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论文范例(精选8篇)
1.数学建模论文范例 篇一
初中数学说课稿-《数轴》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数轴》
一:说教材:
《数轴》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七年级上册第2章第二节课。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从标有刻度的温度计表示温度高低这一事例出发,引出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来理解有理数的有关问题。数轴不仅是学生学习相反数、绝对值等有理数知识的重要工具,还是以后学好不等式的解法、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新课程提出了立体“三维”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我设计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数轴的三要素,会画数轴,2,过程与方法;能将已知的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理解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三:说教学重难点:
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和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由于本班学生学习能力基础差,我将建立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数与形的结合)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有教师的教,还应该有学生的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教学时主要采用1,讲授法,它包括讲述讲解,讲演,特点是信息量大能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说明、分析、论证、描述、设疑、解疑等教学语言,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科学知识,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2,演示法,演示法常配合讲授法、谈话法一起使用,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减少学习中的困难有重要作用3,练习法。练习法对于巩固知识,引导学生把知识应用于实际,发展学生的能力以及形成学生的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在来说学法。专家指出“教是为了不教”新《课程标准》倡导我们:自主合作探究是适应时代需要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数形结合方面我让学生尝试自主识图,分成学习小组,交流识图方法,让学生自主质疑,合作解疑,快乐学习。而对于学习能力基础差的学生,应该激励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们收获自学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五:说教学过程: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六:教学程序设计: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首先复习提问:有理数包括那些数?学生回答后让大家讨论:你能找出用刻度表示这些数的实例吗?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但是由于温度计与数轴最为接近,它又是学生熟悉的带刻度的度量工具,所以在教学中我将用它来抽象概括为数轴这一数学模型,于是让学生观察一组温度计,并提问:
(1)零上5°C用 5 表示。
(2)零下15°C 用-15 表示。
(3)0°C 用 0 表示。
然后让大家想一想:能否与温度计类似,在一条直线上画上刻度,标出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呢?答案是肯定的,从而引出课题:数轴。结合实例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同时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了期待,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教师设问:到底什么是数轴?如何画数轴呢?
(1)画直线,取原点(这里说明在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这点表示0,数轴画成水平位置是为了读、画方便,同时也为了有美的感觉。)
(2)标正方向(这里说明我们在水平位置的数轴上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是习惯与方便所作,由于我们只能画出直线的一部分,因此标上箭头指明正方向,并表示无限延伸。)
(3)选取单位长度,标数(这里说明任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标数时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依次表示1、2、3…负数反之。单位长度的长短,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同一单位长度所表示的量要相同。)
由于画数轴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板书这三个步骤,给学生以示范。
画完数轴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数轴?”(通过教师的亲切的语言启发学生,以培养师生间的默契)
通过讨论由师生共同得到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至此,我们将一个具体的事物“温度计”经过抽象而概括为一个数学概念“数轴”,使学生初步体验到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1、让学生讨论:下列图形哪些是数轴,哪些不是,为什么?
A、B、C、D、E、F、A、B、C三个图形从数轴的三要素出发,D和F是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给学生
足够的观察、思考的时间然后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去接触学生,认识学生,关注学生。
2、为进一步强化概念,在对数轴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个数轴,(请同学画在黑板上)
学生在画数轴时教师巡视并予以个别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画完后教师给出评价,如“很好”“很规范”“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行”等语言来激励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强调: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画数轴时这三要素缺一不可。
我设计以上两个练习,一个是动脑想,通过分析、判断正误来加深对正确概念的理解;一个是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有了数轴以后,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表示在数轴上,那么反过来,数轴上的点是否只表示有理数呢?作为一个问题我让学生去思考,为后面实数的学习埋下伏笔,这里不再展开。
安排课本16页的例1,利用黑板上的例题图形让学生来操作,教师提出要求:
1、要把点标在线上
2、要把数标在点的上方
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可以加深对数轴的理解,进一步掌握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当然,此题还可以再说出几个有理数让学生去标点,好让更多的学生去展示自己,并进一步让学生从中感受已知有理数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从而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为巩固本节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独立完成:
1、课本23页练习1、22、课本23页3题的(给全体学生以示范性让一个同学板书)
为向学生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讨论:
3、数轴上的点P与表示有理数3的点A距离是2,(1)试确定点P表示的有理数;
(2)将A向右移动2个单位到B点,点B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3)再由B点向左移动9个单位到C点,则C点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果,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达到灵活运用,形成一定的能力。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根据学生的特点,师生共同小结:
1、为了巩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数轴吗?你会画数轴吗?这节课你学会了用什么来表示有理数?
2、数轴上,会不会有两个点表示同一个有理数?会不会有一个点表示两个不同的有理数?
让学生牢固掌握一个有理数只对应数轴上的一个点,并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为面向全体学生,安排如下:
1、全体学生必做课本25页1、2、32、最后布置一个思考题:
与温度计类似,数轴上两个不同的点所表示的两个有理数大小关系如何?(来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
七:板书设计:(略)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由于时间关系板书暂不完整不足之处请老师们指正,谢谢
勾股定理
各位专家领导,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勾股定理》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的地位
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华东版),八年级第十九章第二节“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勾股定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一个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它可以解决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之一,在实际生活中用途很大。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分析,拼图等活动,使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印象;通过联系比较,理解勾股定理,以便于正确的进行运用。
(二)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⒈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和证明,能够灵活运用勾股定理及其计算;⒉通过观察分析,大胆猜想,并探索勾股定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逻辑推理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中国古代勾股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和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钻研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证明与运用
【教学难点】用面积法等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难点成因】对于勾股定理的得出,首先需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观察的基础上,大胆猜想数学结论,而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的思维方法和运用数学的思想意识,但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可预见性和耐挫折能力并不是很成熟,从而形成困难。
【突破措施】:⒈创设情景,激发思维:创设生动、启发性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问题冲突,让学生在感到“有趣”、“有意思”的状态下进入学习过程;
⒉自主探索,敢于猜想:充分让自己动手操作,大胆猜想数学问题的结论,老师是整个活动的组织者,更是一位参入者,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协作,从而形成生动的课堂环境;
⒊张扬个性,展示风采:实行“小组合作制”,各小组中自己推荐一人担任“发言人”,一人担任“书记员”,在讨论结束后,由小组的“发言人”汇报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并可上台利用“多媒体视频展示台”展示本组的优秀作品,其他小组给予评价。这样既保证讨论的有效性,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针对初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可选择“引导探索法”,由浅到深,由特殊到一般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种教学理念紧随新课改理念,也反映了时代精神。基本的教学程序是“创设情景-动手操作-归纳验证-问题解决-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六个方面。
【学法分析】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因此教师要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并参入到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与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
多媒体课件演示FLASH小动画片: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队员取来6.5米长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米,请问消防队员能否进入三楼灭火?
问题的设计有一定的挑战性,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也就是“已知一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的问题。学生会感到一些困难,从而老师指出学习了今天的这节课后,同学们就会有办法解决了。这种以实际问题作为切入点导入新课,不仅自然,而且也反映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是为更好“服务于生活”。
(二)动手操作
⒈课件出示课本P99图19.2.1:
观察图中用阴影画出的三个正方形,你从中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可能考虑到各种不同的思考方法,老师要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引导学生发现SP+SQ=SR(此时让小组“发言人”发言),从而让学生通过正方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发现: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其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即当∠C=90°,AC=BC时,则AC2+BC2=AB2。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感受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⒉紧接着让学生思考:上述是在等腰直角三角形中的情况,那么在一般情况下的直角三角形中,是否也存在这一结论呢?于是再利用多媒体投影出P100图19.2.2(一般直角三角形)。学生可以同样求出正方形P和Q的面积,只是求正方形R的面积有一些困难,这时可让学生在预先准备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形,再剪一剪、拼一拼,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后,学生就能够发现:对于一般的以整数为边长的直角三角形也存在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来获取知识,这样设计有利于突破难点,也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的数学思想及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⒊再问:当边长不为整数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存在这一结论呢?投影例题:一个边长分别为1.5,3.6,3.9这种含有小数的直角三角形,让学生计算。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从特殊到一般”的情形,这样归纳的结论更具有一般性。
(三)归纳验证
【归纳】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索边长为整数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到一般的直角三角形,再到边长为小数的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与斜边的关系,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感受学数学的乐趣,使学生学会“文字语言”与“数学语言”这两种表达方式,各小组“发言人”的积极表现,整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验证】先后三次验证“勾股定理”这一结论,期间学生动手进行了画图、剪图、拼图,还有测量、计算等活动,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而且这一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
(四)问题解决
⒈让学生解决开始上课前所提出的问题,前后呼应,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⒉自学课本P101例1,然后完成P102练习。
(五)课堂小结
1.小组成员从内容、数学思想方法、获取知识的途径进行小结,后由“发言人”汇报,小组间要互相比一比,看看哪一个小组表现最佳。
2.教师用多媒体介绍“勾股定理史话”
①《周髀算径》:西周的商高(公元一千多年前)发现了“勾三股四弦五”这一规律。
②康熙数学专著《勾股图解》有五种求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积求勾股法是其独创。
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六)布置作业
课本P104习题19.2中的第1.2.3题。目的一方面是巩固“勾股定理”,另一方面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定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以上内容,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上来说明这堂课“教什么”和“怎么教”,也阐述了“为什么这样教”,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次说课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
2.数学建模论文范例 篇二
1. 分析该问题的解决可使学生掌握、巩固和应用哪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形成什么样的态度和技能. 数学知识的基本性主要指探究对象结构的对称性和规则性. 这里特别把自主探究意识、人和人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技能以及搜集、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放到比知识更优先的位置上予以关注, 以数学问题为载体, 追求培养“完整”的人的教育目标.
2. 分析该问题对学生智力发展、科学方法论的掌握、态度价值观形成的现实意义. 问题情境应是学生熟悉的, 或能够清晰的理解的, 学生应具有解决类似问题或相关问题的经验, 对问题涉及的思想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也就是说问题应置于学生“最近发展区”之中. 以“低起点”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包括差生都能介入, 以“宽入口”保证满足认识风格各异的学生的探究期待.
3. 分析该问题对学生未来生活的意义. 一方面, 选择的问题在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必然会出现, 是学生长大成人后必然要面对的, 这样的问题对学生是重要的, 同时也是能引起学生兴趣的. 另一方面, 探究性问题本身应具有可“拓展性”以适应学生的“发展性”
4. 分析问题空间的结构, 提供更多有针对性的指导. 在解决问题时, 学生必须把问题的构成成分 ( 条件、目标、规则等其他有关情境) 编码成某种内部的心理表征, 这种内部的表征就是其问题空间, 它包括呈现给他的问题的起始状态、要求达到的目标状态、在解决过程中各种可能的中间状态 (
想象的或经验的) 、可以使用的算子 ( 操作) , 也包括与问题情境有关的“约束”, 因此, 问题空间是由学生对所要解决的有关问题的一切可能的认识状态构成的. 对问题空间的预设能使教师掌握解题要点、难点、层次、相互关系和教学的前提, 弄清什么是组成整个问题空间的个别要素及这些个别要素之间的关系.
5. 分析该问题有哪些特点、现象、状况、尝试、人物、事件和形式可以使处在该发展阶段的学生发生兴趣、接受问题以及了解和掌握它们.
