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总结性知识点

2024-09-03

高中化学总结性知识点(精选9篇)

1.高中化学总结性知识点 篇一

化学与生活选择题知识点

1、误认为有机物均易燃烧。如四氯化碳不易燃烧,而且是高效灭火剂。

2、误认为二氯甲烷有两种结构。因为甲烷不是平面结构而是正四面体结构,故二氯甲烷只有一种结构。

3、误认为碳原子数超过4的烃在常温常压下都是液体或固体。新戊烷是例外,沸点9.5℃,气体。

4、误认为可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去除甲烷中的乙烯。乙烯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后产生二氧化碳,故不能达到除杂目的,必须再用碱石灰处理。

5、误认为双键键能小,不稳定,易断裂。其实是双键中只有一个键符合上述条件。

6、误认为聚乙烯是纯净物。聚乙烯是混合物,因为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定。

7、误认为乙炔与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的速率比乙烯快。大量事实说明乙炔使它们褪色的速度比乙烯慢得多。

8、误认为甲烷和氯气在光照下能发生取代反应,故苯与氯气在光照(紫外线)条件下也能发生取代。苯与氯气在紫外线照射下发生的是加成反应,生成六氯环己烷。

9、误认为苯和溴水不反应,故两者混合后无明显现象。虽然二者不反应,但苯能萃取水中的溴,故看到水层颜色变浅或褪去,而苯层变为橙红色。

10、误认为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可以除去苯中的甲苯。甲苯被氧化成苯甲酸,而苯甲酸易溶于苯,仍难分离。应再用氢氧化钠溶液使苯甲酸转化为易溶于水的苯甲酸钠,然后分液。

11、误认为石油分馏后得到的馏分为纯净物。分馏产物是一定沸点范围内的馏分,因为混合物。

12、误认为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能区分直馏汽油和裂化汽油。直馏汽油中含有较多的苯的同系物;两者不能用酸性高锰酸钾鉴别。

13、误认为卤代烃一定能发生消去反应。

14、误认为烃基和羟基相连的有机物一定是醇类。苯酚是酚类。

15、误认为乙醇是液体,而苯酚是固体,苯酚不与金属钠反应。固体苯酚虽不与钠反应,但将苯酚熔化,即可与钠反应,且比乙醇和钠反应更剧烈。

16、误认为苯酚酸性比碳酸弱,故苯酚不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苯酚的电离程度虽比碳酸小,但却比碳酸氢根离子大,所以由复分解规律可知:苯酚和碳酸钠溶液能反应生成苯酚钠和碳酸氢钠。

17、误认为欲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在其中加入足量浓溴水,再把生成的沉淀过滤除去。苯酚与溴水反应后,多余的溴易被萃取到苯中,而且生成的三溴苯酚虽不溶于水,却易溶于苯,所以不能达到目的。

18、误认为只有醇能形成酯,而酚不能形成酯。酚类也能形成对应的酯,如阿司匹林就是酚酯。但相对于醇而言,酚成酯较困难,通常是与羧酸酐或酰氯反应生成酯。

19、误认为醇一定可发生去氢氧化。本碳为季的醇不能发生去氢氧化,如新戊醇。

20、误认为饱和一元醇被氧化一定生成醛。当羟基与叔碳连接时被氧化成酮,如2-丙醇。

21、误认为醇一定能发生消去反应。甲醇和邻碳无氢的醇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22、误认为酸与醇反应生成的有机物一定是酯。乙醇与氢溴酸反应生成的溴乙烷属于卤代烃,不是酯。

23、误认为酯化反应一定都是“酸去羟基醇去氢”。乙醇与硝酸等无机酸反应,一般是醇去羟基酸去氢。

24、误认为凡是分子中含有羧基的有机物一定是羧酸,都能使石蕊变红。硬脂酸不能使石蕊变红。25、误认为能使有机物分子中引进硝基的反应一定是硝化反应。乙醇和浓硝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硝酸乙酯。

26、误认为最简式相同但分子结构不同的有机物是同分异构体。例:甲醛、乙酸、葡萄糖、甲酸甲酯(CH2O);乙烯、苯(CH)。

27、误认为相对分子质量相同但分子结构不同的有机物一定是同分异构体。

例:乙烷与甲醛、丙醇与乙酸相对分子质量相同且结构不同,却不是同分异构体。

28、误认为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组成元素也相同,分子结构不同,这样的有机物一定是同分异构体。例:乙醇和甲酸。

29、误认为分子组成相差一个或几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一定是同系物。例:乙烯与环丙烷。

30、误认为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机物一定是醛或一定含有醛基。葡萄糖、甲酸、甲酸某酯可发生银镜反应,但它们不是醛;果糖能发生银镜反应,但它是多羟基酮,不含醛基。

备战高考之如何高效复习化学

我是一名地地道道的理科生,参加高考,总分694分,其中化学接近满分,我对化学很有兴趣,希望以自己参加高考的经验帮助正在备战高考并想要在化学上有所突破的同学,取得高考的胜利。谈到高中化学,最大的难点就是知识点的零乱分散复杂,规律性不强,很难做到全方面掌握。但是要想学好化学,还是要尽量理清头绪,如果按照考试考察的方面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几个方面:关于物质的量,化学与生活,有机化学(特别是同分异构体的种类),原电池与电解池、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平衡,化工流程等,各个方面在考察时会有很大重叠的部分,所以我们按照考察的顺序讲。

首先选择题,理综中化学的选择题共七道:化学与生活的题,这个题建议大家翻一翻选修课本,有一本专门讲化学与生活的,再就是要重视平时做的每一道相关的题,因为化学与生活的题可考察的内容太多太多,我们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刨根究底,那么我们就必须做到把已经遇到的题掌握住,积累下来自己本来不知道的知识点,长期坚持下去,在化学与生活方面才会有信心;物质的量的问题,常常把容易混淆的概念放到一起,比如说单质、元素、核素、同位素等,也可能把容易混淆的特征量放在一起,比如说电子数、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等。做好这道题要养成细心的习惯,另外可以自己画原子示意图,把所有要考察的东西都标在上边,这样有利于自己的记忆;有机化学中的同分异构体问题,在考虑同分异构体时有几点是要想到的,比如结构异构——将同一个官能团在不同的碳上移动,只要碳是不等效的,就会有一种同分异构体。官能团异构——常见的情况是单羧基酸与等碳个数的酯类和含有一个羟基的醛类或酮类是同分异构、醚类和单羟基醇是同分异构体等;原电池与电解池问题,这类问题通常会结合一些高新技术出题,但是考察的内容仍是固定的,大家要特别留心区分正负极(阴阳极),看体系中两侧究竟是哪种离子在得失电子,一般题中会有不参加反应的离子或分子的出现,要把它们和两极的反应区分开,再就是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目,通常不会直接给出,要根据电解产生的气体或生成的固体的质量来换算,在气体这方面要注意选项中是否提到了“标况”,没有提到标况的选项是不可能对的,可以直接排除;反应速率与平衡问题,速率和平衡是高中化学中最难的一部分,不同反应物的系数不同导致的速率的不同、勒夏特列原理的掌握都是很重要的,这部分光说没有什么用,大家需要做的就是在练习中发现这类题的原理所在,知道当浓度、体积、压强、催化剂发生改变时平衡是根据什么移动的,当再次遇见时能够想出这样的解题方法,同时分类总结这一部分出现的几个模型,恒温恒容的容器模型、恒温恒压的容器模型、恒容绝热的容器模型等,每种容器在同一条件发生改变时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建议大家在笔记本上单独总结一下,并加上相应的例题。

其次是必做题,理综中化学的必做题为26、27、28三道,前两道一般都是化工生产流程的题,第三道是平衡的题,难点在前两道上,建议大家平时多做一些化工流程的题,特别是某些特定离子的检出与除去、化学仪器的使用方法与作用要特别积累一下,我觉得《疯狂600提分笔记》系列的参考书在这部分的积累是很全的,大家可以当作参考。第三题重点会放在平衡常数和反应速率的计算上,注意反应物的系数来避免速率算错倍数、平衡常数算错幂。总之这三道题的题型基本是固定的,大家练得越多越好,总结的越齐全越好。最后是选作题,选做题包括化工生产、结构、有机化学这三道题,各有利弊。首先大家要确定一个做题的重点,着重突破其中一种类型的题,不出意外就选这道题,同时大家也要有两手准备,再找另一道题当作备用,万一前一种题出得太难了就临时选备用题。在这三道题的选择上,如果你发现自己擅长做化学与生活的题和化工生产的题,对反应流程可以推得很细致,那么可以选化工生产题;如果比较擅长数学、空间思维很好一般选结构更沾光,因为结构题是可以做得很快的;有机题适合联想能力强的,要能够根据很少的条件猜出反应的类型和反应物、产物,在剩余时间不多的情况下,建议大家一般不要选择有机,因为推错一个物质,就会丢很多分。

