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论文:大学生服装消费心理分析

2024-09-15

心理论文:大学生服装消费心理分析(精选8篇)

1.心理论文:大学生服装消费心理分析 篇一

服装店音乐设计对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一、摘要

在购物环境中,店堂音乐是影响消费者购物感受的一个重要因素。服装店背景音乐的编排与设计,将随着声波的传递,直接体现着品牌文化与品牌定位,从而对消费者是否停下脚步进店选购,对于品牌销售起着推动或阻碍作用。服装店的音乐设计,如果能消除外界建筑和环境对其产生的声音影响,将会更好地让顾客走人服装店所设计的意境和氛围中,使顾客拥有亲近感,可以享受到购物的乐趣。但如果设计得不好,音乐也可能会变成破坏氛围的噪声,给顾客带来不愉快的感受。探讨和研究服装店音乐对消费者的影响飞目的在于不仅能提示店老板音乐设计对销售有着重要影响,也可以让消费者容易的评定服装店的优劣。简而言之,音符虽小,不可小觑。关键词:服装店 音乐 购物感受

二、正文

美妙轻柔的音乐可为高档品牌服装店带来富有韵律的、舒畅的空间效果,而震耳欲聋的摇滚音乐也可以为个性服装店带来律动性强、冲击力大的动感效果。合理的音乐背景设计,可以带来重复主题、加深顾客印象的积极作用。所以,音乐也可以看做是服装店营造氛围来吸引顾客的工具之一。Milliman(1982)研究显示: 以无、慢速及快速三种背景音乐为独立变数, 在中型超市调查发现, 慢节奏背景音乐会使消费者在店内产生较慢的步伐, 较长的停留时间和较高的消费金额;消费者在店内购物时, 背景音乐在潜意识动机上有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可能性。所以, 服装卖场背景音乐影响着消费者情感, 进而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不过据来自北京记者的调查显示:在西单商业街,步行不到十分钟的路程中,不下10余家专卖店比肩而开。由于多以休闲专卖为主,所以各家专卖店不遗余力地播放着各种流行歌曲,以吸引过客的注意。如果消费者在专卖店中,不是关注店内的服装,只是对正在播放的某歌星的专辑大加谈论,甚至忘记了店名。这应当算是背景音乐作为服装专卖店促销手段的一种悲哀了。此外,2006 年3·15 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即将到来之际, 《法制晚报》与新浪生活频道联合推出了消费者关于商场背景音乐感受的调查, 此次调查, 共有近300 位消费者参与。结果显示: 有接近80%的消费者表示曾对商场的背景音乐感到烦躁不安,甚至有很多消费者因为背景音乐过于吵闹而离开商场, 放弃了消费。尽管很多消费者对多数商家的背景音乐不满意, 但事实上, 有86%以上的消费者还是希望商场播放背景音乐的, 而且近96%的消费者认为商业背景音乐的质量对商场档次、形象有影响。而Millima(1982)研究显示: 慢节奏背景音乐会使消费者在店内产生较慢的步伐, 停留更长时间和消费更多。而过于强劲的音乐会刺激一些心脏承受力弱的顾客, 使其产生慌张的反应, 这种现象在老年消费者身上比较突出。

所以,选择用背景音乐作为服装店的“软装饰”是一种不错的想法,不过要注意到一些非常重要的细节。

1.选择合适的音乐类型

音乐根据不同的方式可以分为不同类别。例如,根据节奏的不同分为快节奏和慢节奏音乐,根据所体现时代内涵、音乐元素的不同,分为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根据所表达的情感不同分为欢快和忧伤的音乐,等等。音乐的种类可谓繁多。并且,每一种音乐带给人的心理影响都各不相同,真的是变化万千。

在选择音乐的类型时,经营者就要考虑到音乐与服饰特点、设计风格的一致性。例如,在销售高档服装的服装品牌店,选择播放高雅的轻音乐;在流行服装店中播放动感的流行音乐;在童装店里播放欢快的动画片主题曲,等等。正所谓见人下菜,针对不同的顾客,要有不同的选择,如此,定能取得极佳的效果。

2.适当调整音乐的强度

通常,音乐的强度即音量,不宜太大,会影响顾客和店员的交流,也让人感到烦躁和反感。一般以正常听到为宜。并且,要不断地对其进行调整。在早上刚开业的时候,客流量不大,可以播放强度大的音乐,也利于振奋店员的精神。在中午或下午,营业的紧张期,就需要降低强度,以免形成不必要的噪声,让员工的工作效率下降。不过,由于音乐本身的类别不同,有时候必须维持一定的强度。例如,流行的摇滚音乐的音量比轻音乐的大,它必须到达一定的音量才会显示出震撼人心的效果。

3.适时交替音乐

考虑到各连锁加盟型服装店要时刻保持给顾客以新面貌,它播放的背景音乐也不能只有一首。重复地播放同一首歌曲,容易使人厌烦及产生听觉疲劳。适当地替换其他乐曲,将使顾客对服装店的“新鲜感”持续的时间更长。

在现代商业活动户,音乐常被作为一种营销手段,而广泛使用。音乐设备可以起到营造购物气氛,宣扬品牌文化和调节顾客情绪的作用。而服装店铺更应重视音乐的作用。

三、结束语

服装卖场背景音乐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积极或消极的消费情感, 从而促进或阻碍购买行为的产生与完成。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 消费者的需求已从“量的消费”、“质的消费”开始走向“情感消费”时代。由此, 利用购物环境中背景音乐对消费者生理和心理乃至行为的效能去满足消费者情感, 以促使购买行为的产生与完成, 是提高服装零售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郭声健, 陈胜国.论背景音乐的学习辅助功能[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新浪生活与《法制晚报》3·15 联合调查.商场背景音乐的问卷调查 [3]李伟坚,李华.服装卖场背景音乐对消费者情感与购买行为的影响 [4]中国女装网.《服装店装修细节 背景音乐设计注意点》

