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有的人教学

2024-10-02

六年级语文有的人教学(精选12篇)

1.六年级语文有的人教学 篇一

《有的人》教学设计

希望小学 李红玉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同学们,通过“初识鲁迅”一组课文的学习,你觉得鲁迅是个怎样的人?(关心人民疾苦、为劳动人民着想。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是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把我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十三年后,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首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诗人臧克家写的《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课。齐读课题《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2、写作背景

1949年,臧克家来到了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中国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 活动,并去瞻仰了鲁迅故居,心中充满了对鲁迅先生的思念和崇敬,写下了《有的人》这首诗。

二、朗读诗歌,思考问题:

1、学生自由读诗。

2、学生听范读,纠正读音,注意容易读错的字。

3、教师范读,学生画节奏、重音。

5、学生齐读诗歌。

6、思考:

1、文中写了几种人?(文中写了两种人)你是怎么发现的?(诗歌前四节中每节有两个“有的人”)

2、诗歌前四节中每节有两个“有的人”,请2个同学来读一读这两种人(一个读前一种,一个接着读后一种)。分小组读两种人。3.这两种人,分别指那两种人?(每节诗前两句都是指反动统治者、压迫残害老百姓的人。)(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一样的人,关心老百姓、为人民利益着想的人。)

4、其实这两种人是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他们到底有哪些不同呢?引导学习第一小节。

学生读第一小节,抓住2个“活”和2个“死”。

前一句的是指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活”只是躯壳活者,但他们是行尸走肉、虽生犹死(板书),所有说已经“死”了,这种人生命毫无价值,活着遭人鄙视、痛恨。

后一句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牛马的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虽死犹存,板书)他们的“死”,是指生命不存在了,但是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所有“活者”,这种人是崇高的、受人爱戴、敬仰、歌颂的。

学生齐读第一节。

小结理解诗文方法:抓重点词句、感悟内涵、领悟表达(副板书)

三、学生自渎诗歌,理解2、3、4、5、6、7节诗句。

2、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压迫、欺负老百姓的本性。“呵,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进行了有力地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刻画了鲁迅先生关心百姓疾苦、为民着想崇高而感人的形象。

3、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刻”体现了反动统治者像强行让人民永远记住他们。他们行为多么讽刺。可笑。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鲁迅的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 腐。”(课件展示)

这里表现了鲁迅把自己的生献给革命事业的高贵品质。

4、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这里指反动统治者活着就会镇压、残害老百姓,遭人憎恶。而像鲁迅这样的人智慧为人民着想,他们活者能让人民过得更好、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

5.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人民要推翻反动派,打倒反动派,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人,人民活在人们心间。6.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早已臭名昭著。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这里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的无比崇敬和爱戴之情

7.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反动统治终将会灭亡,而像鲁迅一样为百姓谋利益的人,人民永远敬仰他、爱戴他、四.诗文中写了2种人。作者写这两种人采用什么写法?(对比)板书:对比

这两种人阶级立场不同,对比很鲜明。所以作者采用对比的写法。请找出文中具体运用对比的手法的地方。

1、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构成对比。

2、第二小节和第五小节构成对比。

3、第三小节和第六小节构成对比。

4、第四小节和第七小节构成对比。

从作者对比的写法中,我们来看看,人们对于两种人,态度又有何不同呢?

四、人们对于两种人,态度又有何不同呢,我们找到对应的小节。

第二小节和第五小节构成对比。第三小节和第六小节构成对比。第四小节和第七小节构成对比。师生对读,分组对读,男女对读。

五、领悟诗歌主旨

藏克家写这首诗不只是写对鲁迅的怀念,还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有价值的人。

六、拓展延伸

作为21世纪的小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 把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刻苦努力,发奋图强、将来学有所成,报效祖国报效人民!

2.六年级语文有的人教学 篇二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编者选编本课的目的非常明确: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 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在教学中, 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多读课文, 读通课文, 读懂课文意思, 读懂人物特点, 读出文言文味, 感受文言文带来的兴趣, 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为以后的文言文教学奠定基础。

[教学重难点]

读通课文, 了解课文内容, 感受人物的机智。

[教学流程]

一、诵诗导入, 初知文言文

(一) 师:

同学们一定会背诵很多古诗词吧!我说题目你来背诵内容, 考一考你究竟记住了多少优秀的古诗词, 好吗?

师说题目, 随机请学生背诵。

(二) 教师小结:

同学们都很了不起!也许你还不知道, 我们现代人写文章, 用的是现代汉语, 叫白话文;古人写的文章, 用的是古代汉语, 叫文言文。古诗词就属于文言文。

(三) 课件出示一段白话文, 一段文言文, 请同学

自由读一读, 然后结合平时的学习体会, 思考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

(四) 集体交流。

(学生普遍认为, 文言文的句子字数少, 很难读通顺, 意思不太好懂)

(五) 今天, 我们要来学习一篇简短的小说, 它是

我们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的用文言文写成的小说, 选自南朝刘义庆编写的一部小说——《世说新语》 (出示该书) 。

[由背诵熟悉的古诗词开始, 引导学生寻找白话文与文言文的区别, 然后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鼓励学生, 激发学生认真学习文言文的欲望。]

(六) 出示课题“杨氏之子”。

1. 师生一起来写一写课题, 要求写工整、端正。

2. 让学生说一说知道哪个字意思之后, 课件出示有关“氏、之”的字典注解:

氏:A.姓B.旧习惯对已婚妇女的一种称呼C.后世对有影响人的称呼

之:A.助词, 相当于“的”B.代词, 代替人或事物C.动词, 往、到

3. 请学生结合课题确定它们的正确解释, 从而明

确“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一户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4. 学着课题的样

子说一说自己、别人。 (如:老师——罗氏之女)

[读文先读题, 教师先带领学生写一写课题, 然后引导学生结合以往的知识或借助工具书对课题进行合理的解释。在此基础上, 进行有针对性的说话训练, 学生可谓如鱼得水, 说了自己说同学, 说了老师说妈

又激发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理解大意

(一) 自由、反复地朗读课文, 利用字

□罗小燕

典等工具书把课文读通顺、正确。

(二) 指名朗读。

1.借助课件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曰禽诣为应

2.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三) 采取指名读, 教师范读, 齐读, 轮流读等多种形式,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 读熟。

[这几个教学步骤的设计, 旨在引导学生读通课文, 并进行教学信息的反馈, 以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读书情况, 有的放矢地进行点拨、范读, 确保人人都会读课文, 真正通过学习文言文的第一关。]

(四) 师:课文是读通了, 那这篇课文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老师想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结合注释、插图, 猜想每一个句子的意思。当然, 在自学的过程中, 如果遇到不理解的也请做上记号, 呆会儿我们一起交流。

学生自学, 教师巡回指导。

(五) 交流汇报, 结合学生的回答、提问,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如:

“为设果, 果有杨梅。”省略了主语, 前面要加上“小孩”。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难点是“夫子”、“家禽”的理解。

(六) 请一位同学说说课文的大意后同桌互说。

[教给学生读懂文言文的方法, 给足时间让学生独立阅读。教师在了解学生的阅读认知之后, 调整自己的教学预设:预设中学生确实已经读懂的, 教学时可一带而过;预设中没有但学生确实未读懂的, 教学时给予增加, 从而真正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 潜意识里又激发了学生深层次赏读课文的兴趣。]

三、感情朗读, 体会“回答之妙”

(一) 师:了解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之后, 你一定能把这篇文言文读得更有味道, 谁愿意来试一试? (指名一位学生朗读, 及时评价)

(二) 课件出示句子: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 再用心地读读这两个句子, 想象当时的情境, 思考: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

2. 交流。

(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 甚至有些看不起, 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 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傲慢、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 神采飞扬, 说话语气有挑战性。)

3. 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 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 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 教师紧扣教学重难点, 再次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两者的表情、动作、神态, 在脑海里试着放映当时的情境, 并且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4. 思考:你觉得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1) “应声答曰”说明思维敏捷, 反应很快, 不假思索。

(2) 作比较:“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

(前一句没有正面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 而是巧妙地、委婉地、有礼貌地从“夫子家”说起, 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 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 杨梅又岂能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 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 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 语言的机智幽默。)

5. 此时, 假若让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杨氏之子, 你会用哪个词? (板书:聪慧)

(三) 师生对读、生生对读, 体会其聪慧。

[教师继续从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出发, 引导学生围绕中心问题展开讨论, 通过解词、比较、朗读等手段, 感受杨氏之子“聪慧”的特点。]

(四) 师:

孔君平听了小孩的回答后, 他会是怎样的反应, 神情是怎样的, 会说些什么?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大胆展开想象, 把相关内容写在课文的空白处, 你可以用现代文, 也可以尝试着用文言文。

(五) 交流, 评价。

(孔君平一愣, 继而笑曰:“汝多智乎!”“妙哉, 此乃可造之才!”)

[通过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补白, 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促进学生对文字的理解, 再次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四、背诵课文, 拓展延伸

(一) 朗读全文, 思考:除了“聪慧”, 你还感受到了小孩的哪些好品质? (好客、待人礼貌)

(二) 师:

古人用了短短的5句话就告诉了我们一个故事, 让我们感受到了小孩的聪慧、礼貌。老师觉得, 像这样的文章, 我们应该把它给背诵下来。

(三) 学生自由背诵, 教师巡回指导。

(四) 指名背诵, 评价。

[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 是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教学流程。学生带着问题再次朗读全文, 背诵课文, 会将课堂自读自悟时的感受融为一体, 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 获得思想的启迪。]

(五) 拓展学习《世说新语》的另外一则故事《钟氏之子》。

1. 按照学习《杨氏之子》的方法自由学习课文后, 小组内交流学习体会。

2. 集体交流。

(六) 师:

你觉得文言文有趣吗?你是否已经有了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课后, 同学们可以去图书馆借阅《世说新语》这本书, 了解更多的故事, 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七) 落实综合性学习活动。

1. 阅读“综合性学习”, 明确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要求。

2. 自由组合小组, 制订学习计划。

3. 教师小结, 布置作业。[作业设计]

3.六年级语文有的人教学 篇三

xiaoxue.xuekeedu.com

1、培养学生收集有关资料的能力,激发学生关注科技发展的兴趣。

2、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道德观。

3、通过听、说、评等方式,引导学生做到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进一步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流程:

一、课件激趣引入,交流资料。

1、启发谈话,播放课件。

(播放《西游记》主题曲)同学们,你们喜欢孙悟空吗?他有哪些本事?(学生自由畅谈孙悟空的七十二变等,是啊!这是多么神奇!下面我们来欣赏《西游记》中的片断(播放多媒体课件),孙悟空可真是神通广大,他只要拔一把自己的毫毛就变出了学多小孙悟空协助自己降妖除魔在大闹天宫中他只要把金箍棒往空中一抛就可变出许多金箍棒,他还能变成三头六臂,多么神奇而有趣啊!这个神话引发了人类复制自身的幻想,孙悟空能复制自身的本领,其实用现代的眼光看,它很像现代科技领域研究的“克隆”。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克隆技术吗?课前大家一定收集到很多资料,谁愿意来说。(教学策略--启发谈话,课件演示,激发学习兴趣,也为后面的交流创设情境,做好铺垫。)

2、交流资料,了解“克隆”。

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资料,并结合图文、音像等;让学生加深对克隆知识的了解。

(教学策略--交流资料,实现了师生学习资源的共享,丰富了学生的表象。使学生明白克隆技术的含义以及克隆技术的成就。)师小结,过渡:刚才同学们已介绍了很多国内外关于克隆技术方面的资料,了解了克隆知识,明白了克隆技术的成就。那么假如你也掌握了克隆技术,你想克隆什么呢?先来看看这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二、明确要求,自主准备。

xiaoxue.xuekeedu.com

默读提示,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与要求(出示投影动片,开拓思路)

<<假如我会克隆,我要……>>思考:假如你会克隆,你想克隆什么?为什么?

要求:

1、想法要奇妙;

2、想法要有益于人类;

3、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谈话引导、启迪思维(假如你会克隆,你想克隆什么?为什么要克隆它?)

(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假设的推测要有理有据,过程要充满情趣,想好后自己说给自己听。)

三、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课件:小组交流须知)

1、四人小组组织交流,看谁的想法最奇妙,最有益于人类,最能体现出自己的个性。

2、自由选择伙伴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合作伙伴可以是要好同学,也可以是在场听课的老师)。

3、小组推荐或自荐一名上台说给全班同学听,教师引导评议。(主要评议:话语是否清楚、具体,重点是否突出;想象是否奇妙,是否有益于人类。)

(教学策略--通过协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提高,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互动、扩大型互动等多元互动,让学生真正学会用美的语言有条理,用适当的语气、语调与对方交流。)

四、看、听、说、评、议。

出示利用克隆技术危害人类的一组课件--

1、克隆假币

2、克隆报废车

3、克隆橙汁

4、克隆以大猩猩为脸谱的名人等,让学生自由评说,从而明白:当我们掌握克隆技术后,要用它服务于人类,造福于人类。

播放相声小段——《克隆技术威力大》品赏。(选择典型范例,引导集体评议。)

(教学策略--“情境”来自生活,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深化认识,激发情感,将生活与课堂融为一体,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讲观点,摆事实,以理服人,最终让学生明确一些不能克隆人的道理。)

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xiaoxue.xuekeedu.com

1、把《假如我会克隆》这一话题带回家与家人交流,在交流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2、展示课件-——观看他校开展克隆兴趣小组的活动。

