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江南散文(精选5篇)
1.杜牧的江南散文 篇一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的一个生字,并能理解运用
3 、在朗读中感受江南美丽春景的同时感受作者借古讽今,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兴亡之感
教学重难点:
1 、带着想象诵读诗歌,体会江南春景
2 、领会诗人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
教材分析:
本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描绘了江南明媚可爱的春光的同时,也感叹南朝的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讽喻之意。
教学用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 1 ) PPT 出示几张春天的图片。说到雪,说到冰想到的都是塞北,说到春,想到的更多的自然是“江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江南的春。
( 2 )解题《江南春》,顾名思义就是江南的春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1 )春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美)你觉得江南的春天,会给人什么样的感受?(美!)
( 2 )带着自己的感受吟诵诗歌。
( 3 )指导朗读。七言绝句应该怎样断句?(千里——莺啼——绿映——红)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 1 )一看:朗读诗歌,你看到了什么?(绿叶衬着红花,绿水环绕的村庄,背靠青山,酒家的旗子在春风中微微摆动。放眼望去,南朝建立的寺庙,在烟雨迷蒙之中若隐若现。)
千里:与“十里”作比较。
四百八十:概数,说明很多。
( 2 )二听:莺啼、人声
( 3 )三闻:花香、酒香
( 4 )四想:江南的春天真美。
总结: 在诗人的笔下,江南的春天是如此的美妙。可看、可听、可闻、可想。那我们就一边读一边看,一边读一边听,一边读一边闻,一边读一边想吧。
过渡:在如此美妙的江南美景面前,我们感到的仅仅是美,仅仅是无限的遐想。但是我们的是诗人想到的远远不止这些。
四、拓展延伸、
( 1 )介绍写作背景
( 2 )学习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
五、课堂总结
2.杜牧的江南散文 篇二
初盛唐时,唐帝国处于欣欣向荣的上升阶段,其时代精神是积极向上的,唐诗如日中天,呈现出宏伟阔大的气魄和热烈昂扬的情绪,李白咏出“ 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 ”“ 安史之乱”后,唐代由治转乱,虽然诗人们的诗作里洋溢的更多的仍然是昂扬乐观的调子, 但悲怆伤感的音响已日渐增多。 ……在“ 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代氛围中,晚唐诗人笔下常见的是枯荷衰草、落花流水、夕阳暮色。 以和杜牧齐名,有“ 小李杜”之称的李商隐为例,他的诗句“ 秋阴不散霜风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 鲜明地体现了晚唐时诗人的阴郁心理。 受这种心理的制约,他们的悲秋之作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正是在晚唐衰声四起的时代氛围下, 却产生了杜牧乐观高迈的喜秋之歌。 是“ 文变染乎世情”的规律不适用于杜牧吗? 并非如此,在他众多的吟秋诗作中,格调悲凉低调的秋唱时有回响。 然而, 他却并非一味地沉浸其中, 他的大部分吟秋之作基调是乐观健康的,他笔下绚丽多姿的秋天毫不逊色于温暖明丽的春天。 在《 樊川诗集》 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类似的诗作和诗句。 如,《 山行》“ 停车坐爱风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长安秋望》“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诗人笔下的秋气明净高远,毫无纤尘,令人胸襟开阔精神为之一振。 其他诗句如“ 秋来气势洪河壮,霜后精神泰华狞。”(《 题关亭长句四韵》)“ 溪光初透彻,秋色正清华。” (《 题白苹州》)“ 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 ”(《 扬州三首·其三》)“ 疏雨洗空旷,秋标凉意新。 ”(《 早秋》)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从中分明可见杜牧诗中的爽朗高华、生机盎然、令人赏心悦目的秋天。 那么, 为什么杜牧如此的与众不同? 也许清代刘熙载的一句话可以结实这一问题。 他在《 艺概》中说“: 诗品出于人品。 ”一个人的诗文风格既受外部的时代精神民族传统的影响,同时也和主体的人格品质不无联系。 同是一个“ 秋”,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感受。 杜牧拥有远大抱负、豪爽不羁的性格、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斗志,自然会在与自然之秋相遇时从内心深处腾涌出一种或劲健或悲慨精神的格调。
杜牧这种乐观昂扬的性格特征的形成是有着多方面原因的。 良好的家学渊源自是不论, 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乐观的情绪涵养了他豪迈的气概而顺利的科举及第更加刺激了他的锐气与豪气。 值得一提的是杜牧诗歌中的山水风物也正是孕育他豪迈的性格浪漫的气质,造就其诗歌“ 豪而艳,宕而阔”的艺术特质的源头。
清人孔尚任有言:“ 盖山川风土者,诗人性情之根柢也。 ”在古代交通不发达、人际交往有限的情况下,人的气质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域自然山水的影响。 长安为古雍州之地, 西周丰镐之旧壤,战国时秦国故地,亦是杜氏家族祖居之所。 因而杜牧云:“ 吾故秦人兮,故园秦地。 ”(《 望故园赋》) 就地势而言,它雄踞秦川之上, 西、北、南三面山地高原环境,东面临河,构成所谓四塞之地。《 春秋说·题辞》 曰:“ 秦金坚,故秦俗亦坚。 ”“ 坚”,便是关中人特有的心理图式:刚健、质朴、雄阔。 杜牧在长安度过了他前半生的27个春秋, 雨晴九陌铺江练,岚嫩千峰叠海涛。 ”(《 长安杂题长句六首》) 的长安景象,激发了他胸胆开张含纳万物的胸襟气度,形之于文学,便形成了地理环境和心理气质相一致的奔放豪健的文风。“ 人生直作百岁翁,亦是万古一瞬中。 我与东招龙伯翁,上天揭取北斗柄,蓬莱顶上斡海水,水尽到底看海空。 ”(《 池州送孟池先辈》) 以广阔的胸襟、新奇变幻的笔法,倾吐自己的人生意绪,昂扬慷慨,纵横疏荡。 不仅如此,他还以其矿,其傲,其狷,笑傲礼法之外,卓立群小之中: 十载飘然绳检外,樽前自献自为酬。 ”(《 念昔游》) 自负于经邦纬世之才,嬉笑怒骂,我行我素。 正是其豪直狂放、自负自信的个性气质,成就了其诗风中豪宕的一面。
杜牧在扬州生活前后不过三年,但扬州山水以巨大的感召力, 对杜牧性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扬州地处长江北岸,南北适中,四季分明,境内水网密布,只有逶迤起伏的丘陵。 与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关中景物相比,这里川秀泽媚、水软山温,更显其空灵飘逸的江左特色。“ 州内多水,水波扬也”的自然环境形成了“ 扬州人性轻扬”的个性特征。 轻扬,即飘动游移,其本质是变。 既是思想中的不安于现状,也是情绪情感的外显和易于波动。 而多情善感,则正是一种精于体物的诗人气质。 杜牧虽然狂放豁达,不拘小节,但扬州山水同样赋予他深沉细腻的情感气质,精细、敏锐的感受能力。 自然界细微的物候变化寓于目中,能激起他心海的点点涟漪,引发他内在的情绪波动。“ 荷花兼柳叶,彼此不胜秋。 玉露滴初泣,金风吹更愁。 ”(《 秋日偶题》) 春去秋来,荷柳华时已逝,这本是客观的自然规律,但它却引发作者的悲秋之感,人生仓促之思,因而便觉秋意憔悴,荷露似泪,金风吹愁。 正因杜牧将注意力集中于自然生态的纤变,以此寄托个人的情感意趣,才使其诗歌呈现出幽微感性的一面,体现出流情秀倩的艺术风格。
不同地域自然环境形成的浓厚文化底蕴也影响了诗人的创作风格。 长安处于以孔、孟、荀为宗的北方儒学文化圈内,其文学思想和审美崇尚受儒家传统诗教的影响,多经世致用的文潮,多中和之美的高标。 在家学渊源和长安学术传统的影响之下,他满怀为国尽材的理想和愿望,剖心沥胆,恳悃血诚,作《 感怀诗》 等。 这类诗以意为主,以理为主,铺陈功业,补益时事,诗风刚正儒雅,典实厚重,凸显其豪宕的艺术风格。 而与之不同的扬州,以老庄为宗的南方道教文化也对杜牧的艺术风格产生影响。 正是这些红袖翠钿增添了杜牧诗歌的香软之气,呈现出艳丽的风格特色。
3.杜牧的江南散文 篇三
《江南春绝句》作品介绍
《江南春绝句》的作者是杜牧,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22卷第6首。
《江南春绝句》原文
江南春绝句
作者: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绝句》注释
1、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2、山郭:依山的城镇。
3、南朝:东晋灭亡后,先后在南方地区建立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合称。
