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的学习体会(15篇)
1.红山文化的学习体会 篇一
红山文化是距今一个五、六千年间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红山文化遗存最早发现于19。1935年对内蒙古赤峰红山后遗址进行了发掘,1954年提出了红山文化的命名。70年代末在辽西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调查,发现了近千处遗址,并对辽宁喀左东山嘴、建平牛河梁遗址群开展了大规模的发掘,使红山文化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目录简介历史经济状况源流收缩展开简介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红山文化年代经碳14测定约为公元前4000~前30,主体为5500年前。红山文化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还饲养猪、牛、羊等家畜,兼事渔猎,细石器工具发达;还有磨制和打制的双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锄、石磨盘、石磨棒和石镞等。陶器以压印和篦点的之字形纹和彩陶为特色,种类有罐、盆、瓮、无底筒形器等。彩陶多饰涡纹、三角纹、鳞形纹和平行线纹。已出现结构进步的双火膛连室陶窑。玉雕工艺水平较高,玉器有猪龙形缶、玉龟、玉鸟、兽形玉、勾云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还发现相当多的冶铜用坩埚残片,说明冶铜业已经产生。房址为方形半地穴式,分为大型与小型。 红山文化是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期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在发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相交汇产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手工业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陶器装饰艺术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红山文化的彩陶多为泥质,以红陶黑彩见常,花纹十分丰富,造型生动朴实。玉器制作为磨制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莹明亮,极具神韵,发展中具备了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据考古统计,红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内蒙古赤峰红山的大型碧玉C型龙,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发飘举,极富动感。 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和内涵。其后,在邻近地区发现有与赤峰红山遗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征的诸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已发现并确定属于这个文化系统的遗址,遍布辽宁西部地区,几近千处。其内涵丰富,拥有一大批造型生动别致的玉器,与猪、龟、鸟、蝉、鱼等动物形象。随着七十年代这批玉器被识别出来,考古学家在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发现了红山文化大型玉龙。
历史红山, 即意为“红色的山峰”,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东北郊的英金河畔。传说内蒙赤峰的红山,原名叫“九女山”。远古时,有九个仙女犯了天规,西王母大怒,九仙女惊慌失措,不小心打翻了胭脂盒,胭脂洒在了英金河畔上,因而出现了九个红色的山峰。蒙元时代,蒙古族人叫它为乌兰哈达,汉语译为“红色的山峰”。所以,后来都叫它“红山”。公元20世纪初,中国处于军阀割据的年代,当地喀喇沁蒙古王公聘请了一位叫鸟居龙藏的日本学者来讲学。据日本人回忆,当年他越过辽上京(今巴林左旗)来到了红山,在附近地面上发现了一些陶片。19,来了一位法国人,名叫桑芝华。他来到内蒙林西,无获而归。还有一位法国人,名叫德日进,他在红山一带发现一些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细石器。1930年冬,从东北通辽来了一位梁启超的儿子叫梁思永,他生于澳门,从美国留学归国后,开始研究考古学,他收集了一些鸟居龙藏的资料后,参加了中国科学院考古组,到过林西、沙拉海、锅撑子山一带,仅发现一些陶片后就回北京了。1933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当时热河省省会――承德。随后来了一批所谓的日本考古工作团,叫满蒙考察团。有个叫滨田的,是当年东京大学校长。他们来的动机是: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想在内蒙古找出不属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凭据。结果。在红山30多处遗址仅发现一些陶器残片和几件青铜器,都属于中国历史文物,让日寇枉费了心机。 解放后,梁思永先生为中国考古所副所长,中国考古学家尹达先生出版《中国新石器文化》一书,梁先生作序。尹达先生认为:红山文化是北方细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结合。两位学者论述了东北这一文化现象,属于长城南北接触产生的一种新文化现象,并提出定名为《红山文化》。 红山古玉的正式发现,是20世纪70年和监管和监管环境容易进入运营机构和监管将会根据保监会一个月加以干预代的事情。1971年5月,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在北山植树时,意外掘出一件大型碧玉雕龙。从此,人们开始意识到,中国玉雕艺术的源头可能发生在红山文化时代的西辽河流域。 其后不久,在内蒙敖汉轱辘板壕、克什克腾旗好鲁库石板山,阜新胡头沟等地红山文化遗存中又陆续发现了数批玉雕龙、大型勾云佩等红山文化玉器。1979年5月,考古工作者又在辽西凌源三官甸子城子山找到了具有科学地层依据的红山文化玉器墓葬,从而使红山文化确有玉器成为定论。 历史学教授雷广臻研究发现,中国古文献记载的黄帝图腾(熊、龙、龟、云、鸟等),均有红山文化玉器与之对应。这些图腾性玉器反映了5500年前红山先祖的生产、生活、生育和生灵情况,而玉龙玉凤则是红山最尊崇的玉器。 辽宁省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历史学教授雷广臻有关牛河梁红山玉文化国际论坛上发表了自己的最新见解,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关注。雷广臻说,根据古文献记载,黄帝图腾主要有5种:一是熊。《史记》说:“黄帝为有熊。”班固编著的《白虎通义》也说:“黄帝有天下,号曰有熊。”在朝阳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考古发掘中,不但出土了泥塑的熊下颚和熊掌残体,还出土了双熊头三孔玉器;二是龙。《史记》说“轩辕,黄龙体”。闻一多先生认为,上古姬通女又通巳,而巳即是大蛇,这种大蛇又被人们称作龙,被黄帝部落奉为图腾。红山文化蛇形龙玉器,从兴隆洼、查海遗址的玉i,到翁牛特旗三星他拉遗址的玉龙,已经形成了一个系列;三是龟。《国语》说“我姬氏出自天鼋”。郭沫若先生认为黄帝的图腾为天鼋,即神龟。在牛河梁遗址多次出土了神龟玉器和玉龟壳。四是云。红山文化的勾云形玉器,部分造型可能与云有关。五是鸟。《国语》记载,黄帝之子十二姓中,有“人面鸟身者”,可能以鸟为图腾。在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墓葬中,确实出土了玉鸟。 雷广臻强调,在中国著名新石器时代史前文化中,只有红山文化(主要是玉器)与黄帝有这么多的契合。这种种契合的真正含义是什么?雷广臻认为,红山文化图腾性玉器反映了红山先祖的生产、生活、生育和生灵这“四生”情况。可以说,红山文化的每一件玉器均是“四生”的反映。 雷广臻教授进一步分析,黄帝多图腾,哪个为社会所共同崇拜、从而成为共同的图腾呢?从文献上看,一是龙,二是凤。从出土玉器实物上看也是如此:以蛇为原型的龙,以猫头鹰为原型的凤,组成了玉龙、玉凤系列。由此可以推断,龙和凤是黄帝部族的最高图腾,玉龙玉凤是红山最尊崇的玉器。
经济状况生活在西拉木伦河两岸的红山文化部落集团,过着比较稳定的农业经济生活,已经发现了较多氏族居住营地的遗址。大凌河上游牛河北岸的内蒙敖汉旗河福营子村,有一处红山文化的氏族部落,两条保存较好的壕沟将部落遗址分别围成紧邻的两个部分,即两个氏族。其中东南部的壕沟周长 600余米,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在壕沟的东南边留有一处供人出入的通道口;西北部的氏族,壕沟只有三边,包围的居住营地面积较小,另一边即为东南部氏族壕沟的一段。这个红山文化部落营地的发现,提供了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氏族部落的规模和防卫性壕沟的实例,可以看出这种设施与仰韶文化半坡氏族部落是基本相同的。 红山文化的先民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部落,兼有畜牧和渔猎的经济生活。 在手工业生产中,制陶业占有重要地位。制陶技术比早期的兴隆洼文化有了更大的发展。一些富有制陶经验的氏族成员已经专门从事这项劳动,大批陶器具有成批加工的相似性。陶器的产量和质量都有明显的提高。 老哈河东岸的敖汉旗白斯朗营子村南,四棱山前起伏不平的沙丘上,有一处红山文化的窑场,考古人员发掘清理出 6 座窑址。从这些结构各有差异的陶窑及出土的陶器来看,制陶业已经有相当大的.规模了。
