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如何服务实体经济(8篇)
1.金融如何服务实体经济 篇一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摘要: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提出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成为了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由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内在关系所决定的,有关部门为落实该政策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为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了方向。证券业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证券业应该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提高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金融体系,证券业,实体经济,创新驱动
一、概念界定(1)实体经济
经济学上,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由成本和技术支撑定价。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国民经济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从世界经济发展历程上看,实体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其经济发展更为稳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竞争力更强,典型的例证便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的德国。作为欧洲的头号经济体,制造业的发展是德国经济的脊梁,重视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是德国成功抵御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影响的重要原因。
(2)金融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中将金融业分为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其他金融活动,是第三产业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金融业的高速发展,目前,我国的金融业在直接产出、解决就业、实现资源配置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金融的功能包括:一是融通社会资金,为实体经济在不同经济主体、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之间配置资源。二是集中资本和分割股份,在一定的程度上,资本市场、银行、投资基金等可以集中小额资金、短期资金,解决大额、长期资金需求。三是提供清算和支付结算,完结商品、服务和各种资产的交易。这一功能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四是提供信息和形成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等都是实体经济投融资决策、经营决策的重要参考变量。五是分散、转移和管理风险,将风险配置到有承担意愿且有承担能力的经济部门或经济主体。六是缓解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以及“委托-代理”问题。七是通过金融体系,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可以发挥杠杆作用。
(3)二者之间的关系的辩证
金融产生于实体经济支付结算的需要,发展于实体经济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实体经济是金融存在的基础。金融通过融资、支付结算、分散风险等功能,不断推动实体经济发展,金融是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工具。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金融的发展过度,会产生泡沫,使得经济不稳定;金融发展不足,实体经济融资难,交易成本过高,为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为了经济的发展和稳定,金融应该服务于实体经济。
二、背景与重要政策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原则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始于华尔街的次贷危机暴露了美国金融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的缺陷,再次警示金融创新的边界以及国民经济发展必须立足于实体经济的客观现实。2008年后,欧美国家在救市过程中纷纷加大金融监管,出台限制金融创新的政策。在中国,金融工作由此也变得更加谨慎稳重。2011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原则,在国内外引起了重大反响。
2012年1月召开的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总方针,温家宝总理在会上明确提出了“五个坚持”,其中第一个坚持就是“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
2014年5月9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这被称为“新国九条”,旨在更好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促进创新创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015年11月3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到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
2015年12月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即是部署在多地开展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会议认为,坚持突出特色、重点推进,选择一批条件成熟的地区分类开展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可为深化金融改革开放积累经验,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会议决定,一是建设浙江省台州市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通过发展专营化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服务新模式、支持小微企业在境内外直接融资、完善信用体系等举措,探索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二是在吉林省开展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围绕分散现代农业规模经营风险、盘活农村产权,对农村金融组织、供应链金融服务、扩大农业贷款抵质押担保物范围、优化农业保险产品等进行探索。三是支持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分别以深化粤港澳合作、发展融资租赁、推进两岸金融合作为重点,在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资本项目可兑换、跨境投融资等方面开展金融开放创新试点,成熟一项、推进一项。有关部门和试点地方要向国务院专题报告试点工作情况。
三、证券业服务于实体经济现状
一行三会是(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三会所监管的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证券法》指出证券公司可以经营的业务范围包括:一级市场的承销与保荐业务,二级市场的证券交易经纪与投资咨询业务,证券自营与证券资产管理业务,财务顾问业务,以及其他证券法规定允许的证券业务。证券业对实体经济有着重要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服务于实体经济:
(一)基本职能实施,助力实体经济发展。证券经营机构的基本职能包括拓展投资融资、销售交易、资产托管等。证券经营机构为大宗交易、私募产品、场外衍生品等各种金融产品开展做市等交易服务;开展资产托管业务;建设证券账户平台,建立与私募市场、互联网证券等业务相适应的账户体系。证券业可以帮助企业进行融资的方式主要是公司的上市和挂牌。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俗称“新三板”,是全国性的证券交易场所,之前只有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证证券交易所是国家批准的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通过上市或挂牌实现企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实现企业的直接融资,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
(二)为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业务创新。我国证券业目前开展的创新业务包括资产证券化、中小企业私募债、类贷款业务、PPP合作模式等。资产证券化是指将可以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组合作为支持,发行证券的融资方式。中小企业私募债券是指中小微型企业在中国境内以非公开方式发行和转让,并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公司债券。目前证券公司可以开展的类贷款业务包括融资融券,约定购回式交易,股权质押等。
(三)以专业化团队、专业化方法为实体经济提供咨询与服务,提高实体经济利用金融的效率。
四、证券业落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进一步措施
证券业作为重要的金融机构,在资本市场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随着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的进行,证券公司应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实现券商转型,采取措施进一步落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政策。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及证券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情况,证券业可以采取下列具体措施。