二、数学研究性学习问题的设计
1. 关口前移, 上升一级. 对于探究而言, 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界限, 真正的数学研究与作为数学活动的问题探究之间也不存在明显的区别. 研究表明, 人们并不是完全具备解决问题的必备知识才去尝试解决问题的, 而更喜欢直接投入到问题情境中, 因此可从与当前知识联系紧密, 过渡自然的高一级教材中寻找“课题”. 更现实的做法是在上新课之前, 把本节课后符合条件的“习题”稍加改造作为研究性问题让学生去探究, 这样学生在拓宽数学知识面的同时掌握了新知识, 提高了探究能力.
2. 恰当处理教科书中现有的问题. 有以下两种情况: ①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问题教学内容. 教科书中有许多习题和其他材料符合研究性问题的范例性要求, 应深入挖掘、充分利用. ②改编教科书中的习题. 教科书中一些习题问题性不强, 可以根据范例性要求进行改编: 一是将封闭型的问题改为探究性的问题. 可以改变设问方式、更换题设条件、互换条件结论、综合类比拓展等; 二是将教科书中已有的一些纯理论性的习题改为富有时代气息的实际应用题. 简单的办法是: 减少封闭性习题的限制条件, 使其成为开放性问题, 从而增强可探究性, 限制少的问题让人更可能用自己的方式来思考, 而这方式决定于其兴趣和发现.
3. 生活是探究性问题永不枯竭的源泉. 由于现实生活中一些问题信息的不完整性和正确答案个案的不确定性, 才导致了数学研究性问题有它现实的教育教学价值. 因此, 关注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特别是学生身边的可理解的实际问题, 可使学生有一种亲近感和探究的欲望.
4. 激励学生质疑提问. 采用“大脑风暴”形式, 让学生向课本提问, 改变概念和原理的假设和前提, 大胆想象、合理拓展; 向习题提问, 改变前提和结论, 转换问题情境, 使问题实际情境化.
5. 从数学史和当代数学新成果中提出问题. 数学史较真实的反映了人类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其间充满着思考、探索、反驳、证实的建构过程. 从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撷取的问题“浪花”, 能真正体现数学探究真实而全面的价值诉求. 当代数学新成果是在对传统数学问题的反思、突破和重新探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的创新性思考为探究性问题的设计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启示.
研究性问题的评价与其他题型的评价结果有一定的相关性, 研究性问题的大部分解题过程是一个个封闭性问题解题的“组块”构成的, 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个“构件”很难建造成研究性问题的解题“大厦”, 但同时也应认识到即便有了这样一个个“构件”也不能保证一定能建成“大厦”.
3.著名项目范例简析 篇三
发生时间:1939年8月2日至1946年12月31日
发生地点:美国、日本
综合背景:
最早注意到核裂变价值的是德国科学家,他们在核裂变研究中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939年初,丹麦著名的物理学家波尔从两位刚从德国逃亡出来的物理学家那里知道德国已经开始研制原子弹的确切消息。由于核能具有巨大威力,如果纳粹德国抢先制造出原子弹,那么,人类就将面临史无前例的核灾难。
但是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疯狂迫害犹太人,爱因斯坦、费米、波尔、格拉德等科学家也都被迫逃离德国,定居美国。居里夫妇的女婿约里奥(后为法国科学院院长、法共党员,也是钱三强的导师)则在德军占领挪威前夕,把制造核弹必需的200升重水运到美国,而此时全世界其他试验室中的重水加在一起不过几升。因此,法西斯的残暴统治反而导致美国在核研究方面已有了最优越的人力物力资源。
详细内容:
曼哈顿工程是指美国陆军部于1942年6月开始的利用核裂变反应来研制原子弹的计划。为了先于纳粹德国制造出原子弹,该工程集中了当时西方国家(除纳粹德国外)最优秀的核科学家,动员了10万多人参加这一工程,历时3年,耗资20亿美元,于1945年7月16日成功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并按计划制造出两颗实用的原子弹。整个工程取得圆满成功。
1939年,西拉德等科学家担心德国造出核武器,便向美国政府提出应抢先研制,几乎没有这类知识的官员却将此建议视为天方夜谭。沮丧的西拉德等人只好找到爱因斯坦,说服他直接致信总统罗斯福,说明核裂变可制造出威力巨大的新型炸弹。他们的观点得到了爱因斯坦的支持。1939年8月2日,他们用爱因斯坦的名义写了一封致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信件(由西拉德等起草)。
罗斯福收到信件后,于1939年10月11日下令组织“铀矿顾问委员会”。经过周密的考虑,罗斯福后于1941年12月6日(即“珍珠港事件”发生的前一天)批准了研制原子弹的计划。
美国科学家虽然对原子弹的机制、应该努力的方向,甚至费用和时间都有了大致的构想,但核研究的庞大工程已经超过了科学研究机构的能力。当时美国经济已经转向战争,没有一家工业公司能在短期内完成有关生产设施的建设。美国核研究的负责人之一布什认为,只有军队以最高优先权,才能在战争结束前生产出核原料来。1942年3月9日,他在给罗斯福总统的报告中,强调了原子弹的光明前景,提出把全部的研制和生产管理移交给军队。6月17日,布什给罗斯福准备了一份将核计划全部交给军队领导执行的详细报告。罗斯福立即批复了布什的报告。
罗斯福总统赋予“曼哈顿工程”这一计划以“高于一切行动的特别优先权”。“曼哈顿计划”规模大得惊人。由于当时还不知道分裂铀235的3种方法哪种最好,只得用3种方法同时进行裂变工作。这项复杂的工程成了美国科学的熔炉,在“曼哈顿”工程管理区内,汇集了以奥本海默为首的一大批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家。科学家人数之多简直难以想象,在某些部门,带博士头衔的人甚至比一般工作人员还要多,而且其中不乏诺贝尔奖得主。“曼哈顿工程”在顶峰时期曾经起用了53.9万人,总耗资高达25亿美元。这是在此之前任何一次武器实验所无法比拟的。
在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歇尔的支持下,美国军方同意按原S-1委员会(负责铀研究的一个机构)的建议,开始建设4种分别采用不同方法的铀同位素分离工厂和其他的研制、生产基地。军队把整个计划取名为“代用材料发展实验室”,指派美国军事工程部的马歇尔上校负责全部行动。由于马歇尔上校循规蹈矩,与科学顾问们又合不来,使研究计划优先权的升级和气体分离工厂地址的选择拖延了两个月。9月,政府战时办公室和军队高层领导决定,领导修建美国国防部大楼五角大楼的格罗夫斯上校接替马歇尔上校。格罗夫斯在赴任之前,被提升为准将。
格罗夫斯在上任后不到48小时内就成功地把计划的优先权升为最高级,并选定田纳西州的橡树岭作为铀同位素分离工厂基地。因为马歇尔上校的总办公室最初将设在纽约城,他们决定把新管区的名称命名为“曼哈顿”。于是,“曼哈顿工程区”就这样诞生了。美国整个核研究计划不久后取名为 “曼哈顿计划”。
“曼哈顿计划”的最终目标是赶在战争以前造出原子弹。虽然在这个计划以前,S-1执行委员会就肯定了它的可行性,但要实现这一新的爆炸,还有大量的理论和工程技术问题需要解决。在劳伦斯、康普顿等人的推荐下,格罗夫斯请奥本海默负责这一工作。
为了使原子弹研究计划能够顺利完成,根据奥本海默的建议,军事当局决定建立一个新的快中子反应和原子弹结构研究基地,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奥本海默凭着他的才能与智慧,以及他对于原子弹的深刻洞察力,被任命为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主任。正是由于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任命,才使他在日后赢得了美国“原子弹之父”的称号。
奥本海默开始时对困难估计不足,认为只要6名物理学家和1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就足够了。但实验室到1945年时,发展到拥有2000多名文职研究人员和3000多名军事人员,其中包括1000多名科学家。
鉴于大多数科学家都反对实验室的军事化,格罗夫斯同意加州大学成为洛斯阿拉莫斯名义上的管理单位和合同保证单位,基地的军队负责实验室建设、后勤供应和安全保障。这就保证了实验室内部的自由学术讨论。奥本海默鼓励科学家们大胆地讨论原子弹的有关科学问题,提出即使看门人的意见,也会对原子弹的成功有一定的帮助。奥本海默注意倾听任何人的意见,掌握着整个实验进程。有些参与核研究的物理学家后来回忆说,他们自己甚至都不如奥本海默清楚自己工作的细节和进展。在很多问题上,都是由于奥本海默的决断才取得突破,保证了原子弹研制时间表的执行。奥本海默在科学家、普通职工和政府官员中的威望越来越高。洛斯阿拉莫斯素有“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中营”之誉,人们称奥本海默为这个集中营的“营长”。奥本海默没有获过诺贝尔奖,却拥有如此高的个人威望,他的组织才能与人格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在“曼哈顿工程区”工作的15万人当中,只有12个人知道全盘的计划。其实,全体人员中很少有人知道他们是在从事制造原子弹的工作。例如,洛斯阿拉莫斯计算中心长时期内进行复杂的计算,但大部分工作人员不了解这些工作的实际意义。由于他们不知道工作目的,所以也就不可能使他们对工作发生真正的兴趣。后来,有一个年轻人说明了他们是在做什么样的工作。此后,这里的工作达到了高潮,并且有许多工作人员自愿留下来加班加点。经过全体人员的艰苦努力,原子弹的许多技术与工程问题得到解决。
1945年7月15日凌晨5点30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8月6日和9日,美国分别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原子弹。随着苏联军队出兵我国东北,日本天皇于14日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
“曼哈顿计划”不仅造出了原子弹,也留下了14亿美元的财产,包括一个具有9000人的洛斯阿拉莫斯核武器实验室;一个具有36000人、价值9亿美元的橡树岭铀材料生产工厂和附带的一个实验室;一个具有17000人、价值3亿多美元的汉福特钚材料生产工厂,以及分布在伯克利和芝加哥等地的实验室。
1946年7月,在原子弹研制成功一周年之际,美国参、众两院经过激烈的争论,通过了一项由参议员麦克马洪提出的议案。杜鲁门于8月1日签署命令,提案开始正式生效,这就是《1946年原子能法令》。它标志着美国战时核计划的结束和新的过渡时期的开始,也成为和平时期整个美国原子能发展的指导纲领。《原子能法令》正式生效后,格罗夫斯领导的“曼哈顿工程”在国会和政府的同意下,继续支撑着整个核计划。
当美国新的原子能委员会组成后,杜鲁门决定在1946年的最后一天晚上12点,将原曼哈顿工程的全部财产和权力移交给原子能委员会,从而正式开始了一个新的过渡时期。原子能委员会设有四个部:研究部,它控制一切与原子能有关的研究;生产部,它拥有并控制一切生产裂变材料和原子能的设施,组织核裂变材料的生产;工程部,它指导一切与原子能发展有关的设备和工程;军事应用部,它处理与军备有关的原子能事项。原子能委员会总部也从橡树岭迁到了华盛顿。
范例分析:
一、“曼哈顿工程”具备项目的全部六大要素:
(一)目标:赶在战争以前造出原子弹。
(二)内容:利用核裂变反应来研制原子弹。
(三)过程:提议、批准、授权、建设、生产、组装、实验、使用。
(四)资源:科学家、原材料、权限、资金、技术、设备。
(五)载体:科学家、美国领导人、美国军方、各大学和科研机构。
(六)标准:核裂变技术标准、生产流程、管理标准。
因此,“曼哈顿工程”是一个项目。
二、曼哈顿工程具有以下特性:
(一)完整:从开始到结束,没有缺失、断裂、破碎和中断,完整完全。
(二)独立:具备自有人员、资金、装备的其他内容,相对独立。
(三)正常:生存环境合理、稳定,全部发展过程正常。
因此,“曼哈顿工程”还是一个完整、独立的正常项目。
三、从发展过程方向来看,“曼哈顿工程”的活动分为以下九个阶段:
(一)发起:1939年,西拉德、爱因斯坦等科学家致信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研制原子弹。
(二)筹备:罗斯福于1939年10月11日下令组织“铀矿顾问委员会”,于1941年12月6日批准研制原子弹的计划,并赋予“曼哈顿工程”这一计划以“高于一切行动的特别优先权”。
(三)开始:A:美国军方开始建设4种分别采用不同方法的铀同位素分离工厂和其他的研制、生产基地。
B:指派美国军事工程部的马歇尔上校负责全部行动。
(四)实施:从格罗夫斯选定田纳西州的橡树岭作为铀同位素分离工厂基地,并命名新管区的名称为“曼哈顿”开始,经过建设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等各个组成部门,以及试验、生产各种原料和部件,直到组成出成品。
(五)监控:A:工程开始后不久,布什发现核研究的庞大工程已经超过了科学研究机构的能力,没有一家工业公司能在短期内完成有关生产设施的建设。布什认为只有给军队以最高优先权,才能在战争结束前生产出核原料来。
B:工程开始后,马歇尔上校循规蹈矩,与科学顾问们又合不来,使研究计划优先权的升级和气体分离工厂地址的选择拖延了两个月。
C:奥本海默开始时对建设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困难估计不足,认为只要6名物理学家和1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就足够了,但是实际工作中发现远远不能完成工作。
(六)改善:A:布什在1942年3月9日给罗斯福总统的报告中,提出把全部的研制和生产管理移交给军队,并于6月17日,提交了一份将核计划全部交给军队领导执行的详细报告。罗斯福立即批准。
B:1942年9月,政府战时办公室和军队高层领导决定,领导修建美国国防部大楼五角大楼的格罗夫斯上校接替马歇尔上校。格罗夫斯在上任后不到48小时内就成功地把计划的优先权升为最高级。
C:为了适应工作需要,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逐渐扩充,到1945年时拥有2000多名文职研究人员和3000多名军事人员,其中包括1000多名科学家。
(七)睡眠:每天的休息时间、每周的休息日、每一次单项活动的暂停时间。
(八)结束:A:1945年7月15日凌晨5点30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
B:1946年12月31日晚上12点,杜鲁门决定将原“曼哈顿工程”的全部财产和权力移交给原子能委员会,总部也从橡树岭迁到了华盛顿。
(九)衍生:A: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分别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原子弹。
B:“曼哈顿工程”留下了14亿美元的财产,包括一个具有9000人的洛斯阿拉莫斯核武器实验室;一个具有36000人、价值9亿美元的橡树岭铀材料生产工厂和附带的一个实验室;一个具有17000人、价值3亿多美元的汉福特钚材料生产工厂,以及分布在伯克利和芝加哥等地的实验室。
C:1946年8月1日《原子能法令》正式生效后,格罗夫斯领导的“曼哈顿工程”在国会和政府的同意下,继续支撑着整个核计划。
四、从内容类别来看,“曼哈顿工程”的工作包括以下九个种类:
(一)产品:生产核原料、原子弹部件、成品原子弹、开展爆炸试验(1945年7月15日凌晨5点30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等。
(二)装备:基地建设、试验设备、车辆等装备、工作设备、200升重水等资源,具有9000人的洛斯阿拉莫斯核武器实验室,橡树岭铀材料生产工厂(36000人、价值9亿美元)和附带的一个实验室;汉福特钚材料生产工厂(具有17000人、价值3亿多美元),以及分布在伯克利和芝加哥等地的实验室等。
(三)技术:3种铀235分离方法、聚变技术、管理技术、军队工作方式、提升优先级等。
(四)发展:历时3年,工作计划、工作进程、活动日程、需求计划、全盘计划、实验进程等。