高考化学选择题秒杀技巧

例题1、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充入3l气体r和5l气体q,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2r(g)+5q(g)=4x(g)+ny(g)反应完全后,容器温度不变,混合气体的压强是原来的87.5%,则化学方程式中的n值是

a、2b、3c、4d、5

高考化学选择题快速解题技巧:思维:我们知道87.5%比1小,所以左边系数相加必须大于右边系数相加,满足条件只有a。

例题2、已知二氯苯的同分异构体有3种,则四氯苯的同分异构体有()

a、2种b、3种c、4种d、5种

思维:苯环有6个取代位置,四氯苯相当于二氯苯,也是3个

例题3、38.4g铜跟适量的浓hno3反应,铜全部作用后,共收集到气体22.4l(标况),反应消耗的hno3的物质的量可能是()

a、1.0molb、1.6molc、2.2mold、2.4mol

思维:因为气体有可能是no和no2,正常的解法是,列出两个反应式,然后列方程组计算。其实不必,我们完全可以假定全部生成的是no计算出消耗量,假定全部是no2,计算出消耗量,答案就在两个数值之间。选c。或者直接列总方程式计算,也快捷的多。

例题4、一定温度下,向足量的饱和na2co3溶液中加入1.06g无水na2co3,搅拌后静置,最终所得晶体的质量()

a、等于1.06gb、大于1.06g,小于2.86g

c、等于2.86gd、大于2.86g

思维:无水na2co3放入溶液会夺取溶液中的水,形成na2co310h2o晶体,原溶液为饱和溶液,所以被夺走一部分水后必然过饱和,也就会析出更多的晶体,所以晶体质量必然大于na2co310h2o质量,na2co3质量为1.06g,na2co310h2o质量=286_1.06g/106=2.86g

例题5、某烷烃和炔烃的混合气体1l,完全燃烧生成co21.4l,水蒸气1.6l(均同温同压下测得),该混合气体是()

a、乙烷和乙炔b、甲烷和丙炔

c、甲烷和乙炔d、无法判断

思维:用平均值计算:由产物知混合物的平均化学式为c1.4p.2,必然有碳原子数小于1.4的烃,只能为甲烷。得出甲烷后,就能迅速解题,选项c。

例题6、甲、乙两种气态化合物都只含x、y两元素,甲、乙中x元素的百分含量分别为30.4%和25.9%,若已知甲的分子式是xy2,则乙的分子式可能是()

a、xyb、x2yc、x2y3d、x2y5

思路:本题估算即可得出,没有必要精确计算。乙中x元素的百分含量比在甲中的小,所以x和y原子的个数比小于1:2(甲的分子式是xy2),选d.

2.高中化学总结性知识点 篇二

总体来说, 大学化学与高中化学的一个明显的区别是教学内容的“量”急剧增加了, 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高中相比增加了许多, 而辅导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 这对大学新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高中化学新教材中知识点的介绍方式及深度与大学化学有所不同, 所涉及的范围也远不及大学化学广泛, 知识的系统性和化学思维的形成也有待学生在大学化学学习中进一步完善、提高。由于中学化学教学内容体系本身的问题或中学生认知水平有限, 学生在进入大学时有些化学问题还比较模糊, 这样势必影响大一化学的教学质量。而大多数学生对上述转变心理准备不足, 学习方法和能力还停留在高中的层面上, 不能适应新起点的学习。

中学与大学化学教学内容的衔接, 通常认为是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所承担的任务[1,2]。也有学者[3]主要关注大学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衔接问题。然而, 随着高中化学新课标的实施, 一些大学化学知识被纳入高中化学选修模块的教学体系, 相关知识点广泛涉及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甚至药物化学、生物化学等诸多课程[4]。

2003年4月, 教育部制订颁布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 (简称:新课标) 。目前, 全国各省市已陆续开始执行。新课标将高中化学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 其中“必修”部分为全体高中学生均需学习的课程, 而“选修”部分则包括6个模块。如果在高考中, 学生不参加化学科目的考试, 则选修“化学与生活”或“化学与技术”模块;如果参加化学科目的考试, 则须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等模块中的2~3个。

这样的课程设置, 基本上为大学化学做好了铺垫, 但是, 高中化学和大学化学的知识点仍然存在一些衔接问题。因此, 教师在大学化学教学中必须对这些概念加以澄清和重视。

一、大学化学中新出现的知识点

在大学化学中, 有部分内容是高中化学没有涉及的, 主要集中在化学原理的相关章节, 总结如下:四大平衡部分:质量摩尔浓度的概念、稀溶液的依数性、缓冲溶液、溶度积的概念、电极电势及其影响因素、配位平衡的移动、配合物的价键理论和晶体场理论;原子结构与分子结构部分:电离能与电子亲和能的概念、离子极化理论和键型的过渡。

上述这些内容, 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高度重视, 作为难点讲解, 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认识。

二、大学化学进一步深入学习的知识点

在介绍酸碱理论时, 高中化学只讲解了酸碱电离理论, 给出了传统的酸、碱、盐的概念, 大学化学是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酸碱质子理论, 拓宽了酸、碱的定义, 提出了两性物质的概念, 扩大了酸碱反应的范围;在介绍氧化还原反应时, 对于高中化学中的元素的化合价概念, 大学化学给出了更加科学的定义———氧化值;在讲化学反应速率时, 高中化学用平均速率来定义, 而大学化学在高等数学微积分概念的基础上以瞬时速率来表示。

高中化学往往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但追求严格的定义与解题训练。大学化学则要求对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物质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等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强调灵活运用化学思维和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5]。比如不能光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能级交错, 还应明白该现象是由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造成的;不仅应了解甲烷分子空间结构是正四面体, 还应弄清这是原子轨道sp3等性杂化的结果。

三、大学化学实验与高中化学实验的衔接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一般不独立设课, 大多数实验为演示实验, 教师边做边讲,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要求学生认识和安装一些最基本的仪器, 理解实验的原理、方法及步骤, 从而帮助学生揭示有关化学现象和规律, 巩固所学知识。因为每个实验都建立在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较好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 实验记录表格是设计好的, 最后的实验总结也由教师来做, 所以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较低, 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大。而大学化学实验是与理论课并行的课程, 具有独立的教学内容。由于内容多、信息量大, 一般要求学生在实验前预先自学实验目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为实验做好充分准备。课堂上教师仅起主导作用, 讲解实验的重难点, 学生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 并于课后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 写出较为完整的实验报告。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目标, 教师在实验前要布置预习任务,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 明确实验目的, 弄清原理, 了解步骤和注意事项, 写出合格的预习实验报告, 以便实验时能及时、全面地获得需要的信息, 顺利完成实验。课上教师只需用少量时间对实验的原理、方法和要求进行简明扼要的串讲, 而将绝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动手。之后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进行巡视, 着重注意仪器的布局、调节及正确使用, 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帮助学生加深对实验原理、方法等的认识, 就学生出现的普遍问题组织现场讨论, 耐心帮助不合格学生分析原因, 并给予他们重做的机会。采用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 学生一般都能主动地进行观察、思考,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四、结语

当前学生化学知识参差不齐的现实使得他们接受新的教学信息的能力不同, 如果让所有学生接受同一教学目标的教学, 难免会出现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 并挫伤他们强烈的求知求新欲;而基础差、能力欠佳的学生又会“吃不消”, 从而打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因此, 我们应根据生源的差异化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形成教育目标的多层次和教学方法的多类型转变。依据“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进行分层次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视并服务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的状态向主动掌握的角色转化。

摘要:药学类专业的化学课程学习显得格外重要, 本文对大学化学与高中化学知识点的衔接进行了深入探讨, 教师应明确这些差异, 在授课时做到有的放矢, 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化学的教学特点和学习要求。

关键词:大学化学,高中化学,知识点,衔接

参考文献

[1]杨华.例说中学化学与大学化学知识的衔接[J].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0, (22) :106.

[2]黄双路, 蒋智清.浅论大学医学化学课与中学化学课的衔接[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04, 6 (4) :353-355.

[3]程春英.试论大学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衔接[J].实验室科学, 2010, 13 (1) :5-6.

[4]罗群兴, 廖婉莹, 纪敏.谈新课标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的相关性[J].化学教育, 2011, 32 (7) :20-22.