(一)发展跨境业务,提高国际竞争力。证券业可以为境内企业跨境上市、发行债券、并购重组提供财务顾问、承销、托管、结算等中介服务;可以在港、澳、台和其他境外市场通过新设、并购重组等方式设置子公司;可以为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提供相关服务,积极参与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试点,并依托上海自贸区等经济金融改革试验区机制和政策,为境内外个人和机构提供投融资服务。
(二)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助力中小企业发展与产业升级。中小企业融资难,已是不争的事实。国家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打开了中小企业融资的直接渠道,拓宽了中小企业融资途径。证券公司让优质中小金融机构进入资本市场,让优质的中小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并购重组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证券公司应在产业的并购重组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助力产业升级。创新驱动是产业升级的内在动力,证券公司在实现其基本职能的过程中,可以为创新型企业提供更多地支持,为万众创新创业提供咨询与支持。
(三)创新金融产品,向综合金融服务的方向进行创新和转型。我国金融行业经过多年的分业经营,导致证券公司的业务被限制在传统业务的框架内,但是从近期证券公司创新业务的发展来看,未来的证券公司更应该是综合金融服务提供商。为实体经济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整体金融解决方案。同时,目前证券公司正在开展的如火如荼的类贷款业务,包括融资融券、打新股贷款、约定购回等,相当于替代了部分银行的职能,朝着综合金融服务提供商的目标更迈进了一步。具体可以:开发资产管理业务;开展固定收益、外汇和大宗商品业务;加快融资类业务创新;稳妥开展衍生品业务;发展柜台业务;自主创设私募产品。这既是我国监管部门所鼓励的,也是证券公司的发展方向。
(四)创新服务方式,加快与互联网金融的合作和创新。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我国互联网创新的概念不断提出,互联网金融成为金融行业最近发展方向。证券公司也必须要积极加强自身信息技术建设、借助互联网开展创新业务模式和服务方式。这就要求证券公司在具备一定的硬件条件和互联网思维。可以借助互联网提供金融服务,缩短与客户的距离,免去地域的限制,提供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可以借助互联网实现营销模式的创新,增强竞争优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技术的发展等为证券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和挑战,证券业应该抓住机会,应对挑战,不断创新与改革,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朴,朱太辉.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J].国际金融研究.2014(03)[2]邱兆祥,安世友.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重新审视[J].教学与研究.2012(09)
2.金融如何服务实体经济 篇二
推动投资银行为经济建设直接融资和提供金融综合服务
银行业投行目前的核心业务涵盖范围极广, 创新空间较大。
(一) 企业需求形成了投行业务的爆发式增长。2012年国有控股四大行投行收入均超百亿, 其中工商银行实现收入261.17亿元;民生银行的财务顾问业务、兴业银行的信托业务都已成为各自新的利润增长点;北京银行主要服务中小微企业, 实现投行收入8.78亿元, 成为其中间业务中最大的一块。
(二) 投行在经济建设中作用突出。投行相比银行贷款业务优势明显, 与实体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一是增加直接融资。通过发行和承销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企业债等方式为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服务。2012年, 仅建设银行债券承销募集资金合计已达3.48万亿元, 而全年150家企业IPO募集资金仅995亿元。在银行信贷收紧、股票一级市场萎靡不振的情形下, 债项融资一枝独秀, 成为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二是促进重点产业资源整合。为重大产业和项目提供银团贷款, 为企业兼并、收购与重组提供财务顾问和咨询服务, 促进生产要素重新组合, 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整体经济效率。三是创新资本运作方式。凭借自身的专业能力, 依托银行广泛的客户资源和机构网络, 为资本寻求最佳效用。如对于优质资产, 可开展收益权、资产证券化等业务。对于初创企业, 可引入私募、创投资本等方式帮助企业成长。
(三) 我省要发掘投行服务实体经济的巨大潜力。一是发挥投行在加快粤东西北地区发展中的作用。要注重在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园区建设和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中引入投行业务, 帮助开展项目融资或产业融资, 利用投行的专业能力, 探索引入多元化股权或债权投融资方式, 完善资本流通机制, 最大化利用社会资金促进粤东西北各市振兴发展。二是完善投行创新机制。构建与投行业务相适应的风险监管体系, 和传统业务进行风险隔离。鼓励本地城市商业银行成立投行部门或团队, 积极引导其他非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我省营商环境开展财务顾问类、资产管理类等创新业务, 服务小微企业。三是引导投行服务社会事业。可依托投行成立保障性住房建设、文化、环保、医疗健康等若干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借助银行的信用和客户资源, 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社会事业, 将投行的巨大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积极发展融资租赁业务支持产业转型升级
融资租赁集融资与融物、贸易与技术更新于一体, 有直租、回租、经营性租赁、转租赁等多种模式。我国自1981年起便允许引进融资租赁机构, 但只能由外商投资或内资试点, 由商务部监管, 发展缓慢。2007年银监会出台《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 明确银行可设立金融租赁公司, 各地政府也在密集申办, 融资租赁业务发展方兴未艾。
(一) 融资租赁成为新金融创新业务。自上海自贸区与9家融资租赁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以来, 融资租赁成为近期市场关注的热点。2012年全国在册运营公司达560家, 同比增长89.2%, 融资租赁余额达1.55万亿元, 同比增长66.7%。其中金融租赁公司23家, 租赁资产总额达8800亿元, 占据半壁江山。从融资租赁交易额占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来看, 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经济体已达到15%-30%, 我国约为5.5%, 发展空间巨大。
(二) 融资租赁服务领域极为广泛。一是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通过融资租赁, 小微企业可及时应用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 增强竞争力。对于科技型小微企业, 可解决使用次数少、频率低的实验设备和生产制造设备的使用问题。二是降低大型设备或项目的资金成本。对于飞机、船舶等大型运输工具, 大型制造业、矿山及大项目建设中的成套设备的使用, 采用融资租赁可大大节省资金成本, 降低资产负债率, 实现资产轻量化发展。三是支持民生事业。融资租赁在交通运输、医疗器械、农业机械、文化教育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均可应用, 可有效支持欠发达地区提升生产生活和公共服务水平。四是有利于产品出口。通过融资租赁出口, 不仅能够提升卖方产品竞争力、有效缓解国内产能过剩压力, 而且通过为买方提供融资租赁服务, 使国际贸易合作更加便利。
(三) 我省应积极发展融资租赁业。一是打造融资租赁业聚集区。可借鉴天津滨海新区成功经验, 将融资租赁作为我省金融新兴产业, 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在财政、税收上给予倾斜。东莞已在今年4月出台了《东莞市加快融资租赁业发展实施意见》, 建议省金融办从全省角度统筹, 规划发展一批我省融资租赁公司。二是加大融资租赁支持产业转型的力度。引导融资租赁业务更多地向粤东西北地区发展, 支持东西两翼先进制造业、海洋和生产型服务业发展, 支持粤北山区绿色低碳产业、“三农”和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积极探索开展融资租赁出口业务。除为卖方提供融资租赁出口退税等政策之外, 可通过在欧美、东南亚等地设立融资租赁机构, 为买方提供业务服务以更好地开拓国际市场, 提振我省出口业务。四是培育租赁资产交易市场。融资租赁产生大量风险可控、收益稳定、期限较长的租赁资产, 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应支持融资租赁与保险、基金、信托等行业合作, 探索租赁资产证券化, 发挥融资租赁联结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平台作用。
规范创新理财业务运作, 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随着社会投资需求的增加, 资产管理业务势头强劲, 理财、保险、基金、信托等资产规模大幅增长, 尤以银行理财最为突出。
(一) 理财业务已形成巨大规模。截至今年3月底, 理财资金账面余额达8.2万亿元, 存量理财产品数量达4万余只, 具备多种风险收益特征。2012年银行理财年化加权平均收益率约为4.1%, 有效增加了客户的财产性收入。2012年工商银行实现理财业务收入267.78亿元, 相当于广州银行营业总收入的5.4倍;平安银行理财收入6.54亿元, 同比增长130.28%, 突显与深发展银行合并后的资源整合优势;华夏银行理财业务收入占其中间业务收入比重达到28.67%。
(二) 当前理财业务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较弱。理财业务产品销售、投资运作多集中在高盈利行业, 偏离支持实体经济。一是脱实向虚。大量理财资金在金融系统内循环、空转, 投资于复杂的高杠杆的金融衍生品、房地产业, 且存在资金错配、关联交易、“资金池”等现象, 为系统性风险埋下隐患。二是资金投向混乱。行业中存在将理财所筹资金用来发放委托贷款或通过信托、私募等方式投项目的绕规模贷款, 将资金计入存款的变相高息揽存等现象。三是消耗产业资金。许多上市公司不投资经营实体项目, 而是将盈余资金甚至通过发行债券募集资金投资理财产品, 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实体经济缺血状况。
