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 分子和原子

2024-11-28

课题2 分子和原子(精选11篇)

1.课题2 分子和原子 篇一

学苑新报

第三单元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分析、推理的能力。【知识要点】

本课题首先从日常生活中简单的物质变化,道出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然后再从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引出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让我们了解物质的微观世界,知道物质是由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并理解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同时,本课题知识也能帮助我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认识不同变化之间的本质区别。【课题重点】

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2.分子、原子的概念及主要区别。

3.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物质的变化。[要点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说明:判断某一变化是物理或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所谓新物质并非名称上与原物质不同,而是在组成和结构上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讨论:化学变化常伴随一些现象,如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这些现象能否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你能举例说明吗?

不能。如电灯通电发光、发热但无新物质生成,应是物理变化。[要点2] 分子

1.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分子(如水)、原子等。

说明:我们身边的物质有的是由分子构成。如氧气(O2)、水(H2O)、二氧化碳(CO2)、氧化汞(HgO)等。也有的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如铁(Fe)、铜(Cu)、银(Ag)等。2.分子的性质

①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②分子间有一定间隔,且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减小。气态物质分子间隔最大 ③分子在不停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④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3.分子的内部结构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成更小粒子——原子,可见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4.分子的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讨论: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而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更小的粒子——原子。[要点3]原子 1.原子的概念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的粒子。2.化学变化的实质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开形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物质),这就是化学变化的实质。

讨论:有人说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一定大于原子。

不对。不同的分子和原子无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说明:原子和分子虽然都是很小的粒子,肉眼看不到它,但它确实存在于物质的内部,现代科技(如飞秒化学)不仅能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动原子。

注意:物质不同,构成物质的粒子不同。有的物质由分子构成,如水由水分子构成;有的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如铁由铁原子构成;今后我们还将学习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学苑新报

讨论: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请予以说明? 思考: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试分析在氢气与氯气的反应、水的分解等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推断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在上述这些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变化,变成了原子,而原子没有变化,只是重新组合。可推出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发生变化的是分子。【教学策略】

1.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认识水的自然蒸发。教师演示:品红扩散,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水会逐渐减少?为什么温度升高,水会减少得快?品红为什么能扩散?联系实际再举例说明分子不断运动且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的事实。

2.两张图示苯分子、硅原子,说明先进的观察仪器已经可以看到分子、原子层面的粒子,同时说明粒子质量小、体积小的事实。

3.“1+1”是否一定等于2的家庭小实验,事先布置预习并在课上检查预做情况,对结果“1+1<2”说明了什么进行分析。

4.活动探究:建议彩色银幕实验,并安排讨论。讨论题如下:A杯酚酞变红,说明什么?(说明氨分子不断运动,扩散到空气中并进入A杯酚酞试液)。

5.让学生归纳粒子的基本属性: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同种粒子性质相同。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再讨论举证。(结合课题后习题3、4、5进行)

6.分子、原子概念要淡化,但理解不能含糊,利用习题2的化学反应,可通过分子原子观点解释化学反应本质来强化。也可组织学生先阅读课文后分组讨论、交流发言。

讨论:①分子观点解释:水蒸发与水分解的不同所在?②分子观点解释:化学反应的本质。【测评】

1.1994年印度博帕杰毒气泄漏,很多人中毒.它说明了()

A.分子可再分 B.分子在不停运动 C.分子很小 D.分子间有间隔 2.100 mL酒精和100 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 mL,说明了()

A.物质是由分子构成 B.分子很小 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分子间有一定间隔 3.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A.氧分子 B.氧原子 C.氧离子 D.氧气 4.在电解水这一变化中,没有变化的粒子是()

A.水分子 B.水原子 C.氢、氧两种原子 D.以上都不是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B.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C.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由原子构成

D.同种原子可以构成分子,而不同种原子不能结合成分子 6.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水结成冰 B.水通电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C.镁条燃烧 D.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7.下列变化中与其他三种变化有着本质区别的是()

A.木板制成桌椅 B.纸张被撕碎 C.冰雪被融化 D.石蜡燃烧 8.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的事实是()A.水结成冰 B.水分蒸发 C.水被电解 D.水汽化 9.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间有间隔,原子间没有间隔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D.分子在不停运动,原子不运动

2.课题2 分子和原子 篇二

关键词:实验探究教学 足够的思维空间 创新思维能力 学习化学的兴趣 持久兴趣

“分子和原子”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二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子、原子概念,在学习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的基础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学生思维由显性进入抽象的起始,对以后学习化学方程式,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起重要作用。现代化学教学观认为,化学教学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探索化学知识的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训练,以此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形成求学所必需的质疑态度,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要达此目的,如果没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就难以获取预期的教学效果。对此,我们经过反复实践认为,如果在分子和原子的教学中采用实验探究教学,可取得明显的实效。