3.高中化学总结性知识点 篇三

关键词:第四种能力;数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勤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254-02

高考考纲中明确提出考生应具备的第四种能力——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式,根据数学的特点、规律进行推导、求解和合理外推,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判断、进行物理解释或作出物理结论。能根据物理问题的实际情况和所给条件,恰当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象等形式和方法进行分析、表达。能够从所给图象通过分析找出其所表达的物理内容,用于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

数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可以归结为八个方面:1。初中数学解方程组;2。函数在高中物理中的应用。(如: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三角函数)3、不等式在高中物理中的应用;4、比例法;5、极值法在高中物理中的应用;6、图象法在高中物理中的应用广泛 (包括图线)。7微积分思想巧妙求功;8、几何知识在高中物理中的应用。应用之一、初中数学解方程组的应用。例1《愤怒的小鸟》是一款时下非常流行的游戏,游戏中的故事也相当有趣,如图甲,为了报复偷走鸟蛋的肥猪们,鸟儿以自己的身体为武器,如炮弹般弹射出去攻击肥猪们的堡垒。某班的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假设:小鸟被弹弓沿水平方向弹出,如图乙所示,若h1=0。8 m,l1=2 m,h2=2。4 m,l2=1 m,小鸟飞出能否直接打中肥猪的堡垒?请用计算结果进行说明.(取重力加速度g=10 m/s2)

解析:设小鸟以v0弹出能直接击中堡垒,

则h1+h2=12gt2l1+l2=v0t

t= 2h1+h2g= 2×0.8+2.410 s=0。8 s

∴v0=l1+l2t=2+10.8 m/s=3。75 m/s

设在台面的草地上的水平射程为x,则

x=v0t1h1=12gt21

∴x=v0× 2h1g=1。5 m可见小鸟不能直接击中堡垒

应用之二、一次函数多用来表示线性关系。如:(1)匀速运动的位移 时间关系,(2)匀变速运动的速度-时间关系,(3)欧姆定律中电压与电流的关系等。

例2.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歼-10”飞机的横空出世,证实了我国航空事业在飞速发展.而航空事业的发展又离不开风洞试验,简化模型如图a所示,在光滑的水平轨道上停放相距s0=10 m的甲、乙两车,其中乙车是风力驱动车.在弹射装置使甲车获得v0=40 m/s的瞬时速度向乙车运动的同时,乙车的风洞开始工作,将风吹向固定在甲车上的挡风板,从而使乙车获得了速度,测绘装置得到了甲、乙两车的v-t图象如图b所示,设两车始终未相撞.

(1)若甲车的质量与其加速度的乘积等于乙车的质量与其加速度的乘积,求甲、乙两车的质量比;

(2)求两车相距最近时的距离.

解析:(1)由题图b可知:甲车的加速度大小

a甲=40-10t1 m/s2

乙车的加速度大小a乙=10-0t1 m/s2

因甲车的质量与其加速度的乘积等于乙车的质量与其加速度的乘积,所以有

m甲a甲=m乙a乙

解得m甲m乙=13。

(2)在t1时刻,甲、乙两车的速度相等,均为v=10 m/s,此时两车相距最近对乙车有:v=a乙t1

对甲车有:v=a甲(0。4-t1)

可解得t1=0。3 s

车的位移等于v-t图线与坐标轴所围面积,有:s甲=40+10t12=7。5 m,

s乙=10t12=1。5 m。

两车相距最近的距离为smin=s0+s乙-s甲=4。0 m。

[答案] (1)13 (2)4。0 m

应用之三、二次函数表示匀变速运动位移与时间关系,平抛运动等。

例3、如图4-2-6所示,一小球自平台上水平抛出,恰好落在临近平台的一倾角为α=53°的光滑斜面顶端,并刚好沿光滑斜面下滑,已知斜面顶端与平台的高度差h=0。8m,重力加速度g=10m/s2,sin53°=0。8,cos53°=0。6。求:

1)小球水平拋出的初速度v0是多少?

(2)斜面顶端与平台边缘的水平距离x是多少?

(3)若斜面顶端高H=20。8m,则小球离开平台后经多长时间到达斜面底端?

解析:(1)由题意可知:小球落到斜面上并沿斜面下滑,说明此时小球速度方向与斜面平行,否则小球会弹起,所以,vy=v0tan53°,v2y=2gh。

代入数据,得vy=4m/s,v0=3m/s。

(2)由vy=gt1得t1=0。4s,

x=v0t1=3×0。4m=1。2m。

(3)小球沿斜面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a=mgsin53°m=8m/s2,

初速度 v=v20+v2y=5m/s。

Hsin53°=vt2+12at22,

代入数据,整理得4t22+5t2-26=0,

解得t2=2s或t2=-134s(不合题意舍去),

4.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四

(1):银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

(2)轻:密度小,ρ(Na)=0.97g/cm3,比水的密度小;

(3)低:熔点和沸点低,熔点97.81℃,沸点882.9℃;

(4)小:硬度小,可以用小刀切割;

(5)导:钠是热和电的良导体。

2.钠的化学性质:

(1)钠与水的反应:2Na+2H2O==2NaOH+H2↑

(2)钠与氧气的反应:

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色固体)

钠在空气中加热或点燃:2Na+O2 Na2O2(淡黄色固体)

3.钠的保存及用途

(1)钠的保存:钠很容易跟空气中的氧气和水起反应,因此,在实验室中,通常将钠保存在煤油里,由于ρ(Na)>ρ(煤油),钠沉在煤油下面,将钠与氧气和水隔绝。

(2)钠的用途:

①钠钾合金(室温下呈液态),用作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

②制备Na2O2。

③作为强还原剂制备某些稀有金属。

氧化钠与过氧化钠的性质比较

名 称氧化钠过氧化钠

化学式Na2ONa2O2

颜色状态色固体淡黄色固体

与H2O反应Na2O+H2O==2NaOH2Na2O2+2H2O==4NaOH+O2↑

与CO2反应Na2O+CO2==Na2CO32Na2O2+2CO2==2Na2CO3+O2

生成条件在常温时,钠与O2反应燃烧或加热时,钠与O2反应

用途——呼吸面罩、潜水艇的供氧剂,漂剂

高中化学关于钠的所有知识点钠及其化合物的方程式

1. 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

2. 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点燃====Na2O2

3. 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4.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5.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6.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

7. 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

8. 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

9. 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10. 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2点燃===2FeCl3

11. 制取漂粉(氯气能通入石灰浆)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12. 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O+HCl

13. 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NaClO+CO2+H2O=NaHCO3+HClO

5.高中化学钠知识点总结 篇五

1.钠与空气反应

①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 ②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Na2O2

1摩尔金属钠与氧气充分反应,转移电子1摩尔

2.钠与水反应

2Na+2H2O=2NaOH+H2↑ (反应物系数为2)

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浮溶游响红)

钠与酸反应:先酸后水

钠与碱反应:与水

钠与盐反应:先水后盐

任何溶液中都有气体,若是饱和溶液或难溶物,还有沉淀

过氧化钠Na2O2

1.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反应物系数为2)

2.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反应物系数为2)

Xg氢气与一氧化碳气体混合气体,充分燃烧后通入过氧化钠,增重Xg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NaHCO3和Na2CO3

Na2CO3和NaHCO3比较

1.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Na2CO3+ HCl = NaCl+NaHCO3 NaHCO3+ HCl = NaCl+H2O+CO2↑(过一会有气泡)

在碳酸氢钠中加入稀盐酸:NaHCO3+ HCl = NaCl+H2O+CO2↑(迅速产生大量气体)

在盐酸中加入碳酸钠溶液:Na2CO3+ 2HCl = 2NaCl+H2O+CO2↑(产生大量气体 较慢)

2.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

3.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

4.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

鉴别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物质可以是酸、盐,不能为碱

一、钠单质

1.Na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命题角度为是否违反电荷守恒定律。

2.Na的保存:放于煤油中而不能放于水中,也不能放于汽油中;实验完毕后,要放回原瓶,不要放到指定的容器内。

3.Na失火的处理:不能用水灭火,必须用干燥的沙土灭火。

4.Na的焰色反应:颜色为黄色,易作为推断题的推破口。注意做钾的焰色反应实验时,要透过蓝色的钴玻璃,避免钠黄光的干扰。

5.Na与熔融氯化钾反应的原理:因钾的沸点比钠低,钾蒸气从体系中脱离出来,导致平衡能向正反应移动。【Na+KCl(熔融)=NaCl+K】

二、氢氧化钠

1.俗名:火碱、烧碱、苛性钠

2.溶解时放热:涉及到实验室制取氨气时,将浓氨水滴加到氢氧化钠固体上,其反应原理为:一是NaOH溶解放出大量的热,促进了氨水的分解,二是提供的大量的OH-,使平衡朝着生成NH3的方向移动。与之相似的还有:将浓氨水或铵盐滴加到生石灰上。涉及到的方程式为NH4++OH- NH3?H2O NH3↑H2O。

3.与CO2的反应:主要是离子方程式的书写(CO2少量和过量时,产物不同)。

4.潮解:与之相同的还有CaCl2、MgCl2。

三、过氧化钠

1.非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因其与酸反应除了生成盐和水外,还有氧气生成,化学方程式为:2Na2O2+4HCl=4NaCl+2H2O+O2↑。

