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新课堂

2024-09-09

新课程,新课堂(精选8篇)

1.新课程,新课堂 篇一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领会新课程标准

激活美术新课堂

姓名:董晓阳

单位:三门峡市第二实验小学 内容摘要:

当前,在大力推进小学美术学科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儿童潜能开发与个性差异;引导自主参与,培养创造能力”己成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基本保证。而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中掌握知识,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掌握美术基本表现手法,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树立创新意识,开拓广阔的课堂教学空间,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明确课堂课题的学习领域,注意课堂量化的比例。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这样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使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的各种能力与素质在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关键字:创新意识

兴趣

思维

观察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尹少淳《走进美术》、鲁道夫《对美术教学的建议》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领会新课程标准

激活美术新课堂

内容摘要:

当前,在大力推进小学美术学科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儿童潜能开发与个性差异;引导自主参与,培养创造能力”己成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基本保证。而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中掌握知识,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掌握美术基本表现手法,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树立创新意识,开拓广阔的课堂教学空间,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明确课堂课题的学习领域,注意课堂量化的比例。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这样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使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的各种能力与素质在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现代社会科学的迅速发展,需要人的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美术课程是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提高学生审美,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的一门重要课程。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学习美术,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以及美术的实践能力,达到能用美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

美术课堂是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通过各种工具、材料进行制作、练习而获取知识的。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美术产生较浓厚的兴趣;使学生乐学、善学;激活美术课堂是教学的根本任务,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l、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以新激趣:学生普遍具有一种猎奇心理。新奇的东西往往会激起他们探索事物的强烈欲望,这就要求教师挖掘教学内容的新意,使之有新鲜感。如,在上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流动的颜色》一课时,把颜色加水调和好,用吸管把三原色中两种颜色吹到一起,立刻就会出现另一种颜色,这一变化,学生没有见过,觉得很新奇,很好玩,兴趣顿生,个个跃跃欲试,学生们自己动手,吹出了不同颜色混后出现的新颜色,最后学生自己发现了规律,知道了红加黄变为橙,红加蓝变为紫,黄加蓝变为绿,学生们在动手中学到知识,在实践中得出结论。

以情激趣:在绘画教学中,有许多内容都包含着一定的思想性,加上中高段学生的情感发展很快,教师要努力去拨响学生学习后的“情弦”。学生动了情,继而就有了情趣,有了与教师、作品同频共振的情趣,教育效果可想而知。从而以情造像,图情并茂。

以美激趣:“美”是美术课具有的独特的优越之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教学当中,我们应充分挖掘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需要和审美潜能.让他们体验到教材之美。如能使学生沉浸在美的氛围中,就会收到“唯恐聆听之不周,不知铃声之响”的效果。兴趣是学生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特有魅力,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美术教学也同于其它科目一样,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学习美术是一种乐趣,并在这乐趣中学习掌握美术的基本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掌握美术基本表现手法,让学生获得成就感。美术课程大致可以分成欣赏和表现这两大块。如何激发学生用掌握的美术知识来表现自己对事物、生活、对美的感知。在新课程标准里,各个年级都有明确的规定。不管是色彩、线描、手工制作、黑白画等,只要学生乐于动手、动脑、放胆地去表现,在这个表现的过程中就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教师的语言表达,从而使学生和教师在心灵上产生共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一定的努力完成一项任务,都会产生成就感。既对自己的付出抱以肯定,又能激励自己继续前进。但是教师如果把学习任务的难度定得过低,学生不费多大劲就能够达到,那么,完成了任务学生也感到是理所当然的。如果难度过高,学生可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能会不愿去完成它或对此失去信心。因此,为了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教师应把难度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如何控制这个度,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随机调节难度。当难度小时.教师可设置一些“障碍”;当难度过大时,教师要适当处理,分步进行。同时,当学生失败时,教师应给予帮助和鼓励;当学生成功时,教师要给予表扬肯定,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愿意动手动脑、参与创造。驱使学生带着多方面情感去完成一幅美术作品,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三、树立创新意识,开拓广阔的课堂教学空间,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创造是美术的灵魂,没有创造,就不会有美术,美术作品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独创性体现出来的。目前,我们的美术教育工作者都已经意识到美术教育中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性,不过,这种创造能力的培养只是浮于表面。多年来,我在美术教学中发现,儿童对天空有着许多的幻想,最爱表现太阳、月亮这些令人遐想的天体。可是在画太阳时,许多儿童都先画好一个圆圆的圈,然后在它的周围添上代表光芒的短直、曲线,最后在圆圈里添上红颜色,有的还给太阳添上“太阳公公”的眼睛、鼻子、嘴巴,其实这种普遍的现象是成人强加给儿童的,是成人的思维和经验在儿童头脑中的再现。再譬如:画天空,我们看到了一片“蓝天”,还有几片形状差不多的云彩,仿佛儿童的眼里从来没有乌云翻滚,深不可测的天空,这种状况无一不说明儿童的绘画思维已经被成人的观念所占领,成人正是利用儿童善于摹仿的特点,有意或无意地教给他们一种思维定式、教给他们投机取巧、懒于观察的思维惰性。针对上述现状,我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指导儿童画创作时,运用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儿童置身画境,倾泻情感,融感情于绘画内容之中,从而提高创作质量,增强创作的粗略体会,引导学生进入画境。

美术是用来表现丰富的生活、情感、事物的一种手法。事物、情感、是时时推陈出新的,创新精神也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学的根本任务。通过美术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将会对学生的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给教师的课堂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在传承古今文化的同时也有了时代的产物。这对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的发展是有独特的作用的。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四、明确课堂课题的学习领域,注意课堂量化的比例。

新课程标准根据美术学习的活动方式分成四个学习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教师要明确把握课堂教学的学习领域,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有目标、有计划地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具有可选择性,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实施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向目标发展。总之,目标、内容、学习方式、和评价四方面构成美术教学过程的比例要恰当,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美术,掌握用美术表达自己情感、思想和对生活理解的方法。

五、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教学是教和学的活动的统一体。教学方法既包含教师的教法,又包含学生的学法。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是实现从教到学的关键,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应有系统地把学法指导与学习过程联系起来,使学生有愿望也有能力参与学习,进行创造。因此,应加强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观察能力的培养,敏锐的视觉感受和正确的观察方法是绘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很多学生认识不到这一点,因此在作画的过程中,大部分时间忙于涂抹自己的画面,画的多看的少,这时教师就应该调动全体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有步骤,分层次地仔细观察,并说出绘画对角的结构、颜色、明暗等规律性的绘画因素,经过多次反复的训练以提高学生敏锐的感觉事物的能力。学生在绘画中观察比较自然和具体对象后,思维就有素材,接着以自身体验进行绘画就水到渠成。如《走进大自然》一课,先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看看公园里的风景和校园里的花草树木,再看看画家笔下风景画,最后看看以前小朋友画的作品。进行比较,感知画面的处理、提炼,创作作品。