2.心理论文:大学生服装消费心理分析 篇二

1. 影响消费者购买服装的心理因素

1.1 趋同心理

趋同心理通常表现为模仿和从众两种形式, 是人们相互作用过程中一种外在的感性活动形式。当消费者对他人的消费行为认可并羡慕、向往时, 便会产生仿效他人行为的倾向, 形成消费模仿。例如, 一些影视明星们经常会出现在电视、报纸、杂志等各大媒体上, 他们的着装势必会引来一些喜欢追随时尚潮流的消费者的模仿。人类的趋同心理可能会给消费者带来愉悦、满足, 在一定意义上推动着服装的流行发展, 但这种形式上的流行往往带有较大的盲目性。

1.2 慕名心理

在现代商战中, 一些名牌产品及企业由于产品质量精良、声誉良好、市场竞争力强而备受消费者的青睐。许多消费者出于慕名心理将品牌产品定位为购买目标, 或直接将某一品牌作为购买目标, 其核心是“显名”和“夸耀”, 更注重的是商品的社会声誉和象征意义。慕名购买动机不仅可以满足消费者追求名望的心理需要, 而且能降低购买风险, 同时, 名牌服装又会给人带来更多的自信, 从而得到激励。

1.3 求美心理

追求美好事物是人类的天性, 体现在消费活动中, 即表现为消费者对商品美学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的要求与购买动机, 其核心是“装饰”和“美化”。具有求美动机的消费者在挑选服装时, 特别重视服装的款式造型、色彩、面料的质感及艺术品位等, 希望通过购买格调高雅、制作精良的服装获得美的体验和享受, 通过款式色彩和谐的服装、服装配饰, 美化自我形象, 体现自我品位。

1.4 求廉心理

求廉购买动机是以注重商品价格低廉、希望以较少支出获得较多利益为特征的购买动机。出于这种动机的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比较注重商品的性价比, 在不同品牌或外观质量相似的同类产品中选择价格较低的商品。以常见的打折降价活动为例, 对于服装企业而言, 既可以避免款式过时而导致积压, 又利于品牌的宣传及销售, 而对于消费者而言, 常常会因为价格吸引而降低对商品自身品质的要求。

1.5 品牌心理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消费需求已从低级的生理、安全需要上升为尊重、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要, 而这也是需要通过品牌消费来实现的。品牌是一种载体, 是赋予消费者表达自我的一种手段;而品牌的情感意义来源于服装消费者的情感需要, 它巧妙地构建了一种生活格调、一种文化氛围和一种精神世界, 引导人们在消费中找到自我, 获得情感上的寄托和心理共鸣。消费者在拥有品牌服装的同时, 不仅仅是拥有了一件衣服, 而是要感受品牌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 影响服装消费价值观念的因素

2.1 文化背景差异

每个人都生长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 并接受这一文化所含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的规范。中西方文化存在很大差异, 西方服饰文化观念特色为崇尚人体美、突出表现个性、追求感官刺激等。而我国传统服装观念大多表现为内向、含蓄、重理念等。这样不同的文化差异势必会影响人们对服装的购买行为, 西方人喜欢色彩鲜艳、热烈, 款式较裸露的装束, 显示出西方人开放及追求个性的思想, 而我国人民多喜欢淡雅朴素而庄重的服装。

2.2 年龄差距

不同年龄阶层对服装的选择有不同的观点, 一般来说, 年轻人有较强的反传统倾向和好奇心, 自我表现欲强烈, 他们常是流行服装的创造者和早期采用者。中年人一般对服装的选择比较慎重, 注意选择与自己的身份、地位和经济能力相适应的服装。老年人则更注意服装的舒适、安全卫生和方便。

2.3 经济收入状况

经济因素是决定服装消费者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 决定着能否发生购买行为以及发生何种规模的购买行为, 决定着购买商品的种类和档次。当消费者收入高、收入来源稳定时, 往往会增加服装的购买, 而且表现为追求名牌、贵重的品牌服装;当消费者收入低, 对生活缺乏安全感、稳定感, 此时会减少对服装的购买, 而且购买时价格的因素最重要。

2.4 身份地位

服装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定时往往会考虑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如一位女士在公司是员工的经理, 在父母眼中她是女儿, 在孩子的眼中她是母亲, 每一种身份的变化, 都使这位女士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常常通过不同场合的穿着表现出来。因此, 他们对服装的选择也因身份地位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类型的服装。另外, 人们往往会从一个人的穿着判断他在社会的身份和地位, 如各种职业的制服, 职业装等。

2.5 个人兴趣爱好

有的人崇尚个性、追求独立、喜欢与众不同, 有的人喜欢探索, 好奇心强, 善于创新、对新奇事物兴趣浓厚。这对他们的购买行为着装理念也会产生影响。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 也给服装业带来了新变化, 网上购物, 网上三维试衣, 网上形象搭配等都会引起消费者的关注。功能服装、科技服装也都会引来人们的探索求知欲。

3.女大学生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研究 篇三

关键词: 女大学生 消费心理 消费行为

随着社会与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尤其是女大学生的消费,已经成为引导消费潮流的一股重要力量。但是近些年来很多专家研究发现,很多女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存在一些问题,因而关注女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对学生本人、家庭、社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专门成立了调研小组,对西安高校1000名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最终收回有效问卷911份,并对收回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影响女大学生消费的因素,并指出指导女大学生合理消费的建议。

一、女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分析

(一)消费心理分析

1.女大学生个性消费心理是主流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近70%的女大学生每学期的消费在3000元以下,每月的消费基本在600元以下,基本上还是比较节省的。在消费理念上,大约59%的女大学生选择能省则省、够花就行,但是,每个女大学生自身条件不同,个性心理存在差异,随着她们自我意识的不断强化,消费经验的不断丰富,其消费的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她们在消费过程中还是喜欢标新立异,希望能够以独特的方式显示自己的品位。她们往往喜好个性化的商品用以突出自我。她们愿意花多一点的时间用有限的金钱选择个性的商品突出自我。

2.消费心理的理性与感性并存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女大学生最主要关注的因素依次是产品实用性(4.01)、外观时尚(3.98)、品牌(3.95)。女大学生在购买商品时,最注重的是产品的实用性,另外对于产品品牌与外观时尚与否要求较高。追求品牌也与著名品牌引领时尚和质量较高有很大关系。同时女大学生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会相信自己的真实体验,如果使用某种品牌产品产生好的体验,就会坚持使用,从而逐步形成固定偏好,最终养成使用习惯,保持对此产品良好的忠诚度。

