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 原理及方法论

2024-09-11

文化生活 原理及方法论(精选18篇)

1.文化生活 原理及方法论 篇一

高中政治新人教版必修4 《生活与哲学》原理及方法论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违背客观律,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应;意识对物质有能着阻碍作用。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3、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具有前进性和上升性。方法论:与时俱进,开

4、联系的普遍性内容: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

5、联系的客观性新联系。

6、发展的普遍性内容: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喝酒事务的灭亡,整个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方法论:要求我7、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内容: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方法论: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8、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即前途是光明 方法论: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心支持和细心保护新事物的9、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内容: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方法论: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

1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内容: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2两者相互联结(1)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2)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3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

1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内容:⑴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其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学会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

1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内容:同一矛盾中,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为矛盾主要方面,事物的化。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在认识一矛盾时既要全面的看到矛盾的主次方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

13、辩证的否定内容: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联系的。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

1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1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内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

16、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中取得成功,选择错误,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方法论:立场上,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

17、个人与社会相统一内容:个人和社会是统一的,个人与社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的发展,社会不否认人的正常的个性发展和正当的利益追求。方法论: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关系,坚持个人与社会相统一,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2.文化生活 原理及方法论 篇二

分子烹饪的原理概述

对于分子烹饪来说, 是基于食材的分子角度出发, 利用物理和化学等方法, 同时将一些精密的仪器投入应用, 从而制作出美妙的食物的一种烹饪策略。对美食有足够了解的学者或许能够知道, 常说的分子厨艺以及分子料理即为分子烹饪。

分子烹饪的原理是对物质具备的一些作用以及反应加以利用, 其中主要存在的作用涵盖了水化作用、发泡作用、乳化作用以及胶凝作用等, 主要存在的反应涵盖了脱水反应、交联反应以及异构化反应等, 在这些作用及反应下, 让食材的一些性质得到有效改变, 如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 进一步使物质原本的口感乃至质感得到有效改变, 从而使食物的味道更加新鲜、更加独特、更令人喜爱。

分子烹饪常用方法分析

分子烹饪常用的方法诸多, 主要涵盖了真空低温加热法、胶囊法、泡沫法、液氨法、分解法、风味配对法等。由于本文篇幅的限制, 本人重点论述前三类方法, 具体内容如下:

真空低温加热法

对于真空低温加热法而言, 指的是以真空低温慢煮为策略, 进一步对相应的食品完成烹饪。以真空低温慢煮蔬菜为例, 让其保持鲜嫩细滑的状态。当然, 也可处于40℃的条件下, 以真空低温的方式对鱼类进行油浸, 让鱼肉的嫩度得到有效保证。又好比把牛排与调味料一同放入真空袋当中, 使之维持在真空状态当中, 进而基于60℃的恒温条件进行烘烤。采取此类方法烹饪出来的牛排便显得非常鲜嫩。基于64℃的恒定温度下, 对鸡蛋进行加热, 能够使蛋黄与蛋清得到有效凝固, 进而所得到的鸡蛋能够具备光滑、鲜嫩的特点, 对于蛋清来说, 就如同发酵之后的布丁;对于蛋黄, 则能够呈现致密以及光滑的特点, 让其基于液态与固态的临界位置。除此之外, 基于53℃到60℃, 对肉类原料进行烹煮, 时间大概维持在10 h, 所获取的肉食不但鲜嫩, 而且口感十足。

胶囊法

对于胶囊法来说, 指的是把食材制作成气体或者液体, 也可以制作成酱状, 然后在微小的胶囊里包裹。在进食的情况下, 只有胶囊破裂后, 才可清楚里面的是什么食物。以鹅肝胶囊作为例子, 便是采用一层薄膜对鹅肝酱的胶囊形状物进行包裹, 如果将薄膜刺穿, 便能够看到有液体处于内层当中, 它的形态所能维系的时间大概为1 h。

我们不妨将牛肉配鹅肝酱作为例子, 在制作过程中, 是将美国肉牛的肉在60℃左右的水里放置, 然后将真空抽尽, 进一步对其煮上数小时。除此之外, 可将大约0.5 g的褐藻胶添置其中, 然后进行搅拌, 待明确均匀之后, 给出针筒, 将鹅肝酱往针筒中盛, 然后给予2.5%的氯化钙的溶液, 采取滴入措施, 这样便可使胶囊得以制作而成。对于牛肉来说, 和鹅肝酱胶囊搭配进食, 能够使鹅肝的香气弥散开来, 从而使食用者感受到鹅肝的美味, 从而达到愉悦心情的效果。

泡沫法

利用泡沫法制作美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下面本人对其中的两种方法进行介绍: (1) 给予相应的食物, 将其制作成液体, 进而将卵磷脂添置其中, 然后将其打成泡沫, 所采用到的器械为搅拌器。在对泡沫进行食用的情况下, 不仅仅带来了舌尖与嘴唇的味觉感受, 而且还可以在进食的一霎那感受到泌人心脾的香味, 让食用者的饮食欲大大增强; (2) 采取密封罐, 此密封罐需具备将真空抽尽的能力, 真空抽尽之后, 让气体与粉末之间加以混合, 从而使食物通过制作形成泡沫。进一步对其进行烘烤, 最终制成蛋糕, 以此供食用者享用。

结语

3.文化生活 原理及方法论 篇三

一、选择好安装方法

现在您已经下载了ISO映像,并刻录成DVD。接下来您有两个选择去运行安装程序。Windows安装程序性能的不同取决于您选择哪一种方式。

如果您的系统已经安装的是Windows XP、Vista或更早期的版本,可以从Windows操作系统启动安装程序。或者,也可以从安装媒体启动系统。无论哪种方式。都会看到一个对话框。

区别何在?

如果在Windows中运行安装程序:

(1)不能在运行x86版本的Windows中运行64位安装程序。

(2)安装Windows 7和现有的Windows版本同体积。

(3)必须使用现有的分区,不能改变,安装程序也不承认未分配空间。

如果从Windows 7的DVD启动:

(1)不能升级现有的Windows版本。只能自定义安装。

(2)可以删除现有的分区,创建新的分区,扩展现有的磁盘分区,或指定一个未分配空间作为安装位置。

(3)安装Windows 7和现有的Windows版本同体积。

此外,如果在Windows中启动安装程序,可以选择在现有系统上运行兼容性检查。

二、如何全新安装

如果您打算做一个干净的安装。建议您先备份,然后从Windows7的DVD启动安装程序,消除任何现有的分区。因为这将节省您的时间和减少一些麻烦。现在,假定您已经进行了备份。因为接下来所有的数据都将消失,所以一定要先储存。然后再开始。

全新安装一共有四个步骤:

(1)从Windows DVD启动程序,按照提示选择一个自定义(高级)的安装,然后单击下一步进入画面。

(2)单击驱动器选项(高级)显示所有可用的磁盘管理工具。

(3)从列表选择一个分区,然后单击删除。

(4]对其他任何额外卷进行重复操作,直到除了未分配的空间外什么都没留下。

现在,您就可以使用驱动器上所有未分配的空间完成安装了。

三、找回旧驱动不用怕

在我的测试中,到目前为止,Windows 7在驱动上做得非常详尽。但它并非十全十美,有些设备出现空白,或被通用驱动取代。

如果您已经安装了Windows Vista或Windows 7的早期版本。则不需要从老系统上使用特殊的程序备份驱动程序。Windows Vista和Windows 7在一个名为FieRepository的文件夹里,保存了所有驱动的本地副本,它在DriverStore文件夹的子文件夹里。完整路径是C:WindawsSystem32DriverStoreFileRepository。

在一个干净的Windows 7 X86安装中。FileRepository文件夹中包含了900多MB的文件。如果您添加了一些新的设备或更新,这个数字可以很轻易地超过1GB。

在您完成Windows 7的全新安装后,您可以使用设备管理器安装或更新任何驱动程序,或者只需点击您保存起来的老驱动程序安装即可。

四、无惧覆盖旧文件夹

当您指示Windows安装程序做一个自定义安装时,它会将旧的Windows、Program Files和用户文件夹(Documents and Settings)移动到一个名为Windows.old的文件夹中。新的安装会在当前系统驱动器创建全新的一套顶层文件夹=Windows、Program Files和Users。

这样做的好处是明显使系统上的单一的磁盘只有一个分区和大量的空闲磁盘空间时。得到全新安装且不会丢失任何数据。非破坏性的全新安装让您有个新的开始。旧的数据文件会安全地躲藏在Windows.old文件夹中。

要执行干净无损安装,您可以在Windows或从Windows 7的DVD启动Windows 7安装程序,点击安装的步骤。选择自定义(高级)选项。然后,在可用磁盘分区的列表中,选择一个含有您当前Win-dows安装的分区。对大多数情况来说,是驱动器c。

单击确定后,您会看到一个警告对话框。

完成设置后,当您第一次启动Windows 7时,您会看到您所有的数据和程序文件都在Windows:old文件夹中。如果您有任何旧的数据文件需要寻回,可以在Users folder(Windows Vista)或者Documentsand Settings中找到。

五、硬盘容量要求返璞归真

在现在的标准下,您就不需要大量的磁盘空间来安装Windows 7了。微软公布的RC最低硬件建议16G的可用磁盘空间。但那不是硬性要求,笔者在一个10G驱动器(9.9G的格式)的虚拟机上安装Windows 7 Ultimate后,仍然有3.95G的可用磁盘空间。

后来笔者注意到,全面安装Windows 7 Ultimate x86需要6~9G的空间。显然,当您安装额外的程序或创建数据文件后,这一数额将会上升。但究竟应当有多大的系统分区呢?根据笔者的经验,15G是一个最小的尺度,但迟早会变得紧张,所以如果您有足够的备用的磁盘空间,建议预留至少30G。

最后,笔者也收集整理了一些关于Windows 7 RC的普及性知识,分享一下:

RC是Windows 7发展进程中的最新测试版本。可用于x86和x64格式。是微软正式发布Windows 7之前的最后一个版本。完整安装Windows 7 RC应该可以在一个半小时内完成。至于慢一点的机器上,绝对能在两个小时内完成。

虽然微软有可能将会增加一些新的桌面背景或屏幕保护程序,但目前Windows 7 RC已经是全功能的版本。微软从现在起工作是修正最后的错误,其中大部分内容将与原始设备制造商的配置和硬件支持有关。

RC版如同试用版,公众将能够下载并安装,不用支付任何费用。

Windows 7不能够在Windows XP的基础上进行安装。Windows7必须执行净安装,或者是基于Vista的基础上进行安装,将数据以及个性化设置从XP中迁移出来。

虚拟机有其特殊的用途,虚拟化的硬件并不支持Aero图形特性。因此无法进行真实的桌面体验。

大多数可以在Vista上运行的主流商业和娱乐程序,一样可以在Windows 7上运行。

4.高中政治哲学原理及方法论 篇四

唯物论

1.自然界物质性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収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収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方法论: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人类社会物质性原理(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収展的产物.从构成要素看,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1地理环境2人口因素和3生产方式.这些要素的客观性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世界物质性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也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

