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卷-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情况

2024-09-19

问卷-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情况(共19篇)

1.问卷-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情况 篇一

在校大学生志愿者服

务情况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您好,为了更好的了解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看法,我们进行了此次调研活动。本问卷的填写采取不记名形式,对于您填写的任何资料,我们都将为您保密,敬请认真详实填写。衷心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

问卷内容

您是否参与过志愿服务活动:(B)A:是B:否

卷一

1、你参加志愿活动的频率为:每学期(A)次

A、1B、2C、3D、更多

2、您认为您参加的志愿活动频率(Ba)

A、偏大B、偏小(原因是:a没时间b没兴趣c参加多

和少没区别缺乏激励)C、正好

3、您认为参加志愿活动最主要是因为:(A)

A、爱好习惯,具备志愿精神B、学校要求

C、社会求职要求

4、您是否关注过学校社会的志愿服务激励政策:A

A、是B、否

如果是,您觉得对于去西部就业的大学生,该政策如何:(C)

A、很好(好在哪里:)

B、有好处但不多

C、有待改进

D、没什么想法

5、假设取消相关激励政策和强制政策,您是否愿意参与志愿活动?

A

A、是B、否

如果您选择是,那么您最大的动力在于:

A、实现自我价值,实践志愿服务精神

B、获得人生经验

C、其他()

6、您认为大学生应该大量从事志愿服务活动吗?B

A、应该B、不应该(原因:学业为重)

C、无所谓

7、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时,是否了解志愿服务精神的内涵:

A、是B、否

8、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最大的收获是:B

A、学分B、工作实践经验C、实现自我价值

D、其他()

9、是什么原因使您没有参加志愿服务活动(G)

A、对服务活动的内容没有兴趣

B、没有及时了解到相关信息

C、觉得没有什么意义,浪费时间

D、付出却没有得到报酬

E、我的权益得不到报酬

F、时间上安排不过来

G、觉得很多都过于形式主义

10、您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动机是什么(BF)

A、认识更多的人,提供社交能力

B、可以获得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增长才干

C、收获帮助别人时的快乐和满足感

D、可以让以后的简历内容更加充实

E、可以活动社会实践学分或在综合测评上有加分

F、希望挖掘自身潜能,了解自己的长处

G、响应组织单位的号召

H、消磨空闲时间

I、热心公益事业

J、其他

11、您主要通过什么途径得知有关志愿服务活动的(A、学校的志愿组织B、大型志愿者网站

D)

C、有关活动的宣传海报D、通过同学、朋友或老师等得知E、其他

12、您认为志愿者服务需不需要有专业知识或能力(B)

A、必须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能力B、不必有专业知识但要

进行一定的培训

C、不必有专业知识也不用培训D、不清楚

13、您周围的志愿者大都持怎样的态度?(B)

A、积极,会主动留言这方面的信息B、有机会才参与

C、想做,但没有机会D、做不做都无所谓E、厌烦、厌倦

14、您认为当一名志愿者,最应该具备哪些素质?(D)

A、专业知识完备,可胜任工作B、交流能力好

C、应变、处理能力强D、甘于奉献精神

15、你认为大家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原因是什么?(E)

A、为他人,为社会做贡献B、学校德育的规定

C、对找工作有好处D、活动一定的物质补贴

E、锻炼自己,提高自我能力F、消磨空闲时间

G、使人生更有意义,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寻找精神愉悦和快乐

16、您愿意参加哪方面的志愿服务?(BDFG)

A、社区服务B、灾难服务C、秩序维持

D、助老扶幼E、服务活动或大赛F、下乡支教G、扶贫建设H、公益环保

17、您认为大家不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原因是什么?(A)

A、想去,但自己的时间不多,怕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B、对志愿活动完全没有兴趣,认为志愿者活动只是单纯地付出,一点收获都没有

C、报名参加但未入选

D、还没有碰到感兴趣的项目

E、缺乏对志愿者的专项法律、法规保障,权利与义务关系的了解

卷二

简答题

1、您未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最终原因是什么?

从来没有了解到有志愿者活动,学校志愿者服务总队宣传不到位,学校志愿者活动都是队员参与。

2、您认为学校的志愿服务政策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2、作为一位大学生,您是否认为您有义务去志愿服务?

义务和权力是等同的。

最后,再一次感谢您对我们活动的支持!!

2.问卷-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情况 篇二

一、建立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保障机制的现状

志愿者活动保障机制覆盖面窄。在实地调查中发现, 志愿服务组织者大多忽视对志愿活动的保障, 尤其是在偏远地区、较为危险场所、参与者对工作性质不熟悉而潜在的危险等等, 组织者没能与参与者签订“自愿服务的相关责任与权利”、“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险”, 应而没能履行到保护的义务。

而与志愿者签订协议方面, 口头协议占全部志愿服务的30%, 签订书面协议的占9%, 没有协议的占61%。可见, 志愿服务的协议保障方面相当欠缺。从专业培训看, 没有一家机构给志愿者有全部专业技能的培训, 有的只是关于本次志愿活动的针对性培训, 而没有让志愿者更充分、全面的了解志愿服务的专业技能;从专业培训的角度看, 组织机构基本侧重于“基本知识”的培训, 而忽略了与实际场景与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培训;从为志愿者提供基本补贴看, 将近1/3的组织机构为志愿者提供一定的补贴, 而1/5的组织机构则未能做到;从为志愿者提供人身安全等保障来看, 高校与民间性组织为志愿者提供人身安全保障相对欠缺, 而政府性组织和自发性组织在为志愿者提供人身安全保障方面就相对完善。

二、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保障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首先大学生志愿者对参与活动危险性认识不高, 对自我保护意识不够强烈。大多数学生缺乏基本法律知识, 对自己权益受到侵犯时, 没有及时对组织机构提出应有的权益保障诉求;更有甚者, 在权益已经受到侵犯或者已经知道自身安全受到威胁时, 仍没有对组织机构反映情况。甚至有些组织机构对志愿活动的本质隐瞒, 更甚参与者根本就不知道志愿服务是什么。这导致服务质量低下, 志愿者人身安全存在重大隐患。

其次在有经费资助的志愿者活动中支出最稳定的是政府经费, 而在有经费资助的志愿者活动中, 高校和社会组织比例占多数, 但是高校和社会组织的经费支出不稳定, 很难保障大多数志愿者活动的顺利开展。

再次志愿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与相应政策不够完善。例如《民法通则》、《权益保障法》、《残疾人保护法》等等, 上述国家法律法规所提出的措施, 都跟志愿者活动看似有关, 但是联系又不是太密切, 这就导致在志愿者在权益维护的时候在法律面前模棱两可, 缺乏一定的确定性。

三、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者保障机制的对策

强调对大学生志愿者自我保护的意识的加强。首先高校要对志愿者开展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 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对自我保护意识树立一道屏障, 并要求大学生在网络、新闻、报纸等载体了解大学生志愿者组织、活动等相关信息。不仅如此, 组织机构也应该及时向志愿者进行合法权益保障的相关教育。最后, 全社会应转变对志愿者服务的认识, 不要一味地认为志愿者就是“廉价劳动力”, 甚至“免费劳动力”, 这样, 志愿者的权益才会得到保障, 从而提高志愿活动的服务质量。

组织机构及时向志愿者公开志愿活动的形式、内容, 并对组织机构与志愿者签订的各项协议及时地进行公开、公式, 只有让志愿者在完全知情的情况下, 志愿活动开展的实效性以及秩序才会有一定程度的保障。

为志愿服务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志愿活动的性质就是自愿、自发帮助集体性活动、受困人群的活动, 参与者虽然不能以营利来当做志愿服务的核心, 但是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 会使志愿服务更顺利、更有序、更长久的开展下去。

完善志愿者服务的立法及政府规章。在我国志愿者活动缺少立法的状况下, 及时出台一部跟志愿活动紧密相关的法律是迫在眉睫的, 而只有通过国家层面的强制力来保障志愿活动才是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根本所在, 同时制定的法律要人性化、简单化、易操作化, 才能更体现出法律约束的本质。

总结: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是我国深化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平台, 承载着重大的使命与责任。首先,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大力的提升也推进的我国在国际上的公益形象;其次,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也推动了社会文明、我国福利事业、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再次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也对高校为社会培育高素质大学生提供的平台。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不仅锻炼的学生自我动手的能力, 也把德育为先的口号付诸实践。所以如何做好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保障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综上所述, 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者保障机制既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也是国家培育创新型人才的有力保障。

摘要:志愿者群体既是国家发展所需的中坚力量, 也是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托。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是志愿集团军的主力, 如何建好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的保障机制, 是关系到高校与社会和谐稳步发展的重要保证, 也是维护大学生志愿者自身权益的基石。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陈曦、潘小俪、刘晓东.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北京科技大学实践类课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建设和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 2009, (08) .

[2]尤小红、王雯霞.高等院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 2008, (11) .

[3]陈卓.志愿者服务保障机制的合法化[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9 (1) .

[4]王海州.努力把青年志愿者事业做大做好[N].中国青年报, 2001-2-24.