2、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 想象是创作的源泉” 世界上许多创造发明都是从想象开始的。绘画教学中,我们可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来拓展想象空间,在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间创设一种“ 不协调”,使学生在探索的乐趣中寻求知识,培养想象力。引导学生在基于绘画主体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地合理地想象,充分发挥小学生富于幻想的天性,要用儿童的语言,天真烂漫地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尽管每个人最后得出的结果不同,作品的风格、表现手法不同,但只要是符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合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就应该给予肯定的鼓励,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如《大人国与小人国》一课,教师可有意识的讲述关于大人国与小人国的童话故事,把学生的思维越迁越宽,让他们仿佛进入了想象中的大人国与小人国的共同游戏,学生进入情境后,就会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3、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动手操作是小学美术学科体现得最为充分的一个方面,尤其在手工粘贴画中,它要求学生手脑并用、画、剪、粘贴缺一不可,充分调动了学生全部的注意力,使他们始终在注意、好奇、自信及对成功的期望中进行。如冀教版三年级下册《我们的节日》一课,活动二要学生制作节日服饰,引导学生对每年的六一节日进行观察,并在此基础上搜集各种可利用的材料,将各种材料运用剪、折、贴、卷、插等制作方法加工成各种服饰,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因此,它也是训练儿童良好心理品质的一个有效手段。

学生对自己的作品作客观、公正的评价,强化优点,如果发现了不足或有了新的创意,可以把作品取回重新修改,完善作品.通过这几种课堂习作展评,让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动手、审美、创新等美术素质之目的。

总而言之,美术课堂要贯彻新课程标准的思想,把美术课上“新”上“活”。以上只是我对美术教学新课程标准下进行美术教学的个人之见,但是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只有我们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的同志一起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把美术教学推上一个新的高度。

主要参考文献: 尹少淳《走进美术》、鲁道夫《对美术教学的建议》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2.新课程,新课堂 篇二

一、高度重视基础知识教学

由于学生历史基础知识极其薄弱、授课时间很短、学考考查难度不大等情况, 决定了我们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必须重新高度重视历史基本史实及观点。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大致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四项构成,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注意提醒学生牢固地、深刻地掌握理解这些基础知识。其中历史时间是学生最不喜欢、最不擅长、也是最容易记不住的一项。要教会学生掌握时间的方法和技巧:一是要从时间上的先后次序记住历史事件;一是要在同一时间之内搞清都有哪些事件发生。学生们只有记住了这些重要的历史年代, 才能比较清楚地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才能心中有数。历史时间记忆的方法很多, 几种常用的方法有:

1. 因果关系记忆法。就是利用事件间的因果关系来推算出前后事件的时间。

2. 横向联系记忆法。

就是通过横向比较, 把一年中发生的事件加以汇总。如1905年中国是“中国同盟会”成立, 世界上是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

3. 时间间隔记忆法。

就是把时间间隔有规律的事件放在一起来记忆。如有些事件相隔两三年及近年考试比来热火的周年事件等。还要教育学生学会使用模糊概念, 如19世纪六七年代,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出现;民国初年我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发展春天、国民党统治后期我国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等。

二、强化教材的使用和解读

一方面, 要指导学生学会看教材, 知道如何把重要的基础知识落实到书上。大家知道, 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手中的课本。但长期以来, 教师及学生都不重视如何读书本, 导致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能力严重欠缺。所以教师要重视加强对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 首先让学生注意从目录、标题读起, 除了正文外, 引言、插图、地图、史料、注释、练习题等都不能忽视, 从而落实了基础知识。具体包括:

1. 读目录。

就是利用目录弄清课题间的联系, 从而构成每本教材宏观的知识体系, 以便于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弄清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

2. 正文是教材的主体, 占据了教材的大部分篇幅, 是学习阅读的重点部分。方法是从层次入手, 区分清楚论断是什么, 史实是哪些, 做到史论结合。

3. 看插图, 包括历史地图、历史人物、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等。它们是对教材内容具体而生动地补充或说明, 不仅有助于对教材正文的理解, 又有助于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4. 看引文和注释。

引文和注释的作用是对教材正文给予必要地解释、说明和补充, 读懂它们有助于我们读能教材, 加深对教材的理解。5、读习题。课后习题都体现了知识的重点, 不仅能测试学习的效果, 也能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务必要求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规范化地作答。

另一方面, 历史课本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学生不易理解的概念、混淆不清结论、似曾相似的史实等, 对于这部分内容, 教师特别要讲解清楚。如辛亥革命的意义其中有一点表述是“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而不能与“结束了封建制度”混为一团;类似还有君主专制和君主立宪制是有本质区别;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最根本的不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等等。通过辨析其异同, 以加深对历史的理解、认识和掌握。

三、突出重点、关注主体

历史学考的教学重点, 就是《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历史 (2014版) 》中规定的必修模块基本要求的内容, 这也是学考必考题的命题范围。如中国古代史部分, 就要特别关注“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发展”;中国近代史部分, 重点关注“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世界近代史部分, 则要重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针对这些重点、主体内容, 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 力求从历史发展过程中突出中心环节, 做到既有中心, 又有向心力。当然也可以围绕重点作恰当地补充, 以便课堂教学的内容具体、深入、明确, 从而达到重点更加突出、完备。对于非重点的教学内容, 则予以适当精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对于哪些头绪多, 时空概念较强的重点内容, 应该采用图表、多媒体等方法辅助教学, 如第二次世界大战, 发生的原因多, 地名、人物更多。如果还是一味地靠老师讲, 学生看, 往往容易陷入混淆不清的困境。对于一些相对学生来说比较难以理解的结论、观点, 教师还需要引用一些典型的史料, 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分析, 从而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对于一些内容相近、容易混淆不清的重点知识, 最好运用表格比较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

摘要:首次新学考即学业水平考试早已落下帷幕, 各科目参考学生的等级业已划定, 但带给学校领导及教师们的诸多思考却刚刚开始。笔者既带领了学生参加了本次历史学业考试, 又有幸选派为评卷教师参加了阅卷工作, 自然感慨颇多, 特别是对今后的课堂教学有了一些个人的看法, 以抛砖引玉。

3.挑战新课程 创建新课堂 篇三

一、学习新的理念,创建新的课堂

1、开放课堂,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发现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情趣

师生之间在教学活动中有情感交流,很重要的是互相尊重,面对不同的见解时,不能简单地给一个对与错的判断,应注意因势利导,让每个传授知识的环节都充满温情,让每个学生在每个40分钟里都充满趣味和快乐。只有在民主、和谐、充满人情味的氛围中才能使学生的创造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2、创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走“大阅读”之路,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

为强化阅读教学,我们紧跟昌邑市“大语文”之路,结合自己的实践,构建了“六段主动式”中高年级阅读课堂教学结构。其框架为:预习汇报,质疑问难——读书解疑,自悟自得——集体交流,深化认识——感情朗读,增强语感——围绕重点,学习表达——综合训练,发展技能。此课堂教学结构,是按一篇阅读课文二课时完成教学任务计时安排的。1至4环节一般属第一课时,5至6环节属第二课时。此课堂结构采用“六大组块”,是建立在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和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的现代教学思想基础上的,反映了学生“主动求知,主动练习”是一种可贵能动的价值观念,实现了由“教会”向“会学”的转轨。实践证明,此教学结构是从学生实际出发,学生主动求知、主动练习的一种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结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启发诱导参与作用,教师易操作,学生乐学、会学,课业负担大为减轻。

3、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课堂成为学生实践的舞台,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基本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进行表演和朗诵。写景抒情的文章,可以以朗诵会的形式学习;写人记事的文章,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学习。形式更是不拘一格,单人表演,小组表演,全班表演都可以。这样的好处是,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式变为主动式,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不仅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语文课本上的知识,而且能够让他们根据课本知识进行自由发挥,使表演与学习有机地结合到一起。