2.过氧化钠中微粒的组成:1mol过氧化钠中所含有离子的数目为3NA,或说它们的微粒个数之比为2:1,命题角度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3.过氧化钠与水、CO2的反应:一是过氧化钠既是氧化剂也是还原剂,水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二是考查电子转移的数目(以氧气的量为依据)。

4.强氧化性:加入过氧化钠后溶液离子共存的问题;过氧化钠与SO2反应产物实验探究。

四、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1.俗名:Na2CO3(纯碱、苏打);NaHCO3(小苏打)

2.除杂:CO2(HCl),通入饱和的NaHCO3溶液而不是饱和Na2CO3溶液。

3.NaHCO3(少量与过量)与石灰水的反应:命题角度为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正误。

4.鉴别:用BaCl2、CaCl2或加热的方法,不能用石灰水。

5.NaHCO3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顺序问题:因HCO3-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顺序为c(Na+)>c(HCO3-)>c(OH-)>c(H+)>c(CO32-),也有c(CO32-)

五、氯化钠:

1.除杂: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而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利用二者的差异情况,进行分离。NaCl(KNO3):蒸发、结晶、过滤;KNO3(NaCl):降温、结晶、过滤。

2.氯碱工业:电解饱和的食盐水,以此为载体,考查电解原理的应用。题目的突破口为:一是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判断此极为电解池的阳极;二是在电解后的溶液滴入酚酞试液,溶液液变红,判断此极为电解池的阴极。

3.配制一定物质的量的浓度的溶液:因其是高中化学中的第一个定量实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主要命题角度:一是计算所需的物质的质量;二是仪器的缺失与选择;三是实验误差分析。

>>>返回目录

学习高一化学的方法

1、循序渐进,注意初、高中知识的相互衔接

搞好初、高中知识的相互衔接。老师要在学生学习高中教材前,给学生介绍本 门学科的特点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同时介绍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及注重事项,使学生转变学习策略,做好各方面的精神准备。还要注 意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可先搞一次摸底测验,针对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来着重考察,如:元素化合物知识,金属活动顺序,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等知 识及其应用。

2、转变观念、钻研教材、更新教育法

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编排、教学要求、教材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创新精神等方面,甚至一些细小的地方,如电子的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的表示等都与旧教材 不同,此外,新教材还设有“资料”、“阅读”、“讨论”、“家庭小实验”、“研究性课题”等栏目。这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参 与。不仅要求掌握知识,还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研究。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每一个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新教材、转变观念、更新思路和方法。

3、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使学生能够独立学习,独立钻研,独立承担一定的社会工作。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能 力,一直让老师拖着走,不但教者感到心力疲惫,而且培养出来的人也不会有真才实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科学思 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验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等。要培养这些方面的能力,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消 化。教学活动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让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保证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4、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学法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是一项重要的常规性工作。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各个环节,研究学生掌握基本学习方法的训练途径,比如:预习、听课、记笔记、做 实验、做作业和复习小结等,针对每个环节的特点,加以具体指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方面的训练,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约束性,要在“严”字上下功 夫,真正做到落实,使学生终身受益。另外,针对化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教育和学法指导。比如,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实验、基本 计算等各类知识的学法指导,尤其应注意化学概念的形成及同化策略,化学知识与技能的迁移策略,化学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策略等。

5、教学手段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结果,反过来,还要利用现代最新技术去组织教学,促进教学的现代化。计算机辅导教学,多媒体教学是当今现代化不可缺 少的硬件,要充分的利用它们促进教学改革。我们可根据化学课堂教学特点,紧密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在备课上下功夫,既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又能有效突出学生的 主体地位。

>>>返回目录

如何提升高中化学成绩

1、首先要按时、认真完成化学学习任务

学一门课程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按时、认真的完成这门课每天的学习任务,化学也是如此。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再利用其他的方法提高学习成绩。不然每天最基本的学习任务都不能按时完成,更别说提高学习成绩了。

2、善于反思;扫清学习中的障碍

最高效的学习方法就是学习过程中不出现任何问题,不浪费学习时间和精力。所以高中生在学习化学的时候,一定要经常反思,看看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并且及时改正,扫清一切障碍,提高学习效率。

3、经常进行总结

没学过一部分的知识,就要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总结,看看哪部分的内容还没有完全掌握,这部分内容怎么学效率更高,活着涉及到的考点是什么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总结分析,保证这部分的内容完全掌握并且能够熟练运用。

4、多做题

大家都知道理科主要的学习方法就是做题,而化学又是典型的理科科目,所以高中生学习化学要通过做练习题巩固和运用知识点。

关于做练习题,高中生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每节课结束以后,把这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都做了,有不懂的地方及时赵老师解决,切记不能积攒问题,要知道问题越攒越多,不利于后面的学习以及复习。

6.高中化学离子晶体知识点总结 篇六

2.下列物质的固体中哪些是分子晶体?哪些是原子晶体?哪些是金属晶体?

干冰金刚石冰铜水晶碳化硅naclcscl

讲述:显然,氯化钠、氯化铯固体的构成微粒不是前面所讲的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作用力也不一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种新的晶体类型。

一、离子晶体

1.离子晶体定义:由阳离子和阴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的晶体

活动1:展示氯化钠、氯化铯晶体结构,思考这两种晶体的构成微粒、离子之间的作用力是什么?

归纳小结:

(1)离子晶体定义:由阳离子和阴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的晶体

(2)离子晶体的构成微粒是离子,离子间的作用力为离子键。

2.离子晶体的类别

活动2:思考我们学过的物质中哪些类型的物质是离子晶体?

7.高中化学知识分类与教学策略研究 篇七

1 高中化学知识分类的现状

以“双基” (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育为核心传统化学教育多以具体的化学内容为分类依据, 这主要以“六分法”为代表, 即将化学知识分为: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础理论、元素化学物知识、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化学实验。这种分类方法使得化学学科知识更加系统化、逻辑化, 广泛涵盖了化学学科各方面知识, 但这种颇具广度的知识分类对教师的教学参考价值却不大, 没有从学生学习心理层面考虑知识如何组织、呈现。

2001年,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拉开大幕, 它不仅是调整课程内容、重新编撰教材, 更是教育理念的变革与更新。现代社会, 知识以难以想象的速度迅速增长和更新, 学校的教学已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 而应该着眼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新课改以来, 化学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传统的以系统为标准的化学知识分类方法虽具广度却很难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 所以化学课程与教学研究在保持化学科学性的同时, 结合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等相关理论, 重新审视化学知识的分类, 提出了新的分类方法。刘知新教授主编的《化学教学论》 (第四版) 中, 虽然没有明确章节表述化学知识的分类, 但在化学学习策略的相关章节中暗含了四类化学知识:事实性知识、理论性知识、技能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这种“四分法”较以往的“六分法”更贴近当前提倡的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但体现化学学科特色的实验知识的分类地位不够突出, 并且其丰富的知识内核没有充分渗透到四类知识中。

从以上分析可知, 化学知识的分类与当时的教育大环境、课程目标有着密切的关系, 体现着鲜明的时代主题。化学知识的分类没有对错好坏之分, 每一种分类方式站在不同的立场和角度都有其一定的使用范围。本文力求寻找一种化学知识分类方法, 不仅能使每种化学知识呈现自身鲜明的特点, 而且能使其指导师生教与学的进程。

2 基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高中化学知识分类与教学

2.1 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陈述性知识是用于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它的作用在于形成比较宽泛的知识背景, 这类知识不一定能直接运用到问题解决中来, 但对分析问题, 理解问题有重要的作用。陈述性知识能以各种形式呈现给学生, 可以以口头交流的形式让他们听到或者呈现图表让他们看到。加涅也将这类知识称为为言语信息, 按照他的分类, 化学知识中的陈述性知识应该包括:化学名称、化学事实和有组织的化学知识。化学陈述性知识, 尤其是各类化学名称的记忆和化学事实的学习, 重点在于学生如何保持知识, 而这与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的策略息息相关。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理解过程是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知识建立联系并发生作用的过程, 只有理解了知识才能按其意义进行编码, 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教师在初次授课中应创设丰富的知识背景引起学生的注意, 同时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注意将相关生活实际作为联系新知识的背景, 使旧知自然而然地成为新知的说明和解释。作为一门实验学科,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利用化学学科的天然优势, 通过实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感知知识, 例如在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时, 除了传统的知识讲解, 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 让学生在实验中感知书本上提到的化学现象, 通过眼、耳、口、手等各种感官的配合, 获得丰富的感性和理性经验, 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陈述性知识。在复习这类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协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信息提取策略, 同时帮助其排除干扰信息的影响。