3.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德育价值研究 篇三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德育价值

近年来,志愿服务活动在我国几乎家喻户晓,作为大学生志愿者的队伍日益发展壮大,为引领社会新风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使大学生陶冶了思想和情操,成为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有效途径。

一、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概述

1.志愿者活动和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内涵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是指具有一定思想觉悟的、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在校青年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计划、有组织、不收取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参加的各项社会服务活动的总和。

2.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特征

(1)自愿性。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开展以“公开招募、自愿报名、择优录取”为原则,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灵活性强,这可以说是区别于其他活动最突出的特点。

(2)实践性。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既能服务于基层,接触到课本学不到的社会,学会了无私奉献;也能在实践中充实理论知识,自身获得了无形的收获,同时也引发了其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深层次思考。

(3)时代性。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大局,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又要与“开拓、进取、创新”的时代精神相结合,弘扬社会正气,贡献自己的力量。

3.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类型

(1)社会公益性的志愿服务活动。该项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分为以下两类:公益文化教育性的服务;深入敬老院、福利院、孤儿院等服务基地,为其提供生活照料、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服务。

(2)专项大型志愿服务活动。该项志愿服务活动主要为国家、省、市等举行的重大活动提供服务。

(3)扶贫助困活动。该项志愿服务活动主要针对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贫困、基础医疗卫生条件差、基础教育落后等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开展“三支一扶”活动。

(4)环境保护活动。该项志愿服务活动致力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集中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在重点区域开展植树造林、水污染治理、防风固沙、清楚白色垃圾等环保服务。

二、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德育价值

(1)有利于展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风貌。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是一个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的过程,大学生在其中将自己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意识,表现为个人的道德行为。

(2)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取向,以德、智、体、美等诸多因素构建的社会主义教育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大学生走出课堂,积极参加诸如社区服务、文化传播、扶贫助困等活动,将课堂上掌握的理论知识更充分地应用于社会实践中,做到从“言”到“行”的转变。

(4)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地一种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大学生体验生活,感受民生民情,关注弱势群体,自愿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的同时激发出了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三、提高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德育价值的策略分析

1.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德育价值明显,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它能够有效激发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热情。

(2)从高校的角度来说,缺乏完善的活动、组织机制。

(3)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法律、制度保障不健全。

2.提高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德育价值的对策

(1)提高对志愿者活动育人功能的认识。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是高校开展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新平台,是德育教育的新途径。

(2)健全高校内部组织管理机制。首先,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组织内部管理机构,科学分层,明确大学生在志愿服务的职责,这样的组织能使大学生顺利发展,完成使命,成就个人的成长发展;其次,规范招募机制,加强志愿者培训,要选择合适的志愿者,并对其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激活人力资源,将志愿者价值最大化;第三,建立考核评估机制,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情况、自我管理、兴趣活动等表现一一进行考核评分,使得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能力有所提高,志愿服务工作有所改进,并为创建一个一流大学生志愿团队共同奋斗;最后,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选出一定的志愿者或者志愿者团队授予一定荣誉行的称号或荣誉,适当给予一定的物质补助,这对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社会价值得到肯定的同时也在实践中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3)完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社会保障机制。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发展与推进,更需要从社会的角度进行运转和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撑环境。

总之,志愿者活动是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大学生以其实际行动诠释和弘扬了志愿服务精神,对其进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有十分大的作用。只有进一步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建设和管理,才能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

[2]陈学明.青年志愿者与青年志愿服务[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2)

[3]颜开饵.创建有特色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02(9)

[4]张科,彭巧胤.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专业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2)

[5]王泓.论大学生志愿者姓丁的社会价值[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作者简介:

4.志愿服务活动调查问卷 篇四

调查对象:志愿者

年龄 职业 文化程度

答题要求:除需文字填写和注明外,请在选项上打“√”

1、您个人参加过几次志愿服务活动?

A 1-2次 B 3-5次 C 6-8次 D 8次以上 E没有参加过

2、您对志愿服务和志愿者组织是否了解?

A很了解 B不太了解 C不了解

3、您将来是否愿意继续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A很愿意 B比较愿意 C一般 D不太愿意 E很不愿意

4、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通常是因为:

A单位组织,要求参加 B单位倡导,自己自愿参加

C单位没有要求,自己主动参加 D其他(请写明)

5、如果单位或家人、朋友反对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您将会:

A不予理会,坚决参加 B说服单位或家人,仍然参加志愿服务

C脱离工作单位参加 D因为单位、家人、朋友反对而不参加

6、您认为青年志愿者组织机构应当是:

A成为政府的一个部门 B独立于政府之外的非营利组织

C半民间半政府的组织 D与社会上其他志愿服务组织合并 E说不清

7、您觉得参加志愿活动后,您本人的收获是:

A增加了对现实的了解 B本人的实践能力和思想境界有很大提高

C个人获得了成就感 D没有收获 E说不清

8、您认为开展志愿者活动所需的资金来源应当是:(限选3项)

A政府拨款 B社会捐助 C人大立法鼓励社会捐助 D由志愿者组织自筹

E个人捐款 F由参加自愿服务的人负担 G说不清

9、您觉得您所在单位的青年中愿意参加志愿活动的人:

A非常多 B比较多 C说不清 D比较少 E很少

10、您对开展志愿者活动的前景的看法是:(限选1项)

A很乐观 B比较乐观 C说不清 D不太乐观 E很不乐观

11、你认为注册志愿者应具备哪些条件?(可选多项)

A年满14周岁 B遵纪守法 C具有相应的体能和服务技能 D具有奉献精神

E具有合法的身份证明 F每年参加志愿服务不少于48小时 E其他(请写明)

12、您觉得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应该是:

A无偿提供服务 B得到适当的报酬

C个人无法承担时接受一定的报酬 D说不清

13、您认为现在志愿服务最应当照顾的社会群体是:(限选3项)

A孤寡老人 B残疾人 C下岗人员 D城市外来打工人员 E军烈属、见义勇为者家属

F失学儿童 G吸毒者 H被拐卖的妇女 I艾滋病患者 J其他(请写明)

14、您认为采取哪种组织方式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志愿者活动?(限选1项)

A个人自发参加 B共青团组织和青年志愿者组织进行组织发动

C由单位进行系统的组织 D其他民间社团自行组织 E其他(请写明)

15、您认为志愿者行动对社会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可选多项)

A有助于发扬助人为乐和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 B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持安定局面

C有助于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新风气 D有助于青年自身的成长

E有助于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F有助于青年一代加深对国情的了解

G没什么作用 H其他(请写明)

16、您认为目前开展志愿者活动面临的困难是:(限选3项)

A政府重视不够 B社会各界对志愿者活动不够了解

C志愿者组织缺乏有效的对策 D 没有对参加志愿者活动的青年进行表彰

E各地的青年志愿者组织太少 F对国内外开展志愿者活动的成功经验介绍不够

G愿意参加志愿服务的人太少 H资金不足

5.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调查问卷 篇五

您的个人情况:

A.性别:(1)(1)□男(2)□女

B.政治面貌:(2)(1)□中共党员(2)□共青团员(3)□民主党派(4)□群众

C.您的家庭月人均收入:(限选一项)(3)

(1)□500元以下(2)□501-1000元(3)□1001-1500元(4)□1501-2000元

(5)□2001-2500元(6)□2501-3000元(7)□3001-4000元(8)□4001元以上

D.上大学之前,您来自:(限选一项)(1)□城市(2)□农村

1、您对“西部计划”的了解程度是:

A、仅仅听过该名词B、听过相关宣讲,有一定程度了解

C、经常主动获取信息,相当了解D、一点也不了解

2、在您看来,国家实施“大学生西部计划的”最主要目的是:

A.为大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B.暂缓大学生就业压力

C.让大学生扎根西部,为西部输送人才D.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参与社会实践的平台

E.促进中西部交流F.影响西部的观念,带动西部的发展

3、在鼓励大学生参加西部计划方面,您所在的高校出台了哪些政策

A、考研、考公务员加分B、免试读研C、延期还贷

D、物质奖励E、授予荣誉称号等精神奖励F、没有

4、去西部服务与您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否冲突?(无意向去西部的跳过)

A、我没有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所以说不上冲不冲突

B、按照本校政策,服务西部归来可以保研,所以不冲突

C、服务西部是我人生规划重要的一件事

D、服务西部与我原来的规划冲突比较大

5、您觉得大学生支援西部的初衷是:

A、到基层锻炼自己,圆报国梦B、暂时找不着工作,远离社会关系的控制

C、丰富人生经历,体验不一样的祖国D、当做踏板另有追寻(如考公保研等)

6、您觉得当地人对大学生支援西部的看法是:

A.找不到工作,被迫来西部B.来西部捞取政治资本

C.来帮助西部D.来西部玩

7、您家里对您支援西部的态度是:A、非常支持B、勉强同意C、反对

8、你心目中西部计划志愿者待遇怎样?

A、很苦很累B、一般,能接受C、还不错D、不了解

9、你认为国家和学校应该为你去西部做些什么?

A、出钱B、提供更多的就业、保研机会C、颁发一定的物质精神奖励

D、培训E、什么都不做

10、西部计划一般1-3年,你会申请待多久?

A、1年B、2年C、3年D、根本不想去

11、假如你参加西部服务计划,服务完成后你是否愿意继续留在西部工作A、是B、否

12、为了改变西部状况,你认为需要进行哪些工作?

A、政府应加大对西部计划宣传和扶持力度B、应该增大对当地人才的培养力度而不是一味引进人才

13、你认为该计划的发展趋势?

A、可以实现人才的输送并且吸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支援西部

6.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情况调查问卷 篇六

您好!

我们现在正进行一个关于“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情况调查问卷”的调查研究。本调查拟对厦门理工学院在校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现状进行探讨。我们诚恳地希望得到您的支持与合作!本次调查采取无记名方式,不会泄露您的个人信息,所有回答只用于统计分析,您的回答至关重要!希望您能抽出宝贵的时间为我们提供您的真实情况和想法。

衷心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协助

第一题:单选

1:你是()

A大一B大二C 大三D 大四

2:如果你有一段课余时间,那么以下活动中,你会首先考虑什么?()

A看书、泡图书馆B 打工、兼职C上网、娱乐 D实习,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实践化E参与公益活动

3:你是否经常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吗?()

A是,有时间都尽量参与B会参与,但是算不上经常C只是很少参与D从未参与过

4:你身边的同学是否参与公益事业?()

A是,经常B是,偶尔C基本不参加

5:你在学校有参加关于公益的社团吗?()

A有,但是活动不多B有,并且有较多的公益活动、会宣传鼓动大家参加C没有

6:对于你所了解大学生参与公益事业的现状,总的来说,你觉得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实质意义大吗?()

A很大B一般C有一些,但不大D根本没有什么实质意义

7:社会公益活动在你的心中处于以下哪种地位?()

A很排斥这类活动

B参不参与都不重要

C偶尔会考虑参与一下,毕竟这类活动还是有一些意义的D是自己课余、业余的一部分,可以体现自身价值E这是自己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不可或缺

8:你认为社会公益事业的参与状况是不是应该成为大学生奖学金评定的硬性标准?()A不应该,因为公益如果掺入功利性目的,就会违背其美好初衷

B应该,因为这样可以鼓动大家参与其中,有利于社会和谐进步

C应该适当考虑,但是不应该是硬性标准,因为公益出于自愿,硬性标准会使很多公益参与仅仅只有形式而并非出自真心

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情况调查问卷

9.你平均每年参加公益活动的时间是多少?()

A少于一个星期B一到两个星期C三到四个星期 D多于一个月 10.就公益事业方面,您认为大学生最应该关注哪一方面()

A教育B医疗卫生C环保D西部开发

第二题:多选

1:你通过何种途径参与公益活动?()

A捐款/捐物B做志愿者C献血D其他

2:你觉得学校公益社团的各项公益活动是否存在什么缺陷?()

A活动太少

B有些活动意义不大,觉得自己没有真正的为需要帮助人帮上什么,而只是徒有形式〇活动本身不错,但是宣传力度不够

C他们举办的公益活动缺少比较吸引大学生的点,比如实践证明

D活动的组织上不够完善,组织者需要改进,完善活动准备

E其他

3: 如果你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那么可能主要出于以下哪些目的?()A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B受他人引导、劝说,跟风,没有什么很明确的目的C觉得这是个不同于其他活动的宝贵的经验,一直想要尝试,从中活动不一样的生活感悟 D不排除带有多拿实践证明,为以后评奖学金和找工作赢得机会的目的E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F通过这类有益的活动认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G其他

4:如果公益活动有盈利的话,盈利应该用在什么地方?(多选)()A支持以后的公益活动B用于公益活动组织的自身发展

C用于参与者及组织内部分红D说不清

5:如果有机会并且条件允许,你毕业后会投身于公益事业或者在公益机构任职吗?()A会B不好说

C不会C自己能力不足F社会地位低如果你不会,请说明原因(多选)()A公益事业前景暗淡 D公益事业辛苦

B无法发挥自身优势 E收入水平不尽如人意

问卷到此结束,再次感谢您的参与,祝您生活愉快,身体健康!

