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2015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总结

2024-06-22

临沂市2015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总结(14篇)

1.临沂市2015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总结 篇一

五寨县道地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

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管理培训试卷 姓名:

得分:

注意事项:1.满分100分。要求卷面整洁、字迹工整。2.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一、选择题1-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哪项不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遵循的原则()A、成员以城市人口为主

B、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C、入社自愿,退社自由

D、成员地位平等,实行民主管理。

2、为了支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2006年10月31日十届全国人大 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这部法律于()起施行。

A、2007年7月1日

B、2008年9月1日 C、2009年6月1日 D、2010年3月5日

3、各地按合作组织的性质及培育途径看,下列哪项不属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 社的发展模式()

A、邯郸模式 B、莱阳模式 C、宁津模式 D、重庆模式

4、下列哪项不属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问题的集中表现()

A、管理不规范,运作质量不高 B、区域局限比较突出 C、有异化现象存在 D、老板文化程度低

5、关于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具备的条件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A、有50名以上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的成员。B、有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的章程。C、有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的组织机构。D、有符合章程规定的成员出资。

6、下列哪项不属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享有的权利()

A、参加成员大会

B、行使表决权,实行民主管理 C、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D、可随时请求政府补贴

7、下列哪项不属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十九条对于合作社成员退社的时间、程序等问题的规定()A、成员资格宗旨时间 B、退社时间 C、批准问题 D、排解矛盾

8、下列哪项不属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理事和管理人员损害合作社利益的行为()

A、侵占、挪用或者私分本社资产 B、维护成员利益

C、接受他人与本社交易的佣金归为己有 D、从事损害本社经济利益的其他活动

9、作为成立之初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其组织结构一般都比较简单,只需要决策层和执行层,部门的设置也尽可能简化,便于沟通和节约成本,但必须具备()

A、决策职能 B、执行职能 C、监督职能 D、ABC

10、下列哪种情形,不能将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轻易除名()

A、成员家庭特别贫困

B、不履行成员义务,经教育无效的 C、给本社名誉或者利益带来严重损害的 D、成员共同议决的其他情形

二、填空题1-10题,每空2分,共40分。

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二条的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2、新型职业农民分为

、、和。

3、合伙制企业属于比较典型的、的经济组织。

4、合伙制企业是

的经济实体。

5、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股份制企业最大的不同在于成员以劳动合作为主,而非

的合作为主。

6、农民专业合作社无论成员大小和出资多少,都实行

、、,一人一票制,没有特权。

7、农村的、、简称农村“三大合作”组织。

8、是农村的主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力量。

9、农村合作组织,从发展的路径看,可以归结为两种模式,即

模式和

模式。

10、公平的 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构建的核心。

三、判断题1-10题,对的打√,错的打×,每空1分,共10分。

1、农民专业合作社是非专业的经济组织()

2、可强制农民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

3、农民退出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缴纳大量罚金,否则不予退社()

4、合伙制企业的入伙和退伙有严格规定,均不能随意入伙和擅自退伙()

5、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负无限连带责任的经济实体()

6、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无论成员大小和出资多少,都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一人一票制,没有特权。()

7、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8、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间接力量()

9、合作社选举产生的代表(含管理人员)都要对社员负责()

10、激励机制也包括分配制度,同时还包括管理者的薪酬制度,雇佣员工的激励制度。()

四、简答题1-2题,每题10分,共30分。

1、什么是新型职业农民?

2、简要概括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原则

3、简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

《农民专业合作社》试卷

一、选择题

1、A

2、A

3、D

4、D

5、A

6、D

7、D

8、B

9、D

10、A

二、填空题

1、自愿联合、民族管理

2、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引领带动型。

3、共同共有、共营共责

4、无限连带责任

5、资本

6、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

7、生产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

8、农民

9、市场推动、政府推动

10、分配制度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简答题

1、什么是新型职业农民?

以农业为主要职业,全年多数时间从事农业生产,从业稳定性较高,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来源,全年收入高于当地农民平均水平。今后职业农民就是一个职业。

2、简要概括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原则

(1)自愿与社员资格开放原则(2)民主控制原则(3)社员的经济参与原则(4)自治和独立原则(5)教育、培训和信息服务原则(6)合作社之间的合作原则(7)关心社区发展原则

3、简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

(1)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经济组织(2)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3)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专业的经济组织(4)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自愿和民主的经济组织(5)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具有互助性质的经济组织

2.临沂市2015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总结 篇二

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 (下称围场县) 地处河北省最北部, 是清代皇家猎苑, 全县总面积9 219.72 km2, 辖37个乡镇, 312个行政村, 总人口53.5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44万人, 2012年农牧业生产总值40.22亿元, 年财政收入6.5亿元, 农民人均收入近4 000元, 全县有耕地面积1 116.6 km2, 粮食总产35 120万kg。主导产业主要以玉米、马铃薯、蔬菜和肉牛为主。该县地域面积大, 气候冷凉, 是典型的半农半牧区。2012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以来, 在探索的过程中找到了适合的农民培育发展方式, 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 提高农民思想认识, 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承办、农民参与”合作模式

围场县从提高思想认识入手, 宣传新农民培育, 提高农民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承办、农民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合力。

1.1 坚持政府主导

围场县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当作“富民强县”的战略工程, 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 16个相关单位为成员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落实了专项工作经费, 促进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开展。同时出台了《围场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实施意见》、《围场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实施方案》、《围场县新型职业农民奖励扶持政策》等政策方案, 使新型农民培育工作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1.2 部门承办主要工作

围场县政府委托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承办, 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认定、培养、综合管理。围场县财政部门专门安排300万元担保资金, 拉动农村商业银行、华商村镇银行和农业银行2.5亿元贷款, 用于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利用再就业资金, 为全县100名种养大户发放贴息贷款800万元;县农村经营管理局向新型职业农民和家庭农场主流转土地33.35 km2。各个部门在政府的指导下, 齐心合力地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1.3 农民参与增力

在围场县农牧局组织下, 半截塔乡榆林子村骨干农民多次到赤峰市、张家口市和当地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参观学习, 切身感受高新农业技术带来的增产增收效果, 开阔农民眼界, 增长农民见识, 形成极大的参与动力, 已建成了0.27 km2的设施大棚。目前, 围场县已发展具有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潜力的种养大户2 300户。在政府主导下, 提高了农民对于参加培育工作的思想认识, 培育对象积极主动学习, 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事半功倍。

2 明确培育对象, 准确定位新农民

围场县依据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制定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及管理办法》, 规范了新型职业农民资格的认证条件、标准、程序、机构、管理、培训、考核、发证和质量控制等环节, 对职业农民实行动态管理。在认定条件上, 规定新型职业农民需有一定的农业生产资料, 如耕地、圈舍、牲畜、农机具等, 主要精力用于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上, 家庭绝大部分收入来源于农业生产经营收入。在认定标准上, 种植业要求土地流转面积0.134 km2以上, 种植面积在0.134 km2以上。养殖业要求常年存栏肉牛50头以上, 或羊100只以上, 或猪100头以上, 或肉鸡3 000只以上。农业技术服务业要求有固定服务场所, 家庭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服务利润且3年内无不良记录, 或专门从事有偿服务的农机手、植保员、防疫员、沼气工、园艺工等技能服务人才。

3 加强政策扶持, 提升职业农民吸引力

为了提升职业农民吸引力, 给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创造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 围场县政府制定《围场县职业农民扶持奖励政策》, 其中包括5项重点:1) 补贴优先。凡是取得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的, 确保其优先享受到农机补贴、良种补贴、牲畜补贴、示范园补贴等农牧业补贴。2) 加重补贴。集中流转土地达到0.067 km2以上的, 除按原渠道享受补贴外, 还可以集中申报一次, 再次享受补贴。3) 信贷支持。县政府出台了《围场县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明确县财政每年设立现代农业发展产业引导资金。4) 资金整合。将所有的支农资金进行整合, 用以支持农民创业。5) 技术服务。对新型职业农民实行技术服务优先, 实施“个、十、百、千、万”工程, 即每个行业领域建立一个专业技术服务团, 建设一支专业服务队伍, 设首席专家;技术专家服务团每年例会两次, 对领域内的形势、政策进行研讨, 提出措施, 并向政府部门提交报告;每个专家要与农户进行对接, 进行一对一服务;选择10家龙头企业, 100个示范区, 培育1 000个新型职业农民示范户, 带动万户农民致富。

4 重视培训方式, 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质量

合适的培训形式有利于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 提高培训质量和增强培训效果。围场县政府以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依托, 针对学员特点, 着重4大课堂建设, 形成了组织高效、务实管用、新型职业农民欢迎的培训模式。

4.1 基础培训班的“固定课堂”

围场县近两年共举办各类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400多期, 培训县、乡村技术骨干4 000多人, 培训农民20万多人次, 培训种子、农药、兽药、化肥、饲料等销售人员3 000多人。固定课堂的建设可以使农民有规律地、系统地进行培训, 聘请专业的高等学校的教授为农民进行理论知识讲解, 目的是夯实新农民的相关理论基础。

