多群众往往会对涉及自身利益的环境违法行为进 行举报或投诉而对自身破坏或影响环境的行为缺乏自我约束。2环保资金投入不足治理力度不够。当前农村环保工作主要
靠县市级环保部门乡镇级环保组织机构标准不健全落实工作还是 以县市环保部门为主使农村环保工作在工作质量和效率上大打“折 扣”很难将各项环保方针政策落到实处。环保投入不足导致环保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环保队伍自身建设难以跟上形势需要环保机构 设臵滞后缺乏有效的手段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3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农药、化肥及农膜的大量使用使农产 品的污染居高不下“白色污染”有增无减。农民盲目追求农产品 单产超量或不科学使用化肥使农产品质量降低过量或滥用农药 使粮食、果蔬等农产品受到污染同时还影响到有益生物与生物多样 性的保护致使生态失去平衡大量使用地膜或塑料大棚使农作物 早结果早上市但不容忽视的是大量使用地膜又不进行清理或 科学处理长期使用对土壤十分有害造成了农用地膜污染严重。城镇、农村及农业污染日益加重农业面源污染比重逐步上升。
4农村生活垃圾和畜禽粪便污染。农村生活垃圾不能得到有效 处理生活垃圾在沟渠、村头路边随意乱倒堆积成为新的污染源。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养殖专业户越来越多规模逐渐扩大 但是大多数养殖专业户对畜禽场排放废弃物的处理和贮运能力不 足畜禽产生的固体粪便随意露天堆放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无害化 处理臭气四溢粪水横流畜禽场产生的废液污水多数就直接排 入沟渠导致农民生产和生活环境污染加剧。未经过无害化处理的畜 禽粪便含有多种致病病菌和寄生虫卵直接作为肥料或一遇大雨 粪便污水随地表径流入水体必然会导致疾病传播威胁到人体健康。
三、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对策
1、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农村环保工作的合力。归根结底造成农村环境污染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人的重视不够 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农村环保工作。各级领导要重视要把 广大农民群众发动起来,从教育百姓、提高百姓思想认识和环境意识 入手使老百姓树立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农业意识。开展多层次、多形 式的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农民的环 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广健康文 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帮助农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 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2、切实加大农村环保投入进一步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效 能。
各级组织要将环保投入列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并逐年增
加加大对农村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的资金投入重点解决所辖地区 污水和生活垃圾的处理。一是要切实把农村环境保护作为财政支持和
保障的重点制定“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等激励政策加大对乡镇、村两级资金投入。二是要大力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 护。农村环境保护的最终目标是要持续改善农村环境状况提高农民 生产生活环境质量。因此农民的主体作用必须充分调动起来在政府 政策引导和财政资金“以奖代补”支持下主要依靠农民自身力量 大力开展“三池一改”以及庭院绿化、美化、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等工作。三是要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环保专项 资金支持。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都将持续加强农村环保投入 我们要把握机遇积极申报项目努力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支持。
3、全面推进村镇“清洁工程”着力整治农村环境。
推进农村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调整完善农村污水、垃圾处理 等环境基础设施认真做好应用水源地保护、畜禽养殖、农业面源污 染防治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畜禽养殖污染无害化处理技 术实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发展使用清洁能源建立健全农村环境 保护长效机制。努力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 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和推行清洁 生产积极推动乡镇企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技术含量高、物耗少、污染轻、效益好的产业和产品把产业结构调整和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实用治理技术、发展环保产业结合起来。
4、加强农业科技的攻关和推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加大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科研攻关力度积极推广先进的耕作技 术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途 径。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和推行清洁生产 积极推动乡镇企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技术含量高、物耗少、污染轻、效益好的产业和产品把产业结构调整和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实用治
理技术、发展环保产业结合起来。
【结语】总之,我县的环境问题已经非常严峻,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不仅仅限制我县农业的持续发展,更为严重的是其他危害直接威胁到农民的健康、生命和财产安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必须找到农村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从多方面入手寻求解决途径,使我县的农业得以持续发展,以利于农村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我县应该结合我县农村环境污染的实际,努力实现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参考文献】
11.农村中学生作文现状分析研究及对策 篇十一
最近,笔者在本校六年级四个班207人中进行了一份亲子关系问卷调查,发现其中超过40%的学生认为父母不太了解自己,成绩不好时只会骂人,因此不愿意和父母多交流,表现出较明显的亲子疏离现象。而其中不记名的六(4)班调查结果为:当成绩不理想时父母骂自己的比例为52.7%,跟父母沟通一般的占58.2%,觉得父母不太了解
自己的占52.7%。
二、原因分析
(一)父母方面
1.存在补偿心理。很多家长因为自己文化水平较低,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就把自己不能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子女身上,把子女逼进书山题海,“强制”学习,造成亲子疏离。
2.重养不重教。对自己的孩子重肌体培育,轻心理健康;重物质付出,轻精神投入。农村家长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我给你吃好、穿好,你给我把学习搞好!”