3、引导同学们按照兴趣一致的结为一组开展克隆兴趣小组的活动。活动小组为:园艺、医学、农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环境保护等方面。

4.六年级语文有的人教学 篇四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实录-28我的舞台人教版新课标(2014)走近”舞台”,体验神奇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我的舞台》(学生齐读课题)。这是篇略读课文,老师指导大家用学过的方法自己学习课文。

师:读了课题,同学们想了解些什么? 生:这舞台在哪里? 生:这是个什么样的舞台? 生:这个舞台上发生了什么事? 生:“我”是个怎样的人? „„

师;大家提出的问题,可以归纳成这样几个:“我的舞台”在哪里?“我”在舞台上怎样表演?“我”又是谁?(教师边说边圈出课题中的“我”“舞台”,并在上面分别打上一个小问号)师: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我的舞台”在哪里?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圈出与舞台相关的重点词。

(生认真阅读,圈词语)师:谁先来交流? 生:“我”的第一个舞台是在“还没有出生时”“我在娘胎时,就已经‘登台唱戏’了”。

师:你把“第一个舞台”找出来了,但要圈重点词,应该圈哪个? 生:“我”在娘胎时。师:还可以简略!生:娘胎。

xiaoxue.xuekeedu.com

师:这样就简略了(把课本放在投影仪上,圈出“娘胎”),请继续说。

生:“我“的舞台还在小床上。圈“小床上”。

师:这个同学真聪明,学会了圈重点词!(在课文上圈出“小床上”)生:“我”的舞台在剧场,圈“剧场”。(师在课文上圈出“剧场”)生:“我”的舞台在院子里,圈“院子里”。(师在课文上圈出“院子里”)生5:“我”的舞台是在“我”家,圈“我家”。(师在课文上圈出“我家”)师:还有补充吗?(生摇头)好,同学们非常快地找到了“我的舞台”在哪里。作者按成长的过程分别写了——(生齐读:娘胎、小床、剧场、院子、我家)师:通过快速阅读,我们已经解决了第一个问题:“我的舞台”在哪里?(点评:圈出“与舞台相关的重点词”的要求与指导过程,把理解的阅读与信息的阅读相蛄合,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在较短的时间里,通过“圈重点词”的练习,梳理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我的舞台在哪里”,形成构建内容框架的基本信息。)师:接下来,我们看第二个问题:“我”在舞台上怎样“表演”?我们继续找重点词,以“在娘胎里”这一段为例,大家看看又可以找哪些重点词?

(大屏幕出示表格,教师在“在哪里”一栏打上“娘胎里”)

xiaoxue.xuekeedu.com

我的舞台 在哪里 怎样“表演 “娘胎里”

(生思考后回答:登台唱戏。教师在”怎样表演”一栏中打上登台唱戏)师:老师摘录的这个词完整吗? 生:还要加上引号。

师:在“登台唱戏”一词上加上引号。师:还找到了哪些词?

生:母亲在台上唱,“我”在她肚子里唱。师(在表格里打上“肚子里唱”):还有补充的吗?

生:肚子里暗无天日,又无观众,没情绪,不过瘾,“我”便”大闹天宫”——

师:真好。这大闹天宫也要加—— 生:引号。(师在表格里打上“大闹天宫”)师:同学们请看,大家找到的这些词语,你觉得哪几个特别形象? 生:“大闹天宫”。生:“登台唱戏”。

师:(把表格中的“大闹天宫”“登台唱戏”这两个词变成红色)其实,像这样形象的词语在文中还有很多。请大家再一次快速默读课文,认真找一栈,把它们摘录到这份表格中。(生填写表格,教师巡

xiaoxue.xuekeedu.com

视指导。(约5分钟后„„)师:请一位女生到讲台上把自己摘录的词语放在投影仪上进行展示、讲解。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看她所摘的词语是否正确、形象。

我的舞台 在哪里 怎样“表演” “娘胎里”

“娘胎里”“登台唱戏”“大闹天宫” 小床上 咿咿呀呀地乱唱 剧场里

兴味盎然 场场必到 院子里 抻、拉、压、拽 家里

认真演戏 老实做人

生:(看着表格开始交流)”我”先是在娘胎时“登台唱戏”;在母亲的肚子里“大闹天宫”;“我”在小床上“演戏”的时候,“咿咿呀呀”地”乱唱”:后来到剧场里看戏,“我”“兴味盎然”“场场必到”:再大一点的时候,”我”在院子里学戏,被师傅”抻、拉、压、拽”:在家里,“我”,认真演戏”,老实做人。

师:这位同学交流得很好,有几点值得我们学习:第一,她摘的 xiaoxue.xuekeedu.com

词语非常形象;第二,她在表达的时候用上“先„后来„„再大一点的时候„„”很有条理;第三,她的字写得很工整。不过请大家再看看这份表格,觉得还有哪些需要改一改?

生:我觉得她写的那个“登台唱戏”和后面几个词应该加上引号。师:嗯,哪几个词该加引号,你说一下。生:“登台唱戏”“大闹天宫”“肚子里唱”。师:还有吗? 生:“演戏”也应该加引号。师:大家还有补充的吗?

生:在“小床上”还可以加一个“演出”。

生:我觉得在院子里还可以加:“翻、搁、立、横”。生:在“小床上”表演再加上“摇摇晃晃”。

师:听了同学们的交流,我们一定又有新的收获,大家把自己摘录的内容再修改或补充一下。

(生认真修改或补充表格中的词语)师:通过阅读和交流,让我们感受到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师出示幻灯片并引读)在娘胎里

登台唱戏

大闹天宫 小床上

咿咿呀呀

学着唱戏 剧场里

场场必到

兴味盎然 院子里

抻拉压拽

为所欲为 在家里

老实做人

认真演戏

我在舞台上慢慢长大,舞台如一炉火,炼枕了我的勇气和教力。

xiaoxue.xuekeedu.com

师:是舞台炼就了我的勇气和毅力,是舞台成就了一个出色的吴霜!