3.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转型之路 篇三
“过去30余年传统工业化时期,我们片面地强调了金融提供资金的这个功能,而对其他有所忽视。所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个命题如果不加以深入考核的话,很容易被简单化为无条件满足微观企业的资金需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副院长李扬指出,在大多数人的概念里,就是用这个标准,就是从这个角度看金融和实体经济关系。如果做不到便被会被扣上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帽子,这种状况其实是比较危险的。
“中国经济形势目前的主要特征是大部分实体经济转型找不到方向。”李扬的评论一针见血。
他强调,要使金融体系更贴近实体经济,我国金融体系恐怕要经历一个投资银行化的过程,要让所有的人有投资银行的思路。“以往,投资银行的思路就是到哪儿去就看有没有好企业,只要能够认识什么是好企业,知道企业到底要什么,才能用什么工具去满足这个需求。我认为这是次要的。”
中国经济问题主要是金融问题
中国经济问题一半以上是金融,金融如果和经济连在一起来看的话就有一个命题,就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定义,以及二者的关系需要厘清。
“所谓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个命题本身就是错误的。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我们如今用金融这个词所支撑的事情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货币问题,一类是信用问题,一类是狭义的金融市场金融问题。”
金融理论产生自上世纪中叶,讨论的是不同金融资源之间的一个替代问题,以及无风险套利等问题。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有了变化,这个变化得益于新增长理论,讲的是结构的变化;信息经济学把经济运营中人们过去不关注,或者没有手段去研究的一个因素揭示出来了;新金融发展理论,以研究经济增长的结构变化以及金融和结构变化的关系为主要研究方向,打破了传统的发展理论的僵局,让金融和实体经济有了一个稳定的可以沟通的渠道。
一位获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将金融功能概括为6项:提供支付结算方式以便利交易。就是支付清算;提供集中资源和投资分散化的机制。集中资源,然后再投资分散化,储蓄投资;提供跨时间、国界和产业的经济资源转移方式资源配置;提供风险管理方法;提供价格信息以帮助协调经济各部门的分散化决策;当交易各方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时提供解决激励问题的方法。
过去30余年的传统工业化时期,由于中国实体经济有比较确定的需求或者投资方向,金融体系的主要功能就是为相应的生产与实体投资活动提供资金,这也导致了我们片面地强调了金融提供资金的功能,而对其他有所忽视。所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个命题如果不加深入考核的话,很容易被简单化为无条件满足微观企业的资金需求。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越来越复杂
在新常态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问题进一步地复杂化,我们经济形势目前主要特征就是大部分实体经济的转型找不到方向。
因此,传统的金融体系的融资功能也就失去了目标,实体企业,所谓为实体经济服务,实体经济领域中的企业知道该干什么,满足它这个需求,事情就成功了。
“但现在的问题是,实体领域很彷徨,大家并不知道自己要去做什么,于是金融部门更彷徨,不知道该做什么。所以,他们不但无法通过资金配置为有效的经济活动提供支持,而且很危险的就是,只能流向高风险、低效率但短期收益高的区域。”
这两个领域,一个是去拆东墙补西墙,为很多的断头资金、断头的融资活动提供紧急救助,坏项目的资金周转,这一情况是很多的。另一个是投入投机性很强的领域,如股市、房市。“所以,现在基本情况就是如此,中央银行态度很清楚,货币当局态度很清楚,要支持经济转型,防止经济失速过快,保持这样一种状态,它能做的事就是把钱提供出来,但是钱提供出来之后,无论自己来做还是由商业银行来做、还是由市场来做,没有方向,因为实体经济领域并没有给予很明确的方向。”
李扬认为,“这些活动不能说毫无意义,或许降低了短期内的系统风险,并创造了一定的收入效应,但这是以长期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积累为代价的。
让熟悉产业的人去搞金融
现在金融体系存在什么问题呢?为此,他列举了很多例子。
金融业自身存在缺陷。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时,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不太了解实体经济运行的风险特征,不太了解他们在做什么、想什么,这个问题很突出。银行信贷的原则、风险评价的标准以及监管要求,都基于抽象的金融理论。从金融部门来说,不太知道实体部门要什么,不知道他们活动的特征是什么。金融从业人员,特别是银行从业人员,大部分是学金融、学会计、学财务出身,对产业、行业的特征及发展趋势不甚了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我曾结识一位海南信用社的老总,做得不错,在海南金融市场上占得头筹。我跟他讨论,你如何服务三农?他说了一个让大家豁然开朗的做法。他的信贷员都是农业技术人员。这下把问题就点透了,这些人天天骑着摩托车走在乡间地头,这些人都是叶子、橡胶等种植方面的专家。农民说要贷多少款,要建一个什么橡胶林,他能比农民算得清楚,知道多长时间能够收获,知道能卖多少钱。这个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就完美无缺、天一无缝了。”
所谓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原则,要按照实体经济来定,当然有金融特有的规律,要把金融特有的规律和实体经济规律结合起来,必须在任何情况下实体经济的规律都是第一性的,金融是第二性的东西。另外从业人员中,特别像现在结构大变化中,一定要有熟悉产业及产业变化的人员,仅仅靠增发贷款那样的人是不足以来满足需要的。
西方国家以美国为首,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金融体系有了一个非常大的革命,就是整个金融体系投资银行化,做投资银行。投资银行是一个典型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业务。投资银行去找企业,发现企业成长的潜力,然后替企业去运筹它的财务结构、替企业去做规划、把企业推荐上市,让它突然筹得很多的钱,通过这样的改制让它有一个适合发展的治理结构,然后让它迅速发展。所以,到了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美国的金融机构基本上投资银行,包括传统的商业银行结构也都有非常大的投资银行的部门。全世界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里边,投资银行还是领头,传统的商业银行中,投资银行也是非常重要的业务。
nlc202309030949
大数据在不同行业需要共享
截至目前,中国对混业经营这个问题还没有定论,商业银行被严格禁止做投资。但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不是简单地说给钱,这需要改变银行的理念、原则,甚至改变员工结构。
其次,以国有银行为核心、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以与创新主体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融资需求之间存在着结构性不协调。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但是大众的需求是多样化、个性化的,必须能够满足这些需求。银行是批量化的,需求也就七八种。我们的金融体系就不能满足选择的需要,这涉及到一个理论,用市场为主的体系还是以机构为主的体系来满足这种需要?结论应该是,市场为主的体系比较能够满足多样化的融资需求,能够给大家的创业和创新提供非常有力的金融支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第三,金融服务供求之间的信息不通畅。现在金融生态的环境、征信服务体系、担保体系等还不尽如人意,使得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和需求者之间的信息难以有效沟通,客观上造成了各类金融机构和广大投资者的畏难甚至恐惧心理。
“很多做互联网金融的人说大数据是一个伪命题。社会总体来说是大数据,但是至少在中国,所有的大数据被分解为一个一个机构所拥有的小数据。金融互联网创业者掌握的公共数据很少,政府掌握的数据保密,企业掌握的数据属于商业秘密,而现在在中国需要大家交换数据,建造一个数据交易的市场。数据当然可以交易,但是如果想充分利用大数据的话,必须有大量的公共数据。现在恐怕中国最大的金融机构所获得的数据大概在7千多万,而且它还是利用保险系统掌握的一些数据。当然像阿里巴巴那种商业交易数据也很好,但也不给其他人用。所以谈到大数据,由于它是被分割的,很多人不能享受大数据的好处。所以大家不敢投资、不敢贷款,不知道它会怎样。”
一句话,金融企业和各种各样的网络上做商业交易的密切结合,才是正道。
第四是宏观经济政策问题。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没有非常顺畅的、有效的传导机制,在现实中,在微观企业、实体经济层面大家感觉到,想要的钱得不到,因为传导机制不畅通,又设置重重的阻隔。中国部门分割非常严重,所以使得大数据不能充分地发挥它的威力。
中央银行一项政策发布之后,要通过有效的市场结构向各个领域去传递,但中国是被分割的债券市场,首先接受中央银行调控信号,有银行间市场、场内市场,还有场外市场,由不同的部门管理,规则也不尽相同,不容易传导。
“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恰逢美国危机刚开始时的状态,货币是充裕的,信用是不足的,货币不能够转化为信用是因为在转化的过程中有重重的阻隔,使得它不能够有效的发挥作用。”
新常态下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首先,新常态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是促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促进生产要素重组,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
“金融体系的头号任务是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把他们的专利变成产品。金融体系应当为生产要素的重组提供便利,提供方便实体经济试错的金融机制,资本市场显得尤其重要,因为资本市场是允许试错的。”
其次,为了便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要建造一个钱能够顺畅的、有效的流动的机制。具体来说是便利的交易方式、支付清算。
“在风险管理手段上,不只是给钱,去管理风险、保险以及各种各样的对冲。资金成本信号在这样一个大转移的过程中,要知道资金到底是什么价钱,利率水平究竟应当在什么情况下。利率市场化不只是把存款放这儿就算了,这只是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后面怎么让供应者、需求者直接见面,来显示偏好,是下一步要做的很重要的事情。”
那么,金融改革的重点在哪里?
