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道路

2024-11-04

国际化道路(精选8篇)

1.国际化道路 篇一

中国品牌国际化道路研究论文

摘要:

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拥有著名的品牌就等于在市场竞争中于掌握了强有力的工具。我国企业品牌建设经历了品牌意识启蒙时期,品牌创建时期,品牌竞争时期和品牌国际化时期四个阶段。我国企业在实施品牌国际化的过程中可采用直接进入模式,并购模式和自主品牌与OEM相结合的模式。

关键词:品牌国际化;品牌建设;中国企业

“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和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1]品牌在市场营销中具有产品识别、产品保护、市场细分、市场控制和企业形象传播的功能。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拥有著名的品牌,就等于在市场竞争中于掌握了强有力的工具。世界500强企业凭借雄厚的资本,特别是强大的品牌竞争力,在我国市场上攻城掠地,迅速扩张,甚至控制和垄断了国内某些行业。它们的强有力发展无一不向我国企业昭示了品牌的重要性。

当世界知名跨国公司大举进军我国,并大力实施本土化经营战略之时,以海尔、长虹等为代表的国内知名企业也不甘示弱,逐渐形成了走向世界、争创全球品牌的战略意识,纷纷在观念、生产、营销、研发和资本等国际化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目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越来越多的我国本土品牌会更加注重国际化经营战略,以参与世界竞争,与世界跨国公司一道纷争国际市场,这是必然的趋势。

一、我国企业品牌的发展阶段。

品牌建设是企业管理特别是营销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品牌的概念开始影响到我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但对我国企业的真正影响则是90年代以后的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品牌的成长经历与社会经济大环境的变迁是紧密相连的。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几乎不存在市场,品牌也就缺乏生存的土壤;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品牌建设。我国企业品牌建设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品牌意识启蒙时期、品牌创建时期、品牌竞争时期和品牌国际化时期。[2]

(一)品牌意识启蒙时期。

品牌意识启蒙时期大致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到20世纪80年代末,也就是整个80年代。当时,我国正处于第一轮合资的高峰期,对我国企业来讲,品牌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多半被理解为公司的名称或产品商标。这一时期,由于热衷于或者说急于与外国公司合资,加上企业的品牌意识薄弱,我国一些原本已具知名度的品牌被束之高阁,逐步淡出市场。

1980年5月,我国诞生了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此后外资以合资的形式源源不断地进入我国。合资中,出于外方的要求,我国大量的品牌以商标使用权作价入股,结果纷纷被打入冷宫、逐出市场。这些品牌在合资企业中纷纷被洋品牌所取代。上海家化的“美加净”被“庄臣”取代;“潘婷”、“海飞丝”、“飘柔”取代了“洁花”;北京牌电视机在与三星合资后随即消失。

与此同时,为了生存,我国的许多企业不得不进行贴牌(OEM)生产。珠江三角洲一带聚集了大批的OEM生产厂家。在这种模式下,中国企业赚的是加工劳务费,外国公司获取的是高额的利润。强烈的反差让我国企业意识到品牌的价值,开始重视创建自己的品牌。

(二)品牌创建时期。

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我国企业进入创建品牌的时期。企业普遍认识到,只有创出自己的品牌,才能在与强劲外国公司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一时期的品牌创建主要有这么几件事。

1、企业形象(CI)设计。

广东太阳神企业率先引入“企业形象设计”,建立了差异化的企业形象,获得了巨大的传播效果。由此引发了我国企业的“CIS热潮”。1990年,青岛海尔集团导入CIS,商标从原来的“利勃海尔”演变为“海尔”;1993年,再次修改CIS,以“Haier”作为商标标志,并提出“真诚到永远”的经营与服务理念。

2、社会活动造势。

1991年,我国举办了第一届由消费者投票决定的“中国驰名商标”的评选活动;1992年,国家内贸部、经贸委和电子工业部等机构联合举办“全国畅销国产商品展销会”,评选“金桥奖”。此后,各种关于名牌、品牌、商标的评选活动有增无减。

3、政府主导名牌工程。

90年代以来从中央到省市各级政府纷纷实施品牌战略,以品牌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4、老字号品牌再造。

中华老字号企业历史悠久、口碑甚佳,当时在市场竞争中却因经营手法陈旧、管理落后,曾一度黯然失色。90年代以来,老字号企业经营者们改变经营理念、运用现代化的管理理论,使老字号企业重现生机。“全聚德”在这一方面是一个成功的例证。

(三)品牌竞争时期。

随着我国经济的加速发展,卖方市场出现,市场竞争加剧。1995年开始,我国企业进入了品牌竞争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价格战、广告战和服务战此起彼伏。

在与国外品牌的竞争中,我国企业逐步学到了品牌管理的国际经验,并伺机反攻。19,长虹集团发动价格战将松下、索尼等日本品牌从市场领先者的交椅上拉了下来。其他行业的价格战也频频发生。格兰仕多次发起微波炉的价格战,手机、电脑市场的价格战更是俯首即拾。

1995年起,中央电视台每年都要对其黄金广告时间进行公开招标,中标者称为“标王”。孔府家酒、秦池酒、爱多VCD等都几任“标王”,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我国企业广告战的一斑。的黄金广告时间该称为“黄金资源”,把世界杯等重大赛事的广告时断也纳入招标范围。

同时,很多企业已意识到,单靠价格、广告、促销和质量已不足以吸引和保持顾客,只有为顾客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才能在品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海尔的“星级服务”、荣事达的“红地毯服务”、TCL电脑的“星光使者服务”等都在消费者心中占有一席之地。

(四)品牌国际化时期。

进入新世纪,我国一些优秀企业纷纷提出品牌国际化的战略。我国企业品牌建设进入国际化阶段。

这一时期这些企业的实力已经壮大,具备了在全球化环境下做大做强自主品牌的条件。为适应国际化的发展需要,许多企业都创建使英语国际发展的品牌名称。联想将原来的“Legend”改为“Lenovo”,取“创新的联想”之意,同时也是因为“Legend”在许多国家遭遇抢注;厦新也以简洁明快的“Amoi”代替了原来的“Amoisonic”。

海尔、TCL等企业纷纷打入国际市场。TCL收购了德国的斯耐德(Schneider),海尔则是在海外投资设厂,格兰仕则仍然孜孜不倦地从事OEM生产,强调“格兰仕制造”。

二、我国企业的品牌国际化道路。

(一)市场的选择。

我国品牌国际化主要考虑的问题是进入什么国家和地区。不同类型国家的市场具有不同的有利和不利的因素(表1)。为了做出正确的选择,必须对当前世界经济的格局有一个基本认识。目前世界市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以西欧、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市场; 第二个层次是以东欧、南非、印尼等为代表的中等发达国家;第三个层次是以印度、越南等为代表的不发达国家市场。[3]

从进入什么国家和地区的角度看,我国企业有三种模式可供选择:

第一种模式是先进入不发达国家,然后进中等发达国家,最后进发达国家。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市场容易进入,不发达国家都比较小,经济水平较低,因而建立品牌形象和信誉的投资比较少,还有优惠政策。这种先易后难的模式可以为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建立品牌信誉提供直接的操作经验。

第二种模式是先主攻发达国家市场,再转向其他国家市场。攻下发达国家,在他们那里树立起品牌信誉和形象,品牌经受了最严格的考验和进步,成为国际性品牌。再到中等发达国家或不发达国家市场,会被全球市场所接受。我国目前只有海尔、春兰等少数大型家电企业采取了这种模式。海尔认为,在主攻美国市场获得成功时,再进入欧洲、日本市场,对其成功极有帮助。春兰最先在美国、日本、法国和新加坡等国设立了十家海外分公司,到现在陆续形成了欧洲、美洲、中东、东南亚和东亚等五大经营区域,产品遍布世界84个国家和地区。

第三种模式是中间路线模式。中间路线模式试图取先易后难和先难后易模式各自的优点,同时想避开他们的缺点。先进人中等国家市场,积累在异国他乡建立品牌信誉和形象的经验,积累更多的资本实力和营销经验,以期向发达国家进军。因此,这对有实力但又不够强大的企业,是一条可取之路。

(二) 品牌国际化模式的选择。

从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看,我国企业也有三种模式可供选择:直接进入模式、并购模式和自主品牌与OEM相结合的模式。

美国的零售商认为,他们一直在寻找适当价格的良好产品吸引消费者来购物,如果中国的企业能提供这样的产品,他们将会考虑销售中国品牌产品。[4]在品牌的国际化运作上,海尔采用的是直接进入模式,采取了直接出口海尔品牌的产品和在国外直接开设工厂相结合的形式。

上海广电集团(SVA)是另一个采用这一模式的企业。在国内,上海广电集团以一步一个脚印的方式在国外的两三年间逐步进入美国市场。上海广电从生产传统的彩色电视机转型为关注于高端等离子电视机、平板显示器和DLP投影电视机的领先电子集团。上海广电是一个以低成本大规模生产高质量产品的企业,其年销售收入达40亿美元。当时在海外,它的营销技能能否奏效,上海广电并不能肯定。

在进入美国市场时,上海广电做出了几个重大的选择。

首先,它决定在分销上主要依靠提供促销和服务帮助的当地经销商,如Ingram Micro和D&H分销公司。与当地经销商的合作使上海广电有机会和时间去了解美国市场,以便营造自己在当地市场的营销能力。尽管上海广电在美国直接销售其产品,但它也意识到要进入象沃尔玛这样的大型零售企业,需要符合一定的物流、服务和促销标准。

其次,上海广电在行业促销活动上与经销商进行合作,包括参加行业大会,而不是花钱建立品牌认知度。中小经销商认为,上海广电提供的低成本产品使得他们能够与大型零售商竞争。

第三,上海广电决定避开低端彩电市场。因为在这个市场上充满了中国企业贴牌生产的产品,竞争十分激烈。上海广电选择了高端的等离子和平板电视机和显示器。这些产品的销售增长迅速,并且与其他中国产品竞争的机会较少。它想自己被看成是地价高质的企业,其产品价格定在低于日本和韩国同类产品但又高于仅以低价取胜的产品之上的价位。

最后,尽管许多中国企业不承认了解美国市场的重要性,但上海广电从一开始就决定采用美国团队来经营其美国业务。此外,他们还聘用了索尼的前生产经理来控制生产质量,并与国际企业合作以改进其产品设计。

并购(M&A)是进入国际市场的另一有效策略。被收购的目标企业应具有有价值的资产,如品牌、顾客群、技术或者渠道。收购方可以先将被收购企业的生产转移到中国,并保持原来的品牌和渠道,然后,逐步实施共同品牌以建立中国品牌在当地消费者心中的认知与形象。一旦这种形象和认知有了坚实的基础,再把原来的品牌淡出市场。

TCL使这一策略采用和实施。9月,TCL收购了德国的电视机制造企业斯耐德电子(Schneider Electronics)以期进入欧洲市场。TCL的收购包括斯耐德的工厂、连锁店分销网络、特级市场(hypermarkets)、目录邮购和一系列品牌的商标权。TCL雇用了一个专业团队来了解和掌握当地市场和销售网络。TCL的此举主要思想绕过欧洲国家的进口配额,在欧洲销售TCL品牌的产品。TCL品牌的产品已经在澳大利亚、中东、南非、俄罗斯和东南亚一带销售。一旦这一策略实施成功,有朝一日,TCL品牌的产品将在欧洲销售。

格兰仕在进入国际市场时采取了与海尔和TCL不同的战略。格兰仕是1978年成立的一家纺织企业,当时只有200多员工。1992年,它开始生产微波炉,并很快就进行OEM贴牌生产,目标是降低生产成本,但在中国还没有投资设厂的外国企业。目前,格兰实施世界最大的微波炉生产企业,其产品的世界占有率达30%,国内占有率达70%。格兰仕拥有80多份OEM合同,60%的收入来自OEM生产。

在品牌国际化的策略上,它采用的是自主品牌与贴牌生产相配合的模式。格兰仕的企业定位是全球名牌家电生产制造中心。给国际知名品牌做贴牌生产正是这一定位的具体体现。格兰仕的自主品牌曾在阿根廷具有超过70%的市场占有率,但因此遭到了反垄断的问题。于是,格兰仕决定收缩自主品牌的在国外的占有率,通过OEM方式以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来曲线占领市场。但是这种策略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过渡到用格兰仕品牌生产的目的。