7.问卷-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情况 篇七

一志愿者活动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

首先,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人的意识核心, 是人行为的精神动力。志愿服务活动所强调的“志愿、不为报酬、利他”的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完全一致,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体现, 是促进社会和谐的精神力量。大学志愿者们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 在自己的奉献中逐渐理解“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 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其次,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有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社会责任意识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 为了维护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全体社会应当对社会和他人负责的公共生活准则。大学生志愿者志愿无偿地参与扶贫帮困和各项社会公益事业, 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 满足社会群体的各种需要, 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作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主体, 不仅亲身参与了增进社会福利的实践, 而且也可以通过志愿活动认识社会、接触社会, 在志愿活动中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公民意识和公共参与精神, 体现出他们除学业之外的社会价值以及他们的道德素质和社会潜能。

最后,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手段。志愿服务不仅能使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 强调大学生对社会的服务和奉献精神, 而且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和提高的平台、一个能力展示的平台、一个自我推销的平台, 能够促进大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发挥和个人价值实现,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 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确实磨炼了自己的意志, 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从学习中成长, 在付出中收获。“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不仅契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 而且充满时代精神、人文色彩和青春气息, 更容易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实践证明, 志愿服务活动是当今我国大学生参与面最广、参与程度最高的社会实践性公益活动, 是他们进行自我教育、内化政治理念和道德原则的重要手段。

二志愿者活动是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 在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 自我实现的需要自然会成为人的主要需要, 它表示人类都渴望自己的才华、能力得到充分的表现。[1]科学的人生价值观认为,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一个人能在多大程度上解放自我, 在实践中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创造自我价值, 实现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的统一。[2]人的自我价值是一种自我奉献、自我索取、自我满足, 它不能离开实践活动, 只能产生、存在并渗透于个人对社会价值的创造和奉献的过程中以及个人对自身的个人价值索取和满足的过程中。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整个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 当代大学生需要实现自我价值、发挥个人潜能的意识越来越强烈, 他们生活在一个并不要花费多少精力就能解决温饱问题的年代, 因而物质生活的满足已经不能取代精神生活的满足。但由于大学的特殊性, 大学生无法通过职业来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也无法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对于社会的帮助。于是, 志愿者活动就成为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

首先, 志愿服务精神是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动力。离开社会的需要, 自我价值就无从谈起, 志愿服务在为他人和社会服务的同时也为志愿者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的良机。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的鼓舞下, 大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中, 深深地体会到了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需要, 感受到自身价值的的存在, 这种精神的激励促进了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其次, 志愿服务倡导的人文关怀促进了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志愿服务的精神、宗旨、口号、行动集中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即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 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人文关怀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 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志愿服务倡导的人文关怀充分反映了全社会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弱势群体和需要帮助的群体的高度关爱。对于大学生志愿者而言, 在将这种关爱传递给服务对象的过程中, 也满足了大学生渴望自我实现、追求人生价值的强烈愿望, 满足了大学生渴望为社会服务、为社会多做贡献的强烈愿望, 满足了大学生渴望关注社会、关注自身发展的强烈愿望, 使自己得到应有的收获, 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

最后, 志愿服务强调自愿, 强调在公益性行动中的精神满足。志愿者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不仅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更能深切地体会到自身的价值, 而且也会有一种精神上、心理上的自我肯定与满足。这种自我满足和认可感与大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与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的程度相适应, 是培养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重要内容, 同时也塑造了大学生自我的人格。因此,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也是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

三志愿者活动是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有效途径

所谓人格, 是指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 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价值观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 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 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3]人格是人的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和心理素质的综合体现。健康人格是指处于现实人格的良好状态, 与社会环境相适应, 为其他社会成员所接受, 同时又能充分展现个人个性特征的人格模式, 它标志着人格和谐、全面、健康地发展。人格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个人能否成功, 与其是否具有健全人格有紧密联系。大学时代是一个人格成型的关键时期。对于健康人格的塑造而言, 书本学习固然重要, 但实践也是更重要的学习。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为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提供了一个重要载体, 也是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有效途径。

首先, 志愿者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志愿者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触社会、锤炼自我的良好平台, 对于良好的人格养成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志愿者活动可以磨炼大学生自尊自强的人格意志, 端正大学生严谨的生活态度, 培养大学生求真务实的人格品质, 并使其拥有胸怀天下的气度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开展各项志愿者活动过程中, 大学生志愿者可通过对比发现别人的优点和自身的不足, 并可以善加利用, 取长补短, 有助于自身的发展。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志愿者, 就应该具备正直、善良、无私崇高的精神境界, 具备体贴、关怀、包容的人文关怀, 这些都是健康人格的构成因素。志愿者活动的实践表明, 志愿者活动具有三种独特的功能, 培养了当代大学生的三种精神, 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课堂教学上的不足, 这三种功能是:铸造功能、黏合功能、整合功能。[4]铸造功能有助于大学生的协助精神培养, 黏合功能有助于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培养, 整合功能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其次, 志愿者活动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是一种人际交往的能力, 它是一个人成功的必备条件。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为当代大学生提升人际沟通能力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实践平台。志愿服务的宗旨及其行动, 与交往与沟通中应遵循的平等交往、互相尊重、诚实守信、互助互利、相互理解、宽容大度等基本原则相吻合, 为提升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提供了极为有利的交往环境。在这样的交往环境中, 必然营造出一种融洽的人际沟通的氛围, 为培养人际沟通能力创设了有利条件。志愿服务的精神展示出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特别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共同进步, 也为当代大学生培养“情感智力”, 实现人际间的有效沟通提供了最佳途径。在实施志愿服务过程中, 对于大学生提高自己的表达理解能力、人际应对能力、人际融合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再次, 志愿者活动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已经成为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载体。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 是走上社会前的“热身”, 提前体验社会角色, 会给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提供先机。大学生们在活动中受教育、长见识、增才干、作贡献, 在实践中深入了解社会, 深化对社会的认识和认同, 各种专业化的服务更可以把自己的专业学习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强化了专业意识, 促进自身专业技能的提升。

四志愿者活动是大学生成功社会化的有效途径

社会化是指个人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来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5]大学生的社会化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过程, 指的是大学生在中学阶段社会化的基础上, 以校园文化为依托, 通过进一步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技能, 不断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6]它包含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技能社会化、行为社会化等几个方面。大学生志愿者活动, 作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形式, 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承担社会责任、提升自我认知的重要手段, 是大学生有效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大学时期是社会化过程中的关键期之一。在这个时期, 随着生理、心理的成熟, 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日益定型, 社会道德规范和伦理道德观念真正内化。这个时期的思想道德观念形成和社会化的程度, 对于大学生能否更好地适应社会、在复杂的社会中减少盲动性、完善人格、提高身心素质都至关重要, 直接关乎大学生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在这一过程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10 85中, 社会实践活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志愿服务活动, 作为在社会变革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型实践活动是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不断创新和拓展, 对于大学生社会化具有尤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1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与大学生社会化的目标具有契合性

社会转型对于大学生社会化的目标提出了许多具有时代色彩的内容, 也带来了很多新的挑战。社会规范、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的转变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念上的多元性和模糊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讲求实效、公平竞争、平等自立等现代社会意识, 但也容易受到市场经济体制的某些负面效应的影响, 表现为一些大学生价值观失范, 社会公益意识缺乏, 伦理道德水平不尽人意。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致力于构建一种“爱心奉献社会, 真情温暖人间”的价值观。通过参与志愿者活动, 不仅可以使参与者通过奉献来优化自己的成长环境, 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在活动中感受自我价值、锤炼品质, 而这恰恰是当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大学生社会化目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 有助于其社会化目标的全面均衡实现。

2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有助于优化大学生社会化的环境

社会学研究表明, 人类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中, 必然会与周围环境发生交互作用, 也就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行为表现。[7]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人是环境的产物, 成长环境对于大学生的社会化来说至关重要。一方面, 同学之间会形成同辈群体, 所谓同辈群体, 是指一个由年龄、地位大致相同的人组成的关系密切的群体, 他们经常聚集在一起, 彼此之间发生互动, 这是个体社会化的微观环境, 志愿服务这种提倡友爱奉献的活动, 有利于大学生群体之间形成一种团结、友爱、互助的氛围, 我们在调查中就发现, 那些热衷于公益事业的同学, 往往能够得到更多同学的认同, 其人际关系也明显要好得多。另一方面, 社会环境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宏观环境, 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对于优化社会风气、推动社会和谐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这对于大学生社会化起到了很好的教育引导作用。

3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化的有效途径

首先, 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认知社会的桥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不能脱离行动, 脱离实践而从外界直接获得知识, 只有在实践中, 人们才能逐步从现象深入到事物内部, 认识其本质和规律, 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尤其如此。当今大学生在认识社会的过程中有着许多片面的看法, 甚至对社会认同感低下, 究其原因, 除了社会自身的复杂性和某些不良现象的客观存在外, 大学校园的相对封闭性、学生生活的相对单纯性也是重要的诱因。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 志愿者活动立足校园, 服务社会, 可以让大学生走出校园, 在实践中深入了解社会, 深化对社会的认识和认同。同时, 社会实践也是社会认识大学生、了解当代大学生生活和心理状态的重要渠道。可以说, 志愿者活动在大学生和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其次, 志愿者活动是大学生融入社会的纽带。从校园走向社会是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必要的社会化准备作为过渡。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和社会规范体系对人在社会化中的行为起定向作用, 要使学生能尽快地转变角色适应社会, 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强化社会实践, 通过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将社会文化加以内化, 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水平和适应能力, 掌握必要的进入社会的知识和技能, 为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打下必要而良好的基础。

再次, 志愿者活动也是在校大学生奉献社会的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在实施高等教育的过程中, 我们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也不仅要培养学生承担社会责任、奉献社会的意识, 更应当采取措施以使大学生们力所能及地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投入到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去。社会实践能够使大学生认识到社会的现状, 认识到自己与社会需求的实际差距, 认识到自身可能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督促他们思考理论与实践的衔接手段, 促使他们调整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体系, 帮助他们树立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归属感, 确立自己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人生坐标。

参考文献

[1]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378.