李扬强调,发展资本市场是毫无疑问的。我们要发展有效的债券市场,为企业提供长期和短期的债务性资金。发展有效的商业票据市场,为企业提供短期流动资金;要发展金融租赁市场,促进产业和金融业进一步的深度融合。要打破长期以来实行的禁止非金融机构之间发生信用关系的桎梏,放松对非金融机构信用活动的限制,就是说让实体经济之间直接发生信用活动。推动产融结合,鼓励实体经济办金融,应当鼓励成立控股公司,金融控股公司,或者说非金融的但其中含金融业务的这种公司。要推动“互联网+”,放开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限制,以互联网为新技术手段和载体,发展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
4.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才是初心 篇四
金融科技并不是个新鲜事物。货币、信用卡、ATM机、集中清算和SWIFT系统、证券交易系统、网上银行等都是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而出现的历史产物,只是近年来新技术的迭代更新速度更加频繁,社会大众的感受认知更加深刻,对金融领域的影响范围更加扩大。毫无疑问,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深度推广,极大地提高了金融体系的服务能力和效率,有利于解决或缓解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些普遍性金融难题。
比如,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可以大大缓解“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融资难、融资贵等市场失灵问题,有效提升金融机构的风控能力;也将助力现有金融监管理念和体系的全面改革。展望未来,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可能会从根本上改变金融的业态,从而带来许多新的我们迄今尚不知道的好处和风险。构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需要以下几点。
一、要深刻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
虽然科技金融和金融科技关注的对象不同,但是都需要始终秉承服务实体经济的天职和宗旨,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着力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要深度促进科技和金融融合发展。
如果没有过去以来的金融创新,就不会有前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同样,如果没有技术的进步,就不会有基于现代科技的现代金融服务。当前,科技创新和技术迭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速和频繁,更加需要我们锐意进取、改革创新,打破传统行业、产业边界,解放思想,通过新技术应用、产品服务创新、跨界融合创新,扩大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提升服务效率,助力新经济、打造新动能。
三、要深入探索把握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通过科技和金融的融合发展,不仅可以弥补以往传统金融无法覆盖和服务的领域,更可以改变和重塑金融风险监管的理念和体系架构等,平衡金融创新与风险防控,用新的技术和模式,提升金融监管的能力和水平,将更多金融风险的“事后处置”前移到“事前预测”、“事中干预”。
四、要深耕更加有利于科技和金融结合的生态环境。
加速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金融制度体系变革,大力培育创新资本,减小金融业的虹吸效应,为新经济提供更多符合其客观发展规律需要的金融要素资源,为尽快转向创新驱动的经济提供不竭动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插上科技和金融两个翅膀。
作为互联网金融中的一员,悦才始终不断坚持创新,今年6月由我司自主研发高端、高效、附带云计算系统的决策引擎系统1.0版本正式运行,成功推向市场,并获得市场多个金融系统一致认可。
5.金融如何服务实体经济 篇五
服务实体经济
11月5日,浦江金融论坛2016秋季峰会在台州举行,围绕“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展开讨论。本次会议由浦江金融论坛理事会、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主办,台州市金融办、中证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支持,浙江新台州律师事务所、浙江中非国际经贸港服务有限公司承办,台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华和重工有限公司、浙江爱力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协办。
浦江金融论坛是一个高起点、高平台的学术活动,论坛汇聚了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业等金融界的权威人士,共同讨论当季的宏观经济和金融资本市场的重大课题。每季论坛都和当时的宏观经济形势、金融市场形势密切相连。
论坛现场图 台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兵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学院首席经济学家何帆,上海黄金交易所理事长焦瑾璞,重阳投资总裁王庆,浙江省国贸集团董事、党委副书记楼国庆,上海证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南松,江苏银行杭州分行副行长耿正义,浙江新台州律师事务所主任项先权,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国旺参加会议并发表演讲;会议由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副总经理徐明主持;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监管二部总监助理吴明晖和长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初分别做了专题报告;报告会由中证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杨柏国主持。
台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兵 台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兵介绍了台州政府促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的经验体会: 一是必须充分尊重草根金融家的首创精神;二是政府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三是必须牢牢抓住信用建设的主线,持之以恒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加大对失信市场主体的惩戒力度;四是必须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目标导向,深化改革创新的出发点是为了实现民营经济和“草根金融”的良性互动和共荣共生。
近年来,台州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中取得了一系列基础性、关键性、首创新的改革成果。台州设立了全国唯一持续良性运作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大陆首个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突出基层实践的小微金融研究院。为破解小微企业发展趋势判断问题,台州以34万家小微企业为有效样本发布具有风向标作用的“小微金融指数”。台州将以“打造全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示范区”为目标,切实承担改革“实验田”重大责任,努力为全国小微金改积累可持续、可扶植、易推广的有益借鉴。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学院首席经济学家何帆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何帆认为,中国经济自2001年之后表现出三年左右一次的宏观经济短周期,这个短周期是由金融和信贷驱动的。中国的房地产行业也表现出三年左右一次的周期性波动。中国的宏观经济周期和房地产行业的周期出现更紧密的联动。这一是因为房地产行业本身的体量很大,通过前向和后向联动效应,带动了很多行业。二是因为房价上涨会引起央行的关注,央行政策的微调会引起市场情绪的波动,由此出现了中国经济的短期波动。目前既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稳定宏观经济形势,又需要加快供给侧改革。需求侧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熨平经济的波动,供给侧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挖掘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活力。从短期来看,供给侧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三去一降一补”。这些改革在经济下行期间会遇到一定的挑战,可能导致经济增速进一步下降,但对长期的经济增长有重要的意义。从长期来看,中国必须要加快创新,才能挖掘未来的中国增长潜力。过去,中国的企业在降低成本方面有很多创新,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中国经济应进一步升级换代,用新动能带动和替代旧动能。中国当前的创新优势,一是有大量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应进一步推动“劳动力密集型的研究与开发”,二是有广阔的国内市场,可以推动“市场引致型的创新”,很多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未必首先发生在中国,但最终会在中国的国内市场上实现商业化,中国最后会成为赢家。在交通物流、电子商务、环境保护、医疗保险、教育服务等领域,中国都有巨大的潜能需要挖掘。上海黄金交易所党组书记、理事长焦瑾璞
上海黄金交易所理事长焦瑾璞主要从完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运行和监管方面提出观点。他认为,金融交易体系是金融市场基础设施重要内容之一。金融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以及金融稳定也依赖于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持续、有效、稳定地提供服务。焦瑾璞对我国金融交易体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首先介绍了我国的金融交易体系的发展,“我国的金融交易体系或者平台主要是2000年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从证券交易、外汇交易、资产管理、债券交易等各种金融交易依次发展。金融交易是金融业务的高级形式。”正是由于我国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才引发了不同类型的金融交易,并逐渐成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焦瑾璞阐述了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基本做法,并提出优化我国金融交易体系的几点思考:一是加强统筹规则,优化系统重要性基础设施布局。二是逐步建立对基础设施的统筹监管框架。三是自身建设和法治建设。必须督促指导现有基础设施按照相关国际准则和评估建议,改进相关制度安排。
浙江国贸集团董事、党委副书记楼国庆浙江省国贸集团董事、党委副书记楼国庆从国贸集团自身出发,介绍了国贸集团在创新发展方面的基本情况,并阐述了供给侧改革下国企的创新发展。楼国庆认为供给侧改革包含四个方面的核心内容。一是培育创新型的主体,提高全要素的生产,增加有效供给。二是培育新的要素,提高效率,实现增长。要素指的是人才、知识、技术、信息等效率型的要素。三是培育新的产业。要培育高价值的、知识技术型密集的产业,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符合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四是培育新的动能。更多依靠供给侧的制度变革、结构优化来转变生产动能。楼国庆同时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给企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一是传统产业重获新的机遇。二是带来产业结构的巨大调整。三是“软资源”将会创造“硬价值”。四是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传统旧领域将会衍生出新的趋势,逐步形成个性化,多元化的供给市场。五是随着供给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供给结构不断优化,促使新需求的不断产生,从而创造出新的价值。最后楼国庆认为如何在当前形势下抓紧机遇,促进企业创新,关键在于更好的顺应供给侧改革的要求,来加大企业的改革创新和创新升级。把国企改革和供给侧改革要求紧密的结合起来,不仅要通过改革提升企业的体制机制,增强竞争力,更要从经济的全球化,去把去产能、去杠杆解决好。上海证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南松