三、结语。

品牌的国际化越来越受到我国企业的重视。品牌国际化是应对全球化竞争的必由之路。与世界名牌相比,中国品牌不论在品牌价值、经营规模、世界市场占有率还是技术水平上都有相当差距。中国第一品牌海尔的价值仅530亿元人民币,而世界第一品牌可口可乐则值704.5亿美元。创国际化品牌与综合国力和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生产技术的改进具有密切联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要中国企业适时适当地运用好国际化的品牌战略,就一定能创出我们自己的世界名牌。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分析、计划、执行与控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卢泰宏。建构中国品牌管理平台[J]。品牌,2001(8)。

[3]宋永高。中国品牌国际化的市扬选择模式[J]。商业研究,(13)。

[4]Gao, Paul and Jonathan R。 Woetzel, “Can Chinese Brands Make it Abroad?”, Mckinsey Quarterly, 2003 Special Edition: Global Direction。

2.国际化道路 篇二

1 国际化的概念

企业国际化包括了管理国际化、生产国际化、销售国际化。那么什么是企业国际化呢?企业在自己生产经营和销售管理等过程中, 利用企业在分担国际工作的同时, 充分将国外资源利用起来, 从而加大企业在国际中的经营绩效, 并将企业从本国生产、经营等扩大到国外的这一过程就是企业国际化。此外, 它还涵盖了融资国际化、服务国际化和人才国际化。

一个企业的总部建立在一个国家, 在其他的国家 (两个以上) 还设立了分支机构或子公司, 并在设立的本国中进行相关的生产和经营活动, 这样的一个企业被称为国际企业。它的诞生还要得益于企业国际化, 这是企业走国际化的必然结果和表现形式。因国际化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波澜, 因此, 从事企业国际化研究的人也已经蠢蠢欲动了。

2 我国企业选择的国际化战略

2.1 选择的行业

对其他国家进行国际化方略的分析比较以及我国目前的时机情况后, 我们应将眼光主要投放在以下几个行业中:

2.1.1 金融服务业

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 应将我国的现有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目前, 我国具有国有资本实力雄厚、信用等级高等优势, 因而, 在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资金的同时, 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其他行业企业走国际化经营之路。

2.1.2 日用消费品

当前, 我国的日用品不仅在价格上占很大的优势, 而且质量上也有较大的保证。从这一优势出发, 将我国的日用消费品推广到国际上是比较可行的。

2.1.3 综合贸易

贸易壁垒对我国企业的打压程度是很大的, 为了避开这个障碍物, 采取综合贸易是一项不错的选择。直接对国外企业进行投资, 并可将适合的产业一并发展起来。

2.1.4 资源开发

为了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 每年我国都会从国外将原材料和其他资源成批的进口过来。若能采取适当的方法, 直接对这些资源进行投资, 对我国企业的发展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2.1.5 高科技企业

我国的发展步伐较慢, 特别是高科技企业的发展, 因在我国发展的时间不长, 因而从各个方面都赶不上国际先进企业。这样若是外国企业在我国扎根, 那么我国企业必然不可与其相抗衡, 那么国内的高科技将会是外国企业的天下。为了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 我国企业可提高积极性, 主动与国际上先进企业合作, 提高自身的技术与经营管理水平, 从而提高自己在国际中的竞争力。

2.2 地区的选择

当前, 适合我国企业发展的国家与地区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在独联体中, 比较适合的行业从日用品工业和贸易方面考虑, 此外, 东欧国家也与独联体适合的行业一样。

(2) 在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中, 因这些国家的资源较丰富, 因此, 若是在东南亚国家发展资源开发业, 对我国企业的发展是非常巨大的。

(3) 在中东地区的化工及电器, 若是从这方面考虑, 发展机会较大, 应是不错的选择。

(4) 因美国、日本及西欧地区的要求较高, 为了避开贸易壁垒对我国企业的打压, 可在这些国家采取综合贸易的途径, 在对我国传统出口产品市场进行扩大和巩固的同时, 将我国金融服务和高技术企业这方面提高上来。

(5) 对于其他地区来说, 还是采取原来的贸易态度, 以贸易及非所有权合作形式为主, 并时刻观察国际的发展趋势, 等待新时机的出现。

2.3 慎重对国际投资形式进行选择

目前, 我国在国际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经验还不够成熟, 在对国际企业进行投资还受到重重的阻挠。基于我国目前的国际状态, 对外直接投资还是以合营的形式进行, 再深一步的说是以共同出资建立企业为主。采取这种方法, 可以将我国的产品与所在地区的优势进行结合, 与我国在国际化进程中的观念相符。走企业国际化要承担很大的风险, 为了分散这种经营风险, 我国在合营的基础上不仅可以从联合投资、多边投资、三角投资等多种投资方式方面下手, 还可以加入到国际企业联盟中来。

为了尽快跟上世界的步伐, 我国政府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措施, 促进我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目前, 我国在对外竞争、提供资金援助、国际市场信息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制定并完善相应的政策已是刻不容缓的事。特别是《海外投资法》, 它对国际市场信息的提供和综合性国际企业形成的指导具有很大的意义。我国政府目前也在这方面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因此在不久的将来, 我国相应的经济体制建立并完善后, 我国企业在世界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会发展很快, 国际化也会走的很顺畅。

3 我国企业走国际化道路的策略

3.1 做好国有资产的评估

引进外资对我国综合发展的确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然而若是关乎民生的重要行业主要由外资控股, 那么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为了有效稳住国有资产, 应做好国有资产的评估工作。在引进外资中必然要进行产权转让, 而在转让的这部分产权中, 要保证不是关乎整个企业的重要部分, 整体看来还是要以国有资产为主, 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为了达到以上目的, 对国有资产的准确评估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对一个企业是否属于国有企业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那么, 什么是资产评估呢?一般来说, 资产评估就是指对企业本身所具有的具体和抽象资产的价值进行合理的计算和估算。将资产这一抽象的事务进行量化, 这样就比较方便评估国有资产的总额。另外, 在进行资产评估前要做好清产核资这一重要工作, 它对保护国有资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具有重要的意义。清产核资就是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 将企业的两种资产 (物质形态和资金形态) 进行彻底、合理的盘点和清理以及登记, 并按有关规定对其价值进行核算, 经有关部门验收后, 正式加以核定。很显然, 物质形态和资金形态都是国有自产的一部分, 两者缺一不可。当然, 物质形态的资产没有资金形态的资产那么明显、量化, 但它在国有资产中占了很大一部分, 决定着国有企业在生产、经营、销售等环节的进行, 是不可忽略的。所以, 为了保证国有企业的地位不被损害, 准确做好国有资产的评估, 特别是无形资产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 才能在产权转让中, 保证国有资产等价有偿的转换, 保证企业仍具有国有企业的性质。

3.2 制定策略性的外销规划

目前在国际上, 策略性的外销规划备受重视, 因为这种外销规划能够将企业本身的产品打进国际市场, 而不仅仅只是局限于区域范围窄、不流通的短暂市场。因此策略性的外销规划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其发展。然而在我国, 企业并没有把这种外销规划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 没有发觉到策略性的外销规划所具有的潜力。这些企业目光短浅, 只注重眼前的利益, 没有为公司制定长远的发展方向, 外销途径死板单一, 因此, 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远远赶不上国外。为了改变目前的状况, 我国企业应制定一个适合企业发展的策略性的外销规划。第一步应锁定外销目标, 这就为企业确定了总体的发展方向, 若要将方向再进一步细化就应在茫茫的空间中将外销市场确定下来。此外要实现上述的目标, 应用理论指导实践, 制定科学合理的外销手段,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 大致包括市场区域的选择、为了确定市场潜在的客户量要做市场调查、用实际行动证明调查的结果等等。所制定的外销手段需要的时间较长, 最长要5年, 最短的也要3年。这几年就是为以后的外销进行探索、论证, 因此相当重要。当前, 我国的中外合资企业产品有一部分已打入国际市场, 在这其中在很大程度上都得感谢企业所制定的策略性外销规划。通过上述的分析, 我国企业的产品要尽快打入国际市场, 制定策略性外销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3.3 采用各种对外投资策略

随着社会的进步, 国际投资方式不再是单一的, 也要采取一定的策略。目前, 比较受欢迎的是多种对外投资组合方式。这种方式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中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国际市场中的投资主体逐渐趋于多元化, 造成海外投资目标及行业的选择存在很大的差异, 另外由于各地区环境、文化等方面不尽相同, 以往单一的投资方式很难适应这些变化, 而多种对外投资方式正好能迎合这种变化趋势, 在投资区域和行业方面也可以实现多样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海外的直接投资。当然不同性质的国家, 侧重点也理应不相同。因发达国家的科技、效率等方面能力较强, 因此应向市场导向、技术导向、效率导向方面进行投资;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 很多东西都比较紧缺, 应偏重于成本导向、市场导向相互兼顾的投资方向为主, 不宜分散投资, 而是重点投资, 将资金集中在一起进行选择。

3.4 改善国际宏观环境

目前, 我国国内关于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法律还不够完善, 我国企业要想在国际中站稳脚跟, 得到很大的发展, 就必然会与我国国内的相关法律体制和环境扯上很大的关系。为了使国内企业国际化的进程加快, 首先就得清楚的认识我国目前的法制环境。就经济体制而言, 宏观来看与世界各国相比还不够开放, 相关的配套还应加大改革。从以往的改革来看, 都是“换汤不换药”, 小打小闹, 没有从根本上抓起, 导致我国企业从总体上来看, 信誉都不高。为了改变这一现象, 在对国内企业国际化法律法规进行改革、完善的同时, 还要从国际方面下手, 加强对外投资的管理, 与国际惯例和国际商业通行规则进行接轨。为了保证投资的成功率, 可以建立权威性的海外投资咨询中心, 从各方面对投资的风险进行评估, 减少对外投资的盲目性。

参考文献

[1]徐忠海.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商业研究, 2001 (07) .

[2]杨希燕, 李祥永.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适用理论和参照基准[J].当代财经, 2004 (02) .

[3]卢新华, 王琼.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选择[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01 (S1) .

[4]魏娟.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程度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 2007.

3.李宁:国际化道路上的迷失 篇三

如果一双标价800元的耐克鞋和一双标价700元的李宁鞋摆在消费者面前,消费者会选择耐克;如果一双标价330元的李宁鞋和一双标价250元的安踏鞋摆在消费者面前,消费者无疑会选择安踏。

不是国际化大品牌,还想收大品牌的高价,这就是李宁目前在消费者眼中的位置。

曾经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成为中国本土体育品牌领先者的李宁,2012年伊始就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不是因为李宁公司的业绩,而是多年来对于李宁公司诸多来自外部和内部杯葛的阶段性了结:以TPG团队为代表的新的战略合作伙伴和投资人团队的进入、原行政总裁的退出。之后,李宁开始推进实施一系列的精简和收缩策略,明确说明未来将更加关注中国的市场,关闭了在欧洲的合作平台。

此外,负面信息屡屡传出:位于美国波特兰的设计中心已流失一半雇员;与美国合作伙伴Foot Locker Inc.的协议已中止,与西班牙代理商成立的销售公司也破产;公司发布预警称,2012年Q4订货总订单金额出现高双位数下降,全年营收及利润恐将出现负增长;截至目前,李宁总计已经关闭了1200家门店。

这些,都被外界视为李宁品牌国际化的最终失败。但是,笔者并不认为上述结果说明了以李宁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失败,也不认为这说明李宁的国际化决策是错误的,而恰恰说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将是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每一种尝试,都是对中国企业走向国际成功模式的有益贡献和积极探索。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天李宁公司国际化步伐的减慢或停滞,只不过是暂时的迷失,也正是为了积蓄资源和能力为将来的勃发而准备。即使当前处于不利的竞争和运营环境,李宁公司目前依然严守国内市场地位第二、本土体育品牌第一的行业地位。

那么李宁在本土体育品牌打造方面,尤其是在中国体育品牌企业走向国际化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如何为中国产业界所汲取,以便继续实施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真正实现中国本土品牌的国际化运营,是本文与读者共同探讨的重点。

什么是国际化?

