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错

2024-10-04

爸爸的错(精选15篇)

1.爸爸的错 篇一

爱情里的错,都是你自己的错

写这篇文章,一是因为当了一段时间的情绪垃圾桶,觉得自己也该往外倒倒了,二是统一回复一下那些给我发豆邮,只为吐槽自己的男人或女人有多渣,多极品的同学。都这么极品了,你还发豆邮来问我干嘛!要么你继续当苦逼,要么直接踹掉。抓住一个极品舍不得放手,只能说明你也是极品。我写东西的目的,一方面是梳理自己的思路,另一方面是希望能对那些想追求幸福的人提供一些新的角度和观点。当然这些角度和观点并不是什么雷打不动的真理,俗话说,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你要觉得是蜜糖,就嚼一嚼,要觉得是毒药,就赶紧吐出来。希望大家看任何文章(当然也包括我的文章)的时候,都能自己想一想,里面说的东西对不对,如果觉得对,对在哪里;如果觉得不对,又错在哪里。

说实话,我很不喜欢那些老爱拿什么渣男、小三说事的人。被三了,遇到渣男了,吐吐槽,骂骂人,发泄一下,很正常,但把斗渣男和小三当成革命事业奋斗终身的人,我只能说,道不同不相为谋。

作为一个女人,我很讨厌某些女人对男人的那种【普遍恶意】,更讨厌某些女人对女人的那种【普遍恶意】。我顺便写点什么感情感悟,一定会有人在帖子下面声讨“渣男”和“小三。” 就算我的文章本身,跟这两者都没关系,也是如此。

我的挚友里,我最最在乎的那些朋友里,不是没人遇到过渣男,也不是没人被三过。我知道男人坏起来,能有多坏;我也知道女人贱起来能有多贱。当他们遭遇爱情不幸的时候,我也抱着他们,跟他们一起哭过、骂过、咒过,出过各种馊主意。

但是一段时间之后,他们都选择了放下过往,去寻找生活中那些让人越来越明媚,越来越幸福的东西,而不是任凭自己被仇恨和怨气吞噬掉。

有个被三过的朋友,跟我说:冷静下来后,我才知道我们不是因为有了小三才出问题的,我们的关系其实早就有问题了。就算不出现小三,迟早也会破裂。小三只是一个导火线而已。把所有的错,所有的罪,推到小三身上,真的没什么意思。

那你恨她吗?我问。

她笑了笑说:当时当然是恨她的。但现在我觉得,她帮我接手了一个渣男,缩短了我在一段痛苦的感情上浪费的时间,我感激她都还来不及呢,早不恨她了。

那些怨气十足,天天声讨这个是渣男,那个也是渣男的女人,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吸引渣男的气场,怪不得会觉得全世界都没好男人。我想告诉这样的女人,这世上的好男人很多很多,只不过好男人不愿意搭理你而已。

同理,成天说这个女人是贱人,那个女人也是贱人的男人,一辈子都遇不上好姑娘,就算遇上了,人家也不会选你。

我不是在为渣男和婊子们说话,我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应该为自己建立起一个积极向上的圈子,好好选择自己交往的对象和朋友,而不是成天抱团声讨别人。我们确保自己周围亲密的人,都是我们欣赏的人就行了,那些渣男和婊子们,他们爱怎么玩就怎么玩呗,根本就不关我们的事,根本不值得我们费心去讨论。

爱情里,只有懦夫才会去指责他人的错误。怪罪别人,把一切错都推到别人身上,有时候确实能让生活“容易”一些。当然,如果你只是想活得“容易",一辈子就那么样了,而不是想最终获得真正的、真实的幸福,那么大可把我写的所有东西当成废话。想获得真正的幸福,是需要勇气和代价的。幸福不是目标,而是种能力。通往幸福的道路其实就是培养自己这种能力的道路,这条道路是艰辛而漫长的,而且很容易走歪,走偏。避免走偏的方法其实很简单:把指责别人的精力都用在反省自己上面。

再说,不开心了,在对方身上找毛病这事有何意义?就算你找出来了,你也改正不了别人的毛病,我们能改正的,只有自己的毛病。自己身上的种种毛病,我们能改正得越多,获得幸福的可能性就越大。虽说爱情这事儿,愿赌服输,但努力提高自己,就是在为自己争取一手好牌,牌好了,自然更容易赢。很多人爱把“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挂在嘴边,但当命运不合他们的心意时,他们宁可埋怨命运,也不从自己性格上找找原因。不要问别人为什么不爱你,问问你自己,你真心爱过自己没有?如果你真的爱自己,既不会作践自己,也不会包庇自己的错误,一味替自己找理由,而会努力完善自己,把自己变成一个更值得自己爱的人。当你成为那样的人以后,也不怕没人来爱了。

就算一个人伤害了你,也是你给了对方机会,怪也只能怪自己当初不长眼睛。一个混蛋,把你弄得遍体鳞伤,你去指责混蛋有用吗?会给你带来真正的幸福吗?无论你心中的恨有多强,混蛋照样逍遥自在,照样会有人去爱。一个人的恨,只会伤到爱你的人,如果是一个早已不爱你的人,你的恨,对他来说,什么也算不上,最多算是一个笑话。有那个精力去恨别人,还不如反省一下自己当初为什么看走了眼,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有些人,在经历了渣男或者被三以后,到处寻找发泄对象,在所有故事里,他们都能看到自己那悲惨的可怜的影子,并用谩骂和声讨掩盖自己的可悲。我只能说,如果不想办法改变,这样的人,下一次,还会遇到渣男,还会遇到婊子。这样也好,把大部分精力都拿去研究如何斗渣男、斗小三,正好填补了他们生活的空虚,让他们忘掉自己有多可悲。

而有些人,经历了悲催事件之后,也许会消沉一阵,埋怨一阵,但最终他们还是选择放下怨恨,把精力花在如何让自己更智慧,更有魅力上。他们学会了如何辨别好坏,他们明白了:自己根本不应该把智商浪费在研究如何斗赢渣男或小三上,而是努力让自己的世界里不再出现渣男或是小三。

退一万步讲,实在倒霉遇上了,他们也懂得拿出“老子不陪你们玩”的姿态,去过属于自己的生活。

2.一分钟的错,一生的错 篇二

暗蓝的天幕上,几颗星星眨着眼睛,挂在了最深处。月亮还在柳梢头。微凉的风轻抚过柳姐姐如瀑的长发,牵出几缕忧思。

“又把语文抄写本落在哪儿了?”我懊恼地甩了甩头,手垂落在书包旁,无奈地上床睡觉了。

第二天早上一到学校,我便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奔到了教室楼梯处,却发现值日生已经在扫地了。不好!我立即迈开腿又冲向教室。

“报告!”我一到教室这两个字便飞了出来,得到老师的默许之后,就急匆匆地跑了进去。

“今天要交什么作业?”我转过头问了问同桌。“语文抄写本。”席思雨答道。

“嗯……抄写本,抄写本。”我一边小声嘀咕着,一边打开书包,眼睛直直地盯着书包里,翻过一层又一层书和作业本。

“没有?”我喃喃自语,像是问别人,也像是问自己。找了一遍无果后,我便又开始淡定地找第二遍。淡定?错,大错特错!你见过淡定的人会急得手指发颤?你见过淡定的人会死死咬住嘴唇?说是淡定,不如说是脸上淡定,心里着急得很!