4.2 实践操作示范的“田间课堂”

配合固定课堂, 田间课堂采取技术服务优先原则, 在生产现场为培育对象讲解知识, 指导技术, 和农民面对面交流, 手把手授艺, 取得显著的培训效果和经济效益。黄土坎乡和半截塔镇的107户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象种植的8.04 km2马铃薯与周边农户粗放管理形成鲜明对比, 2013年马铃薯每公顷产量均达37.5 t以上, 每公顷净收益41 250元以上, 实现丰产增收。

4.3 科技交流的“流动课堂”

围场县每年出动科技直通车100多车次, 赶科技大集30多次, 现场播放科技光盘100多场次, 发放各种科技“明白纸”10多万份;现场回复农民咨询上万人次。流动课堂的科技交流可以共享最新种植技术, 交流种植经验, 整体提高围场县农民种植水平, 提高农民科技种植的新思想。

4.4 多媒体传播的“空中课堂”

围场县政府主导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QQ群, 实名加入, 政策、信息实现共享。通过农村科技广播站、手机短信平台, 为培训对象发布气象预险, 病、虫害灾情预报, 适宜农时操作的技术规程等农业信息。

5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 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搭建平台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 是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载体, 是不可替代的现场教学课堂, 是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和学习的平台。2013年围场县政府出台了《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 围绕马铃薯、蔬菜、畜牧、林果和中草药发展, 筹措5 000多万元, 重点支持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等建设。集中建设537个马铃薯、蔬菜园区、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和标准化养殖场等示范基地, 并从中筛选出38个农业生产企业和示范农场、养殖场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同时将各基地详细信息制作成图本, 录入围场县信息咨询系统, 方便群众随时查阅, 并组织不同专业的学员进入不同的试验实训基地进行学习、实践操作。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员无论种植何种农产品, 具备何种教育背景, 耕地在任何乡镇都有可看可学的模板。

摘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河北省乃至中国, 处于理论探索和实践试点阶段, 总结和分析国内现有试点地区的实践经验十分必要。文章从思想认识、培育对象、政策扶持、培训方式等角度, 总结了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近年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经验。

3.临沂市2015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总结 篇三

会议首先组织了全体参会人员参观考察夏邑县刘店集乡孔祠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场,实地了解当地新型职业农民接受教育培训、发展优势产业和增收致富带动情况。随后,在夏邑县人大会议室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座谈。会上,韩传勇副县长介绍了夏邑县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经验,浚县、许昌等18个试点县的农业局负责同志汇报了本县试点工作进展情况。交流中,薛豫宛副厅长不时插话点评,并就一些关键性问题详细询问,了解试点县整体推进情况,听取19个试点县的发言后,薛厅长对各试点县按照要求,扎实开展工作给予了积极评价。针对地区之间差距较大、工作进度不平衡等问题,薛厅长指出,各试点县要认真学习借鉴夏邑县领导高度重视、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农业产业发展相结合、与农民致富相结合的成功经验,从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文件精神和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高度,切实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摆上位置、列入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有力有效推进。薛厅长强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农广校要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建立稳固有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机制。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发挥职能,统筹资源,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制定出台优惠扶持政策,为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搭好台、服好务。农广校要主动作为,以提升内涵质量为目标,紧紧围绕和把握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两个重点,广泛开展岗位练兵和技能比武,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练就能够优质服务广大农民尤其是新型职业农民的好武艺和真本领。

最后,刘开处长作了总结讲话。刘处长要求各试点县要深入学习领会有关文件会议精神,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扎实的工作作风、创新的工作方法,落实领导责任,把握基本环节,抓好工作落实,保质保量完成目标任务。(作者单位:河南省农广校)

4.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总结 篇四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完成情况

今年我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为85人,其中:社会服务型农家旅游服务员培训任务为40人,生产经营型专合组织与农场主经营管理培训任务为45人,我校通过调查摸底、宣传发动,组织实施,于20xx年12月25日圆满完成了培训任务。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组织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我校成立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职业培训处处长任副组长,职业培训处、招生就业处、教学科研处、财会管理处、高教鉴定处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全面负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办公室设在学校职业培训处。

2、制定工作方案。根据我校实际,制定符合游仙区实际的工作方案,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长效机制,完善培训管理办法,着力打造绵阳旅游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特色模式。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要求,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坚持立足产业、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以做大做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导向,整合资源,提高培训的针对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加快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大力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3、建立职业农民信息档案。我校10月份在游仙区逐乡逐村地开展规模经营职业农民调查,调查对象主要为生产经营达到一定的规模,在游仙区境内从事农(林)业生产经营的种植大户、林业大户、养殖大户、加工大户等,调查工作完成后,建立规模经营职业农民信息库,以此作为我校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象,择优推荐参加游仙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4、建立师资人才库。在充分发挥我校涉农教师作用的同时,面向社会广泛吸纳聘请有关农业方面的专家及技术能人,建立层次多样、专业齐全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团队。以中级职称以上的技术专家、业务骨干和本地乡土人才为主,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涉及专业合作社与农场主、农村经济管理、农家旅游服务员、植保等近十个专业领域。

5、科学设置教学课程。根据今年我校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养目标,围绕社会服务型农家旅游服务员,生产经营型专合组织与农场主经营管理生产管理、技术指导、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对策等内容设置教学课程。生产经营型每期培训时间为15天,其中集中课堂培训6天(48学时),实训5天(40学时),交流参观4天(32学时)。社会服务型培训时间7天,其中集中理论教学3天(24学时),实践教学及参观交流考察4天(32学时)。把一些能够代表游仙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体现游仙区农业产业特色的示范园、示范场、农业龙头企业等作为实训基地,运用“学校授课+基地实习”、“田间培训+生产指导”等形式,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用性;外出考察学习重点选择到梓潼县许州镇、游仙区太平镇和柏林镇、游仙区万鸿、北川县、安县等地进行考察学习。

6、规范培训制度。我校新兴职业农民培训有场所、有人员、有制度、有档案,配备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设备,建立了完整的培训工作开展情况记录和参训学员电子档案。建立相应的课堂纪律,参加培训的学员能按照培训作息时间,上好每堂课。

7、注重宣传总结。今年是我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第一年,为了让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我们及时总结典型成功经验,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报道等媒体进行宣传报道,营造有利于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良好氛围。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主要成效

1、促进学员之间的互相学习交流,增长见识,开阔眼界。通过组织外出参观学习,拓宽了视野,给学员带来了全新体验,实地学习示范园区的成功经验,让学员们得到前所未有的视听效果,学员们充分利用培训平台,相互交流探索产业发展方向和前景,相互之间形成资源共享。

2、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学员们通过授课教师在销售渠道开拓、品牌塑造等培训内容知识引导帮助下,逐步认识到销售技巧的重要性,有的学员经过学习后,对产品进行重新改良包装后,增加了不少的.经济效益。

3、增强学员务农信心。学员们普遍认为培训内容针对性强、教师讲课水平高、方式方法灵活多样、管理规范、服务到位。通过三农问题、现代农业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体验式的农耕文化、社会责任等培训,把握了宏观形势。培训中还融入支农惠农政策、农业项目申报、合作社法、财务管理、合同法、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认定、农业金融等内容,提升了经营管理能力。通过市场营销、品牌建设等培训,建立了对农产品生鲜电商、渠道建立、品牌塑造等问题的深层次认识。通过产业趋势发展、五新技术的培训,掌握了产业动态,让学员对从事农业充满了希望。

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来年工作思路

1、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总结今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经验,加强和兄弟学校交流,做好来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案,为未来的培训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做好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设施设备建设,整合资源,改善条件,提升农民教育培训能力。

3、优化师资队伍。聘请一批农业专家,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库,遴选熟悉“三农”、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实践的专家进入培训师资库,及时淘汰不合格人员,补充优秀师资,确保教师水平。

5.议如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篇五

作者:郝建海

单位: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摘要:根据宜阳地区的现状采用土地托管的方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形式培养专业的农场主,专业的农场主是什么呢?也就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职业农民为重点,建立专门政策机制,构建职业农民队伍,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人力基础和保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重点是什么?农民、农户。国家政策支持的重点又是什么?新型职业农民。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土地托管、农场主

中国农民是最伟大的群体。革命战争胜利离不开人民、新中国时期,是农民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大量基金、改革开放时期是农民推动了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建设,可以说广大农民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么现阶段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更离不开农民,事实证明现代农业的根本是农民,现代农业的核心主体是职业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教育农民是实现国家长久发展的基本战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措施,也是破解“谁来种地”、推动“三农”发展的根本制度变革。

一、新型职业农民产生的时代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在由传统农业国家向现代化工业国家转变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以及新生代农民对土地的“陌生”留守农业人群呈现老龄化、总量相对不足,整体素质偏低、等问题,寻找农业的继承人成为我们目前面临的首要问题,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解决了“谁来种地”的现实难题,更解决了“怎样种地”的深层问题。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意义