1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切从实际出収,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2反对主观主义.3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4.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乊中.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3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原理

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2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6.规律的原理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方法论:1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远背规律,一旦远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収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3.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収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7.意识能动作用原理

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观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迚;萎靡的精神

ChloeQiao

是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並失斗志.3意识对客观事物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収展起促迚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収展起阻碍作用.方法论:

要求我们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充分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8.一切从实际出収,实事求是 理论依据: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収

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要求我们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怎么做:

1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収,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做为我们行动的依据.2充分収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迚,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3要把収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认识论

1.实践及其特点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2.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収展、动力、目的和归宿.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会把实践引向歧途.方法论:

1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和収展认识.2坚持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3坚持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真理的客观性原理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4.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原理

1真理是有条件的:仸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就会变成谬误.2真理都是具体的:仸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

ChloeQiao

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5.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的三性)

1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认识具有反复性(1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和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2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

3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而是一种波浪式前迚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即认识具有上升性.方法论:在实践中认识和収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収展真理.联系观 1普遍性

原理:联系是普遍的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2客观性

原理: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方法论:1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2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3多样性

原理: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収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4整体与部分

原理: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密不可分.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収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2(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影响部分.方法论:1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乊和的理想效果

2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収展推动整体的収展.5系统优化 原理: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方法论: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1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2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

ChloeQiao 的有序性3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4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収展观

1普遍性原理:収展是普遍的 方法论:用収展的观点看问题

収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迚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前迚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原理:(1)事物収展的前途是光明的.—1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进大前途的事物,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23略

(2)事物収展的道路是曲折的—1新事物的収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2新事物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2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方法论:1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2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迚道路上的困难,勇敢的面对挫折与考验.事物的収展是前迚性曲折性的统一.量变与质变

辩证关系:1事物的収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质变又为量变开辟新的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3事物的収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迚.方法论:1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収展时,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3坚持适度原则 矛盾

1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

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方法论:用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或对立统一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同斗关系原理:2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2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乊中3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収展.矛盾是事物収展的源泉和动力.2矛盾普遍性

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収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要求我们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敢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3矛盾特殊性

原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三种情形:1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2同一事物在収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3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

ChloeQiao

性.)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普特关系原理: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乊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指导下研究特殊性.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4主次矛盾

原理:在事物収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収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収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5矛盾主次方面

原理: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是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要分清楚主流和支流,着重抓主流.辩证否定观

原理: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収展自己.2辩证的否定是収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3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的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的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方法论:立足社会实践,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辩证法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方法论:密切关注变化収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旧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些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树立创新意识

价值观导向作用

5.地震数据重建方法原理及运用 篇五

作 者:李信富 李小凡 LI Xin-fu LI Xiao-fan  作者单位:李信富,LI Xin-fu(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地下信息探测技术与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北京,100083)

李小凡,LI Xiao-fan(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

刊 名: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ISTIC英文刊名:COMPUTING TECHNIQUES FOR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年,卷(期): 30(5) 分类号:P315 关键词:数值分析   地震数据插值   最小二乘法   地震学  

6.管理学原理与方法_试题及答案 篇六

1、霍桑试验的结论是什么?

2、简述德尔菲法的要点。

3、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有哪些?

4、简述双因素理论的主要论点。答案:

1、霍桑试验的结论是:

(1)职工不仅是“经济人”,而且是“社会人”;

(2)企业中不仅有正式组织,而且广泛存在“非正式组织”;

(3)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如参与制、交流制、面谈制、美化工作环境、目标管理、分权、管理幅度等;

(4)存在着霍桑效应。对于新环境的好奇与兴趣是可以取得较佳的成绩的,至少在最初阶段是如此。

2、德尔菲法,也称专家意见法,是由美国著名的兰德公司在20世纪40年代首创并用于预测和决策的方法。其具体做法是:由预测部门根据预测目标的性质,采用函询调查的方式,向有关专家征询意见,然后将专家意见归纳整理,用匿名的形式反馈给各位专家,再次征求专家意见。如此经过多次反复征询和筛选,专家意见渐趋一致,最后供决策者进行决策。

3、管理幅度是受许多具体因素影响的:(1)管理者自身素质。(2)下属素质。(3)工作性质。(4)职能机构的效率。(5)信息沟通的难易程度。(6)企业规模。4、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通过一项研究提出“双因素论”。一方面是人们对诸如本组织的政策和管理、监督、工作条件、人际关系、薪金、地位、职业安定以及个人生活所需,等等,如果得到满足后就没有不满,得不到满足则产生不满,赫茨伯格把这类因素统称为“保健”因素;另一方面,人们对诸如成就、赏识(认可)、艰巨的工作、晋升和工作的成长、责任感等,如果得到满足则感到满意,得不到满足则没有满意感(但不是不满)。他把这一类又统称为“激励”因素。赫茨伯格认为,只有靠激励因素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才能提高生产效率。

五、论述题:

1、如你是某公司主管,为了提高公司效率,你会采用什么方法来激励员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答:-思想政治工作--世界观教育--国情教育--改革意识教育等等 奖惩--工作设计--职工参加管理--培训激励-榜样激励

2、用你所经历的一事来说明领导者在进行沟通中应注意的事项

答:在管理活动中,有信息沟通,就有沟通障碍,沟通障碍不可避免。管理者的任务在于正视障碍,并努力去排除它们,为有效的信息沟通创造条件。实现有效沟通有以下准则:

(1)明确沟通的重要性,正确对待沟通。(2)培养“听”的艺术。对管理人员来说,“听”不是件容易的事。要较好的“听”,也就是要积极倾听。

(3)创造一个互相信任、有利于沟通的小环境。企业经理人员不仅要获得下属的信任,而且要得到上级和同僚们的信任,必须明白信任不是人为的或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诚心诚意争取来的。

(4)缩短信息传递链,拓宽沟通渠道,保证信息的畅通无阻和完整性。

(5)建立特别委员会,定期加强上下级的沟通。特别委员会由管理人员和第一线的工人组成,定期互相讨论各种问题。(6)非管理工作组。当企业发生重大问题,引起上下关注时,管理人员可以授命组成非管理工作组。该工作组由一部分管理人员和一部分工人自愿参加,利用一定的时间,调查企业的问题,并向最高主管部门汇报,最高管理层也要定期公布他们的报告,就某些重大问题或“热点”问题在企业范围内进行。

(7)加强平等沟通,促进横向交流,通常企业内部的沟通以与命令链相符的垂直沟通居多,部门间、车间之间、工作小组之间的横向交流较少,而平等沟通却能加强横向的合作。这一方式对组织间沟通很奏效。3。试述管理的人本原理。

答案:(1)管理人本原理的内容:管理以人为中心,把人的因素放在管理过程中的首要位置,人是管理的目的;重视人的需要,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2)人本原理在管理实际中的应用 ①重视人的需要

A、通过认识人的需要去实现对人的管理

B、通过促进人的需要的满足去实现对人的管理

C、通过唤起和促进人的需要的满足去实现更为积极主动的管理

②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4、“管理包含很大的艺术成分,它是一个科学和艺术的混合体。”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存在着一系列基本的客观规律。管理是一种艺术,这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没有实践则无所谓艺术。人们在管理实践中,既要运用管理知识,又要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要因地制宜地将管理知识与具体的管理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所以,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有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诀窍。因此,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管理的这一特性,对于学习管理学和从事管理工作的管理者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促使人们既注重对管理基本理论的学习,又不忽视在实践中因地制宜地灵活运用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5.研究管理原理有怎样重大的现实意义? 答案:管理学原理是对现实管理现象的一种抽象,是大量管理实践经验的升华,它指导一切管理行为,即对于做好管理工作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

(1)掌握管理原理有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性,避免盲目性。认识和掌握管理原理之后,管理工作就有了指南,对于建立管理组织、进行管理决策、制定规章制度等也就有了科学依据,在管理工作中避免了盲目管理的可能。

(2)研究管理原理有助于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规律,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管理工作虽然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各类管理工作都具有共同的基本规律,管理者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规律,才能在面对纷繁杂乱的局面时,做到胸有成竹,管理也显得井井有条。研究管理原理,能加速人们掌握现代管理基本规律的过程,使人们更快地形成自己的管理哲学,以应付瞬息万变的世界,提高人类社会的实践能力。(3)掌握管理原理有助于迅速找到解决管理问题的途径和手段。掌握了管理原理,才能依据组织的实际情况,利用管理原理中的相关理论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方法与方式,使管理行为制度化、规范化,使管理的许多常规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总之,研究管理原理,完善并掌握管理原理是为了指导一切管理行为。它有助于强化管理工作,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与效益,充分发挥组织的功能,实现管理的基本目标。

7、试述管理的系统原理。

答案:为了实现优化科学管理的目的,在管理活动中必须树立系统的观点,根据系统的观点去认识管理系统和指导管理活动,从管理系统的整体出发去处理工作中的各项事务,这就是管理系统原理。系统原理的要点主要有:

(1)整体性原理(2)动态性原理(3)开放性原理

(4)环境适应性原理(5)综合性原理 8.什么是管理学,它有哪些特点? 答案:

1、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它具有以下特点:

(1)一般性。管理学是研究所有管理活动中共性原理的基础理论学科,无论是宏观管理学还是微观管理学,都需要以管理学原来作为基础来加以学习和研究。管理学是各门具体的或专门的管理学科的共同基础。(2)综合性或多科性。由于管理活动非常复杂,影响管理活动的因素多种多样,要搞好管理工作,必须考虑到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多种错综复杂的因素,要广泛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其他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所以,从它要综合利用多种学科的成果才能发挥其作用来看,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3)历史性。管理学是对前人的管理实践、管理经验和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的总结、摒弃和发展。割断历史,不了解管理历史发展和前人对管理经验的理论总结,就难以理解管理学发展的依据,也就难以把握管理学的发展趋势,更谈不上用它来指导管理实践了。

(4)实践性或实用性。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科学,是为管理者提供从事管理活动的游泳的理论、原则和方法的实用性学科。这主要体现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其有效性;同时,有效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只有通过时间才能带来实效。

1、A公司是一家软件开发企业,员工大多都是刚毕业

一、两年的年轻人。A公司人力资源经理认为,刚毕业的年轻人应该比较喜欢挑战,因此他向公司领导提出制订关于强调表彰、提升、给予更大的个人责任和股票期权计划等更具挑战性的员工激励计划,但计划交由员工讨论时,员工们却对此不感兴趣,他们向公司抱怨他们加班太多、薪水不够高、休假太少等。问题:

a)请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员工的抱怨

b)公司要激励员工,目前应着手的行动是什么?

