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的利弊作文

2025-01-09

科技发展的利弊作文(11篇)

1.科技发展的利弊作文 篇一

Throughout the world, the benefits brought to mankind by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undoubtedly undeniable.

Lets start with what we eat. Famine has always been one of the greatest disasters of ancient Chinese people, and the number of people who died of starvation is even more numerous. Until World War II, most people in the world were still suffering from starvation. But now is very differ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riculture all over the world are thriving, all kinds of heterogeneous graft and genetic techniques are being developed, though it still failed to avoid the tragedy of the small number of people died of hunger,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tinues to believe that this problem, later will have fully resolv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ravel. The horse-drawn carriages, ox-carts and small wooden boats that we used in ancient times could not make a country work effectively. Many people who live in a foreign country have to go through a lot of preparation before they can return home, and some may not be able to do so for the rest of their lives. It was not until the 18th century that a series of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such as train, automobile, subway and airplane, were successively invented, that human travel gradually became more and more convenient. It used to take days at least to get from one province to another. Now it only takes a few hours or even less. The effect of technology on human beings is immeasurable.

Finally, lets talk about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In ancient times, when people in other countries wanted to talk to their friends and relatives, they had to send a messenger to deliver a letter, which was time-consuming and risky. In case the messenger lost the letter on the way for various reasons, the expectation of the sender would be disappointed. And now, the telephone, short message, E-mail, qq, WeChat and other instant communication methods of the invention is undoubtedly a major revolution in communications industry. It only takes a few seconds to tell someone what they want to say. Technology has made our lives more immediate and efficient.

Althoug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ve brought us great benefits, the negative effects caused by them cannot be ignored. There are many disadvantages brought b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ch as automobile exhaust, causing air pollution; Factories are polluting rivers with waste water;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leading to global warming; Melting glaciers raise fears of seawater flooding...

A solution can always be found to any problem, and the drawbacks brought by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no exception. In my opinion, there are many solutions, such as transforming cars into solar energy or electric power, standardizing sewage treatment with laws, planting more trees, treating five rivers together... Keep doing this well and the technology will make us less troubled little by little.

To sum up, the advantages brought b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ill outweigh the disadvantages. As long as we make good us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e da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ll serve mankind better.

2.科技发展的利弊作文 篇二

我国发展加工贸易的积极作用分析

(一) 推动对外贸易增长, 促进我国外贸外资的扩大, 增加国家外汇收入与财政收入。

自1978年广东承接第一个来料加工合同以来, 我国加工贸易不断发展壮大, 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从1979年的2.35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10536亿美元, 增长了4486倍;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在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也从1.5%增至50%多, 推动我国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加工贸易始终是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的主要方式。

(二) 推动了我国贸易结构的升级和技术进步, 加快了我国的工业化步伐。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大型的跨国公司便成为我国加工贸易的投资主体。在他们大量资金投入的同时, 也引进了许多高、精、尖的进口设备。就产业结构调整来看, 这种生产地技术转让方式的加工贸易, 不仅推动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 促进了我国加工制造业的发展, 还为我国新兴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而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看, 这种技术转让则让我国的电子、机械、家电、纺织等行业的生产技术得到了巨大进步, 使我国相关行业的生产水平、技术和工艺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促使了许多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增强;2004年, 国内的加工贸易中, 机电产品的出口额为2399.9亿美元, 同比增长了41.0%, 占到了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74.3%, 占加工贸易出口的比重则为73.15%。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为1479.5亿美元, 同比增长了49.6%, 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的89.35%, 占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45.1%。在这些机电产品中, 98%的等离子彩电、97%的DVD、99%彩色视频投影仪和微型计算机、99.8%的笔记本电脑、95%的CPU、96%的船舶, 以及手机和数码相机, 均是以加工贸易的方式出口。

(三) 拉动国内就业需求, 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 这就需要大量的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从而拉动了国内的就业需求, 为城市下岗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新增劳动力提供了丰富的就业岗位。东莞、苏州昆山、深圳等加工贸易发展迅速的地区, 近年来新增的就业岗位主要是加工贸易领域。据统计, 仅广东省加工贸易企业吸纳的就业人数就达到1500万人, 而全国加工贸易企业的就业人数在3000万人以上。当然, 这些统计仅仅是对这些企业本身提供的就业岗位而言, 如果另外统计加上服务于与加工贸易相关行业有关的就业人数, 统计的数据将会远大于此。

加工贸易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吸纳的大批就业人员, 多数是农村劳动力, 因此, 这些加工贸易企业为了自身更好的发展, 都十分注重对员工的培训。这些企业不仅培养了大量能够适应工业化大生产的熟练劳动力, 而且, 劳动者在培训的过程中也学到许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从而使自身素质得到较大提高。加工贸易为我国许多地区提前实现小康、共同富裕做出了突出贡献, 推进了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

(四) 带来技术溢出效应, 促进国内企业创立自主知识品牌。

许多跨国企业都有其自身的一套管理和技术、生产流程规范, 在他们全球化的经营过程中, 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必定会带来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此外, 这些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贸易点的同时, 必定会通过市场的竞争和技术示范、关联效应等方式带来技术的外溢效应, 这使得我国的企业能够很好地学习。

虽然我国大部分企业从事的是来料加工、委托加工, 但很多大企业, 通过一段时间的合作与自身的发展, 掌握了这些跨国企业的先进技术, 并且有些还拥有自己的研发机构。以我国的格力为例, 通过多年的发展, 他们就掌握了空调制造的核心科技。可见, 加工贸易企业在为这些国际跨国企业从事产品加工的同时, 也让自身的生产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随着企业技术开发水平和生产制造能力的提高, 一些加工贸易企业也开始生产自己的产品, 创立自主知识品牌。如联想通过收购IBM的一个think pad生产流程, 格兰仕、格力等企业就是先通过发展加工贸易来学习先进技术再创立自主品牌的。

我国发展加工贸易的缺陷分析

(一) 外贸依赖性过高, 产业结构不合理。

加工贸易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便占据了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它“大进大出”的贸易方式成为我国进出口额不断增长的一个主要原因, 而它在数量上的扩张却造成了我国对于外贸的依存度过高。过高的外贸依赖性会使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受制于国际市场的变化、内需不足、贸易摩擦等, 这给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此外, 加工贸易的蓬勃发展造成了国内制造业的过度膨胀, 使得三大经济中的农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下降了很多。不仅如此, 由于从事的加工贸易大多是劳动密集型, 导致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比重较低, 这样的产业结构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 制造环节的利润不高。

众所周知, 在产品的产业链中, 中间的制造环节利润较低, 前端的研发和后端的销售环节利润则更高。随着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吸引外资及加工贸易劳动密集环节的竞争加剧, 我国的人力资源和保税政策优势相对减弱, 我国加工贸易在产业链条中的获利空间进一步缩小, 这将推动我国加工贸易向高附加值环节 (研发、设计、国际市场营销) 延伸。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 美国罗技公司在中国昆山生产的无线键鼠套装中, 在美国的销售价格为80美元, 其中罗技公司拿走16美元, 批发商和零售商拿走30美元, 原料供应商拿走28美元, 中国只能赚6美元, 美国罗技公司450名员工的收入总额便远远高于中国昆山4000名中国工人收入的总额。

(三) 相应配套水平低, “候鸟经济”, 随时飞走。

事实上, 近年来国内配套水平有较大提高, 进料加工的国产料件总值由1993年的41.6亿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377.6亿美元, 加工贸易的增值率由20.9%提高到50.5%。来料加工的国产料件总值由1993年的25.1亿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113.0亿美元, 增值率由25.1%提高到38.9%。同时, 我国已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形成了以ICT产品为主体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和产业带, 依靠加工贸易本地配套衍生的产业集聚效应得到初步体现。但是, 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内资企业的配套能力却远远不如一些大型的外资企业, 目前想要提高生产配套能力, 主要还得依靠外资企业来实现。当国内的经济形式发生变化时, 外资企业就会撤走, 加工贸易就会迁移, 这就被称为“飞地工业”或“候鸟经济”, 有可能出现加工贸易利用了我们的优势, 而我们没有充分利用加工贸易的自身优势。

