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 数学 学科优秀教学设计

2024-11-21

小学 数学 学科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8篇)

1.小学 数学 学科优秀教学设计 篇一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常规

一、课前准备

1、期初应认真研读数学教学大纲,特别是本学期所任年级的教学要求。在全面熟悉本学期教材基础上,弄清本学期教材在整个小学阶段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明确教学目的与要求,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认真制订全学期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包括本册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目的要求,所教班级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学习水平,各单元教学时间的安排和教学进度,主要教学措施和准备开展研究的教研课题,及准备开展的课外辅助活动。

2、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和学生交谈、个别辅导、家访等)了解学生的实际,除了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外,还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兴趣要求、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要深入了解,分析学业不良的原因,提供必需的支持与帮助,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3、每单元教学前,应系统钻研本单元教材,包括叙述、例题和习题。做到“四个明确”(明确本单元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本单元知识与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三不随意”(不随意拔高教学要求,不随意加快教学进度,不随意加重学生的作业与思想负担)。在了解学生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的基础上,列出新授知识点及能力要求,排出单元教学进度表。

4、提倡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要做到“三定”定时间、定人员、定中心发言人),“四个统一”(统一本单元教学目标;按知识划分课时,基本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统一双基训练内容及要求)。

5、认真写好分课时教案。教案应根据不同课型(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的特点设计,应含有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使用的教具和学具、学生展开的学习活动,课内外练习设计以及简要的板书设计等。教案要详略得当。写清主要教学环节,并注明授课日期。一般应超周备课,提前修改。

6、教学目标要有知识教学的要求和智能发展的要求,并注意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结合知能教学渗透德育,培育和发展学生“愿意学、喜欢学、相信自己能学好”的积极情感。

7、按照教学目标,认真组织、处理和恰当运用教材内容,确定重点、难点和关键。对于重点内容和关键部分,应放在突出的地位,使学生逐步加深理解,切实掌握;对于难点,可以采用适当分散、预作准备等办法加以解决;对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要舍得花时间,把基础打扎实。

8、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有层次。各层次的教学安排哪些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性探索活动获取知识、学会学习,应清楚列出;各层次教学中的重点提问和训练内容应简要列出;如何引导学生对各层次及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尝试进行恰当的归纳或小结,在教案中应有扼要说明。

9、根据大纲和教材要求备好课内外练习。教师应首先把教材上的习题都做一遍,明确各个习题的作用,做到习题与教学内容相互配合,必要时可以发挥教

师的创造性编制切合学生实际的练习。练习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的重点、关键,注意符合儿童生活实际,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

10、要充分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要备全使用的教具、学具;课前要进

一步熟悉教案,并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有所预料,对如何根据教学

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案作好思想准备。

二、课堂教学

1、上课铃响教师应及时进入教室,组织教学,认真实施已定教学方案,避

免教学的随意性。教师中途不得随便离开教室,或中断讲课与其他人员谈话。

2、上课时教师要精神饱满,教态自然、亲切,与学生平等交往,努力创造

良好的课堂气氛。坚持用普通话讲课,语音清楚,表达严谨;板书整洁,字迹端

正,板书布局要能体现认知过程,并且尽量做到重点突出。

3、抓好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教学时应重视向学生揭示知识

发生发展的背景以及形成的过程。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尝试、大胆

猜想、认真推理、引导学生自觉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来获取新知。概念教学要

重视直观和实际操作;计算教学要重视口算训练和算理理解;应用题教学要注意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突出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的分析,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几何形体知识的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中还要注意

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和自觉检验等习惯,使学生在形成认知结构的同时,能力和

习惯都相应地得到发展。

4、提倡启发式,反对满堂灌。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有

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和时间;要注意适时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让儿童在接触客观世界的同时,和学习伙伴一起理解学习任务,探索、发现数学

规律,各抒已见,相互启发,交流补充;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使用课本的习惯

和能力,指导他们看懂书上的例题、解答方法和过程,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5、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要简单明了,有思考价值,有适当梯度,适当注意因人而宜;提问面要宽,学生回答有困难时,要耐心启发;要认真倾听

学生的发言,不放过学生回答中的错误和含糊之处。

6、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鼓

励他们质疑问难;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要耐心启发,鼓励他们多问、多答,并恰当地评价他们通过努力之后取得的进步,使全班每一个学生都相信自己能学

好。

7、每节课都应按时上下课,要合理分配好课堂教学时间。要充分利用每节

课的最佳时间,一般应在前20-25分钟完成主要教学任务,并保证有10分钟

左右的学生集中练习,保证课堂作业在课内完成,切实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

8、根据教学内容及现有条件,充分有效地运用图表、模型等教具、学具和

电教手段,增加直观性,注意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用活用好多媒体课件,努力提

高课堂教学效果。

9、加强信息反馈,及时调节教学。教学中应通过观察学生的眼神、表情,以及提问、操作、练习等途径,了解学生认知的心态和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及时调节教学进度与方法。学生课堂作业时,应注意巡视,适当进行个别辅导。

10、中、高年级可适当布置课外作业,但目的要明确,针对性要强,并按

有关规定严格控制课外作业量。

三、课后教学活动

1、每节课后应认真分析教学得失,提倡写好教后札记。对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和练习中的典型错例,要及时做好记录。

2、教师要及时检查和批改学生作业,原则上是当天批改完毕。应及时讲评学生作业中带普通性的问题,认真分析原因,并组织订正。作业要求全批全改,对错误较多学生的作业尽量做到面批面改。批改作业要用规范划一的符号,并注明批阅时间。作业分析要有书面记录。

3、要指导学生按规定格式作业,培养学生书写整洁,独立思考,严格认真的学习习惯。

4、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与学生作业、考试等反馈的信息,经常地、及时地、有目的地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要帮助他们弥补知识缺漏,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成绩。

5、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开展数学活动课程,或建立数学兴趣小组。活动形式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多样活泼。每学期数学活动课程所选用的内容、活动的形式、时间安排等,都应列入学期教学计划,并指定专人负责,加强指导。

四、评价与测试

1、严格控制考试次数。数学只进行教育行政规定的考试。考试时应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命题,既考双基,又考能力,试题覆盖面要大,题型要多样,题材要贴近学生实际,难度要适中。

2、考前教师要做好复习工作,指导学生整理、归纳所学知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考后应及时讲评,做好试卷分析。

3、重视平时成绩考查。既要重视书面考查,又要重视口试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查。应注意通过课堂提问、板演、作业等手段,深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4、不断改进成绩评定工作。对全体学生的各项成绩要详细统计、定期分析、综合评价,及时做好成绩记载工作,并根据考试与考查所得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

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孩子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发展。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学习。

然而在长期应试教育的驱使下,我们有些时候心里不免急功近利的片面认为,只要习题答案正确,学生记住,考试就没问题。于是在课堂上,学生一旦回答出错,我们就很难沉得住气,不免训斥几句。久而久之,造成课堂乏味,气氛沉闷。学生“碰壁”多了,也就不再愿意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数学的兴趣荡然无存。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只能来源于自身的学习活动。打破上述僵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发展,是培养学生具备各方面能力的需要。我们试想一下:素质教育主战场的课堂上如果没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兴趣、热情,哪来思维碰撞火花,谈何发展和创新呢?我们只有顺应孩子们的心理特征,循序渐进,导其志趣,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通过近些年的教学探讨,我是从下面几个方面努力去做的。

一、以“爱”去保护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家指出:胆怯和过分自我批评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的最危险的敌人,而勇敢和自信是创造个性中最重要的特征。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设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我认为给学生关爱,就是增强他们学习兴趣、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以表扬、鼓励为主,使学生感觉到如坐春风,如沐春雨。“教学之无小事”,我们在课堂上的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对能顺利完成训练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更有自信。对待那些在训练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也不能选择批评,不要挫伤他们的信心,而应给予启发开导。记得有一次,我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引导学生从上到下观察12÷4=3 120÷40=3 1200÷400=3这组算式的被除数、除数各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经过学生一段时间的交流后,我发现班里学习成绩较差、课上从不举手发言的刘丽把手举了起来。我高兴的把她叫了起来,但她却站在那里支吾了半天也没说出一个字。这时,其他同学坐不住了:一些调皮的孩子开始讥笑她,学习好的孩子也不耐烦的埋怨她耽误时间。再看刘丽,脸涨的通红,低着头不时拿眼睛溜着老师和同学。从她胆怯的目光中我可以感觉到连她自己都失去了信心,想退却了。可我走过去,抚摸她的头,亲切地说:“没关系,你在课堂上举手,老师特别高兴,这证明你想和大家一起努力学习了,第一次当着老师和大家发言,难免紧张,深呼吸一字一字的把你观察到的和想到的说出来,即便是错的,老师也要表扬你的勇敢!”当时,她激动得热泪盈眶,用颤抖的声音结结巴巴的讲出了自己的观点,居然是对的!教室里立刻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我也禁不住心潮澎湃。我们多给学生关爱、鼓励,还有什么困难能让学生望而却步呢?把关爱献给学生,把信心还给学生,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感情基础。

二、以“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使得很多孩子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一提起数学课,仿佛就是无休止的计算。其实,数学应该是小学阶段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有趣的科学。因为它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有较强的人文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就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如形体语言,课件、录音录像,简笔画,故事表演等等,再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涉境体味,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面积和面积单位》等课时,我借助教学课件,分别以生动的小故事、有趣的小游戏导入新课,孩子们在娱乐的同时复习了旧知

识,产生了新问题,接下来便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很自然地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学习效率很高。