“怎么会这样……怎么会……抄写本会不翼而飞吗?”

我心急如焚,比热锅上的蚂蚁还要团团转!想起自己的名字将要被载入“史册”(违纪名单),冷汗就一层层地往外冒。

“不行……不行!抄写本……应该是放在书包里的呀?”“可具体放在哪里了?”“不行……先冷静下来!”

我深吸一口气,再次寻找,仔细地找,不放过书包里的任何一个角落。终于,找到了!我长长地吐出一口气。

“具体放在哪儿……我不知道……酿成大错……会吗?”我的思绪飘出很远很远。

中午放学回到家,听到外婆又在唠唠叨叨:“涓子,你这个房间只要一天不收拾就比鸡窝还要乱!啧啧,看这纸,比你头发只少了一点点。看这书、本子,不该放的地方全放了!该放的呢,不知道是去了外婆家还是姥姥家了。”“涓子,你看看这房间,像是被小贼抢劫了一样!万一以后长大了也是这样冒冒失失的,可怎么办!”

蓦地,我笑了,笑得灿烂,眉眼弯弯——我明白了,语文抄写本是我早上去洗漱时,外婆替我收拾书房把它放进书包里的。我突然感悟到,一件小事是极有可能酿成大错的。

是的,整理书包只需一分钟,但整理人生呢?会不会因为这一点儿小错而把一生都变得零乱不堪呢?

一分钟的错,也可能是一生的错!

教师评语

本文最可贵的地方是以小见大,言简义丰。习作通过小作者对自己一次日常作业本差点儿没有找到的生动叙述,得出了一个人生哲理——整理书包只需一分钟,但不去好好整理的话,发展下去,就有可能酿成人生大错,把一生都变得零乱不堪。这其中蕴含着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量变到一定程度一定会引起质变。

以语言描写开头,强调了“我”的惊讶,给人一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之感。

景物描写形象生动、简洁明了,以景衬情。

这几段心理描写,细腻生动,再次表露了“我”的惶恐。

3.我的错_ 篇三

――题记

习惯了和好朋友在一起的感觉,现在离开了他们,觉得好寂寞。

我笑:人家是三角恋,可到了我这里就不叫三角恋了,因为性质不同,所以我把它叫做三角友谊。

她,叫娇,一个疯狂,泼辣的女孩;她,叫豆,一个文静而又有些神经质的女孩。在我们身上发生了好多时,开心的、快乐的,好多好多……

那一天,我给娇写了封信,我写道:从今天起,我就要离开你们了……三年的友谊,就让我用这么一句话,分离、解刨了。离开,因为我不想再待在你们中间,因为你们的关系越来越好,因为我很痛苦,因为……太多的因为。

一个星期后……

我们的关系平平,不过,我不会再孤单,因为我有了唯一的哥哥,他是我的同坐,我也不知怎么会事,他就成了我哥。然而好景不长,没过几天,哥就和我说豆也是他妹妹,那时,我就提出了,要离开他的事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只是想离开他,也许是因为豆吧!

4.“日子”的错作文 篇四

“日子”今年满8岁了,她要到时间学校去学习。可是,她不知道时间学校在哪里。

她走啊走啊,看见一个阿姨。于是赶紧跑过去,问:“阿姨,我是日子,你可不可以带我去学校呢?”阿姨摆摆手:“日子,我不喜欢你!我以前有着美丽的外表、白嫩的皮肤,如今,你都把她们拿走了!我离我远点儿!”阿姨说完生气地走了。

“日子”没有办法,只能继续往前走。走着走着,她看见一个老爷爷坐在椅子唉声叹气。老爷爷是最慈祥的,日子心里想着,就迎上去问老大爷:“老爷爷,我是日子,请问时间学校怎么走啊?”大爷一听,好不气忿,他挥舞着拐杖,生气地说:“原来你是日子,我讨厌你!是你,只知道飞快地奔跑,我们却一天天苍老,落下了虚弱的身体和各种疾病,现在只能坐在这里叹气!你真的太过分了!我不会帮助你的,你另找他人吧!”说完,老大爷气呼呼地走了。

“日子”很无奈,只能往前走,走啊走,眼看上学的时间要到了,心里非常着急。这时,对面走来了一位脸色苍白的.青年,“日子”又问:“你好,我是日子……”“日子?”青年一听又睁大了眼睛,“我终于找到你了!我恨你!你从不在我的身边停留,让我小时候不好好学习,成绩不理想,天天只能去网吧,到虚拟的世界寻找快乐!是你,让我没考上大学,找不到工作,我恨你,我要揍你!”说着,青年举起拳头朝“日子”打来……

“日子”跑啊跑,终于摆脱了青年,坐在马路边直喘气!她想:“大家都讨厌我,难道我真的错了吗?”她越想越伤心。这时,时光老人在金光中出现了:“好孩子,这不怪你,不是你的错,是他们自己不懂得珍惜你,错在他们!只有好好珍惜,才能得到幸福的生活!”

5.都是纽扣的错 篇五

今天,老师在白板上画了一个圆,叫我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同学们众说纷纭,争先恐后的举起了手,七嘴八舌的说着,答案五花八门、千奇百怪:井盖、月亮、纽扣……

说起纽扣让我不由想起了生平的.第一次说谎。有一天,我们班进行了一个“巧手”大比拼。这让我们兴奋不已。正玩得高兴时,“砰嗒”一声,这个清脆得响声在我耳边响起了,我们在地上东看看西摸摸,用手在地上寻找,终于找到了这个神秘响声的来源,原来是谁的一颗纽扣掉在了地上,同学们终于松了一口气。“这是谁的纽扣呢?”我迷惑不解地问起来,我们大家在身上仔细地寻找了一遍,可谁也没有掉扣子。突然,一位同学大叫起来:“詹镒溢!你的扣子不是少了一颗吗?”这时我往身上瞧了瞧,果然是我!该怎么办?糟了,这可是我生日时妈妈送给我的生日礼物啊。每当我穿上它时,妈妈都会唠叨同一句话:“要是这件衣服少了一颗扣子什么的,我可绕不了你。”如果被她发现,那我的“末日”不是将要来临了么。我急得头上直冒汗,脸上胀得通红通红的,不知所措。突然,我的眼睛一亮,心想:对了,今天不是带了针线吗?虽然线和衣服的颜色不一样,但也能凑合着用呀!说干就干。我缝着缝着,心中又不禁害怕起来,如果被发现了该怎么办。会不会真被妈妈、爸爸骂。

放学了我胆怯地走出了学校,一路上我都放不下心。回到了家里,我忐忑不安,摸一摸这颗与众不同的纽扣了心里七上八下,像揣着一只小兔,正在衣兜“砰砰”乱跳呢。不知是告诉妈妈好,还是不告诉妈妈好。如果告诉妈妈,她一定会骂死我的,如果不呢,或许还可以逃过一劫。可是被妈妈发现了那我可就……

正要做作业时,妈妈走过来,我呆呆的,心里很害怕,妈妈把我叫醒,对我说:“你的扣子是不是掉了?”我低着头,轻声说:“没有。”妈妈说:“不要撒谎,扣子掉了就掉了,妈妈会给你缝的,可撒谎却是一种不好的行为。”我不好意思的涨红了脸。妈妈面带笑容地说着:“你还是缝得不错呀!”听了这句话我们都笑了。

6.不是牛的错 篇六

这种成见,真是冤枉啊!