(四) 加工贸易脆弱性。

近年来, 外资企业加工贸易发展非常迅速。在1997年, 外资企业在整个加工贸易中所占比重为65.5%, 贸易额为965.7亿美元, 而到了2005年, 外资企业加工贸易额上升为5789亿美元, 所占比重上升为83.8%, 六年间贸易总额增加了5.1倍, 比重增加了19.3%。同期国有企业完成的加工贸易额分别为499.5亿美元和760.3亿美元, 在整个加工贸易中比重分别为34.1%和11%, 2005年国有企业在加工贸易中所占比重比1996年下降了23.1个百分点。由于外商掌握了加工贸易的销售渠道, 便相应掌握了利润分配主动权, 使我国的加工企业处于被动地位。

(五) 资源消耗过大, 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的外贸加工是伴随着世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转移而发展壮大的。在这一产业升级过程中, 许多国外企业把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以委托加工或建立加工制造厂等方式带到中国进行生产、加工。这些贸易虽然在短时期内能给我们国家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 但是也将进一步恶化我国的生态环境。就目前的形式, 据世界有关组织的统计,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与耗费资源、土地比例最高的国家。

3.科技发展的利弊作文 篇三

合作建房模式主要分为以下五种情况,如表1所示。

1.住宅合作社建房

1986年,上海一家玩具出口公司为了解决单位职工住房问题成立了我国第一家住宅合作社——新欣住房合作社。1992年,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出台《城镇住宅合作社管理暂行办法》,在总结北京、上海、沈阳、武汉、昆明等城市做法的基础上,规定了住宅合作社的设立变更和终止、合作住宅的建设、合作住宅的管理与维修等内容。

住宅合作社是指经市(县)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由城市居民、职工为改善自身住房条件而自愿参加,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性合作经济组织,具有法人资格。合作住宅是指住宅合作社通过社员集资合作建造的住宅。这项政策在全国广泛推行,缓解了城镇居民和一些行业职工的住房紧张状况,为房地产市场化积累了经验。

2.个人合作建房

2003年起,于凌罡等人提出个人合作建房设想,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出现了蓝城计划、硅谷计划、团购计划等合作建房计划。2006年,温州赵智强牵头的“理想佳苑”项目拿地成功,2012年完成分房,实现了个人合作建房的梦圆。一些合作建房倡议者还提出,个人可以通过投资股份、成立合作社、收购未建成楼盘等形式,共同进行房地产开发,比如深圳的81名合作建房者拍得法院公开拍卖的两栋宿舍楼。

个人合作建房倡导者提出的操作方式不尽相同,总的来说是个人出资,以非盈利方式一起参与建设等前期工作,取得自己的房子。在组织形式上,具有自主性、民主性、互助性管理等特点。个人合作建房的初衷是缓解城市住房供求关系矛盾突出、房价上涨过快等问题,而直接动机是通过削减开发商利润、广告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融资利息等成本来降低房价。

3.共有产权保障房

2007年起,淮安等城市推出共有产权保障房,即政府提供出让土地,低收入家庭按个人与政府的出资比例,共同拥有房屋产权,具体个人出资比例和持有产权份额由政府确定。

黄石市在棚户区改造、危旧房改造和城中村改造过程中,为解决部分拆迁户买不起超面积还建房的问题,实行保障房产权由个人和政府、企业共有的政策,支持个人逐步取得房屋产权。共有产权保障房通过明晰产权主体和份额,保障了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4.合作型保障房

2014年,《北京市城镇基本住房保障条例》立法过程中推出了合作型保障房这一新品种。2015年1月起,丰台区和石景山区发布了《高立庄和南宫合作型保障房试点项目意向登记通知》,介绍了合作型保障房的政策口径。所谓合作型保障房,是指符合保障条件的家庭和政府合作建设,由家庭承担房屋建设费用,政府提供建设用地,限定住房面积,并实行封闭运行管理,家庭退出时由政府依法收回的住房。合作型保障房由于政府提供土地,家庭仅需承担房屋建设成本,大大降低了房价。同时家庭只拥有房屋使用权,保障房在保障体系内流转,打消了牟利空间。

5.众筹买房

2014年“双十一”期间,远洋地产将旗下11套房源,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开展房产众筹活动,家庭只须支付少量金额后即可获得1.1折的购买资格。据媒体报导,最终超过2000人次众筹到购买资格,众筹金额超过1000万元。今年1月,万通集团也发布众筹筑屋项目,个人投资者或购房者可以预先投入一笔钱,在土地阶段就参与房屋的设计,享受投资收益,并最终以折扣价格买下建好的住宅。虽然这种模式被争议为营销的噱头,但从共同出资、参与前期建设的角度,仍可以认定为是合作建房的一种。

二、合作建房主导主体述评

合作建房模式不一,按主导主体分,可以分为政府主导、个人主导、开发建设单位主导、住宅合作社主导、其他机构主导(如互联网平台、金融机构、投资机构)5类。每一种主导模式下,又有其他主体参与其中,具体见表1。

三、合作建房需要平衡的关系

合作建房的落脚点是购房的个人,他们的需求、现有条件和意愿是决定合作建房成功与否的关键。以个人合作建房为主,同时考察其他合作建房模式,需要平衡的关系如下。

1.合作个体之间的关系

包括组织者与参与者、参与者与参与者之间的关系,由于参与程度不一、个体经济等条件不一、个体需求不一,最终分配的房屋存在差异,不可避免带来大量的协调和组织工作,涉及主体间的信任和风险问题。从个人合作建房“倡导者众而成者稀”的实际来看,不管是前期的选址、设计、购地、资金监管,还是后期的房屋分配、交房入住等,均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从参与者来说,存在如何遴选组织者,行使监督权、建议权的问题;从组织者来说,存在如何平衡自身投入和所得、协调不同个体需求、应对复杂局面以及自身专业能力是否适合、能否经受长时间心理考验等问题。合作个体介入建设过程越早,协调工作量越大,而且问题呈现串联状态,一个问题解决不了,下一步工作就无法推进,导致许多个人合作建房项目半途夭折。因此,个人合作者不应事无巨细地参与合作建房全过程,应关注主要指标,重视关键节点的验收。一般个人可以委托合作代表或者专业机构对开发流程进行过程监管。在平衡多方关系上,应事先制定合作建房的规划和协议,通过协议约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2.合作者与开发商的关系

包括合作者委托开发商代建的委托关系和合作项目与其他开发商项目的竞争关系:前者需要明确委托的具体内容和费用标准,属于合作建房内部关系,合作者主要借助开发企业的专业能力,实现房屋的建设,并按委托协议支付相应的代建费用;后者是合作建房模式与以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主的开发模式之间的竞争关系,目前来看,随着多年的积累,无论是专业开发能力、资金实力、组织能力、市场适应能力还是与购房者的谈判能力,房地产开发企业都更具优势,主要表现在个人合作建房者很难通过招拍挂取得土地。所以个人合作建房者应考虑发挥自身优势,弥补开发商独大的不足,比如抱团购买提高与开发商的谈判能力、事先注资稳定彼此预期、提出住宅设计需求锁定产品特点等。

3.合作者个体与政府的关系

个人合作建房要取得成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包括合作组织的成立与认定、贷款等资金支持、土地的供应、税费的支持以及合作建房的政策指导和规范。典型的例子就是住宅合作社建房的推行,自1980年末大力推广取得较大影响后,1998年起国家开始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住房分配制度逐步走向市场化供应,从而以个人名义集资建房逐步走向衰落。在互联网金融等新型经济形式加入合作建房后,同样离不开政府的监管和规范,由于住房开发建设周期长、资金量大、主体多,只有政府有足够的资源和权威,从住房整个建设管理周期予以监管。

4.合作者个体与外部社会的关系

如果个人合作建房降低房价部分纯粹由于节约开发商利润等市场溢价部分,则公众从社会公平角度应能接受,但如果个人合作建房享受了土地、税费等优惠,显然需要接受社会公平正义的考量。

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37号)提出要“严格规范集资合作建房,制止部分单位利用职权以集资合作建房名义,变相进行住房实物福利分配的违规行为”。这说明,住宅合作社的衰落在一定意义上是由于分配不公而导致无法长期推行的。合作型保障房和共有产权保障房享受了土地、税费等扶持政策,但明确供应对象是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等特定人群,体现了社会公共保障属性,从而能够为公众所接受。

