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

2025-01-14

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精选8篇)

1.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 篇一

论高校大学生的责任教育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核心是责任教育.如何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履行自身的义务,自觉承担起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这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 者:张国良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哈尔滨,150027刊 名:边疆经济与文化英文刊名: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416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责任教育

2.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 篇二

一、创业教育介绍

(一) 创业教育的由来

1989年11月底至12月初,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在阐述“21世纪的教育分析学”问题时, 认为未来的人应有三本“教育护照”:一是学术性的, 二是职业性的, 第三本是证明一个人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在此基础上, 会议提出了“事业心和开拓教育”概念, 强调教育要培养学生开拓事业的精神和能力, 后被广译为“创业教育”。由此看来, 创业教育, 就是以培养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开发创业基本素质、提升创业综合能力为目的的教育。 创业教育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接受锻炼、去学习, 提前掌握他们在未来就业或创业时的能力, 而并不是让学生抛弃学业, 一味地鼓励学生去创业。

(二) 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

1.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开展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需要创业教育。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国家需要更多的创业者去创造科技成果, 促进经济发展和解决就业问题, 创新与创业将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知识经济的“主力军”, 高校应通过创业教育, 激发大学生创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这样不仅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而且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

2. 国家开展素质教育, 培养创新型人才呼唤创业教育。

现代教育思想高校要转变教育思想,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及考试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通过开展创业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技能, 使其走上创业之路, 既创造社会财富又创造就业岗位, 既为自己发展搭建平台又为他人谋生提供机会。

二、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创业教育推进步骤慢, 起步也比较晚, 创业教育没有真正进入实际课堂。可见, 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在现实工作中还存在着一很多的问题。

(一) 观念落后

在美国成功创业的企业家往往会受到社会的尊重, 很多甚至被认识是国家的骄傲、民族的英雄。亨利 · 福特、比尔 · 盖茨、山姆 · 沃顿等创业者卓越的远见和创造性的开拓经营赢得了美国人民的极大推崇。而在我国有的高校忽视了学生自身创业能力的培养, 认为创业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创办企业或公司。还有的高校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开展创业类的学生活动。更严重的, 绝大多数高校有就是为解决就业困难的局面才去开展创业教育。这些都是我国社会普遍存在的误区。

(二) 内容不成体系

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大体上形成了以下三种教育模式:课堂式创业教育, 实践式创业教育, 综合式创业教育。无论哪种教育模式, 都存在着忽视系统化教育, 以社会实践为指导;忽视学生创业技能的延展指导, 以比赛所需技巧为主导;忽视创业教育的长远规划, 以眼前利益为目标等问题。

(三) 高校创业教育活动流于形式

高校与大学生在创业活动中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我国大学生创业活动虽在1998年清华大学发起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时就已开始, 之后各高校相继效仿开展各种各样的创业计划大赛, 但多数学生不会也不可能真正将他们创业计划付诸实施。

三、高校改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

(一) 培养良好创业环境

要切实加大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的投入, 在人员、 场地、经费等方面提供充分保证。同时应鼓励大学生创立创业社团组织类的学生组织,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能动性。通过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商业计划大赛等竞赛类活动, 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锻炼协作能力、启发思维;通过开展创业论坛、经验交流等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素质, 促进大学生创业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最终形成良好的创业环境。

(二) 设置创业课程和教材

许多大学生创业的想法的, 但苦于不了解创业知识无法实施。因此高校应创业课程的实施帮助学生掌握创业的相关知识。学校应树立大课程观, 将创业教育课程渗透于学校教育的一切活动, 特别是各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之中去。应组织有关专家编写相关方面教材, 供各学校参考和选用。

(三) 培育与引进创业导师

教师的素质影响和制约教育实施的关键原因, 创业教育离不开良好的师资和一定的物质条件作支撑。为帮助大学生创业, 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师资培养。同时积极引进人才,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创业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

(四) 建立创业基地

全球有实力和影响力的大企业都是最初从创办小企业开始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 这些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企业不但左右了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 并且了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支柱和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创业是一个国家、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石。而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 则是哺育小企业创业成长的主要载体。

参考文献

[1]曾昭薰、陈岩.创业教育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

[2]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创业教育在中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李湘佑.职业技术院校如何实施创业教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7, (1) .

[4]王明荣、贾晓玲.谈“高职”生的创业教育[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08, (1) .