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首先必须搞清楚所谓“国际化”或“全球化”概念究竟是什么。

伴随着世界进入20世纪,全球资本主义及其典型代表特征的跨国公司的涌现,使得国际化和全球化的概念盛行,在管理学界也出现了以研究跨国公司为核心的学科体系,并延伸出一系列的包括跨国营销、跨国人力资源管理、品牌国际化、跨国资本运作等理论模式。这些理论框架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概念体系,尤其是对跨国公司现象进行了细致的界定。

20世纪80、90年代直至今日,世界经济乃至世界政治中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是跨国公司曾经扮演和正在扮演的特殊角色,甚至有说法是跨国公司驱动了全球产业的发展和结构的调整,进而影响了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和格局。从某种角度来看,跨国公司就是国际化的载体。

“跨国公司”在中文里实际是个泛称,并没有严格地区分跨国公司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形态。上世纪90年代开始,西方企业管理学界以跨国公司在境外经营活动和资源配置的程度、决策程序等指标,将跨国公司定义为四种不同的形态。

The International Company(国际公司)。这个阶段企业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将母公司的知识和技能扩展到全球并结合当地实际适度调整的能力;不同地区的子公司虽然在资源、责任和决策上拥有一定的自主性,但最终的决策权仍然归母公司掌控。例如上世纪90年代的GE、P&G、爱立信等企业。

The Global Company(全球公司)。这种企业的独特性和能力是通过集约全球的运营活动来构建一种整体的成本优势。在最具战略性的资产、责任和决策方面一定统一由母公司严格控制。这方面的企业以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企业最为典型,如花王、松下和NEC等。

The Multinational Company(多国公司)。这就是我们现在国内通常称谓的跨国公司。这种企业的核心能力是对市场需求在地缘上的差异性保持敏感和响应能力,并实施坚实的本地化战略。这种企业在核心资产、重要责任和决策方面一般采用分权体制,像联合利华、飞利浦和当初的ITT等。

The Transnational Company(跨国公司)。这是跨国公司发展的高级阶段。这类企业的核心能力除了包含其他跨国公司的能力要素外,更可以实现全球整合、本地差异化和全球创新的能力。当今世界实力最强的跨国企业都属于这类,如巴斯夫、BP、波音等。

一些优秀的、市场竞争性的中国企业已经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和学习,具有了跨国公司的基本要素,包括资源的国际性配置等。如联想,可以说已经是一个国际性的企业了,海尔、华为等,也都开始具备跨国公司的雏形。通过持续努力,一定会涌现更多的、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中国跨国企业,出现在世界产业链的各个节点。而反观李宁公司,尚不具备上述任何一种跨国公司形态。

由于产业实践界的飞速发展、各种欧美亚领先的各类跨国企业的迅速膨胀与发展,使得理论框架已经落后于产业实践;这个时候,中国的管理学就一股脑地照单全收、全盘接受了西方管理学界的国际化和全球化的理论框架。以至于到今天,在中国的理论界和产业实践界,都没有一个关于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公认的、有着准确内涵与外延的定义。这使得中国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片面理解国际化的概念,没有根据自身企业的资源与能力特色,设计符合自身特质的国际化路径。这是很多国内企业走出去不成功在战略设计层面的原因。笔者将以李宁国际化失误为案例,从四个方面阐释未来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基本范式与路径,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实践提供借鉴。

战略设计:仍然受歧视

如何理解国际化的战略设计?笔者提出一个简约的概念。所谓国际化,是指一家企业(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实施资源配置的过程。但与其他定义不同的是,这里的资源可以是有形资源,也可以是无形的品牌及文化资源。

既然是个过程,就会有一个渐进的步骤,诸如境内外的经贸往来活动、接单出口、代工与OEM、境外分支机构、境内外合资合作、境外设厂、收购兼并等,都是实现国际化和全球化的过程;而品牌及文化的输出可以贯穿上述的整个过程。明白了国际化的基本定义和实现路径,接下来企业要做的就是设计适合自身的国际化战略。其中要纠正的理念错误是,国内很多理论和实践界都把在境外直接设立市场和生产机构作为国际化的唯一标准。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了很多企业在国际化的战略设计过程中,脱离自身资源能力、选择了不切合实际的目标和路径,以致战略实施遇阻甚至失败。其中一个现象就是,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由于先发优势,在诸如生活消费品方面已经具备相当成熟的市场和消费理念,对本地品牌也有着很深的优越感,因而对外来品牌和文化具有成见及所谓的“品牌歧视”。

笔者十多年前在英国一个小镇——Beeston的电器商店里看到海尔的小型冰箱。在感慨海尔公司的市场渗透能力的同时,与售货员了解该款冰箱的销售情况。售货员坦诚地说,中国品牌冰箱不错、结实耐用、价格也实惠,但是当地人还是喜欢选用欧洲本土的家电品牌。除了文化和价值取向外,海尔张瑞敏先生还发现了另一层原因。张瑞敏在前几年就说到,海尔不仅要造有“品质”的产品,而且要造有“品位”的产品。只可惜这句话没有引起国内产业界足够的重视。这里的“品位”就是指消费者对于产品在功能以外的、在文化和价值观方面的因素。值得庆幸的是,海尔这几年的产品方面正是按照这个国际化的理念积极而为,“卡萨帝Casarte”系列品牌冰箱就是这个理念的具体落地。

反观李宁公司以鞋服为主的体育服装产品,在欧美社会是最典型的品牌和文化理念的消费领域;简单说,就是可以是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但一定是Local Brand(本地品牌);这与中国消费者的崇洋情趣正好相反。如果不了解这个市场特征,国际化战略至少是忽略了实施过程中的挑战因素。 从这个角度分析,近二十年来,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消费品牌立足于主流欧美消费品市场。本届奥运会一组中国的企业家利用奥运的机会,直接传播中国的服装品牌,当地消费者一定会客气地赞赏,但不会消费。同样奥运会期间,有一家著名中国服装品牌在伦敦有名的牛津街开店、作为品牌传播的桥头堡,这样的策略也一定不会以销售业绩为直接目的的。

李宁的国际化过程已经十多年,他们真正打开的市场还是在西班牙。但随着西班牙经济危机的深入,李宁授权商显然遭遇难以弥补的财政赤字,以至于最终走向破产。

但是,外部市场的“品牌歧视”并非无解。可行的策略,首先是选择一个特殊细分市场,利用其相对低的竞争性逐步打入主流市场、确立品牌地位。台球案和乒乓球装备就是很好的案例。以前台球世锦赛用案子一定是顶级欧美品牌;现在,中国的“星牌”已经成为赛事主要赞助商之一。原来乒乓球器具也一定是Butterfly等欧美品牌一统天下,现在中国的红双喜等已经走向前台了。

第二条策略就是利用文化来实现时尚和创意效应,达到品牌传播目的。最典型成功案例就是当年的Ospop中国解放鞋。欧美消费者虽然有“品牌歧视”情结,但是他们接受了Ospop风格和时尚性,哪里做的、哪里的品牌的重要性“退居二线”。中国的国际化品牌应该是凭借中国文化的魅力征服国际市场。

未来李宁公司的国际化也将会沿着上述的基本策略,选择一个最贴合李宁品牌核心价值和欧美等其他区域市场的需求要素,展开其新的国际化策略。在这方面,其他的中国体育服装品牌,像匹克、安踏、361度等也都有积极的尝试和实践。

供应链管理:模仿无效率

企业实施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的体系建设就是企业以全球为基础的无缝供应链系统。李宁公司陷入当前经营困境的原因之一就是企业的也是所有服装企业的管理“死结”之一——库存管理出现问题。

由于现在服装业普遍是轻资产模式,中国制造,因此,李宁的国际化供应链管理集中于国际化设计环节和本土化制造。然而,作为一个本土领先企业,竟然在供应链管理上相当滞后。

2005年起,李宁采用耐克的轻资产运营模式,把物流和配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在生产方面,除了保留一家工厂主要开发和生产赞助产品以及保密要求高的产品之外,李宁基本退出了制造环节,成为价值链和供应链上的整合者。李宁的目标是从供应链的整体价值最大化出发,建立敏感型的供应链,即敏锐地捕捉市场需求的变化并快速响应,同时不断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

然而,尽管李宁在北京、中国香港和美国西海岸分别设立其创意设计总部,然而好的产品,在市场上却往往得不到体现,很多优秀产品经常铺货率不足。长久以来,李宁供应链成本约比安踏、匹克等高出20%到30%,几乎与耐克、阿迪达斯相当,根本没有体现出所谓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优势。以拉链供应商为例,李宁并未采用YKK这类全球顶级拉链公司,而是一直坚持从一家名为Kee的拉链制造商采购,后者已多次暴露质量问题。

李宁也曾经试图做出改变。2006年,李宁内部曾成立PPT项目组,意在通过一种名为CPFR的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系统规避库存问题。该系统由沃尔玛首创,利用IT系统通过零售企业与生产企业的合作,将生产计划、库存计划、配送计划、销售规划统一规划管理。PPT项目组一度取得了惊人的成功:以10%产品款即占据订货量的25%以上,其试验供货周期亦降低至20天左右。然而,由于管理内耗,变革决心不大,李宁建立国际化供应链的尝试很快无疾而终。

在国内物理上可控的范围内尚无法解决供应链问题,更何况到国际市场上去。对于任何一个没有国际化供应链体系的企业,奢谈国际化都仅仅是一种品牌营销的噱头,因为这种营销经不住消费者和市场“沙盘模拟”的考验。为什么建立全球化供应链体系对于实施国际化的中国企业如此重要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担负世界工厂的中国,原来被动地接受供应链“主人”的管理;现在要充当供应链的“主人”,角色反差必然导致理念和体系的大更迭。第二,作为世界工厂,尚存的成本和劳动力优势,使得巨量原料、部件和货品要经过中国流向世界各地,没有全行业供应链管理能力的提升,中国的国际化实践也不会取得本质性的成功。

人力资源管理:灾难性冲突

按照国际化的理论和实践,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在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上,在内容和范围上都有本质的变化。这对于尚停留在“人事管理”阶段的中国企业又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例如,在实施国际化以后,原有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范围上就从以前的“选、育、用、留”几个线性环节,扩大到立体的本国、母国和第三国的概念上;涉及的人力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也一下子扩大到跨国法律法规的范畴,还涉及语言、宗教、人种、国际税务、工会等等复杂的法律行政关系上。因此,社会上真正具备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和能力的人力资源总监一直非常抢手。

作为在香港上市的李宁公司,在文化、理念上也必然受到香港当地商业文化的影响,对企业的国际化管理能力既是挑战也是机会。但是,过多过快地引入外部职业经理人,引起李宁公司文化的混乱,导致公司管理大幅度变动。大量空降兵几乎把持了李宁公司大部分关键要害部门:产品系统主要是香港人的天下,市场系统则是台湾人的地盘。一方面,这些人将李宁改造成各种管理模式的试验场,给李宁造成了极大损失。另一方面,这些空降兵阻碍了李宁内部经理的晋升通道。李宁员工等级共分八级,内部晋升的天花板为4级,结果导致李宁优秀员工离职现象严重。这对于李宁公司本土运动文化传统的保持不利,也成为李宁后来国际化道路迷失方向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为了平衡老员工和空降兵的矛盾,李宁只好容忍中层管理者队伍的日益庞大,结果是灾难性的决策执行不力、公司政治冲突不断。

也许正是感觉到企业以往在国际化人力资源配置及管理方面的缺失,李宁先生回归李宁公司管理一线后,首先引进的就是一支有着良好业内口碑的跨国职业管理团队;未来新总裁的人选条件中也提出了一大堆需要有在跨国企业或文化背景下工作的经历。在这方面,中国的联想集团已经给我们展现了初步成功的跨国人力资源管理的范式;海尔集团、华为等企业的国际化实践都离不开在跨国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提升和突破。

总之,跨国人力资源管理对于立志国际化的中国企业,不仅是公司的一项管理职能,而且一定是一项公司的战略决策,不可小视。

文化适应性:不能本地化

业内总说,企业国际化实践成败与否往往决定于文化的融合、冲突是否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对的,因为国际化最鲜明的特征就是进入一个全新的文化价值观氛围。在上个世纪80年代,当日本企业大举进入美国市场寻求国际化扩张时,原索尼公司的创始人就提出一句著名的“Global, localization”论断。这个论断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延伸和理解,曾经指导了管理学界多年的国际化实践,对当下的中国企业寻求“走出去”战略同样具有意义。如果从文化角度,不妨理解为从全球着眼、从现实入手。

李宁公司当初在寻求国际合作时,曾经有一家欧洲的战略咨询公司愿意担任李宁公司和潜在合作对象之间的中介机构,撮合双方的战略取向、促成商务合作。因为欧美很多中小企业是家族企业;家族的荣耀使这些企业很难接受有想法的中国企业直接敲门说:“我想收购你,报个价吧!”此时中介机构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不仅可以通达意向,而且可以协助双方设计一项共赢的商业方案;双方也规避了一些敏感问题的尴尬。但是,李宁公司最终婉拒这个提议。虽然,最终与某家欧洲企业实现了商业合作,但也费了一些周折。

上述的案例说明,在实施国际化战略时,体现自身的国际化理念和价值观,对于双方合作的持久性具有重要意义。双方一开始就绝非仅仅站在商业的角度,更重要的是寻求双方在文化和价值观上的认同与欣赏。在国际化实践过程中,国际化的文化价值观是双方共同认可的唯一标准。