四、合作建房特点和发展趋势探讨

1.政府主导的合作建房应体现社会保障属性

合作型保障房或共有产权保障房虽然产权形式不一样,但根本目的都在于保障家庭的基本居住权,打消房屋的财产属性,减少保障和市场双轨制供应下的牟利空间,符合社会公平正义原则。从保障角度出发,合作建保障房有利于调动家庭解决自身住房困难的积极性,缓解政府压力。

保障房合作建设应考虑如下特点:一是住房向特定困难家庭供应,住房价格应考虑家庭的经济支付能力;二是住房规划设计上,应考虑困难家庭的就业、交通等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三是在住房使用上,确保公共资源效能最大化,只用于符合条件的家庭自住,家庭有能力解决自身住房问题后,应使保障房源或保障资金投入释放出来继续用作困难人群。显然,政府主导的合作性质的保障房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政策体制机制。

2.社会合作住房体现市场化发展方向

个人合作建房和众筹买房是家庭解决住房问题的方式之一,相较于开发商建设后直接向家庭销售,合作建房提高了个人的参与程度,对于纯粹以开发商为主导的住房市场是一个冲击,扩大了个人住房消费选择范围。社会合作建房的发展方向是削减房地产市场某一方的暴利,使房地产开发利润下降到社会平均水平。通过削减不必要的环节或费用,如高利率融资成本、开发暴利、营销费用等,将对现有房地产市场起到一个纠偏和提高的作用。

3.合作建房仍然秉持社会专业分工取向

不管是政府主导还是社会主导,合作建房必须要发挥专业机构力量,提高建设管理效率,最终降低整个开发成本。从这个意义上说,纯粹由个人主导的合作建房并不现实,因为个人组织的合作建房团队,不可能完全涵盖建设、设计、金融、管理等方面的人才,鉴于住房开发流程的复杂和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要么个人开发的住房品质无法和专业建设单位相提并论,要么个人在享受低房价的同时也得承担品质一般的困扰。一个项目建立一个住宅合作社的开发模式,从社会组织效率或技术层面来看,显然不是发展方向。因此,合作建房应从专业效率的角度,组织开发建设、金融投资、规划建设等机构共同参与,主导主体主要从特定的角度对房屋的价格、需求特点、分配方式等方面施加影响。

4.合作建房将更多地体现个性化特征

众筹买房的兴起有互联网金融的作用,但根本上是因为现代社会重视个性化产品和金融创新的作用。住房作为一种消费产品,同样可以表达消费者的喜好,开发建设单位或金融投资机构可以通过让个人介入,提高产品的吸引力。比如,组织个人参与产品的设计,提前锁定消费群体,降低营销风险和成本;组织个人参与投资或入股,降低项目融资成本,提高项目运营风险承担能力;组织个人投资成立投资机构或开发主体,吸引社会分散资金,创新金融产品。一方面降低的成本可以显化为房价降低部分,缓解房价高涨压力;另一方面,金融产品和住房消费相结合,提高社会创新能力,而个性化的住宅产品将提高现有设计、建造水平,推动营销创新,更好地满足大家的居住和审美需求。

4.高科技的利弊英语作文 篇四

Nowadays,INTERNET is so important that we can hardly do jobs without it.But every coin has 2 sides,INTERNET also has many disadvantages. The details are as follows.

On one hand,INTERNET has many advantages.We usually search information or send E-mails for study for it can rise the working efficient.Online-shopping is a new and convenient way to buy things so that it is also popular among the young people.So we can inferm that the INTERNER has a lot of advantages.

On the other hand,INTERNET also has many poor sides.Spending so many time on online games is almost the worst.The result is that people may find they have leinterest in the work and study and than getting in a poor circle.Another aspect is that lacking the face-to-face communication,the chatting and trade on the INTERNET become leand lebelieveable.So we can inferm that INTERNET has many disadvantages.

As the reasons concluded above, the INTERNET has bo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Only when we accept the postive aspects and get rid of the poor ones,the INTERNET will be our true and reliable friend.

-----------------www.chddh.com--华丽丽的分割线------------------

MODERN TECHNOLOGY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Karehka Ramey | November 6, | 2 Comments

Modern technology is simply an advancement of old technology, the impact of technology in modern life is unmeasurable, we use

technology in different ways and some times the way we implement(实施)various technologies ends up harming our lives or the society we leave in.

What we call modern technology is technically(技术上的)not so new in most cases(在大多数情况下并非如此新). For example, mobile phone technology has evolved with years, now days we use smart phones which have been an advancement of an ordinary mobile phone.

Technology is applied to the roles each individual fulfills during life. We use technology on a daily basis(每天)to accomplish specific(具体)tasks or interests. Modern Technology increases human capabilities(能力) and this

technology has evolved(进化)with years. What used to work before, might not be working now, it must have got old or got replaced by modern technology. Let’s look at a si-mp-le example in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y, this technology has evolved with years, we used to use steam powered trains now those have been replaced by electronic trains which move faster than steam trains. Modern technology simplifies(简化)life in so many ways and every one

defines technology in there own way. To some people it means complicated electronic devices(复杂的电器设备). To others, it means the source of the radical changes that are happening in all phases of life. Others define

technology as science applied to practical purposes. Some people fear to use technology while others see it as the source of longer and more complete lives. Below I have listed detailed points on Advantages and

5.代建制的利弊及发展方向 篇五

代建制是我国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领域推行的一种新的项目管理模式,也是我国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设项目管理模式进行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市正在试行和进一步推进代建制投资项目管理,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实际运行中,也暴露出一些普遍性问题。为此,探讨代建制在实施过程中的利弊与对策,十分必要。

一、实施代建制的优势

一是加快了政府职能转变。长期以来,在我国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设项目中,一直采用的是在投资方、使用方和建造商之间,由使用单位设立一个临时机构(筹建处、项目建设指挥部、基建办等)来管理建设项目。这种靠行政体制来管理经济活动的方式弊端较多。据透露,在临时机构管理下建设的工程几乎没有不突破预算的,工期、质量、安全也不易控制。实行代建制后,政府对代建制项目主要把握产业政策和宏观决策,项目具体实施依靠市场机制管理,从而有助于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行为。

二是有助于遏制腐败。作为工程建设的投资人,因为具有决策权,历来是工程承包商和材料供应商“攻关”的最主要目标。但实施代建制后,建设方与承包商、供应商的直接接触被压缩到了最低限度,其职务犯罪的几率也就相应降低了。代建人在权限范围内,应根据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的要求,按照自身管理制度和经验独立完成工程管理工作,而不是一味迁就投资人,亦步亦趋,这样代建人对建设方也有一种制约作用。代建人虽然实施具体管理,面对众多承包商和供应商,但却受建设方的监督制约,受代理权限的限制。一些重要权力,如资金拨付、工程决算、审计等受到建设方的严格监督。

三是提高了投资效益。由于实施代建制,建设者将对建设资金精打细算,提高了投资效益。

四是抑制了“三超”(超投资、超规模、超标准)痼疾。过去由于一些项目是由政府自己建设的,投资者、使用者、建设者、管理者集于一身,一些不必要的功能纷纷上马,贪大求全,造成预算不断追加、扩大。实行代建制后,再追加财政预算就不大可能。因此,建设者必须考虑好如何在现有预算内保证建设质量。据了解,已实行了代建制的建设项目,工程进度均达到了代建合同的要求,所有代建项目的工程投资控制在合同确定的项目概算总额之内。

五是有利于解决拖欠工程款问题。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调查,工程款拖欠最为严重的是房地产开发项目和政府投资工程,分别占拖欠总额的 39.6%和26.7%。通过代建,这种情况将得以避免,为防止拖欠打下良好基础。

二、代建制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代建单位的法律地位尚未明确,代建单位处于弱势地位,责任、权利、义务不对等

当前,代建人履行职责的法律环境尚不健全,也就是说,在国家基本建设程序中没有法律授予的地位。因此,客观上无法得到各级政府和建设相关管理部门的认可,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在办理各种工程建设手续的过程中,其身份难以被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认可,其主要表现是在质量管理过程中代建单位在所有的验收表格中无签字之处,造成工作被动。

2、业主的观念没有完全转变,“建设”和“运营”没有真正分离

实行代建制的目标之一就是要解决“建设、监管、使用”多位一体的矛盾,但有些使用单位为了部门的利益,对于代建工作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不是自觉自愿接受项目代建,而是在代建过程中或是不积极主动配合,不履行应承担的责任;或是不愿放弃自己的权力,利用甲方身份超越权限干涉代建单位的正常工作。这样做不仅影响了代建单位对项目的管理,也影响了代建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影响到项目的顺利实施。