三、以“争论”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每个学生是个不相同的个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读者心中的《红楼梦》。我们教师不应用“唯我独尊”的威严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而应创造一个能让学生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在争论之中,寻找自我价值得体现,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的内驱动力,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我注意抓住契机,适时点燃争论的“导火索”,尽量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尽好引导者的职责。如教学除数是两位数除法时,简算1200÷500一题,我让学生先自己在本上试着做一做。由于刚学完商不变的性质,在计算方法上不存在问题,所以学生们兴趣十足、信心百倍地做了起来。之后我组织同学交流结果:“商2余2”“不对!应该商2余200”班里一阵骚乱,而且同意第一种答案的学生居多。这时,我让学生开展讨论,双方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可以向对方提问。于是,双方同学马上就展开了唇枪舌战,一开始学生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渐渐的,同意第一种答案的同学就意识到自己错了,并且对那些反驳他们的同学表示心悦诚服。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是学生们自己在讨论、交流。事实证明,学习效果是极好的。因为,他们是在主动学习,有自我价值的体现在等着他们。所以,鼓励争辩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心需要。

四、以“动”增进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育之父赫尔马特说过,任何个体在获取知识时,其兴趣都要发生四个阶段的变化即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可见最后要真正获取和巩固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行动。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在立足课堂教学这个主战场的同时,建立一个开放似的课程体系,从学生出发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我通过开设数学活动课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统计知识》时,让学生统计学校内的事物;在教学完《年、月、日》知识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2008年的年历;在教完《长、正方形面积》时,让学生动手测量生活中的长正方形面积……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数学活动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消除了对数学的厌倦感,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此外,心理学表明,学习动机是可以迁移的。现实中,对学习有厌倦的学生,往往对体育活动、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兴趣浓厚,我们应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把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的动机与学习数学联系起来,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的教学将会事半功倍

2.小学 数学 学科优秀教学设计 篇二

一、小学数学学科实施“零”作业教学方式的目的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十分重视课后练习, 在每堂课后, 教师都会布置大量的数学作业给学生, 让其通过大量的习题练习来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 以期熟能生巧。但正是教师认为只要学生多做练习就能熟练掌握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 使得学生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 产生厌学情绪, 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与教师的初衷背道而驰。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 教师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 目前的教学方式并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为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 必须改进教学方式, 改变学生消极的状态, 因而, 教师尝试实行“零”作业教学方式, 减少课后习题量, 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所谓“零”作业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随堂练习, 以辅助学生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 课后不在为学生留书面作业, 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的学习,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主动地探究数学问题并独立解决。小学数学学科“零”作业是将课后习题放入课堂内解决,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为学生自主学习留有一定的时间。这种教学方式, 有利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提高小学数学学科“零”作业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

1. 实施小学数学学科“零”作业教学必须有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支持

小学数学学科“零”作业教学方法, 需要在高效率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 学生能快速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 并留有时间进行课堂练习, 以巩固知识点, 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因此, 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零”作业教学方法的特色, 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可根据小学数学教材来细化教学内容, 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 让学生以学习任务为目标来开展相关的学习活动。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 要求学生能通过查资料, 与同学展开合作讨论, 以自行解决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 当学生自己无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时, 便可由教师进行引导, 辅助学生突破难点。在课堂上, 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展现出其学习成果, 帮助学习效果不佳的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再巩固, 教师可适当的拓展小学数学教材, 加深教学内容, 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如在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 教师进行《平面图形的认识》讲解时, 可让学生分组合作, 找出生活中的平面图形, 并查阅教材, 了解平面图形的名称和特点, 以加深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知。

这种教学模式能保证教师进行有效地巩固训练, 为实施小学数学学科“零”作业教学方式创造了条件。其充分的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使学生能从自主探究中发现数学学习的乐趣, 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让教师能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状态, 进行教学调整, 将数学教学融入学生的教学中, 促进小学数学学科“零”作业教学效果的提高, 进而实现素质教育。

2. 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是小学数学学科“零”作业教学效果的体现

小学数学学科“零”作业教学是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而开展的新的教学方式, 它的实施是为了实现素质教育改革下的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而,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将数学理论知识与数学实践相结合, 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如教师在讲解简单的加减法时, 教师可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来讲解, 在教授2+3=5时, 可以粉笔为例, 一边摆2支粉笔, 另一边摆3支粉笔, 然后让学生将其相加, 最后得出5支粉笔的结果。

教师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的学习活动。由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根据所提出的问题, 探索出解题步骤。可利用原来的作业时间, 向学生提出具有研究性的课题, 让学生合理安排时间自主探究, 发散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学生在主动研究的过程中, 发现数学的魅力, 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以充分发挥小学数学学科“零”作业教学的作用。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零”作业教学方式, 并以此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进而实现素质教育。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小学数学学科实施“零”作业教学的目的进行分析, 探讨提高小学数学学科“零”作业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 以此保障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质量, 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实践

参考文献

[1]雷利华.小学数学学科“零”作业教学尝试[J].学周刊:A, 2012 (6)

[2]花永莲.浅谈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培养[J].新课程 (教育学术版) , 2007 (8)

3.小学 数学 学科优秀教学设计 篇三

一、精心设计教学,巧妙导入课堂

新课标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量一量,比一比”作为一节主题活动课,在教学设计上,笔者抓住整合多学科教学资源这一重点,创设教学情境,摒弃机械的“量一量”、简单的“比一比”,克服仅仅获得几个枯燥、生硬的数学概念的不足。笔者设计以李白的诗《夜宿山寺》导入课堂,首先利用课件呈现诗文、画面情境和配音吟诵:“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教师:李白诗中的山寺高不高?你见过这么高的建筑物吗?

学生:一百尺太高了,没见过,大城市可能有这么高的楼房。

教师:家住10层以上的同学请举手。(8人举手)

教师:如果我告诉你,这8位同学都住得比山寺高,你信吗?(学生大笑)不信,我们现在就开始“量一量,比一比”!

二、挖掘教学素材,采集提炼信息

进行多学科渗透教学不是人为地简单拼凑,而是首先要尊重教材,深入挖掘教学素材,在教学活动中采集提炼相关信息。笔者把“量一量,比一比”教学实践活动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选择合适的标准测量单位,测量身边熟悉物体的长度或高度;二是选择合适的测量“单位”,测量一种物体的长度;三是让学生自主操作和实践,利用身边熟悉的“单位”,感知未知事物的长度或高度。在这三个层次的活动中,笔者重点筛选了以下信息,为下一步探究活动提供了素材资源。

1.班上年龄相同的12名男、女生的身高、肩宽(厘米):

2.教室内课桌凳的高度:72厘米、45厘米。

3.教学楼走廊栏杆的高度:110厘米。

4.教学楼楼梯栏杆的高度:90厘米。

三、整合学科资源,探究解决问题

新课标要求:合理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教学思路和可操作的案例。在“量一量,比一比”的课堂探究活动中,笔者力图让学生运用测量标准的数学思维,整合多学科的教学资源,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一些问题,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兴趣。

1.在身高、肩宽探究活动中,渗透体育和卫生、健康教育。首先引导学生从12位同学的身高、肩宽数据中发现问题:年龄相同的同学身高不同,身高相同的同学肩宽不同。其次是开展探究:影响身高和肩宽的因素有哪些?讨论交流后得出受遗传基因、体育锻炼、饮食习惯、睡眠等等因素影响。再次是进一步探究:身体偏矮、偏胖应注意什么?探究结论是积极参与阳光体育运动,养成科学的饮食卫生习惯,合理搭配营养,不挑食,不贪睡等等。笔者后来发现,班上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更多了,而吃零食明显减少了。

2.在课桌凳高度的探究活动中,渗透劳动和品德教育。通过探究活动,很多学生发现了问题:班上课桌凳全部是新买的,高度都一样,而班上同学身高大都不同,高的达138厘米,矮的才110厘米,不少同学提出坐得不舒适。于是笔者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怎样让自己坐得舒适?很快大多数学生发现课桌凳的高度是可以调节的。于是,班上成立了一个爱心服务组,自带工具为部分同学把桌凳调到了合适的高度。

3.在对走廊、楼梯栏杆高度的探究活动中渗透安全、法规教育。笔者首先出示了相关法规条文:室外栏杆不得低于110厘米,室内栏杆不得低于90厘米,特别强调学生都用身体比划一下,凡是不符合这个规定的场所,都要尽量远离。有学生提出:我们所在的四楼(顶层)楼梯靠走廊的栏杆可能低于90厘米,很危险。对于这个合理不合情的问题,笔者十分重视,开展了小组讨论。最后,有学生提出给校长写一封信,建议增高栏杆。这一建议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很快学校把所有顶层楼梯靠走廊的栏杆全部增高到180厘米。

四、拓展延伸知识,积累数学经验

1.了解传统测量单位,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在学生理解、掌握了“米”、“厘米”等测量单位后,笔者引导学生列举出一些传统测量单位“寸”“尺”“丈”“里”等,并掌握单位换算:1米=3尺,1尺=10寸,1丈=10尺,1里=500米。

2.回应课堂导入,积累数学经验。笔者首先让学生估想家里房子层高在3米以上,使学生明白了“危楼高百尺”其实也就30多米高,班上8位住电梯房的同学都是“手可摘星辰”。最后,笔者又引导学生列举带有传统测量单位的诗句:“谁言寸草心”“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千里江陵一日还”……直到下课铃响,学生还意犹未尽。

(作者单位:江西省丰城市新城中心学校)

4.如何做好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设计 篇四

摘 要 在新课改理念的影响下,教师的角色和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从教室空间支配者的统领地位到教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变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在成功的转变之后,课堂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升。同时,也有部分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还很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前期的教学设计不到位。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教学设计 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系统中的各种因素(教师、学生、教学目标等)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整合各种资源,运用相关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设计的学习程序。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以课改理念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标准为目标,以教材为载体,以教参为辅助下的独立思考加集体研究。教学设计时应该按照怎样的思路来进行呢?可以分为六个步骤进行,分别是:了解教学内容,明确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素材;找准呈现方式,确定教学方法;设计课堂设问,细化教学语言;整体思考全课,完成教学设计;反复斟酌修改,完善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呢?