1.“分子和原子”内容实验探究教学的设计,学生都能动手动脑,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思维空间,要面对全体学生,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由于本课题是学生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世界的开始,一些观点和结论难以理解,因此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便成了学好本课题的关键和难点。在认识分子、原子的基础上探究分子基本性质的实验中,我采用以下学习方法:实验探究法、联系实际法、图形学习法。同时教师在实验中注意以下指导:(1)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和设计;(2)在实验之初,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3)要重视学生对实验现象完整而准确地叙述;(4)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本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学习过程中的交流和讨论,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倾听、反思、表达和交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并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长处和不足,互帮互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采用实验探究教学进行教学时,首先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应充分考虑如何让所有学生都能动手动脑,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其次是对整个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体现出层次性,要面对全体学生,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2.实验探究教学的优点,既可促使学生形成对化学学习的持久兴趣,同时又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通过实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条理化、系统化,也能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进一步完成教学目标,学生知道,分子具有如下性质: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总是在不断的运动着;分子间是有间隔的。所谓“实验探究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发下,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角色,通过自己设计方案,进行操作实验,去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基本结构为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实验结论——进行应用。这一实验教学具有下述三个优点:有利于充分发挥实验探究教学与传统教学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学生不再是一味听教师讲、看教师做,而是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自己来确定时间的分配,进行方案设计并进行实验操作,对实验的事实加以分析并做出结论。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就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实验兴趣是认知兴趣中重要的一种。只有当学生通过亲自探究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规律时所形成的兴趣,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实验探究教学却能给学生提供主动探求知识的宽松环境,让他们在成功地设计和实验操作的愉悦情绪下,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思维更加活跃。在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和验证,积极地去思考去探索,从中就会迸发出更多的智慧和灵感。如果坚持不断地加以训练,就十分有益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实验探究教学的效果,通过参与实验探究教学的锻炼,实验操作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学生能够自己带着问题,目的明确地去做实验,大大地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我们认为,在“分子和原子”内容教学中实验探究教学,是寓科学方法教育于化学教学之中的体现。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促进了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同步发展。

就“分子和原子”内容的教学而言,针对九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以上训练过程中,学生不仅通过知识的内化,很好地理解了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及其反应规律,应用和创新阶段。通过实验,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认识已较为深刻了。通过这一训练途径,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可让学生设计方案,然后进行实验。实践证明,实验探究教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总之,在“分子和原子”内容教学中采用实验探究教学,不仅可激励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而且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由此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在实验探究中学习,完全符合九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这里,教师既教给了学生有关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还使他们学会了如何动手动脑,如何搜集并加工信息,在吸收和消化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因此,我们认为,在“分子和原子”内容的教学中进行实验探究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2.《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和下册

3.课题2 分子和原子 篇三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基本特征;知道是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2.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的形式,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认识微粒的特征。(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

3.教学用具 4.标签

4.《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篇四

我所讲的是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这一节教学内容几乎是全新的,是学生从未接触甚至是无法想象的内容,从教学要求来看,只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就可以了,明确了本节教学任务后,教师应该认真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切勿“任意拔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好学生完成从抽象到形象,从微观到宏观的理解过程,督促学生积极参与、相互配合,积极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充分体现探究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具体做法如下: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为了引入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上课前我采用向学生手上滴上酒精、向教室中喷洒花露水,学生都能够从物理的角度解释酒精、香水挥发了,我们能够感受到凉意、闻到香味,却看不到,这是为什么?由这个问题引出物质都是由一些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这样处理为接下来的教学做了铺垫。

(二)辅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直观性。本课是学生从宏观世界第一次接触微观粒子的开始,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感悟微观粒子的特性,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比如说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是否等于200ml这个问题,生活中我们可以用一碗黄豆和一碗小米混合来感知,但进入微观粒子世界,就很难去给学生说明,加上学生缺乏想象力,因此利用Flash播放水分子进入乙醇分子的空隙,形象而生动地体现了分子间有间隔。

(三)演示实验的直观性。本课我准备了几个演示实验,比如:品红的扩散、浓氨水遇酚酞变红以及压缩气体。品红扩散我做了改动,补充为热水和冷水中的对比实验,学生明显看到品红在热水比在冷水中扩散快,由此得出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的结论。浓氨水滴入酚酞变红,实验现象明显,由这个实验引发学生思考:浓氨水与酚酞不接触是否能变红?气体的压缩,我准备了2支一样的针筒,原本是叫一名学生上讲台来做压缩气体和压缩液体,但授课中我自己操作了,而且只做了气体的压缩,感觉效果不是很好,显得非常呆板。