[2]郭广银.伦理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5.354.

[3]黄希庭.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31.

[4]单江林.校园志愿者服务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24.

[5]吴增基.现代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120.

[6]杨延林.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研究[J].决策探索, 2005 (7) .

8.问卷-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情况 篇八

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指导思想

志愿者服务作为一种以自愿且不计报酬的社会公益行为,在参与社会活动、促进社会进步、构建和谐社会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志愿者成为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股巨大的人力资源,志愿者队伍的发展对于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市民的素质,促进社会融合具有巨大意义。随着志愿者队伍的日益壮大、志愿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志愿者活动的广泛开展,志愿者在本市公共文化领域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推动本市的文化建设,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化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结合学校切实情况,在学生工作中如何结合学生的个体情况,了解他们,推广青年志愿者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确立其与未来发展相适应的社会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和劳动价值观,可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也为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增砖加瓦。

二、案例概述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以大学生志愿者组织为依托以院志愿者部为平台,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一年来,通过广大志愿者的共同努力,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志愿者部共组织支援者参与志愿服务23次,服务总时长达247小时。在实践中,我们建立起了“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彩色粉笔支教组织”,参与了支教、环保、敬老等活动,成为我校志愿者的先锋队伍。其中,以“彩色粉笔组织”为主的支教实践活动尤其具有教育意义,为社会服务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三、案例分析

1.理论依据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它围绕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等。它强调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基本道德意识。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在中小学教育中已经掌握和学习到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在个人责任意识、对社会的奉献意识和对其他社会成员的公德意识方面欠缺具体的认识,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其缺乏参与社会,进行社会实践,了解社会、了解民情的机会。通过活动为学生增长了见识,也为社会公共事业增砖加瓦。

2.组织形式

(1)通过问卷调查,在大学生中搜集其对于劳动、个人价值、公民意识等方面的资料,并向其征集实践活动的方式、地点等,然后综合分析其心理特点,初步确定活动形式。

(2)结合上述问卷中所反应出的大学生思想状态,联系社会热点问题,确定活动主题。

(3)利用走访调查、网络搜索等方式确定实践活动的地点。

(4)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5)收集来自于实践地的信息反馈、组织学生进行座谈、撰写实践心得,总结活动成果,以确定今后活动目标。

3.活动内容

(1)深入农村,实地考察希望小学。通过走访调查、问卷调查以及网络搜索等方式,我们确定以九门口希望小学为服务对象。在实地考察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九门口希望小学的艰苦环境,以及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当看到一双双饱含对知识渴望的眼睛时,我们决定对他们进行长期帮扶活动。

(2)开展支教活动,落实帮扶计划。在确定地点之后,我们确立了以给学生授课为主、以联系社会各界力量进行帮扶的支教方案,并开始着手准备。在不到两学期的时间里,以“彩色粉笔”爱心支教组织名义先后进行了5次支教活动,分别教授了体育、音乐、美术、社科等课程。同时通过与孩子们一起做游戏,拉近距离,深切了解了他们对支教活动的内心感受。

(3)筹集活动资金,延续支教活动。为了能够长期对九门口希望小学支教,完成帮扶计划,我们通过在校内外收集废品、呼吁社会爱心人士等方式来筹集我们的活动资金。同时,定期在市中心等地进行宣传,呼吁爱心人士捐赠书刊。至今,已筹集教育帮扶活动资金5512.7元,书籍213本。

(4)广泛宣传,吸引各大媒体关注。在对小学支教期间,我们得到了秦皇岛市电视台、秦皇岛日报、长城网等媒体的跟踪报道。同时,在太平洋保险公司庆典活动上,受邀前去宣读活动倡议,吸引社会各界关注,呼吁更多的爱心人士去帮助希望小学。

(5)爱心支教,永不停歇。我们的支教活动,得到了很多爱心人士的关注,同时,来自台湾的林珍珠老师捐赠了2000元的活动资金,以表示对我们的支持,支教活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4.活动成效

通过参与以支教活动为主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很多学生都收获颇丰。首先,通过小组活动,学生们学会了相互合作,形成了一定的合作意识。在为小学生授课和进行志愿者服务的过程中,学生们建立了为他人服务的理念,逐渐学会了同社会其他成员进行良性互动。其次,通过具体活动,学生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逐渐发生了变化。很多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找到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意识到了为他人服务的重要性,并且从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满足感。

四、经验与启示

实践活动是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的道德品质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现,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得到培育和发展。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他们的主体性,鼓励他们积极地、创造性地从事自己的活动,参与社会实践,使之在社会实践中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自己的生活世界形成促进自身发展,同时也满足社会道德的需求。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了解作为一名社会成员应该具备的责任意识与公民意识,并且在实践中服务社会,为社会公共事业服务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妍君,李昀.理工科新生大学适应性调查及其教育[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04).

[2]邱淑岩,岳道剛.教育孩子应在不经意间[J].基础教育,2005,(02).

[3]王蕾.爱的力量[J].基础教育,2005,(11).

[4]张颖,宋翌铎.在创先争优中加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的几点思考[J].华章,2011,(13).

9.大学生饮食情况调查问卷 篇九

叶子 11中 5 封闭式问题

1.您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A.南方B.北方

2.您是男生还是女生?A.男生B.女生

3.您爱吃辣的吗?A.爱吃B.不吃

4.您爱吃甜的吗?A.爱吃B.不吃

5.您爱吃酸的A.爱吃B.不吃

6.您经常在哪儿吃饭A.学校食堂B.校外小摊C.校外餐馆

7..您会每天按时吃早饭吗?A.每天按时 B.偶尔吃C.从来不吃

8.您会用方便面等食品代替正餐吗?A.从来不会B.偶尔会C.经常

9.您觉得学校食堂符合您口味吗?A.很好吃B还凑合C.太难吃了

10.您有吃宵夜的习惯吗?A.没有B偶尔C 经常

11.您觉得学校食堂价格合理吗?A.太贵了B.适中C.比想象便宜

12.您觉得食堂的环境干净整洁吗?A.非常整洁B.还能接受C.太脏了

13.您觉得上饶的餐饮和你家乡差别大吗?A.差不多B.还能接受C.适应不了

14.您觉得学校食堂数量满意吗?A.太多了B,还行C.太少了

15.您觉得健康的饮食对大学生是否重要?A.重要B.无所谓C.毫无关系

16.你觉得零食能代替正餐吗?A.完全能B.偶尔能C.不能

17.您吃零食多过正餐吗?A.多过B.差不多C。不及

18.您爱吃米饭还是面食?A.米饭B.面食

19.您爱吃口味重的还是清淡的?A.越重越好B.还是清淡好

20.您对觉得学校食材新鲜吗?A.新鲜B.味道都一样 C.放久了

21.您觉得大学的食堂你以前高中食堂更好吃吗? A.更好吃B.差不多C.以前的好吃

22.你觉得学校食堂进餐方便吗?A.人太多太拥挤 B.能接受 C.非常方便

23.您经常喝什么类型的饮品呢?A.纯净水B啤酒C.碳酸饮料

24.您爱吃肉食多过素食吗?A.只吃肉不吃菜B.都喜欢 C.比较爱吃素

25.您每天喝多少杯水么?A.很少1-3杯B.4-6杯C.7杯以上

开放式问题

10.大学生入党情况调查问卷 篇十

一、调查目的:了解大学生的入党情况

二、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

三、调查时间:2010年10月20日---2010年12月14日

四、调查方式:问卷调查,采取普遍调查的方式.五、调查方法:

1.由调查小组成员共同协商确定问卷内容,以书面文件形式确定

2.动员调查小组所有成员进行广泛的调查,发放问卷.3.调查完成后,由全体小组成员对调查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4.写调查报告

我们调查的主题是,我院在校大学生,我们调查的对象是大二的,经过我们的调查得出以下数据:

根据数据调查得出,在本校大二学生里是党员或预备党员的人数达到31.2%,不是党员或预备党员的人数达到68.8%.而曾经有过入党想法的人数达到91%,这说明,还是有很多人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党员.在大二学生里,他们大都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或是能够为人民服务,而有此想法,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因为入党了,可以找到好的工作,这说明,在现代社会,入党已不只是很单纯的入党,为人民服务了,他加进了个人的利益因素在内,比如,在此次调查中,入党,容易受重用,升值快,或是大学毕业后可以找个好的工作”的人就占了37%.另一方面,在不是党员或预备党员的9%的人树里,有7.2%的人是

不愿意入党的.他们有些人认为入党没什么用,于个人成才,生活美好没有直接关系,还会受到诸多约束,感觉失去自由.还有些认为在现在的学生党员中,存在着文化素质教育不足、政治素质偏低、不关心时事政治、缺乏大局和全局意识、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奉献意识.结论:

11.问卷-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情况 篇十一

昆航常务副总裁刘睿上台致辞并宣布2013“助梦起航 青春飞Young”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暨昆航团委“志愿服务 奉献暑运”青年志愿者活动正式启动,云南机场汽车运输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郑超、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党委工作部副部长马莎、中国电信云南分公司电子渠道部总经理助理和志勇、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监察办主任魏春等领导出席启动仪式。35位2013“助梦起航青春飞Young”大学生志愿者和5位昆航团委“志愿服务 奉献暑运”青年志愿者代表以及云南电视台《云南新闻》、《都市条形码》栏目、昆明电视台、昆明教育电视台、《云南信息报》、《春城晚报》、《昆明日报》、《都市时报》、中国日报?云南站、新浪七彩云南、腾讯微博?云南站、FM91.8等媒体的20多位记者参加了仪式。