我是“花和尚”

我开始推广有机饮食后,朋友吃饭都很紧张。他们常用一种看待出家人的眼光看我,打招呼的话变成阿弥陀佛。餐厅坐下,打开菜单。朋友会小心翼翼地问:“你可以吃肉吗?”

我说:“不但可以吃肉,还可以喝酒。”

“那你不成了花和尚?”

“没错,我还可以交女朋友,生小孩、结婚、离婚,搬家、迁户口……”

这样讲当然是逗他们的。乐活族常给人苦行僧的印象,好像我们不食人间烟火,只吃番茄萝卜,每天做瑜伽、喝酸奶,碰到肉就皱眉头,有好玩的事掉头就走。这种成见,真是冤枉啊!

对我来说,乐活的三项基本原则是:健康、环保、关怀,这里面从来没有说不能吃肉。乐活不一定要吃素,吃下有农药的蔬菜一样不乐活。除非有特别病痛,否则乐活族和任何人一样,应该享受均衡的美食。只要食物健康、环保、所食动物不濒临绝种,吃不吃肉,是你自个儿的事。

不过呢,我的确是偶尔吃素。因为养殖鸡鸭鱼,比栽种蔬菜水果,会花掉更多的水和能源。乐活族讲究节能,所以还是要避免杀生。

牲畜的“屁”是全民公敌

告诉你一项有趣的统计:生产一公斤牛肉,要花掉20.925升的水。比较起来,生产一公斤的马铃薯,只需要1/4的水。此外,养牛和运送牛肉的过程,消耗了大量的电和汽油。

除了消耗水和能源,动物还会放屁。

动物放的屁含有“甲烷”。甲烷来者不善,是造成温室效应的“温室气体”之一,严重性仅次于二氧化碳。英国估计,大气层中2%的甲烷来自牛、猪、鸡、鸭的打嗝、放屁或粪便。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在2007年发表一项报告,正式把牲畜的“屁”,列为造成地球暖化的全民公敌。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授Simort C.Brasse,在1990年曾提出:7500万年前恐龙灭绝,是因为它们放的屁造成严重的温室效应,最后它们被升高的气温所热死!

这听起来像是笑话,却是严肃的学术推论。所以各国政府已经采取预防措施。新西兰算是全世界空气最新鲜的地方之一,当地政府甚至在2003年6月草拟对畜牧业者征收“放屁税”。基本生理权利竟然还要课税,这法律自然遭到群起反对,最后没有施行。

戈尔吃不吃肉?

树大招风。2007年3月,因为主演奥斯卡最佳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而爆红的美国前副总统戈尔,被卷入一场纷争。“善待动物团体”(PETA)呼吁他停止吃肉,以减少甲烷的排放。对于不吃肉的呼吁,戈尔的响应是:“No comment(不予置评,无可奉告)。”

戈尔没有响应,因为他也知道:要减少饲养家畜的水、运送它们的油甚至污染空气的屁,我们要少吃肉。

戈尔不认识北宋的苏东坡,否则可以搬出大诗人在《咏竹》这首诗中的“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苏东坡那时可以尽量吃肉,是因为11世纪还没有太严重的地球暖化问题。不过,苏轼也在同一首诗中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呵,要植物而不要动物,我们苏大诗人,应该是中国最早的乐活族。

我家附近有很多素食餐厅。每当我肉吃太多,面目可憎时,我总是进去调理一下。里面的空气,总是特别清新。里面的美女,总是干干净净。不知道为什么,但我相信:吃素的人,不会像7500万年前的恐龙一样绝种。而吃素这件事,会越来越红。

紫陌摘自《女友·家园》

7.都是我的错作文 篇七

据说,么叔在外上学时,便谈定了一个女友,可是他们没有勇气结合。最终在祖父严峻的脸色下,么叔被迫答应了与婶子的这门婚事。

可是他们婚后却没有别的新婚夫妇那样的亲热劲儿。每日,么叔和婶子总是客客气气,活像一对旅馆里偶遇的路人。后来他们虽说渐渐热乎起来,但这却是有了小堂弟以后的事情。

就在前年的十二月二十日,我还清晰地记着那是一个绵绵的阴雨天。我从学校跑到家就忙着去照看我的小堂弟,但是么叔屋里却没有一个人。

就在我转身要走的一瞬间,我发现门背后掉落了一封信。我弯腰拾了起来,想把它放在桌子上。我在无意中发现信封已被启开口,强烈的好奇心使我抽出了里面的信页,今天,我知道了那是一个无法挽回的错误。

仅识得几个方块字的我窥视到了大人世界的一角。在那封信上我知道了我不太明白的什么封建礼法,什么天各一方,还有什么结婚离婚啦,等等等等。那封信很长很长,在落名处写着一个我不认识的女人的名字。

后来,么叔匆匆地跑回来,他边擦着满头满脸的`雨水汗水,边急急地问我见到一封信没有,我说没有。于是么叔便大翻特翻了一遍,最后又急急地走了。

我心中暗暗好笑:“一封信有什么大不了的,丢了就丢了。看把你急得那个样,我偏把它交给婶婶,好好地吓你一跳。”

婶子看过以后,只是一味地流泪:“他怎么能这样,他怎么能这样……”夜里,我偶尔醒来,听见婶子唤吸地哭,还有么叔烦躁的叹气声。

妈妈起身对爸爸说:“怎么咱们老三是这样的一个人,活像一条暖不热的冷板凳,这还能怨人家伤心生气?”爸爸只是连连唉声叹气。我开始觉得不安,我要闯祸了。

果然,第二天婶子便到了法院,要谈和么叔离婚。么叔最终迟疑着在判决书上签了字。理由据妈妈说是没有什么共同语言,双方难以和睦相处。

事后,我处处躲着么叔。我觉得我对不起他,更对不起我的小堂弟,我的小堂弟刚刚学会喊出第一声妈妈,但这时却失去了她,这一切的一切也许都是我的罪过。

8.谁的错作文650字 篇八

昨天晚上,又听到隔壁的妈妈在和爸爸吵架,怪谁呢?