4、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大概数字。
5、楼台:指寺庙。
《江南春绝句》翻译
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江南春绝句》赏析
这是描写江南风光的一首七绝。“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已经描绘了一幅幅绚丽的图画,但那只是宏观的,而杜牧的《江南春》则相对具体一些,似乎使人生观了几个景点,也就更深刻了。杜牧在这首七绝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千里”说明是写整个江南,但整体又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有过渡到江南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揉进了沧桑之感,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更增添扑朔迷离之美。诗人在这里不说“朝朝四百八十寺”,而说“南朝四百八十寺”,显然别有意蕴。南朝统治者佞佛,劳民伤财,修建了大量寺庙,《南史·郭祖深传》说:“时帝大弘释典,将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条以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据此,杜牧说“四百八十寺”显然说少了。这里也体现出了当时修建寺庙是非常劳民伤财的事,联系到作者作此诗时处于晚唐时期,所以也不乏诗人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感。如今“南朝四百八十寺”都已成为历史的遗物,成为江南美妙风景的组成部分了。审美之中不乏讽刺,诗的内涵也更显丰富。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一句一景,各具特色。这里有声音有色彩,有空间上的拓展,有时间上的追溯。在短短的28个字中,诗人以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一开头,就像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丽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由于这种繁丽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因此,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但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焕的说法是对的,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这两句明明写到烟雨,这是因为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过还需要看到的是,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但光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给这幅画面增添悠远的历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只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就特别引人遐想。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讽刺说”,认为南朝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的时代佛教也是恶性发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讽刺。其实解诗首先应该从艺术形象出发,而应该作抽象的推论。杜牧反对佛教,并不等于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佛寺建筑也一定厌恶。他在宣州,常常去开元寺等处游玩。在池州也到过一些寺庙,还和僧人交过朋友。著名的诗句,象“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边柳拂桥”,“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都说明他对佛寺楼台还是欣赏流连的。当然,在欣赏的同时,偶尔浮起那么一点历史感慨也是可能的。表达了作者的情绪很中性,既无明显的憎 ,也无明显的恶,仅仅是在单纯地写景、咏春。