同时,李宁“品牌国际化、市场中国化”的战略安排导致他们并没有深入国外发达国家本土市场,融入他们的文化。本田能够对美国市场进行多年调查,海尔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在美国市场耕耘,推出适合当地市场的产品,而李宁只是单纯想要利用这些市场实现品牌国际化,却不放下身段,这当然是不可能的。李宁的体育营销选择就体现出他们没有适应西方世界的文化。李宁曾签约挪威标枪世界冠军安德烈亚斯-托希尔德森,推出代言广告,但标枪运动的号召力非常低,对李宁国际品牌塑造并无大补。

相反,篮球才是美国的街头运动。在NBA红透半边天的时候,李宁反应缓慢,签下的都是奥尼尔这样的过气明星,而安踏等品牌反而能拿下一些明日之星。就连名字被很多消费者认为很土的匹克,都能够通过NBA晋升中国二线品牌。结果,到2011年,安踏市值约为358亿港元,李宁约为150亿港元,安踏的市值不仅远超李宁,并且已是后者的2.5倍。如今,李宁又缺席了伦敦奥运会,安踏的龙服却在世界面前亮相。

4.国际化道路 篇四

资本主义的第二个矛盾是它不会解脱劳动力,即用机械代替人的劳动。《资本论》中说机械出现的原因是资本家获利,资本家获得的利润=减少的工人所应得的工资-使用机械的成本。可是社会获得的利润=减少的工人所应得的工资-使用机械的成本+这些工人在其它岗位上创造的财富,只要不断的解脱劳动力那么这些工人在其它岗位上能够创造的财富是无限的。亚当斯密说一个国家繁荣的重要因素是其居民数量的增多,可是人口的数量不可能无限的增多。不会解脱劳动力就注定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发展是局限性的。这是战后西方福利国家财政支出过大,导致国库空虚的原因。

解决以上矛盾需要全社会协同,这就是社会主义。

11111

近期,国家局在烟草系统开展“牢固树立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大讨论活动,是树立烟草行业良好社会形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也是提高领导干部、共产党员和全体员工牢固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极好机会,本文就如何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谈谈个人体会。一个人的世界观是建立在理想的信念上,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政治信仰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具体体现。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需要从多方面努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1、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决定着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观察、思考、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就会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与一切剥削阶级信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同,我们要树立和坚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以及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有史以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必须加强世界观改造

加强世界观改造,是共产党员增强党性、保持先进性的永恒主题。胡锦涛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确立和坚持,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会随着党龄增加、职位上升而自然获得,必须经历一个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的过程,一个不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习理论、投身社会实践和自觉加强党内生活锻炼这三条基本途径相互作用、有机统一的过程”。

要加强理论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为我们改造客观世界观和主观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武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共产党员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人生目标、价值、意义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联系起来。只有这样,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信仰才能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牢固。

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和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是统一的。改造主观世界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必要条件,而改造主观世界又必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实现。因此,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确立,既需要从书本上汲取理论和知识的营养,更需要到实践中去经受磨炼、向群众学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和十分有利的条件。广大党员只有积极投身于这一伟大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努力磨炼意志品质。陶冶道德情操,升华思想境界,不断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思想感情,不断从群众中汲取丰富的政治营养,才能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3、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必须澄清在重大问题上的模糊认识

面对国际形势广泛而深刻的变化,面对国内改革开放和党的建设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广大党员要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就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澄清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模糊认识。当前要着重解决好两个认识问题。

第一,正确认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历程,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了严重挫折。一些党员由此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前途产生了疑虑和困惑,有的甚至产生“信仰危机”。正确分析和认识社会主义进程中出现的曲折现象,对于我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尤为重要。

社会主义将是一个漫长的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但是共产主义只有社会主义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必然经历一个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由不发达走和发达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是在它的初期,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还很不完善,同时还会受到资本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冲击和侵蚀。因此,社会主义运动在发展中出现一些失误和挫折甚至避部的暂时的倒退并不奇怪。出现这些失误和挫折,有的是因为在实践中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有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时难免会出现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问题。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理想过时了,并不是社会主义理论不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合理和不具有优越性,而恰恰表明了如果不能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科学的理论指导社会主义运动,甚至放弃和背离社会主义的基础原则,就必然造成亡党亡国的严重后果。把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误和挫折归咎于社会主义科学理论和基本制度的观点,既不符合实际,也是十分有害的。

第二,正确认识当前反腐败斗争的形势,地强坚持党的领导的信念。

5.道路前面还是道路作文 篇五

走过荆棘,前面就是弥漫花香的康庄大道;

登上山顶,脚下便是积翠如云的空蒙山色。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看似走到尽头的道路却是另一条道路的开始。因为,道路的前面还是道路。

无臂称雄水世界,双脚练成钢琴师的刘伟10岁时因一场事故而被截去了双臂。12岁时,他在康复医院的水疗池学会了游泳,两年后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夺得两枚金牌;但苦难与不幸似乎总是跟随着他,一场意外之后,医生很严肃告知他,以后他再不能进行游泳。

似是五雷轰顶般,绝望、悲怆随之而来。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相信道路的前面还是道路。坚忍不拔,奋起扼住命运的咽喉的他学习打字,学习钢琴,成为了世界上用脚打字最快的人,钢琴水平相当于用手弹钢琴的专业七级水平。在23岁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一曲《梦中的婚礼》令全场震撼,掌声经久不衰,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男孩的奇迹。

人生之路曲折盘桓,错综复杂,道路前面还是道路,没有永远的居高不下,也没有永远的低谷失意,更没有永远的绝境,一路走下去,才是人生的本意。

更多的时候,我们之所以称为绝路并不是真正的绝路。因为道路的前面还是道路,正如刘伟,正如生活上很多遭遇不幸的人,我们应该如鹰般奋起搏斗,如松般屹立不倒,如水般无坚不摧,奋起前进,成就一番事业。

道路前面还是道路。一路走下去。风雨过后,是彩虹;走过荆棘,是鲜花,登上山顶,便是最高处。

6.道路前面还是道路作文 篇六

当我漫步在住所旁边的那条大河边,心中总是涌起去看一看它的源头的想法。那浩荡的水流裹挟着许多船只,缓慢地驶向远方,我的心里就突然产生了一种空落落的感觉。在一种莫名的失望和期待中,我幻想有一天我能逆流而上探望源头,顺流而下察看入海口。

我知道,这条河是我的福祉。春天,我看到一块块厚冰在暖阳的照耀下慢慢消融,然后裂开,伴随着布谷鸟的叫声变成一汪令人心动的大水;夏天,我看着这条温顺的河像青春期的小伙子突然变得暴躁,撕咬着拘束自己的河岸,最后赌气离家出走;秋天的大河,像中年的男子,安静柔和,在自己宽阔的胸膛内毫不吝啬地拿出了许多鱼虾;尤其是冬天,封冻的河面是我们的另一条马路……而我知道,大河就像我们的人生,不管如何,你都要穿越四季,都不能留恋岸上的景色,如果你不想向前走了,那么,你的生命就会停止,你就会成为一滩死水,或者干涸。道路的前面还是道路,否则,你的脚下就是你死亡的坟墓。记得那年夏天,我随着旅游团来到了这条河的源头,原来,这里竟然是一汪普通的泉水,懒洋洋地躺在草原的一隅。那是一个下午,夕阳将整个草原染成红色,远处的羊群正在缓缓地移动着。我看着导游木木的脸,迫不及待地问:“这就是这条河的源头?”“你以为一切伟大的事物都会有一个不一样的出身么?”导游富有哲理的回答让我醍醐灌顶。我将眼光投向这眼小泉,我发现,在地下深埋的泥土或岩石里,还会有比这眼泉水更微小的水流,你能说那不是这眼泉水以前走的道路么?或者说,高空中的那朵云彩,说不定正在孕育着一场雨,也在为这条大河的源头贡献一份力量。道路的前面还是道路,这也许是一条不变的真理。我当然可以设想,如果我到了入海口,也不能说这条河已经终结,我们看到了大海,那更浩瀚的水,那不就是这条河的道路的延伸么?又想起那一次去看一个红军长征的纪念馆。

我被里面陈列的粗陋的武器、简朴寒酸的军服吸引了,我更被红军英勇的战斗精神震撼了。我突然看到了今天的幸福生活的前方,那正是这些革命先烈走过的荆棘之路。也许,正是这些红军战士破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今天我们的康庄大道。但我更知道,如果我们这一代人不继承红军的精神,也许我们的脚下就没有了一条通畅的大道,而是一个个令后人扼腕叹息的坟墓。其实,任何一条路的前面一定是一条路,它的最顶点还是路,只不过那也许是路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也许正是因为路的延续和继承,才有了人类辉煌的历史,但愿我们都是路的延续者,让后代把我们当作道路的开拓者。

7.国际化道路 篇七

上篇:会计国际化中国环境及全球趋势

临近岁末, 中美第三次战略经济对话在北京举行, 这次对话围绕中美经济关系中全局性、长远性、战略性以及当前的热点展开。对话在促进相互贸易和投资、能源与环保、可持续发展以及共同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等重大问题上取得广泛共识, 还签订了一系列的重要经贸协议, 对话取得了重要成果。

在中美对话的前十天, 中日首次经济高层对话也在北京结束, 中日双方就宏观经济政策、节能与环保、贸易与投资、地区与国际经济合作等方面, 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对话, 取得了重要成果。双方确认两国经济关系是互惠双赢关系, 并就扩大商品出口达成一致。通过对话, 强劲发展的中日经济关系进一步得以提升。

在中日首次高层经济对话的前五天, 欧洲理事会主席及欧盟委员会主席双双出现在北京, 在与中国领导人会晤中双方同意建立中欧经济高层对话机制, 共同探讨日益扩大的中欧经济贸易中的有关问题。将于2008年举行的中欧经济高层对话, 其成效也不会低于中美、中日高层经济对话的成果。

在如此短的时间内, 中国先后同世界三个最大的经济体建立高层战略经济对话机制, 这是在向全球宣告一个事实, 中国正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 中国经济的发展牵动着世界经济的神经, 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长期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世界著名财经媒体《金融时报》刊文指出, 世界经济已经感受到龙的呼吸, 在中国的带领下, 亚洲经济开始主导世界经济事务。

中国同世界经济体建立高层经济对话机制, 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模式, 被称为全球化的样板。这表明崛起的中国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格局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全球经济要协调平衡发展运行, 越来越需要中国经济的参与和支持, 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世界经济强国如此地重视中国经济的参与, 绝不是仅看重其外在的表现形式, 而是缘于中国国力壮大的事实。世界银行发布报告称, 中国经济总量在2007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中国的外汇储备居世界首位;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二大;中国证券市场总市值居世界第三;中国已从资本输入国一跃成为资本输出国, 2007年资本输出及在全球投资达千亿美元。

在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 微观经济个体实力也在迅速壮大。中国工商银行市值超过美国花旗银行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值银行;中国石油天然气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值能源企业;中国联想成为全球最大IT产品供应商。在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2007年世界500强企业中, 中国内地入围企业达23家占4.4%, 不仅首次进入前20名, 而且总体排名提高43位。

中国经济不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 而且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也在不断增强。据美国《新闻周刊》报道, 2007年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了美国, 这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首次有一个国家超过美国。中国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利益已经惠及全球, 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美国感受最深。据美国《新闻周刊》杂志研究, 近几年中国制造为美国提供了400百万个就业机会, 世界零售巨头沃尔玛所销售的产品中近一半来自中国制造。美国自由撰稿人在其新出版的书中描绘:中国制造正在成为全球化的主角, 正在全球范围内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各种各样质优价廉商品、一家家优质上市公司、一个个成功创业中国梦、一个个正在国际化的中国品牌……它们就像一张张“中国名片”, 不但让世界认识了中国制造, 更让我们对中国制造充满了信心与期待。

中国经济的崛起及国力的壮大, 为中国会计的国际化提供了环境支持。会计作为记录经济运行的工具, 其产生和发展是与其相适应的环境密切相联的, 会计作为经济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国际化为会计国际化提供了环境与条件, 更是对会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中国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中国会计的国际化, 中国会计必须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 准确定位并作出正确抉择,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发挥其特有的功能。

在中国经济发展壮大为会计提供了环境支持的同时, 也对会计提出了挑战。受旧体制的制约以及会计行业发展本身所需周期等因素的影响, 中国在会计国际化道路上, 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突出表现在会计行业的整体实力不强, 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新型会计人才缺乏。

