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广场第一课时

2024-09-05

天安门广场第一课时(精选16篇)

1.天安门广场第一课时 篇一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并动手操作,能正确辨认照片分别是从什么位置拍摄的。

2、通过观察、想象、判断与推理的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包括空间想象力、空间推理能力等)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丰富发展学生观察物体的直接经验

教学重难点

辨认一组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相应画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出示课件(天安门广场)请同学们看,这是哪儿?哪位同学去过天安门广场呢?能给大家介绍下你所了解的天安门广场吗?(如果班级里没有人去过天安门广场,可以让学生课前调查找天安门广场的相关资料,课堂上做介绍)

教师适时补充资料: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市中心,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达44完平方米,可容纳100万人举行盛大集会,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

师: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天安门广场,从不同位置观察它。(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观察推理

1、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小摄影师”的游戏好么?图上标有四个编号。想象一下,如果你分别站在天安门广场的号四个不同位置,拍摄到的照片画面相同吗?想好后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2、师:我们先来看一看下面的这两幅图片,分别从哪个位置拍摄的?要拍摄到这样的照片,应该站到哪个位置拍摄?请你仔细观察,想一想。

(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2)同桌交流讨论

(3)全班汇报

3、师:这两幅图,又是在哪个位置拍摄的?谁说的对呢?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位置和位置都能看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前面和左面,看不到右面,但在位置看到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左面要比在位置看到的范围大一些,所以左边的图是在拍摄的,右边的图是在拍摄的。

4、小小摄影师的角色同学们完成的真不错,在这其中你总结了什么方法?

引导学生找到拍摄地点与照片中的对应关系的方法,可以假设自己在拍摄地点,根据照片中的景物的特点,联系生活经验判断。

5、师生一致得出:同一个景物在不同的位置拍摄出来的画面不同。

三、练习

让学生实际画一画,说一说。鼓励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再同桌交流。

左边的图是不马虎在A点看到的,右边的图是不马虎在B点看到的,不马虎走到C点时只能看到房子,看不到树。引导学生在教室里模拟这一情境,增加体验。

2.天安门广场第一课时 篇二

(一) 通过抓作者的两个写作意象 “梅花与雪”体会外貌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 通过比较作者的语言特色, 学习恰当运用对话与比喻的方法。

(三) 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感悟他用 “笛声”如泣如诉内心的情怀, 体会人物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

二、教学过程

(一) 通过 《梅花魂 》与《钓鱼的启示 》入课, 理清文章内容。

1. 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木笛 》读题:预习了课文, 朱丹通过十分激烈的初试, 复试, 终于在高手如云的对手中取得二选一的资格, 朱丹第一次拿出木笛, 文章是这么写的:朱丹轻轻走进屋, 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 读, 这个句子你重点关注那几个字, 为什么?

当朱丹因为没有按终试的要求吹奏欢快的典子, 被大师取消终试离开考场时, 文中又有一句“他向主考席鞠了一躬, 把抽出的木笛小心地放回绒套, 转过身, 默默地走了”。 这句你又关注了哪些字? 为什么?

入夜, 当朱丹冒着大雪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 看到那些孩子们, 看到那雪中的烛光, 朱丹又拿出了木笛, 读:朱丹伫立雪中, 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来。 这句你又关注了哪几个字?

当那位大师听到了朱丹如泣如诉的笛声, 决定录取朱丹时, 也就是文章的最后一句:朱丹的手中, 紧紧握着木笛。 读, 这一句你又关注了哪几个字, 为什么?

读这四个句子:

朱丹轻轻走进屋, 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

他向主考席鞠了一躬, 把抽出的木笛小心地放回绒套, 转过身, 默默地走了。

朱丹伫立雪中, 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来。

朱丹的手中, 紧紧握着木笛。

作者一连用了三个“小心地”说明了什么?

(二) 一般参加终试的选手为了给考官留下一个好的印象, 会十分注重自己的穿着, 文中的朱丹是怎么打扮的。 请你找一下画下来。

话音未落, 从一排腊梅盆景中站起一个人来, 他看上去修长、纤弱, 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了一株梅树。衣衫上的梅花, 仿佛开在树枝上。

读孩子这一句你关注到了什么?为什么这么打扮? 我们学过《梅花魂》外祖父的一段话还记得吗?

“这梅花, 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 旁的花, 大抵是春暖才开花, 她却不一样, 愈是寒冷, 愈是风欺雪压, 花开得愈精神, 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一个中国人, 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 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

作者为什么让主人公朱丹把自己装束成一梅花? 这一株梅花又是从哪一排腊梅盆景中摘下来的?

我们学过《钓鱼的启示》, 作者说那个夜晚, 虽然四周无人, 但距离开放捕捞鲈鱼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在放与不放之间他们选择了什么? 作者还当他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 他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他的话:道德只是一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 但实践起来却很难。 在今天我们要学的木笛这一文中朱丹面临了人生中怎么样的抉择? 他是怎样做的呢? 打开课本自由读一遍, 思考:他面临怎么样的选择? 为什么要这样选择?

(三) 讨论 (对话) 。

你从课文哪些写了朱丹放弃了终试, 选择了离开。

为什么?这个日子这么重要?

出示对话:过了一会儿, 大师冷峻地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快的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朱丹说:“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很久, 很久, 考场一片沉寂。

师读引语, 大家读内容;男女生对读。

如果作者这样写, 你看有什么不同。读一下。

过了一会儿, 大师冷峻地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我不能演奏欢快的乐曲。 ”

很久, 很久, 考场一片沉寂。

谈不同的语感 (破折号;强调了原因;孩子有时把一句话的分开来, 用上标点这样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

为什么这个日子朱丹不能吹奏欢快的曲子? 因为……因为……还因为 (作者赵恺在5岁那年他的父亲就是被日本侵略者飞机炸死的, 这里的朱丹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 其实就是他自己。 他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就是他看到在12月13日国难日里, 有很多人……用他的话来说他是在战争与苦难中成长的人。 ) 你看:

师: (课件加音乐) 屠杀持续了40多天, 近1000个小时, 大约60000分钟。 屠杀了我们300000万同胞, 约12秒就有一个生命在消逝……

(课件屏幕继续呈现:)

屠杀持续了 (师引读) /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

屠杀了我们300000万同胞, 约12秒就有1个生命消逝……

短短的12秒钟, 在南京城就有一个国人鲜活的生命结束了, 这难道仅仅是几个鲜红的数字吗? 这是什么?

(四) 研究意象 “雪与笛声”。

不对, 这些血淋淋的数字我们的大作家没有写啊? 但我们读了却感到这个日子无比的感痛, 凄凉, 是不该吹欢乐的曲子的? 作者在后面用了很多笔墨写“雪”, 你看:

“入夜, 南京城开始飘雪。 朱丹披着雪花, 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走去。

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 仿佛一片幼松林。

顷刻之间, 雪大了, 一团一团, 纷纷扬扬地飘洒下来。

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 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

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写“雪”。 结合自己的经验想想雪一般象征什么?

如“《江雪》中的“雪”;林冲雪夜的雪;忽如一夜东风来, 千朵万朵梨花开;

读句子, 思考:作者给我们怎样的画面? 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孩子不对啊? 坠落的雪花为什么纷纷扬起? 有风吗? 有什么力量使雪片纷纷扬起?雪在天地间翩然回旋是什么力量? 没有风是什么力量? 笛声。 这时在纪念碑广场上只有笛声, 在天地间只有笛声, 这里所有声音只有笛声, 这里所有的人只听到一种声音就是笛声, 这就是朱丹的笛声。

出示:并放音乐。

笛声凉凄切, 犹如脉管滴血。 寒冷凝冻着这声音, 火焰温暖着这声音。

同学们在静静地倾听, 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师引读“笛声, 生:悲凉凄切。 师:犹如。 生:脉管滴血。 师:寒冷。 生:凝冻着这声音。 师:火焰、生:温暖着这声音。 师:孩子们。 生静静地听着。 师:他们似乎听懂了这。 生:如泣如诉的笛声。

(五) 研究比喻。

就是这如泣如诉的笛声让天地动容, 让雪片纷纷扬起, 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那是什么力量让朱丹如此动情? 如此悲伤? 如此凄切? 读:出示:“临近石碑, 只见一片莹莹光亮, 像曙色萌动, 像蓓蕾初绽, 像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 ”走近一看那是什么?

是烛光, 是孩子, 是一群自发的孩子?