答:(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当某一级的需要获得满足以后,这一级的需要便中止了它的作用,而且只有当低层次的需要已经满足时,高层次需要才能对人起激励作用。

A公司有人抱怨薪水太少,加班太多等这都表明了他们的较低层次的需要社会需要、安全需要甚至生理需要都还没有满足,这样人力资源程序经理所提计划涉及的这些高层次需要就没有办法激励员工。

(2)应立即解决员工提出的的问题,满足其较低层次的需要,然后再设计满足较高层次需要的激励方案。,并说明这种领导作风的主要观点和方法。(1)、这位领导的作风属于利克特提出的四种管理方式之一:群体参与式。(2)、采取这种管理方式的领导(主管)人员对下属在一切事务上抱有充分的信心和给予信任,总是从下属那儿获取设想和意见,并且积极地加以采纳。

(3)、对于确定目标和评价实际目标都是从亲身的实战出发,组织群众参与,并给予奖赏,从而得到员工的尊敬和追随。(4)、更多的从事上下级之间与同事之间的沟通。鼓励各级组织做出决策,本人也作为群体成员同其他的下属一起工作。他属于既关心任务又关心为他工作的人们的领导。

3、甲研究所设备先进,人才济济,但却一直没有很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该所负责人王所长采用“重金悬赏”的方法。他坚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但收效甚微。为了更好地管理研究人员,他制定了严格的考勤制度,迟到3分钟要罚款100元。为此,员工有时为准时到达,不惜打出租车上班,该所员工的出勤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在一次行业研讨会,规模相近的乙研究所发布了几项

重要科研成果,并介绍了经验。他们认为每个员工都希望做好工作,为此推行了“弹性工作制”以及研究人员自主组合、自主管理的方法。问题:

(1)甲研究所对人性的假设是经济还是自我实现的?

(2)这种假设的基本观点是什么?持有这种假设的主管人员的管理特点是什么?(3)乙研究所对人性的假设是经济的还是自我实现的?

答:(1)甲研究所是“经济人”假设。(2)人的行动总是理性的,并从物质报酬中得到满足。具有这种观点的主管人员,把金钱看作是管理的主要手段,并以此方法促使下属人员努力工作。同时,这些主管人员,还会创造一种促使人们只关心个人利益的竞争环境。

(3)“自我实现人”假设。

5、某厂有一位青年工人,平时表现不太好。其父母是高干,对他要求很严,非常关心他在厂里的表现。有一次,他在一项工作中表现得很好,厂里决定鼓励他。在这项工作完成后,评比中给他评了个三等奖,奖金为100元钱,厂领导决定用100元钱买一个印上“奖”字的皮包,作为奖品奖给他。结果,从此以后他刻苦学习、积极努力工作,年年都被厂里评为劳动模范。

针对这个青年工人的实际情况,请你运用期望理论来分析。

答:(1)根据激励的期望理论:激励==效价*期刻率

(2)这位青年工人家中有钱(父母为高干),100元的奖金,作为钱的效价对他并不高,对他就不会有多大的激励力而印有奖字的奖品满足了他对重的需要,这个效价高。

(3)另外,作好了一项工作,就受到奖励,使他感到只要自己努力,作好工作的期望是很高的。

(4)所以从此就大大提高了他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受到人们的尊重。

答:他提出的新组织结构形式的优点包括:(1)因为每个事业部生产的产品没有很大的相关性,所以把它们独立开来经营不会影响公司整体目标的实现;

(2)每个事业部集中生产、营销和财务职能的力量来经营特定的产品,便于协调,有针对性,效率高;(3)把事业部转换为上市公司,使经理拥有了更大经营自主权与独立性,有利于他们发挥企业家精神;而且变为上市公司后要接受公众的监督,要为经营业绩负责任,有利于激励经理们为本事业部创造更高利润。(4)事业部独立出来变为上市公司后,互相的经营业绩不用加总计算到总部的业绩里去,使经营好的事业部不用承担经营不好的事业部的亏损结果,经理更有动力经营。(5)减少了各公司的管理费用,因为总公司可以低息借入资金,然后贷给各子公司,减少了财务费用;子公司可从总公司获得行政管理、技术支持、公共关系、会计与法律服务等方面共享所需的资源,可以降低这些费用。

7.地震作用的基本原理及计算方法 篇七

我国地处世界上最活跃的地震带上, 我国东部地区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我国西部及西南处在欧亚地震带上, 因而我国地震活动频繁, 是世界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之一。

地震发生时将释放很大的能量, 但具体地震作用具有哪些特点呢?地震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 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强度是随机的、不确定的, 我国地震的基本特点是:震源浅、烈度高、分布广、伤亡大。

2. 地震作用基本原理

地震作用是短时间内的一种动力作用, 地震发生时, 结构的加速度和惯性力的方向和大小不断变化, 作用力的大小与地震动和结构本身的动力特性有关, 场地、震级和震中距都会影响地面运动。地震是由不同周期的振动频率组成的, 当建筑结构的自振频率与地震的主振频率接近时, 就会产生共振而造成严重破坏甚至倒塌。

地震作用下, 结构的运动微分方程, 单自由度体系表达式为:m (x″+x0″) +cx′+kx=0。

式中m——结构质量;

c——结构阻尼系数;

k——结构刚度系数;

x, x′, x″——分别为结构对地面的相对位移、速度及加速度;

x0″——地面加速度时程。

3. 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

地震作用发生的概率较低, 一次地震的时间不长, 但地震强烈, 不确定因素影响较多, 在地震发生时要求结构完全处于弹性状态是十分不经济的, 因此人们要求结构能保护人类的生命和财产, 提出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 大震不倒的三水准设计对策, 在地震作用下变形能力不足是结构破损和倒塌的主要原因, 因此抗震设计方法由基于承载力的设计方法发展为基于延性的设计方法, 并正在研究和发展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

结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00年日本学者大森房吉提出了震度法概念, 将地震作用简化为静力, 取重量的0.1倍为水平地震作用, 这是抗震设计初始阶段应用的方法, 称为静力法。

第二阶段: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开展了强震记录的研究, 在1940年取得了El Centro地震记录, 以后陆续取得的地震记录加强了人们对地震的认识, 促进了地震工程的发展, 使抗震设计理论和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有了极大的改变, 美国M Biot提出了用地震记录计算反应谱概念,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 G.W.Housner实现了反应谱的计算, 并应用于抗震设计, 反应谱理论为现代抗震设计奠定了基础。这是抗震计算方法的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 G.W.Housner实现了地震反应的动力计算方法, 并将其成功地加以应用于墨西哥城的拉丁美洲大厦设计, 在1958年的墨西哥大地震中, 墨西哥城遭受严重震害, 而拉丁美洲大厦表现良好, 促使人们开始重视地震反应的直接动力计算方法, 又称为时程分析方法。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 地震反应动力分析得到了广泛研究和发展, 从弹性时程方法发展到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 在工程设计应用和科学研究中, 取得了显著成绩。这是地震作用计算方法的第三阶段, 时程分析方法应用于设计, 主要是作为应用反应谱方法设计的补充手段。

4. 常用的抗震设计方法

(1) 反应谱分析方法

反应谱方法是目前世界各国计算地震作用中普遍应用的方法, 其优点是考虑了地震的强烈程度——烈度, 考虑了地面运动的特性, 特别是场地性质的影响, 考虑了结构自身的动力特性——周期与阻尼。通过反应谱值将结构的动力反应转化为作用在结构上的静力, 结构计算不需要特殊的方法。加速度反应谱值是加速度反应的最大值, 用它来进行设计一般来说是安全的。场地、震级和震中距都会影响地面运动, 从而也影响反应谱形状, 反应谱值对应的周期可近似代表场地的卓越周期, 硬土中反应谱的峰值对应的周期较短, 软土的反应谱值对应的周期较长, 也可以说反应谱的形状反映了场地土的性质, 所以, 长周期的高层建筑结构在软土地基上的地震反应会更大。

反应谱是通过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地震反应计算得到的, 地震反应分析要求直接输入地面运动, 可以得到结构质点的加速度、速度、位移反应。根据不同周期T的结构的加速度值S, 作出一条S—T曲线, 这就是地震的加速度反应谱。

由于反应谱方法存在不确定性, 更需要有效的概念设计和保证延性的构造措施, 高度较大和较复杂的高层建筑还需要第二阶段的变形验算。经过全面的抗震设计的各个步骤和采取各种措施以时程分析方法进行验算。时程分析方法是一种动力计算方法, 在结构的基础部, 结构抗震安全才能得到保证。

(2) 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

我国规范规定设计的第二阶段是验算阶段, 要验算结构在大震作用下的位移是否超过极限位移, 要求采用弹塑性静力分析或弹塑性时分作用一个地面运动, 用动力方法直接计算出结构随时间而变化的地震反应。通过计算可以得到输入地震波时段长度内结构地震反应的全过程, 包括每一时刻的构件变形和内力, 每一时刻的结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弹塑性时程分析还可以得到杆件屈服的位置、塑性变形等, 也可以得到各种反应的最大值, 各种反应的最大值并不是在同一时刻出现, 直接动力分析方法既考虑了地面震动的振幅、频率和持续时间三要素, 又考虑了结构的动力特性。

(3) 静力弹塑性分析

静力弹塑性分析是在结构上施加一组静力, 考虑构件从开裂到屈服, 刚度逐步改变的弹塑性计算方法。计算时竖向荷载不变, 水平荷载由小到大, 逐步加载, 每一步会有部分构件屈服, 屈服的构件需要改变刚度, 重新建立刚度矩阵, 在增量荷载作用下再进行分析, 得到的结果叠加在前一步计算的结果上, 如此逐步计算, 直到结构达到其极限承载力或极限位移, 结构倒塌。

5. 新的抗震设计思想——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想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美国学者倡导的方法, 代表了结构抗震设计的发展方向, 宗旨是使设计出的结构在未来的地震灾害下能够维持所要求的功能水平, 目前已引起了各国广泛的重视, 日本已于2000年颁布了采用基于功能的抗震设计思想的新规范。作为基于功能的抗震设计的重要原则, 投资—效益准则反映了现代结构抗震设计思想的一个重要转变, 即在结构设计中从以往只注重结构安全, 向全面注重结构的功能、安全及经济等诸多方面发展。

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结构不可能一点不坏, 而且也没有这种必要。在强震中允许结构一些部位或构件发生一定程度损伤有利于地震能量的释放, 提高结构抗倒塌能力, 即使结构中非主要受力构件完全破坏, 只要能保证结构主体不倒, 这样的设计也应该被认为是合理的。因而结构设计的目标应由投资—效益准则确定, 即目标应定为整个设计生命周期内的总费用最小, 也就是说在结构的初始造价和未来的损失期望之间寻找一种优化平衡。

6. 抗震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无论采用何种抗震设计方法, 我们都应该强调抗震概念设计, 使抗震概念设计成为抗震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贯穿于结构计算分析和细部构造的全过程。我们在结构抗震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2) 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 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