音乐响起,屏幕出示吴霜资料,教师请一个同学朗读: 吴霜,我国当代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剧作家、画家和作家。早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后留学美国学习西乐。代表作品有《光明三邯曲)别为你的相貌发愁》别问我的父母是谁》《吴霜看人》《吴霜在说》等。

师:我们通过快速阅读,学摘重点词,梳理了课文内容,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同学们不简单啊[现在,这几个小问号应该——师边说边擦去课题旁边的三个小问号。

(点评:相对于解决第一个问题的过程,“我”在舞台上怎样“表演”的信息阅读推进比较细腻。这一过程所进行的是“找描写形象”的词语。这种信息的阅读对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的作用比较明显,能帮助学生比较完整地构建课文的内容框架。

教学过程中,从师生共同讨论“在娘胎里”一段的重点词的示范,到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工作表提炼、整理“比较形象的词语”,再到交流、点评、修改、补充,直到比较完整地呈现“我在舞台上怎样表演”的框架,学生不但得到了如何进行“信息的阅读”的方法提示,在练习的时间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保证:填写工作表用了5分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讨论问题、修改工作表又用了近5分钟。如果把课堂比作舞台,那么,学生在舞台上活动的时间很先分。时间与方法的保证,确保了这一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xiaoxue.xuekeedu.com

走进“舞台”,坐论精彩

师:我们继续来学课文。刚才交流到的那些不同的舞台中,你们觉得哪个部分的描写特别吸引你?(生思考片刻后„„)

生:“在院子里”的时候特别吸引我。生:“在小床上” 的时候特别吸引我。生:“在娘胎里”的时候特别吸引我。„„

师:看来大家是各有所爱。我们先来看看“娘胎里”这一段吧!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描写特别有意思的句子读几遍(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师:哪几个句子特别有意思呀? 生:我觉得“据说,我在娘胎时,就‘登台唱戏’了——母亲在台上唱,我在她肚子里唱”这一句特别有趣。

师:那你能读读这个句子,表现出这份趣味吗?

(生充满情趣地读)生: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是后面一句:“肚子里暗无天日,又无观众,没情绪,不过瘾,我便‘大闹天宫’。”

师:这位同学在读的时候强调了”大闹天宫”这个词,能听听理由吗?

生:这个词很有趣,因为“大闹天宫”只有孙悟空才能做得到。(教师大屏幕出示批注,请学生读)生:在娘胎里就学大圣”大闹天宫”,神!

xiaoxue.xuekeedu.com

师:真的很神I谁再来读读这个句子,(生读)师: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呢!

生:“那天,母亲唱完戏,来不及卸妆,就被送到医院迎接我的降生。”

生:“为了能够早日尽情演唱,我等不及十月怀胎期满,提早来到了人间。”

生:我喜欢的是:“一出世,我就亮开了嗓门,憋了七个月,这回总算过足了瘾,全病房的观众都为我喝彩。”

师:这位同学在读”过足了癌”这个词的时候,特别过痛r,瘫”这个词,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是比较常见的。比如说,喜欢喝酒的人犯的瘾叫——

生:酒瘾。

师:喜欢踢球的人犯的瘾叫—— 生,球瘾。

师:而吴霜在娘肚子里就犯了—— 生:唱癌。生:戏瘾。

师:同学们,在这篇课文中,“唱瘾”和“戏瘾”哪一个更合适? 生:戏瘾。

师:让我们来读读这个句子。大屏幕出示批注:—出世就过足了戏瘾,!)生:一出世就过足了戏瘾。

xiaoxue.xuekeedu.com

师:后面还有一条横线——谁能在上面加一个字,或加一个词?(生思考)生:一出世就过足了戏瘾——爽!生:一出世就„„就„应该是,好!师:请把句子连起来说。生:一出世就过足了戏瘾——好!

(点评:语文课是离不开读书的。读“自己喜欢的语句”是欣赏性的阅读,学生往往会比较活跃,如果没有目标意识,这样的过程容易变成“随便读、随意读”。而王老师对学生在阅读中的的表现,给予了及时的回应。特别是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了“批注式阅读”的示范、提炼出可以迁移的欣赏阅读的方法,如抓重点词赏读、边读边作批注等。这样,阅读与学生的兴趣、经验、方法相融合,从策略上改善了学生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应该怎样“表演”,为自己的“表演”感到自信。)师:是呀,不管在娘胎里“登台唱戏”也好,还是一出世就“过足戏瘾”也罢。这些经历跟我的母亲新凤霞有关。同学们,了解新凤霞吗? 生:新凤霞是一个评剧演员。生:她年纪很轻的时候就担任主演。师:让我们再来看看新凤霞的资料。(大屏幕出示新凤霞的资料,生快速浏览)新凤霞,评剧“新派”创始人。她的一生都在为评剧艺术作贡献。

xiaoxue.xuekeedu.com

她学戏、唱戏非常刻苦.七岁学京剧,十三岁学评剧,十五六岁任主演,臂受到过敬爱的周总理的接见,1997年荣获第十六后“亚洲最杰出艺人奖”。

师:母亲学戏唱戏非常刻苦,以至怀胎七个月的时候还在舞台上——可是,在吴霜的笔下,我们感受到的却是——

生:轻松。

生:幽默。

生:风趣。

生:愉快。师,是呀!(板书;轻松)同学们,请好好读读这段话,感受这一份轻松、风趣和幽默。

师:(充满情趣地引读)我还没有出生时,便和舞台结下了不解之缘——

(伴着轻松的音乐,生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点评:引手学生发现课文的表达方式,指导学生从学习课文到学习语言,使“表演”提高了层次。这个过程很简洁,但是很艺术。通过这个过程.王老师向我们传递了他对教材的解读,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对语言学习的重视。)师:我们继续来欣赏。请同学们读课文第3到第8自然段,读读喜欢的句子,圈圈重点词,也可以学学老师,把体会用批注的形式写在旁边。

(大屏幕再次闪现两个示范性的批注,学生认真读课文,圈词,写批注。师随机指导学生写批注)师:我们来交流吧!生:我圈出的是第三自然段中的“眼冒金星”,我写的批注是:”瞧,为了学戏跌得还不轻呢!

xiaoxue.xuekeedu.com

师:哈,这位同学的批注多风趣呀!

师:请你把这个句子也读一读。读出另附趣味!

生:(乐呵呵地读句于)我为赶它下”台”,脚下没留神,一个倒栽葱,摔下床来,直摔得我眼冒金星,半天没缓过劲儿来。

生,我找的是第七自然段中”六岁的小女孩柔弱的身体成了黑脸大汉手中的一块生面团,翻过来、搁过去、立起来、横过去,抻、拉、压、拽,为所欲为”一句。这句话看出吴霜在练功时非常辛苦。

师:这位同学写了自己的感受。

生:我在第三自然段中找到了”咿咿呀呀”这个词,我写的批注是:”在小床上咿咿呀呀地乱唱——趣。”

师:这个”趣”字,用得真妙。你来读读这个句子,感受这份趣味I(生充满趣味地读句子)师:我们再来交流!

生:我找的句子是:”我刚会走路,就在小床上模仿母亲‘演戏’。”我的批注是:吴霜很喜欢唱戏。

生:我找到的也是第七自然段中的这一句:“六岁的小女孩柔弱的身体成了黑脸大汉手中的一块生面团,翻过来、掘过去、立起来、横过去,抻、拉、压、拽,为所欲为。”我写的批注是:抻拉压拽练苦功——狠。

师:同学们,这位同学写的批注,有两点特别值得我们学习。第一,她抓住了课文当中最有代表的动作——

生:抻、拉、压、拽,xiaoxue.xuekeedu.com

师:第二,更让我佩服的是:她最后那个概括的词来自课文第七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用课文当中的词语来概括,既正确又形象!师.这些动作其实很难。当中有几个字,我们可能还是第一次见面。这个字念——

生:搁。师:这个字念—— 生:抻。

师:这些动作是很难的,可小吴霜却没有把它们放在眼里。谁能用小吴霜的语气来读读这几个词?