(1)了解教学内容,明确教学任务。首先,要了解本课教学内容属于哪一领域的知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然后,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本单元、本册教材乃至12册教材中的位置,也就是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还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这些都了解清楚以后,再对照课程标准明确本课的教学任务,也就是说这节课的任务倒是干什么的。

(2)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素材。教学目标是对一节课教学任务的总体概述,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们可以参考教参或其他一些辅助材料。为了更好地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们需要对目标进行细化,要细化到可以落实的目标小点。之后,根据目标小点再选择教学素材,教学素材指的是课堂上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选择的载体。我认为这个载体要以教材上给予的为主,自编的为辅,毕竟教材是经过专家们多次研究过的,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但是,我们又不能原样搬用,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比如说可以把静态变动态、增加一点、修改一些、整合一部分等等,让教材内容故事化、生活化、活动化……教学素材的选择一定要与目标点相对应,即:一个素材要对应一个或几个目标小点。

(3)找准呈现方式,确定教学方法。教学素材确定后,我们就需要考虑这些素材的呈?F方式。一般情况下,素材可以静态呈现、直观演示、课件演示等等。《图形的变换》一课中所用素材的呈现方式分别是:大风车图案的呈现方式是动手操作、课件演示;三角形图案的呈现方式是课件演示,三角形分别以不同的中心点、角度旋转;第三组素材采用的是教材中数学万花筒中的图案,采用静态呈现的方式,让学生在观察中感受图案的美;菱形图案是自编素材,呈现方式是静态呈现、课件演示。静态呈现的是十字架形状的简单图形,课件演示的是复杂图形,从十字架形状演示到复杂图形的旋转过程。

在使用这些素材的时候,我们要遵循“用尽用全”的原则,即:一个素材要达成一个或几个目标小点。然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要注意的是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素材的呈现方式和教学方法一定要符合学生的特点,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兴趣,一定要把课堂上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过程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

(4)设计课堂设问,细化教学语言。一个素材其实就是一个教学片段,在形成教学片断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教师的课堂设问,也就是要确定教师教学语言。常见的教师课堂设问有五种,分别是主干问题、追问问题、引导问题、交流问题、转问问题。主干问题是教学设计中的框架问题,具有思考性。要求语言准确、清晰,数量不宜过多;追问问题是主干问题下的深刻提问,能够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刻理解,具有深刻性;交流问题是师生交流时随机产生的问题,具有全面性;引导问题是引导学生进一步作答的问题,具有启发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引导一定要顺着学生的思维进行;转问问题是同伴间需要互助的问题,具有鼓励性。课堂语言除了以上五种设问外,还包括过渡语言、交流语言等。

(5)整体思考全课,完成教学设计。教学片断形成后,用过渡语言连接起来就形成了初步的教学设计。在连接片段形成完整教学设计时必须用过渡语言,既能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又能使教学设计具有完整性。一般情况下,过渡有二种形式,一种是按一定顺序的过渡,也就是从上一环节的结果过渡到下一环节,这也是我们经常使用的;另一种是跳跃式的过渡,也就是不从前一环节的结尾过渡到下一环节,因为这二个环节之间没有很大的联系,而恰巧与前一个环节或更前一个环节联系紧密,所以就从那个环节直接过渡到下一环节,这样中间就跳过了一个或几个环节,称为跳跃式过渡。这两种过渡方式的语言是不同的,在设计时需要注意。同时,还要考虑课件使用等方面问题。

(6)反复斟酌修改,完善教学设计。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同样道理,好的教学设计也是经过反复斟酌修改出来的。因此,我们在完成教学设计后、在上课之前一定要经过几次的琢磨、修改,使教学设计不断完善。在修改时,我们既可以有宏观上的结构调整,如教学片断的调整;也可以有微观的细节修改,包括教师设问、过渡语言、课件,甚至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在这个反复调整和修改的过程中,也是我们深入理解教学设计、熟记教案的过程。

5.小学 数学 学科优秀教学设计 篇五

《数一数》教学设计

信都镇新兴小学

柳毓钊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至5页。

教学目标:1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初步了解新兴小学的学校情况,以便一年级新生尽快适应校园生活。2.通过多媒体创设一个让学生感到亲切的身边的情境,在愉快轻松中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爱学习、爱数学、爱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了解学生数数的基础,对没有掌握数数方法的同学教会他数数量为1——10的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高效的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教学关键:创设学生身边的情境,使之乐学。教学突破:多媒体手段的综合运用。

教学器材准备:佳能ixus120相机一部,多媒体电脑一台、投影设备。

教学过程预设:主题一:笑笑上学了

1、多媒体播放卡通人物笑笑上学的动画片,伴着轻松的《读书郎》歌声,声音解说:“这是我们的好朋友笑笑,她从幼儿园大班升到小学读书了,从今天起,她就和我们一样,成为小学一年级学生了。”

2、动画镜头随着笑笑进了校园,笑笑抬头看到了“新兴小学”,哇!好漂亮的校园呀!镜头切换成用数码相机拍摄的新兴小学校园纪实视频。重点放在美丽的校园、花草、学生愉快玩耍上,然后介绍一年级所在的西栋教学楼的教室位置、食堂、厕所的位置。主题

二、美丽的校园

1.写实镜头:随着画面的转移,镜头定格在:十个男同学在打篮球。师:谁能数一数有多少个大哥哥在打篮球?(教师要据此了解有哪些同学在幼儿园已经学会数1——10了,哪些没会,再确定下一步教学策略,因材施教。)

2.从1开始呈现一些新兴小学校园里的人、物,引导学生数数。

6.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常规实施细则 篇六

一、备课

形式:50周岁以下教师每周手写备课2课时,一学期写满20课时。其它备课在校本和教科书上进行补充完善。

要求

1、了解学科课程标准,知道全学段教材内容,明确任教年级各单元知识内容、重点和难点及其在全学段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作用。

2、根据每堂课的目标要求,准确把握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明确重、难点突破措施。根据学生知识与经验抓准教学起点;

3、教学过程设计要体现数学课(新授课、练习课和复习课)的特点和结构。新授课:铺垫+探究+巩固

练习课:基本练习+针对性练习+综合提高 复习课:复习整理+综合提高

4、教学简案中各栏目(包括课题、课型、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要填写完整。

5、教龄五年以下青年教师要求写祥案。

二、上课

1、教学工作准备充分。

①课前准备充分。提前做好教学具分发、多媒体设备开启,预备铃响后教师立即进入教室,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严禁无教案上课。

②准时上、下课。教师必须按课表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不随意调课;课堂上不得使用手机等通讯工具;上课期间不擅自离开课堂。

③上课精神饱满。熟知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及教学流程;衣着整洁,仪表端庄,举止大方,用普通话教学。

2、探究引导有机结合。

①体现学习过程是一个学生适度探究,教师适当引导相结合的过程。有效的学习方式有动手操作、小组讨论、表象训练等,明确各种方法的操作要点,如: 动手操作:操作-思考-交流;

小组讨论: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表象训练:具象-表象-抽象。

3、营造良好教学环境。

①尊重学生人格,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努力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②课堂中加强教学巡视,注重多向交流,重视练习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进程。

③重视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资源,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④积极引导学生有序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教学技能扎实。

①教学言语(包括提问)清晰、准确,引导指向明确。

②板书整洁、规范,发挥示范作用,凸现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梳理、记忆知识。③教具、学具及媒体等辅助工具操作得当、使用规范、扎实有效。

三、作业

1、作业形式多样。

数学作业可分口头、书面作业或实践作业等不同形式。每节课要设计不同层次的数学训练:基本练习(形成基本技能);变式练习(检测理解状况);综合练习(检测知识运用状况)。课后要布置适量的回家作业:低年级不布置书面回家作业,三、四、五年级回家作业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

2、作业格式规范。

①作业本外观要求:作业本封面要写明班名和姓名。作业本要保持整洁,做到无卷角、无破损,不随意更换作业本和在作业本上乱写乱画。

②书写要求:字迹要工整、清楚、正确、规范,字的大小、间隔要适中,保持簿本整洁,不得随意添改。一本本子内须用同一种颜色的笔书写,不得混用。作图用铅笔。③每次作业每一题都应写上序号,做完一题空一格。各类习题要形成基本格式。(如递等式的书写格式:等号与等号要对齐。应用题的单位名称、最后答句要书写完整等。)

④订正要求:订正时各年级根据具体情况要形成基本格式习惯,如:应在教师批语下一行顶格写上“订正”或“改错”两字并加上冒号,然后另起一行订正。配套练习册中有错时,可以在错题旁边的空白地方订正,但一定要写上题号。

3、作业批改及时、规范。

①批改做到天天清。每次批改要有日期,等级评定。要指出错、对,并指导学生及时改错,改错后教师要作批阅。

②批改符号规范统一,批注提倡短语和等级,以激励性为主。

四、辅导

1、辅导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关注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要有计划的进行辅导。填写好辅导记录。(内容包括特别关注八类学生名单,情况分析,辅导内容及时间安排、辅导效果等)。

①对学困生:课堂内关注学习困难学生,如尝试中辅导、练习中个别辅导、反馈中特别关注。课外,要经常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除了学业,更要关注这些学生的心理。还要鼓励、组织学习优良的学生关心、帮助学困生,形成良好的成长、发展氛围。②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内外都要关注他们的发展状况,要经常组织有思维冲击力的活动或练习挑战他们的思维。