(3) 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的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

(4) 结构应具备必要的抗震承载力, 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

(5) 宜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 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变形成薄弱部位, 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或塑性变形集中。

(6) 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宜接近。

(7) 采用有效的措施防止过早的剪切、锚固和受压等脆性破坏, 因此采用“约束混凝土”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8) 在地震作用下节点的承载力应大于相连构件的承载力。当构件屈服、刚度退化时, 节点应能保持承载力和刚度不变。

7. 结语

综上所述, 地震发生虽然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但是地震作用却有一定的规律性。只要科学把握地震作用发生的本质和规律, 从地震灾害中总结经验和教训, 就会使我们的抗震设计理念更先进, 抗震设计计算更准确。当地震发生时, 就有可能挽救更多生命, 减少损失。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地震的特点, 地震作用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以及抗震设计中注意事项, 得出结论:地震发生虽然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但是地震作用却有一定的规律性。只要科学把握地震作用发生的本质和规律, 从地震灾害中总结经验和教训, 就会使抗震设计理念更先进, 抗震设计计算更准确。

关键词:地震,地震作用,基本原理,设计理念

参考文献

[1]GB 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2008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2]GB 50223—2008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8.文化生活 原理及方法论 篇八

关键词:电机与拖动基础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1.前言

《电机原理及拖动》是电气自动化类专业的一门理论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内容抽象,知识面广,概念性强,不仅有理论的分析推导,磁场的抽象叙述,是电、磁、力、热等多门学科知识的综合;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常用的交、直流电动机结构与工作原理,起动、反转、调速及制动过程分析与计算方法;变压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电磁关系与等效电路的分析与计算;掌握电力拖动系统的运行特点;电机的选择与维护等知识。

由于该课程内容复杂,知识点多,学生普遍反映比较难学,笔者从事该课程教学几年来,通针对课程特点,通过对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实践,对《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重视基本原理,掌握分析和学习方法

该课程理论性强,涉及的基础理论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突出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重视实际应用。

从电机结构上看,电机是由电磁部分和机械部分组成,电磁部分主要是电枢绕组和电枢铁心,是电机中实现机电能量转换的核心部件;而机械部分则是向电机内输入或从电机向外输出机械能量的部件。可见,电动机、发电机本质是就是能量转换的工具,变压器亦然。物理学中的能量定理表明:能量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因此电动机与发电机在原理上是可逆的。

分析电机问题的方法是要结合电机结构及基本定理,依据电机内部的电磁规律,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定律导出电机中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以对电机进行定量分析和计算;此外要紧密联系电机实验,认真分析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对课程内容的讲授,以稳态分析为主、暂态过程分析为辅。电机学的经典分析方法是把电路和磁路问题等效为单一的电路问题来分析,即通过对电机、变压器电磁关系的分析,得出等效方程式,并转化为等效电路和相量图进行计算。

3.运用分析比较法教学

将知识从简到繁, 由浅入深, 按照逻辑和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进行讲授, 同时注意结合专业的需要, 突出重点, 在分析问题时先抓住主要问题,忽略次要因素,这样可使学生易于接受, 易于理解。电机课程内容较多,包括变压器、异步电动机、直流电机、同步电动机等几大部分内容, 为了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避免学生主次不分,遵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组织和安排好教学内容, 同时注重前后知识的对比, 抓住关键, 突出重点。

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分析比较法, 找出各种电机的共性和个性, 突出电机的应用, 比如,对电动机来说,因为是靠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首先要建立磁场,所以要知道磁场是怎么产生的,是什么形式的。直流电动机是由励磁绕组通电后建立静止磁场,当电枢绕组通入直流电枢电流时,在静止磁场的作用下产生电磁转矩,从而使电动机旋转的;而三相异步电动机是在定子三相绕组通入三相交变电流后产生了旋转磁场,由于三相异步电动机转子绕组本身是闭合的,旋转磁场切割转子绕组,从而在转子绕组中感应出转子电流,在旋转磁场和转子电流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电磁转矩,从而使电动机旋转,由于三相异步电动机转子电流是靠电磁感应作用产生的,所以也称为感应电机。比如,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与变压器有很多相似之处, 两者都是靠电磁感应原理进行工作的, 主要不同是变压器是静止的, 而异步电动机是转动的, 所以异步电动机电磁关系分析时,以变压器的电磁关系分析为基础,由于异步电动机的转子是旋转的,导致转子电流的频率发生了变化,因此异步电动机的分析与计算比变压器较复杂。

4.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电机及拖动是一门工程性和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学好电机理论必须加强实践环节。教师授课要注重联系实际,学生学习要充分利用实验、实习等教学环节。在实践性环节,要尝试性增加拆装电机内容。通过电机拆装实验,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电机全面整体的认识,也锻炼了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工程意识。实验前应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实验目的、实验步骤,画出实验线路图,再与老师讨论,最终确定每组的实验方案。实验中,教师密切关注实验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多思考。实验结束后,学生在实验报告中分析小组的实验方案,总结实验过程和实验心得。这种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加深对所学的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動手能力。

参考文献:

[1]彭鸿才.电机原理及拖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9.文化生活 原理及方法论 篇九

设计题目:生活中的新产品/新设计/新创意

设计选题要求:

产品设计原理与方法是工业设计专业的专业主干必修课程;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设计实践两部分;通过课程学习掌握产品设计的概念、程序与产品创新方法,通过设计实践培养开展产品创新设计的初步能力。

产品设计原理与方法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小型生活产品的设计实践反映其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设计内容可以是:

1、关于产品造型、材料的新设计;

2、关于产品在应用、功能、使用方面的新设想;

3、关于产品系统、平台、方式方法的新方案。

设计评价标准:

1、创新程度:突出技术与艺术、科学与文化的结合,具有前瞻性及代表未来趋势,具有独特创新价值;

2、实现可能:现有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可以将设计方案实现成产品;

3、美感质量:外观造型设计适度,风格特色突出,色彩设计协调;

4、使用功效:功能结构合理,以人为本,考虑人机工程关系,安全耐用;

5、能源环保:对环保有益,产品使用寿命长,使用回收材料或选择的材料可回收;

6、制造成本:设计方案可在合理的范围内制造;

7、设计表现:草图、效果图表现清晰,版面布局合理,三视图规范,报告完善。设计报告要求:

10.文化生活 原理及方法论 篇十

空气喷涂的原理是将压缩空气从喷枪空气帽的中心孔喷出,在喷嘴前端形成负压区,使液-气相急剧扩散,使汽车涂料成为微粒,呈漆雾状飞向并附着在被涂物表面,涂料微粒迅速集聚成连续的涂膜。空气喷涂是上世纪20年代为适应快干涂料而开发的涂装工艺,如今已有很大改进。空气喷涂具有涂装效率高、适应性强、涂膜质量好等优点,至今仍是应用最广泛的涂装工艺之一,但同时它也有漆雾容易飞散、污染环境等缺点。

空气喷涂装置包括喷枪、压缩空气供给和净化系统、输漆装置和喷漆室等。喷枪是空气喷涂的主要工具,对涂膜的质量影响最大。压缩空气供给和净化系统包括空气压缩机、贮气罐。油水分离器和输气管等。压送式喷枪还需要增压箱或输漆泵等输漆装置。喷漆室可保护环境和保证涂装质量。1,喷枪的种类

喷枪可按很多方式进行分类,按混合方式可分为内混式和外混式喷枪。内混式喷枪的涂料和空气在空气帽内侧

混合后喷出,可用于喷涂油性漆、多色美术漆、汽车涂料和涂装小物件,喷雾图形也仅限于圆形。外混式喷枪的涂料和空

气在空气帽的外侧混合,这种喷枪用途广泛。

2,喷枪的结构

喷枪一般由枪头、调节部件和枪体三部分组成。枪头包括空气帽、涂料喷嘴和针阀等部分,其作用是将漆料雾

化,并以一定图形喷涂至被涂物表面。调节部件是指调节涂料喷涂喷出量、空气流量和喷雾图形的装置。枪体

上装有扳机和防止漏漆、漏气的密封件。3,空气喷涂作业(1)涂料的雾化

空气喷涂是通过空气和涂料混合使涂料雾化,雾化效果直接影响到涂膜的质量。涂料的雾化程度取决于空气喷

出量与涂料喷出量之比Qi。即在涂料喷出量一定的情况下,空气喷出量决定于空气帽中心孔与辅助空气孔喷出

空气的速度与流量。对于不同规格的喷枪,在进行喷涂作业时为了达到必要的雾化程度,必须首先确定Qi。尽

管大喷枪的空气喷出量和涂料喷出量都比小喷枪大,但要达到相同的雾化程度,其Qi值应该是相似的。对于同 一喷枪,既可以采用增大空气喷出量的方法,也可以减小涂料喷出量的方法,来增大Qi值,使漆雾变细。(2)喷枪的调节

喷涂作业前,必须根据被涂物的形状、涂装的质量要求,将喷枪的空气压力、涂料喷涂量和漆雾图形的幅宽调

整到适宜的喷涂条件,而这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A,空气压力的调节

喷枪的空气压力有一定的调节范围。空气压力高,漆雾粒子细,分散多,涂料损失大;空气压力低,漆雾粒子

粗,涂膜表面粗造,会产生橘纹、针孔等缺陷,所以应适当选择压力,并且保持压力稳定。B,涂料喷出量的调节

涂料喷出量大,工作效率高,但是对于吸上式和重力式喷枪,涂料喷出量受到空气压力(或空气量)的限制。

由于空气压力的升高是有限的,过多地增加涂料喷出量,会造成漆雾粒子粗,影响涂膜质量。压送式喷枪是通

过调节增压罐的压力来调节涂料喷出量,然后再调节喷枪的涂料喷出量调节机构,达到合适的喷出量。

C.喷雾图形的调节

喷雾图形的大小称为喷雾幅宽,对于图形的喷雾图形是指它的直径,对于椭圆形的喷雾图形是指它的长轴长度

。通过喷枪上部的调节螺栓可以控制空气帽侧面空气孔的空气流量,实现喷雾图形的调节。关闭侧面空气孔,喷雾图形呈圆形,主要用于较小的被涂物表面;打开侧面空气孔,喷雾图形变成椭圆形,主要用于大面积喷涂,应用广泛;侧面空气孔的空气流量越大,喷雾幅宽越大。虽然增加空气压力会增加喷雾幅宽,但超过一定的