3.论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 篇三

一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其作用

1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在我国高校扩招导致大学生产生巨大就业压力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当前,创业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加强创业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趋势。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所谓创业教育,是指结合专业教育,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实现自主创业和自我发展的教育。最终目标是培养具备全面创业技能和素质的人才。创业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是指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创业素质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从狭义上说,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职业技术培训以满足其就业或创业需要的教育活动。

2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作用

第一,大学生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技能进行培训,可以提升其就业技能、创业能技,可以帮助参加工作的人快速地进人状态,进而快速地在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中进人轨道。创业教育是对个人多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譬如专业知识和交际能力的提升,创业意识和创业思维能力的提高。能提升他们在社会竞争中的实力,为大学生更好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大学生创业教育促进高校就业教育模式的改革。当前高等院校学生面临着巨大就业压力,倒逼着普通高校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中,要改变传统就业观念,变“就业”为“创业”,使普通高校不断地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及考试制度等方面进行相应地调整,促进高校就业教育模式的改革。

第三,大学生创业教育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创业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与兴旺发达的主要动力。纵观当今世界发达国家,无一不是以创业人才发动创业革命,推动经济的高速增长,支撑经济的持续繁荣。当今在中国发展的转型时期,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就要求我们当代的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阶段,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开发潜在的创新能力,尽快成为国家战略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二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同国外相比,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起步较晚。从1997年首次举办创业大赛,到1999年举办的“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可以看成是我国创业教育萌芽的时期。2002年教育部确定九所大学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2003年教育部举办了第一期创业骨干教师培训班,这标志着我国创业教育开始正式实施。近年来,由于国家财政与政策支持,由于各高校重视以及社会力量辅助,创业理念正逐步深入人心,创业教育也在我国各高校得到了蓬勃开展。目前我国有1000多所高校开设了创业课程,300多所高校专门设立了相关学院和研究中心,对人才培养、促进就业、繁荣高校学术以及推动地方经济方面做出了贡献。

2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同发达国家创业教育所取得的成绩相比,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离预期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对创业教育的重视还不够。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缺乏创业精神,对创业兴趣不足。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形成了追逐“铁饭碗”的思想,导致了大学生安于现状,创业动力不足。高校对创业教育的重视也不够,大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仅仅局限于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参与“创业设计活动”、设立创业中心等活动,热衷于以创业实务的形式呈现。

第二,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不合理。由于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较晚,对比发达国家成熟的创业教育体系分析,我国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分离,把创业教育看成是“正规教育”之外的“业余教育”。目前,我国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还处于自发、分散、探索和启动的状态,主要表现为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不完善和创业教育的师资薄弱等方面。

第三,创业教育支持系统不完善。创业政策体系不够完善,未形成有效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体制和制度环境。主要表现:当前虽然国家出台了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创业环境条件较差的现状,政府制定的有关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大多属于宏观指导性文件,在实际执行中缺乏可操作性。由于创业具有风险性和长期性特征,一些地方政府部门重视短期效益和稳定收益,从而不重视和不支持大学生创业,导致了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并未在融资渠道和税收优惠等方面享受到真正的扶持。

第四,创业基地难以保障。创业教育最重要的是实践环节,创业基地的实战模拟、产学一体化过程,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了将理想转化为现实的平台。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大多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主要以课堂授课为主,各种创业活动为辅。创业活动也以创业计划大赛为主,活动形式单一。即使高校或者大学生有极高的创业激情,也因创业基地的缺乏,导致大学生得不到实践的锻炼,抑制了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发挥。

三对推进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建议

1树立科学的创业教育理念

树立科学的创业教育理念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前提条件。科学创业理念的树立,还得依靠大学生本身意识的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必须与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当前高等院校必须尽快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加快从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的进程。学校要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制定鼓励政策,形成创业文化氛围,从而使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创业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endprint

2构建合理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中心环节。我国高校应当做到面向市场需求科学设置创业教育课程,把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中,使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并重点加强创业实践课程建设。

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这对于创业人才的培育尤为关键。高校应从培养实践型教师和聘任兼职教师两个方面入手,加强创业教育队伍建设。在培养实践型教师方面,通过定向培训、专题进修、企业挂职等方式,有计划地安排从事实践课教学的教师到实际部门锻炼或参加企业的课题研究工作,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在聘任兼职教师方面要舍得投入,聘请一批相关行业、部门和政府机构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或顾问,以现身说法来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并且他们也可以给学生带来一线的创业经验,使学生对创业活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能够为学生的创业提供最直接的帮助。

3建设完善的创业实践平台

我国目前创业教育最显著的缺陷就是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不足,我国高校创业实践平台建设落后是其直接原因。根据目前我国国情及各高校的实际情况,为建设完善的创业实践平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第一,完善创业基地建设。开展创业教育的高校应建立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通过产学合作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或通过校办企业让学生可以通过基地开展各种类型的创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创业成果选拔、展示和转化提供有效平台。已经建立起创业实践基地的高校,应当在现有基地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创新合作方式,使创业基地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第二,加大对创业的扶持力度。高校应制定大学生创业规划,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设立大学生创业中心,提供全方位创业服务。特别是为大学生提供法律、工商、税务、财务等方面的创业咨询和服务。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培训、实训,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发布相关政策、创业项目和创业实训等信息。通过企业赞助、争取校友投资及社会资金支持等方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多种形式的资金支持。