中国会计国际化面临的最大挑战, 是中国会计服务行业实力不强。

表现一:会计服务业规模小。国际市场研究机构发布的研究报告表明, 2005年全球会计行业营业收入达2032亿美元, 并且以每年5%的速度在增长, 预计2007年全球会计行业收入将达到2210亿美元。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布的信息显示, 2005年中国会计行业收入按同期汇率折合美元后, 占同期全球会计行业收入的比例还不到1%。预计2007年仍将维持这一比例, 而这个比例远低于同期中国GDP及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球经济贸易总量的比例。中国会计行业的实力与中国经济总体的实力极不相配。

表现二:会计师事务所实力低。中国会计服务的规模小不仅表现在会计行业的整体水平方面, 会计服务行业个体实力也很低。据统计, 2007年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均达200亿美元以上, 居于首位的普华永道达252亿美元;处于其次的德勤也达231亿美元;居于第三的安永为211亿美元;排在四大之末的毕马威也有198亿美元。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布的信息显示, 2007年度中国前100家会计师事务所收入总额为118.09亿元 (人民币) , 而踢除四大在中国的收入, 中国本土前百强会计师事务所收入仅为55.52亿元, 其总量不仅与四大的全球收入不可相比, 还低于四大在中国的收入总量。中国企业已有23家进入世界500强, 而中国会计师事务所还未能进入世界60强会计师事务所。

表现三:会计执业业务单一。中国会计服务业与国际会计服务业的差距不仅体现在量上, 还表现在执业能力及水准方面, 这从收入的分布与构成上可以说明。目前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除了传统的审计签订服务外, 已经在向执业要求高的企业内部控制设计、企业经济值评估、税务顾问、管理咨询、司法会计鉴证、破产清算等方面转移, 实现了多元化的专业服务。四大2007年收入构成可以清楚地表明这一变化趋势。在普华永道的收入构成中, 鉴证服务占52.14%、咨询占22.84%、税务占25.02%;德勤鉴证服务占55.97%、咨询占22.47%、税务占21.56%。安永除咨询略低外, 其余也保持相同比例。由此可知, 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收入只有近一半是来自传统鉴证业务, 其余均来自新拓展的业务。而我国会计行业收入绝大部分仍然是传统的审计鉴证服务。这折射出我国会计服务业执业能力及水准, 与国际会计行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中国会计国际化面临的挑战, 还来自于国际会计巨头的进攻。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开放会计市场以来, 国际会计巨头相继登陆这个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全球最大新兴经济体国家, 采用抢占中心市场、兼并本土强势事务所、争夺高级优秀人才、瓜分高端大型客户、重金投入基础建设、努力增强在华影响、广泛介入会计核心事务等各种手段, 全方位地占领中国市场。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统计显示, 四大在中国的业务收入, 占中国注册会计师行百强业务收入, 已从五年前的16.94亿元增加到目前的62.59亿元, 五年间增加45.65亿元, 增幅达2.69倍, 其所占的比例由五年前的38%上升到目前的53%。国际四大不仅垄断了中国本土的高端审计业务, 也垄断了中国海外企业的全部审计业务, 中国境内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中超过40%被四大所占有。

国际会计巨头这一咄咄逼人的趋势, 不仅没有减弱, 垂涎之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巨大诱惑, 其在中国的攻势更加高涨。四大之一的毕马威在完成中国经济发达一线城市的布局后, 开始抢滩二线城市, 2007年5月在福州设立了第十家分所。而安永则将触角伸向西部地区, 于2007年初在成都设立第十家分所。安永全球主席宣布, 不久将在华北和华中地区新设四家机构, 其在华机构将达十五家。四大在抢占地盘的同时, 仍在以不同的方式扩大其在华影响。继两年前普华永道在北京召开全球高级合伙人领袖峰会后, 德勤也于2007年初在上海召开全球论坛, 安永则将EYU旗舰中心设在中国经济发达的上海, 称要将其建成世界级创新性人才的基地。普华永道通过增加在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合伙人、承担2008年北京奥运会计服务供应商、设立在华普华永道会计学优秀奖等, 巩固和扩大其在中国的地位与影响。

让人忧虑的是在国际会计巨头四大不断抢占中国市场的同时, 其他国际强势会计师事务所也在参与瓜分中国会计市场的行动。最早登陆中国的全球排名居于前列的尼克夏国际会计公司, 也加快了在华扩张的步伐, 于2007年中分别在我国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和地处中国腹地的武汉设立分支机构, 将其在华机构增至七家, 是继四大之后在华设立机构最多的国际会计公司。远在太平洋彼岸的全球排名居于第六的均富国际, 也将目光投向了中国, 在2007年初启动了意在中国市场的职业项目, 即培养来自中国的会计毕业生, 在其完成培养积累工作经验与技巧后, 将其派往中国的香港工作, 为其进入中国内陆做准备。

国际会计巨头纷纷进军中国市场说明, 中国这个具有无限发展前景的新兴市场经济大国, 已成为全球会计重视的主要目标, 这既对中国会计国际化道路提出了新的考验, 也使中国会计服务行业面临巨大的挑战。

中国会计国际化进程还面临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与具有国际视野的新型高素质会计人才缺乏的矛盾。人才是一切事业的基础, 经济全球化更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中国目前不仅有世界500强企业, 上司公司1400余家, 有超过1100万的公司与企业。根据目前市场的需求, 仅注册会计师就需35万以上, 而目前实际的注册会计师仅为需求的三分之一, 面临着巨大的需求缺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需求还会不断增大。据安永人力资源主管介绍, 美国约每千人中有一名注册会计师, 中国香港数百人中有一名注册会计师, 而中国内地是每万人中才有一名注册会计师。

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的颁布及实施, 也加剧了会计人才需求的矛盾。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实质的趋同, 无论是从体系结构、技术含量、执行的要求等方面都大为提高。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 不是简单地处理会计业务, 而是上升到管理的高度, 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有判断能力、管理能力, 如果缺乏贯彻实施新会计准则能力的合格会计人才, 新会计准则只是一堆书面文件, 会计国际化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经济全球化也带动会计全球化, 会计国际化成为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受中国会计国际趋同及迫于世界趋势的压力, 一直与国际会计对抗的美国终于做出让步, 美国当地时间2007年11月15日,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宣布, 凡是会计年度结束于2007年11月15日之后的所有在美国的上市公司, 如果其会计报表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ASC) 的标准, 不需要再按照美国一般公认会计准则 (GAAP) 重新编制财务会计报表。至此, 一直游离于国际会计界之外独立特行的“超级GAAP”, 终于低下了高昂的头, 回归到全球会计的行列中来了。美国的这一举措不仅为在全球实施统一的会计准则, 攻克了最后的堡垒和扫清了障碍, 更为当前波澜壮阔的会计国际化进行注入了强劲的兴奋剂。

20世纪70年代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成立之日起, 就一直致力于在全球推选统一的国际化标准,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 全球大多数国家和组织已经开始或者计划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然而一直以来, 美国以其经济经国座拥世界资本市场的优势拒绝执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而是以自称严密的一般公认会计准则对抗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这种重程序轻实质的规则性会计准则体系, 在进入新世纪之际被安然、世通、安达信等击跨, 不仅重创了美国经济, 也一举打破了美国会计准则体系的神话。

认清形势后的美国, 在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中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姿态, 在SEC讨论美国执行国际财务报告时, 以4:0的全票通过了该项决定。一个月以后, SEC又先后两次召开圆桌会议, 讨论研究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所产生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为全面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做准备工作。

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日本也加快了与国际会计趋同的步伐, 在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举行的趋同会谈中, 同意将会计准则趋同的方式由“分阶段”转为“全面”, 并承诺在2008年消除日本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的主要差异, 2011年6月30日以前消除所有剩余差异并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

会计国际化趋向统一是全球趋势, 无论是经济发达国家, 还是全球主要新兴经济体, 都在积极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 欧盟早在几年前就宣布欧盟国家将全面报告会国际会计准则;加拿大、巴西、智利、俄罗斯、以色列等国, 均已采用或表示采用国际会计准则。澳大利亚早在2002年决定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从2005年开始已在所有的行业全面采用。

亚洲绝大多数国家及组织, 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积极态度, 印度已开始执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亚洲经济强国之一的韩国公布了国际准则路线图, 要求所有的公司、审计及会计人员都必须充分做好准备, 从2009年开始上市公司自愿选择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11年必须强制执行, 对于非上市公司, 由其自主选择。同时还宣布逐步开放会计服务市场, 允许外国会计师事务所在韩国境内设立机构, 可以从事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关的咨询服务。亚洲国家在执行国际会计准则的同时, 还加强地区间的合作。新加坡会计师协会 (ICPAS) 与越南会计师协会 (VACPA) 签署合作备忘录, 规定两国协会在会计专业发展、知识分享、促进会计会员专业地位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 以提升会计地位。新加坡还同国际会计审计准则进行协作, 加强国际间的趋同与一致。

从全球会计发展的趋势看, 世界会计国际趋同已成为不可逆转与阻挡的发展态势, 这种态势近年来在不断加速。本世纪初, 全球只有极少数国家采用国际会计准则, 而到目前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国家及组织已达100多个国家。据国际会计理事会官员称, 未来几年可能会达到150个国家, 涵盖了全球绝大部分地区。正如国际会计理事会主席戴维·泰迪称, 会计的国际趋同已成为全球性的趋势和运动。

中篇:会计国际化中国道路探索

当会计全球化开始盟动的重大历史关头, 中国具有历史眼光和战略智慧的决策者, 作出了理性的判断和正确的战略决策, 将中国会计推向世界, 融入到会计国际化的潮流中去, 使其成为全球会计的重要成员。

制定、颁布及实施会计准则体系, 是中国会计国际化的主导战略工程。中国会计准则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探索, 当时仅限于学术界的理论探讨。随着理论研究成果的逐步问世, 人们对会计准则认识的加深, 会计准则建设开始进入官方视野, 会计准则建设作为会计改革被列入议程。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财政部开始着手会计准则建设, 成立专门机构进行论证、立项, 制定框架结构, 并开始发布会计准则。这一时期仍处于探索阶段, 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会计准则建设取得历史性的突破是2005年, 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和认真反思, 借鉴国际经验教训, 从2005年开始, 会计准则建设全面提速。一方面积极推进会计准则的项目建设, 陆续发布具体准则项目, 2005年末时全部准则项目都已发布。另一方面, 广泛与国际会计组织进行沟通协调, 为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做准备。2005年11月初, 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会议, 会后双方签署联合声明, 宣布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2005年11月下旬, 财政部副部长、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秘书长王军率领代表团前往欧洲, 与欧盟主管高级官员会晤。与此同时, 中国审计准则体系也进行了同步的建设与推进, 2006年初, 财政部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 颁布中国会计准则已全部建设完成, 从2007年开始在上市公司实施。至此, 中国会计进入了国际化时代, 并由此掀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中国会计准则的建设及发布, 是中国迈向会计国际化道路的起点, 而迈向国际化的步伐是从2007年正式开始。从年初开始主导中国会计准则工作的财政部会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国资委, 并邀请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的代表, 成立会计准则实施专家工作组, 针对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理;制定切实可行的会计准则解释公告;建立新会计准则实施跟踪的反馈机制, 密切关注新会计准则执行情况。除直接选择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作为监控联系点以外, 还对所有上市公司执行新会计准则进行数据分析, 随时监控新会计准则实施动向及效果。为了检查落实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情况, 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 于2007年5月在北京召开新会计准则实施阶段性总结会议, 对新会计准则执行的情况进行了总结, 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 并对继续贯彻落实进行了全面部署。

在管理层部署监控会计准则实施的同时, 会计准则的具体实施及其准备也全面展开, 在上市公司率先实施新会计准则后, 金融系统率先加入到先行者行列中, 首先是我国金融界主力军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宣布在2007年执行新会计准则, 并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改造相关支持系统。在三大主力银行的带动下, 其他各银行也纷纷跟进, 为实施作全面的准备工作。继金融系统之后统率我国经济命脉的国资委宣布, 将原定实施新会计准则日程提前, 尽快实行新会计准则。由此, 主导我国经济主体的国民经济主力军全部加入到执行新会计准则的行列中, 新会计准则实施迈开了实质性的步伐。

