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教师,经典课堂”教学观摩有感 田悦

2024-10-31

“魅力教师,经典课堂”教学观摩有感 田悦

1.“魅力教师,经典课堂”教学观摩有感 田悦 篇一

参加全国小学数学“魅力课堂”教学精品课观摩活动有感

11月20日非常有幸在济南参加了《全国小学数学“魅力课堂”教学精品课观摩活动》,活动期间聆听了刘松老师的“优效教学的策略—《乘法分配律》教学的若干思考”的报告,观摩了席争光老师的《可能性的大小》、刘松老师的《打电话》、贲友林老师的两节《平面图形的面积》复习课。

刘松老师的报告主要以《乘法分配律》一课为例给教师提出了两个问题:“教什么、怎样教”。究竟应该教什么?知道学生最难或易错的是什么?刘老师提到了三讲三不讲; “三讲”包括学生最易混淆的、学生最易错的、学生自己想不到的,“三不讲”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学生已经知道的、讲了学生也不会的都不要讲。举了同课异构的例子,就是听取了两位教龄不同但都很有资历的老师的同一课题《乘法分配律》这一课。本次教研课有一个亮点就是刘松老师在两位老师课的开始和结尾各用了五分钟进行前测和后测,卷子为同一份卷子,并当场由数学老师批改,统计出正确率,在刘松的点评中,大家惊奇地发现有的题目后测的错误率比前测的错误率都高。并以一道判断对错的题 “70×50+50×90=70×(50+90)”为例进行分析,前后测正确率增量不明显,但是两位老师上课都讲过类似的题,也进行了较为恰当的指导,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可见前后测又可以把我们对课的思考引向另一条路,前后测的主要目的并不为了测教师的教学水平,而是为了促进我们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维,也就是要知道教什么,不是用教材教,而是要了解学生,教学生,教教材。在怎么教这个问题中刘老师主要讲的是我们要关注生成,引导孩子最大度的参与课堂,选择适合孩子思维的方法去教学,也就是怎样教。就像讲座中提出的“学生的相异构想”,老师要深入地去研究学生,也像刘松说的那样,老师要关注数学课的“深度”,一节好的数学课必须生动而深刻,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学会思维”。

在席争光、刘松、贲友林三位老师课堂中充分体现了关注学生的生活方式,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席争光老师的《可能性的大小》一课给我们展示了民主、平等的课堂该有的氛围。老师在感知与认识环节中从摸奖游戏展开的,三袋球中(红蓝、黄蓝、黄)如果摸到黄球为中奖应该摸哪一个袋子,引出不可能、可能、一定。然后过渡到从两个袋子(黄少蓝多、黄多蓝少中任意摸一个,应摸哪一个?可能性有多大,引出课题。新课开始用一袋球(红黄蓝各一个)提出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各种球摸到的可能性一样大。如果(白多黄5)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有多大?怎样摸中奖率高?会不会可能性比“1”还大?一系列问题。最后归为因为数量变多了,所以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就变小了。让学生体会到动态的变化,这个变化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在学生的回答中全体学生都能体会到这一点,席老师关注点不止这一些,在练习环节中如:石头剪子布游戏、买体彩活动、抽生死签故事中同样会感受到他的关注。

在刘老师调侃 风趣的课堂中,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充分感受到了怎样设计打电话方案用时最短;让学生感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选择最优方案;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自身的魅力。

1.要给1023人打电话要多长时间,通过计算让学生感受需要很长时间。能不能节省时间要对这个数据进行研究,通过学生的策略,向学生介绍了化繁为简的方法。

2.出示例题之后,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通过小组交流或独立思考,使学生对要给15人打电话需要多少分钟都有了自己的思考。

3.在汇报同样是15分钟时,展示了不同的设计方案,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培养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 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分2组 分3组 分4组 分5组让学生感受到所用的时间越来越少,进而让学生明白是不是分的组越多所用时间就越少,学生会发现分的组越多老师就越费时间。在这个不断分组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清楚的感受到之所以所用时间越来越短,是因为知道通知的人也同时向下通知。这样学生通过不断地感悟和思考,最后清楚的明白要想所用时间最短,就要让每一个知道通知的人都同时向下通知。

5.最后通过填表格学生发现规律,计算出要通知1023人只需要10分钟,从而和开始需要要很长时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自然会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课前,贲老师和学生进行了互动,并且贲老师用自己的姓名为话题和学生聊天,有效缓解了学生的紧张情绪,在短时间内拉近了和陌生学生的距离。

贲老师的举动让我想起了我们正在研究的课题主题:生态课堂环境。贲老师用自己的努力积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课堂环境,不仅是克服外在的物质环境困难,也通过教师的动作、语言、情感使每一个发言者,每一个倾听者都能受到关注,得到情感的共鸣。在这样的课堂,我感受到了教师的温文儒雅,学生的谦虚好学,以及师生之间不断碰撞的智慧火花。

另外,贲老师的课我一共听了两节,这两节课我感觉到有一个共同点:“不顺”,曾经有一个专家用“跌跌爬爬”这个词来形容贲老师的教学过程,我觉得很恰当。可是我很喜欢这个过程,“顺”也许意味者教师的水平高,避免了问题出现。不过,我也认为“不顺”的教师同样高明,把问题直接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总结,自己解决问题。这个过程肯定是会不顺的,但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学生的成功不会再是拿来主义。

我们经常说“有效的课堂追求简单和实用”,让学生用简单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性。这几位老师的课堂中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具体的情境中感悟到了“策略”的意义,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上一篇:大班全脑数学 组合与构建 教案下一篇: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