五、检测

1、过程性测评和阶段性测评相结合。每单元结束后做好单元检测,教师要做到全批,学生做到全改,成绩有记录,对不达标的学生有二次达标。每学期上交四个单元的试卷进行评估计分。

六、听评课记录

每星期至少听课一节,一学期不少于16节。听课记录本各栏目要填写完整。

七、学习笔记

每学期不少于30页。

7.小学 数学 学科优秀教学设计 篇七

一、实施分层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索

(一) 对实验班学生进行分层分组, 并根据学生发展情况随时调整层次及组别

将学生分层是我们整个实验开展的前提, 盲目分层可能导致整个研究失去意义。因此, 每学期初, 课题组教师会充分了解实验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 包括学生学习的兴趣、平时的爱好、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习惯、在学习上所花的时间、家庭教育情况等方面, 结合观察、测试、家访等不同的方法, 认真调查研究, 做到“心中有数”, 然后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等, 采取隐性分层的方法, 将学生分为A (低层) 、B (中层) 、C (高层) 三个层次。并将各层次学生进行合理搭配, 建立4人异质合作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 密切关注学生表现, 及时进行动态调整。

(二) 以学科集体备课为保障, 探讨分层备课

分层备课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 是分层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主要之处, 也是一直以来我们研究的主要任务。为了保障备课质量, 我们设计了分层备课用教案纸, 其中既有每一单元的分层教学目标、学情分析 (分层情况) , 又有每一节课的分层教学目标、分层训练设计、分层作业布置与评价、分层辅导记录。每学期, 我们都要组织数学组教师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 每个年级每个学科以一课为例, 集中进行研讨, 集体设计分层授课过程, 跟踪观察并进行集体反思。重点研讨:教学目标分层、教学方法分层、课堂提问分层、组织讨论分层、练习作业分层等。在备课过程中, 我们要求教师认真分析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并根据学生层次将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三) 面对有差异的学生, 实施有差异的教学, 促使每个学生在不同基础上得到提高与发展

在学生分类、备课分层的前提下, 结合我们的理论学习, 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之后, 我们确定了三个层次的不同施教方法:A层学生采用的是“低起点, 补台阶, 拉着走, 多鼓励”的方法;B层学生采用“慢变化, 多练习, 小步走, 抓反馈”的方法;对C层学生采用的则是“小综合, 多变化, 主动走, 促能力”的方法。课堂上, 教师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相应的学习问题, 使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进行解决, 进而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和动机。事实证明, 分层施教充分调动起了各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效果是很明显的。

(四) 尝试布置分层作业

为了提高学生作业质量, 通过作业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课题组教师在分层作业的设计上下了一番功夫。每天的作业采用优化的弹性作业结构设计:分基本作业、提高作业、超额作业。凡完成本课时所必须完成的作业, 视为基本作业, 允许优生不做, 中差生人人要完成。考虑到学生好、中、差的实际, 将题目作些变化, 视为提高作业。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作业, 视为超额作业, 让学习优秀的学生在更大的空间展示自己的能力, 收获到学习的喜悦。

(五) 实施分层评价,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1. 课堂评价。

鼓励实验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注意不同评价对象所处的层次, 采用适合这一层次标准的人性化评语, 帮助差生找回失落的自信, 寻找到快乐的收获, 使优生确定更高的学习目标, 体会到超越自我的乐趣。

2. 作业评价。

我们尝试对不同层次学生提不同的作业要求, 同时也给予不同的批改方式。A层的学生作业做错后, 暂不打分, 让他们在小组学习能力强的同学的帮助下真正弄懂, 自己再订正, 等到他们订正后再给A+, 基础差的学生也可以从作业中找到乐趣, 学起来也就开心轻松多了;而B层的学生, 完成了基础题, 并选做了灵活性题目, 才能拿A+;C层学生在此基础上, 完成综合性的题目才能得A+。让学生人人都有机会得A+, 个个享受成功的喜悦。

3. 考核评价。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命制一、二两级试卷。一级为基本要求的测试卷, 二级为要求略高的提高卷,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一种试卷。也可以在一张试卷中使考试内容更富弹性, 一部分为基础题, 另一部分为略高教材内容的附加题, 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做。

二、实施分层教学策略的收获

经过三年的分层教学研究,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主要收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各种研讨、评比活动中, 构建出适合校情的分层教学模式。每学期我们都要组织研究课评比、研究反思交流活动。在活动中, 提升了教师的研究水平, 拓展了实验教师的视野, 为教师搭建了交流、学习的平台。在课题研究过程中, 教师结合学生实际, 总结和摸索出了一条适合于数学学科分层教学的“合—分—合—分”式教学基本模式, 即:“合” (激趣入题、明确目标) ——“分” (学习新知、巩固练习) ——“合“ (反馈口授, 课堂小结) ——“分” (课内作业, 巡视指导) 。这种教学共分6个环节, 即复习铺垫——尝试练习——分类自学——分层点拨——巩固检测——小结收获。

学校对实验班进行了跟踪监测, 并召开了专门的质量分析会。我们发现:除四一班数学成绩略低于四二班之外, 其他几个实验班的数学成绩, 均高于非试验班。课题研究成效已经初步显现。

2.教师的科研素质、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在课题研究的三年多时间内, 从领导到教师都直接参与到课题研究中, 以课题研究的切身感受促进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三年间, 课题组成员在市、区级的各种比赛中作课十余节。课题研究为学校营造了浓厚的科研氛围, 教师从中获得成长和进步。学生在课程中更加健康活泼, 学习方式多样化, 学习主动参与, 乐学好学。

三、实施分层教学策略中的问题

1.分层教学要解决分层的原则与分层的办法。目前, 我们对学生的分层主要依据新生摸底的结果, 但测查的内容、难易的程度、考查的结果等, 是否科学、客观, 有没有参考价值, 这是个重要的问题;其次, 分层要考虑学生的“出口”与“进口”的对接, “低进高出”虽然是努力方向, 但不能成为考核学校及教师的依据。如何通过分层使不同水平、不同需求在发展中柔性衔接, 使学生从分层开始就有信心和动力, 是我们有待解决的问题。

2.分层对部分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表现为“自卑”, 对家长来说是“没了面子”。虽然在实际操作中, 对表现出“自卑”的学生随机做了思想工作, 但是通过A层面个别学生的实际表现, 可以看出教师的思想工作没有真正起到作用, 所以如何在分层教学的实验之前, 客观地宣传分层教学有利的一面, 做好学生或家长思想工作尤为重要。

8.小学 数学 学科优秀教学设计 篇八

一、学科型教学的含义

“学科”这个词相信大家一点都不陌生,因为从小到大,我们接触过很多的学科: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是一个分类的概念。它有这样的几种含义:一是学术的分类,学科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中一门科学的分支。二是作为一种特定的知识、学问和实践的分支。如一门学术的或专业的学科。三是专指高校教学、科研等的功能单位。在我们了解了“学科”一词的含义后,我们就会更深入地了解一下学科型教学的含义了,当然了,这里的重点在于教学。我们所针对的是单门学科的教学,小孩子能不能从小就对数学这一科产生兴趣,并且学好这一科目,是我们应该重视的问题。

二、学科型教学游戏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小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一年级,对传统的授课方式还是很难适应的。对此,我们可以通过教学游戏这个方法让学生理解老师所讲的知识,达到教学的目的。下面我们就以苏教版的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课本的内容为例,来做一下详细的讲解。

1.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的目录。它共分为十二个章节。教材目录为:

(1)数一数。(2)比一比。(3)分一分。(4)认位置。(5)认数(一)。(6)认识物体。(7)分与合。(8)加法和减法。(9)统计。(10)认数(二)。(11)认识钟表。(12)加法。(13)期末复习。

从以上的教材目录中,我们可以发现教材的编排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接触数学知识,了解数学,掌握一些基本的运算技能。

2.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在实际运用中,教材是怎样引导学生学习的。

以“第一章:数一数”为例。在这一章中,教材给出了一些彩色的图片,上面有一些树木,小朋友,还有气球,鸟儿和小朋友在幼儿园时经常玩的旋转椅。下面给了5幅图片,前3幅图片标明了图片上物体的数量,而后2幅图片没有标明。要求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知道该怎么数这些物体。在这里,图片上引入了小学生经常玩的游戏,并且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也可以通过做游戏的方法教学生数数,在游戏的过程中让他们对数字这一基本概念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3.这部分,我们来讨论一下教学游戏在认识物体方面的作用。让我们来看一下第六章:认识物体。

在这一章中,老师拿来了各种形状的物体,有的小朋友喜欢的球体,也有他们经常见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其他的各种形状的物体。小朋友都爱玩搭积木的游戏,需要的积木也有各种形状的,老师组织小朋友玩这个游戏,并且逐一向小朋友介绍这些积木块的形状,让小朋友对这些物体的形状有基本的认识,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加深印象,深化理解。

三、学科型教学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学科型教学活动中,根据小学生接受能力的特点,设计教学游戏的方法是非常可行的。它符合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对事物的接受能力。通过他们喜欢的做游戏的方法,加深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在游戏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等。此外,教学游戏这种教学方法使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变,趣味性更足。能让小学生持久的保持注意力。

在科技的不断推动下,各个行业都在向前发展,我们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创新,不能总是沉浸在老一套的教学模式中。作为老师,要从小事抓起,努力抓好小学的教学模式,让小学生从小就拥有优秀的学习品格。

9.小学数学科任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篇九

教学工作总结1

7月3号,我给市级骨干上了一节数学课。这节课是四年级上册教材(北师大版)第七单第一节课的资料《温度》。下头,我就这节课,我想说一说自已的感想。这节课我共分为四个环节。