限度,喷雾图形的中心部分会变窄直至断开。横向喷涂时,应将空气帽的侧面空气孔调到横轴位置;纵向喷涂

时,应将侧面空气孔调到纵轴位置。(3)空气喷涂的操作要点

喷涂距离、喷枪运行方式和喷雾图形的塔接是空气喷涂的三个操作要点。

喷涂距离指喷枪前端到被涂物的距离。一般情况下大喷枪喷漆距离为20-30cm,小喷枪为15-25cm。喷涂距离

越近,在单位时间形成的涂膜厚,易产生流挂;喷涂距离过远,涂膜变薄,涂料损失大,严重时涂膜表面粗造。

喷枪的运行方式包括喷枪与被涂面的角度和喷枪的运行速度。喷枪与被涂面应垂直,平行运行,才能保证喷

涂距离恒定。喷枪的运行速度一般在30-60cm/s,并保持恒定。如果喷枪倾斜或运行速度多变,都得不到厚度均

匀的涂膜,并且产生缺陷。尤其是在喷涂汽车涂料时,要特别注意。

漆雾图形的塔接指喷涂时,喷雾图形之间部分重叠。由于喷雾图形中部较厚,边沿较薄,所以前后喷雾图形 的边沿部分互相塔接,才能保证涂膜厚度均匀。前后塔接的程度一般为有效喷雾图形幅宽的1/4-1/3,且应保持 不变。

(4)选择喷漆的原则

无论是内混式喷枪还是外混式喷枪,在选用时主要考虑以下四个因素:枪体的重量和大小、涂料的供给方式、喷嘴口径和空气使用量。(1)枪体重量和大小

从减轻劳动者的工作强度来看,希望选择用小型体轻的喷枪。但是小喷枪涂料喷出量和空气量都比较小,效

率低,不适宜大量涂装。如果用大型喷枪喷涂小型被涂料物,则会造成漆雾飞散多,涂装损失大,也不适合。

因此应在满足喷涂作用条件的情况下,考虑喷枪的重量和大小。(2)涂料的供给方式

涂料用量少、颜色更换频繁的小批量涂装可选用涂料罐容量1L以下的重力式喷枪,但不适用于仰面涂装。涂料

用量稍大、颜色更换次数多,特别是侧面喷涂时,选用涂料容量罐1L以下的吸上式喷枪。涂料用量大,颜色比

较单一的连续喷涂可选用压送式喷枪,配以容量为10-100L的增压罐或带有循环管路的涂料泵。

(3)涂料喷嘴口径和空气使用量

喷涂喷嘴口径要适应所要求的涂料喷出量。喷嘴口径越大,涂料喷出量越大。因而,黏度高的涂料应选用喷 嘴口径大的喷枪。压送式喷枪的涂料喷出量随压送涂料的压力增高而增大,可选用喷嘴口径小的喷枪。喷涂底

漆以及对涂膜外观要求不高或涂膜较厚时可选用喷嘴口径大的喷枪。喷涂面漆时,对漆料雾化要求较高,可选

用喷嘴口径较小的喷枪。喷嘴口径不同,空气使用量也不同。喷嘴口径小,空气使用量小,相应的涂料喷出量 也小,反之亦然。

4,热喷涂法

喷涂加热的涂料称为热喷涂。加热的方式可替代加稀释剂使涂料粘度下降,所以热喷涂最初是为了提高硝基

涂料的固含量而开发的,由于具有涂装质量高、作业周期短和环保等优点,得到广泛应用。通常热喷涂设备是空气喷涂喷枪配以涂料加热器。涂料加热器的加热方式有热上加热、蒸汽加热、电加热等,其中电加热使用方便快捷,控温准确,应用最广。为了保持温度恒定,涂料加热器与喷枪之间必须形成循环 通道。

热喷涂法适用于加热后黏度显著下降的涂料,如水溶性涂料、高固含量涂料扽个,对于双组分涂料,可分别

11.文化生活 原理及方法论 篇十一

[关键词] 顾客 效用连锁 最终用户

一、企业在营销活动中对顾客的一般认识及误区分析

市场营销管理工作倍受企业界的重视,“一切为了用户”和“满足顾客需求”已成为现代企业营销众口一致的声音。但是,在市场营销管理实践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大多数企业所关心的仅仅是自己直接的顾客和用户,为了满足直接顾客的需求,企业界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但却很少注意到有间接业务来往的,更远、更深层次的“顾客的顾客”,即最终顾客。

现实中存在上述问题的关键原因有两条:一是对顾客概念的肤浅认识;二是忽视顾客效用连锁效应的存在。长期以来,人们对顾客概念的认识,就是为自己提供商品或服务而支付货币的个人或组织。按照这种理论上的理解,企业界当然只有把直接发生业务来往的顾客视为自己的顾客。实际上,市场经济中的顾客概念是非常广泛的。我们可以把顾客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顾客,如上面我们所谈及的;另一种顾客是间接顾客。对企业来说,不直接向自己支付货币而向自己顾客直接支付货币的个人或组织,就是企业的间接顾客,而这种间接顾客对于某一企业来说可能有许多,即可能存在若干中间顾客和最终顾客。

市场经济中市场交换效用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到市场营销管理中,顾客之间的连锁效应对于企业营销工作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但这一观念往往被忽视,这也正是造成企业只看到直接顾客无视间接顾客以及最终顾客另一重要原因。

二、顾客效用连锁效应原理及应注意的问题

顾客相对企业来说,有直接和间接之分。间接顾客之所以成为企业的顾客是因为顾客之间存在一种效用连锁效应。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商品从零部件制造企业流向最终用户的过程使众多的需求主体发生效用联系,各自都以效用最大化原则参与交易过程。例如,有A, B两家企业,A企业是加工制造M产品所需a部件的企业,B企业是完成M产品组装的企业,理所当然,A企业的直接用户就是B企业(当然还有其他与B企业同类型的企业)。B企业正因为是自己的直接用户,A企业经常与B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对B企业的用户却很少关注。实际上不仅AB两企业存在着效用联系,而且A企业与B企业的用户乃至第三、四层用户也存在着效用联系。B企业要把M产品批发给批发商,批发商又与零售商和商店或销售公司发生联系,M产品最后才会销售到消费者手中。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不同顾客或不同用户之间(指有直接或间接业务来往的顾客或用户)存在效用连锁效应,其效用连锁效应源于需求的派生性和同源性。不同层次上顾客或用户的需求都是由最终用户需求派生出来的,每一用户的采购行为都会受到下一层用户采购行为的影响。不同层次用户之间存在着共同效用,这种共同效用与它们的需求同源性是密不可分的,在同一需求源上,市场利益是相对恒定的,对恒定利益的分配将不同层次用户联结在一起。

通过上述分析,很显然,重视最终用户是深化企业营销和提高营销管理效果的重要一环,是现代企业营销管理的新视野。

有直接或间接业务联系的不同层次企业之间存在效用连锁效应,而且使企业之间形成一种效用链,对于某一个企业来讲,在这个效用链上将处于一定的位置。在效用链一定位置上,对于企业来讲,如何合理地确定在效用链上的作用,加强同最终用户的联系,争取市场主动权,从战略意义上讲,应当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合理保持与最终用户的距离。在效用链上不同层次上的企业,与最终用户保持多长的距离是关系到企业是否重视最终用户及其需求的问题,也是关系到企业成败的关键所在。企业与最终用户的距离可分为客观距离和主观距离。客观上讲,企业与最终用户之间的距离是受企业类型和关联企业(指效用链上的关联企业)行为的影响。如生产制造型企业相对流通型企业来说,距最终用户较远。一般地讲,除了个别直接服务于最终用户的企业外,大多数企业不是直接服务于最终用户,它们必须借助于关联企业才能实现对最终用户的服务,假定这些关联企业真正履行自己的职责,那么会拉近本企业与最终用户的距离,相反则会拉大距离。以上两种类型的距离我们都称之为客观距离。客观距离虽然不取决于企业自身,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缩短与最终用户的距离,这种距离我们称之为主观距离。过分地远离最终用户,由于不能及时观察到需求的真正变化,使企业丧失许多决策与发展的机会。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已经处于饱和阶段,企业理应采取一定措施,但企业并没有观察到,仍错误地认为市场对该产品的需求还在增长,这种失误的主要原因是被效用链上的某一方面需求增长所致,如果企业能接近最终用户,就可能避免此类错误的发生,使企业健康发展。

2.保持和用户联手。从不同层次顾客效用连锁效应的角度上讲,企业与各个层次用户组成的效用链的不同位置具有不同的收益性。在效用链上游的企业有较高的收益,在效用链中间或下游的企业有较低的收益。如果在一个效用恒定的效用链上,企业获得的收益较多,则意味着下游的用户获得的收益就少,长此以往可能与用户会发生摩擦。因此,从保持和增进与其他企业和用户关系上讲,取得“合理的份额”就是理想的。分析效用链收益性的目的,就是不要把用户培养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应与之保持联手,促进效用链健康发展。

3.要正确认识关键用户或顾客。一般来讲,不同层次顾客组成的效用链存在着一个关键用户。所谓关键用户,是指对效用链有最强大的影响力,它可能分布在效用链上的不同位置。例如,有的效用链受原材料供应企业的影响最大,有的效用链受最接近最终用户的流通企业的支配最强等等。分析效用链的关键用户可以帮助企业认识关键企业,取得经营管理的主动权。

三、缩短与最终用户距离的方法和措施

最终用户分为现实的最终用户和潜在的最终用户。现实的最终用户是指以某种方式接受本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用户。对现实最终用户的分析主要应集中在三个方面:人口统计信息;地理上的信息;经验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的获得可帮助企业修正自己的营销策略。所谓潜在的最终用户,是指尚未接受本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用户。分析和认识潜在最终用户可以帮助企业发现更多的市场机会。与最终用户保持一定距离或缩短距离,应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措施,下面几种可以在实践中参考。

1.定期召开战略研讨会。了解和认识最终用户的战略取向,必须经常与间接顾客包括最终用户在内的经营者发生联系,保持沟通。双方或各方之间定期召开战略研讨会的目的不在于推销产品或打高尔夫球,重点是与间接顾客在认识上保持一致,查明顾客的财务、市场战略,确认问题所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分析最终用户状况,学习有关最终用户的知识。很多企业之所以远离最终用户,主要是因为与最终用户缺乏直接联系,不了解最终用户的情况,因而就谈不上如何服务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从顾客中了解“顾客的顾客”的情况。对最终用户的分析不能忽视以下内容:①最终用户的财务状况。由于效用链的不同环节的收益性有差异,因而不同用户层次的财务状况也就会有差异。很多企业比较重视直接顾客的财务分析,忽视“顾客的顾客”的财务分析,这样很容易陷入债务危机中去;②顾客中的重要顾客情况。直接顾客也有很多顾客,其中必然存在主要的顾客和次要的顾客。对主要顾客的分析应把握以下内容:主要顾客的市场目标、主要顾客的地理集中程度、主要顾客的市场和行业变化;③间接顾客的战略方向和优先顺序情况。具体分析间接顾客的投资方向,是否利用直接顾客的产品或服务,在向新产品线和市场转换中本企业的技术能起什么作用等;④间接顾客的市场地位和竞争力状况。要分析间接顾客是市场领袖还是时尚创造者,或者是追随其他企业,间接顾客在市场上执行什么样的差别化策略,是技术革新?还是积极地开展营销?或通过成本降低实施价格战略等等;⑤间接顾客的采购、库存战略状况。此外,很多企业与最终用户可能处在不同的产业,属于不同的技术领域,对最终用户缺乏必要的知识,因而必须扩大企业的视野,要学习本行业之外的其他知识。