3、代建取费标准过低,损害了代建单位的积极性

绝大多数地方在实施代建制的相关文件中没有明确设置代建费的标准,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参照建设单位管理费的标准来执行。但建设单位管理费并不包括代建单位必须支出的工资、税金以及应该获得的合理利润等内容,因此费率偏低。有的项目代建费只占项目总投资的0.7%。同时,相关文件中也没有明确设置代建费的取费下限,导致各代建单位在投标中出现无序竞争的现象,使代建管理费用一降再降,不利于吸引优秀企业参与代建。所签订的代建合同普遍存在承担义务多、收费少、管理责任大、权力小等情况,造成了代建单位责权利不对等,影响了代建制项目管理公司的发展。

4、代建制的市场化程度不高

在以政府为主导、组建政府专业管理机构模式下所形成的代建制企业大多隶属于政府部门。虽然根据政府体制改革的要求,代建制单位形式上改制成为一个企业,但实质上,政企不分、产权不明、责权不清的现象依然存在。由于代建制企业与相关政府部门的裙带关系,自然形成一种行业保护主义、地方保护主义,阻碍代建制企业的市场竞争,对代建制企业的长远发展相当不利。代建市场处于发育期,代建主体少,尤其缺少经验丰富、水平高的代建企业,还未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

5、代建单位的项目管理水平及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代建范围尚需进一步拓宽

首先,从代建公司内部看,一是大部分代建公司人员配备不足。二是即使是配足了人员,其组织结构也不尽合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不能满足要求。其次,能承担各种行业的综合代建工程管理的公司比较少,服务范围比较狭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代建制的发展。

6、尚未建立统一规范的代建人选择机制

目前,我国的代建人选择方式主要有3种形式:一是由政府有关部门通过招标方式择优选择代建单位;二是政府成立专门的代建管理机构,直接负责具体项目的代建工作;三是由政府有关部门直接委托项目管理公司实行项目代建。后两种方式基本上不存在竞争,不能够促进代建企业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也就不利于提高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水平。

三、完善代建制的几点建议

1、完善法制建设,确立代建制度的法律地位

在进一步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建设代建制的立法工作,早日出台比较完善的代建制管理办法。通过立法明确代建单位的法律地位,理顺代建单位与委托人、使用单位的关系,合理清晰地分各自的责权利,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的代建过程。

2、转变业主观念,加强代建工作实施过程的监管

通过宣传和试点的示范作用,让业主们真正了解代建制在项目管理中的巨大作用,以此来推动代建制的健康发展。同时,还应明确对代建工作实施监管的具体主管部门,对代建项目。的招投标、合同签订及执行进行必要的监控,及时发现和纠正代建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3、不断提高代建单位项目管理水平,进一步拓宽服务范围

扩大代建企业规模,增加人员配备,并保持其组织机构的合理性;建立从业人员培训机构,制定相应的人员聘用、考核激励、培训计划,加大从业人员素质培养的力度,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拓宽代建服务的范围,赢得更多市场。

6.科技发展的利弊作文 篇六

论文关键词:网络教学 校国网楠 助教 学教学模

论文摘要:网络应用于教学的模式发展势头越来越孩劲,世界许多著名的大学称不断地研发和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各种网络教学营运商也应运而生,教育者也积极探索适合网络教学的模式与方法,人们更加重视这种街的教学手段。

21世纪的到来,网络已成为全世界的热点,全球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网络功不可没,作为一个传播媒体,网络以它的高速、便捷、互动等优势超越其它媒体,我们从日常生活到公共事业,越来越多的依赖于它,它成为我们生活、工作、学习的重要工具,在这个新的背景下,人们思维及学习方式产生着巨大的变化,也促使教育事业发生深刻的变革,为了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思考如何使网络成为教书育人、获取知识的有效渠道已经成为教育事业新的课题,将网络技术植入教育,存在很多契机也伴随很多问题,在这里我浅谈一下网络对教育的利弊影响及如何更好的利用网络辅助全日制高等教育。

1首先,网络具备资源共享,数据传输等特性,与其他媒介相比存在大量优势,网络的特点也使传统教学发生了变化

1.1信息技术引入教育后。教师职能发生变化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的知识来源大部分来自于老师和课本,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是信息的垄断者,教师承担绝大部分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信息媒体转变了教师的职能,网络参与教学后,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增多,但对知识的筛选,对网络的正确使用等仍需要老师作出正确引导,于是教师由讲解者转变为学习指导者和活动组织者。在网络的教学方式中,教师的导航职能显得尤为重要。

1.2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快捷的信息传递改变教学方式方法,使教学更为高效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由于教学手段的限制,教学活动主要是在教师、学生、课本、教学环境几者之间进行,学生学习信息的方式比较单一、迟缓,无法满足学生吸取知识的愿望。例如,学生想提问时,只有等待教师有足够的接受提问时才能提出,等到教师有足够的时间时才能得到答复。一般一名教师要面对几十名学生,教师用在答复提问的时间分配上的工作密度可想而知。因此在传统的课堂上,往往是教师“主动讲解”,学生基本不问的单方面“灌输”。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受到限制。而网络引人课堂后,因在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学手段和目标等多方面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具有众多的不同,从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上看,具有十分鲜明的学生与网络的“一对一交互式”特点,因此无论从传授知识还是获取知识来看都更为高效。更重要的是在网络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为自主,趣味性更强。

2采用完全网络教育模式的弊端

然而,完全网络教育模式适合于远程教育、成人教育、终身教育以及那些采用自由学习手段来学习的群体,在全日制高等院校中因采取网络辅助教学的模式,采用完全网络教育会存在大量的`弊端,现时代来说也是不现实的。

高等教育是青年一代投身国家事业前的一轮专业教育,高等院校肩负的使命是创造一批全面发展,具有精专业,高素质的人才,接受教育的群体不仅需要学习一套专业的课程,受到良好的教育管理,也是社会价值观的形成期。试想大部分时间对着电脑,学生缺乏与社会的接触,得不到现实世界观的影响,素质如何得到全面发展。

计算机创造的教学环境有限,无论是视频,课件,学生们感受的是一成不变的机器教学,没有现实的课堂来的生动,印象深刻,而且现实的课堂中老师随机应变,同学集聚一堂,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在一堂课中都可以变换多次,这样的教学环境无疑现在来说还是占首要的位置。

3采用网络辅助教学是很好的教学策略

集合网络的优势与在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全日制高等院校采用网络辅助教学,将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策略,目前,国内高等院校基本采用网络辅助教学,然而,在这个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量的风云骤变,知识经济为主体的社会,怎样更有效的运用这一新的教学手段,更好的帮助教育改革,是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也是把顺应时代要求,紧跟时代节奏的大趋势。

目前大部分高校联人高速网络,并建有现代化的教学机房,学生个人电脑占有率也很高,能上网的条件充足,网络辅助教学更多的需要教育者思考怎样充分利用网络去教学、探索如何建设网络教育的问题。

3.1发挥校园网的优势

校园网的建设、运行和管理水平已经成为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高校校园网不仅仅是向外界展示学校的一个窗口,更多地应该是资源共享、教学、管理于一体的互动平台。

3.2网络辅助教学的资源储备

网络辅助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教师可以将课件、笔记作为资源共享,使学习不受时空的局限,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尽可能的使纸质图文数字化,制作高质量的网络教学资源、教学视频,更多地开放数据库等,用以不断增加网络学习的信息量,才是网络教学的基本点,否则网络资源的匾乏,学生不能充分利用这一煤体,网络教学也只是空壳。

3.3网络辅助教学的方法、模式

教学添加了网络成份,可以适当丢掉一些陈旧的教学方法,如可利用网络软件来展示枯燥呆板的公式演算过程;利用网络开拓学生的知识面,而不是光靠同学的回答或老师的补充,头脑风暴法改成网络风暴法等,定期开展一些教学视频或课件的评比,教师利用本专业的特点构建有专业特色的网络教学资源,借鉴国外高校网络的经验,创建符合本校特色的教学模式方案或课程设置。同时,网络相对自由的学习模式造成的负面效果不容忽视,因此网络辅助教学有待于教育者在实践中不断挖掘,扬长避短。寻找一条高效完善的网络教学方法和模式,我认为是网络教育的重点所在。