4完善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完善的创业教育保障体系是上述各个环节得以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为了促进创业教育在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应当做到:第一,在政府方面,通过法律、政策方面的协调,保障创业教育发展,简化创业的程序,降低创业的门槛,促进大学生创业。第二,在高校方面,建立校长任组长的高校创业教育领导小组,调动高校所有部门,利用一切资源,协调创业教育各个环节的关系,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组织的支持。第三,在社会方面,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建立学生、教师、高校等与社会之间的直接联系,争取社会资金支持,争取企业实践基地及各种服务机构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刘生,李桃.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实践体系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

[2]孙玥,解长福.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对外经贸,2011(12).

[3]李晓峰,王斌,郑洪燕.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困境与突破[J].学术论坛,2012(9).

[4]赵超,李真.新时期大学生创业教育困境与破解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7).

[5]左殿升,李兆智,刘泽东.国内外大学生创业教育比较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

[6]高军,甄金智,李松波,韩泽林.大学生创业教育探索与研究[J].科教导刊,2013(34).

[7]高微.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20).

4.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论文 篇四

一、创业教育必将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缘由

1、我国就业市场不够稳定,传统职业就业机会减少

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大力提倡优化结构,使得一些产业、一些地区选择了资本密集型即以资本投入替代劳动投入的增长经济的道路,社会产业结构产生了变更,传统产业萎缩,导致传统产业就业机会减少,目前,第一产业已经不再具有吸纳就业的潜力,曾经是吸纳就业重要领域的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也在下降,只有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仍保持较高的吸纳就业能力,成为目前中国就业增长的主要支撑。根据国际有关经验,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毕业生创办“民营性质”的小企业,既是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又是发展经济、为社会创造就业岗位的重要途径。

2、小企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可以为社会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从世界性规律来看,一个国家的企业99、5%以上是中小企业,65%~80%的劳动者在中小企业就业。小企业同样可以为社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这种贡献主要表现在:

(1)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

(2)新产品的发明。以美国为例,美国无论是高新技术产品(如计算机软件)还是一般的民用产品(如食物),其新品种中的三分之二,均由个企业发明。

(3)提交税金。由于小企业能够提供许多大企业所不能提供的服务,而且有很多创造发明,因而,小企业的销售量很大,能够为国家提交大量的税金。

因此,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大力发展小企业和个体企业将成为开发人力资源的重大举措。

3、我国创业环境处于国际一般水平

在创业环境九个方面的国际综合评分中,我国处于一般水平,但对大学生创业而言,所面临的环境条件与国际比较,则是比较一致的,既有政府政策支持、市场比较开放、鼓励研究开发转移等多项有利条件,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且可以肯定,在政府的重视、关心下,大学生创业的条件将得到进一步改善。但在我国毕业生创业的比例尚不足1%,与国外相比差距非常悬殊。因此,创业教育必将纳入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措施

1、鼓励学生树立创业观念和责任意识

首先应对学生开展创业观念教育,使学生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目前,很多人认为就业是自己需要雇主,自己在就业方面是被动的,创业教育则要使学生将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其次,应引导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出发点和良好的心态,创业不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炫耀,更不是闲着没事,创业不能一步登天,可先从简单创业做起,从小做起,逐步发展为职业创业、规模创业;第三,应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感,有些同学认为自己的社会社会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就贸然决定创业,结果遇到失败,有些同学不负责任,烧别人的钱,圆自己的梦,结果两败俱伤。

2、通过开设必修的基础性创业教育课程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

创业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很强的.过程,创业涉及许多知识,如管理、市场营销、财务、法律、税收等知识,不能仅凭匹夫之勇和心血来潮办事。创业教育课程应包括创业观念教育、创业素质教育和创业基础知识教育。开设必修的基础性创业教育课程主要应侧重于创业观念和创业素质的教育。创业和就业是两种不同的处事态度,表现出做事主体两种不同的素质。传统教育主要是就业型的,在教学特点上是帮助学生掌握现有的知识。创业型教育则重在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能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以掌握的学习技能为工具,去获取新知识,创造新知识。创业素质教育应侧重于创业心理品质的训练和培养。教师可通过形式多样的创业教育活动使学生及早树立创业意识,锻炼学生在顺境中吃苦耐劳、承受挫折的能力。