源流红山文化源流的研究,是建国后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最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之一。学术界大致有五种意见: 一、红山文化是仰韶文化系统的原始文化,或是仰韶文化的变体; 二、红山文化继承了河北磁山文化; 三、红山文化很可能是细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相互影响之后产生的新文化,含有细石器和仰韶文化两种因素; 四、红山文化是这个地区独具特征的一种新石器文化。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受到其它文化影响; 五、红山文化很可能是河姆渡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也是中华民族从母系氏族社会进入父系社会的转折点。 五说并存,各持己见,后者的认识比较符合实际,考古学揭示泥质陶、彩陶、压印“之”字纹夹砂陶、石器、细石器共存,是红山文化独具的特点,龙题材是红山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这一“族徽”性的花纹图案从红山文化早期一直延续到它的晚期。在石器中烟叶形、草履行的石耜、桂叶形双孔石刀是富有特征的农耕工具;细石器中的刮削器、石刃、石镞等器物,小巧玲珑,工艺精湛,陶器中的泥质红陶和夹砂褐陶的盆、钵、罐、瓮等各有自身的装饰纹样,而横“之”字形纹和直线纹是红山文化具有特征的纹饰,泥质陶中的彩绘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器物,虽然受中原仰韶文化的影响,但二者之间仍有各自的异同点(共性与个性)。仰韶文化彩陶纹饰是用黑、紫或白色做装饰地的,与红山后陶器类型相比是多彩的,带状纹饰中夹有圆圈涡纹、叶形纹、斜格子纹和绳纹,而且单独配有“S”字型、“X”字型等纹饰,与红山后类型陶器迥然不同。红山后类型陶器中,连点弧线纹是一种坠落形式的,这在仰韶文化陶器中是没有的。二者之间也有相似点,红山文化红山后类型的“红顶碗”式的钵与仰韶文化后岗类型的同类彩陶相似,彩陶之中的平行线形、平行斜线组成的三角形纹与后岗类型的同类彩陶相似,它们的相异点,说明各自的文化特征;它们的相同点(或类似)说明年代大体相近,但不能简单地认为红山文化是仰韶文化的支系、地方变体或混合文化等。 红山文化的内涵在西辽河流域也并不单一,它包括不同经济类型不同的文化特色。不同的地方类型或不同的发展阶段。大凌河流域的东山嘴、牛河梁、城子山遗址、胡头沟玉器墓一类环境回归和监管机构价格会更快山文化遗存,就不同于老哈河流域的红山后、西水泉、四棱山等一类红山文化遗存,前一类型多出一种用途特殊的彩陶筒形器、磨光泥质黑陶圈足器,不见或少见红山后类型多见的“红顶碗”式钵器类和三角间涡纹彩陶图案。这说明形成红山文化决非单一的农耕,而是以农耕为主,农牧渔猎结合的经济类型和多样的文化内涵所促成。新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揭示红山文化的发展规律和性质提供了依据。以自身发展为主,文化间的影响曾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文化 影响首先是红山文化分布区的“诸文化”的相互影响;与中原文化的影响也不是单方面的,而是相互影响的。 某种观点认为中国史前期存在着两大文化区系,即中原古文化和北方古文化,其中北方古文化又由红山文化和河套文化组成,这两大文化区系有共性又有个性,不能把北方古文化简单地看成中原古文化的支系或地方变种。 要认识红山文化的渊源,首先的任务是在该地区寻找出早于红山文化的遗存,1983年兴隆洼遗址发掘后,明确认识了兴隆洼文化才使探讨红山文化源头,有一个扎实的比较对象。 兴隆洼遗址中发现红山文化早期、中期房址分别打破兴隆洼文化聚落围壕的地层关系,又具有早期石器文化遗存的特征,经C14测定年代距今7470+80 ――6895+-2大大早于红山文化,与红山文化前身有关,可称“前红山文化”,隆洼文化与红山文化分布地域大体相同。 红山文化早期与兴隆洼文化陶器大多陶质粗疏,火候较底器类和纹饰种类较少,一般有夹砂褐陶筒形罐、粗泥(含细砂)陶钵,代表性纹饰是压印“之”字形线纹,以及网格状划纹等。可以看出红山文化早期比兴隆洼文化内涵丰富,并表现出一定的进步性。 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还出土的龙纹陶片,已具备中国古代龙形象的基本特征。大型石塑龙堪称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最早、形体最大的龙形象。对红山文化龙形有直接的影响。 隆洼文化已有一定水平的农业生产,有相当规模和数量的聚落址。可以认为是产生红山文化那样繁荣的原始农业社会的基础。这表明兴隆洼文化与红山文化具有传承关系可能就是红山文化的源头。
2.红山文化彩陶纹饰的应用 篇二
关键词:红山文化;彩陶纹饰;应用;传承
中图分类号:K8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1-0001-04
红山文化是一支分布在西辽河上游燕山南北、长城地带的新石器中晚期考古学文化,年代距今约6500至5000年。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发掘了锦西沙锅屯遗址,所得遗物包括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当时被认为是仰韶文化。1935年,日本学者对赤峰红山后进行了有计划的发掘,出土了一批石器和陶器。新中国成立后,尹达先生在《新石器时代》中将这种新石器时期遗存正式命名为红山文化。随着考古工作的逐步深入,红山文化遗址的发掘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红山文化资源。其中,陶器是当时先民对物质和精神追求的结晶,也是当时先民对艺术的表达形式。
一、红山文化彩陶纹饰的类型
目前,红山文化遗址已发掘的有赤峰西水泉,①赤峰蜘蛛山遗址,②胡头沟遗址,③东山嘴遗址,④城子山遗址,⑤那斯台遗址,⑥内蒙林西县水泉遗址,⑦牛河梁遗址。⑧出土的陶器陶质主要有泥质陶器、夹砂陶和彩陶。陶器器形主要有钵、盆、罐、瓮、碗、斜口器、瓶形器、豆、器盖、壶、盅、圈足盘等。红山文化彩陶主要是绘黑彩,少部分绘红彩。彩陶纹饰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直线形几何纹饰,有平行宽带纹、大斜三角折线纹(图1.1-1.2)。第二类是平面形几何形纹饰,如菱形、方格纹、三角形纹等(图1.3-1.5)。第三类是曲线形纹饰,如垂鳞纹、涡纹等(图1.6-1.10)。这些纹饰从艺术形式上来看,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重复。这种重复是以一个图案单元连续重复在陶器表面一周形成的封闭图案。这种封闭式的纹饰是“一种没有开始、没有终结、没有边缘的非常严谨的秩序排列”,⑨让人感到即美观又神秘。这种美观和神秘是我们的直观感觉,若是细细观察这些图案,就会发现每个的不同。若是以动静加以区分,平行宽带纹这种水平线图案具有静态感,而大斜三角折线纹和涡纹这种图案就给人一种流动感。同时,这些纹饰也代表着不同的个性,例如大斜三角折线纹代表着锐气和锋芒,四边形纹饰代表着规矩和整洁,涡纹代表着柔顺和永恒。
上述的纹饰是单一的图案,在红山彩陶陶器中,还有一些纹饰是以组合的形式出现,例如四边形纹和三角形纹(图2.2),菱形方格纹和涡纹(图2.3),涡纹和大斜三角折线纹(图2.6)等等。这些纹饰的组合在一起形成互相比较的状态,这也就是现代艺术设计中所说的对比之美。这些单一纹饰通过一定的秩序关系形成了一个整体,无论它们看起来多么和谐,都还是存在着差异。而这种差异也正是对比形式的存在,使得它们相互烘托,更加能够体现出自己的特点。例如平行线纹和月牙单沟纹的组合(图2.1),平行线纹的静态更加凸显月牙纹的活泼动感。在艺术设计中,图案的造型、大小、方向、色彩等都是对比的要素。涡纹和鳞纹都是具有动感的纹饰,当它们组合到一起时(图2.5),涡纹的水平流动感就与鳞纹的垂直动感产生了方向对比。平行线纹和四边形纹都是静态的纹饰,组合在一起(图2.4)形成了造型上的对比。
红山文化彩陶不但数量大,而且特色鲜明,它虽然受到了仰韶文化的影响,却有属于红山本土的特点,比如说鳞纹、涡纹。红山彩陶制作的相当精美,其背后所代表的含义也非常重大。在红山文化“以神为本”的社会背景下,这种精美的彩陶想来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些学者认为无底筒形器、塔形器和马蹄形玉器这种上下贯通的器物代表着死者灵魂的出入,在当时,是有人在死去后,灵魂依然在人世影响后人的想法。那么,彩陶上这种连绵不断的涡纹等纹饰,也可能是代表着灵魂生生不息、万世永存的理念。因此,红山文化彩陶的纹饰也是代表那个时代的一种符号。这些纯朴的图案背后所承载的内涵是我们不得而知的,红山先人创作出了属于红山人自己的彩陶艺术,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目前,红山文化彩陶的研究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有的学者对红山文化的彩陶纹饰与其他文化的彩陶纹饰做对比,分析红山文化彩陶所受到的其他文化的影响。有的学者透过这些纹饰,探究其背后所承载的内涵。有的学者从美学审美的角度分析红山文化彩陶纹饰。不过,无论学者们从哪个方面来研究,共同之处是都会被彩陶纹饰的原始美感所折服。这些先人遗留下来的艺术需要我们去细细的品味和体会,并将它长远的传承下去。
二、红山文化彩陶纹饰的传承和应用
红山文化彩陶纹饰是中国原始的绘画,纹饰线条的流畅优美体现出古人在创作时平和舒适的心情。这种创作的意境一直延续至今,尤其体现在中国的绘画和书法。中国画追求气韵和意境,在创作时,心情平和能保证笔触的流畅,心无旁骛才能在宣纸上将自己的心中所想完美的呈现。这种遗传并不是刻意的,而是在人们潜意识中就自然而然的行为。除了思想行动上的传承,还有从古至今关于红山文化彩陶纹饰的演变应用。在中国古代的服饰中,经常用到回龟纹(图3.1)。若将其纹饰的棱角转化成弧形(图3.2),就会发现这种纹饰与红山彩陶的涡纹非常相似(图1.9)。还有汉代服饰上的纹饰(图3.3)与大三角折线纹(图1.2)很相像。在现代的家居设计中,也有很多纹样类似红山彩陶纹饰。比如说地毯,现代设计的地毯有很多都在边缘用到回形纹样(图3.4),将这个纹样曲线化(图3.5)之后做成地纹效果(图3.6),就与红山彩陶的涡纹如出一辙。还有近几年开始流行的壁纸,就有很多类似流水和浪花的曲线纹样(图3.7),将纹样加粗(图3.8)后加以变化形成的图案(图3.10)也与红山彩陶的涡纹(图3.9)很相似。在现代家居中,应用广泛的瓷砖纹样(图3.11)与红山彩陶中四边形纹饰(图1.4)大同小异。
这些现代图案纹样的设计者也许并不知晓红山彩陶,在设计时只是遵循着设计理念和艺术审美。但无论是设计理念还是艺术审美,都是从红山文化彩陶这一原始艺术一步一步演化而来的。从原始人类带着某种特殊意义的艺术绘画慢慢转变成现代人对艺术的审美定式,现代人在无意识中运用这些原始艺术来为现代生活增添色彩,同时也为现代艺术家门提供了艺术创作的灵感。
三、红山文化彩陶纹饰应用在文化产业中的创意
近几年来,文化产业的发展日益繁荣,利用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更是热点话题。目前,关于红山文化资源产业化的案例有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牛河梁博物馆、翁旗玉龙沙湖景区等。随着红山文化产业化的繁荣,文化产品也随之扩大了需求量。文化产品的设计依附于文化遗存,但是“艺术作品的即使是最完美的复制品也缺少一种因素:它的时间和空间的在场,它在它碰巧出现的地方独一无二的存在。艺术作品存在的独特性决定了它存在期间制约它的历史”。⑩红山文化彩陶也是如此,虽然我们无法复制出一模一样的复制品,但是我们却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和途径来使它达到某种程度上的“复活”。这种“复活”指的就是将彩陶纹饰提炼出来,合理的运用到产品设计中。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文化的发展,“图逐步由绘制图像演化为有心理活动含义”,{11}有心理活动含义的图像就是符号。正如赵毅衡先生对符号的定义“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12}当我们为这些原始艺术的纹饰赋予了符合红山文化的感知时,就形成了红山彩陶纹饰独有的符号意义。例如红山文化彩陶纹饰中的涡纹,它看似一条连绵不断的水流,又像江海卷起的浪花,找不到源头也看不见终点。从古至今,水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古人傍水而居,红山诸文化的先民也是依辽河及支流西拉休沦河、老哈河、教来河而住”。{13}这种类似流水的图案是原始人类对水的情感表现,期盼着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水能源源不断、无穷无尽。可以说,涡纹代表的符号意义是永恒。将这些带着特殊意义的原始的符号转化成符合现代人审美观的图案,为现代图案设计提供独具特色的元素。现代图案是有装饰意味的纹饰,就是按照一定图案结构、形式美法则经过抽象、变化等方法而构成的某种对称或均衡、连续或综合的,具有一定秩序的图形纹样。图案的构成单元可以是一个或多个纹样,例如三角形纹中的一个小三角形可以作为一个单元,也可以将两个三角形当作一个单元。在现代图案设计中,将提炼出的纹饰单元做单向、双向、多向或旋转的重复排列形成新的图案造型。运用现代图案纹样的设计方法对红山文化彩陶纹饰进行分解整合,根据纹饰的特点来设计出美观的图案。