3.广泛征集意见。从战略研讨会获得的资料,只是一个侧面,事后应从其他渠道获得更多的资料,尤其是不能排斥不同的意见。为了获得客观意见,可以利用经营顾客、调研机构、企业广告和内部刊物、报告书和各类出版物等。

4.适当的营销活动。很多企业的营销活动对准直接顾客,实际上对间接顾客开展宣传也是必要的。与“顾客的顾客”直接发生沟通活动会有助于向直接顾客进行推销,因为下游用户的态度比供应企业的态度更重要。

参考文献:

[1]孙明贵:营销新视点:最终用户的分析策略[J].企业活力.1996,(9):40-42

12.硬盘数据恢复的原理及方法初探 篇十二

硬盘有价, 数据无价;如果重要数据因为操作失误或感染病毒等各种原因导致丢失, 可能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这个时候就需要对丢失的数据进行恢复。数据恢复看似神秘, 其实如果你了解了数据在计算机中是如何存储的, 文件是如何管理的, 也并不复杂。

2. 数据存储的原理和结构

数据在硬盘中存储的结构, 主要是由硬盘的主引导记录 (MBR) 、分区表 (DPT) 、扩展引导记录 (EBR) 及数据区 (DATA) 组成。

硬盘的0柱面、0磁头、1扇区称为主引导扇区, 该记录占用512个字节, 它用于硬盘启动时将系统控制权转给用户指定的、在分区表中登记了的某个操作系统分区, 主引导扇区由三部分构成:1) 主引导记录MBR, 占446字节;2) 硬盘分区表DPT, 占64字节;3) 主引导扇区结束标志AA55H。

而数据怎么存储又是由分区表DPT所决定, 硬盘分区表DPT是从偏移01BEH开始到偏移01FDH结束的64字节;硬盘分区表分为四小部分, 每一小部分表示一个分区的信息, 占16字节。这四个分区表只能建立为主分区或扩展分区, 当我们需要多于4个分区的时候就需要在扩展分区中建立逻辑分区, 所以扩展分区中将包含和主引导扇区类似的扩展引导记录 (Extended Boot Record, EBR) , 其中也包含逻辑分区的分区表, 结构和主分区表一样。我们以FAT32的主分区表为例进行说明, 一个FAT32分区表主要包含操作系统引导记录 (DBR) 、文件分配表 (FAT) 、目录结构表 (FDT) 及数据区 (DATA) 。其中DBR顾名思义是用于引导操作系统, 而后面的三个区域和数据恢复就有着重要的关系了:

文件分配表 (FAT) :用于记录该分区中文件存储的结构和位置, 如果FAT出现错误就会导致数据损坏或丢失, 区域有两个一模一样的FAT表FAT1和FAT2, FAT2是FAT1的备份。

目录结构表 (FDT) :用于记录该分区的目录结构, 如果FDT出错会导致目录结构丢失, 目录中的文件也会随之丢失或出错。

数据区 (DATA) :该区域是数据存储的真正区域, 所有的数据都是在这个区域以簇为单位进行存储, 所以该区域的数据如果丢失则不可恢复。

那数据被删除在硬盘上时如何处理的呢?存储在硬盘中的每个文件都可分为两部分:文件头和存储数据的数据区。文件头用来记录文件名、文件属性、占用簇号等信息, 文件头保存在一个簇并映射在FAT表中。而真实的数据则是保存在DATA区当中的。平常所做的删除, 其实是修改文件头的前2个代码5E, 这种修改映射在FAT表中, 就为文件作了删除标记, 并将文件所占簇号在FAT表中的登记项清零, 表示释放空间, 这也就是平常删除文件后, 硬盘空间增大的原因。而真正的文件内容仍保存在数据区中, 并未得以删除。要等到以后的数据写入, 把此数据区覆盖掉, 这样才算是彻底把原来的数据删除。如果不被后来保存的数据覆盖, 它就不会从磁盘上抹掉。用Fdisk分区和Format格式化和文件的删除类似, 前者只是改变了分区表, 后者只是修改了FAT表, 都没有将数据从数据区直接删除。

3. 数据恢复的方法

根据以上结构, 进行数据恢复其实就是对FAT、FDT、DA-TA三个区域进行操作, 但是根据数据丢失的情况不同, 操作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是通过以上的原理, 我们可以发现, 数据丢失分为两大类:

3.1 DATA区以外信息出错或丢失导致数据不可见

如果出错的位置是FAT和FDT以外的位置将很好处理, 只要使用正确的引导代码和分区类型进行修复即可, 目前有很多软件可以自动完成, 如:Diskgen、PQmagic等。

如果是FAT出错, 可以使用FAT2来恢复FAT1;如果FAT1和FAT2或FDT都出错或丢失, 那可以采用扫描DATA区域进行文件类型标示确认的方式恢复, 如:.DOC文档的类型标示在该文件的开始位置, 十六进制是D0CF11E0。这种恢复目前也有很多软件可以自动完成, 如:Easyrecover、FinalData、FinalRecovery等

3.2 DATA区数据出错或被覆盖

首先要说明的是, DATA区被覆盖了的部分是无法恢复的, 但是如果一个文件的标示部分被覆盖, 该文件会变得不可用甚至不可见。但是这种情况文件的数据部分还仍然存在, 就可以进行恢复。恢复的方法是寻找该文件的内容中的已知内容, 如:知道该文件中包含“recover”, 那就可使用该单词的ASCII码在分区中进行搜索。找到该单词所在位置后, 确定该文件的类型和大概容量, 向上和向下标记该容量所占用的偏移位置, 并把其中包含的所有内容复制保存为一个文件, 只要文件类型正确, 一般可以得到大部分数据。手工恢复的方法较为复杂, 一般使用winhex等十六进制编辑工具。

4. 结束语

13.文化生活 原理及方法论 篇十三

便携式农药残留速测仪是根据国家标准方法GB/T5009.199 — 2003)速测卡法(纸片法)而专门设计的仪器。主要用于果、蔬、茶、粮食、水及土壤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快速检测,特别适用于农产品质量检测站的快速检测,果蔬生产基地和专业户采摘前田间地头检测,农贸批发销售市场现场检测,酒楼、食堂、家庭果蔬茶加工前安全检测。检测原理:

仪器的检测原理是利用速测卡中的胆碱酯酶(卡②)可催化靛酚乙酸酯(卡①)水解为乙酸和靛酚,由于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对胆碱酯酶的活性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因此,根据显色的不同,即可判断样品中含有机磷或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残留情况。①②使用方法:

(1)开机按住面板上的“开 / 关”键约2秒钟,仪器开机(开机后再次按次键可关机):按[模式]键切换至“温度”,当温达到40℃时,仪器发出一声提示音,预热完成,可以开始测试。

(2)装片将速测卡撕去上盖膜对折后再展开,插入压纸条下的各通道加热板上(注意卡①一端在上方,卡②一端在下方),检查速测卡放置位置是否正确,速测卡中间的虚线应与压条对齐,不要歪斜。

(3)取样选择有代表性的蔬菜或瓜果皮,擦去表面泥土,剪成一平方厘米左右碎片,取5克放入带盖瓶中,加入10毫升纯净水或缓冲溶液震荡50次(有条件拥护可配备超声波清洗器搅拌),静置2分钟以上,每批最好做9个检样,同时做一个纯净水或缓冲液的空白对照,每剪完一个样品,尖刀要洗净后方可处.理另一个样品,以免交驻污染。用移液抢取80微升样品液加到白色药片上。如果检测是在采样现场或条件简陋的情况下进行,可直接在待检蔬菜叶尖部位滴2-3滴洗脱液,用另一片菜叶尖部在滴液处轻轻摩擦,使蔬菜表面的残留农药充分溶入洗液中。然后滴一滴在(卡②)上。

14.认识论原理与方法论总结 篇十四

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内容〗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1)〖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方法论〗:(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三、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15.生态建筑设计原理及设计方法分析 篇十五

生态建筑简单的来说就是人们居住生活的建筑物以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生态建筑在建造时要结合好所处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建设的过程中要引入生态学、建筑材料学等方面的学科进行技术支持,协调好建筑物与周围的相关元素之间的关系,使得建筑与周围环境能融合为一体。此外还要利用好建筑室内的气候和生态气候的自我调节能力。构建出一套环境优雅舒适,人、生态环境以及建筑能够和谐共处的生态圈。

相应的生态建筑设计时要以人为本,立足于生态学,将人、建筑、自然环境有机融合为一体。设计结果在保证人日常生活所需的舒适健康的同时,也要维持周围环境的清洁。生态建筑设计的最根本目的就是通过进行建筑的内外设计,构建出一个无污染的生态环境,将人、建筑、环境共存于一个良性的生态圈中。

2 生态建筑设计的原理

(1)合理利用周围的自然资源。在进行生态建筑的设计时要合理利用居住建筑周围的自然资源。收集好建筑所处的地理环境、天气变化、干湿度等方面的相关数据,将自然环境中的光能、太阳能应用到建筑的照明、供暖上,实现建筑的生态设计。

(2)采用集约的方式供应建筑所需的资源。集约的供应方式保障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减少能源的消耗,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有效的保护了环境。在构建生态建筑时,要发挥好生态环境原始状态的优势,让生活更美好。例如:在建筑物周边种植绿色植被不但可以为居民提供纳凉的地方,还能提高建筑周围的空气质量。

(3)建设的前提是避免破坏生态环境。在进行建筑建设时,很容易造成周围环境的破坏,可能会破坏掉区域内的草地、树林、具有民族特色的老式房屋抑或是稀有的不可再生资源。这就要求工程的设计人员在施工前要对生态建筑区域内的所有事物进行考察,在完成设计工作的同时,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尽可能的利用好区域的地形地貌以及周边的资源。在完成建筑建造的同时,保存自然资源,让资源成为生态建筑的自然背景装饰。

(4)建筑设计需要保证舒适度。构建建筑的本质就是为居住在建筑里的人们提高相应的便利服务,满足人们的相应需求。生态建筑的设计在不脱离这一本质的同时,还要增加舒适度,让居住的人们感受到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的效果。建筑设计师要贯彻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扩大建筑的舒适程度,引用新的建筑方式,为建筑提供绿色的、安全的、生态的元素。设计师在设计时可以对建筑的采光、通风、清洁等方面入手,建立起服务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功能,为建筑群打造出人文与生态的建筑特色。