《江南春绝句》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代表作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杜牧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岁时所书。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 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江南春绝句》繁体对照
卷522_6江南春絕句杜牧
千裏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4.杜牧浙西诗文创作新探 篇四
会昌六年三月, 武宗崩, 宣宗继位, 政治局势风云大变, 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 杜牧浙西时期的诗文创作出现全新的面貌, 睦州时期, 基于对新的政治局势的憧憬, 杜牧逐渐流露出对李德裕的不满, 原来的抑郁情思逐渐消退, 轻松心境成为主导, 但是, 返回长安的心情越来越急切。湖州时期, 因为对大中政治有了深刻的认识, 杜牧的政治热情冷却, 产生了强烈的知天命意识, 从诗文创作来看, 浙西时期是杜牧思想最终定型时期。
一、杜牧睦州时期创作
会昌年间, 杜牧由比部员外郎出任黄州刺史、池州刺史, 《祭周相公文》:会昌之政, 柄者为谁?忿忍阴?, 多逐良善。牧实忝幸, 亦在遣中。黄冈大泽, 葭苇之场, 继来池阳, 栖在孤岛。僻左五岁, 遭逢圣明。收拾冤沈, 诛破罪恶。会昌之政, 柄者为李德裕, 杜牧之言即指自己为李德裕所抑。而且, 大中年间, 杜牧又不止一次地在文章中表达对李德裕在会昌年间排斥异己的不满, 《唐故太子少师奇章郡开国公赠太尉牛公墓志铭》:时李太尉专柄五年, 多逐贤士, 天下恨怨, 以公德全畏之。《唐故东川节度使检校右仆射兼御史大夫赠司徒周公墓志铭》:李太尉德裕伺公纤失, 四年不得, 知愈治不可盖抑, 迁公江西观察使、兼御史大夫。在这里, 杜牧对李德裕的怨恨之情跃然纸上, 但是, 会昌年间, 李德裕一相独大, 所以, 杜牧空有怨恨而无可奈何, 抑郁情思由此而来, 这在黄州、池州时期诗文创作中多有体现, 学界也有论述, 此不赘。
会昌六年三月, 武宗崩, 宣宗继位, 四月, 李德裕出任江陵尹、荆南节度使, 十月, 为东都留守, 同时, 大批牛党成员纷纷得到重用, 政治局势风云大变, 显而易见[2]。正因为如此, 杜牧对新的政治局势满怀憧憬, 《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韵》:祝尧千万寿, 再拜揖余樽。《寄内兄和州崔员外十二韵》:共祝中兴主, 高歌唱太平。当时杜牧身在睦州, 远离长安, 而且, 宣宗继位不久, 并没有什么政绩, “中兴”、“太平”之言足以说明杜牧的喜悦之情, 在这个过程中, 杜牧逐渐流露出对李德裕的不满, 《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韵》:我实刚肠者, 形甘短褐髡。曾经触虿尾, 犹得凭熊轩。暗指自己因为与李德裕之间的矛盾而遭到贬谪, 《新定途中》:无端偶效张文纪, 下杜乡园别五秋。重过江南更千里, 万山深处一孤舟。时在赴睦州途中, 杜牧以张文纪自比, 等于是以梁翼比李德裕[3]1817。《代人举蒋系自代状》:尝为谏官, 无所避忌;及领藩镇, 实惠疲羸。顷者不附权臣, 例遭左官, 今逢明代, 犹典小州。《旧唐书·蒋系传》:“武宗朝, 李德裕用事, 恶李汉, 以系与汉僚婿, 出为桂管都护御观察使。”[2]4029虽是代笔, 但是, 杜牧对蒋系的肯定一览无余, 尤其是肯定蒋系面对李德裕的风骨。当然, 李德裕贬潮州司马在大中元年十二月, 所以, 当时杜牧对李德裕的不满发而为诗多为暗讽。
睦州户口不足一万, 当时只是下州, 而且地处偏僻, 《祭周相公文》:东下京江, 难走千里。曲屈越嶂, 如入洞穴。惊涛触舟, 几至倾没。可见, 睦州环境闭塞, 交通不便。但是, 睦州山水在杜牧诗中却颇为秀丽, 《睦州四韵》:州在钓台边, 溪山实可怜。有家皆掩映, 无处不潺盢。好树鸣幽鸟, 晴楼入野烟。残春杜陵客, 中酒落花前。方回评《睦州四韵》:“轻快俊逸。”纪昀则认为:“风致宜人。”[4]402由景见情, 可见当时杜牧心境轻松, 于是, 当时杜牧的咏史怀古诗也少了批判的锋芒, 《江南怀古》:车书混一业无穷, 井邑山川今古同。戊辰年向金陵过, 惆怅闲吟忆庾公。当然, 杜牧的轻松心境是基于自己能够返回长安的认识, 所以, 当时杜牧返回长安的心情颇为急切, 《朱坡绝句三首》:故国池塘倚御渠, 江城三诏换鱼书。贾生辞赋恨流落, 只向长沙住岁余。自注:文帝岁余思贾生。分别以文帝、贾谊比宣宗、自己, 隐约可见杜牧对自己在新的政治局势中获得重用的憧憬。《寄沣州张舍人笛》:遥想紫泥封诏罢, 夜深应隔禁墙闻, 是写张笛何尝不是对自己的期许?这种急切的心情甚至在杜牧启程回长安的途中还存在。《夜泊桐庐先寄苏台卢郎中》:水槛桐庐馆, 归舟系石根。笛吹孤戍月, 犬吠隔溪村。十载违清裁, 幽怀未一论。苏台菊花节, 何处与开樽?