3.4网络教学的师资培养

要开展网络辅助教学,教师除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外还需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对教师进行相关专业技能(如图文处理、网络知识)的培训有助于更好的建设网络教学环境。此外,网络辅助教学我认为是大势所趋,为让老师对网络教学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应用,对教师开展相关教学的普及很有必要。

7.全球化对中国会计发展的利弊分析 篇七

1 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会计准则的建设始于1988年, 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参照国际会计准则。1988年10月, 财政部正式成立了会计准则课题组, 提出建立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的目标。1992年11月30日, 财政部颁布实施《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13个行业会计制度和10个行业财务制度, 这次会计制度改革, 确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并与国际会计惯例初步协调的新的会计模式。

为了适应加人WTO的需要, 1999年财政部又对《会计法》进行了重新修订, 修订后的《会计法》加大了单位负责人的法律责任, 明确了会计工作中的法律界限, 使会计规范有了法律依据。2000年, 财政部在经过充分酝酿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以《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为基础, 综合行业会计核算制度, 借鉴国际会计准则, 制定和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 该制度具有改革力度大、起点高、内容丰富, 与国际会计准则在技术层面上基本相同的特点。

2006年2月15号, 财政部在北京举行了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发布会, 一共发布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 标志着我国的会计国际化走出了重要一步。10月30日又分别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和审计准则指南, 标志着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与国际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体系基本建立。

2007年1月1日我国实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体系, 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新体系迈出了我国会计准则走向“国际化”的重要一步。

2 全球化对我国会计发展的有利影响

经济的全球化不仅会给我国会计行业带来挑战和风险, 也会给会计行业带来机遇和动力。主要体现在:

(1) 有利于我国会计行业走向世界, 实现会计产业国际化。

加入WTO以后, 不仅国际会计公司要进入中国市场, 中国的会计公司也会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和国际技术交流的发展, 以及国内企业在海外融资的扩大而进入国际市场, 走向世界, 会计的国际化步伐也必然加快。会计国际化的目的在于协调各国会计实务, 提高各国财务会计报告在国际间的可比性, 以利于国际经济发展, 主要内容是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惯例, 与我园会计制度改革的目标一致。在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贸易交往时, 其会计实务只有运用国际会计准则这种国际商业语言, 才能顺利实现经济目标。

(2) 有利于我国会计工作质量的提高, 以及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 我国的国际经济交往会增加, 经济业务在数量和规模上必然也会增加, 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必然会提高。我国必须通过对外贸易法规及其相关会计法规的建设和完善, 来保证国际协定和条约的顺利实施, 提高会计工作质量, 为会计信息披露规范化和国际化提供依据, 为外国企业和资本进入我国市场提供会计方面最基本的规范和保证。

(3) 有利于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壮大和会计行业整体的发展。

首先是促使各会计服务公司转变经营观念、经营机制, 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在国际会计公司的挑战下, 国内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和责任意识必然会加强;国内会计公司为了实现以质量求生存, 以信誉求发展的目标, 必然加强内部管理, 围绕提高执业质量, 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其次, 国外会计公司的进入, 为我国会计公司的改革和进步提供了参照对象。再次, 有利于会计行业开展新业务。

(4) 有利于专业会计的研究、发展和应用, 推动会计理论的完善和国际会计人才的培养。

长期以来, 专业会计理论以及会计方法在许多领域的功能和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应用。全球化后, 一方面国际成本管理会计理念和成功方法会大量通过外资事务所的业务活动应用到我国经济事务中, 这对提高国内会计理论界的研究水平和学习国外会计公司先进的经营经验, 增强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 我国的无形资产法律认定的范围和会计核算的范围与《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 (TRIPS) 中包含的范围相比小得多, 全球化以后, 涉及知识产权的贸易活动必然要增加, 我国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和会计核算范围必然要扩大。同时, 随着国际贸易在我国的进一步扩大, 大量国际规则、国际惯例将在我国会计市场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从而推动我国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及国际会计人才的培养。

3 全球化对我国会计发展的不利影响

我国在会计国际化的制度建设方面已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果, 从目前情况看,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的建设已初具规模, 并形成系统的规范体系。但在会计规范的实施中还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 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解决。

从企业监管和业绩评价看, 我国当前对上市公司监管强调利润指标, 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重点是资产负债表, 所遵循的会计原则也不一样, 这使我国会计准则在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披露等方面难于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完全一致。

我国目前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健全, 会计职业界的法律责任和风险过低, 对各种违法行为没有可操作性的法律解释, 也缺少对民事责任的界定。在会计国际化中, 会计的业务更加复杂化、国际化, 没有健全的法律制度来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 将会造成更多的会计业务纠纷, 会计信息的质量低下, 后果将不堪设想。

从整个会计人员队伍的现状看, 我国整个会计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缺乏通晓国际会计惯例的高素质会计人才, 缺乏对非财会知识与世界最新经济动态的了解, 限制了创新空间与决策能力的培养。

4 会计国际化进程中的建议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 为了更好地应对中国和全球资本市场的新变化、新挑战, 未来一段时期, 我们应当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 促进会计职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首先, 我们应该正确对待会计制度的国内差异和国际化。正确对待会计制度的国内差异, 对于有存在依据的合理差异, 我们要承认其客观性。会计准则的建设, 必须考虑各种现实的可行性, 中国由政府来制定和监督实施会计准则, 是有其特定历史条件的。

其次, 力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我们正在认真总结经验和借鉴国际惯例, 抓紧研究制定内部控制制度, 力争在不长时间内, 基本建立一套以防范风险和控制舞弊为中心、以控制标准和评价标准为主体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推动公司、企业和其他单位完善治理结构和内部约束机制, 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再次, 积极促进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加紧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事务所生存和发展的科学规律, 积极引导事务所建立科学的内部治理机制。在此基础上, 鼓励有条件的事务所做大做强, 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查道林.商品经济发展与会计演进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4, (11) .

[2]冯淑萍.关于我国当前环境下的会计国际化问题[J].会计研究, 2003, (02) .

[3]王晨明.论会计国际化进程中的会计目标[J].财会通讯 (学术版) , 2005, (09) .

[4]任健.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差异、原因及对策分析[J].财会通讯 (学术版) , 2005, (05) .

8.科技发展的利弊作文 篇八

人才租赁又称人才派遣。所谓人才租赁是指用人单位根据自己业务的实际需要向人才租赁市场提出所需人员的标准、条件等信息,人才租赁市场搜索合适的人员并经过严格的筛选后租赁给用人单位,并代办发放工资、福利和档案管理等琐碎的人事管理工作,用人单位对人才享有使用权并向人才租赁市场支付使用费的一种用人方式。用人单位与人才租赁市场的关系是劳务关系,被租赁人才与人才租赁市场是劳动关系,而被租赁单位与用人单位之间是有偿使用关系。

早在20世纪70年代左右,由于经济不景气,为了节省人事成本,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把人力资源商品化,通过“租赁员工派遣”提供类似租赁方式的人员,出现了人才租赁这种用人方式,并逐渐流行起来。人才租赁在美国的发展最快,到目前为止约有8000家提供类似服务的中介公司,有近40%的人才使用方式属于人才租赁。在整个欧洲的租赁员工比美国要多近50%,整个欧洲同租赁员工的“柔性工作”已对欧洲的经济周期性危机产生了巨大缓解作用。甚至在“年工序列制”和“终身制”盛行的日本也由于经济的长期不景气开始对人才租赁表示极大的兴趣。据了解,在2002年垒球人才租赁市场的收入就达200多亿美元,近几年还有更好发展的趋势。

相对而言,人才租赁在我国问世较晚,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主要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城市的没有人事权的外资企业里。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成为生存的手段,减员增效成为出路,而长期的计划经济及户籍制度的限制解除后,新的人事政策允许人才兼职兼薪,打破了原有的用人体制,在这背景况下,人才租赁应运而生。

二人才租赁的优势

对整个社会来讲,第一,人才租赁倡导人力资源配置市场化,可以打破人才地区分布不均衡、有助于缓解目前中国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供求矛盾。2005年11月1日统计,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大学文化增加2193万人全国人口中,具有大学(大专及以上)的人口为6764万人。其中有65.8%在东部沿海地区或发达城市,在中西部其他地区工作只有近21.3%。以IT行业为例,IT技术人员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分布情况如下表:

