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监控系统说明书(15篇)
1.舆情监控系统说明书 篇一
1系统背景
1.1 什么是互联网舆情
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巨大,不仅需要各级党政干部密切关注,也需要社会各界高度重视。
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BBS、博客、聚合新闻(RSS)。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1.2 网络问政与舆情监测
网络问政,就是政府通过互联网做宣传、做决策,了解民情、汇聚民网络问政智,以达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从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网与网友在线聊天,到各省官员通过各种形式在网上与百姓沟通,中国官员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问政于民,使得政府的信息更加透明畅通。依托互联网的大平台,网络问政风生水起,网络监督亦风起云涌。一项调查显示,87.9%的网民非常关注网络监督;当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99.3%的网民会选择网络曝光。回看过往,从当年的孙志刚事件到一波三折的虎照丑闻,从黑砖窑官员的撤职、复职、再撤职到“天价香烟局长”周久耕被立案调查,从公务员出国“考察门”到“一夫二妻”区委书记董锋被曝光后半月成为阶下囚,网络一次又一次展示出巨大的能量。在网络面前,人人都是新闻记者,一个全民反腐的时代已经到来。
在刚刚结束的2010年第一季度中,从乡一级的“茶杯门”,到省一级的“疫苗事件”,从日记本里的“香艳局长”,到看守所里的“喝开水死”,从新泰“官二代”,到石家庄“骗官案”,从江苏年迈父子自焚抗拆迁,到贵州警察枪击误伤人命。如此短的时间内,涉及官员与权力的热点此起彼伏而能成榜,说明这确实是一个矛盾高发的时代。对于这些事态发生之后引发的舆论关注,政府怎么应对。
也正是每一次汹涌的舆情背后,都有是非黑白需要地方政府处置,所以应对舆情更不应该单独抽离出来,成为一个与前因无关的独立任务。与互联网在公共生活中初有担当、监督公权时不同,地方政府已经从不知所措变得渐渐适应,甚至也能熟练利用网络特点主动出击,积极进行舆情监测、预警和分析,对社会热点话题,突发事件、重大事件进行快速识别和定向跟踪,从而及时掌握舆情动向,对较大影响的重要事件快速发现、快速处理,从正面引导舆论和宣传。
1.3 舆情监测与舆情监控的区别
当前,有很多系统都号称是舆情监控系统,不少单位也号称对舆情进行监控,网络舆情监控表面上是技术手段自动抓取网站内容,实际上和派人入室布控没有区别。从法理和道义来看,舆情监控都是没有依据的,夸张的商业宣传往往会对所在单位以及国家的形象都会造成恶劣影响,对社会和个人都是一种侵害。实际上,舆情只能监测,只能掌握,而不能实施控制监管,是对民意的践踏和法律的侵犯,舆情的问题必须采用舆情的办法解决舆情的问题。舆情监测的目标不是为了监督并控制民意,而是采用技术手段,采集互联网,从而达到了解社会民情,挖掘民意,从而辅助国家决策,为科学决策和和谐社会建设更好的服务。
舆情监测的最早形式是社会调查,下基层了解民间疾苦,现在发展为网络舆情监测,借助于互联网通道,采用技术手段,大大降低了社会舆情调查成本(社会调查的样本规模和代表性往往不足,如三峡移民调查1万人,调查人员需要走村串户,耗时几个月,而网络舆情可以在一个小时内采集到几百万的言论)。舆情监测一向都是各个国家和开明社会积极推动的事情,是完全合理合法为国为民的积极举措。
那么一旦发生危害国家和社会安全的舆情问题,如谣言、非法集资活动,我们应当如何正确处理呢?“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正确的方式是:舆情监测系统及时发现问题并预警,针对危机,第一时间内启动危机公关预案,快速利用多种舆情疏导手段进行澄清,如官方网站、在主流论坛发帖、新闻发布会等形式,与谣言赛跑,更早地告知民众真相,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封堵。好的舆情监测系统应该做到实时发现问题、跟踪问题、分析问题,辅助决策者快速指定疏导预案。
1.4 什么是舆情监测系统
网络舆情监控系统是指通过对网络各类信息汇集、分类、整合、筛选等技术处理,再形成对网络热点、动态、网民意见等实时统计报表的软件工具。
舆情监控系统通过对热点问题和重点领域比较集中的网站信息,如:网页、论坛、BBS等,进行24小时监控,随时下载最新的消息和意见。下载后完成对数据格式的转换及元数据的标引。对下载本地的信息,进行初步的过滤和预处理。对热点问题和重要领域实施监控,前提是必须通过人际交互建立舆情监控的知识库,用来指导智能分析的过程。对热点问题的智能分析,首先基于传统基于向量空间的特征分析技术上,对抓取的内容做分类、聚类和摘要分析,对信息完成初步的再组织。然后在监控知识库的指导下进行基于舆情的语义分析,使管理者看到的民情民意更有效,更符合现实。最后将监控的结果,分别推送到不同的职能部门,供制定对策使用。
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是利用搜索引擎技术和网络信息挖掘技术,通过网页内容的自动采集处理、敏感词过滤、智能聚类分类、主题检测、专题聚焦、统计分析,实现各单位对自己相关网络舆情监督管理的需要,最终形成舆情简报、舆情专报、分析报告、移动快报,为决策层全面掌握舆情动态,做出正确舆论引导,提供分析依据。
1.5 舆情监测系统的应用范围
1.6 舆情监测系统在政府部门的应用
1.7 通用舆情监测系统是否适用于政府部门技术背景
2.1舆情监测软件与搜索引擎的区别
2.2舆情监测软件与网站垂直搜索软件的区别
2.3舆情监测软件与互联网内容搜索软件的区别
2.4舆情监测软件的核心功能CNSTAR舆情监测与分析系统(政府版)功能概述CNSTAR舆情监测与分析系统(政府版)功能特点
4.1系统软硬件组成5.1 系统软件组成5.2 系统硬件组成培训与服务
6.1 培训机制
6.2 服务体系 7公司介绍
2.舆情监控系统说明书 篇二
appraisement
industry
point
舆情信息传播迅速且影响力高, 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根据舆情系统的业务员需求, 设计了舆情系统的流程及框架, 通过信息采集模块、信息智能处理模块、信息存储模块、信息发布模块、事件跟踪模块、预警管理模块、统计分析模块、舆情报告模块、权限管理模块构建舆情系统, 就一些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
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 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传统舆情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台、电视等传统媒介散播, 信息源易于定位, 易于掌握舆情的传播范围、影响等。随着互联网的兴起, 信息的传播不再仅仅依靠传统媒介, 人人都是信息的产生者, 人人都是信息的宣传员, 任何信息都有可能借助互联网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
如何快速有效的聚集互联网舆情信息, 如何从互联网的海量数据中发现社会热点问题, 如何跟踪关注网络舆情的演变过程, 为相关决策者提供参考依据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问题。舆情系统就是在这个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目前市场上的大多数舆情系统均以采集到的大量互联网数据为基础, 通过算法模型分析呈现社会热点问题, 再由舆情分析师撰写舆情报告提交给决策者完成对舆情的监测和分析, 其中如何采集有效准确的信息, 如何进行模型分析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从网络舆情采集和模型分析的角度出发, 设计一个基于反馈式搜集和分析的舆情系统。
系统功能及框架
舆情系统的业务需求包括: (1) 分析自身业务, 建立关键词库和信息采集点, 借助网络爬虫实现目标数据的抽取; (2) 抽取得到的数据通过数据预处理、数据模型分析发现社会热点问题及负面舆情信息; (3) 跟踪发现的社会热点问题及负面舆情信息, 确定信息的发展起源, 完成对该类舆情信息的趋势分析; (4) 形成各种舆情信息的可视化提交给舆情分析师完成舆情分析报告。系统流程图如图1所示。
舆情系统因其自身的特殊性, 在建设过程中一定遵循高可靠性、安全性的设计原则, 通过较好的技术框架, 才能确保系统的安全平稳的运行, 降低系统的运营成本, 因此本次设计采用高内聚低耦合模块化设计思想。
系统由下向上共分为5个层次, 从下向上依次为基础层、数据资源层、服务层、应用层和展示层, 层级之间向上为提供支撑及服务, 向下提供数据交换和数据处理功能, 如图2所示。
(1) 基础层
基础层是整个系统的运行的前提条件, 主要提供软硬件支撑, 提供数据存储的服务器环境及软件运行的系统环境。
(2) 数据资源层
数据资源层为系统提供了数据支撑, 通过数据交换、数据采集等多种方式将海量数据汇聚于此, 为上层提供数据支撑。
(3) 服务层
服务层是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 它向上为应用层提供了功能支撑, 向下封装了相关的数据服务, 使得系统以模块化的方式提供各种服务, 实现了高内聚低耦合的设计思想。
(4) 应用层
应用层从业务需求角度出发, 实现了舆情系统与用户的业务相结合, 更好地服务使用者。
(5) 展示层
展示层通过多种数据展现形式为用户提供直观的舆情分析文本、图形报告等, 方便用户了解、研判舆情原因动态及趋势等。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舆情系统的功能模块包括信息采集模块、信息智能处理模块、信息存储模块、信息发布模块、事件跟踪模块、预警管理模块、统计分析模块、舆情报告模块、权限管理模块九大功能模块, 如图3所示。
信息采集模块
信息采集功能对互联网信息进行实时监控, 将采集到的数据存储到服务器中。监控的信息源主要有网络信息、新闻、电子报纸、论坛、博客、贴吧、视频、微博。采集工具支持网页结构自动分析、元数据解析、RSS解析、以及内嵌Javascript脚本执行引擎, 从而能够实现对各类型信息的及时精确采集。信息采集采取分布式结构部署, 实现多线程采集, 保证对监测信息源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采集。
信息采集的方式主要以三种方式进行:一是利用国内外互联网引擎全网采集的特点, 对检索后的结果集进行采集的元采集;二是确定监测的网站列表的定点采集;三是通过反馈词库完成精准采集。
具体如下:
(1) 元采集
元采集范围包含百度、谷歌、搜狗、必应、雅虎等国内外搜索引擎。采集策略的制定采用数十到上百个关键词组成的符合布尔逻辑运算的检索式配置。元采集技术可模仿人工通过搜索引擎输入检索词并获取结果的方式, 从多个搜索引擎上获得搜索结果, 将它们结合定点采集结果共同完成智能排重后再进行相似性聚类, 以解决相同数据的重复问题。
(2) 定点采集
定点采集将事先确定需要监测的信息源进行配置, 对不同的信息源配置不同的模板, 一次性配置完成后, 即可在保证采全率和采准率的前提下进行循环监测和全部信息采集。
(3) 反馈词库采集
反馈词库是由历史舆情报告、舆情热点经过模型自动分析、聚类形成的采集词库, 其采集策略由舆情知识库生成的模型进行抓取时配置确保采集信息的准确性。