统计数据调查内容人数百分比 (%) 摇摇你有没有预习A.有76 27.1那一片在雪中的烛光, 作者比做了 (曙色萌动、蓓蕾初绽、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 曙色?萌动后是什么?、蓓蕾?初绽后是什么?这难道仅仅一片烛光吗?是什么?力量, 是责任, 精神。朱丹的那笛声仅仅是笛声吗?是的, 就是心中的力量, 就是那种民族责任, 就是那种梅花般的精神, 让朱丹不肯在这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吹奏欢快的曲子;因为这个日子对南京的人们来说不能忘记, 对全中国人来说不能忘记, 对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来说不能忘记, 所以他选择了放弃终试。

实用文课程?B.没有 (六) 小结, 升华中心, 余意未尽。

人生的抉择是痛苦的, 悼念亡灵是悲伤的, 但我们更要化悲痛为力量, 文中是不A.是内还容有单一薄个也在抉择?7025

摇摇坐在在学主习考实席用正文中的B., 文是体一感位差声名远扬的7外0国音乐大25师。

时遇大到师的什问么题也是没什说, 只是默默地打量着朱丹。 那神色, 仿佛是罗丹在打量雕塑作品。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 应当懂得珍惜艺术前途。 ”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 大师便向朱丹挥挥手, 果断而又惋惜地说:“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

大师说:“不, 应该是我请求你的原谅。 现在我要告诉你的是, 你虽然没有参加终试, 但已被乐团录取了。 ”

说完, 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 朱丹的手中, 紧紧握着木笛。

默读: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 紧握的是谁的手? 他这觉得朱丹是一个 (德艺双馨的人才) ;朱丹的手中, 紧紧握着木笛。 将在艺术道路上吹更多更好的曲子。

关于国耻日

韩国:把8月15日定为光复节, 首都汉城遍插国旗, 全国纪念, 放假一天。 而且那一天所有的餐馆都贴着:我们今天不欢迎日本人来就餐, 我们不为日本人服务。

法国:战后每年11月11日, 法国停战节, 纪念死难者, 如同国庆节一样隆重。

以色列:每年犹太历7月27日, 以色列“灾难和英雄”大屠杀纪念日, 广告和娱乐活动停止, 降半旗, 警报长鸣两分钟, 行人肃立, 车辆停驶。

波兰:波兰11月1日亡灵节, 全国警报长鸣两分钟, 行人肃立, 车辆停驶。 人们到墓前志哀, 连儿童都异常安静。 奥斯维辛集中营举行沉痛的悼念活动。

俄罗斯:从1996年开始, 俄罗斯把德国入侵苏联的6月22日纪念日作为“缅怀和哀悼日”, 全国默哀一分钟, 降半旗, 文化单位和广播、电视停止娱乐活动和节目。

小结:忘记大屠杀, 就等于第二次屠杀。

板书

木笛———————朱丹

梅花雪笛声烛光

3.月光启蒙(第一课时) 篇三

1.看老师写一个字:蒙。怎么读?mēng蒙人,méng启蒙。这里读——méng。师:“蒙字什么头?在你们印象中,草字头的字大多和什么有关?”“蒙最早的意思就是一种寄生的藤本植物,它缠绕依附在别的植物上。所以‘蒙’字有‘覆盖’的意思,注意看,蒙字平宝盖下有几横?看,它是一层盖在一层上面,所以是两横,以后写‘蒙’要注意。”

2.板书“启”,启什么意思?(打开),启蒙连起来是?从字面上讲就是:打开,使原先遮盖的东西得以看见。

3.板书:“月光”。师问:|月光能启蒙吗?月光又能启蒙什么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读课题——月光启蒙。”(学生读得太生硬)

4.月光是什么样的?让学生思考两秒钟,课文中有一组描写月光的短语:柔和的月色、如水的月色,谁来读?师:“多美的月色啊!看着短语,想着月色,你有怎样的感觉?不用说,放在心里,带着你的感觉,再读课题——月光启蒙。”师:“柔和多了。”

5.这篇课文的作者是——孙友田,还记得他吗?诗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就是他写的。

二、词组教学

1.师:“课前读过课文了吗?我读过很多遍,越读越喜欢,特别是这几组短语,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2.出示,分三组呈现:柔和的月色、如水的月色;甜甜的嗓音、芳香的音韵;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想象的翅膀、歌的王国。

3.读到第三组词时解释“混沌”(联想《盘古开天地》之前世间一片混沌现象来体会)“豁然开朗”。

4.师:“从‘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就叫‘启蒙’。”(师指课题中的“启蒙”二字)

5.齐读三组词。

三、初读课文、讲主要内容

1.将短语放到文中读,自由读课文,遇到喜欢的段落多读两遍,再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可以用上这些短语说说。

2.课文讲了什么?

四、读喜欢的段落,读好童谣、歌谣

1.你喜欢读课文的哪里?读来听听。(为什么喜欢?)

2.喜欢读童谣吗?出示三组童谣。初读,指名读。①为什么喜欢读童谣?生述说,师概括:幽默、风趣、明快、流畅。②童谣怎么读就更有趣呢?自己先练习。③刚才看见同学们有的拍手,有的跺脚,打着节奏读,看你们读得那么有趣,我也想读了,我们一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好吗?可作提示:第一首可以拍手,第二首可以跺脚或者手脚并用。第三首,一二组读前半句,三四组接后半句。

3.师过渡:“母亲不仅给我说童谣,还为我唱好听的歌谣呢,找一找在文中的哪里?谁来读?”出示歌谣。①指名读歌谣。②歌谣怎么读才好听呢?仔细观察第二首歌谣,句式整齐,有节奏,又押韵,每行都是7个字,读读看有什么规律,自己试试看。③指名读(女生)。师:“我听出来了,我们之前在读童谣时节奏欢快,而听她读歌谣时语气舒缓,她在读歌谣时还注意了二二三停顿,师示范读一句。”④请女生读。⑤师过渡:童年有民歌民谣伴我成长,是多么幸福、快乐呀!

五、感受月下启蒙

1.作者开篇第一句话说: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他为什么这么说?默读第一小节,思考。A:预设回答一:夏夜很美,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夏夜多美啊,你读出来。B:预设回答二:因为在童年的夏夜,有母亲为我唱歌谣。母亲在怎样的月色下为我吟唱?师过渡:“景美、人美、情更美,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美妙的童年夏夜吧。”C:配乐,朗读第一段。

2.再静静地读这句话,注意加点的字,你读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忙:勤劳、忙碌;搂:慈爱、亲切;唱:多才多艺,能歌善舞、热爱生活。

3.多么勤劳慈祥的母亲啊,忙碌了一天,也不忘给我唱那动听的歌谣,齐读这一句话。

六、再读、唱歌谣,唱出向往美好生活的歌

1.再静静地读这两首歌谣,读读母亲有什么心愿?A:向往到云南。云南的昆明是个四季如春的美丽的地方,母亲向往去那里。B:聚焦“楼”,两首歌谣里出现了5个楼字,母亲说盖了瓦屋再盖楼,盖了东楼盖西楼,还要盖南楼遮太阳,那时候家里能盖得起楼吗?

2.出示图片,师过渡:那时,我们的日子清苦,黄河的河流经常改变河道,我的家乡就在黄河曾经流过的河道边,哪里土壤贫瘠,大多是盐碱地,长不出繁茂的庄稼。虽然人们物质生活贫苦,但人们的心灵在古道文化的熏陶下,滋润得非常美好。

3.所以说:CAI:黄河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解释两个“长”。师过渡:“尽管生活清苦,母亲仍然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她把对我的爱,对故乡的爱,对生活的爱,伴着月光唱进了我的心里。”

4.你聽!唱歌谣(师唱第一首,接着点课件里传出第二首——天籁之音。)

5.好听吗?母亲是怎样为我吟唱的?谁来读?出示“母亲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

6.“芳香”一般形容什么?这里为什么说是芳香的音韵?师过渡:“在作者心里,母亲那甜甜的嗓音令人舒心,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还像花儿的芳香一样让人陶醉。所以说是‘芳香’的音韵。”

7.看,作者的这段文字还是一首小诗呢!CAI:将这段文字改成诗歌的形式出现。

8.配乐读“诗”。提示读好:小诗也会呼吸,注意停顿和换气,读出诗的感觉。一起读

七、总结

母亲不识字,但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将民歌民谣唱进了我的心里,使我长出了热爱文学的种子。

八、作业

4.职教中心第一届广场舞大赛 篇四

第一届广场集体舞大赛活动实施方案

为深入推进我校健身运动的开展,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增强师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加集体凝聚力。学校决定举办校园广场舞大赛,为保证该项活动顺利、高效进行,特制定活动方案如下:

一、活动主题:

精彩校园,魅力无限;舞动青春,展示风采。

二、活动地点:

职教中心新校区

三、活动时间安排:

(一)排练:

第一阶段:集中学习动作(3月15日——4月25日)

以班级为方队,以方队为单位进行队形编排。

第二阶段:彩排(4月26日)

第三阶段:正式演出(4月27日)

(二)演出时长:2小时

四、参加对象:

职教中心各班级全体学生。

五、奖项设置:本次比赛共设分专业组和非专业组:

专业班: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优秀组织奖(3个)

非专业班: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1个)、优

秀组织奖(2)

六、比赛规则:

1、比赛形式与内容要求:所有班级的比赛内容都限制在所定的八

个舞蹈内,重点突出 的是动作到位、变换队形和各种形式的道具,体现校园广场集体舞蹈特色,不能大量的改变舞蹈动作。

2、比赛内容:在《咚巴拉》、《向前冲》、《爷爷奶奶和我》、《国家》、《我要去西藏》、《七月火把节》、《给我一秒钟》、《不上你的当》,任

选一个作为比赛节目。

3、创作与表演形式具有新意和创意。

4、比赛顺序:赛前由各班负责人抽签决定。

七、评分标准: 各方队必须全班参加,裁判当场亮分,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取

平均分为最后得分。评分采用10分制,保留小数点后三位数,其评

分标准如下:

(一)表演和团队精神(4分)

1.表现力与热情:动作要展示内心的激情,体现一种健康和向

上的情绪。

2.队形:队形变化清晰、流畅,体现集体配合的意识。

3.一致性:集体动作整齐,每个人在完成动作的时间、空间、能力和表现力上一致。

4.服装:各班服装统一、有青春气息。

(二)、动作的完成(6分)

1.动作的正确性

2.动作的熟练性

3.身体的协调性

4.连接动作的流畅性

5.动作的转换及方向的变化要干净,无多余动作

6.动作要充分表现音乐的情绪

7.动作和音乐节奏配合要准确

八、比赛流程:

1、参赛嘉宾、参赛单位按时进场。

2、主持人上台介绍来宾,并对本次比赛的活动性质、目的、意义、规则、次序参与人员。

3、请领导致开幕词。

4、按照抽签顺序进行节目展演。

5、评委对每个班级的节目和展演工作做出评价与肯定并给予赋

分。

6、主持人对本次节目展演做总结,并请相关领导致闭幕词。

1、拟定程序

2、领导发言稿撰写

3、比赛场地的划分、座次的安排、主席台的布置(值星班级)

4、比赛期间现场的组织

(三)节目组:

职责:

1、活动整体组织安排,节目排练,主持人选定,主持词撰写。

2、负责整个活动的策划与实施。

3、负责方队的验收和审查。

4、负责方队的动作设计和编排。

5、收集节目单和抽签。

(四)现场组:

组长:职责:

1、负责督促前台节目出场次序。

2、负责督促后台各班级出场次序及下场,维持比赛现场的纪律。评分组

组长:

后勤组:

组长:

奖品的购买

比赛所需物品的购置

音响设备的准备;各班音乐的收集刻录;比赛期间音乐的播放。宣传组:

组长:

1、比赛期间的摄像、录像

2、媒体联络,领导邀请。

安全保卫组:

组长

1、比赛期间秩序的维护、安全保卫

2、彩门的搭建(微机组协助)

十、几点要求:

1、要求各处室认真落实各项工作,责任到人。

2、要求各班主任和排练老师认真组织学生学习动作,保证各方队有创意。专业班服装道具由专业组统一款式、颜色,各班负责购买;非专业班服装道具由各班自己选择,但服装必须统一。

3、班级在校学生必须全部参加,缺1人扣总分0.5分,缺2人扣1分,依次类推,扣完为止。

5.早(第一课时)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3.借助三味书屋的陈设,再现情景,认识一个可亲可爱的鲁迅童年形象。

二、教学重、难点

借助三味书屋的陈设,再现情景,认识一个可亲可爱的鲁迅童年形象。

三、教学准备 PPT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初步了解鲁迅

1.课件出示鲁迅的作家卡片和照片,师述:请同学们默读卡片内容,静静地凝视鲁迅先生的照片(停3-5秒,接着说)你们看:冷峻的面容,深邃的目光,眉宇间有忧、有恨、也有爱。(老师板书:鲁迅)

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接近80年了。但他的影响超越时代、跨越国界。用今天的话说,他就是一位超级偶像。

中国人这样评价他————鲁迅是一位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伟大的民族英雄。

外国人这样评价他——有名作,有群众,有青年;不做官,不爱钱,不变节。2.现代散文家吴伯箫就是众多崇拜者之一,他怀着崇敬的心情访问了鲁迅小时候读书成长的地方——三味书屋,写下了《早》这篇文章。(板书,齐读)让我们随着吴伯箫一同走进鲁迅的童年。

(二)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大声读课文,遇到不懂的词句,可以对照老师发给你们的注释,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2.同学们读得很认真,相信这些词语一定难不倒你们: 课件出示词语:(生字加红色)请学生领读一遍。酿雪 朴素 默默 花瓣 寿镜吾 笔墨纸砚

3.我们刚刚随着吴伯箫的文字在鲁迅童年成长的地方来来回回走了好几趟,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哪几处地方?指名说(后园、书屋)学生回答后,教师提示:一个是玩耍的地方;一个是读书的地方。(三)走进三味书屋

过渡: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和现在我们读书的地方有什

么不一样。

1.“三味”书屋,名字就很特别,那么三味是什么意思呢?课文已经对“三味”做出了解释,同学们找找看,在哪里?(学生找到,读)问:这儿把书比作“三味”,你是怎么理解的?(精神食粮。)是啊,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鲁迅就是在这儿逐渐成长起来的。2.三味书屋里的陈设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去看看。(板书:看陈设)出示三味书屋插图 师述:仔细看图,找找哪张课桌是鲁迅的,说说你的理由。(提示:看来,确实有难度,因为这是一张平面图。老师给你们一点小小的提示:课文中说,书屋朝西,那其实,正对着门的这一面就是东——课件出示东,下面就是西,根据方向东南西北——顺时针的顺序,那右边就应该是——南,左边就是——北。)现在再来确定一下看,哪张是鲁迅的课桌。)

(如果学生顺利回答,那么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标出东、南、西、北的方向)问:你们再找找,我们这个教室里哪一张课桌是在东北角上的?

3.三味书屋里面还有哪些陈设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再看看屏幕上的图,三味书屋里主要有:图上没有呈现出来的南墙圆洞门里面的小匾、一幅画、先生的座位、学生和鲁迅的书桌。(课件出示)

4.下面我们按照一定的顺序像导游那样介绍介绍三味书屋,结合课文内容,对照插图,自己练练看。代表说的时候,老师给个开头:欢迎各位来到三味书屋„„ 5.指名说。(要求不高,讲清楚就行。)

6.谢谢你精彩的介绍,这些陈设中,作者详细写了先生的座位和鲁迅的座位,请同学们用“——”和“﹏﹏”分别画出描写先生座位和鲁迅座位的句子,想象当年先生上课和学生学习的情景,从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寿镜吾老先生和怎样的鲁迅,并写下来。(1)先生的座位 ①预设:

整齐地放着笔墨纸砚:寿镜吾老先生的一丝不苟,做事认真,教学严谨; 戒尺:寿镜吾的严厉,对学生的惩戒;

其实寿镜吾老先生的威严,这一自然段中他的一句话也可以体现出来,我们找出来读读看。(“人都到哪里去了!是的,当学生的椅子上都是空着的时候,老先生就会这么严厉的喊叫。)

不常使用的戒尺:寿镜吾老先生的慈祥,严中有爱;

高背的椅子:一定要引导学生读书、看图、想象,才有意思,才能读出文字背后的趣味!想象一下,先生的大大的书桌,居于中央。坐在高高的椅子上,居高临下,你可以读出什么?(显示出那个时代老师的威严。)

②让我们一起读一读描写先生座位的句子,读出寿镜吾老先生的威严和慈爱。(2)鲁迅的座位 ①预设:

读书、习字、对课:鲁迅的勤学、好学、学习认真;

描绣像:顽皮、淘气的鲁迅。

同样的,要把句子补完整。读书、看图、想象。读书、习字、对课——严师督促下,学童认真求学!

描绣像——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给小鲁迅的兴趣开辟了空间,凸显了儿童的天性!