而且人才在各行业分布不均衡的现象也很严重,人才租赁使人才从“单位人”变成“社会人”,选是实现人力资源共享的有效手段。第二,能够缓解中国目前的就业压力。目前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中国面临的最严峻的社会问题之一。特别金融危机以后,就业形式不容乐观。人才租赁对缓解就业压力产生了积极的意义,把就业高峰期推后,缓解就业压力。

用人单位是最大受益者,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可以使人事管理更加机动、灵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业务变化很大,可能在不同时期需要不同的专业人才或随时增减人员。人才租赁就是一种“招之即来、来之能用、挥之即去”的用工形式,弹性很大;第二:使人事管理更加便捷。基于资源的企业观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控制的战略性资源。企业应该集中精力,让战略性资源的作用得到最大发挥。人才租赁业务把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从琐碎事务中解放出来,把这烦琐的工作交由专业的人才租赁公司来完成,把非战略性的资源推向市场,专注于战略性资源,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第三,可以减少人事劳动纠纷。用人单位、人才市场和被聘用人员三方特殊的关系使得用人单位就可以将这些人事(劳动)纠纷完全转移给人才租赁机构来解决,第四,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组织的竞争关键就是人才的竞争。美国经济学家沃尔什在,《人力资本论》中,不再把人力作为经济发展的外在因素而视为内在因素加以研究,提出只有依靠人才,组织才能生存并创造财富,人才的价值或重要性更加突出,人才租赁使用人单位实现了节约成本、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的目的;第五,人才租赁有一种特殊的形式将两个单位的人才交换使用。这可以有效阻止“挖墙脚”的事情发生,提高了人才使用率,既可以减少成本、增加收入,又可以激励员工。

对于被租赁人才个人来讲,第一,为求职者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第二,通过人才租赁制度,求职者可以接触多样化的工作,让自己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第三,人才租费对保障求职者的利益有积极作用。在人才租赁模式下,员工是以“组织人”的身份租赁给用人单位的,在面临困难的时候,人才租赁机构会出面与用人单位进行协商,从而保护被租赁人才的利益;第五,人才租赁能够开拓高级人才的视野,提升自身价值,提高收入,可以使人才有体现自身价值的满足感,从而激励人才更加积极工作。

三人才租赁的不足之处

人才租赁制也有负面的影响。在运作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产生负面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就社会整体来讲。第一,目前在人才租赁市场方面,因缺少相关的法律体系,目前开展人才租赁业务的人才中介机构鱼龙混杂。据调查,2005年在广州有40多家注册人在租赁业务的人才中介机构,但实际上真正从事这项业务的机构有170多家机构@,使被租赁人才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另外很多人才库里的人才已有固定工作,这些中介机构出于保护自身利益的考虑,对这部分人才的这部分收入进行隐瞒。导致灰色收入增加、加剧贫富分化,增加了整个社会人事管理工作的困难。第二,传统的人事管理中,单位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人才租赁使一个人经常在一段时间内在好几个组织中工作,归属感、安稳感不存在,容易产生心理疾病。据调查,上海90%的年轻教师表示不愿接受租赁这种用工形式;许多硕士研究生表示如果进不了高校宁可到中小学任教,也不接受人才租赁,他们认为人才租赁没有编制、没有名分,不敢冒这个风险。第三,由于人才租赁涉及到中介机构、用人单位和被租赁人才三方,这三角关系不可避免地造成管理上的混乱。被租赁人才既要服从用人单位的管理又要服从人才租赁机构的管理,国家不允许双重的劳动关系。理论上,被租赁人员与用人单位之间不允许形成劳动关系,但实际上却发生了劳动关系双层运行的现象。特别是当出现问题时,被租凭人才和用人单位的协议是受《劳动法》调整还是受《民法》的约束没有明确规定。在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被租赁人才的利益得不保障。在劳动关系中干弱势的员工在被租赁中又面临两个强者,于是处于更弱的地位。

其次,组织文化是组织的灵魂,用人单位很难让被租赁人才在短时期内对本组织的组织文化产生认同感。用人单位在人才租赁过程中失去了重要的激励手段。同时,用人单位常不能把他们与本单位的员工一视同仁,这影响了租赁人才与单位员工之间的关系和对用人单位的认同感。在重视团队建设的今天,这必然影响被租赁人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如果没有很强的职业道德的规约,被租赁人才很容易采取短期行为。所以。组织文化的融合对人才的确是人才租赁过程中无法回避的硬伤。

四如何更好地发展人才租赁及其发展前景

就存在的问题,社会各界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第一,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快人才租赁的法律法、法规建设。暨南大学管理学院MBA教育中心宋远平教授提出,要对《劳动法》有关内容进行必要修订,明确用人单位、租赁人才和人才租赁机构三方的责权关系,尤其是用人单位和租赁人才之间的权利关系以合同的形式加以确定。人才租赁机构可以采用公营和民营,有利于形成人才租赁的激励和竞争机制。第二,应制定专门的人才租赁费用管理体系,用科学核算的形式将人才的基本工资、事业保险等各种费用量化。另外,人才租赁机构的势动管理服务是对用人单位人事管理事的替代,因而派遣服务费应当来源于用人单位人事管理费的节约,而不应该来源于被租赁员工的劳动力再生产费用。有的专家提出,国家应该将人才租赁服务费纳入政府指导价目录,并指定专门的收费办法,既确保租赁机构的合理利润,又确保被租赁人才的合法利益不受损害。第三,人才组织机构要明确定位,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工作运作机制,为用人单位和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从而使人才能够在适合的耳环境中尽展其才。第四,用人单位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让被租赁人才和正式员工享有同等的薪酬待遇。

人才租赁绝对不完全能替代原有的用工方式,而只能是传统用工方式的一种补充。“企业用人,不稳定的员工总是少数,完成的工作也是少数;而大多数的工作需要由大多数的企业稳定的员工来完成”。人才租赁中人才的流动性决定用人单位永远不可能把最核心的工作交给租赁的人才来完成,人才租赁的短期性决定被租赁人才对用人单位的忠诚度大打折扣。

9.中国磷化工行业发展利弊素分析 篇九

磷化工行业作为基础化工工业,产品用途广,需求量大,是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的一个行业,始终得到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 年本)把“硫、钾、硼、锂等短缺化工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及综合利用,中低品位磷矿采选与利用,磷矿伴生资源综合利用”、“10 万吨/年及以上湿法磷酸净化生产装置”列为鼓励类产业。

《石油化工“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重点支持和鼓励中低品位磷矿特别是胶磷矿精选和利用技术;开发和推广磷矿伴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磷石膏综合利用技术、湿法磷酸净化技术”。

《化工矿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化工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以磷、硫、钾资源为重点,以保障国内需求为目标,“2015 年磷矿产量达到7,500 万吨,硫铁矿产量达到1,800 万吨,钾盐产量达到500 万吨,使得磷矿产量满足国内需求,硫资源自给率超过50%,钾肥自给率达到40%”、“加强中低品位、共伴生化工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矿产资源总回收率提高5%,在国家政策鼓励下磷矿入选矿石品位再下降3~5 个百分点,选矿产品占比提高10%,高浓度磷复肥使用选矿产品的比例提高到30~40%,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提高10 个百分点”、“增加对化工矿产资源地质调查和勘查工作的投入。加强磷、硫、钾、硼、萤石、重晶石等急需的主要化工矿产资源的地质调查工作,加速境内外钾盐等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提高主要化工矿产资源保障程度,确保我国农业生产的稳定增长和粮食安全”、“增加对磷、硫、钾矿产资源中低品位矿产开发利用技术研究的投入”、“降低磷、硫、钾支农矿产品资源税、磷矿石出口关税,提高支农矿产品效益,落实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对磷资 源税实行级差征收,在政策上鼓励企业利用中低品位磷矿资源”。

《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调整部分产品出口关税的通知》税委会〔2009〕6 号,国务院决定自2009 年7 月1 日起,取消部分农产品、硫酸等的出口暂定关税;取消磷矿石、黄磷、磷酸、氨、氯化铵及二元复合肥的特别出口关税;延长尿素、磷酸一铵及磷酸二铵的淡季出口时间。