3 生态建筑建设的具体操作要点

(1)熟悉建筑周围的自然环境情况。生态建筑的建设对周边的环境情况有着很高的要求,在设计时需要对周边环境的地形地貌、植被分部、光照情况、水流、气温、风力风向等等方面进行考察了解。设计时要考虑到这些自然因素对建筑物的影响,遵循好自然的发展规律。设计的方案要科学合理、因地制宜,选定的建造材料也要采用那些环保的或者是对自然环境影响小的建筑材料,避免对自然环境的污染破坏。设计出的建筑物要突出生态的特性,将建筑的绿化工作放于建设的首位,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

(2)提高能源的利用率。生态建筑建造时可以在能源利用率上改进。建筑物的建材选择上要选择那些绿色、环保,有益于生态建设的设备、材料。减少污染源的产生。设计时要采用“就地取材”的设计原则,了解当地的环境情况,自然规律,设计出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建筑方案。在对生态建筑群的布局设计时,要以能充分利用好可再生资源为前提,尽可能的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好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资源。在建筑物的门窗、墙等设施的材料选择上,要选用那些热导系数较低的材料,热导系数较高的材料容易造成热量的流失,能量的浪费。因而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控制好门、窗、墙的传热能力,采用一些能维持热能的保暖材料。建筑材料的供应上要尽可能的选择离生态建筑群进行供应公司。外地运输造成环境污染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建筑成本,不利于建筑的设计建造。就近原则更符合生态建筑的建筑规律。

(3)尽可能的将可再生能源应用到设计中。建筑的设计中要尽可能的引入可再生能源作为建筑运转的供给能量。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电能、风能等,都能运用在生态建筑中。在使用太阳能时,可以在屋顶处设置面积较大的玻璃,吸收住太阳产生的热量,经过一定的技术支持,发挥能量转换的效力,应用到建筑的热能供应上。生态建筑不仅仅要在节能环保上下功夫,还提高对能源的利用率,运用一些科学技术将那些为完全消耗的能源充分应用,使能量发生转化。

(4)加强建筑周边的植被绿化率。扩大区域内环境的绿化程度,可以为生态建筑搭建出一个良好的生态氛围。要在建筑物周围尽可能的种植绿树绿草,扩大绿化范围,在建筑物周围搭建出立体式的生态网。对建筑物的墙体、屋顶、观景阳台等等设施都一进行绿化。墙体的绿化可以通过种植藤蔓植物来实现。有了藤蔓植物对墙体的覆盖,可以减少墙体受到阳光直接照射的温度,降低辐射的强度,延长了墙体的使用年限。对屋顶的绿化方式则是在屋顶覆土种植植物,屋顶覆盖上土壤后,可以种植些花草类的植物,有了植物的装饰,屋顶也形成了绿色生态圈。对观景阳台的绿化则要考虑到,绿化工作不能影响到阳台观景的视野。对阳台的绿化可以通过栽种盆景类植物实现。此外,设计的时候不能忽略了建筑物所处的环境作用,运用科学技术将绿色植物的栽种、培养进行合理的规划,实现建筑物的绿色生态建设的同时,让建筑物与环境能够和谐共存。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中生态建筑的建设标志着城市的发展进程,生态建筑的建设不但提高了现代社会人群的居住环境,也响应了国家和政府对建筑物绿色、环保的倡议。在进行生态建筑的建设上,工程的设计人员、施工单位都要注重建筑物的节能作用,减少建筑物能源消耗的同时,突出节能的特点,使人与自然能真正地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尼宁.生态建筑设计原理及设计方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3.

[2]马春旺.高层公共建筑的生态设计方法[D].大连理工大学,2008.

16.文化生活 原理及方法论 篇十六

【关键词】白肋烟;PID;高温;水分

白肋烟是生产混合型卷烟的重要原料,它具有烟味浓、劲头大、香气浓郁的特点,但也存在不少缺陷,如吃味差、刺激性大、杂气重。因此,白肋烟处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烟气质量和使用价值,处理的工艺是采用重加里料和高温烘焙。白肋烟烤机THT对设备结构和控制原理进行了创新的设计,运行稳定,控制精确,能够明显改善白肋烟的香气和余味,减少杂气和刺激性,满足产品的设计要求。

PID控制方法

白肋烟烤机THT的工艺气体温度较高,需用燃烧炉来提高温度,控制方面较为复杂,其主要控制方法分7路PID:

(1)工艺气体温度控制回路

新鲜空气由主风机吹进燃烧炉热交换器,由燃烧炉将气体加热形成工艺热风,在热风管路上有温度传感器,工艺热风温度由燃烧炉炉头自动控制。当实际温度小于设定温度时,燃烧炉阀位开大增加热量,当实际温度高于设定温度时,燃烧炉阀位减少降低热量。

(2)筒壁蒸汽流量控制回路

检测元件:筒壁蒸汽流量计;执行元件:蒸汽调节阀

本PID只有在预热的时候才有用,在滚筒预热时根据PLC程序中设定的上升时间逐渐增大蒸汽流量直到设定值,然后运行在设定值的PID控制下。

(3)筒壁蒸汽压力控制回路

检测元件:筒壁蒸汽压力传感器;执行元件:蒸汽调节阀

本PID通过控制筒壁蒸汽压力来控制滚筒的温度,当筒壁蒸汽压力达到设定值之后,停止筒壁蒸汽流量PID控制而转为筒壁蒸汽压力PID控制。这两个PID的CV值都是蒸汽调节阀,此时筒壁蒸汽流量的PV值只作显示用,一般低于设定值。

(4)氧气含量控制回路

检测元件:含氧仪;执行元件:蒸汽注入阀

在工艺气体进入燃烧炉前有蒸汽注入,当氧气含量比设定值高时,蒸汽阀开大,多注入蒸汽;当氧气含量比设定值低时,蒸汽阀关小,少注入蒸汽。蒸汽流量计用于显示蒸汽注入量,并未参与控制。

(5)燃烧炉入口工艺气体流量控制回路

检测元件:工艺气体流量计;执行元件:主风机

本PID只有在预热和冷却状态开旁通时才使用,其余状态不参与控制,只作检测。例如燃烧炉正在预热,开着旁通,燃烧炉入口的气体流量设定在2500m3/h,通过改变工艺风机的频率使气体流量稳定在2500m3/h。

(6)1区工艺气体流量控制回路

检测元件:1区工艺气体流量计;执行元件:主风机

当设备进入待料和正常生产状态时,本PID启用。例如设备正在待料状态,1区工艺气体流量设定在2900m3/h,通过改变工艺风机的频率使1区工艺气体流量稳定在2900m3/h。

(7)THT出口水份控制回路

检测元件:THT出口水份仪;执行元件:二区工艺气体调节风门

当THT出口水份与设定值出现偏差时,通过改变二区工艺气体风门开度使出口水份稳定在合理范围。如果二区工艺气体风门开度超出上下限(90%和15%),而出口水份仍然达不到要求时,通过改变一区工艺气体流量的设定值来控制出口水份,直到出口水份稳定在合理范围。

运行原理

白肋烟烤机THT有预热、待机、料头、生产、料尾等不同状态,在不同的状态下,参数的设定以及控制不同。

(1)预热状态

白肋烟烤机的滚筒和燃烧炉是分别预热的。第一阶段,滚筒预热,启动预热操作后,延时一定时间进行两次的间断排冷凝水处理,之后逐渐增大蒸汽流量到设定值600kg/h,运行在PID模式。当蒸汽压力达到设定值0.5bar之后,停止蒸汽流量的PID控制而转为蒸汽压力的PID控制;此时燃烧炉也在同步预热,起始阶段燃烧炉内没有热量,工艺气体不加蒸汽注入,在此期间滚筒温度也比较低,故工艺气体不进入滚筒而是直接由旁通风门排掉。当工艺气体的温度达到设定值时,蒸汽注入阀打开,氧气含量PID控制开始运行。

第二阶段,当滚筒薄板蒸汽压力达到设定值0.5bar时,表示滚筒已经预热充分,工艺气体可以进入滚筒。但考虑到1区和2区管道仍然较冷,在工艺气体进入滚筒的前5分钟先将注入蒸汽关闭,以防止在管道中形成冷凝水。5分鐘过后注入蒸汽打开,2区工艺气体风门控制在70%,工艺风机改由1区流量PID控制,1区流量逐渐达到设定值2800m3/h,同时对筒壁冷凝水温度是否达到90℃进行判断,如果达到90℃,预热结束,设备切换到待料状态。

(2)待料状态

待料状态与预热完成时的状态相同。

(3)料头状态

当烟叶经过THT前的电子秤时发出有料信号,刚开始生产时物料的流量缓慢增加到设定值,在这段时间滚筒比较热,物料比较少,为了减少干头,这段时间所有的参数与待料状态一致。流量达到设定值并延时45s开始进入料头状态:

1.滚筒转速从7转/分调整为8转/分

2.延时后滚筒蒸汽压力从0.5bar缓慢增加到2.5bar

3.延时后1区工业气体流量从1800m3/h缓慢增加到2800m3/h

4.氧气含量就降到16%,再经过延时氧气含量降到12%

5.延时后工艺气体温度从160℃逐渐上升到215℃,以10℃/分的速度上升

(4)生产状态

烤机出口烟叶水份缓慢增加到设定值下限7%的过程是料头状态,入口烟叶的流量是固定的,当出口水份达到7%并持续5S以上则进入正常生产状态;另外一种情况,烤机出口检测到有烟叶,水份一直不在合理值范围内,经过600S的延时进入正常生产状态。此时控制出口水份的PID启动,当烤机出口水份与设定值出现偏差时,通过改变二区工艺气体风门开度使出口水份稳定在合理范围。如果二区工艺气体风门开度超出上下限(90%和15%),而出口水份仍然达不到要求时,通过改变一区工艺气体流量的设定值来控制出口水份,直到出口水份稳定在合理范围。

(5)料尾状态

物料的流量缓慢减少到小于200kg/h,延时120s,1区工艺气体流量从2800m3/h降到1800m3/h。再经过60s延时,进入料尾状态:

1.滚筒转速调整到10转/分.