如果学生不能读出淘气的鲁迅,就先从鲁迅当年需要读的书引导,然后告诉学生从标点符号中也可以看出来。(教师具体语言描述:《西游记》在我们看来可是名著,很值得我们阅读,但是在鲁迅那个年代,在私塾老先生的眼里却不是好书,而是闲书。鲁迅居然在上课时把宣纸蒙在上面描绣像,说明——生说:“思想不集中,上课不专心。”真是淘气、顽皮的鲁迅。其实这段话中的标点符号用得也很有讲究,你发现了吗?(生说:我发现读书、习字、对课之间用的是顿号,这些事情可以看出鲁迅的勤奋,而“,”后面描绣像的事情可以看出鲁迅的淘气。)②齐读这段话,相信你们的朗读会让在场所有的老师看到一个可亲可爱的少年鲁迅的形象。

6.同学们,让我们完整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再次感受三味书屋的独特魅力。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和吴伯箫一起参观了三味书屋,走近了鲁迅的童年生活,看到了一个可亲可爱的小鲁迅。下节课我们将走进后园,相信你会看到别样的鲁迅。

(五)作业设计 1.生字描红

2.推荐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六)板书设计

鲁迅

书屋 看陈设 可亲可爱

6.第一课时 篇六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珠算小数加减法,并能正确进行珠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0.3+0.4 1.5+0.5 2.4+1.2 4.5-0.9 5.3-4.8 8+2.5

2、笔算(计算之后说说笔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7.65+2.13 3.14-2.09 0.96+4.68 8-7.56

二、新授

1、出示准备题(用珠算计算,做好之后说说整数加减法的珠算方法)。

2、出示例3 用珠算计算。8.76+4.03

(1)由全班学生用珠算计算.

(2)计算之后,说说小数加法的珠算方法。

3、出示例4 用珠算计算。 5.6-0.85

(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来解决此例题。)

4、小结

(1)讲解珠算小数加减法的拨珠方法。

(2)请学生填好书上第3页的内容,并读一遍。

5、练习

(1)试一试 26.75+3.4 25.72-9.8

(2)书上第4页2、4。

三、布置作业

7.《和时间赛跑》(第一课时)教学 篇七

《和时间赛跑》 (小学语文S版) 是一篇清新、淡雅又略带忧伤情感的散文, 朴实中有着感人的力量。课文主要讲了“我”因外祖母去世而悲伤不已, 后来听了爸爸的一席话, 看到太阳落山、鸟儿飞行等自然现象, 明白了为什么要珍惜时间, 并在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体会到了应该怎样珍惜时间。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对时间的概念比较模糊, 如何引导学生感受珍惜时间的意义, 领悟“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 你就可以成功”的含义是学习本文的重点。所以, 整个教学可以抓住“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 你就可以成功”这一主线, 引导学生围绕题目“和时间赛跑”质疑,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通过“作者最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他怎样和时间赛跑?”三个问题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从课文中和联系生活实际, 找出“什么永远不会回来了?”来感悟时间的流逝, 感悟为什么要珍惜时间。通过自读课文, 鼓励学生对自己不理解的语句质疑,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 读出自己的感悟, 架起文本与学生生活之间的桥梁, 在个性化的朗读中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最终引导学生感悟要珍惜时间。

生字和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基础, 本节课设计生字词教学从整体入手, 从长句子中提出生字, 用生字形成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的小诗。让词语与文本阅读接轨, 在阅读中学生多次接触生字的形, 可减缓字形教学和生字教学的坡度。围绕“时间”一词, 让学生说出与时间有关的词语和名言等, 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在朗读实践中积累语言, 内化语言, 运用语言。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 (赛、慰、庭、寸、沿、狂、喘、吁、暑、惯、益) , 正确读写“赛跑、安慰、庭院、沿着、狂奔、暑假、习惯、一寸、气喘吁吁、受益无穷”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讨论没读懂的问题, 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3.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 养成主动思考和自觉积累语言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所有时间里的事物, 都永远不会回来了”“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 你就可以成功”。引导学生获得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更多有意义的事这一启示, 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难点:由于时间概念比较抽象, 因此, 感受珍惜时间的意义, 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重点语句和珍惜时间名人名言的幻灯片。

学生:搜集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 身边珍惜时间的人物和事例。

【教学内容】

全文初探, 整体感知, 重点探讨课文第1耀8自然段。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互动:

1. (播放钟表嘀嗒嘀嗒响的录音) 师:你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谈话:你想到了哪些与时间有关的词语或句子?这些词语和句子告诉我们什么? (时间很宝贵)

一、揭题质疑, 引入新课

1. 今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篇与时间有关的课文。

(板书:和时间赛跑)

2. 齐读课题。

质疑。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谁为什么什么结果)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通读顺。

(出示要求: (1) 把字音读准, 把句子读通顺。 (2) 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 想不明白的地方做记号。)

2. 学生自读课文。

教师巡视。

3. 检查字词学习情况。

出示:

(1) 爸爸妈妈理解我的心情, 可不知道怎样安慰我, 只是说:“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

(2) 以后, 我每天放学回家, 在庭院里看着太阳一寸一寸地沉进了山头, 就知道一天真的过完了。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 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

(3) 我看到鸟儿飞过空中归窠 (k佶) , 它们飞得多快呀!明天它们可能沿着同样的路线飞过, 可时间已经不是今天, 小鸟也不是今天的样子, 它们一定也变了。

(4) 我狂奔回去, 站在庭院里气喘吁吁的时候, 看到太阳还露着半边脸, 我高兴得跳了起来。因为我跑在太阳前面了。

(5) 从那以后, 我就时常做这样的游戏, 有时和太阳赛跑, 有时和西北风比快, 有时一个暑假才能做完的作业, 我几天就做完了。

(6) 童年养成和时间赛跑的习惯, 在后来的几十年里, 使我受益无穷。

4. 出示词语:

赛跑安慰庭院沿着狂奔暑假习惯一寸一寸气喘吁吁受益无穷归窠滋味形容

5. 将上面的词语加上一些

词连成一首小诗。出示:

和时间赛跑

疼爱我的外祖母去世了,

我无法排除内心的悲伤。

爸爸不知怎么安慰我,

他说, 时间过去了再也不会回来了。

我在庭院里看太阳一寸一寸沉进山头,

看沿着同样路线飞过的小鸟变了样子,

我气喘吁吁地狂奔回去,

跑在了太阳前面。

有时一个暑假才能做完的作业,

我几天就做完了。

和时间赛跑的习惯,

使我受益无穷。

6. 齐读小诗。

7. 把标出的生字再读一遍,

选择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在桌子上写一遍。特别注意“庭、惯”两个字的写法。

8. 检查初读课文情况, 指名分节读全文。

要求:注意听字音是否读正确, 句子是否读通顺。

9.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主要写 () 因为外祖母去世这件事, 知道了 () , 后来他和 () 赛跑, 和 () 比快, 提前完成 () , 养成了 () 的习惯。告诉我们, () , 你就可以成功。

1 0. 指名回答, 根据学生回答, 理清前面根据课题质疑的问题。

(林清玄是台湾的作家。他为什么和时间赛跑?他怎么赛跑?)

课文写了几件事情?

[板书: (为什么)

时间永远不会回来

(怎么)

和太阳赛跑

和西北风比快

提前完成作业]

三、提出问题, 交流讨论

1.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同桌讨论)

2. 指名交流。

四、重点探究, 自读自悟

1. 品读第四自然段。

(1)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读第四段, 思考爸爸说了几句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2) 读了课文我们知道时间带走了什么?

(板书:昨天、爸爸的童年、外祖母的生命)

(3) 理解感悟:时间带走的仅仅是“作者的昨天”“爸爸的童年”和“外祖母的生命”吗?