3.权力关系不平衡。父母喜欢替子女作决定,无视孩子意愿,导致亲子间难以平等相处。
4.与孩子相处时间偏少。本校学生家长多在开发区的工厂务工,上班“三八制”,即一周上白班,一周上中班,一周上晚班,导致孩子和家长在家交流的时间明显偏少。加上孩子已到高年段,家长不再像过去细致体贴,除了过问学习成绩,很少再找孩子谈心。时间一久,导致亲子关系疏离。
(二)孩子方面
到了小学高年段,孩子的认识能力和思维的批判性显著发展,开始用怀疑的眼光看待世界。他们不再盲从家长,而是以自己的标准对家长进行重新审视,导致家长威信打折扣。此时,他们的心理出现闭锁性,开始封闭自己的精神世界,即使对最亲近的长者也不吐露真言。面对父母关心,他们开始搪塞应对。他们开始有了独立意识和成人感,感到自己是大人了,希望得到大人的理解和尊重,获得和成人平等的地位。而家长往往因为疏忽或缺少相应的教育和心理学知识,对孩子简单粗暴,导致亲子关系疏离。
三、对策研究
(一)创设丰富、开放的亲子环境
1.巧妙安排,保证教子时间。我们要求家长把对孩子的教育放在饭前饭后进行,在餐桌上尽量营造轻松氛围,避免谈及成绩。要求五、六年级家长一周至少抽出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和孩子交流谈心。每次家长会后,不论孩子表现好坏,一定要用半小时左右的时间与孩子进行沟通,一起分析班级和个人情况,启发孩子找出取得成绩、出现问题的原因,再制定切实可行的新计划。
2.开展亲子阅读。调查发现,88.7%的小学高段学生父母没有陪孩子阅读。事实上,亲子阅读非常重要。学生到了高年段,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开始有了主见,很多时候即便别人意见正确他也不一定会听。推荐一些书籍给孩子,和孩子一起阅读、讨论,不光能拉近亲子距离,还能引导孩子敞开心扉,主动说出心中的秘密。为此,学校要求小学高段家长一个月内推荐孩子阅读书籍、杂志或文章不少于一本(篇),一周内和孩子一起阅读不少于一次。
3.开展亲子活动。很多家长长年上班,有些甚至没有休息日,再加上经济条件多半不是很好,因此少有时间陪孩子外出。而亲子活动不仅能增进父母与孩子间的感情,还能了解各地风土人情,培养孩子合理的消费观念。为此学校希望父母能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适当带孩子外出活动。如果所去的地方孩子比父母熟悉,还可以让孩子做导游,以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4.营造良好交往环境。老一辈教育家刘绍禹先生曾语重心长地谈到教育儿童的原则:“儿童应与年龄相同的儿童生活,然后才能学得与人相处之道。与成年人一起,依赖式的心理,颇难打破,将来离家入社会是莫大之困难。”因此,我们要求家长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子女提供与伙伴交往的时间和空间。如放学路上让子女与其他同学结伴而行;周末和节假日让孩子邀请伙伴来家里做客;鼓励子女课余与同学电话交流,或主动到邻居家串门,以扩大交往范围,学会与人交往。
(二)开展亲子团体心理辅导
1.学会如何爱孩子
要爱孩子,并且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孩子取得成绩时,要让他想到父母会更高兴;孩子遇到挫折时,要让他感到家是个避风港和加油站。要做孩子活动时的玩伴,能够和孩子在一起愉快地闲聊……如果父母对孩子过于严厉,孩子经常被惩罚和训斥,就会对父母产生畏惧心理;如果父母过于情绪化,也会给孩子以父母感情不可靠之感。这都不利于建立良好亲子关系。
2.学会关注并支持
除了需要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身体发育和道德品质之外,也要关注孩子以下几个方面:
(1)个性与情商。比如孩子的意志是否坚强,孩子把握情绪的能力怎样,孩子是否善于与别人相处等,这些同样是影响孩子人生质量的重要因素。
(2)兴趣和爱好。孩子的爱好有时候比学业更重要,因为兴趣反映了他的天赋和特长,往往决定着孩子的发展方向。未来社会需要更多扬长避短的专才,无视孩子的天赋,只关注考试分数是一种目光短浅的做法。
(3)心理的成长。人的心理的发展道路要比身体上的成熟更曲折,因此父母应该关注孩子成长的过程。比如孩子在同龄人中是否“吃得开”,是否能够获得异性的青睐,是否被不良心理所压抑……这些问题通常会被孩子掩藏起来,父母要有足够的责任心和信心才能发现其中端倪并打开孩子心扉。
3.学会沟通与理解
学会沟通和理解是成功父母的必修课。孩子是不断成长的,时时处于变化之中,父母要适应这种变化。孩子越大就越有自己的秘密,就越需要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对被尊重的要求也越高。这是成长的必然过程。父母必须接受老师代替自己成为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接受孩子的同龄人代替自己成为他们更亲密的伙伴。父母要在孩子的生活中慢慢“退后”,但不要“退出”。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还应该是好“参谋”;当孩子沮丧时,父母还应该成为他们的避风港。
很多时候,误会仅仅是因为父母只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与孩子相处,需要换位思考,移情理解。孩子与成人的心理差别、成长时代的差异、社会化程度的不同、个人经历的不一样等等,这些都为亲子沟通和互相理解带来了障碍。只有尊重这些差异,才能跨越障碍。
4.形成统一意见
家长之间教育意见不一致在农村家庭中更为突出。父母意见不统一不仅不利于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损害父母彼此间的认同和“权威”,还容易让孩子产生投机心理。因此在向孩子提出教育要求之前,父母之间首先应该统一口径。要尽量避免产生明显的对立,至少要让孩子感到父母各有各的道理。教养方式上的差异,更需要互相理解配合,而不是相互抵消。
与此同时,我们希望通过开展亲子心理团体辅导活动,让孩子们学会走近父母,如了解父母的年龄、生日、喜好等等,学会理解父母,体会做父母的劳累和苦心,从而减少亲子冲突,改善亲子关系。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斗门镇中心小学)
12.农村中学生作文现状分析研究及对策 篇十二
一、薄弱现状
(一) 口语表达能力薄弱。
1.朗诵表演, 缺乏自信。 在教学诗词或文质优美的文章时, 朗诵是最好的情感体验方法。 课堂上教师会请朗诵好的学生上台表演, 但是在农村中学课堂朗诵却是让老师棘手的问题——找不到朗诵好的学生, 即使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也畏畏缩缩、毫无情感地朗读一遍, 无法实现教学目标。
2.感悟评价, 空洞单一。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 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有独特感受。 所以, 在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评价鉴赏能力时, 课堂上教师会要求学生阅读完作品后说说自己的感受或评价, 农村中学生的回答基本是 “很好”、“很美”、“很喜欢”, 缺少具体生动的表述。 这并不是学生没有内心体验, 而是不知道该如何表达。