采集模块要根据不同的信息资源类型进行区分处理, 如微博采集、电子报纸采集、新闻媒体采集等, 不同类型的数据源其信息抓取的实现方式是不同的。此外采集模块也要注意采集效率, 实现对访问速度快慢不同的网站区分处理, 保证采集过程中的安全稳定。
采集模块应允许人工干预, 可进行人工抓取相关数据信息放入到信息采集库中同自动抓取信息一同处理。
信息智能处理模块
采集信息的智能处理实现自动内容过滤、自动信息提取、自动信息排重、自动内容分类及聚类、内码转换功能无缝集成在系统内部, 并实现所有过程自动处理的高集成度。
内容过滤采用自动过滤技术, 利用网页结构分析, 自动分析有用的网页, 自动提取元数据, 自动过滤掉不需要采集的网页和媒体文件, 有效避免垃圾信息的下载以及对带宽的浪费。利用自动过滤技术, 滤除网页中广告、版权等无用信息, 并能自动识别网页真正的标题。
信息提取可使系统可完整识别并记录每个网页的详细元数据信息, 包括网站名称、信息日期、标题、来源、作者、栏目、网页链接地址、正文内容、转载量、评论量、作者属性等。
信息排重使得系统能够根据URL直接去重, 同时能够根据信息内容进行相似度比较去重。实现基于文本内容的相似性自动处理, 确定两条信息是否为转载关系, 以实现信息溯源、传播路径分析功能。
利用相似性检索技术, 对于标题不同而内容近似或者对标题或内容有一定重复性的信息自动排重后归类予以显示, 防止因为标题或内容的少许变化而产生的漏判和漏采。
信息分类将采集到的信息根据关键词 (可设置一组或多组关键词) 对应到指定的类目下, 系统支持机器自动分类和人工自定义分类两种模式, 同时支持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多维度的标注和分析。
通过自动聚类系统实现对已采集信息提供自动聚类功能, 方便用户发现各个时期的热点事件及热点事件随时间的演变趋势。
信息存储模块
系统采集下来的信息和人工补充的信息都存入到服务器中的指定数据库中并建立索引以提供全文检索功能。系统可按来源、时间、信息源类型、内容、标题提供多种分类检索、关键词检索、高级检索。
信息发布模块
系统将最终的信息服务产品通过用户应用端予以展现, 可采用互联网个性化服务门户和专项推送的方式实现。
事件跟踪模块
事件跟踪模块是指系统对已经发现的事件进行持续的跟踪和深度的挖掘, 以期对该事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在关注方向的信息监测过程中如果发现需监控的事件可通过采取特定关注的方式 (例如可设置“跟踪”按钮) , 进入跟踪监测过程, 也可在跟踪监控中由用户自定义创建跟踪事件 (不针对某一特定文章而是针对一个事件) 。
系统通过监控事件的新闻报道、网民关注、时间传播的情况对该事件的特点进行总体描述, 包括来源、发布时间、事件人物、事件组织、事件关键词、相关新闻、相关博客、相关帖子、原文链接、内容分类。
预警管理模块
系统建设相应预警策略, 实现预警处理的全过程管理。重大突发事件能及时通过邮件和手机短信的方式通知相关人员。
在敏感信息突发时, 系统自动启动发送功能, 将敏感信息通知到指定用户/用户组, 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短信预警:可以向指定手机号进行短信预警, 发送内容为预警文章标题或文章正文;
邮件预警:向指定的电子邮箱进行邮件预警, 发送内容为预警文章标题和文章正文。
统计分析模块
系统能够对采集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析与统计, 并将结果通过可视化的形式 (图表形式) 予以展现, 自动生成图形和数表并支持图表的导出及舆情简报生成时的便捷调用。同时支持对用户指定的舆情类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1) 总体统计, 针对针对舆情关注点从新闻、博客、论坛、视频、微博的角度反映其传播总体情况。 (2) 趋势分析, 在指定时间范畴内反映舆情发展情况, 可按照类目或者来源类型进行时间趋势分析。 (3) 媒体及传播分析, 对信息内容的媒体属性深度研判, 包括传播链分析、TOP媒体分析、媒体分布分析等。
舆情报告模块
舆情统计报告是舆情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份清晰的数据报告可以让用户准确的了解和追踪网络热点事件, 对于一般舆情系统, 需要人工来生成报告, 包括报告的基础数据和统计分析数据, 这样, 无论是报告的舆情数据, 还是报告的时效性都很难保证。在本系统的设计中使用报告生成模块自动的生成用户期望的各种报告, 报告中会记录舆情数据的详细内容、链接、发表时间、来源等, 还会包括各种图表以及各种统计数据。
权限管理模块
权限模块是舆情系统中很重要的一个模块, 从控制力度来看, 将权限管理分为两个部分。
1.功能级权限管理
根据不同的权限设置, 访问系统的不同功能。权限模块使用角色访问控制技术RBAC (Role Based Access Control) 。当登录用户访问特定功能的时候, 权限验证查看该当前登录用户的角色是否包含该功能的权限。如果有, 则表示有权访问, 否则表示无权访问。
2.数据级权限管理
根据不同的权限设置, 访问系统中的不同的数据。权限模块中使用规则引擎, 将不同级别的数据进行不同权限的设置。用户在进行数据访问的时候, 会通过规则判断, 是否该用户具有权限。如果该用户不具有访问数据权限, 权限模块就会拒绝用户使用;如果该用户可以访问, 那么权限模块就会通过验证, 允许用户在系统中使用该类数据。
结语
本文提出了一个舆情系统的设计方案, 从系统的框架及功能模块的设计角度加以详细讨论, 下一步工作是实现该方案提出的舆情系统, 并通过实际的使用对系统存在的问题加以改善。
观点建议
1、移动互联网目前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为诱人的业务, 其增长速度和规模都远远超过传统互联网, 它通过移动设备终端渗透到了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衣食住行到吃喝玩乐, 从网上购物到挂号看病, 其通过便捷的方式正在改变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的发展改变了以往业务为导向的软件开发模式, 而是从需求角度出发, 从市场出发, 只有把握好市场和人们的需求才能在移动互联时代占的先机。
2.传统软件行业都已业务角度出发满足用户的各种业务从而通过办公自动化的方式服务于客户, 但随着大数据和各种云平台的建立, 现有的信息系统都改变了传统的以业务为导向而变为了以数据为导向, 大家都认识到了数据的力量, 如何从数据中发现以前未知的信息成为了一个热门的学术问题和研究热点。
3.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效能检验及分析 篇三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效能;检验及分析
基金项目:2013年湖南省社科基金立项一般项目《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机制研究》(课题号:13B24)研究成果;2013年湖南省科技厅重点课题《网络舆情安全的协同治理研究》(课题号:2013ZK2080) 研究成果。
一、衡量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效能的标准
(一)网络舆情收集监测是否全面时效。对于网络舆情内容的监测是否做到全面、准确、及时是衡量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效能高低的首要指标。对舆情内容进行全面监测,包括舆情监测的范围、类别、总量等各个方面,只有做到监测的全面性,才能全面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不遗漏掉任何一条可能引发舆情危机的信息。网络舆情监测及响应具有“黄金4小时”的要求。只有关注舆情内容监测的时效性,做到对网络舆情内容的“实时监测”,才能对网络突发舆情进行及时发现和应急处理,而这对网络舆情危机应急处理的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二)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是否科学准确。舆情信息的分析研判工作是在前期对舆情信息收集监测工作的基础上,高校舆情研判团队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经过科学、严格的分析研判程序,对舆情信息进行鉴别,最终对于舆情信息的正负性质、特点规律、发展趋势、后果影响进行预判的过程。只有对舆情信息的科学研判,才可以从采集的海量信息中筛选、过滤出有效信息,确定重点监控领域与追踪对象,这样既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又可以避免因研判失误出现徒劳无功或者贻误时机的被动局面。因此,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是否科学、准确是衡量高校舆情监控效能高低的关键指标。
(三)网络舆情安全预警是否及时恰当。网络舆情安全预警就是对照预警安全体系指标,发现对网络舆情出现、发展和消亡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对之连续不间断地动态监测、综合分析,对当前网络舆情做出等级预报的活动。综合考虑国际惯例及我国相关管理规定,网络舆情的预警等级一般被划分为:轻警情 (Ⅳ级,非常态 )、中度警情 (Ⅲ级,警示级 )、重警情 (Ⅱ级,危险级 ) 和特重警情 (Ⅰ级,极度危险级 )四个等级,并依次采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来加以表示1。只有做到网络安全预警的及时、恰当,才能为高校决策层针对网络舆情的情况恰当启动不同等级的应急预案提供条件,这样才不至于出现因预警迟缓造成贻误战机,又不至于因预警过度造成草木皆兵。
(四)网络舆情危机应急是否高效有序。当网络舆情因各种主客观原因演变成舆情危机时,高校网络舆情应急预案能够立即启动,做到领导有力、组织有序、协同配合、形成联动,在短时间内调动和整合各种力量,紧急、高效、有序的开展工作,布控一系列有效应对措施,在最短时间内化解危机,把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这是衡量高校舆情监控效能高低的基本指标。
(五)网络舆情引导干预是否主动有效。在网络舆情的日常监管工作中,高校管理者应本着以预防为主、防患为未然的原则通过设立新闻发言人、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意见领袖”等方式,主动引导影响高校网络舆情走向,倡导符合主流价值观念的舆论导向。在网络舆情爆发期,能够及时回应大学生的舆情诉求,澄清真相、纠正问题,让大学生的合理诉求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
二、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效能的检验与分析
(一)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效能的检验。(1)日常模拟检验。在构建完成网络舆情监控体系之后.高校管理者应保持高度临战状态,注重日常对网络舆情监控体系运转效能的检验,最好能够实时选取国内外主流门户网站的典型网络舆情案例进行模拟演练,从信息的采集、分析研判、安全预警、危及应急、引导干预等各个环节对系统的运转效能进行全面检验,以验证体系指标选择的有效性和系统构建的可行性,对演练查找出来的问题及时查漏补缺,完善改进,确保危机真正来临时有效应对。(2)危机实战检验。尽管平时的演练能够有效检验舆情监控系统的效能高低,但是演练的模式毕竟不能完全模拟舆情危机实际来临时的真实情景,因此到高校网络舆情真正发生时,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高校管理者一方面要立即启动舆情监控体系有效应对,更应该珍惜舆情来临时检验舆情监控效能的实战机会,做好经验总结,及时改进薄弱环节,以切实提升高校舆情监控系统的效能水平。