(五)经济:国家支持、资金保障、人员薪酬、财务管理、费用损耗、资金耗资25亿美元等。
(六)安全:保密(15万人当中,只有12个人知道全盘计划)、防止敌对人员破坏、核辐射预防、生产基地隐蔽(田纳西州)等。
(七)保障:服务组织、管理组织、生活服务(每天15万人的餐饮等)、工作支持(“高于一切行动的特别优先权”)等。
(八)组织:铀矿顾问委员会、军方机构、S-1原子委员会、代用材料发展实验室、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加州大学、科学家(西拉德、爱因斯坦、费米、波尔、格拉德、约里奥、奥本海默、诺贝尔奖得主)、文职人员、军事人员、美国总统、布什、马歇尔、格罗夫斯等;所有参加人员10万多人,顶峰时期53.9万人。
(九)信息:致总统信、技术资料、试验资料、各种数据、各种文件、工作细节、《1946年原子能法令》、原子弹的有关讨论问题、看门人的意见、任何人的意见、核计划全部交给军队领导执行的详细报告等。
五、从高度结构来看,“曼哈顿工程”的组织包括以下九个等级:
(一)全面决策:罗斯福、杜鲁门、美国政府、美国国会。
(二)专业决策:布什、马歇尔主席、爱因斯坦、政府战时办公室、军队高层领导、麦克马洪铀矿顾 问委员会、S-1委员会。
(三)系统指挥:马歇尔上校、格罗夫斯准将、曼哈顿工程、原子能委员会。
(四)专业指挥:科学顾问、军方高级参谋、曼哈顿工程分项总监。
(五)综合执行:奥本海默等各实验室、各部门、各分支机构负责人。
(六)专业执行:各专业科学家、部门专项管理者、军队专项执行负责人。
(七)专业操作:洛斯阿拉莫斯计算中心的年轻人、轰炸机机长、计算小组、管理小组等。
(八)独立操作:洛斯阿拉莫斯计算中心的工作人员、轰炸机投弹手等。
(九)基础操作:普通工作人员、警卫士兵、服务员、接线员等。
“曼哈顿工程”是现在科学界公认的第一个全面应用项目管理理念和技术的大型项目,为后来的北极星导弹开发、阿波罗登月等项目树立了优秀的典范。对于我国的项目管理事业,也起到了巨大的引导作用。相信通过分析和学习“曼哈顿工程”经验和理念,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国的项目管理事业的普及和技术应用的速度。
4.高二上册教师数学教学计划范例 篇四
高二上册教师数学教学计划范例八篇【一】
高二上学期就要进行文理分班,所以高二的教师重点要把握清楚,同时还要把高二上学期的教学计划制定出来,在有序的计划进行工作才会有更好的收获。下面是高二数学上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主要是侧重基础知识提高整体学生的知识为重点。
一、指导思想
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有关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地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探索和创新的能力;运用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方法进行推理,并正确地、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的能力.2、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加强学习目的性的教育,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心和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的精神.3、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理解数学中普遍存在着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情形,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二、目的要求
1.深入钻研教材,以教材为核心,“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深入研究教材中章节知识的内外结构,熟练把握知识的逻辑体系和网络结构,细致领会教材改革的精髓,把握通性通法,逐步明确教材对教学形式、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影响.2.因材施教,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构建新的认知体系,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3.加强课堂教学研究,科学设计教学方法,扎实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三、具体措施
1.不孤立记忆和认识各个知识点,而要将其放到相应的体系结构中,在比较、辨析的过程中寻求其内在联系,达到理解层次,注意知识块的复习,构建知识网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解题技能,注意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公式的辨析比较,灵活运用;力求有意识的分析理解能力;尤其是数学语言的表达形式,推力论证要思路清晰、整体完整.2.学会分析,首先是阅读理解,侧重于解题前对信息的捕捉和思路的探索;其次是解题回顾,侧重于经验及教训的总结,重视常见题型及通法通解.3.以“错”纠错,查缺补漏,反思错误,严格训练,规范解题,养成:想明白,写清楚,算准确的习惯,注意思路的清晰性、思维的严谨性、叙述的条理性、结果的准确性,注重书写过程,举一反三,及时归纳,触类旁通,加强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应用.4.协调好讲、练、评、辅之间的`关系,追求数学复习的最佳效果,注重实效,努力提高复习教学的效率和效益;精心设计教学,做到精讲精练,不加重学生的负担,避免“题海战”,精心准备,讲评到为,做到讲评试卷或例题时:讲清考察了那些知识点,怎样审题,怎样打开解题思路,用到了那些方法技巧,关键步骤在那里,哪些是典型错误,是知识和是逻辑,是方法、是心理上、策略上的错误,针对学生的错误调整复习策略,使复习更加有重点、针对性,加快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效率.5.周密计划合理安排,现数学学科特点,注重知识能力的提高,提升综合解题能力,加强解题教学,使学生在解题探究中提高能力.6.多从“贴近教材、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角度,选择典型的数学联系生活、生产、环境和科技方面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有计划、针对性强的训练,多给学生锻炼各种能力的机会,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数学综合能力之目的.不脱离基础知识来讲学生的能力,基础扎实的学生不一定能力 强.教学中,不断地将基础知识运用于数学问题的解决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新的学期是新的起点,新的希望。通过这份高二数学上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我相信自己在本学期一定能够将两个班的数学成绩带上去,我相信,我能行。
高二上册教师数学教学计划范例八篇【二】
高二上学期就要进行文理分班,所以高二的教师重点要把握清楚,同时还要把高二上学期的教学计划制定出来,在有序的计划进行工作才会有更好的收获。下面是高二数学上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主要是侧重基础知识提高整体学生的知识为重点。
一、指导思想
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有关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地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探索和创新的能力;运用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方法进行推理,并正确地、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的能力.2、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加强学习目的性的教育,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心和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的精神.3、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理解数学中普遍存在着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情形,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二、目的要求
1.深入钻研教材,以教材为核心,“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深入研究教材中章节知识的内外结构,熟练把握知识的逻辑体系和网络结构,细致领会教材改革的精髓,把握通性通法,逐步明确教材对教学形式、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影响.2.因材施教,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构建新的认知体系,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3.加强课堂教学研究,科学设计教学方法,扎实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三、具体措施
1.不孤立记忆和认识各个知识点,而要将其放到相应的体系结构中,在比较、辨析的过程中寻求其内在联系,达到理解层次,注意知识块的复习,构建知识网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解题技能,注意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公式的辨析比较,灵活运用;力求有意识的分析理解能力;尤其是数学语言的表达形式,推力论证要思路清晰、整体完整.2.学会分析,首先是阅读理解,侧重于解题前对信息的捕捉和思路的探索;其次是解题回顾,侧重于经验及教训的总结,重视常见题型及通法通解.3.以“错”纠错,查缺补漏,反思错误,严格训练,规范解题,养成:想明白,写清楚,算准确的习惯,注意思路的清晰性、思维的严谨性、叙述的条理性、结果的准确性,注重书写过程,举一反三,及时归纳,触类旁通,加强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应用.4.协调好讲、练、评、辅之间的关系,追求数学复习的效果,注重实效,努力提高复习教学的效率和效益;精心设计教学,做到精讲精练,不加重学生的负担,避免“题海战”,精心准备,讲评到为,做到讲评试卷或例题时:讲清考察了那些知识点,怎样审题,怎样打开解题思路,用到了那些方法技巧,关键步骤在那里,哪些是典型错误,是知识和是逻辑,是方法、是心理上、策略上的错误,针对学生的错误调整复习策略,使复习更加有重点、针对性,加快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效率.5.周密计划合理安排,现数学学科特点,注重知识能力的提高,提升综合解题能力,加强解题教学,使学生在解题探究中提高能力.6.多从“贴近教材、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角度,选择典型的数学联系生活、生产、环境和科技方面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有计划、针对性强的训练,多给学生锻炼各种能力的机会,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数学综合能力之目的.不脱离基础知识来讲学生的能力,基础扎实的学生不一定能力 强.教学中,不断地将基础知识运用于数学问题的解决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新的学期是新的起点,新的希望。通过这份高二数学上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我相信自己在本学期一定能够将两个班的数学成绩带上去,我相信,我能行。
高二上册教师数学教学计划范例八篇【三】
一、指导思想:
在学校教学工作意见指导下,在级部工作的框架下,认真落实学校对备课组工作的各项要求,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制度和要求,强化数学教学研究,提高全组老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明确任务,团结协作,圆满完成教学教研任务。具体目标如下。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学生基本情况
高二理可学生共有926人,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强,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的气氛不浓、基础较差。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内容复习不及时,致使对高二的数学学习有很大的影响,高一数学成绩充分反映尖子生少,成绩特差的学生也有不少,有一批思维相当灵活的学生,但学习不够刻苦,学习成绩一般,但有较大的潜力,以后好好的引导,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带动全体同学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三、教法分析:
1.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以达到培养其兴趣的目的。
2.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3.在教学中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尽可能养成其逻辑思维的习惯。
四、教学措施:
1、认真落实,搞好集体备课。每周至少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各组老师根据自已承担的任务,提前一周进行单元式的备课,并出好本周的单页练习。教研会时,由一名老师作主要发言人,对本周的教材内容作分析,然后大家研究讨论其中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等。
2、详细计划,保证练习质量。教学中用配备资料《学案导学》,要求学生按教学进度完成相应的习题,教师要提前向学生指出不做的题,以免影响学生的时间,每周以内容“滚动式”编两份练习试卷,做后老师要收齐批改,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要安排时间讲评。
3、抓好第二课堂,稳定数学优生,培养数学能力兴趣。竞赛班的教学进度要加快,教学难度要有所降低,各班要培育好本班的优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时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4、加强辅导工作。对已经出现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的下班辅导十分重要。教师教学中,要尽快掌握班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工作,既要注意照顾好班上优生层,更不能忽视班上的困难学生。
五、具体措施