一、感知温度。

让学生感受到温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个环节上,我创设了“两瓶水”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冷和热——感知温度,从而导入本题。

二、了解零上和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会找温度。

这个环节,我也是从生活中的温度出发,以“冰箱窗口上的温度数据”引入,让学生会读温度,明白零上、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和写法。进而介绍温度计、0度的教学。在这环节上,我第一次上课时,并不是这样设计的。经过教研员们的指导,让我体会到,温度来自于生活,应当从学生的生活中出发,去寻找温度。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其实温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处处存在。

三、比较温度,感受学习负数的必要性

这个环节,是最让我头疼的。尝试了多种方法,效果不是异常的好。由于是三年级的孩子,我们对他们的要求还不要过高。必竞还差半年多呢?所以,我就先出示两组温度,一组零上,一组零下,经过标温度,然后,小组合作,讨论,怎样比较零下和零下的温度。在这个环节上,教研员们都给我供给了宝贵的意见。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学会了怎样比较温度。能够掌握了比较温度的一些规律。其实,在这个环节上,教研员还给了我一些提议。出示:两个零上的温度,两个零下的温度,0度,大胆放开,让学生小组合作的形式去发现温度之间存在的规律。可是我发现三年级的孩子的本事还没有到达这一点。所以,没有大胆的去尝试。最终我选择了放弃。有机会真想尝试一下。

四、观察地图,总结南北、东西的温度存在着什么样的规律。

在这一环节上,让学生根据地理位置的不一样,了解我国的天气情景,渗透了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一点体会,期望大家能够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促进我成长。

教学工作总结2

由于本课教学资料是线的认识,小学四年级学生对直线、射线、线段理解起来有必须的困难,不容易掌握它们的特点,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我是这样预设以下情节的: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始就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火车的轨道是怎样的?斑马线是怎样的?等等这样的问题能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我们从日常生活体验数学知识,如从三个图形中归纳总结出直线、射线和线段,学生从直观到抽象,从生活中的事例到学生的学习知识的转变,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并且贴合学生发展的认知体系。这样的情景设计即完成了衔接了新课资料,培养了学生的的学习数学的进取性。

2、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在小组合作前,我先是让同学们看到直线、射线、线段以及结合图上,说一说三种线的特点(独立思考3分钟),用自我的话说你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让学生敞开心扉,对三种线的理解到底是怎样的,再经过小组合作相互理解、相互促进、达成共识。完全在学生开放的情景模式下展开。有的教学搞小组合作在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这样的教学我个人认为是不完美的,是不以不一样学生发展为基础的。假如说在小组合作前没有学生的独立思考时间,这往往是优等生的专利,而后进生只能是跟着走路没思考。在小组合作4分后时我也和同学们互相交流说一说,逐步引导从端点、长度、与直线的关系中说一说。学生完全开放学习后要适当的引导是有必要,这样有利于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轻负高质是现代教学的一个永恒话题,我们不能脱离这个目标。

3、实践活动、体会规律。

让学生动手操作,体现了学生自主性。从学生自我玩中体会经过一点能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从学生枯燥乏味的教学中解脱出来,贴合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生的数学学习资料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资料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学的有滋有味,发挥了学生自我应有的个性特点。

教学工作总结3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教学设计独具匠心,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把讲变成学。教学中教师既能放心的退出去,又能适时地站出来,引导质疑,点拨难点,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正正经经地经历了学习的全过程。教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纵观整节课,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一、教法得当,优化了课堂教学。

本节课,我们以“教学目标”为主线,按照目标导学的教学流程出示目标运用目标导学,使教师教得清楚,学生学得简便。清楚较好地完成了我们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纵观整个课堂教学,其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运用目标导学,关注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本事。

本节课,我们以“学习目标”为主线,按照目标导学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本节课的重难点,站在学生的角度,将教学目标转换成3个学习目标之后。教师制定了相应的学法指导,例如,在教学“初步了解平行线特征”这一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观察、猜想、测量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按照“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索步骤去学习一些特征,为学生学会学习奠定基础。

二、本节课,注重设计数学活动,促使学生理性思考,给学生供给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例如,在“认识平行线”这一环节中,教师经过移一移,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为正确掌握平行线概念供给了形象条件。促使学生对平行线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三、本节课,教师给学生供给了充分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索,发现与构成的全过程。经过体验与感受建构属于自我的认知体系。例如,在教学“画平行线”这一过程中,教师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孩子们试画平行线,使学生第一次体验画平行线的方法,然后比较各种画法的优缺点,引导学生第二次体验,寻找画平行线的尺规方法,学生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亲身体验中,掌握了方法,提高了他们的创造本事。

当然,这节课同样也存在着需要反思的地方。比如说,教师在组织学生寻找,小鱼平移前后的图形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这一环节,教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我认为,如果教师让学生用不一样颜色的笔,描出互相平行的线段,这样,不仅仅加强了学生动手操作本事,还会使不一样学生的思维差异得以显现。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评意见,此刻由请说课教师樊某某,做课教师李某某。我们诚恳的期望各位评委,同行们留下宝贵意见,促进我们团队更好的发展。多谢大家!

教学工作总结4

我们的奇思妙想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八单元的一堂口语交际课。开展这堂口语交际课的目的,一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二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本事,既能言之有序地表达自我所设计产品的特点功用,又能进行行之有效的交流、讨“我们的奇思妙想”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八单元的一堂口语交际课。开展这堂口语交际课的目的,一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二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本事,既能言之有序地表达自我所设计产品的特点功用,又能进行行之有效的交流、讨论。

在本节课中我注重了以下几方面上好口语交际课:

一、创设和谐氛围,进行欢乐交际

上课伊始我经过一个小物件的出示,猜猜它有什么功用,使学生回归现实生活,为学生进行交际训练创设愉快和谐的氛围,为交际创设一个良好开端。为了让学生说得自如,我力求以一个参与者投入到学生交流中去,并不断鼓励他们发言,让学生交流起来会更加无拘无束,更加欢乐。

二、注重学生的交流合作

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学生的说十分的关键,那其中就包括学生之间的交流。为了让交流能更加地行之有效,我安排了“生产厂商”这一环节,让有相同想法的学生组合在一齐,在交流倾听的过程中,学生的设计得到了完善,学会了在交流中获取资源的共享。

整个课程的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学生在介绍自我产品的过程中,他们的语言还未能有一个层次的提高,那就是把自我的产品所具有的特点功用等清晰完整地说出来。在学生表述本事的指导上,我做得还不够。另外,在学生分组交流讨论这一环节上也存在商榷的地方。大范围的分组讨论,动作是否过大,在时间的安排上是否合理?

口语交际灵活性较强,课堂上要把握的还有许多。我还将在此下大力度、大功夫,力求在今后的口语交际课中得以展示、提高和创新。

教学工作总结5

今年是我第一次教数学,与我一齐任教四年级的教师是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心里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当然这是一次锻炼的机会,也是对自我的一次挑战。

我力求使教学结构贴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注意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培养创新意识,更注重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的改革主要体此刻课堂及课余时间上,在课堂上我注重加强潜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而课余时间则注重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将数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年级组长对我的教学也起了很大的帮忙,经常和我讨论教学和互相听课,也使我很快的走上了数学教学的正轨,一个学期即将过去,下头就这学期的数学教学反思总结一下。

教学方法有待提高

本学期有幸参加了数学教研活动,但不管是上公开课也好,还是平常的“常态课”,我始终有一个感觉,自我对课堂如何把握、对怎样才能到达最好的教学效果、对如何准确严密的使用数学语言等许多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尤其是在对教材、教法、教学中就应注意的问题的处理以及和学生的融合等方面。

课堂上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本身就是一门很严密的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是什么就是什么。我所存在的问题就是在课堂上不敢放手让学生去想,有些问题需要合作学习,然后探讨得出结论的,我缺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因为我担心放手让让他们去做了,他们会太自由,从而讲一些不着边际的东西,导致完不成教学任务。

其实正确的做法就是就应给他们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因为我明白孩子的天性都是好动的,他们喜欢“玩”,有时候不防让学生也“玩一玩”数学。[由整理]  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接触,我发现我所任教的班级中有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课堂纪律得不到保证。这个学习态度包括他们平时上课的表现和对待作业的态度。

有些学生对自我参与学习的过程、学习的结果无所谓,上课吊儿郎当,想听就听,不听就干自我的“事”,做小动作、找旁边的同学讲话,自我不认真学习还影响其他同学。还有一部分同学对待作业马虎大意,缺乏良好的解题习惯,在审题上不够细心,解题时书写不够规范。

务必严格要求自我,严格要求学生

教师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我必须要先做好表率。小学生很会看样,他很会关注教师怎样做,我经常听到有学生说“教师说话不算话,答应我们的事自我没有做到”。是啊,教师可能是因为工作忙或其他原因,疏忽了学生,但这样的事情不能出现太多,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当然也不要放松对学生的要求,该完成的作业,必须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能让学生有拖拉的不良学习习惯。

10.小学 数学 学科优秀教学设计 篇十

伏侨学校

一个学期结束了,回顾过去,往事历历在目:有收获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懊恼,为了今后数学教学工作中扬长避短,使本班本科教学取得进步,现将一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让课程标准走进教师的心,进入课堂,《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我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认真学习《新课标》的基础上感悟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有效的学习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本学期教学工作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育教学改革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了解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的,设计适合本班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本班学生基础不足,差生也不少。为了做好扶优帮差工作,课堂经常使用小组讨论法与生生合作的教学手段。

二、了解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中、差的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业水平,课堂上让差生多参与,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尝到的喜悦。