妈妈是一个很强势的女人。好的方面说,她热爱生活,希望自己的生活比别人都好。为此,她经常工作加班加点,还会在外面兼职。总之,为了改善家里的生活状况,她可以说是付出了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汗水。为了让我的学习成绩好些,她每天都要给我检查作业,发现错误的时候,一定要标注出来,到第二天早晨帮助我改正过来。有的时候,她发现我作业错的多的`时候,不管我睡没睡下,都得把我从被窝里拖出来,一阵唠叨。为这件事,爸爸没少和她吵,可,爸爸吵架总是败下阵来。所以,时间久了,我们家,妈妈第一把手的位置牢不可破。我和爸爸纯碎是服从者。

因为强势,给自己加重了不少的压力,身子累出病来以后,妈妈改变了很多。但是,这样的代价太大了。因为病了,妈妈的地位也又了改变。家里家外爸爸一把手,爸爸的心态似乎也不是很好。这不,昨天晚上就又吵了起来:“你说说,你一天天的,看我生病,是不是看不起我了,我要不是为了这个家,为了你们爷俩能过上好日子,我能累出病吗?”妈妈带着哭腔说。“你拉倒吧,你的个性,啥不比别人强都谁不着觉,人啊,人各有命,我们只要努力生活就好了,命忠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爸爸回应道。他们越吵声音越低,隔门听着,好像后来和解了……

妈妈身子虚弱,又摊上了骨折这回事,心情更是跟天气一样,时好时坏,可怜了我和爸爸,得时时小心伺候,不然妈妈就又像更年期似地,吵闹起来。唉。

我不知道爸爸和妈妈他们之间的吵架,谁对谁错,但是自从妈妈病了以后,我知道家里的生活更加艰难。

9.不是“你”的错 篇九

But, especially this year, one is conscious of the many ways in which this year’s graduating class has been ill served by their elders. They enter a bad job market, the 1)hangover from decades of excessive borrowing. They inherit a 2)ruinous federal debt.

More important, their lives have been 3)perversely structured. This year’s graduates are members of the most supervised generation in American history. Through their childhoods and teenage years, they have been monitored, tutored, coached and 4)honed to an 5)unprecedented degree.

Yet upon graduation they will enter a world that is unprecedentedly wide open and 6)unstructured. Most of them will not quickly get married, buy a home and have kids, as previous generations did. Instead, they will confront amazingly diverse job markets, social landscapes and lifestyle 7)niches. Most will spend a decade wandering from job to job and 8)clique to clique, searching for a role.

No one would design a system of extreme supervision to prepare people for a decade of extreme openness. But this is exactly what has emerged in modern America. College students are raised in an environment that demands one set of

9)navigational skills, and they are then cast out into a different environment requiring a different set of skills, which they have to figure out on their own.

Worst of all, they are sent off into this world with the whole 10)baby-boomer 11)theology ringing in their ears. If you sample some of the 12)commencement addresses being broadcast on 13)C-Span these days, you see that many graduates are told to: Follow your passion, chart your own course, march to the beat of your own drummer, follow your dreams and find yourself. This is the 14)litany of expressive individualism, which is still the dominant note in American culture.

But, of course, this 15)mantra misleads on nearly every front.

College grads are often sent out into the world amid 16)rapturous talk of limitless possibilities. But this talk is of no help to the central business of adulthood, finding serious things to tie yourself down to. The successful young adult is beginning to make sacred commitments—to a 17)spouse, a community and 18)calling—yet mostly hears about freedom and 19)autonomy.

Today’s graduates are also told to find their passion and then pursue their dreams. The implication is that they should find themselves first and then go off and live their quest. But, of course, very few people at age 22 or 24 can take an inward journey and come out having discovered a developed self.

Most successful young people don’t look inside and then plan a life. They look outside and find a problem, which summons their life. A relative suffers from 20)Alzheimer’s and a young woman feels called to help cure that disease. A young man works under a miserable boss and must develop management skills so his department can function. Another young woman finds herself confronted by an opportunity she never thought of in a job category she never imagined. This wasn’t in her plans, but this is where she can make her contribution.

Most people don’t form a self and then lead a life. They are called by a problem, and the self is constructed gradually by their calling.

The graduates are also told to pursue happiness and joy. But, of course, when you read a biography of someone you admire, it’s rarely the things that made them happy that compel your admiration. It’s the things they did to 21)court unhappiness—the things they did that were 22)arduous and miserable, which sometimes cost them friends and aroused hatred. It’s excellence, not happiness, that we admire most.

Finally, graduates are told to be independent-minded and to express their inner spirit. But, of course, doing your job well often means suppressing yourself. As 23)Atul Gawande mentioned during his

24)countercultural address this May at Harvard Medical School, being a good doctor often means being part of a team, following the rules of an institution, going down a 25)regimented 26)checklist.

Today’s grads enter a cultural climate that preaches the self as the center of a life. But, of course, as they age, they’ll discover that the tasks of a life are at the center. Fulfillment is a byproduct of how people engage their tasks, and can’t be pursued directly. Most of us are 27)egotistical and most are self-concerned most of the time, but it’s nonetheless true that life comes to a point only in those moments when the self dissolves into some task. The purpose in life is not to find yourself. It’s to lose yourself.

在过去的五月份里,又有一届美国大学生走出学校踏入社会。他们都拥有无法估量的潜力和价值。相信大凡已届中年的明智之人都宁愿放弃自己所拥有的金钱回到22岁,重新开启人生之路。

然而,尤其是今年,毕业生四面受困,深受前辈遗祸之苦。他们步入的是一个惨淡的就业市场,要面对几十年来过度借贷所遗留下来的问题,还将承担毁灭性的联邦债务。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生活被几近变态的条条框框束缚着,他们是美国有史以来受管教最多的一代。他们从小到大都要接受前所未有的监管、教导、训练和磨练。

然而,他们将要面对的是史上最开放自由的世界。他们中大部分人不会像上几代人那样很快就结婚、买房、生儿育女,而是要应对异常多样化的就业市场、社交圈子和生活定位。大部分人还将耗上近十年的时间跳槽、变换社交圈子、寻找自己的人生定位。

没有人会规划出一套严格极致的管教体制去训练人们应对未来十年极度开放的社会,但现代美国社会却恰恰出现了这种情况。大学生们成长于对人才技能有特定需求的社会环境里,等他们投身社会时,社会对人才技能却是另一套要求,而他们必须自己去掌握这些技能。

最糟糕的是,当他们踏足社会时,耳边回响的是婴儿潮一代的教条。你只需从有线—卫星公共事务网络上找一些毕业致辞来看一下就知道,他们教导毕业生们要“追随自己的激情,规划自己的人生,踏着自己人生钟鼓的节奏前进,追逐自己的梦想,找寻自我”。这些冗长的个人主义陈词,至今仍是美国文化的主流声音。