(二)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效能的分析。整个高校舆情监控体系的构建,一方面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充分依靠先进的舆情监控技术,因此对于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效能的分析,应该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静态和动态相结合,人工和智能相结合,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力求分析结果的全面、准确、客观。
参考文献:
[1] 吴绍忠,李淑华。互联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8(03)。
[2] 呼 雨,陈新杰等。网络舆情监测及预警指标体系研究综述[J],情报探索,2012.11
4.舆情监测系统建设方案 篇四
常态和非常态,自动搜索关注量较大的新闻和热点,通过对新闻及相关数据的挖掘、分析,及时发现社会安全隐患,及时发出预警信号,达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目的,做好社会安定防控工作。
舆情监测系统通过对热点问题和重点领域比较集中的网站信息,如:网页、论坛、博客等进行24小时监控,随时下载最新的消息和意见。下载后完成对数据格式的转换及元数据的标引。对下载本地的信息,进行初步的过滤和预处理,减少智能分析的工作量。对热点问题和重要领域实施监控,前提是必须通过人机交互建立舆情监测的知识库,用来指导智能分析的过程。对热点问题的智能分析,首先基于传统基于向量空间的特征分析技术上,对抓取的内容做分类、聚类和摘要分析,对信息完成初步的再组织。然后在监控知识库的指导下进行基于舆情的语义分析、倾向性分析,使管理者看到的民情民意更有效,更符合现实。最后将监控的结果,分别推送到不同的职能部门,供制定对策使用。
1.1 互联网舆情监控系统 1.1.1 需求分析
通过对网页、论坛、博客、新闻评论信息的深度搜索和挖掘,实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媒体报道和公众舆论信息进行汇聚和统计分析,使市卫生局应急办人员能够随时了解社会公众的声音,每天自动生成舆情监测专报,上报相关领导,为领导决策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
1.1.2 建设方案 1.1.2.1 网络舆情抓取
自动采集网络媒体发布的网络新闻、BBS论坛信息、博客内容信息,舆情采集用户只需输入一个待采集的目标网址即可实现图文结合采集到本地。网页采集模块在互联网上不断采集新闻信息,并对这些信息统一加工过滤、自动分类,保存新闻的标题、出处、发布时间、正文、新闻相关图片等信息,经过手工配置还可以获得本条新闻的点击次数。以网络论坛BBS为代表的交互性网络站点,往往是一些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爆发点。
1.1.2.2 网络舆情热点自动发现
对重要的热点新闻信息进行分析和追踪,对于突发事件引起的网络舆情,可以及时掌握舆情爆发点和事态。系统会根据新闻文章数及文章在各大网站和社区的传播链进行自动跟踪统计,提供不同时间段(1天、3天、7天、10天)的热点新闻。对每条热点新闻还可以查看新闻相关传播链,了解在某一时间段该热点新闻在哪些站点的传播数量。同样也提供热点帖子、热点专题等功能。
1.1.2.3 多维度关联的舆情展现
自动对每天采集的海量的、无类别的舆情进行归类,把内容相近的文档归为一类,并自动为该类生成主题词。可支持自动生成新闻专题、重大新闻事件追踪、情报的可视化分析等诸多应用。
1.1.2.4 舆情分析和统计
1、热点专题统计
热点专题总体分布、重点预警事件总分布、各类重点预警事件分布。
2、站点统计
可统计各采集站点的采集文章数、统计各论坛站点的采集文章数。
3、热点人名
系统自动抽取文章中的人名,并按该人名出现的文章次数进行统计,可查看热点人名的传播趋势。可按日期查询热点词语。
4、热点地名
系统自动抽取文章中的地名,并按该地名出现的文章次数进行统计,可查看热点地名的传播趋势。可按日期查询热点地名。
5、热点机构
系统自动抽取文章中的机构名,并按该机构名出现的文章次数进行统计,可查看热点机构的传播趋势。可按日期查询热点机构。
6、热点词语
系统自动抽取文章中的热点词语,并按该词语出现的文章次数进行统计,可查看热点词语的传播趋势。可按日期查询热点词语。1.1.2.5 舆情专报生成
5.舆情监测系统的主要流程 篇五
天互云镜舆情监控系统的大致工作流程分为如下三个部分:
1.制定危机预警方案。针对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以做到有所准备,一旦危机出现便有章可循、对症下药。此步骤主要是确定好监控的目标网站和过滤关键词。
2.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第一时间知悉事态发展,加强监测力度。这个可以通过第一时间大量采集、汇总各种互联网上的信息。
6.玉龙街社区舆情监控方案 篇六
为进一步完善舆情监控工作,加强舆情监测,特别是加强对与我社区相关的舆情的引导与监控,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促进和保障社区园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监控小组实际情况,制定本细则。
第一条 舆情引导与监控管理
舆情监控小组由社区党委支部牵头管理,小组成员由政治觉悟高、工作能力强、学有余力的优秀居民组成,主要负责我社区舆情的引导与监控工作。
第二条 舆情监控员及管理员职责
一、工作范围
(1)监控与社区相关的公共场所及网络。(2)辅助社区干部开展日常工作。
二、工作职责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并以此作为开展宣传工作的理论武器,做好各项工作。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正确理解和运用舆论监督的权力,准确把握舆论监控的方法和形式,以改进工作、解决问题、增进团结、维护稳定为出发点,客观公正,确保舆论监控的准确性。
(2)做好监控工作。正确引导舆论方向,对居民关注度高、影响较大,并可能成为持续关注焦点的与我社区相关的舆情,第一时间直接向社区党委干部汇报。同时,宣传发布关于我社区正面消息,加强我社区宣传。对容易引起舆情混乱的消息及时进行正面引导。确保严密监控涉及我社区的舆情,进行解惑答疑,做到发现及时、汇报及时、疏导及时、处置及时。
(3)做好工作记录。认真、详细、负责地完成工作记录,特殊事件要做到跟踪记载处理过程及结果。对于不利我社区声誉的较重大舆情信息或其他需特殊关注的舆情信息要做好仔细认真的电子档保存工作。
(4)认真编写《舆情汇报》。舆情监控小组根据舆情反映的内容和居民关注程度等进行初步研究、讨论,对居民关注度高、影响较大,并可能成为持续关注焦点的舆情,第一时间直接向上级领导汇报; 每月定期完成《舆情汇报》对当月的舆情及监控结果等进行总结。
(5)做好收发工作。在社区收发室领取信件、报纸并送至宣传部办公室,做到及时、准确、负责。
第三条 舆情监控小组工作重点针对下列信息:
(一)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实施;
(二)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否定四项基本原则;
(三)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
(四)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五)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暴力、凶杀、恐怖等;
(六)损害我社区声誉、形象的不实言论。第四条 舆情监控小组人员组成
(一)舆情监控小组由社区党委干部领导;
(二)舆情监控小组成员由政治觉悟高、工作能力强的优秀居民组成。
第六条 工作制度
(一)值班制度。舆情监控小组按照个人课表安排值班时间。值班时不得迟到、早退或玩忽职守;
(二)例会制度。监控小组每双周召开例会,对过去的舆情进行总结和交流,部署近期工作;
(三)报告制度。对值班期间发现的关于我社区较重大舆情要及时报告给上级领导干部;
(四)请假制度。因故不能值班或例会等活动的监控小组成员应提前至少一天向相关负责人请假,否则视为缺勤;
(五)办公室管理制度。值班人员要保持工作场所整洁、安静,定期进行打扫。爱护办公用具。做好办公电脑维护,保持记录本的整洁。
7.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机制研究 篇七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机制
所谓的高校网络舆情, 简单地说就是高校学生对某些现象、问题、事件所进行的情感、认知以及行为倾向的总和。例如, 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突发偶发事件、国内外热点现象等等, 都是网络舆情监控的重点。
一、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的现状
(1) 监控意识淡薄。虽然许多高校员工职责中都有学生管理的要求, 但这些管理人员却没有对监控网络舆情的作用有一个充分的了解。据调查, 有79%的人对学生在网络上发布的言论并不关注;而剩下的21%的管理人员只能认同部分校园网络舆情的管理价值。所以说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人员的网络舆情监控意识淡薄。
(2) 管理职能的缺失。网络世界本身就是一个虚拟的开放世界, 现实世界中的人很容易在这个虚拟世界中发言, 使得网络舆论具有突然性和随机性的特点, 这无形当中增加了舆情监管的难度。当前我国高校存在的网络舆情监控主要表现为管理主体、管理机制不明确等问题。
(3) 网络道德建设工作的落后。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和匿名性等特点, 有部分网民会在网络上肆无忌惮地发表极端言论, 挑战社会的道德底线。目前我国高校的网络道德建设工作的进展颇为缓慢, 许多都只是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 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二、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的途径
要切实提升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水平, 及时了解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 需要从以下途径加强努力。