近日,文物局发布博物馆条例,提出要完善博物馆社会服务,加强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因此,笔者设计了一套红山文化礼品的包装盒(图4.1)和包装袋(图4.2)。涡纹纹饰的包装更符合红山文化的特点,利用流线型的涡纹来使包装外表看起来活泼有动感,材料选择牛皮纸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同时,它背后代表的意义深刻,送给家中老人寓意健康长寿;送给至交好友寓意友谊永久。红山彩陶纹饰的应用范围很广,可以将它运用到现代生活的各个地方,大到城市建设,小到名片印花。我们在设计过程中要遵循它的符号意义,并能体现出它的文化含义,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红山文化。
四、结语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追溯中国文化的源头就从红山文化开始。红山彩陶不仅是祖先为我们留下的珍贵文物,也是先人智慧的结晶,并一代代的遗传下来。而我们要在这种无意识的接受中将中华文化继续发扬光大,红山彩陶纹饰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分支。希望彩陶纹饰的产业化应用能对现代生活有所影响,从生活的细节中体现我们宏大的中国传统文化。
注 释:
①刘晋祥.赤峰西水泉红山文化遗址[J].考古学报,1982(2).
②徐光冀.赤峰蜘蛛山遗址的发掘[J].考古学报,1979(2).
③方殿春.辽宁阜新县胡头沟红山文化玉器墓的发现[J].文物,1984(06).
④郭大顺.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建筑群址发掘简报[J].文物,1984(11).
⑤李恭笃.辽宁凌源县三官甸子城子山遗址试掘报告[J].考古,1986(06).
⑥董文义.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调查[J].考古,1987(06).
⑦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林西县水泉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2005(11).
⑧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年度)上中下[M].沈阳:文物出版社,2012.
⑨王仁湘.史前中国的艺术浪潮——庙底沟彩陶纹饰研究[M].沈阳:文物出版社,2011.202.
⑩胡慧林,单世联.文化产业研究读本(西方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6.
{11}胡易容.图像符号学:传媒景观世界的图示把握[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7.
{12}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1.
{13}曹彦生.试论红山诸文化陶器纹饰[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3).
参考文献:
〔1〕郭大顺.红山文化[M].沈阳:文物出版社,2005.
〔2〕于明.中华文明的一源——红山文化[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
〔3〕张星德.红山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张廷兴,岳晓华.中国文化产业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5〕于建设.红山文化十讲[A].第五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2010.
〔6〕王国华,李世忠.艺术设计创意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7〕吴翔.设计形态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8〕胡易容.图像符号学:传媒景观世界的图示把握[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
〔9〕胡慧林,单世联.文化产业研究读本[西方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孙国军)
Abstract: The painted pottery is 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ongshan culture, painted pottery of the Hongshan culture not only number, and very beautiful. Hongshan ancestors left for us precious primitive art ,At the same time left for us to explore unknown mystery These rich material heritage is need we go to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people. With the booming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cultural products demand is more and more.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from the artistic Angle, Hongshan painted pottery decorative design in its application in the design of the cultural products.
3.红山文化的学习体会 篇三
一、指导思想
围绕“美丽红山中国梦”主题宣传活动,开展非遗展示活动,面向全体市民,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的艺术修养;展示红山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硕成果,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体现红山区的文化特质。
二、主办单位、承办单位
赤峰市文联主办,红山区文联、民间艺术家协会承办、契丹城协办
三、活动主题
“美丽红山中国梦”
四、内容要求
文化节的各项活动围绕主题,展现市民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而努力奋斗的远大理想;展示市民热爱祖国、朝气蓬勃、勇于探索、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努力学习、勤于探索、敢于创新的风采。内容上紧扣时代脉搏,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形式上突显地方特色。
五、活动项目
共8个大项目,主要有:红山皮影展演、红山剪纸展示和比赛、红山诗社诗歌创作展示和朗诵比赛等,分艺术表演节目类和艺术作品类两类进行。艺术类设有朗诵、器乐、表演等项目;艺术作品类有绘画、书法、篆刻、摄影、剪纸、设计、立体造型、动漫等项目。
六、活动地点
在赤峰市红山区契丹城
七、活动内容 1、10月 日在契丹城举办开幕式;
2、举办红山皮影展示和讲座;
3、红山皮影进校园活动;
4、红山剪纸作品展示和现场比赛;
5、剪纸讲座与交流;
6、动漫展示与交流;
7、诗歌创作展示与交流;
8、诗歌朗诵会;
9、赤峰市古文化和现代文化展示交流活动;
10、契丹辽瓷艺术展示。
八、时间
11月初进行,活动时间为3天
附:红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目
一、民间美术
1、邢逊剪纸
传承人:杨万年、李从春
2、于桂霞剪纸 传承人:罗长远
3、赤峰风筝
二、民间戏剧
1、红山皮影
传承人:高云
/.//--081
三、民间音乐
1、赤峰雅乐
传承人:张海峰、李守臣、张景瑞
2、赤峰杠房音乐
3、赤峰古乐
4、赤峰佛乐
四、民间舞蹈
1、寿星会
2、黄箱会
五、饮食
1、赤峰对夹
六、谚语
1、农谚
2、林谚
3、畜牧谚
4、气象谚
5、乡土谚
七、歌谣
1、吊杆
2、松州竹枝词
3、红庙子儿歌
4.美丽的红山森林公园作文 篇四
经过了很长一段山路,我们终于到达了峰顶,这里山风清爽,让人心旷神怡。坐在峰顶的凉亭极目远眺,整个城区尽收眼底。蜿蜒的英金河,古燕北长城更是别有一番韵致。
森林公园里不但景观丰富,而且还有着各种野生植物,把整个公园装扮得郁郁葱葱,分外美丽。使我们置身其中,流连忘返。
5.红山作文600字 篇五
星期二上午,我们来到了红山实践活动基地。一切都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感觉又重新回到了当初一起在这里挥洒汗水的时候。听完副校长和基地领导的一番讲话,为期四天的实践活动便拉开了序幕。
印象最深的便是组装照明电路了。老师简单地向我们介绍了电灯的历史后,便着重开始教我们自己组装电路。我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先在木板的左上角固定好电能表,再装上空气阀门。接着,根据老师的示范,我们顺利的接上了火线和零线。当然,接电线也没那么简单,为了保证美观,我们接的电线得横平竖直,转弯要成直角。
这次组装对我来说是一次全新的体验。我们用的电线是真正的家用电线,开关、插座也是家用的。可以说,这比在学校中做小型电路相差十万八千里。用电线连接各种电器,要考虑的不仅仅是电线颜色,也要充分保证电线的长度,露在外面的铜丝长短等一系列问题。
在解决了电线的各种连接错误问题后,我们人生中第一个真正的电路完成了。当我们接上电源,当我们看到电灯发出明亮的光芒时,所有的苦和累,所有的抱怨与不满都化为乌有,留下的只有满心的喜悦与成就感。
这四天中,我们脱离了课本,懂得了如何运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了。这四天,我受益匪浅,我将永远难忘!