3.合作讨论, 无话可说。 课改提出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合作学习的方式逐渐成为主流, 出现小组合作交流、同桌合作交流等讨论形式。 但是在农村学校语文课堂中, 讨论交流的现实是成员大部分无话可说, 或仅仅个别成绩好的学生说说, 甚至个别学生一言不发。
(二) 书面表达能力薄弱。
1.阅读理解词不达意。 现代文的阅读理解题, 会出现两种典型问题:一种是缺少恰当的词汇、语句表达意思, 导致表达有偏差;一种是理解意思但不会组织成完整连贯的语句, 回答过于口语化。
2.写作能力普遍较低。 作文教学向来是一个死角, 学生的写作能力普遍较弱, 主要有两大表现:一是作文语句不连贯, 文字驾驭能力弱;一是无内容可写, 乏味枯燥。
二、原因探究
(一) 根本原因:缺少积累。
语文课程的学习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学生的阅读积累也是同样的道理:读得多了, 积累丰富了, 表达就会行云流水。 但是, 在农村中学, 正是由于各种因素, 导致学生的积累量少, 直接影响表达能力。 有如下因素:
1.基础教育参差不齐。 现阶段农村中学的生源大部分是外来民工子女, 这些孩子来自全国各地, 并且大多属于贫困落后地区, 水平参差不齐, 基础不扎实, 甚至连拼音都不会, 更不用说词汇量, 所以在写作过程中连正确书写都成问题, 更不用说能使用优美词汇、语句表达。
2.硬件条件限制。 农村中学大多教学条件较差, 没有图书馆或图书馆藏书少, 学校的文化氛围也较差, 学生平时很少阅读, 积累的东西更少。
3.家长的培养意识单薄。 农村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可能不像城里, 不会主动引导和要求孩子多阅读, 他们对于孩子的愿望可能比较简单, 这样家庭教育的影响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
(二) 直接原因:积累的素材不会运用。
“新课标” 明确规定学生必须背诵优秀的诗词或文段, 经过一定阶段的学习与阅读, 学生有了一定的积累, 但是不管在口语表达还是书面表达过程中, 学生仍然是肚里空空, 嘴上平平, 经过老师的点拨才恍然大悟, 原来这些优美的词汇诗句可以运用到表达中, 这种情况司空见惯, 原因在于学生对于自己积累的素材不知道如何运用。 所以, 虽然学生可以背诵很多篇目和诗词, 但其表达能力还是很薄弱, 积累的素材仅仅停留在背诵阶段, 不会巧妙运用。
(三) 其他原因:缺少历练平台。
农村中学, 各种展示活动或者竞赛活动较少, 学生除了上课和日常交流之外, 很少需要特别的有文学性的表达。 正因缺少了各种展示的平台, 所以学生自我表达的意识比较弱, 与城市中学里有丰富的活动相比, 缺少历练的农村中学生表达能力自然就薄弱。
三、初步对策
通过农村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薄弱现状的分析与原因探究, 初步设想并实施以下对策:
(一) 利用多方媒介,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增加积累量。
1.农村中学虽然条件差, 但是教师基本配备电脑, 教师利用闲暇时间, 可以挑选一些好的素材保存下来, 提供给学生阅读, 并且这些素材可以形成一个教学资料库循环使用。
2.利用好图书馆, 教师可以去图书馆挑选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 让学生登记借阅, 既给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条件, 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有益于素材的积累和写作。
3.争取家长的支持, 取得家长的信任和帮助, 让家长营造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二) 教师的正确引导。
1.营造轻松氛围, 建立学生自信。 每个人都有切身感受, 当处于轻松自在的氛围中, 可能会滔滔不绝, 尽情地演说。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回答的热情, 并及时给予鼓励, 帮助学生赶走恐惧, 建立自信, 迈出艰难的第一步后, 学生会逐渐喜欢表达自己, 展示自己, 有了锻炼才会提高。
2.具体提问, 恰当示范。 针对学生整体感悟无从下手, 交流讨论无话可说的情况, 在表达能力训练的初期, 教师应该提供“阶梯”, 让学生“伸手可取”畅所欲言。 此外, 教师的示范作用也是重要的一环, 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中学, 像刚大学毕业的新教师更要从点滴做起, 说标准的普通话, 规范自己的语言表达, 给学生做好示范作用。 例如在让学生阅读完一篇文章之后, 可以提示学生结合文章从中心思想、构思、写法、修辞等方面进行感悟评价, 并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 这样学生可以进行模仿, 经过训练之后学生还能有独特的见解,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三) 开展多种文学活动, 提供学生展示平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表达能力训练在丰富的活动中能得到锻炼与提升。 开展一系列比赛和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表达、展现自己, 让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无形中得到有效提高。 例如让学生做导游介绍某处景色;开展辩论、朗诵比赛;开展社团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投稿, 激发写作兴趣, 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四) 帮助学生梳理素材。
13.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篇十三
兴业县第二初级中学黄丽明
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兴起了一股“打工潮”,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在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这个群体的人数正在不断扩大,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教育状况上暴露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亟待引起政府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大量存在,反映出此基本权利的部分缺失。能否解决好留守儿童的问题,尤其是教育问题,将会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否长期地、持续地开展下去。