2.2 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程序性知识是用于回答“怎么办”的问题。有了陈述性知识, 我们可以认识了解周围世界是什么样的, 而有了程序性知识, 我们可以作用于和改变我们周围的世界。程序性知识在我们头脑中是与一定的问题相联系的, 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 一套程序系统会被激活, 而后被执行。教科书中常有一些概念原理和相应操作步骤的陈述, 学生能把这些步骤复述出来, 只能说明他们掌握了陈述性知识, 当他们运用这些复述来解决实际问题时, 才能说明他们掌握的是程序性知识。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分类, 我们将化学程序性知识分为化学智慧技能、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和化学认知策略三个亚类。

对于化学智慧技能的教学, 关键是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变式, 在知识习得的初期, 获得的知识都是陈述性的, 经过变式训练, 认知结构得到重组, 以更有效、更合理的结构固定下来, 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 知识最终达到自动化运用的程度。在教学中, 教师首先应该使学生理解并正确记忆有关的概念和规则, 在练习时要注意正反例的运用。教师使用正例帮助学生提取关键信息, 顺利实现迁移, 同时为了防止概念的泛化, 应在适当时候呈现反例帮助学生辨别要领, 从而实现自动化运用概念和规则。

对于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教学, 言语指导并结合示范是最有效的方式, 在训练中, 教师应该首先讲清楚实验的操作要点, 明确本次实验操作的目的和要求, 科学指导和规范学生的操作行为, 并在实验的进行中随时注意学生出现的操作问题, 及时反馈, 便于课后学生的反思与总结。

对于化学认知策略的教学, 关键是要教会学生科学地生选择和运用化学认知策略, 使学生通过不同的认知策略高效地学习化学知识。高中新课改已经认识到认知策略对学生知识掌握的影响, 在教材编写时, 多处使用列提纲、作图表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组织策略。但教材编写的主要目的是呈现知识, 不能显性地呈现所有的组织策略, 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润物细无声”。

摘要:以“双基”为核心的传统化学教育多以具体的知识内容为分类标准并以此开展教学, 新课改以来, 随着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理论的引入, 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化学知识的分类。本文以现代认知心理学为基础, 根据不同知识的学习过程和条件对高中化学知识进行重新分类, 并根据其亚类分别探讨课堂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化学,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8.浅谈化学知识点的记忆方法 篇八

对化学实验现象的记忆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既让学生感同身受,切身体会到教材中实验的真实性,同时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关于氢氧化钠固体要放烧杯中称量,

学生就是记不住,但当真实接触到氢氧化钠固体,亲眼目睹放在表面皿上干燥的氢氧化钠潮解,学生很快理解它为什么要放在烧杯里称了。

对于化学实验操作的记忆,除了教师演示、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外,很多时候还可以联想日常生活中一些相似的动作进行类比记忆。比如试管加热,以提问的形式问学生,从正常思维,试管口应朝上还是朝下?学生很自然会想到水往低处流,管口应朝上;继续追问加热时管口是垂直还是倾斜?学生们也容易想到倾斜时加热比较均匀,最后引导出管口向上倾斜大约与桌面成45℃的结论。

再比如固体药品取用时的注意点,教师不用按步就班的讲方法,先将药匙与镊子介绍给学生,接下来教师只提问,现在手上有一瓶粉末状药品,请同学们选择,是用药匙还是镊子取用?绝大多数学生会选择药匙,因为粉末用镊子是夹不起来的,这时学生自然而然就明白镊子只能夹块状固体的原因。同样放固体药品时试管是竖直放还是横放,可以做个对比实验:一个试管竖直投入,另一个横放再把试管竖起,问同学哪一个更好?当观察到粉末撒到试管壁上或是块状固体打破试管底部的声音,就自然得出放药品时,试管应横过来比较好。

再比如经常提到的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可让学生分组用排水法收集一瓶,看能否成功?我们可以从溶解性的角度找到问题的缘由,合理的记忆。

除此之外,对于化学实验操作的记忆还可以通过实验示意图、发音类比等帮助记忆。如水电解实验中负极产氢气简称“负氢”与“父亲”同音,而且一般“负氢”体积大点,引出产生的氢气的体积是正极上产生的氧气体积的2倍。

再如过滤操作中的注意点浓缩为:“一贴、二低、三靠”。“二低”是指在漏斗中几条边要“二低” (滤纸边低于漏斗边,液面低于滤纸边);而“三靠”根据图1所示分为“上、中、下三靠”。 这样,学生就不用死记硬背,只需根据图示就

能写出“三靠”的内容。

在化学用语中除了有些符号需要背诵外,实际很多知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如利用化合价规律写化学式;利用两边原子个数必须相等写方程式;背诵口决记忆化合价等。

教师还可用苏州话背诵1~20号元素,像顺口溜一样既有趣又好记。

初中学生心理特征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抽象思维依靠形象思维支持的。他们喜欢直观形象,特别是对于动画片更敏感。因此,对于概念原理等抽象知识的记忆教师应尽可能变“虚”为“实”,变“抽象”为“具体”。例如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是:“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近的地方出现的机会多,能量高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远的地方出现的机会多。”这个问题是比较抽象的,不是一下子就可以理解的。如果我们打这样一个比方就可以理解了,也易于记忆了。把地球比作原子核,把能力高的大雁、老鹰等鸟比作能量高的电子,把能力低的麻雀、小燕子等鸟比作能量低的电子。能力高的鸟常在离地面较高的天空飞翔,能力低的鸟常在离地面低的地方活动。

诚然,即使使用各种技巧、方法,记忆还是暂时的,会遗忘的。为了长久记忆,应适当复习,强化记忆。“记忆之母”是重复和复习。有一种错觉,似乎复习只是考试前的工作,其实,对于需要长时间保留在记忆中的信息,应该经常复习,通过反复温习,记忆的信息会越来越强。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关于遗忘的曲线规律(即遗忘先快后慢),教师可教育学生:及时复习,使记忆基础化;合理分配复习时间,使记忆经常化;多次复习,使记忆深入化;因人而异,变换复习方法,使记忆具体化。

另外身心健康能增进记忆。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师充分认识到,神经系统是记忆机制的基础,就会明白健康的精神对正常记忆的作用”。在记忆的艰苦劳动中,一定时间的休息好比是记忆的润滑油,会加快储存信息的进程。而疲劳则会减弱脑细胞的活动能力,使接受、理解、记忆的能力变得迟钝。

总之,化学知识点的记忆并不意味着死记硬背,巧妙运用各种方法,遵循规律地去记忆即可事半功倍。

(收稿日期:2014-11-08)

9.高中化学总结性知识点 篇九

绪论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 从结构上说,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学变化总称,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6.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7.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第一章 生命的物质基础

8.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9.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10.各种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绝对不能离开水。

11.糖类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2.脂类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等,这些物质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

13.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14.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重要作用。

15.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第二章 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16.活细胞中的各种代谢活动,都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密切关系。细胞膜具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具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

17.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18.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

19.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20.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21.内质网与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的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等的运输通道。

22.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

23.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主要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植物细胞分裂时,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24.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25.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26.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27.细胞以分裂是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28.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29.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但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30.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着细胞全能性。

第三章 生物的新陈代谢

31.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

3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33.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并且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

34.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35.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36.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一层半透膜,二是这层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37.植物根的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38.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并且是有条件的、互相制约着的。

39.高等多细胞动物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40.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41.对生物体来说,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二是为体内其它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第四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42.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

43.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往往具有两重性。这与生长素的浓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一般来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44.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子果实。

45.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不是受单一激素的调节,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

46.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47.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48.神经系统调节动物体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49.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够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兴奋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来传递的,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50.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51.动物建立后天性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

52.判断和推理是动物后天性行为发展的最高级形式,是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也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53.动物行为中,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是相互协调作用的,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的地位。

54.动物行为是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运动器官共同协调下形成的。

第五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55.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双亲的遗传特性,具有更大的生活能力和变异性,因此对生物的生存和进化具重要意义。

56.营养生殖能使后代保持亲本的性状。

57.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的减少了一半。

58.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说明染色体具一定的独立性;同源的两个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则不同对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间可进行自由组合。

59.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

60.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细胞,精细胞再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精子。

61. 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62. 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63. 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

64. 很多双子叶植物成熟种子中无胚乳,是因为在胚和胚乳发育的过程中胚乳被胚吸收,营养物质贮存在子叶里,供以后种子萌发时所需。

65. 植物花芽的形成标志着生殖生长的开始。

66.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可以分为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两个阶段。胚胎发育是指受精卵发育成为幼体。胚后发育是指幼体从卵膜孵化出来或从母体内生出来以后,发育成为性成熟的个体。

第六章 遗传和变异

67.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而噬菌体的各种性状也是通过DNA传递给后代的,这两个实验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

68.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遗传物质除DNA以外还有RNA。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69.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对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这从分子水平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