我要感谢实践!因为它让我成长,更让我成熟。
6.红山文化遗址 篇六
牛河梁遗址、红山后遗址和魏家窝铺遗址是红山文化的重要代表,可追溯到6000至5000年以前。红山文化根据红山后遗址命名。牛河梁遗址属于中国红山文化晚期,与其他两处红山文化遗址相比,其范围最广、保存最好、出土的文物也最多。
牛河梁遗址
牛河梁16处遗址由积石冢群、祭坛、女神庙建筑遗址,以及其他土石构筑物组成。牛河梁遗址文化层分三期:早期堆积无明确祭祀遗址;第二期形成积石冢,但规模较小,即下层积石冢,第一地点的女神庙在第二期的稍晚时间出现;第三期以处于山梁高处的女神庙为中心,在周围山岗上逐渐形成大型积石冢,即现存积石冢群的规模。这三期红山文化的堆积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牛河梁红山文化祭祀与墓葬遗址。
从1981年开始到目前为止,在东西约10000米, 南北约5000米连绵起伏的山岗上,考古学家们发现了16处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遗址。其中已经全面发掘的遗址点有第二地点、第三地点、第五地点和第十六地点;第一地点与第十三地点进行了部分发掘;其他地点做了初步调查。根据现阶段的考古研究,第一地点为女神庙遗址;第二、第三、第五和第十六地点均为积石冢和积石冢群遗址,第二、第五地点还结合有祭坛遗址;第十三地点为一座人工修筑大型土石丘遗址。这些遗址共同形成一个独立于居住区之外、规模宏大的史前祭祀与墓葬遗址群。同时,在这些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以及陶器和石器。依据这些遗址分布的地理位置,将其通称为牛河梁遗址。
根据目前对牛河梁遗址的发掘与研究成果,牛河梁遗址最具价值的核心内容当属女神庙、积石冢与祭坛,以及占积石冢随葬品绝大多数的随葬玉器。
红山后遗址、魏家窝铺遗址
红山后遗址包含了半地下房屋废墟、灰坑以及大量文化遗迹如陶器、石器和骨器,史前村落与自然景观融合,具有中原到中国北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魏家窝铺遗址发掘出了103个半地下房屋遗址,201个地下室和灰坑,以及保存良好的沟渠。它是一个相对高等级的聚落,具有规模较大并且数量众多的排列有序的房屋。半地下房屋与木柱结合建设,这种结构在中国东北部使用了很长时间,因为这样的结构冬暖夏凉。房屋的排列反映了社会组织和管理的系统。这个遗址代表了多样化的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题,以渔业、放牧和采集为补充。
历史文化价值
牛河梁遗址以女神庙为中心、以祭坛和积石冢环绕四周,作为一处独立于居住地之外的规模宏大的史前宗教场所,其墓葬和祭祀形式展现出史前先民独特的精神信仰和表达方式,是距今五千年前红山文化时期人们祭祀祖先的圣地。同时,遗址通过其结构复杂,层次鲜明的祭祀和墓葬遗存,以及丰富的出土文物,反映了以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早期国家的社会形态,是中国东北乃至东北亚地区文明起源的见证。遗址中丰富的物质遗存和文化信息,对史前历史和考古学、人类学、哲学、美学等的研究具有突出普遍的价值。
红山后遗址的发掘第一次展示了西辽河盆地史前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状况,另外,红山文化据此命名,是中华文明的基础之一。魏家窝铺可以追溯到6000-5500年以前,是一个大型聚落,它很好地保存了大量文化遗迹。这些材料对研究当时的人口、社会、生活方式和人地关系也具有巨大的学术价值。生产工具遗存反映了红山文化中发达的农业,手工业的专业化也体现了出来,尤其是制陶。这两个遗址的房屋建造和村落设计展现了当时人们的智慧。
开放与融合促进了红山文化的迅速发展,相对于之前的社会,红山文化见证了巨大的社会变革,主要表现在人口的显著增加,控制祭祀活动的社会阶层的出现,农业技术和制玉的技术发展。
遗产地价值综合评价
红山文化分布于东经116-121°,北纬41-45°之间。这一区域是由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近海地带过渡的丘陵地带,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是渔猎、农牧兼顾。距今5500—5000年的牛河梁遗址,反映出当时社会进入文明阶段,其标志是神庙、祭坛、积石冢构成的祭祀体系的建立。红山后遗址和魏家窝铺遗址具有内在的相互联系,清晰地呈现了红山文化时期的生产、生活、墓葬和祭祀活动。红山文化的特征为探索中华文明提供了基础,具有突出的文化价值。
7.红山动物园 篇七
进入动物园,首先有一辆观光车把我们送到最里面。一下车,就是猩猩馆。有的猩猩长着一张大饼脸,一动也不动,好像在说:“我在思考,请不要打扰我。”有的猩猩小而灵活,在树上跳来跳去,时而翻几个跟头,一副活力十足的样子。还有的猩猩趴在树上睡觉,过了一会儿突然醒来,把我们吓了一跳。
然后我们去看了小熊猫。小熊猫长着一条很像松鼠的大尾巴,还有尖锐的爪子。它竟然顺着树枝爬到很高的岩石上,又一个前空翻,跳到另一块岩石上,倒立着从树上爬了下来,我们看得目瞪口呆。我想:这一定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小熊猫,要不然怎么会如此厉害?
接着,我们去了企鹅馆。企鹅是黑白相间的,长着像鸡一样的嘴巴。它们一摇一摆地走着,还不时用嘴啄啄自己的肚子,好像在抓痒。还有些企鹅在水里穿梭,像一枚枚导弹。其他企鹅在静静享受大餐——鱼。
最后,我们去看了可爱的大熊猫。这些熊猫很聪明,吃竹子时还会用牙齿把皮啃掉,然后像我们吃甘蔗一样一节一节地啃里面的东西,它们甚至还懂得把残渣吐掉,简直是个“智多星”。
我转了一圈,发现这里不仅有可爱的动物,还有好玩的游乐设施。我迫不及待地向过山车跑去,跟我坐一起的一个小女孩说在下面看着非常吓人,我却觉得不过如此,没什么好紧张的。开始了!首先是S型弯道,过山车飞快地摇摆着向前冲去,我感觉风声在耳边呼呼地响起。我想:这个过山车是要把我甩下去的节奏啊!还是要给我一个下马威?接下来是翻滚道路,我好像在一个龙卷风里转来转去。最后过山车到了一个很高的地方,然后猛地冲下去,这时的道路是S型、翻滚型混合的,周围的人一片尖叫,到了最低点“刷”地停止了。我好像从一个世界穿越到了另一个世界,真是太过瘾了!