在中央企业率先实施会计准则之际, 全国各地新会计准则实施也进入了“备战”状态, 从南到北, 由东到西打响了新会计准则实施的“攻坚战”。东北工业重镇辽宁培训会计人员超过万人;河北、甘肃将2007年作为会计准则培训年;西部边陲新疆利用网络、报刊、电视等现代传媒广泛宣传新会计准则;青海、福建注重师资培训, 使新会计准则实施更具有指导性;海南作出部署在2007年底以前完成全部会计从业人员的新会计准则培训;厦门则利用其拥有的专家优势, 启动了全方位的培训;拥有大企业之都的青岛, 以上市公司为龙头带动全市实施新准则;经济发达的深圳, 以经费保障而展开新会计准则培训;贵州通过组建教育师资库, 保障新会计准则实施;古都南京通过建立长效机制, 实施新会计准则;内蒙古成立会计准则实施专家咨询机构改构, 指导实施新会计准则;安徽运用广播电视、张贴标语、街头咨询、召开座谈会等方式, 全方位宣传会计准则。

一项项倾注会计人智慧与汗水的方式、一个个独具地域与优势特色的策略, 构成了2007年中国会计国际化的雄壮乐章。

中国在推进会计趋同发展的同时, 决策者将目光瞄准了会计国际趋同实质的更高层面, 实现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等效。这项工作首先是从中国地域开始的, 临近年末的12月6日, 财政部副部长、中国会计准则委员长会秘书长、中国审计准则委员会主席王军, 在香港与香港会计师公会签署联合声明, 宣布内地会计审计准则与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审计准则实现等效。这标志着内地与香港会计实现了统一, 也为中国会计在全球的等效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内地与香港签署会计准则等效声明之前, 中国先后与全球三大经济体美国、欧盟、日本及加拿大, 就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趋同及等效, 展开了对话与磋商。2007年6月11日, 财政部副部长王军与前来中国访问的欧盟委员会内部市场与服务事务委员查利·麦克里维进行会谈, 双方就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等效交换意见, 王军希望欧盟优先考虑中国会计准则, 确保在2008年以前实现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等效的目标。查利·麦克里维指出, 欧盟委员会非常支持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的趋同, 他很赞赏中国会计准则建设取得的重大发展及中国会计对国际会计趋同的贡献。表示将继续推进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进程, 欧盟委员会将在2008年年底做出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是否等效的决定。2007年7月底, 财政部会计司长刘玉廷率团赴美国, 与美国会计领域相关代表与机构, 就中美两国在会计领域合作、会计准则趋同与等效, 进行了对话与沟通, 这是中美两个大国在会计领域的首次正式会谈。刘玉廷在结束访美后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中美双方均表示了合作的意愿, 并希望加快中美两国会计准则等效的进展, 以期早日实现目标。

中国在完成会计准则建设的基础上, 开始全面实施会计人才工程。在经过近两年的探索以后, 财政部于2007年初正式发布了《中国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十年培养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这是我国在推进会计国际化进和中, 实施智力支撑的又一重大战略工程。《规划》既是对自2005年启动的高级会计人才工程总结与梳理, 也是系统规划与实施会计人才的指导性文件, 更是对面向未来会计人才教育的前瞻性制度安排。

《规划》总体培养目标是: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 在合理预计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加快发展, 以及国有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发展战略、行政事业单位深化改革、占领国际会计理论前沿阵地等对高端会计人才的需求, 充分考虑现阶段我国开展高层次会计人才培训能力的基础上, 按照会计领军人才的能力框架和素质要求, 开展全国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培养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地分企业类、行政事业类、注册会计师类、学术类等4类, 争取用10年左右的时间, 选拔培养1000名左右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 担负会计行业的领军重任。

《规划》也明确了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的具体任务。适应中央企业、境内外上市公司加快发展、强化管理对高层次财务会计人才的需求, 带动全国企业会计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着力培养450名左右在大型企业或重要经济领域担任财务负责人的企业类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适应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高层次会计人才的迫切需要, 带动和引导中央部委、各级重点行政事业单位加强财务管理, 着力培养100名左右在行政事业单位或相关重要领域担任财务负责人的行政事业类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适应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加快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 促进注册会计师业务水平的全面提升, 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做强做大, 着力培养350名左右具备国际资本市场认可的专业资格、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注册会计师类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适应建立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的会计理论体系的内在要求, 充分发挥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对会计制度建设、行业发展和事业进步的理论基础和智力支持作用, 着力培养100名左右在会计学科担任学术带头人的学术类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

《规划》的制定及其实施, 在我国会计人才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为我国千万会计大军施展才能构建了广阔的平台, 我国的高端会计人才建设也由此进入了系统化、规范化的新时代。

会计领军人才是中国会计国际化的重大战略, 这项关系我国会计人才建设的战略工程, 自实施以来, 不仅在全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 而且还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和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创新了会计人才的管理机制。我国会计人员分布范围广泛、涉及不同的经济形式、不同的行业类型、不同的企业规模、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年龄层次、不同的地域, 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 极为广泛及复杂。不仅如此, 我国会计人员数量庞大, 目前从业会计人员超过一千万之多, 这个数量超过了世界上许多国家人口数量的总和。面对错综复杂的环境、数量庞大的人员, 如何进行有效管理使其能够正常运行, 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这既是重大的现实课题, 也是管理者面临的考验。我国会计最高决策层创造性地提出了领军人才的战略, 通过领军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 推动全社会会计有序运行。这一战略决策不仅凝聚了大国抉择的战略智慧与魄略, 而且也创新了会计人才管理的新机制, 为在复杂环境下有效实施人才管理, 创新了科学的方法。

——发现选择了会计精英人才。会计领军人才选择, 采用了极为严格的选择程序和科学的选择方法, 其最终符合要求及录取进入领军人才系列的比例远低于近年大学录取比率。从已录入人员看, 平均年龄均为人生黄金期;教育背景全部为高等教育, 40%以上拥有硕士以上学位, 拥有博士学位的也近10%;全部拥有会计类职业资格;都担任财务会计及审计管理职务。通过两年多的培养, 有的职级晋升;有的已进入国家管理部门;有的已取得国际会计资格;有的担任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领军人才已成为会计职业组织及企业集团、上市公司选择会计专业人才的主要渠道与来源。

——探索了会计人才培养的方法体系。会计领军人才培养方法从一开始就尝试新的方法体系。在培养机制上采用跟踪培养与考核淘汰相结合的动态约束机制;在培养方式上采用集中学习与境外实习相结合的知行统一方法;在学习方法上采用导师辅导、课题研究、交流讨论的学研一体的学习方法;在学习内容上以财务、会计、审计、经济管理、金融、税务、组织管理、职业道德等主要及相关领域知识为主, 同时还对政治、哲学、历史文化进行对话交流。领军人才战略的这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方法体系, 不仅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方法, 也为适应现代国际环境形势下培养会计高端人才积累了经验。

——产生了广泛而又巨大的社会效应。会计领军人才战略实施后, 在我国社会尤其是会计行业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许多企业、机构、组织都将会计领军人才作为衡量判断其专业人才的标准。领军人才战略的实施, 极大地激发了会计行业会计人员发奋成长、积极向上的热情, 诸多的青年会计人员都将成为领军人才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最终目标和人生理想为其进行勤奋的努力奋斗。已经进入培养的会计领军人才, 感到无比的自豪与骄傲, 认为能作为会计领军人才, 不仅丰富了专业及相关知识, 而且也增强了执业能力, 更提升了职业发展的思想境界。在领会肩负历史使命的同时, 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不辱使命而努力刻苦奋斗, 使其真正发挥领军作用。会计领军人才正在成为中国会计业界的品牌,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承担着辐射功能, 彰显着中国会计的影响力。

确立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作为走向世界的主导力量, 是会计国际化中国道路战略的突破口。

为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走向世界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始终是会计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关注的焦点, 也是会计业界所期盼的, 2007年在这方面有了新的进展和突破。2007年6月1日起实施的《合伙企业法》, 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组织形式提供了法律环境, 也为注册会计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修订后的《合伙企业法》规定, 特殊普通合伙企业在执业中因故造成损失时, 只有其直接责任人承担无限责任或无限连带责任, 其他合伙人以其在合企业中股权比例承担有限责任。我国原没有合适的法律适用于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 加大了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责任, 新的合伙企业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长期制约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矛盾。同时也符合国际惯例。西方主要国家美、英、加拿大都是这种法律规定, 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也都采用这种组织形式。

在新《合伙企业法》实施的同时,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涉及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活动中民事侵权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 这一规定的实施是对长期困扰注册会计师行业法律问题的重大实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秘书长陈毓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最高法院的这一规定既充分关注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特性和社会责任, 又科学体现了平衡公众权益和注册会计师职业权益的司法公平, 既有助于注册会计师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强化风险意识、提高执业质量, 切实承担起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维护公众利益的责任, 同时也给注册会计师行业提供了发展空间,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创建公平的竞争环境一直是注册会计行业所期盼的愿望, 在2007年这一年终于得以实现。历经十年动议终于获得通过的企业所得税法, 从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修订后的企业所得税法突出特点是实现了“两税合并”, 统一了内外资企业的所得税率, 为注册会计师行业创造了公平的竞争环境。取得公平竞争环境还有被注册会计师业界所困扰、倍受社会质疑的双重审计规定被取消。2007年3月18日, 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不再实施特定上市公司特殊审计要求的通知》, 即日起取消特定上市公司实施特殊审计的规则, 同时还停止了多项涉及金融类公司境内外审计差异的相关规则。至此, 外国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的超国民待遇被终结, 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终于取得了公平竞争的环境。

中国注册会计行业撑起了会计国际化中国道路领跑者的重任, 在通往会计国际化进程中始终是排头兵。在中国会计国际化整体战略框架下, 注册会计师也制定了待业发展战略, 即人才战略、做大做强战略、准则趋同战略。

人才战略是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首要战略。在中国会计国际化攻坚战打响的同时, 就启动了人才工程, 实施了以制度安排为指导、以领军人才为示范、以会计审计准则为内容、以CPA行业学历教育为后备力量、以国际化的高端人才为目标, 展开了全方位、多形式、多层次的行业人才战略工程。

作为部署、指导和实施人才工程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继发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关于加强行业人才培养指导意见》之后, 于2007新年伊始, 再次制定了行业人才工程的又一重要制度, 《中国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制度》, 规定将继续教育贯穿于注册会计师的整个执业生涯, 制定对继续教育的目标、形式及要求;继续教育组织形式及管理;继续教育成效的认定与考核, 都作了全面、系统、具体的安排。为了保证继续教育的质量, 将继续教育真正得以贯彻实施, 2007年中旬又专门下发文件, 检查各地贯彻落实继续教育的情况, 以确保继续教育落到实处。

为了全面指导注册会计师教育, 满足注册会计师行业做大做强和国际化战略对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的要求, 2007年10月11日,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再度推出旨在加强行业人才工程战略的另一重要制度——《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 为系统指导会计人才工程建设、探索评价会计人才标准, 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指南》系统构建了注册会计师职业生涯胜任能力的整体架构。《指南》分析了注册会计师人才教育的一般规律, 明确提出了注册会计师执业生涯胜任能力的整体要求, 即应当具备的足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应当遵循的职业价值观和道德观、应当具有的实务经验以及应进行的职业继续教育, 对注册会计师职业生涯胜任能力作了系统的要求。

《指南》全面地规定了注册会计师专业知识的核心内容与基本技能和价值观, 即注册会计师行业执业需要的会计、审计、财务、税务等相关法律及相关知识、组织和企业知识、信息技术知识;提出了注册会计师执业应当具备的专业技能, 即智力技能、技术和应用技能、个人技能、人际和沟通技能、组织和企业管理技能;指出了注册会计师执业应遵循的职业价值观、道德与态度, 即维护公众利益、在执业中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 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保密客户信息、执业行为恰当。《指南》还对注册会计师及审计项目负责人的实务经历、特定环境或特殊行业审计业务、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继续教育, 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 为保障注册会计师的胜任能力提供了持续的制度支持。

《指南》的发布, 对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是行业人才选拔与教育的基础工程, 为行业人才的教育与选拔提供了科学的衡量标准, 对提高行业人才教育的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 具有积极的指导和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指南》突出特征是体现了国际化特色。主持制定《指南》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秘书长陈毓圭介绍:《指南》全面遵循了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的要求, 在概念框架、整体结构、核心内容与要素、规范内容与管理方法等所有重大方面, 都保持了与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的一致性。同时在个别具体要求方面, 考虑了中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