于是, 杜牧多次主动上书权贵, 请求提携自己返回长安, 《上刑部崔尚书状》:某启。某比於流辈, 疏阔慵怠, 不知趋向, 唯好读书, 多忘, 为文格卑。十年为幕府吏, 每仲束於簿书宴游间。刺史七年, 病弟孀妹, 百口之家, 经营衣食, 复有一州赋讼。私以贫苦焦虑, 公以愚恐败悔。仍有嗜酒多睡, 厕於其间, 是数者相遭於多忘格卑之中, 书不得日读, 文不得专心, 百不逮人。所尚业, 复不能尺寸铢两自强自进, 乃庸人辈也, 复何言哉!今者欲求为贽於大君子门下, 尚可以为文而为其礼, 《诗》所谓“有瞯面目, 视人罔极”者也。谨敢缮写所为文凡二十首, 伏地汗赧, 不知所云。谨状。同样的意思杜牧不止一次地在不同的上书中表达, 《上吏部高尚书状》:某启。人惟朴賦, 材实朽下, 三守僻左, 七换星霜, 拘挛莫伸, 抑郁谁诉。每遇时移节换, 家远身孤, 吊影自伤, 向隅独泣。将欲渔钓一壑, 栖迟一邱, 无易仕之田园, 有仰食之骨肉。当道每叹, 未路难循, 进退唯艰, 愤悱无告。今者大君继统, 贤相秉钧, 遗坠必举, 髦隽并作。伏惟尚书秩高天爵, 德冠人伦, 为缙绅之纪纲, 作朝廷之标表。
当杜牧如愿以偿地回长安时, 睦州的山水在杜牧的诗中再一次风致宜人, 《除官归京睦州雨霁》:秋半吴天霁, 清凝万里光。水声侵笑语, 岚翠扑衣裳。远树疑罗帐, 孤云认粉囊。溪山侵两越, 时节到重阳。顾我能甘贱, 无由得自强。误曾公触尾, 不敢夜循墙。岂意笼飞鸟, 还为锦帐郎。网今开傅燮, 书旧识黄香。自注:曾在史馆四年。姹女真虚语, 饥儿欲一行。浅深须揭厉, 休更学张纲。《秋晚早发新定》:解印书千轴, 重阳酒百缸。凉风满红树, 晓月下秋江。岩壑会归去, 尘埃终不降。悬缨未敢濯, 严濑碧淙淙。
二、杜牧湖州时期创作
将自己的贬谪归咎于李德裕, 既然李德裕已经失势, 政治局势就应该焕然一新, 自己也能够获得重用, 这是杜牧的基本政治判断。
虽然大中年间, 务反会昌之政, 但是, 因为主导会昌、大中政治局势的都是仇士良宦官集团, 而这一宦官集团拥立宣宗继位, 在大中年间势力猖獗, 连宣宗都有强烈的掣肘感觉, 大中之政并非善政[5]8055。杜牧很快就深刻地意识到政治局势的实质, 因此在《长安杂题长句六首》中对当时粉饰太平, 权贵纸醉金迷的豪奢颇为不满[1]101。值得注意的是, 杜牧一生在长安仕途的时间并不长, 大和二年十月, 杜牧就出为沈传师江西观察使幕府幕僚, 九年, 数月在长安, 随即分司东都, 开成四年, 回长安, 会昌二年, 出任黄州刺史。杜牧在长安期间都是当时政治局势风起云涌之时, 大和九年的“甘露之变”、开成五年的文武朝代更替, 而大中二年, 政治局势已经稳定, 在这样的背景下, 并没有出现杜牧觉得应该出现的善政, 杜牧的思想终于定型, 因此在《长安杂题长句六首》中虽有不满但表达得颇为含蓄。