8.红山动物园 篇八
走进动物园,我先来到了指示牌前,哇!动物馆多得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往左走是熊猫馆、往右走是猩猩馆、往前走又是猴子馆……我们先来到了熊猫馆,只见一只大熊猫躺在地上睡觉,全然不顾大人们的闪光灯、小朋友们欢呼声,大概早已经习惯了这种场面。我对它脏乎乎的身体感到很纳闷,忍不住说道:“这只大熊猫是不是几天没洗澡了?”引得身边的人们哈哈大笑。
接着,我们来到了猴子馆,一只只活泼的小猴子看到游客显得更加兴奋,活蹦乱跳。有的拉着绳子荡秋千、有的蹲在树枝上休息,还有的甚至伸出“手”来跟人们要东西吃……真是太顽皮了!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去观看“海洋动物表演”,一只海狮经过训练后竟有多项“技艺”:可以跟游客飞吻、吹乐器、水中顶球……它和训兽师的合作赢得了观众们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9.关于红山文化玉器研究的几点认识 篇九
关键词:红山文化;玉器;功能;造型;制作工艺
中图分类号:K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007-02
红山是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城区东北角的一座赭红色山峰。红山文化首次发现于赤峰红山后,以西拉沐沦河、老哈河流域为中心,分布面积20余万平方公里,距今约6500—5000年,红山文化玉器主要集中在其晚期,距今约5500—5000年。
关于红山文化玉器的研究,自1908年红山文化被发现以来,许多专家学者就从未间断过这方面的发掘和探讨,从材质、形状、类型、制作工艺等多方面深入探索分析了新石器时代人们的图腾崇拜、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审美取向、思维方式等。在以农业为主,牧、渔、猎并存的经济形态下,相比经过磨制和打制的双孔石刀、石耜、石磨盘棒和石镞等细石器工具,以及以三角纹、鳞形纹、平行线纹为主要装饰的彩陶,玉器猪龙、龙形缶、玉龟、玉鸟、兽形玉、勾云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精雕细琢的玉器,作为当时的“奢侈品”,更能够有力地见证和再现红山文化的辉煌。
一、红山文化玉器的发掘
1.红山文化玉器出土的地点。红山文化玉器主要出土于辽宁建平与凌源两县交界处、阜新县、喀左县,内蒙古巴林右旗、巴林左旗、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林西县、宁城县和敖汉旗境内的一些地点,以及河北围场等地。
2.考古学方面对红山文化玉器的记载。据史料记载,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曾发现红山文化勾形玉器,陕西韩城梁代村西周大墓中曾出土红山文化玉猪龙,清代黄濬所著《古玉图錄初集》中曾著录一件红山文化玉猪龙等。1949年前,红山文化玉器在海外也已经有著录,其中包括伦敦收录的玉箍形玉器、玉猪龙,美国收藏的齿兽玉佩等。
3.建国后考古学专家对红山文化玉器的发掘。1964年,在巴林左旗葛家营子发现两件马蹄形玉箍,这也是解放后最早发现的红山文化玉器,1976年,又发现了一件玉兽玦;1971年,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发现1件玉猪龙,高26厘米,墨绿色,完整无缺,引起了国内外考古界轰动和关注;1973年,阜新县胡头沟发现红山文化玉器墓,收集到大量玉器,分别为勾云形玉佩、玉鸟、玉璧、玉环各1件,玉龟两件、玉鸮两件、玉珠3枚、棒形玉4件,此外,还有三联璧1件、鱼形坠两件;1974年—1975年,在翁牛特旗海金山牧场的金山遗址采集到玉佩饰3件,分别为长方形佩饰、角形佩饰和勾形佩饰各1件;1979年,在凌源县三官甸子城子山墓葬遗址中发现玉雕猪头饰、勾云纹玉饰、马蹄形玉箍、玉鸟、竹节状玉饰、玉鸟小玉环各1件,另有玉钺两件,玉环3件;1981年,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共征集、采集红山文化玉器100余件,其中,龙形玦、勾云形玉饰、鸟形饰、鱼形饰件、三联璧形饰、勾型器各1件,玉鸮、玉斧、纺瓜、玉管各两件,玉蚕4件,坠饰63件,成为西拉沐沦河北部出土红山文化玉器数量最多的地点;1981年,牛河梁遗址被发现,这是一处规模宏大的红山文化中心祭祀遗址,经过数次挖掘,出土了大批玉器,仅第三座墓随葬品就多达20件,是目前所知红山文化墓葬中出土玉器数量最多的一例。此外,1982年,巴林右旗查干诺尔苏木古墓中出土玉器3件,分别是玉匕形器两件,玉玦1件;1991年,克什克腾旗南台子遗址抢救性发掘中,发现玉玦两件;巴林右旗洪格力图墓葬出土玉器16件,其中,玉斧、玉匕各1件,玉管5件,玉玦9件,等等。
4.红山文化玉器出土的现实意义。大量玉器的出现,既丰富了红山文化的内涵,也为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红山文化,了解新石器时代的典型性特征,了解史前人类生产水平、生活环境、手工工艺等提供了大量的珍贵的考古信息。
二、红山文化玉器的功用及造型
1.红山文化玉器的功能用途。据考古资料显示,当时玉器的使用已经比较普遍。红山文化玉器从功能用途、形态形状等方面分析,可分成装饰类玉器、工具类玉器、动物类玉器、人物类玉器和特殊类玉器等。其中,玉斧、玉匕、玉钺等都属于军事武器类,是统治者王权和军权的重要象征;纺瓜等属于生产类,象征着当时生产力的发展;玉鸟、鱼形玉、玉管、玉玦、玉锥形器等佩饰都属于人类审美的体现;玉璧、玉龙、勾云形玉佩、马蹄形玉器等一般与宗教和祭祀有关。从考古发现的有关红山文化玉器的小型装饰品到大型祭祀礼器,红山文化玉器类型繁多,不同的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分类角度进行了区分。根据玉器形制和使用功能的不同,将红山文化玉器的种类进行了划分,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意见。比如有的学者认为红山文化玉器可分成五大类[1]:装饰类玉器、工具类玉器、动物类玉器、特殊类玉器、人物类玉器。此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红山文化玉器可分成三大类[2]:装饰类玉器、工具类玉器、礼仪类玉器 (包括特殊形礼仪类、动物形礼仪类、人物形礼仪类)。而后学术界又有了一种观点认为红山文化玉器可分为工具类、装饰器、礼仪品、艺术品及其他五类[3]。由此可见,红山文化玉器不仅种类繁多,而且造型独特。这些玉器往往在满足各自专门功能的同时,还要满足原始人一物多用的需要[4]。
2.红山文化玉器的造型。红山文化玉器出土中,晚期较多,且造型变化丰富,雕琢工艺精良。比如,装饰类玉器,玉环整体为圆形,外缘较厚,内缘略薄,横截面呈三角形。玉珠形制较多,葫芦形、圆球形、半球形、扁圆薄片形;工具类或武器类玉器,玉斧为长方形,弧顶、斜刃。玉钺呈长方形或圆角长方形,中心部位有一个大圆孔,内外侧边缘磨薄;动物类玉器,当属玉猪龙最为受人瞩目。1971年在翁牛特旗三星他拉,赤峰市博物馆馆长苏赫带队开展文化普查时,发现当地农民的孩子拉着一个“石雕龙”吃饭,非常惊奇,并把这件物品作为早期龙征集回来仔细研究,后确定为远古玉雕龙。经研究,此玉龙呈“C”字形,龙的吻部略向前伸,微上翘,嘴闭合,鼻端截平,且有对称的一双圆鼻孔,脸前部很像“猪拱嘴”,或者说是具有“猪首”特征的龙。而龙身刚劲有力,龙的颈部长鬣弯曲上扬,像龙脊上的“鳍”或叫“骨板”,显现龙体腾云驾雾的动感,同时,也像马鬃,显现骏马奔腾时的飘逸。目前,玉猪龙已经成为赤峰市的重要标志。人物类玉器出土较少,目前所知的唯一一件红山文化玉人是出土于巴林右旗的一件玉面人,头顶较平,五官清晰,双目、鼻为三角形。特殊类玉器中的勾云形器比较有特色,是很多考古学家争相研究的对象,也是红山玉器群中最重要的器类,常出自中心性墓内,整件物品呈长方形、椭圆形,其间镂空,且有勾云状盘卷或勾角状弯曲。
三、红山文化玉器的制作工艺
由于红山文化出土玉器晚期较多,为此,我们见到的玉器并不是经过简单打磨,制作工艺已经相对成熟。红山先民通过割、磨、钻、抛等诸多方法,将每一件玉器制作得非常精美。割,大多用线锯。主要是因为线锯较精细。红山文化时期玉器虽已被广泛使用,但得到一块品质好的玉石,实属不易,而此时的切割技术还采用一面切割,切至一定深度再从另一面切割。玉器切割时,如果两条锯口不能重合,就会留下切割痕迹,形成层梯状,无法成为一件好的玉器。而线锯应能够大大提高玉石切割的精确度,增加锯口重合的机率。磨,红山文化玉器多磨薄边缘,中心“打洼”,使所勾出的形体隐隐突出于“地”上。这种玉器立体感较强,造型明显,形体突出,时间越长远,玉器的边棱越模糊,整件玉器越显得浑然一体。同时,这种玉器给人以强烈的厚重感,形体浮于“底”之上,体现着物品的神圣和尊贵,象征着权力和地位,代表着玉器的拥有者或使用者高于“凡人”,高于一切的思维理念。钻,就现在出土的玉器看,大致可分为两种方式。一种为管钻,可以用于玉器的定型。大致方法应为,将管钻置于整块玉石的一部分,反复钻后,达到大小适中,再进行雕琢成玉器,这种方法也用于玉器孔的定位;管钻也可以用于各种细小部位的刻画,在一件玉器基本成型时,利用管钻钻出深浅不同的孔来点缀玉器,让玉器造型不死板,特别是微小部位充满活力。另一种为实心钻,主要是穿孔、打洞用,一般在玉器的背面、侧面等部位,部分出土器物中的孔部位,可清楚的看到螺旋纹。抛,指抛光。这是制作玉器不可或缺的环节,抛光工艺在当时被广泛应用且工艺水平很高。从出土的玉器看,有整体抛光、正面抛光等方式。比如,武器类、动物类玉器整体抛光的较多,特别是玉斧、玉匕、玉鸟、鱼形玉、玉猪龙等,玉器表面通体光滑圆润,非常明显是被细心抛光过的,而且经过数次抛光,每次抛光过程应由细节开始扩展到整体,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玉器看起来犹如自然生成。玉璧、勾云形玉佩等玉器一般只在正面抛光,笔者认为,这种抛光方式并不是减少玉器的制作工序或节省制作时间,应该是有意通过正面抛光与反面不抛光的强烈反差,对比出正面制作工艺的高超。
对于红山文化玉器的研究,不仅仅包括出土、种类、工艺,现在已经涉及到红山文化玉器的材质,以及由玉器外观、用途等引发的对当时社会组织、审美艺术等问题的探索与思考。为此,我们更觉得红山文化玉器的发现与研究不能停止、从未停止,也无法停止,这些精美的玉器,正引领我们逐渐深入地了解红山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中华玉文化的发展历史,深入地了解红山先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和对美的追求的延续。
参考文献:
〔1〕刘国祥.红山文化玉器研究.海峡两岸古玉学会议论文专辑.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2001.163-178.