上海证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南松先生讲述了三个事件。第一个事件,是英国公投脱欧。朱南松觉得英国脱欧并非意外,他用这两年在英国生活的切身体验告诉大家,英国真正反对脱欧的只有伦敦、剑桥、牛津、苏格兰、爱尔兰等和欧洲比较紧密、比较国际化的地方,其他地方基本是坚持脱欧。英国在1960年到2004年间,人口平均每年增长15万,但是2004之后每年平均增长45万左右。原因是2004和2007年东欧国家加入欧盟,使得大量东欧势力进入英国,这也是英国脱欧的主要原因。第二个事件,从2010年以来,美国对全球金融机构进行罚款,到现在已经罚了350多亿。朱南松觉得美国现在正在对全球整个金融体系重构化,比如瑞士现在的保密制度的改变,现在去瑞士也不再能享受到存款保密制度。第三个是对整个境外居民资产制度的改变。中国从2014年已经启动了对居民的资产进行申报,但是一直没有真正实施,从明年将正式开始实施。这个政策的正式实行前提是,中国参加了一个多边自动情报交换协议。将来中国人在海外的资产,通过此协议可以自动交换回来。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中国参加这个协议是2015年。从明年起,对海外存款在600万以上的客户,金融机构就会按此协议具体实施。朱南松说,讲这三个故事,是因为他感觉整个全球金融进入一个调整的状态。朱南松认为,供给侧改革主要来自实体经济。但这十几年整个国内金融行业供给加强了,主要是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等,都在申请金融牌照,各种交易平台也交替出现。数据表明,2005年以来金融行业上市公司收入占整个上市公司收入的15%,到去年年底上升到19.7%,上升并不明显。但是从净利润上来讲,已经从2005年的30.4%上升到去年年底的62%,这意味着上市公司利润中,有62%来自金融行业。这也印证了因为金融业利润非常丰厚,导致金融业供给源增加。朱南松说,类似于前几年风能、太阳能产业热,这也是他提出金融业亟待进行供给侧改革的可能性。
江苏银行杭州分行副行长耿正义
江苏银行杭州分行副行长耿正义就当下商业银行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了观点。从现状来说,一是总体上,银行金融机构存在着产能过剩。二是新金融,高端金融的发展乏力。尤其是真正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小微企业金融。三是日前银行业的监管政策存在着时松时严,先松后紧的策略,使得市场持续创新和持续发展能力日益削弱。四是信息业,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可以改变银行的运作效率和发展方向,对整个银行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发展趋势来看,耿正义认为宏观方面,一是要削减过剩产能关键在去产能过程中不要伤害实体经济。二是银行持续创造新兴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提升。三是银行通过流程改造,信息技术运用,降低营运成本,监管成本。同时从微观来看。一是银行金融机构全面审视原有战略定位和要聚焦有效的市场。二是加快调整内部组织架构。三是传统银行金融机构和草根金融密切合作。
浙江新台州律师事务所主任项先权对于民营企业,很多人关注到的是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而项先权关注的是法律风险问题。项先权认为民营企业的法律风险是很高的,并且主要发生在融资领域。面对这样的法律环境,项先权给出了三条建议:首先,在观念上,企业家必须高度重视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分析自己公司所处的法律环境,识别企业运营中的法律风险点。其次,在宏观上,呼吁有关部门修改、健全法律规章。第三,战略上,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民营企业要抓住机会,走资本市场之路,这应该是目前最为有效的防范法律风险的途径。
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国旺 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国旺认为供给侧改革的目标是将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过剩的传统重化产业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短板的新兴绿色产业转化。为鼓励扶持新兴绿色产业发展,绿色金融需要做好八大战略创新:一是资源创新。绿色金融不仅要做好生态有机环保绿色的自然资源通过金融商品+货币+资本+智本四层创新,还得将这种综合创新延伸到经济丶社会丶政治各层面。二是政策创新。政策是利益调节的杠杆,绿色金融要还达到高效率高效用高收益目标,政策法律制度理念等上层建筑改革必须与之匹配,才能对绿色金融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功能。三是管理创新。管理理念规章制度,必须结合产权股权及控制权决策政经营权分配权等实况进行创新设计,以利绿色产业绿色金融从传统产业包围中脱颖而出。四是技术创新。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对相关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动态的自动的数据收集筛选评估评价,形成政府公权力背书的又有市场活力的技术创新,从而为传统产业老树新花,又为新产业蓬勃发展提供保证。五是产品创新。产品包括商品货币资本不同层次,从产权到股权到指数,从有形到无形,从自然到经济到文化,要实现产品创新到价值创新,需要绿色金融支持扶持帮持。六是市场创新。绿色金融花场创新上,以资本化为起点,将资本+信用+品牌有机结合,实现市场边界从有形向无形,从地域到国际扩展,从而通过定价权的实现,进而实现整合全球资源目标。七是品牌创新。品牌是信用质量身份的象征。品牌通过金融创新,延伸出了决策权+投票权+经营权+分益权,从而为产品货币化,货币资本化,资本智慧化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八是战略创新。智本型战略通过加减乘除,重在产品设计+制度设计+风控设计+标准设计,从而制定出合乎产业升级与价值创造,达致促成高效率高效用高效益绿色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副总经理徐明(主持并发言)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副总经理徐明说,供给侧改革是我国目前最重要的经济改革,是我国经济改革的根本所在,对我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这一过程中,资本市场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可以为我国供给侧改革提供支持和帮助。股票、债券等证券的发行,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各种金融产品的配置,通过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财富管理市场及衍生品市场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资本市场强大的融资功能、资本配置功能、价格发现功能也为供给侧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因而,资本市场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服务实体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我国目前资本市场存在着供需矛盾,也存在着供给侧改革问题,以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徐明就此提出了我国目前资本市场供给侧改革中所存在的问题:一是企业IPO的强力需求与发行速度较慢之间的矛盾;二是并购重组需求旺盛与监管日趋严格之间的矛盾;三是证券市场结构性问题突出与强调市场多层次、多领域、多产品之间的矛盾;四是市场发展日渐混业、风险逐渐串联与监管机构未能统一协调之间的矛盾;五是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入与创新中风控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不很好地加以解决,就会大大制约资本市场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也影响着供给侧的改革。
徐明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行顶层设计。在法律和制度上进一步完善。例如正在修订的证券法可以对上述问题有所回应;金融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合作,不断协调、统一行动,分享共赢;金融机构本身要进一步创新,在这一过程中应将服务实体经济供给侧改革方在重要位置,将创新中的风险控制放在重要位置。
长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初 王初:《并购重组与上市公司再融资》 长江证券承销保荐公司董事总经理王初博士: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很有效的一个手段就是并购重组,把不太有效的资产从上市公司剥离出去,注入更加具有盈利能力和可持续性的资产。王初博士认为从2015年起,国内资本市场的并购融资进入爆发增长期。2015年,证监会共审核过会重组案例339家,比2014年同期(194家)增长174.74%;审核通过率为93.51%;审核通过借壳上市38家,审核通过率64%。2015年上市公司公告了1444次并购重组事项,有数据披露的并购事件共涉及交易金额15766.49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单交易金额20.14亿元;而2014年全年公告475项重组事件,披露交易金额2306.29亿,平均每单10.63亿元。从数据看,2015年无论并购重组事件的绝对数量、绝对金额还是平均单个重组事件涉及的交易金额都有突飞猛进的增长,分别是2014年的3倍、6.8倍和近2倍。2016年,并购重组依旧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截至2016年9月30日,证监会审核过会重组案例195家,审核通过177家,通过率90.77%。王初博士同时提出去年以来上市公司并购融资出现了几大特点。国有企业积极参与,如南北车合并,中国集团和中船重工、四大航运央企、中铁和中铁建在市场上一直整合的传言;政策引导产业并购,产业并购是上市公司立足于长远发展自发进行的并购交易,目前主要体现为上市公司对非上市公司的并购;跨界并购增加,但今年下半年以来,监管部门对跨界并购的监管要求更加严格;估值差异推动跨境并购整合,最明显表现的是境外回归/分拆至A股上市,如奇虎360等。总之,从市场角度看,在经济处于结构转型期的大环境下,上市公司从产业整合角度,不断开展产业并购活动,实现自身业务转型和盈利能力的提升。从制度环境角度来看,为适应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市场化并购交易的需求,监管机构的监管导向更趋向市场化,审核效率不断提高。从全球视角来看,目前全球证券市场的竞争已体现为市场发展水平的竞争制度环境的竞争,近年来众多境外上市公司私有化回归A股、或分拆至A股上市,不仅体现了A股市场与境外市场的估值差异,更反映了A股监管制度的供需,但目前越来越多的优质企业回归A股已经引起监管层对估值套利的重视。
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监管二部总监助理吴明晖 吴明晖:《IPO审核基本情况与最新监管动态》 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监管二部总经理助理吴明辉认为2016年以来,申报排队企业再创新高,“堰塞湖”现象突出。同时,发行规模同比明显下滑。2016年1-9月过会企业中制造业企业数量接近一半,达到77家,信息技术行业是第二大过会行业,有33家。过会企业集中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过会企业保荐人集中于中信证券、安信证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等大型券商。过会企业进三年平均资产负债率约40%,盈利能力总体良好,但总现金流量明显偏低。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深交所和上交所在2015年后两市发行市盈率已无明显区别,均在21左右。在IPO审核方面越来越规范和严格。2016年上半年,证监会发行部反馈意见总计3769条,平均每家企业34.6个问题。其中,财务问题是最受关注的领域。同时,近两年,对申请上市企业所处行业的个性化问题也越发关注。发审委2016年上半年意见总计362条,平均每家企业3.2个问题。其中,财务状况是否正常、是否具有持续盈利能力是关注的重中之重。简要来看,IPO关注要点有五大方面,发行人财务状况是否正常;持续盈利能力;生产经营合规性;募集资金投向,以及行业性等其他问题。编辑:叶帅
6.金融与实体经济—论文整理 篇六
《把服务实体经济这盘棋走活》—杨其广