(1)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核心主体,改变以往一家一户耕作经营方式,实现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共同承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风险与责任。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保护我国的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没有高度知识话的农民,就没有高度现代话的农业。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首要条件。目前我国留乡务农人员以妇女、中老年人为主,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超过50%,出外务工的60%以上是新生代农民工,大部分没种过地,也不愿意回家种地,今后“谁来种地”将会成为一个重大的课题。只有抓住那些有意愿、有能力务农的农民,对他们进行更加专业化、职业化的教育培训,使其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才能确保农业“后继有人”,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2)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现代农业转型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从单一农户、种养为主、手工劳动为主,向主体多元化、领域拓宽、广泛采用农业机械和现代科技转变,现代农业已发展成为一二三产业

高度融合的产业体系。但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仍然偏低,仅相当于第二产业的八分之一,第三产业的四分之一,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青黄不接,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不高,接受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不强。发展现代农业,必然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型职业农民。

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应从那些方面入手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需要采取更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办法,首先应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可以获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他们可以免费看病,还可以拿到养老金。

(1)教育培训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的核心内容,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对农民培训机构的培训人员、课程以及培训方式进行改造,逐步建立成依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平台,改变传统的培训方式,采用先进的培训模式、理念,要根据农民的特点和生产特点,既接地气又灵通多变。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能注重数量,而要在质量上取得突破,着重从生产型、创业型和服务型三类人才做好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一是以家庭农场为生产型代表,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意识和辐射能带动能力,掌握一定专业技术生产技能,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新型的职业农民;二是以返乡农民工为创业代表,着力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创业意识和管理能力,领办和创办农业生产化经营企业的新型职业那你;三是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和农村区域经理人为服务型代表,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意识和决策能力,掌握一定

产业化经营和市场营销技能,从事农村社会化服务新型职业农民。

(2)建设以合作社为平台的培训主体

我国近年来加大了对农民培训项目的支持,但是由于农民居住分散,文化程度不同,从业范围广泛,长时间集中学习十分困难,仅在教室里又很难学到生产实用技术,加上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品种多、技术高、周期长、环境要求千差万别等原因,决定了农民职业教育必须覆盖面广、专业门类多、技术含量高、教学内容丰富且要通俗易懂、随时随地满足求学者的需求。因此建设以合作社为平台的培训主体,应运而生;建设以合作社为平台的培训主体,就是以合作社为依托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资源共享构建群体优势,共同抵御市场经济风险。最终通过合作社的平台实现:农厂对接、农超对接、农政对接,即农场和生产、收购厂家的直接接触,农产品和超市的直接接触,农民和政府的直接接触。

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关键

国家政策就决定了农业的的发展方向,也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中的关键点,只要出台有含金量的扶持政策,才能为发展现代农业打造一支用得着、留得住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才能激励更多的有志青年从事农业,才能调动新型职业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

国家法律的支持,只有完善国家面向农业的法律条例、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使农民得到社会的公平、公正的对待,农民也可以得到和城市人一样社会的保障,还有农业补贴、保险补贴、购买土地补助、减免税收,才能慢慢从根本上消除农民内心对农业的抵触心理。

农业从业者的资格认证

农业生产经营者需要有务农的资格证书,抓好新型职业农民的认证管理工作只有通过专业的认定,才能确认新型职业农民,才能扶持新型职业农民。(1)认定的标准:根据申请人的从业类型,分类管理生产型职业农民、经营型职业农民、服务型职业农民。

(2)申请人组织培训:依靠合作社的平台组织申请人进行专业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

(3)结业资格认证考核:培训结束由相关部门进行专业的资格认证考核。

(4)制定每月的强制交流学习制度:时代在发展,技术在进步,我们只有不断的完善自身才能不被社会淘汰。

6.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的思考 篇六

摘 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农民数量迅速减少,“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问题日益凸显,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目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数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培育的方式和内容难以满足各类农民的需求,资金投入与农民培训需求尚有距离,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都有待加强。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第一要大力进行舆论宣传,第二要进行顶层设计,第三要调研市场和农民需求,做好培训供给侧内容调整,第四要加快乡村互联网建设,第五要加强培育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城镇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7-0056-05

近些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广大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在本地从事第二、三产业或到城镇打工,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劳动力人数急剧减少。从事农业生产人数的减少,凸显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这一问题的紧迫性,为了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就要让农民从种地中获得的收入大于其就地或到城镇打工从事非农产业获得的收入,而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就涉及到农民“怎么种地”的问题了。事实已经证明,传统农民的小农生产方式在解决农民温饱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无力将农民从温饱带入小康甚至富裕的生活状态。因此,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已成为现阶段农民通过农业生产提高收入的关键举措。

一、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重要性

国家统计局2016年2月29日发布的《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15年末,乡村人口数60345万人,占总人口比例43.9%。全国农民工总量27747万人,将近46%的乡村人口选择了非农产业就业。按照全国66.3%的劳动人口(16-59岁)比例计算[1],乡村的劳动人口数约为40009万人。除去农民工人数,乡村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人数约为12262万人,而这12262万人的农业劳动力还包含兼业农民、带孩子的母亲以及户口在农村的大学生人数,真正全职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人数相对不足。另一方面,据国土资源部调查数据,我国每年撂荒耕地有近3000万亩,且土地撂荒现象有蔓延之势。土地撂荒原因很多,农业从业人数不断减少是其中的重要原因。新生代农民(80后、90后)多外出打工,回乡务农的愿望很低,他们不会种地,不愿意种地已成普遍现象。这固然与新生代农民从小很少接触农活密切相关。但究其根本原因,从物质角度而言,农业生产的利润要远低于进城打工的收入;从精神角度而言,从事农业生产缺乏前途和身份低微,是新生代农民工远走他乡的重要原因。据农业部测算,目前返乡创业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分别占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总数的2%和1%[2],没有合格以至于优秀的人才,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的建设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破解“农民不愿种地”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让农民真正从种地中看到希望,有奔头,有动力。农业的发展,农村的建设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农民自身,所以从技术、文化等方面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问题的关键。

正是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中共中央、国务院从2012年2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2]1号)》到2016年1月印发《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1号)》,连续五年提出要大力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新型职业农民至少包含三层涵义,首先,这些人是农民,意味着他们还是要以农业收入为生活的主要来源;其次,这些人是同传统农民不一样的新型农民,“新”的指标是:文化素质高、科学技术新、经营管理强;再次,这些人从事的农业是一种职业,农业不再是一种卑微地位的象征。这意味着新型职业农民应从这种职业中获得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除了物质生活的富足之外,还需要精神生活的充实,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标和内容就比较清晰了。

从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来,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2014、2015两年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0万人,青年农场主1万人[3]。这些“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以生产经营型为主,辅助以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在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民收入提升、新农村建设等各方面起到了引领、示范的作用。

为更好的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做好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农办财[2016]38号)》,从培育的思路、原则到培育的目标、内容、再到培育的保障措施都做了明确规范,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指明了方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二、目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无论从硬件设施建设还是师资力量上来说都取得了很大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即使按照70%的城镇化率来计算,未来我国也将有4-5亿农民生活在农村,以现代农业及相关产业为生,而200万的新型职业农民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将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

2.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方式和内容不能满足各类农民的需求。首先,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样,气候条件各异,各地的农业生产方式和适宜的农作物品种差异较大,需要根据当地农业发展及适宜、特色农产品需求选择相应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式和内容;其次,即使同一地区的不同农民由于各自的生产基础、兴趣需求、资金技术不同等原因,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方式和内容要求也会不尽相同。从我国目前各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现状来看,培训方式单一,大多以课堂讲授为主,辅助以田间地头,典型参观等形式;内容枯燥、重复,课程安排自上而下,不能充分反映当地农业及农民的需求。再次,目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多以技能、技术、生产、经营、管理为主,而新型职业农民不仅仅是掌握新技能、新技术、能生产、会经营、懂管理的富裕农民,更应该是有文化、综合素质高的新型农民,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这就要求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要注重精神层次的内容。

3.无论从中央还是地方来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资金投入不能满足培育需求。我国农民人均收入低,不可能自己承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费用。况且,我国农民人数众多,层次多样,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普遍较低,这些都决定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需要中央及地方政府资金的大力投入。“十一五”期间,全国落实农民教育培训资金150亿元以上[4],五年150亿,每年均30亿,分摊到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上,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投入经费9375万元,这包括所有的农民教育培训的经费,包括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涉农产业人才、农村劳动力转移、基层农村管理人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具体分摊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上就杯水车薪了,这也导致很难吸引到优秀师资从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也就很难保障培训的质量。