(四)学生做为主体展开探究性实验。本课有关氨分子运动的活动探究,我为学生准备了分组实验,实验过程中大部分组能够正确设计实验,并得出预期的

现象和结论。我在巡回指导过程中也发现个别小组不明白实验的原理,有的A和B烧杯液体不一样,有的把A和B烧杯放在了一起却把C烧杯放到了外面。实验做完后,我以实验成功的一组学生为代表讲解了本实验的现象及结论,但我却没有留有时间分析一些实验没有做成的原因,这是我的失误。在交流与反馈这一块处理的不好,这让一些学生就有得过且过的心理,甚至有的长时间混水摸鱼。

(五)在归纳总结时,抛出问题:学完本课题你们知道了什么?学生可以自由回答、可同桌进行交流或小组讨论在本节课中学到了哪些知识。这样可以让学生相互取长补短,并有助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5.《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篇五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宏观现象帮助理解微观的原理,反过来,微观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释这些宏观现象。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经认识了物质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并且有了“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等疑问。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中应该注意形象直观,帮助学生建立微粒的观点。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

2.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对奇妙的化学世界的探索兴趣,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子的性质。

【难点】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五、说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新课导入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结合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做过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虽然实验是在实验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闻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不仅如此,生活中还存在很多类似的现象,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提起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兴致。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在这里我会向学生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他们通过观察品红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现象和特点,会得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猜想。接着我会肯定他们的猜想,提出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并且会通过出示苯分子、硅原子图片,说明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分子和原子,但是目前人类已经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直接观察到分子、原子,使学生感受到科学进步可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接下来我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

2.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首先通过1滴水中分子数目的介绍让学生意识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间有间隔

接着提出水、酒精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那么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总体积是否等于100ml,请学生观看视频并解释原因。之后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可知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是存在空隙的。我会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来分析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小关系,通过物质热胀冷缩的现象判断物质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有关。

接下来是分子的第三个性质,我会通过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

(3)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首先根据生活中衣服晒干、酒精蒸发等现象提问学生“分子还具有什么性质”引发学生猜想,接下来我会通过氨分子扩散现象来检验学生的猜想。

由于氨分子扩散现象需要的时间较长,所以我会采用视频播放的形式来进行。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可以得到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并且利用这一结论解释品红在水中扩散、水蒸发、桂花飘香等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生活中的化学,感受化学的奇妙。

接下来补充事例:炒菜只需要几分钟菜就可以变咸,腌萝卜需要很多天,引发学生思考: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最终得到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的结论。

环节三:巩固提升

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用本节课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6.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篇六

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和原子》的第一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在《课程标准》中处在一级主题中的《物质构成的奥秘》,二级主题中的《微粒构成物质》。课程标准对本课题的要求是: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等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教材在序言中讲到:“化学是在分子和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物质的性质及变化了很深刻的理解,但对于“在分子和原子层次上研究”还是一片空白,这一课题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对这句话有一个初步的理解,体现了教材的前后衔接。

本单元共有三个课题,旨在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认识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分子、原子概念是基础化学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识,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可把学生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带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同时,也为学生以后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以及定量分析等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本课题在整个初中化学学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在物理上已经了解到“所有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构成的”和“物质有三态变化”等知识,并对一些涉及微观粒子的生活场景有所接触。但学生学很难将生活中熟悉的现象与化学知识联系起来,同时,作为刚刚接触到微观概念的初中生,其思维方式还处在形象向抽象的过渡期,用微观概念解释宏观现象往往会感到过于抽象,难于理解。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以及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为: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实例,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通过实验,认识分子的特点,并能解释一些生活现象。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实验、识图、模型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科学假设、想象类比、实验验证、模型等学习方法。

2、知道宏观与微观的必然联系,建立“见微知著”的化学方法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学习,能用分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并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形成持续不断的学习兴趣,彰显化学的学科魅力!

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了解分子性质,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象,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 以实验探究法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突出重点。穿插启发讨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形象的体验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

学法:合作探究法、分析归纳和讨论法,体现学生主体。

五、教学过程

问题是灵感产生的源泉,本节课我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和简单实验入手,通过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微粒性,了解分子性质,解释生活中与之有关的化学现象,让课堂成为师生思维奔跑的场地。下面重点汇报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学习分子特性的基础,所以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区别生活中常见的物质,进而再让学生仔细观察品红在静置的冷、热水中扩散的现象。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再现生活场景,即简单体效果又明显现,体现化学的学科特点,比出示单纯的语言、图片情景要深刻得多,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提出疑问。