(1) 完善制度保障。制度是进行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的重要保障。对于各类相关制度, 应进行不断的完善, 如组织保障制度、舆情应急处置制度、队伍建设制度、监控领导制度等等。同时, 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舆情监控长效机制, 实现快速处置、全面监控、师生广泛参与、部门协调联动的局面, 这对于提升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水平与实效是极为有利的。
(2) 加强队伍建设。第一, 组建专业舆情监控队伍。在该队伍当中, 应将学团干部、辅导员、网络技术人员、宣传骨干、高校领导等都融入进来, 提升队伍的层次, 产生1+1>2的效果。第二, 建立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辟谣和澄清事实, 是高校新闻发言人的主要职责。与此同时, 要积极培养一批意见领袖, 发挥他们在高校网络舆论引导中的号召力和感染力, 通过他们引领高校网络舆论走向。第三, 大力倡导网络道德。除了现实中的实时监控以外, 网络道德在实际中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网络道德教育, 可提升高校学生的道德修养, 规范其网络行为。第四, 实施多方联动。高校应加强与其他主体的合作, 共同分享各类舆情信息, 强化舆情处置合作机制, 提升舆情监控水平。
三、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机制的构建
现如今, 高校网络舆情日益多样化。若不能对各式各样的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监控, 则势必会引发各类舆情危机, 给高校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带来致命的打击。
(1) 网络舆情收集监测机制。网络舆情监控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作。要想将此项工作做牢固、做扎实, 首当其冲是要加强舆情信息的收集。具体而言, 一方面, 要建立健全相关的知识库, 通过全面采集的方式及时收集各类有效信息。在此过程中, 要注意对各类网络载体的应用, 如微博、博客、BBS等等。同时, 要将各类搜索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如机器搜索方式、人工搜索方式等等;另一方面, 依托强大的知识库, 进一步强化语义分析, 同时, 按照科学的分类原则与分类标准, 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科学的分类, 对热点问题和重要领域实施监控。
(2) 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机制。待舆情信息收集和汇总完成后, 紧接着要进行网络舆情的分析和研判。为了强化此项工作, 应着重做好以下两项工作:一是积极组建一支舆情信息研判团队。在组建过程中, 应尽可能地选择那些洞察力强、知识经验丰富、素质较高的人。这样, 网络舆情分析研判的准确性会大大提高。二是进一步规范分析研判程序。至于选择何种分析研判程序, 应根据高校舆情信息的实际情况来判断, 如信息规律、信息特点、信息趋势等等。
(3) 网络舆情安全预警机制。网络舆情安全预警是指高校管理者按照一定的指标, 并依据相关的技术, 对网络舆情所进行实时的、动态的监控, 并以此为依据, 客观地评价当前的网络舆情状况, 科学地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向的活动。根据相关的规定, 当前我国主要存在四个等级的网络舆情预警, 从重到轻分别是Ⅰ级, 即极度危险级, 指的是那些“特重警情”, 用红色表示;Ⅱ级, 即危险级, 指的是那些“重警情”, 用橙色表示;Ⅱ级, 即警示级, 指的是那些“中度警情”, 用黄色表示;Ⅳ级, 即非常态, 指的是那些“轻警情”, 用蓝色表示。对于高校来说, 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确定合适的预警等级, 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使各类网络舆情得到妥善的处理。
(4) 网络舆情危机应急机制。对不同等级、不同种类的舆情, 制定不同内容的应急预案。同时, 可根据不同的方法和流程来处理不同的舆情危机。而且, 要明确各舆情管理部门的职责, 通过这些部门间的通力协作, 使各项工作变得更加有序、更加高效。
(5) 网络舆情引导干预机制。对高校管理者来说, 应采取主动干预和引导的方式, 来妥善处理各类网络舆情。同时, 要科学研判高校网络舆情的主流方向, 并给予其主动的引导。当进入网络舆情爆发期时, 应建立积极的干预机制。对高校学生的各类舆情诉求, 应给予及时的回应。而当进入网络舆情衰退期时, 应建立合理的跟踪反馈机制, 根据反馈结果来夯实各项具体工作。
参考文献
[1]郭云.发挥高校网络舆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正能量[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 (2) .
[2]李筱倩.网络舆情监测及舆情事件的应对探新[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3 (2) .
8.舆情监控系统说明书 篇八
普通民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与监督权是网络民主的组成要素和重要体现;而落实和保障民众四权也是网络民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核心内容,二者密不可分。
新时期下我党构建监督反腐体系,一方面不仅要继续健全拒腐防变的体制内相关机制,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借助一切有利于反腐的体制外辅助性手段。尤其是要比以往更加重视民意表达,给予普通民众足够表达空间,形成体制内机关反腐惩处、体制外人民监督举报,“上下互动,有效对接,举国反腐,人人有责”的全社会反腐天网。网络监督很显然是实现这一设想的最合适手段。
一、推动对网络反腐本身的认识深化
(一)纪检监察机关应提高对网络反腐的认识
纪检监察机关应适应反腐形势,充分认识加强反腐倡廉网络宣传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反腐倡廉网上宣传和舆论引导,形成健康向上的反腐倡廉网上主流舆论。如建设完善反腐倡廉网站、网页,不断开辟网络宣传阵地。纪检监察网站是纪检监察机关为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造性地开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的新载体,是宣传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构建党员干部接受教育的新平台,只有办好纪检监察网站,主动占领反腐倡廉宣传网络阵地,正确引导舆论,才能在反腐倡廉网络文化建设中赢得主动权。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除开设独立的反腐倡廉网站外,还可依托政府门户网站开通“廉政专页”、“反腐频道”等,依靠政府网站的巨大点击率扩大反腐倡廉宣传教育面。
继续完善反腐倡廉网上宣传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通报情况,研究解决问题。要通过联席会议制度把管理网络的职能部门、当地的各大网站动员起来,形成管理网络的合力。
(二)提升官员回应网络监督的积极性
首先应破解官员的网络恐惧症。官员应该摆正态度,开明包容,广开言路,同时时刻保持冷静,对网络上的质疑在认真核查的基础上予以积极回应,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以平等、坦诚的态度和公众进行交流和互动,消除公众疑虑。此外,“人肉搜索”亟待规范引导,提供“人肉搜索”功能的网站应当自我约束,并承担起保护每一个上网公民隐私权的法律责任。
(三)提高公民参与网络反腐积极性
首先,应广泛开展反腐倡廉宣传和教育,宣传参与检举揭发的渠道,尤其是网络举报的安全性、保密性、隐蔽性等优势,为群众创造参与网络反腐的条件,培养和增强民众的网络反腐败参与意识。其次,加强对公众参与反腐败的权利保障,规定惩处打击报复行为的惩戒措施。再次,为了鼓励和维持公众反腐败参与的积极性,应公开和强化奖励制度,对举报有功的群众予以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
二、强化对网络监督的法律与约束,实现网络反腐的法律化与制度化
(一)网民要加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制观念
营造开放的信息传播环境,能起到民意通道和“排气阀”的作用,使民意得到真实、充分的表达。但必须尽快建立网络伦理规范体系,引导网民把握个人自律与政府强制之间的尺度,自觉依照各种制度和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促进公民民主理性的提升,合法有序地参与反腐败斗争。
(二)提升民间网络反腐的合法性,为民间反腐提供制度化出口
民间网络反腐网站的兴起反映了公民反腐败参与意识的极大增强,体现了公民参与反腐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国家应当鼓励民间网络举报,充分发挥民间反腐网站的积极作用。对民间网络反腐的原则、方法与运作程序予以明确规定,并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支援,在法律知识、方法、技巧、技术等方面向网站建设者提供指导,妥善地引导和规范民间网站依法有效地运行。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对这些网站的监管,但要注意与已有法律法规的衔接。
(三)加强网络反腐与制度反腐的对接
必须使网络监督制度化,可建立“网上信访制度”。网络反腐究其实质只是一种社会监督,为纪检监察机关发现案情和线索提供了除传统的信访举报外的另外一条途径,但其远远无法替代制度约束和法律惩戒,无法替代制度反腐。只有实现网络反腐与制度反腐的有效承接,网络反腐才能发挥反腐败的效力。这就要求以纪委为主导的体制内反腐机构对网络监督所涉及官员的腐败行为“闻腐而动”、“跟腐而进”,形成举报——受理——处理的紧密连接,不能对举报熟视无睹,也不能只受理不处理,纪检部门应当增强主动性,遵循法定的程序及时展开调查,对网民举报的腐败案情追踪查实,有则严肃问责,无则加勉防范。同时,反腐网站,尤其是官方反腐网站应保持与举报者的联系和互动,及时给举报人予以答复,调查结束后及时将案情和处理结果公开,保证公众的知情权,从而调动与保护群众参与反腐败的积极性。
三、体制内反腐机构应面向社会主动建立“社会信息采集”通道
体制内反腐机构应借助公网平台及其各种主流网络应用形式,面向社会主动对外扩展建立“社会信息采集”通道,拓展出多元化多渠道的监督形式,将官方监督网站只有反腐信息被动受理单一途径扩展为被动受理与主动采集双途径。
“社会信息采集”应注重借助公网现有各种网络应用形式,并利用公网平台开辟民意倾听与回应空间,完善信息主动采集。其实现手段不必是在官方举报网站中新增设子栏目,而是应直接利用这些主流公网应用在公网平台实现多渠道信息采集,如政府开博、官员微博、网络新闻发言人、网络民意调查等,旨在加强对民间反腐信息的了解和与普通民众的沟通。普通民众则利用公网便捷访问这些空间,反映事实,建议留言,极大减省中间环节。