〔2〕〔4〕于明.红山文化.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98.
〔3〕吕军,栾兆鹏.红山文化玉器研究综述.北方文物,2000,(3).
10.红山公园作文 篇十
今天,妈妈领我去红山公园玩了一圈。山上,怪石嶙峋,有的石头像老虎,有的石头像猴子,有的石头像老鹰,有的是头像一只可爱的小狗,它们好像忙着去开会呢。
山下,有一个池塘,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池塘这样的水,池塘的水真静啊,静的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池塘的水真清啊,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池塘的水真绿啊,绿的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山旁,有一条黑色公路,像一条黑色的围巾。从远处看,就好像一位少女穿着一件红色衣服,围着黑围巾。我喜欢红山。
11.乌鲁木齐红山 篇十一
红山位于乌鲁木齐市中心红山公园内,是乌鲁木齐繁荣发展的象征,它气势雄伟,形态壮观,就像一条头西脚东的巨龙一样昂首屹立在乌鲁木齐市市区中心。
红山因山体颜色呈红褐色而得名。山体长1.5公里,宽约1公里,呈东西走向,最高点海拔1391米,相对高度约400米,其紫红色沙岩为距今约2.5亿年前大陆环境下沉积形成。
原来的乌鲁木齐河,浩浩荡荡地流经红山脚下,河的北岸是海拔910米、峭壁绝崖、飞红溢丹、f岩兀起的红山;南岸是层峦叠嶂、巍峨挺拔的雅玛里克山。然而,时至今日,此处壮观的乌鲁木齐河变成了宽阔的河滩公路,历经200多年风风雨雨的红山“镇龙宝塔”巍然无损。
传说远古时代从博格达山上的天池里跑出来一条赤色巨龙,在这里被王母娘娘追上后拦腰一剑砍断,后来,在被砍断的两段红色巨龙处,各形成了一座山,西边的那一座被称为雅玛里克山,东边的就是红山,宝剑变成了乌鲁木齐河。尽管这是传说,但是从航空勘探所拍摄的地形照片上观察,红山和雅玛里克山确实是一个整体,只是因为地层断裂,才被分割成两座昂首相望的山峰。
另外如果从红山顶上沿山势走向向东眺望,也确实有一条石头山从博格达山峰蜿蜒西下,一直延伸到乌鲁木齐河边,山脉突断,山头矗起, 恰似巨龙昂首。正因为红山峥嵘险峻,又是博格达山的一部分,再加上传说神奇,所以红山一直被人们视为圣地,因此人们对它非常敬畏崇拜,当地人们把它作为遥祭博格达山的地点。
相传唐初置庭州时,就在红山修建了一座庙宇,人称“红庙子”。后来游牧民族又在红山顶上筑起祭祀神灵的“敖包”,牧民远远看见敖包,都要下马行礼。
1779年以后,乌鲁木齐地方官又在红山顶上相继修建了“玉皇庙”,在红山脚、下修建了“大佛寺”、“北斗宫”、“地藏府”等庙宇,并规定每年农历4月15日举办红山庙会,庙会时,这里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1785年和1786年,乌鲁木齐连续两年洪水成灾,红山附近的居民损失惨重,因此谣言四起:说红山和对面的雅玛里克山正在相互靠拢,一旦相接两山之间滚滚北去的乌鲁木齐河就会被堵塞,乌鲁木齐就会变成一片汪洋大海。因此1 7 8 8年,乌鲁木齐最高军政长官尚安在红山和雅玛里克山的顶段各建了一个高约10.5米的六面九级八角顶青砖实心塔,名为“镇龙宝塔”。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3万东北抗日义勇军因弹尽援绝,于1933年分批假道苏联进入新疆。第一批战士于3月27日抵达乌鲁木齐,新疆省政府主席金树仁的参谋处处长陈中、新疆航空学校校长李笑天、迪化县长陶明樾就立即接近他们,1 7 天后,此三人就策动白俄罗斯“归化军”发动了“四・一二政变”,金树仁偕眷仓惶出逃,当时就寄居在红山顶上的“玉皇庙”内,他命令部下盛世才出兵平叛。但盛世才按兵不动。第二天晚上,归化军占领军械局并请求抗日义勇军支援,金树仁发现数千抗日义勇军精兵参加战斗后,自知不是对手,因此在玉皇庙内题诗骂盛世才是望恩负义的`中山狼后逃亡塔城。盛世才上凭军事势力台后,听说金树仁在玉皇庙内题诗骂他,就把玉皇庙烧了,为了掩饰他火烧玉皇庙的行迹,借口“破除迷信”,把这里的庙宇拆毁了。
就这样,一个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宗教胜地被毁灭了,解放前夕这里只有孤塔一座,一片荒凉。
1949年9月26日,新疆和平解放,为了恢复红山名胜,广大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人力,在海拔910米的红山山顶上植树造林,使约2.5 亿年前形成的的紫红色沙岩披上了翠绿的新装, 从1985年开始,一个以200多年历史的镇龙宝塔为核心的山丘公园诞生了,这就是现在的红山公园,内有盘山柏油路、登山台阶、空中缆车、凉亭、远眺楼、神宫、人工瀑布、林则徐雕塑和庙宇等。如果登临其上, 乌鲁木齐风光一览无余, 是观赏这座边城景色最好的地方。
12.从玉箍形器看红山文化 篇十二
关键词:红山文化;玉箍形器;礼制
中图分类号:K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6-0001-02
在红山文化玉器群中,玉箍形器属于形体较大的器种,高度一般在10-15厘米之间,最长的可达18.6厘米,从器形大小可以看出当年在选料方面有着很高的要求。在雕琢过程中,需要将柱状体玉料中部琢空,内外壁大面积抛光,雕琢工艺相当复杂,难度较大。器物类型类似的玉器在良渚文化中较为多见,也就是良渚文化的代表器物——琮。虽然器物造型大体类似,但工艺的繁复、年代间隔之久远不可相提并论。此外在东北地区早于红山文化时期或其他年代相当的史前文化遗址中均未发现此类型玉器,因此可以认定玉箍形器是红山文化所独有的器形。
了解一个文化的玉器特点就要先了解文化的内涵,首先我们要先了解红山文化时期的社会形态。在红山文化早期阶段,社会形态总体上还是以母系氏族为主体的聚居社群,部落中的领袖生前所居住的地点、死后所埋葬的墓地都有别于其他部落成员。这点可以从红山文化的居住遗址和墓葬址的分布中看出,多数居住址都有中心大屋存在,其他房屋以大屋为中心环绕排列。而在居住址附近的墓区则被分为两组,一组是埋葬普通部落成员的公共墓地,另一组则建在山峰正顶最高之处,墓葬规格明显高于公共墓地的墓葬[1]。由此可知在红山文化早期阶段社会等级的划分已相当突出。到了红山文化晚期阶段,社会形态逐步变化,有了古国的雏形,社会高层中有了不同的职务,比如部落长、巫(神职人员)等。为了代表身份地位,这些社会上层成员有特定的器物或饰品,死后这些器物便随葬在墓穴中。“坛、庙、冢”以及从墓葬中出土的一些器物可以让我们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
在牛河梁第二地点出土的玉箍形器,为碧绿色玉,形似长筒,筒体扁圆,长筒面略有内弯,筒内面有明显划痕,上端为斜口,底端开口,斜口一端口沿薄如刃,平口一端两侧各钻一孔,出土时枕于墓主头下,长面在上。具体位置是在仰身直肢葬的男性墓主的头下,同时墓主胸部还放置2件玉猪龙,这是玉箍形器和玉猪龙第一次正式发掘出土,至此使玉箍形器得到了科学的认定[2]。此外在城子山墓地2号墓内出土的1件玉箍形器,出土时放在墓主的胸部;内蒙古巴林左旗葛家营子遗址出土的两件玉箍形器,这些遗址通过鉴别,证明都属于红山文化遗址。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玉箍形器是红山文化代表性器物之一。