4、将课外书引进课堂,赋予课堂新的活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将课堂上的时间真正返还给学生,依靠学生的兴趣学习语文知识,不仅可以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还可以节省下不少时间让学生进行自由阅读。从课外自学课本《阅读训练》开始,本学期学生仅在课堂上就完成了四本书的阅读量,再加上学生课外所读的书籍,基本保证了他们的阅读需要。同时我规定如果遇到好的篇目,不仅要做好读书笔记,还要向全体同学进行介绍和讲解,并在自己的日常作文中加以应用,将课内和课外、阅读和书面、口语表达紧密地结合起来。

二、走进新课程,挑战新课堂

新课程为教师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保证,教材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创造性使用教材,对教材的不断拓展与补充、创新,才能使教材显示它的生机与活力。

1、建立“学导式”作文教学模式,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掌握写作技巧开辟新的天地

学生怎样才能写出高水平的文章来呢?学生的创新思维如何在作文中得到培养呢?针对以上目标,我们构建了“学导式”作文教学模式,本教学模式是围绕一次作文教学的全过程设计的,分为互为关联的五个阶段:感受阶段——拟作阶段——评导阶段——修改阶段——总结阶段。在这五个阶段里,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作文过程。这一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力求把作文的自主权还给学生,使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让学生参与到作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来,使他们在观察、取材、构思、成文、修改诸方面得到全面的培养与发展,达到“自能作文”的目的。

2、引导学生建立作文材料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积累素材开辟新的天地

(1)勤于动手,善于观察。叶圣陶先生说:“在实际生活中养成了精密观察和仔细认知的习惯,是一种准备功夫……如果养成了,对于写文章太重要了。”学生对所要描写或叙述的对象观察愈仔细,印象愈清晰,文章就有可能写得愈生动具体,愈有真情实感。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一切事全由父母包办,这是作文内容贫乏的原因之一。要想克服这一毛病,应亲自做事,做生活的有心人,在学校关心集体,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回家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不仅可以提高处理能力,树立劳动观念,而且在生活中丰富了自己的写作内容。

(2)加强日记写作,积累生活素材。经常写日记,能够锻炼自己观察人和事物的能力。写日记可能会记一些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使自己慢慢养成一种留心生活、观察生活、思索生活的习惯,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和记忆。日积月累,就会积累大量的作文材料。

4.新课程,新课堂 篇四

作者: 初中物理课程团队 评论数/浏览数: 196 / 496 发表日期: 2010-12-28 09:19:53

给作者发送信息 | 推荐此文章 | 添加到收藏夹

各位老师,在这一讲里我们想和大家交流一下观课、议课的新构想。实际上观课、议课我们讲了一些方法和技术,但是这些方法和技术需要一个什么?需要一个目标来指导,这个目标就是我们去架构的观课、议课的视角和方向的一个框架。

这幅图,弄得很浪漫,我们渴望建设一个什么?更美好的课堂,更理想的课堂,更浪漫的课堂。我自己曾经研究了一下课堂,对于理想课堂我有这么一些观点,有这么一些看法,并由此产生了一些观课、议课的视角。下边我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首先,我认为,理想的课堂,在我们观课、议课过程当中,要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活状态,为什么要去关注课堂上的生活状态呢?我们看几则消息,看你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样的看法和想法。第一则是小学的,在2008年的4月2日的《成都商报》上,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则消息:某地一名小学生因为爱说话,成绩差,被排在教室的最后一排。10岁的他,耗时5个月在教室的墙上挖出一个46厘米的深洞。各位老师,你读了有什么感受,我向你们汇报,当我读到这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两个文学形象,第一个是基督山伯爵,第二个是《肖申克救赎》里边那个从地牢里边逃出去的银行家。我就想着,我们这个10岁的小男孩,在做着什么样的努力,挖一个洞逃出教室的劳役。教室里边劳役已经够苦了,可是有人认为他比教室里边更好,所以在2010年1月10号的人民网,有这么一则消息,某中学少年杀人事件,这个学生有一个感触,就是“杀个人,就可以不上学了“,我宁愿进监狱,都不愿意在学校,这是初中。然后再看高中,高中的励志口号让记者触目惊心,“为了升学率,要把学生的油全部炸出来”,“抓高考要抓出血来”。不知道大家看了有什么样的想法,我自己有一个想法,我没意识到今天的学生生活的这么苦。

做教师应该有一种良心,当看到学生生存是如此痛苦的时候,你是否意识到有一种责任和义务,想着怎么尽自己的努力去改变一些东西,所以我在这也和许多老师分享我们的看法。如果一个教师,你自己看到这些现象心中都没有痛的感觉,我认为你最好不要当老师,我希望我们的老师有一种痛,有一种改变教育的这种理想和追求,那就是要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生存状态。改变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存状态。

当然有些老师会说,这个社会上,让他吃一些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生活。我以为这样的认识是没有意识到另外一个观点,今天学生度过的本身就是生活。试想当今天生活在痛苦当中时,他敢对未来的生活抱有信心吗?所以我们需要给学生一个幸福快乐的课堂生活,当然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活状态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如果学生生活在紧张的状况下或在压抑的状况下,他的智力反应是不正常的。这是张德秀写的一本书,叫《教育心理学》,然后他就提了这么一个实验,是“帕特里克的实验表明,学生在常态下和压抑下的智力活动是有差异的。”比如说这两幅图,常态下学生的智力活动以智力为主,如果是处于压抑情况下,学生的头脑是混乱的,他的反应是混乱的,是机械的,智力反应的比例会小很多。所以,我们需要让学生生活在一个好的状态下,哪怕你要抓分数都需要一个好的状态。

这里还有一个观点,就是《超级教学》的作者,美国超级营地创建人之一埃立克·詹森提出影响学习的两个核心因素是状态和策略。也就是说,我们要关注和调整好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实际上是至关重要的。

观课议课怎么去关注学生的状态呢?我认为首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当中的生活状态。什么样的状态?第一,学生在课堂上是不是被接纳,也就是被老师接纳、被同学接纳,课堂上的他的所有学习上进的行为是不是得到鼓励,他的人格是不是得到尊重,然后他是不是被期待的。什么叫被期待?大家知道皮特马利翁效应,知道罗森塔尔效应,期待对一个人的成长多么重要,可是我们很多老师,实际上在小学里边就开始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然后对一批优秀的学生满怀期待,他们会成才,而对另外一部分学生打入另侧,已经不抱期望。

我曾经到一个二年级的班上去观察,我刚准备把凳子放下的时候,有两个同学大声地说“他们两个是班上的笨蛋”,我注意到这两个同学——身边被称作笨蛋的同学,低下了他们本来就很低的头,埋的很低。现在有个问题,谁给这两个同学贴上了笨蛋的标签,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在二年级贴上了笨蛋的标签,而且自我认定我已经是笨蛋了,他们未来的前途会怎么样。有些认说,难道课堂上就没有纪律要求吗?可以,但是这个规则是人道的,而且应该是人道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第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状态。

第二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状态。他们是不是在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的中心区,是不是力争在这个当中有一些积极和很好的表现,这是我们要关注的。比如说我举一个例子,我曾经也在赣江上过《燕子专利》,我在上《燕子专利》的时候提出一个问题,想让学生回答。这个时候,全班同学已经把手高高举起了,很多同学已经高高举起了手,但是我想不能够让那些老举手的同学发言,我要去找一个没有发过言的同学发言,我来到了一位同学身边,这个同学做了一个动作——摇头,我不来。我注意到他这个摇头,并不是我不行,我没有能力,而是这件事情不要找我,我是班上不太好的,而且当我找到这个同学的时候,后边有些老师马上交头接耳,他们下来跟我说这个同学是这个班上过去三四年很少发言的,我一看他不想发言,我这个人是可以接受你一时水平达不到,但是不能接受你主动放弃责任。这个学习都是他们的事情,和我无关,我就站在他身边等,几乎等了一分钟,这个同学终于抬起头说了一个。后来我对他给予了很多鼓励。我想说明一个什么观点呢?我们做老师的,一定不要让,尽量不让班上的任何一个同学,有自我放逐的心理,算了,我不行,不要有人有这样的心态出现。