生:”翻过来、搁过去、立起来、横过去,抻、拉、压、拽,为所欲为。”

师:有点轻松的感觉。不过我建议在读这些词语的时候,如果加一点节奏,可能会更轻松。(师范读:“翻过来、搁过去、立起来——”)(生在师范读后读得轻松且有节奏感)师:这些动作,小吴霜不把它们放在眼里。可是在奶奶的眼里,一点都不轻松呀!如果叫奶奶来读,又该怎么读呢?同学们先自己练一练。(生读句子)师:读出了那份疼爱。谁再来试试’

生:(低沉地读句子)”翻过来、搁过去、立起来、横过去,抻、拉、压、拽,为所欲为。”

师:他的声音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比较适合演“奶奶”这个角色,更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一份不舍,(生齐笑)

xiaoxue.xuekeedu.com

师:同样一个句子,同样的描写,不同的人物可以读出完全不同酌情感。我们一起来试试。

(点评:每一位学生对“舞台的神奇”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写批注”,给了学生表达自己理解的机会,而“怎样写批注”的指导,让学生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理解。这些都是学生在阅读中的薄弱点。为了让学生通过这项练习有所提高,王老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充分地准备、史沈、赏读,学生在“舞台”上忙忙碌碌,沉漫于“舞台”的精彩之中„„而自己,则退到“舞台”的一角,旁敲侧击,进退自如,看上去很潇洒。王老师的功夫在课前:解读(教材)很细致,回标很明确,过程很细腻,练习很集中,所以,他在课堂上调控教学的节奏、进度、氛围张弛有度,信心十足。)聚合智慧,融入“舞台”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圃重点词、写批注,感受了作者轻松、幽默、风趣的语言。其实这样的写法,在我们学过的课文,读过的课外书,甚至自己的作文中,都见到过。能回忆起来吗?(生思考)师:回忆不起来,很正常。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请看大屏幕。(出示夜莺的歌声)片段)师:门)读)刚刚一开喊——

生:野兽来了,野兽来了

师:我们再一次感受了”小夜莺”的幽默、风趣和机智勇敢。再看——(出示窃读记)片段)师:(引读)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

xiaoxue.xuekeedu.com

生:大些!再大些[ 师:她的经历跟我们小吴霜的经历有些相似。师:(声情并茂地引读):红军不怕远征难——

生:万水于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这些是课文中学过的,课外的就更多片段)虽后一句特有意思:结果电脑显示这块石头——

生:(笑)很面熟!

师:同学们,这样的写法在我们的作文中也有不少。(出示学生的习作片段——(胜上的不速之客))师:脸上长了青春痘。她却说“我的胜,成了月球的表面——” 生:坑坑洼洼。

师:同学们,风趣、幽默、快乐的语言,这些都源于作者对生活,对生命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引读:生活中——(深情地读诗)有阳光,也有风雨:有欢笑,也有泪花。让我们一起,坦然面对,让我们一起,携手走过„”

5.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二册数学 篇五

比例的基本性质

学科:数学班级:六

(二)时间:3.21中心发言人:万强 参加备课人员: 万 强、徐朝云龚 亮陆世勇肖 锋王万清 发言记录:

万强: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首先让学生上黑板随便写几组比,教师马上说出能不能组成比例,想知道原因吗,请看课本34页,一下子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学生自学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认识内项和外项,完成后进行反馈,并充分应用学生书写的比例来强化内外项的知识。

徐朝云:进行激趣:“通过自学发现老师一下就确定能不能组成比例的奥妙了吗?”学生针对黑板上的题叙述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呢,让学生形象地看到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就是将比例中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最后得出比例的性质。

龚亮:让学生应用比例的性质验证自己写的比例成立不成立,使学生明白,验证比例式是否成立,除了求比值的方法,也可以用求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是否相等的方法。课上安排应用比例性质进行填空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比例性质的认识与掌握。

陆世勇:整个教学过程主要由“激趣”、“探究”、“应用”这样三个教学环节组成。在“激趣”这个环节中,从寻找新旧知识的联接点入手,直入重点。采用自学方式展开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索新知识。

肖 锋:“探究”是本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主要引导学生怎样自己的努力去发现比例的“秘密”,归纳出规律性的结论。整个环节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能力。

6.六年级语文有的人教学 篇六

一、生活经验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其积累新经验的生长点。生活经验是学生在生活中通过亲身经历、体验而获得的对事物的原始的、粗浅的、局部的、零散的, 甚至是不准确的、不科学的认识和反映, 教师在教学伊始应准确辨识和把握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将其作为促进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催化剂, 引导学生把现实的、具体的生活经验提升为理性的、抽象的数学经验, 在数学化的思考活动中建构数学。例如, 教学“掷一掷”一课, 上课伊始, 我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游戏情境:孙悟空和猪八戒比赛掷骰子, 谁的点数大就算谁赢, 一人一次为1局, 共进行3局。提出问题:“朝上的点数可能是几呢?”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 轻而易举地就说出了“可能是1、2、3、4、5、6”。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不仅知道了会出现哪些点数, 还知道这些点数的可能性相同。接着提出:“如果两个骰子一起掷, 和可能是多少?”从而引出课题“掷一掷”。

二、动手操作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扶手

思维始于动作, 经验源于实践。小学生思维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所做, 才能有所感, 才会有所获。创设有效的数学活动, 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 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 使操作、思维、语言有机结合, 获得的体验才会深刻、牢固, 从而积累有效的操作经验。例如, 教学“掷一掷”新知环节:孙悟空和猪八戒把两个骰子一起掷可能出现的和分为两组, 一组是A组:5, 6, 7, 8, 9;一组是B组:1, 2, 3, 10, 11, 12。两个骰子一起掷, 掷20次, 掷出的和在哪一组出现得多, 谁就赢。有的学生认为孙悟空赢, 有的说猪八戒赢。我让学生利用学具, 6人一小组实际掷一掷, 验证自己的猜想, 动手操作后得出结论:八戒赢。

常言道:“教师讲十遍, 不如学生动手做一遍。”学生对自己动手操作获得的直观感受印象深刻。尽管类似这样的感知明显带有个体认识的成分, 并且还存在原始、肤浅、片面、模糊的特征, 但这类直接经验的获得是构建个人理解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只有动手操作, 体验积累的数学经验, 才能最终沉淀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 伴其一生, 受用一生。