(4) 带着自己的理解, 读爸爸说的这番话。 (生齐读)

(5) 思考:作者的爸爸在说这段话的时候为什么先说昨天, 再说童年, 最后说外祖母的一生呢? (指名回答)

(6) 师小结:昨天悄悄地过去了, 童年悄悄地过去了, 一个又一个童年过去了, 悄悄地, 一生也过去了, 时间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无情地带走了每个人的昨天, 每个人的童年, 每个人的生命, 把所有的事物都带走了, 带走一切的一切!永远不会回来了……带着这样的理解, 再来读这段话。 (生读第四自然段)

(7) 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 要求听清老师强调了哪两个词? (强调:永远、再也)

(8) 指导学生品读课文反复出现的4个“了”字, 谈体会。课件出示对比的两段文字:

“昨天过去了, 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爸爸以前也和你一样, 是个孩子, 现在想回到童年却办不到了。你将来也会长得像爸爸一样大, 像外祖母一样老。时间过去了, 就永远不会回来了。”爸爸说。

“昨天过去, 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爸爸以前也和你一样, 是个孩子, 现在想回到童年却办不到。你将来也会长得像爸爸一样大, 像外祖母一样老。时间过去, 就永远不会回来。”爸爸说。 (师生对比读书)

2. 品读第六自然段。

(1) 默读第六自然段, 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指名汇报, 读出理解)

(2) 师小结:无论是你的昨天, 爸爸的童年, 外祖母的一生, 也无论是沉下去升起来的太阳, 还是在天空中飞来飞去的小鸟, 它们都一次又一次告诉我们——— (出示:用诗歌的方式呈现第四、六自然段) 一起读:

昨天过去了, 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

爸爸以前也和你一样, 是个孩子,

现在想回到童年却办不到了。

你将来也会长得像爸爸一样大, 像外祖母一样老。

时间过去了, 就永远不会回来了。

太阳一寸一寸地沉进了山头, 一天真的过去了。

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 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

小鸟可能沿着同样的路线飞过, 可时间已经不是今天,

小鸟也不是今天的样子, 它们一定也变了。

五、仿写练习, 拓展升华

1. 师:读着读着, 我们仿佛把课文读成了一首诗, 这首诗的题目就叫《时间》;读着读着你也许想起了身边的很多事物也永远不会回来了。

2. 请同学们拿出作业纸, 仿照第六自然段的写法, 用几句话写一写在你眼里哪些事物跟昨天不一样了。 (出示:仿照第六自然段的写法, 用几句话写一写在你眼里哪些事物跟昨天不一样了。)

3. 生书写, 师巡视。

4. 指名汇报。

5. 总结:

8.让第一课时绽放精彩 篇八

【关键词】第一课时 低年级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072-02

每当观摩阅读教学现场或实录时,总是被名师们精湛的教学技能和深厚的教学基本功给吸引,他们大多浓墨重彩地呈现第二课时的教学,有的特级教师们会两个课时上完一节课。在敬佩之余内心总有个疑惑,第一课时该怎么上也能上得精彩纷呈?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如何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把四十分钟的一堂课上得高效呢?在多次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现以《咏华山》一课为例来谈谈如何向四十分钟课堂要效率。

一、精巧构思,诗文相映成趣

(一)整体性

《咏华山》是一首文包诗,诗文共同描述了华山的高、赞美华山的雄伟壮丽。本课的重点是对“啊!华山真高哇!”的品读与感悟及诗与文的对照理解。在以往的执教中,通常是用“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解决非重点段”的套路。分段朗读后理顺课文,结合第一幅插图学习第一自然段,然后把三、四自然段简单读评一下,算是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这样的教学把二段从文本中割裂了出来,既破坏了整体性,又削弱了重点性。该如何巧妙地呈现整体呢?

【片段一】:初读课文,仔细看插图

师:看插图中的小孩儿是谁?是第几自然段告诉我们的?

生:寇准!第四自然段讲的。

师:图中的大人是谁?

生:先生!

师:这连绵起伏的山是什么山?

生:华山!

师:这些都是第几自然段告诉我们的?

生:第一自然段。

师:小朋友仔细观察第二幅插图,他们站在山顶,看到了壮丽的景色,寇准情不自禁地念了起来,先生一听连连称赞,称赞什么?

生:好诗!好诗!先生连连点头称赞。

师:“他们在山顶看到了什么景色?看看课文第几自然段讲的?”

生:第二自然段。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么把华山的高写具体,怎样来赞美华山的雄伟壮丽的。

这样设计充分挖掘了两幅插图的作用,让学生对全文有个整体的概念,同时把今天的课时目标明明白白地亮了出来,条理清晰,段落分明。

(二)衔接性

《咏华山》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文包诗课型,如何把诗与文巧妙的衔接一起是上好这一课的关键。按照常规学习,先和学生逐句分析第二自然段,然后出示古诗,就诗论诗,讲解“与”、“齐”、“举头”、“回首”等字的意思。再回到前文,让学生找找哪两句话就是这两句诗的内容,最后对应读诗文。这样的设计割裂了诗和文的衔接性,硬生生地成了现代文教学和古诗教学,未体现文包诗的独特之处。那么“同步进行”就是一条快捷、方便又精致巧妙的路。

先自读第二自然段,找找哪句话中哪个字最能突出华山的特点,学生找到“高”,并引出中心句“华山真高哇!”。围绕“高”再次示标:课文是怎样把高写具体的呢?通过图文对照先学习第一句话,体会登华山之艰难,感叹华山之高。然后打破常规顺序,先学习 “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这句话非常具有画面感,教师和学生可以边画边讲,趣味感十足,课堂氛围变得活泼,对吸引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片段二】:

先板画一座华山,引导学生看图。

师:华山的前后左右远近都是山,有没有哪座山和华山一样高?

生:没有。

师:他们都在哪?

生:在寇准和先生的脚下。

师:课文里怎么说?

生: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教师板揭示“……都……”)

师:没有哪座山和华山一样高了,你觉得华山怎么样?

生1:华山是最高的。

生2:华山第一高。

师:是啊,华山真高哇!再仔细看看还有什么比华山高?

(学生面面相觑,看看图,又读读课文,一会一只只小手就举了起来。)

生1:有!蓝天比山高。

师:你怎么知道的呀?

生2:图上画着呢,蓝蓝的天在山上面呐!

生3:课文里也写了“除了蓝天”就是说华山不和蓝天比,因为蓝天太高了!比华山还高呢!

师:大家都是爱动脑经的小朋友,“除了蓝天”就是说只有蓝天比华山高。一起读好这句话,咱们来感受感受华山的高。

(学生特别带劲地高声朗读“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师:老师用十个字来表示这句话的意思。

(板示: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值得关注的是,这里不能说诗句,只告诉学生是十个字,因为此时还未出现诗句这个说法,只是为诗文对照做铺垫。语文教学斟字酌句必须严谨。接着让学生再读第四句话,分半句对应读这十个字,一对应学生马上理解了“与”是“和”的意思,“齐”就是“等高”的意思,明白第四句话就是这十个字的意思,无需多费唇舌,诗与文巧妙衔接,浑然天成。在此基础上用同样方法学习“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和“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学生反应积极,一点就通,难点一一突破。文的分析与诗的理解仿佛两条齐头并进的路最后交织在一起,精致又巧妙,一举两得。

二、扎实双基,字词落到实处

何为“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低年级教学恰恰是打好双基的时候,只有把学习的技能教明白了,学生才能凭借技能去学习知识。在这节课中很多细节都体现了对双基的重视。因为文包诗,所以课文段落编排上有些特别。全文共四个自然段,但因文中插入两句诗,句首又都缩进两格,学生会错误认为是两个小节,而教师往往会忽略此处,何不利用小小的冒号进行一次双基教学?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时就告诉学生共有四个自然段,别担心学生理解错误或不解,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马上把这个疑问解开。

【片段三】 :

(老师数句子,学生读句子。第二句只有一个字“啊!”,学生数的时候会把它和第三句“华山真高哇!”一起数作第二句。)

师:小眼睛看仔细,第二句是什么?

生:啊!

师:“啊!”只有一个字,为什么说它是一句话?

生1:啊后面有个感叹号!

生2:感叹号也表示句子结束。

师:你真会读书,读得这么仔细。原来一个字是一句话,就叫独字句。

这就是语文的基本知识,细节中见本领。在数到第六句话时,绝大部分学生读到“小孩儿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就结束了,此时老师引导继续读,学生会半信半疑地接着读“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因为看到了句号,读到这学生又停住了。老师要求读下去,学生的疑惑就更大了。读完“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马上映示完整的第六句话,引导学生观察虽然句首缩进两格,但前面有个标点符号,这个符号表示还没结束,后面还有内容,所以下面两行就是这个符号的内容。学生的疑惑瞬间解开,一下子就记住了,以后再碰到这个符号,定能熟练地运用这一技能。这就是把技能教给了他们,把双基的基石打扎实了。

此外可以用对比朗读体会“真”在语境中表示“确实”的意思;用动作示范来理解“举头”、“回首”;用先画一朵云,让学生读句子找茬,补画云朵来感受“朵朵”的多,再次加深了“量词重叠表多数”这一基本知识的印象,这些都是把字词落到了实处。此外,文中出现的二类字和生字,也通过词语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看,并用连词成句读来简化识字的心理过程,达到随文识字的目的,处处体现了字字落实的精神。