只有知晓创业艰辛,把握创业机遇,才能成为具有较强创业能力的人,才能承受日后更大的社会压力和挑战。

3、通过专题性和实践性创业课程开展创业能力的训练

创业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能力,是创业成功的必备条件,可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类。专业能力是创业的前提,主要体现为职业岗位必备的从业能力、社会知识及法律法规的运用能力、接受理解新技术的能力等;方法能力是创业的基础,它是指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工作方法,主要体现为信息的接受和处理能力、捕捉市场机遇的能力、分析与决策的能力、联想迁移和创造能力、确定企业布局的能力、发现和使用人才的能力、理财能力、控制和调节能力等;社会能力是创业的核心能力,是指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行为能力,主要体现为人际交往能力、谈判能力、企业形象策划能力、合作能力、自我约束能力、适应变化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等。学校可通过组织有关创业知识的系列专题培训讲座、开展创业案例教育、组织多种形式的创业模拟活动等方法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

4、为学生创造模拟锻炼的机会,体验创业教育有关内容

创业教育有关内容的体验十分重要,通过这种体验能够获得创业的感性认识,是创业教育成功开展的前提条件,因此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创业教育有关内容的体验。譬如,可让学生利用一些时间体验创业生活,将学生组成小组设计商店店面、寻找商店地点、给商店取名、判断销售目标、讨论预算、开发广告等。还可以适当开展创业计划竞赛活动,举办创业计划竞赛有利于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在创业作品的设计过程中,学生会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查阅大量的资料,其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锻炼;通过竞赛提供的指导及进一步的系统培训、学习和交流,可使学生全面地接受创业者所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通过比赛,可培养学生敏锐的市场观察能力和科技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说服能力、组织能力,还可以结识未来创业的合作伙伴,增强创业的勇气和信心。

5、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学校、社会创业资源进行创业指导

学校应积极建设创业教学基地、创新实验基地、社会实习基地和注册培训基地、创办创业园等,以各种方式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科技型公司,从事技术发明、成果转让、技术服务等商务活动。指导学生根据院校所在地和生源所在地两个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经济基础、技术条件和社会环境等因素选择创业的领域,创业项目的选择主要应与专业有关,以现有资源为主,以智力不主。在课堂上,我们应帮助学生发现家乡及学校所在地的创业优势,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创业信息、选择创业方向,为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咨询和跟踪服务。同时,政府可通过设立小额贴息贷款,或借助社会风险投资基金等方式,扶持大学生开办、承包和改造企业,特别是小型科技民营企业。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以后,“创业”将成为我国大学生就业中一个新的关键词,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与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大趋势相适应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创业教育也必须适应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趋势。然而,从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活动的现状和形势来看,目前仍处于尝试和摸索阶段。因此,结合我国国情,进一步转换教育机制,改革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人才培养方式,通过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基础教育和针对部分有志创业学生的专项创业能力训练,加强对教育对象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以满足和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芳:基于制度创新的学生社团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中国高教研究,(09)

[2]韦进:适应与超越之间: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国高教研究,(04)

[3]吴金秋:创业教育的目标与功能、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1

[4]纪文元:对在高校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福建农林大学学报,、9

[5]赵志军:关于推进创业教育的思考、教育园地,2006、9

5.当前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探析 篇五

当前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探析

孟宪搜

(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28)

摘要:开展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是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是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有效手段,是大学生实现社会化的必经环节。本文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总结,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希望对我国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法制教育;问题与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一)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是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建国六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发三十多年来,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我们国家基本的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发展民主、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和发展的担当者,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水平。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从而使大学生能在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从而更好地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这是国家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对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是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有效手段

当前,在我国社会,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传统家庭结构的变化,影响着家庭教育方式的转变,也使得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更容易出现行为上的偏差。同时,随着网络的普及,互联网一方面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另一方面它所带来的诸如色情、暴力等负面的信息,也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而由此导致的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也不断增多。(本网网 )有调查显示,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大学生法律知识的欠缺。基本的法律常识不清楚,甚至有的大学生在做出违法犯罪行为以后还浑然不觉。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法律常识和法律素质,是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三)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是大学生实现社会化的必经环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体现在他的社会属性方面,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所在。按照社会学的观点,社会化是社会将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的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社会行为的人的过程;也是一个自然人在一定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互动,逐渐认识自我,成为一个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大学生要成长为一个符合社会需要的社会人,除了要完成自然成长过程外,还需要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而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习和接受礼会行为规范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不断深化,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学习和接受法制教育,不断提高法律素养,逐渐成为一个具备必要法律知识的社会人,是大学生实现社会化的必经环节。

法制教育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加强高校法制教育工作,使大学生具备必要的法律知识和能力,促进大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使法律意识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一种自觉道德修养,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是非观,有助于大学生健令人格的形成。

二、当前我国高校法制教育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对大学生法制教育重视不足

由于受到传统思想和观念的束缚,以及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我国很多高校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大学生素质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培养;同时,由于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更多的是出于对未来大学生就业和求职的考虑,而没有过多地关注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使得高校法制教育往往流于形式。现阶段,很多高校在政策、师资、经费等方面投入不足,限制了高校作为社会普及法律知识的重要场所应有作用的发挥。