第三,我们关于学生的课堂状态,还要关注学生的收获和体验。也就是说他回过头来,是否对课堂产生一种美好的感受,这种感受就是我想参与,我想表现,我的愿望得到了满足,我在这个过程当中已经享受了智力和活动的乐趣,并且体验到了成功的收获和快乐,这就是我们理想课堂希望观察的,就是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存状态,然后通过我们的观课、议课,改变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存状态,这是我们的一个视角。

第二个视角是什么?就是去关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去关注教的东西是否有用,教的东西是否有价值。那这个当中就涉及一个核心提问,到底什么是学生?我们出怎么去筛选,怎么去平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回到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学生”。各位老师,不知道你们问过没有“什么是学生”,我们天天和学生打交道,你问过没有“什么是学生”。我向大家汇报,过去我也没有分析过,没有去追问过。有一天我听到了北京师范大学林丛德教授的一次讲座。他说了这样一个观点,就是“学生学生,学习生存,学习生活”。这一下就像点开了我的天眼,然后我就顺着这条思路去建构自己对“学生”的理解,我现在得出了这样的认识:我认为,学生是在学校里边,在成人和老师的帮助下,学习深层的本领,获得生活的智慧,体验生命的意义、价值和尊严的人。那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学生到学校里边干什么?学生存的本领,获得生活的智慧,体验生命的意义,我们今天的教育在干什么?我们让学生学考,怎么考试,教育不是在育人,而是在育分,让分数高一些,而不是在育人,这是我们要说的。

我们再想学校的使命和责任是什么啊?学校的责任和使命在于教给他生存的本领,教给他生活的智慧,在这个过程当中让他活的有尊严、有价值、有体面。这就是我们理解的学生。由此我们意识到,我有这样的观点,愿意和老师们分享,我说,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合理性追求应该优先于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选择。什么意思?首先要选择和确立好合适的教学内容,合适的教学目标,有了目标,然后我们再去选择手段。这样我们评价一堂课,讨论一堂课的时候,一定要把内容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作为一个重要考虑的因素。

第二要承认四十分钟是有限的,学生在学校里边的学习时间也是有限的,这时候教学需要选择,需要平衡,这就是我们衡量教学内容的一些想法。由此,我们非常主张老师们要精心研读教材,认真去处理教材。

对此我有这样一些体会。首先,要学会关注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关联性,从总到分地读教材,关联着读教材。比如说,在北师大的语文四年级教材当中,有关于时间的主题有两篇文章,前边的一篇是《和时间赛跑》,后边一篇是什么你知道吗?《欲速则不达》。你看了两个题目有什么想法?你这不是把学生搞糊涂吗?一方说时间很短,要和时间赛跑,另一方面说跑什么跑,欲速则不达。好,如果你单独的不前后关联的读教材,你完全不知道这篇文章到底如何教,当你前后关联的读教材了,你就会知道欲速则不达不是讲你快了,就会不达,而是你快了不遵循规律就会不达,所以这一课不是上成时间教育,而是上成在抢时间抓时间的时候要遵循规律,所以我们需要前后关联。

第二我们也要关注教学内容的结构性。比如说我曾经和一些老师讨论江苏教育出版社的书教版的一个数学教材。这个地方有一个问题,就是“你能画图或列表整理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吗?”这样的方式我认为没有更好的体现出教学的结构和生活的结构来。你说我们生活中一般条件和问题先找谁,恐怕是先找问题。我们举一个例子,在生活当中,你说走入一个超市,先给你说要让你找条件,把你累死,那么那么多商品,产地、价格、品种、名称,现在如果先给你说找问题,我今天要解决的问题是要买水产品,好,其他的条件我就可以不关注了,我就围绕水产品找条件。

如果我们老师的教学,培养的学生是先找条件,后找问题,这会出什么问题啊?有一个比较经典的例子,原来说过。就是一艘船,一艘在大海里边航行的船,船上有75头牛,32只羊,问船长的年龄是多少,学生怎么回答啊?学生有很多是75减32,船长的年龄等于43岁。老师就问学生,你为什么这样做啊?他说这个地方就有两个条件,一个是75一个是32,然后采用什么方法呢,用加法,107岁,这么大年龄的人不会当船长的,用加法不合适,用乘法也不合适,因为太多了,用除法那除不尽,最好用减法,这就是我们欠缺结构意识的表现。

第三就是在教教材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有一个题材意识,你比如说,我曾经观察有老师上《台阶》(初中的课文)在上《台阶》的时候,有个初中同学就回答,《台阶》中的父亲我觉得太爱面子,结果上课老师认为“怎么能够说爱面子吗?明明是人家勤劳。”后来我和老师讨论,我说你注意到了吗?《台阶》不是叙事散文,不是回忆自己的父亲,如果是回忆自己的父亲一般情况下做儿子的不好说父亲的毛病,这是一篇小说,小说创造了艺术形象,那么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形象,中国人是不是有爱面子的问题啊?有爱面子的问题。当你注意到这是一个小说的时候,你就应该注意这是一个艺术形象,而当你注意到这是一个回忆父亲的散文的时候,你可能这样理解是对的,所以我们要有题材意识。

第四就是教学内容关联当中我们还要有一个生活关联性的意识,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观点,是杜威的观点。杜威认为课堂教学有三种,第一种“最不好的一种是把每堂课看成一个独立的整体。这种课堂教学不要求学生负起责任去寻找这堂课和同一科目的课或别的科目之间有什么接触点”,也就是什么样的课算是最不好的课,教这一节课,眼睛只盯着这一节课,其他的都不知道,都不愿意去建立联系。“比较聪明的教师注意系统地引导学生利用过去的功课来理解目前的功课,并利用目前的功课加深理解已经获得的知识”,这就是中等程度的。教了这节课,前后左右是有关联的,知识是清楚的,这是中等的课。高明的课是什么呢?最好的课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现实生活之间相互联系的必要性,而且让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关系”。也就是最好的教学是:第一,教的东西和生活是关联的,建立起了一种关联,不仅建立起关联,而且培养了一种习惯,一种态度,让学生意识到所学的东西和他的生活是有关联的,我要用它改变自己的生活,通过学习改造自己的生活,这样的教学才是最高明的教学。回过头来看,我们今天有很多教学实际上都没有去致力建立一种关联,由于没有致力去建立一种关联,它使学生觉得书本是书本,生活是生活,我读书,读完这些书,除了考大学其他没什么用。现在我们要建立这么一种关联,而且要善于发现这种联系,这就是我门讲关注这个教学内容的问题。第三我们说理想的课堂应该是有效地教学。我认为有效教学有三个方面的视角。第一,有效教学是有效果的教学。“效”是怎么回事呢?我去查那个古汉字,他们说“效”这个字左边实际上是一个人,右边这个反文实际上是人手拿着棍子。手拿着棍子,那由此你能看出“效”是什么,我用棍子打着你听话,就产生效果,教学有效果。当然现在我们不能说用棍子打,而是什么呢,是你讲的话有人听,这就产生了效果。比如你给班上同学说,同学们现在翻到十五页,看第五道第八自然段,看的时候,想什么问题,有同学听你的吗?如果同学都不听你的,没有效果,如果学生都在认真听你的了,有效果,这就是有人听你的话才会有效果。