三、丰富板书,句篇水到渠成

对以形象思维占主导的低阶段学生来说,板贴一个大大的红苹果远比板书“红苹果”三个字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记忆。所以要提高课时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把文本的重难点用精美又巧妙的板书来呈现,为教学锦上添花。要提高板书的含金量,可以紧扣以下三点:

(一)抓中心、显结构

本课的重点段落是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二自然段共有六句话,一、三、四、五句话是对“啊!华山真高哇!”这句中心句的具体描写。每句话与中心的关系以及每句话讲什么,文本结构在板书上一目了然。上课时每讲完一点就朗读中心句,为学生理清了思路,潜移默化地为将来写作文做好铺垫。

(二)突重点、解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意思。第二自然段采用了现代文与古诗两种形式叙述和赞美华山的高,特别之处就在于古诗的意思就包含在了现代文中,指导学生借文悟诗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板书精确地体现了这一点,将现代文与诗句左右句句对应展示,用一个“高”字衔接,架构起两者之间的桥梁。诗句展示在“咏”字下方,“咏”字含义不言而喻,难点一望而知。

(三)扣字词,巧背诵

很多教师在设计板书时会在“到底是出示字词还是句?”这个问题上犹豫不决,其实可以尝试“连词成句,连句成段”这个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二自然段就浓缩在九个词语、两句话中。通过学生自己读,同桌读,齐读等多种方式一句多读,由词到句,由句到篇,为背诵铺设台阶,降低整段背诵的难度。此外别小瞧了这九个词语,其中包含了七个二类字,两个生字,比起以往单纯的读词识字,这样的方法简化了学生识字的心理过程,通过随文识字完成学会有关节段的生字词,初步背诵第二自然段的教学目标。

文本结构、重点段落、教学思路、教学目标都体现在了这小小的板书上。

9.公输 第一课时 篇九

一、素质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论理多用类比的写法。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了解墨子通过止楚攻宋实现他的政治主张(非攻)的奋斗精神,启发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坚持实践,勤学苦练。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学习本文叙事说理的方法。

难点:文章第二、三两部分是教学的难点。

解决办法:1.做好课前预习,在知识结构中梳理以前学过的知识,精心设计复习题,做到温故知新。

2.指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最好利用多媒体手段绘画,即按照课文内容绘制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从中得到感悟。

10.熟读,第一课时教学的关键 篇十

那么,第一课时如何设计才能取得更高的教学效率呢?

做好预习检查,为第一课时做铺垫。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中年级的学生应当初步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需要对预习进行检查、反馈。学生充分的预习会给第一课时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对预习进行充分地检查、反馈,又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学会预习,培养其预习习惯。

预习中,学生会有一些疑难,例如教学《白鹅》一课,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发现一些词语很难理解,如“净角、堂倌、窥视”等,于是我引导学生读课文,边读边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在阅读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他们会有成就感,那阅读的兴趣也就会得到提高。接着,我再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读通一些难读的句子、难理解的词,学生就读得很有兴趣,不会觉得枯燥无味,进而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做辅垫,激发学生更高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乘兴而来,让第一课时开门红。第一课时往往是学生对新知识最感兴趣的时候,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和策略时,要确切地理解学生的“兴奋点”,这样针对性才强,学生兴趣才会更浓,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学生接触新的文章时对“内容”是最感兴趣的,标题又是文章的眼睛。标题会让学生产生很多遐想,很多疑问。这种对新内容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渴望,就是教师进行第一课时教学的最佳时机。如讲授《巨人的花园》时,学生的脑海里就会想象:“巨人的花园是怎么样的呢?和我们平时的花园一样吗?”这时,教师应顺势利导,让学生去读一读课文,找一找描写花园的句子、词语,学生自然就会兴致勃勃地学起来了。

当然这种新鲜感是非常短暂的,老师要把最新鲜、最有趣的内容安排在“新鲜感期”内。在第一课时的教学就是要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些最迫切的问题,让学生乘兴而来。

把握课堂教学节奏,让第一课时张弛有度。“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张”是快节奏,“弛”是慢节奏。在教学中,教学内容简单的,学生自学可以学懂的,或内容比较有趣的,可以快节奏进行。内容比较难的,比较枯燥的,比较抽象的,或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则要“慢动作”进行。

如在教《去年的树》这课,生字都不是很难,就可以简单读过。但是,对于“伐”字的讲解是很容易出错的。在这里要穿插讲解“伐”字的发展史,让学生深刻地记住“伐”的意义和字形,感受汉字的魅力,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文中树和鸟儿的友情是重点学习的部分,要让学生慢慢感受,为第二课时体会它们分离后还信守诺言的品质做好铺垫。

不过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张弛有度。“张”,时间不可太长,应以学生身心不会过度疲劳为度;“弛”,也不可过度,应不致使学生的注意力涣散。

教学版块有机整合,让第一课时简单务实。很多老师反应,第一课时在解决生字和读通课文上花费的时间多,节奏慢,内容乏味,整节课显得不充实。如果我们适时地将一些教学板块给予合理的整合,就可以节省出时间,使教学内容更加充裕。如在教学《巨人的花园》时,我出示了两组词语:

鲜花盛开绿树成荫鲜果飘香阳光明媚草翠花开

狂风大作雪花飞舞鲜花凋谢树叶飘落冰雪覆盖

我让学生读一读这两组词,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学生就在读和想的过程中认识并理解了生字。接着,我引导学生对“这两个完全不同的画面同时出现在了巨人的花园中”展开思考,学生的求知欲被点燃,在接下来找和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轻松地理解了这些词语,同时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将词语的教学和理清脉络进行了整合,为其他部分的学习留足了时间,课堂学习就变得饱满充实。

11.《泉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一

【设计理念】小学生的好奇心强, 对自然事物有观察的欲望。教学中通过图片、多媒体投影等方式让他们感受济南的泉的特点, 并说说自己的所见和所想, 从而激起他们阅读和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阅读的主体性, 通过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有效阅读中增长见识、丰富生活和提高体验能力。通过阅读来调动学生思考, 鼓励他们参与问题的谈论;创设情境, 发挥学生语言表达的主动性, 从而丰富认知与情感。在对话交流中, 让学生获得语言的感悟能力, 学会表达生活中的美及对美的感悟。

【教学目标】

1.能够识记、理解生字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感受作者对泉水的热爱之情, 体会作者行文脉络和语言运用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理解和感受泉城泉多、水美的特点, 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2.会学会用, 学会迁移, 在阅读、理解和表达中提升学生对祖国自然美的热爱与爱国情感。

【学习过程】

一、巩固旧知, 联系导入

谈话1:上一个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是什么? (《虎门销烟》) , 就这个题目, 我们怎么理解呢? (“虎门”是地方, “销烟”是事件。) 我们其实还可以补全———林则徐虎门销烟。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板书:泉城) (生读课题)

谈话2:你们是怎么理解这个题目的? (这个城市以泉出名) , 那么我们知道哪个城市被称为“泉城”呢? (济南) 由这个题目, 我们推想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二、自主阅读, 问题探讨

引导学生通读全文, 边阅读边思考这篇课文是写了哪些泉?是怎么写的?每个泉各有什么特点? (提示:可以用“先……接着……最后……”这样的句式概括。)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整体阅读的能力, 从而把握文章内容的重点, 学会概括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

三、具体研习第一自然段

1.问题探讨:小组讨论, 说说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有什么好处?

【设计意图】让学生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 培养他们质疑的能力, 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2.学法点拨:我们要得出这一段写了什么, 就要分清楚这一段有几句话, 每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最终得出第一段的内容。 (三句话, 分别写了济南有七十二泉, 泉多;济南的泉美和济南的泉著名。)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学会提炼句子的主要内容, 能够整体和局部地分析段落, 学会概括段意。

3.品读“这些泉有的……秋雨潇潇”这句话, 探讨问题:

(1) 看看这句话共有几个分句, 同学们觉得这段话写得怎么样? (共有4个小分句, 写得比较优美逼真、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等。)

(2) 作者为什么写得这么栩栩如生呢? (四个分句都是比喻句, 显示出作者观察仔细、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准确凝练。)

(3) 作者是从泉水的哪些方面写的呢? (前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了泉的样子, 后两句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泉的声音, 是从形态和声音两方面写的。)

4.拓展延伸。

小结:同学们, 作者在写这段文字时首先认真观察了泉水的形态, 仔细聆听了泉水的声音, 并加上作者丰富的想象以及生动的表达, 把泉水写得栩栩如生, 让我们过目难忘, 记忆深刻, 这十分值得我们学习。除此之外, 老师觉得还有一点很妙 (以诗歌形式出示这段话) , 就是这段话读起来朗朗上口, 就像一首小诗。范读 (作者用了四个“有的”这样的排比句式, 让句子更加的工整, 读起来也更有气势!) 、指名读、齐读。

过渡:想把这美妙的泉水记在心里吗?