《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国发〔2011〕11 号提出“对具有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的循环经济相关产业和项目给予优惠扶持政策。制定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优惠政策,鼓励共伴生矿、尾矿及大宗产业废物综合利用”。“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对云南省,教育、科研、旅游、能源、交通、环保、民族文化等领域总计投入4.5 万亿元支持云南省“两强一堡”建设,力争到2020 年将云南省打造为“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2)掌握部分核心技术 经过多年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开发,我国磷化工行业已在一些被发达国家垄断的核心技术上如湿法磷酸净化技术、选矿技术、固废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并通过生产装置国产化,大大降低磷化工产品的生产成本,增加我国磷化工行业的竞争能力。(3)运用范围广,产品需求不断扩大

磷化工产品属于工业生产原料和日用消费必需的原料,对发展农业意义重大,且在日化、电子等方面用途广泛。目前磷化工与16 个科学领域有着密切的关系,成为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的一个行业。近年来,高纯磷酸盐、特种磷酸盐、功能磷酸盐、磷化工材料等,在尖端科学、国防工业等方面又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出现了许多新型磷化工产品。伴随着下游产品需求的稳步增长及运用领域的不断扩展,磷化工行业面临广阔发展前景。

2、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1)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一方面,我国磷矿开采存在采富弃贫的现象,一些地方争先开采30%以上的富矿,而对低品位矿则是弃之不用,造成了我国磷矿资源浪费现象相当严重。另一方面,我国的磷矿石加工利用以初级产品为主,还有部分原矿出口,且出口价格较低。目前国内的磷矿石也多用于生产磷肥,用于生产精细磷化工产品的较少,产品附加值较低,资源优势未能很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目前磷矿深加工比例较低的问题非常突出,资源利用率低,已严重影响了磷资源利用的整体效益。

(2)生产企业集中度低、能耗高

我国的磷化工生产多为中小企业,布局分散,集中度低,多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强,产品品种单一,精、深加工能力差,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低,与磷资源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磷化工产业的整体水平亟待提高。企业分散致使原材料运输费用高,也给“三废”综合治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我国热法生产工艺也较落后,能耗高,国外黄磷电耗为12500 度/吨,而我国普遍在16000 度/吨15。

(3)能源、原材料及劳动力等价格上扬制约行业发展

10.网络的利弊作文 篇十

在网络中传播信息的交互性、及时性、全球性,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权威。在传统的交流和通讯方式上无法达到真正程度上体现的民意,而在互联网上,你可以在同一事件上听到各种声音、不同的观点和建议,同时,网络这一媒介不仅大量节约了传播成本、提高了效率,而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教育的开展,加速人们知识的传递。

(二)网络言论自由的弊端

在这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它的内容就像人类的思想一样丰富多彩,千奇百态,网络言论的虚拟性,使网络上有些观点带有较大的片面性,可能会混淆人们的视、听、失去自己的正确判断。有些网民的成分比较复杂,像80、90后,他们有激情、有理想、也易冲动,容易受到情绪化的影响,网络信息一般都是因为群体效应而产生的,从而使其好心被人所利用。他们的观点缺乏理性和广泛的代表性。

(三)网络言论自由的限度

在这网络的开放时代,针对网络言论特定的即时性和随意性,相对传统媒介而言,在网络言论中,更享有宽松的言语自由,网络言论比现实社会的言论享有更大的自由,但任何权利和自由都是相对而言,宪法在保护公民言论自由的同时也对其给予了限制。而言论自由也是相对的,有着内在的制约。我们知道,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要使它能够尽量发挥其积极效用,避免其消极影响的发生,让它在规范的轨道上运行,所以网络应当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而网民言论更具有人格道德底线,只有在建立良好的网络伦理的基础上,完善网络法律的态度。

11.基因测序的利弊 篇十一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5年国情咨文演讲中宣布进行精准医学计划后,个人基因组测序更是迎来了大好的发展时机。但是,为什么要进行个人基因组测序以及这种测序有哪些利弊,无论是专业界还是普通公众都并不完全清楚,最大的原因是,这是一个尚待深入探讨的领域。

有利于治疗癌症

基因组测序首先有利于治疗癌症。肺癌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的第一大癌症,因为肺癌患者人数最多,而且发病率和死亡率也最高。研究人员对肺癌的研究发现,肺癌可以分成4种类型:吸烟患者的腺癌、吸烟患者的鳞癌、不吸烟患者的腺癌和不吸烟患者的鳞癌。这4种类型的肺癌不仅都有各自的驱动基因(主要致癌基因),也有共同的致癌基因。例如,在不吸烟者的腺癌患者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EGFR)是一种最常见的驱动基因,而在吸烟患者的腺癌中,KRAS则是最常见的驱动基因。

RAS基因是一大类致癌基因,约30%的人类恶性肿瘤与RAS基因突变有关。人类有3种RAS基因,即HRAS、KRAS和NRAS,它们分别定位于11、12、1号染色体,RAS基因能编码蛋白质P21。HRAS、KRAS和NRAS都是致癌基因,而且KRAS不仅与肺癌有关,也与胃肠道癌症有关。

对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导致的肺腺癌患者,易瑞沙是一种很有效的化疗药物,但是,这是一个用患者健康和生命换来的认知。2003年5月,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易瑞沙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这是最早的靶向治疗药物,当时的医生并不知道究竟哪些患者对易瑞沙敏感,所以,几乎所有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都在尝试使用易瑞沙进行治疗。但是,只有少数病人获得明显疗效,绝大多数患者服药后效果都不太好。

在疗效不明的情况下,2005年6月,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又收回了2年前的批号,不再允许易瑞沙应用于临床。然而,亚洲国家用易瑞沙治疗肺癌的效果出现了奇迹。亚洲不吸烟的女性肺癌患者服用易瑞沙后效果最好,原因是她们体内有非常高的EGFR的敏感突变存在。易瑞沙针对EGFR基因导致的肺癌效果最好。

对于KRAS为驱动基因引发的吸烟者所患的肺腺癌,则是用法尼基转移酶(FTase)抑制剂及RAS/RAF通路下游效应分子MEK抑制剂最有效。

因此,对于肺癌患者,在治疗前进行基因组测序,知道是哪种驱动基因导致的癌症,就可以有针对性地用药,如此,不仅可以提高疗效,而且会减少副作用和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

有利于遗传病治疗

人的大部分疾病都与基因有关,但并非大部分疾病都与遗传有关。人类的遗传病已知的约有5000多种,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如果进行基因组检测就不仅有利于找到病因,也有利于治疗。

例如,遗传性耳聋就是一种遗传性疾病,而且大多数遗传性耳聋属于单基因病。中国每年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可以发现约3万听障新生儿,然而每年实际新增聋儿(0~6岁)超过6万,超过半数的新生儿不能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检测出是否有问题。原因就在于60%的耳聋与遗传因素有关,是通过遗传或者隔代遗传传给子女,不论父母中单方或者双方是耳聋患者还是健康携带者,耳聋基因都会遗传给子女。因为90%的聋儿的父母都是听力正常者,这也造成了难以早期发现和防治遗传性耳聋。对于遗传性耳聋的预防,通过基因测序进行筛查是最有效的手段。

对于耳聋的基因测序,需要简便快速的测序手段。2009年,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研发出全球第一张耳聋基因筛查芯片,为检测遗传性耳聋病人打下了基础。借助这一技术,中国已经对120万人进行耳聋基因筛查,发现了1569名先天性聋儿、3556名药物性耳聋敏感儿。由于每名药物性耳聋敏感儿的家庭中至少有10名母系家族成员属于药物性耳聋高危人群,在他们患病服药时,避免使用容易导致耳聋的药物,如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紫霉素和万古霉素等,就可以避免这些人发生药物性耳聋。

这也意味着耳聋基因检测可以避免约3.5万名敏感人群发生药物性耳聋。同时,也为早期发现和治疗1569名先天性聋儿和3556名药物性耳聋敏感儿提供了有利条件。这显然是基因测序的功劳。耳聋基因检测尤其对中国意义重大,因为中国是世界上听力障碍和言语障碍者最多的国家,在8500万名残疾人中,听力残疾约占1/4。由于基因测序防治遗传性耳聋作用巨大,也吸引了美国的关注。美国于2014年与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达成合作协议,针对白种人的耳聋基因筛查芯片系统已研制成功。

发现疾病的起源和历史轨迹

人类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人类遭受疾病折磨并与疾病持续不懈进行抗争的历史。了解疾病的历史,既有利于疾病的诊治,也有助于了解人类的过去和清楚人类该如何与疾病相处,并将如何走向未来。