于是, 杜牧主动要求出任外州刺史, 《上宰相求杭州启》、《上宰相求湖州第一启》、《上宰相求湖州第二启》、《上宰相求湖州第三启》, 竟然脸上四启, 可见杜牧外出决心之强烈。《新转南曹未叙朝散初秋暑退出守吴兴书此篇以自见志》:捧诏汀洲去, 全家羽翼飞。喜抛新锦帐, 荣借旧朱衣。且免材为累, 何妨拙有机。宋株聊自守, 鲁酒怕旁围。清尚宁无素, 光阴亦未晞。一杯宽幕席, 五字弄珠玑。越浦黄柑嫩, 吴溪紫蟹肥。平生江海志, 佩得左鱼归。杜牧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题白苹洲》:山鸟飞红带, 亭薇拆紫花。溪光初透彻, 秋色正清华。静处知生乐, 喧中见死夸。无多皀组累, 终不负烟霞。在湖州山水中, 杜牧颇有从政治中解脱的愉悦。《题茶山》:重游难自克, 俯首入尘埃。《茶山下作》:春风最窈窕, 日晓柳村西。娇云光占岫, 健水鸣分溪。燎岩野花远, 戛瑟幽鸟啼。把酒坐芳草, 亦有佳人携。倚溪侵岭多高树, 夸酒书旗有小楼。惊起鸳鸯岂无恨, 一双飞去却回头。《春日茶山病不饮酒因呈宾客》:笙歌登画船, 十日清明前。山秀白云腻, 溪光红粉鲜。欲开未开花, 半阴半晴天。谁知病太守, 犹得作茶仙。湖州产茶, 杜牧沉醉于茶山中, 流连忘返, 当时的杜牧政治热情已经冷却, 所以, 对于湖州山水的感情就极为真挚, 以至于临别之时, 依依不舍, 《八月十二日得替后移居較溪馆因题长句四韵》:景物登临闲始见, 愿为闲客此闲行。
杜牧政治热情的冷却是因为强烈的知天命意识, 《自撰墓志铭》:去岁七月十日, 在吴兴, 梦人告曰:“尔当作小行郎。”复问其次, 曰:“礼部考功, 为小行矣。”言其终典耳。今岁九月十九日归, 夜困, 亥初就枕寝, 得被势久, 酣而不梦, 有人朗告曰:“尔改名毕。”十月二日, 奴顺来言“炊将熟甑裂”。予曰:“皆不祥也。”十一月十日, 梦书片纸“皎皎白驹, 在彼空谷”, 傍有人曰:“空谷, 非也, 过隙也。”予生于角, 星昴毕于角为第八宫, 曰病厄宫, 亦曰八杀宫, 土星在焉, 火星继木。星工杨晞曰:“木在张于角为第十一福德宫, 木为福德大君子, 救于其旁, 无虞也。”予曰:“自湖守不周岁, 迁舍人, 木还福于角足矣, 土火还死于角, 宜哉!”复自视其形, 视流而疾, 鼻折山根, 年五十, 斯寿矣。从来注重经世致用的杜牧竟然在晚年以如此戏谑的形式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总结, 看透政治的杜牧已经不在乎政治的得失, 关心的只有自己的文学创作。裴延翰《樊川文集序》:上五年冬, 仲舅自吴兴守拜考功郎中知制诰, 尽吴兴俸钱, 创治其墅。出中书直, 亟召昵密, 往游其地。一旦谈啁酒酣, 顾延翰曰:“司马迁云, 自古富贵, 其名磨灭者, 不可胜纪。我适稚走于此, 得官受俸, 再治完具, 俄及老为樊上翁。既不自期富贵, 要有数百首文章, 异日尔为我序, 号《樊川集》, 如此顾樊川一禽鱼一草木无恨矣, 庶千百年未随此磨灭邪!”时在杜牧自湖州返回长安之时, 可见, 当时杜牧思想已经最终定型, 而这在杜牧湖州时期创作中已经可见一斑。
摘要:睦州时期, 杜牧憧憬新的政治局势, 流露出对李德裕的不满, 轻松心境取代了原来的抑郁情思, 但是, 返回长安的心情越来越急切。湖州时期, 杜牧对大中政治有了深刻的认识, 政治热情冷却, 产生了强烈的知天命意识, 从诗文创作来看, 浙西时期是杜牧思想最终定型时期。
关键词:杜牧,浙西,睦州,湖州,长安
参考文献
[1]缪钺.杜牧传.杜牧年谱[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9.