启动仪式上,大学生苏瑞林和李昊元分别代表“助梦起航”活动2012年志愿者和2013年志愿者发言。中国电信云南分公司和云南机场汽车运输服务有限公司公司领导向2013年“助梦起航”志愿者代表赠送了“天翼飞Young”大礼包以及空港快线“爱心车票”。

为感谢各协办单位对本次“助梦起航”志愿服务活动的支持,昆航常务副总裁刘睿向云南省青基会、云南机场汽车运输服务有限公司、中国电信云南分公司领导赠送了昆航飞机模型,昆航党群办公室主任兼团委书记杨薇向昆明机场赠送了2012年“助梦起航”志愿活动答谢锦旗。

最后,各单位领导为35位大学生志愿者及5位昆航团委志愿者戴上了象征着志愿服务的“小红帽”,并在台上合影留念。

作为2013云南希望工程“公益 100”——第四届昆明航空“助梦起航”公益助学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助梦起航 青春飞Young”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由昆明航空有限公司联合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云南电信网上营业厅、云南机场汽车运输服务有限公司、昆明长水国际机场、《云南信息报》及云南电视台《都市条形码》栏目共同发起。

本次活动招募了35名在省外求学的云南籍大学生志愿者,于2013年8月5日至8月31日期间,在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开展志愿服务。服务期间,志愿者将使用由云南机场汽车运输服务有限公司提供的空港快线“爱心车票”往返于市区和机场之间,并使用由云南电信网上营业厅提供的天翼3G网络发布志愿者风采和活动动态微博。10天志愿服务期满,每位大学生志愿者将可获得志愿服务证书一张、昆明前往学校所在地的“励志机票”一张(含机建燃油费)以及“天翼飞Young”大礼包一份。

12.问卷-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情况 篇十二

本次调查内容重点是针对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学的活动”所包含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及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调查,以期了解“学的活动”教学现状,认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本次调查问卷共设计11个问题,其中选择题10个,自主问题1个,发放问卷100份,有效问卷96份。

一、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内容重点是针对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学的活动”所包含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及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调查。

二、调查结果分析

( 一) 对学生学习过程调查与分析

如下表所示:

从表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60% 的学生会主动预习课文,30% 的学生根据对课文的感兴趣程度偶尔会主动预习,然而也有10% 的学生认为语文课预习作用不大,基本不预习。

在预习中,遇到了问题有一半的学生会先与同学讨论然后再请教老师,15% 的学生会直接向老师提问,而35% 的学生会将问题放在一边,不去深究。

在上课过程中,只有22% 的学生基本明确学习目标与内容,有50% 的学生对学习目标这块感到很模糊,知道一些但是很零散,而有28% 的学生不了解学习目标,只是被动的接受,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 对于上课时老师是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看法,只有15% 的学生认为上课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35% 的学生则认为要看具体课文的难易程度,而50% 的学生仍然认为上课依然以老师讲为主; 在老师在要求自主讨论时,有36% 的学生表示乐于参与,47% 的学生表示只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发表意见,有17% 的学生经常在沉默应对,基本不参与; 在老师提问或引导学生自主讨论时,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因学习配合度、学生基础以及问题难易程度的不同而有差异,35% 的学生认为基本充足,55% 认为比较紧张,而10% 的学生认为很紧张,基本不能完成。

( 二) 对学生学习方法调查与分析

在学的活动中,只有21% 的学生认为老师在课上十分注重指导学习方法,62% 的学生认为老师会指导但是不会经常强调,17% 的学生认为老师不注重指导学习方法。38% 的学生学习自主性较高,经常会带着问题听课,57% 的人偶尔会,而5% 的几乎没人带着问题听,上课比较随意; 在自学课上,只有8% 的学生基本能回顾老师所教的方法,完成自学任务,9%的人几乎不能完成,而83% 的人则表示要看文章及问题的难易程度。

( 三) 对学生学习效果调查与分析

就学习效果而言,我主要从两个维度进行分析,一是课后能否总结出课上所学习的知识,基本能总结出的只占12% ,会总结,但是总结内容比较零散,不清晰的占67% ,而21% 的学生几乎不会主动总结; 通过近两年的学习,学生能否归纳出学习初中出现的不同文体的一般方法,基本能归纳出的有6% ,能归纳某些文体的有79% ,表示自己不能归纳的有15% 。

三、调查结论

13.大学生聚餐情况调查问卷 篇十三

大学生聚餐情况调查问卷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和社会发展步伐的不
断加快,聚餐正逐渐成为大学生聚会最普遍、最寻常、最便捷的一种形式。为了解大学生 的聚餐情况,我们面向园区同学开展调研活动。希望大家积极配合填写问卷,谢谢合作!

基本信息: 性别:_________

年级: __________

学院: ______________

1.你喜欢聚餐吗? A.非常喜欢 B.比较喜欢 C.一般喜欢 D.不喜欢 2.你多久聚一次餐? A.一周 B.半个月 C.一个月 D.不确定 3.你聚餐的地点一般选在? A.校内 B.校外 4.选择校内聚餐的主要原因是(可多选)A.价格较合理 B.卫生条件较好 C.周围的氛围好 D.方便 E.安全 F.其他____ 5.选择校外聚餐的主要原因是(可多选)A.人员较多,校内食堂不方便 B.性价比高 C.菜色品种丰富 D.饭菜可口 E.其他_____ 6.你一般和谁去聚餐?(可多选)A.班级同学 B.学生组织,社团里的同事 C.同寝室的室友 D.同乡会里的老乡 E.除班级同学外的朋友 F.其他_____ 7.你参加的聚餐人均消费一般为多少? A.10-20 B.20-30 C.30-40 D.40-50 E.50-60 F.60-70 G.其他_____ 8.聚餐的费用你是从哪获得的 A.父母给的生活费 B.打工,兼职所得 C.奖学金 D.其他_____ 9.组织聚餐你会去吗? A.每次都去 B.经常去 C.有时候去 D.很少去 E.不去 10.你觉得大学生聚餐有必要喝酒吗? A.很有必要 B.有一定必要 C.没有必要 11.你认为聚餐有哪些好处?(可多选)A.结交朋友 B.增进了解 C.联络感情 D.学会交际 E.社会锻炼 F.花不太多的钱吃到食堂没有的菜肴 G.其他_____ 12.你认为聚餐不利的因素是?(可多选)A.浪费钱财 B.功利性强 C.没达到最初的目的 D.喝酒,敬酒 E.和不太熟的人同桌吃饭感到拘谨 F.其他_____ 13.你对大学生聚餐有什么看法? 问卷填写完毕,再次感谢您的参与!


14.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问卷 篇十四

亲爱的同学:

你好!我们是长大工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为了进一步了解在校大学生的消费情况,熟悉大学生的消费结构,我们组织了这项调查。此调查仅供作业研究,因此还请同学们能仔细填写。请在符合你情况的选项上打“√”,感谢你的支持与配合!

1、你的性别是?A.男B.女

2、你所在的校区是?

A.东校区B.西校区C.南校区D.城中校区

3、你的月平均花费大约是多少?

A.500元以下B.500-1000元C.1000-1500元D.1500元及以上

4、除饮食外,你每月在哪方面的花费最多?

A.通讯、上网B.娱乐、交际C.购物D.学习E.其它

5、你每月在餐饮(包括零食饮料)方面的支出大约是多少?

A.400元以下B.400-600元C.600-800元D.800元及以上

6、你每月在通讯上网方面的支出大约是多少?

A.50元以下B.50-100元C.100-150元D.150元及以上

7、你每月在娱乐交际方面的支出大约是多少?

A.100元以下B.100-200元C.200-300元D.300元及以上

8、你每月在购物(服饰、生活用品)方面的支出花费大约是多少?

A.100元以下B.100-150元C.150-200元D.200元及以上

9、你每月在学习方面的花费大约是多少?

A.50元以下B.50-100元C.100-150元D.150元及以上

10、在购买中,你最先考虑的是?

A、价格B.品牌C.质量D.性价比E.包装

11、当你拿到一个月的生活费时,你的支配方式是?

A.进行计划,做出合理的安排B.能省则省

C.没有计划,想花就花D.其它

12、生活费有多余话你会怎么做?

A.先存起来B.直接花掉C.从没多余D.其它

13、如果生活费超支了你会如何处理?

A.做兼职填补空缺B.节俭填补空缺C.找同学借D.找家里要

15.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运行模式研究 篇十五

通过研究, 本人认为志愿服务受到历史、政治、宗教和区域文化的深刻影响, 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在中国, 目前人们对志愿服务的内涵界定主要是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 把志愿服务作为人们精神活动的内容, 以无偿服务、助人为乐为基本特征。志愿服务的多种概念中, 普遍都包含了两个要素:不计报酬和自愿贡献, 这就是志愿服务的核心。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形式和特点

(一) 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种类

1扶贫开发。从1996年开始, 团中央先后联合中央文明办、教育部等部门, 实施了“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 这一计划于1998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 目前, 全国多数高校都拥有具有本校特色的扶贫支教志愿服务活动, 已形成了省内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东西部地区对口支援两种模式和支教扶贫、支医扶贫两大支柱项目, 并在组织领导、动员招募、选拔派遣、服务管理、安全保障、检察监督和评估激励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工作运行模式。如最早响应“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全国重点高校之一的中国人民大学, 其研究生支教团也是共青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领导下的全国64个研究生支教团之一。他们的实践充实了大学生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内容, 为支教志愿者行动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1]

2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从1999年6月开始, 共青团中央联合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实施了“保护母亲河”和中国青年志愿者绿色行动营计划, 在学校校园内, 开展了绿化校园、建设大学生绿色行动基地等志愿服务活动;在社区中开展了植草皮、种树、平整路面和人行道等志愿服务, 从而美化社区环境;同时全国各地开展了植绿护绿、清除非法张贴物、回收废旧电池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环保志愿服务活动, 为城市化建设做出了贡献。在大学生志愿者身上, 人们看到了作为一名社会公民在环境保护上问题上应该努力并且能够努力的方向, 这一点是大学生志愿者对中国环保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3大型赛会。近几年来, 有数百万大学生志愿者为一些大型赛会提供志愿服务, 如在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中都提供了高效优质的服务, 向世界集中展现了当代中国大学生的良好素质和崭新形象。

4抢险救灾。大学生志愿者在抢险救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1998年抗洪救灾、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2010年8·7舟曲泥石流等, 在这些灾难面前无时不刻都会看到大学生志愿者的身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中, 大学生志愿者成为了主力军, 我们看到了志愿者群体的成长和发展, 看到了强大的公民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 解释了“团结、有爱、合作、奉献”的志愿精神, 极大地鼓舞了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勇气。