(二)高校法制教育教学体系设置不合理

法制教育教学体系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两个方面。当前,我国高校的基础法制教学课程是《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隶属于教育部的“两课”教育教学。教学内容涉及范围很广,但涉及法律部分的内容较少,而且重在理论的灌输,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未来的丁作并没有具体的、较为全面的涵盖,由于较为理论抽象,缺乏针对性和形象性,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另外,课程的时间安排少,相关法律知识的讲授也只是停于表象,而无法深入讲解。同时,考核方式多为考试考查,学生平时学习不能足够重视,也只是在考试之前“临时抱佛脚”式的复习,应付完考试就不再学习。这些都使得法制教育教学无法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高校法制教育的形式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

当前,我国高校的法制教育大多以课堂理论讲授教学为主,法制教育的形式过于单一,理论和实践相脱节。课堂理论教学往往是灌输式教育,缺乏老师与学生的互动。由于大学生缺少参与社会实践教学的途径,使得他们只能在课堂上接受有限的法律理论知识,加上平时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环境和条件,造成大学生的法律知识仅仅停留于书本,不能学以致用。

三、当前我国高校开展法制教育的建议

(一)提高高校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

改变高校传统的思想和观念束缚,在重视大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基础上,将素质教育、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关注大学生就业的同时,还应重视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具体到法制教育,高校应该在师资、经费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投入与政策支持。

加大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观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宣传工作力度,引领大学生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同时,在高校校园营造一种良好的法制教育文化氛围,充分利用校园电台广播、校园网络、校刊校报、宣传栏等媒介,以学术讲座、主题演讲、法律知识竞答、学生辩论等形式为载体,加强法律知识的宣传,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完善高校法制教育教学体系

从上面对问题的分析来看,高校法制教育教学体系在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两方面都存在着有待改善的地方。对于这个体系的完善,也要从这两个方面人手。

1.教学内容应以法律基础知识的传授为主,培养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以提高大学生的权利义务观念为目标

法律基础知识的传授,是大学生法制教育和法制观念形成的前提与基础。在全社会进行法制基础知识的普及教育,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方面。而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法律基础知识的教育,对于大学生学习和运用法律,形成和提高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具有积极的影响。

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是高校法制教育的关键所在。法律意识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在我国,是人民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后,在个人层面的体现。它包括个人对法律的产生、形成、本质等方面的认识和看法。进行法制教育的意义在于弘扬法治精神,使公平正义、法律至上、民主法治等观念深入人心。高校在开展法制教育过程中,应在教授法律基础知识的同时,重点做好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的培养,使大学生形成完善的法律人格,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具备法律基本素质的合格的社会公民。

提高大学生的权利义务观念是高校开展法制教育应追求的目标。权利义务是一个人作为社会公民的应有之义。它涉及个人与他人、集体、国家等方面的关系,以及以何种态度来对待这种关系等内容。通过法制教育,大学生在获得基本法律知识和形成法律意识、法律素养、权利义务观念的基础上,才能够正确地处理个人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够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并通过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改革高校法制教学的考核方式

积极探索法制教学考核方式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以往的考核方式多以考试和考查的方式进行,大学生以应付通过考试为目标,过后就不再过多地学习和关注这方面的知识,这就使法制教育无法收到应有的效果。改革高校法制教学的考核方式,将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结合起来,将注意力更多地转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而不是仅仅停留于课堂和考堂之—卜,势必会对大学生的法制观念的形成起到推动作用。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形式

要改变传统的以课堂教学、理论讲授为主的法制教育模式,首先就需要了解大学生对法制教育的具体需求,从而激发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与大学生生活、学习和工作密切相关的《婚姻法》、《劳动合同法》、《妇女权益保护法》以及有关的刑法等方面的法律与大学生的实际结合紧密,高校在法制教学过程中就要对这些方面有所侧重,重点讲解,使大学生养成有意识地学习法律的习惯,从而能自觉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害。

除了课堂的理论讲授,还要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法律理论知识能与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对法律的认识和感知,进而养成法律情感和自觉的法律行为习惯。例如,可以寻求与政府司法部门和社会法律组织的合作;聘请法官、律师等专业人员作为客座教师,定期邀请法律工作者参与实践教学与互动;让大学生能有条件地旁听司法审判,亲身参与到社会公益法律援助行动中,在实践中学习法律,感受法律,领悟法律,运用法律。另外,还要注重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如:视频教学),从而将“法庭搬到课堂”,使高校的法制教学更加的形象、生动和富于针对性。

四、结语

6.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 篇六

社会多元化使得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化教育转型成为大势所趋,高等教育的规模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大学生人数迅猛増加,而当代大学生又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生力军和后备人才,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素质如何,是当前教育界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大学生要面对不同的群体处理相对高中时期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更要在大学寻找自己的角色定位。大学生肩负着社会、亲人的期望,实现自我成功的欲望也异常强烈,同时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适应能力较差。正是这种现实与心理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以下是笔者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一些思考。