2、探究新知

通过上述实验及分析,学生已经开始有了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物质的概念,认识到分子、原子的存在,但对于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子?还缺乏具体的感性认识,通过“他们到底是什么样子呢?”的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继而再给出苯分子和“移走硅原子留下的空缺构成的‘中国’文字图”,增强了直观感受,让学生亲眼感受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为了帮助学生更形象的理解分子的小,我选取了教材中的数据说明,设计了一个猜数水分子的时间,意外的答案必然必然给学生留学深刻的记忆。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努力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因此,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将探究分子运动现象实验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分组进行氨分子运动的改进实验,猜想变红原因,再进行实验,验证猜想,最后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学生通过以上层层质疑,步步探究,得到结论,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一组精彩的科学探究实验过后,我将一个兵乓球作为奖励送给表现最好的一组同学,但在交手的瞬间,我把它捏扁了,在同学们的笑声中提出问题:有什么办法让它重新鼓起来吗?为什么能鼓起了?同学们都说道“放热水中”。通过兵乓球这一瘪一鼓的趣味实验,不但延续着课堂的兴奋度,还使学生对分子间有间隔有了初步的认识。我顺势抛出:数学上1+1=2,那化学上1+1是否也等于2呢?通过前面探究实验的引导,我现在放手让学生根据所给仪器和药品(注射器、量筒、分子间隔实验器、酒精、气球、水等)自由设计实验证明分子的特性(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凸显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这节课的质量如何就看学生的表现了,这也是本节课的高潮部分。

学生讨论交流后,我给出物质三态变化的三维模拟动画,从宏观现象到微观演示,将微观的,瞬间的过程变为可见的,再现了分子间有间隔的事实,突破难点。

3、巩固新知

通过上述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分子的特性,为加深学生的认识,我选取了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解释实际问题,启迪学生的思考,真正的体现 “从生活走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促使学生自觉地将化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萌发应用意识,体现化学的学科价值。

4、交流总结

通过你能将自己在本节课的收获和同学们共同分享吗?的提问,再次引导学生归纳梳理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使教学目标得以充分落实。

5、布置作业

个性化的作业,让每位同学体会到收获知识的幸福感。

六、板书设计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清晰明了。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设计上,我以趣味活动为切入点,通过探究实验应用媒体技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通过设计梯度问题,变“教学”为“导学”,使学生从“学会”变为“会学”。

在教学内容上,充分渗透化学与生活结合的思想,通过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形式完成教学过程。体现了“从生活走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主动质疑,主动思考与主动建构,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源动力。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宗旨。

7.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篇七

(方案二教学效果较好,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高要求,所需课时多。)

总结出分子的第二个特征: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和通风处比在阴凉、背风处易于晾干?

总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六)实验探究、合作学习

活动与探究

A组实验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观察液体体积变化情况。

B组实验б欢ㄌ寤水中加入糖块,观察糖块溶解前后液体体积变化情况。

C组实验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mL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D组实验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mL水,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学生分组相互合作进行探究、认真观察、记录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讨论、交流。

总结出分子的第三点特征: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固体、液体、气体物质分子间隔微观示意图

总结:一般情况下,气体分子间间隔>液体分子间间隔>固体分子间间隔。

(七)学以致用、联系实际

想一想ㄓ梅肿拥墓鄣憬馐拖铝邢窒螅

1、物质的三态变化。

2、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3、糖块放在水中,会逐渐消失,水有了甜味。

(八)应用模型,认识微观世界

活动准备:每组下发分子结构模型,由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根据内附说明书认识不同颜色小球代表的原子种类。

活动一

组间竞赛: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先用原子构成老师指定的分子模型,如:O2、N2、CO2等。

问题:

1、分子和原子的联系是什么?

2、从分子、原子的角度分析氧气和氮气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认识到分子由原子构成;不同物质由不同的分子构成。

活动二

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化学变化

用分子模型表示出简单的化学变化:木炭燃烧、硫燃烧、水电解,小组成果展示。

活动三

演示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思考: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变成其他分子,在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它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九)总结评价、形成体系

说一说上完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十)练习巩固、提高能力

做一做

课后作业:

五、板书设计

8.化学分子和原子练习题 篇八

1. 能闻到花香的原因是( )

A、分子有质量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体积小

2. 对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惟一粒子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保持物质性质的是分子

C、同种物质的每一个分子的化学性质都相同

D、分子的大小会随着物质体积的增大而变大

3. 下列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发生变化的是( )

A、糖溶于水 B、衣箱中樟脑丸不久不见了

C、工业上蒸发液态空气制氧气 D、红磷燃烧

4. 一壶水烧开后,壶盖被顶开,这是因为( )

A. 水分子变大了 B. 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C. 水由液态变成气态,体积膨胀 D. 构成物质的粒子数目增多

5、最早发现电子的科学家是( )