当然了,这样的调调带来的却几乎是方方面面的误导。

毕业生通常都是在宣扬一切皆有可能的激情演讲中走进社会,但这样的演讲对于长大成人所需要的主要经历毫无益处,也不利于人们找寻让自己安定下来的事业。成功的年轻人开始对他们的伴侣、对社会以及对自己的事业许下神圣的承诺。而那些承诺中充满了自由和自主的声音。

时下的毕业生们受到的教诲是“找寻激情,追求梦想”。这意味着他们首先要认识自我,然后才出发,去实现他们的追求。但是毫无疑问,年仅22或24岁的年轻人极少会内省,然后发现一个成熟的自我。

大多数成功的年轻人并不着眼于自我然后计划人生,而是放眼外界,发现问题,找到自己的使命所在。一位年轻女士的亲戚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她感到帮助病患痊愈是生活对她的召唤。一位年轻人有个难伺候的上司,而他必须掌握一些管理技能方能使得他的部门正常运作下去。又有一年轻女士由于一个难得的机会遇到她从没想象过的工作,这些都不在她的意料之中,但恰恰是她能作出贡献之处。

许多人并不是先自我定位再开展人生的。他们被某个问题所“召唤”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对自我的定位。

毕业生还被教导说要追求幸福和快乐。但是毫无疑问,当你阅读偶像的传记时,让你崇拜他们的并不是他们乐享之事,而是他们苦苦求索的艰辛努力,那些艰难悲惨的境况,有时还可能会因此失去朋友、引发仇恨。最让我们赞赏的是他们的卓越超群,而不是他们的悠游快意。

最后,毕业生还被教导要独立,勇于表达内心的主张。但是毫无疑问,要做好本分工作往往意味着要压抑自我。正如阿图·葛文德五月份在哈佛大学医学院所作的反主流文化演讲中所说的,要做一名优秀的医生常常意味着要融入团队,遵守医院的规矩,按严格的程序办事。

10.相识是个美丽的错 篇十

将静夜里的每滴眼泪

一夜一夜地 积攒了 酿酒 某种心情的时候,再斟上半盏 细细地 品你 ——题记

夜色如水,流泻成一沼沼难言的思绪。

当你笑着和我告别时,如水的悲哀涌出了你的眼眶,它润湿了我所有的路途。从此,我只有在泥泞中跋涉了。

细雪如识,恍若隔世的叹息,淋湿了要说的话语,相逢已如陌路时,心却紧紧地伴你而行。

一瞥之下你也许不会发现我的深情,但你会理解我久旱的干渴。

我伸手接捧最纯的一片雪,融在心里,然后小心翼翼地,寄给天边的你。

若说今生有缘,为何美梦总难圆。

若说今生无缘,为何此刻思肠断。

如果你是风,我把心分成两半,一半随你远行,一半计算你的归期。

不论什么痛苦,都可以忍受,只要你活着,那就是白昼。不论走到天涯海角,有你在身边,我就象在家。

你,一个谜,一份乐趣,一个希望,一层意义……

我见到的容貌婷婷,就看不到末日的阴影。

多想能在下雪的季节,捧上一个雪球,插上一束鲜红的玫瑰,靠近你,给你看我归来的消息。

在雪中,我们漫步,那一份孩童的雀跃,重又升起,在雪中,我们携手,漫如肌体的,是爱流。

明知道,你的拥抱,是对另一个心灵的感应,我依然无悔地朝你走去。

我的虚假,是真诚。就象我可以躲你,却在原始的寂寞中,和你的影子,眉来眼去。

忘不了的是那云那月,理不清的是那云那月,你走了,为了短短的相聚,不愿说再见。想你的时候,是从你转身开始。离别的泪珠还未擦干,心却憧憬着相逢的喜悦。

心如果是一个仓库,相识就是一本书,回忆是一枝笔,在那牵挂不断的思绪中渐渐地写着,却没有读者。

无法拥有一份的欢乐,只留下一份美丽的痛苦。

11.不是孩子的错教学反思 篇十一

小蕾的作品出乎意料地简单。记得小蕾在画的时候,就坐在那儿不停地皱眉。可她的绘画能力并不差,平时画人物时,也知道面部器官的画法。当老师一再要求她画完时,她很不情愿地只画了妈妈的两只眼睛和脸,就不再画别的了。当其他小朋友都把妈妈的脸涂成米白色,而背景用别的颜色以烘托人物时,小蕾却坚持背景和妈妈的脸用同一种颜色。当时,我也想不通,平时特别乖的小蕾为什么这次如此执拗。

当和其他教师分析幼儿作品时,我忽然意识到小蕾的用意。因为父母重男轻女,小蕾从小被寄养在大娘家,由奶奶照顾。父母因为小蕾是女孩,感情长期不合。小蕾缺乏正常的家庭体验,与妈妈的距离疏远,对妈妈的感情远比其他孩子复杂,想爱又没有机会爱,想恨又不能恨。

所以,在画画时,小蕾看似粗心地只画了一些线条和简单涂色。可以想像,当她听到老师布置画妈妈时,她多想逃避,多想草草结束这次绘画作业。在她心中,妈妈的形象已经模糊。也许,当其他小朋友把画妈妈当做一件无比幸福而快乐的事情时,小蕾却承受着尴尬和痛苦。

可是,相比小蕾画得“简单”的妈妈,润泽的作品更让我们为难。别人画的都是妈妈,他却毫不犹豫地画上了自己的爸爸,即便老师一再提示,他仍然坚持。为了主题的统一,配班老师硬是在他的作品上添画上长长的头发,让这个爸爸看起来像“妈妈”,不至于显得突兀。事后讨论时,老师反省到了自己行为的不恰当,后悔不已,但对于如何解决润泽给我们出的难题却一筹莫展。

不过,有了分析小蕾作品的经验,我们也试着考虑小泽的家庭情况。从平时的观察看,小泽每天都是爸爸接送,看起来爸爸照顾孩子更多一些,对孩子也更了解。详细了解后,我们才知道小泽妈妈由于生理原因提前进入更年期,常常脾气暴躁,动辄对孩子拳打脚踢,且平时工作很忙,很少照顾小泽。在小泽眼里,家里最亲近的不是妈妈,而是爸爸,对妈妈,小泽甚至带着讨厌的情绪。幼儿的美术作品中,常常会毫不犹豫地画上第一重要他人――最爱自己、也是自己看来最重要的`人。在作品中,将自己厌恶的“妈妈”抛弃,这是小泽的一种“报复”。小泽画爸爸,充分说明了他与妈妈存在矛盾。

“画妈妈”这样的主题绘画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中很寻常。表面上看,这两幅让老师为难的作品,违背了老师的初衷,脱离了预设的活动目标和要求,是这两个孩子没有按照成人的要求画出成人想要的妈妈作品。但成人的要求一定就合理吗?难道是孩子们画错了吗?