6月20日,李克强总理先后到中国建设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到更好地发展。考察,并主持召开座谈会。他在座谈会上特别强调“走活金融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盘棋要走活,首先要科学把握形势“务实体经济这盘棋”。“脱实向虚”是金融之大忌,最终会导致金融危机。就说近30多年来,全球范围内发生的日本房地产泡沫、亚洲金融危机以及美国次贷危机,根源都是金融脱离实体经济发展要求导致的恶果。所以,致力于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不仅是我国经济免遭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需要,也是我国金融业在危机环境中保持稳健增长的重要基础。
《把握好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崔惠民 马涛
新形势下,只有把握好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才能做好金融工作,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金融不是实体经济的附属,而是同实体经济共生共荣。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是多维度的,不应将眼光局限于融资服务。同实体经济发展的需求相比,我国金融创新还不够。
《产融结合如何良性发展》——韩丛
近年来,产融结合掀起高潮,产融结合不仅表现在实体经济和银行的结合,而且和保险、证券的结合也有很多。现在,许多大企业特别是原来做实业的大企业,都在向金融领域拓展。然而,我们在关注产融结合带来的便利和效益的同时,也需要高度关注:产融结合并不简单,学问很大,风险也很大
《大力推进金融业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发》——朱永红
调研发现的主要现象和问题:1.相关部门实施具体措施推动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2.实体经济普遍反映融资成本高,3.融资存在规模及所有制歧视,4.非利息成本负担沉重,5.贷款流向不合理。
上述主要现象和问题的成因探析:1.由于产权保护原因,民企短期行为明显,投资实体经济意愿不强,2.改革进入深水区,企业预期不稳定,3.实体经济低迷,缺乏具有投资价值的实体项目,4.银行市场化主体与行政干预的矛盾.措施建议: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切实保护私有产权,2.坚定市场化的改革方向目标,3.改革顶层设计要赋予基层创新活力,4.进一步发挥金融支持创新的作用,5.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中国人民银行镇江市中心支行
在当前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镇江市的经济发展面临新的契机与挑战,但当前镇江市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资源,对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在对镇江市产业结构进行“偏离—份额”分析的基础上,从存贷比、金融相关比率、工业贷款投放等方面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以及镇江市产业结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做好金融工作的思考》——高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必须重点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发展壮大金融产业,鼓励金融创新。要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做好信贷投放的引导和激励工作;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深化金融改革,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进一步优化金融环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产业升级的金融支持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产业升级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构建监管完备、功能齐全、交易活跃、竞争有序、服务高效、支撑有力、风险可控的金融体系,是一国和地区产业升级的重要保障,也是我国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的主要目标。四川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本文在理论梳理和国外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产业升级中的融支持角色,结合四川省产业发展和金融服务实际,探讨了金融支持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
《关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若干认识》——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党委书记、行长 杨立杰
全面、准确认识和处理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避免认识误区,是解决金融与实体经济失衡问题的关键。当前有人认为只有第一、第二产业才是实体经济,包括金融业在内的整个第三产业不直接创造财富,都是虚拟的。对此,需要加以分析和廓清。不能按产业部门分类标签化地将金融归为虚拟经济,用类似“重农主义”的观念将金融与实体经济相对立。
《关于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有效性的策略探讨》——郑璐东南大学
目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虚拟经济的发展日益迅速,实体经济却越来越不受重视,出现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本文针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如何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有效性以及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探讨,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回归金融本源 灌注金融活水促进经济金融协调互动发展》——章彰
金融是经济的血脉,经济是金融的根基。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资金“脱实向虚”情况加剧,“五个新衡阳”建设加速的情况下,既要突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这个本源主业,又要不断优化金融发展环境,促进经济、金融协调互动发展。
《降低企业成本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徐婷
2017年7月1日从国家发改委获悉,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人民银行近期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17 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部际联席会议2017 年将组织做好八个方面、25 项重点工作。《通知》明确,今年降成本的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减税降费,继续适当降低“五险一金”等人工成本;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用能、物流成本。
《降低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产生挤出效应的路径研究——基于资金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政策分析》——南京财经大学中国区域金融研究中心
市场经济条件下,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互动构成了国民经济发展两翼,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虚拟经济产生的动因是实体经济的需求,并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最终目标。随着虚拟经济迅速发展,“脱实向虚”现象愈加明显,虚拟经济的加速膨胀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风险与危机,甚至会产生泡沫经济,引发金融危机。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虚拟经济的非理性繁荣,最大限度消除对实体经济的“挤出效应”,是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当务之急。我们需实施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以降低资金供给成本、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发挥资金杠杆作用、扩大融资渠道增加资金供给量、构建财税支持体系以确保资金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等措施,使虚拟经济重新成为实体经济的有效推动力,才能最终实现整体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金融发展的瓶颈———实体经济萎缩》——张惠敏 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自2008 年金融危机后,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出现萎缩和发展停滞,各学者特别是经济学家才开始深入研究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联关系。在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两会中都提到发展实体经济,金融要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本文在分析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实体经济与金融业发展现状,简单论述了实体经济在金融业发展中的作用,并提出促进金融业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的相关对策建议。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困境及应对建议》——王林涵
理论与实践表明,金融与实体经济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客观上需要不断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才能切实服务和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减速背景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面临供需不完全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建议积极创新发展科技金融和消费金融,同时及时创新监管工具,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金融结构与实体经济发展互动机制:研究框架的提出》——王 慧
金融结构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协调互动,是实现整个国民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基石。以金融结构优化与实体经济发展互动为角度研究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平衡关系问题,是保障我国经济安全,提升我国金融市场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寻求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为国家制度层面上促进金融对实体经济提供有力支持,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动态均衡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从金融结构与实体经济发展互动机制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出发,对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了研究内容与方法,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
《金融如何支持实体经济》——胡陶然