70.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

71.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72.子代与亲代在性状上相似,是由于子代获得了亲代复制的一份DNA的缘故。

73.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74.基因的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

75.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76.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又决定了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最终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特异性,从而使生物体表现出各种遗传特性。

77.生物的一切遗传性状都是受基因控制的。一些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基因控制性状的另一种情况,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

78.基因分离定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生物纯本杂交时,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于3:1。79.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80.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存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8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82.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的实质是: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常常连在一起进入配子;在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有时会随着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发生交换,因而产生了基因的重组。

83.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XY型,另一种是ZW型。

84.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85.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86.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实现的基因重组,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这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生物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七章 生物的进化

87.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88.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其基本观点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第八章 生物与环境

89.光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90.生物的生存受到很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这些生态因素共同构成了生物的生存环境。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91.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等,都是生物在进化过程中,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而逐渐形成的适应性特征。

92.适应的相对性是遗传物质的稳定性与环境条件的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93.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94.在一定区域内的生物,同种的个体形成种群,不同的种群形成群落。种群的各种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生物群落的结构,都与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95.在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各种类型的生物群落。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群落的结构都有差别。但是,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是统一的整体。

96.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阳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便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这些能量是沿着食物链(网)逐级流动的。

97.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高中生物复习归纳

一、常现生物:

1.细菌:原核类:具细胞结构,但细胞内无核膜和核仁的分化,也无复杂的细胞器,包括:细菌(杆状、球状、螺旋状)、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

①细菌:三册书中所涉及的所有细菌的种类:

乳酸菌、硝化细菌(代谢类型);

肺炎双球菌S型、R型(遗传的物质基础);

结核杆菌和麻风杆菌(胞内寄生菌);

根瘤菌、圆褐固氮菌(固氮菌);

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土壤农杆菌(为基因工程提供运载体,也可作为基因工程的受体细胞);

苏云金芽孢杆菌(为抗虫棉提供抗虫基因);

假单孢杆菌(分解石油的超级细菌);

甲基营养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黄色短杆菌(微生物的代谢);

链球菌(一般厌氧型);

产甲烷杆菌(严格厌氧型)等

②放线菌:是主要的抗生素产生菌。它们产生链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环丝氨酸、多氧霉素、环已酰胺、氯霉素和磷霉素等种类繁多的抗生素(85%)。繁殖方式为分生孢子繁殖。

③衣原体:砂眼衣原体。

2.病毒:病毒类:无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包括病毒和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① 动物病毒:RNA类(脊髓灰质炎病毒、狂犬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口蹄疫病毒、脑膜炎病毒、SARS病毒)

DNA类(痘病毒、腺病毒、疱疹病毒、虹彩病毒、乙肝病毒)

②植物病毒:RNA类(烟草花叶病毒、马铃薯X病毒、黄瓜花叶病毒、大麦黄化病毒等)

③微生物病毒:噬菌体。

3.真核类:具有复杂的细胞器和成形的细胞核,包括:酵母菌、霉菌(丝状真菌)、蕈菌(大型真菌)等真菌及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大草履虫、小草履虫、变形虫、间日疟原虫等)等真核微生物。

① 霉菌:可用于发酵上工业,广泛的用于生产酒精、柠檬酸、甘油、酶制剂(如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等)、固醇、维生素等。在农业上可用于饲料发酵、生产植物生长素(如赤酶霉素)、杀虫农药(如白僵菌剂)、除草剂等。危害如可使食物霉变、产生毒素(如黄曲霉毒素具致癌作用、镰孢菌毒素可能与克山病有关)。常见霉菌主要有毛霉、根霉、曲霉、青霉、赤霉菌、白僵菌、脉胞菌、木霉等。

4.微生物代谢类型:

① 光能自养:光合细菌、蓝细菌(水作为氢供体)紫硫细菌、绿硫细菌(H2S作为氢供体,严格厌氧)2H2S+CO2 [CH2O]+H2O+2S

② 光能异养:以光为能源,以有机物(甲酸、乙酸、丁酸、甲醇、异丙醇、丙酮酸、和乳酸)为碳源与氢供体营光合生长。阳光细菌利用丙酮酸与乳酸用为唯一碳源光合生长。

③ 化能自养:硫细菌、铁细菌、氢细菌、硝化细菌、产甲烷菌(厌氧化能自养细菌)CO2+4H2 CH4+2H2O

④ 化能异养:寄生、腐生细菌。

⑤ 好氧细菌:硝化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黄色短杆菌等

⑥ 厌氧细菌:乳酸菌、破伤风杆菌等

⑦ 中间类型:红螺菌(光能自养、化能异养、厌氧[兼性光能营养型])、氢单胞菌(化能自养、化能异养[兼性自养])、酵母菌(需氧、厌氧[兼性厌氧型])

⑧ 固氮细菌:共生固氮微生物(根瘤菌等)、自生固氮微生物(圆褐固氮菌)

5.植物:C3和C4植物、阳生和阴生植物、豌豆、荠菜、玉米、水稻(2×12)、洋葱(2×8)、香蕉(3n)、普通小麦(六倍体)、八倍体小黑麦、无籽西瓜(3n)、无籽番茄、抗虫棉、豆科植物等。

6.动物:人(2×23)、果蝇(2×4)、马(2×32)、驴(2×31)、骡子(63)等。

二、常用物质和试剂:

1.常用物质:

ATP、PE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G(聚乙二醇)、灭活的病毒、NADPH(还原型辅酶Ⅱ)、过敏原、植物激素、生长素、生长素类似物、动物激素、丙酮酸、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分子、质粒、限制性内切酶、DNA连接酶等。

2.常用试剂:

斐林试剂、苏丹Ⅲ、苏丹Ⅳ、双缩脲试剂、二苯胺、50%的酒精溶液、15%的盐酸、95%的酒精溶液、龙胆紫溶液、醋酸洋红、20%的肝脏、3%的过氧化氢、3.5%的氯化铁、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3%的蔗糖溶液、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5%的盐酸、5%的氢氧化钠、碘液、丙酮、层析液、二氧化硅、碳酸钙、0.3g/mL的蔗糖溶液、硝酸钾溶液、0.1g/mL的柠檬酸钠溶液、2mol/L和0.015mol/L的氯化钠溶液、95%的冷酒精溶液、75%的酒精溶液、胰蛋白酶、秋水仙素、氯化钙等。

三、重要的名词、观点、结论

(一)重要的名词:

1.应激性、细胞、自由水、结合水、肽键、多肽、真核细胞、原核细胞、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细胞的分化、细胞的癌变、细胞的衰老、致癌因子、有丝分裂、细胞周期、无丝分裂

2.酶、ATP、高能磷酸化合物、高能磷酸键、渗透作用、原生质、原生质层、质壁分离、质壁分离复原、选择性吸收、光反应、暗反应、光合作用效率、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内环境、稳态、脱氨基作用、氨基转换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3.向性运动、神经调节、体液调节、激素调节、顶端优势、反馈调节、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反射、反射弧、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突触、高级神经中枢、先天性行为、后天性行为

4.有性生殖、无性生殖、营养生殖、双受精、受精作用、减数分裂、性原细胞、初级性母细胞、次级性母细胞、染色体、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四分体、染色体组、性染色体、常染色体、个体发育、胚的发育、胚乳的发育、顶细胞、基细胞、胚胎发育、胚后发育、卵裂、囊胚期、原肠胚、动物极、植物极

5.DNA、RNA、碱基互补配对、半保留复制、基因、转录、翻译、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相对形状、基因型、表现型、等位基因、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正交、反交、伴性遗传、交*遗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杂交育种、人工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花药离体培养、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优生学

6.自然选择学说、基因库、基因频率、隔离、地理隔离、生殖隔离 7.生物圈、生态学、生态因素、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种群、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生物群落、生态系统(森林、海洋、草原、农业、湿地、城市)、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生物圈的稳态、碳循环、氮循环、硫循环、生态农业

8.人体的稳态、人体的平衡及调节、糖尿病、营养物质、营养、特异性免疫、免疫系统、抗原、抗体、抗原决定簇、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

9.生物固氮、共生固氮微生物、自生固氮微生物

10.细胞核遗传、细胞质遗传、母系遗传、编码区、非编码区、RNA聚合酶结合位点、外显子、内含子、人类基因组计划、基因工程、质粒

11.生物膜、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细胞工程、植物组织培养、植物体细胞杂交、细胞的全能性、愈伤组织、脱分化、再分化、动物细胞培养液、原代培养、传代培养、细胞株、细胞系、单克隆抗体

12.微生物、菌落、衣壳、核衣壳、囊膜、刺突、碳源、氮源、生长因子、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初级代谢产物、次级代谢产物、组成酶、诱导酶、微生物的生长曲线、接种、发酵罐、发酵工程、单细胞蛋白