其实,我们设计《画妈妈》主题绘画活动的目标是引导孩子关爱抚养自己的女性家人,通常孩子的主要抚养人都是女性,但我们忽视了孩子所处家庭的差异性,没有意识到现代社会的家庭结构、抚养情况越来越复杂。在组织《画妈妈》这一主题时,我们缺少对幼儿家庭背景的提前调查,当然这反映了我们的家长工作还很不到位,对班上孩子的家庭情况缺乏细致了解。用成人想当然的“预设目标”去要求孩子,这才是出现两幅“画错了”的幼儿作品的根本原因。

而孩子的“画错”行为,不是有意挑战教师权威,而是试图保护自己的内心。孩子是不会撒谎的,他们不愿用美丽的颜料画出自己不喜爱的事物。而我们却一味要求他们听老师的,画出老师想要的作品,只想着呈现统一的主题、风格,却忽视这些“强制要求”本身对幼儿的心理伤害。不是孩子错了,是老师错了。

基于这样的反思,在第一次“画妈妈”活动后,我们与两位孩子的家长进行了全面沟通,特别是向小泽的爸爸反馈了孩子偏要画爸爸、坚持不想画妈妈的情况,希望他妈妈能够在生活中多关注、关爱孩子一些。

与第一个主题“我的妈妈”不同,第二次我们选择了相对开放的“我的一家”。幼儿在把握这一主题的时候,选择的余地比较大。每个幼儿都可以在自己的美术作品中,呈现出喜爱的家庭成员,尽情宣泄。没想到,这次小泽坚持要画自己的妈妈。我们也不知晓,究竟是这段时间小泽妈妈意识到了,开始真正走进孩子内心,还是用了强制性的手段警告他以后要画妈妈。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小泽在第二幅画中画了撅着大嘴生气的妈妈和笑脸相迎的小泽,在妈妈和他的中间还有一朵大大的红花和数字1(胡润泽平时对写数字很感兴趣)。幼儿往往对印象深刻的细节,进行夸大表现,那么妈妈撅着生气的大嘴,是不是反映出妈妈对他过于严厉、甚至看起来有点“凶狠”的态度?幼儿常常会在两个相隔较远的人物之间加上一些装饰物,大花和数字1是不是反映出他与妈妈的心理距离、对妈妈的疏远感?然而,小泽仍然把自己画成笑脸对着妈妈,是不是可以看出,他内心既想亲

幼儿很投入地绘画时,其绘画作品作为心理意象和表现力的结合产物,往往是其潜意识的流露,投射出幼儿的真实内心。透过幼儿的绘画作品,我们本可以充分了解幼儿的心理,但我们的传统美术活动却常常“重教授轻解读”。就在三八妇女节前,我们班组织了主题为“我的妈妈”的绘画活动,因为所有作品都要上墙,向家长展示,所以有两幅“不符合要求”的作品让我们格外为难。

小蕾的作品出乎意料地简单。记得小蕾在画的时候,就坐在那儿不停地皱眉。可她的绘画能力并不差,平时画人物时,也知道面部器官的画法。当老师一再要求她画完时,她很不情愿地只画了妈妈的两只眼睛和脸,就不再画别的了。当其他小朋友都把妈妈的脸涂成米白色,而背景用别的颜色以烘托人物时,小蕾却坚持背景和妈妈的脸用同一种颜色。当时,我也想不通,平时特别乖的小蕾为什么这次如此执拗。

当和其他教师分析幼儿作品时,我忽然意识到小蕾的用意。因为父母重男轻女,小蕾从小被寄养在大娘家,由奶奶照顾。父母因为小蕾是女孩,感情长期不合。小蕾缺乏正常的家庭体验,与妈妈的距离疏远,对妈妈的感情远比其他孩子复杂,想爱又没有机会爱,想恨又不能恨。

所以,在画画时,小蕾看似粗心地只画了一些线条和简单涂色。可以想像,当她听到老师布置画妈妈时,她多想逃避,多想草草结束这次绘画作业。在她心中,妈妈的形象已经模糊。也许,当其他小朋友把画妈妈当做一件无比幸福而快乐的事情时,小蕾却承受着尴尬和痛苦。

可是,相比小蕾画得“简单”的妈妈,润泽的作品更让我们为难。别人画的都是妈妈,他却毫不犹豫地画上了自己的爸爸,即便老师一再提示,他仍然坚持。为了主题的统一,配班老师硬是在他的作品上添画上长长的头发,让这个爸爸看起来像“妈妈”,不至于显得突兀。事后讨论时,老师反省到了自己行为的不恰当,后悔不已,但对于如何解决润泽给我们出的难题却一筹莫展。

不过,有了分析小蕾作品的经验,我们也试着考虑小泽的家庭情况。从平时的观察看,小泽每天都是爸爸接送,看起来爸爸照顾孩子更多一些,对孩子也更了解。详细了解后,我们才知道小泽妈妈由于生理原因提前进入更年期,常常脾气暴躁,动辄对孩子拳打脚踢,且平时工作很忙,很少照顾小泽。在小泽眼里,家里最亲近的不是妈妈,而是爸爸,对妈妈,小泽甚至带着讨厌的情绪。幼儿的美术作品中,常常会毫不犹豫地画上第一重要他人――最爱自己、也是自己看来最重要的人。在作品中,将自己厌恶的“妈妈”抛弃,这是小泽的一种“报复”。小泽画爸爸,充分说明了他与妈妈存在矛盾。

“画妈妈”这样的主题绘画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中很寻常。表面上看,这两幅让老师为难的作品,违背了老师的初衷,脱离了预设的活动目标和要求,是这两个孩子没有按照成人的要求画出成人想要的妈妈作品。但成人的要求一定就合理吗?难道是孩子们画错了吗?

其实,我们设计《画妈妈》主题绘画活动的目标是引导孩子关爱抚养自己的女性家人,通常孩子的主要抚养人都是女性,但我们忽视了孩子所处家庭的差异性,没有意识到现代社会的家庭结构、抚养情况越来越复杂。在组织《画妈妈》这一主题时,我们缺少对幼儿家庭背景的提前调查,当然这反映了我们的家长工作还很不到位,对班上孩子的家庭情况缺乏细致了解。用成人想当然的“预设目标”去要求孩子,这才是出现两幅“画错了”的幼儿作品的根本原因。

而孩子的“画错”行为,不是有意挑战教师权威,而是试图保护自己的内心。孩子是不会撒谎的,他们不愿用美丽的颜料画出自己不喜爱的事物。而我们却一味要求他们听老师的,画出老师想要的作品,只想着呈现统一的主题、风格,却忽视这些“强制要求”本身对幼儿的心理伤害。不是孩子错了,是老师错了。