【关键词】;留守儿童;问题;家庭教育;对策;农村。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所在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一般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14岁以下的少年儿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我们必须重视。留守儿童家庭的缺失是个不可忽略的现实,我们必须加大力度进行监管。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相当惊人,而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不得不令人重视。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不与父母双方生活在一起,在代理监护人的照顾下生活,远离传统式的家庭生活,使得留守儿童在生存、心理、教育问题上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就从有关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心理特点、教育问题这三个方面来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
(一)成长环境及教育现状
父母的关爱,享受家庭温暖和接受教育的权利,是儿童最基本的权利。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处在特殊的成长时期,他们的生活学习,思想品德,心理健康以及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已经日益凸显,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亟待引起政府及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
(1)、“缺失”的家庭教育
农村家庭收入低下,父母家庭教育观念淡薄。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特别是中小学时期,是人生行为习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他们以其启蒙性、长期性、个体性、灵活性、感染性和权威性等特点弥补着学校教育的不足。家庭教育通常是以父母的言传身教给孩子施加影响,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品格的培养以及理想抱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这个时期父母外出务工,由于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错过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期,对孩子影响极大。
有的父母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缺少父母的关爱,有心理障碍,人际交往能力差,心理压力较大,他们像迷途的羔羊一样,沉默无助,心生怨恨,甚至产生对社会的报复心理。正如一些心理专家所说,“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渴”的孩子,情感的饥渴使他们在人格上发生了很大的扭曲和变形,这些潜在的因素为日后埋下了诸多无法预料的祸根。主要表现为:一是抚养人或监护人对留守儿童普遍采取溺爱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导致他们道德情感的缺失。他们只是单向的接受爱,不去施爱,对家长、朋友、邻居、社会冷漠少情,缺乏社会责任感;二是行为习惯上易发生消极变化,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小偷小摸,看不良录像,同学之间拉帮结派,与社会上的混混搅在一起抽烟、酗酒、赌博、抢劫等。有些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管,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家庭教育的不合理和“错位”的隔代教育
一般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是由祖父辈进行代理监护的,这些老年人一般最为关注的是孩子的吃饱穿暖问题,而并不懂得如何提高孩子的生活质量,形成“隔代教育”。他们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都很低,多采用溺爱的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对孩子宽容、放任。有些代理监护人往往根据孩子父母寄款的多少来决定孩子的生活,或者有些代理监护人偏心于自己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生活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其中有不少年老体弱的监护人认为:能让孩子吃饱、穿暖、健康就行了,而对于他们的学习、日常行为、心理状况根本没有办法去管教。
同时,这些留守儿童也难以与其临时监护人形成情感,语言上的沟通,从而造成性格孤僻。一是在学校中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很少有人问津。二是由于父母亲不在身边,农村留守儿童基本失去了接受家庭教育的最佳时机。当留守儿童在学业上取得成功或遇到失败时,父母亲很少有机会采取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给予他们鼓励、奖赏或正确引导。三是,再加上代理监护人的管教不力,留守儿童用钱自由度大,禁不住零食的诱惑,常用零食代替主食,不利于孩子身体健康发展,留守儿童的人生观,价值取向产生偏离社会的正常尺度。三是家庭缺少良好的文化氛围:多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对读书学习的认识不够,甚至认为读书无用,对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也是漠不关心,顺其自然,这样的环境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上进心。
(3)、“到不了位”的学校教育
由于“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特殊的社会群体,教学环境差、教育资源匮乏等因素学校、老师对他们的家庭背景、心理状况没有能全面的、深层次的分析,对他们的认识不能深入的了解和掌握。由于认识不足,教育方法不当,很容易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从而加重了他们的叛逆心理。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很少甚至从来不主动与老师联系或参加家长会,缺乏与学校的沟通,不能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同时,部分老师很少对孩子进行家访,不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真实情况,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有些调皮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监护人;不少监护人认为孩子的学习是学校的事、老师的事,家庭把孩子送到学校,学校就应该完全负责,这也表明监护人教育观念存在偏差、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存在脱节。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的教育寄望于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由于教学任务重,心有余力不足。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缺乏热情,不求上进,学校教育往往处于事半功倍。留守儿童一旦在某个学习环节跟不上,往往破罐子破摔,厌倦学习、不求上进。同时家中