3.消费心理呈现多样化发展

在休闲及娱乐消费方面,她们越来越不满足于看电视、上网、进影剧院这样一些静止的休闲方式,而是追求新颖、出奇、刺激和有品位的活动,在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体育健身等领域,显现出新的发展势头。另外,女大学生成为青年旅游者中的主体,且自然风光是其首选。体育健身消费在大学中渐成时尚,羽毛球、健美操等运动健身项目日益受到青睐。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女大学生每月花费中有19.3%用于休闲娱乐,且休闲娱乐方式呈现多样化态势。

(二)消费行为分析

1.消费行为的从众与个性化矛盾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以个人的兴趣爱好、审美观、生活情趣选择商品和劳务,女大学生作为青春向上的一个特殊消费群体,更希望具有鲜明个性的生活方式,展现个性,表现自我,因此,逐渐形成了女大学生追求个性、时尚,突出自我的消费心理。女大学生在将个人的消费向时尚看齐的同时,也就是希望获得周围人的认可,反映在消费行为上就是向别人看齐,追求大众化的商品。这样,女大学生在消费行为中表现出尽显个性,又趋向一致的消费特点。

2.女大学生消费行为呈现多样化

多样化的消费心理决定了女大学生多样化的消费行为,本次调查显示,98%的女大学生拥有手机,87.45%的女大学生拥有MP3/MP4,部分学生尤其是城镇女大学生还拥有电脑(47.34%),相机(21.89%),女大学生的知识丰富,对社会主流趋势的把握十分准确,以前一些简单的商品已经满足不了她们的需求。她们会购买更多的商品满足自己的需求。

3.女大学生个体之间消费存在明显的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大一新生的花费远远低于大二、大三、大四学生的花费。因为大一的学生彼此之间还不是很熟悉,所以基本上都是生活费用的花费。大二的学生会选择考证和旅游。大三的学生在这两方面表现得更明显。大四学生的花费是最大的,他们面临着毕业,找工作、毕业论文的撰写、人际交往的频繁、旅游、形象花费比重大大上升,消费远远高于大一、大二、大三学生。

4.形象消费比重上升

在表现自我、彰显个性的今天,大学生比任何一个群体,比过去的任何一个时候更重视、在意自己的外表形象,并为此不惜代价。尤其是女大学生,护肤品、美白祛斑用品、美体保健用品、减肥用品等方面的消费,在她们眼中已是司空见惯了。调查表明,女大学生购买化妆用品、饰品和运动健身的花费占到其月均花费的12.4%,这应该说是一个较高的比例。

二、女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存在的问题

(一)超前的消费观念和滞后的消费实力

一方面,女大学生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她们的消费呈现多样化发展,如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体育健身、KTV、跳舞、泡吧、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购买电脑等数码产品、网购、参加各种培训班等方面都是当代女大学生比较喜欢的消费项目,而且她们在这些方面具有明显的超前性。另一方面,她们没有固定收入,经济来源主要是依靠父母支持,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因而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

(二)存在一定的过度消费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女大学生有朋友往来,无论是生日请客还是有求于人请客,吃饭首选地点是饭馆,还有一些女生的化妆品的档次较高,这与还没有自立的学生身份是不太相称的;部分男生女生交往费用比较高,尽管交往是很正常的现象,但产生过大的费用却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一些女大学生为了“脸面”,送礼物时也是一些奢侈品,如手表、手链等,她们认为这样才不会太寒酸,才体面。过度消费问题是现在大学校园里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值得大家关注。

(三)自主学习费用比重下降

从调查数据看,71%的女大学生一个学期用于学习上的支出少于500元,平均每月还不足100元。当前社会对大学生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不少学校、机构适应形势需要推出了相关的培训与考证,这些培训与考证是需要一定费用的,如果女大学生比较专注于自身能力的提高,那么每月不足100元的学习支出显然不足。

(四)女大学生攀比与炫耀心理同在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很大一部分女大学生购买产品的目的是因为别人买了而自己没有才会购买,表现出更多的攀比和炫耀心理。在攀比心理的支配下,女大学生更多地考虑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如舍友、同学、老师甚至是一些明星的影响。在炫耀心理的支配下,女大学生不仅注重购买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更注重购买商品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以期显示自身的独特性、优越性,其目的是建立自信心,唤起个人优越感,肯定自我和表现自我。

三、女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克服攀比等不良消费心理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了解到女大学生之间的消费情况差异很大,由于家庭情况不同等原因造成的。在以依靠父母的大学生涯里,培养独立的理财能力,科学的价值观才是重中之重。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心理咨询、与人沟通等方式遏制膨胀的攀比心理,并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准则,给自己理性地定位。

(二)重视家庭对当代女大学生消费的影响

女大学生出现不良消费的情况,原因之一就在于承受亲情过分的娇纵。要解决女大学生高消费问题,就必须改变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现在许多家庭完全被动提供“资助”,这不能不说是造成子女不健康消费的重要原因。因此,父母要首先改变对子女的态度,满足需要但不超出原则,把子女的爱局限在合理的范围内;其次,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厉行节俭,反对浪费,给子女起到良好示范作用;再次,父母应时时关注子女在校情况,了解他们的消费需求与消费习惯,一旦发现有不良倾向,便及时予以制止。在女大学生消费教育方面,家庭教育往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学校加强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对女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是对女大学生进行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主要形式。此外,还应对女大学生进行消费观的教育。对女大学生从思想上进行教育,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就显得更重要,意义更深远。社会应积极发挥大众媒体的宣传作用。女大学生是现代技术最积极的响应者,受媒体的影响最明显。大众媒体应对健康的信息进行大力宣传,为女大学生提供正确的消费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荣晓华.消费行为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2]施应玲.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调查及分析[J].华东电力大学报,2007,(4).

[3]李妍.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及对策[J].重庆社会科学,2008,(5).

[4]李晓桃.当前大学生消费行为与消费心理的研究[J].金融经济,2007,(1).

[5]李巍.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探析[J].重庆社会科学,2006,(1).

[6]邓演平,等.大学生日常消费状况的调查与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5,(4).