1.不孤立记忆和认识各个知识点,而要将其放到相应的体系结构中,在比较、辨析的过程中寻求其内在联系,达到理解层次,注意知识块的复习,构建知识网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解题技能,注意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公式的辨析比较,灵活运用;力求有意识的分析理解能力;尤其是数学语言的表达形式,推力论证要思路清晰、整体完整.2.学会分析,首先是阅读理解,侧重于解题前对信息的捕捉和思路的探索;其次是解题回顾,侧重于经验及教训的总结,重视常见题型及通法通解.3.以“错”纠错,查缺补漏,反思错误,严格训练,规范解题,养成:想明白,写清楚,算准确的习惯,注意思路的清晰性、思维的严谨性、叙述的条理性、结果的准确性,注重书写过程,举一反三,及时归纳,触类旁通,加强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应用.4.协调好讲、练、评、辅之间的关系,追求数学复习的最佳效果,注重实效,努力提高复习教学的效率和效益;精心设计教学,做到精讲精练,不加重学生的负担,避免“题海战”,精心准备,讲评到为,做到讲评试卷或例题时:讲清考察了那些知识点,怎样审题,怎样打开解题思路,用到了那些方法技巧,关键步骤在那里,哪些是典型错误,是知识和是逻辑,是方法、是心理上、策略上的错误,针对学生的错误调整复习策略,使复习更加有重点、针对性,加快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效率.5.周密计划合理安排,现数学学科特点,注重知识能力的提高,提升综合解题能力,加强解题教学,使学生在解题探究中提高能力.6.多从“贴近教材、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角度,选择典型的数学联系生活、生产、环境和科技方面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有计划、针对性强的训练,多给学生锻炼各种能力的机会,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数学综合能力之目的.不脱离基础知识来讲学生的能力,基础扎实的学生不一定能力强.教学中,不断地将基础知识运用于数学问题的解决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六、教学进度表:略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二数学上学期教学计划,希望大家喜欢。
高二上册教师数学教学计划范例八篇【四】
一、指导思想
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有关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地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探索和创新的能力;运用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方法进行推理,并正确地、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的能力.2、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加强学习目的性的教育,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心和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的精神.二、学情分析
高二5班共有学生73人,8班共有学生70人。两个班级都是高二理科班的三类班,大部分学生基础不扎实,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很多学生存在怕数学科的心理。但他们还是存在一颗想学好数学的心,也想融入变化多端的数学世界,更想在每次考试中独领风骚,鉴于此,对他们正确引导,教学中适当调整难度,起点放低点,步子迈小点,还是会有好成绩的。
三、高二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1.加强自身学习。
①加强课本的研读。教科书是一切教学的出发点,同时也是考试的归属地,任何一个数学知识点都会从教科书中找到类型题或者相似题或者其影子。对教科书能否吃透,专研到位,直接决定着教学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也就决定着研读教材的必要性。
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个人由于生活的环境,面对的对象,自身知识局限等多方面原因,视野和出发点都有局限,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局限,因此,多阅读教学参考类的书,吸取他人的经验,借鉴他人所长弥补自己所短,对于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精彩性大有裨益。
③ 强化课改意识。新课改已经全面铺开,新课改的精神和思想都独具时代性,前瞻性,科学性,因此,加强新课改知识的学习,领悟新课改思想,增强新课改意识,是时代的需要,是发展的需要。因此,积极参与新课改培训,领会新课改精髓,并应用于实践中是当前必须要做的,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知识新陈代谢。
④认真参与组内备课。珍惜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充分利用好这次集体备课机会,从同行们那里学习到自己缺乏或者不擅长的东西,并积极实施好组内的各项安排,落实好课时要求。
⑤增强听课意识。按照学校的要求,积极参加新课改年级的课堂听课活动,听取授课教师的点评,发现亮点,记录亮点,积累亮点,点亮亮点。
2.抓好课堂教学主战场,激发师生学习数学热情。
①加强新课情景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每一节新课的开展,都有其现实意义,有其价值所在,有其趣味性,充分挖掘好这方面知识,可起到一个良好的开端作用。
②精选精讲例题。对于学生自己学得会的,不讲,对于学生讨论后可以解决的,给以适当点拨,对于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完成的,要慢慢讲,细细的讲,争取每个学生都听得进,听得懂,学得会。对于超越学生承受能力的,一概不讲。
③精心布置课后作业。[莲 山课件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反馈,作业质量的高低,一定层面可以反映教学效果的高低,因此,作业的布置需要科学化,分层化,多样化,且知识点具有全面性。
3.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①利用晚自习,充分给以每个学生耐心、细心、全面的辅导。让学生积累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②利用自习课时间,寻找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辅导,公式背不出来的,抓背公式,不交作业的,责令补交作业。
4.做好作业、考试反馈工作。
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和考卷,老师进行批改,总结共性问题,发现个性问题,有针对性的给以反馈,及时消除困惑。
5.规范作答,养成良好习惯。
现在学生的数学答卷,条理不清晰,逻辑混乱,因果颠倒,这是基础不扎实的表现,更是一种思维的缺陷。因此,现阶段抓好规范答题,有助于学生良好数学思维的养成,避免将来高考失分和日后生活的凌乱。
6.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普及数学价值规律的应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难,数学烦,难在何处,烦在何方?找到原因,对症下药,通过课堂,移植中外数学趣味知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通过多媒体,降低数学思维难度等等都是提高学生兴趣的好方法。
总结:以上是高二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不足之处,请各位指正!
高二上册教师数学教学计划范例八篇【五】
高二上学期就要进行文理分班,所以高二的教师重点要把握清楚,同时还要把高二上学期的教学计划制定出来,在有序的计划进行工作才会有更好的收获。下面是高二数学上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主要是侧重基础知识提高整体学生的知识为重点。
一、指导思想
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有关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地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探索和创新的能力;运用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方法进行推理,并正确地、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的能力.2、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加强学习目的性的教育,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心和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的精神.3、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理解数学中普遍存在着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情形,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二、目的要求
1.深入钻研教材,以教材为核心,“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深入研究教材中章节知识的内外结构,熟练把握知识的逻辑体系和网络结构,细致领会教材改革的精髓,把握通性通法,逐步明确教材对教学形式、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影响.2.因材施教,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构建新的认知体系,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3.加强课堂教学研究,科学设计教学方法,扎实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三、具体措施
1.不孤立记忆和认识各个知识点,而要将其放到相应的体系结构中,在比较、辨析的过程中寻求其内在联系,达到理解层次,注意知识块的复习,构建知识网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解题技能,注意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公式的辨析比较,灵活运用;力求有意识的分析理解能力;尤其是数学语言的表达形式,推力论证要思路清晰、整体完整.2.学会分析,首先是阅读理解,侧重于解题前对信息的捕捉和思路的探索;其次是解题回顾,侧重于经验及教训的总结,重视常见题型及通法通解.3.以“错”纠错,查缺补漏,反思错误,严格训练,规范解题,养成:想明白,写清楚,算准确的习惯,注意思路的清晰性、思维的严谨性、叙述的条理性、结果的准确性,注重书写过程,举一反三,及时归纳,触类旁通,加强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应用.4.协调好讲、练、评、辅之间的关系,追求数学复习的最佳效果,注重实效,努力提高复习教学的效率和效益;精心设计教学,做到精讲精练,不加重学生的负担,避免“题海战”,精心准备,讲评到为,做到讲评试卷或例题时:讲清考察了那些知识点,怎样审题,怎样打开解题思路,用到了那些方法技巧,关键步骤在那里,哪些是典型错误,是知识和是逻辑,是方法、是心理上、策略上的错误,针对学生的错误调整复习策略,使复习更加有重点、针对性,加快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效率.5.周密计划合理安排,现数学学科特点,注重知识能力的提高,提升综合解题能力,加强解题教学,使学生在解题探究中提高能力.6.多从“贴近教材、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角度,选择典型的数学联系生活、生产、环境和科技方面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有计划、针对性强的训练,多给学生锻炼各种能力的机会,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数学综合能力之目的.不脱离基础知识来讲学生的能力,基础扎实的学生不一定能力 强.教学中,不断地将基础知识运用于数学问题的解决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新的学期是新的起点,新的希望。通过这份高二数学上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我相信自己在本学期一定能够将两个班的数学成绩带上去,我相信,我能行。
高二上册教师数学教学计划范例八篇【六】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3(A)版》第三章中的第3.2.1节古典概型。它安排在随机事件的概率之后,几何概型之前,学生还未学习排列组合的情况下教学的。
古典概型是一种特殊的数学模型,也是一种最基本的概率模型,在概率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学习概率必不可少的内容,同时有利于理解概率的概念,有利于计算一些事件的概率,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古典概型的概念及利用古典概型求解随机事件的概率。
2、学情分析。
学生基础一般,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情感融洽,上课互动氛围良好。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类比,分析,归纳能力,但对知识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在一些细节上不完备,反映在解题中就是思维不慎密,过程不完整。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等可能事件的概念及概率计算公式。
(2)能够准确计算等可能事件的概率。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中采用探究式和启发式教学法,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引入课题,层层设问,经过思考交流、概括归纳,得到等可能性事件的概念及其概率公式,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概率问题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学生通过概率知识的学习,可以更好的理解随机现象的本质,掌握随机现象的规律,科学地分析、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
三、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古典概型的概念及利用古典概型求解随机事件的概率。
2、难点:如何判断一个试验是否是古典概型,分清在一个古典概型中某随机事件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和试验中基本事件的总数。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在考试中遇到不会做的选择题同学们会怎么办?在你不会做的前提下,蒙对单选题容易还是蒙对不定项选择题容易?这是为什么?