留守的多为老人、妇女、儿童,在农忙季节,由于有大量的劳动,家长下地干农活,家中的事情就只有留守孩子做了,孩子的劳动量也就相应的增大,使得孩子过早的承担一些与年龄不相符的高强度劳动,孩子在身心上受到很大的伤害。
二、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成长环境
由于农村的基础文化设施不够完善,这些地区相应缺乏文化娱乐活动,容易受农村的赌博俄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使他们形成不良的习惯;农村观念陈旧,封建迷信、家法思想依然盛行,特别是在老年人中,儿童在这一环境中受到这些陈旧观念的熏陶是极其不利于孩子思想发展的。留守儿童还易受大众传媒和学校教育的影响,由于学生的价值观尚未形成,分辨是非善恶能力不强,更容易受大众传媒中不良信息的影响,与学校教育发生冲突,使青少年更愿意在网络和游戏中寻找精神安慰,同时网络中的一些不健康信息又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留守儿童的性格缺陷现状
父母不仅可以为孩子提供生活条件、教育条件、安全保障,使他们尽可能健康成长,而且更重要的是,父母可以给予子女难以替代的亲情与真爱,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重要的。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教育因素以及文化生活单一的制约,留守儿童往往出现较大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儿童自卑心理加剧、性格抑郁、喜欢自我封闭、为人处事孤僻不合群,一些儿童产生僧恨、仇视的畸形心态,甚至出现暴力化倾向。其中,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不单纯是一个由父母长期外出所引起的孩子情感缺失和心态异常的问题,而是学校、社会、父母、监护人与留守儿童自身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
四、解决的对策
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个社会问题,涉及到社会、家庭、学校的各个方面,需要各方面的合力才能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在其中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彻底改变农村的经济状况,需要政府,社会,个人的合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但是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下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1、国家重视,提高认识。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更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中提出:“要保障农民工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可见党和政府对这个问题的高低重视,从宏观政策方面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其次,加强农村文化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优化社会育人环境,让留守儿童在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中受到良好的熏陶。政府在改革重要完善机制,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大力改善农村教育环境,提高对农村教育的重视,改变农村教育落后的现状。
2、加强与社会联系,共同关注留守学生。“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功能,形成教育合力,争取一切积极力量,尽力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留守学生的教育仅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全社会的积极配合,共同关注,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体系。一是要加强对网吧、游戏厅的管理力度,坚决杜绝未成年人进入;二是加强政策的导向作用,保证留守儿童不受任何偏见和歧视,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享受平等的优质的教育资源;三是加强农村文化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让留守儿童在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教育。
3、搞好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问题
(1)重点关注家庭教育。家庭依然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最重要点,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成长的基础。父母和家庭在儿童成长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否外出务工,父母都应给予儿童成长中的指导与关爱。首先在外出安排上,父母应尽量维持家庭功能的完备,父母双方尽量不要同时外出务工,在外出期间增加回家的频率,通过各种通讯工具与子女增进交流沟通;父母和监护人应与学校保持经常性的联系,时刻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为儿童创造有利的学习空间和氛围,给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引导与情感关怀,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
(2)更加关注学校教育。留守儿童问题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挑战,需要学校采取多种方式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创办寄宿制学校,寄宿制学校的创办不仅为留守儿童提供了便利的住宿条件,也为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能得到充分有效发挥奠定了基础,寄宿制学校还能够是留守儿童在同学和老师的互帮互助中感受“大家庭”的幸福与温暖。