4.女性大学生消费心理分析 篇四

[摘 要]由于现在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均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同样,在消费领域中,居民的购买能力和购买欲望也在逐年增加。在这个庞大的购买大军中,女性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越来越显示出其独有的特点和巨大的潜力,构成了市场中一股不可忽视的群体力量。在消费者中女性大学生消费者是最具活力的一个消费群体,她们富于幻想、思想敏锐、热情奔放,是时尚、潮流的先驱。研究她们的消费心理无疑将会为服装业如何满足消费者需求提供可靠而且科学的决策依据。

[关键词]消费心理 服装 女性 营销策略

面对服装企业激烈的竞争,谁能了解消费心理、谁能充分掌握竞争信息、谁能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谁就能抓住市场机会,在行业中脱颖而出。

一:影响女性服装消费心理的因素

一.女性大学生不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上都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在消费上也更加显现着的选择的自主权。而且大学生的消费是由理性消费与非理性消费相组合的。大学生在消费时首先考虑的是价格,再次是考虑品牌,最后才是质量的。因为大学生还是个纯粹消费者,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还是父母。因此,大学生的消费能力是有限的。在固定的消费的资金里,首先考虑的就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必需品,其次才是在其他方面的消费支出。所以在消费的时候我们大学生是谨慎考虑的。所以那些物美价廉的东西大学生是特别敏感的。但是也有一小部分家庭环境好的大学生,他们的消费观念又是不同的,但是他们只占一小部分而已。而且大学生也会参加越来越多的社会活动,所以大学生也逐渐对于自身的相貌注重,因此大学生也会逐渐向注重追求商品的品位、档次和自己形象等方面倾斜。

二.从营销心理学的角度看,商品价格是以消费者在心理上是否愿意接受为出发点的,价格心理是由消费者自身的个性心理和其对价格的知觉判断共同组成的。由于女性特有的敏感心理和强烈的攀比心理使得女性对服装价格的认识更加丰富,通过所购衣服的价格可以标明自己的社会地位、文化修养、生活情操等。在服装品质相差无几的时候她们宁可多逛几家商店买一件98元的衣服也不愿立刻买下一件100元的衣服。

三.在大学生消费中,个体与群体相互影响,群体影响力往往起主要作用。因为消费中有从众和跟风心里。所以个人消费很容易受到影响,由于大学生是集体生活的,平时消费的时候也会形成相同消费特征的消费群。因此在这群体中,由于是具有相同消费特征,所以往往会个人影响群体,一人消费了会带动其他人追随消费,不论此消费品对于个人有无作用,因为这群体是具有相同消费特征,很容易受影响去盲目消费。

五 在大学生消费中,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的攀比消费的现象仍然突出。随便走进某个大学生的宿舍,你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很多名牌商品。还有些是全身都是名牌奢侈品,一件衣服或者等于别人一个月的消费。这种现象在那些名牌大学尤其突出。尤其现在那些所谓的“富二代”“官二代”多数是大学生,对于消费攀比特别厉害,觉得这样才能突出他们特别的身份与地位。所以现在那些名牌商的主打消费对象是青年群体,以大学生为主。

六. 流行与消费心理

流行是指一个时期内社会上流传很广、盛行一时的大众心理现象和社会行为。对于流行的追随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群中表现出较多的差异。从强度上看女性较男性更热衷于流行青年人较老年人更甚。流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消费者在某些商品消费上的共同偏好。流行则可以打破地位、等级和社会分层的界限,使不同层次、不同背景的消费者在流行商品的选择上表现出同一性,促进人们在商品购买上的从众行为。现代都市人由于家庭和工作的压力都渴望摆脱都市喧嚣向往舒适、宁静、自由的生活。因此造型宽松、线条简洁流畅、色彩淡雅的时装深受青睐。爱美是女人的天性。自古以来,女性在审美方比男性更加敏锐,商品的流行大多也是随着女性审美观的化而变化。

二:营销建议(一)生产量身定制的产品以打动顾客

“顾客满意是最好的质量”,服装企业要深入了解中青年女性消费群的心理特点、消费行为特点及其变化趋势,开发、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女性服装款式的设计、色彩运用要注意诱发中青年女性消费者的情感,做到美观大方,使之美而不艳,奇而不特,质优良又能充分体现个性化的服装;服装品牌命名要富于联想,能激发购买欲望;努力改进服务质量,增加服务项目,扩大服务范围,延长服务时间,提高服务水平,这些都是是争取女性消费者的有效途径。

(二)制定物美价廉的价格以吸引顾客

5.大学生过度消费的心理分析 篇五

摘要: 当今的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生活消费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但是部分大学生却表现出了非理性的畸形消费倾向。为此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大学生中的畸形消费进行了分析,认为影响他们畸形消费的社会心理因素主要有后现代主义思潮、消费主义、大众文化以及群体心理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大为改善,伴随而来的是日益提高的消费水平。当今的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生活消费呈现出独有的特征,总的来说其消费比较科学合理。但是也有部分大学生的消费状况令人担忧。

其特征往往折射出非理性、非科学的畸形消费倾向,这给他们自身、家庭及社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关注大学生的畸形消费状况,把握其特征,并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畸形消费进行分析,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社会实践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畸形消费的表现

根据有关专家的调查发现,1996年有 67.2%的大学生月开支为 200~400元,1999年有72.7%的大学生月开支为 250~500元,2003年有 70.9%的学生月开支为 300~750元。最近由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承担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消费偏高,月平均消费额约为 400元,最高月消费额达到1 450元。2004年一些大学生月花费近2 000元,且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大学生收入与支出存在严重的反差。他们既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却享受着高档次的生活,且消费水平和质量往往超过了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呈现出不合理的畸形消费现象。主要表现为高消费、超前消费等不良倾向。

1.高档型消费

大学生消费的内容呈现出多样化、多变性,高档型的消费倾斜。不少大学生喜欢追求一些反常的豪华奢侈、气派新奇的消费;追求一种脱离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个人承受能力的消费。他们常把高档消费当作赶时髦、表现现实社会优越感和满足虚荣心理的手段,把对消费品的占有、享乐作为弥补精神空虚的手段。