通过这个同学们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索新知识,符合“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观点,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随着新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课堂的有效思维增加。
2、抽象思维。形成概念、师:考察试验一“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有几种不同的结果,结果分别有哪些?
生:在试验中随机事件有六个,即“1点”、“2点”、“3点”、“4点”、“5点”和“6点”。
师:我们把上述试验中的随机事件称为基本事件,它是试验的每一个可能结果。
师:考察试验二“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有哪些基本事件?
生:在试验中基本事件有两个,即“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
师:那基本事件有什么特点呢?
问题:
(1)在“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试验中,会同时出现“1点”和“2点”这两个基本事件吗?
(2)事件“出现偶数点”包含了哪几个基本事件?
由如上问题,分别得到基本事件如下的两个特点:
(1)任何两个基本事件是互斥的;
(2)任何事件(除不可能事件)都可以表示成基本事件的和。
(让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再加以总结、概括)。
让学生归纳与总结,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数学语言的组织能力
例1:从字母中任意取出两个不同字母的试验中,有哪些基本事件?
师:为了得到基本事件,我们可以按照某种顺序,把所有可能的结果写出来,本小题我们可以按照字母排序的顺序,用列举法列出所有基本事件的结果。
解:所求的基本事件共有6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于学生没有学习排列组合知识,因此用列举法列举基本事件的个数,不仅能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对象的总数,而且还能使学生在列举的时候作到不重不漏,解决了求古典概型中基本事件总数这一难点,同时渗透了数形结合及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师:你能发现前面两个数学试验和例1有哪些共同特点吗?(先让学生交流讨论,然后教师抽学生回答,并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进行补充)。
试验一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有“1点”、“2点”、“3点”、“4点”、“5点”和“6点”6个,并且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都是;
试验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有“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2个,并且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都是;
例1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有“A”、“B”、“C”、“D”、“E”和“F”6个,并且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都是;
经概括总结后得到:
①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
②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我们将具有这两个特点的概率模型称为古典概率模型,简称古典概型。
学生在合作交流的探究氛围中思考、质疑、倾听、表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化归思想。启发诱导的同时,训练了学生观察和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
3、概念深化,加深理解。
试验“向一个圆面内随机地投射一个点,如果该点落在圆内任意一点都是等可能的”。你认为这是古典概型吗?为什么?
生:不是古典概型,因为试验的所有可能结果是圆面内所有的点,试验的所有可能结果数是无限的,虽然每一个试验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但这个试验不满足古典概型的第一个条件。
试验“某同学随机地向一靶心进行射击,这一试验的结果只有有限个:命中10环、命中9环……命中5环和不中环’。你认为这是古典概型吗?为什么?
生:不是古典概型,因为试验的所有可能结果只有7个,而命中10环、命中9环……命中5环和不中环的出现不是等可能的,即不满足古典概型的第二个条件。
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更加准确的把握古典概型的两个特点,突破了如何判断一个试验是否是古典概型这一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批判性。
4、观察比较,推导公式。
师:在古典概型下,随机事件出现的概率如何计算?(让学生讨论、思考交流)。
生:试验二中,出现各个点的概率相等,即
P(“1点”)=P(“2点”)=P(“3点”)=P(“4点”)=P(“5点”)=P(“6点”)。
由概率的加法公式,得
P(“1点”)+P(“2点”)+P(“3点”)+P(“4点”)+P(“5点”)+P(“6点”)=P(必然事件)=1
因此P(“1点”)=P(“2点”)=P(“3点”)=P(“4点”)=P(“5点”)=P(“6点”)=
进一步地,利用加法公式还可以计算这个试验中任何一个事件的概率,例如,P(“出现偶数点”)=P(“2点”)+P(“4点”)+P(“6点”)=++==
P(“出现偶数点”)=?=
师:根据上述试验,你能概括总结出,古典概型计算任何事件的概率计算公式吗?
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通过运用观察、比较方法得出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体验数学知识形成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体现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化归思想的优越性和这一做法的合理性。
师:我们在使用古典概型的概率公式时,应该还要注意些什么呢?(先让学生自由说,教师再加以归纳)在使用古典概型的概率公式时,应该注意:
①要判断该概率模型是不是古典概型;
②要找出随机事件A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和试验中基本事件的总数。
深化对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的理解,也抓住了解决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的关键。
5、应用与提高。
例2:单选题是标准化考试中常用的题型,一般是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如果考生掌握了考查的内容,他可以选择惟一正确的答案。假设考生不会做,他随机的选择一个答案,问他答对的概率是多少?
解:这是一个古典概型,因为试验的可能结果只有4个:选择A、选择B、选择C、选择D,从而由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得:
探究:在标准化考试中既有单选题又有不定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是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所有正确的答案,同学们可能有一种感觉,如果不知道正确答案,多选题更难猜对,这是为什么?
解:这是一个古典概型,因为试验的可能结果只有15个:选择A、选择B、选择C、选择D,选择AB、选择AC、选择AD、选择BC、选择BD、选择CD、选择ABC、选择ABD、选择ACD、选择BCD、选择ABCD,从而由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得:
P(“答对”)=1/15
解决了课前提出的思考题,让学生明确解决概率的计算问题的关键是:先要判断该概率模型是不是古典概型,再要找出随机事件A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和试验中基本事件的总数。
例3:同时掷两个骰子,计算:
(1)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结果?
(2)其中向上的点数之和是5的结果有多少种?
(3)向上的点数之和是5的概率是多少?
(教师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抽两位不同答案的学生回答)。
学生1:
①所有可能的结果是:
(1,1)(1,2)(1,3)(1,4)(1,5)(1,6)(2,2)(2,3)(2,4)(2,5)(2,6)(3,3)(3,4)(3,5)(3,6)(4,4)(4,5)(4,6)(5,5)(5,6)(6,6)共有21种。
②向上的点数之和为5的结果有2个,它们是(1,4)(2,3)。
③向上点数之和为5的结果(记为事件A)有2种,因此,由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可得
学生2:
①掷一个骰子的结果有6种,我们把两个骰子标上记号1,2以便区分,由于1号骰子的每一个结果都可与2号骰子的任意一个结果配对,组成同时掷两个骰子的一个结果,我们可以用列表法得到(如图),其中第一个数表示1号骰子的结果,第二个数表示2号骰子的结果。
由表中可知同时掷两个骰子的结果共有36种。
②在上面的所有结果中,向上的点数之和为5的结果有4种:(1,4),(2,3),(3,2),(4,1)。
③由于所有36种结果是等可能的,其中向上点数之和为5的结果(记为事件A)有4种,因此,由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可得
师:上面同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答案呢?(先让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再抽学生回答)。
生:答案1是错的,原因是其中构造的21个基本事件不是等可能发生的,因此就不能用古典概型的概率公式求解。
师:我们今后用古典概型的概率公式求解时,特别要验证“每个基本事件出现是等可能的”这个条件,否则计算出的概率将是错误的。
本题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发现两种结果不同的根本原因是——研究的问题是否满足古典概型,从而再次突出了古典概型这一教学重点,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究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数学思维情趣。
6、知识梳理,课堂小结。
(1)本节课你学习到了哪些知识?
(2)本节课渗透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7、作业布置。
(1)阅读本节教材内容
(2)必做题课本130页练习第1,2题,课本134页习题3。2A组第4题
(3)选做题课本134页习题B组第1题
8、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问题串”的方式呈现为主,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合作,体验古典概型的特点,公式的生成、发现,把“数学发现”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的过程,获得数学发现的体验。将学习的主动权较完整地交还给学生。
本节课始终本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讨论、归纳、探究等方式自主获取知识,从而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构建利于学生学习的有效教学情境,较好地拓展师生的活动空间,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高二上册教师数学教学计划范例八篇【七】
一、指导思想
在学校、数学组的领导下,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制度和要求,认真完成各项任务,严格执行“三规”、“五严”。利用有限的时间,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数学能力方面能有所提高,为20 年的高考做准备,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二、教学措施
1、以能力为中心,以基础为依托,调整学生的学习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精讲多练,一般地,每一节课让学生练习20分钟左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坚持每一个教学内容集体研究,充分发挥备课组集体的力量,精心备好每一节课,努力提高上课效率。调整教学方法,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基本模式为:
基础练习→ 典型例题 → 作业 → 课后检查
(1)基础练习:一般5道题,主要复习基础知识,基本方法。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过关,所有的学生都能做完。
(2)典型例题:一般4道题,例1为基础题,要直接运用课前练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由学生上台演练。例2思路要广,让有生能想到多种方法,让中等生能想到1—2种方法,让中下生让能想到1种方法。例3题目要新,能转化为前面的典型类型求解。例4 为综合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作业:本节课的基础问题,典型问题及下一节课的预习题。
(4)课后检查;重点检查改错本及复习资料上的作业。
3、脚踏实地做好落实工作。当日内容,当日消化,加强每天、每月过关练习的检查与落实。坚持每周一周练,每章一章考。通过周练重点突破一些重点、难点,章考试一章的查漏补缺,章考后对一章的不足之处进行重点讲评。
4、周练与章考,切实把握试题的选取,切实把握高考的脉搏,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注重能力的考查,注意思维的层次性(即解法的多样性),适时推出一些新题,加强应用题考察的力度。每一次考试试题坚持集体研究,努力提高考试的效率。
5.注重对所选例题和练习题的把握:
(1)注重对“四基五能力”的考察把握,贴近课本;
(2)注重学科内容的联系与综合;
(3)注重数学思想方法、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
(4)注重能力立意,以考察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全面考察能力;
(5)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设计应用性、探索性的问题;
(6)试题体现层次性、基础性,梯度安排合理,坚持多角度,多层次的考察,有效地检测对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掌握的程度.(7).精心选做基础训练题目,做到不偏、不漏、不怪,即不偏离教材内容和考试说明的范围和要求.不选做那些有孤僻怪诞特点、内容和思路的题目,做到不凭个人喜好选题,不脱离学生学习状况选题,不超越教学基本内容选题,不大量选做难度较大的题目.6.周密计划合理安排,现数学学科特点,注重知识能力的提高,提升综合解题能力,加强解题教学,使学生在解题探究中提高能力.7.多从“贴近教材、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角度,选择典型的数学联系生活、生产、环境和科技方面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有计划、针对性强的训练,多给学生锻炼各种能力的机会,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数学综合能力之目的.不脱离基础知识来讲学生的能力,基础扎实的学生不一定能力强.教学中不断地将基础知识运用于数学问题的解决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三、对自己的要求——落实教学的各个环节
1.精心上好每一节课
备课时从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备课组分工合作,利用集体智慧制作课件,充分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为教学服务,提高四十五分钟课堂效率。
2.严格控制测验,精心制作每一份复习资料和练习