A. 汤姆生 B. 道尔顿 C. 拉瓦锡 D. 阿伏加德罗

6、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

A.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B. 分子质量都大于原子质量

C. 分子永恒运动,原子在分子中是不运动的

D. 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分,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

7. 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

9.课题2 分子和原子 篇九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对物质的物理性质的影响。

2.掌握构成分子晶体的微粒,分子晶体的物理特性。

3.了解物质的“相似相溶”原理。

二、学习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

1.常温下氟是淡黄绿色的        ;氯是黄绿色的         ;溴是深棕红色的        ;碘是紫黑色的         。卤素单质常温下状态不同的原因是                                                                                                                                                  。

[新授内容]分子晶体、相似相溶原理

一、知识要点(学生自学完成)

1.分子间作用力

(1)分子间作用力_________________;又称范德华力。分子间作用力存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

(2)影响因素:

①分子的极性

②组成和结构相似的:

2.分子晶体

(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构成微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粒子间的作用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子晶体一般物质类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子晶体的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要点点拨

1.结构对性质的影响:构成分子晶体的粒子是分子,分子间以分子间作用力而结合,而分子之间作用力是一种比较弱的作用。比化学键弱的多。因此造成分子晶体的硬度小,熔、沸点低(与离子晶体相比较)。分子晶体无论是液态时,还是固态时,存在的都是分子,不存在可以导电的粒子(阴、阳离子或电子),故分子晶体熔融或固态时都不导电,由此性质,可判断晶体为分子晶体。

2.氢键:对于HF、H20、NH3熔、沸点反常,原因在于三者都是极性分子(极性很强)分子间作用力很大,超出了一般的分子间作用力的范围(实属氢键)。是介于分子间作用力和化学键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分子间作用力,因此,它们的熔、沸点反常。

3.空间结构:分子晶体中的分子构成晶体时,一般也有自己的规律,并不象我们所想象的那样任意排列。不同的物质,分子之间的排列方式可能不相同,在中学,我们只了解干冰中C02分子的.排列方式就可以了。由干冰晶体求一个晶胞中C02分子数目的方法同离子晶体。

4.影响分子间作用力的因素:

①分子的极性

②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这里所说的分子的极性,一般指极性特别强的,即第二周期的几种活泼非金属的氢化物:HF、H20、NH3。其他组成和结构相似物质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则要看其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

相对分子质量大的分子,其中一般存在原子序数比较大的元素,这些元素的原子体积一般比较大。由于每个分子的电子不断运动和原子核的不断振动,经常发生电子云和原子核之间的瞬时相对偏移,从而使原子产生瞬时的极性,并且原子的体积越大,这种相对偏移也越大。因此使分子间产生作用。由于这种现象产生的分子间作用力一般比由于分子本身存在极性产生的作用要弱

三、习题讲练(学生先练,教师再点拨)

[例1]共价键、离子键和范德华力是构成物质粒子间的不同作用方式,下列物质中,只含有上述一种作用的是    (    )

A.干冰        B.氯化钠

C.氢氧化钠    D.碘

[解析]干冰是分子晶体,分于内存在共价键,分子间存在范德华力。NaCl是离子晶体只存在离子键。 NaOH是离子晶体,不仅存在离子键,还存在H―O间共价键。

碘也是分子晶体,分子内存在共价键,分子间存在分子间作用力。故只有B符合题意。

[例2]在解释下列物质性质的变化规律与物质结构间的因果关系时,与键能无关的变化规律是(   )

A.HF、HCI、HBr、HI的热稳定性依次减弱

B.NaF、NaCl、NaBr、NaI的熔点依次减低

C.F2、C12、Br2、I2的熔、沸点逐渐升高

D.H2S的熔沸点小于H2O的熔、沸点

[解析]HF、HCl、HBr、HI热稳定性依次减弱是它们的共价键键能逐渐减小的原因,与键能有关。NaF、NaCl、NaBr、NaI的熔点依次减低是它们的离子键能随离子半径增大逐渐减小的原因。F2、C12、Br2、I2为分子晶体。熔、沸点逐渐降低由分子间作用力决定。H2S与H2O的熔沸点高低由分子间作用力及分子的极性决定。故选C、D。

[例3](1)PtCl2(NH3)2成平面立方形结构,它可以形成两种固体。一种为淡黄色,在水中溶解度较小;另一种为黄绿色,在水中溶解度较大。请在空格内分别画出这两种固体分子的几何构型图。

(1) 淡黄色固体 ,分子构型

(1)

               (2)

黄绿色固体,分子构型

(2)试解释:钠的卤化物比相应的硅的卤化物熔点高的多

[解析]分子对称、无极性、颜色为淡黄色、难溶于水,因为是非极性分子

分子不对称、有极性、颜色为黄绿色能溶于水、因为分子有极性

(2)钠的卤化物比相应的硅的卤化物的熔点高得多,这与晶体的类型有关。前者是离子晶体而后者为分子晶体,前者靠阴、阳离子相互作用比后者的范德华力大的多。

[例4]在干冰晶体中每个CO2分子周围紧邻的 CO2分子有___________个  在晶体中截取一个最小的正方形;使正方形的四个顶点部落到CO2分子的中心,则在这个正方形的平面上有___________个C02分子。