(1) 朗诵比赛。自己先朗诵, 先在小组内比一比, 然后小组选派一个代表, 参加全班比赛;

(2) 再读第二句, 感受“有的……有的……”句式特点;

(3) 观察学校课间活动的一个场面来写一段话, 用上“有的……有的……”句式。

(相机出示:“操场上, 同学们有的在踢足球, 有的在打篮球, 有的在跑步, 有的在跳绳, 可热闹了。”) 如果四年级的我们还写这样的句子, 能不能代表我们的水平?我们能不能也像泉水的作者一样把句子写得更生动、更具体呢?引导学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修改?

(相机出示:“操场上, 同学们有的在你追我赶地踢足球, 好像一匹匹骏马在草原上奔跑;有的在你拍我抢地打篮球, 好像一只只饿狼在抢夺食物;有的在比赛跑步, 个个如离弦的箭;有的在玩花样跳绳, 让人看了眼花缭乱。”)

【设计意图】活学活用, 提高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借助这样的仿句造句练习, 提高学生对事物进行细腻精准描写的能力, 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谈论:同学们想想除了在操场上我们可以用“有的……有的……”进行造句, 还可以针对其他场合和对象用吗? (小组讨论, 如用学过的“台湾的蝴蝶谷蝴蝶真多呀, 它们……”写生活所见, “天上的白云姿态万千, ……”)

四、课堂小结

12.《第一场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二

本节课重点: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大和雪后景色的美丽,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

本节课难点: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雪大的,从哪些方面来写雪后美丽的景色的。

本节课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领悟作者善于抓住特点从不同角度描写下雪景象。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

4、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喜欢的地方试着背下来。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你们见过雪吗?雪大吗?雪景美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峻青爷爷写的《第一场雪》。板书课题:第一场雪

2、齐读课题,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见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你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

(1、第一场雪的时间。

2、雪下得大。

3、雪后景美。

4、大雪引起的联想。)

三、共同探究学生最喜欢的部分。

1、雪下得大。

你们从哪些地方知道雪大的?小组协作,找出来读一读。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让学生进入情境。课文是怎样把这场雪的“大”写出来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总结:“鹅毛般的大雪”、“一会儿就白了”是从视觉上来写的;“簌簌地不断往下落”、“咯吱一声响”是从听觉上来写的)。教师就势引导学生,我们要做有心人,要善于观察,语文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下了整整的一夜大雪,你们想看看雪后的壮美景色吗?

2、雪后景美。

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亲临其景,感受大雪之后雪景的美,并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哪些地方美。请同学们看书,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美,美在哪里?从这些句、段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让同学们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讨论,小组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作适当的点评。

(如:“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作者写得是否真实,赞一赞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遣词造句的绝妙。)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有感情地朗读,赞一赞雪美,分享作者的喜悦。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领会作者写大雪之后的美景采用了什么表达方法?(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如学生在领会的过程中有难度,教师可作一定的引导。)

三、师生共同小结。在这一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你学到了些什么?

13.推敲第一课时 篇十三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并能讲出这个故事。

2、学会14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即使„„也„„”造句。

4、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教学难点 :

指导用“即使„„也„„”造句。媒体设计:投影片、录音 教学时间:三课时 板书设计 : 11 推 敲 发生 夜深访友 留诗相赠 发展 一字斟酌 反复推敲 高潮 冲撞仪仗 请求宽恕 结局 韩愈表态 贾岛赞同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能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重点:

1、读好句子,读通课文。教学过程 :

一、出示诗句,导入 新课。

1、映示图画。师述: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一个和尚的敲门声打破了夜的静谧,惊醒了栖息在池边树上的小鸟。这便是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所描绘的情景。2、映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1)指名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2)说说诗句的意思。

3、同学们通过预习,一定知道这句诗是谁写的吧? 卡片出示:唐朝 贾岛 指导读准字音。

4、映示全诗,师范读,学生齐读: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5、简介贾岛: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注意“和尚”的“尚”读轻声。(2)师述: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早年曾因家境贫寒,出家做过和尚,后因韩愈欣赏他的诗才而还俗。他作诗的态度非常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

(3)卡片出示并理解带点词的意思:字字斟酌,句句推敲 6、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题目是“推敲”。板书课题,齐读。

7、学生做一做“推”和“敲”两个动作,体会一下不同点。师述:为了斟酌这两个字,至今还流传着有名的“推敲”的故事哩!

二、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边听边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轻声自读课文两至三遍,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借助字(词)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布置预习): 皎洁 幽居 即兴 妥帖 吟哦 簇拥 斟酌 宽恕 莽撞 推敲 犹豫不决

四、检查自读效果。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区分平舌音、翘舌音以及前鼻音、后鼻音。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和尚 恰当 差人 李凝

3、认读生字词或新词(映示): 皎洁 妥帖 朝愈 簇拥 宽恕 门闩 莽撞 避让 响亮 沉睡 推敲 家境贫寒 夜深人静 4、指导读好下列长句:

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

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岛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说说有关词语的意思。

五、指导书写生字。皎、骑、僧:左窄右宽;

斟、酌:左右基本等宽,“斟”左高右低。尚、妥:上小下大。贾:上宽下窄。愈:上大下小。

唐:第三笔要有足够的伸展。

六、作业 : 1、见习字册。2、抄写词语。

14.《鞋匠的儿子》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篇十四

(讲述故事)

师:小男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 印象?

生:这个小男孩很聪明。

师: 想认识他吗?这个男孩后来成为了美国的总统。他就是林肯。 (出示图片) 对于林肯,你有哪些了解?

(出示资料)

师:用心读读,你对他有哪些新的认识?

生:他倡导人人平等,废除黑奴制度。

(板书课题)

师:读了课题,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课文为什么以鞋匠的儿子 为题,而不用林肯或美国总统林肯呢?

生:鞋匠的儿子怎么成了美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总统?

生:课文主要写林肯的什么事情?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 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人物

1.出示学习提示,自读课文。

(1) 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2) 画出不理解的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3)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林肯的哪两件事。

2.反馈交流,整体感知。

(生概括回答)

师:两件事是一样写的吗?

生:第一件事是详写的,第二件事是略写,有详有略。

三、研读课文,感悟人物

1.默读课文,圈画林肯演讲前后参议员态度变化的词语。

交流 : “尴尬———羞辱———嘲笑———静默——赞叹”

(归纳板书:尴尬羞辱赞叹)

师:“尴尬”这个词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外面不是“九”) 羞辱的“辱”呢? (上面辰字的一撇不能太长,字形略扁些)

2.体会羞辱。

师:“羞辱”什么意思?参议员们为什么要羞辱林肯?

生:他是出身卑微的鞋匠的儿子。

师:如果你是那个参议员,会怎样来说这段话? (指名读) 为什么这样读?

师:读出了参议员的内心感受。最体现羞辱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生:“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出身名门望族的参议员们瞧不起出身卑微的林肯。

师:读书不光要关注文字,还要关注标点符号。看看短短一句话用了几个标点?想象一下怎样的神情?什么样的语气? (参议员慢条斯理,态度傲慢)

齐读,读出傲慢的语气。

师:在就职演讲的庄重场合,这样的羞辱犹如刀剑直刺人心啊,然而鞋匠的儿子———林肯却让这种羞辱在静默中消释,并化为赞叹的掌声。这是为什么呢?

3. 品 读 语 言 , 体 会 林 肯 的 人 格 魅力。

(1) 出示学习提示:仔细品读林肯的三段话,圈画关键词语,感受其人格魅力,做上批注。

学生自学做批注。小组合作讨论。

(2) 交流。

生:面对羞辱,林肯不但没有 发怒,还说感激。我从“感激”“忠告”等词体会到他的宽容大度。

师:把别人的羞辱当作忠告来 感谢,多么博大的胸怀。

生:我从“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体会到林肯对父亲的尊重。

生:我体会到林肯作为鞋匠儿子很自豪,充满了对父亲的尊重和爱。

生:我从几个“永远”看出林肯尊敬、爱戴父亲。在他心中,父亲是个伟大的人。

师:身为总统,却认为自己永远无法超越父亲,饱含着对父亲深深的爱。同时,也体现出他怎样的思想?

生:人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

生: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师:在参议员眼里,鞋匠是卑 微的;而在林肯心中,鞋匠是伟大的。父亲是他的楷模、他的榜样。

师:还从哪里体会出他人人平等的思想?