基于这样的反思,在第一次“画妈妈”活动后,我们与两位孩子的家长进行了全面沟通,特别是向小泽的爸爸反馈了孩子偏要画爸爸、坚持不想画妈妈的情况,希望他妈妈能够在生活中多关注、关爱孩子一些。

与第一个主题“我的妈妈”不同,第二次我们选择了相对开放的“我的一家”。幼儿在把握这一主题的时候,选择的余地比较大。每个幼儿都可以在自己的美术作品中,呈现出喜爱的家庭成员,尽情宣泄。没想到,这次小泽坚持要画自己的妈妈。我们也不知晓,究竟是这段时间小泽妈妈意识到了,开始真正走进孩子内心,还是用了强制性的手段警告他以后要画妈妈。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小泽在第二幅画中画了撅着大嘴生气的妈妈和笑脸相迎的小泽,在妈妈和他的中间还有一朵大大的红花和数字1(胡润泽平时对写数字很感兴趣)。幼儿往往对印象深刻的细节,进行夸大表现,那么妈妈撅着生气的大嘴,是不是反映出妈妈对他过于严厉、甚至看起来有点“凶狠”的态度?幼儿常常会在两个相隔较远的人物之间加上一些装饰物,大花和数字1是不是反映出他与妈妈的心理距离、对妈妈的疏远感?然而,小泽仍然把自己画成笑脸对着妈妈,是不是可以看出,他内心既想亲

近妈妈、却又害怕妈妈的矛盾心理?看来,关于对小泽的后续观察、干预、家园共育工作还有很多要做。

12.那是我的错 篇十二

街上围着一些人,大家都拿了一些家里不用的东西卖给收废品的中年人。傅雷突然想起家里后院放着一些废旧的铁器,很久都没见母亲动过。也许母亲不用了,不如把它们卖掉算了,傅雷想到此便跑回家中把它们拿了出来。很快,傅雷便和收废品的中年人谈好了价格,就在傅雷从中年人手中接过钱开始数时,母亲正好远远地走了过来。傅雷高兴地跟母亲汇报:“妈妈,您不是一直说要培养我自立的能力吗?我做到了。”听完傅雷的汇报,母亲的脸色突然一变,那个收废品的中年人表情也极不自然,但母亲随即便恢复了常态,只是平静地跟中年人说:“那是我们的错。”便拉着傅雷回家了。

之后,傅雷才知道,他当作废品卖掉的东西其实是非常值钱的一套仪器。他不解地问母亲,为什么不及时终止那笔交易,毕竟当时还来得及。母亲微微一笑,郑重地对傅雷说:“孩子,你已经不小了,既然要自立,就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要有担当。是我们不知道东西的价值,并不是对方开口给的价低,所以那是我们的错,我们就该为自己的错误负责,而不是出尔反尔。”听完母亲的话,傅雷羞愧地低下了头,继而他又直起身子,直视着母亲坚定地说:“妈,那是我的错,我以后一定会记住这次教训。”母亲微微笑着,认同地点了点头。

面对傅雷无知的过错造成的损失,母亲并没有粗暴地批评傅雷,也没有出面终止那次交易,而是以“那是我们的错”为由主动承担了损失。这让傅雷明白,“自立”并不仅仅是可以独自完成一件事,更重要的是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让他体会到了责任、担当、言而有信的深刻內涵。“那是我的错”这句话一直伴随着傅雷,培养了他敢于负责、勇于担当,不推卸责任、不找借口的果敢和勇气,并把这种优秀的精神品质传给了下一代,感染了无数人。

13.不是云云的错教育随笔 篇十三

班里正在开展主题活动“了不起的中国人”,孩子们将以小组的形式交流、分享各自通过调查得来的资料,各个小组都到了指定的活动区域。这时,第一小组的孩子大声地喊:“云云,快过来。”组长则跑过去想把云云拽回小组中参与交流,可云云却老大不愿意的样子。小组交流开始了,糖糖第一个发言。突然,云云站起来,跑到小橱边,边躲边说:“我不要听,我不要听,我就是不要听你们说。”当发现我们在注视他,他只能回到小组区域。却不想,还未等同伴说完,他就又嚷嚷起来:“你们说的都是错的,姚明、杨利伟才了不起呢!”

班级里总是有那么几个孩子在活动中经常游离,在小组分享时不善于倾听与表达。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无视或忽略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极为神秘的世界,需要教师用心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就上述云云的表现而言,云云并没有“错”,那么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我们试着作了分析。

首先,小组活动中同伴的言行无法引起云云的共鸣,导致云云对小组活动缺乏兴趣,选择逃避和拒绝。其次,云云事先没有准备好参与小组交流的调查资料,所以他在活动中缺乏自信,其被认可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故在活动中情绪化反应强烈。第三,在与云云的家庭主要照看者沟通后,我们了解到在家庭情境中,家人总是打断云云的表达,在孩子还未表明“立场”之前,家人往往就按照自己所谓的“为孩子好的意愿”作出决定。同时,家长总是因为“忙”而忽略孩子,没有及时配合幼儿园的活动帮助云云完成准备调查资料的任务。

孩子“不合理”行为背后一定存在着“合理的需要”。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主要责任还在成人身上。为此,在后来的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一些策略。比如,我们了解、捕捉云云的兴趣点,尽量让孩子聊一些感兴趣的事情,以帮助云云提高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家园联系站”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园情况及主题活动的`进展情况,以便家园配合帮助孩子准备好参与活动所需的资料;设计“家园日记卡”,鼓励孩子用图画等方式记录自己在活动中值得称赞(让人欣赏)的表现,在交流、分享中满足孩子表达的愿望。

在后续活动中,云云参与小组活动的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变,云云与同伴间的交往、沟通顺畅起来,提升了自信心与自我认同感,体验到了快乐并获得了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14.都是我的错作文 篇十四

有一次,靠语文报纸的时候,我就迅速的动起笔,写的又快字写的又好,写完以后,我就玩一会儿尺子,玩一会儿橡皮……等老师收报纸了,我就赶紧交给老师。过了几节课,报纸批出来了,我就担心我考不好,当老师念我分数的时候,真是把我惊呆了,我居然考了70多分,我非常的后悔,我心里一直埋怨出题的人,想:“这题是怎么出的呀,一个比一个难,叫人怎么做呀。”我生气的想。

过了一段时间,是数学的阅考,我满怀信心的去考试了,到了考场,我还是光顾着玩,根本不像别人一样,想一会题,写卷子时,我左顾右盼,没有一个题认真过,收卷了,我就有点儿后悔,我当时应该好好的检查。成绩出来了,没想到迎接我的是倒数第二,我就非常非常的生气。

回到了家,妈妈就说了我一顿,说:“那天给你是怎么说的,让你好好的审题,你就这样……。”我也说:“这不是我的错,这明明是卷子太难了,这不能怪我。”