从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融合的角度出发,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指出了实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面对存在的问题,以金融市场为推动力,进而提出了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途径。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对策探讨》——谢启标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实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鼎力支持,但资金空转、炒钱成风等金融过热现象使金融与实体经济相分离趋势日益显现,实体经济发展困难重重。因此,高度重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发挥,避免脱实向虚,成为当前重要议题。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是当务之急》——高峰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力转换的关键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货币政策既不能“放水刺激”,也不能过于紧缩。因此尽管未来货币政策制定会将各种最新情况考虑在内,但稳健仍然是中国货币政策主基调和关键词。金融活动的本质是资金要素的优化配置过程,但这同时也会带来金融风险。以稳健作为货币政策的关键词,就是要管理好这个风险,从而更好地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李克强1月2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金融支持工业增效升级的措施 壮大实体经济基础决定推动《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决定清理规范一批政府性基金收费项目 持续为企业减负部署全面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 1月2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金融支持工业增效升级的措施,壮大实体经济基础;决定推动《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决定清理规范一批政府性基金收费项目,持续为企业减负;部署全面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
《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池昌友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必须服务经济,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的战略部署,各商业银行必须根据各自的情况认真贯彻执行。文章着重从贯彻执行的路径和制度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以保证战略部署的执行。
《浅析我国现代银行业如何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贺正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文章以银行业对实体经济发展进行金融支持的理论研究为基础,参考国外经验,分析我国现代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从而提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与途径。
《融资规模、融资结构与实体经济发展———基于我国金融供给侧改革研究》——王学龙
金融供给侧改革是当前我国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从扩大融资规模与优化融资结构视角出发,利用省际面板数据检验二者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不同情况下扩大融资规模与优化融资结构的优先次序。结果显示,融资规模对实体经济增长的作用呈边际效应递减趋势,而融资方式的改变会通过引导产业结构优化来带动实体经济增长。而在优先次序确定方面,金融发达区域应当优先优化融资结构;金融欠发达区域更应优先提升融资规模。
《五举措<中国制造>2025》
2017年1月2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动《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另外还确定金融支持工业增效升级的措施,壮大实体经济基础。会议明确提出五举措落地《中国制2025》,其中提到抓紧发布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及质量品牌提升等11个配套实施指南、行动计划或专项规划。
《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振兴要处理好五个关系》
实体经济是金融生长的土壤,经济兴则金融兴,经济强则金融强,二者互利共赢、兴衰与共。尤其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商业银行应当不断深化对经济金融辩证关系的认识,进一步聚焦本源,专注主业,坚持以新理念、新金融、新服务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转型升级,重点是处理和把握好五个关系。
《银行公司金融业务发展趋势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胡浩
公司金融业务是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公司金融的业务总量和竞争力直接决定了银行的竞争优势。国际大银行在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借由交易银行、新兴产业、金融科技的兴起以及“围栏”法则的实施赋予了公司金融业务新的活力。新常态下中国银行业公司金融业务应紧扣国家战略,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加强投贷联动,推进公司金融服务多元化;发展交易银行,以公司金融带动其他业务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加强产品与体制创新;强化合规经营,统筹管理表内外风险。《金融市场创新发展》
随着我国金融产品的规模和种类快速增加,相关交易平台的建立和完善成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金融市场体系创新与稳健发展的必备条件。当前,金融市场创新发展,一方面要提高市场效率,促进价格发现,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助力实体经济,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力支持;另一方面要完善各项法规和交易制度,强化市场纪律约束,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维护宏观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新年伊始,我们约请了有关专家和业界人士,分析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创新发展及监管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尊重市场规律回归实体经济本源》
7.金融如何服务实体经济 篇七
一、新常态下河南省实体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1.传统资源优势在减弱, 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河南地处中原, 区位、交通、物流优势比较突出, 因而在争取国家支持方面, 水利、高铁等面临很大的发展机遇。特别是构建“米”字形快速铁路网, 改革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新优势新动力不断集聚形成, 交通物流、产业集群等优势在上升, 因而有利于河南省形成发展大物流、建设大枢纽的格局。
2.河南省人力资源要素优势依然存在, 生产要素保障优势没有丧失。河南省生产要素的成本优势虽然在减弱, 但在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仍然潜力很大, 例如可以发展食品、电子、轻工、纺织等。
3.竞争加剧、动力转换没有完成, 新常态下内需不足的矛盾更为突出。河南城乡和区域经济仍然发展不平衡, 目前来说河南省的投资空间仍然很大, 需求增长面临很大的潜力, 在促进增长中消费和投资仍可以继续发挥作用;而且河南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 部分地区工业化刚刚起步, 工业化、城镇化所蕴含的投资空间和消费潜力巨大。
4.全省外贸依存度较低, 总量较小。河南通过转移替代扩大出口份额还有很大空间, 仍然具备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机遇, 可以参与国际分工和承接产业转移。而且河南服务业占比低于全国水平, 随着专业化分工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 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行业将面临很大的发展空间。
5.靠拼消耗拼资源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靠打价格战支撑和数量扩张的低层次竞争模式也将没有发展空间。但河南市场容量大, 交通便捷, 设施完善, 物流发达, 在发展电子商务、“互联网+”、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等方面, 完全有可能迎头赶上, 并抢占先机。
二、新常态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
1.金融不能完全匹配实体经济。河南省是储蓄率比较高的省份, 从去年的信贷规模来看, 2015年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48282.1亿元, 比2014年增加15.15%, 居全国第9位。从总量上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并不存在资金短缺问题, 但在经济实际运行中, 实体经济的资金供给并不充足, 这表明金融与实体经济并不完全匹配, 突出表现在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2.融资结构失衡。融资渠道过于单一, 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结构失衡, 目前企业融资主要以间接融资为主, 间接融资中又以银行借款为主, 银行业在我省融资占的比例明显过高, 直接融资特别是债券市场不发达。
3.金融创新不足。河南省金融创新方面明显不足, 尤其是金融机构在服务品种、服务范围、贷款管理、产品设计等方面难以满足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而且资本市场上, 尤其是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期货市场等基础性产品发展缓慢, 致使中小企业融通资金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
4.区域金融发展依旧不平衡。近年来河南金融业得到了蓬勃发展, 但我省区域金融发展依旧不平衡, 其中, 郑州、洛阳、焦作、许昌、南阳在金融生态环境中综合实力较强, 保险中财险收入明显低于寿险收入, 尤其是在区域分布范围内, 保费收入主要集中在郑州地区, 河南其他区域则发展明显不足。
5.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过高。实体经济由于各方面原因, 使得金融机构对其贷款面临较高的风险成本, 因此正规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贷款的成本偏高。而从民间融资来看, 实体经济通过民间融资获取资金的成本比正规金融机构还要偏高, 实体经济的发展将面临较大的财务负担。
6.部分经济金融风险有所显现。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部分经济金融风险特别是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已有所显现。其中地方政府债务性风险、产能过剩风险和房地产金融风险等主要表现为区域性金融风险等。而地方政府性债务、产能过剩、房地产等领域形成的影子银行风险和银行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为系统性金融风险。
三、新常态下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建议