那由此进入一个问题,学生为什么要听老师的话。我们来研究一下学生为什么听老师的话。我说小的时候,年轻的妈妈,把小孩带到小学里边,出门的时候,常常会叮咛一句,在学校里边要听老师的话。这是什么啊?是社会文化的影响好。好的小学老师进小学的时候,也会说,这个同学听课听得真认真,老师好喜欢他啊,这是树立榜样。还有这个小组听得很认真,我们给他奖励五角星,这是什么?这是奖励。听的不认真,后边给我站着去,这是惩罚。

这一套到年龄大的时候就不起作用了。大了的时候需要什么呢?第一,你是不是爱他,一般情况下,爱我们的人,我们理解他这些行为是爱我的,我可能听得更认真。这是第一,需要以师爱做条件。第二你要有能力和水平,如果你给同学们说,大家好好听我的,我是一个笨蛋,什么都不懂,人家听你的课吗?可能不会。所以第二,需要以师能做保障。第三,有了师爱的前提,有了师能的保障,还需要用教师的表率做出来,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有令不从”。举一个例子,曾经有一个学校,搞了一个什么,前几年国家搞了一个“全国十杰中小学教师评选”,我大概看到有一个广东省推荐的深圳的老师的材料,大概这个深圳老师是从内地到深圳去的。深圳的校长想,你在内地那么优秀,我现在“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我今天就给你一个班,一个乱班,让你当班主任,看你有能力管好没有。班主任走到这个班上去,发现这个班的学生第一到校迟缓,到校以后就打打闹闹,老是跟不上节奏,老师前边管了几周都没有效果。好,新的一周开始了,老师想我懒得管你们,干脆我读我自己的,他跑到教室里边拿一本自己喜爱的书,深情并茂旁若无人地朗读,进教室的同学来了,今天一看老是没管我们,老师在读书,在读什么啊,他就跑去听,然后第一个来听,第二个来听,第三个来听,后边来的也不好意思讲话了。各自拿着各自的书看,就这样坚持了两周,这个班成了这个小学里边学习最好的班,学习热情最高的班,很多老师现在都说,现在的学生,真是不爱学习。我问你,当你说现在的学生不爱学习的时候,你爱学习吗?如果你自己都不爱学习,凭什么要求学生一定相信你的话,“知识就是力量,”“学习改变命运”,你自己都不爱学习。所以说有效教学是有效果的教学,就是他是能够看到学生跟随着学习活动产生了学习行为的教学。

第二有效教学应该是有效益的教学。什么叫效益?比如说我们在上一讲讲了一个例子,老师说“一二三要坐端,三二一坐整齐”,当老师说一二三要坐端的时候,他本身的期望是希望课堂变得安静,那么学生听完以后课堂变得安静没有,变得安静了,这叫有效果。但是这样的管理的行为可能导致什么结果,我们刚才分析可能把愿意自主学习的同学变成了不想学习的同学,这叫什么?没有效益,所以不要说,我们一有效果就有效益,这是我们讨论的。

第三,有效教学是有合适教学效率的教学。我提出这样一个公式,教学效率是什么?教学效率是同学们围绕教学内容的比较紧张的智力活动时间比上教学所用的时间。这个公式,第一让教学效率可以不作衡量,因为时间,我们是可以计量的,第二它他让我们意识到,教学效率在于过程当中,如果我们能够抓好在课堂当中,同学们都在进行什么,围绕教学内容比较紧张的智力活动,那么我们认为,这样的教学效率是可以期盼的。当然我也要说,这个公式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科。就适合学科来说,提高教学方法的路径是什么呢?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第一,降低教学所用时间,节约时间成本。第二在时间基本恒定的情况下,提高教学效率的方式是让同学们围绕教学内容进行智力活动,这就有一个体力劳动和智力活动的区别。比如课堂上说某某某加油,某某某加油,这是不是活动啊?是活动,但是它是体力劳动,而我们需要智力活动。第二,光有智力活动不行,还要看智力活动的水平,比如说今天听报告的老师,请你们算这样一个乘法算式,十三万五千三百二十六乘以二万四千八百五十一。我请你算一算,你说这个过程是不是有教学效率。这是智力活动,但是我相信你算完以后对你发展没有帮助,原因是不够紧张,比较紧张就是要在智力就是在最近发展区里边施教,这是我们衡量教学效率的标准。当然我要在这里说一个观点,所有听课的老师请你们批评我,你们是可以批评的,我主张教学是有合适效率,而不提倡高效教学。为什么不提倡高校教学啊?因为教学效率是由同学们比较紧张的智力活动时间来保障的,过于高效,就会让学生疲于奔命,课堂上会非常辛苦,非常辛苦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呢?第一,非常辛苦可能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第二,非常辛苦可能不利于合作劳动,也就是说我这节课我把他们弄得非常紧张,我问你下一节课老师还上不上课?当然说合适的教学效率,还有一个年段差异,一二年级小朋友你一来就把他们弄成比较紧张的智力活动时间,教学失去了情趣性,所以教学效率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到了年龄大一些可能效率高一些。这是我的一个观点,这是我们讲有效教学的试教。

有效教学关注的试点是什么呢?我们怎么去推进有效教学呢?首先我们要关注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开发及其效果。开发出积极性没有?因为有了学习积极性,才可能有效果。第二,要观察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和引导策略,也就是是否在组织他们围绕教学内容,进行比较紧张的智力活动。第三就是提供学习支持的行为和效果。当学生遇到困难,智力活动遇到障碍的时候有没有老师参与支持。第四,要看教学的灵活性和有效性,灵活性就是丰富性和多样性。另外要观察学生学习方式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最后还要看学习效果的清晰度和结构化。这些东西都是我们关注有效教学,实施有效教学的试点内容。

第四试点是什么呢?就是观课、议课要去关注教师在课堂上的成长和收获。我们讲,课堂上流逝的不仅仅是学生的生命,而且有教师的生命,课堂上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幸福,而且要关注老师的幸福。所以,理想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是幸福生活的。这种幸福生活主要表现为:第一,他对课堂教学有热情和憧憬,某种程度上进教室不是一种苦役,而是变成了一种期盼,渴望走到教室里边去看到那些同学们,渴望到教室里边去展示自己的教学创造和教学追求;第二要关注教师对教学内容是否热爱、是否敬畏。比如说我们举一个例子,曾经有老师就上《滥竽充数》。上《滥竽充数》上完以后,本来在教学过程当中他就讲了一个道理说,《滥竽充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有真本领才行,这个观点正不正确?肯定正确,但是下来以后议课他说了一句话,“陈老师,我觉得这个教学内容比较简单”,我说你觉得这个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吗?我们现在问一下,第一,说出《滥竽充数》这个故事的寓言的那个作者韩非是什么样的人呢?韩非是法家,法家认定人是什么。人性是恶的,就是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所以南郭先生不是韩非子所要批评的对象。第二韩非子写这个《滥竽充数》是给谁看的?他是给君王看的,那给君王看他想告诉君王什么啊?齐宣王喜欢听人吹竽,必三百人,这样的机制,导致了南郭先生混进去。齐湣王继位后一一听之,南郭出事,混不下去,逃跑。你说给君王要告诉他什么?告诉君王你的用人机制很重要,这才是这个寓言的本意。可是随着时间发展,历代统治者以及为历代统治维持社会的老师们,他们都不能去给学生讲,你注意,你要学会听谈制度,你看制度合理不合理。如果我们一天到晚都去看制度,培养这样的人天天想着提意见,提意见人家不听,我们可能就造反。所以,慢慢的大家就把这个寓言远处的寓意从要去考察制度变成了说你要有真本领才行。你知道寓意发生了这样的转变。那么我想用这个故事说明什么,我们对教学内容,要充满一种敬畏感。