四、完善多层次监督信息共享及部门间反腐协同工作机制,建立网络反腐舆情信息收集、研判与快速反应体系
体制内反腐机构应在“社会信息采集”基础上,联合公安、宣传等相关部门,共同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监督信息共享及部门间反腐协同工作机制,形成“网络主导、官民联动、同级互通、快捷通畅、条块结合、密切协作”的立体式、全方位反腐舆情快速反应体系。
建立网络反腐舆情信息相互通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理顺网络反腐舆情信息的传递渠道与沟通机制,充分利用网络减少中间环节。对各部门相互通报与发布共享的网络反腐舆情信息按照知识管理理论进行有序组织与科学展现,以便人工研判,将达到一定预警级别的舆情信息适时通过新闻发布会、各种媒体平台等公开官方态度与调查结论,最大程度避免或减少因公众猜测或媒体不准确报道而引发的各种负面影响。建立网络反腐舆情信息快速反应机制,一方面建立应急预案库,对虚假信息、散布谣言、恶意攻击以及严重危害社会稳定等情况,启动应急预案,及时妥善处置与消除影响;另一方面建立专职网络反腐舆情引导员,组织力量正确引导网络舆论。通过网络互动与网络协同技术,及时介入并协同处置。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建立与完善网络监督机制及推进网络反腐制度化研究》(批准号:09BDJ030);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政府对网民政治表达的吸纳与回馈机制研究》(批准号:2009FZZ007)]
9.网络舆情监控小组工作细则(共) 篇九
为进一步规范网络舆情监控小组工作,加强舆情监测,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提高我校网络舆情监控与引导的力度,保障校园网络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细则如下。
第一条 网络舆情引导与监控管理
网络舆情监控小组由学生工作部(处)牵头管理,小组成员由辅导员、各系选派的政治觉悟高、工作能力强、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组成,主要负责我校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监控工作。
第二条 网络舆情监控员及管理员职责
一、工作范围
(1)监控与学院相关的新闻网页、论坛和主题贴吧。(2)辅助舆情监控小组开展日常工作。
二、工作职责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并以此作为开展宣传工作的理论武器,做好各项工作。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正确理解和运用网络舆论监督的权力,准确把握网络舆论监控的工作方法和形式,以改进工作、解决问题、增进团结、维护稳定为出发点,确保网络舆论监控的准确性。(2)做好网络监控工作。监视、管理校内外参与学生较多、影响较大的网页、论坛和贴吧,正确引导舆论方向,对网民关注度高、影响较大,并可能成为持续关注焦点的事件与人物,第一时间直接向学生工作部(处)负责老师汇报。同时在相关贴吧、论坛等发布关于我院的正面消息,加强宣传密度。对一些容易引起网络舆情混乱的消息及时介入、引导,及时解惑答疑,确保信息传播可控制,可预测,做到发现及时、汇报及时、疏导及时、处置及时。
(3)做好工作记录。认真、详细地完成工作记录,特殊事件要做好跟踪,记录处理过程及结果。对于不利我校声誉的重大舆情信息或其他需特殊关注的舆情信息要做好仔细认真的档案保存工作。
(4)认真编写《舆情汇报月报》。网络舆情监控小组根据舆情反映的内容和学生关注程度等进行研究、预判,涉及到学生关注度高、影响较大,并可能成为持续关注焦点的舆情,第一时间直接向上级领导汇报。每月定期完成《网络舆情汇报》,对当月的网络舆情及监控结果等进行总结。
第三条 网络舆情的引导与控制
(一)通过校园内部网在学院贴吧、微信等信息平台发布的虚假信息、不实信息、未经学院官方认定的信息,以及学院相关机密信息等,网络舆情监控小组可直接进行官方回复或删除,若无监控权限,可及时联系相关论坛、贴吧、微信等平台的管理员协助处理,必要时发布官方信息予以说明。
(二)在校园网以外的Web主页、BBS、博客等公众信息服务系统发布的有关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的不实信息、有害信息,网络舆情监控小组应及时上报学生工作部(处)相关负责老师,学生工作部(处)及时报告校领导及相关单位负责人,并根据具体情况报上级有关网络管理部门处理。
第四条 网络舆情监控小组工作重点针对下列信息:
(一)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实施;
(二)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否定四项基本原则;
(三)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
(四)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五)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暴力、凶杀、恐怖等;
(六)损害我校声誉、形象的不实言论; 第五条 工作制度
(一)值班制度。网络舆情监控小组安排值班时间。值班时不得迟到、早退或玩忽职守;
(二)例会制度。网络监控小组每双周召开例会,对过去的网络舆情进行总结和交流,部署近期工作;
(三)报告制度。对值班期间发现的关于我校较重大舆情要及时报告给上级领导老师;
10.舆情监控系统说明书 篇十
目前国内市场上做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企业越来越多了,下面我们主要探讨下市面上常见的,占有率比较高的几大品牌。
此文只说一下国内的几大厂商,首先说中科点击旗下“军犬网络舆情监测系统”。该公司从信息采集起家,其主要产品应该是它的“军犬网络信息采集系统”,该系统的短处在文本语意分析方面:只能根据关键词进行关注(敏感)信息的匹配,不能形成舆情热点,功能稍有局限。接着说谷尼国际的舆情系统,总体感觉一般,没有很出彩的地方,文本分析能力也很一般,除了互联网上能看到他们的信息,市场上基本看不到它参与竞争。
11.舆情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篇十一
1.1 需求概述
舆情监测系统需要实时采集网络舆情信息, 从论坛、博客、新闻、微博等信息来源, 对用户输入的关键词进行信息搜集并对其分析。以此来掌握网络舆情信息导向, 为政府、企业决策提供参考信息依据, 及时了解民生、群众反映。
“网络舆情”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网络舆情形成迅速, 对社会影响巨大, 加强互联网信息监管的同时, 组织力量开展信息汇集整理和分析, 对于及时应对网络突发的公共事件和全面掌握社情民意很有意义。
1.2 功能概述
●图形界面
●用户能在文本框内输入需要监控的关键词进行搜索
●可以显示网络上关于此关键词的网页信息 (标题、摘要、URL等)
●可以对网页上的内容进行情感评价
●可以显示网络上对该关键词的舆论导向 (总体评价为褒扬或贬低)
●提供多种信息来源, 用户可从其中选择一个或多个信息来源
●提供设置页面, 用户可从中设置信息来源、获取新闻数量等
2. 概要设计
2.1 功能模块分析
根据前期的目标分析, 将系统分为三个模块:
Meta Search Engine:此模块可以根据用户输入关键字与设置, 在网络上搜索对应资源并将其关键内容提取;
情感分析:此模块可以判断指定文本资源的情感并对文本资源按情感分类;
用户界面:此模块包含用户所使用的开始界面、设置界面、输入输出及以上功能的整合利用;
2.2 系统流程图
2.3 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
●META Search Engine
●Spider
●HTML信息提取
●训练分类器
●中文分词
●词语情感分析
●NET
3. 情感分析
进行中文分析, 首先需要解决中文分词, 这里采用了盘古分词插件对中文文章进行分词处理:
情感分析首先需要训练分类器, 这里我们从各个新闻网站人工选择了若干篇正面言论较强烈的新闻和同等数量负面言论较犀利的新闻, 对分类器进行训练, 得到情感关键词词库。
对于文章的情感分类, 需要根据文章词汇感情综合将文章分为正面文章、负面文章和中性文章, 代码如下:
参考文献
[1]王国华, 曾润喜, 方付建.解码网络舆情.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9
12.舆情监控系统说明书 篇十二
校园网络迅猛发展,社会焦点问题、偶发性事件、关乎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以及具有煽动性的、失实的或反动的舆论等,极易形成网络舆情,这已成为影响学生思想政治的新生力量,学生在获得更多学习渠道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成长环境。为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监测,特别是加强对校园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监控,防止不良信息对校园网络的侵害,促进和保障校园网络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因此,我们xxx园信息中心成立“校园网络舆情监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网络舆情监控工作。
一、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工作职责: 1.网络舆情的收集和上报
密切关注百度贴吧、学校论坛、博客以及QQ群、微信等言论,对这些网络互动交流平台进行重点监控,一旦发现有不利于校园和社会稳定的网络舆情,要及时上报教育局等相关部门;
2.准确把握网络舆情信息源
切实做好校园网络用户的登记、备案工作,对网络用户实行实名登记制度,一旦发现敏感信息,可快速定位信息源;
3.实时监控校园网络用户上网行为
通过上网行为管理系统,实时监控用户的上网行为; 4.过滤网络不良信息
13.舆情监控系统说明书 篇十三
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主动营造集宣传、引导、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格局
2012年,亭湖新区明确一名班子成员及文广中心负责本单位的网络舆论引导监督工作,负责监控、收集好涉及本单位、本部门的网络舆情信息,切实提高舆情监控的广度和效果。同时,从明确责任入手,建立健全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机制:一是明确结合本机关的职能,细化网络舆情监管指南;二是建立网络舆情档案,做好本单位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研判、上报工作;三是制定好网络舆情应急预案,在发生网络舆情事件时,积极配合区网管中心做好舆情处置工作。