三、抽象概括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关键

抽象、概括可以加深学生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是形成概念、得出规律的关键手段, 也是建立数学模型最为重要的思维方法。很多数学知识是对生活问题的抽象, 而抽象的知识对于具体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 如果没有具体的感受, 知识就变得枯燥乏味, 数学思维也只会停留在感性经验的层面上, 不能从中揭示、获取理性的经验, 对数学问题的思考也无法摆脱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束缚, 抽象思维能力得不到训练与发展。只有让学生充分经历观察、思考、比较的过程, 才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抽象出知识的本质属性, 不断积累知识的建模经验。

例如, 教学“掷一掷”在学生动手操作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后, 我提出:“你们说八戒为什么会这样说呢?重来孙悟空能赢吗?难道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吗?你们能发现吗?”问题提出后, 思考片刻, 同学们便蠢蠢欲动, 借助动手操作习得的感性经验和已有的生活经验, 小组内进行大胆设想、合理推测。我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观察、思考、比较、交流、归纳, 在这一系列活动中, 学生抽象出规律, 实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帮助学生积累了知识建模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反思交流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的法宝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 活动经验是一种过程性知识, 每一阶段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 是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深化和发展。同时感性层面的活动经验往往又是模糊、零乱、粗浅的, 只有经过反思和交流, 将其清晰化、条理化、系统化, 使之提升为对以后类似情境与活动具有指导作用的概括性经验。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 掌握新本领。教学的关注点应放在促进学生的认识从模糊趋向清晰、从形象趋向抽象、提升数学活动经验上。并在解决问题后的反思中, 进一步体验活动经验对解决问题的作用, 促使学生自觉地、有意识地积累数学经验。例如, 在教学“掷一掷”, 我根据学生已习得的知识和经验设计了活动“抛骰子”。通过反思、交流, 把现实的、具体的生活经验, 提升为理性的、抽象的经验, 促进学生活动经验从一个水平上升到更高水平, 实现经验改造、重组, 沟通了学生已有认知结构和新的数学活动的桥梁。

五、综合应用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源泉

朱德全教授曾说过:“应用意识的生成便是知识经验形成的标志。”在教学过程中应把综合应用作为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核心成分, 更多地加以关注和发展。例如, 教学“掷一掷”的巩固学习阶段, 我设计了一道综合实践题: (出示一个空转盘) 如果你是商场的经理, 准备怎样设计这个幸运大转盘呢?

(小组合作完成) 设计要求:

1.奖项分设一、二、三等奖。

2.在转盘中注明每个奖项各占几分之几?

3.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 首先要进行思维上的深思熟虑而后进行作图设计, 最后实践操作。展示三位同学的不同设计。追问:三位同学的设计都不一样, 但是有没有什么相同之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综合应用知识让学生了解了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 不是字面上的理解, 而是感悟、体验数学的应用, 只有“做”了才能真正体会、真正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此外, 综合应用还可以将课堂内的数学活动延伸到课堂外, 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查阅资料、独立思考、实践检验、推理论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这样, 在多种活动形式、多种过程体验及多种评价方式的交融浸润中, 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中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 在数学活动中逐步积累, 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 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在活动中感悟, 在体验中交流,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参考文献

[1]史宁中.《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2月版。

[2]皮亚杰.《皮亚杰教育论著选》卢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版。

[3]单肖天、景敏.《数学活动经验及其对数学的影响》.《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5期。

7.六年级语文有的人教学 篇七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下 综合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在众多解决问题的方案中找到最优方案。

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能够求简单的数列的和。

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使学生亲身经历寻找最优方案的全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的中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想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设疑导入

同学们谁知道张老师上班几年了?

老师已经上班10年了,教的第一批学生今年就要参加高考了,他们打算高考完组织一次小学同学会,所以想请我帮助联系15名小学同学,那么我应该采用什么方式通知他们才好呢?(板书:打电话)

二、捕捉契机 渗透方法

(一)基本通知方式

师:如果打一个电话需要1分钟,通知完所有的同学要多长时间呢?

生:15分钟。

师:怎么通知的?

生:一个接一个通知。

师:也就是说让知道消息的我一个一个通知给每个同学是吗?

[老师将知道消息几个字说的很重,在向学生渗透最优方案的原理]

生:对。

师:(课件)大家觉得这种方式怎么样?

生1:我觉得这种方式很常见,很方便。

生2:我们生活中经常采用这种方式通知。

生3:老师上周四通知我们就是这么通知的。

师:谁还能说说你怎么看待这种通知方法?

生4:(很犹豫)我觉得这种方法太费时间。

(这种方式最简单,最常见,但比较费时)

(二)分组通知方式

师:那么能不能寻找一个可以节省时间的方式呢?

生:可以分组通知。

师:分组为什么会节省时间呢?

生:因为可以让组长知道消息后帮助老师来通知。

师:那你想分几组?

生1:我想分三组。

生2:我想分五组。

师:为什么你们会想到分三组或五组呢?

生:因为3、5是15的因数。

师:大家的想法和老师不谋而合,老师也想到了分3组,(课件)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试一试,看看平均分成3组具体怎么通知,需要几分钟?

(小组活动并汇报)

师:你觉得这种方式有没有达到目的?

生:达到了目的,节省了时间。

师:我们分组的目的是为了让组长帮助老师通知从而节省时间,那么大家观察大屏幕,你觉得这个目的有没有很好的达到?

[教师再次将知道消息这几个字读的很重,加深学生的理解]

生:没有很好的达到,因为在第七分钟的时候第1组组长已经通知完自己的组员了,而第三组还有一个人在等通知。

师:那么我们有没有解决的办法?

生1:把第3组的最后一名同学移到第一组就可以了。

生2:让第一组6名同学,第二组5名同学,第三组4名同学,6分钟就可以通知完所有的学生了。

师:说的真好,下面大家对比两种分法,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平均分比不平均分用时多?

师:那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1:先通知哪一组哪一组就先结束,最后通知到的那一组就会有人在等待,而知道消息的组长却在闲着,所以用时多。

师:那么是不是不平均分就一定比平均分用时少呢?

生2:不是,先通知的组人数最多,然后依次递减。这样就能一起结束,用时才会少。

师:那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知道消息的组长的作用,才能达到省时间的目的。大家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老师,按刚才我们发现的规律,我发现你也在闲着。

师:同学们可真细心,看来我闲着是不行了,那为了把我充分利用起来,看来我们应该多分几组了,是吗?

师:赶快行动吧,结合大家刚才观察到的,把我和组长这些知道消息的人都利用起来,看一看这回需要几分钟就可以通知完所有学生。

小组活动,汇报

师:哪个小组能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分法。

生:我们分成了5组,每组分别是5、4、3、2、1人,这样的话,组长和老师都在知道消息后去通知不知道消息的同学,5分钟就可以通知完所有的人了。

师:真不错,五分钟就可以通知到所有学生了,这回是不是达到最优化了呢?小组讨论一下。

生1:还没有达到最优化,我们还可以让组员知道消息后也去通知不知道消息的同学。

师:说的非常好,我们之所以一次又一次的节省了时间,是因为知道消息的老师和组长都动了起来,没有人闲着,那么现在同学们想一想,到底怎么做才是最省时间的方案呢?