《指南》的颁布得到了国际会计组织的认同。《指南》颁布后,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随即与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理事会 (IAESB) 在北京联合召开“会计教育准则与会计职业进步”专题研讨会, 共同探讨会计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理事会主席、技术顾问等高级官员悉数到场。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理事会主席亨利·萨维耶称, 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理事会高度重视与赞赏中国在会计职业教育方面所做的工作, 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理事会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所进行的合作是紧密、而且还相当一致。同时表示还将进一步加强合作, 共同推动国际会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指南》的颁布得到业界的积极响应, 原天健系重量级人士浙江天健胡少先认为, 《指南》适应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将注册会计师专业知识拓展到相关领域, 为注册会计师行业开拓、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的新兴市场及业务, 提供了智力支持。中瑞华恒信张连起称, 《指南》是培养合格注册会计师权威性与指导性并重的重要文件, 为指导注册会计师规划职业生涯提供了能力标杆。安永华明梁国基认为, 《指南》为评估注册会计师个人能力高低、为注册会计师行业选拔人才、为有关机构选择会计师事务所提供了行业标准。

《指南》也得到会计教育界的赞同。中央财经大学吴溪认为, 《指南》强化了高校学历教育在注册会计师人才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 其突出的价值是列示了成功注册会计师所需要的能力框架及主要环节, 填补了注册会计师教育缺乏系列标准的空白, 对注册会计师学历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国三大会计学院之一的北京会计学院秦荣生指出, 《指南》的颁布, 表明我国对注册会计师职业能力的重视及高瞻远瞩, 标志着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步入了有据可依和规范化发展的道路。

对于如何贯彻实施《指南》,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也进行了部署, 利用各种宣传手段, 广泛对《指南》进行宣传, 使行业会员深入了解《指南》;将《指南》列入继续教育;以《指南》为指导, 完善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 对考试内容及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设计注册会计师分级考试、继续教育分级评价制度, 推动注册会计师分级管理制度建设;推动CPA专业方向院校教学改革, 要求以《指南》为依据, 调整完善CPA教育, 为注册会计师充实后备力量。

在制定规划人才战略的同时, 在具体实施方面也在大力推进。作为会计国际化中国道路主要战略之一的会计人才战略, 同时也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战略工程, 这一战略的目标是用五年左右的时间, 全面提升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执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着力培养能够承担国际业务、符合行业国际化发展要求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建立起科学完善的注册会计师行业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和适应行业未来发展需要的后备人才队伍。

围绕这一战略目标, 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掀起了一场人才教育的新高潮, 展开了一系列的人才工程项目。其核心是注册会计师领军人才工程, 该工程到目前为止已经实施近三年、已经分三批进行了选拔, 注册会计师行业有近百人进入领军人才系列, 正在按全方位、广视角、多形式的综合培养。

注册会计师领军人培养的策略是, 丰富注册会计师财务会计审计及其相关专业知识;增强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技能, 特别注重拓展增强在综合管理方面的知识技能, 将领军人才打造成为具有前瞻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管理团队能力、国际视野及管理能力的高端人才。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展开了全方位的培训工作, 2007年在国家会计人才营地北京会计学院、上海会计学院和厦门会计学院, 除独立开展注册会计师类的培训, 还与企业类、行政事业类以及学术类领军人才结合的联合培训, 同各类会计领军人才进行交流、碰撞与提升, 使其提高综合能力。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强化注册会计师领军人才国内培养的同时, 开始着手将其向更高层次的推进, 与国际会计组织合作, 选派会计领军人才到境外培训。先后与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 (ICAEW) 、澳洲会计师公会 (APC) 和我国香港会计师公会 (HKICPA) 签署协议, 合作开展注册会计师培训和考试项目合作。2007年6月21日, 首批注册会计师领军人才, 前往英国接受境外培训和进行实地考察。2007年8月1日, 又一批注册会计师领军人才, 被派往澳洲进行境外集中培训。2007年10月30日,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与我国香港公认会计师公会在北京签署“合作备忘录”, 未来十年内香港公认公会培养1500名内地注册会计师。与此同时,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还对取得国际权威会计职业资格的CPA提供资助, 鼓励和支持中国注册会计师取得国际公认的境外资格, 以培养更多的国际化专门人才。

2007年5月26日北京,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召开《关于推动会计师分所做大做强的意见》暨《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指南》新闻发布会, 至此拉开了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做大做强走出去的大幕, 中国会计国际化的又一战略工程正式宣告启动。

主管全国会计工作的财政部副部长王军, 在发布会上作了题为《做大做强做出去抓紧抓好抓起来》的重要讲话, 他坦诚而又深切地表达了对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强大的心情, 他说:“注册会计师行业做大做强做出去, 是我心中的一个结, 是我白天都在做梦”, 他这一发自肺腑的表达, 深深地触动了参加发布会数百人的心。他还特别强调, 如果不抓住当前机会走出去, 将会犯历史性的错误。他引用“不谋万事者, 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 不足谋一域”的古人话, 来强调此项工作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王军副部长指出, 做大做强做出去, 要以国际化人才为支撑, 深化行业人才战略, 积极培育高端人才。要进一步深化认识行业人才的成长规律, 建立完善行业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机制, 大力开辟国际化人才培养渠道, 着力培养一批善于管理、精于业务、熟悉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打造一支在与国际会计行业同场较量中具有主动权、话语权的“国际部队”。

王军副部长强调, 做大做强做出去要以国际化管理为视野, 加强内部治理机制建设, 提高竞争力。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 是保障做大做强做出去的长效机制, 是会计师事务所提升专业能力、质量控制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不竭源泉。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实施现代化管理, 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国际竞争力。

王军副部长要求, 做大做强做出去, 要采用科学的方法, 既要有战略, 又要有措施;既要抓全面, 又要抓示范;既要讲自主、又要讲推动;既要巩固国内, 又要开拓国外;既要研究借鉴, 又要重视合作。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紧迫的历史使命感, 面向时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锐意进取、开拓创新, 将注册会计师行业建设成为中介行业的排头兵。

做大做强做出去战略的实施, 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商务部、国资委表示:全球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是在货物贸易发展的同时, 服务贸易也迅速发展, 注册会计师是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企业海外投资不断上升, 企业走出去客观上需要注册会计师在海外提供服务, 迫切需要拥有国际资质、水准、视野和运作经验、服务优良的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做出去战略的实施, 为注册会计师走向世界提供了政策支持。首个从内地走出去的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首席合伙人张克认为, 事务所做大做强, 规模化发展是其外在表现形式, 而事务所内部治理机制是否健全、内功是否夯实是其内在修炼的核心基础。信永中和注重内部治理建设, 才具备了向境外发展的能力。在国际四大大举进军中国的强势下, 突出重围合并香港会计师事务所, 为本土事务所做大做强做出去树立了榜样。拥有本土所第一品牌并居首位的上海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朱建递表示:要勇于探索、积极创新、建设民族品牌、开拓海外市场、力争早日登上国际舞台。

对如何做大做强, 业内人士也有着清晰的思路及其明确的策略。居于本土所前列并已走出去的事务所高层管理者认为, 做大做强要“并驭”, 内部管理与扩大规模要同时抓;做大做强不能盲目, 在思想认识上要明确, 在实践中要逐步推进。供职于国际四大的国内人士认为, 国内所要打好扎实基础, 积极组织力量练兵, 找准在经济架构中的位置, 发挥本土所的优势及特长, 与国际四大同行竞争, 在与狼同舞中提高技巧, 最终做大做强。

走出去是中国注册会计师走向强大的标志, 也是会计国际化中国道路的重大战略。在《关于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的意见》发布后不久,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7年7月25日, 在北京召开会计师事务所“走出去”座谈会, 邀请国家有关部门、已经走出去的企业集团以及国内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等相关负责人, 共同商讨会计师事务所走出去的策略。经过商讨形成的共识是:政府相关部门要为走出去在财税、金融、外汇、市场准入、出入境签证等方面, 提供政策支持, 为走出去创造条件;会计师事务所要加强同“走出去”企业的联系, 提供“走出去”企业所需要的服务, “走出去”企业应将会计师事务所纳入到“走出去”的战略中, 双方协同合作共同“走出去”;会计师事务所要做好“走出去”的规划, 要培养储备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专业知识丰富、专业技能强的高端人才。要选择合理的路径, 从为中国“走出去”企业服务开始, 在探索经验的基础上, 再为国外企业服务。在做好传统业务的同时, 积极拓展新的业务领域;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要对会计师事务所“走出去”做好规划、推动和引导, 为“走出去”提供支持。

在“走出去”战略指导下, 业界也迈出了实质性步伐。2007年8月24日, 地处中部位列本土所前列的大信会计师事务所与香港梁学濂会计师事务所签定合并协议, 合并后更名为“大信梁学濂 (香港) 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前的大信与香港梁学濂会计师事务所, 在内地与香港均属本地的大型事务所, 有境外执业的资质, 合并后无论是规模及影响都登上了新的台阶。与此同时, 位于本土所首位的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与香港浩华会计师事务所在上海签署协议, 立信合并香港浩华会计师事务所。两个月后立信“走出去”又有实质性突破, 与蒙古国五宝会计师事务所签署合作协议, 出资组建“蒙古国立信五宝会计师事务所”。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有关负责人称, 在非洲、新加坡合作及设立分支机构也已开始进行。

下篇:会计国际化中国道路全球影响

2007年7月10日北京, 这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国首都, 这个拥有千万会计大军的东方大国, 再次吸引了全球会计的目光, 由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新兴市场与转型经济国家会计国际趋同研讨会在这里举行, 来自世界银行、联合国贸发会议、欧盟、印度、韩国、澳大利亚、南非、巴西、马来西亚等17个国家和地区及国际组织的150位代表聚首北京, 共同交流与沟通会计国际趋同, 分析新兴市场和转型经济国家在会计国际趋同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探讨推进会计国际趋同的方法与路径, 并对会计国际趋同中的中小企业会计准则, 公允价值计量等属于新兴市场与转型经济国家的特殊及难点问题, 进行了专题研讨。

会议发起及主办者之一的中国财政部副部长、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秘书长王军, 作了题为《开启共赢格局共谱趋同篇章》的演讲, 他就中国会计准则建设与国际趋同的进展情况, 中国对推进会计趋同的基本主张, 作了全面的阐述, 并就推进新兴市场与转型经济国家加快会计国际趋同发出了倡议。

王军副部长在演讲中全面阐述了中国对推进会计国际趋同的基本主张及其战略, 他从全球经济发展态势的视角, 分析了会计国际趋同的趋势, 认为会计国际趋同是世界会计发展的潮流, 指出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和拓展市场的经济运行方式, 业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与方式, 会计作为市场经济体系的“基础设施”, 公共信息资源和国际通用商业语言, 对各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发展, 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会计国际趋同已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 他特别提醒任何一个不想游离于国际市场之外的国家或组织, 都不能无视会计国际趋同这一趋势, 要将推进会计国际趋同作为会计发展的目标。

在深入分析会计国际趋同趋势的基础上, 他深刻地揭示了会计国际趋同的战略涵义, 认为会计准则及标准, 不只是单纯的技术规范, 其背后有经济、法律、文化等深层次内涵, 忽视各国会计发展阶段和文化背景的现实, 统一实行会计标准, 不能实现多赢的效果, 而是要在国际趋同的背景下各方都作出努力。作为国际会计组织, 应该重视新兴市场及转型经济国家的特殊实际情况, 在推行会计国际趋同中表现出更多的互动性、创造性和灵活性。作为参与会计国际化趋同的国家, 在兼顾自身利益的同时, 要积极主动地参与会计的国际趋同, 实现多赢的目标。

对于如何实现会计国际化趋同, 王军副部长指出了趋同的路径, 即在推进会计国际化的进行中, 新兴市场及转型经济国家之间、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之间、各国与国际会计组织之间、国际会计组织与区域会计组织之间, 应加强交流与沟通, 建立和强化双边对话交流机制、相互沟通、交流与借鉴、共享经验、交流信息、协调行动、化解分歧、共同推动会计国际趋同目标的实现。

王军副部长特别强调会计国际趋同尤其需要的是参与国的行动, 他指出, 如果会计国际趋同只是停留在文件口头上, 不付诸实际的行动, 就不可能真正地实现趋同。他号召各国会计以兼容并蓄的心度、知行合一的态度, 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推进各国会计的国际趋同。同时还强调, 在评估各国会计国际趋同成效与进展时, 不能简单地进行国家之间的横向比较, 而要同时纵向地看待参与国会计国际趋同的成果。

王军副部长在全面阐述得到国际会计界广泛认同, 中国提出的会计国际趋同是进步, 是方向;趋同不等于相同, 趋同需要一个过程;趋同是一种互动这一基本主张的基础上, 又新提出了新观点:即趋同是新起点, 这是基于会计国际趋同的基本特征后作出的新判断。为全面深刻地理解与认识会计国际趋同提供了全新视角。