了解疾病的历史就需要基因组测序,如对麻风病、结核、鼠疫和霍乱等的认识和治疗,因为,这些疾病直到今天还在侵扰人类。

麻风病英文名称起源于拉丁文的lepra,意义为“鳞片”,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病变在皮肤和周围神经,在神经系统、呼吸道、皮肤与眼部出现肉芽肿,导致病人失去痛觉感知能力,临床表现为麻木性皮肤损害,神经粗大,严重者甚至肢端残废。

尽管现在麻风病已经可以治愈,但人们对这一古老疾病的了解并不深入。公元前1000年古埃及就出现了第一例麻风病。不过对麻风病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公元前600年的印度宗教典籍,该典籍描述了病人手指和脚趾丧失感觉的症状。当时的病人往往受到残酷对待,被遗弃在荒野中任其自生自灭,甚至被烧死。因此,麻风病在古代是绝症,到了20世纪40年代,抗生素问世后,麻风病才可以治愈。直至今天,世界上一些贫困的地区依然有麻风病在流行。

如果能很好地了解麻风病的来龙去脉,将有助于彻底防治这种疾病。现在,德国宾根大学的古遗传学家乔汉尼斯·克鲁斯等人从一名死于14世纪丹麦麻风病人隔离区的年轻女性遗体的牙齿中提取了DNA,通过对麻风杆菌的基因组测序,发现古代的麻风杆菌的DNA与现代麻风杆菌的DNA有40%相匹配。

研究人员之所以能获得很久以前的麻风病人体内的麻风杆菌的DNA,是因为在14世纪前,斯堪的纳维亚半岛25%甚至更多的成年人死后的骨骼留有麻风杆菌的DNA。德国基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这些DNA并寄给宾根大学的克鲁斯,克鲁斯的研究团队比较了古代麻风杆菌基因和11种现代麻风杆菌的基因,结果发现,这种细菌进化速度很慢。中世纪麻风病患者身上的病原体几乎与目前印度、泰国等地麻风病患者体内的病原体相同。

克鲁斯等人还发现,丹麦这名中世纪年轻女孩身上的麻风病菌株与今天在伊朗和土耳其发现的一个麻风杆菌菌株更相似,表明这种原始菌株可能起源于亚洲。其传播途径可能是11世纪的十字军或其他旅行者将其带到了欧洲,最终到达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另外,克鲁斯等人通过基因组检测和其他检查还发现,麻风杆菌有特别厚的细胞膜,富含脂肪酸,能够抗御侵蚀,所以才能在这名丹麦女孩牙齿中保存很长时间。

这些发现说明基因组检测是了解某些病原体和古老疾病历史的较好方法,从而有助于科学家在今天找到更有效的治疗这些疾病的手段。

基因检测也有缺陷

由于基因检测是一项正在发展的医学技术,当然会存在不足,甚至缺陷。现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仅仅是对肿瘤基因组测序而不将其与其他组织细胞的基因组进行对比,就有可能导致对癌症的误诊和误治。

正如上文所描述的那样,对癌症病人进行基因组测序才能发现即便是同一类癌症,如肺癌,也有不同的种类,只有了解不同肺癌的特点,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个性治疗。但是,对癌症基因组的检测结果却有可能遭到误解。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肿瘤学和病理学教授维克多·威尔库尔斯库研究团队分析了由个人基因组诊断公司对815名癌症患者的基因组测序数据,这些患者所患的癌症包括乳腺癌、脑癌、肾癌、肺癌、胃癌、胰腺癌、血癌和黑色素瘤。结果发现,这些测序结果并不能完全反映癌症患者的真正病因,因为研究人员把这些癌症基因变化与正常组织基因组相对比时发现,并不是所有的癌症患者的基因改变都与肿瘤直接相关。一些基因发生改变只是生殖细胞变化,它们是从正常组织中遗传的基因变化,在人与人之间有所不同。

在只考虑患者肿瘤中所发现的基因变化并过滤掉最著名的种系变化后,只有382个基因变异可能与肿瘤相关。但在比较患者的全种系基因组与他们的肿瘤基因组之后,威尔库尔斯库等人发现,平均起来这些与肿瘤可能有关的基因变异中有249个是病人正常组织的一部分,是遗传变异而不是肿瘤特异性变异。

如果只考虑肿瘤基因组测序所发现的基因变异,则有65%是假阳性,与病人的肿瘤不相关。另外,当把患者肿瘤基因组与生殖细胞的基因组进行比较时发现,这些基因变化也有33%是假阳性,这些假阳性影响48%的患者。

肿瘤基因组假阳性的出现必然会影响到对肿瘤的诊断和治疗。这虽然不是基因组测序的问题,而是解读基因的问题,但是反映了对基因测序的解读可能误导对疾病的诊治,因而也是基因测序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唯一的方法是,通过比较一个人的肿瘤及其正常细胞的基因组序列,才能知道哪些基因变异与癌症相关,哪些变异与癌症无关,据此才能采用合理的治疗方式和药物,从而让癌症治疗更有效。

但是,要把癌症基因组测序与正常基因组测序结合起来诊断看起来容易,实施起来却有困难。比如费用和工作强度。现在的癌症全基因组测序是几千美元,再加上个人全基因组测序的1000多美元,此后是专业人员对两个基因组的比对和鉴定时间。另外,能否辨认出正常基因变化还是引发癌症的基因变化也需要很高的专业水平。

现在,这些问题都不太容易解决,例如,美国的健康保险不可能完全支付基因组测序费用,而且,正常的基因组测序还涉及病人的隐私问题。同时,辨认正常基因变化和癌症的基因变化也需要非常强的专业能力,弄不好就可能误诊。

基因组测序的准确性

准确性是基因组测序必须解决的另一个大问题,如果测序不准确,或者认定的变异基因与特定的疾病没有关系,或一些基因与特定疾病有关系但却没有辨别出来,就会造成误诊误治。

由于基因组检测现在主要针对癌症基因组和遗传疾病的测序,最近美国发表了一篇调查美国55家网站进行基因测序结果的质量报告。现在,基因测序价格从99美元到13000美元不等,部分网站提供目录,网友可以直接在网上下单订购检测产品,获得检测以及基因咨询服务,这就出现了基因测序结果质量良莠不齐的现象。

这55家网站的拥有者包括商业公司、学术中心、科研机构。研究人员格雷等人对这55家网站基因测序结果的比较研究发现,32家(58%)提供体细胞突变检测或分析服务,11家(20%)提供生殖细胞检测,44%的网站提供个性化癌症护理服务,15%的网站提供检测结果解读服务。这些网站最常提供的癌症基因检测包括乳腺癌、结肠癌、肺癌等。

对这些提供基因测序的网站进行评价主要依据两种标准:一是他们提供的服务是否合格;二是他们提供的基因测序是否有科学根据。对第一个标准,研究人员邀请了相关专家组成专家小组,根据美国疾控中心基因组应用实践和评价预防工作组制定的标准来判断这些网站提供的检测服务是否合格。如果该专家小组90%的成员认为某项检测、诊断服务不合格,则该项服务即确定为不合格。结果,专家组发现大部分网站提供的个人癌症诊断或治疗项目中至少有一项没有临床应用价值。

至于检测的科学依据,研究人员认为尚难评判,因为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基因检测的科学标准也在发生变化。就目前而言,这些网站提供的基因检测整体上有些的确有临床价值,也应该应用于患者,而有些检测则被认为没有临床价值。

例如,癌症基因组检测中KRAS基因和EGFR基因突变就具有明显的价值,但全外显子测序和化疗敏感性检测则没有明确的临床价值。研究人员认为,全外显子测序是一个很有前景的技术,但是现在还不能证明全外显子测序能够用于癌症的靶向治疗。美国临床肿瘤协会也表示,化疗敏感性的基因检测不具有临床价值。更重要的是,格雷等人的研究表明,现在的绝大多数基因检测服务没有临床应用的证据。

所以,基因检测尽管有重大作用,但目前由于正处于发展期,需要在科学证据上更加深入,同时需要在管理上更严谨,不能因为商业利益而毁掉了基因检测的声誉。而且,一旦基因检测服务有误,患者的索赔很困难。因此,基因测序需要规范和严格的管理,否则对病人的伤害会很大。

上一篇:苏州市吴中区水产畜牧局政务信息公开责任追究制下一篇:位置服务市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