WEIYONG2013 1 LIUCHENGXIANFUHUHUAQIAONONGCHANGXUEXIAO

三、认识了长度单位,重量单位,并让学生建立起米、分米、千米、毫米的长度观念,吨、千克、克的重量观念。掌握了换算简单的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经常使用生活中的数字,使知识做到学而活用。

四、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会画长方形、正方形、学会了什么叫周长,能求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五、深入学生群体中,采用多表扬、多沟通、多引导、少指责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学好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六、抢先向课堂要质量的教学方法,上课精讲,让学生展示自己,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活动中学生占主体地位,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学生尝到收获,加深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七、不足方面:由于学生学习欠努力,基础不扎实,家长对子女学习缺少关注,社会学习环境欠佳,造成成绩难以大幅提高。

今后在教学中扬长避短,争取在下期中获取全面丰收。

2013年1月25日

11.小学 数学 学科优秀教学设计 篇十一

一、实施分层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索

(一)对实验班学生进行分层分组,并根据学生发展情况随时调整层次及组别

将学生分层是我们整个实验开展的前提,盲目分层可能导致整个研究失去意义。因此,每学期初,课题组教师会充分了解实验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学习的兴趣、平时的爱好、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习惯、在学习上所花的时间、家庭教育情况等方面,结合观察、测试、家访等不同的方法,认真调查研究,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等,采取隐性分层的方法,将学生分为A(低层)、B(中层)、C(高层)三个层次。并将各层次学生进行合理搭配,建立4人异质合作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表现,及时进行动态调整。

(二)以学科集体备课为保障,探讨分层备课

分层备课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是分层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主要之处,也是一直以来我们研究的主要任务。为了保障备课质量,我们设计了分层备课用教案纸,其中既有每一单元的分层教学目标、学情分析(分层情况),又有每一节课的分层教学目标、分层训练设计、分层作业布置与评价、分层辅导记录。每学期,我们都要组织数学组教师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每个年级每个学科以一课为例,集中进行研讨,集体设计分层授课过程,跟踪观察并进行集体反思。重点研讨:教学目标分层、教学方法分层、课堂提问分层、组织讨论分层、练习作业分层等。在备课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认真分析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层次将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三)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使每个学生在不同基础上得到提高与发展

在学生分类、备课分层的前提下,结合我们的理论学习,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之后,我们确定了三个层次的不同施教方法:A层学生采用的是“低起点,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的方法;B层学生采用“慢变化,多练习,小步走,抓反馈”的方法;对C层学生采用的则是“小综合,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的方法。课堂上,教师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相应的学习问题,使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进行解决,进而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和动机。事实证明,分层施教充分调动起了各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效果是很明显的。

(四)尝试布置分层作业

为了提高学生作业质量,通过作业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课题组教师在分层作业的设计上下了一番功夫。每天的作业采用优化的弹性作业结构设计:分基本作业、提高作业、超额作业。凡完成本课时所必须完成的作业,视为基本作业,允许优生不做,中差生人人要完成。考虑到学生好、中、差的实际,将题目作些变化,视为提高作业。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作业,视为超额作业,让学习优秀的学生在更大的空间展示自己的能力,收获到学习的喜悦。

(五)实施分层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1.课堂评价。鼓励实验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注意不同评价对象所处的层次,采用适合这一层次标准的人性化评语,帮助差生找回失落的自信,寻找到快乐的收获,使优生确定更高的学习目标,体会到超越自我的乐趣。

2.作业评价。我们尝试对不同层次学生提不同的作业要求,同时也给予不同的批改方式。A层的学生作业做错后,暂不打分,让他们在小组学习能力强的同学的帮助下真正弄懂,自己再订正,等到他们订正后再给A+,基础差的学生也可以从作业中找到乐趣,学起来也就开心轻松多了;而B层的学生,完成了基础题,并选做了灵活性题目,才能拿A+;C层学生在此基础上,完成综合性的题目才能得A+。让学生人人都有机会得A+,个个享受成功的喜悦。

3.考核评价。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命制一、二两级试卷。一级为基本要求的测试卷,二级为要求略高的提高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一种试卷。也可以在一张试卷中使考试内容更富弹性,一部分为基础题,另一部分为略高教材内容的附加题,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做。

二、实施分层教学策略的收获

经过三年的分层教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主要收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各种研讨、评比活动中,构建出适合校情的分层教学模式。每学期我们都要组织研究课评比、研究反思交流活动。在活动中,提升了教师的研究水平,拓展了实验教师的视野,为教师搭建了交流、学习的平台。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总结和摸索出了一条适合于数学学科分层教学的“合—分—合—分”式教学基本模式,即:“合”(激趣入题、明确目标)——“分”(学习新知、巩固练习)——“合“(反馈口授,课堂小结)——“分”(课内作业,巡视指导)。这种教学共分6个环节,即复习铺垫——尝试练习——分类自学——分层点拨——巩固检测——小结收获。

学校对实验班进行了跟踪监测,并召开了专门的质量分析会。我们发现:除四一班数学成绩略低于四二班之外,其他几个实验班的数学成绩,均高于非试验班。课题研究成效已经初步显现。

2.教师的科研素质、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在课题研究的三年多时间内,从领导到教师都直接参与到课题研究中,以课题研究的切身感受促进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三年间,课题组成员在市、区级的各种比赛中作课十余节。课题研究为学校营造了浓厚的科研氛围,教师从中获得成长和进步。学生在课程中更加健康活泼,学习方式多样化,学习主动参与,乐学好学。

三、实施分层教学策略中的问题

1.分层教学要解决分层的原则与分层的办法。目前,我们对学生的分层主要依据新生摸底的结果,但测查的内容、难易的程度、考查的结果等,是否科学、客观,有没有参考价值,这是个重要的问题;其次,分层要考虑学生的“出口”与“进口”的对接,“低进高出”虽然是努力方向,但不能成为考核学校及教师的依据。如何通过分层使不同水平、不同需求在发展中柔性衔接,使学生从分层开始就有信心和动力,是我们有待解决的问题。

2.分层对部分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表现为“自卑”,对家长来说是“没了面子”。虽然在实际操作中,对表现出“自卑”的学生随机做了思想工作,但是通过A层面个别学生的实际表现,可以看出教师的思想工作没有真正起到作用,所以如何在分层教学的实验之前,客观地宣传分层教学有利的一面,做好学生或家长思想工作尤为重要。

3.教师分别承担不同基础学生的教学任务,所接的班不同,达到的质量目标也应不同。如何科学评定分层教学的工作质量和教学水平是一个大问题。

12.小学 数学 学科优秀教学设计 篇十二

一、确立主体地位, 优化创新环境

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要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探索、确定、发现和运用学科知识的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不能以“主角”和“权威”自居.教要服务于学, 教师要关心、信任、理解每一名学生, 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 让他们敢说、敢问、敢争论, 允许学生说错、答错, 允许保留意见, 决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意见, 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1. 创设和谐愉悦的心理环境, 使学生敢于创新.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 敢想、敢说、敢问、敢于发表意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热爱、信任、尊重每名学生, 满足学生的表现欲, 巧妙应用激励性语言、动作、神态, 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当学生的创造性想法明显不对或不够完善时, 教师应首先肯定他们的创新意识, 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维持创新的热情.

2. 提供自学、联想的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有机会创新.

在教学中, 让学生占有足够的自学时间, 享有广泛的联想空间, 可以使学生不受教师“先入为主”的观念制约, 不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二、营造问题情境, 激发创新热情

问题情境是指个人所面临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 也就是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事物具备的条件, 超过人们已有知识经验的范围, 而构成了问题的条件.在问题情境中, 学生面临新的、未知的知识或动作方式, 便在头脑中产生了“问题”, 引发他们的思维过程, 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 如果出现认知冲突就会引起对学习内容的注意、关心和探索行为.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 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必须经过个体的主动探索, 通过个体的观察、思考、实验、讨论、操作等手段主动发现规律、性质和联系.这种探索过程既是个体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又是个体思维发展、产生新认识的过程.例如, 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中, 我没有简单地将课本中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讲解给学生听, 而是改“接受式”学习为“发现式”学习, 让学生在特设情境中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教学伊始, 让学生首先简要回忆一下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 再引导学生讨论: (1) 三角形是怎样转化为已学图形来求它的面积的? (2) 平行四边形又是怎样转化为已学图形来求它的面积的?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 疏理出“合” (即两个拼起来) 与“分” (即割补) 两种推导思路.这时, 老师出示一个梯形并提问:同学们想一想, 要求这个梯形的面积, 根据所学的知识、方法, 怎样推导它的计算公式呢?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设想, 有的说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起来, 有的说将梯形分成两部分或三部分.趁此机会, 我说:“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 到底行不行, 大家一起试一试.”结果, 学生从不同的思路均推导出统一的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师再组织交流, 全班学生均掌握了推导方法.在这里, 教师为学生营造问题情境, 激发了学生兴趣, 活跃了课堂气氛, 使知识得到了深化和提高, 并且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可谓一举多得.