1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1环境变异而产生的心理压力问题

由于生活环境、学习条件、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变化,大学生入学后很容易产生多种适应性心理问题。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便茫然无措,产生挫败感、自卑感和焦虑情绪。这个问题很容易在学生刚进入大学后的一段时间产生。

1.2恋爱与性方面的情感激荡问题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考虑问题比较简单感情容易冲动,在如何处理恋爱的问题上常常感到困惑,以致引起心理失调。另外,在性心理方面上许多大学生对性知识缺乏健康、科学的认识,出现性认识偏差,以至于产生诸如单恋、对身体变化过分关注、性早熟等一系列问题。

1.3人际关系问题

所谓人际交往,是指人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过程,是通过交往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处于青少年期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与稳定的关键时期,他们与人沟通,渴望被人理解。但是,有些同学由于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致使人际关系不和谐,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情绪;有些同学由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缺乏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思想的勇气,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有些同学由于家境贫困或成绩不够理想,也不愿意与人交往,因而感到孤独、寂寞,认为生活空虚、无聊、乏味。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可见,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必备条件,它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乃至身心健康。

1.4情绪问题

大学生入校后,社会角色的转换引起许多的心理冲突。易出现的情绪困扰主要有:

1.抑郁。主要表现为对任何事都悲观失望、意志消沉、内疚等。轻度的会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而严重的往往会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焦虑。通常包括信心、自尊心的丧失,失败感、罪恶感的増加等。有些同学在入校之后发现大学并非是像他们憧憬的那么美好,开始感到失望,过分担心将来,从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3.自卑。常表现为缺乏自信,做事畏首畏尾,而这些大多是由于缺乏社交能力,学习及恋爱遭受挫折,家境不好等原因造成的。

2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的策略

21普及心理学知识,奠定心理教育的基础

普及心理学知识有利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了解自身的心理状况和特点,也有利于加深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高校应通过进修、培训等形式,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心理学知识的教育和再教育,使他们能更准确地把握教育对象,提高教书育人的效果。目前我国高校开展心理教育最大的困难是缺乏受过专门训练的教育者。为了尽快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根据现有的人员实际采取边工作边学习的形式,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对于大学生,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学课程,举办心理学专题讲座,利用各种传媒等形式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学知识。开设心理学课程可以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心理知识,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学会心理调节,保持自身的心理卫生,塑造自身健康的人格。目前各高校开设的心理学课程主要有“大学生心理学”、“青年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卫生”、“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心理学讲座是当前一种有效的心理教育形式,它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内容,如对新生可举办“如何适应大学生活”专题讲座,对中年级学生可举办“心理健康与成才”专题讲座,对毕业生可举办“择业前的心理准备”专题讲座等。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宣传阵地多、宣传形式灵活等优势,广泛宣传心理学知识,拓宽心理教育渠道。

2.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心理教育的氛围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它对大学生具有多重的教育功能,其中心理教育功能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大学生的心理教育离不开校园文化。在新的世纪,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高校园文化品味,増强校园文化心理教育功能,是当前高校面临的新任务。校园文化在高校中以其特有的教育功能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心理教育,规范自身的行为。健康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形成乐观的性格,保持健康的心理,也有助于培养奋发向上的生活态度。高校应结合新时期的特点,充分发挥自身文化氛围浓、人才云集的优势,开展丰富多采的校园文化活动,并注意突出校园文化的心理教育功能,为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氛围。目前,许多高校正在举办的“艺术节”、“科技节”、“文化节’、“文学节”、“体育节”等活动都是很好的校园文化形式,很受大学生的欢迎,它们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课堂教学在育人方面的不足,也是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形式,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2.3广泛开展知识宣传,普及心理卫生常识

注重多种形式的心理素质教育辅助活动,可通过给学生开办讲座的形式告诉青年大学生心理上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以及预防和矫正办法。也可利用墙报、广播、电视、报纸、小册子等多种形式的媒体和手段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的心理,掌握和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应对挫折、表达思维和情绪的能力,以及各种心理求助的能力。有效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可以及时疏通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心理冲突、心理困惑以及其它心理疾病,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

7.高校大学生诚信考试教育探究 篇七

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是思想道德体系的基石。诚信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 而诚信考试则是诚信教育的一部分, 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 关系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同时, 短暂而宝贵的大学生活不仅是大学生不断汲取知识、掌握技能的最佳时机, 还是努力塑造良好人格、提升自我的关键时刻, 因此, 大学生必须将诚信作为一种道德品质来培养。然而当前大学校园里的考试作弊现象却屡见不鲜, 严重违反了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和学籍管理制度, 扰乱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管理秩序, 降低了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总体素质, 阻碍了高校诚信道德品质的弘扬。因此, 杜绝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 维护考试公正, 构建和谐校园显得尤为重要。