第三就是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是否有创造,有成就。

5.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篇五

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保证。为了使我市广大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有一个“路标”,使课堂教学尽快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特修定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望广大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再提改进意见。

一、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理念

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状态评价课堂教学,即以“学”评“教”是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的核心理念。新课程课堂教学应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从学生在课堂上的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发展程度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基本功情况,具体表现在学生课堂中呈现的参与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学习达成状态。

二、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操作说明(-)参与交往及思维状态状态

没有学生积极参与交往的课堂,就谈不上是有效教学。教师在课堂上既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又要为每个学生创设能够充分参与学习和表现自己的机会,使知识成为引发学生思考的对象。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的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积极参与的学习状态。

(1)师生、生生之间互相尊重、理解、平等。每个学生在集体中都能大胆地发表个人见解,对于每个学生提出或回答的每一个问题,无论对错,都能够得到同样的尊重与正确的回应;每个人在集体中都能感受到别人的重视、关心和支持,没有出现个别学生被冷落、歧视、讽刺、讥笑的现象。

(2)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全员、全程参与各项学习活动。

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方式感到兴奋、愉悦,上课时注意力始终比较集中,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并能保持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学生全员、全程参与学习活动,而不是只通过少数学生的发言来维持师生之间的交往。

(3)课堂上有丰富、和谐、多向、有效的信息交流活动

在学习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与任务,有合理的分工和愉快的合作,有表达个人意见、展示个人才能的时间和空间,能够充分调动手、眼、口、脑等多种感觉器官,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整个学习进程活而不乱、紧张有序。(4)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学生和教材之间围绕学习目标对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与讨论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善于分析问题,在分析讨论中大胆质疑,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层次、有条理的展开,不出现偏离学习目标,只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造成无效学习的现象。

(5)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能发现、提出问题

课堂上出现了适当的疑难情境,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类比、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实践操作等多种方式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借助旧知识的迁移作用学习新知识。

(6)有的学生能出色地参与“教”的活动,课堂上出现了生动有效地“兵教兵”场面

这里指课堂上出现了较高水平的参与状态,有的学生能够在对所学知识内化的基础上,充当“小先生”参与“教”的活动,课堂上出现了生动有效地“兵教兵”场面。

(二)学习达成状态

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参与交往、积极思考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并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学生课堂学习效率高,课容量适当、知识掌握好,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1)90%以上的学生认真倾听老师或同学的见解,踊跃发言,认真读书、书写或做实验

学生总体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认真倾听老师或同学的见解,踊跃发言,认真读书、书写或做实验,学习方法得当,完成课堂练习。

(2)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必要的基础知识,每个学生都能用不同的方式再现所学的基础知识

一节课下来,与上课前相比学生有了变化,基本掌握了教学目标要求的基础知识,每个学生能用自己的方式不同程度的再现所学的基础知识。

(3)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有效的训练,90%以上的学生按要求完成了基本训练(实验)内容

为巩固所学知识,课堂上对学生的训练体现了分层要求,90%以上的学生按教学目标要求当堂完成了基本的训练(实验)内容,形成了一定的技能。

(4)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能力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或其他方式、方法对所学知识以及蕴涵其中的思想方法进行不同层次的梳理、归纳、表述,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定的问题,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能力。

(5)课堂上学困学生得到了适当的帮助,有所进步

课堂上学困学生得到了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有发表见解、板演、提出问题的机会,学习动机被有效的激发,有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和进步愿望。

(6)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课已完成,意未尽的感人场面

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动与激情,焕发了活力,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喜悦和成功的体验——感到自己“行”,出现了没学够,下课后还不愿离去的现象。

(三)教师行为状态

教师的基本素质、基本功情况是通过课堂教学行为展现出来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的行为决定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学生对知识的兴趣。(1)语言准确、生动、简洁,贴近学生实际 课堂上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语言进行认真推敲,尽量缩短讲解的时间,像读题、读课文等能让学生做的事情要尽量激发学生自主完成,语言要准确、生动、简洁,贴近学生,不出现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枯燥乏味的现象。

(2)板书简洁工整,有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具和学具 教师的板书应该是为了展示知识线索,使学生便于回顾整节课的内容,使新知识纳入知识系统,教师板书过多也是浪费课堂时间的因素之一,所以板书要简洁、工整、科学合理;现代教育技术永远是提高教学效率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辅助工具,它不能代替教师合理的板书,现代教育技术及直观教具、学具的使用要有实效。(3)专业知识扎实,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及实验操作的过程准确无误

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有灵活处理知识的能力,上课时在知识的讲解、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分析以及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无科学性错误。实验操作及指导准确无误。

(4)三维目标定位准确,教学设计合理,能结合学生实际灵活使用教材

教师在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确立与学生实际相适应的三维目标,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处理、情境创设及过程设计构思合理,能结合学生实际灵活使用教材。

(5)了解学生,课容量及难度适当,基本体现分层教学要求,灵活处理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

教师了解学生,课前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分析到位,课容量及难度安排适当,能够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基本体现分层教学要求,正确处理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活用教案,灵活处理问题。

(6)课堂教学体现课题研究及校本教研过程及成果,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学效果好。

6.新课程下语文课堂的迷失 篇六

关键词:语文课堂语文味学习方式学习结果

新课程,新课堂。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在新课程下,构建开放、生成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是我们一线教师的追求。然而,由于认识水准的偏颇,或课程实践的差异,某些语文课堂出现了迷失。

一、语文课堂缺失语文味

1.重视文学理解,忽视语言训练。崔峦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的总结发言指出:当前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忽略语言的学习。这种失衡的做法,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人文素养,而且长此以往会把语文掏空。[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2]因此,语文课堂应重视语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把语言训练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要安排足够的时间,加强指导,低起点严要求,让学生从识字写字开始,遣词造句,读写结合,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训练。

2.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不到位。认真审视现在的一些课堂,一般都是抛出一个贯穿绐终的大问题,学生围绕这一中心,寻章摘句式的学习,一篇优秀的作品在我们教师地操纵下支离破碎。精彩词句的赏析,变成学生找喜欢的句子,学生点到什么学什么,试问学生找的绝对是文章的精彩词句吗?值得思考!师生对话漫无目的,为对话而对话,脱离文本。小学语文教育应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3]语文是语言学科,语文课堂应着力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出发,在语文积累、语感、语文学习的习惯和方法上下功夫。我国的语言丰常丰富,名家名篇更是语言的瑰宝,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语言文字的熏染,从而喜欢语文,钻研语文。这比什么都重要。

3.学语文不用语文手段。目前我们语文教师上课,往往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设计美丽如画的课件,配上优美的音乐,插入生动有趣的游戏,设计声情并茂的过渡语。可是在教学中到底为什么这样设计,对于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是否有实效性却考虑甚少。语文教学是语言文字的教学,通过非语文手段而不是语言文字本身解决问题,这就偏离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应该是有限的,所得到的能力和方法是用另一种语言解释语言,一旦脱离我们教师给予的学习工具,语文学习必将停止。用语文的手段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手段教语文,是我们语文老师在新课程下应有的能力。