生:我从“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对参议院里任何人都一样,如果你们穿的那双鞋是我父亲做的,而它们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尽可能地帮忙。”他当上了总统,却还愿意为参议员去修鞋子,体会到人人平等的思想。

师:即使身为总统,也愿意用鞋匠的手艺为别人服务。人人都是平等的。

(3) 感情朗读。

师:这三段话,林肯事先准备了发言稿吗?他是怎样通过演讲,来打动参议员的呢?让我们通过朗读来感受。

学生练读,指名读。

生:面对羞辱,林肯表现得宽容、真诚,用自己对父亲的爱化解了尴尬。

师:林肯的演讲字字发自肺腑,正是这份真情打动了所有的人,使所有的嘲笑声都化成了赞叹的掌声。

(4) 想象写话。

师:参议员们的心情久久不 能平静,他们会想些什么?在省略号处写一写。

指名反馈,相机点评。

四、以题为眼,提升人物

师:课文学到这,你知道课题为什么用“鞋匠的儿子”了吗?

生:故事的起因是参议员羞辱林肯出身卑微,嘲笑他是一个鞋匠的儿子;而林肯抓住“鞋匠的儿子”这个话题,用自己的真诚和智慧打动了他们,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15.《花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五

1.认识“怒、暮、燥”等生字,会写生字“醒、修”。

2.读懂课文第一、三自然段,知道花钟是由不同的花在不同的时间开放。

3.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来描写不同花的形态。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花的喜爱,对修建奇妙花钟的赞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词语卡片,花钟。

2.学生课前观察周围的各种花,也可以准备一些资料图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文

(一)谈话

奖励欣赏一组图片,欣赏了图片,你得到了什么信息?是啊,大自然藏着许多奥秘,只要我们留心观察,你就会有很多发现。

(二)揭题

花也有秘密呢,这秘密啊,就藏在课文中,今天我们就去见识一下。(板书课题,引读)

(设计意图:课件展示欣赏图片,让学生说说得到什么信息,从而引出“只要我们留心观察,你就会有很多发现。”这一单元目标。激发学习探究的欲望,为课文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初读识字,理清层次

(一)出示初读提示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用“——”画出介绍花钟的句子。

(二)学生自读课文

(三)交流汇报

1.看看这些词语会读吗?

2.学写、会写的字“醒、修”。

(1)观察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

(2)师范写,生书空。

(3)学生在抄写本上各写两个。

(设计意图:识字仍然是三年级学生的重要任务,在语境当中认识巩固生字,注重了词语的积累。初读课文提出了读通读准的要求,尝试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理清层次,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精读感悟,品味语言

(一)研读第三自然段

1.课文哪句话是介绍花钟的?

(出示句子)一位植物学家曾有意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组成花的“时钟”。

对啊,像这样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钟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就组成了花的时钟。

2.既然是时钟的话,该怎么看时间呢?自由阅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

(出示句子)这些花在24小时内陆续开放。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这是不是很有趣?

(1)把这里的“大致”“刚刚”删掉,行不行呢?

(2)让我们用朗读来感受一下。

(二)研读第一自然段

1.找一找:自由阅读第一自然段,画出花的名字。

2.赏一赏:欣赏鲜花之美,巩固品味词汇。(课件出示课文中9种花的图片)

3.引出第一句:真是——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仔细读读,你脑海里浮现了哪些画面?

(1)带着感受读读这一句。

(2)找出描写各种花开的句子。

4.品一品:创设情景,对比感受,领悟不同的表达方式的精妙。

重点句子理解预设:(根据学生的理解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课件呈现:

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

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

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

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

傍晚六點,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

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

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

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1)看这些时间,你发现了什么?

①体会按时间顺序写的。

②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③体会时间位置的不同。

小结: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

(2)再读读这段话,你还发现了什么?

研读:同样是写花开,文章又是怎样表达的?挑一种你认为写得最美的花,用心读一读,再想象一下它盛开时的样子,要求融入你的想象,最好加上你的手势,美美的说一说。

交流,预设:

①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结合图片理解“喇叭”,形状之美。做出动作,响亮地朗读。

②艳丽的蔷薇展开了笑脸。

结合图片理解“艳丽”,色彩之美。指导带着表情朗读。

③万寿菊欣然怒放。结合动作理解“欣然怒放”,姿态之美。

④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介绍昙花,了解成语昙花一现。

5.读一读:指导朗读,品味语感。(引读,小组合作读)

(设计意图:课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一环节是本课的中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自读自悟,学生在品味花钟独特的报时方法时,也感悟到了课文语言表达的独到。通过朗读、表演、仿说等练习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培养了语感,也突破了本文重、难点。)

四、总结全文,拓展能力

1.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其实大自然中还有很多的奥秘,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2.继续观察搜集各种花不同时间开放的资料,然后把这些资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给他人。(形式多样:如编科学小报、做资料卡、写观察日记等)

(设计意图:这部分设计为学生提供语言学习实践应用的机会,采用选择性教学,鼓励他们主动学习,勇于创造。)

【板书设计】

13.花钟

有趣

美丽

16.《穷人》第一课时教案 篇十六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舒适

搁板

魁梧

蜷缩

黧黑等。

2、初读课文,初步感受穷人的“穷”,运用“主要人物的主要事情”来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感受并学习描写环境的表达效果。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中有两种人,一种是穷人;一种是富人。穷苦的人往往心地善良,关心他人。今天我们一起走近穷人,去感受他们美好的心灵。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穷人》。板书:穷人这篇小说是世界著名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你对他有所了解吗?齐读课后学习连接: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作。

二、检测预习、学习生字

(师:字词的掌握是学习课文的基础,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

搁板

魁梧

黧黑

蜷缩

包裹

抱怨

倒霉

挨揍

保佑

勉强

寡妇

撕破

忐忑不安

寒风呼啸

波涛轰鸣

狂风怒吼

心惊肉跳

忐忑不安

(1)注意字音:

搁板

蜷缩

勉强

(2)注意字形:

(3

理解“忐忑不安”

(师:字词大家掌握得非常棒,好,下面我们走近课文,看看作者笔下的穷人又具有怎样的形象?)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2、想一想,课文讲了哪些人物?讲了他们一件什么事?

四、交流展示:

五个孩子

渔夫(桑娜的丈夫)

寡妇西蒙和她的两个孩子

(1)学生自由说,相机引导(师:概况课文内容既要求全面又语言简练)抓住主要人物所做的主要事情来说说

(课文记叙了渔夫和她的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纯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五、学习一、二自然段

(一)自由读课文一、二两个自然段,边读边做好批注,把你的感受,体会写在相应句子的边上,一会我们来交流。

1、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说感受,引导学生说一段话

句式:从哪里感受到,感受到上什么,连起来说,说一段话

(二)第一自然段预设

1、句子1:屋外寒风呼啸——一阵阵的浪花。

感受到环境的恶劣,可怕。

2、还从哪里描写了环境的恶劣,(最后一句话)

3、第一自然段你还能读出什么,(桑娜的勤劳,能干)

(三)第二自然段预设

(师:课题是穷人,但是文中一个“穷”字也没有,你从那里感受到了穷?)

句子1:孩子们没有鞋子——菜只有鱼,(吃、穿)

2:渔夫、桑娜的忙绿

3:屋内的摆设

句子二:丈夫不顾惜身体——

(1)理解勉强,(将就、凑合)从勉强你感受到了什么?

(即便是这样的生活,但是,在她的心中也是没有什么好抱怨的,因为孩子都还健康。)

(2)平静的读一读:桑那沉思:——

(3)当她听到风暴的声音,他再也

不能平静了,他开始:

读:他现在在哪——(读出急切,读出焦虑)

a)

读好这句话(读出害怕,读出担心)

b)

这样恶劣的天气,丈夫还没有回来,他只有来祷告上帝

c)

读:他现在在哪——

d)

从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桑那(深爱自己的丈夫)

读:他现在在哪——

四、小结写法

1、作者环境刻画的越恶劣,越可怕,就越能表达啊出桑那家的贫穷,因为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如此可怕的环境下,他的丈夫还要出海打雨,说明他家的食物不多了,可能面临着蛾肚子的危机了,从侧面的环境描写刻画了桑那家的贫穷。

2、环境刻画的恶劣,也表达出了他们的勤劳,能干,生活的艰辛,反映了渔夫的生活的艰难。

五、板书设计:

桑娜

渔夫

上一篇:难忘的钓鱼作文下一篇: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知识竞赛题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