生2:让所有知道消息的人都动起来,就会节省时间了。

(三)最优通知方式

师:说的真好,心动不如行动,看一看,哪一个组能用最短的时间找到最快的打电话通知同学的方案。

(友情提示:为了观察方便,这次同学要用不同颜色表示每一分钟接到通知的同学,同时可以用不同的图示表示同学,以免乱了不好观察。)

小组合作、讨论、汇报、演示。

师:同学们非常棒,这么快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同学们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1:很省时间。

生2: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按这种通知方法,如果通知重复了怎么办?不就不省时间了吗?

生3:我给他解答,我们可以事先画好示意图,就不会重复了。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采用这个方案一定要事先制定好打电话的流程图,让老师和每个同学都明确接到通知后,按照怎样的顺序通知后面的同学,都能达到节省时间的目的。

三、发现规律

大家再次观察大屏幕,看看这里面有哪些数学规律?

生1:我发现每分钟可以通知的人数分别是1、2、4、8,每一个数都是前一个数的2倍。(板书:1 2 4 8)

师:大家非常聪明,像大家发现的这种相邻两个数的商都是同一个数的一列数,是我们高中才要学到的等比数列。但是老师要给大家纠正一下,这些是每分钟新接到通知的人数。那么大家看每分钟接到通知的人数有什么规律?

生2:每分钟接到通知的学生总数是1、3、7、15,它们的差也是等比数列。师:对比两组数据,同学想一想,我们除了可以用前几分钟得到消息的人数相加得到这一分钟的人数的总和以外,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得到这个总和?大家可以自由讨论一下。

生:我发现可以用每一分钟新得到通知的人数乘以2减1就可以了。

师:大家验证一下,看看对吗?(学生验证)

生:对

师:真棒,还有什么发现?

生:知道消息的人的总数分别是2 4 8 16 也是一个等比数列。

四、应用规律

师:那么用这种方式,5分钟可以通知多少人呢?6分钟呢?11分钟呢?大家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通知的速度非常惊人。

师:当年老师教的班有54名同学,如果想开同学会的话,最好是一个都不能少了,如果想把所有的同学都通知到,最少花几分钟就可以通知到?你是怎么想的?

生:6分钟,因为5分钟可以通知31人,6分钟可以通知63人,所以6分钟就可以通知道了。

师:说的真非常好,我相信我们一定可以开一个完美的同学会。

五、归纳总结

那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在这节课中的收获?

生1:知道了做事情应该细心观察。

生2:我还知道了什么是等比数列。

生3:我学会了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

师:说的非常好,我们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案有很多,我们应该尽力去寻找最优方案,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下面大家看大屏幕:

8.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八

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二、基础知识

患:防患于未然 防患未然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论语为载体,了解孔子的思想。

2.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每句话的意思,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3.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蕴

4.教学突破点:

诵读法。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四、教法设计

(一)导入新课:

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跪拜、跋涉着的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向圣地麦加前行的浩荡壮观情景,还有电影《红河谷》那一老一少一步一拜朝前走令人震撼的一幕。而在我国人们也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同学们知道它的缘故吗?

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板书文题),在我国历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

(二)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简介。

(三)教师讲述孔子二三逸事,鼓励学生及时点评。

(四)学生根据上述故事,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孔子的美德,如:积极进取,谦虚好学,不肯向命运低头等等。

(五)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初中学习和课外知识,向其他同学推荐《论语》中自己比较喜欢的一些名句并做简要说明:

(六)读课文,理解意思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我,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都明白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智慧的体现.”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见到贤能的人就要(努力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能的人就要(以他为反面教材)做自省.应该是这个意思。

五、资料索引与精华

1.孔子

孔子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人物。老百姓叫他做孔圣人,读书人称他为孔夫子,历人皇帝给他加过许多封号,其中以“大成至圣文宣王”最显赫,以“至圣先师”最为人们所熟悉。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出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子更是伟大的思想家。他提出了一整套仁学理论,创立了中国思想第一个富有人文特色的哲学体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在中国哲学的总体面貌,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2.《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9.六年级语文有的人教学 篇九

xiaoxue.xuekeedu.com

刚刚接触到这一单元的内容时,感觉很抽象。因为平时我自己就不太会辨别方向,给别人指方向也只知道说向左或者向右,向左拐、向右拐,但在新课程培训中听了一节示范课之后,我又感觉这一单元的内容很有意思,不再那么深奥。在查阅了教学参考和教案辅导之后,我确定了教学思路:

1、设问引入,引起学生兴趣。

“你知道什么是定向运动吗”然后讲述最近电视中经常播放的一个关于定向运动的节目:两个小组要一起出发到达指定目的地,但沿途必须经过某些站点,而且要从前一站点取得到下一站点的指示,直到终点,看那个小组的行动快,最先到达目的地,就是胜利者!从这个讲述中引出定向运动的概念:定向运动是一种借助地图和指北针按规定方向行进的体育活动。这项体育活动和我军官兵非常熟悉的军事训练科目“利用地图按方位角行进”非常相似。

(1)了解定向运动的产生。定向运动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诞生于北欧。早年在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广阔而崎岖不平的土地上覆盖着一望无际的森林,其中还散布着无数的湖泊,城镇和村庄稀疏地点缀在其中,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常常需要穿越人迹罕到的森林,行走在时隐时现弯弯曲曲的小道上,地图和指南针就成了他们的“生活必需品”。没有地图和指南针,稍不留神,就可能迷失在茫茫的林海中。

(2)定向运动的发展不少国家的军队发现,如果他们不具备在山林中辨别方向、选择道路和越野行进的能力,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军事任务,因此,军人不知不觉中成为开展定向运动的先驱。定向运动能迅速普及和发展起来,与定向运动自身的特点有关。它不仅对提高野外判定方向的能力及学习使用地图有好处,还能培养和锻炼人的勇敢、顽强的精神,提高人的智力和体能水平。平民百姓也发现,这项运动不像其他体育项目那样需要在经费、器材等方面进行很大的投入有一个指南针和一张地图就可以开展此项运动。

2、观察主题图,结合定向运动的知识,描述这个图中的场景,并想象自己在参加这场公园定向越野赛。小组内描述一下比赛路线,从而感受到这项运动中确定位置的重要性,并且思考如何确定个检查点的位置?