二、强化分析研判,采取有力措施有效防止各种有害信息传播 在十八大、区两会等各重要时间节点,文广中心相关人员负责全天候搜索有关本单位、本部门的网络信息,力求无任何负面新闻在网络上流通。同时,对网上反腐倡廉舆情及时进行跟进、分类整理,并报送相关领导参阅,及时锁定舆情反映的问题,充分挖掘事实明显、情节清晰、细节详尽、可查性强的案件线索,及时流转案件管理部门,提高成案率。对一些影响面大、可能导致事件升级危机的舆情信息,及时、快速核查其真实性。对于可信度高、可查性强的案件线索类网络舆情,确保在第一时间展开调查,在不泄露案情的前提下,适时在网络上通报调查进展。调查结束后,对反映属实的舆情,按规定予以通报;对于舆情反映不属实的,用证据消除网民的顾虑,并做好解释疏导工作。
三、强化正面引导,加大宣传力度,不断巩固壮大网络主流舆论 从2012年初,新区进一步提高网络舆情信息工作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切实加强网络信息公开工作的监督管理,对网络新闻、消息从线索提供、初稿采写,到审稿签发、网上发送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确保信息发布、公开工作既顺利进行、健康发展,又无失密、泄密事故发生。文广中心及时了解掌握本机关的政策落实、重大部署、重要工作推进和重要案件信息,通过网络择机适时向社会公开发布。同时加强对网评、跟帖、博客等网上反腐舆情的跟踪监控,并提前准备好相关舆情预案,尽量减少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在发现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时,本着“宜疏不宜堵、宜快不宜迟、宜统不宜分”的工作方法,加强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和以互联网展开合作,拓宽掌握网络舆情的渠道,及时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壮大网络主流舆论,使网友能在第一时间了解事情真相,明辨是非。
四、强化平台建设,积极做好突发事件网上舆论引导,发布权威信息 新区根据市、区相关领导的要求,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认真做好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控工作。相关工作人员每天负责对涉及新区的相关舆情进行监控,并在下班前跟分管领导汇报当日舆情信息。在重大会议、重要庆典活动、重大项目建设期间,坚持做到24 小时监控,并落实舆情汇报工作制度。
14.网络新媒体舆情监控与引导路径 篇十四
1.1 制度化思维下的信源把控
针对网络舆情的传播特性,在信息传播源头处实现对信息的把关和控制,把虚假信息等扼杀在传播之初,是舆情监管中最有效调控的方法。政府部门由于自身职能,成为了许多公共信息资源的第一拥有者,其作为信源发布及时且真实的信息,是保证高效信源的最直接途径。截止到2012年底,新浪网、腾讯网、人民网、新华网四家微博客网站中共有政务微博账号176714个,较2011年增长率为249.51%。同年,北京的政府部门中已有80%拥有政务微博。这种趋势对信源的可信任化、有组织化无疑是一种有力推动。除了主动的充当信息传播源,政府还需从法律和制度层面上加强对新媒体信源的监管和治理。2013年9月“两高”出台司法解释规定,“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诽谤行为“情节严重”。总的来说,在舆论压力逐步上升的今天,整合互联网信息管理部门、加强信息传播法律建设,是政府进行媒体信源把控有效手段。
1.2 新媒体思维下的治理理念
新媒体环境下的舆情传播具有及时快捷、双向互动、内容庞杂等特点,这要求政府及有关部门在治理中也应做到快、准、狠。首先,发现舆情应对快速。实践表明,在互联网舆情出现后4小时内是控制舆情的黄金时间,被称为“黄金4小时”,政府面对突发事件越早进行危机公关,可能产生的负面舆论就越少;其次,分析舆情判断准确。分析舆情后制定出最准确有效的应对措施,尽量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最后,处理舆情操作果断。政府对待问题不采取“捂、堵、躲、推、瞒”的处理方式,当机立断披露真实信息,多方作用阻隔谣言传播,用事实正面应对舆论。在谣言的危机预警中,调控主体对快准狠理念的应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谣言最终产生的负面效果。2011年四川会理因县政府网站上贴出的一张经过PS的县领导工作照而陷入了舆论风波,就当所有认为会理县从此会与“丑闻”两字相伴时,会理县政府却用良好的危机应对手法化解了这场舆论危机。在事件发生的第二天,会理县官方网站就挂出《向网络媒体、各位网友致歉信》,并同日开通官方微博进行致歉。照片制作者孙正东还在个人致歉后与网民轻松互动,感谢网民的PS技术让领导们环游了世界并真诚邀请网民来看看真实的会理县,把一场危机事件华丽逆转成了一次城市营销。在这次事件中,会理县政府是舆论主体又是调控主体,之所以未对县政府形象造成更大的负面效应,在于主体应对的及时性、处理方法的得当性以及信息公布的真实性,可是说这是一次政府部门对新媒体舆情管理理念的成功应用。
1.3 大数据思维下的舆情信息科学处理
身处于信息爆炸的今天,“得数据者得天下”已成为业界共识。近年来,中国舆情监测和分析行业急剧发展,它们通过海量信息采集、智能语义分析、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挖掘,以及机器学习等技术,不间断地监控并掌握微博、微信、网页等新媒体平台中的信息和数据,在此基础上发掘事件苗头、归纳舆论观点倾向、掌握公众普遍态度、预测网络发展动向,最后结合经验分析提出应对建议。在这种趋势下,政府和有关部门更应培养大数据分析意识,利用数据来进行舆情管理和调控。针对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舆情处理,调控主体应更多的借助舆情监测技术。2011年4月8日,凯迪数据研究中心的猫眼云情报(KCIS)系统显示中石化健康指数为67,提示有活跃的负面舆情潜伏,4月11日天涯等社区开始爆料帖文,4月13日传统媒体开始集中报道,这些报道逐步引发了“中石油天价酒事件”的舆论浪潮。若在最初获得猫眼云情报的数据分析结果,则中石化至少有三至五天的时间进行危机公关预备,就能第一时间调查相关责任人,也能一定程度上减少自身的形象损失和利益损害。由此观之,谁能在大数据时代下掌握第一手数据,谁就是网络舆情应对与调控的主导者。
2 多阶段完善舆情监控体制
2.1 舆情爆发前:重视舆情舆情预警
政府、媒体等舆论引导机构,应提高对网络舆情重要性的认识。正确认识网络舆情是民意、民情、民声的重要来源,是现实问题在网络上的集中反映1。政府、媒体、企业必须意识到网络舆情可能是“导火索”,如果管控不当,可能朝着不良舆论的趋势发展,损害政府与媒体公信力,影响企业生产发展,甚至危及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政府与媒体应发挥把关人与意见领袖的作用,引导网民正确认识舆情。做到及时公开信息,在满足公民的知情权的同时澄清谣言,引导舆论回到正确轨道上来。企业则应依靠其官方网络平台,及时发布企业最新讯息,与顾客进行互动,第一时间回应顾客质疑,在顾客心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以便应对在未来可能产生的信用危机。网络世界纷繁复杂,其在赋予网民自由表达权力时,难免有些网民利用网络的公开性和匿名性,发布虚假信息,散布谣言。政府部门必须加强立法,并组建由专业人才构建的网络舆情分析机构,建立有效的舆情预警方案。
2.2 舆情爆发时:强化舆情处理能力
网络舆情传播迅速、传播范围广,网络舆情的快速形成与扩散,很大程度上与网民所掌握的信息不对称有关。所以,政府、媒体、企业在加强危机公关,建立自己的官方网络平台的同时,必须在第一时间对突发的负面舆情做出回应,高效利用舆情发展的“黄金24小时”,避免事件扩大化,影响社会稳定;其次,政府媒体企业间应加强合作与沟通,共同应对网络舆情危机事件。政府或企业应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并通过官方网络平台对负面新闻发表声明,做出回应。媒体则跟进事态发展,利用传统媒体公信力在其官方网络平台及纸媒上发布讯息,使更多入理性客观看待网络舆情事件,最大限度降低负面舆论的影响力。
2.3 舆情爆发后:做好舆情善后工作
舆情发生后,政府媒体要做好经验教训的总结与交流。收集调查网络民意,对此次舆情危及处理中的不足进行改正,不断完善网络舆情应急处理方案以及完善立法。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加强网络舆情研究。媒体则发挥舆论影响力,针对事件进行反思,对舆情影响力进行评估,发表评论或报告,总结经验,引导人们正确看待事件,推广正确价值观。企业可以根据网络上搜集的舆情,对此次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方式进行反思,并对产品及自身形象进行不断矫正和完善,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做出更好的规划,重新树立企业形象。
3 提升机构运作效率
3.1 简化上情下达流程,提高应对速度
网络新媒体舆情传播相较于传统舆情更快速、分散,具有极强的爆发性,因而舆情管控机构及时做出反应、及时决策。因而舆情管理机构要做到简化下情上传,上情下达流程,优化管理结构。传统舆情应对机构设置,舆情上下行涉及较多行政因素,经过层层转达后,极易耽误舆情控制最佳时间。网络新媒体舆情发展速度远快于传统舆情,因而进一步提高应对速度是能否在最佳时机调控舆情的重要因素。具体做法包括了:首先,建立舆情评估上建立分级制度,评估机构根据舆情特点,将舆情分级,不同等级舆情采取不同处理手段。对于可能造成重大社会负面影响的舆情提供优先机制,如直接报送决策部门进行决策,主要目的是尽快控制住舆情的爆发和降低社会危害性。而对可能造成较小社会负面影响的舆情则可以采取多层评估处理,尽可能听取多方意见,形成较为完备的舆情处理和善后方案;其次,精简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实现舆情应对策略的快速执行。冗余的中间环节往往会延误舆情处理的最佳时机。舆情管理机构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精简不必要的中间环节,简化不必要的报批环节,提高舆情的应对速度。
3.2 各部门联动,发挥整体合力
网络新媒体舆情调控,需要利用多方力量。这些力量包括了舆情管理部门、执法部门、大众媒体等,所有部门形成的结构化的调控力量,才能对舆情进行合理的调控。因而联动各部门,发挥合力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讲,首先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在各部门联动中,信息共享是联动的基础。在获知舆情进展后,及时通报给结构内的各部门,执法部门可提前制定执法方案,大众传媒则可预先设计宣传方案。这对提高舆情控制和引导效率有重要作用。第二是建立各部门协同机制。协同机制关键是要在整体结构中需要建立中枢部门,负责协调各部门行动。及时向舆情调控各部门提供必要决策意见以及应对策略,做好各部门行动的部署工作,后期加强效果评估,按照类别建立案例数据库,以增强舆情的应对能力。
3.3 建立舆情应对的长效机制
长效机制建立对于提高提高舆情调控的效率有重要作用。长效机制建立包括了舆情案例数据库建立、各类别舆情调控方案及其他信息储备。具体来讲:首先要建立案例数据库。对于已发生的具体舆情案例进行分门别类整理,加强对舆情处理的跟踪调查。第二是要加强舆情调控方案的整理工作,针对不同性质、不同类别、不同强度的舆情事件调控方案进行梳理,形成强大的信息支持,对于今后应对类似舆情事件提供有益借鉴,从而提高舆情处理能力和效率。第三是加强信息储备工作。舆情调控部门应该做好对社会信息的及时掌握,及时了解社会动态,在这些动态信息中形成新的舆情事件应对方案,以充实自身数据库。