为突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2014、2015年中央财政分别安排11亿元专项资金,地方省、市、县各级财政投入资金20亿元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2016年中央财政拟投入13.9亿元,进行100万新型职业农民和1万名青年家庭农场主的培育[5]。尽管这两年中央有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专项资金,地方有了配套资金,并在增长,但仅以2016年为例,中央投入的人均培育经费约为1376元,这些费用包括教育培训、认证管理以及跟踪服务的费用,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4.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硬件设施建设有待加强。经过近三十年的建设,我国农民培育形成了以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和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央广校”)为主体的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的培训网络。央广校拥有广播、电视、互联网、卫星网、文字教材等多种教学媒体资源,并形成了以央广校为龙头,省级校、地(市)级校、县级校为依托,乡、镇及村级教学班为载体的培训体系,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也从省级、地市级培训中心发展到县级培训中心。无论从培训的网络渠道还是从培训的体系建设方面来看,我国农民教育培训硬件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这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所需求的硬件设施建设还有一定的差距。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广播、电视、报纸、文字教材等媒体资源已经远远落后于市场的需求,如何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中的作用是我国未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取得成功的关键。据报道,截至2015年8月底,农村宽带家庭普及率比城市地区低约40%,尚有约5万个未通宽带行政村[6]。这就需要我国尽快进行宽带进乡村尤其是偏远农村的硬件设施建设。

5.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师资力量有待提升。据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统计,目前我国从事农民教育培训的专兼职教师共有10万名。首先,从数量上来说10万名的专兼职教师队伍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广大农村居民的培训需求,即使以未来新农村建设所需4~5亿农民的1/3培养成新型职业农民来算,师生比约为0.6‰到0.8‰之间,如此低的师生比远远不能满足数量庞大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需求。

其次,从师资质量上来说,各地现有培训师资既有高校院所专家和优秀专业技术人员、相关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也有培训机构师资、优秀企业家、农村乡土人才等,师资来源多样。但从各地的实际培训状况来看,从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老师大多教育层次较低,知识老化,授课方式陈旧,很难满足新形势下各地新生代职业农民培训的需求。而且,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农业科技发展迅速,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新设施等不断涌现,迫切需要一批能够进行现代农业技术应用和推广的师资队伍来培育新型农民。

再次,各地从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管理工作有待完善。虽然各省、市、自治区进行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的调查、登记、管理工作,但仅仅限于统计学上的登记工作。由于没有良好的激励措施,这些专兼职教师的稳定性、所讲内容的实用性、时效性难以保证,而且有些地区专兼职教师虽然在编,但实际没有从事农民教育培训的现象比较普遍。

最后,从事农民教育培训的专兼职教师普遍缺乏积极性。这固然与物质激励措施有关,也与广大专兼职教师队伍本身缺乏进修培训机会,缺乏成长空间有关,更与地方政府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态度有关。虽然农业对于地方GDP的贡献远远小于第二、三产业,但是,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我国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就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农民的现代化,农民的现代化需要一支稳定的、具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师资队伍。

三、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诸多问题,根据多年关注农民教育培训的心得,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1.在全社会范围内,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大力进行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建设美丽新农村的舆论宣传,使广大农民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至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主动地从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这是农村发展的根本之路。农民只有从主观意愿上愿意学习、愿意改变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当然,仅仅是口头上的舆论宣传,农民如果不能亲眼见识到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和发展现代农业给他们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收入增长、社会地位提升、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等,那么他们就会失去学习和改变的内驱力。所以,宣传和实际的建设工作要同时进行。同时,也要让农民见识到各省市优秀家庭农场主、农民企业家以及专业合作社社员的创业、创新之路给他们带来的巨大成果,以激发他们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和美好梦想的追求。

2.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进行顶层设计和全国范围内的统一规划。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各地的培育工作地方特色较强。尽管中央连续五年发文强调要大力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业部办公厅也先后印发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农办科[2012] 56号)》、《关于做好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农办财[2016]38号)》,有了宏观的思路、方向和原则,但缺乏顶层设计的具有可操作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施方案和统一规划。由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公益性很强的事业,如果没有顶层设计的操作性极强的实施方案和统一规划,各地具体实施起来可能会遇到以下问题:一是可能缺乏培训目标、方向、数量和质量的把握,二是可能会遇到很多实际困难无从下手,比如说资金投入、民间培训机构引入等问题。

新型农民培育实施方案一要立足长远,形成长效机制,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二要有长期、中期以及近期的明确的培育目标、任务、方向和内容。三要有明确的资金投入机制,包括中央和地方的投入比例、如何引入民间培训力量等。四要有统一规范的师资要求,并要对师资力量进行动态的管理。

3.调研市场和农民需求,做好培训供给侧内容调整,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取得成功的关键。各地培训部门和机构应充分调研市场和农民需求端的实际,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供给侧内容的调整。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培训内容的调整要遵循产业供给侧需求。各地地形地质不同,农业生产条件各异,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各不相同,这就要根据各地实际农业产业发展情况制定培训方案,培训内容不能千篇一律,没有特色。第二,培训内容的调整要适应市场供给侧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在不断提升,对绿色、有机农产品,高品质、大品牌农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收入的提高也促使人们业余时间对于观光、旅游需求的极大增加。这些都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培训内容是培训取得成功的关键。第三,培训内容的调整要尊重农民主体需求。首先要结合农业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的要求,在农闲时进行培训,最大限度的方便农民;其次,针对各类农民的实际需求,分类指导,实施精准培训,避免过去那种不顾农民实际情况,自上而下安排培训内容的做法。

4.加快我国互联网进乡村,尤其是偏远乡村的建设。现阶段,我国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依托互联网的强大技术、信息力量,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方向。农村地区是我国整体进入互联网+时代的短板地区,这不利于知识、信息向农村地区的传播。正是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国家通过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给予了相关企业一定的财政补贴,鼓励他们承担农村及偏远地区(高成本地区)的宽带网络末梢建设和升级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计划:到2020年完成约5万个未通宽带行政村通宽带,约15万个已通宽带的行政村(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接入能力光纤化,为超过3000万农村家庭提供宽带覆盖升级。助力农业、电子商务、教育、医疗等宽带应用[6]。

进入互联网时代,不仅“要想富先修路”,更要“要想富先通宽带”。宽带网络向农村地区的大力推进以至于覆盖整个农村,仅仅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就有以下好处:一是加快培育速度。2014年、2015年,我国每年100万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速度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加快培育速度涉及到资金、师资等多因素影响。互联网的便捷性、及时性可以把培训内容迅速输送到有需求的农民手中,尤其是移动终端的使用,可以使广大农民随时随地进行知识和信息的更新,不必受师资、资金、农民本身教育程度等多方面的限制。宽带进乡村对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起到了很好的培训传播的支撑作用,可以极大地提升培育新型农民的速度。二是节约培育成本,通过网络、移动终端农民就可以学习自己想学习的任何内容,不必去课堂参加培训班,省去了教室、教师、教材、路途等多种费用,节约了培训成本。

5.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队伍建设。首先从增加师资数量上说,增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队伍的数量是解决师资问题的根本途径。这可以从扩大师资来源上着手。对于农民专业技术师资,可以从农业院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等专业技术单位聘任;对于农民通识教育和综合素质提升师资,可以从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大专院校以及党政机关、行政管理部门聘任;对于实践指导类师资,可以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园区等机构聘任,尽可能的增加师资数量。

其次从提高师资质量上说,一是各级培训机构要积极创造条件,针对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有计划的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学习和继续教育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科技水平,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同时还要结合农民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通过教育培训、研讨会等形式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方法、授课水平等以适应农民学习的实际情况。二是加强师资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农村职业教育教师是个苦差事,收入低,工作辛苦,田间地头跑、跟踪服务是日常,没有坚强的职业道德的支撑是很难坚持的,同时良好的职业道德也可以提升教师使命感,不断增强自我发展和完善的动力。

再次从加强师资队伍管理上来说,农业部科技教育司于2015年11月启动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库建设工作,该项工作对师资力量分级建设和管理,共分为县级、地(市)级、省级、中央级四级师资队伍,分别承担不同的培训任务。为了增强师资队伍的质量,师资库实行动态管理,不断吸收优秀师资力量,对于不合格的师资实行退出机制。这一措施使师资队伍建设规范化,并形成了长效机制,对于提高师资队伍质量,稳定师资队伍,加强师资队伍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最后从提升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上来说,激励措施可以从物质、精神两方面来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国家的公益性事业,教师的物质报酬不能指望农民的培训费,增加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财政投入是唯一切实有效的方法;精神方面,让从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教师通过培训活动实现自我价值是增强其积极性和创新性,稳定教师队伍的关键。教师自我价值感的实现又源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数量和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7.临沂市2015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总结 篇七

“引导117名大中专毕业生回乡从事农业创业;新增新型职业农民颁证认定217人;培育特色种养示范户67户;选送229人到县外农业示范基地实地学习……”6月13日,金溪县农业局工作人员向笔者娓娓道来。近年来,金溪县通过实施多元培训、示范带动、政策扶持等举措,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让希望的田野更加充满希望、更加色彩斑斓。

多元培训重实效

6月14日上午,笔者走进金溪县对桥镇农村党员培训基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心,基地各种教学设施齐全,100多名学员正在专心听讲,并不时做笔记。“这些资深专家不仅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为我们详细讲解芳樟、无患子种植和管理等关键技术,还带领我们深入附近芳樟、无患子种植基地观摩实习。”一位名叫刘忠坤的学员向笔者透露。