王军副部长在结合中国会计国际趋同实践的基础上, 发出了会计国际趋同的倡议;要抓住机遇, 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为新兴市场及转型经济国家参与会计国际趋同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认真听取发达国家及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对中国会计准则建设和国际趋同的意见和建议;相互借鉴、相互学习, 为加快会计国际趋同献计献策。

作为会议成果之一的是签署了《推动新兴市场及转型经济国家会计趋同的北京倡议》, 这是新兴市场及转型经济国家会计趋同的行动宣言, 《倡议》号召:新兴市场及转型经济国家会计趋同应树立明确的会计国际趋同理念, 采取积极行动制定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计划;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应当为新兴市场及转型经济国家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创造有利环境;新兴市场及转型经济国家在参与会计国际趋同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方面, 应采取更加积极的行动。

北京会议的另一重大成果是, 创设《新兴市场及转型经济国家会计国际趋同论坛》, 建立定期对话机制, 为成员国参与会计国际趋同提供交流平台, 使广大新兴市场及转型经济国家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及参与会计国际趋同中, 有更多的“话语权”。同时还为国际会计组织和经济发达国家了解及听取发展中国家会计发展情况, 建立了有效通道, 为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使国际会计准则的实效性及覆盖面更加有效与全面, 从而实现会计国际趋同的目标。

北京会议是全球会计国际趋同走向成功的转折, 表明会计国际趋同进入了新的时代, 在世界会计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并创新了多项纪录:国际会计组织首次为发展中国家召开专题研讨会计国际趋同会议;首次听取和吸收发展中国家会计趋同的意见与经验;首次建立了会计国际趋同的交流对话机制;首次产生了会计趋同的书面文件;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会计国际趋同的典范, 首次代表发展中国家主导与参与会计国际趋同事务。这些创纪录的会计重大事件都将被载入世界会计的发展史, 成为会计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北京会议还对会计国际趋同的特殊及难点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中小企业是全球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不仅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更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主体, 是发展中国家的特殊重要问题。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始终是国际会计组织及各国会计所关注的重点。北京会议对这一涉及广大发展中国家以及会计领域中的重点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联合国贸发会议、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高级官员, 分别报告了联合国及国际会计理事会对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制定的进展情况;中国内地及中国澳门介绍了中小企业会计标准及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特色;欧盟、马来西亚、中国香港对完善中小企业会计准则提出了各自的主张。北京会议还对会计准则中的难点公允价值计量进行了研究与讨论, 国际会计理事会、中国、马来西亚、巴西等, 分别就公允价值对新兴经济体的作用、公允价值应用情况及经验等, 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探讨, 在基本方面达成了共识。

北京会议得到了我国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参与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我国著名会计学者、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黄世忠指出, 长期以来国际会计组织更多地是采用发达国家会计标准为“蓝本”, 没有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 北京会议的召开一方面为发展中国家未来进行会计国际趋同提供了交流平台, 另一方面国际会计组织也能通过这一平台, 认识和了解发展中国家会计实际情况, 听取意见与建议和吸收其成功经验, 进一步完善国际会计准则, 使其更具实效性。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院长刘永译认为, 北京会议的成功举办, 证明中国会计国际趋同得到了国际会计界的认同, 中国的成功经验对于全球会计国际趋同具有借鉴意义。

北京会议也受到会计业界的积极赞赏。参与国际会计准则及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学者型资深CPA、天健华证中洲 (北京) 会计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陈箭深博士指出, 中国会计国际趋同, 为发展中国家树立了表率作用, 中国会计在国际趋同中积累了诸多经验, 理应与世界会计界进行共同分享。中国会计遇到的困惑及问题, 也需要同世界会计界进行探讨, 共同寻求解决的途径与方法, 北京会议成功地发挥了这一功能;北京立信会计师事务所负责人认为, 中国会计国际趋同后, 会计师执业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得以认可, 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普华永道、德勤也都对北京会议给予了积极评价。

会计国际化中国道路及模式得到了国际会计界的普遍赞同, 一致赞成中国会计所取得的成效与经验。主导全球会计国际趋同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主席戴维·泰迪, 是中国会计国际趋同的见证人, 对中国会计的国际趋同有着更深的认识。他在不同的场合地区多次高度评价中国会计国际化经验, 在中国会计准则即将颁布前夕, 他就乐观地预期, 中国会计准则的颁布及实施, 将鼓励全球投资者对中国资本市场的信心, 他的这一预期已在中国资本市场得以验证。在中国会计准则颁布后, 他率先肯定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 并评价中国会计准则将对国际财务报告在全世界范围内趋同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对全球会计准则趋同产生深刻影响。联合国贸发会议会计主管称, 中国会计改革的案例给联合国及全球会计很多启发。全球最权威的会计职业机构特许会计师公会 (ACCA) 行政总裁爱伦·布维理, 在出席该机构在北京举办的活动时指出, 中国会计、审计准则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中国会计改革不仅增强了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资本市场和财务报告的信任度, 而且为其他新兴市场与转型经济国家, 参与会计国际趋同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树立了典范, 国际会计界对“中国速度”极为深刻。

中国会计国际趋同对全球会计的影响有实质性突破, 2007年新年伊始, 我国最权威新闻机构新华社报道了一条振奋中国会计界的消息, 国际会计理事会在伦敦宣布, 修订《国际会计准则第24号——关联方披露》, 本次修订借鉴吸收了中国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国际会计准则资深专家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称, 中国关联交易会计准则在实际操作中的成本效益比, 要高于现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现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实际操作中成本过高, 而中国会计准则避免了这一弊端。国际会计理事会的这一举动是国际准则修订首度考虑中国会计准则的规定, 是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中所发出的“中国声音”, 表明中国在国际会计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已开始凸显, 中国会计准则已获国际认可, 中国会计准则已开始介入国际会计准则。

在中国会计准则影响国际会计准则的同时, 中国会计高级官员及专业人士也开始跻身“国际会计俱乐部”,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准则咨询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基金会、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联合国会计与报告国际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 (ISAR)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 (IFAC) 理事、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理事会、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教育准则委员会、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以及中小事务所委员会等国际会计机构中, 都有中国的“身影”, 这是中国会计国际化的又一新的突破。

8.国际化道路 篇八

摘   要:《中国教育学前沿》于2006年创办,全英文季刊,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与荷兰博睿学术出版社共同出版,主编是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副主编是华东师范大学丁钢教授,顾问编辑是加拿大学者许美德(Ruth Hayhoe)教授,编辑是香港大学杨锐教授和英国约克大学查强教授。在对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的专访中,顾先生认为,中国创办外文期刊介绍中国教育,是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同时,他还指出,中国外文期刊必须走国际化道路,《中国教育学前沿》虽然以介绍中国教育为主,但也不排除介绍一些外国教育的新理念、新思想。在对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学院教授、香港教育学院名誉校长许美德的专访中,许教授认为,书评可以极大地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对研究中国教育的国外学者具有重要意义,并认为《中国教育学前沿》具有较高的学术标准。

关键词:《中国教育学前沿》;中国教育;英文教育期刊;期刊国际化

《世界教育信息》:尊敬的顾先生,您好。2006年,您开始担任《中国教育学前沿》(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 ,FEDC)的主编,这也是中国大陆第一本英文教育学学术期刊。首先,请您回顾一下当时创办这本刊物的背景是什么?在您看来,在中国创办这样一本英文期刊的意义是什么?

顾明远:中国教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就,由一个文盲充塞的国家变成一个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且有2.5亿名在校学生的教育大国。但是,外国朋友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和成绩不是很了解。我在访问许多国家时,都发现他们对中国、对中国教育知之甚少。因此,我早就想编辑出版一本外文期刊,介绍中国教育。这是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

《世界教育信息》:我们注意到,FEDC的编辑团队是个国际化的团队,与国内一般的中文期刊有很大的差异。请问,为什么要建立这样一支国际化的编辑团队?

顾明远:外文期刊必须走国际化道路,因为外文期刊是给外国人看的。但是,中国的文化与西方文化有很大差异,文字也不相同,要让西方读者读懂中国作者写的文章,就要了解西方学者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语言表达方式。聘请海外学者任编委,就可以提供上述方面的帮助。我们聘请的几位海外学者,都是学贯中西的。特别是许美德教授,她是研究中国教育的专家,可以担当沟通中西教育的桥梁的角色。

《世界教育信息》:FEDC在主题上有哪些侧重?特别是对于中国教育研究本土理论的生成有什么意义?

顾明远:本刊虽然以介绍中国教育为主,但也不排除介绍一些外国教育的新理念、新思想。教育国际化是双向的。通过不同的理论讨论,会使教育科学更加繁荣。

《世界教育信息》:今年,您的新书《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英文版)由荷兰博睿学术出版社出版,取得了不错的销量,也在国际教育学术界产生了相当大的反响。您如何看待中国教育研究成果走向世界?在这其中,英文学术期刊,特别是我们中国人主办的英文学术期刊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顾明远:前面已经讲到,中国要走向世界,就要把中国教育研究成果翻译成外文出版。受篇幅限制,FEDC不可能全面反映中国教育研究成果,特别是许多专著,无法全文发表。因此,我建议FEDC从2013年开始专设一栏书评,介绍中国的重要教育专著和国外研究中国教育的专著。还可辟一栏,介绍中国的教育学者及其研究成果。

《世界教育信息》:尊敬的许美德教授,感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作为一位与中国教育有着深厚渊源的比较教育学家,您从2009年起担任FEDC的顾问编辑,并在中国多本期刊承担编委工作。请问,您在FEDC中承担的工作与以往的编委工作是否相同?

许美德:多年来,我一直在多本期刊担任编委会成员,包括美国的《比较教育研究》(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和中国的《北京大学教育评论》、《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等。至于FEDC,我一开始是编委会成员之一,但从2009年起,我开始担任顾问编辑。我认为这本期刊在促进中国教育研究成果交流和中国教育学者进入更广阔的学术群体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的第一本英文教育期刊,FEDC在教育领域连接中国与国际群体中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这种连接于我而言是终生的召唤,因此,我愿意为FEDC奉献一己之力。我的工作主要涉及鼓励优秀的学者为FEDC投稿,帮助年轻的学者提升学术论文的质量,协助组织或构思学界感兴趣的专题。从2012年开始,我还负责为每一期文章做出版前终审,在语言和学术上进行最后把关。

《世界教育信息》:2013年,FEDC开辟了书评栏目。在中国,中文教育学期刊中的书评非常少,也有学者认为在中国教育学期刊中没有一个好的书评传统与机制。FEDC为什么要开设书评栏目?

许美德:我认为,书评可以极大地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对教育感兴趣的国际读者很难有机会接触到许多有趣的中文教育类书籍。通过介绍书籍的主要成果和提供批判性的观点,书评为中国教育打开了一扇更为广阔的窗口。研究中国教育的学者通过为中英文教育类图书写书评向读者提供了相关评论与视角,这些书评对其他国家研究中国教育的学者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书评可以被看作沟通中国与世界教育界的一座桥梁。

《世界教育信息》:香港大学杨锐教授在FEDC 2012年第4期发表的文章“Internationalization,Regionalization,and Soft Power: Chinas Relations with ASEAN Member Countries in Higher Education”获得了2013年度世界比较教育年会高等教育SIG(Special Interest Group)的最佳论文奖。您认为,这对于FEDC有什么意义?

许美德:高等教育SIG是世界比较教育学会中最大的SIG之一,它拥有众多积极活跃的成员。每次最佳论文奖评比都吸引了大量优秀的论文前来角逐,杨锐教授的文章脱颖而出证明了FEDC的高学术标准。因为我参与了整个评选过程,所以我可以和大家分享评选这篇文章的原因。大会评选委员认为,这篇文章在理论上、在高等教育区域化的定义上,以及对于中国欠发达地区与东盟国家关系的关注方面具有开创性意义,而且在探究中国通过高等教育系统进行软实力外交时采用了非西方模式。这篇文章在一个十分重要并且尚未研究的领域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同时,它为一些学科,包括高等教育研究、中国研究,甚至政治科学等都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世界教育信息》:中国教育改革日新月异,教育实践吸引着世界的注意,中国教育研究的水准日益提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机遇下,在全球化与国际化的世界格局下,您认为研究中国教育的意义何在?

许美德: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与世界更多的交流,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教育,关注中国学生在国际测试(如PISA)中取得成功的原因,关注中国家长为其子女的学习所提供的坚强后盾。FEDC是站在这样的一个角度去阐释教育在中国社会中占据核心地位背后的历史和哲学传统,以及解释当前中国教育改革是如何在教学方法和知识组织上实现中西方模式融合的。

上一篇:欢乐的时光作文500字下一篇:医院健康扶贫主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