5西部计划。中国西部由西南五省市、西北五省市和内蒙古、广西以及湖南的湘西、湖北的恩施和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组成。从2003年6月开始, 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组织开展, 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 西部基层法律援助志愿服务行动等专项活动, 正式启动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号召广大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西部计划自2003年实施以来, 全国报名的总人数已超过26万余人, 已选派5万多名大学生志愿者到中西部的560个贫困县的乡镇一级, 在支教、支医、支农等11个领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对西部进行支援, 所有参加西部计划的大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是———西部计划志愿者。

6海外服务。大学生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主要是通过公开招募、自愿报名、集中选派的方式, 派遣优秀的大学生志愿者赴海外进行中长期的志愿服务, 同时按照对等原则引进外国志愿者到中国中西部贫困地区进行志愿服务工作, 志愿服务正在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的重要渠道。海外服务计划中, 志愿者不拿受助国家的任何报酬, 深入当地学校、医院等基层组织直接为普通群众服务, 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架起了相互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有利于增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有利于宣传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 传达中国青年和人民对世界的爱心, 凸显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

7社区建设。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门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共青团中央实施了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社区发展计划。社区建设主要就是根据大学生的专业特长为社区环境、有需要的社区成员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目前, 随着大规模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的开展全国有很多高校都在驻地附近确定了自己的社区服务实践基地, 尤其是较发达地区的高校志愿者组织, 在各级共青团组织的领导下, 在实践层面上已经开创了许多切实有效的服务项目。

8专业技能特色服务活动。大学生志愿者的文化程度较高, 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中, 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 在志愿服务中突出专业化、技能化、知识化的特点。对于不同的服务对象, 大学生能够提供符合自己专业特点的志愿服务。如医学专业的大学生可以向公民宣传普及医疗知识;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可以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宣传科学文化等等;这些专业性的志愿服务活动得到了社会的一直好评, 活动效果明显, 社会反响强烈。

(二) 具有代表性的志愿服务运行模式

通过各种资料的分析, 笔者认为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运行模式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社区化运行模式:社区化运行模式下的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旨在动员和组织大学生为社区内的困难群众提供志愿服务, 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志愿精神, 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社会化运行模式:社会化运行模式就是高校要最大限度地挖掘社会资源, 允许和鼓励各种因素参与志愿事业, 为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服务, 通过企业赞助、社会募集等方式, 动员社会公众为志愿者行动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 减少对学校财政的依赖。要更新志愿服务理念, 尝试“无偿、低偿、有偿”相结合的服务, 以服务养服务, 形成自我运作、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运行机制。[2]专业化运行模式: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专业化是志愿活动运行模式发展的需要, 它能从根本上提高志愿者服务的水平。第一, 要大力支持专业大学生加入志愿者团队, 引导和规范不同层次的志愿者行为, 形成多元化志愿力量合作发展。第二, 要建立和完善志愿服务的动员管理体系, 人尽其才, 让大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 第三, 要加强对志愿服务管理和协调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建立以大学生志愿者为骨干的各类专业志愿服务队伍, 推动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

1规范化运行模式。为规范志愿者的管理, 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颁布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 (试行) 》, 标志着志愿者注册制度开始在全国普遍实施。《办法》对注册志愿者的定义、基本条件、权力、义务、注册程序、管理和培训、激励表彰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 它代表着社会对志愿者服务的认可。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规范化管理, 可以实现更加规范的运行, 有利于建立援助的长效机制, 也可以打造活动品牌扩大影响, 对于更好的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具58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08

有积极的意义。

大学生志愿者的招募工作本着自愿的原则, 以多种形式开展。以下是基本的招募形式。

第一, 组织招募。是指由政府、学校领导各级的志愿者组织或民间志愿者组织进行社会招募, 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的招募方式。

第二, 媒体招募。媒体招募是指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媒体对志愿者进行招募。这些大众媒体最大的优点就是传播速度快, 而且几乎覆盖了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 所以, 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志愿者招募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第三, 参与招募。参与招募是指一些大学生志愿者直接参与到招募工作中去, 他们本身既是工作者, 又是志愿者, 这样以自身的行为去影响身边的大学生, 更具有说服力, 具有强大的实效性。

除上述三种基本形式, 还可以通过举办报告会、说明会等形式接受大学生的咨询和应召, 以此建立规模宏大、领域广泛、相对稳定的大学生志愿者队伍, 促进高校志愿服务事业的蓬勃发展

2大学生志愿者的选拔工作。大学生志愿者的选拔, 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测试, 从申请者中录用符合服务活动需要的志愿者过程。其根本目的选择合适的人做适合的工作。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志愿者的一般选拔方法:

在选拔工作开展之前, 首先要确定选拔程序, 选拔程序包括选拔标准的确定、选拔流程以及选拔内容。按照程序的不同, 志愿者的选拔可分为多种模式, 在此介绍两种较为常见的模式:“金字塔式”与“倒金字塔式”, 短期内选拔到符合要求的志愿者。

选拔工作还包括选拔方式和选拔内容。选拔方式可以分为初试和复试;初试可采用笔试、口试、专家推荐和自荐等, 复试除了运用以上的方式之外还可以运用电话访谈和网上问答等方式, 总之, 志愿服务管理者应根据服务活动的实际情况, 综合运用以上选拔方式, 确定合理有效的方法, 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总之, 选拔工作是与志愿服务活动密切相关的, 任何举办活动的组织都不能盲目套用其他活动的形式, 而应有针对性地确定活动的选拔方式。

3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工作。经过了志愿服务的招募、选拔之后, 培训就成为了提高志愿服务实效性的重要环节。根据不同的需要分为专业培训, 通用培训和普通培训。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培训是服务活动得以运行的重要基础, 通过培训可以让大学生志愿者掌握具体的服务技能。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培训包含志愿服务的目标、指导原则与服务活动的流程以及服务活动的保障措施等基本范畴。培训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能训练与素质拓展相结合的原则, 同时, 对志愿服务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还应未雨绸缪, 做好相应的指导。

4大学生志愿者的考评工作。对于大学生志愿者的表现, 应定期做出考评, 以便进行有效的管理。考评能够让大学生志愿者了解自己的优缺点, 清楚的知道自己工作的情况, 帮助大学生志愿者了解问题原因以及改进的方法, 从而激发他们的潜能, 并根据其服务成绩, 予以不用程度的奖惩。考评可以分为两种:正式考评和非正式考评, 这两种类型紧密相连, 对有效监督至关重要。

5网络化运行模式。志愿组织相对松散, 成员之间的个性差异较大, 这既是他的一个优点———有助于形成不同人群的社会认同和价值观, 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实现日常化志愿活动需要建立在有效的组织管理机制上。因此建立一套网络化的志愿管理服务运行模式很有必要。高校要以网站为平台, 加快建立大学生志愿者电子档案, 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网络化的管理服务, 统筹大学生志愿者的招募管理工作, 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和重复劳动。[3]

6项目化运行模式。项目运行模式的特点是在立项、资金筹措、执行、管理、评估等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上制定具体的标准, 进行量化评估, 并明晰项目分工和责任。大学生志愿服务, 在尊重志愿者自愿性和灵活性的同时, 更要适应社会的规范化、法制化。在鼓励大学生志愿者根据社会的不同需求探索出新的创新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的基础上, 对于成逐渐成熟、持久开展的服务项目, 要力求实现项目化运行模式, 逐渐形成有序机制。项目化运行模式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一是建立志愿服务项目库;二是科学管理志愿服务项目, 对志愿服务项目进行分级管理, 根据志愿服务活动内容设立合理的评价指标, 建立以量化考核为基础的评价体系。

7基地化运行模式。基地化运行模式即对志愿者活动的探索、转型和升级, 实现志愿服务快速化、规模化、统一化。这种模式实现了志愿服务活动的转型和迅速发展, 进一步拓宽志愿服务的范围, 实现志愿服务快速化、整合可以利用的资源, 提高了志愿服务活动水平, 具有实用性较高, 社会效益较大的特点。高校肩负着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 也有培养道德的职责, 而在高校中运行基地化模式有利于高校学生培养志愿意识, 对大学生个人素质培养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我们就可以通过建立基地, 将活动常规化、固定化。坚持在基地持续的、长期的开展志愿活动, 并不断发展新的志愿服务基地。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运行模式的创新

(一) 志愿服务活动的项目开发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项目开发可以体现为两个层面:其一, 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实现由面到点;其二, 志愿服务活动领域实现由点到面。努力形成各具特色的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体系, 着眼于讲文明、树新风;扶贫济困、大型赛会、应急救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进行志愿服务项目开发时要注意一下几点:第一, 坚持需求匹配原则。密切关注志愿服务领域的需求信息, 或者通过其他志愿服务组织的交流, 获取服务需求信息。第二, 坚持“量力而行”原则。将志愿服务需求与组织服务能力进行有机结合。根据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的实际情况, 决定是否开展此项服务活动。第三, 坚持实效具体原则。志愿服务项目要采取“小切口”的介入方式, 避免盲目追求轰动效应, 避免形式主义。

(二) 志愿服务活动的平台建设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平台建设是志愿服务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平台不仅能培养高层次的管理人才, 还能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大学生志愿者。应该大力建立高校志愿服务的站点, 稳固的活动基地, 从而进一步拓展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社会化延伸, 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智能。重点抓好一下几方面:第一, 加大宣传力度;第二, 提升认识高度;第三, 整合社会资源;第四, 加强合作交流。[4]

(三) 志愿服务活动的品牌树立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要根据活动的自身优势, 找到与社会的结合点, 用优质的服务追求社会的认同和支持, 打造品牌, 保证志愿服务持续的生命是大学生志愿服务良性运行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众对志愿服务组织品牌的认可, 是增强志愿者参与和投入志愿服务事业的重要驱动力。目前大学生志愿组织尚未有一套完整的包装体系, 因此我们应当建立一套大学生志愿者自己的“公益广告”, 包括服装、队旗、胸卡、口号等。当然, 宣传大学生志愿者的方式是多样的, 还可以通过媒体进行推广和宣传。从而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

(四) 志愿服务活动的体系管理

现阶段, 我国大学生志愿者表现出自身文化素质高、年龄结构合理、服务意愿强烈、影响力深远等特征。这些特征决定其在社会志愿服务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必将不断的发展和壮大。面对这种现象, 必须实行合理化的体系管理, 这样, 才能让大学生志愿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为志愿服务贡献力量。首先, 实行弹性化的内部协调管理体系。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的内部协调要灵活, 人员设置调整要因材施“职”, 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要有明确的目标。其次, 实行弹性化的培训管理体系, 经过弹性化的培训之后, 既会提高志愿服务的有效性, 同时也会让大学生真正体会志愿服务的目的和取得的成绩。最后, 实行弹性化的岗位轮换管理体系;志愿服务管理组织制定弹性化的岗位轮换制度, 既满足了高校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 又能够使每位志愿者以最佳状态面对服务项目, 而且还可以让有相同种类工作的学生交流心得, 互相学习。[5]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大学校团委志愿者工作部.十年历程与足迹.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资料, 2005年9月.