据陪同笔者采访的县农业局工作人员介绍,该县立足当地农业产业资源,围绕优质稻、芳樟、无患子、蜜橘、蜜梨、黄栀子等主导产业,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骨干、青壮年农民、返乡创业农民和农科类大中专毕业生为重点,分层次、分类别、分步骤开展培训。为了提升培训效果,该县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选聘专业教师、农技人员、乡土专家等组成教师团队,积极推行“田间课堂”“村头学校”“送教下乡”以及“走出去”“请进来”等培训模式,通过集中授课、跟踪指导、典型示范、观摩实习等形式,让各类学员均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培训模式。目前,该县已初步形成以农民教育培训中心为主体,以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为补充的“一主多元”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各培训机构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适时安排课程,实现“月月有主题,常年不断线”,切实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实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示范带动促提升

坐落于金溪县秀谷镇经济作物园区的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江西君洲生态养殖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肉鸽良种繁育、肉鸽健康养殖、肉鸽养殖推广教育为一体的标准化养殖企业。6月14日下午,笔者来到该公司,恰逢公司正在为周边一些种植户发放饲料和疫苗。陪同笔者采访的县农业局工作人员说:“我们在优质稻、芳樟、无患子、草鱼、鸽子等不同的产业均重点培育了几家典型的示范基地。江西君洲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只是我们重点培育的对象之一。公司秉承‘授人以渔,共同致富’的理念,采取‘五个统一’(统一提供鸽苗、提供饲料、提供疫苗、提供技术和回购鸽蛋)的模式,带动、帮扶周边多户农户发展肉鸽养殖,使肉鸽养殖逐渐成为金溪的一大特色产业。我们计划每年至少带动200户农户发展特色种养,努力培育更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随后,我们来到金溪县有名的林果业专业村——琅琚镇凤尾山村。该村果农李思静向笔者介绍:“以前我家蜜梨产量虽然也不低,但由于技术跟不上,果品品质欠佳,没有卖到好价钱。在我们村种植示范户的带动下,我家10亩蜜梨全部套袋,并施用有机肥。果品品质上去了,不仅售价高,而且卖得快。”据悉,以前凤尾山村蜜梨套袋率不到30%,现在蜜梨套袋率已提高到80%以上。此外,物理防治病虫害、高效低耗滴灌等技术也得到较好普及。

政策扶持增活力

6月15日上午,我们来到金溪县合市镇坪上村。该村新型职业农民、养猪大户邓宏波说:“以前我只在县城附近小打小闹养了几十头猪。今年初,我回到自己的老家发展规模种养业,可是资金有些紧张。正在我烦愁之际,县小额担保贷款中心为我解决了资金难题。”

8.临沂市2015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总结 篇八

河南省夏邑县农广校 王留标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2年8月农业部在全国选择100个县启动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2014年,农业部、财政部联合启动实施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提出加快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2015年又扩大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实施范围。各级地方政府和农业部门认真按照国家和农业部的要求,围绕建立教育培训制度,从培训目标、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路径等方面,积极探索教育培训的有效模式;围绕建立认定管理制度,从认定主体、认定标准、认定程序、管理服务等内容进行有益探索,形成了认定管理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围绕农民需求,制定、创设了一批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积极推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就试点工作情况来看,截止到2013年底,全国100个试点县中,有88个县建立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73个县制定了认定管理办法,61个县明确了扶持政策。同时可见,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进展还不平衡,各地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思想认识还不统一,有的地方重视程度不够、抓工作力度不够、存在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一些政策、机制和制度还不完善。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示范工作情况来看,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遴选以及相关制度的建立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然而,1 党中央和国务院愈加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近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中均强调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总书记、李克强总理都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出了具体要求。从近年的实践来看,要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达到预期目的、获得圆满成功,务必把握好培育对象遴选、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和培育体系建设等几个方面的关键问题。

一、培育对象遴选确定问题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不是一种简单的教育和培训,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创新性工作。要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卓有成效,首先必须明确并遴选好培育对象,否则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很难达到预期目的。明确培育对象需要准确把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的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特征。中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目的是引导和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提高其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促进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快速形成,吸引和留下一批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的农业后继者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从根本上解决 “谁来种地”、“怎样种地”问题。这就对新型职业农民提出了较高要求。近年来,全国各地有关部门及大批专家学者对新型职业农民都进行了积极的研讨,目前已形成比较统一的认识和概念,即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且达到一定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主要包括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种类型。在《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农办科[2013]36号)和《农业部办公 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农民培训工作的通知》(农办财[2014]66号)等文件中都对新型职业农民作了具体表述。从中可以看出,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兼业农民不同,新型职业农民是职业农民中的优秀者,其基本特征:一是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主体,其充分地进入市场,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效益和报酬最大化,具有较高收入,不低于外出务工收入。二是新型职业农民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具有高度的稳定性。三是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不仅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还要求其行为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承担责任。四是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受到社会的尊重。因此,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我们应准确把握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和内涵特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新型职业农民的遴选标准,正确遴选培育对象,让真正从事农业生产、迫切需要提升素质和生产技能、愿意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人优先接受培育。

二、教育培训问题

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素质的鲜明特征,决定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首先要对培育对象进行教育培训。要达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标,仅靠短期的一事一训的农民培训是不够的,需要进行全面系统的农业职业素质教育,使受教育者不仅具有基础、系统的农业知识技能,还要有农业方面的宽广视野、综合经营管理能力、优良职业道德和诚信经营意识等。因此,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至少是农业中专学历教育,短期培训仅是辅助环节。应按照“教育先行、培训常在”的理念,大力构建经常性短期技术培训、系统农业培训和农业职业教育互相补 充的教育培训层次,坚持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并重。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中专学历教育,教育部、农业部在2014年4月已联合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这是为新型职业农民量身打造的中职教育方案,当务之急是各级政府应大力支持积极付诸实施。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财政部已经列出专项资金进行扶持,各级政府也应配套资金努力扩大培训规模。应加快建立包括留地务农农民教育培训、农业后继者培养和认定后新型职业农民经常性培训的配套制度。一是搞好留地务农农民教育培训,留地农民是现实的生产经营主体,要通过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把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和生产经营规模的骨干留地农民加快培养成为具有新型职业农民能力素质要求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二是搞好农业后继者培养,以保证农业后继有人为目标,吸引农业院校特别是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毕业生回乡务农创业,为青壮年农民工和退役军人回乡务农创业提供免费全程培训,培养爱农懂农务农的农业后继者。三是搞好认定后新型职业农民经常性培训,建立与干部继续教育、工人岗位培训类似的新型职业农民全员经常性培训制度,开展全产业链培养和后续跟踪服务,帮助新型职业农民适应农业产业政策调整、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产品市场变化,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为确保教育培训质量,要创新教育培训模式,对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分类分产业分工种分岗位开展培训,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分段安排课程,要注重实践技能操作,推行农民田间学校的教学培训方式,实行“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育模式;要创新教育培训内容,根据 产业发展需要和农民实际需求安排教学培训内容,制定针对性强的培育计划,课程设置要符合农民特点和学习规律,教学实践活动要形式多样;要创新教育培训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在线教育培训、移动互联服务、在线信息技术咨询、全程跟踪管理与考核评价等教育服务活动。

三、认定管理问题

认定管理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一个重点环节。从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来看,各地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达成共识,但对认定管理还不到位,认定主体不明确,职责划分不清晰,对于认定标准如何确定、认定后怎么管理,考虑得不周密。新型职业农民只有通过有效认定,才能得到确认并据此享受优惠政策扶持;只有搞好管理,才能规范新型职业农民、建设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认定管理是对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服务的基本依据,是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的载体和平台。所以,新型职业农民必须要认定管理。根据农业部的意见,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主要是对生产经营型的新型职业农民,构建初、中、高“三级贯通”的认定管理制度;对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主要开展农业职业技能鉴定。

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认定管理的好坏,将关系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成败,务必要建立完善严格的认定管理制度体系。要制定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明确认定条件、认定标准、认定程序、认定主体、承办机构、相关责任,建立动态管理机制。认定条件是新型职业农民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应包括 思想道德、身体状况、从业经历和教育培训情况等。认定标准是新型职业农民必须达到的标准。要充分考虑不同产业、不同地域、不同生产力水平等因素,分产业确定认定标准,重点考虑专业技能标准、生产规模标准和收入标准,确保新型职业农民的收入不低于一般外出务工收入。认定规模要与当前生产规模相适应,条件不能放宽,也不能太窄。认定程序是新型职业农民认定过程中应严格执行的程序,各地应因地制宜制定认定程序和操作方案,一般需要发布公告、个人自愿申报、村委推荐、乡镇审查、县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办公室汇总审核,然后报新型职业农民评审认定委员会评审认定,认定后应由县级人民政府发证。新型职业农民认定主体是县级人民政府,由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由于认定工作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最好是委托各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具体承办。认定后对获证的职业农民要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和科学管理制度,实行动态管理,明确相应权益。为保证认定管理制度的可持续性,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要坚持政府统筹、农民自愿、动态管理、政策配套等原则;要通过规范、严格的认定制度和工作规程来保证认定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可靠性,有效防止认定工作出现寻私和寻求部门利益的倾向。