二、大学生考试作弊现状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肩负着历史使命与责任。作为搭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中坚力量, 诚信考试应该成为每一位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但是在当今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的趋势下, 大学校园里的考试作弊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并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个别大学生甚至出现了诚信缺失现象。

目前考试作弊现象渗透到高校及相关的各种考试中, 如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各种等级资格证书考试、校内组织的期中、期末考试等。有些大学生为了 获得奖学金、助学金及各种荣誉等想考高分, 有些大学生为了不挂科、不留级想考及格, 于是在考试过程中携带小抄或剽窃他人答案等, 最终因被抓到考试作弊而受到留校察看的处分; 有些大四学生提前参加一些社会考试, 然而考试不是通过自己的本事或实力而是通过作弊蒙混过关, 获得相应资格的;有些大学生将作弊的恶习带到关乎自身前途命运的人才招聘考试中, 最终贻害自己, 前途无望。

三、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

1.学生自身素质差是考试作弊的直接原因。

随着高校招生数量的增加, 录取分数线逐渐降低, 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一些学生基础较差, 还有一些学生未被自己希望的院校录取, 因此缺乏学习热情, 不适应“自主学习”的管理方式, 逐渐产生厌学情绪, 畏惧考试, 为通过考试, 难免发生作弊现象。 [1]同时, 各高校普遍存在竞争机制, 成绩直接关系奖助学金、优秀学生干部及三好学生的评定、推优入党等, 为此, 有些学生受利益驱使而铤而走险, 为获取高分毫不犹豫地作弊。另外, 大部分大学生未受过艰苦的磨炼, 家庭生活条件优越, 因此, 自我意识较强、自我约束力较差, 在实际生活中注重个人利益, 忽视自身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存有侥幸的投机心理, 盲目认为考试作弊可以不劳而获, 弄虚作假不用付出代价, 于是经不起监考教师对考试作弊行为的放纵, 不自觉地出现作弊行为。

2.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是考试作弊的重要原因。

首先, 家庭教育存在问题。部分家长诚信教育意识淡薄, 受教育功利化思想的影响, 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 而缺乏对道德品质教育的关注, 这使得孩子背负的精神负担日益加重, 一定程度上高期望带来的压力导致孩子出现作弊行为;部分家长价值观念认识存在偏差, 教育孩子时采取不恰当的观念, 同时自身不诚信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的方式也对孩子的价值观念产生负面影响; 部分家长对孩子的不诚信行为缺乏必要的引导, 不能及时给予指正, 甚至放任不管。其次, 社会的不良风气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当前社会上存在的投机取巧、贪污受贿、弄虚作假等腐败现象, 致使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倾斜, 一些人认为可以不劳而获, 这种负面效应严重影响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 使得他们盲目从众, 缺乏理智地走上作弊的歧途。

3.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是考试作弊的主要原因。

高校扩招带来的生源质量良莠不齐, “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等现象已常态化,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考试的难度。当前社会需要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强的大学生, 而现有专业课程更新慢, 缺乏创新性, 学生对于死记硬背的知识没有兴趣, 部分老师在考前辅导和答疑时, 给学生画出考题范围, 这给学生作弊留有机会。另外, 部分高校考试命题不合理, 需要背诵的客观题目较多, 给学生创造了作弊的条件。高校监考教师监督管理尺度不一, 有些监考教师责任心不强, 对于学生的小动作视而不见, 使作弊学生有机可乘。有些监考教师不重预防和遏制, 等到学生出现作弊作为后再处理。学生作弊手段多式多样, 监考教师有时难以发现, 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学生的作弊行为。

四、杜绝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对策及建议

杜绝大学生的考试作弊行为, 必须发挥家庭、学校和学生自我教育的合力, 并且在制度上健全、管理上重视, 才能使大学生诚信考试落到实处。

1.树立诚信观念, 不断提升文化素养。

大学生要树立诚信观念, 意识到诚信考试对个人、社会的重要性, 并自觉按照这种观念时刻规范行为。树立“有信用者荣, 无信用者耻”的理念, 并内化为自觉意识, 进一步提高自身价值, 以健康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划和实践自己的人生价值。 [2]同时, 大学生要以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知行与体悟相结合的原则要求自己, 通过不断学习, 逐步将自己的人文精神内化为良好的个人素质。通过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课案例讨论的正面引导及典型事例对诚信考试氛围的大力弘 扬, 促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 不断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