学校在日常活动中,做好各项应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工作。首先,学校要明确职责,建立教育管理机制,在学校搭建起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的运行平台;其次,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转变对留守儿童的看法,多与之交流,在教学活动中多渗透亲情、情感教育,开展多项活动来弥补亲情缺失和家庭教育不力问题;再者,重视学校德育工作,加强道德的教育,采用感恩行动、榜样教育进行德育教学;最后,搭建心理健康平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立心理咨询室,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完善家庭教育,改进“隔代教育”,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造就儿童健全的人格。教师和监护人是代替不了父母的,我们要让孩子感到父母无时不在自己的身边,满足他们安全感。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经常以书信、电话的方式来加强同父母的情感交流,指导他们学会把生活和学习中的苦乐告诉父母,使情感得以抒发。此外,教师还要多与学生家长电话沟通,在思想上去掉他们那种“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不正确的思想,重视子女的教育,平时要多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使他们真正感受到父母的亲情和关爱。我相信有了父母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行为上的约束,有了学校的温暖关怀和帮助,孩子一定会对学习和生活树起信心,形成健全的人格。
关于“隔代教育”,应该尽量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首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当地乡政府或学校可以免费举办各种形式的老年培训班,有针对性的教授他们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帮助爷爷奶奶们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观,从思想上认识到不能用以前的老经验来教育孩子了。其次,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祖辈要和孙代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14.农村中学生作文现状分析研究及对策 篇十四
史超 ***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城镇化的全面推进,农村环境问题日渐突出。本文通过对农村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了科学施用农药和化肥、推广农村沼气池建设、合理开发与利用资源、治理工业污染、建立健全环保工作体制机制等措施。关键词:农村,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对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十八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而我国是一个农民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较高的农业大国。历代党的领导人都十分关注“三农”问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则必定离不开农村环境的建设。本文立足现实,通过分析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现状成因,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1.农村环境问题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近年来,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畜禽粪便、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排放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受到关注。同时,乡镇企业带来的环境污染,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不断加剧农村生态环境恶化,从而制约着我国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进程。1.1 面源污染
1.1.1 化肥、农药和地膜的不合理使用带来土壤污染。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而这种“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是面源污染最为重要的来源。化肥年使用量4637万吨,按播种面积计算,化肥使用量达40吨/km2,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22.5吨/km2的安全上限。农药年使用量约130万吨,只有约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使全国9.3万km2耕地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并直接威胁到相关人群的健康。同时,农药的大量试用还会使土壤的生态平衡失调,一些杀虫剂会使青蛙、七星瓢虫等一些农业害虫的天敌直接被毒害,获由于食用了毒死的害虫而死亡,物种的多样性减少,破坏了农村原本就脆弱的生态平衡。另外,农用地膜带来的土壤污染和华北地区农村的秸秆和垃圾燃烧产生的污染也造成了相当程度的环境危害。近20年来,我国的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2003年地膜用量超过60万吨,在发达地区尤甚[1]。
土壤污染带来的后果比较严重。据统计,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l200万t,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并且土壤污染会造成有害物质在农作物中累积,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各种疾病,最终危害人体健康。另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超标,导致我国农产品出口被外方退货、索赔和终止合同的事件时有发生,部分传统大宗农产品也被迫退出国际市场,严重降低了我国农业产品贸易的国际竞争力[2]。