四、政策扶持问题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首要目标是要培育稳定的、高效的、可持续的农业从业生力军,实现未来有人务农、能人务农、职业务农。为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实行政策扶持,建立健全培养人才、激励人才、留住人才的良性机制。通过政策扶持,创造有利于新型职业农民成长 的推动力和良好环境。只有对新型职业农民落实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才能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吸引力,才能更好地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所以,强化扶持政策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关键及根本保障。但是,从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来看,对于现有政策的整合集成力度不够,很多已有的惠农政策未能及时向培养对象倾斜,突破性扶持政策创设不多等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扶持应是全方位的,归纳起来可分为支持教育培养、扶持产业发展、提供保障服务等政策。一是要大力强化教育培养政策。各级政府应加大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投入力度,积极推动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纳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助学和免学费政策范畴,对获证的职业农民,要建立免费继续教育制度,定期免费开展农技、经营、管理等培训。还应加快农业职业教育、农民培训、农技推广等体系的融合,建立专兼职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与新型职业农民结对帮扶制度,保证新型职业农民的知识技术更新适应产业发展要求。二是要因地制宜出台产业扶持政策。因为良好的产业政策是增强农业吸引力,保障人才活力的重要基础。新型职业农民需要以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为条件,应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出台土地流转政策,使土地适当集中;要在土地流转、农业补贴、金融信贷、农业保险、农业项目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倾斜力度,确保种地能得实惠。三是要积极创设保障扶持政策。用以解决农民职业化发展的后顾之忧,包括社会保障、就业保障、服务保障、社会地位保障等。应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并享受职工养老与医疗保险;将认定后未就业的新型职业 农民纳入失业人员统计范畴,给予相应的失业补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与农业社会化服务,引导社会资金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直接服务于新型职业农民产业发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各级政府制定有效的扶持政策措施,国家层面应尽快做好顶层设计,地方政府也要积极出台配套政策,形成稳定的制度。农业各部门以及财政、人社、发改、土地、教育等各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也应积极挖掘本部门的潜力,最大程度的支持扶持新型职业农民。

五、培育体系建设问题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涉及众多相关影响因素的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有专门机构和专业队伍作主体支撑。只有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体系,才能构建起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长效机制,才能确保每个环节的工作都能落到实处,引领和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向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从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来看,绝大部分已经形成了以农广校为主体,多元力量有序参与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要求不断提高,农业教育培训资源不足、机制不完善、条件不配套、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日益凸显。应大力加强培育体系建设,重点构建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和认定管理体系,即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教育培训及管理机构,上下形成体系。最佳方案是充分发挥农广校五级办学体系的优势,加强全国农广校体系建设,使之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力军。因为,农广校具有贴近农村、贴近农民、理解农民办学优势,具有把农民职业教育办到基层去的丰富经验,最适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机制。虽然有的地方农广校办学条件相对薄弱,但他们积极创新办学模式深入乡村尽力为农民服务。同时,农业部一直强调加强农广校体系建设,2013年又专门下发文件、召开会议进行部署,有力促进了农广校体系的建设,多数农广校已成为当地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扛起了农民教育培训事业的大旗。因此,要重点依托各级农广校,整合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加强农民教育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迅速构建起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一要构建以农广校为基础依托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大力加强各级农广校基础条件建设和功能建设,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教育培训需求。二要构建以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支撑的专业化、多元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平台。统筹协调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规划、计划、规范、模式等基础支撑。三要构建县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1+N+X”基础平台。“1”即县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发挥统筹协调作用,“N”即多个功能和优势互补的教育培训机构,县级农广校要成为“N”中的骨干机构,“X”即建在特色产业专业村、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产业链上的现场教学及实训基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大投入,不断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奠定坚实基础。

9.临沂市2015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总结 篇九

近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把它作为深化农村改革、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切实加强领导,多措并举推进,培育工作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主要做法

精心组织

大力推进

制定方案。省农委、省财政厅研究制定了《2014年湖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实施方案》。

进行部署。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作了部署的基础上,召开专门会议,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落实任务。将全年培训任务按类型、专业等进行分解,下达落实到项目县。各县均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形成了“政府主导、农业牵头、部门协作、上下联动”合力推进工作的良好局面。

夯实基础

增强实效

广泛开展宣传,夯实社会基础。省政府新闻办和农委召开了推进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新闻发布会。各市县也采用会议、媒体、标语、宣传窗、资料等多种形式宣传发动。

全面调查摸底,夯实培养基础。组织全省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摸清产业发展现状和农民对培训的需求,对当地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和潜在型新型职业农民情况进行调查,建立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信息库。据摸底统计,全省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100万人以上。

加强培训管理,夯实工作基础。省农委举办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管理培训班,105个项目实施县农业局分管负责人、科教科(股)长、农广校校长参加了培训。

强化体系建设,夯实培训基础。建设了10所县级农广校示范校和一批优势产业分校,培植了一批实训基地。省市县三级农广校积极投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主动与职业院校、科研院所、推广机构和龙头企业、农业园区等合作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效果良好。

创新机制

精准培育

创新培育机制。突出需求导向、政策引路、农民自愿的原则,开展全产业链培养和跟踪服务,全过程跟踪考核,对合格者统一认定,出台相应扶持引导政策,探索“财政补贴、机构让利、农民出资、先学后补”等机制,提高农民参加培育积极性。

创新培育模式。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分段安排课程,强化分类指导,对三类培育对象分类分产业开展培训,注重实践技能操作。探索了以企业聚教、市场牵引、方式创新、基地示范、平台延伸为主要特征的湖南隆平高科政企共建五维培育模式等多种培育模式。

创新培训手段。充分利用微信、QQ、微博等新型媒体开展信息化手段培训。通过引进科研院校、龙头企业的专家教授担任培训教师,建立了高质量的培训师资队伍。同时,选送部分培育对象到涉农高校进行集中培训和深造。如长沙市组织了320人分4期送到中国农业大学等院校培训,组织150人到台湾考察学习。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培训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学员们的专业知识,开拓了视野。推行参与式、互动式培训,采用多媒体教学,播放科技短片,安排教师答疑,增强师生互动,提高了培训效果。

创新监管机制。推行“统一核算,统一审批,统一报账”的项目资金管理模式,对培训基地资金使用情况及时进行监督检查,有效地督促了资金规范使用,杜绝了资金挤占、挪用现象的发生。同时,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督导,坚持执行开班第一堂课制度、信息报送制度和抽查检查制度。

强化帮扶

提升实效

出台扶持政策。省、市、县均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制定了以土地流转等集聚资源要素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扶持政策,促进土地资源向新型职业农民集中,使愿意种地的人获得更多的土地经营权。同时,加大财政、金融、用地、税收等方面支持力度,如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优先承担涉农项目,新增农业补贴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等,为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制度保障。

推行技术帮扶。改革农业科技服务方式,提高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效果。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跟踪服务管理办法,做好跟踪服务。重点推进“精准式服务”与“多极化服务”相配套的新方式服务新型职业农民。

加强项目对接。省政府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与“百企千社万户”现代农业工程和“百片千园万名”科技兴农工程结合;省农委制定了《培育扶持1万户家庭农场实施方案》,分三年时间按每亩耕地每年10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各市县把发展现代农业的相关项目均限定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象内实施。优先获得农机购置补贴支持,在申办购置补贴时开通绿色通道,并按同类产品最高补贴额度给予补贴。

增加资金投入。省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了1900万元专项资金,各市县也安排了一定数目的专项资金,并整合茶叶柑橘发展基金、蔬菜发展基金、粮食生产高产创建等支农惠农项目资金,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并协调银信部门及时推出新型职业农民小额贷款。

2014年,湖南省在105个县开展了培育工作,确定培育对象10万人,组织各类培训3.45万次,认定发证3157人。

二、培育成效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全面开展。2014年,在105个县开展培育工作,确定培育对象10万人,组织各类培训3.45万人次,认定发证3157人。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逐步健全。各县以主导、优势产业为重点,分类制定了认定管理办法,建立了认定流程,规范了资格证书,初步形成了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基本形成。大力强化“一主多元”培训体系建设,坚持以农广校为主体,统筹安排农业科研院所、推广机构及其它社会力量加入,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参与,逐步构建了上下贯通,各类培训机构横向衔接,层次分明、支持有力的教育培训体系。

新型职业农民素质不断提升。各市县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对职业农民开展了农业技能、专项技术以及农村政策、法规、农业经营管理等多方面的培训,有效提升了他们的科技文化意识,增强了实用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其科技、安全、品牌、组织化意识明显增强,收入水平显著提高,成为了当地科技兴农、以农致富的典型。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通过对一批素质较高、有一定规模基础、有产业扩展愿望的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开展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壮大了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发展到14万多户,家庭农场2.9万家,农民合作社发展到3.6万个,成员216.3万户。