广东某高校在调查中发现,学生手机拥有率为 60%,有的班甚至达到了 70%,手机消费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普遍消费项目。此外电脑及相关消费也是他们的追求。小至一张几十元的电话卡,大到相机、录音笔都是当代大学生的宠物。发型、服装、生活用品等,大学校园都不乏追“ 新 ” 族。这些消费行为正在导致一些大学生人生理想失落和人格缺陷,导致部分大学生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的滋生,导致少数大学生道德滑坡、法纪淡漠。2.攀比性消费

武汉市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年消费平均略高于 8 383.96元(包括学费、住宿费),最高的达到 18 500元,最低的只有 2 100元,差异巨大。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也不都是量“ 财 ” 而行,其中相当一部分不是争学习上的高低,而是在生活消费上与款哥款姐攀比。

由于大学生自尊心、好胜心以及虚荣心较强,在消费行为上极易滋生压倒对方而寻求独领风骚的畸形心理,从而产生攀比消费、炫耀消费的行为。

一些大学生在吃、穿、用等方面讲排场、摆阔气,认为在同学、老乡面前缺乏豪举有失体面。这种现象给家庭尤其是贫困的家庭加重了经济负担,也阻碍了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还会导致部分学生误入歧途。.超前性消费

据对山东省 5所高校 3000名在校大学生的一次有关大学生消费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的饮食和穿戴费用已升至总支出的 60%;与此同时,时尚消费更看涨,通讯费用已占总支出的 10%。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社会风气、学校风气的影响,消费趋于早熟,超前消费、借款消费正在逐步火热起来。这无疑会加重家庭和个人的经济负担,也会影响其健康成长。

二、大学生畸形消费的社会心理学分析当前大学生在消费上出现上述各种畸形消费问题,除了有着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时代因素以外,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原因。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大学生畸形消费可以归因为:(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是指 20世纪 60年代以来,整个西方以反传统哲学为特征的社会思潮和文化思潮。它具有强烈的主观主义、虚无主义、非理性主义的倾向。

作为大学生接触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机会比较多,思想上容易受这一新思潮的影响并会在行为、言语交际、艺术形式和社会交往等实践中表现出来和发生作用。

实际上,后现代主义生活方式在当今社会,天然地与青年大学生有一种微妙的关系。从观念上看,主要表现为反传统、反权威、破坏规矩、反理性;从心理上看,主要表现为追求舒适,寻找感觉;从行为上看,追赶时髦,好表现,强调自由,不愿受拘束。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富裕土壤下的衍生物,它不考虑历史,只重现实。这种思潮也容易使当代大学生追求享乐主义的、感性的消费生活方式,甚至有的把放纵与享乐始终放在第一位。大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现实社会环境中,势必影响其身心及未来的发展。(二)消费主义的影响

20世纪 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带来了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害怕消费、抑制消费。随着消费水平步步上升,一股消费主义思潮在社会上蔓延开来。其主要特征是,只看重消费而忽视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有很强的购物欲,但脱离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实际收入的现实水平,且无休止地相互攀比,甚至追求奢靡。

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弄潮儿,对新兴事物总是乐意率先接受和采纳,致使这种消费主义思潮迅速在大学生身上体现出来。但它带给大学生的影响却日益严重。如有的大学生把消费主义作为自己的一种价值观,并身体力行,一味追求高消费、超前消费,追求时尚和个性,忽视了学业和个人的发展。(三)大众文化的影响

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媒为载体,并且以城市大众为对象的复制化、模式化、批量化、类像化、平面化和普及化的流行文化。大众消费文化如同消费商品一样轻松自然。而生活于大众消费社会的大学生,在商品的包围之中,也必然受到大众文化的冲击。

因为大众文化以其特有的消费娱乐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强有力地吸引着大学生,影响着大学生文化的变迁轨迹和健康成长。

大众文化的消费诱惑必然使大学生的消费需求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在消费行为上一改以往的实惠、耐用、节俭等传统取向,而特别注重对审美、新潮、变异以及个性化等特点的追求。大众文化对大学生消费方式的影响主要通过大众传媒的炒作和现代广告来实现。现代广告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形式已成为向大学生灌输文化价值观念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对大学生消费方式乃至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准确而又生动的广告定位,不停地向他们灌输着一种文化态度、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其中更多以大学生个性的彰显、炫耀性消费等内容为主。往往使他们对某一喜欢产品的追求甚至消费方式、消费观念深深地嵌进自己的心中,并且占据一个牢固的难以替代的位置。现代广告强化了大学生消费主义的物质文化取向,自己使消费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中心,消耗了不少的学习精力。

(四)群体心理的影响 1.群体思维

大学生受群体思维影响的消费心理指遇有权威的人采取某种行为或观点时,大学生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寻求与权威一致,以至于自己的观点或行为受到抑制。处于生理相对成熟而心理又不甚成熟的大学生,其辨别力不太强,消费决策时往往倾向于按照社会名家或周围有影响力的朋友、同学或老师作为参照。大学生喜欢模仿权威人士或明星,又有很多机会接触媒介,这就为他们模仿名人创造了条件。有的还不惜金钱和时间从头到脚都把自己包装成明星的样子。不仅仅是服饰和日用品,更仿效其出入高档餐厅、KT V的行为举止等等。

总的是想寻求权威以及同伴的认同,从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2.从众心理

从众性消费是大学生的自主意识不足、独立判断力不强,在同学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主张而采取与其他同学一致的消费理念。

一个人只有与大多数人的观念与行为一致,他才会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接纳。大学生处于同一时代、社会环境和相同的集体中,具有相似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不论是学习、生活,还是交往,都容易倾向于一致。大学生又喜欢追求“新、奇、美 ”,迫切要求被其他同学承认或引起他人的注意。有的看到其他同学买了电脑或手机等物品,不管自己是否需要都买。由于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自信心,不少大学生深受此种从众思想的影响,从而导致他们无谓的浪费,甚至养成恶习,以及为了钱而做出违法行为。3.暗示心理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暗示性消费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等刺激手段对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他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和接纳一定的意见、思想。它以无批判的接受为前提,以不假思索地接受为特征。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辨别力和文化水平,采取行动应该富有理性。但是,有少数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差,自信心不足,很容易受他人或自我的暗示,而接受某种观点或行为方式,表现为盲目性消费、冲动性消费,事后又常后悔不已。