3.4 鼓励行业与用户自律
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议程设置,宣传个人自律,一方面通过正面报道强化个人自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通过负面报道对非自律进行批判,明确惩罚力度,达到警示作用。同时,鼓励行业组织、社会组织建设。组织可以将不同类别网络舆情参与主体集纳,通过组织建设,完善组织相关规范,通过组织内监管,进而实现行业和个人的自律。另外,需要增强政府的服务力度。网络新媒体舆情爆发多与信息传播受阻、传播噪音大有较大关系,这直接导致公众容易受到非理性信息的干扰,从而导致不自律行为出现。因而增强信息透明度,净化主流声音传播渠道,对于稳定公众情绪,降低公众非理性行为出现有较大意义。
注释
15.舆情监控系统说明书 篇十五
★项目工期要求:必须在合同签订后180个日历日内完成开发,保证系统可以上线试运行,试运行3个月以上且达到标书及合同要求后进行项目终验。
根据采购人的实际情况,中标人必须同时与中国共产党广州市委员会宣传部、广州市网络舆情信息中心2个单位(即合同甲方为上述2个单位)签订项目合同,以保证项目实施费用的顺利支付。概述
1.1 项目背景
2012年,广州市委宣传部进行了广州市舆情研判中心项目一期的建设,以期满足对涉穗网络舆情收集和研判的需要。2013年下半年,宣传部启动了项目二期建设,进一步开发新型的舆情产品并支撑对新闻报道及网络舆论的研判工作,提高了对政务决策和重要工作进行舆情发展态势跟踪研究的能力与水平。2015年,宣传部完成了项目三期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对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的前瞻性、预警性分析和研判,并完成与各区上下联动机制的初步建设。
为加快舆情研判中心信息化建设的进程,进一步提高对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的前瞻性、预警性分析和研判,广州市委宣传部决定于2016年组织广州市舆情研判中心项目的信息化升级改造项目。
1.2 建设目标
充分巩固和利用舆情研判中心前三期项目的建设成果,结合广州市当前网络舆情的发展形势,根据舆情研判中心的业务需求,优化与完善现有舆情研判应用系统,进一步强化在跨部门交互与协同、资源传送与整合共享、音视频资源深度分析与应用、多语种涉穗舆情预警、微信平台预警、舆情智能预警、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等方面的内容,更好支撑广州市舆情研判中心对涉穗网络舆请的分析与研判工作,为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和重要工作进行舆情发展态势的跟踪研究,为加强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和社会管理做出贡献。
1.3 建设原则
1.实用性与可靠性原则
系统建成后要满足广州市委宣传部实际要求,经过简单培训后可让用户较容易上手操作;保证系统运行稳定;有较强的防错、抗错能力;有很强的故障恢复和应急措施,保证监管过程不间断地正常运行。
2.标准化与开放性原则
一个标准化和具有开放性的系统是解决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的关键要素,是本项目建设的一项重要原则。
3.兼容性与经济性原则
采用统一灵活的数据交换机制保证了应用系统之间能轻松的做到松耦合;通过系统封装了各种数据库的细节,保证了应用层基本不作改动即可兼容广州市委宣传部现有数据。在保证实现系统功能,保证系统先进性、可靠性、扩展性的基础上,尽量降低系统的成本造价,以达到最好的性能/价格比。
4.先进性与成熟性原则
系统的设计与建设要采用先进的理念、技术、软件、硬件确保系统的先进性,同时兼顾成熟性,使系统使用使用产品是成熟与可靠的,使系统在满足全局性与整体性要求的同时,保持几年信息技术不落后。
5.可维护性与扩展性原则
为了确保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系统应具有较强的可维护性和扩展性。当需要增加信息数据时,系统可以适应需求变化;系统能够方便地进行管理与维护,软、硬件的升级不影响正常运作,系统功能和结构可方便地扩展。
6.安全性与保密性原则
保证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安全,防止病毒入侵、非法访问、恶意更改毁坏,采取完备的数据保护和备份机制。为了防止非授权用户的非法入侵和授权用户的越权使用,系统应进行各种级别的权限控制,能够方便地控制不同级别的用户对不同数据的读写权限,并具备审核功能,自动记录用户访问的情况和操作过程,以备日后查询。
7.高性能与稳定性原则
在系统设计、开发和应用时,应从系统结构、技术措施、软硬件平台、技术服务和维护响应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确保系统性能较高,如在网络环境下对综合服务的多用户并发操作要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综合考虑确保系统应用中最低的故障率,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功能需求
2.1 舆情研判交互系统
对现有的舆情研判系统及舆情系统区县客户端进行升级改造,加强联动交互方面的功能。为进一步提高全市网络舆情研判效率与水平,更加有效地传达上级精神和部署相关工作,舆情研判交互系统建设要满足全市各级宣传部门、其它各委办局的网络舆情业务需求,通过对舆情研判系统及舆情系统区县客户端的升级改造、以及增加委办局客户端,实现各级宣传部门、委办局与研判中心之间的应急指挥、异地交互、快速调度、联合研判等功能。根据舆情中心体系内的业务开展及沟通需要,舆情研判交互系统须采用兼容性、扩展性的方案,确保与全市各区宣传保密系统之间、相关委办局单位之间能够实现高效资源与信息传送、整合、共享与交换。
系统总体技术要求:
1、舆情研判交互系统可支持平台与客户端之间多种格式数据资源的传送,包括文本、常见类型文档、音频、高清视频、标清终端、软件桌面等。
2、舆情研判交互系统具有支持统一标准的接口配置功能,可根据需要提供接入端口,方便和各区宣传部、相关委办局实现互联互通,可以同时进行各种资源的在线传送、共享、展示与互动,实现灵活、高效的调度指挥与沟通协调。
3、舆情研判交互系统支持视频交互、监测指挥、即时通讯、交互式智能电子白板等功能。
4、基于IP网络进行数据交换,避免了铺设专线和维护复杂的问题。
5、通过软硬件结合的整体解决方案,既提供高稳定和高质量的音视频和数据互动,同时又具有很高的扩展性。工作人员在外可利用普通电脑和网络条件与办公室进行业务联络,紧急状况下也可以通过手机接入系统。
6、系统支持平台与客户端之间1对1、1对多的异地交互协同工作,使舆情研判中心可随时获取现场信息,并实时指挥协调。
7、所有视频、谈话、图像都实时传输;在调用实时图像的同时,同步显示文字资料、照片、图纸、录像,可同步批注和审阅,并保留交流信息和资料。
2.1.1 应急指挥应用
舆情研判交互系统全面实现应急指挥、统一调度、联合处置等各种业务融合,实现指挥中心对11个区宣传部、各委办局单位的统一指挥与调度。通过舆情研判交互系统指挥调度平台,整合舆情业务系统、电视墙、视频会议、视频监测等资源,广州市舆情研判中心可以与市委、市政府、11个区宣传部和各委办局单位进行实时交互和相关资源的传送与共享,实现远程指挥调度。
应用拓扑图如下:
2.1.2 资源共享
一、图像调用
舆情研判交互系统具有图像调用和综合管理功能,可对所有图像资料通过平台进行集中管理和统一分布,并可根据应急指挥的需求,将图像资源转发至各个应急管理部门、相关职能部门,为指挥调度过程提供事件现场的图像支持。
图像资源可与舆情会商协作处置中的各类图像进行无缝融合,切入到舆情会商协作处置场景中去,实现在一个调度指挥界面中显示、调用。
二、视频图像共享
可从共享的视频中选取涉穗舆情事件相关度较高的事件视频,进行实时监测,并与大屏幕显示系统对接,还能在交互电子白板上显示,为舆情研判提供重要数据参考。2.1.3 上下左右联动
升级各区宣传部现有舆情客户端,增加各委办局舆情客户端,实现指挥中心的上下联动和左右协同。各区宣传部、相关委办局通过舆情研判客户端可以与中心进行各种资源的在线传送、共享、展示与互动,实现灵活、高效的信息联动与沟通协调。
舆情研判交互系统可支持多种格式数据资源的传送与展示,包括文本、常见类型文档、音频、1080P高清视频、标清终端等,实现多种媒体资源的互联互通,共享与交换,并可在多个系统之间互相传递。
2.1.4 联合会商研判
各区宣传部、相关委办局可通过舆情客户端与舆情研判中心实现远程舆情会商研判功能,充分调动各部门的优势资源,整合舆情信息,制定多方联合处置方案,共同积极应对舆情事件。上下级各部门可以共享浏览案例资料、分析图表,远程方案协同会审,并能记录协作研讨过程和保存资料标注,做到可追溯。
2.1.5 辅助分析决策
舆情研判交互系统借助高清视频应用与异地实时交互的电子白板系统,以及与各业务系统的对接,实现各种信息的可视化与实时汇总,便于从不同角度进行舆情分析,辅助领导者进行决策制定,利于沟通和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分配和人员调度。
缩短响应时间,实时进行舆情分析,与事态发展同步; 动态的人员和资源调配,优化使用有限的人力物力; 有利于领导的决策和命令执行。
2.1.6 沟通与培训
舆情研判中心可以实现与市委、市政府、11个区宣传部和各委办局单位进行在线的沟通与互动,以及多媒体动态演示,满足舆情研判中心与各级部门之间的内部培训、日常高清视频及讨论的需求
2.1.7 智能电子白板
异地交互智能电子白板以高清视频、图文分析、交互式触控、异地交互的形式展现音视频信号,并结合舆情研判系统提供辅助决策功能,构建应急指挥调度、舆情综合预警、预案智能管理、舆情联合处置等业务体系,实现日常工作与应急指挥的一体化管理。
2.1.8 大屏系统对接
广州市舆情研判中心目前配置了带大屏幕显示系统的高清指挥视讯终端,在舆情研判中心应急指挥调度时,需要与上级单位、同级单位进行协同指挥调度,同时需调出视频、现场图片等资源,并通过终端的电视墙功能实现不同资源同时上大屏的显示效果。
2.2 舆情研判中心功能升级优化
舆情研判中心功能升级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2.1 音视频分析功能升级优化
在原有舆情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音视频的采集和分析功能,对国内相关电视频道、广播电台、知名网络视频网站、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媒体进行音视频信号的采集与抓取,结合音视频智能分析、模式识别、信息传输等技术对音视频信号中与广州市相关的报道、言论及所发生的各类事件等进行自动分析与检测、自动统计等综合性功能。对于涉穗重要报道、敏感舆情、突发事件,能迅速自动进行提醒,提示值班员注意。2.2.1.1 视频收集
从国内相关电视频道、广播电台、知名网络视频网站、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媒体采集音视频信号后,自动筛选涉穗内容的音视频资源并整理存档。
2.2.1.2 视频分析
对所有涉穗音视频进行分析并将其中的音频翻译成文字信息入数据库,并作为信息源,纳入原有舆情分析系统中予以分析。
2.2.1.3 政务举措分析
对特定的政务举措进行量化分析,综合采集特定政务举措在网络各平台上的推广成效及媒体、网民反响情况,如网络新闻报道总量、相关新闻在各门户网站或重要网媒上的页面位置、新闻跟帖情况、阅读或点击数、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发布量,微博和微信相关信息点击或阅读量及网民评论情况,并予以综合分析。