[解析]解答此题要求对干冰的晶体模型十分熟悉。以右下角C02分子研究对象:与其紧邻的为

面心上的3个C02分子,而CO2分子被8个这样的立方体所共有,故有3×8=24。又考虑到面心上的 C02被2个这个的立方体共有,故24/2=12个。

由C02晶体模型分析得出,符合题意的最小正方形即模型的角对角面的一半,不难看出有4个C02分于。

[答案]12个    4个

四、总结

1.分子间通过分子作用力相结合的晶体叫分子晶体。构成分子晶体的微粒是分子。分子晶体中,由于分子间作用力较弱,因此,分子晶体一般硬度较小,熔、沸点较低。

2.一般来说,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分子间作用力随着相对分子质量增加而增大,物质的熔点、沸点也升高。例如:F2

3.组成相似的分子,极性分子的熔、沸点大于非极性分子,如:SO2>CO2

第二讲针对性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在变化过程中,只需克服分子间作用力的是    (    )

A.食盐溶解    B.铁的熔化

C.干冰升华    D.氯化铵的“升华”

2.下列化学式能真实表示物质分子组成的是(    )

A.NaOH    B.S03

C.CsCl    D.NaCl

3.最近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分子,它具有空心的类似足球的结构,分子式为C6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C60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B.C60和石墨都是碳的同素异形体

C.C60中虽然没有离子键,但固体为离子晶体

D.C60相对分子质量为720

4.当S03晶体熔化或气化时,下述各项中发生变化的是    (    )

A.分子内化学键    B.分子间距离

C.分子构型        D.分子间作用力

5.IA族元素的原子与最外层有7个电子的原子结合,可以形成    (    )

A.离子晶体

B.分子晶体

C.离子晶体,分子晶体都不可能形成

D.无法确定

6,支持固态氨是分子晶体的事实是

A.氮原子不能形成阳离子

B.铵离子不能单独存在

C.常温下,氨是气态物质

D.氨极易溶于水

7.下列有关共价化合物的说法:①具有较低的熔、沸点  ②不是电解质  ③固态时是分子晶体  ④都是由分子构成  ⑤液态时不导电,其中一定正确的是

A.①③④    B.②⑤

C.①②③④⑤    D.⑤

8.下列分子晶体:

①HCl  ②HBr  ③HI ④CO  ⑤N2  ⑥H2熔沸点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③②①⑤④⑥

C.③②①④⑤⑥    D,⑥⑤④③②①

9.下列性质适合于分子晶体的是    (    )

A.熔点1 070℃,易溶于水,水溶液导电

B.熔点10.31 ℃,液态不导电、水溶液能导电

C.能溶于CS2、熔点112.8 ℃,沸点444.6℃

D.熔点97.81℃,质软、导电、密度0.97 g/cm3

二、填空题

10.有两组关于物质熔点的数据分析以上数据,回答:

I组

物质

NaCl

KCl

RbCl

CsCl

熔点

II组

物质

SiCl4

GeCl4

SnCl4

PbCl4

熔点

(1)有什么规律可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造成这些规律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已知白磷是由P4分子形成的分子

晶体,每个P4分子是正四面体结

构。分子中的四个磷原子位于正

四面体的四个顶点。则P4分子中

共有___________个P―P键。

12.磷在空气中充分燃烧后生成结构如图所示的分子。图中圆圈表示原子、实线表示化学键。试回答:

(1)请从图中找出磷原子,并在图上将其涂黑。

(2)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________________。

(3)分子内的磷原子排列成______________形。

(4)每个磷原子处于______________中心。

(5)在用实线表示的化学键中,两原子间单线表示

的是 _________极(填写非极性键或极性键)。

13. 诺贝化学奖授予对发现C60有重大贡献的三位科学家.C60分子是形如球状的多面体(如图),该结构的建立基于以下考虑:

①C60分子中每个碳原子只跟相邻的3个碳原子形成化学键;

②C60分子只含有五边形和六边形;

③多面体的顶点数、面数和棱边数的关系,遵循欧拉定理:

据上所述,可推知C60分子有12个五边形和20个六边形,C60分子所含的双键数为30.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固体C60与金刚石相比较,熔点较高者应是____________,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估计C60跟F2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发生反应生成C60F60(填“可能”或“不可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简述其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计算,确定C60分子所含单键数.

C60分子所含单键数为_______________.

(4)C70分子也已制得,它的分子结构模型可以与C60同样考虑而推知.通过计算确定C70分子中五边形和六边形的数目.