4.时尚心理

大学生谈时尚是个不老的话题。时尚是指社会上相当多的人在较短的时间内萌生的时髦消费理念和采取的相应生活样式,即赶新潮。在社会性较强的高等学府里,时尚总会迅速地扩散和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开初总是由少数大学生率先引领,继而周围同学相互模仿和感染,并为大多数人迅速接受。大学生的时尚观念主要表现在他们的名牌意识上。

他们需要通过名牌来获得同伴羡慕和新潮的认可。大学生通过消费来彰显自己的个性以立异于其他社会群体的同时,也常把该类消费看作了较高生活质量的标志和幸福生活的象征。追求时尚一方面表明大学生紧跟时代的步伐,思维超前而富有胆识;另一方面,有的大学生不顾自身的条件,不加选择地盲目追求潮流、赶时髦,结果不仅浪费了精力和父母的血汗钱,也耽误了学业。

以上分析表明,大学生的畸形消费有其深刻的社会心理原因。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长、大学生本人等各方面的力量与作用,针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特征,采取必要的、合理的、科学的措施,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消费与金钱、精力之间的关系,树立理性的消费生活观和科学的消费方式。

6.大学生消费心理调查报告 篇六

本次调查中,我们在电信系共发放了100份调查问卷,回收93份,其中有效问卷90份,有效率90%。此次调查重点在了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基本达到了调查目的。然而由于水平和精力有限,本次调查难免会有疏漏和不足之处,望各位领导和同学对此提出宝贵意见,我们一定会争取在下次做的更好。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如下。

1.购买商品注重的是什么:

有61%的同学选了质量与功能,而选品牌,美观别致和价格的同学各占11%左右。可见质量与功能是决定我们系学生购物的最关键因素,他们对品牌、价格以及外观并不是十分的在意。大学生在购物时把“质量”放在第一位,这是大学生和一般时尚消费者的最大区别。

2.大学生的消费方式:

32%的学生选择了“事先做好消费计划再花钱”,45%的同学选择能省则省,另有少数同学选择毫不在乎或其他。由此看来我们系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有计划的消费,能做到不乱消费,不乱花钱。都能合理的安排自己的生活,以有限的资金做个快乐的消费者。

3.平均每月生活费;

5%的同学在300元以下,35%的同学每月生活费在300-500元之间,另外55%的同学在500元以上。这和在校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密切相关也基本吻合。消费在300元以下的一般是贫困生,而5%的比例或许也基本符合在校贫困生的比例。

4.心理合理的消费状态是:

24%的同学认为够花就行,29%的同学以定出消费计划为准则,而51%的同学希望每月都有赢余以共自己支配。

5.如果有一大笔钱,你会如何使用:

32%的同学想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20%的同学有周游世界的梦想,5%的同学想捐给慈善机构而40%的同学要把钱存到银行另有12%的人选择其他使用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都渴望拥有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事实上无法得到满足或许这就是大部分同学选择“买自己想买的东西”的原因吧。

6.常去的购物点:

46%的同学选择百货商场,33%和14%的同学选择专卖店和特色店,只有7%的同学会去一般的小店。大学生是介于普通消费者和时尚消费之间的特殊消费群体,所以我们系的同学都比较倾向于去百货商场消费。

7.物品选择的标准:

60%的同学选择舒适,14%的同学选择与众不同,15%的人认为品牌更重要,11%的人认为无所谓。从数据看来我们系的学生还算是比较实在的一族消费者,他们花钱消费追求更多的是舒适。

8.每月消费的主要项目:

62%的同学主要消费项目是生活所需,11%的同学以书籍为主更注重自己的学习,16%的人选择购物,6%的同学每月消费的主要项目是娱乐,另有5%在其他方面。就此看来我们系的同学一般都还无法自立,他们的生活费还得靠父母,所以他们都会克制自己的欲望不乱消费,仅以自己的生活所需为第一。毕竟“欲不可纵,纵欲成灾!”。

9.心情不好的时候会否购买没用的东西以求发泄:

20%的人会,而绝大多数80%的同学都选择不会。在没有完全独立自主之前心情不好也没必要和钱过不去嘛!

10.购物时会否有快感:

25%的同学认为有,而36%的同学感觉不到快感。就我们系的同学看来把购物当作购物的还是稍微多一点。

11.当身无分文时,朋友去玩,你会怎么做呢?

65%的同学选择婉言谢绝,然而有35%的同学会借钱消费。或许这的确有点难以选择,毕竟朋友相邀嘛!或许这也得看是哪种朋友!

12.买到伪劣商品时:

44%的同学会去找商(厂)兑换,37%的同学会忍气吞声、自认倒霉,另有19%的同学选择其他做法。看来我们系的同学作为一个消费者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方面的意识并不足。我们在维护消费者权益方面,或许更确切的说在维护大学生消费权益方面做的并不充分。要想做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前景也不乐观。

13.买完东西后会否保留小票

57%的同学会保留,47%的则不会保留。

14.是否赞成大学生使用信用卡?

7.温州大学生服装消费行为分析 篇七

本课题针对温州大学生的服装消费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 以期对今后的年轻人群的服饰设计和企业的规划提供参考;以期为针对大学生作为特定消费人群进行服装开发的服装企业起一定的指导参考作用;也意欲为这类服饰品牌在经营策略上提供参考和借鉴, 为生产和经销单位能够适应温州区域青少年的需求, 有针对性地调整营销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那么温州大学生的服装消费状况如何?带着这些问题, 我们对温州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共发放问卷339份, 收回有效问卷339份。其中男生169人, 女生170人。本文所述仅为2011年4~5月份的调查结果。

1 问卷调查和分析

1.1 生活费用与服装消费方面

我们将大学生可支配的生活费支出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23.9%的大学生月生活费在600元以下, 44.2%的大学生的月生活费大多在600至1000元, 31.8%的月生活费在1000元及1000元以上。大学生每月的消费内容除去对饮食和文化类用品的支出以外, 最大的一个消费项目就是衣着服装类的支出。调查显示, 服装月消费中的支出在调查中显示为100元以下占服装消费的42.2%, 100~300元占到了39.8%, 300~500元的占到了8.6%, 500元以上的占到了9.4%。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 温州大学生比较注重个人衣着形象, 有着较强的购买力, 同时在服装消费方面比较有计划, 并非盲目的或说是随性的。