2.2.1.4 自动提醒
在音视频智能分析服务器分析出涉敏感信息时,与原有广州市舆情研判系统信息预警管理功能对接,实现预警等。
2.2.1.5 预警管理
当出现涉穗涉敏感信息预警时,系统会自动产生提示,方便值班人员对相关情况进行及时分析处理。
语音提示
系统后台在接收到涉穗情况信息后,能够通过声音的方式对值班人员进行提醒,以便其及时作出处理。
告警处置
用于保存用户对告警信息的的处置情况,如处置时间、人员、处置详情等信息。告警处置与告警日志相互关联,可以互相查询。
预警管理包括预警日志和预警处置两部分:
1.预警日志是用于为系统保存预警记录的,为预警处置等模块提供预警信息的相关数据;
2.预警处置模块用于保存用户对预警相关的处置记录,如处置时间、人员、处置详情等信息。预警处置与预警日志相互关联,可以互相查询。
预警日志的数据来源于智能分析服务器,智能分析服务器通过对视频流的解析,可以实时的发送预警信息给预警日志模块,将预警日志解析存储于数据库中,同时转发预警信息给客户端,在监测画面上实时显示预警情况;预警处置是在预警日志基础上的相关信息处理,既存储预警处置的信息,同时也存储与预警日志的关联关系,可以让用户通过页面查询相互关联的预警日志和预警处置。
2.2.1.6 查询统计
查询功能,包括默认字段查询及自定义字段组合查询
统计分析功能,支持列表、饼状图、柱状图等方式的报警信息统计 趋势研判,可根据历史数据提供警情信息趋势统计。
2.2.2 系统管理功能升级优化
在原系统管理功能基础上增加包括:用户管理、组织管理、角色管理、权限管理、用户使用日志、用户行为分析和用户意见反馈等功能。
其中用户管理和组织管理是系统管理的基础,为系统提供组织和用户基础信息。
角色管理和权限管理是系统权限管理的组成,由角色关联权限,给用户分配角色,即可使用户具有相应的权限。
用户使用日志包括用户登录时间、登出时间、进行过的页面操作、消耗的网络流量及服务器资源等的数据统计分析。
用户行为分析功能,对用户在系统内的活跃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分析包括:用户行为习惯及系统占用资源等情况。 增加用户向中心提出系统改进建议的功能。 用户包括中心用户及区县、委办局用户。
2.3 舆情信息挖掘与分析系统
开发一个包括外文、微信等扩展数据源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数据处理、基础统计、高级统计、数据挖掘和数据制图等功能,构建起舆情分析模型,融合先进创新的分析技术对海量舆情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深度挖掘数据之间的公共要素和联系,把数据和数据的关联关系进行分析,运用不同的图形分析方法发现内置的关系和路径。系统同时提供灵活查询、多维分析等丰富的功能,可以将分析结果直观、便捷地进行展现,提供“一站式”的数据监测和分析、统计报表功能。
系统能辅助用户快速、精确地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满足网络舆情管理不同入格事项的不同需求,主要包括多语种媒体分析系统和微信分析平台。
2.3.1 多语种媒体分析系统
本期项目针对以下几个语种的媒体网站进行定期采集,并将涉穗新闻报道翻译成中文,与原文一并入库作为舆情研判分析的基础数据资料。语种包括:英语、日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韩语、阿拉伯语、泰语、意大利语、希腊语等。并从多个维度进行全局统计和专题分析,提供地理分布分析、话题聚焦、数据统计、专题追踪分析等功能,为舆情研判中心掌握海外媒体涉穗报道动态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
2.3.1.1 采集分析对象
实时监测各大海外主流站点,如路透社、华盛顿邮报、CNN、新加坡海峡时报等各国家和地区影响力较大的媒体,及各大热门境外社交媒体。
支持简体中文、繁体中文、英语、日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韩语、阿拉伯语、泰文、意大利语、希腊语等多语种采集。 对于外语报道,需要翻译成中文;原版和翻译版同时入库。
2.3.1.2 海外涉穗地理分布
每天统计各国的涉穗报道量,并在世界地图上进行标示;点击每个国家的板块,要显示对应的详情。
对各个语种、国家、大洲的涉穗报道量进行统计和排行,并以可视化形式进行呈现。
2.3.1.3 海外涉穗热点话题
对海外涉穗报道进行聚类分析,形成热门话题。 对每个话题的热度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2.3.1.4 海外涉穗数据统计
对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的涉穗报道数据量进行分别统计。 对海外涉穗报道的正负面倾向进行总体分析。
2.3.1.5 专题追踪和分析
支持对重大涉穗事件的境外报道持续追踪,并进行趋势统计、语种分析、各国媒体关注度、信息溯源等分析。
用户可自行配置事件的关键词,支持分组管理。
2.3.1.6 其它功能
提供境外网站浏览、信息订阅和信息检索功能。2.3.2 微信分析系统
在原网络信息采集功能基础上增加微信公众号发文采集。能够同时关注全国活跃公众号,实时采集公众号发布的文章,将公众号发布的涉穗内容采集入库并采集其在浏览、点赞、分享情况及留言情况,提供热点聚焦、数据统计、信息检索、专题追踪等功能。
2.3.2.1 公众号管理
提供布控公众号的管理功能,支持分组管理。
2.3.2.2 微信热点聚焦
能将用户关注事件的最新最热微信信息在首页上列出来,支持内容和布局个性化定制。
对公众号和微信文章按照热度进行排行。
提供最热话题榜功能,并对每个话题的相关文章进行聚合。 提供微信焦点关键词功能,以便预测热门事件。
2.3.2.3 微信数据统计
统计全国各地的微信数据量,统计每天微信中提及的最热门城市,并以可视化形式进行呈现。
对指定时间内的涉穗微信数据量进行统计,并生成走势图、一周热点等。
2.3.2.4 微信信息检索
提供微信检索功能,可对微信文章和公众号分别进行搜索。
2.3.2.5 微信专题追踪
支持对涉及某个事件的微信信息进行持续追踪,并统计每天的热度变化。 用户可自行配置关注事件的关键词。
2.3.2.6 微信系统管理
提供系统管理功能,对各模块参数进行配置,支持通用模板统一导入。
2.4 舆情指标体系管理系统
开发一套能够反映舆情信息传播与管理的全面完整、可监测、可度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开发一套包括指标库管理、舆情数据对接与处理、指标发布查询等功能的指标综合管理系统,实现指标要素化、数据化管理,并实现评价指标与应用系统的深入嵌套与应用。
2.4.1 指标库管理子系统
指标库管理子系统对舆情指标进行分类编目。在分类编目的基础上,对每一项指标进行详细的属性定义、数据接入和处理规则定义,实现对指标的统一集中管理机制。
2.4.1.1 指标分类管理模块
本模块管理指标的分级分类,形成指标分类编目树。
2.4.1.2 指标定义模块
本模块定义指标的属性和处理规则,包括指标基本信息、舆情数据来源、对接规则、处理规则等指标及数据处理要素。
2.4.1.3 基础数据管理模块
本模块统一管理指标处理、分析所需的基础支撑数据,例如行政区划数据、舆情主题划分数据以及各种舆情场所基础数据。
2.4.1.4 日志管理模块
各子系统自动形成数据对接、处理、分析的日志,本模块提供日志的查询、备份、清理等功能。
2.4.2 数据处理子系统
数据处理子系统与舆情系统进行对接,按照预设的规则对舆情数据进行处理,形成可供发布和查询的指标数据库。
2.4.2.1 舆情数据接口
从舆情大数据资源库自动接入指标运算所需的数据,以及指标分析统计所需的基础数据。
2.4.2.2 人工录入模块
人工录入指标运算所需的系统之外的数据,主要功能包括数据录入、编辑、删除、查询等。
2.4.2.3 数据处理分析模块
系统按照预设的规则,对自动接入的舆情数据和人工录入的数据进行统一处理和分析,形成可供发布和查询的指标数据库。
2.4.3 指标发布查询子系统
指标发布查询子系统主要是对各类指标情况进行综合得分计算并分类排名。系统自动将考评结果发布至门户及制定的上级用户,同时提供指标数据的查询工具。2.4.3.1 统计排名模块
统计排名模块是对各单位的综合得分分类进行统计排名,结果以统计图、柱状图、饼状图等形式展现。本模块的主要功能包括:统计图表自动更新、自动生成、自动发布、导出、联机打印等。
2.4.3.2 主题报告发布模块
主题报告是基于绩效考评系统中的考核结果,系统根据报告模板自动生成主题报告并发布至门户或制定的上级用户,供相关用户查阅、下载、打印等。主要包括报告发布、报告维护子和报告模板管理功能。
2.4.3.3 指标数据查询模块
提供按关键字、地域、专题等多个属性查询指标数据的工具。用户可以灵活组合查询条件,精确查找指标数据。对于查询结果可以导出为文件。
2.5 舆情研判信息系统备份 2.5.1 备份系统概述
建立一个对整个研判中心软件系统及数据资源进行安全、高效、可靠的异地备份策略,以便在万一遇到意外情况时,能迅速恢复整套舆情系统的正常运作,并把数据恢复到发生意外前的状态,保障舆情研判中心业务工作的连续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备份的范围包括:
2.5.2 应用系统的备份
项目一期在应用软件方面建设的子系统:
网络舆情数据采集系统 舆情数据处理系统 网络舆情数据分析系统 网络舆情应用系统 网络舆情管理系统等,项目二期所建设的系统
突发舆情事件分析及处置系统(包括突发舆情事件定性与定级分析系统、舆情发展趋势推演分析系统及突发舆情事件处置系统) 网络舆论倾向性分析系统
重大公众舆情事件分析及决策辅助子系统 网络有影响人士对网民行为影响力评估系统 项目三期建设的应用系统
网络舆情数据语义分析系统
舆情视音频及图像资源分析应用系统 互联网舆情智能预警预测系统 网络舆情大数据分析系统 网络舆情决策支持系统 舆情研判系统客户端 本项目所建设的系统
舆情研判交互系统 舆情音视频分析管理平台 舆情信息挖掘与分析系统 舆情指标体系管理系统
2.5.3 数据备份
包括上述应用系统所采集的原始数据及经过分析、统计等加工处理后所形成的数据,数据格式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格式。
这些系统的正常运作对于舆情研判中心业务工作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网络舆情系统及后期所建设系统的运行,这些数据是研判中心开展工作的基础,同时也是必须保证其能够安全、可靠地保存下来的资源。
要求支持实现异地备份,应制定合理的异地备份方案。2.6 舆情研判行业标准完善及标准规范报审、认定发布
对中心制定的《广州市网络舆情研判标准体系》进行完善和优化,并向广州市标准化中心申报“广州地区行业技术规范”。
中标方负责根据中心的最新情况对《标准》进行优化和完善,确保《标准》符合报审、发布和实际指导相关人员日常工作的要求。
根据完善后《广州市网络舆情研判标准体系》,结合广州本地化的用户业务环境,协助完成标准规范的标准认定、报审、发布工作。辅助甲方向各单位相关部门征求标准规范的制定建议,整理出一套本单位业务范围内能适用的可执行、可参考,且具有一定法律规范作用的网络舆情监控广州地方技术规范。
【舆情监控系统说明书】推荐阅读:
网络舆情监控系统08-30
政府网络舆情监控制度10-05
公司网络舆情监控实施方案06-16
1网络舆情监控小组工作细则10-22
舆情监测系统09-03
舆情监测系统介绍11-01
监控软件使用说明书08-19
银行闭路监控系统设计说明08-23
网络舆情报告07-08
网络舆情资料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