三、鼓励质疑问难, 培养洞察能力

疑问是思维的起点, 疑问是创造的源泉.能否培养学生具有质疑的品格, 这是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在教学中不仅要鼓励学生有“疑前人所未疑, 发古人所未发, 明今人所未明”的勇气, 还要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只有他们会质疑、能发现问题, 才能启动创造意识, 努力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小学生学习数学, 开始往往只满足于“知其然”, 而不追求“知其所以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引导他们学会观察, 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洞察能力, 从而使学生敏于质疑, 善于解疑.这种洞察力主要表现在能够同中见异, 异中见同, 平中见奇, 能够从一些司空见惯、不易察觉的地方看出问题.小学生年龄小、经验不足, 他们的认识水平还很低, 认为老师的言行总是正确的.因此, 在教学时, 要教育学生不迷信课本、教师, 而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

四、巧设思维障碍, 克服定式思维

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的理解, 以及习惯性的思维方法, 常常产生一种定式心理, 严重地妨碍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克服这种不良的定式心理, 思维就不会活跃, 创新的意识也就不容易产生.正如荀子说的:“君子之学如蜕, 幡然迁之.”学生的学习也要像蝉蜕一样, 抛弃陈旧, 才能创新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巧设思维障碍, 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 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重视实践环节, 增强应用意识

没有实践, 就没有发明创造.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只凭空口说教是不行的, 还应让学生观摩实践、亲自实践, 教师要具体指导学生实践, 在实践中启动并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在数学教学中, 在模拟知识被发现的过程中, 达到既提高认识、又掌握方法的目的.

13.三年级小学数学科教学的工作总结 篇十三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统计与概率”内容标准中规定“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而要使学生形成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统计的全过程。

因此,我们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结合本册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安排了统计的教学内容。首先我们考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例子,让学生在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加深对有关概念、以及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在本单元的的“统计”教学中,我们安排的“简单的数据分析”这一小节,除了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的统计知识(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之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目的,就是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断。《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统计过程性目标的达成及对统计表特征和统计量实际意义的理解。

本单元主要是通过这样一个素材作载体,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再一次经历统计的全过程,更好的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14.小学 数学 学科优秀教学设计 篇十四

出自《礼记 学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编辑本段

译文

学习的人有四种毛病,或者是不足之处,教育别人.传授知识的人一定要知道。主要是人的学习态度,有的人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或翻译:贪多而不求甚解);有的人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或翻译:孤寡浅陋,视野不开阔);有的人急于求成,专找捷径(另一种解释: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有的人畏首畏尾,遇难即止。这四种毛病,心思没有完全相同的。教书的人知道了这些人的心思,才能对症下药,纠正这类毛病。教书的人,就是善于发现并纠正学子的失误之人。

编辑本段

寓意

15.小学 数学 学科优秀教学设计 篇十五

一、学科育德切入的原则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具有系统性、递进性和生活化等特点,学科属性和特点决定了要想把握育德切入点,就要切实尊重学科的育人特点和教学规律,遵循学科性、体验性和个性化等原则。

1. 学科性原则

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育德的区别,就在于它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以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维品质为突破口,通过对特定的数学素材学习,逐步形成道德品质。因此在育德过程中,要体现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要联系学科内容开展德育活动,两者做到有机整合。

如学习“轴对称”图形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欣赏各种轴对称图形,感悟这些图形之美,美在哪里,让学生在理解什么是轴对称图形的同时,感受对称之美;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尝试自己制作轴对称图形,感受剪纸这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样是“轴对称”图形这一内容,可以把育德点选在体验“对称”这一数学之美,也可以把育德点选在感受“剪纸”这一传统文化上。但这两个育德点是殊途同归的,都有利于学生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即沿着对称轴两边能完全叠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我们开展学科德育应结合教材内容找到育德的切入点,在落实学科要求的同时,融入德育元素,而不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德育而德育,生搬硬套,贴上德育的“标签”。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的新授课时,编了一道家长做家务的题目,要求学生算一算父母做家务用去的时间,体会家长的辛劳,从而懂得要感恩父母。虽然这是一道有意义的数学题,但由于这一环节与这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契合度不够,没有较好地体现出学科性原则。

2. 体验性原则

数学课程不仅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要求,更对学生经历和体验过程、获得和掌握方法论知识、发展一般能力、形成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提出了要求。学科育德的切入点应力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实践体验的空间,在经历数学相关内容学习的过程中,同步获得德的熏陶,从而能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德育要求,落实学科德育的目标。

如在学习“平方千米”这个面积单位时,可以让学生测量一下所在教室或学校操场的面积,估算一下“1平方千米”大约相当于多少间这样的教室或几个学校操场,我们国家的国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又大约相当于多少间教室或几个学校操场,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平方千米”这个面积单位的量感,又可以体验到祖国国土面积的辽阔,增强民族自豪感。

3. 个性化原则

由于遗传、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的教学风格、学校的文化追求都不尽相同,因此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可以选择不同的切入点。

二、学科育德切入的方法

基于上述原则,我们觉得可以有以下几种寻求小学数学育德切入点的方法,从而落实德育的目标。

1. 教材梳理法

我们可以整理小学数学从第一册到第十册的教材内容,找出教材中比较显性的学科育德切入点,开展学科德育实践活动。

如二年级第二学期“时、分、秒”一课,其教学目标中有这样一条内容“初步建立1小时、1分钟、1秒的量感”。学科育德的切入点就可以定为“感受时间的宝贵,培养爱惜时间的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安排这样一个体验活动。要求学生在1分钟的时间里自主选择完成写字、做题、背单词这三项活动中的某一个活动,看看1分钟自己能做多少事情,体验1分钟的长短。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体验1分钟时间的长短,建立量感,落实数学学科教学的目标,又可以开展珍惜时间的教育活动,有效落实学科德育目标。

下表是我们以沪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依托,初步梳理出的教材中较为显性的育德切入点。

2. 内容改编法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其本身育德的切入点很难寻找,如,多位数的乘除法,规则图形求面积、体积,统计的初步知识等,这就需要我们改编教材原有呈现的内容,以情境创设、实践体验等方式,给教材内容融入一些育德元素,从而形成育德的切入点。

以沪教版三年级“条形统计图(二)”一课为例,其教学目标中有“知道条形统计图所表示的数量不仅与所画直条的长度有关,而且与一格(1刻度)所表示的数量有关”。基于上述教学目标,教材以不同的售货站食品销售情况为题材,呈现了两幅条形统计图,这样的教材呈现内容,达成数学学科的教学目标没有问题,但从学科育德的角度看,就有所欠缺。因此我们从落实教学目标、形成学科育德的切入点这两个维度出发,选用了与世博有关的素材,改编了教材呈现的内容,如下图:

通过呈现PM2.5和PM10世博前后数量变化的条形统计图,引导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学科教学目标的同时,感悟世博期间空气状况好转是各方努力的结果,点出只要我们努力,就能把环境治理好这一环境意识教育点。

3. 内涵挖掘法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有些育德点是较为隐性的,这就需要我们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将数学与日常生活现象相结合体现学科育德内涵。

如三年级“数学广场——搭配”一课,教材以探讨运动上衣和运动短裤的不同搭配为载体,引导学生找出不同穿法的组合数,初步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意识。

在具体课堂实践过程中,我们认为育德的方式要让学生能体验、有感悟,以“有序”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文化培养学生重秩序、讲规则的意识,因此本节课设计了小球游戏的环节。游戏的第一个层次是把3个小球依次从瓶中拿出,主要关注两个方面:其一是学科知识的落实,为后继例题2采用“树形图”的方式有序思考提供铺垫;其二是为接下来把6个小球从瓶中拿出作铺垫,初步体验要一个个按顺序拿,才能较好地解决问题。游戏的第二个层次是把6个球从瓶中拿出,由于瓶中有两个红球,所以组内同学只有商量好哪个红球先出、哪个红球晚出,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完成游戏。学生通过游戏体验到以后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依次排队上车,遇到火警要有序撤离,等等。

三、对数学学科育德实践的反思

1. 深化数学学科育德认识

数学学科有其特定的育人价值,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般较多落实在显性的学科教学内容上,如:教学“圆的认识”时,介绍祖冲之及圆周率,计算“水、电、天然气”账单时,倡导节约能源等,这些当然是育德的切入点,但仅有这些内容还不够。我们还可以从数学的理性思维,数学中的美学等多个角度切入,找到适合的结合点,开展学科德育活动。课程标准倡导三维目标,而学科德育的有效开展能有效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教学目标的落实。可见,学科德育的实践为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提供了保障。

2. 把握学科育德开展时机

16.小学 数学 学科优秀教学设计 篇十六

关键词:学科型;教学游戏;小学数学

游戏分为纯娱乐性游戏和严肃游戏,教学游戏则属于严肃游戏中的一种,是指针对特定的教学目标,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而设计的游戏,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的,把“游戏”和“教学”进行巧妙地结合。学科型教学游戏是指针对某一特定学科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而设计的游戏,不同的学科适用不同种类的学科型教学游戏。小学阶段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初始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思维、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而数学是小学六年要学习的基础学科和日常应用学科,在小学阶段学好数学可以为将来学习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主要探究和分析学科型教学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和实施策略。

一、学科型教学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任何事情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小学生正处于探索欲与求知欲强烈的年龄阶段,而且生理和心理机制都不成熟,具有好动和爱玩的性格特点,只有对符合自己兴趣并且好玩的事情才会尽力认真去做。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游戏针对小学生的年龄、性格特点和心理需求,充分融入数学的基本知识,通过“学”与“娱”相结合的方法,寓教于乐,可以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有效提高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对学习者的思维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人的数学思维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反复地练习逐渐培养起来的。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和脑力发育迅速,可塑性强,是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教师如果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单纯靠语言讲授,会让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知识和应用方法。通过教学游戏,让学生的肢体和脑部可以同时运作,让晦涩难懂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形象、鲜活起来,借助具体的教学游戏帮学生培养起抽象的数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数学除了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同时还是一门应用性的科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通过应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教学游戏本身就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目的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进行学习,练习和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通过动脑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综合锻炼,提高小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科型教学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原则与方法

1.学科型教学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学科型教学游戏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固然重要,但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不能肆意设计和发挥,以免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设计和应用的教学游戏首先要具有趣味性,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略显枯燥和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充分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遵循实践性原则,一定要让每个学生亲自参加到教学游戏中去,真正进行实践操作,且游戏内容和环节要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切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最后,教学游戏的设计要充分遵循适应性原则,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多少来设计游戏内容,而且要符合教材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能让学生因为游戏设计的太难而产生压力和抵触心理。

2.学科型教学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学科型教学游戏可以设计成各种类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不同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有不同的体验方式,时刻保持新鲜感和期待,找到自己的特长所在。数学教学游戏可以设计成以下几种方式:一是竞赛的方式。小学生的求胜心理往往比较旺盛,可以利用这一心理特点举行各种与数学知识和技能有关的比赛,在竞争中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加深记忆的同时提高应用能力;二是创设情境教学方法,即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之中,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情境素材,或者把数学知识编织成一个生动形象的故事,使其变得简单易懂,充分迎合小学生的心理需要;三是实地调查法,可以脱离教室这一单一的教学地点,到野外或公园等地进行实地观察和调查,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用处和趣味,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小学是整个教育阶段的开端和基础,而教师是小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要引导者,正确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使小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和高效。学科型教学游戏的应用可以有效克服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抽象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应用能力,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的要求,同时为将来的数学及相关学科的学习夯实基础,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赵玉超.学科型教学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北方文学:下,2014(09):164-165.