服装价格是大学生购买服装时普遍比较关注的因素之一。通过调查, 由于受到经济能力的制约, 他们对服装有一个预定的心理价位, 往往会在心理价位范围内来挑选服装。调查显示温州大学生对单件服装可接受范围一般在150元以下, 这占据了72.9%, 这给市场零售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服装定价指导。能够承受单价在500元以上的占到了9.1%, 说明部分温州大学生在经济方面比较富裕, 而在300~500元这一档的人寥寥无几,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大学生服装市场更多的是中低档服装产品。

1.2 购买时间和营销手段

学生在购买衣服的时间段也比较随性, 被调查人员中46.9%的学生购买服装时间上不固定, 28.0%的学生是一个月购买一次。这说明学生购买服装时间上主要跟学生的作息时间息息相关, 大学生活中虽然可支配的时间较多, 但也会受到学业的限制。这也导致学生在购买服装的时间段上利用闲暇时间逛街, “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方式占到了34.5%, 然而有30.1%的学生是冲着商家的促销打折去购买的, 因为此时购买比较经济, 趋于理性现实, 由此可见促销打折对大学生的服装消费是很有力的促销手段。此外, 在服装新款上市时吸引学生购买占到了24.5%紧随其后, 这也说明温州大学生求新、追求时尚。

1.3 服装消费类型与风格倾向:休闲自然

在服装类型中, 51.3%的大学生集中在比较随意这一栏, 26.3%的学生喜欢休闲风格的服装, 11.8%的学生比较追求时尚类型, 5.3%追求潮流。虽说服装的风格有很多, 但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身份的影响, 大学生一族的穿着风格越来越偏向了休闲自然。在总体穿着方式风格上, 此次调查表明, 43.7%的学生喜欢休闲自然风格, 随意自然型风格最为该群体追捧。34.8%的学生偏向大方得体风格, 而讲究个性化的夸张的只占3.2%, 明显被该群体所忽视。大学生们越来越追求精神上的享受, 在服装的选择上也不再盲目跟随风潮, 而是趋于理性、冷静, 选择独立、自我。

1.4 钟情因素:款式和颜色, 价格居于次要

通过调查大学生在购买服装时考虑的主要因素, 以分析找出抑制大学生购买欲望的主要原因。

学生购买服装考虑的主要因素中, 款式和颜色占33.6%, 居于首位, 其次是质量18.9%, 价格因素占16.5%, 再次是舒适度占12.7%, 在众多选项中, 学生对品牌的追求并不是人们所预计的, 这只占3.8%, 而学生对购物环境比较忽视, 这居于末位, 占0.6%。表二显示价格虽是消费的敏感点, 但温州大学生对服装主要的考虑因素是款式和颜色, 而非价格, 这在不同程度上说明了购买服装的行为发生主要是服装商品本身的魅力。据调查, 影响学生购买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学生自己的爱好, 这说明了学生普遍比较有主见, 并不受周边其他因素所影响。

2 总结和建议

为了占领温州年轻人群体的市场分额, 挖掘出潜在的消费需求, 服装企业应根据目标消费群的消费行为特点, 结合产品策略、销售策略和品牌策略等方面制定适宜的营销策略。

2.1 产品方面

由调查可知, 款式颜色是温州大学生选购服装时首先考虑的因素, 因此服装企业应特别重视设计问题, 款式方面要新颖独特。另外, “休闲自然”、“大方得体”的服装风格最为大学生推崇, 休闲风格的服装越来越受欢迎, 对于休闲风格的流行, 应引起品牌服装在产品设计时的注意, 在设计时要符合大学生的身份。

2.2 价格策略

在价格策略上, 大学生往往在心里有个既定的理想价格, 应根据他们的心理价位和实际能承受价位来制定服装的定价。考虑到大学生的实际购买能力, 应以中低档产品为主。

2.3 销售策略

从各类营销手段上分析, 促销折扣活动是最能吸引大学生消费的, 另外新款上市也最能集聚人气, 服装企业应抓住大学生求新, 追求时尚的心理, 把握良机。从主要影响服装购买因素上看, 服饰厂家要把业绩搞好重要的是商品本身, 要做到物美价廉, 以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3 结语

通过调查分析, 可以得出大部分温州大学生在服装消费方面是理智的, 不会盲目地追随时尚潮流, 他们有自己的主见, 选择适合自己的服装类型, 做到休闲自然、大方得体。在服装定位中, 中低档服装仍是大学生的主要选择, 但在选择服装时, 并不单单看中低价格, 更多的是产品的款式、颜色、质量等因素。依据温州大学生的服装消费行为, 服装企业需要对症下药, 确定目标市场, 并细分市场, 这才是企业的生存之道。本调查研究为给服装企业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参考依据。

摘要:本文通过对温州大学生的服装消费行为进行调查, 分析了温州大学生服饰文化消费现状, 总结出在服饰消费上的几个特点, 旨在对今后的年轻人群的服饰设计和企业的规划提供参考, 有针对性地调整营销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温州大学生,服装消费

参考文献

[1]周月红, 全小凡.沪杭两地白领女性服装消费行为研究[J].杭州: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2008.

[2]赵平, 李娟娟.北京大学生休闲服装消费调查 (下) [J].北京:纺织信息周刊, 2005.

[3]王庆丰, 李红丽.河南省大学生消费行为调查[J].中原工学院学报, 2006 (4) .