主导产业规模化生产水平提升。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推动了水稻、生猪、蔬菜、柑橘、茶叶、家禽和水产品等主导产业的发展。各地培育了一批水稻专业化职业农民,承担粮食高产创建和超级稻示范推广等粮食生产项目,带动全省落实超级稻种植面积1721.2万亩,平均亩增产50公斤以上。

10.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对策研究 篇十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涵义

中央提出“新型职业农民”意义深远, 传统农民出生在农村、居住在农村, 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难以流动, 文化程度较低, 身份不可选择;职业农民文化程度较高, 具有自主性, 可自由选择, 自由流动。新型职业农民是具有一定文化素质, 接受了相关培训, 获得了资格认定, 具体从事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业劳动者。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意义

一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 是现代农业的实施者。根据农业现代化规模经营的要求, 农业分工、分业和“一条龙”产业服务链条成为发展主趋势, 因此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时要注重分类培训, 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二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要求。要统筹城乡经济全面发展, 首先是劳动力统筹, 在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的同时, 也要让一部分高素质农民留在农村创业, 推进城镇化建设, 缩小城乡差距。

三是各省市建设了新型经营体系。2014年重庆市印发了《关于统筹城乡重点改革总体方案的通知》, 对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 要求“到2017年,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初步建成, 统筹城乡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今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将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大力发展, 建立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为新型职业农民搭建了更多的就业平台。

四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和稳定人才队伍的要求。随着社会不断发展, 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 但城乡差距仍较大, 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主力军。

五是农民增收的要求。农民只有掌握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农业科技成果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能达到增收的目的。

据调查, 农业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县城就业的占4.4%, 到乡镇就业的仅占1.1%, 到农村就业的比例更低。农业中等职业学校中涉农专业学生只占学生总数的20%左右。面对农村专业从业人员的大量流失和农业专业本身吸引力不够的现状。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力度, 是稳定农村专业人才队伍、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根本要求。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家对“三农”的重视, 很多农民通过培训和学习转化为新型职业农民, 在他们的带领下, 传统农业逐步向市场化, 规模化, 组织化和专业化转变, 从整体上提高农业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据不完全调查, 职业农民平均年收入已突破15000元, 是一般农民的1.85倍。

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机遇

农业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意见》。各地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文件及扶持政策, 国内学者开始了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相关研究, 提出了我国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相关要求。据不完全统计, 2012年, 农业部率先选择100个县开展试点工作, 另外还有200多个县也开展了培育试点工作。农业部还专门成立了专家委员会, 组建了督查小组, 及时研究存在的相关问题, 总结各省市县的先进经验, 为我国全面推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工作奠定了基础。

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对策建议

(一) 以宣传促培育

一是加大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重要性的宣传。通过宣传, 让更多农民知晓和了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对发展农业特别是特色农业的重要性, 从而营造积极参与培训活动的氛围, 为我国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供了人员保障。

二是宣传职业农民的相关政策。通过宣传, 让更多群众特别是农民了解新型职业农民的定位和相关要求, 让他们知晓新型职业农民的管理及可以获得的相关保障及创业扶持政策, 让更多的人愿意参加培训, 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三宣传典型经验。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 要不断总结成功经验, 将一些典型的成功经验加以宣传, 通过典型带动, 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二) 深入摸底建档, 严格资格认定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深入开展调研, 摸底建档, 借鉴省、市、县先进经验制定完善的政策, 出台相关的认定及管理办法, 明确新型农民资格认定标准。

一是明确新型职业农民的来源。目前在农村耕种的农民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主要来源, 把他们中的一些种田能手着力培养成新型职业农民;同时对于外出打工的返乡创业者、致力于农业的城市居民、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 大学生村官等, 政府就也要出台相应政策支持他们, 让他们留在农村创业, 把他们培育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二是明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象。建议对农业生产和经营感兴趣的, 从事一定规模的种养殖业, 以农业生产为主的, 具有初中毕业以上文化基础和年龄50岁以下, 并自愿参加培训的农民, 尤其以种养业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从业人员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对象。

三是制定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和管理办法。只有通过建档和认定, 才能确认新型职业农民。一要做好摸底建档工作。对符合条件的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象进行建档, 并由区县农委备案;二要分产业培育认定, 根据培育对象的需求分类进行培训认定。三要动态管理, 并建立联系方式, 跟踪服务。

(三) 整合培训资源, 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要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 整合资源, 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我国还没建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 只出台了相关文件, 以此作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的依据, 因此市、县一级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缺乏法律和制度依据, 只能按照县农业的特色和农业产业发展的重点制定相关政策。

一是明确政府及各部门职责。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坚持以政府主导, 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在培育工作中的职责, 建议由区县农委承担日常培训管理工作, 主要负责对培训机构的管理和监督, 加强对培训机构的认定工作, 对培育的对象进行管理跟踪, 对先进经验加以总结推广。

二是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为了整合资源, 确保各部门在统一指挥下扎实开展好培育工作, 应建立部门联系会议制度。在领导小组的统一牵头下, 将任务分解下达到培训机构, 由培训机构全面负责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 确保培训不重复, 工作不重叠。

三是建立培育考评机制。为了实现培训目的和效果, 区县应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考评办法, 对相关部门、镇街道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经常性督查, 严格考核, 并时时通报, 总结先进经验。如2013年荣昌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蔬菜专业工作中建立了“三堂课”制度, 强化对培育情况的全程跟踪监督, 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考评机制探出了一条路子。

(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拓宽教育培训方式

从事农业职业教育培训的教师, 要求既有理论知识, 还要有实践经验, 才能从事农业培训, 对龙头企业, 产业大户, 家庭农场中业务骨干的引导和培育, 才能够现身说法。设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项资金, 地方政府应在各级财政预算中安排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项资金, 建立完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补助机制, 对符合职业资格的新型职业农民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资助。培训方式上, 各区县要强化基地建设, 发挥基地作用, 加强与高职院校联系合作, 形成以农广校为中心, 职业培训学校为依托, 各镇 (街道) 、村为载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服务基地体系, 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县、市乃至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参考文献

11.临沂市2015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总结 篇十一

(文件节选)

一、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

(1)持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2)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农业绿色发展。(3)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4)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5)深化推进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6)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指导。

二、《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农办财[2016]38号)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意见》(川办发[2015]77号)

《关于做好四川省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川农业[2016]47号)

三、培训目标与导向

按照“科技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要求,以造就高素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目标,以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促进农业从业者职业化为导向,着力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农业现代化强有力的人力保障和智力支撑。

四、培育方式

实行“一点两线,全程分段”培训,即以产业发展为立足点,以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为两条主线,分段集中培训,实训实习,参观考察和生产实践相结合。

五、强化精准培训

通过教育培训提高职业农民综合素质和生产经营水平,通过规范管理引导农民走上职业发展道路,通过政策支持提高职业农民自我发展能力。

六、培训对象

12.南陵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 篇十二

南陵县是农业部首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紧紧围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目标任务,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宗旨,以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技能为核心,按照“政府主导、农业部门主管、委托部门承办、相关部门支持、分期分批培育”的原则,以主导产业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人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专业技能人员为中心,以教育培训为基础,以资格认定管理为手段,以政策扶持为动力,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探索路径、积累经验、创设制度、打造模式,促进南陵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健康发展。201 3年认定新型职业农民387人,产业涵盖粮食、水产、蔬菜、畜牧等。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农业热情高涨,促进了生产稳定发展。

1 背景概述

南陵县位于长江中下游以南,安徽省东南部,辖8个镇157个村、20个居民社区,总人口55.5万,其中农业人口49.2万、农户1 3.9万户。全县耕地面积3.40万hm2,其中水田3.05万hm2。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1 404mm,年平均气温1 5.8℃。种植业以双季水稻、小麦、油菜、紫云英为主,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近8.9万hm2,复种指数超过260%。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 000元。农业生产已逐步形成优质稻米、生态高效猪禽、名特优新水产、绿色蔬菜(食用菌)等主导产业。据统计,南陵县13.9万户农户中,现有农业生产经营户9.1万户;49.2万农业人口中,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18.5万人,其中农村外出从业人员1 1 .6万人,农业从业人员6.9万人。农业从业人员中,按性别分,女性占53%,男性占47%;按年龄分,60岁以上占47.0%,50~ 60岁占22.6%,40~ 50岁占22.8%,40岁以下占7.6%;按文化程度分,初中(含初中)以上占25.4%,初中以下占74.6%。年龄老化、文化素质低是南陵县农业从业人员的突出问题。

2 主要做法

南陵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运行机制流程见图1。

2.1 明确目标与任务

2.1.1 培育目标

2.1.1.1 政府目标。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2013年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做大做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导向,以提升农民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创业发展能力为核心,整合资源,提高培育的针对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2.1.1.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目标。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总要求,围绕“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两个持续提高”总目标,坚持立足产业、需求导向,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稳步推进、注重实效的原则,加快建立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培育环节,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三类协同”培育对象和初、中、高“三级贯通”证书等级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构建一主多元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发展南陵县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1.2 主要任务通过全县确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培育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3类新型职业农民。分产业重点培养、认定、扶持一批新型职业农民队伍。3年内培育认定1 000名新型职业农民,其中种植业(含水稻、果蔬)500名、水产产业1 50名、畜牧产业350名。出台相关产业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管理办法,制定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建立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新型职业农民准入制度,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中、高职学历教育、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相衔接机制,全面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