教学中配备资料应要求学生按教学进度完成相应的习题,老师要给予检查和必要的讲评,老师要提前向学生指出不做的题,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三类练习(大练习、限时训练、月考)试题的制作分工落实到每个人(备课组长出月考卷,其他教师出大练习、限时训练卷),并经组长严格把关方可使用.注重考试质量和试卷分析,定期组织备课组教师进行学情分析,发现问题,寻找对策,及时解决,确保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
3.做好作业批改和加强辅导工作
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对象──学生,这里需要关心、帮助及鼓励。我们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大量的细致工作,批改作业、辅导疑难、及时鼓励等,特别是对已经出现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教我们的辅导更为重要。在教学中,要尽快掌握班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工作,不仅要给他们解疑难,还要给他们鼓信心、调动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地去投入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高二上册教师数学教学计划范例八篇【八】
一、指导思想:
在学校教学工作意见指导下,在级部工作的框架下,认真落实学校对备课组工作的各项要求,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制度和要求,强化数学教学研究,提高全组老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明确任务,团结协作,圆满完成教学教研任务。具体目标如下。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学生基本情况
高二理可学生共有926人,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强,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的气氛不浓、基础较差。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内容复习不及时,致使对高二的数学学习有很大的影响,高一数学成绩充分反映尖子生少,成绩特差的学生也有不少,有一批思维相当灵活的学生,但学习不够刻苦,学习成绩一般,但有较大的潜力,以后好好的引导,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带动全体同学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三、教法分析:
1.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以达到培养其兴趣的目的。
2.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3.在教学中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尽可能养成其逻辑思维的习惯。
四、教学措施:
1、认真落实,搞好集体备课。每周至少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各组老师根据自已承担的任务,提前一周进行单元式的备课,并出好本周的单页练习。教研会时,由一名老师作主要发言人,对本周的教材内容作分析,然后大家研究讨论其中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等。
2、详细计划,保证练习质量。教学中用配备资料《学案导学》,要求学生按教学进度完成相应的习题,教师要提前向学生指出不做的题,以免影响学生的时间,每周以内容“滚动式”编两份练习试卷,做后老师要收齐批改,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要安排时间讲评。
3、抓好第二课堂,稳定数学优生,培养数学能力兴趣。竞赛班的教学进度要加快,教学难度要有所降低,各班要培育好本班的优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时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4、加强辅导工作。对已经出现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的下班辅导十分重要。教师教学中,要尽快掌握班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工作,既要注意照顾好班上优生层,更不能忽视班上的困难学生。
五、具体措施
5.数学建模论文范例 篇五
华师大教育科学学院 97专升本(奉贤班)张建忠
以联邦德国著名的教育家根舍因、克拉夫基等为代表提出的“范例教学论”,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与前苏联赞科夫的“新教学体系”和美国布鲁纳的“学科结构”教学论并驾齐驱的最有世界影响的三大教学论流派之一。迄今为止,范例教学的思想不仅在德国、欧洲各国,而且在其他许多国家也有相当大的影响,以这种教学理论为指导的范例教学策略为很多学校和教师所采用。
一、范例教学策略的由来及理论依据
(一)范例教学策略的由来
所谓范例教学,就是通过典型的事例和教材中关键性问题的教授、探索来带动学生理解普遍性的材料和问题。
“范例教学”理论是在批判传统教学的过程中逐渐明确和丰富发展起来的。“范例教学论”者认为传统的教学论混淆了教学的系统性思想和教学材料的系统性。我们的教学目的在于教给学生系统性思想,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一个整体的观念。
克服传统教学弊端,必须要重视构建新的教学内容,选择学科材料中最具有典型的材料,形成认识的“稠密区”,在这个稠密区,各种知识汇集、交融,学生通过对这样的稠密区的探究、思考,形成一种整体的认知结构,从而能够达到把握其他各种材料的目的。“范例教学”正是本着这样的思考,其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教学不再是肤浅的;教材被精选了,学生的负担减轻了;典型范例集中了教材和学生认识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容易触发认知冲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范例教学策略的理论依据
1、范例教学的理论家们指出,范例教学实质上并非一种新发明,它也并不属于某个人的首创。根舍因在解释它的示范性时曾经说过:“示范性并不是新事物。孔夫子曾经说过:‘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它是对教育和教学的一贯做法的反思。”2000多年前孔子的这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育思想为范例教学的从“个”到“类”,来说明事物的普遍牲思想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
2、早在近代就有一些教育家和哲学家提出过范例作用的论证。教育家夸美纽斯、哲学家康德等在他们的著作中曾阐述过范例在认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如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曾经说过:“打发儿童到学校去的时间应该尽可能地少,应当留同样多的时间作为自学之用。”换言之,如果一个儿童真正是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那么,学校应当充分利用这些可能性,而不是忽视这一切,以为一切教育可以归结为将成年人的知识,通过教师的讲解,运用外在语言和便利记忆的方法,灌输到学生的心里去。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信息的增长也是迅猛的,教育无法穷尽所有知识,教育是要把一些规律性知识、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科思想、思维方法等传授给学生,以使学生继续受教育成为一种可能。范例教学它的立足点也就在于此。
3、范例教学的原则与裴斯泰洛齐关于“要素教育”的理论也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关系。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德国侧重教养论的教学论学派代表们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直接提出了“范例教学”的初步设想,并主张用“范例教学”代替按完整体系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做法。此后,佩尔的《示范教学的原理》,埃贝林的《岛屿式教育原理》,根舍因的《范例教学原理》等一些论著为建立系统的范例教学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4、范例教学之所以在联邦德国乃至世界各地引起广泛重视,还因为以往不仅有许多教育学论著提及它,而且在学校教学中还有所实践,我们如今数学等理科教材的编排也都体现了这一思想,即通过例题的精心选编和教学让学生掌握某一门学科的知识体系。
二、范例教学策略的基本思想
所谓范例教学策略,即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典型的例题,关键性问题进行示范探索,引发学生自发学习的情趣,促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受教育启迪的状态中,实现对学生整个精神世界的开发。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范例教学,促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受教育与培养的状态中
我们教学的着眼点应当正视青少年在学校中有限的学习时间,组织他们进行“教养性的学习”。所谓“教养性的学习”,就是学生通过这种学习,可以使自己始终处在一种不断受教育与培养的状态中。这样的教学,它首先应当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剪裁,以彻底性代替肤浅的全面;以使学生获得系统的认识,代替记住所谓系统性的知识材料。教学将追求深而不是广。这就意味着应使某些知识得到加强、深化,使学生学过后能植根于头脑;也即教学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而使某些枝节一带而过。范例教学论认为,作为重点的知识内容,它们就是范例。每个范例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们是反映整体的一面镜子;每个范例又都是个别,但它们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
(二)通过范例教学,引起学生自发学习更多知识的兴趣
范例教学论认为,深入地教学这种范例,能使其形成一种“共鸣”。这就是说使范例地讲授的一种学习内容象一个物体发出声音使另一个同频率物体也发出声音那样,能让那些课上不教的同类学习内容或潜在学习内容为学生所认识,或者引起学生自发去学习它们的兴趣。这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指导作用,启动学习思维,引导学生主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师生思维活动达到互动互补,共振共鸣。应用这种范例进行深入而彻底的教学,一方面使教学做到少而精,减轻负担;另一方面又能丰富教学过程,即通过范例将使学生理解课堂上不教的内容或激发他们在课外自己去学习这些不教内容的积极性,从而使课 堂教学还能在课堂以外得到额外的收获。这种范例性的教学将会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思维活动不再局限于课堂内,而使课堂教学冲破课堂,得到延伸。学生的思维发展机会与空间得到拓展,实现素质教育就成为一种可能。
(三)通过范例教学,实现对学习者的整个精神世界的开发
以范例方式组织教学,每一个作为范例的个别都是反映整体的一面镜子,其所反映的整体将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它反映学科的整体;另一方面又反映了学习者的整体,即这种教学对于学生的作用,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也将使他们的智力发展得到促进,能力得到培养,情操得到陶冶,因此将会对学习者的整个精神世界给予开发。换言之,即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方面,使其知、情、意、行各方面,做到有机统一。充分挖掘数学学科的德育功能,坚持既教书又育人。
(四)通过范例教学,打破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变封闭式为开放式的教学
要使教学中的范例反映学科整体与学习者的整体,教学必须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探究,而不仅仅向他们灌输知识。组织“发生学习”——即象研究工作者那样,从现象出发进行探究,然后获得科学结论。目前上海市正在研究开发的“研究性课程”,是开放式教学的一个很好范例,这样的课程将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能力。必须打破常规,必要时还可以打破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而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入手,或打破学科界限,进行合科教学,并根据需要来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授课计划。
综上所述,范例教学基本思想可概括为:组织教养性的学习,促进学习者的独立性,即把他们引向连续起作用的知识、能力、态度。这种教养性的学习是让学习者从选择出来的有限的例子中生动地获得一般的概括的知识、能力、态度。换言之,让他们获得本质的、结构性的、原则性的、典型的东西以及规律性、跨学科的关系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不仅系统地掌握一门学科的知识,而且也为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知识和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准备必要的思维素质和人格力量。
三、范例教学策略的基本原则及操作程序
范例教学论提出了实现其基本思想的各种教学原则,其中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原则是最重要的三条原则。
(一)基本性原则就是指教给学生的内容应当是一门学科的基本要求,如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结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基本性的着眼点在于教材的客观内容,强调教学应教给学生基本的知识结构与规律性。
(二)基础性原则就是着眼于学生基础,他们的基本经验,智力发展的水平。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当切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适应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的发展水平。同时,又要通过教学,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基础性原则强调从学生的基本经验出发,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
(三)范例性原则就是要求设计一种教学结构,使教学内容与方法之间以及各种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结构化,通过这种教学过程使学生的兴趣、问题、学习方式等同各种分化的、复杂的和客观的教学内容的“最终结构”一致起来。换言之,范例就是沟通学习者主观世界与教学内容这一客观世界的桥梁。范例性原则就是通过这种范例的精选来使教学达到基本性与基础性目标的统一。
范例教学主要以课题形式处理教材内容和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其操作程序一般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教师用特例,以具体直观的方法。范例地阐明“个”,使学生认识某一事物的本质特征; 第二阶段,根据范例“个”所获得的知识,推论特点,分析掌握整个“类”的特征,使学习者对“个”的认识上升为对“类”的认识;
第三阶段,范例地掌握规律和范畴的阶段,即根据对“个”所获得的认识,进一步过渡到对“类”的认识,从而达到对更本质的关系——规律的认识;
第四阶段,范例地获得关于世界的关系的经验,认识更为抽象或总结性的规律。
上述四个阶段仅是范例教学的一般形式。其实,同传统教学相比,范例教学的本质特征并不只是在于教学过程上的区别,更重要的区别在于它的教学目标——教养性教学目标。这种教养性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通过范例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正是现代教学论的一个核心目标,即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2)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即通过范例教学要使学生具有判断能力,行为能力乃至自发的继续学习的能力。范例教学由于和学生的兴趣,认识能力紧扣在一起,同时,又不是封闭式的求得同一答案,所以范例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