8.90后大学生消费心理透视 篇八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心理透视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最重要的社会化过程中,其消费行为不仅仅是简单的社会行为,更能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并且还能影响其成长环境"随着生产力快速发展带来丰富物质条件的同时,网络、电视、报纸广播等各类传播媒介携带着消费主义的浪潮席卷而来,作为社会精英的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增强,追求个性发展的阶段,同时由于是非生产性消费者,理性消费意识较差,极易导致不良消费行为。为此本文通过研究淮阴工学院90后学生的消费水平及结构,并对其成因做深入分析,最后指出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得到正确的消费观。

一、淮阴工学院大学生目前消费水平和结构调查

大多数人认为,我们的消费水平往往是由我们的收入决定的,大学生的消费能力也自然与他们的可支配的金钱数目决定。而消费能力往往也对我们的消费结构产生影响。本文针对淮阴工学院90后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和结构的实际情况作了问卷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大多数的90后大学生目前可支配金额在700元到1200元左右。主要来自父母,部分来自勤工助学,少数特别贫困地区学生的经济来源来自社会救助。另外,国家和学校为了鼓励莘莘学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了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助学金、校奖学金等,为学生的生活水平有一定程度上的帮助。

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可支配金额的去向,笔者又对淮阴工学院的90后大学生的消费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淮阴工学院大学生的普遍消费结构由以下几部分构成:①饮食费用。大学生用于饮食消费的金额在500—700元不等。部分学生除了一日三餐外,还会有小吃、聚餐、宵夜等额外消费。②学习费用。学生用于学习方面的费用根据个人不同追求呈现很大差异。主要是为了考证、考研等购买书籍和参加辅导班的费用。据被调查的学生反映,大家对学习费用的消费还是主动和合理的。而且80%的学生参加过辅导班学习。③通讯和上网费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手机和互联网,它影响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大学生每月的通讯费用约占月总消费的10%左右。除了通讯,大多数学生的上网费用也在消费金额中呈上升趋势。此外,用于通讯和上网的手机和电脑的拥有在大学生中已成普遍现象,而且部分学生对两者的品牌有更高的要求。④娱乐费用。根据淮阴工学院学生的问卷,娱乐费用主要包括:旅游、聚餐、电影、K歌等娱乐活动。这项费用往往根据大学生自身消费能力有较大差异。家庭较为富裕的学生这项费用相对较高,而贫困学生相对较少。

但是大学生中由于价值取向、收入等因素的差异,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非理性消费

二、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原因分析

但是大学生中由于价值取向、家庭经济等因素的差异,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非理性消费。但是,大学生中的非理性消费观的产生还受到更多因素的制约。主要来自个体和社会两个方面。

(一)年龄原因是造成90后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重要原因

大学生刚入学时年龄多在十八九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之前还没有过独立消费的体验,年龄又小,还不够成熟。这个阶段的大学生的自然认知能力、社会认知能力、思辨能力、人格特征都还不成熟。又身处90后,经济化、时尚化的社会环境无时不刻的触动他们内在的猎奇心理。又由于处在情绪不稳定时期,消费心理把控能力不强,消费时往往造成冲动购买。但是在大学新生个体间又有差异,有性格外显的,也有性格内敛的,表现在消费观上也有不同。内敛型学生在购物时比较理智。这是因为他们处事比较稳重,在消费时倾向于反复思考,大多数消费属于理性消费。偶尔的冲动消费也往往是排泄不良行为造成的。而性格外显的学生在消费时往往产生冲动消费,这是由于这种性格的学生倾向于在众人前显示自己,购买行为往往只是出于炫耀,这一类学生非理性消费多。

(二)影响90后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环境因素分析

随着信息社会、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整个社会文化和经济都迅速膨胀。国内的市场环境渐渐趋于复杂、多变的状态。自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以来,国外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曾一度占据了青年学生们的内心,并影响着他们的言行。消费促进生产的思想也曾一度被众多经济学家们所认可。国外消费主义思想一度影响着大学生们,使他们在消费中不仅仅是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而是在物欲的推动下冲动购买、过度消费。一些商家也不顾道德在把握学生消费心理的情况下诱导学生在消费中体验他们推崇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在大学生中造成极其不良的影响。这些社会环境的客观存在是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重要外部因素。如果国家和政府不采取措施给以改善,将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教育的缺失将是90后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关键因素

现在的高校在教育过程中过度关注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教育,而忽视学生的生活教育,包括消费行为的教育,更不可能有关于合理消费的专门课程的设立。所谓的第二课堂也只是局限在一些政治思想教育方面。在这些教育中也许会偶尔提到科学的价值观。但是其效果甚微,教育方式也欠缺,不能有效的对学生进行科学消费观、合理消费观、消费法制观等教育。所以在校园中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消费观教育已迫在眉睫。在主题教育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专题教育中添加消费观教育都是很合适的教育方法。

三、对培养90后大学生理性消费的几点建议

(一)注重社会对90后大学生理性消费的关注

社会对90后大学生理性消费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传媒和互联网。国家应该通过类似工具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倡导中华民族勤俭节约、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并在这一思想的引导下逐渐树立理性消费观。虽说市场经济提倡消费促进生产,但是国家应该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科学的理解这一理论。传媒和互联网是信息社会的产物,具有信息的多样性和快捷性特点,是社会教育大众的得力手段。

此外,国家还应该在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加大消费观的教育,通过社会调研等手段对社会上挥霍无度的奢侈风气、拜金主义旗帜鲜明地反对,抵制腐朽人生观、价值观对大学生的侵蚀。

(二)注重家长对90后大学生理性消费的影响

家长在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中起了重要作用。因为大学生可控经济资源主要来自父母。父母在给学生财物时应该充分了解学生所在学校和地区的消费状况和学生的实际消费水平,并根据父母自己的经济能力做出客观、合理的判断。并教育学生分析自己的消费构成,饮食费用和学习费用是主要消费内容,要注重其质量,不能节省。但是娱乐方面的消费要主要控制,不要冲动消费,自己消费的同时还要考虑家长挣钱的不容易,杜绝铺张浪费。

家长往往会在给学生费用是抱着心疼的心态,这样只会助长学生的浪费心理。家长应该本着对子女、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对自身不健康的行为及时纠正,因为孩子的消费习惯与家长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家长自己也应养成健康的消费习惯,注重平时的言行举止,这样才能引导子女科学合理地消费。

(三)注重学校对90后大学生理性消费的影响

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时90后大学生树立科学消费观的重要平台。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加入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逐渐塑造节约型的校园理念利用校园环境影响大学生理性健康的消费习惯的养成。一旦良好的消费习惯得到培养和加强,就会对良好文化氛围的营造起促进作用,并形成校风建设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苏 兴,刘 峰.关于大学生消费情况的调查[J].中国地质教育,2006,(2):107- 108.

[2]姚贝.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透析[J].读与写杂志,2015 88- 89.

[3]张楠.我国 90后大学生体育服装消费价值取向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4 2,98- 99.

上一篇:高一期中美术教学反思下一篇:汽修应届毕业生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