[2]张琳.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J].教育探索, 2007 (4) .

[3]兰宇新.大型活动中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机制建设研究[J].2008 (5) .

[4]黄丹琳.深化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途径[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 (8) .

16.问卷-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情况 篇十六

志愿服务活动是指个人在其完全自愿且不图物质回报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所参加的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社会公益性质的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包含了丰富的活动内容,有青年志愿者组织机构的组建活动,青年志愿者的招募活动、培训活动、交流活动、服务活动、推广和宣传活动等。如此众多的活动当然需要广大青年志愿者亲身投入,充分利用自身特长和能力去完成它们,这一个过程对于志愿者、社会和志愿服务活动对象都有着深刻而独特的意义。

1 对志愿者的意义

首先,提高了大学生的道德境界。大学生是个总体素质较高的青年群体,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给予了大学生践行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的平台,促使大学生坚持正确的道德,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磨练艰苦奋斗意志,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提升乐于奉献、助人为乐的道德境界。其次, 丰富了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场所主要是社会,这一活动成为了大学生接触社会、积累社会经验的重要途径。学生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已然成为一种趋势,它还可以提高自身道德评价,以一种不计报酬的志愿服务活动净化了大学生的心灵,提高了身觉悟,提高了他人、集体、社会对自己的道德评价。最后,志愿服务活动还可以学习知识技能。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利用了所学知识,发挥自身所长。比如医学院校的义诊服务活动就充分利用了自身所学,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同时锻炼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对社会的意义

传递爱心、传播文明,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以爱心、善良、进步为助人动力,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传承乐于奉献、助人为乐的中华美德,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传递爱心,传播文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志愿者也是文化、精神交流的使者,他们的服务工作是传递文化、传播文明的又一种新方式,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暖流,发扬和传播我国的历史文化。

3 对服务对象的意义

能够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增强社会归属感。志愿服务活动的对象大多是需要社会帮助、自身缺乏信心和存在感的人。通过志愿服务活动,能有效帮助服务对象扩大社交范围、增长见识,扩展其对社会、自然、生活环境、人际交往的了解,增强他们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生活的信心。同时,在志愿者的关怀、鼓励和帮助下,让他们减轻甚至消除作为受助者的自卑和疏远,有利于其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建立及增强,让他们重拾对生活的信心和热情,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

二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德育功能

1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对高校德育工作的丰富和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工作注重于课堂式和理论性知识的灌输,教育方式和内容太过单一,缺乏操作技能和实践活动。中央 16 号文件指出:“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是在新形势下拓展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要求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应不断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数量,保证其质量,达到好的效果,使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知识、强技能。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让大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社会、深入基层,加深大学生对我国基本国情和社会状况的解。同时,将我们的书本知识付诸于实践行动,提高实践能力,丰富社会阅历,大学生们也能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了解到课堂以外的知识,借助这个平台锻炼自己、展示自己、实现自身价值。

2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新途径

我们处于一个不断更新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各种新知识、新问题接踵而来。作为一名大学生,固步自封的呆在校园里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虽然完成了高校德育工作的要求,但是这样的局限使大学生少与社会接触,普遍缺乏社会经验和操作技能。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为我们提供了接触社会、实践理论的平台,这也是作为社会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传承了华夏奉献精神。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有利于大学生良好素质的培养,爱国主义思想的增强,乐于奉献精神的弘扬。也让大学生懂得社会需要更多的帮助,引导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服务活动的潮流中,得到了更多的锻炼。大学生通过实践,社会阅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完善,还为其将来进入社会提前做好了准备。

3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拓展高校校园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式

校园文化具有其独特的功能。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单一的校园文化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大学生对于校园文化形式有了新的追求。高校必须满足大学生成才需求,因此校园文化需要创新发展,跟上时代的脚步。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刚好为校园文化的创新拓展提供了新的形式,达到互利双赢的好局面。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将高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在传播校园文化、展示校园风采的同时,对大学生素质的增强、人格的塑造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成为传播校园文化的新形式,也促进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集助人与自助于一体的志愿服务活动,它充分发挥了大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能将服务社会和自我成长有机结合。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为基础,高举雷锋精神的旗帜,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式。

三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发展路径

1 培养志愿服务意识,加大宣传力度

大部分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没有很深刻的理解,最普遍的理解就是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简单地当做是以往的“学雷锋做好事”,认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只是一种单纯的无偿提供劳动力的无私奉献活动,仅仅只是单方面的付出,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破除传统志愿服务理念中的五个误区提及了五个维度:一是自愿性——我们不是“闲得没事干的烂好人”,而是“志愿肩负时代责任”的未来公民;二是公益性——我们不是“需要时就叫上门的服务生”,而是践行“公共利益”和组织使命;三是服务学习性——不是“有洞就粘的万能胶”,而是“在服务中学习、成长、升格”的求学者;四是无偿性——我们不是“免费或廉价的劳动力”,我们的志愿服务是道义、人格相互尊重前提下建立的神圣契约;五是效率性——服务不是“喊口号”“耍花枪”,也讲究公益使命下的“绩效最优”。所以高校应该培养、宣传志愿服务意识,让志愿者们意识到并做到在志愿服务、帮助他人的同时锻炼自己,提升自我、增长知识、实践技能、完善自我。

2 完善组织管理体系,规范服务培训

组织管理制度的完善,有利于提高志愿服务活动的效率,能有效实施组织的方针和目标。只有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制度,才能更好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吸纳更多的优秀志愿者,更好发挥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传播文明的积极作用。进行规范的志愿服务培训,是为了让大学生志愿者了解到更多志愿服务活动的相关事项,同时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技能和水平,更好完成志愿服务活动,即使面对突发事件也能够较好处理。这不仅是对志愿者负责的表现,更是为了更好为服务对象服务而做的准备。

3 加强志愿服务环境建设,创造良好氛围

良好的环境能够创造出更好的效果。志愿服务活动正如学习需要一个好的学习氛围一样也需要一个好的环境,好的环境对于优秀志愿者的培养、志愿服务活动的进行有着强烈的促进作用,因此,加强志愿服务环境建设是必须的。利用高校自身具有的系统组织发挥教育实践活动的功能,加强志愿组织环境的建设,创建一个更好的平台,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构建一个好的环境。在校内,以社团文化为基石,通过校园志愿文化的宣传及践行,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在校外,以孤儿院、敬老院、街道社区、环境保护活动等,建立起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基地。双管齐下,使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更好发展。

4 高校给予重视,加大资金投入

资金,一个队伍前行的坚强后盾,也正是由于资金问题,让许多的志愿服务活动没能得以践行,不能形成有效的形式,也就限制了志愿服务活动的社会影响力,不能取得其该发挥的效果。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高校的重视度不够,以至于资金缺乏,导致志愿服务活动受限,不能更好发展。对此,高校应加大志愿服务活动的资金投入,以促使志愿服务活动更好发展。

5 加快健全志愿服务活动的相关制度体系

“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对于志愿服务活动来说也是一样。制度体系的完善有利于志愿者组织对志愿服务活动的规范化、体制化管理。明确志愿组织的权利和义务,这是对志愿服务活动地位的支持,能有效提高社会民众对志愿服务的认知和支持,在约束志愿者行为的同时也保障了志愿者的权益。制度体系的健全可以增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减少志愿服务活动的无序性和盲目性,也可以促使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志愿者的队伍中。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2006.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的意见[R],2010.

[3]杨智辉.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德育功能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2011(2).

17.关于志愿者形象的调查问卷 篇十七

亲爱的先生/女士:

您好!

2011年10月25日第七届城市运动会在南昌国际体育中心综合馆圆满落幕,而七城会志愿者则是此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者是直接接触游客、参赛者等各类人群,因而志愿者的形象直接影响到南昌甚至江西的形象。为更好地了解广大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留给人们的印象,使志愿者在今后的活动中更好的提升城市形象,我们诚挚地期望获得您的帮助。本项调查采取不记名的方式,答案无所谓对错。请您务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如实填写这份问卷。谢谢您的合作!

1、您的性别是

A、男B、女

2、您的政治面貌是

A、党员B、群众C、团员D、民主党派

3、您目前的身份是

A、中学生或中专生B、大学生C、公司或企业职员

D、自由职业者E、其他_______________

4、你的年龄是

A、18岁以下B、18——28岁C、28——40岁D、40岁以上

5、您是否接受过七城会志愿者的服务?

A、是C、否

6、您见过的七城会志愿者服务有(多选题)

A、道路咨询B、语言翻译C、身体不适D、其他_________

7、您感觉社会各界怎样看待七城会志愿服务活动?(多选题)

A、纯粹是做宣传、搞形式B、是提倡社会公益的好方法

C、给人们创造了一个奉献社会的好平台D、体现七城会形象E、不知道

8、七城会志愿者服务中什么方面让你印象深刻(多选)

A、良好的仪态B、专业的服务C、刻苦的精神

D、热情的态度E、没印象

9、您认为,七城会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期间的表现如何?

A、优秀B、良好C、一般D、较差E、非常差

10、您认为七城会志愿者的形象如何?

A、优秀B、良好C、一般D、较差E、非常差

11、您认为七城会志愿者活动的开展情况如何?

A、优秀B、良好C、一般D、较差E、非常差

12、您认为七城会志愿者形象是否达到国际志愿者水平?