四、范例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范例教学策略在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概念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学生掌握概念的过程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时,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初步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如《除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师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组织教学活动。活动开始,提示情景:“有4个小朋友帮助一位农民摘苹果,到傍晚收工时,这位农民送给4个小朋友一篮苹果表示酬谢,并对他们说:‘你们把苹果分了吧!’于是就让学生试着分苹果,边分边议。”让学生从分苹果这个个别的事例中,对“平分”概念有个直观认识。接着又可让学生分巧克力、糖果等实物,使他们根据分苹果这一“个”所获得的知识,推及“类”分实物的方法,进一步掌握平分的具体概念。然后进行逐渐的抽象,让学生人人动手操作,“把20个梨分成相等的4份(用实物符号代替实物)——→“把20个点子分成相等的4份,用蜡笔把这4份分别圈起来(实物符号换成点子)”——→“把30块糖,平均分给6人,每人几块?(用语言表述)”——→“出示算式‘36÷4= ’”。学生通过上述几个阶段的学习,已从范例中逐步获得了关于除法的抽象概念。同时在这一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还获得建立概念的一般思维方法。
(二)范例教学策略在计算教学中的应用
在小学教材中,计算法则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是形成计算技能的先决条件。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在典型的范例中自己去发现合理的算法,逐步归纳计算法则。
如: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时,可让学生由“商不变性质”去发现。先让学生复习:120÷4=,1200÷40=,60÷2=,计算后引导学生观察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变化,商呢?然后把120÷4改为120/4,这两个算式相等吗?分数是否也有这个性质?通过创设情景,激活学生原有知识,激起求知欲。学生提出各种假设,然后进行探究、验证,从而激化思维。学生例举:1÷2商相等算式,从中选出1÷2=2÷4=3÷6=6÷12,再改为1/2 = 2/4 = 3/6 = 6/12,引导学生观察比较,鼓励用学过的知识来说明观察的结果。从而从商不变的性质推得分数的基本性质。在这一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和教材这两个实际,突出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和认知结构的整体性。这样在六年级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时,学生完全可以独立发现比的基本性质,真正实现“通过不教来达到教”的最终目的。
(三)范例教学策略在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
应用题教学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为此,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范例所提供的思维材料,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如:学习“塑料瓶重?克”给出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范例“一瓶油连塑料瓶共重1260克,倒去一半油后连瓶还重645克。塑料瓶重多少克?”引导学生思考:1260克是什么重量?645克又是什么的重量?一半油有多少重量?(1260-645=615克),塑料瓶重多少克?根据分析学生列出①1260-(1260-645)-(1260-645)②1260-[(1260-645)+(1260-645)]③1260-(1260-645)×2④645-(1260-645)通过比较,显然第4种方法最简便,要求学生分别讲出各自的思维过程。从“总重量--油的重量=瓶的重量”,这一“个”的关系进一步引出同“类”的问题,归纳“毛重--净重=皮重”的一般思维方法,再进而得到:“整体--一部分=另一部分”的最一般的数量之间的关系。总结了这一规律性的知识后,教师可进一步质疑,还有其他方法吗?我们能否从第4种“倒掉一半油后的连瓶重量减去一半油的重量得到塑料瓶重量”这一解法中,想到更简洁的方法呢?学生顿时兴趣浓厚,通过互相讨论得出:倒掉一半油后重量的2倍减去原来连瓶总重量得到塑料瓶的重量,即645×2-1260。思维方法:(瓶+一半油重量)×2-总重量=瓶的重量,这是一种创造性的解答。在开放式的范例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留有较大的余地,鼓励学生开拓思维,积极创造。
(四)范例教学策略在几何教学中的应用
《行动纲领》指出: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才能是有效的。在几何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等的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几何图形的观察、比较、拼摆、实验等的活动,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形成表象,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学习“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由于学生已有了几何变换的思想(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建立):把新学的几何图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然后寻找两者之间的关系,推导出新知。为此在推导梯形面积公式教学中,学生各显神通,思维活跃,发现规律,推导公式。如:(1)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2)一个梯形剪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3)一个梯 形剪拼成一个长方形;(4)一个梯形剪拼成一个三角形。通过直观操作、观察、分析、比较原梯形的各元素与剪拼后得到的新几何图形各元素之间的关系,归纳出同样结论: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通过这种教学策略,学生在主动操作,自发学习,示范探索的氛围中既轻松获得知识,又促进了思维发展。
从上述范例教学策略在不同教学内容的应用中,我们可以清晰感受到实施范例教学策 略的一般过程,它充分依据学生思维发生发展由直观形象到抽象概括的规律,由范例地阐明“个”,逐步上升为对“类”的认识,并揭示‘类“的本质,进而发展为对世间一般关系的一般思维方法的认识,同时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基本生活经验和基本知识结构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始终以一种主动的生动活泼的状态参与教学,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五、范例教学策略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学生的实际与认识水平
课堂教学要面向学生,把学生业已达到的心理、认知、审美、人际交往、兴趣爱好、观察方式等等水平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这就要求教师随时注意学生目前状况与客观教学要求间的差距,使自己的教学过程始终成为克服这个差距的过程。并通过各种反馈途径、经常检查自己所教的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包括不同学生的实际),如有不符合的应及时调整授课计划,更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二)强调教学的整体性和完整性
教学中所选择的范例,它是一种个案,一种特殊,这种特殊不仅仅是儿童感兴趣的特殊,而且也是一种带有起点性的特殊,它不是实际事物的一个成份,而是实际事物的一个整体。因此,范例教学虽然反对一步不漏的“整体性”、“系统性”的旧教学方式,但对待任何要教的内 容却仍强调整体性、完整性、彻底性,要求教师把个别范例讲深讲透。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牢固的认知结构,反对支离破碎与没头没脑地教给学生零星知识。
(三)把培养学生独立性既看作教学目标,又看作是教学手段
我们常抱怨现在的学生依赖性强,独立思维,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弱。那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通常认为“教是为了不教”但往往认识不到“通过不教来达到教”。也就是教学中要真正发挥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代替教师的教。范例教学要求我们,只有教师把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能力看成是教学手段时,才会更自觉地去贯彻这一要求。即:
1、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方向,从学生实际出发,与学生的兴趣,关心的问题紧扣在一起;
2、教学的一切应当不是封闭式的,定型的结构,而应当是帮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追求。
(四)重视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思维都是由问题而引起。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首要的是创设问题的情景,使儿童发现问题,并激起解决问题的愿望和要求。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指要在学生产生了问题而渴望解决问题的时候才予以指导。学生如果思想上没有需要解决的问题,没有求知渴望,他就不会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教学应当引起学生产生问题,因为成功地使学生产生问题的教学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呢?
1、布置活动性作业,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发现问题。
2、通过新旧知识对比,使学生产生新旧知识间的矛盾。
3、教师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提出思考性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不断向前发展。
4、用不平常的现象或奇异事物引发学生的问题。
5、低年级教师还可把数学题用故事或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还应注意耐心等待,可以从教材本身,学生实际状况和教学时机上进行考虑,确定是否给予时间让学生思考,给多少时间合适。如果一个教师经常 地在他的教学结束之前,作为一种形式,随便让学生提一点什么问题,或者根本不让学生提问,那么学生的提问能力得不到锻炼,思维水平也得不到提高。显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我们倡导的启发式教学思想是一致的,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更有利于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诚然,范例教学思想是先进的,在如今的教学实践中仍有许多借鉴之处。但同时它又不是完美的。它仍存在不少需要进一步探讨并解决的问题。例如:怎样才能构成一门学科具有基本性和基础性的范例;学科教学中如何组织“教养性的学习”;究竟如何才能通过反映整体的范例使学生对一门学科具有系统性思想等等。看来,要真正地实现范例教学,最关键的还是要有各门范例课程。而这需要广大有识志士去进一步地探索。
参考书目:
《小学儿童心理学》 胡德辉、叶奕乾主编 湖北教育出版社 83、6 《国外小学教育思想介绍》 翟福英等编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 86、11 《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张天孝著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89、5 《儿童数学思维的开发》 张梅玲等编 科学出版社 92、3 《现代课堂教学设置课堂教学成功之路》 上海师资培训中心 92、12 《德国教学论流派》 李其龙编著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93、4 《现代教学论基础研究》 胡学增等编著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93、4 《教育科学新发展》钟启泉、李其龙主编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93、6 《小学数学思维训练》 顾荣编著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93、7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导论》管南雄等编写 21世纪出版社 96、10
二000年五月
题目: 范例教学策略与小学生数学思维发展
摘要: 传统教学以穷尽本学科所有的基础知识为特征,造成学生课业负担加重,思维素质得不到发展。为改变这种状况,本文通过对联邦德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所开展的“范例教学策略”思想的部析和这一策略在现今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提醒人们:教学目标必须要以学生的基本经验和教材的客观内容为出发点;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要以典型的范例 来体现教材的整体性和完整性;教学的形式必须是开放的,要把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既看作是教学目标,更看成是教学手段,要让学生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参与学习和思维活动,“通过不教来达到教”的目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景,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锻炼学生的提问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
关键词:策略与思维小学数学 13
6.数学建模论文范例 篇六
不管是不是证婚人,作为婚礼上的重要嘉宾总是需要说上几句吧。想要讲出既大气又体面的结婚领导致辞,不妨借鉴这些才思敏捷、妙语连珠的经典语语句,一定能让你展现出领导的幽默与才华,让整场婚礼都变得面子十足。
各位来宾、朋友们,大家好!
我是工业圈的勇冠群芳,新娘××的领导及同事!但我今天在这里扮演的,既非领导,也非同事,而是光荣、伟大、神圣的新角色——证婚人!
虽然,我对新郎先生并不非常熟悉,但凭我对新娘的了解,就完全可以准确地推测出新郎曾经一路奔波、饱受磨难,才如愿以偿、修成正果。而新娘作为著名的爱情伯乐,当然也是千里挑一的找到了自己的如意郎君。相信两个人一定同风共雨、长途跋涉,并最终在这个让人难忘的周末走进了神圣的结婚殿堂,到达爱情长跑的新驿站!
此刻,我作为在场每一位贵宾的代表,来读出我们共同的见证,并通过声波、磁场、脑电波等一切无线传输系统,向全世界50亿人口宣布:他们结婚了!
我们无法用语言描述这对地球人是多么的震撼!因为人们都在期待并坚信:这会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时刻!他们的结合,将成为人类爱情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里程碑!五十年以后、一百年以后,一万年以后!当人们茶余饭后之时,仍旧会对他们的爱情故事津津乐道。女人们会以新郎作为标准要求自己的老公。而男人们则总是在老婆面前,假装不经意地提起新娘同志,以暗示老婆效仿。
这几天,社会各界都对本次婚礼给予了高度关注,美国新当选总统奥巴马在谈论本次婚礼时,充满深情地说:新郎和新娘将向人们证明,他们的结合将和我当选美国总统一样具有历史意义。而久居深山的本拉登,也不畏冒着生命危险,于前天晚上通过录像向外界发出声明,号召伊斯兰兄弟在几天放下武器,到酒馆喝酒,维护世界和平,以确保本次婚礼的安全进行!