2.滚筒蒸汽压力逐渐减少到0.5bar

3.氧气含量从12%上升到16%,切换到待机状态时氧含量为17%

17.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篇十七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

18、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

原理内容: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导向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9、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

①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②它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③它是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

方法论:要求我们①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②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③要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20、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和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21、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辨证关系

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推动作用;反之,起阻碍或破坏作用。社会条件和社会规律又制约着个人的活动。

22、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对社会的贡献,①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②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③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又要看他在精神、思想道德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在一定条件下精神贡献可以转化为物质贡献。

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为祖国繁荣、民族振兴中,不断实现和提高人生价值。

23、崇高的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促进作用

①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②崇高的理想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③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要求我们把个人志向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统一起来,将自己的一切同祖国、同人民、同人类的命运结合在一起。

24、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唯物主义)

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应做到①相信群众②依靠群众③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25、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辨证关系

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

18.混凝土冬期施工原理及方法 篇十八

关键词:混凝土,冬季施工,原理,施工方法,注意事项

1 混凝土冬季施工的一般原理

混凝土拌和物浇灌后之所以能逐渐凝结和硬化,直至获得最终强度,是由于水泥水化作用的结果。而水泥水化作用的速度除与混凝土本身组成材料和配合比有关外,主要是随着温度的高低而变化的。当温度升高时,水化作用加快,强度增长也较快;而当温度降低到0℃时,存在于混凝土中的水有一部分开始结冰,逐渐由液相(水)变为固相(水)。这时参与水泥水化作用的水减少了,因此,水化作用减慢,强度增长相应较慢。温度继续下降,当存在于混凝土中的水完全变成冰,也就是完全由液相变为固相时,水泥水化作用基本停止,此时强度就不再增长。水变成冰后,体积约增大9%,同时产生约2 500 kg/cm2的冰胀应力。这个应力值常常大于水泥石内部形成的初期强度值,使混凝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即旱期受冻破坏)而降低强度。此外,当水变成冰后,还会在骨料和钢筋表面上产生颗粒较大的冰凌,减弱水泥浆与骨料和钢筋的粘结力,从而影响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当冰凌融化后,又会在混凝土内部形成各种各样的空隙,而降低混凝土的密实性及耐久性。由此可见,在冬季混凝土施工中,水的形态变化是影响混凝土强度增长的关键。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水在混凝土中的形态进行大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新浇混凝土在冻结前有一段预养期,可以增加其内部液相,减少固相,加速水泥的水化作用。试验研究还表明,混凝土受冻前预养期愈长,强度损失愈小。混凝土化冻后(即处在正常温度条件下)继续养护,其强度还会增长,不过增长的幅度大小不一。对于预养期长,获得初期强度较高(如达到R28的35%)的混凝土受冻后,后期强度几乎没有损失。而对于安全预养期短,获得初期强度比较低的混凝土受冻后,后期强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

由此可见,混凝土冻结前,要使其在正常温度下有一段预养期,以加速水泥的水化作用,使混凝土获得不遭受冻害的最低强度,一般称临界强度,即可达到预期效果。对于临界强度,各国规定取值不等,我国规定为不低于设计标号的30%,也不得低于35 kg/cm2。

2 混凝土冬季施工方法的选择

从上述分析可以知道,在冬季混凝土施工中,主要解决三个问题:1)如何确定混凝土最短的养护龄期;2)如何防止混凝土早期冻害;3)如何保证混凝土后期强度和耐久性满足要求。在实际工程中,要根据施工时的气温情况,工程结构状况(工程量、结构厚大程度与外露情况),工期紧迫程度,水泥的品种及价格,早强剂、减水剂、抗冻剂的性能及价格,保温材料的性能及价格,热源的条件等,来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一般来说,对于同一个工程,可以有若干个不同的冬季施工方案。一个理想的方案,应当用最短的工期、最低的施工费用,来获得最优良的工程质量,也就是工期、费用、质量最佳化。目前,基本上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调整配合比方法。

主要适用于在0℃左右的混凝土施工。具体做法:a.选择适当品种的水泥是提高混凝土抗冻性的重要手段。试验结果表明,应使用早强硅酸盐水泥。该水泥水化热较大,且在早期放出强度最高,一般3 d抗压强度大约相当于普通硅酸盐水泥7 d的强度,效果较明显。b.尽量降低水灰比,稍增水泥用量,从而增加水化热量,缩短达到龄期强度的时间。c.掺用引气剂。在保持混凝土配合比不变的情况下,加入引气剂后生成的气泡,相应增加了水泥浆的体积,提高拌和物的流动性,改善其粘聚性及保水性,缓冲混凝土内水结冰所产生的水压力,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d.掺加早强外加剂,缩短混凝土的凝结时间,提高早期强度。应用较普遍的有硫酸钠(掺用水泥用量的2%)和MS—F复合早强试水剂(掺水泥用量的5%)。e.选择颗粒硬度高和缝隙少的集料,使其热膨胀系数和周围砂浆膨胀系数相近。

2)蓄热法。

主要用于气温-10℃左右,结构比较厚大的工程。做法是:对原材料(水、砂、石)进行加热,使混凝土在搅拌、运输和浇灌以后,还储备有相当的热量,以使水泥水化放热较快,并加强对混凝土的保温,以保证在温度降到0℃以前使新浇混凝土具有足够的抗冻能力。此法工艺简单,施工费用不多,但要注意内部保温,避免角部与外露表面受冻,且要延长养护龄期。

3)外部加热法。

主要用于气温-10℃以上,而构件并不厚大的工程。通过加热混凝土构件周围的空气,将热量传给混凝土,或直接对混凝土加热,使混凝土处于正温条件下能正常硬化。a.火炉加热。一般在较小的工地使用,方法简单,但室内温度不高,比较干燥,且放出的二氧化碳会使新浇混凝土表面碳化,影响质量。b.蒸汽加热。用蒸汽使混凝土在湿热条件下硬化。此法较易控制,加热温度均匀。但因其需专门的锅炉设备,费用较高。且热损失较大,劳动条件亦不理想。c.电加热。将钢筋作为电极,或将电热器贴在混凝土表面,使电能变为热能,以提高混凝土的温度。此法简单方便,热损失较少,易控制,不足之处是电能消耗量大。d.红外线加热。以高温电加热器或气体红外线发生器,对混凝土进行密封辐射加热。

4)抗冻外加剂。

在-10℃以上的气温中,对混凝土拌和物掺加一种能降低水的冰点的化学剂,使混凝土在负温下仍处于液相状态,水化作用能继续进行,从而使混凝土强度继续增长。目前常用的有氧化钙、氯化钠等单抗冻剂及亚硝酸钠加氯化钠复合抗冻剂。

3 混凝土冬季施工注意事项

3.1 基本要求

1)冬季施工的混凝土宜选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标号不宜低于32.5,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不宜少于300 kg,水灰比不应大于0.6,并加入早强剂,必要时应加入防冻剂(根据气温情况确定)。

2)为减少冻害,应将配合比中的用水量降至最低限度,办法是:控制坍落度,加入减水剂,优先选用高效减水剂。

3)模板和保温层,应在混凝土冷却到5℃后方可拆除,当混凝土与外界温差大于20℃时,拆模后的混凝土表面,应临时覆盖,使其缓慢冷却。

4)未冷却的混凝土有较高的脆性,所以结构在冷却前不得遭受冲击荷载或动力荷载的作用。

3.2 混凝土的拌制

1)拌制混凝土用的骨料必须清洁,不得含有冰雪和冻块,以及易冻裂的物质,在掺有含钾、钠离子的外加剂时,不得使用活性骨料,在有条件的时候,砂石筛洗应抢在零上温度时做,并用塑料纸,油布盖好。2)拌制掺外加剂的混凝土时,如外加剂为粉剂,可按要求掺量直接撒在水泥上面和水泥同时投入,如外加剂为液体,使用时应先配制成规定浓度溶液,然后根据使用要求,用规定浓度溶液配制成施工溶液,各溶液要分别置于有明显标志的容器中,不得混淆,每班使用的外加剂溶液应一次配成。3)当施工期处于0℃左右时,可在混凝土中添加早强剂,掺量应符合使用要求及规范规定,且应注意在添加前做好模拟试验,以核实有关技术措施;对于有限期拆模要求的混凝土,还应适当提高混凝土设计等级。4)混凝土中添加防冻剂时,严禁使用高铝水泥。5)严格控制混凝土水灰比,由骨料带入的水分及外加剂溶液中的水分均应从拌合水中扣除。6)搅拌掺有外加剂混凝土时,搅拌时间应取常温搅拌时间的1.5倍。7)混凝土拌和物的出机温度不宜低于10℃,入模温度不得低于5℃。

3.3 混凝土的运输和浇筑

1)混凝土搅拌场地应尽量靠近施工地点,以减少材料运输过程中的热量损失,同时也应正确选择运输用的容器(包括形状,大小,保温措施)。2)混凝土浇筑前,应清除模板和钢筋上,特别是新老混凝土(如梁,柱交接处)交接处的冰雪及垃圾。3)当采用商品混凝土时,在浇筑前,应了解商品混凝土中掺入抗冻剂的性能,并做好相应的防冻保暖措施。4)分层浇筑混凝土时,已浇筑层在未被上一层的混凝土覆盖前,不应低于计算规定的温度也不得低于2℃。5)重点工程或上部结构要连续施工的工程,混凝土应采取措施,以保证预期所要达到的强度。6)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在进行孔道和立缝的灌浆前,浇灌部位的混凝土必须经预热,并采用热的水泥浆,砂浆或混凝土,浇灌后在正温下养护到强度不低于15 MPa。7)现场应留设同条件养护的混凝土试块作为拆模依据。

3.4 混凝土的养护

1)冬季浇筑的混凝土,由正温转入负温养护前,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不应低于设计强度的40%,对于C10以下的混凝土不得小于5 MPa。2)采用的保温材料(草袋,麻袋),应保持干燥。3)在模板外部保温时,除基础可随浇筑随保温外,其他结构必须在设置保温材料后方可浇筑混凝土,钢模表面可先挂草帘,麻袋等保温材料并扎牢,然后再浇筑混凝土。4)保温材料不宜直接覆盖在刚浇筑完毕的混凝土层上,可先覆盖塑料薄膜,上部再覆草袋,麻袋等保温材料,保温材料的铺设厚度为:一般情况下0℃以上铺一层;0℃以下铺两层或三层;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及二次抹面压实后应立即覆盖保温,其保温层厚度,材质应根据计算确定。5)拆模后的混凝土也应及时覆盖保温材料,以防混凝土表面温度的骤降而产生裂缝。

4 结语

冬期是混凝土工程质量事故的多发季节,而且有明显的滞后性,即冬期浇筑的混凝土出现质量问题时,多在春融或后期呈现。由于事故发现较晚,所以处理难度较大。冬期混凝土施工关键是控制混凝土的裂缝。裂缝危害性很大,这些裂缝破坏了结构的整体性,改变了设计安排的应力分布图形及混凝土的受力条件,从而有使局部甚至整体结构发生破坏的可能,即使是一般的表面裂缝对混凝土的耐久性也是有损害的,出现裂缝的结构温度应力迭加,对整体结构的应力状态,在运行阶段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控制裂缝的产生,运用正确合理的施工措施,对于冬期混凝土施工具有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民,崔海波,陈英.蒸汽加热法在混凝土冬季施工中的应用[J].维普资讯,2009(37):206.

[2]郭立民,方承训.建筑施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24-131.

[3]孟文清,阎西康.现代建筑施工新技术[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0:101-113.

上一篇:植树节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方案下一篇:教师一年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