A、是B、否

18.大学生早餐情况调查问卷 篇十八

1.您的性别

A.男B.女

2.您每周一般吃几次早餐

A.每天吃早餐B.每周吃5~6次早餐C.每周吃3~4次早餐

D.每周吃1~2次早餐E.不吃早餐

3.早上第一节有课的话,您吃早餐的时间

A.起床后15分钟B.起床后15~30分钟C.起床后30分钟~1小时

D.不固定

4.您一般在哪里吃早餐

A.在购买地B.在寝室C.在教室D.在路上E.其他(请注明)

5.吃早餐的话,一般上午什么时候感到饥饿

A.第一节课下课时B.第二节课下课时C.第三节课下课时D.不感到饥饿

6.请问您吃早餐通常喜欢吃下列的哪些食品(多选)

A.米饭、面包、粥、馒头等谷类食品B.方便面等即食食品

C.油条、煎饼果子等油炸食品D.鸡蛋、牛奶、豆浆等蛋白食品E.饼干、碳酸饮料等零食F.其他(请注明)

7.您对早餐的要求(多选)

A.吃饱B.营养C.便宜D.好吃E.无所谓

8.您的早餐用餐时间一般为

A.5分钟以内B.5~10分钟C.10~20分钟D.20分钟以上

9.您的早餐话费一般为

A.1~2元B.2~3元C.3~4元D.4元以上

10.如果您不吃早餐,请问不吃的原因是(多选)

A.起床太晚没时间B.不饿或不想吃C.习惯不吃D.早餐可有可无E.晚睡无食欲F.为减肥而节食G.因早餐单调而不想吃H.生活窘迫I.其他(请注明)

11.不吃早餐的危害(多选)

A.造成低血糖,出现精神不振B.引起消化系统疾病C.抵抗力下降

D.引起心血管疾病E.导致情绪不稳定,易发脾气F.其他(请注明)

12.您关心早餐问题吗

A.关心B.比较关心C.不怎么关心

13.您了解早餐的重要性吗

A.充分了解B.一般了解C.不了解

14.您是否愿意改变不良的早餐习惯

A.非常愿意B.比较愿意C.不愿意

19.大学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研究 篇十九

关键词:社区志愿服务,大学生

社区志愿服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社会和谐和稳定的动力, 更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建立健全社区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必须依靠政府的倡导、社区志愿组织的推动、政策法规的规范与促进、社区全体公民的参与、社会工作的引领。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义

(一) 用心灵和行动传递关爱,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致力于建立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公德, 倡导团结友爱、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良好风尚, 净化了社会风气。通过参加“社区建设、扶贫开发、支教扫盲、抢险救灾”等公益活动, 让困难群众减少忧虑;通过帮助孤寡老幼、残疾人、军烈属、五保户等需要帮助的人, 让孤寡老人身边有儿女, 军烈属身边有亲人, 伤残者身边有兄弟姐妹, 特困户得到关怀和照顾, 让祖国大家庭更加富有凝聚力, 促进了社会保障及和谐社会建设。

(二) 满足心理需求。

大学生是作为特殊的青年群体, 总体素质较高, 有很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大多数大学生都认为参与志愿服务是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并希望能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来回报社会的培育, 积极推动社会文明。志愿服务活动倡导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符合广大大学生的特点, 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 这也是许多大学生加入志愿者行列的最直接原因。

(三) 提高个人素质, 促进自身发展。

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工作, 在帮助他人中得到锻炼, 从他人的微笑中得到满足, 人生的价值在活动中得到体现, 渐渐地喜欢上帮助他人, 把帮助别人当作一种习惯, 提高了自身素质, 弘扬了新风气新风尚, 对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另外, 在开展各项活动过程中, 通过对比发现别人的优点和自身的不足, 取长补短, 有助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

(四) 充实业余生活, 丰富人生阅历。

志愿者利用业余时间, 通过参与公益劳动、美化环境、抢险救灾、社会服务、社区建设等活动, 走出狭窄的生活圈子, 了解到更为广阔的社会和人生。在为他人服务的同时, 也接触到很多陌生的东西, 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 这对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提高有很大帮助。

二、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起步较晚, 但发展迅速。

我国的志愿服务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 其最早的志愿者就产生于社区服务领域。随着经济体制的逐渐转型, 我国社区政策不断演进, 社区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社区志愿服务在国家民政部门的主导下逐步丰富、发展。自1993年12月共青团中央推出“青年志愿者行动”以来, 大学生一直成为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力量。截至2013年11月底, 已有2, 000多所高校建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 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多, 扶贫济困、社区服务、环境保护、抢险救灾, 大学生志愿活动项目在不断地拓展。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是志愿服务项目的其中一项。

(二) 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氛围不浓, 参与积极性随着入校时间的增加而呈现递减趋势。

大学生志愿者团队在成立之初, 报名参加的人数比较多, 队员的积极性也很高,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队员的积极性逐渐消退。许多队员由于种种原因主动退出团队, 或虽未退出团队但已经不再参与各种活动。到大二、大三时, 除留下为数极少的骨干成员外, 几乎所有的社员均需从大学一年级新同学中补充与吸收, 这一情况在高校较为普遍。且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频率较低, 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许多学生不清楚学校有哪些具体的部门与社团组织为社区志愿服务开展活动, 更不用说知道哪些具体的活动类型了。可见, 在大学校园中, 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积极性不高, 没有形成深厚的氛围。

(三) 社区志愿服务内容形式单一, 节假日参与活动居多。

当代大学生参加到社区志愿服务项目中, 主要以探访老年人、关怀残障人士和关爱儿童成长为主, 在志愿时间的选择上, 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如雷锋节、植树节、劳动节等具有重要意义的节假日或者周末投身于社区志愿服务中。由此可见, 大学生的社区志愿服务的领域较窄, 内容多集中在针对老弱病残的帮扶服务, 对于社区建设、社区发展、社区文化等领域较少涉及。时间安排方面往往会导致社区服务活动流于形式, 无法形成一种常态化, 这种偶然为之的志愿服务活动许多时候是出于老师或者组织号召的临时性参与, 志愿服务的无持续性无法激起学生对社区的归属感。

(四) 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在校参加的志愿服务基本上都是属于自愿而无物质回报的。在调查中, 当被调查者被问到“何种激励方式最能让志愿者满意”时, 大部分被调查者表示希望得到相关证书, 部分被调查者表示希望给予一定的公开表扬, 相当部分调查者表示什么都不需要。在物质补贴上, 过半数被调查者认为只要报销与志愿行为相关的开支, 比如车费与餐费等。这说明当代大学生以助人为己任, 注重的是精神上的奖励, 并不看重物质奖励。尽管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目的并不是求得某种回报, 但激励机制作为对志愿者的褒奖, 体现了社会对志愿者工作的支持和认可, 一定程度的奖励制度可以大大提高志愿者的热情, 并且吸引更多的志愿者参与。

(五) 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时机较成熟, “利己”和“利他”的因素相互结合。

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 自身也得到了提高、完善和发展, 精神得到了满足, 自身价值得到了提升, 参与志愿工作既是“助人”也是“乐己”。被调查者中参与过志愿服务活动的学生都表示, 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可以结交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除了能帮到需要帮助的人, 体现个人价值和体会到助人的快乐是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后最大的感受。因此, 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动机已经成熟, “利己”和“利他”的因素相结合。

三、促进大学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对策建议

(一) 加强社区志愿服务宣传力度, 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

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宣传和倡导, 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媒体, 和其他社会资源进行立体宣传, 在全社会倡导志愿精神, 让志愿服务理念深入人心, 使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要把大学生志愿活动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认识, 要把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作为对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 纳入高校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

(二) 创新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组织机制, 拓展社区志愿服务领域。

目前,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主要是在共青团组织的领导下由青年志愿者中心组织开展活动, 由于受到物力、财力及信息不畅等因素的影响, 所组织的活动形式、内容比较单一, 因此, 高校共青团组织一方面应加强与所在市、区级青年志愿者组织的联系, 起到促进大学生和志愿者组织之间相互沟通的作用, 并鼓励大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民间志愿服务;另一方面应着重思考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如何更好地立足校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 比如开创具有互联网金融特色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 创新社区志愿服务内容。

(三) 加强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区的联系, 整合力量。

其一, 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应注意加强横向联系, 结合专业, 互相补充, 走专业化、专门化道路;其二, 加强与社区志愿者的联系, 及时了解社会所需、居民所急, 充分利用高校人才、技术优势, 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四) 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技能培训。

第一, 各高校团委可以根据不同的社团, 确定不同的服务形式和内容。每个志愿者组织掌握一至两门专业服务, 提高服务的效率和服务的质量;第二, 开展相应的培训。首先是基础性的培训, 是志愿者懂得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志愿者;其次是专业性的培训。一些大型活动, 不进行培训, 志愿者不能有效承担志愿服务工作。另外, 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组织应有专门的指导老师, 定期开设讲座, 开展服务, 不同社团间可以定期召开工作研讨会, 交流工作经验。

(五) 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激励章程, 完善志愿服务表彰制度。

激励机制的核心是激发主体的内在需求。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应该以诱发大学生遵循服务社会、关爱他人、和谐共生的价值道德为主体。

1、加强正面引导, 激发大学生志愿者的精神需求。

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 有着强烈的上进心和荣誉感, 我们要加强正面宣传, 通过表彰大会、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形式树立典型、弘扬先进。同时, 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正确的行为导向, 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意识, 使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得到有机的统一。

2、加强规范管理, 落实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实施条例。

在对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组织管理中, 各高校团委和学生工作部门要制定符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的实施条例和意见。在制定时应将大学生志愿者的进入条件、服务项目、基地设立、经费落实和管理、奖惩条例、评价机制等作详尽的规定。在执行实施意见或条例时要做到公开、公正, 统一标准, 保证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有章可循、有序开展。

3、加强实践研究, 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 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力平台。要加强跟踪调查, 深入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实践基地进行走访, 采集第一手资料, 总结有效的经验和方法, 同时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制定出切实长效的激励机制, 使大学生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日常行为, 是志愿者精神深入大学生的内心世界, 内化为他们的核心价值观, 从而激发起为国家和民族振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六) 建立社区志愿服务资金会, 保障活动资金支持。

大学生志愿活动的资金缺口相对较大, 活动资金来源渠道相对单一, 这就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成长和活动的开展。因此, 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专项基金十分必要。大学生志愿服务专项基金的来源可以采取政府补贴、社会赞助、学校支持等多种途径。

参考文献

[1]董海军, 倪赤仁.大学生志愿活动的参与动机分析[J].理论界 (双月刊) , 2003.6.

[2]常春梅.从青年发展看青年志愿者行动[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4.2.

[3]颜吾佴, 赵岚.创建有特色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 2002.9.

[4]陈瑛.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机制的几点思考[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06.40.

上一篇:中国饭店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下一篇:乡镇基础教育工作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