说到这里,我不知道新娘新郎是否感受到了婚姻之重。你们的父母、家人、同事、朋友以及一切关心你们的人,从此刻起,都会充满期待地注视着你们的婚姻之路,你们已经告别过去,走上精彩的人生新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你们将扮演丈夫、妻子、父母、儿媳、女婿等诸多角色,也肩负着时代寄语你们的重托。我在这里作为证婚人,能够代表大家给予你们的,仅仅是“祝福”二字。祝福你们能够相亲相爱!和和美美!白头偕老!不要辜负家人,不
7.以课文为范例,训练学生联想 篇七
一、观形联想
写物离不开写“形”, 这里的“形”既指事物的静态特征, 又指事物的动态表现。“形”往往是观察景或物而得出的第一印象, 若只做一般的描述, 就让人觉得很平淡;若是加以一定的联想, 就会形象生动。如《三亚落日》一文的第四段, 作者写道:“夕阳也渐渐收敛了光芒, 变得温和起来, 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 悬在海与天的边缘。”这是对落日形状的静态描写。接着, 作者又写道:“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 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 最后像跳水员那样, 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 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 向人们道了‘再见’。”这是对落日动态联想的描写, 由落日的运动, 联想到跳水运动员, 把落日的活动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受到启发, 我要求学生观察初夏的乡村景色, 抓住事物的“形”进行联想。有个学生这样写道:“我站在水库大堤上看着山坡上那一大片茂盛的石榴树, 仿佛那是一片绿色的海洋。就在这片‘海洋’中, 还点缀着星星点点的红宝石。走近了一看, 那一颗颗‘红宝石’原来是一朵朵红艳艳的石榴花。它们像一只只小小的金钟挂在树枝上。一阵山风吹来, 它们如同一个个调皮的胖娃娃, 躲在狭长的绿叶丛中跟我捉迷藏呢。”小作者由石榴林联想到海洋, 由石榴花联想到红宝石、金钟、胖娃娃, 联想生动有趣, 把石榴花写活了。
二、察色联想
万物有形有色, 赤橙黄绿青蓝紫, 种类繁多;就其一种色彩还有深有浅, 有明有暗, 通过合理的联想就能把各种色彩准确地描绘出来。如《夹竹桃》一课中有一段文字:“我们家的大门内也有两盆夹竹桃, 一盆红色的, 一盆白色的。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 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雪。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合地开在了一起, 宛如火上有雪, 或雪上有火。”这段文字, 由两种颜色的夹竹桃花展开联想———红的像火般炽烈, 白的像雪一样纯洁, 就把夹竹桃花的色彩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了。课后我让学生去观察一种花, 抓住它的色彩展开联想。一个学生观察了校园内的一串红后写下了一段话:“你看那路两旁的一串红, 红得多么鲜艳, 从远处看, 犹如两股烈火在燃烧;微风一吹, 又像是两条火龙在轻舞。走近了看, 那一串红又像一串大红的鞭炮, 难怪人们叫它‘一串红’呢。”
三、闻声联想
大千世界里有着各种各样的声音, 如果能抓住它们的声响展开联想, 就能将声音的大小、轻重缓急真实地表现出来。如果联想时融入了作者的感情, 不但能把事物写生动, 而且能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鸟语》一课中写道:“我最喜欢跟布谷鸟对话了:‘你做什么?’‘种田织布。’‘你喜欢什么?’‘勤劳刻苦。’”这里写的布谷鸟的鸣叫其实是抒发了作者的心声———刻苦勤劳。作为尝试, 我也要求学生在叙述闻声联想中融入自己的感情。一个学生在观察自家的猫儿后写道:“自从妈妈把两只小猫送走以后, 我家的大黄猫好几天不吃不喝, 一会儿在窝里叫着找着, 好像在说:‘孩子们, 你们在哪儿啊?’一会儿又跳到我面前, 仰着头不停地叫唤, 像在问我:‘小主人, 你看到我的孩子了吗?’我摸着它的脑袋, 眼泪都快下来了。”这一段由猫叫展开的联想, 融进了小作者对猫的同情, 彰显了一颗善良的童心。
四、触味联想
有的物体不仅有形有色, 而且有味。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但它也像色彩一样, 有浓有淡, 有的味令人喜爱, 有的味还令人恶心。如果在描写时加上一定的联想, 就会使无形的味给人以有形之感。《夹竹桃》写夹竹桃花的香味:“你站在它下面, 花朵是一团模糊的, 但香气却毫不含糊, 浓浓烈烈地从花上袭了下来。”一个“袭”字, 突出了花香的浓郁。一个学生在深切体会这段文字后, 在一篇习作中这样写道:“我走近喇叭花, 凑上去一闻, 那香气沁人心脾, 让人通体舒畅。我又摘了一片叶子, 放在嘴里尝一尝, 啊, 苦涩得就像山上的野梨, 让我的舌头麻了半天。原来, 喇叭花把清香送给别人, 而把苦涩留给了自己。”不但写出了喇叭花的花香, 写出了它叶子的苦涩, 还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8.中国范例“惊艳”里约峰会 篇八
站在世界银行副行长蕾切尔,哥斯达黎加、丹麦和加纳三国的环保部长之间,马忠玉的东方面脸孔让人印象深刻。伴随着他娴熟的英语演讲以及和其他发言者间不时地互动,在场的听众很快就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宁夏模式的探讨之中。
作为此次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里约+20”峰会)高层论坛参与者中,唯一的一名地方政府官员,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政府研究室主任马忠玉讲述的故事获得了最高的“人气”。而在分析这一案例时,在过去几天早已被“绿色经济”割裂开-来的两大阵营也少有地放下了争吵。
世界银行副行长蕾切尔赞扬说,宁夏的经验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这说明,绿色发展的模式并不是唯一的,绿色经济也有机会在各个阵营之中找到一种均衡的可能。
面对外国同行的肯定,以及场内听众感兴趣地追问,马忠玉从容而淡定。因为就在3天前,他刚刚应联合国环境署邀请,在另一个高层论坛上讲述了宁夏在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现场的听众同样十分感兴趣。”
马忠玉表示,由于过去10年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绩,“中国经验”是本次峰会上各方争相了解的内容。马忠玉表示,来自于宁夏的诸多案例,比如百万人口大移民,在欧洲、非洲相当于移民一个国家;比如说宁夏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新能源发展速度如此之快都让各国代表感到惊奇。
“期间不少代表询问我们做到这一切的秘诀是什么,”马忠玉说,“我的回应很简单,那就是政府的引导与支持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也正是如此,本次里约峰会上,中国代表团就显得底气十足。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表示,中国用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和人均仅有世界平均水平28%的水资源,养活了超过世界20%的人口。与此同时,中国是世界上可再生能源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其森林覆盖率由1990年的12.98%上升到2010年的20.36%,荒漠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10400平方公里扭转为年均净减少2491平方公里。
“1992年里约环发大会召开至今20年来,破坏臭氧层的氟利昂几被淘汰,全国范围大规模的落后产能淘汰强度不断增大,汽车尾气排放受到限制,可再生能源开发方兴未艾……从‘无车日’到‘限塑令’再到‘地球一小时’,‘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节能目标,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累计下降19.1%,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14.6亿吨以上,还有很多计划外的环保行动在普及。中国完成的这些成就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法达到的。”马忠玉说。
国际合作遇瓶颈:绿色经济寻找另一种可能
作为全体人类的共同目标,可持续发展需要各个国家的共同努力,但遗憾的是,南北阵营间的巨大分歧,却让本应携手前行的人类被隔在了巨大沟壑的两端。
本次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期间,南北双方的分歧得到进一步凸显。在筹备阶段,发达国家以金融危机为由推脱历史责任、要求从会议文本中删除“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等做法,遭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强烈抵制;而发展中国家对“绿色经济”成为贸易“壁垒”和压缩其发展空间“武器”的防范,也引起了想要弱化技术转让责任,强化知识产权问题的发达国家的不满。直到各国元首即将到达里约的前两天,最终的承诺文件中都还有近80%的内容存在争议。
对此马忠玉表示,1992年发达国家承诺的支持发展中国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转让、资金援助。这种承诺在起初有一定的支持,后来基本没有,所以,发达国家在支持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上出现了倒退。
马忠玉强调,第66届联大主席纳赛尔在本次大会的讲话中说,必须通过发展合作帮助贫穷国家落实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机制。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不能成为逃避发展合作承诺的借口,发展合作必须推广和加深,并在发展援助的基础上走得更远。
除了援助义务的履行之外,对于环保和脱贫如何具备优先级也是南北双方争论的焦点。
马忠玉分析说,发达国家之所以曾经坚持环境至上,即环境保护是绝对的,经济发展是次要的。其中有一个前提,因为他们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一个较高层次,而且他们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到了后工业化时代。所以他们在一个相对较高平台上不需要做基础建设的投资,于是他们觉得就环境来谈保护环境,他们有资本。
但是,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要把环境与发展相结合,例如目前中国的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只是全世界平均水平的53%,还有1.22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中国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但在这个阶段中国碰到的问题是发达国家在两三百年发展过程中碰到问题的集中显现,所以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方面的压力也非常大。解决贫困问题与保护环境对中国可持续发展同样重要。很多西方国家对此缺乏切身的认识。
本次峰会上,南北双方对于环保和减贫优先序列的分歧在“绿色经济”的议题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在马忠玉看来,真正的“绿色经济”一定要实现两个目标,第一,环境的可持续性;第二,要解决贫困问题。他表示,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人,还有十几亿人消费不超过1.25美元的人,处于贫困状态,只谈环境问题而不解决这部分人的贫困问题,不具有广泛的意义。因此,宁夏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可以说是当今世界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典范,具有非常广泛的代表意义。
不过,马忠玉也指出,自1992年在里约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20年以来,全世界有6.6亿贫困人口脱贫,收入水平也大大增加。但是这种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资源效率低下,发展很不平衡,这种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也就是说,脱贫发展过程本身也要可持续。如何把脱贫和绿色相结合,恰恰是马忠玉在向世界介绍“宁夏模式”时所试图说明的问题。
“沿黄城市群”经验:政府市场双管齐下发挥作用
在宁夏,共有10个城市沿黄河而建,这些城市共拥有宁夏57%的人口、43%的土地,聚集了80%以上的产业,创造了90%以上的宁夏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在此次里约峰会上已引起多方关注的“沿黄城市群”的建设是宁夏方面意在打破行政区划,统一发展的大战略考虑。
马忠玉介绍说,从环境的可持续性角度讲,宁夏利用沿黄经济区发展沿黄城市群,能全面推进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建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新型工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聚集区。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步伐,将沿黄城市群建成集聚中南部地区贫困人口和农村人口转移就业的大平台,促进农村人口和中南部山区贫困人口向沿黄经济区聚集。
他指出,沿黄经济区是国家级重点开发区,是宁夏发展的核心所在,集中了宁夏90%以上GDP以及94%以上的财政收入,未来在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下,要解决好污染总量控制问题,同时通过生态移民与扶贫攻坚解决好中南部地区的人口超载与生态退化问题。
从扶贫攻坚的角度讲,宁夏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将那些生活居住在不适宜生存与发展地方的贫困群众搬出来。过去30年宁夏共搬迁66万贫困人口,实践证明他们的生活水平在搬迁后得到了极大改善。“十二五”期间宁夏计划再搬迁35万贫困人口,争取到2020年前彻底解决宁夏的贫困问题,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
对于宁夏的努力,世界银行副行长蕾切尔赞赏说,宁夏提供的经验表明,绿色发展可以成为一种既能够在环境上可持续,同时能够满足贫困人口与脆弱群体需求的发展。
马忠玉表示,作为欠发达地区,宁夏在沿黄城市群和新能源等方面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政府的引导与支持发挥的关键性作用。未来,在积极运用行政机制保护环境基础上,宁夏还将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保护环境。
【数学建模论文范例】推荐阅读:
数学建模期末论文10-13
数学建模论文完整10-23
MATLAB实验小结论文 数学建模09-07
应用型转型下的数学建模竞赛论文09-24
数学建模心得07-22
数学建模感想11-04
数学建模题目答案07-10
数学建模大赛范文07-12
数学建模比赛心得07-16
综合评价数学建模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