4.“读”没有得到加强。《语文标准》特别强调“读”: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已的精神世界。[4]“读”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新课程教学参考对各年级段的朗读也作了具体而明确的阐述。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学参考》中建议: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教师可以根据要求,给学生以充分的读书时间,多读少讲。[5]我们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以个人独白代替学生的朗读;以师生之间繁琐的对话代替学生的读……“读”不到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是间接性的,语文学科的性质必然得不到充分的释放。

二、学习方式走向形式主义

新课程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生活的距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已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在大好形式下,一种形式主义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却得以滋生:有的教师每堂课都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好像没有了这些,一堂课就算不上好课,学习方式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1.课堂探究泛滥。探究学习的本质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直接把有关学习内容的结果、结论以及方法告诉学生,而是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探索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6]这一概念既是对探究学习本质的探讨,又对探究的范围作了隐性的规定。首先探究的内容有价值,值得探究;其次,能够提供平台,供学生有探究过程可操作。一上课就要求学生进行探究,这实际上是对新课程的一种曲解。我国教科文部副主任温红彦认为:就知识的分类来看,有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两种。陈述性知识是有关“是什么”的知识,这类知识通过教师的讲授就可以掌握;程序性知识是有关“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知识,这类知识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运算、探究、体验等具体活动才能自主内化和占有。由此可见,讲授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方式各有其适用的知识类型,各有其存在的必要。本次课程改革,尽管提倡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并未因此而否定讲授式学习的价值。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既有创新也有继承,那种片面推崇自主探究学习,视学生的主动探索为学习的最为重要甚至是唯一的途径,从而将探究式学习与讲授式学习绝对地对立起来的做法是错误的。学生自主变成“自流”[7]

2.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在几乎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式的合作学习。这说明,我们教师已经在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8]有问题合作,没问题也合作,场面看起来很热闹,其实里面有价值的教学行为并不多。合作目的不明确,小组内没有明确的分工,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在这个形式里,学生要么对一些没有必要合作探究的目标进行讨论,要么优生霸占发言权,后进生则充当了听众。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学生的团体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能力,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都得不到发展。

3.自主学习变成自由学习,忽视对学生的监控与指导。上世纪60年代,美国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努力,结果是什么呢?学生双基严重不固,没有形成学科体系,课堂上出现了很多的“放任自流”形的学习方式。仔细审视我们的课堂,“放任自流”形已悄然存在。什么是真正的自主学习呢?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我决定、自我选择、自克调控、自我评价反思,发展自身主体性的的学习模式或过程。[9]可见自主学习并不等同于自由学习。自由学习在目标和方法上选择的空间更大。自主学习在目标的选择上则要受到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教师的工作首先是要制定教学目标,然后要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全程进行监控、指导。教师要深入到学生当中,共同探讨学习方法,交流学习体会和学习材料,充当学生自主学习的催化剂。

三、过度强调体验而忽视了结果

新的课程理念使教学策略发生改变之一: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10]于是有些教师认为,在新课程下,结果并不重要,关键是看学习的过程,真的是这样吗?答案是否定的。一堂课,应该有预设的,学生能达到的三维目标,要求我们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去实现。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并不是否定结论不重要,而是要求教师和学生不应把所有的目光放到结论上。诸如探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等活动,结论并不要求100%的准确,学生也不一定都能达到。在这些活动中,我们教师更应关注学生进行探究的方法、过程,关注探究过程中体现的情感。对于语文双基的学习,我们不但要求学生关注过程,还要求学生关注结果。

课程实践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在课程改革中积极地探索,出现问题难免,关键在于能在探索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经验,促进理念与实践的和谐统一。

[1]崔峦在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的总结发言

[2][4]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3]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第35页

[5]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第四册7页

[6]重庆教育委员会《走进新课程》第39页

[7]温红彦《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

[8]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第137页

[9]重庆教育委员会《走进新课程》第37页

[10]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第10页

7.探究新课程激活课堂评价 篇七

因此, 笔者就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评价中的相关问题, 结合个人实践, 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评价

1.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 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弱。

而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是为了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 运用新知识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只有在具体的实践中得到体现。所以这些要求对低年级学生来说, 只能将之降低到他们的能力范围之内。将这些要求放入具体教学中, 教师可设置多个环节来达到预期的效果。简而言之, 就是将一个知识点, 分解成多块来逐步教学。

例如, 向学生提出如何统计出1小时内从学校门口的马路上经过了多少辆客车, 多少辆卡车, 多少辆小汽车这个实际问题时, 学生便自然说出不能用分一分, 排一排, 数一数这些上学期的统计方法来进行统计, 当进一步提出如何统计时, 许多学生想到了卡车、客车、开过来一辆就用一个东西代替, 像写“卡”、“客”、“小”来分别代替这三种车。在充分肯定了他们的统计方法的基础上, 解释说明了这种方法实行起来较麻烦。再因为低年级学生写字比较慢, 对他们来说用这种方法就较繁琐, 于是便继续鼓励他们探索。有的学生说:“我把卡车用□来代替, 把客车用○来代替, 把小汽车用△来代替”。学生能想出这种方法的确是很不容易, 对于他的探索笔者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通过比较, 让学生发现更好的方法。当然还有少部分学生由于各种原因, 很难用语言表达清自己的意思, 此时教师可鼓励他们的参与意识和钻研精神。

2. 思维的品质在这里指思维的独立性, 思维的灵活性和思维的深刻性。

在课堂讨论、练习、质疑等教学活动中, 一部分学生能很快地完成教师所要求的内容, 并能说出为什么这么做。教师在评价中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 保护好学生的这种不怕困难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具体的可以用集体鼓掌或直接奖励五角星的方式对待, 比如说“老师还想给你一个机会, 想不想好好表现?”当其思考后仍无从回答时再让其他学生来帮助他。事实上, 许多时候并不是学生真不会, 而是他们缺少一个机会, 一个让他们有充分思考时间的机会。同时低年级学生好动、好玩, 注意力难长时间集中的特点也决定了他们的课堂表现。而中、高年级学生都有了一定认识事物, 辨别是非的能力。所以对于他们的评价则应是一套完全不同的形式。

3. 初步形成的小组合作意识。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是单向的接受、消化、应用、储存信息, 而是与教师之间、同学之间不断合作, 相互交流, 有多个信息反馈的过程。学会合作, 学会交流的目的是相互启发, 相互借鉴, 共同进步, 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更要让他学会倾听他人意见。从小培养学生接受他人信息, 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低年级正是打基础, 形成好的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 教师更应以好的评价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新授课中的多样性评价

评价方法的单一机械死板, 往往会使教师课堂评价作用降低。因此, 要在小学数学新授课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使学生保持探究热情。在低年级教学中, 新授课大致可以分为两类: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得出结论的操作性课;由教师讲解为主的非操作性课。

1. 操作评价。

新课程实施以来, 课堂教学发生了许多变化。教师的讲解少了, 学生的活动多了, 课堂气氛活跃了, 学生动手的机会多了。课堂不再是教师个人的舞台, 学生成为了主角。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 新授课已经离不开学具, 比如像小棒、钉子板在整个低年级经常会用到。学具操作是一种定向的心智活动, 其方向决定于教学目标, 其过程和结果要有利于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所以, 在学生动手操作前安排一个定向指导环节一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此外, 思维过程正确, 合理与否, 在这一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鼓励, 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发言, 促进和推动他们积极思维, 初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非操作评价。