(二)重要的观点、结论: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

本质的区别。

3.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生物的遗传特

性,使生物物种保持相对稳定。生物的变异特性,使生物物种能够产生新的性状,以致形

成新的物种,向前进化发展。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5.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 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6.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葡萄糖是细胞的重要能源物质。淀粉和糖元是植物、动物细胞内的储能物质。蛋白质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体现者。脂肪是生物体的储能物质。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7.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只有这些化合物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8.细胞膜具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具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

9.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核糖体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10.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一个细胞是 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11.原核细胞最主要的特点是没有由核膜包围的典型的细胞核。12.细胞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13.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14.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着细胞全能性。

15.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

16.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要能量的直接来源。

17.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一部分氨基酸和脂肪也是光合作用的直接产物。所以确切 地说,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有机物和氧。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包括三个步骤:光能转换成电能;电能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活跃的化学能转换成稳定的化学能。

18.植物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19.C4植物的叶片中,围绕着维管束的是呈“花环型”的两圈细胞:里面的一圈是维管束鞘细胞,外面的一圈是一部分叶肉细胞。

20.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1.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并且是有条件的、互相制约着的。

22.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是激素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包括神 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作用处于主导地位。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23.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向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的少,生长得慢;背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的多,生长得快。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往往具有两重性。这与生长素的浓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一般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籽果实。

24.垂体除了分泌生长激素促进动物体的生长外,还能分泌促激素调节、管理其他内分泌腺的分泌活动。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通过反馈调节作用,血液中的激素经常维持在正常的相对稳定的水平。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25.(多细胞)动物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基本结构是反射弧(即: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26.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只能从一个神 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递。

27.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双亲的遗传特性,具有更大的生活能力和变异性,因此对生物的 生存和进化具重要意义。营养生殖能使后代保持亲本的性状。

28.减数分裂的结果是,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精(卵)原细胞减少了一半。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说明染色体具一定的独立性;同源的两条染色体移向哪极是随机的,不同源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间可进行自由组合。

29.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一种基因型)。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子(两种基因型)。

30.对于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31.对于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

32.很多双子叶植物成熟种子中无胚乳(如豆科植物、花生、油菜、荠菜等),是因为在胚和胚乳发育的过程中胚乳被子叶吸收了,营养贮藏在子叶里,供以后种子萌发时所需。单子叶植物一般有胚乳(如水稻、小麦、玉米等)。植物花芽的形成标

高中生物精细知识点

生物的基本特征: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物质基础:核酸(遗传物质)和蛋白质(生命的承担者)结构基础:除病毒等少数种类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学变化总称,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3.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应激性:是指生物体对外界刺激发生一定反应的特性。需要时间短。(如:蛾、蝶类的趋光性)。

4.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5.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6.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第一章 生命的物质基础

1.C是最基本的元素,C、H、O、N、P、S6种元素师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2.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和差异性:

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

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3.原生质:分化为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主要包括蛋白质、核酸和脂质 4.水:

含量:细胞中含量最多的

存在形式:自由水和结合水(两者可以相互转换)作用:自由水越多,新陈代谢越旺盛。5.糖类

元素组成:CHO 作用: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分类:动植物细胞中最重要的单糖是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

二糖:植物——蔗糖和麦芽糖

动物——乳糖

多糖:植物——淀粉(植物储能的糖)和纤维素(细胞壁的成分)

动物——糖元(肝糖元、肌糖元)6.脂质:

脂肪是生物体内的储能物质 类脂: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固醇:调节生命活动,主要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 7.蛋白质——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生命承担者(1)主要元素:C、H、O、N(2)基本单位:氨基酸

(3)氨基酸分子的结构通式:

①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②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的水,这种结合方式叫做脱水缩合,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那个键(—NH—CO—)叫做肽键。③计算:A、肽键数量(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个数—肽链数

B、肽链的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总分子质量—脱去水分子的总分子质量

(4)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5)蛋白质的功能:①组成功能:肌肉;②催化功能:酶;③运输功能:血红蛋白;④调节功能:

生长激素;⑤免疫功能:抗体

8.核酸:

(1)元素组成:C、H、O、N、P(2)基本单位:核苷酸(包括一分子磷酸基团、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五碳糖)

(3)分类:

脱氧核苷酸→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布在细胞核(主要)、线粒体、叶绿体

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核糖核酸(RNA):分布于细胞质 9.物质鉴别实验:还原糖+斐林试剂

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NaOH和CuSO4先混合再加入待测试剂中)

脂肪+苏丹Ⅲ

橘黄色

苏丹Ⅳ

红色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

紫色(双缩脲试剂:先加A剂再加B剂)

淀粉+碘

蓝色

第二章 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一、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1.成分:磷脂和蛋白质(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少量糖类(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又叫糖被,与细胞识别有关)

2.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与膜变形有关)

3.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物质的过膜方式:

(1)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

例子:水、O2、CO2、甘油、乙醇、苯

(2)主动运输:低浓度

载体(核糖体)ATP(线粒体)

高浓度

例子:离子、氨基酸、葡萄糖

4.细胞壁的化学成分:纤维素和果胶

二、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

1.线粒体: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提供能量的细胞器—“动力工厂” 2.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 3.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4.内质网:与蛋白质、脂质和糖类的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的运输通道 5.高尔基体:动物:与分泌物形成有关

植物: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6.中心体: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有,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7.液泡:内有细胞液,含有糖类、色素、无机盐和蛋白质等 细胞器的总结:

具有双膜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具有单膜的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 无膜的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

含有DNA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与分泌蛋白形成有关的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能产生ATP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能产生水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

三、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1.结构:双膜(有核孔)、核仁、染色质(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2.染色质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3.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4.原核生物 细胞 细胞核(主要特点)细胞器 细胞壁 染色体 代表生物 原核细胞 无—无核膜包围核物质 只有核糖体 糖类和蛋白质 无,只有DNA 细菌、蓝藻 真核细胞 有 均有 纤维素和果胶 有 酵母菌、动植物

四、细胞增殖

1.多细胞生物体以有丝分裂的方式增加体细胞的数量。

2.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3.细胞分裂各时期的特点;

(1)间期: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

两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形成 两消失:核膜消失,核仁解体

(3)中期:

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上;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便于观察

(4)后期: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增加,平均分配到细胞两极(5)末期:

染色体解旋,成为染色质状态,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重新出现

形成两个子细胞

4.染色体的变化:

5.染色体和DNA曲线

时期 后末 前中 染色体 1 1 DNA 1 2 染色单体 0 2 例:人体细胞共46条染色体

前中期:染色体:DNA:染色单体=46:92:92 后期:染色体:DNA:染色单体=92:92:0 末期:染色体:DNA=46:46 6.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

(1)前期:形成纺锤体的方式不同

动物: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

植物: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2)末期:形成子细胞的方式不同

动物:细胞膜从中部向内凹陷

植物: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细胞壁

7.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 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8.蛙的红细胞:无丝分裂

9.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有丝分裂实验:

根尖分生区的细胞特点:呈正方形,排列紧密

装片制作顺序: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五、细胞分化、癌变和衰老

1.细胞分化: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但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2.细胞全能性:指已经分化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3.细胞癌变: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癌细胞表面发生了变化。

致癌因子: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是辐射致癌; 化学致癌因子:如苯、坤、煤焦油等; 病毒致癌因子:能使细胞癌变的病毒

癌变原因:原癌基因被激活,使正常细胞转化为癌细胞 第三章 生物的新陈代谢

1.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

别,是生物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2.酶: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部分的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3.酶的特性: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 并且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

(过酸过碱和高温都能使酶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 活性,低温则抑制其活性。)

4.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5.ATP:三磷酸腺苷(高能磷酸化合物)

ATP 结构简式:A—P~P~P 6.ATP的形成途径: 动物和人:呼吸作用

能量

能量 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ADP+Pi

7.光合作用:

(1)叶绿体中的色素:在滤纸条上的排列顺序 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功能:吸收、传递光能(2)光合作用的过程:

①总反应式:CO2+H2O

叶绿体(CH2O)+O2

②过程:

场所 条件 相关反应

光反应 叶绿体囊状结构薄膜 光、酶、色素

1、水在光下分解:H2O→[H]+ 1 2O2

2、ATP形成:ADP+Pi→ATP 暗反应 叶绿体基质 [H]、ATP、酶

1、CO2的固定:CO2+C5→2C3

2、CO2的还原:C3→C6H12O6+C5+H2O 物质变化 无机物(O2、H2O)→有机物 能量变化 光能→化学能 8.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1)吸收的活跃部位:根尖成熟区的表皮细胞(2)方式:植物形成大液泡后:渗透作用吸水

干种子、分生区细胞:吸胀吸水

(3)渗透作用条件:具有一层半透膜←植物细胞有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及两膜之间的细胞质)