投影出示例1,确定八个方向,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首先用自己的语言描叙1号检查站的位置,经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想确定一个物体的准确位置,只知道方向或距离是不行的,必须同时知道这两个条件才行。小组经过讨论,得出两个答案:①东偏北30。②被偏东60。那么哪一种说法更合适呢?最后明确:两种结果都正确,在生活中一般先说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位。这样,1号检查点的方向说成“东偏北30。”比较合适。接着我一起讲解了例2,处理了课后的练习,在练习中使学生发现还要用到量角器,来量脚的度数。

经过讲解和联系后,我感觉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如果只是把学习位置与方向限制在课堂上,还是缺乏实践,不利于加深记忆。所以经过考虑,我决定把这个综合练习放到操场上进行,同学们一听到操场上做练习,立刻高兴得跳了起来。开始之前先要强调纪律,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后,拿出准备好的两个小红灯笼,我把学生分成两大组,讲解游戏规则:一组负责藏灯笼,并在起始位置说出

xiaoxue.xuekeedu.com

灯笼的方向与距离,二组按一组说出的方向和距离去寻找,找到之后一组再说出下一处隐藏点的位置,二组全部找到以后,还要说出回到起始点的方向与距离;然后轮换再做,其中我认为也比较重要的是,每组的组长要安排组员轮流说一次。经过这一次的练习,我发现在以后的学习里,只要是有“位置与方向”一类的题目,学生都特别有兴趣,而且掌握得很牢固。

10.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目录 篇十

1.文言文两则..............2 学弈

两小儿辩日

2.匆匆....................4 3.桃花心木................7 4*.顶碗少年..............11 5*.手指..................14 口语交际·习作一.........18 回顾·拓展一.............20-----6.北京的春节.............24 7*.藏戏..................30

8*.各具特色的民居........33 9*.和田的维吾尔..........37 口语交际·习作二.........41

回顾·拓展二............42

-----10.十六年前的回忆........46

11*.灯光.................52 12.为人民服务............55 13*.一夜的工作...........59 口语交际·习作三.........63 回顾·拓展三.............64----14.卖火柴的小女孩........67

15.凡卡..................73 16*.《鲁宾逊漂流记》

梗概.....................79 精彩片段.................81 17*.《汤姆·索亚历险记》

梗概.....................86 精彩片段.................89 口语交际·习作四.........95 回顾·拓展四.............96

------18.跨越百年的美丽........100 19*.千年圆梦在今朝.......105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110

21*.我最好的老师.........114 口语交际·习作五.........118 回顾·拓展五.............120------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122 成长足迹...................123 依依惜别...................135

------1.七步诗.................144

2.鸟鸣涧.................145 3.芙蓉楼送辛渐...........146 4.江畔独步寻花...........147 5.石灰吟.................148 6.竹石...................149

7.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50 8.已亥杂诗...............151 9.浣溪沙.................152 10.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153-------1.养花...................154

2.生活事多么广阔.........156 3.中华第一龙.............157

4.狱中联欢...............159 5.名碑荟萃...............164

6.琥珀...................165 7.智慧之花...............168

11.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十一

本设计将“悟词情,品画意”作为研读目标,教学中努力体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思想。

1、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读《卜算子•咏梅》一词。

2、将绘画引入语文课堂,借助画面,再现梅之风姿,梅之品格。

3、通过对比阅读,解读梅花的两种形象,诗人的两种境界。

4、引导学生查找、搜集、拓展阅读毛泽东其他诗词,通过组织泽东诗词朗诵、演唱会,促使学生积累语言,积淀情感。

教学过程

一、背诵导入

我们已经读过几首词了,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词读或背给大家听。

二、自-阅读

今天我们要学习毛泽东的一首咏梅词。请同学们自己反复地读读课文,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把自己的感受在空白处写一写。

三、交流讨论

结合具体词句,充分交流见解;教师相机点拨,使学生对毛泽东词中的梅花产生赞叹之情。

1、从“飞雪”“百丈冰”等词可以读出,梅花绽放于最寒冷的时节。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更何况“已是悬崖百丈冰”,可以想象大雪纷飞,天地间了无生机,梅花却不畏严寒,一花独放。

2、从“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可以读出梅是报春的使者,却不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了梅花谦逊的作风。

3、从“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可以读出百花盛开之时,梅花却无比欣慰地飘落丛中,表现了梅的豁达与无私。

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梅花以其乐观自信、谦虚坦荡的品格,赢得了毛泽东的赞颂,让我们再来听一首赞颂梅花的歌曲(播放《红梅赞》)。

2、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来赞颂梅花吧(学生放声练习朗读)。

3、边读边想象画面,有感情地读。(引导学生根据课件呈现的音乐和画面的变化,满含激昂之情、赞叹之情地诵读,教师相机引导示范。对学生富有个性的朗读给予鼓励,对学生动情的朗读给以表扬。)

五、对比阅读,感悟诗人的情感

1、阅读陆游咏梅词,简介创作背景。

(乾道二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受到了卖国派的打击,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职位。在山阴寂寞地度过了四年,便开始了西行万里的远游。作品里风雨交加的黄昏、孤独绽放的梅花,正是陆游受打击后心境的写照。)

毛泽东在读陆游的咏梅词后,填词一首,却“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乐观自信的胸怀。郭沫若在读了毛泽东的词后也和词一首,写道“曩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鲜明地写出了两首词中梅花的不同形象与两位诗人的不同心境。

2、再读毛泽东的咏梅词,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试着画一画,并给自己的画写上一个题目(如,寒梅傲雪、春的使者、凌寒独放、寒梅斗雪、一枝独秀)。

3、配乐欣赏画家为毛泽东的咏梅词所配的画;有感情地背诵咏梅词。

六、拓展阅读

1、课外阅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12.六年级语文有的人教学 篇十二

1、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静谧、追随、小巷”等16个词语。

2、引导学生随作者进行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感受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灵的情怀。

3、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如何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独特的感受。

教学切入点 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想象丰富、感受奇特,

一、导入:谈话式导入

二、新授: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开火车读词语)

3、自读批划,小组交流:你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作者想象丰富,感受独特的?

4、汇报:

①第4自然段“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走回洞穴里去。”提示语:意味深长怎么理解?(⑴根据上下文理解⑵联系生活实际理解⑶工具书查找)

②第5自然段“在这些粗壮的黑甲虫中间,……驻足痴望。”预设:发挥你的想象力,通过角色互换理解学习。

③第6自然段“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流了出来。”提示语:怎么理解“灵泉”?

④第8自然段“我看见……工程师忙于设计……”提示语:你还看见了什么?

5、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达成

反思:1、前几个自然段进行了想象能力的铺垫。

2、角色互换这种教学方式比较合适。

拓展练习及作业

(基础知识、读写结合、阅读积累………)

1、语言积累:背诵第5自然段、第6自然段优美语句。

2、读说结合:说说你观察过的小虫,展开想象和联想,融入自己的感受,说一小段话。

上一篇: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置换脱产国培感言下一篇:比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