在非操作性的课堂教学中, 主要是以教师引导, 学生思考回答为主, 此时很多教师容易出现在提问后马上叫学生不断重复回答的状况, 这样容易让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因此, 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充分的学习空间, 引导学生在充足、合理的空间运用多种方法自主探索创新。而适当的延迟性评价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这样学生也会慢慢发现自己的价值, 从而喜欢上这门学科, 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变得更有意义, 从而带动更多的人去探索, 发现数学中的奥秘。

三、练习课中, 如何发挥评价的作用

新授课在数学教学中仅占一部分, 而大部分教学内容是对新授课的补充练习。所以说练习课才是真正巩固、查漏补缺的重要课型。但练习课往往是枯燥无味的, 比如像加法和减法的练习课,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激发不了他们兴趣的。可见, 这种课比新授课更难上好。而且学生出错的机率也会相对更大一些。所以, 在练习课上的评价可主要采用鼓励性评价和宽容评价。教师必须提供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 建立平等、信任、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拉近学生的身体距离和心理距离, 在行动上参与学生的探索活动, 与学生开展交流合作, 如在上加法和减法练习课时, 在比较50+48和40+48时, 学生虽能得出结果, 但很难发现到底是为什么这样做, 有什么规律。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 很难发现当一个加数相同时, 只要比较另一个加数哪个大, 哪边的数就大的规律。他们往往会说出许多与题目无关的规律, 比如, 50、48、40都是双数, 虽然学生的这种设想跟老师所要求的答案相差甚远, 这种进展也是微不足道的, 甚至带有某种偶然因素。教师仍应以敏锐的洞察力, 及时给予表扬鼓励, 因为教师的信任和鼓励是学生进步的巨大动力。

与鼓励性评价相比, 宽容评价也是至关重要的。在练习课上, 学生的不足点会一一呈现出来, 教师要允许, 容忍学生的错误, 进行延迟评价, 将重点放在弄清问题出现的原因与改进上。因为低年级学生是成长中的不成熟的个体, 要把各种错误看成有价值的例子。让敢于发言的学生不带着遗憾坐下, 要让练习课上的每一道题目都能成为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 从而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可见, 在课堂上的过程评价更及时有效, 更灵活。它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必须紧紧围绕提高素质、发展能力、鼓励创新的目标。发挥评价的作用, 不仅要重视对知识理解是否正确的评价, 更注重评出自信, 产生激励效应, 使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究活动。

参考文献

[1]曹培英.小学数学操作活动的教学模式[EB/OL].http://ww w.baiyun.edu.cn/government/Documents/jiaoyan/subject/xxsx/jcjx.ht m.2002-11-29.

8.新课程、新理念,让课堂如此美丽 篇八

曾听过黄丽娟老师执教“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下课铃声虽然响起了,但学生喜悦兴奋的面庞,让人知道他们意犹未尽。黄老师用数学的理性之美和教学的情感之美感染、激励着学生,让我为之感叹:新课程、新理念,让课堂如此美丽!我想留住这份美丽和精彩,故撷取其中几个精彩的教学片断,与大家回味、共享。

精彩一:从科学世界回归生活世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师:星期天,小红和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物,可她却看不懂商标上的价格,想请小朋友们帮她认一认这些价格,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课件出示某超市部分商品的价格标签:1.55元,29.80元,0.4元……学生边看边自信地说着:1元5角5分,二十九元八角,4角……)

师:小数的用处很多,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身边、周围存在着很多小数,能把你课前收集到的生活中的小数告诉大家吗?

生1:商场中打折的衣服上面标有5.25折。

生2:我们家的电话费单上有小数。

师:能读一读吗?同时说说表示什么意思。

生3:十五点五五元,表示电话费是15元5角5分。

生4:注射器的针筒上有小数,如0.5毫升、1.5毫升等,它表示药水的多少。

生5:住房面积中也有小数。

……

【赏析:面向学生、面向社会、面向生活,是世界各国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因为学生面对的不是科学世界,而是生活世界,他们每天在与大自然和他人的接触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小数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所以,黄老师没有把学生看做是容器向其灌输,没有将学生看作是白纸任意涂抹,而是创设了一个认读商标价格的生活情境。同时,整堂课黄老师自始至终都不忘引导学生去寻找身边的小数,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身边”。】

精彩二: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教师是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者

(师引导学生学会如何用小数来表示价钱后,让学生找身边的小数)

师:请大家在我们的桌上或文具盒里找一找,看看还有哪些地方有小数的存在,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

生1:铅笔芯上有小数。

师:你能读一读吗?

生1:零点五。

师:0.5后面有没有什么单位?

生1:没有。

师:0.5这个小数其实表示的是铅笔芯的粗细,也就是0.5毫米。当然,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可不止毫米。想一想,我们还学了哪些长度单位?

(由此非常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1分米或几分米若用米作单位该如何表示?在学生同桌互说厘米数和米数的互相表示时,师提问:“有没有哪个同学说的厘米数超过了100?”于是又顺畅地过渡到了量身高环节,并巧妙地引入动物的身高、重量等教学资源)

……

【赏析:“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两种不同的课程观,前者把教材当作圣经,恪守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后者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跳出教材又深化教材,即教师不仅是课程的传授者、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创造者、开发者。黄老师以教材提供的素材为基础,将整个教学恰当、合理地设计成了一个连贯的“情境链”,并从中生成教学所需的问题。】

精彩三:由旧知到新知,学习是学生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师:请大家比划一下,1米大概有多长?1分米呢?(学生比划)

师:如果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是几分米?(课件演示)

生1:1分米。

师:它占1米的几分之几?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

生2:1/10米。

师:1分米还可以用小数来表示,即0.1米。你知道0.1米中的“1”表示什么吗?

生3:1分米。

师:3分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小数表示呢?

……

师:1厘米占1米的几分之几?用分数表示是多少?1分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那1厘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

生4:0.1米。

生5:0.01米。

师:两种答案,哪个对呢?为什么有同学用0.01米表示?

生6:因为0.1米表示1分米,1厘米不可能也用0.1来表示。

师:同桌互相轻轻地说,一个说厘米数,一个说米数,都用小数表示。

……

【赏析: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假如让我把所有的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这是数学教学的“金科玉律”,说明教学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上述教学中,黄老师并没有将小数的意义强加给学生,而是找准了新知的“生长点”——分数,在复习1分米、1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的基础上,引出用小数表示的方法,并让学生观察0.1米中的1表示什么,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智慧的大脑去体验和感悟小数的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等。因为学习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生成、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由“生长点”所生成的新知便顺利地被学生内化了。】

精彩四:寓教育于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

(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情境中猜谜,对动物身高的数据改写后)

师:刚才大家看到了这么多可爱美丽的小动物,现在你想说些什么?

生:人类应该非常友好的对待动物、保护动物。

……

师:对,因为它们也和我们一样有权利生活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

……

【赏析:课程、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也要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在这个丰盈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取了基本的数学知识、方法,而且得到了心智的启迪,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了教师的关注。黄老师充分利用教学素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功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并从关爱动物中懂得关心他人、关爱社会,做一个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人。】

思考:

1.在这节课中,黄老师设计了非常到位的问题,但学生提问的机会不多,未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能让学生多提出问题,这节课将再添一个精彩亮点。

2.上课伊始是黄老师揭示课题,若能让学生提出问题,就更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意识。

3.课件出示长颈鹿的身高为6米9厘米,黄老师先让学生用米作单位,用小数表示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即6.09米和6.90米,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两个小数表示的长度,判断谁对谁错。这里若能让学生自己去争一争、辨一辨,就更能提高学生的反思、交流、评价意识。

上一篇:角色游戏组织方法下一篇:我的书屋我的梦总结