1.建立多层次金融体系, 拓展企业融资渠道。 (1) 增加多元金融主体。要建立多层次、多元的金融服务体系, 需要鼓励不同风险偏好的机构进入金融领域。推进民营银行试点, 并适当降低金融准入门槛, 积极发展村镇银行, 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等。 (2) 规范民间资本, 发展民间金融。促进民间投资多元化, 取消不合理的市场准入限制, 并推动民间金融规范化、合法化。 (3) 拓宽并优化直接融资渠道。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等优质金融, 发展场外股权市场, 并推进区域性股权市场发展、加快发展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培育私募市场等。 (4) 健全金融中介服务体系。为了促进资信评估、信用评级、技术经纪、科技成果认证等业务的健康发展, 需要引进专业性金融中介服务机构, 并积极推进金融网络资讯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2.积极鼓励金融创新, 提倡个性化金融服务。 (1) 金融机制创新。为了建立科学化的差别风险定价机制, 实施差异化的竞争策略, 需要不断探索和改变资金运行方式及信贷管理模式, 完善利率定价技术, 并为企业量身订做能满足其需求的信贷品种。 (2) 加强科技创新管理。为实现金融业的手段、渠道和方式创新, 需要不断推进金融技术的创新和改革, 这就需要充分发挥物联网、互联网、移动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等在金融创新中的应用, 并加强电子虚拟网点建设, 构建开放式、全方位的金融创新网络, 更好地延伸金融服务的时间和空间。 (3)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积极扩大信贷规模, 要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十二五”重大项目要继续保持合理、稳定的信贷支持, 例如在建续建项目、重点产业、工业园区、龙头企业工程和承接产业转移等。 (4) 切实改进服务。金融业要创新服务方式, 强化主动服务意识, 科学规划网点布局, 不断改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增加金融供给主体, 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有序进入金融业。 (5) 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为降低企业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 金融业应主动降低企业融资利率, 并根据企业特点为企业量身订制合理的融资方案, 提高金融业的服务属性, 可以通过减轻税费负担、清理审批许可限制和注册登记等, 使金融业做到融智、融资并重。 (6) 加快金融机构的体制创新。为进一步加快金融业公司治理的改革, 强化内控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 形成高效透明的风险管控体系和权力制衡机制。
3.加强多方合作, 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创造良好环境。一是金融机构应加强与政府、企业、行业的信息交流, 及时掌握实体经济的信贷需求, 以便开展融资对接, 扩大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覆盖面。二是政府应调整和加大对金融机构的支持, 共同研究制定有关服务实体经济的扶持政策, 例如税收优惠和不断增资等。三是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 金融机构应主动深入企业, 为小微企业送去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并定期举办推介会、洽谈会和交流会等, 解决企业实际需求。四是为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各部门应加强合作, 建立公开透明、科学合理的收费制度。
8.金融如何服务实体经济 篇八
一、吕梁市货币信贷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存贷比例下滑,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意愿亟待提高
2015年9月末,吕梁市各项存款余额1667.7亿元,较年初增加94.6亿元元,增长了6%;各项贷款余额885.4亿元,较年初增加了25.8亿元,增长了3%。两者相比,存款增长速度比贷款高出3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2015年9月末吕梁市存款增长速度提高了7.6个百分点,而贷款增长速度下降了3个百分点。从存贷比例看,2015年9月末吕梁市存贷比例为53.11%,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34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存贷款增长速度和存贷比例的变化情况表明: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意愿继续下降。
(二)非经营性存款增加,中长期贷款大幅下降
2015年9月末,吕梁市新增存款94.6亿元。其中住户存款94.6亿元,与去年基本持平。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了6.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了56.3亿元,其中活期存款下降9.7亿元,定期及其他存款增加了16.4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加了10.2亿元。9月末,吕梁市广义政府存款增加了11.3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26.9亿元。从信贷投放看,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出现大幅下降。9月末吕梁市中长期贷款余额为342.15亿元,比年初减少11.81亿元,下降了3.34%。其中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中长期贷款余额271.5亿元,比年初下降了18.2亿元,比去年同期多下降了41.6亿元。由于定期存款不符合企业经营对资金流动性要求,特别在企业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企业定期存款大幅攀升,活期存款下降的情况反映了企业投资意愿不足的情况。而弱势经济下广义政府存款快速增加也反映了财政收入的增长刚性和地方政府投资审慎的倾向。企业中长期贷的大幅下降,进一步印证了企业、社会、政府投资意愿不强的现实。
(三)资金投向调整,信贷资源配置进一步集中、失衡
近年来,吕梁市煤、焦、铁、铝等支柱产业生产销售形势严峻,银行贷款普遍存在收民企,增国企;收中小企业,增大型企业;收传统贷款,增票据融资的经营倾向。银行贷款进一步向大型企业、国有企业集中,信贷资源配置进一步失衡。截止9月末,吕梁市新增企业贷款18.1亿元。其中大型企业增加23.9亿元,占130.5%;中型企业增加-14.7亿元,占-80.%;小型企业增加4.2亿元,占23.3%;微型企业新增4.6亿元,占25.5%。
(四)收缩传统信贷业务,金融机构热衷于虚拟金融产品
近年来,金融机构大步退出传统业务,加大票据融资、理财、信托等虚拟金融业务,这既规避或延缓资产风险,又解决因传统信贷业务增速减缓带来的利润压力,还满足发展间接融资的政策要求,但却加剧了实体经济的失血程度。据统计,2015年9月末吕梁市票据融资余额135.3亿元,比年初增加了9.2亿元,增长了6.8%,比全部贷款增长速度高出3.8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多增了9.5亿元。新增票据余额占到同期全部贷款增量的36%,由于票据融资的票据主要来源于大型企业和经济发达地区票据中心的转贴现票据,当地实体经济失血严重。
(五)银行可用资金充裕,倾斜性政策预期难以实现
近年,银行存款增加,贷款投放意愿减弱,金融机构实际上不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即使产生短暂的不足,也是金融机构过度从事理财、信托、证券投资等的结果。特别是地方金融机构的自有信贷资金都面临投放困难的问题,人民银行倾斜性政策所释放的流动性很难发挥引导地方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的政策预期。如农村信用社9月末的存款准备金率9.5%,比国有商业银行低9个百分点,其释放出的资金至少从贷款数据上难以体现出货币政策的引导效果。
二、货币信贷运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宏观经济深度调整,信贷投放有效需求严重不足
由于煤、焦、铁、铝等大宗商品及能源资源产品需求持续疲软,吕梁市经济连年出现断崖式下跌,这影响了信贷资金的有效需求。2015年前8月,吕梁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877.2亿元,同比下降22.8%;工业销售产值869.3亿元,同比下降19.2%,产销率为99.1%;工业增加值345.5亿元,同比下降13.2%。
(二)经济结构弹性不足,信贷支持转型发展缺少新的支撑点
吕梁市转型发展,一要提升传统产业,二要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更为重要。在经济向好时,吕梁市财政资源、金融资源高度向煤焦铁铝电等传统产业聚焦,第三产业、小微企业发展严重滞后,经济结构弹性不足。当宏观经济发生大的调整时,微小的第三产业、中小微企业不能发挥缓解经济地震冲击压力的作用,经济运行出现两种极端情况:一是大量企业关停、工人失业、居民收入下降、投资与内需拉动无力;二是银行从传统产业收回的资金难以转移到新的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上,无论从微观企业还是整个区域来看,银行信贷投放都表现出只收不贷或多收小贷等问题。
(三)信贷环境恶化,银行贷款投放更加审慎
2015年以来,吕梁市主导产业减产、压产、停工、放假普遍,企业主跑路事件时有发生,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持续下滑,银行防范风险压力很大,信贷投放非常审慎。据统计,吕梁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的有264户,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49.4%;企业亏损总额达到53.7亿元。与之对应,银行资产质量下降,9月末吕梁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占比14.12%,较年初上升1.95个百分点。
三、以新思维激发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积极性
(一)坚守不向过剩产能增加贷款的经营底线,强力推动企业转型发展
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其信贷资金来源于社会公众的存款,追求利润是信贷资金的本质属性,救急不救穷是信贷资金运行规律的具体表现。对于产能过剩形成的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绝不能通过强制银行贷款来解决。只有坚守这一底线,才能促使产能过剩行业接受市场调节,通过兼并、重组、破产、转型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二)坚持以经济增量调节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我国过剩产业面临最迫切的任务是压缩产能。只有大力压缩产能,才能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腾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个过程中,金融机构要积极盘活广泛分布在过剩产业中的信贷存量,通过总量控制,结构调整节,促使过剩产业并购重组、转型升级。金融机构新的信贷增量要重点用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新的经济增长点绝不能只局限在政策层面“高、大、上”的新兴战略产业,还必须包括长期被政府、企业、社会所忽视的、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普通产业和普通企业。只有坚持全面发展,重点突破,以经济增量调节推动产业结构的经济发展思维,我国才能够摆脱经济发展的“寡头模式”,才能摆脱国富民穷的经济格局,才能摆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外需、投资的窘境,才能形成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社会环境,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三)强化货币信贷政策贯彻执行的法律支撑,激发金融机构的创新发展本能
春江水暖鸭先知。金融机构是金融产品创新的先知先觉者,金融产品创新是金融企业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不能因为审慎监管而扼杀了金融企业自主创新的本能。国家要尽快解决人民银行与金融监管部门的职能错配问题,适应货币政策开放性、发展性的要求,恢复人民银行对货币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管理权,提高人民银行对货币信贷政策执行的引导、管理、评价能力。同时,根据银行业监督管理目标的稳健、守法、合规的职能特性,取消其代理人民银行履行货币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职能,从法律上解决其监督目标的合规性与货币信贷政策开放性的工作矛盾,以便其专心建立、维护多层次金融服务需求的市场运行规则,监督指导金融机构稳健经营。以此,为金融机构创新发展提供充足的法律支持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参考文献:
[1]吕梁市金融统计月报.吕梁:中国人民银行吕梁市中心支行,2015年(9)
[2]吕梁市统计月报.吕梁:吕梁市统计局,2015年(8)
【金融如何服务实体经济】推荐阅读:
服务实体经济金融08-20
实体经济金融化08-30
浅谈如何完善农信社金融服务11-17
如何发展实体经济08-04
如何应对金融危机11-14
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座谈会动员讲话09-24
四川大学金融学2013年考研真题如何找10-05
检察机关如何服务经济发展大局08-06
福建经济金融运行10-01
金融与经济论文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