2.2 培育方式方法

2.2.1 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农委、财政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组,加强督查考核,将培育工作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并列入对农委等相关部门的考核。人大政协将该项工作作为调研指导的重点,县人大连续2年来将构建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一号议案办理,有效地促进了该项工作的开展。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工作开展,每年安排120万元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项资金,用于职业农民生产扶持、信息化建设、考察学习和奖励。

2.2.2 强化培训指导

2.2.2.1 认真遴选培育对象。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确定水稻、蔬菜种植、水产养殖大户、畜禽养殖大户作为培训对象。年龄控制在男性55、女性50周岁以下,初中及同等以上文 化程度或累计参加培 训达150学时的,特别优秀的大户可适度放宽。优先对返乡创业 的大中专 毕业生开 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

2.2.2.2 建立实训基地。遴选大浦新农村试验区、兴农优质稻生产合作社、有贤龟鳖养殖生产合作社、蓝莓种植基地等4个规模企业和示范合作社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实训基地。供新型职业农民考察学习和开展操作技术实训,便于理论联系实际。

2.2.2.3 成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导师团。利用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平台,选择理论水平高、实际操作能力强、讲解通俗易懂的技术指导员,通过推荐组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导师团,负责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培育。

2.2.2.4 开展“一对一”帮扶指导。结合农技推广示范县工作,实行农技人员一对一与新型职业农民结对帮扶,联系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开展培训和技术服务,帮助新型职业农民制定发展规划。

2.2.2.5 扎实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为提高培训效果,运用渗入型互动式培训模式,采取集中学习、场景模拟,外出培训、实践考察,研讨及跟踪指导服务3个阶段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开展培训。2013年南陵县分2期对认定的200多名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培训,第1阶段在县内封闭培训5 d,进行创业知识培训。第2阶段培训安排到安徽农业大学培训5 d,集中培训先进理念和技术提升培训,并参观了合肥部分现代农业基地。第3阶段用5 d时间实训实习、交流并进行培训总结,撰写产业计划书等。同时,还遴选基层优秀农技指导员,联系服务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满足其技术需求。

2.3 组织开展认定工作

根据农业部试点工作提出的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3种类型进行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图2)。在认定中重点做好以下几点:1重点明确生产经营型申报条件。将新型职业农民的收入和产业规模与外出务工人员相比较,科学确定认定标准。2公开公平申报。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按照个人申报、村镇审查、农委审核、培训测试、公示、资格认定的程序进行,做到公开公正,规范操作。3建立认定和退出机制。县政府相继出台了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明确了新型职业农民资格管理和退出制度,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由县政府颁发资格证书,并建立个人信息档案,每2年考核1次,实现动态管理。2013年共认定新型职业农民387人。

2.4 强化政策扶持

主要从5个方面对新型职业农民稳定发展提供支持。1保障优惠用地用电。对发展规模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实施扶持政策,促进其稳定发展。用于农产品生产的设施用地,不再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2项目扶持。2年整合涉农资金8 000余万元向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倾斜,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装备购置补贴,新增惠农补贴资金主要投向新型职业农民。3金融信贷税收支持。每年在县创业富民资金中安排不少于1亿元的财政贴息贷款用于职业农民培育;县政府投资组建农民创业担保基金,服务于职业农民贷款担保和贴息;201 5年县政府批准成立了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并与中国邮储银行对接,成立扶持“三农”金融创新试验区工作。总行批准在3个层次方面开展信贷合作:龙头企业、合作社、新型职业农民和家庭农场。4社会保障支持。对新型职业农民进城落户(居住)的,县级财政对个人缴费部分给予一定补贴。5拓宽农业保险范围。对水稻等大宗农产品开展了气象灾害保险。

3 成效分析

3.1 建立了教育培训制度

坚持学历教育和新型农民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经常性培训相结合,根据农时安排培训,做到学习、生产不冲突。教学手段灵活,方式多样,包括学员自学、媒体教学、面授、实训、专题技术讲座、带岗实习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2 制定了认定和退出机制

县政府相继出台了《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和《家庭农场认定登记管理办法》,分产业制定了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的标准、认定程序和资格管理,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由县农委负责颁发县政府盖章的资格证书,并建立个人信息档案,每2年至少考核1次,实现动态管理。

3.3 制定了完善的政策扶持机制

县财政每年安排120万元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项资金,用于新型职业农民奖励,奖励优秀新型职业农民50名,20万工作经费。另在农业用地、土地流转、用益物权融资、担保、保险、社会保障等方面予以倾斜与补贴。邮政储蓄银行将南陵县作为金融服务“三农”创新产品试验区,首次将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家庭农场作为贷款的必备条件之一。

新型职业农民普遍接受培训10次以上,在生产关键环节接受指导15次以上,科技应用能力明显提高。主要农作物主推品种、主推技术普及率分别达到100%、98%以上。以超级稻推广应用为突破口,引进、推广新品种8个,开展水稻产业提升和高产创建活 动 ,201 3年水稻种植职业农民平均产量为1 3 050 kg/hm2。重点普及了机育(插)秧、测土配方施肥及水产无公害养殖、特种龟鳖养殖、生猪发酵床养殖、家禽(生猪) 标准化养殖小区养殖等技术。新型职业农民已成为水稻高产创建、水产健康养殖、畜牧生态养殖的中坚力量。

201 3年度首批认定了新型职业农民387名,认定了由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创办的家庭农场79家;评定表彰了优秀新型职业农民20名,奖励5 000元每人,县级示范家庭农场30家,奖励3万元每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家;对5家由新型职业农民领办的县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每个奖励2万元。另外,新型经营主体申报“三品一标”品牌的奖励2万元。

3.4 新型职业农民“3个能力”显著提高

3.4.1 提高了学习接受能力通过系统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先进农业技术的兴趣更高,不但问老师怎样创业,创业过程注意事项,产量怎样测,病虫怎样识别,而且提出的问题逐步加深。

3.4.2 提高了自我发展能力 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丰富了学员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 ,提高了学员 自我发展能力。

3.4.3 %提高了示范辐射能力新型职业农民将系统培训中所学知识应用于农业实践生产中,取得较好收成,在周边群众中赢得良好声誉,示范辐射带动更多群众共同科技致富。

3.5 培育了一支服务现代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13.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总结 篇十三

新野县农广校新型职业农民生产经营型培训学员45名,从2016年11月15日-11月29日,在新野县天波酒店举行新型职业农民玉米培训班,选择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龄在60岁以下18岁以上的种植户进行为期15天的培训,主要围绕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教育及现代农业,玉米、小麦、花生高产栽培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法律法规,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农业生产经营等作物高产技术,来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经培训的新型职业农民基本学到一技之长,相应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一、选强教师。根据培训班级专业需要,选择专业课教师,选择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切实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准备好培训教材。教材购买和自编有:农民素养及现代生活、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农业法律法规汇编、农资识别真假、以及教材汇编等6本教材,以及农业科技光盘,尽量满足学员学习要求。

三、选好培训对象。按照任务分解,准确遴选培训对象。培训对象要求,思想素质好、身体健康、品德端正、遵纪守法、有一定产业基础或经济基础,爱学习,勤钻研,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龄不超过60岁的农民,需经村委会同意。

四、制定好培训计划。依据农业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推介发布<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规范>(第一批)的通知》(农办科〔2014〕33号)和南阳市文件要求,科学制定培训计划,对培训实训内容、天数、培训方式、培训教师、培训地点、考试考核等做出具体安排,并严格按计划实施。在培训计划设计上重视实习和实训实践活动。

五、改变教学培训模式。对应农时季节和关键生产环节科学划分培训阶段,适应农民特点和学习规律安排课程,以方便农民和贴近生产为原则,大力推广应用农民田间学校,开展情景式、互动式教学,采用提问式,竞答式等方式,调动培训积极性,提高培训效果。

六、交流学习和生产实践相结。组织学员到田间地头、进行实践实习。帮助学员在实习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对照和比较,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根据培训课时要求,安排学员实验实习,参加农业企业的生产实践等活动。在实训时有专业人员具体指导,增强培训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实用性和规范性。

14.奉新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出实招 篇十四

一是“分段式”模式培训。该县成人农机学校针对农村学员素质特点, 采取“分段式、重实训”培育模式, 根据不同培育对象, 按“一班一案”, 分期分段安排课程, 分门别类开展培训, 实训灵活多样。全县共开展培训3期, 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50人。

二是聘请优秀培训教师。成人农机学校根据培训要求, 聘请素质高、专业理论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授, 专业技术骨干、土专家授课。老师讲课形象生动, 学员们入脑入心学有所成。

上一篇:hiv实验室消毒方法下一篇:春节见闻的作文600字初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