大量的书籍资料中显示,玉箍形器是一种独特的形器,且从其出土情况上看,多出土于规格较大的葬墓中﹙或冢群的中心大墓﹚,其摆放位置多数放于墓主头部,也有放置在胸前、腰部,从而可以看出只有一定身份的成员才可以佩带。从器物的形制和随葬的墓穴规格以及其他随葬品中,可以推断摆放在墓主头部的玉箍形器可能为束发的一种头饰,但是放置在胸前和腰部的玉箍形器很明显不是用来束发的,其作用也许可以从另一件器物来揭开这一谜题。
在红山文化中有这样一种器物——无底筒形陶器。无底筒形陶器皆为泥质红陶,器表多彩绘纹饰,其基本形制是:敞口,折沿或卷沿,弧腹,无底,下口边缘内勾或外折,整体呈筒状。无底筒形罐不具有实用功能,但从形状对比来看它与玉箍形器类似,那么我们做一个假设,它们的功能有可能是同样的。在相关资料中,无底筒形陶器是处于人神交替时期的祭祀器物[3],含有沟通天地之间关系的意义。自此我们可以把玉箍形器也理解为一种无底桶形器,也就说明玉箍形器也是一种祭祀器物。从其形制上看,玉箍无底——下可直接与地神相通;玉箍无顶﹙或盖﹚——上可直接与天神相接。天神俯视一贯而地,地神仰视则一贯至天,进而达到天地的贯通。玉箍底部圈廓平整——便于直立于地。玉箍的斜式顶沿——直接承载了先人斜口陶器器形,便于执事者﹙神职人员﹚将其通灵之灵物插放,而且从玉箍的下小上大的直径来看,亦十分便利于将其内插神物散展开来。玉箍底部的对称双孔可能是为了穿绳携带方便。由此可见,无论是从玉箍的形制上还是使用的内涵上来看,它都是便于向天地之神表明心迹,进而与神相通。
既然玉箍形器是一种祭祀器物,那么,不难看出红山古人对祭祀的崇敬。古人对自然、祖先、神明的崇敬主要原因是其生产力水平的低下。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红山古人对许多自然现象不能给予科学的认识,便将其神化。他们认为自然界是有灵性的、是神圣的、是人类力量所不能达到无法企及的万能的。他们用这种观念来解释自然界的多样性、变动性和喜怒无常的情态,并通过对自然的崇拜和祭祀来寻找与自然沟通的方法途径,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崇拜看似是向神顶礼膜拜,其实是原始人类通过祭祀来影响自然使之为自己造福。
由于对祖先的尊敬,在先人死后,后人会将其礼葬,并定期朝拜,对于地位较高的统治者,则将给神化。红山古人重视礼天祀地,慢慢形成了原始礼制。红山古人在礼天祀地的仪式上,将神化的东西通过一种物化载体表现出来,于是就有了祭祀器物。祭祀器物是古人的一种精神寄托,古人通过佩戴神化器物或膜拜神化器物来实现其精神寄托价值。玉箍形器是一种祭祀器物,而且红山先民又希望受尊敬的领袖神化,那么随葬玉箍形器便可让尊敬的领袖或祖先能上天入地,成为能保佑部落或自己的神,这样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一些墓葬中玉箍形器是放置在墓主人的胸前或腰部了。
红山文化从发现到研究至今已近百年,研究红山文化,对探讨中华民族文明历程和多源一体的文化交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红山文化使中华5000年文明史找到了实证。按照传统的史学观点,中国文明史只能从距今4000年前的夏代算起,考古学上的二里头文化已是文明史的起点,此前龙山时代是父系氏族社会,仰韶是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期。然而,夏商文化都已高度发达,有如人不可能生下来就是白胡子老头一样,红山文化的发现与研究,把这一源头一下子追溯到5000年以前,这是一文明史的突破。
其次,多年来形成的一个观念间,中原地区文化发展水平最高,文明起源也最早,中原以外地区都是在中原文化影响之下进入文明时代的。近年来考古新发现证明,红山文化与同期中原文化相比,发展水平基本超出了中原地区,红山文化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起源是多源一体、汇流辐凑、满天星斗的。打破了中原文化中心说,证明辽河流域在内的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也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
其三,关于文明起源的标志,一般以城市的形成,文字的出现和金属铜的发明为三大要素。随着红山文化研究的深入,许多专家提出人与人关系的变革应是社会变革的主线。考古学上反映出的“礼制”当是中国文明起源的一个重要标志和特点。红山文化大型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的结构、布局以及发达的“玉”礼制,说明5000年前的西辽河流域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礼制”体系,而且尚玉传统从古至今持续不衰,与坛、庙、冢三合一的组合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的天坛、太庙和十三陵。两者的吻合说明,中国文明起源的过程,也是中华文化传统形成的过程。
已故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经形象地讲过一句话:“如果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西辽河就是中华民族的祖母河。”
——————————
参考文献:
〔1〕邵国田.概述敖汉旗的红山文化遗址分布.中国北方古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1995.
〔2〕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与积石冢群发掘简报.文物,1986,(8)
〔3〕郑红.红山文化筒形器研究.辽海文物学刊,1991,(1).
(责任编辑 孙国军)
To See the HongShan Culture From the Jade Hoop
Zhou Yushi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Liao Ning province,116000,China;
ChiFeng cultural relics bureau, ChiFeng, Inner Mongolia,024000,China)
Abstract: The jade hoop is special artifacts and shape of Hongshan culture, only the top members have the right to wear jade in Hongshan culture period.From placement in the tomb, the jade hoop is not only the ornament of hairdo , and should have other purposes.The shape of jade hoop and Bottomless cylindrical pottery is similar, Bottomless cylindrical pottery appears as sacrificial implement,thus infer that the jade hoop and bottomless cylindrical pottery is the same effect.