C70分子中所含五边形数为____________,六边形数为_________.

第2课时练习答案

一、选择题

1.A  2.B    3.BD  4.BD  5.AB    6.C    7.D 8.C  9.BC

二、填空题

10.(1)I组:随离子健的减弱,熔点降低

Ⅱ组:随分子量的增大,熔点升高。

(2)原理:工组为离子晶体  Ⅱ组为分子晶体。

11.  6个

12.(1)

(2)P4010   (3)正四面体

(4)由原予排列成的正四面体

(5)极性

13.解答

(1)  金刚石

金刚石属原子晶体,而固体C60不是,故金刚石熔点较高.

(答出“金刚石属原子晶体”即给分)

(2)  可能

因C60分子含30个双键,与极活泼的F2发生加成反应即可生成C60F60

(只要指出“C60含30个双键”即给分,但答“因C60含有双键”不给分)

(3)依题意C60分子形成的化学键 :

也可由欧拉定理计算键数(即棱边数):60+(12+20)-2=90

C60分子中单键为:90-30=60  (1分)

(4)设C70分子中五边形数为x,六边形数为y.依题意可得方程组:

10.课题2 分子和原子 篇十

2、由于品红有毒,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改为高锰酸钾分别在冷水和热水中的扩散,增强了对比性,学生更加清楚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3、当讲到“一滴水中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每人每分钟数100个,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时,开始讲课只是叙述给学生听,虽然学生都为之惊叹,但是没有亲身体会。在接下来的班级授课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了以下修改:在讲完“一滴水中有1.67×1021个水分子”之后,先给一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心里默数,然后问他们在一分钟的时间里数了多少个数字,再告诉他们“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中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这样,学生对一滴水中的水分子之多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4、“活动与探究”部分,开始时采用课本上的组织形式,先做实验1(即先将氨水滴入酚酞溶液),让学生知道氨水可以使酚酞溶液变为红色之后,再做实验2(大烧杯罩两个分别盛有氨水和酚酞溶液的小烧杯)。由于产生了思维定势,学生一致回答酚酞变红是因为氨水的成分进入了酚酞溶液(因为学生在物理课中已经学过分子的有关性质),然后得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的结论。学生思维不够活跃。对此,在接下来的班级授课时,将实验的顺序作了调整:方法一:直接做了实验2,并介绍氨水以及酚酞溶液的成分,让学生看到同样罩在大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和浓氨水,渐渐地酚酞溶液变成了红色,而氨水的颜色却没有变化。这时,学生的思维就非常活跃,他们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酚酞溶液在空气中静置久了就会与空气中的某些成分反应,变成红色”、“酚酞试剂在水中会与水分子反应,变成红色”、“玻璃烧杯中的某种物质使酚酞变红色”、“氨水中的氨分子进入了酚酞溶液,发生了变化”,甚至还有的同学真的以为我在玩魔术!就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然后就由他们讨论该如何验证种种猜测。结果,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很快就提出了实验方案:(1)单独放一杯酚酞溶液在实验台上,验证空气是否可以使之变红色;(2)用大烧杯罩一个盛有酚酞溶液的小烧杯,验证大烧杯壁上是否有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色的物质;(3)用大烧杯分别罩一个盛有酚酞溶液的小烧杯和一个盛有蒸馏水的小烧杯,验证水分子是否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色;(4)在一杯盛有酚酞溶液的小烧杯中滴几滴氨水,验证氨分子是否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色。(该方法适合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

由于在验证大烧杯壁是否有使酚酞溶液变红色的物质时必须用实验2的大烧杯,这里不足之处在于:(1)大烧杯内充满了氨分子,难以说明实验前烧杯内壁没有使酚酞溶液变红色的物质,(2)拿开大烧杯后,使浓氨水露置空气中,污染环境。故采取了方法二的探究顺序(见教学个案展示),同样也能达到活跃思维的效果,而且能让一些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得到一些启示,便于以后的进一步探究。

5、分子间隔演示实验中,开始采用了酒精和水混合,从二者混合之后与混合之前的体积比较来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学生只是接受了这一个知识点,但是没有一个非常形象的认识。为了增强直观性,便于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在课堂上先用等体积的沙子(盐),和等体积的绿豆(红豆)混合,发现混合物的体积小于原体积的两倍,学生可以很清楚地看见绿豆(红豆)空隙中的沙子(盐)。这时再来做酒精和水混合的实验,由宏观的现象联想到微观世界中微小的粒子间也存在着间隙,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性质。

1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篇十一

叶县遵化店镇中学

牛爱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能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2.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生活、实验探究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能在老师指导和与他人合作中完成简单的实验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实验探究中学会与人合作,、与人分享。(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二、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本课题的难点是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重点是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三、教学方法:

情境激学、联系推理、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开始我们今天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听一个故事: 播放:茅台酒的故事

引发学生思考:我们为什么能闻到酒的香味呢? 【板书】课题2 分子和原子 播放视频:糖、盐的碾碎,花的香味

生活当中有很多司空见惯的事情,比如说,我们能闻到花的香味,水杯里的水会慢慢变少等等,这些问题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他们大胆提出猜想: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构成的。

投影:苯分子、硅原子的照片 【板书】分子和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二)启发诱导 学习新知 1.分子的性质

分子和原子是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粒子,那么他们到底有多小,都有什么性质呢? 播放视频:水分子的自述。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到一个水分子的质量。

提问:一个水分子的质量是多少,一滴水里有多少水分子呢? 【板书】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三)科学探究 引发兴趣

提问;小小的一滴水里,竟然聚集着如此多的水分子,这些分子还能自由的运动吗?请同学们和老师一同来完成下列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1;

1.观察酚酞颜色,浓氨水颜色并闻气味。

2.在一支试管中加入浓氨水,然后滴加酚酞,观察颜色变化。

3.将几朵白色的用滤纸剪成的小花贴在烧杯内壁上,然后打开浓氨水的瓶塞,把烧杯罩在浓氨水上,静置,观察现象。现象:白色的小花变成红色。播放视频:氨分子运动扩散。

提问:小花为什么变成红色呢?这说明分子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呢? 【板书】2分子在不断地做运动。

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可以说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我们能闻到花香是什么原因?开头故事当中提到了摔烂了酒瓶为什么会满室飘香?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问题情境:湿衣服为什么在阳光下比在背阴的地方干的快?物质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演示实验2:

把分别盛有冷水和热水的两个烧杯放在桌子,在两个烧杯中投入少量的品红。不要搅动烧杯中的水,观察烧杯中品红的扩散过程。

结论:温度升高,分子能量增大,分子无规则运动速度加快。

过渡:数学上1+1=2,但是在化学上却有1+1≠2的情形,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实验探究: 学生实验探究1:取一支试管管,分别将水(已经染成红色)和酒精大约各一半倒入试管中,做上标记,堵住一端,来回倒转几次,让两种液体混合均匀,再竖直试管观察现象。

现象:混合后体积变小 结论:分子之间有间隔

【板书】分子之间有间隔。

提问:构成物质的分子间间隔会发生改变吗? 学生活动探究2:

每组两个同学各拿一个注射器,一个吸入20毫升空气,一个吸入20毫升水,用手指顶住针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

投影出固体、液体、和气体分子间隔的微观示意图:

学生实验、讨论、交流得出结论:气体分子间隔>液体分子间隔>固体分子间隔 思考: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过渡:我们了解了分子的特征,下面我们来认识几种分子的模型。投影:氧分子、水分子、氢分子的模型。

讲述:科学家发现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些分子能不能再分了呢?同学们先来看这两个反应 1.水的蒸发

2.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下面我们从微观的角度来看看这两个反应到底有什么不同? 播放:水蒸发和水电解的Flash动画 讨论:请你来谈谈这两个反应有什么不同?

水能灭火,氢气能燃烧,氧气能支持燃烧,说明不同物质的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当水分子变成氢分子和氧分子的时候,水的化学性质还能保持吗? 【板书】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多媒体展示】氧化汞分解生成汞和氧气的微观变化过程。

讨论:在氧化汞分解生成汞和氧气的过程中最小的粒子是什么?它们是怎样变成新物质的分子的?在此变化中是否存在比原子更小的粒子? 【板书】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四)学以致用 联系实际

反馈与练习: 1.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

(2)香水、酒精为什么要密封保存?

(3)了便于运输和使用,通常把石油气加压变成液态贮存在钢瓶中。

2.吸烟有害健康,非吸烟者往往会因吸烟者吸烟而造成被动吸烟,这是因为()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分子的体积很小

D.分子的质量很小

3.已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运动的速率越慢,如图所示为检测气体扩散速度的实验,浓盐酸挥发出的HCl与浓氨水挥发出的NH3,两种气体相遇时形成白烟,即生成氯化铵晶体,白烟的位置大约在______处。

4、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保持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五)交流讨论 归纳小结

说一说:学完本课题,你有哪些收获?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学会了从微观的角度看物质,未知的世界还有更多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板书设计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一 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微粒构成的。二 分子的特征。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在不断的做运动。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四、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教学设计说明:

1、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通过播放视频故事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既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体现知识源于现实的道理。

2、科学探究 引发兴趣: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讨论、合作交流,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自主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意识。

3、学以致用 联系实际:通过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带进课堂,知道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联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4、交流讨论 归纳小结

上一篇:毕业考试前校长激昂的讲话下一篇:中考备考冲刺班主任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