过了很长的时间,我终于知道,妈妈是想教育好我,其实这件事是我的错,那是我就是没有认真的审题。

15.抑郁不是你的错 篇十五

刘霞毕业后留在了她向往已久的城市,为此她用尽了一切努力,29岁不到的她已做到了公关经理的位置。可是最近她的话语里却充满了沮丧和不安:“我快要撑不住了,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更为糟糕的是,今天我当着老板的面摔了一个客户的电话”

与她不同的是,31岁的黎昕近来对自己越来越挑剔了,一件工作没干好,回到家里往往要自责好半天。在今天的全社例会上,她因辛辛苦苦采来的一篇稿子没被评上好稿件,心里就有说不出的郁闷,不住地长吁短叹,引得才分来的小马笑嘻嘻地不断问她:“黎姐,要不要上医院瞧瞧去小心抑郁症”

抑郁症在目前来说已不是个让人忌讳的字眼,现代社会中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因为遇到一些挫折而产生轻微的抑郁症,只不过它表现得很隐蔽,不易为人发现罢了。如果这种低落的情绪长时间挥之不去,并对日常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了妨碍,那么就得引起重视了。相信我们都不止一次地听说过许多名人在抑郁状态下不能自拔,从而导致自杀的例子。

我们身边的抑郁患者

抑郁症在临床上可表现出多种形式,但其最基本的表现可用五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呆、懒、变、忧、虑”。根据美国精神医学会出版的有关书籍所列,目前诊断抑郁症的条件大约有9个。对照下列标准做检测,看看你是不是已接近抑郁的边缘了:

1、对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或在从事各种活动时感觉不到快乐。

2、几乎每天心情都很忧郁。

3、在未尝试改变饮食习惯的情况下,体重的改变超过了s?%。

4、思考及行动变得迟缓、呆滞或是躁动不安。

5、几乎每天都失眠或是嗜睡。

6、每天都觉得疲惫不堪或是失去能量。

7、心中常充满罪恶感或是觉得活着没有价值。

8、思考问题无法专注,做事犹豫不决,难以做出定论。

9、头脑中一再闪现过死亡和自杀的话题,甚至有过尝试自杀的举动。

并非要以上各项齐全了才被诊断为抑郁症,只要有s?或s?项条件,再加上s?到s?项中的任一条件,就应考虑自己是否患有抑郁症了。

和抑郁症患者面对面

抑郁症的发生和周围环境关系极大。如果你的身边就有这样一个患者,你是事不关己地漠然置之,还是及时伸出你热情的手,给他(她)一些温暖的扶助这完全由你去决定。

通常情况下,因为抑郁症属于医学疾病范畴,理当由专业的心理治疗师或是精神科医生通过药物或心理治疗来使之恢复,然而作为身边一分子的你若能给他(她)一些温暖的关照,多一些包容和宽慰,他(她)恢复正常的时间就会缩至很短。此刻的你不管身为何种角色,都是他她身后强大的支持系统。

1、作为朋友平时你们无话不说,你是比较了解他她的。现在你所能做的事就是认认真真地倾听,暂时将自己的活动及嗜好放下,借给他她一双倾听的耳朵让他她宣泄自己的情绪。对患抑郁症的朋友来说,这绝对是个极大的帮助。

2、身为上司许多人的抑郁都是由工作压力造成的,相信作为上司的你一定会明白这个道理。因此,当发现你的下属出现抑郁症倾向时,就不要再往他紧绷的神经施压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职员考虑一下有关心理健康咨询的服务,对他们的健康及公司的业务都是很有好处的。

3、身为情侣每天和他她亲密相处,对方的不良情绪毫无疑问会传染给你,甚至让你不堪负重。然而,这时却又是他她最需要你的时候,千万不能等闲视之不要急着在短时间内解决这些问题,适当给自己留出一些空间,使自己少受一些负面情绪的影响,并及时地给对方送上一些支持和抚慰,减少抑郁症产生的外界来源,使他她的压力缓解,和他她一起度过这段艰难的日子。

4、身为同事也许你们曾在办公室生涯里明争暗斗过,他她的抑郁症说不定还有你的一份原因在里面;也许你们一直相处得很友好,但现在他她是你需要救助的对象。主动去缓和你们之间的矛盾,并给予你力所能及的帮助,对你们双方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

SOS,赶走我们的抑郁

当发现自己正在沉入抑郁的泥潭时,你首先需要为自己找寻一个强大的精神依托,不至于让自己陷得很深。然后再为自己选择几个安全的路径,调整自己很快走到正轨上来。下面是治疗抑郁症中常涉及的问题,在此做以点评,以供选择:

1、抑郁是不可言说的,所以我独自承担。

点评:虽然抑郁来自许多不为人知的角落,确实有些难以启齿,但独自承受却并不意味着你很坚强,心理的健康才是最重要的与此相比,各种顾忌实在算不上什么。

专家观点:建议你去找一位专业心理治疗师,他是绝对安全的。把你的困惑和疑虑告诉他,在他专业的帮助下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别再苦苦硬撑了,目前你正需要这样的帮助。

2、我的抑郁无可自拔,因此我选择逃避。

点评:一旦你真的放下手中的工作,远远地逃离开去,你会发现没有什么是放不下的,逃避不是理由,给自己的心灵放一个悠长的假期,便能坚强地抵挡各种风雨的侵袭。

专家观点:在抑郁症袭来的灰暗时刻,不妨做个长途旅行,自然风光对抑郁症的治疗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另外,像游泳、健身运动以及打保龄球等有益的活动,都可以酌情去选择。

3、想把抑郁症情结发散到一个更大的空间里,不知互联网会不会帮这个忙

点评:不可以。因为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和它接触得越密切,与真实的生活距离就越远。倘若过度迷恋网络,那么抑郁症只能加重。

专家观点:要多与外界建立一些交际和联系。研究表明,善于与人交往者比喜欢独自行动的人精神状态要好得多。来自社会各方面的交流和支持会使人内心日渐丰富,身心健康受益。

4、美妙性爱赶走抑郁

点评:在某种程度上,性爱是医治抑郁的一剂良药。和谐的性生活不仅有利于内分泌腺释放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激素,而且还可给情侣带来安全感,帮助驱除不良情绪的困扰。

专家观点:在被抑郁症困扰时,情侣之间不妨制造一些亲密接触的机会,在激情的愉悦中让情绪也来一次大幅度的提升。另外,除开性行为,情侣相互之间的依偎和爱抚也会使人产生踏实和安宁感。

5、药物是抗抑郁症的最后终结吗

点评:药物对抑郁患者来说不是万能的,不要期望它能解决全部问题。药物治疗能缩短抑郁症的疗程,但重型抑郁症在治疗后2年内仍有50%的概率复发。

专家观点:因为几乎所有的抗抑郁药都有一定的副作用,加之它们的效果都要在一段时间之后方能显现,故在服药的同时应结合其他疗法,如心理疗法、食物疗法等,近几年通过电疗来治疗抑郁症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上一篇:镇档案管理工作汇报下一篇:教育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