13.红山作文300字 篇十三
红山坐落于赤峰,它在赤峰市的旧区,前面是赤峰以前的风貌,好像一位忠诚的战士在守护着这座美丽的城市以前的样貌。我到了门口,已进入山中就闻到仿佛森林般的气息,耳边响起一阵阵鸟儿的鸣叫,好像在欢迎我们,它的优美歌声为这如人间仙境的画增添了几分色彩。山路崎岖,但不难走,我们迈着轻快的步伐沿着山路尽情享受着登山的乐趣。再往里走些,有好几座凉亭在等候着走累了的游客。这里的树很多,所以还可以闻到浓厚的大自然清新气息,让人有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走到半山腰从高处看,这里仿佛是一片草地,从这片草地能隐隐约约看到一条小路。沿路有一些小动物暴露了它们的足迹,有看到我们惊慌失措的仓鼠探头探脑地看着我们这些不速之客、有一蹦一跳的兔子,还有和兔子赛跑的松鼠。继续往里走就到了山顶,这里能看到整个城市的全貌,在这里,你可以大声吼叫,可以骄傲、自豪、也可以炫耀……
14.红山动物园 篇十四
“这么好的天气,我们去红山动物园游玩吧!”爸爸面带微笑地对我们说。“好哦,好哦!”我们欢呼雀跃。
就这样,我们乘上了前往红山动物园的地铁,向着动物园出发。
来到动物园大门口,我便兴奋不已,叽叽嚷嚷地催爸爸买票。进入动物园,我就情不自禁地“哇!”一大声。你知道为什么吗?是因为动物园里的绿色使我惊叹不已。动物园里到处是绿树成荫,蝉声阵阵,让我对动物园里的动物的生活产生无比的欣慰,有产生无比的怜惜。因为动物们在这里衣食无忧让我欣慰,可他们并没有自由让我怜惜。
在行走的过程中,我看到了狼、东北虎、猫虎兽、黑虎、竹叶青、地图鱼、七彩鱼……其中最让我难忘的就是那一群活泼乱跳的小猴子。他们那红扑扑的屁股,他们那细长细长的尾巴,他们那毛茸茸的毛发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游客们不停地往下丢食物给小猴子们吃,只见小猴子们每见到一样东西,就会很新奇地走过去,要么皱着眉头闻一闻,要么把眼睛睁的大大的地看一看,做好判断后才把食物吃下去。只见一只猴子盯着那一个红通通的荔枝一动不动,不一会儿后又拿起荔枝,可却像受了惊吓一般,连忙往后退,然后把全身都缩成一团,毛茸茸的毛也不禁竖了起来。我很是奇怪,眉头皱的紧紧的,心里有一个巨大的问号在向我是问。我绞尽脑汁,终于知道了原因。是因为荔枝上的小刺使它受到了惊吓。可小猴子并没有对荔枝产生恐惧,它慢慢地靠近荔枝,小心翼翼地拿起荔枝,用他那黑乎乎的爪子去刨荔枝,刨好后,它便急匆匆地将荔枝送进嘴里。只见它的嘴角微微翘起,仿佛在享受这荔枝的美味。再看看远处,那些小猴子们各个乱蹦乱跳,十分快乐。
还有那巨大的大象,两只耳朵像两把大扇子;那些地图鱼,身上的地图还真奇妙呢;那七彩鱼,七个颜色真如彩虹般迷人;那竹叶青,全身碧绿碧绿的;那大象鱼,巨大的让人惊叹不已……
15.红山文化的学习体会 篇十五
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赤峰市人民政府、赤峰学院主办,赤峰学院承办的中国·赤峰红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8月12日至15日在赤峰市隆重举行。
中共赤峰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佟国清、赤峰学院院长李春林、内蒙古博物院院长塔拉在开幕式上致辞,国际遗址理事会副主席、中国古迹保护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郭旃先生作了《世界遗产语境中对红山文化遗址的期待》的主题发言。
来自英国、美国及国内知名的红山文化研究专家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红山文化与中华五千年文明”展开研讨。
一、红山文化与其他类型文化的交流研究
辽宁省文化厅原副厅长、著名考古学家、红山文化研究专家郭大顺研究员在报告中指出,从世界史的角度看待红山文化,是继续深入研究红山文化的一把钥匙。他认为,在红山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与周邻文化交流一直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随着西辽河流域文化系列的建立,渐多从当地自身发展看待其形成发展过程,但文化关系仍不断显现;特别是牛河梁遗址发现后,对于这样超大规模祭祀性遗址在辽西出现的原因,除了自身发展以外,文化交汇的作用仍被视为一个主要原动力。红山文化处于古书所记的“四裔”地区,与欧亚大陆和环太平洋地区等周边地区联系较多,在中国早期文明与世界早期文明的比较和联系中,红山文化有条件作较多比较;彩陶与玉器分别是包括中国西半边的欧亚大陆和包括中国东半边的环太平洋地区文化交流中最活跃的两种文化因素,红山文化彩陶与玉器共存且都较为发达,这也是红山文化与周邻及域外地区比较的又一有利条件。红山文化时期的西辽河流域,既是“彩陶之路”的东端,又是“玉石之路”的起点,正是沟通东西方的“彩陶之路”与环太平洋“玉石之路”的交汇点,这也许就是红山文化在中华大地较早跨入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王仁湘研究员论述了红山文化彩陶的双旋纹、菱形纹、绞索纹三元素的来龙去脉及其所表现的与其他文化类型的交流问题。他通过对红山文化彩陶中的菱形纹、旋纹、绞索纹这三元素分析,认为这种交流是互动的,红山文化彩陶的一些元素与外部文化发生过密切交流,吸收了一定的外来文化元素;同时,由具有特色的变形旋纹可以看到,红山文化彩陶元素也可能有过输出。彩陶元素的交流是艺术交流,也是信仰互渗,是文化认同与趋同的表现。敬天法祖、人神互通,是红山文化中的核心理念,这个理念与殷商传统有着一以贯之的血脉联系。
赤峰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红山文化研究院首席专家于建设研究员在题为《红山文化人物造像分析》的报告中,通过对红山文化时期出土造像的基本现象、人物造像的本质,以及红山文化与东方文明起源等问题的探讨,得出以下认识:第一,红山文化是典型的神本社会,这个社会是以神灵为中心整合社会资源、配置社会力量、统一社会精神、创造社会财富的机制。第二,在繁富的神灵系统中,祖先神是人间沟通至上神的主要中介;造像祭祀先祖、先王的重要形式。第三,造像祭祀在红山诸文化中首开先河,从兴隆洼文化到红山文化有着一脉相承的传统;红山文化的造像祭祀达到了各种文化前所未有的高度。第四,高大的墓葬积石冢与坛庙中的神像是对祖先神祭祀的不同阶段或不同的形式。造像是对先祖形象的真实临摹。
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红山文化研究专家雷广臻教授对前黄帝文化时期、黄帝文化时期、后黄帝文化时期,与前红山文化时期、红山文化时期、后红山文化时期的对应关系及其与中原文明的演进关系进行了探讨。其中,前黄帝文化时期大约在距今8000至6500年,以北方黄河流域和辽河流域文明为中心,以庙底沟文化和赵宝沟文化整合演进的文明成就为代表;黄帝文化时期距今6500至5000年,以红山文化区为文明中心,而且红山文化与黄帝文化重合;后黄帝文化时期距今5000年及以后,形成了中原文明中心,后黄帝文化则以中原文明为代表。他认为,对黄帝文化进行分期的意义:在前黄帝文化的基础之上,黄帝文化在红山文化时期形成了基本内核,进入中原之后升华、扩张,形成了中华文明之根,展示了后黄帝文化的根源性、创造性、延续性和兼容性,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二、红山文化玉器研究
中国科学院杨益民副教授阐述了玉器加工痕迹的三维重建问题。辽宁省博物馆孙力研究员介绍了高光谱成像技术在红山玉器检测分析中的应用问题,他认为,高光谱成像技术同摄影拍照一样是无损检测,具有光谱范围大和光谱分辨率高,方便快捷和准确的特点,相较于其他方法,在研究红山文化玉料来源问题上具有更大的优势。赤峰市巴林左旗博物馆乌兰研究员以出土资料为基础,对红山文化的蚕蝉玉器进行了分析。生动自然的蚕和蝉,为探讨桑蚕史的起源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红山文化蚕神,是赤峰古代先民的衣源之神,也是中华民族的衣源之神。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朱成杰教授的学术报告《红山文化玉器蕴含绿色和谐信仰》中认为,红山文化时期“惟玉为葬”的理念,表达了先民对绿色和谐的追求和信仰。
三、北方农业及环境问题研究
英国剑桥大学考古学系主任马丁·琼斯(Martin Jones)教授在其主题报告《农业知识的旋转餐桌》(Turning the tables on the spread of agricultural knowledge)中,强调了古代的农作物和农业系统的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主任赵志军研究员对中国北方地区旱作农业形成的过程进行了探讨。他将旱作农业形成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重点剖析了西辽河流域地区在各个阶段的发展模式。
赤峰学院红山文化研究院院长滕海键教授认为,中国北方西辽河流域地区具有自然地理环境过渡性、多样性、脆弱性和史前及历史时期文化发展多元多样的特点,是开展环境史研究的典型区域,以此为考察对象,从环境史角度出发探讨了环境变迁与旱作农业的起源进而文明因素的兴起,均与自然环境的特点和上古时期的气候变迁有着密切的联系;红山文化晚期,文明因素的发生可能与5500年左右的降温事件存在着密切联系。
四、其他
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董利军副教授利用现代冶金学原理,通过比较已发现十余处不同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冶铜遗址间冶炼过程的重要参数,在夏家店上层文化背景下讨论技术水平差异背后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等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朱延平研究员探讨了红山文化和辽西地区的冶金考古问题。他认为,红山文化时期的赤峰地区可能已经出现了冶铜业,并于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达到较高水平。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孔昭宸研究员通过对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层、夏家店上层文化的考察,探讨了8000多年来赤峰地区某些古文化期植物遗存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王树芝研究员通过对考古遗址出土木炭的分析,探讨了赤峰地区不同古文化时期的经济模式。她认为兴隆洼文化时期,经济模式是以渔猎、狩猎为主,兼少量的农业生产的复合型经济形态;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的经济模式是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狩猎的复合经济形态。
大会闭幕式由赤峰学院院长李春林教授主持。严文明先生作大会总结。严先生对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给予高度评价:“本次研讨会筹备充分、组织严谨、层次高、质量好,希望红山文化研讨会坚持办下去,让从事研究红山文化的专家、学者通过这个好的平台,深入地交流和探讨,集思广益、共同努力,促进红山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优秀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为传承和发扬红山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会后,与会专家学者赴敖汉旗史前博物馆、通辽哈民忙哈遗址、朝阳牛河梁遗址进行了学术考察。
【红山文化的学习体会】推荐阅读:
红山动物园09-01
游南京红山动物园作文12-01
游红山森林动物园六年级作文01-01
地域文化的学习总结01-02
学习型文化是我国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06-17
文化创新的途径心得体会09-18
学习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管理的体会和建议12-14
端正文化课学习态度的保证书01-16
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心得体会07-28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