17.小学数学学科学科工作总结 篇十七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是新课程实施成功的先决条件,而教育者的教学行为又是受其头脑中的教育教学理念所支配的,因此,本学期,全市数学教师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理论学习计划,采用个人自学与集体辅导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认真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及有关新课程的理论丛书,使全体教师树立起四个观念:

(1)教育观:基础教育要为儿童的终身发展打基础,要面向每一个儿童的需要,努力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

(2)课程观:课程不是静态的封闭的文本,而是动态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来的体验与会话。教师不是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而是应该和学生一起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课程的积极开发者和主体。

(3)教学观:教学已不再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而是课程的创生开发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动发展的过程。

(4)评价观:新课程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而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则必须改变传统的以甑别为主的评价观,取之以关注过程的,以质性评定为主,侧重发展的评价观。从而为课改工作的顺利、健康地进行作好准备。

二.狠抓课改 保证质量

⒈本学期,我们除在数学中心组活动中认真贯彻研讨了数学课程标准精神并布置了有关工作外,一方面,在文化小学和南门街小学对全市一年级数学教师组织了两次一年级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材教法的培训活动;在绸缪小学对全市五年级数学教师进行了苏教版(修订版)教材教材教法的培训活动,使有关教师很好地领会了编者的意图和把握了教材的精神;另一方面,设立了小学数学学科课程改革的中心组,并组织在实验、上沛、周城等小学多次上研究课、作课改的讲座和进行研讨活动,为广大实验教师示范、引路。另外,我们还扎实地组织了各种评比活动:(1)一年级课改实验教师优秀案例及优秀课评比活动,并从中选出实验小学的吴红琴老师和平陵小学的马柯老师拍了录像课送省和常州市参加录像课评比;(2)数学年会论文评比活动,并从中选出一部分参加常州市年会论文评比,获得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和三等奖3名的好成绩。

⒉发挥群体优势,抓实课改工作。在认真学习新标准,领会其精神的基础上,各校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组织集体备课,研究如何将新课程标准的思想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常规。本学期,我们对全市许多学校(特别是对全市课改基地学校)的教学常规工作进行了调研,特别是深入课堂第一线听了大量的课,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对学校校本培训和集体备课、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工作进行了及时的反馈和有力的指导,并对课改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并提出改进完善的措施和策略在网上发布,以供全市数学教师学习,逐步做到在每位教师每节课的备课、上课和教学评价中都能较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三.抓实课题 深化教改

18.小学 数学 学科优秀教学设计 篇十八

(试 行)为了进一步提升大兴区小学数学学科的总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率,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要求小学数学教师按照规定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开展教学活动,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优化教学过程,切实上好每一节课。

一、备课

(一)编写学期教学计划

1、备课程标准

教师要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充分把握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整体设计思路和应达成的总目标以及学段目标、及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明确全学期的教学任务,制订好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2、备教材

(1)了解小学阶段数学学科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掌握每册教材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和课时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

(2)明确教材知识点,建构知识网络。

不仅要研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更要研究这部分内容与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不仅要熟悉自己所教年级的教学内容,还要熟悉相邻年级的教学内容;不仅要熟悉整个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还要知道中学的一些相关知识。

此外,还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之外的资源,如上网查找资料、翻阅书籍、同伴研修,向教研员、专家请教等方式,弥补个人能力的不足。

3、备学生

一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学生!备课要从以下几方面了解学生:(1)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和经验背景

(2)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3)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基本学习过程

(4)学生知识建构上的困难

4、备教法、备学法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以收到最佳教学效果。除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二)课堂教学设计

1、确定教学目标——到哪去?

依据课程标准,围绕课程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来设计教学目标,确立教学方向。

2、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在哪儿?

我们思考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还存在哪些困难,哪些问题?他们更喜欢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方法来学习数学知识等等。

3、设计教学流程——怎么去?

设计出一堂课的教学环节,写出教案。教师要认真分析教学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设计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4、进行课后反思和评价——到了吗?

我们利用课后反思、作业、访谈、测试等方式反馈,进行思考,这样做能不能达成我们的目标,从而改进教学,完成教学任务。

(三)编写课时教案

1、教案有完整统一的格式,应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教学后应有教师的教学随笔或教学反思。

2、按进度备课、上课,杜绝无备课先上课的现象发生。

3、编写课时教案时应遵循:(1)科学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针对性原则(4)时代性原则(5)启发性原则(6)创新性原则

二、上课

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实现具体发展目标的过程。教师要积极创设师生平等的氛围,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一)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1、教师要做到语言健康,行为文明,使用数学用语,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

2、书写规范、作图标准、正确使用教学仪器和设备,科学合理地运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3、认真倾听,注重启发,鼓励发现、探究与质疑,适时调整,及时评价和鼓励,努力提高课堂驾驭能力。

4、组织好课堂活动,妥善处理偶发事件,维持好教学秩序,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1、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

对问题情景关注,参与活动积极主动。

2、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

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人数较多;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方式多样;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时间适度。

3、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

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或能发表个人见解;能按要求正确操作;能够倾听、协作、分享。

4、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表现

(1)能从现实生活与现象中发现与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2)能借助身边的资源解决问题

(3)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4)能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5)体验数学活动中的开放性、探索性、创造性

(三)科学地使用教材资料

1、科学使用教材,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充分利用教辅用品与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实践等功能,让学生顺利突破重难点。

3、丰富教学材料,各种教育资源有效整合,树立质量、效率意识。

三、作业与辅导

作业与辅导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反馈教与学的效果、改进教与学的重要手段,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平台。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作业与辅导,要针对学生的差异,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实际精心选择和设计作业,针对问题及时进行辅导。

(一)作业的布置

1、留适时适量作业,不留超时超量作业,严格控制课外作业量。

一、二年级一般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适当布置书面作业,不超半小时。

2、留自主型作业,不留机械重复作业。提倡中高年级学生自主设计作业,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3、留分层作业,不留随意性作业。作业布置要有针对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重在培养学生数学能力。

4、留实践型作业,不留惩罚性作业。

5、提倡教师收集整理学生作业中的错题,建立学生错题册,指导学生学会自我反思与提高。

6、学生课堂作业必须在课内完成。

(二)作业的批改与辅导

1、教师批改作业要及时、正确,提倡使用激励性评价语言,把作业批改作为与学生交流的重要方式。

2、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对于普遍性问题要及时分析原因,进行有针对性地进行集体辅导;对有困难的学生要面批,做好个别辅导。

3、不得简单的用对答案的方法批改作业,批改作业所使用的符号规范统一。

4、辅导时态度和蔼诚恳,不准使用罚做作业或其它变相体罚的办法,鼓励学生发展特长,加强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指导。

(三)课外兴趣小组

1、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特长。

2、自觉创造条件承担课外兴趣小组的指导工作,并认真制订计划,及时进行活动,做好记录和阶段性总结。

3、利用好数学报、网络等渠道进行活动,活动内容充实,形式多样,要大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志向和创造才能。

4、做好学生成果展示。

四、检测与评价

教师要科学合理的利用检测与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改进教师的教学。

(一)教学检测

1、教学检测的依据与检测方式

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采用灵活多样(如口试、笔试、实践操作、能力测试等)的检测方式。

2、教学检测的发展方向

(1)从只重视知识检测向既重视知识更重视能力检测发展;从以记忆为中心的考试,向以创造性、问题意识为中心的考试发展;命题更切近学生生活。

(2)从以划分等级、排名为目的考试,向以调动学生主动地学习为目的考试发展;从单纯的考查学习成绩的考试向多方面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的考试方向发展。

(3)重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从学期终结性检测向与课程同步进行的检测方向发展。

(4)提倡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自主编制测试题,根据教学需要自主安排阶段性检测。

(5)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考试在技术上出现更新,如题库的建设,利用计算机制卷、评分和进行试题、试卷分析等等。

(二)学生评价

1、评价的依据与形式

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要以《数学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可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课堂即时评价、特长展示、作业批阅、实践操作、社会调查、成长记录等形式考查和评价学生,是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2、评价的功能 激励、反馈、调整、改进

3、评价的方式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应采用等级制。

从单纯的教师评价,向自我评价与民主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发展。采取“自主评价”、“小组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观察”、“作业评价”和“综合测试”等方式进行。

4、评价结果的使用

教师要及时分析测验、考核、考查和考试的结果,从中找出教学和学习中的不足,及时进行讲评和辅导!

小 学 数 学 组

上一篇:学校食堂卫生工作总结下一篇:硅烷的危险特性及安全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