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植物细胞液泡内细胞液和土壤浓度之间的浓度差

(4)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

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质壁分离;

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复原

(5)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是植物吸收水分和运输水分的动力。(6)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质壁分离示意图: 9.植物的矿质营养:

(1)矿质元素:指除了CHO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大量元素6种N、S、P、Ca、Mg、K 微量元素8种Fe、Mn、B、Zn、Cu、Mo、Cl、Ni(2)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①吸收形式:离子

吸收部位: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

②吸收方式:主动运输

载体(核糖体)--选择性

能量(线粒体)--呼吸作用

③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3)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

①运输:随水走—蒸腾作用是运输矿质离子的主要动力

②利用: 可重复利用:离子:K

缺乏则老叶受害

不稳定化合物:N、P、Mg

不可重复利用:稳定化合物:Fe、Ca 缺乏则新叶受害

10.人和动物三大营养物质代谢

(1)糖类代谢: 氧化分解

CO2+H2O+能量(主要)

葡萄糖

合成分解

肝糖元

合成肌糖元

转化

脂肪、某些氨基酸等

②当血糖含量由于消耗而逐渐降低时,肝脏中的肝糖元可以分解成葡萄糖,并且陆续释放到血液中,维持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

③正常人血糖含量一般维持在80-120mg/dL范围内; 血糖含量高于160mg/dL,就会产生糖尿;

血糖降低至50-60mg/dL,出现低血糖症状,喝糖水,吃含糖多的食物缓解 低于45mg/dL,出现低血糖晚期症状。

(2)脂类代谢

储存在皮下结缔组织和肠系膜等处,多则肥胖;当肝功能不好或者磷脂合成少时会引起脂肪肝。

(3)蛋白质代谢

合成 各种组织蛋白以及酶和激素等

氨基酸 氨基转换

形成新的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

脱氨基

→含氮部分:氨基

转变

尿素

→不含氮部分: 氧化分解

CO2+H2O+能量

合成糖类、脂肪

为什么空腹喝牛奶不好? 能量消耗顺序:糖类→脂肪→蛋白质

(4)三者的转化关系:

糖类

氨基酸

脂质 11.细胞呼吸:

(1)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3、无氧呼吸:一般是指

有氧呼吸(高等动物和植物细胞呼吸的主要形式)无氧呼吸 概念 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酶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CO2和H20,同时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场所 线粒体(主要)细胞质基质 过程 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葡萄糖→丙酮酸+4[H]+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线粒体):丙酮酸→6CO2+20[H]+少量能量 第三阶段(线粒体):24[H]+O2→12H2O+大量能量 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相同; 第二阶段:丙酮酸→酒精+CO2(大部分高等植物)

或:丙酮酸→乳酸(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高等动物和人)总反 应式 C6H12O6+6O2+6H2O酶→ 6CO2+12H2O+能量

意义 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为其它化合物合成提供原料。相关 计算

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等量的葡萄糖,产生CO2量比:有氧:无氧=3:1

2、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等量的CO2,消耗葡萄糖的比为:有氧:无氧=1:3 12.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1)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2)类型:

自养型:光能自养型:绿色植物 ①同化作用

化能自养型:硝化细菌

能否无机→有机 异养型:人、动物、大多数细菌、真菌 ②异化作用

需氧型:

是否需要氧气

厌氧型:乳酸菌、蛔虫等体内寄生虫、破伤风杆菌

(3)新陈代谢类型归纳

自养需氧型:绿色植物、硝化细菌

异养虚氧型:人、大部分动物、细菌、真菌等(如蘑菇)

自养厌氧型:

异养厌氧型:乳酸菌、蛔虫等

兼性厌氧型:酵母菌

第四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1.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是:激素调节

人和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作用处于主导地位。

2.生长素的发现:感光和产生生长素的部位:胚芽鞘尖端 向光弯曲的部位:尖端下面的一段 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植物向光性的原因: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背光侧的细胞纵向伸长快,向光侧细胞纵向伸厂慢。

(2)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例子:植物的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4.应用:

(1)促进扦插枝条的生根(2)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

①子房发育成果实所需生长素来自:发育着的种子

②在没有接受花粉的雌蕊柱头沙锅内涂抹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子房就能发育成果实。

(3)防止落花落果

促进果实成熟的激素是:乙烯 5.动物激素的种类和生理功能 激素名称 分泌腺体/细胞 作用 激素名称 分泌腺体/细胞 作用 生长激素 垂体 促生长,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雄性激素 睾丸 促进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

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促进新陈代谢,促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雌激素 卵巢 激发和维持各自的第二性征;雌激素能激发和维持雌性正常的性周期 胰高血糖素 胰岛A细胞 提高血糖含量 孕激素 卵巢

胰岛素 胰岛B细胞 降低血糖含量 催乳素 垂体 促进对幼仔的照顾行为 6.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激素分泌的调节——反馈调节 反馈调节:在大脑皮层的影响下,下丘脑可以通过垂体调节和控制某些内分泌腺中激素的合成与分泌,而激素进入血液后,又可以反过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中有关激素合成与分泌。

寒冷

过度紧张

下丘脑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甲状腺激素

+促进—抑制 7.相关激素间的作用

①协同作用

生长激素:促进生长

甲状腺激素:促进机体发育生长 ②拮抗作用

胰岛素:降低血糖含量 胰高血糖素:提高血糖含量

8.神经系统调节动物体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9.反射类型:非条件反射:先天具有(缩手、眨眼、膝跳反射等)

条件反射;后天获得 10.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5部分组成: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11.兴奋的传导

①.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静息状态的膜电位:外正内负 刺激

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外负内正未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外正内负 →形成电位差→局部电流

电流方向a.膜外电流:未兴奋区→兴奋区,b.膜内电流:兴奋区→未兴奋区。②.细胞间的传递(通过突触来传递):

a、突触结构:突触前膜(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突触间隙(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的间隙)突触后膜(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或树突膜)b、兴奋传递过程:

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前膜时,使突触小泡释放出递质到突触间隙内,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改变了突触后膜的通透性,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了兴奋或抑制。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方向是:细胞体→轴突→树突 信号变化: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12.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13.言语区:S区受损:运动性失语症(不会讲话,听得懂)

H区受损:听觉性失语症(会讲会写,听不懂别人的谈话)

14.先天性行为:趋性、非条件反射、本能

后天性行为:印随、模仿、条件反射 15.动物建立后天性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判断和推理是动物后天性行为发展的最高级形式,是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也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16.动物行为是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运动器官共同协调下形成的。17.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a、特点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b、联系: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是相互协调作用的,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的地位。

第五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1.生殖的类型:

(1)无性生殖: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常见的生殖方式:分裂生殖(单细胞生物特有):母体 分裂

2个子体,细菌、变形虫、草履虫

出芽生殖:母体→芽体→新个体,酵母均、水螅

孢子生殖:母体→孢子→新个体,蘑菇、青霉、曲霉

营养生殖: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发育而成的。如马铃薯块茎、草莓的匍匐茎,秋海棠等。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离体组织或器官 脱分化

愈伤组织 再分化

组织器官→完整植株。

特点:无性生殖能使后代保持亲本的性状。

(2)有性生殖:由亲本产生有性生殖细胞(也叫配子)经过两性生殖细胞(如卵细胞和精子)的结合,成为合子(受精卵),再由合子发育成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四子”:配子、精子、孢子为生殖细胞;合子是受精卵)

意义:产生的后代具双亲的遗传特性,具有更大的生活能力和变异性,因此对生物的生存和进化

具重要意义。

2.减数分裂:染色体在整个分裂过程中只复制一次的细胞分裂方式。减数分裂的结果是,细胞中的染色

体数目比原来的减少了一半(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末期)。(注:有丝分裂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3.精子的形成过程:

1个精原细胞 染色体复制

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联会、四分体

同源染色体分开 2个次级精母细胞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4个精细胞 变形

4个精子

减数第一次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

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1个卵原细胞 染色体复制

一个初级卵母细胞 联会、四分体

同源染色体分开 1个次级卵母细胞

1个第一极体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1个卵细胞 3个极体

减数第一次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 4.相关名词解释:

精原细胞:精巢中的原始生殖细胞。

同源染色体: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叫做~ 判断同源染色体的依据为:

①大小(长度)相同②形状(着丝点的位置)相同③来源(颜色)不同。非同源染色体:不能配对的染色体之间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

联会:发生在生殖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 象,叫做~。

四分体:每一对同源染色体就含有四个染色单体,这叫做~。

1个四分体=1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个染色单体=4分子DNA。

5.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数量变化规律(设体细胞染色体数=2N)精(卵)原细胞→初级精(卵)母细胞→次级精(卵)母细胞→精(卵)细胞

染色体: DNA :2N

2N

2N

4N

N→2N)

2N

N N

上一篇:装修项目工程总结下一篇:衡水老白干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