1.1.2 畜禽养殖废弃物随意排放带来水体污染。部分农户散养了猪牛羊鸡等畜禽,其粪便没有经过处理或有效堆肥就直接施入土壤或排入湖河或沟渠。未腐熟的堆肥施入土壤,不仅不能增加土壤的肥力,还会毒害植物的根系,影响其正常生长,并造成了地表水的污染。据统计,每年畜禽排放粪便总量达25亿吨,全国已遭受污染的耕地面积为2000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6,目前仍有1.9亿农民饮用水的水质不合格。
1.2 乡镇企业带来的环境污染
近年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农村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也成为了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由于乡镇企业工艺陈旧、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绝大部分企业没有污染防治设施,使污染问题较为突出。有些企业虽有治污设施,但长期闲置,没有正常运行,废水不经处理,直接入河。有的企业甚至私设排口,偷排现象严重。这些乡镇企业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远远大于环境承载能力。目前[3],乡镇企业污染占整个工业污染的比重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1l%增加到45%,一些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已接近或超过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量的一半以上。如果不能迅速规范,找出相应经济条件下的解决办法,乡镇企业的污染不仅会延缓工业化进程,也会对环境安全乃至社会安全产生负面影响。1.3 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由于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资源逐年减少。我国近10年的人均耕地占有量由0.09公顷下降到0.08公顷,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且耕地递减的趋势难以改变:全国草原“三化”(退化、沙化、碱化)面积逐年增加,约占草原总面积的1/3,并且每年还在以200公顷的速度增加[4];农业野生植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一些我国独有的物种正面临灭绝的威胁。同时,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和全球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大量外来有害物种传入我国,造成部分地区的生态破坏和生物污染,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因素。2.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2.1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
低效率、低产出、高能耗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粗放型掠夺式的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和贫困恶性循环的经济根源。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以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难循环和粗放经营为特征。消耗大量的资源取得暂时的经济增长,这既是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根本原因,也是经济效益低下,导致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持续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人们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环境效益,重眼前利益而轻视长远利益。另外,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生产方式落后,生产资料利用效率低,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业污染。
2.2 环境保护法制不完善
环境保护法规不健全,导致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协调,环境保护没有落到实处。我国环境法律法规虽已成体系,但综观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有关法律,可以发现,我国不仅没有一部关于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专门法律,而且在农村环境治理的具体事项上,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立法缺失。一方面,在某些特定领域的环境污染治理上,如农村清洁生产、畜禽养殖污染、土壤污染、农村生活和农业污水污染、农村饮用水及饮用水源保护、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均没有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在近几年来发展较快的农村城镇化给农村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乡镇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等问题上,我国也存在立法空白点。另一方面,即使有立法,也由于相关法律在农村环境治理问题上的可操作性不强而被束之高阁。如《大气污染防治标准》、《水污染防治标准》、《噪声污染防治标准》的规定大多是针对城市的,在农村很难适用。加上地方保护主义,造成企业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环保执法成本高、环保治理成本更高的不良现象。而且没有建立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职责权限分割不明确。
3.改善农村环境的对策 3.1科学施用农药和化肥