[2]刘籧等.旧唐书[Z].北京:中华书局, 1975.
[3]范晔.后汉书[Z].北京:中华书局, 1965.
[4]吴在庆.杜牧集系年校注[Z].北京:中华书局, 2008.
5.杜牧的江南散文 篇五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七绝小诗, 作者是大名鼎鼎的晚唐诗人杜牧。这首诗曾在上世纪90年代被香港文化机构评选为“十佳”唐诗之一, 而且名列第二。诗人杜牧用优美生动的语言, 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雨中问路图。语言通俗直白, 音节和谐自然, 情景清新生动, 境界优美, 富有诗情画意。千百年来一直为广大读者所深爱, 可以说是妇孺皆知, 而且, 本诗也在清明哀悼诗中奠定了千古绝唱之地位。按理, 对这首诗歌的解读应该不成问题, 但其中“路上行人欲断魂”中的“路上行人”到底是指别人还是诗人自己, 至今一些人包括一些权威著作还没有定论。
《唐诗鉴赏辞典》这样解释: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由写客观转入状摹主观, 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见路上行人悼念逝去亲人, 伤心欲绝, 悲思愁绪。《全唐诗鉴赏辞典》里面的赏析就是作为他指, 说是一路上去扫墓或扫墓归来的人为怀念逝去的亲人而悲不自胜。
很明显, 这两本权威著作中谈及“路上行人”指的都是别的人。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是今人理解唐诗的一种想当然而已。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要弄清楚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清明。清明是我国古历中二十四节气之一, 《历书》云:“春分后十五日, 斗指丁, 为清明, 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 盖时当气清景明, 万物皆显, 因此得名。”《岁时记》云:“冬至一百五日, 有疾风暴雨, 谓之寒食。”寒食乃清明前一日, 故《幼学琼林》曰:“冬至百六是清明。”寒食节是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 令民禁火一天而来。关于祭扫祖墓, 原本并非清明节, 而是寒食节。唐玄宗开元二十年 (公元732年) 下诏:“ (寒食节) 士庶之家, 宜许上墓, 编入五礼, 永为常式。”清明扫墓起于宋代, 盛行于明清。杜牧诗《清明》, 其实并非为清明而作, 以之为题, 是取诗文前二字, 此乃古代诗文拟题之常法。
据上所述, 我们知道, 别看清明和寒食只差一天, 但在奉御旨为金科玉律的封建社会唐朝 (尤其是当朝之时) , 是不可越雷池一步的。其次, 从下文看, “行人”作借问的主语, 诗意更为一脉贯通。因此, “路上行人”只能是诗人自指。这样以来, 这首诗就很好理解了:
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大节日, 照例该家人团聚, 一起上坟祭扫, 或踏青游春。但这时, 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 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 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 天也不作美, 阴沉着脸, 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 眼前迷蒙蒙的, 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啊, 心里凄迷纷乱极了, 此为“断魂”!找个洒店避避雨, 暖暖身, 消消心头的愁苦吧, 可酒店在哪儿呢?诗人的情感陷入了严重的哀愁凄迷之中, 此为抑。
诗人想着, 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 在那?开满杏花的村庄, 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 正在招揽行人呢!小牧童的热情指引, 自然会让诗人道谢连声;杏花村里那酒店的幌子, 更在诗人心头唤起许多暖意!“牧童遥指”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与前面哀愁悲惨迥异的焕然一新的境界, 小牧童热心甜润的声音, 远处杏花似锦, 春意闹枝, 村头酒旗飘飘, 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致, 此为扬。
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 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 前抑后扬, 对比交错, 相映成趣。与诗人的感情脉搏一致。
【杜牧的江南散文】推荐阅读:
杜牧《山行》优秀的教学设计11-30
读杜牧09-04
赠别杜牧古诗11-28
《村行》杜牧唐诗鉴赏06-22
《题木兰庙》杜牧06-30
杜牧秋夕古诗07-29
《商山麻涧》杜牧唐诗鉴赏10-02
杜牧 齐安郡中偶题10-07
杜牧《秋梦》阅读练习题目及答案09-11
杜牧《旅宿》古诗赏析及翻译注释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