2.强化家庭教育观念, 加强行为引导。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必要条件。因此, 父母要重视家庭伦理建设和诚信道德建设, 在要求孩子做到诚信待人、诚信做事、诚信考试的同时, 自己也要以诚信道德理念约束行为, 努力在家庭中培养平等互利的教育观念和团队意识, 真正为培养孩子的诚信品质创造良好的家庭道德环境。同时, 父母要重视言传身教的作用, 不断提高自身的诚信修养, 认真履行对孩子或他人许下的承诺, 相互尊重、以诚相待, 用自身的诚信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成长。另外, 父母要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家庭文化氛围, 有效指导和监督孩子的行为, 从而减少社会阴暗面对孩子心理的不良影响。 [3]

3.加强诚信教育, 加大作弊查处力度。

首先, 开展诚信考试宣传活动。将“诚实守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使大学生从内心接受“诚实做人、诚信考试”的观念。通过开展“诚实做人、诚信考试”征文活动、考前动员并组织学生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在校报和校园网 上刊登典型的诚实守信案例等方式, 培养大学生拒绝作弊的主观意识。其次, 加强教风, 带动学风。考风的转变关键在教师。高校教师要从严治教, 教书育人, 为学生树立表率, 以自己诚实守信的言行教育、影响学生。不断学习深造, 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采用各式各样的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再次, 改革考试方法。高校要实行多样化的考试方法, 采取笔试与口试、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的方式, 考试类型灵活多变, 考试内容由重理论转向灵活性, 由书本知识转向以能力测试为主。最后, 狠抓考场管理, 严惩作弊行为。加强对监考教师和考务人员的培训, 明确其职责;加大考场巡视力度;所有监考教师统一标准, 认真履行职责, 严抓考场纪律, 不允许有任何特殊行为或动作; 一旦发现有考试违纪或作弊行为就要求立即交卷、全校通报, 并给予留校察看或以上处分;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考试作弊的学生提高学位绩点, 加大考试作弊的惩处力度。

参考文献

[1]王晓峰.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10) :141.

[2]吴维维.民办高校诚信教育的特殊性研究[J].法制与社会, 2011 (1) :230-231.

8.创新高校学生党课教育 篇八

党课教育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渠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因此党课就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重要渠道。通过党课教育,可以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学生的指导思想,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成为学生的理想与信念,使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成为学生的精神支柱,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学生的伦理观,从而使学生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

党课教育是培养学生成为四个“新一代”的重要保证。党课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要内容,为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是对学生高层面的特殊而系统的教育,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更先进的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和党的命运的重要奠基工程。

党课教育又是人文社科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人成才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它能帮助学生构成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为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宽广的知识基础。

党课教育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党的建设,亲身去感受、体验、思考和实践,使党课的客观要求与学生内部的思想情感发生相互作用,变为他们自身的需要和自觉的行动,并自觉形成良好的品质和作风,努力提高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为自己实现人生价值提供能力保障。

随着高校党校建设不断完善,党课已成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各高校的党课教育基本具备了完整的教学体系、丰富的教学内涵、科学的考核办法、精干的教学队伍,使得党员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得到保障。但是当前高校党课的教学模式仍然比较传统,缺乏创造力、说服力和感召力。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教学内容比较枯燥。授课内容往往局限于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比如说入党积极分子党课,一般的内容安排是“党的性质”、“党的指导思想”、“共产党员的条件”、“党的组织原则和党的纪律”以及“如何以实际行动争取早日入党”,这些内容在入党积极分子的群体中,如果忽视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不同需求,千篇一律地讲授,那就,必然造成一部分学生“消化不良”,而另一些学生“吃不饱”。

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党课基本上是“我说你听,我灌你喝,我打你通”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缺少党课背景经历和体验的学生,在被动的理论受授过程中感到比较单调,难以形成共鸣,无法使党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理想和信念。

考试方法比较简单。党课结束后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一般采用考试和交心得体会的方式。这造成学生认为上党课是为了背会一些党的基础知识,有的甚至用从网上下载资料、拼接文章等办法应付考试和作业。

要改变以上状况,必需更新党课教学的理念,实现“五个转变”——由“党性教育”向“以党性教育为主的理想信念素质教育”转变,由只重视“同一性和规范性”向同时鼓励“多样性和创造性”转变,由只重视指导学生“被动适应性学习”向积极鼓励学生“主动求索学习”转变,由对学生“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由知识的“单向传授”向重视“师生研讨、重视实践”转变。

党课的教学内容要在“新”、“实”、“深”上下功夫。“新”,就是要充分体现时代性和创造性,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引进课堂,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和新的要求,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容,使党课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实”,就是要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贴近学生关心的社会实际和热点问题,充分结合国情、党情、校情,切实开展党课教育。并要积极组织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深化对党的理论的理解,增强他们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深”,就是要将社会上、理论上、意识形态上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作出深入浅出的阐释,要把国际形势、经济文化新动向作客观实际的分析,把问题讲透彻、讲明白,不含糊其辞,不隔靴搔痒,努力提高党课教育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上一篇:《心情决定事情》读后感1500字作文下一篇:我曾那样追寻初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