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转移,农村种植业由高度分散,转变为相对集中,这是科学发展种植业难得机遇。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建立安全用药制度,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运用以虫治虫、以菌治菌等生物防治,采取诱杀等农业防治措施,尽量减少农药使用量。大力推广化肥的合理施用技术和缓控释肥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及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增加有机肥施用量,减少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结合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快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加强基地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减轻和防止其对土壤、水体、大气等环境的污染。
农药和化肥的科学使用[5]是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广大人民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不论是从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角度,还是从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农产品进人国际市场竞争的角度来讲,科学使用农药和化肥,保障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态安全,都显得尤为重要。3.2 推广农村沼气池建设
利用生态农业物能循环防治畜禽养殖污染,推广农村沼气池建设。生态农业物能循环利用实质是生态经济系统,其核心是物质能量多层分级利用。它包括对农业秸秆和畜禽粪便的多级利用,以及对沼气、沼渣、沼液等分别利用。在畜禽养殖基地建设沼气池,即在充分吸收传统农业精华的同时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开辟了畜禽粪便资源化的新路子,综合发展生态农业,把沼气与生态、与畜牧业、与庭院经济结合起来,其中“猪—沼—果”、“猪—沼—菜”、“猪—沼—鱼”模式就是运用食物链原理及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的典型例子[6]。除此之外,畜禽粪便也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来源,应坚持畜禽粪便与化肥并重的原则。通过畜禽粪便的多级利用和畜禽粪便还田的措施,达到发展生产和减少污染的目的。3.3 治理工业污染
发展乡镇企业,首先要严控环保准入门槛,坚决不让高能耗、重污染项目通过。所有新上项目都要坚持环境影响评价,都应向工业园区集中,集中控制污染。要坚持在开发中保护环境,加强项目治理,影响生态、破环环境的项目坚决淘汰。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严格要求企业的燃煤锅炉实施脱硫除尘,并优化燃料结构,推广煤气、液化气、天然气等的使用。3.4 合理开发与利用资源
土地是粮食之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因此我们要十分珍惜我们的耕地资源,建立与完善农村基本农田保护区制度,加大耕地保护力度。水资源是农业的命脉,为此,我们要加快水土流失治理的步伐,重点搞好小流域治理、采取行之有效的生物措施,搞好封山造林,保护水土,涵养水源;采取工程措施,修建水库、塘坝,搞好拦蓄截流,遏制水土流失;严格控制工业用水并通过环保设施,提高工业用水的利用次数,既能有效地控制工业用水,还可以减轻工业废水污染,一举多得。
3.5 建立健全环保工作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农村环保机制包括诸多方面,当前既要整体推进,又应突出如下重点。一是要实行严格的农村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将农村环保统筹纳入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严格的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并实行环保问责制和奖惩制。二是要建立健全农村环保的法律制度。国家应加快制定出台农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各地应依据农村环保的迫切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规,尽快形成适应农村环保工作特点和实际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同时,要加大农村环保的执法力度,严格依法查处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有效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用法制增强环境保护的力量。三是应探索建立农村环保资金扶持机制。主要包括,探索建立农村重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扶持、有机肥加工生产企业扶持、养殖业污染治理资金扶持等机制。四是应探索建立农村环境资源补偿机制。如建立农村排污收费制度.由各级环保部门依法足额征收、按规定使用和上交排污费;成立农村环境资源交易所,开展农村环境资源补偿交易,运用价格杠杆和市场手段,改变生态资源无偿提供、无偿保护,资源使用者低成本使用、无成本占用的现状。结语: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由于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落后而造成的面源污染、粗放经营重复建设的乡镇企业造成的局部污染以及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而越来越突出。因此我们应当有针对性的根据农村环境问题的现状,合理制定正确的应对措施,促进新农村建设,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推进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农村中学生作文现状分析研究及对策】推荐阅读:
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10-11
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对策09-15
吉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07-15
农村留守老人现状及对策建议10-07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10-02
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及对策08-23
关于藏区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06-24
高职院校学生法制认知水平现状及对策分析08-20
大学生安全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11-10
十堰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及对策建议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